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

时间:2022-02-27 23:02:14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1

论文摘 要:顶岗实习是提升高职学生实践技能最有效的途径。文章在分析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顶岗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实践技能,仅仅凭显性知识的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来实现。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顶岗实习这门课程又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顶岗实习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场地不在学校,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学生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使得这项教学工作的管理变得非常复杂,而且效率不高。如何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按质按量的完成,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有不少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了有关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局限在制度管理的大框架内。

一、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的管理主要是制度管理模式。全国每所高职院校都制定了相当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形成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整体性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书、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安全管理制度等。这种管理模式在制度上是完善的,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根据调研,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工作难度大

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信息传递困难,同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在实习单位,管理主要由实习单位负责,学校基本上处于遥控管理状态,这样,往往会出现学校与实习单位脱节现象。例如顶岗实习工作单位变更申请,学生往往是先斩后奏,给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再如实习过程中,需要传递学生的信息和文档,由于受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文档渠道的限制,传递非常麻烦。尤其是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教师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学生容易养成懒惰、依赖的职业工作习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发了专门的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

(二)重视程度不够高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是倾向于将课堂传授知识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任务,而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学生找到了工作,不需要什么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企业、实习情况及实习效果不闻不问,很少到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现场指导。

(三)考核标准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内容分为实习纪律、实习内容、实习报告等几个方面。程序是首先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学校指导教师参考企业指导人员的意见综合打分。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合理,考虑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但实际上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沟通很少甚至不沟通,导致考核方式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

二、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专门的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平台。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17个专业均建立了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具体功能如下:

(一)总体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平台查看消息、新闻,提交月结,提交更换实习单位申请等资料;可以给教师、同学发信息、在线交流等;指导教师可以查看信息、新闻,监控学生实习情况,批阅月结,发送或者回复学生信息、申请;网络课程管理者可以信息、新闻、管理本班学生的实习、就业资料,监控学生实习情况。

(二)模块功能

1、顶岗实习工作计划提交平台

要求学生在到达顶岗实习单位后,要在企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本专业实习指导书要求,在一周内完成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工作计划至少包括各阶段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应该形成的工作效果。教师在一周内必须与学生沟通交流,完善工作计划,形成切实可行工作计划,作为学生实习结束后考核的依据。

2、月结提交平台

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与记录,要求学生每一个月上交一份月结,月结至少包括学生的实习地点、单位与岗位,实习内容,工作经验总结,是否达到实习计划预期目标,下一月的工作计划。

3、实习单位更换申请平台

学生调换实习单位的审批程序,学生在向实习单位提交辞职申请前,需先向学校指导教师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向实习单位提出辞职申请。严禁“先斩后奏”,对于不履行手续的学生予以通报处理,通过网络课程使每一个学生明白制度的严肃性。

4、教师与学生交流平台

包括及时通知、公告、自由意见的论坛和方便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的平台。要求教师在一个工作日内必须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

5、顶岗实习考核平台

方便校外指导教师查看学生实习总结报告,保证报告的真实客观性,杜绝学生抄袭,真正参与到学生考核当中,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中校内外指导教师评价考核互相脱节的弊端。

三、顶岗实习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管理方便有效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交流方便及时,能够随时掌握学生工作状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准确掌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单位,杜绝私自更换实习单位的情况。

(二)总结报告客观真实

学生将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经验体会等整理成一份技术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必须与实习月结的内容相一致,使得学生必须认真总结实习期间的工作岗位、体会,从而避免传统顶岗实习考核中月结与总结报告同时上交,造假抄袭严重的现象。

(三)生产实践密切结合

学校教师通过批阅月结以及实习报告能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教学素材。

虽然我们开发了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平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他也有自身的缺点。因此我们还要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工作,加强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表现情况、工作完成情况等。同时,教师要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巡回检查,与企业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中不足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峰,张岸杨.基于三层体系结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04).

