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热爱生命的事例

热爱生命的事例

时间:2023-06-02 11:34:11

热爱生命的事例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了解历史的昨天,才能更好的认识今天,展望明天。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进修德育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1 注重德育渗透的“有机”方法,把德育有机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当中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把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和基础知识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述祖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科学文化成就,不同时代的历史英雄人物的时候,就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述国际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相互支持的时候,就同时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在讲述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坚持革命斗争的时候,就同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讲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时候,就同时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等,这种思想教育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进行的,是很有说服力的,也是最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的。

2 注重德育渗透的感受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把德育渗透到历史评价的感受认识当中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评价历史,认识历史,才能从中得到思想感受,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讲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讲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学习、奋斗的信念,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工作作风,使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热爱中国共产党。像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在历史教材中出现很多,教师应根据不同事件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德育。

3 注重德育的适时方法,结合历史知识教学,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现编历史教材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各个阶段的历史选材侧重不同。古代史侧重讲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教师要弘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教育学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近代史侧重讲述民族面临危亡和挽救民族危亡,教育学生发奋学习,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教训,充分认识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后,国际竞争范围更广,竞争更激烈,落后就会在竞争中失败,以此唤起民族振兴意识,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责任感,真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现代史侧重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史。教师要把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强盛事例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富中国、强中国、发展中国”,在心灵深处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4 注重激励方法和趣味方法,结合历史知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不能单一,否则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或机械接受。因此,教师要讲究德育渗透的激励方法和趣味方法。如讲述祖国辉煌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讲述民族英雄名人时,可事先精选名人爱国、尊师敬老的事例讲解,让学生搜集名人典型事例组织报告会,可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进而成为发奋学习的一种动力,以此达到历史教学德育的目的。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2

“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从不间断的,又是日益发展、不断深化的。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应该知道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本人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在课堂上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之中。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文明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年青的一代,要继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二、结合现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实中的例子学生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把课文与现实有相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讲到清朝初期郑成功的事例时,我就问学生:“台湾什么时候属于我国领土?”学生很快就回答:“三国时代”。我指出,台湾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李登辉、之流仗着有美国的撑腰,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始终不答应,迟迟不让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独立为国,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在认真评述郑成功的爱国行动和李登辉、等人拖延台湾回归祖国的错误行为后,让学生发表见解。学生们讨论热烈,认识到要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教学活动,由古及今,既传授了历史知识,又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又比如在第一学期就以国庆节和“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庆前夕,对学生讲述今人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这种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了几十年的浴血奋战,许多先烈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使学生明白爱国,就要奋发读书,弘扬“五·四”精神。

三、利用乡土史料和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热爱祖国的人民,有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文化。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所以爱家乡也是爱祖国。在讲述历史知识的同时,还需重视乡土史料,讲述当地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使学生从家乡的历史看到祖国历史上的成就,从祖国的历史上知道家乡的过去及其在祖国历史上的地位,从而受到亲切生动、贴近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我们学校在向学生讲述胡服骑射时便把丛台的图片在幻灯片上放映以贴近现实,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从这些更具体更贴近的事例中,哪一个学生不会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谁不为家乡的历史成就感到骄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局限在课本的一些资料,还应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重现当年的历史事实。外出参观成为了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包含了政治、学术、文艺、体育等文化知识,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几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各项活动中去。进行了“迎国庆、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如升国旗,唱国歌,邀请爱国人士作报告,到烈士陵园瞻仰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正面灌输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每次报告前注意收集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报告结束后,配合团委学生会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听取意见,搞好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强化教育。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学科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探索、反思、实践,才能真正履行好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基础知识扎实、思想品德更优秀的人才。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善于研究学生心理,善于结合实际的例子,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3

时事激发兴趣

一段构思奇妙、铺排精彩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未入其课,先知其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基础。热点时事具有多样性、实践性、时代性等特点,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导入适当的时事热点,往往在一开始就可以引起学生较高的求知兴趣,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如在讲“人的本质属性”一课时,笔者引用了一则案例:“几年前,我县出现了第一例输入型非典病人,在全城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人人谈非色变,议论纷纷,那名病人该不该千里迢迢地赶回老家?”课堂气氛立即升温,在学生探讨后,就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看法。笔者从中发现他们虽具有批判意识,但思想方法简单,看问题往往绝对化。于是,笔者出示了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图,让学生看后再谈体会。这一次,许多同学转变了观念,认为: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才是人的第一需求。那名病人虽然“罪”不可赦,但情有可原。笔者趁热打铁,问学生:“这一问题可以联系到书本上的哪个知识点?”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人具有自然属性。”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的教学。

