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热爱生命教案

热爱生命教案

时间:2022-03-23 10:29:57

热爱生命教案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1

一、巧用案例展开讨论

可组织分组讨论,使学生的法律观点更明确、更清晰。可见,讨论式教学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不同的讨论形式可以相互交错进行应用,还可将讨论式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遵纪守法》教学中,利用案例式讨论法进行教学。首先,要做好教学前准备,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查找、分析,确定讨论的核心问题。例如以“法律护我成长”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就要结合法律的保护作用进行案例的选择、分析。如,应用法律解决未成年人遭遇的家暴问题;当遇到社会青年、闲散人员敲诈、勒索应如何处理等。其次,对挑选的案例进行认真的筛选,一方面,案例要紧贴主题、突出主题。另一方面,案例要简洁、明了,不要太复杂、太深奥,以免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再次,在教学前,针对案例设置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案例,初一学生小明、小亮,受到几个高年级学生的胁迫,被他人勒索钱财。小明将此事告诉了哥哥,让哥哥招人教训那几个学生;小亮将此事告诉了家长,家长再与学校及相关部门沟通。在该事例中,他们谁的做法可取,能制止他人的不当行为,更好的保护自己。学生带着对案例结果的猜想和疑问,会通过各种方法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即预习了新知识,还加深了对法律保护作用的认识,同时对法律的约束性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自觉的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更好的实现了政治教学的目的。第四,在教学中、有组织、有方向的进行学习讨论,结合学生观点进行分组,学生先进行组内交流,统一观点。再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第五,重视课后对学生观点的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形成统一的、系统的知识模型,以加强政治学习的效果。

二、结合主题自由讨论

自由式讨论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学生在“自由”发挥前提下通过探索、讨论,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形成自主发问、思考、获知的学习模式,改善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使其有意识的去探索、认知。另一方面,对知识的讨论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有效的参与到政治教学中,并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层面,使其形成对知识更广泛、更深入的认知。例二,在七年级下册《热爱生命》的教学中,第一,让学生自由讨论生命,通过讨论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生命观、生命价值等的探究。另一方面,可准确的掌握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差异,更好的掌握教学方向。第二,结合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程度,引导、启发学生学习。例如,一些学生对“生命只有一次”有点茫然,他们对神秘的穿越、鬼神之说却较有兴趣。在教学中,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思想,留给他们认清事实的机会。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影片,让学生在生命的诞生与消亡中感受生命的珍贵。逐渐的剥开灵魂的神秘面纱,使学生科学的、理智的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再对“生命”进行进一步的讨论,逐渐的纠正学生对生命的不正确认知,树立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又如,学生对生命的狭义理解,认为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生命。教学中应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拓展学生“爱生命”的领域,使其化小爱为大爱。第三,随着学习的深入,进行总结性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对生命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勇敢的面对梦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利用讨论的方式进行《热爱生命教学》,使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不同生命存在形式的探索兴趣,进而引发其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多法联用展开讨论

在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中,其单一的应用易压制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因此,在讨论式教学中要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联合使用。第一,教师要注重师生关系的互动性、和谐性。使学生的心理空间能够在教学中得到释放。如《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中,学生对什么是好习惯先要有一个认识,教师可以举例说明一些好的习惯(如有计划的消防、节约习惯、节省习惯等),给学生指一个方向,但不易细致的阐述好习惯、坏习惯等,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理清自身习惯的对与否,结合学习,能积极改正不良习惯,发扬优秀作风。第二,将案例式讨论、自由式讨论等方式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联合应用,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营造活跃的、适合讨论的教学气氛。第三,将讨论式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联合应用,如例一。可提高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认知更深入、更深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能盲目、孤立的实施,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根本,配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政治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杨慧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2

一、创设生活情景资源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发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如在上活动课《保护环境》时,让学生设计了一个小品:由学生装扮成的一排排树木茁壮成长,但两个贪心的人滥砍滥伐,破坏了森森,换来了厚厚的人民币,但随之而来的沙尘暴使之到手的钱化为乌有。学生准备充分,表演生动有趣。但部分学生表演的道具帽子,是他们用采集来的树条做的,而另一部分孩子的道具钱、斧子等是用废纸做成的。要求学生讨论小品表演中的不妥之处,进而指出,表演者将树条任意折断做成帽子是否符合保护环境的宗旨呢?同学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大家议论纷纷,最后认为如果将废纸涂上绿色做成叶子一样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在这里,因为教师选择了合适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怎么样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开展认真的思考,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课堂建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利用时政热点新闻资源

思想品德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气的眼光,善于捕捉和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通过报刊杂志获得。像《甘肃日报》、《人民日报》、《兰州日报》等,都有很多最新的案例。

2、通过电视节目获得。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甘肃电视台的《零距离》等电视节目中都有丰富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

3、收集发生在校园中的案例,这些案例与学生的实际联系最为密切,自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4、教师还可以通过上网等途径获取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阐释法律知识。

