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题教育论文

专题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16 09:07:23

专题教育论文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1

求学网为您提供“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解决您在写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中的难题

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2

一、选题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是教育硕士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开始,也是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学员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得当与否,关系到专业学位论文的成败。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工作应尽早考虑,要求在入学第三学期着手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可以是在教育硕士学员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者是在导师对教育硕士学员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由导师首先提出,征求教育硕士学员的意见后确定。选题时一般掌握以下原则:

1.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3.要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选题,必要的实验设备要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要基本具备。

4.要结合教育硕士学员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使教育硕士学员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题目要大小适宜,难度得当,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相当的把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硕士学员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

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的论证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

3.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哪些方法,目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量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三、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应于第三学期。凡未按时开题者,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2.教育硕士学员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写出3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教育硕士学员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3.开题报告必须在各自培养单位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员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教育硕士学员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3

(一)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 本方向涉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各地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的政策探究和实践探索;幼儿园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开展的研究和探索;学前教育机构保教质量评价与监控的研究。 1.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执行研究  3.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4.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与管理研究     5.以社区为依托发展早期教育的研究     6.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7.幼儿园收费标准及有关政策的研究  8.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9.学前教育机构分级分类管理与质量监控研究     10.各级教研部门的职能与作用发挥机制研究 11.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12.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13.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研究 14.不同类型幼儿园生存状态的研究  15. 学前教育拨款使用效率研究 16.县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研究 17.示范性幼儿园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共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研究

(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本方向涉及学前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1.幼儿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观察、分类、运用时空、确立关系、数量化、测量、实验、解释数据、下定义等)培养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2.幼儿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其获得方式研究 3.幼儿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其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4.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6.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7.幼儿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研究 8.幼儿自我概念获得方式的研究 9.不同依恋关系的幼儿入园适应教育方案研究 10.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 11.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干预方案研究 12.婴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13.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14.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研究 15.幼儿交往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

(三)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 1.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3.幼儿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研究 4.0-3岁幼儿的健康教育研究 5.农村幼儿的健康现状与教育研究 6.幼儿户外体育锻炼研究 7.幼儿体育与幼儿安全研究 8.幼儿园保健老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9.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 10.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特点及其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11.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实践研究 12.以情境为导向的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四)幼儿园的课程 本方向涉及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策略,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等研究。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审核与监管研究 2.幼儿园课程评价与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3.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4.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5.西部地区农村学前一年混龄教育课程研究 6. 幼儿园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研究 7.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 9.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 10.幼儿园课程管理研究 11.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 12.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运用动态评价指导幼儿学习的研究 14.整合观念下各领域教育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研究 15.各领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

(五)游戏与玩具研究 幼儿园游戏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发展,游戏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教玩具的开发与利用等研究。 1.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 2.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3.游戏资源及其开发的研究 4.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性游戏研究 5.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游戏中的幼儿学习、发展评估与教育支持研究 7.不同年龄班角色游戏中模拟实物与替代物作用与效果的比较研究 8.不同结构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行为的关系研究 9.结构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与游戏中的数学经验研究 10.沙水游戏的辅助材料投放与游戏中的科学经验研究 11.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适应性策略研究 12.幼儿文学作品鉴赏与表演游戏的开展研究 13.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14.益智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的关系 15.幼儿合作游戏的年龄特点及其促进研究 16.农村大班额背景下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17.混龄幼儿共同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18.幼儿自发游戏的观察、支持与引导研究

(六)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教育 本方向主要涉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在学前教育儿童教育领域的相互支持、协作与配合研究,关注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协调教育的现状,研究幼儿园、家庭与社区有效配合的途径与方法。 1.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研究     2.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3.家园沟通中的问题及其改善策略研究 4.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5.新入园幼儿家长辅导研究 6.家庭中玩具的选择、运用与指导研究 7.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状况与对策的研究 8.提高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的研究 9.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对策研究 10.提高幼儿家长教育效能感的研究    

(七)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 本方向涉及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成长规律及专业标准研究;各类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我国学前教育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研究。 1.幼儿教师维护权利途径及效果的研究  2.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况与工作环境研究 3.专业刊物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4.幼儿师范院校调整政策及其影响的研究 5.各国幼儿园教师政策、法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6.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有效模式的研究 7.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8.教师的自身职业规划、职业理想对其发展的研究 9.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与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10.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构准入机制及标准的研究       11.幼儿园各类岗位人员的准入的专业标准研究 12.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资质与标准化研究 13.幼儿园不同学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工作适应状况研究 14.本科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15.学前教育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系列教材建设研究 16.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调查与分析研究 17.学前教育专业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培养模式研究   18.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科学文化素养状况研究 19.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20.基于幼儿园实践的教师发展评价研究 21.不同办园体制下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22. 非在编幼儿教师的待遇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技职院校;实务专题;高等职业教育;高职专升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1-0090-04

目前,台湾已构建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技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到科技大学与研究所,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完整技术教育体系。在这类技职院校专科与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中,台湾各校普遍实施实务专题来代替毕业论文。大陆也有个别高等职业院校引入了实务专题教育模式,但大陆本科人才培养中还没有相关的借鉴改革。本文拟对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实施实务专题的必要性及可能面临的困难作一简要论述。

一、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教育的特点

台湾技职教育为适应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专题制作课程(special project courses)的推广与实施便是举措之一。专题制作课程是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以研究为主的必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或个人兴趣选取一个课题进行实务制作或撰写研究论文。实务制作一般以企业或非营利组织面对的实际问题或现象为研究对象,强调观念的运用与问题的解决,多应用于技职院校与应用性学科专业;研究论文则强调理论的建立或验证,具有学术研究性质,多应用于学术导向的普通大学。专题制作课程的实施流程大致包括如下环节:分组、确定指导教师与专题题目、专题分工及拟订计划、计划审核、专题制作、专题发表[1]。这里主要讨论在技职院校中应用的实务专题或实务制作,相当于大陆高校的毕业论文,但二者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务实性

实务专题是台湾技职教育本科课程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2]。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开展“实务专题”课程的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满足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实务专题制作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以使学生整合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务制作过程中掌握完成特定作业任务所需的工作方法与作业程序,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就业技能,如作业流程的革新、产品营销策划等。由此可见,实务专题的主题“不是来源于书本,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硬性摊派,它来源于小组成员的生活和社会实践”[3]。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要注重体验生活和深入实践,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而大陆高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习惯做理论研究却创新不足,由于远离社会实践而影响学生就业。

(二)团队性

与大陆高校一人一题的毕业论文模式不同,实务专题要求小组团队共同完成,每组通常是4~6人,视主题需要作适当调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重要。实务专题制作是一个立体系统,每个学生都将面临多个交流与沟通对象:首先是小组间的成员,这是课题实现合作的基础,从课题的选择到最后完成报告和口试,都需要小组成员的配合和协调;其次是指导教师,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必然遇到问题,需要随时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最后是企业和社会,由于制作主题来源于行业和社会,还需要经常和企业、社会打交道。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建立良性的交流沟通平台,在互相尊重和理解中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