通过正确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了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态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夯实了根基。

抓住重点,内化价值体验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将其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如能恰当地通过时事热点案例对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感悟、发现、内化,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14课《生命只有一次》第二节的教学时,此课的教学重点亦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爱生命,但笔者发现学生对珍爱生命存在误读,如下文所示(播放热点视频后,向学生提问)。

师:2013年,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遭同室室友投毒至死,这一新闻实在令人心寒。我们珍爱生命,不仅仅是要生命培育生命,更是要生命善待生命,用生命陶冶生命,而不是互相伤害。同学们,请谈谈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生命?

生1:我睡觉时有个蚊子咬我,但是我没有打死它,而是将它放走(其他学生哄然大笑)。

生2:今后吃饭再也不吃肉了,因为吃肉就要杀害动物。

生3:那蔬菜水果也不能吃了,它们也有生命的(激动地反驳)。

生4:我们要善待的是人类自己。

教室瞬间乱成一团,为什么会引起学生这样的反应?因为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关于生命概述,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解说,其他生命能为人类提供能源、养料供给,因此,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尊重和善待其他生命;如果其他生命的存在会对人类生命产生威胁时,应该将它们与人类隔离开来,以保护人类的生命。

通过时事热点案例的学习,学生们更清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要和谐才能共生,要互相尊重才能共荣。

有效检测,打造高效课堂

随着时事热点在考试试题比重的增加,教师更要将当今社会的时事热点作为题材融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并通过热点材料检测学生是否具备恰当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正确判断、有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20课《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后,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一下两则材料对学习内容进行检测。材料一:近期出现的雾霾天气、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图片。材料二:在党的十报告中的一段讲话: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笔者让学生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①建设生态文明的国情是什么?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的是什么发展理念?③我们中学生在建设“美丽中国生态”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同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组合作探究,讨论得很热烈,他们都能将材料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鲜活的时事材料,激发学生持续的求知欲,使他们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巩固了所学知识。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4

关键词:生物;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健康生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信息交流便捷,各种思潮不断涌现,青少年或多或少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近几年问题学生的出现和校园伤害案件的发生,我意识到在生物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漠视生命,不关注生命,是对学生成长的误导,是严重的失职!生物课堂中随手可以触及到鲜活的生命。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生命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们呢?作为教师,有义务告诉学生:我们只是动物界中的一员,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地球负有责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些尝试。结合每―个典型的事例,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现将这些案例奉献给同行。

一、尊重生命、平等对待生命

案例一

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并不新鲜的探究任务:请他们去探究鼠妇分布的生活环境。可是结果却非常的“新鲜”―有的学生将鼠妇倒进水槽中,说洗洗会干净一些;更有甚者,将鼠妇踩扁,说看看体内有什么……

看到这些“天真无邪”的目光,听他们还略带童音的解释。我的心中一时茫然无措。在这些学生心目中,鼠妇是没有生命的。或者说,即使它有生命,那它的生命也是渺小的,是供他们“实验”的。又联想到以前出现的一幕幕:课堂上个别学生随手处死了正在观察的蚂蚁、青蛙、蚯蚓;虐待实验动物,弃之一旁……生命在有些学生心中是那么一文不值!

面对这些现象,训斥和空口说教是没有作用的,我在寻找机会……

在学习“动物的行为”一节前。我早早地放出风声,我要放很多精彩的录像给学生看,为此学生也特别期待。为了让他们能体会到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生命、有尊严,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录像资料:一只贼鸥偷走了企鹅的蛋,企鹅扭动着笨重的身体在后面追赶,终于追上,却不小心踩碎了蛋,企鹅望着贼鸥的背影,凄厉地呜叫,一声一声。划破天空……

播完了录像,很多学生好半天没出声音,“有何感想?”。“企鹅父亲真伟大!”一个女生第一个站起来激动地说,看来,她不仅知道雄企鹅孵蛋,更让人欣喜的是,她体会到了企鹅爱自己的孩子。很多学生先是一愣,一阵沉默。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又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原来一直认为只有人类才会关心自己的孩子,没想到企鹅也有失子之痛!”