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增添了活力,更是有效激发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兴趣,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知识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学“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时,应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制约瓶颈,并让同学们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尽管每个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程度会各不相同,但对家乡的热爱之心是相同的。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总能想出一些妙计。通过讨论、思维的碰撞,学生献计献策,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同时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再如在教学“环境问题”时,可以结合本市本地实际环境情况的资料,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进而了解到国家大事,了解到家乡、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环境问题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学生乐于参与,兴趣盎然,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能唤醒学生的乡土情怀,对地方文化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乡之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了厚实的精神底色。

四、利用学生不同思维方式资源。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3

[关键词] 生命教育 高等教育 和谐

生命的存在,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根本性承载。离开了生命这个前提,一切教育将化为虚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突出地强调用知识工具去实现教育对象的应用价值与实践价值,忽视了教育对象最为根本的生命价值,教育与生命逐渐剥离,高校命案屡见不鲜。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生命,再发达、再繁荣、再重要的教育,都因为失去了根本,而丧失了教育的本真。[1]因此,和谐的高等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于对生命个体的和谐,用高等教育的手段与内容去引导生命,关怀生命,尊重生命,实现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1.生命教育的起源。生命教育的雏形来自于二战以后人们对残酷战争的反思。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威胁到人类生存问题的显现,促使人们对死亡开始有了新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死亡教育在西方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并盛行,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及死亡的概念。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美国自杀、他杀、吸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的背景之下,正式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旨在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1966年,台湾许多学校开始陆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2.生命教育的内涵。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说法。生命教育是指“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2]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3]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大业之中;生命教育是一种有关‘人之为人’的意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才能肯定自己,承受困难,超越自我,并真正享受生命。[4]

尽管各家表述不一,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通过生命教育来帮助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笔者以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促进大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里,生命教育包含了这样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生命作为有价值的意义存在,大学生既需要通过生命教育来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不易,从而珍惜与热爱生命,又需要在生命教育活动中感悟生命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升华生命的境界,追求人生的真谛。二是对生命责任的承载。生命既是独立的个体,又依附于整个社会。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理解生命不仅是一种自我权利,更是一种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生命不可以随便消亡,也不可以轻易堕落,拥有生命就必须承载起生命的责任,担负起生命的意义,承载一切厚重的责任。

二、生命教育在构建和谐高等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生存压力快速膨胀,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大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临之后更是被推向了竞争的浪尖,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接踵而来。一起起高校自杀、他杀命案频频发生:云南大学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中国人民大学女博士自杀案;清华大学研究生坠楼自杀案。压力过大、情场失意、朋友口角等这些相当普通的事情竟都可以成为大学生们自杀或者他杀的理由,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一条条年轻生命的背后,昭示了对生命教育的急切呼唤,触发了和谐高等教育的盲区。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实施对象,是高等教育发展壮大的根本元素。大学生自身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直接反映着高等教育内在的和谐程度。顺应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高校常常是急于为社会批量生产“知识型”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沦为高校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运作的“物质性”产品,而他们多元化的思想与情感在单一的知识教育过程中却被掩盖,他们丰富的内心活动得不到很好的抒发。久而久之,一旦压力来袭,那些平时得不到化解的情感被无限放大,怀揣着对生命的无知的大学生个体,往往将结束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这对高等教育的“和谐”构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毋庸置疑,这是高等教育对生命教育漠视的结果。教育不能只是为了塑造人,而是应该回到原始的人的形态“生命”,通过对这种完整的人的理解,真正做到对人的生命的涵养、孕育和提升。[5]因此,和谐的高等教育必须首先关注的是大学生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个体而存在,呵护、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精神动向,关爱生命、热爱生活、提升生命活力的生命教育,这是教育的本真体现,也是构建和谐高等教育的真谛。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出发,按照自内而外、循序渐进的思路来进行。

(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1.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手段,生命教育作为系统性教育自然离不开课程教育。当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真正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高校往往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很小的分支纳入到大学生“两课”的教学内容中,而大学生本来就认为理论性与思辨性极强的“两课”枯燥无味,加上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占据的比例小,认为不重要,也就会失去兴趣。事实上,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高校可以一方面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这门课程,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够拿到相应的学分。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为生命教育课程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我国尚没有相应的生命教育专业,所以从专业度的角度来考虑,高校对于生命教育课程师资的选拔要慎之又慎。生命教育讲究耐心与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的内心活动相互关联,高校可以选择一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同时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确保教学积极性与课程的成效性。

2.开展多元化的生命实践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是一种内化式的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生命教育的教学需要,通过恰当的“引导”来实现发自内心的“感悟”才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成效。笔者认为可以有这样几种途径:

(1)生命渴望教育。所谓生命渴望教育,即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一些体验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唯一的,是必须要珍惜的,培养他们渴求生命的态度。比如以在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等频发的自然灾害中涌现出的那些坚强的求生的人们为典型,开展典型性教育,让大学生在了解这些故事后明白生命的重要性。也可以组织一些挑战生存类教育,为大学生设定艰难的极限环境来激发他们求生的欲望与能力。