(三)过程性

台湾实务专题比大陆高校毕业论文的时间更长,约为1~1.5年,虽然时间长,但并不放任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和享受实务制作的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乐趣,领会研究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台湾建国大学为例,在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每周都要集中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讨论后如实填写《专题制作每周讨论记录表》,指导教师将学生出席及讨论情形作为学期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且在每一学期的期末填写《专题制作期末评分表》。而大陆高校做毕业论文的时间往往也是学生毕业实习和找工作的时间,很容易出现“失控”情形。

(四)探究性

有人认为强调实务专题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可能会降低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要求,事实恰恰相反。首先,兴趣是探究的基础和推动力,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才愿意主动去探究。从实务专题主题的选定来看,主要依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相关,而不是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其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是开展研究的根本保障,学生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将受到严格、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如,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在第五学期开设“研究方法”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其研究技能,同时开展“校内专题制作”,为真正的“业界实务专题”制作提前演练和作好准备[4]。再次,强调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题制作。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出席情况、参与讨论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都将纳入最终的评分结果,保证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实施实务专题的必要性

目前,大陆个别高等职业学院引入了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的做法。如,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借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资讯学院“实务专题”教学的成功做法,各专业将“实务专题”纳入了必修课程,并在2009级学生中率先试点组织实施,每4~6位学生为一组,每2~3组安排一位专业导师指导。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专题组设计一系列实际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系部统一时间开放校内实训基地,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该系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项目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5]。但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中,大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借鉴改革。在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引入实务专题教育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引导高职专升本教育的职业性定位

高职专升本教育自1999年发展至今,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和高职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分歧;而在教育实践领域,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本科人才的模式来培养。因此,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高职专升本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实际上,“无论是从教育理论层面和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来看,还是从国内、国际教育实践来看,都应该将高职专升本教育定位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学术型本科教育。”[6]

因此,将实务专题课程引入高职专升本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该类教育向职业性方向发展,引发教育模式的相应改革。因为实务专题作为台湾技职教育本科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其课程目标定位、选题来源、制作过程、方法选择、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具有职业性、行业性与实证性导向。尤其是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学生来说,从其入学开始便可开设“研究方法”课程并同时开展“校内专题制作”,第二、三学期开展“业界实务专题”制作,第四学期进行“业界实务专题”成果发表和口试汇报,这样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务专题,从而可以保证人才培养始终坚持职业定位。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实务专题注重学生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7]。关键能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或可迁移能力,是已知具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而实务专题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各专题任务要求学生分工合作,以小组方式提交专题成果,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另外,从专题主题的确立、专题制作的组织到专题报告的撰写、专题成果的发表和汇报,都是由学生小组来自主完成,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这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关键能力外,实务专题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务专题学习过程中,专题任务以具体的项目开发为载体分解为一系列的实际工作任务,各专题任务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完成,学生通过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和实战,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实务专题甚至可以看成是“职业化的提前演练”,当学生经历过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之后,必将对整个体系相当熟悉,特别是与企业市场相关联的课题,这将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即有利于毕业生快速适应工作的流程与状态。

(三)减轻教师负担,发挥学生优势

由于学生规模扩大,高校教师每年都需要指导大量毕业论文;更由于学生忙着赶招聘会、找工作,对毕业论文越来越轻视,东拼西凑,甚至出现抄袭现象,毕业论文尤如“鸡肋”,甚至一度引起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是否需要取消的激烈争论,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8]。而对于高职专升本的毕业论文来说,教师除了面临上述问题外,还进一步抱怨学生的理论功底太差,基础知识不牢,缺乏研究方法的训练等。

因此,在高职专升本中用实务专题代替毕业论文,一方面可减轻教师负担。与目前“一人一题”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相比,实务专题采取“分组指导,一组一题”的指导模式,减少了教师指导论文的数量,使得教师能够在每项专题的指导上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指导效果。另一方面,可发挥高职专升本学生的优势。由于专升本学生来源于高职院校,他们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对实务性课程比较感兴趣,动手和操作能力比较强,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系统,用实务专题代替毕业论文可以扬长避短。

三、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实施实务专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实施实务专题教育模式,将会面临一些困难,还需要从理念转变、实施技能培训、相关制度完善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教师的指导能力将受到挑战

大陆高校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容置疑。在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是专题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处于辅助位置,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恰恰相反,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对教师的宏观协调能力、与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所指导专题的实践操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专题大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教师可能不熟悉,必须通过再学习才能指导学生。

(二)要求学校与相关行业有充分的合作

由于实务专题的主题主要来源于企业界,因此台湾技职院校实施实务专题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产学合作较为成熟。技职院校为推展产学合作,往往设有产学合作单位,如育成中心或创新育成中心,以专责其事。2007年台湾技职校院产学合作项目达8509个,产学合作金额达新台币34亿多元,缩短了学校育才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差距。同时,台湾从2005年开始实施“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鼓励技职院校学生于毕业前与行业企业合作[9]。这些措施都为实务专题的实施创造了条件。而大陆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并不多,要实施实务专题教育,就必须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使专题真正有行业项目依托。

(三)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措施

实务专题的实施还需要制订一系列制度措施,如实务专题的制作流程、实务专题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的职责与激励机制等,只有这些制度措施都明确才能付诸操作。

(北京联合大学高职处2010年度委托课题《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主持人:王彤)

参考文献

[1]谷冠鹏,付鸿彦.专题制作:台湾高校的毕业设计与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9-02-23(5).

[2]陈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启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8):389-396.

[3]魏正珠.试论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学生专题研究与能力的提高[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9(4):9-11.

[4]刘素芳.高职实务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2):43-45.

[5]王彤,朱科蓉.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13):21-24.

[6]吴栋淦.谈谈“实务专题”在我院软件工程系的实施情况[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2):37-39.

[7]汤寒锋.本科生论文成鸡肋 毕业论文是否该取消引热议[N].重庆晚报,2009-10-12.

[8][9]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的发展与特色[R].2009中国(长沙)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演讲稿.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opic Courses of Taiw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the Bachelor Education Upgrading from Two or Three Year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ZHU Ke-rong, WANG Tong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5

一、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分析

笔者参与了我校外语系近三届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工作,通过对这三届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发现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论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论文选题雷同率高

笔者初步统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2011届毕业生的229份论文,论文选题涉及语言学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学方向66人,英语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选题中,关于某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应用的文章占29%,写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阶段的占0.8%,教学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较多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方面的选题雷同率极高。这与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搜集资料,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仅局限于接受、极少进行反思,以及平时看书少思维局限有极大关系。

(二)论文中教育方面术语运用不恰当

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教育方面术语时不严谨,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有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但在该生的论文中只提到了游戏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实际上属于教学方法,该生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理解片面,把这一术语表示的含义人为窄化了。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可操作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而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对教学过程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比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式教学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等。

这类错误跟部分学生论文写作基础工作准备不足,对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缺乏应有的理解,在搜集资料阶段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关。归根结底是没有端正、严谨的写作态度,缺乏钻研、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论文结构拖沓松散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论文初稿结构混乱,无条理。有的学生论文写作时主题思想不明确,文章无中心,比如某篇论文主题是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应用,但是其行文中却屡次提到传统教学方式,其文章篇幅远远几倍于对多媒体应用的描写,导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学生写出的论文结构安排不够紧凑,逻辑混乱,文章表达顺序有误,前后颠倒。例如,谋篇论文主题是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但该生把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写在第二章,而把该教学法的介绍放在第三章。这些跟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差,写作实践少有极大关系。