看来,学生们开始意识到并不只有人类的生命才值得尊重。接着我又请学生看语文课上学到的《斑羚飞渡》:老羚羊为了保护羚羊群免受追杀而以身铺路,供青壮年羚羊飞渡悬崖。请他们进一步谈谈感受。这时,更多的学生认为,动物也和人类―样伟大,也会甘愿牺牲。我进一步告诉学生: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平等地生活在地球上,它们的尊严也应该得到尊重;能否正确对待动物、看待生命。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

二、关心他人、懂得热爱生命

案例二

在学习七年级生物“输血与血型”一节时,学习教材中“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作为一名健康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一段话后,我问:“同学们长大后,你愿意献出200mL鲜血来挽救―个人的生命吗?”有位女生说:“我不愿意,输血损伤身体,不利于健康!”有学生说,除非他是我的亲人,我才愿意!

应该怎样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责任来帮助其他人呢?

我准备了一个真实的资料:新疆伊宁市武警8661部队组织股干事王曙光,2003年至今,他累计献全血和成分血3.5万毫升,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献血最多的人。他却说:“和平年代,军人做不了什么大的贡献,为社会无偿献血,也算尽一份爱心。”在短短5年时间,他累计献血3.5万多毫升,成为新疆的献血状元,6本无偿献血证盖满了红印章。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心血站的每一位医护人员提起王曙光都会肃然起敬。他的爱心让我们每一人敬佩。2006年4月,回山东老家探亲的王曙光又加入了当地自愿捐献骨髓的队伍中。他说,只要配型成功,他会义不容辞地捐献骨髓。我对学生们说:“请大家想一想,3.5万多毫升的血液,是将全身的血液抽干了多少次?这位可敬的人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使多少人可以健康而有尊严地生活在我们中间,让多少个家庭充满了欢乐而不是阴霾。假如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假如你是他,你最想说什么?”

一阵沉默,刚才那位女生说:“老师,我太自私了,我愿意献血!”另一位学生说:“我也愿意献血给任何需要的人!”

听到学生们坚定的话语,我进一步出示了另一份资料:同学们,这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拍到的一幅照片:两只手艰难的拉在一起,两个生命在鼓励中活了下来。我们应该记住他们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为这4个孩子赢得幸存的机会。“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龙居小学最年轻的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同学们被深深打动了,教室里静悄悄,我想他们一定悟出了许多……

三、珍惜生命。远离戕害。健康生活

案例三

在“神经系统”一节有这样的内容:人脑的结构及功能。我对学生们说:“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应该保护我们的后脑,保护脑干。”这时,竟有学生在下面说:“怪不得。打人闷棍时都是打后脑勺啊!”

真是没有想到会有人这么想着利用我们的科学知识!我只有及时地补充了一件我很不愿意提及的真实故事,我动情地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个故事:2002年的7月,我校的籍老师利用假期帮远在百里的老父亲干农活,在回家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正好后脑着地,在花去大笔医疗费之后,撇下了老父、有病的儿子和正在读大学的女儿,也给亲朋好友们留下了无尽的哀思……

体会到我的真挚的感情,刚才开玩笑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生命只有一次,要懂得珍惜!”更多的学生说:“老师,请您放心,我不光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视他人的生命。”

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一位学生的话,他说:“以前每次听老师讲到生命的可贵,我总觉得这些和我无关,我很健康,生命很顽强。现在我知道了,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学会健康生活!”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118-01

生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在认识、感知、体味生命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学会珍惜、尊重和敬畏生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理念取向,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促使学生体验生命价值是课程教学的本质和重任。因此,教师要深刻领悟生命教育的价值,注重提炼与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素,挖掘学生生活中鲜活的生命教育资源,把生命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探索、个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引发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一、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生命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生命教育目标,把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出来,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和灵活的教育方式,教授学生关于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的知识,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促进学生健康的心态和人格的养成。