[2]罗金梅,罗恩华.高等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3]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2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承至今,经久不衰,这与其在社会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密不可分,武术学校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术学校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其办学条件和规模已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各武术学校的教学质量、训练水平、与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与时代对武术学校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人以天台文武学校、台州国际文武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向台州4所民办武术学校的师生发放100份问卷,回收率和回收有效率为95%,对武术学校存在的弊端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为武术学校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结果调查显示,武术学校管理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有较大程度的欠缺。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前提是要有健全的内部机构建设和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学校在设置内部机构时应遵循精简精干、分层管理、分工协作、渠道畅通的原则。

武术学校师资情况分析

学校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各类人员的共同努力,而主要和直接的工作是由教师进行的。一所学校办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思想和业务水平来决定。教出学生质量高低,主要是受教师工作质量来制约的。教师在学校总体工作中占有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台州武术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学历偏低,教龄偏短,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应用操作能力较差,工作量偏大,难以保证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质量,这样的结果是直接影响着办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每个武术学校当前面临而又需迫于解决的重要问题。

武术学校的硬件设施及收费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武术学校自建校舍的比例占42. 5%,还不到总数的一半,大部分是自建和租用相结合。无室内训练场地的还有l所,占到总数的25%,有的武术学校即使有室内训练的场地,但训练场地也太小。从武术学校占地面积来看,5000~8000平方米的学校有2所,占总数的50%,也就是说武术学校一半是中等偏小的武术学校;占地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下的还有1所,还不到中等规模。武术学校的其他硬件配套设施也不齐全,调查4所武术学校中,只有2所武术学校设立了物理、化学实验室、有浴室的占50%、有图书馆的占25%、有电脑室占50%,这些比例还相对偏小。

从调查的结果看,目前台州武术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许多的武术学校占地面积少,教师、宿舍的设施简陋,训练设备不完善,场地条件差。有些学校一大间学生宿舍住十几个人,教室、食堂设施达不到标准,这种种情况说明武术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急需改善。

武术学校德育工作状况

作为我国中小学校的一个特殊部分――武术学校,在经历了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之后,其办学条件和管理体制已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学生的德育教育状况却不够成熟。我在对台州4所武术学校调查中发现:有50%的学校至今还没有开设德育课,75%的学生没有德育方面的书,甚至有50%的学生认为上德育课根本没有必要。

青少年由于年龄的限制,思想处于非常活跃和极不稳定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武术学校中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所感染。因此,武术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3

特殊教育学校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石,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水平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据教育部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比上年增加86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57万人,比上年增加1613人;在校生37.88万人,比上年减少2.00万人。与此同时,人们对承担着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任务的特殊教育学校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已不仅仅是接纳特殊儿童就读的机构,而是要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为特殊儿童的学习、就业和未来发展服务。学校校务评估是评估者依据相关的评估标准,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校整个或某一方面管理工作的状态和结果以及运作过程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目的在于鉴定、监控并指导学校工作,帮助学校或鼓励学校自我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改进,促进学校发展和质量的持续提高[2]。因此,如何衡量与评价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价值,了解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营绩效,深入挖掘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工作中的问题与盲点,优化教育配置,对于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台湾目前已确立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体系,了解并吸取台湾特殊教育学校评估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在分别以“特殊教育”、“台湾特殊教育”、“台湾特殊教育学校”、“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台湾特殊教育评价”等为关键词,在国家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台湾教育部网站上进行模糊检索;然后,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二次筛选。筛选标准是所的文件必须包含“特殊教育”或者“特殊学校”,文件内容必须是同特殊学校评估(义务教育阶段)直接相关的指标体系。最后,经过整理,获得了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相关资料。

二、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简要介绍

依据《特殊教育法》和《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中的相关规定,台湾教育部在2013年4月颁布《101年度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实施计划》,着手组建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体系,以背景、输入、过程、产出(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CIPP)理论为基础,在评估中以校长领导为输入,以满足学校和个别学生需求为考量核心,考察其在行政管理、学务专辅、环境设备、社群互动等7个方面的实践过程,以评量办学成效为产出。具体介绍如下:

(一)评估组织

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有三个组织部门,即由教育部选聘教育行政人员、学者专家、校长等代表共同组成的评估会,由教育部选聘特殊教育相关学者及民间团体代表组成的评估小组,以及由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组建的评估研发及工作小组。这三个部门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如上图所示,评估工作是由评估会统筹,评估小组、评估研发及工作小组配合执行来完成的。具体实施时,评估会负责审议、咨询整体评估事宜,整体调控;评估小组负责前往各个学校进行实地评估;评估研发及工作小组负责拟定评估工作计划、指标、量表、评估手册资料,并为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施流程及评估方式