(四)论文内容与所学的英语教学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关联极少

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方向有:英语教学过程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某种教学法或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英语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影响或启示,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个体教案分析等等。

统计表明,我校英语教育方向论文内容涉及到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在词汇,听力,阅读教学方面的应用较多,相对而言,对于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应用较少。另外,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涉及支架式教学、英语学习效能感、元认知策略、归因方式、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等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鲜有体现。究其原因,以上现象与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过于依赖网络例文有关。除此以外,对已学的教育方面的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没有把教育理论知识与英语教育论文写作结合起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英语专业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解决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针对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端正写作态度,由于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的许多问题,笔者建议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不是应付老师和学校的作业,而是对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检验以及对将来工作实践的预演。

2.注意知识的积累,扩大专业学习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通用知识储备量,使学生论文写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词语,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此外还应多了解英语教育专业的前沿问题和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吸取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累积。

3.勤于思考,反复习作。不断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延伸思维广度,更新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悟英语教育与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关联性,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未来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论文写作更有实用性、专业性和建设性。

虽然在写作上的问题表面上看都是学生的原因所导致,但究其本质和教师及学校的教学安排及管理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创新意识。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养成爱问、善问、会问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才会更有新意。

2.增加知识储备量。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只有英语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知识储备量,首先自己应拥有一碗水,但是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至少要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除了会传道授业,还要会解惑,在实际论文指导中如何解惑对有些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在做好教学、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又兼顾论文写作指导,时间、精力及自身修养等方面都面临极大考验。正因如此,教师更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为做好英语教学工作和论文指导工作而不断努力。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应不少于三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安排会面,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指导形式。

(三)学校方面

1.重视论文写作,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更有多样性,针对性。为了增强我校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毕业论文写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分析的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选题范围,提高论文内容的专业性。另外,除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之外,还可以考虑开设与英语专业论文各写作方向息息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论文写作时遇到的种种困惑,例如开设与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权责分明、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监控体系对提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督导小组,制定统一规范的论文格式、程序及评估体系。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开题、中期的论文检查、后期的论文答辩等进行多角度、全过程的随机和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外文书籍及英语教育方面的前沿资料的建设。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未来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活动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尤其是多阅读外语类和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

三、结语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6

一、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是指从事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等中的规则。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社会性。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和发现(包括科学中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提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几乎都是在他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创造而来的;几乎都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绝大多数也都要使用公共资源。即使是完全由个人辛勤探索获得的成果。要成为被他人承认的知识,也需要一个由人们进行独立判断并决定是否接受的过程。这种社会本性决定了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在于公认的学术规范平台上。

2.学术规范可以减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易错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之所以容易犯错误,一是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极为复杂,且又不断发展变化,任何研究都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因为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都受着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思维方式、知识背景、个人情感等等的局限,这就使得个人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和把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因此需要相应的规范,需要学术共同体来共同努力以尽可能减少这些偏差和错误。

3.学术规范可以消除个人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没有必要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不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可能想方设法地去走捷径、去投机取巧地多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甚至会出现种种越轨的行为,如伪造、作假、抄袭、剽窃等等,必将严重地损害个人、单位以至整个研究领域的声誉。

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考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规范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虽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目的,导致研究过程差别很大,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毕业设计还是有一套通行的研究方法,通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步骤主要包括:(1)发现或确定研究对象;文献研读分析,提出研究问题;围绕文献进行综述,论证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起点;(2)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模型构建,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案;(3)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分析,解答各研究问题;(4)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等。由此可见,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必须应该将毕业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的方法介绍等,以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但在国际、国内引用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所用得研究方法不明确,所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合理正确就很难判断,只有清晰合理的研究过程才是证明其研究结果有效性的主要尺度。

2.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至少应包括:(1)选题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对于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具有决定意义,着眼于选题的质量,主要是看选题是否有新意。(2)观点规范。观点是否鲜明、正确,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性。(3)论据规范。论据是否充分、翔实,论据要具有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正确性,要能有力地阐述观点。(4)论证规范。论证是否严密,富有逻辑性。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言之有序。天衣无缝。做到概念判断准确,有层次、有条理地阐明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5)结构规范。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绪论、本论、结论各部分的主次详略要得当,段落划分要合适,全文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6)语言规范。语言是否符合论文的语体风格,是否准确、简明、平易、通畅。(7)格式规范。格式是否规范、项目构成是否完整。毕业论文应由以下项目构成:封面、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每一项目都应符合规范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3.加强指导,实施指导教师责任制。职业技术教育指导教师责任制是指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包括:(1)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选题,确定研究方向,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2)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查阅相关文献,介绍查阅方法,搜集该选题前沿资料及相关信息;(3)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分析等;(4)负责设计调查(实验)大纲、实施方案,分析是否切实可行;(5)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问卷(实验研究方案)的撰写,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帮助本科生立论和分析调查(实验)结果;(6)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按规定格式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如毕业论文结构规范,中外文摘准确,参考文献引录正确等;(7)本科生撰写完成毕业论文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毕业论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论点论据、结构布局、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问题,写出有针对性的鉴定意见;(8)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论文答辩,针对毕业论文答辩中提出的问题,指导本科生进行修改;(9)通过答辩后,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按考核标准和答辩情况评定最后成绩。

4.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过程制度的规范建设。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评审中,由评阅人和专家共同构成学位论文评阅组,评阅组人员的组成中通常至少应有一名同一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送审到提交评阅意见应保证评阅人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评阅论文。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当聘请同行专家和校友作评阅人,增强了论文的认同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各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对于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应该采用量化的方法,在本科生学士学位评审过程中,分项、分栏列出对论文评阅的要求,对毕业论文选题的先进性、论文结论的正确性、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主要贡献、论文的错误及有待讨论的方面、对论文的修改意见等分项评审给出鲜明、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这种量化的做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更有依据,一方面要求作者综合考虑论文的各个方面,不应忽视论文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激励评审人尤其是专家提出具体中肯的意见,使论文评审更有针对性。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7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8

一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在研究范畴上,应切实挖掘研究范畴深度,提高研究的理性化程度;在研究功能取向上,应加强有系统、有

广度、有深度的职教建构性研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在研究主体上,应强化研究群体间沟通度,构建相对稳定的研究共同体;在研

究影响上,应提高研究成果的信效度,提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化

[作者简介]吴卉(1987-),女,贵州凯里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重庆400715)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17-02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起步较晚,直至进入新世纪才有

所涉猎。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析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研究的现状,并试图勾勒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远景。

一、研究成果和现状分析

为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概况,本文以“教师

专业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职

业教育类中,对

1979年

1月

1日至

2011年

12月

31日的所有文献

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

163篇文献样本。采用定量和归类分

析的方法,从发表年份、研究范畴、研究功能取向和研究影响等

维度进行现状归结,以明晰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现

实基础和发展趋向。

1.文献量逐年变化情况。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可以归纳出我

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基本态势(如图

1所示)。2000年

以前,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鲜有关注。直至进入新

世纪,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焦点化的背景

下,职业教育师资才迎来了学者们对其专业化发展的聚焦。早

20世纪中下叶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文件中就强调了职业

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提及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解决