例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为基本线索设置活动主题,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感的信息”,能引发教师和学生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教师只要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其中所涉及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范围很多,也很广泛。教材以认识自我和认识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我与祖国的关系为主线,整合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比如:《我们的地球》一课,从欣赏多姿多彩的地球风光入手,使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与地球上的生命的可爱;《安全伴我行》一课,从生活实例入手,从注意安全的角度教育学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远离危险、拒绝诱惑,为自己的生命筑起坚实的防护墙;《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一课,使学生懂得在充分行使法律赋予我们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履行法律规定的我们应履行的各项义务。教师以教材为依托,深入发掘其中的内涵,不仅能促使学生珍爱生命,而且能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二、创设真实情境,加深生命体验

情境是“情感”“环境”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标及内容出发,积极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真实的、具体的、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情境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生命认知的“理”与学生内心的“情”的有机融合,进而使学生感受生命的涌动。

例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前,笔者收集了一些反映孩子成长片段的素材(童年照片、小档案等)用于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引导学生在家与父母进行心灵对话。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述说生活中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从而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学生在述说与回忆的过程中,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家人关爱自己的温馨画面,感受到生命的涌动,感受到成长的不易,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亲人的爱和期望,从而懂得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心怀感恩。这样教学,能促进学生生命认识的提升和生命情感的培育。

三、回归生活实践,体验生命珍贵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生命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它应当是亲身的体验,能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感知生命的力量,感悟生命的珍贵与价值,进而树立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的观念。

例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红绿灯》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走一走、看一看,认识红绿灯,观察和寻找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还带领学生到交警中队观看交通事故照片。这一系列的生活体验活动,形象生动地使学生明白“安全无小事”“宁等三分钟,不抢一秒钟”,促使学生自觉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保护和关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从而培养了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6

一、课程传授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我校安排专用的教学时间,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三生”教育的知识,并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设专用课。每星期用一节晨会课将“三生”教育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活动专题,系统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教育内容尽可能结合学生生活和当前社会实际,把向学生传授生命科学知识与消除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模糊认识结载允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2•1、2合起来;教学方法上尽可能把教师自上而下的知识讲解与学生自下而上对具体案例的辨析结合起来。

2.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所蕴含的“三生”教育素材,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各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三生”教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融合和渗透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寓“三生”教育于这些学科的教学之中。如,在品德与生活课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运用孝敬父母、敬重老人、珍惜时间、注意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开展“三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英雄人物舍己为国为民的事迹开展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在科学课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生存环境的教育。

3.利用班会课、对会课开展“三生”教育。班会课、对会课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会、对会课,组织学生开展以“认识生命之源”、“解读生命意义”、“探讨人生价值”、“学会求生保护”、“感悟人生幸福”等为主题的专题讨论和心得交流,切实提高“三生”教育效果。

4.通过写周记和日记,巩固“三生”教育成效。为了使“三生”教育的效果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我们可以让学生将接受“三生”教育后的心得体会记下来,并且通过在中队会里演讲、在黑板上刊登等途径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能够互相教育。

二、文化熏陶策略

伟人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以及生活的态度有着许多精辟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形成了有关“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深厚文化积淀,这是对小学生进行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热爱生活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直观具体的演绎、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学生进行教育。

1.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生命、生存和生活方面的图书资料,让学生从这些图书资料所叙述的真人真事中丰富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如,当学生阅读了《张海迪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书籍后,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会得到极大提高。一个学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写道:“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仍坚持写作。是什么在激励着他呢?是完美的人生价值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2.引导学生收集名人、伟人论述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名言并学习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行为事迹。特别是从那些英雄人物“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大无畏精神中,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科学的影视,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

4.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三生”方面的信息资料。

三、师爱感染策略

在对小学生进行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热爱生命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尊严的关注的实质就是对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关爱。因此,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关爱学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最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

1.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强调教师敬业爱生,强调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为学生生命的发展奠基的理念,用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

2.营造师生互敬互爱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被人爱”和“爱别人”的氛围里,让学生懂得如何感激、报答别人给予自己的爱,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3.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地体现“人性化”和“人情味”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教育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感受和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热爱生活的过程。

4.教师要以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热爱生活的榜样。

四、环境影响策略

在对小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时,必须营造能够促进“三生”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这一环境和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1.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家庭成员进行有关“三生”的调查和访问。如,通过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生命的孕育过程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从而知道生命的来源和宝贵,感受母亲的崇高和伟大,体味家庭的温暖和人生的幸福。