(2)生命关爱教育。80、90后的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十分宽松,绝大多数大学生又都是独子,养成了备受宠爱的习惯,却没有学会关爱别人。可以通过策划性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关爱之心,帮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关爱的,对于别人甚至亲人的付出是需要感恩的,而不是一味地只是享受别人的付出。比如可以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等有意义的节日为契机,面向大学生开展“一封家书”之类的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天下父母心”的意义;也可以在班级过集体生日,让大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情与温暖,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激发他们的关爱之心。

(3)生活环境感化教育。许多案例表明,长期在不良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他们的内心是十分压抑的,这种压抑的情绪很有可能会因为一个小的导火索而大爆发。所以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为他们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积极的、意义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妙的”,为他们打造出一个轻松健康的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教育

1.法律教育是开展生命责任教育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案例显示,大学生在冲动地选择自杀未遂或者他杀后常常是后悔不已,等待他们的是因为自身行为而带来的严重的法律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反证了当代大学生们淡薄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教育,首先应该是法律的教育。通过法律教育来实现对大学生的预警示作用。这种法律教育不应仅仅囿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主要应该结合贴近大学生的案例对大学生进行法律责任教育,让他们了解一旦做出了冲动的行为后将受到何种严重的法律制裁。同时也可以学校电视台作为宣传阵地,通过一些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组织大学师生进行现场对话和现场讨论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2.将道德教育融入到生命责任教育中。从道德学的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就是通过人格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多元化手段使大学生成为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并且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公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础水平之上的大学生个体,才有可能真正承载起自我与社会的生命责任。笔者认为,可以采纳类似于“感动中国”的形式开展感动学校的十佳人物评选等活动,利用身边典型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从校园责任做起,让大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他们肩负着对自我以及社会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张应杭.人生哲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5.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4

文章以生命教育为视角,剖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以及生命教育视野下进行课程设计的重要意义,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具体做法,对“犯罪心理学”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生命教育;犯罪心理学;课程设计

0引言

生命教育自从90年代后半期以来开始进入了国内研究者的视野,并陆续在中小学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展。近几年来,由于大学校园里各类心理危机事件、自杀和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生命教育在高校中得到了高度重视。相比于普通院校,在公安院校中进行生命教育因学生将从事警察这一职业而显得格外重要。警察作为社会的执法者,拥有法定的权力,可以使用械具和武器,稍有不慎,不仅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也会影响到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公安院校中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是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迫切要求。“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公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其目的在于为预测和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课程内容包含着大量生命教育的元素。因此,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资源,在不增加课时不影响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生命教育视野下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是以生命教育的理念统领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之中,以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1-2]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华特士在1968年最早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时,针对的是当时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自杀、吸毒、暴力等各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因此,生命教育其实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尽管学界对其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但都离不开对生命关怀、尊重生命的基本要义。因此,其内涵应该是以生命关怀、尊重生命为中心,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激扬生命”。[3]具体而言,生命教育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认知层面上,教育学生接受生命,认识生命的历程。认识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在情感层面上,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教学中充分发挥爱的力量,激发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惜他人的生命、爱惜大自然的生命的情感;在行为层面上,教育学生如何让生命更加富有意义。学会与他人相处,感恩生活,敬畏生命,体验幸福,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生命的意义。[4-5]就“犯罪心理学”课程而言,基于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课程设计,实质上是为课程教学寻找到一种置于所有教学安排之上的教育理念,用生命关怀、尊重生命的理念来统领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之中,结合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将重点放置在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上,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认同法治的内在精神,在法律的框架下尊重工作对象的生命;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做一个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警察,让生命更有力量,为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而努力实践。

2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课程设计的意义

2.1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优化了教学内容

在“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可是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心灵成长的引领,却常常有所忽视。因此,在生命教育视野下进行课程设计,可以丰富课程的内涵,优化教学内容。

2.2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感恩之情,认识生命的意义

教师通过理论的阐述和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使学生掌握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历程,看到了这些生命的生而不幸,看到了这些生命成长中的艰辛,看到了这些生命所经历的痛苦、无奈以及最终的可悲可恨。在剖析他人生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观自身,对比之下,自己是何其的幸运。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之情,也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亲人朋友和其他资源产生感恩之情。[6]

2.3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

以生命教育的理念统领教学,能够让教育真正地走进学生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完善人格的需要。犯罪心理学的主题就是研究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研究犯罪心理的特征,在一个个的典型案例中让学生意识到,“人性是相通的,犯罪人与守法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守法人的身上也存在着恶的倾向”。因此,一定要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提高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提高自己对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让自己远离犯罪。[7-8]

3生命教育视野下课程设计的途径

3.1将人本主义的思想应用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中

人本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它重视人的情感,尊重人自身的价值,相信每个人有发展自身的潜能和倾向,这非常契合生命教育的主旨。人本主义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种子埋在土壤中,它内在的生命力会促使它钻出泥土,发芽长大,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它也不会放弃成长,依然会以屈曲变形的方式努力向上。人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本性:如果有机会,人们会追求自我价值朝着正向发展,犯罪人也是如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应该看到总有一些积极的、向上的的力量。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应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审视犯罪人,帮助学生看到:犯罪人不是天生邪恶,每人有各自的原因,不能将其刻板化。当犯罪人的生存资格被肯定、正面价值被一点点地发掘出来,就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向“良善”的方向。如何激发起犯罪人向上的力量,这是揭露犯罪、预防和矫正犯罪中值得探索并行之有效的出路之一。[9]