师资专业化问题。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索的萌芽状

态。然而统计显示,这一时期所产出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的学术文献数量几乎为零。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当时职业教

育的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

的支持度不够、社会对职教师资队伍的认识度和认可度不高等

因素导致。随着

21世纪的到来,伴随着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

持,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职教师资问题也被

推到了焦点位置。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步入

了一个全新阶段。由图

1中相关文献数量便可以清晰得看到,

2001年以来,学者们对这一研究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关于职业

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尤其是

2005年以后文献

量迅速增加,呈现出一个良好的研究态势。但是由图

1也可以

看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式增长,而是

呈聚升聚骤式的脉动式增长。这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研究的稳定度和持续度还有待培育。

1文献数量年度变化趋势

2.研究范畴。对

163篇文献进行仔细分析,发现职业教育

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范畴主要指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和“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等研究领域。其中,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文

献达

7.97%。研究者认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化是加强中职教师队

伍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提高中职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①目前我

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专业属性不高、专业能力

不强、专业培训体系不健全、专业道德危机②等问题。基于此,研

究者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③开展校本研究、健全培训体系,④

创立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⑤等途径加快中职教师专

业化进程。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教师专业化研究非常重视

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有高达

56%的文献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

师专业化问题。这些研究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与管理的历史进程,⑥剖析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

题,⑦

探索了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的路径选择,⑧

还有研究者尝试

性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这表明研究者已

经逐步具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的意识,并

能多维度、多层次地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19%的文献进行了相关探讨。这些研究关注职业教育自身学

科的发展,注重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建构。其中职业

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研究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焦点。研究者

认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具体体现为学科专业

性具有多维性和发展性。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内涵解读有:教师

是专业人员,应提供专业化服务;⑩

教师是自身终生学习,不断发

展的职业;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职业伦理规范..等。但遗憾的

是,该研究虽然涉及了多个重要研究领域,但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却远远不够。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泛泛而谈专业

化所存问题和实现途径,其研究成果大多流于表层;高等职业教

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也呈现出片面化、零散化和粗浅化的特点;对

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则尚未形成职业教育教师

专业化的论述。这些都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

究,尤其是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

3.研究功能取向。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主要有

“普教——移植、借鉴性研究”和“职教——建构性研究”两类功

能取向。通过文献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的研究文献倾向从介绍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历程切

入,关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发展动态,惯于把普通教育

教师专业化理论移植到职业教育师资研究上来。这显露出既有

研究在探讨职教教师专业化时,更多的是对普通教育教师专业

化理论的解读或移植,较少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

思考和深度剖析,较少考虑创新性或移植适应性问题。文献分

析发现,只有不足

1/3的文献能真正根植于职业教育土壤,立足

职教师资特点,尝试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所存问题提出

解决与重新建构的思路。如徐涵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师资来

源和构成,阐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制度保障方面

上的缺失,进而从制度视角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对

策。..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虽还处于“普教——

移植、借鉴性研究”的初级阶段,但已逐步具有“职教本土建构”

的意识,这也成为我们后续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4.文献被引频次。统计显示,被引频次在

30次以上的文献

为零,有

2篇文献被引频次在

20~29次之间,被引频次在

20次

以上的文献占总量的

1.2%,说明仅有极少数文献在学术领域具

有很强的影响力。而被引频次在

5~19次之间的文献是

25篇,

占文献总量的

15.3%,这部分文献对后续研究有较强的影响

力。值得注意的是,被引频次仅为

1次的文献占总量的

11.7%,

甚至有

42.3%的文献从未被引用过(如图

2所示)。当然,文献发

表时间越早,被引用的可能性相对越大。但有高达

54%的文献

仅被引用过

1次或从未被引用过,说明该研究有超过

1/2的研究

成果学术影响力很低,学术质量亟待提升,此问题值得研究者

深思。

二、研究远景展望

1.在研究范畴上,应切实挖掘研究范畴深度,提高研究的理

性化程度。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探寻范围涉及“中等职

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和“宏观意义的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等关键领域。虽然该研究范畴内所探讨

的重难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

的现状和趋向,但仔细分析后还会发现该研究范畴内诸多不适

之处。如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方面,研究文献大多停

留在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而对中职教师专业化理论

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则较少涉猎;在“高等职业教育教

师专业化”方面,研究者注重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内涵等

宏观层面的探讨,而对专业化标准、实现途径等中、微观层面的

研究则明显不足;在“宏观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方面,对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学科理论建构更是才刚刚起步。诸如此

类问题反映出该研究范畴内大多集中探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是什么”等操作问题,“如何是”等机理

“如何做”而少去研究

问题,以致研究的深度和理性化程度发展缓慢。随着职业教师

专业化重要性的提升,笔者相信,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

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深度将会进一步充实,研究将会向

理性化迈进。关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注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化理论研究,将会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

走向。

2.在研究功能取向上,应加强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的职

教建构性研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教师

专业化研究呈现出过分注重“借鉴性、移植性研究”的特点。总

体来看,教师专业化不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还是从不同学科

类别的横向看,都有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特征。因此,普通教育

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般理论及其分析问题的方法都对我们当前

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正因为如此,既有研究十分注重对普通

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学习。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历经半个世

纪的发展已逐步趋于深化和严密,其研究成果一般是有实证分

析和实践研究支撑的,对当前师资建设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影

响力,能为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研究思路。这

无疑对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

此,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应该吸收和借鉴普通教育教师专

业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但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的、学生学情、师资特点等都有别于普通教育,并且职业

教育当前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也与普通教育不一样。这就决

定了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要真正为我所用,就必须结

合职业教育实际进行吸收消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

才刚刚起步,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研究者们主要采用移植借鉴性

研究,其研究成果大都是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理论移植而

来。在未来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中,应注重普通教育和

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的调适,要扎根于职业教育的土壤当中分析

问题,要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当前,研究者已经开始具有职

教建构性研究的意识,但系统性强、有深度、有广度的职教建构

性研究还相当缺乏,这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将长期努力

的方向。

3.在研究主体上,应强化研究群体间沟通度,构建相对稳定

的研究共同体。目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主力军主要

集结在两大人群:一是普通大学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和各类研究

生;二是各类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其他非学校类研究机构成

员。这表明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贡献量较大的多为受过

系统专业训练的研究人员和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职一线教

师,但从研究成果反馈情况来看,研究主体间的合作度较低,尚

未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要向理性

化、科学化的研究靠拢,要形成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共

识,越来越需要经过系统学习的学术人才。同时,提高研究群体

间的合作度和沟通度,尤其是加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不

同学科背景研究者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一个稳定、有效沟通的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共同体,是后续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

关键问题。

4.在研究影响上,应提高研究成果的信效度,提升学术影响

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学术水平与其研究成果的数量

和质量息息相关,尤其是研究成果的质量更是衡量学术水平的

重要标杆。而研究成果质量高低的评判则主要依据成果所在期

刊的影响因子和成果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该研究

成果对后续研究起到积极作用,其学术价值相对越大。前文数

据显示,大量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术共同体的普遍认可和接

受,虽然不能完全否定这些未被引用或引用频次较低的文献是

不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但是至少说明这些文献对职业教育教师

专业化研究的自身发展以及其他学科借鉴性学习的价值不高。

在既有研究中,由于部分研究的学术质量不高,学术影响力偏

低,从而导致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发展缓慢。因此,避

免同一水平的重复研究和泡沫研究,精心培育研究成果的质量,

提高研究成果的信效度,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也将成为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需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注释]

①谢良才,杨金梅.关于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化标准结构的调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1(21):20.