2.引导学生融入社区,通过参观、访问,了解现代社会对于人的生命的关注和爱护,学习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自救等相关知识。例如,充分运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宝贵生命,白衣天使舍己救人的壮举、全国人民的守望相助等感人事例开展“三生”教育,让学生从中感受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美好。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7

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要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1 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向来以刻苦耐劳、富有智慧,有着无限的创造力著称于世界。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如在讲授《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要让学生见贤思齐,深刻体会并学习张骞的忠贞爱国,不辱使命,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爱国主义种子”作为己任,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定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进行和落实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任务。

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学赋予的社会功能之一,早在1914年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历史教育应着重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要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的时代,理解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理解现在时代需要什么,个人应在这个时挥什么作用。只有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看,这种认识就是历史感,就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2 利用乡土史料,唤起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热爱祖国的人民,有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文化。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所以爱家乡也是爱祖国。所以在讲述历史知识的同时,还需重视发挥乡土史料,讲述当地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能使学生从家乡的历史看到祖国历史上的成就,从祖国的历史上知道家乡的过去及其有祖国历史上的地位,从而看到亲切生动、贴近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我们向本校学生讲述王十朋墓地址,从而进述王十朋事迹;在全国掀起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虹桥人瞿振汉率领红巾军起义情况;在影响下,乐清学生成立救国会,向农民宣传反帝反封道理的情况,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周丕振抗日斗争的事迹;1947年,内战战火蔓延全国,在全国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影响下,乐清中学的学生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这样的发生在当地的例子从古至今,举不胜举,从这些更具体更贴近的事例中,哪一个学生不会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谁不为家乡的历史成就感到骄傲,通过这些更为亲切的乡士史料,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进一步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从而受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加里宁曾经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故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教材,将使学生备感亲切,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

3 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

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社会实践也是学生了解国情知识的重要环节。必须引入时代活水,灌溉学生心田,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探究意识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结合乡土史教材、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一家一店、一村一校一厂的社会调查,谈改革开放,农村巨变,发家兴业,说新旧对比,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和文物,请革命前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让学生饮水思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知识、明道理、懂世事、变感情。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任。为顺应时展的需要当代青少年应付诸什么行动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大胆探索创新,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教育的魅力。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8

关键词:职高;美术课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71-02

每逢秋风来临,露水成霜时,树叶脱落了,群花萎缩了,唯有迎风而立,傲霜怒放,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人们往往为鲜花短暂生命叹息!为什么鲜花更受人喜爱,就是它具有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让他们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生命的根本是对爱的追求,生命教育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对人类的意义。

青少年轻生现象严重,迫切需要开展热爱生命教育。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少年暴力、自杀现象十分严重。我们面对的学生,往往其家庭并不富裕。因为学习成绩而被别人看不起,甚至家人还会认为反正成绩不好,干脆去打工赚钱。部分家庭也不是很完整,父母离异,元人关心他的学习及生活,心理认识普遍被人忽视,一旦受到一点打击,往往出现放弃生命等想法……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

“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而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比语言更能表达人类情感,对于生命这样沉重的主题,艺术教育更能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生命中画出美丽的彩虹?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法规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坚持“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原则。在点化和培育学生精神生命的同时,从而引导师生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

二、在美术堂生命教育渗透过程

1 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生活就如泉源,泉水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美术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生活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他为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在上花卉写生课时,过去一般是教师带一盆花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写生。笔者则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欣赏盆花,体会小草破土而出的生命力,观察研究盆花的特征与色彩,让学生尽情观赏,大胆描绘,而笔者在其中适时指导点拨学生有疑难之处,整堂课兴趣盎然。学生喜爱游乐,不愿成天被困在教室里。学生有了丰富的体验,才有表达的愿望,才有真实的表现。走进生活的课堂,感受生命的力量,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生命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命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学生作为生命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生命价值,从而获得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2 学会热爱自然。学生是一个有着不同与他人的思维体,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因而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与他们谈话中了解其思维。进而了解其生活,这样很容易就能与他们沟通。除此之外,教学还要有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有兴趣。欧洲教育家德可乐利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自然的环境让学生很想去亲近教师和同学,很乐意去参与学习、探索。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用尽办法去激励学生,让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课的最后。在这之初教师应积极营造让学生自然走人的环境,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力,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3 珍惜生命。通过熏陶手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消除反抗心理,从而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风景色彩写生,学生在和煦的阳光下、新鲜的空气和自然的美景中畅快地表现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作品,同学之间自由的交流感受。