1.实施流程评估体系包括准备、评估、总结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评估内容,并开展针对评估人员和受评学校的培训活动;在评估阶段,受评学校完成自评,评估人员进行实地测评,并在一个月内完成评估报告,在14日之内把评估报告送达受评学校;在总结阶段,讨论评估结果,在14日内告知受评学校,并受理受评学校的申诉,完成评估结果的修订与公示。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2.评估方式评估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即学校自评和实地评估相结合。(1)学校自评:受评学校负责人参加自评说明会;组成学校评估委员会和工作小组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召开自评报告协调会议,汇整学校自评报告。(2)实地评估:评估人员参加专业评估培训会后,进行实地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情况撰写各校评估报告,并针对评估情况召开讨论会,确认正式评估结果。(三)评估内容评估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项目、指标、参考效标。原则上,评估人员依据指标进行评分,受评学校依据参考效标进行资料准备,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免评部分参考效标。因此,受评学校评估时的具体参考效标内容略微有所不同,以下会具体说明。评估项目及指标内容和占分比例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评估共有7个项目,50个指标。对于第三层次参考效标的内容,《101年度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实施计划》未做详细规定,各个受评学校参考《102-103教育部所属高级中等学校特殊教育班评估实施计划书》中的相关规定,各自制定具体的参考效标进行自评。通过查阅各个受评学校的自评报告,发现参考效标内容多是依据本校情况制定,推广性较低,且数量较多(范围在90-105个),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关于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分析

欧盟在2001年提出“欧洲跨国合作的学校教育品质评估”(Europeancooperationinqualityevalua-tioninschooleducation)报告书,明确指出,教育品质的评估与改进,最终取决于学校层面的发展。该建议书呼吁各会员国在学校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的平衡框架上,创建促使学校进步及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的双赢目标。在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评估时,应坚持这一双赢目标。综合分析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除了达到这一目标外,还有以下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特点

1.评估以完善的特殊教育法规为制度基础台湾自1970年以来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以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其中,2000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第13条规定:政府及民间为能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发展,应该加强教育研究与教育评估工作。该法令的颁布是台湾教育评估制度的法源基础,表明了教育评估工作的重要性。2003年修正的《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规定,“直辖市及县(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办理特殊教育之绩效,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应至少每两年办理评估一次”。至此,台湾特殊教育评估已由过去的专案性、重点性的实施,转为常态性及持续性的品质监督工作。2010年修正的《特殊教育法》第47条规定:“高级中等以下各教育阶段学校办理特殊教育之成效,主管机关应至少每三年办理一次评估”。此项规定除强调特殊教育服务品质的掌控,应继续由常态且持续的评估工作把关外,更进一步加长了常态评估工作的时间间距,由两年延长为三年,使学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周期性的自身素质提升。基于以上法律的颁布,台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特殊教育法规体系。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务评估体系正是依据上述法律制定,从而保证了其高效的执行力。2.评估程序严谨,力求客观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是一套严谨的评估系统,首先,评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评估和结果。三个阶段相互衔接,紧密联系。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都做出了具体规定,确保每一阶段任务按时完成。例如,在评估阶段,评估结果一个月内必须反馈给受评学校。这一举措,不仅能够让受评学校了解自身发展的现状,而且也能够让受评学校在自评的基础上,审核评估小组的工作,通过主客观评价的结合方式,确保评估能够客观的反映学校的发展现状。其次,评估结果的审核过程,更是体现了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工作的重点是力求客观反映受评学校的真实情况。例如,在总结阶段,如果受评学校认同评估结果,则公布评估结果,评估完成;若不认同,可以在收到评估结果的14日内,就有异议的部分向评估小组提交复审要求。评估小组需在14日内,完成复审工作,并再次反馈给受评学校;受评学校收到复审结果的14日内,可提交申诉报告,说明评估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拟解决方案。3.评估内容全面,体现专业性评估中最为突出特点的是评估内容,在范围上涵盖了校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对象上,考虑评估学校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体现了评估的专业性。例如,在学校管理方面,评估了校长领导和行政管理;在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评估了课程教学与实习辅导,重点考察障碍学生的适性学习,个别化教育情况,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在素质教育方面,评估了学务辅导,重点关注障碍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在学校硬件设施方面,评估了环境设备,特别是校园无障碍环境的设置。在学校绩效方面,评估了绩效表现。此外,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是障碍学生,在社群互动的评估中,重点关注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如何合作,以更好的促进障碍学生的发展。例如,学校定期编印家长手册、通讯等刊物,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资源等;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合,为障碍学生提供医疗层级的专业复健等服务。总而言之,台湾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务评估旨在全方位的展示出校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全面而具体的反映出学校教育的成效与不足,进而为学校未来发展计划的修改与制定提供全面可信的基础资料。4.评估工作多方协作台湾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务评估工作不仅仅是由某一个部门完成的,而是多方协作的结果。这在2001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第11条规定中也有所体现,各市县教育局均设特教科和包含咨询、特殊学生鉴定及就学辅导会;各中小学设特殊教育推行委员会,大学设立特殊教育中心以保障特殊教育的推行运作。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的研发由高等院校负责,事务性的工作由教育部和特殊学校负责,整个评估过程需要多方协作,各司其职,发挥各方所长,专业而公正的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现状做出有效评价。