3.2整合教材资源,丰富和完善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繁杂,在教学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基本的模块: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犯罪心理形成前的心理演变,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犯罪主体心理,犯罪类型心理,心理学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等。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理念,在教学内容中寻找生命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讲授侦审策略时,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具体分析,指出对于有些犯罪嫌疑人,审讯中可以应用人本主义的尊重与共情的理念与技术,这有助于犯罪嫌疑人宣泄自己的情感、反省自己的思想,为其交罪奠定心理基础。因此,通过挖掘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具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尊重法律的人文情怀。

3.3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强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犯罪心理学”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选择和编排,设计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模拟犯罪心理情境中的现实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案例教学,不仅仅只是达成以上的目标,还需要将案例本身做为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感悟和思考,在态度和情感层面上珍惜生命的宝贵,尊重生命,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10]课堂选用案例的原则是客观真实性。选用的案例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媒体多方位报道的典型案例,如马加爵案、杨新勇系列案、黄勇系列案、药家鑫案、邱兴华案、北京大兴李磊案、复旦大学林森浩黄洋案、杨佳案、清华刘海洋硫酸泼熊案等。案例准备的要求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相关资料,重视对于犯罪者早期成长经历或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的人生发展历程的研究,以揭示犯罪者犯罪心理(人格)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好地了解犯罪、了解和“理解”犯罪人,从而有利于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在法律的框架下,公正、理性、人性化地对待犯罪人。(2)增加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在课堂上引入讨论和辩论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抛出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与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和谬误,最后得到共同的意见或见解。或者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在各个章节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设计组织课堂上的讨论辩论环节。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时,如弗洛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马思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可以引导学生以所学理论为视角,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再度审视犯罪人和犯罪现象,以获得对犯罪新的认识。[11]

4结束语

以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发现以往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运用教学资源而造成的对学生成长教育中的疏漏。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警察队伍的生力军,他们将被赋予一定的权力,是社会的执法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因此,以生命教育为视角对“犯罪心理学”进行课程设计,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作者:吴宁 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系

参考文献:

[1]刘胜利.罪犯生命教育探析[J].净月学刊,2014(3):110-114.

[2]庞秋月.大学的生命教育和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4):47-49.

[3]范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发展[J].学术交流,2013(6):195-196.

[4]吴伟花.高教视域中的生命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3):91-93.

[5]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121-124.

[6]顾俊.警察生命教育内容初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2):22-24.

[7]李厚刚.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J].高教探索,2015(2):121-124.

[8]李冬华.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实施路径[J].高教探索,2012(3):132-135.

[9]王井云.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探析—基于生命成长层次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3(6):11-13.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5

关键词:政治课;上好课;五“巧”; 三“关”

有人说: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课。是这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如何,全在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那么如何才能上好政治课呢?政治课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我的教学体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一、共性:做好五“巧”,上好课

(一)巧定目标——跳一跳,够得到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道了这一点,就要确立一个合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能通过上课得到心智上的提高和思想上的升华。教学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值得“跳”;同时,又要适度,让学生可以“够得到”。只有这样的目标,才会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性,并自觉投入其中。其标准主要指要符合学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巧选方法——因材施教,教无定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收获。提问、讨论、辩论、自学、讲授,教学方法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优劣之分,它们各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作为一员大将你要学会根据敌情,合理地调兵遣将。

(三)巧立名目——有序高效,面向全体

课堂的主体必须是全体学生,一定要让课堂结构紧凑,一定让每个学生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事情做。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如果一节课下来,只有几个学生参与过、体验过、思索过,我们能说这是一堂好课吗?只有想尽办法,让每个人参与,比如:有板书的,就要安排其他同学做什么;分组做的题,就要安排交换检查;有主动回答,就要有抽查提问;有小组活动、就要给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轮流当发言人)。实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四)巧用案例——善于留白,“例”尽其用

使用案例时,不必一股脑地呈现给学生,应当让学生有思考内容、空间和时间。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留白”是一种教育智慧,只有教师“懒”一些,学生才会“勤快”,让我们学着做个充满智慧的“懒教师”。如果一个实例只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就太浪费资源了,我觉得案例也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这样的案例可以用来作为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习题、知识迁移的范本、小组讨论的话题,甚至是研究型课题,真正做到“例”尽其用。

(五)巧作评价——鼓励赏识,提出希望

提倡赏识教育,是尊重学生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好方法,但也不是说,所有的答案都可以简单地用“好”“不错”这样言不由衷和缺乏针对性的评价,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失去兴趣。教师的评价首先要真诚,发自内心;其次要仔细聆听,切中要害;再次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最后一定要提出要求,明确希望。一句发自肺腑、充满真挚期望的评价会温暖学生的心灵,照亮他拼搏的路程。