(1)感受生命的力量,拓展生命的空间。组织作品展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兴趣广泛的学生往往对任何事物抱有向往的心情,并乐于去观察,去思考,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加强。

(2)力求创新,释放生命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教育更加能够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以渗透生命教育中“了解友谊的意义”的教育,感受朋友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体验生命的美好。在教学过程中,以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生命态度的形成进行引导和干预。

(3)逆境意识的渗透。生命中充满了荆棘与风霜。在美术课中,生命教育不只是欣赏生命的美好,沐浴生命的爱雨,还要让学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生命的无常”。挫折与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苦难和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让学生以画的形式式述说生活中、学习中不如意的事。如干部落选、测验考砸了、老师的批评、朋友的误解、父母施加的压力、比赛的失败、不合群等,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习在逆境中的保持乐观,豁达。

三、职高美术课堂生命教育的渗透注意点

1 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以“日常生活”为源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体验。美术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学生自我流露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美术教育不应将学生束缚在狭小的由线条组成的抽象、枯燥的世界里,束缚在课堂书本里,而应展现美术与生命的有机联系。例如,上课铃响了,笔者刚进教室,可还是乱哄哄的,严厉批评也没什么效果,经过了解才知道班上的学生出了车祸在医院抢救。笔者随即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积极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在学校进行募捐……这节课里作业认真,还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可见,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热爱生命,更要教会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不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要让其它有生命的物种与人类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2 树立健康的生命主题,提倡个性与健康人格结合。在美术欣赏和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同时,要树立一个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身的永远的主题。在讲授许多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的艺术》一课时,笔者从画家当时外部生存环境(无收入、无工作、无人认可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他内在的精神追求(爱阳光、热爱生命、对艺术充满渴望和憧憬)进行对比,并通过他的艺术作品的细节加以论证(向日葵的金色、麦田里的风景充分说明了他对阳光下色彩的喜爱和追求)。用美术实例向学生证明了面对挫折时要坚持正确的信念去热爱生活,并最终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讲《毕加索和立体派》时,从艺术家的若干个性鲜明的特例说起,到他控诉法西斯罪行的名作《格多尼卡》,以及渴望和平的祈祷――《和平鸽》,告诉学生健康鲜明的个性是不断创新的基础,但这一个性却是服从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

生命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绘画作品创作和欣赏中,通过感受、顿悟、体验获得生命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升华影响其人格形成,从而有效地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自然资源的爱护珍惜,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真善美事物的赞美,对假恶丑事物的鄙弃。

参考文献: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9

“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从不间断的,又是日益发展、不断深化的。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应该知道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本人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在课堂上要寓爱本文由收集整理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之中。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文明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年青的一代,要继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二、结合现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实中的例子学生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把课文与现实有相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讲到清朝初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例时,我就问学生:“台湾什么时候属于我国领土?”学生很快就回答:“三国时代”。我指出,台湾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李登辉、陈水扁之流仗着有美国的撑腰,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始终不答应,迟迟不让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独立为国,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在认真评述郑成功的爱国行动和李登辉、陈水扁等人拖延台湾回归祖国的错误行为后,让学生发表见解。学生们讨论热烈,认识到要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教学活动,由古及今,既传授了历

史知识,又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又比如在第一学期就以国庆节和“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庆前夕,对学生讲述今人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这种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了几十年的浴血奋战,许多先烈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使学生明白爱国,就要奋发读书,弘扬“五·四”精神。

三、利用乡土史料和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热爱祖国的人民,有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文化。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所以爱家乡也是爱祖国。在讲述历史知识的同时,还需重视乡土史料,讲述当地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使学生从家乡的历史看到祖国历史上的成就,从祖国的历史上知道家乡的过去及其在祖国历史上的地位,从而受到亲切生动、贴近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我们学校在向学生讲述胡服骑射时便把丛台的图片在幻灯片上放映以贴近现实,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从这些更具体更贴近的事例中,哪一个学生不会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谁不为家乡的历史成就感到骄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局限在课本的一些资料,还应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重现当年的历史事实。外出参观成为了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10