②④潘新添,张筠.关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

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6-17,17-18.

③⑤佟达勇.浅谈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途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13,13.

⑥肖争鸣.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9):56.

⑦唐晓鸣,陈松洲.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教育探

索,2009(6):89.

⑧李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1(5):54.

⑨陈永芳,郑建萍.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培训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46.

⑩王玉苗,孙志河,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

(9):52.

....崔艳萍.试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

..李毓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20):40.

.....教育探索,:李娟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析[J]

2006(11)109.教育与职业,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24-05

中国的大学大都没有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文理学院,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都由各专业学院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来承担。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专业课教师如何改变专业教育的理念,承担起通识教育的任务。

一、专业课教师讲授通识课存在的问题

专业课教师讲授通识课既存在教育理念方面的问题,也存在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

在教育理念方面,专业课教师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素质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概念来理解通识课程,简单地将通识课理解为专业知识的普及课,没有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有研究者指出,大学教师对通识课程的理解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文化素质课程,即人文社科类课程,二是指可以任学生自由选择的“公选课”,三是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1](P268)。通识课程设置的目的仅仅是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适应性[2]。2001年起,北京大学实施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元培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但这一计划实施5年后,仍然遭到陈向明、刘钧燕等人的批评。“它在概念上将‘通识教育’基本等同于‘通选课’(包括学科大类平台课),将一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与一类课程(甚至课程内容)相提并论”[3]。《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2003年版)明确要求:“各院系应积极推出若干门(小院系1-2门,大院系2-3门)足以代表本学科水平的专业基础课,经过凝练作为通选课每学期向全校开设,以供全校本科生选择”[4]。通选课是专业课教师从专业课中挑选出来的,所谓凝练,无非是精简内容,降低难度。“受专业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北大的通选课生成机制与核心课程大不相同,它生成于原有的专业化课程体系,留下了专业化课程体系的烙印,从而导致了它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去甚远,至多只是专业教育的一种弥补与补充”[5]。这些研究有的已经过去10多年了,但事情至今并没有多大的好转。笔者访问了一些高校本科生院或教务处的网站,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文化素质课”、“人文素质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概念,将专业课程以外的这些课程笼统地称为通识课程。与北京大学相比,这些学校甚至还没有通识课程的概念。

笔者给本科生院开设的《文学选读》在2008年的培养方案中叫“人文素质课”,属“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在2012年的培养方案中,归类为“通识教育模块”,与“学科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并列。通识教育模块的课程包括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尽管新方案中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被归类为“通识教育课”,但教师和学生仍然习惯地称之为“人文素质课”。多年以来,笔者所理解的人文素质课就是对专业课的补充,是为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人文知识普及课,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在给非英语专业学生讲授《文学选读》时选择《圣经》中故事性较强的、学生感兴趣的章节,旨在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源头经典《圣经》的文学性有最基本的了解。新的2012年版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模块”已经有了,但学校的通识教育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教师当中通识教育的理念还远远没有形成。笼统地将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都称之为通识课,只是借用了一个时髦的概念而已,方案的制定者尚未明白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沿用前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大学生所学习的课程除了政治理论课外就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培养的是“又红又专”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培养狭窄专业领域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199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显然,文化素质教育只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尽管杨东平、李曼丽等学者较早就较为全面地引介和论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6-7],近10年来研究通识教育的论文和著作更是大量涌现,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仍然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中国大学的课程管理者历来并不关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习惯于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文件办学。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的文件里滥用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的概念,大学教师仍然将通识课程理解为人文素质课程,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把通识课程仅仅看成是弥补专业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第一,大班上课,难以实行因材施教。既然是为学习专业的学生普及人文知识,授课班级的大小似乎不是问题,只要有学生选课,教室能容得下,授课班级就可以有多大。因此通识课程100多人一个班的情况不在少数。第二,以讲授法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中多达68.9%的学生认为通识课“教师讲授太多,课堂互动交流少”[8]。既然是人文知识普及课,教师一般不会就某些学术前沿问题作深入讲解,也不会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即使笔者尝试过就《圣经》中诸如人的堕落与犯罪、罪与罚等主题进行课题讨论,但由于授课班级较大难以展开。所以,通识课程一般都是教师“一言堂”,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三,过分依赖多媒体,难以在课堂上开发新的课程内容。知识普及课不需要多少创新,也没有多少疑难需要在课堂上解决,最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讲课。多媒体课件预设了需要讲授的大部分内容,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内容很少。第四,教学评价手段单一,难以实现教学评价的激励和调节功能。有研究显示,研究型大学中77.6%的教师的通识课程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考试与测验[8]。教师很少展开课堂讨论,因而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大多数教师只在课程结束时通过随堂考试或提交课程小论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一次结果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手段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二、专业课教师应有的通识教育理念

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文化素质教育的观点,树立起通识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好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以哈佛大学《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为重要标志,二战以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专业教育转向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在西方,它是从自由教育理念发展而来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其核心的内涵是通过对自由学术的探讨,培养理性完善、情感优美、行为优雅的“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9]。民国初年,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就已经把通识教育的理念引进到了中国的大学。对此,学者们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其实,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就是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从“离经辨志”到“知类通达”的教育。《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10]。通识教育就是“培养足以化民易俗,身边的人悦服,远方的人怀念的知类通达的大成之士”的教育。两年一个阶段,学程整整十年。每个阶段既有艺的目标,也有德的目标,培养的是德艺双馨的“完整的人”,这与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涵和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头两年的目标是“离经辨志”。“艺”的目标是离经。离经是给经典断句,学习经典的意思。德的目标是辨志,分辨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意志。通识教育首先要把经典承载的人类共同的和共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融入到大学生的生命中,让它成为大学生的修养和性情。据张寿松的研究,美国通识课程的类型主要有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以圣约翰学院为代表的经典名著型课程、以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分类必修型课程。而核心课程和分类必修课程中都有大量的经典名著课程[1](P137-184)。《圣经》作为西方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和文学经典之一,是大学里最重要的通识课程,斯坦福大学的7个CIV(文化、观念及价值)学程中,都有《圣经》。

第3年和第4年的目标是“敬业乐群”。这阶段“艺”的目标是敬业。完成教人如何做人的普通教育之后要进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而是要将专业教育融合到通识教育中。德的目标是乐群。专业教育阶段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乐群之德、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乐群的教育是通识教育,但乐群的教育要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中进行。所以,简单地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分为两段,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严格地区分开来是错误的。专业课中有通识教育,做人和做事不能分割。笔者给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文学选读》,这些学生有的毕业后要继续深造,将来要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文学选读》对他们来说是专业课;有的将去企事业单位从事其他的工作,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则是通识课。作为专业课,课堂上会涉及到一些较为专业的文学知识和专业术语,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但作为文学课,主要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属于通识教育的目标。