二、个性:立足三“关”,有特色

(一)关爱生命的视角——以情动人

政治课的育人目的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更加浓厚的人文色彩,教育学生关注生命是政治课义不容辞的责任。用生命照亮生命,用心灵温暖心灵,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动人心魄。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尊重生命,使其鲜活而高尚。如果一般课堂的引导是“激趣”,那么政治课的导入则是“动情”,对于环境的关注、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感情的诚挚,让学生因热爱而关注,或因痛心而反思。

(二)关心社会的热情——以事育人

政治课的时效性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是政治课的题中之义。身边有太多我们需要关注的话题,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人融入其中,感受体验、感悟反思。“时政进课堂”,学生才能“进社会”。政治课堂是我们向学生敞开的一扇窗,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人生百态,关注国家大事,并立定报国的志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关注成长的责任——以理服人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6

关键词:大学语文 生命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比例也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死亡已经在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占据首位。例如2005年,全国23个省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83人死亡,自杀死亡率为71.6%。2006年是大学生自杀“高发年”,全国高校达130起之多!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25%以上的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美好的青春就此搁浅,灿烂的未来永远逝去。大学生的自杀给亲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给社会带来沉重的思索。

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生命教育”,有识之士也纷纷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论证。针对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现状,有人提议在高校开展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在高校开展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就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批队伍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同时还要有专门的教材。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有针对性教材的编订都不是短期就可以完成的,所以这些建议目前还处于提议阶段,离实施尚有一段时间。有人主张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教育中去,该观点认为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或一项主题活动,而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所有课程和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激活这些原本就蕴藏在学科教育和主题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在笔者看来,大学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作品以一幅幅人生画卷诠释着生命的真谛、人生的尊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享受生命,感受春的生机勃勃,秋的果实累累。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究竟是为什么而活?人应该为了吃饭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吃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有的学生看来,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喝玩乐,也有的学生认为,人是为了生活而吃饭,人活着就是活一个过程,要过一种有质量的生活。在这些同学眼中,一眼就能看到退休的工作是不能容忍的工作,即使这份工作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份好工作:待遇好又清闲。司马迁和史铁生两位作家以自己的行动很好的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司马迁由于为不得已而投降匈奴的李陵申辩,得罪汉武帝,被处宫刑。在这等奇耻大辱下,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忍辱负诟,发愤著书,历时十几年,终于完成恢弘巨著《史记》。史铁生在人生黄金时期突然双腿残废,巨大的人生打击差点将他击垮,但最后他还是成功“站起来”了:这个初中毕业的青年后来成为一名著名作家,他的《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在讲授这两篇文章时,笔者着重介绍了司马迁和史铁生的生平事迹,并以“假如你遇到这样的人生灾难你会如何应对”为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十五分钟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和大家分享自己小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或大或小的磨难在前方等待自己。遇到磨难,要勇敢面对,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而不是逃避退缩。和司马迁、史铁生所遭遇的人生磨难相比,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扰都变的那么微乎其微。通过对他们作品和人格的感悟,唤起了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是宝贵的,对每个个体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要认识生命的本质,敬仰生命,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学会坚韧地生存。

佛家说:“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反映了出家人对生命的敬畏,那怕是蝼蚁、飞蛾那样弱小的生命同样值敬畏。曾读过一则故事,讲的是在德国,喜欢吃鱼的家庭中,长年备着一种药丸,这种药丸有一个功效,将其吞入肚子的鱼可以在短时间内昏迷。德国人在杀鱼做菜之前,就会把这种药丸给鱼喂下,待鱼昏迷以后,再对它进行宰杀,德国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鱼在死亡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这样,他们良心上才能平静下来。笔者为德国人的对生命的珍视而感动。在我们周围,有太多的对弱小生命的漠视。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问过父母同样的问题“我从哪里来?”,父母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给孩子说孩子从山上捡来的,有的给孩子说孩子是捡垃圾时捡来的......,很少有家长告诉孩子生命的创造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存在。孩子从小就没有敬畏生命的意识,长大后自然也没有这种意识,所以在遇到人生的坎坷时就容易走极端。笔者在讲授《陌上桑》时,先对汉乐府民歌的四个主要内容来了一番介绍,在讲汉乐府民歌的第二个内容“对苦难生活的描绘”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张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新闻界最高奖)图片“饥饿的苏丹”,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小女孩身上表现出来的无助与绝望一下子深深打动了学生,教室里一下子非常安静,饥荒的残酷以及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非洲人民对生命的渴望让学生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一下子显得那么耀眼。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学生所热爱的只有国家、社会和他人,唯独没有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会去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学生忽视个体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学生对自己生命的存在和价值不能做出合理的阐释,不懂得重视自己的生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利用相关文章的解读去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意识,让学生首先学会爱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精彩,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善待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的优点,不去做无谓的横向比较,失意时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宽慰自己,得意时一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提醒自己。尊重自己的生命才会去尊重他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师有责任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悟,把美德内化为学生的自律心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这是对生命的完善。笔者在引领学生品读《秦晋崤之战》时谈到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多不义之战,但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这一交战规则大多数国家都是遵守的,教育学生要学会诚信。古往今来的无数篇章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坚守节操、一诺千金、廉洁奉公……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个性意识的培养,提高意志力。如《致橡树》中对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意义的诠释。《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炽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大学生处于情感最丰富、最微妙、最强烈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动荡、最危险的时期。在现在的大学,大学生谈恋爱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他们享受着爱情甜蜜,一旦这份甜蜜远去,随之而来的就是咀嚼失恋的痛苦。一旦失恋,女生承受的痛苦要远远大于男生,也更不容易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据统计,每年自杀的女大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由于感情受挫而走极端的。笔者在讲述这篇优美深沉的抒情诗时,结合有的女生为情所困走极端的案例让大家讨论“为情自杀值得吗”,学生讨论热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普遍的看法是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去自杀,太傻了,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有的同学说,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也是父母亲人的,我们如果去了,父母就会在人生残余的岁月中孤苦生活,为了父母,我们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父母的生命。一首构思新颖、语言精美的抒情诗,让学生思索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只有对生命有一颗敬畏之心、尊重之心,才会对生命有深深的热爱之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这类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的就是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在草叶上滚动的露水,满院子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地上蹄姗、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诗人用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我有一个梦想》《与妻书》《离骚》等无一不是把个体生命与治国安邦、拯救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对生命的热爱。