《做最有价值的员工》视频讲座观后感

有幸在业余时间观看了艾莫老师的讲座《做最有用的好员工》,一个非常有震撼力的讲座,一个非常凑动人心的讲座,一个让我想去奋斗的讲座……

当看完艾莫老师的讲座之后,心潮十分澎湃,回思以往为人,处事,工作都为自己汗颜,艾莫老师用生动的案例和诙谐的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他带我找到了正确的职业定位,从而塑造完善的职业品格。

“热爱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会感到教育教学对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他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活力,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捕捉到生活的绚丽与精彩。学生是他生命的给养(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讲台是他生命的舞台,教学是他生命的源泉。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珍惜自己的选择,表现着对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只有珍惜自己岗位的人,才不会对领导阿谀奉承,因为他相信自己的专业成长不需要领导的施舍,而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有珍惜自己岗位的人,才不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为它有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只有珍惜自己岗位的人,才不会对学生放纵不管,因为他知道,自己最大的成功就是提供给他们最优质的课堂,培养出发展最好的学生;只有珍惜自己岗位的人,才会惜时如金,努力学习,因为他知道好教师一定是知识渊博的,没有广博专业知识的教师,他对学生的爱是苍白的。

我们要坚持到底,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争取做学校最有价值的好教师。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11

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一块抹布,一干11年,这位耄耋老人,感动了一座城市、万千网友。清扫桥路,对年轻人来说,也许算不得什么,而对于一位老人,却并不轻松。窦珍以76岁高龄开始清扫天桥,义务劳动11年,几乎从未中断。他的细心呵护,换得了桥面清洁,换得了行人的舒心,这也是他最让人感念之处。

除了扫桥,窦珍还有一个“壮举”――2011年11月以前,连心桥南通往南三环约50平米的路口,本是一片泥地,一到雨雪天就泥泞不堪,行人只能踩着石头上桥。2011年11月,窦珍出资3000元买来石料,请居委会联系施工队将泥路铺成石板路。一个月后道路修好,有人感慨:“窦老的晚年,都系在桥上了。”

【立意角度】

1.平凡中的伟大;2.让善良之花处处开放;3.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4.生命的价值;5.执着源于内心的爱;6.小善坚持便是大爱;……

【运用示例一】

运用于记叙文中,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述老人平凡但又伟大的一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这一次生命的旅途中,有人留下了一种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久久温暖着人们的心。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用在窦珍老人身上是:夕阳无限好,光热照人心。他做的事情简凡,又透着执着伟大。

窦珍是北京丰台区翠林小区的老人,今年已87岁了。他十几年如一日,不管炎热酷暑,冰冷寒风,一天两次打扫铁道的过街天桥,点点滴滴做好卫生清理。没有一分报酬,没有豪言壮语,默默奉献着一颗淳朴善良的心。老人生前的视频画面,在过街天桥上打扫着,用抹布擦拭着上下台阶的扶手,慈祥的脸庞是那么幸福安然。虽只是简单的劳动,但他的精神却感动人心。

他的儿子也想让他安度晚年,可没离开多少天,老人又重新回到这里,继续打扫这里,他的心在这里,他的魂在这里,他看到这里是亲切的。一个人不管干什么,有信仰或者有所爱好,活着才有动力和希望。老人把这里看成了他的动力、他的追求。他追求的是什么?是城区新的风貌。生命中,他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因为无论生命的长短如何变幻,他的信念始终没有变,就是用心守护一座桥。拥有鲜活的生命,拥有信仰的人生追求,是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情感。

【运用示例二】

先提出观点,再举出实例加以佐证观点。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活得充实快乐,有些人活得无所事事。人要有所追求,追求奉献、追求快乐,让自己的灵魂有个安放点,有个存储的地方。窦珍老人追求无私的奉献,他奉献着人生中的夕阳红,奉献着他生命中的光与热。他的灵魂守护着铁道的过街天桥,这里有他一片蔚蓝的天空,一束温暖的阳光。