第5年和第6年的目标是“博习亲师”。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后,头两年“艺”的目标是“博习”。做学问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离经”的阶段学习的是经典,“博习”的阶段要广泛阅读名著。笔者以前给硕士生讲《文学研究》时在课堂上花了较多时间做细致的文本分析。按照“博习”的通识教育理念,这门课程应将圣经文学与欧美文学名著广泛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围绕《圣经》中的一些文学主题和叙事技巧大量阅读欧美文学名著。这一阶段“德”的目标是亲师。中国古代的学问是有师承的。欧洲人做学问,也有所谓的流派。亲师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识教育,师生之间关系疏离,就不可能有人格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就难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人”。

第7年和第8年的目标是论学取友。这时期“艺”的目标是论学。博习之后可以真正做点学问了。论就是讨论、论证、议论、理论。博习是学习别人的思想和学问,论学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一阶段德的目标是取友。能取得论学之友,能与学友坦诚讨论学问的人是具备了学术品德的人。有了做学问的德和艺的人小有成就,谓之“小成”。

第9年和第10年的目标是知类通达。这时“艺”的目标是知类。知类就是知道事物的原因和原理,掌握了真理和规律,就是有思想,懂哲学。德的目标是通达。通达就是止于至善,一通百通。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强立而不反”,想再做个凡夫俗子也不再可能。这样的境界叫做“大成”之境。

由上可见,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所蕴含的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多年的学习过程中。这个过程是由通(离经)到专(敬业)再到通(博习)再到专(论学)最后又回到通(通达)的过程,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相应的“德”的修养和“艺”的训练。

三、专业课教师上好通识课的教学策略

通识教育的这些理念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思想。教学策略涉及到对学生的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评价工具的运用等许多方面,在这里我们仅就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一点建议。

第一、选择经典名著作为教学内容。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经典名著为主,其中人文和社科板块的通识课更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经典名著。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古代的通识教育几乎可以等同于经典名著阅读。赫钦斯倡导通识教育之后,美国掀起了一场名著阅读运动。经典名著中,文学经典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中有“文学名篇选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判性理解能力。斯坦福大学的7个CIV(文化、观念及价值)学程中都有《圣经》。《圣经》原本是宗教经典,但它本身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对西方文化和欧美文学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说不了解《圣经》就不能完整地了解西方文化和欧美文学。因此,将《文学选读》设置为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程再恰当不过了。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识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的主体性的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所有教学组织形式中,个别教学最适合培养人的主体性。因为主体即个体,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是个体的个性特征。为了适合成年人个性发展的需要,欧洲的大学在中世纪就创立了研讨班(seminar),德国人完善了它,采用小班上课,课前需要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以讨论为主。英国人还发明了“导师制”,牛津的导师制是一对一的个别辅导,每周一次。还有学术沙龙,围绕一个问题自由讨论。欧美国家的大学也有学生人数较多的讲座,讲授基础知识,但有答疑课作为补充,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哈佛大学“大多数课程的学生规模在20人以内”,“许多研讨会课程有意限制了学生人数”,“考虑到哈佛学院的规模和课程的数量,所有课程的平均规模还是较大的,大致在50人上下或者更多”[11]。哈佛学院是哈佛的文理学院,主要承担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的任务,班级规模比较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分小组教学,“共同的意见似乎是12-16人之间的某个数在长期来看有着最大的可能来鼓励人们讨论”[12](P65)。

关于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很好的发明,我们不应该遗忘[13]。有面授,即当面个别授课。古代的私学大师深居简出,能得到大师面授的机会是一种荣耀。现在的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导师,能不能像古代那样,由老师选择高足作为“入室弟子”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这样做显得尤为必要。有相授,即所谓“弟子以次相授”,得到老师亲口传授的学生再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现在大学里有研究生,他们参与辅导课、研讨班、学术沙龙,甚至基础课的教学也是可以的,既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满足个别教学的需要,也能让研究生得到锻炼。

第三、更多地采用共同解决问题型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分为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中国的大学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提示型的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应该主要采用共同解决问题型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对话、课堂讨论和协调研究等。

教学对话显然有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形式。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式的教学对话常常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生活境遇作出不同的回答。往往是三两句话即切中要害,学生立时顿悟,豁然开朗。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式的教学对话则不同,常常是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更适合于对价值问题的探讨,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教学更适合于对真理问题的探讨。

把教学对话扩大到整个课堂,在师生、生生之间开展广泛的对话,就是课堂讨论。西方的课堂讨论已发展出成熟的技巧,并且被绝大多数大学教师所采用。戴维斯所著《教学方法手册》列举了100多条大学课堂讨论的策略和技巧[14]。“如果去问任何一群大学教师,他们觉得哪种方法最适合高等教育环境中的教学,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或许是绝大多数,很可能会选择讨论”[12](P58)。

协作研究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说我们国家的大学重视科学研究是不准确的,只能说我们国家的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的结果。因为说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应包括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条件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条件、过程和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能力。而科研能力要通过协作研究来培养。牛津各学院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功能就是对本科生进行教学,但牛津大学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原因就在于它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5]。

成立文理学院,主要由文理学院的教师承担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是一种通识教育模式。由各专业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承担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也是一种通识教育模式。笔者认为,后一种模式更为可取,因为专业课的教学中同样承担着通识教育的任务。通识教育中有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中有通识教育,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此,无论是否成立文理学院,对专业课教师进行通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季诚钧.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55-60.

[3] 陈向明.从北大培元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1-85.

[4] 北京大学教务部.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2003年版)[Z].2003:10.

[5] 刘钧燕.通识教育,抑或专业教育的补充?[J].复旦教育论坛,2006(1):8-13.

[6] 杨东平.通才教育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7]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 吕林海,汪霞.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施的学生满意度调研[J].江苏高教,2012(3):66-69.

[9]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8.

[10]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514.

[11]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9.

[12] [美]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M].周心红,洪宁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5.

[13] 姜国钧.中国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J].大学教育科学,2008(6):65-68.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10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学论文能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是成就自我、体验职业幸福的有效途径。本文重在结合目前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教学研究经历对当前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论文的选题进行归纳总结。

 

一、课程教材研究中获得选题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也提出了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实施建议,从宏观角度明确了高中政治课的地位、作用和内容问题,这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开展学科中等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同时,高中政治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明确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目标,恰当处理教学的基本内容,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围绕知识与科学性维度、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维度、认知与心理规律维度来全面分析教材,从教学内容结构的安排、教材内容的取舍、教材重点的突出、教材难点的解决、教材主题的升华等角度确定论文主题,实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突破。

 

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大力建设“信息化资源”,我们于2003年9月开始建立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试题、高考研究、素材资源、教育科研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者园地”(http://sxzyd.net)网站。笔者从资源呈现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育科研发展平台、教师幸福成长平台等方面研究当前政治教学网站现状和政治学科教育博客的作用,撰写的论文《中学政治教学网站建设现状探析》《对当前中学政治教育博客建设现状的思考》分别发表。笔者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国际理解、公民教育、质量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素材,撰写了《立足民族认同 增强国际理解》等论文。

 

二、教学实践反思中获得选题

 