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感受生命之痛,珍爱生命,也要使大学生领略生命的美丽,善待自我。因为我们拥有了生命,我们才拥有了美好的人生,所以我们要拥有、欣赏和感受人生的美好,就需要以更健康,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呵护生命。应充分挖掘、利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从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莫振达.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7(05).

[2]文雪.生命教育论[J].山东教育利研,2002,(9).

[3]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4]江瑞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7

 

2019年警示教育月心得体会

 

根据县委安排部署和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的具体要求,3月份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我局也印发了《实施方案》。组织深入学习了关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中央、省、市、县相关会议精神,通过观看警示教育案例,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以及自己的学习和多年工作实际,更加切实地感到,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做到敢于担当,反对四风、奋发有为。只有这样,才会成为自觉行为。以下是警示教育月开展以来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敢于担当,从自身做起反对四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工作人员,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岗位上的三件事:知道自己在单位该做什么;知道自己在单位不该做什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危难面前,党员的字典里只有向前冲、只有忠诚、只有人民群众。担当担的是一份热爱。是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热爱才能热血沸腾,热爱才能迸发激情,热爱才能自我奉献。有了这份热爱,才能更多的为人民群众着想,自觉反对四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气,遇到困难和危险,才会作坚决的斗争,才敢于动真碰硬,才不怕得罪人,才会有作为,这是责任,是使命,更是要求。

二、是坚持廉洁自律。更加自觉地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监督,经得住考验。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这是对一个共产党员的底线要求。对于没有明文纪律规定或禁止的,要掂量一下是否符合党的纪律原则,心里要有这个戒尺,不能装糊涂、打马虎眼。要做到公道处事、老实做人,日常生活清正廉洁、不贪不占,不能存在六个方面突出问题。

三、要对党忠诚,激励自己求真务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对党绝对忠诚,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党的号召坚决响应,党的决定坚决执行,令行禁止。要自觉把自己的命运同党的命运紧密相连,爱党忧党、兴党护党,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是非面前分得清、名利面前放得下、关键时刻靠得住。“心中有党”必须是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使假、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这是一名党员必须恪守的政治品质。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深刻认识“不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做不到六个破除的道理,激励自己求真务实,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8

现在,关于教育理念众说纷纭,反而把最好的东西淹没了。我们认为越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越要高举生活教育的旗帜。用生活教育把重要的教育主张整合起来,比如情境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赏识教育,关爱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自主教育,等等。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循着这样的思考路径,我们尝试用新的视角领会、诠释生活教育。我们认为,说白了,生活教育就是叫人“生”,让人“活”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关爱,是关爱每一个生命,为生命的幸福生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提供精美的精神营养,让生命保持生气勃勃,生机盎然的美好状态。生活教育内在地蕴涵着关怀生命,关注生长,关心生态,关切生机四大要义。

一、关怀生命

就是要凸显教育主体。达成“被爱”,让每一个生命成为爱的聚焦;引导“施爱”,让每一个生命成为爱的源泉;启发“自爱”,让每一个生命成为爱的堡垒。无限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无限相信每个人的生命潜能,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南京小班化教育“关怀每一个”的卓越品质。

二、关注生长

就是要优化教育过程,尊重生命生长的客观规律,既欣赏盛开的鲜花,又善待迟开的花苞,坚决走出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误区,促进生命自主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童年的幸福。根深叶茂长势好,庄稼自有好收成。成绩、成功是快乐成长的副产品。南京被媒体评为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与南京市小班化教育追求幸福成长的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三、关心生态

就是要改善教育条件,为生命的健康生长配备现代化教育设施,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营养。只有用教育生态的视角,统整人物(people)、地方(places)、政策(policies)、方案(programs)、过程(processes)等“5P”要素,体现关爱、尊重、信任、乐观等价值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化教育在启发潜能、提升素质上的作用。