【运用示例三】

用全新的方式去思索问题。很多同学在分析素材时,往往跳脱不出固有的模式,这时就需要来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创意,独辟蹊径地挖掘素材,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思辨能力。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扫地爷爷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扫地爷爷十一年如一日,不管春秋冬夏,都坚持打扫天桥,同时,他还捐助了三千元,为连接天桥的道路铺上了砖石,人们亲切地称这条路为“爱民路”。老人的无私和执着让我们无比的尊敬,感动之余,我认为,扫地爷爷的离去应该让我们反思,让一些人感到羞愧。

热爱生命的事例范文12

作为一名国税工作者,面对近几年来国税系统突飞猛进的变化,谁能不为之兴奋,谁的心中不在唱一首赞美的歌! 当我们高歌依法治税,加快税收法制建设的时候;当我们深化文明创建,展现国税人风采的时候;当我们流程再造,开创国税工作新局面的时候,我们禁不住热血沸腾,信心倍增! 我们满怀胜利的喜悦和奋进的豪情,走进了充满希望的2004年。头顶上沉甸甸的国徽告诉我们,肩膀上亮晶晶的税徽提醒我们,新形势下国税人的责任大如天,重如山。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当用怎样的姿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去年到信息中心岗位不久,我就被一股强大的磁场深深吸引。那是什么呢?那是一种高昂振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那是一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信息中心作为我市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又肩负着全市会计核算、税收收入分析、重点税源调查,担子重,责任大,信息中心的同志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记得,为了保证流程管理软件和新版征管软件按时成功启用,为了实现多项数据报表由计算所统一生成,多少次加班加点,舍下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温馨;多少次窗外已夜色沉沉,窗内却灯火通明,敲击键盘清脆的滴答声在寂静的夜空里传出很远,很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凭着为国聚财的责任感,奉献税收事业的热忱,我们连云港市国税人取得了一串串的佳绩,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税收收入任务圆满完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征管改革试点取得成功,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税收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干部队伍素质有效提高,基层建设迈向新水平…… 这一幕幕、一例例,唤起我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使我对国税人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责任的保证,责任感推动着事业的进步和成功。 “团结拼搏,务实进取,艰苦奋斗,争创一流” 是我们高扬的国税精神,“爱祖国、爱税收、爱岗位”是我们坚定的信念和永恒的责任。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我们的责任。雷锋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与热;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热爱兰考人民,热爱他从事的事业,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为改变兰考落后的面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为了祖国的需要,离家别土,来到西藏,与西藏人民同甘共苦,直到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向模范人物学习,象他们那样热爱工作,树立从事税收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专心致志地从事税收工作、一丝不苟地对待税收工作、务实创新地做好税收工作。 真情服务,文明办税是我们的责任。纳税人依法纳税,国税人为国聚财,共同的目标都是为祖国的建设出力。因此,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纳税人所想,急纳税人所急,坚持热情文明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严格执法,依法治税是我们的责任。当今社会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依法治税是我们国税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工作中既要履行好加强征管、堵塞漏洞的义务,又要依法运用好征税的权力,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清正廉洁,护好税徽是我们的责任。清正廉洁,是税法公正的重要保证,作为税收执法人员,清正廉洁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有了清正廉洁、公正执法,才会有税法的尊严,我们要以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和行为规范,忠于职守,勤政为民。 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是我们的责任。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符合时代要求的税务人才队伍,现代的国税人应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精湛的税收业务能力,广博的社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质,必要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担负起为国聚财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最大化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和工作能力,为税收事业施展出自己的全部才智。 税务工作者的岗位是平凡的,没有迷人的彩霞,没有灿烂的鲜花,然而正是这平凡的岗位,衬托着神圣的使命,历史的责任——为国聚财,为国家的繁荣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一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那一个个平凡的、不平凡的、超凡的生命,都有一片自己的精神天地,以自己的存在方式显示生命的力量与魅力。我们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税务干部,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可歌可泣的诗篇,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地无私奉献,可我们知道,自己的每一滴汗水,都将融入祖国的万里春*,自己的每一分光热,都将注入税收事业的灿烂辉煌!“百尺竿头更奋进,扬帆鼓棹向蓬莱”,面对任重道远的国税征程,团结奋进、勇挑重担、开拓创新、深化改革铸辉煌是我们高扬的国税精神下永不褪色的赤诚,永不卸肩的责任!

税务人员的精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