高中政治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交往互动过程,这需要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各种教学要素进行有机整合,系统研究协调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制定出最优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教学内容的编排与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教学媒体的筛选与运用、教学主体行为活动设计、教学结构的确定、教学环节的安排,尤其是新课导入、情境创设、难点突破、重点突出、目标达成、问题设计、素材运用等方面的教学实践为教师撰写论文提供了丰厚土壤。此外,高中政治教师要提高试卷设计、试题编制与试卷分析技能,要突出时事背景材料运用、基础知识有机融入、主流价值有机渗透,在课程考试评价实践方面寻找论文选题。

 

例如,高中政治新课程特别强调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认知观念与客观环境、学生内心世界与所学知识、学生单一运用与综合运用的认知冲突,实现基于学生生活基础、认知基础、情感基础的认知平衡,笔者撰写的论文《创设认知冲突 重塑政治课堂》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第9期。还比如,笔者把情境教学法的有关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积极创设导入情境、实践情境、问题情境、探究情境、成功情境等,让学生主动经历“活动—体验—表现”的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撰写的论文《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种方法》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年第8期。

 

三、专业书刊资料中获得选题

 

在现行课程框架内,高中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哲学常识、法律常识等教学内容在内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和更新政治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当代科学和人文的综合知识,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集中进修与培训等多种渠道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高中政治教师可以阅读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还可以阅读《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等学科专业期刊和《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等综合性教育期刊,夯实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例如,高中政治教师除了阅读学科教学理论和教育专业理论书籍外,还可以阅读管理学、心理学、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媒介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并努力把这些专业理论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曾经应用“刺猬法则”“二八法则”“木桶原理”和“鲶鱼效应”等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来研究课堂教学和集体备课,撰写的论文《善用管理学法则 打造个性化课堂》《善用心理法则 提高集备实效》分别发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来把握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和规律,站在学科研究前沿开展特定教学专题的研究。

 

四、学科课题研究中获得选题

 

高中政治学科课题研究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解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积极申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设置的规划课题、争取协作性质的委托课题等,也可以从教学实践、理论学习、文献资料、经验教训等发现和提出课题。这些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中学政治学科课程问题、教材问题、教学问题、教师发展问题等展开,借助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规范研究,从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高中政治教师通过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方法的选用、研究资料的处理、研究成果的整理等课题研究环节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重建教育教学的认知。

 

例如,《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学生道德成长与价值观形成的研究、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研究等与学科教学相关的研究方向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和撰写教学论文提供了重要参考。笔者据此申报的研究课题《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

 

五、教育改革热点中获得选题

 

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要体现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特色和社会要求。高中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人文综合性学科,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时事政治教育、中国梦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环保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重要部署。高中政治课作为高中德育的核心课程,教师可以从当前教育改革热点中获取论文选题。

 

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论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笔者以文本研读中熏陶、问题探讨中参悟、习题演练中渗透、活动体验中感悟等角度尝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唤醒学生的生态良知和道德自觉,撰写论文《生态伦理道德视角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六、业务培训进修中获得选题

 

中学政治教师的知识构建具有综合性、更新快的特点,对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求不断变化,而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事业追求这个关键性的内在因素,也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和培养。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实践和持续的教育反思来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另一方面,以解决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问题的校本培训、以解决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以提高骨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主的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的远程培训、以攻读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学位等为主的学历进修等培训进修的方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这将极大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例如,我于2013年6月参加了由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举办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V10)主讲教师培训班,在借鉴了项目式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笔者从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意识培养、教育技术运用、个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思考未来教育,撰写的论文《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理念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13年第9期。

 

总之,教研论文的选题要汲取教育教学实践的活水,同时要体现创新性原则,既可以是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案等宏观研究,也可以是新经验、新做法、新体会等微观研究。现代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只要我们坚持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剖析和对策探寻,必定能够促进研究价值的提升和研究工作的成功。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11

专题教学 定位 适用 切入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虽然历经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数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仍然拘泥于灌输式的书本知识传授。教者忠实于教材,照本宣科;听者也只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低效率的教学模式有师生甚至社会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定位不科学的因素,更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非科学性、非人性化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论课在“05”方案后,教材全国统一适用,及时修改,教材的内容和编排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所以,目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根本宗旨是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充分科学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学生所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接轨,提高教育实效。

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课中已经运用了专题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专题教学毕竟是一种对教师要求很高,较为高级复杂而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就专题教学做一些探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对大学生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0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大课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思想型课程,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黑龙江工程学院社科部胡成广教授提出:“变痛苦的硬性灌输,为快乐的文化熏陶”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必须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精彩的专题教学。在现有教育资源的条件下,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人尽其才,挖掘潜力,共同攻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一个个的精品专题,充实思想、文化和科技内涵,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环境熏陶相结合,以文化育人,以先进科学的思想感染人”的教育目的。

二、专题教学的情况介绍和适用

1.专题教学情况介绍

专题教学,就是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整合,打破统编教材的章节体系,结合教材内容,依据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原则,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重点时事,提炼和确立专题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至少两人组成专题教学组,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教学研究选择教学专题,集体备课组织教学活动,每门课都由不同的专题教师对学生进行轮番授课的合作教学方式。

专题教学“改变了一门课由几位教师承担,一个教师承包几个课堂的传统做法,实行老中青教师结合、专兼职教师结合、院内外、校内外教师结合的教师组合方式,一门课由多个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每个专题至少由两位教师承担,使学生在一门课中能听到几位教师授课,能得到一些知名教授的指导,避免由于某些教师水平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状况。”这种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平等甚至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教师以报告的形式向学生汇报自己对某专题的理解和研究情况。学生可以在专题网上对教师的讲座及时进行评价。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每次课预留十分钟左右时间,学生可以提问,可以赞同可以反驳,可以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言讨论交流。

2.专题教学的适用

(1)专题教学是师资的优化

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情况不一,再加上前些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统一,人员流动调整等因素,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结构较为复杂,研究方向和教学教研的情况差别较大。

而从课程特点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军事科技等多学科知识。“按目前教师的学科背景,一位教师要把一门课从头到尾讲,且始终保证其教学深刻、新颖、高水准,在有限的准备时间或成长时期里是很难实现的。”专题教学则可以将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织起来,扬长避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由多个学科背景的各个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分别承担讲授任务,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做法。一方面可以突显每一个教师自身优势,同时又可避开某个教师的学科研究的不足。任课教师在团队力量下,能快捷地克服课程教学中的困难,准确、深入把握部分专题教学内容。”

另外,还可以邀请校内校外专家及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某方面学有专长的人员就某一专题开展“大思政”教育。这在某种意义上又壮大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力量,发掘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既发挥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又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

(2)专题教学适合大班授课,符合我国校情

我国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学。大班授课,节约了教学资源,但也给教师组织教学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带来很多难题;再者一个学期一个老师喋喋不休,学生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专题教学恰好是一种讲座式的教学方式,适合大班授课。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专题,由若干教师承担,轮番授课,教师因研究深入而讲得精彩,学生因教师不同风格的高质量教学而受益匪浅。

(3)专题教学适合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大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细节知识传授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很多内容就知识层面来讲,学生已在中小学期间有一些了解;就其教学内容来讲,比起那些只有进到大学以后才会接触的专业课程,的确有很大的不同,它需要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提高。大学生对这一门课话语系统很熟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再照本宣科的讲授书本知识,显然是不会再有市场。