四、关切生机

就是要抓住教育灵魂,生机是对生命、生长、生态的一个整体关照,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希望所在,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生机,生命就有了活力,生长就有了动力,生态就有了魅力。

学会赏识,是我们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心得。我们开展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班化赏识课堂的实践研究”,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幸福感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赏识课堂的基本理念是: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操作原则是:学会尊重,学会相信,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包容,学会提醒。我们把赏识课堂的操作模式确定为“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打扮莲花教室:每个班选择一种荷花,班级里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空间;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课堂定标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确认,指导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小学六年的学习方案,每年修订一次;自主创造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组角色,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实行小先生制,鼓励学生即知即传;自主养成良好习惯: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会倾听,积极举手发言,敢于质疑,书写工整;有学生不用功,大家都要帮助他。自主安排课后学习:不布置统一的课后学习任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课后作业方式;自主进行积极评价:使用“陶娃手册”,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每节课结束时,老师和学生讨论给至少一个孩子颁发优点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优点卡,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档案建设好,实行多元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鼓励,都觉得自己是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好孩子。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9

一、通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开展安全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安全案例,特别是与学校有关的安全案例(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等),以开展安全教育,促使学生重视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意识。笔者在教学中使用了以下安全案例: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2003年,由于饮用了有问题的豆奶致使辽宁海城近3000名学生集体中毒;2011年,在某学校的晨会上,由于学生在楼道中争相拥挤,不幸造成28名学生死亡,59名学生受伤……这些丰富、生动的安全案例就发生在校园中,就发生在学生的同龄人身上,因此,学生感同身受。使用这样的案例开展安全教育,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安全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开展安全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来开展安全教育。例如,教学“尊重生命”的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举办的“珍爱生命,拒绝”的图片展,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从而使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找准切入点,用事实说话,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让“安全第一”的观念转化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例如,近日,由于日本“非法购岛”引发了争端,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示威游行。学生非常关注这一事件。于是,笔者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要关注国家安全,关心社会稳定,要注意保护个人的人身安全,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不要参与非法集会活动。

三、通过组织活动开展安全教育

实践证明,仅仅单纯地介绍安全知识和传授安全技能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安全演练、安全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重点学习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等安全知识,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笔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于是,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演练,模拟安全事故现场,让学生用所学的安全知识进行自救。通过亲身经历“险境”,学生提高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安全技能,提高了自护、自救能力。另外,思想品德教师还可以利用标语、口诀等开展安全教育。例如,标语“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快快乐乐成长”“安全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关爱生命,创建和谐校园”等。又如,火灾逃生七十二字口诀:“熟悉环境,找到出口,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标语和口诀朗朗上口,学生容易接受。安全无小事,教师应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使其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李灿奎 单位:玉林市容县松山中学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10

关键词:教育;人;生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30-01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的心总被一些可爱的生命感动着;在读书研修的活动中,我的心总被一些光辉的字眼震撼着。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告诉你们:

目中有“人”的教育,要关爱生命的发展。

一、重新审视教育的对象

鲁迅先生早在1918年就说过:“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可是,学生也是“人”,是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生命,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我们要“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这部刚刚打开的书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对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信念,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阅读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是否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我们是否能与学生真正平等地对话,我们是否曾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我们知道:学生有思想、有尊严,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他们不成熟,是事实,需要生活的磨练;他们犯错误,也难免,需要宽容和引导。他们表现反复,有案例,需要教育的过程。目中有“人”的教育,就是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关注人的欢乐和痛苦,关注人的愿望和需求,关爱“人”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二、不断探究教育的方法

有人说:教育得法,事半功倍;不得其法,事倍功半。所谓“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时,我们还会“好心”办坏事。亲爱的读者朋友,请看这样一个案例:

英国某小学有一名调皮淘气的学生叫迈克劳德。有一天,他竟然把校长的爱犬给杀了。堪称大教育家的校长不记“杀犬之仇”,只是做出了如下的惩罚:责令迈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惩罚的结果,造就了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原来,迈克劳德通过画狗的解剖图,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走上了学医的道路,发现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以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读了上文,你有何感想呢?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试想,如果该校长不是爱生爱“人”胜于爱犬,如果不是采用巧妙的教育方法,而是粗暴地训斥,或向家长告状,那教育的效果可就不言而喻了。

三、关注校园生活的质量

“校园生活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因此,只有关注和提高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才能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要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就必须大力提高课堂生活的质量。叶澜教授倡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然而,我们的课堂生活又如何呢?

肖川先生指出:“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非常严重的不足就是,我们的教师很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组织学习内容,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实处境。”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老师凭借一本教材,预定着全班同学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情况,甚至师生间的对话都一一模拟教案,没有给学生提问、思考的空间。学生的配角地位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

关注学生课堂生活的质量,与学生共同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课堂生活,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并做了初步的尝试。

在加强课改理念和业务学习的同时,我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和情感教育。经常放弃午休、晚间、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家庭,与学生交流教法、学法,即时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我每备一节课,每上一节课,首先想的是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感悟,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这使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到最低点。课堂上,围绕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同学们有时专心聆听,有时积极讨论,有时恍然大悟,有时上台板书……一个个专注的眼神跳跃着求知的生命,一声声响亮的回答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里没有知识的权威和空洞的说教,有的是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

课堂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摆在我们面前的,可谓“任重而道远”。

结语:目中有“人”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11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我国档案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广大档案工作者辛勤工作,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时代壮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档案工作者。中国人民档案馆刘义权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决定,在全国档案系统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

刘义权同志1950年7月出生,四川德阳人,1968年3月入伍,1970年7月入党,2006年4月在档案馆退休后被返聘,2008年7月至今,担任该馆中美军事档案合作办公室专家成员。刘义权同志从事档案工作30多年,始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为丰富军队档案资源和发挥档案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把平凡岗位作为人生舞台,把本职工作作为人生追求,把服务大局作为生命价值的体现,默默无闻、任劳任怨,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特别是退休返聘后,虽身患绝症,仍把工作和事业作为生命的支撑点,心系大局,忘我工作,以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奋战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一线,查阅了大量档案,挖掘出不少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为推动中美两军务实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参加中美军事档案交流的美国国防部代表团的尊敬和赞扬。

作为一名军队档案工作者,刘义权同志不仅用生命践行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而且用生命阐释了档案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继崔新一、卞峰煜同志之后我国档案系统涌现出来的又一位杰出典型。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人生追求,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档案工作者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他不仅是全军档案系统学习的榜样,而且是全国档案系统学习的楷模。

向刘义权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献身使命、忠诚事业的进取精神。刘义权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革命理想信念执着追求,对档案事业满腔热忱。他把党的事业需要与人生价值追求紧密联系起来,视使命高于生命,把平凡的岗位作为奉献的平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把本职工作干到最好。学习刘义权同志,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献身使命,锐意进取,发奋努力,勤勉工作,为档案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向刘义权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直面生死、分秒必争的拼搏精神。刘义权同志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下,没有被病魔所吓倒,而是为了中美军事档案合作的工作大局,为查找有关档案线索继续高强度、超负荷工作。他以超越常人的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带来的折磨,继续忘我工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共产党人直面生死的优秀品格赢得了外国同行的钦佩和敬重。学习刘义权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用生命诠释档案工作的不平凡,把生命的价值体现到服务大局、奉献社会中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的标准和要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向刘义权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执着事业、魂系档案的敬业精神。刘义权同志30多年如一日,始终不计得失,服从于组织的需要,执着于自己的所爱,扎根档案工作,坚守平凡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无怨无悔。直到退休后,他还合弃高薪聘请,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档案工作,并作出突出业绩。学习刘义权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把事业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当作自己始终的追求,执着坚持,不懈努力,精益求精,用实际行动践行档案工作者的事业心和价值观,展现当代“兰台人”的光辉风采。

向刘义权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舍己为人、廉洁正派的自律精神。刘义权同志坚持把档案工作者的政治本色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总是竭尽所能为组织分忧,凡事总是为他人着想,甚至主动让出分配给他的住房。他淡泊名利,埋头实干,从不向组织提额外要求。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严格要求亲属,身教重于言教。学习刘义权同志,就要像他那样,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各级档案部门要深刻认识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务求实效。要把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档案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在全国档案系统兴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自觉对照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查找差距,改进作风,淡泊名利,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全国广大档案工作者要以刘义权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精神、自律精神,进一步发扬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立足本职、服务大局,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执着追求、坚持不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热爱生命教案范文12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命教育;实践

《品德与生活(社会)》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课程,它更强调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生命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但就现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安排的现状来看,仅凭每周固定且十分有限的授课时间是很难实现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所以,授课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应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开展生命意识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生命教育题材,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使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的开展首先应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本为教育指导。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生命教学的文献,综合全国及我省优秀课程案例为指导,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水平以及根本需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本中关于生命意义教育的题材,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形成符合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课程内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例如,《人类渴望和平》一课,通过讲述战争频发的国家,孩子们的生存现状,感受生活在战争中的孩子们对生命的渴望,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平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美好;《江山如此多娇》一课,通过向学生展示我们美丽的祖国锦绣风光,使学生感受地球上生命的可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以及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通过模拟情景深化情感体验

生命意识的培养要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但绝不能只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真看、真听、真感觉,从而使学生产生同理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生命含义的体验。例如,在《远离危险》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失火、触电等发生危险的相关视频,在课上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认识到火、电等如果使用不得当,十分容易发生危险,危及生命。教师应以此为例,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生活中还隐藏着哪些危险,例如,高空抛物、马路上不按信号灯指示随意穿行、不设防护网的河边等,让学生了解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带领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示,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约束自己,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

生命意识的教育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所以生命意识的教育最终还应走出课堂,回归生活。所以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搭建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感受生活中生命的美好,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例如,在教授《灾难降临的时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紧急避难知识,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避难演习,让学生学习基本的避难、急救知识。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学生可以冷静应对,在危难时刻拯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综上所述,强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关于生命意义的教学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重要之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强化自身对生命教学意义的理解,在课程的设计上要立足于课本,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生命意义教育的资源,将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态度和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R,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