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纯的政治宣传对他们难于发挥好的效果。只有高质量的专题教学,才可以使教师发挥科研教学长处,达到对学生“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提高”的目的。

(4)专题教学适合新教材体系的编排

“05”方案后,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有史、有论,有应用”(周济语),专题性很强。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就可以分出大的方面的若干专题,如社会主义经济专题、政治专题、文化专题、共和国外交专题、专题、国防专题,等等。专题之间关联性不强,可以彼此独立,可以分属不同专业和研究背景的教师讲授。

三、专题教学中专题确定的要求

1.把好教材的切入点,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应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同教材形成一种既统一又区别的关系,教师的讲授不要简单重复教材,而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书及主动思考问题上。《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陈占安教授说:“《概论》这本教材应该定位在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的重要的辅助材料上。”笔者认为,确切地说,教材应当是学生自学的入门工具书,为这门课划定一个大体纲要式的范围。教学内容应当来不仅涵盖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学内容应该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教学原则,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资源,结合教师的教研科研情况,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和教材内容结合的切入点,科学设置教学专题,从而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选择教学专题

戴尔・卡耐基说:要想钓到鱼,得问鱼儿吃什么。“我们的教学宗旨是什么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生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我们就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所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比别的课程更注重趣味性和思想性,更突显教师对教学内容加工的必要性。

专题教学的模式还应当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一定的发挥空间,选择一种符合自己风格的又受学生欢迎的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达到“真学、真信、真用”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敏感话题,专题组教师应当本着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相渗透相结合的原则,经过认真的教学研究后,既能考虑到多元文化的大背景,又能做到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消除学生的困惑怀疑,从而树立并巩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真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本身就是教和学互动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只是知识理论的灌输,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化”。信息时代,教师占有的信息资源并不比学生多多少,教师优于学生之处是在于对某方面资料的整合和分析能力。应了韩愈那句话:“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教师在这种背景下,不再是“布道者”,不再是学术权威,而只有将自己对问题的研究理解体会汇报给学生,以启迪学生思考、体会;学生可以参与质疑讨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对话式教学,打造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建民主的开放性课堂。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信任老师并把老师当成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放下顾虑和包袱,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状态参与课堂,变听众为讲者,变“一言谈”为“群言谈”,把他们所看、所听、所想自由酣畅地表达出来。

总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专题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运用得当可以盘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教研科研工作,提高自身专业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占安.在教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中国高等教育,2005,(5).

[2]吴太胜,林增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团队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湖北社会科学,2009,(5).

[3]陈占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辅导――第一章若干问题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

专题教育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实践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并且能适应特定行业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能力和理论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为各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实践创新、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由单一学科向专业领域的转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现象,实践效果不佳。

1.课程设置过于学术化。长期以来,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从属地位。在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时,未能根据职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开设足量的实践课程。在很多情况下,直接搬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资源,或者对其进行简单“包装”,就拿来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资源使用,一些基于真实情境、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未能充分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中。授课老师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学方法,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比例较低。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践性不强。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强化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理念的代表性成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基于实践课题或专业实践,但是有研究者调查发现专业学位论文没有很好地与实践内容相结合。有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做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有46.88%的论文选题来源于校内导师课题,18.75%来源于校外导师安排,只有25%来源于现场实践[2]。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性不突出,工程性不强,仍有很大比例的专业学位论文重学术轻实践,没有把学术性和职业性统一起来,从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实践性不强、职业价值不高。

3.校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参与不够。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色。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各自优势,实现理实结合,资源互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并不是太理想。通过调查发现,某些高校未对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进行细致、清晰的职责划分,为避免职责冲突,导致校外导师不能积极地参与研究生实践与论文指导中[3]。某些校内导师科研能力比较强,但是实践经验不足,没有能力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校内外导师职责界定不清晰,导致校外导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参与不够,直接影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降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4.专业实践流于形式,实践过程监管不细致。专业实践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既可以在校内实验平台或实训现场进行实践活动,又可以到相关工程领域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的实践基地,还可以到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实习。但是不少实践基地并没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质性的专业实践平台,很多只是挂个名,某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实践基地只是从事“走过场”的实习工作,不能接触专业的核心、前沿的项目,专业实践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存在学校对实践过程跟踪监管不力的问题。某些高校未能制定详尽的专业实践考核体系,对专业实践考核过于单一化、笼统化。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我国于2015年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对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提出了建O性的指导意见[4]。因此在协同创新视角下,产学研结合,探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教育模式,如何体现其专业实践特色,增强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

1.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培养方案,加强案例教学。为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课题立项以来,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我校重新修订了《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并对各专业领域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新方案对实践环节有更明确、详尽的要求,规范实践形式,强化实践过程监管,提高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的结合程度。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前沿课程、专业案例、精品课程、学术素养课程的开设比例,重点建设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学位核心课。

2.利用校内外资源,提供专业实践平台。专业实践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确保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注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希望通过完成专业实践,大幅度增长研究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前融入实际工作环境,缩短就业适应时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既可以在校内实验平台或实训现场进行实践活动,又可以到相关工程领域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的实践基地,还可以到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参加导师课题研究也属于灵活多样的专业实践形式。我校一大批实验平台或实训基地条件日渐成熟,例如信息管理暨影子工厂实验室,已经建设成为在行业内和省内有影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实验教学基地。该实验室为MPAcc提供专业实践平台,促进会计专硕学习过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提高会计专硕实践能力提供保障。我校每年都派出大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各类研究生培养基地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与联合培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3.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推进产学研结合。我校积极加强和推进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迄今已建立140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拥有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优秀基地,并建有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涵盖各个学科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体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规范,每年入站研究生两三百人,近4年我校有1000多名研究生进入各类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通过实施双导师制、阶段汇报制,以及实习实训报告制,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近几年来,学校通过研究生培养基地强化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对接,不少合作课题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产学研成效良好,培养大批服务船舶行业,具有创新精神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4.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及评价指标,强化应用导向。学位论文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能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他们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5]。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6]。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具体的专业技术需求进行研究整理成学位论文选题素材,通过对专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对其进行提升与拓展,形成学位论文。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仅要具有实践性价值,还要具有学术型论文的学术价值,不能过于强调专业学位论文的实践意义和职业意义,而弱化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要求。专业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要求,迫使学生从更高层次出发,以更宽广的思路和视野去研究实践问题,成为既有宽厚理论基础、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行业,又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既为避免专业学位论文过于职业化,又为避免过于学术化,我校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拟制定《江苏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对专业学位论文不仅做出导向性的规定,而且针对学位论文过程提出具体、明确的规范要求。要求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完成,不局限于学术论文,要求聘请业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审论文,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撰写、评阅及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同时制定专业学位论文考核细则与评分标准,突出应用性,评选实践价值高、具有专业推广价值的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

5.完善专业学位双导师制。我校对研究生导师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定评定条件,分类评聘,出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及聘任办法》,选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具有实践课题支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逐步形成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稳定的专业导师团队,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青年教师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参与实施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校外导师定期培训、考核和退出制度。建立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参与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基地导师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B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2013-11-4.

[2]孙红霞,张乐勇,王绍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调查研究[J].石油教育,2012(3).

[3]焦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切合社会所需吗?[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

[4]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2015-5-7.

[5]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