(二)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不足之处

1.评估指标划分过于细致,导致重复测评正如前文提到的,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的指标共有50个,虽归属不同的评估项目,但也有重合的部分。以资源整合和策略联盟这两个指标为例,二者的内容有重叠,资源整合中有“配合提供学生的医疗等相关服务”,而策略联盟里则出现了“与社区医疗服务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医疗层级的康健服务”。这种两个指标下的参考效标内容重叠,不仅会使事务杂陈,加大评估工作的任务量,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和人力;而且也会使受评学校为满足评估要求而重复做同一工作,影响工作效率,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2.评估人员构成过于复杂,影响评估的一致性评估人员构成既包括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教授,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包括民间团体代表。这里不难发现,高校与相关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者基本都是专业人员,对特殊教育有专业的了解。至于民间团体代表,则不能保证他们的专业性足够高。这样,在评估时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知识背景和教育观念的不同容易造成观点的分歧,影响评估结果的一致性与科学性等。

四、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评估尚无统一的标准,基本是各省市自行制定评估方法。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特殊教育事业起步较早,能为特殊学校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条件。因此,制定特殊学校评估标准中83.33%的省市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中西部。此外,我国各省市的特殊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在整体结构和具体评估项目方面差异较大,评估内容分散在学校定位,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环境,教育保障,教育效果等六大方面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难以全面反映特殊学校的发展现状。正如刘五驹[8]指出,在各省市制定的评估方法中,普遍存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随意性大于科学性。鉴于当前我国特殊学校评估标准缺乏理论建构,可采用的操作性评估工具不足,缺乏完整的评估体系指导等问题,再结合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经验和教训,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完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基础

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依据是其完善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而我国大陆地区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目前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规定有: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入学及学籍管理、教育教学工作、校长教师和其他人员、机构与日常管理、卫生保健及安全工作、校园、校舍、设备及经费、学校、社会与家庭共计七个方面对特殊学校办学进行了规定。2001年,教育部了《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聋校/盲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由总则,建设规模与建筑项目,学校布局、选址、校园规划与建设用地,校舍建筑面积指标,校舍建筑标准五个方面构成。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特殊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缺乏对特殊学校进行监管和评估政策的依据。正是由于立法的滞后,各省市特殊教育的管理才杂乱无章。只有制定专门的特殊教育法,才能从上至下有序的开展特殊教育工作,才能依法制定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评估体系。

(二)规范的评估程序,确保评估有效性

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既有“背景,输入,过程,产出”的理论基础,又有规范的评估程序。比如,在准备阶段,除了完成评估工具的制定外,还规定必须召开学校自评和评估人员实地评估的培训会,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评估和总结阶段,规定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受评学校的时间范围,给与受评学校申请复审和申诉的机会,不断完善评估结果,保证了评估的客观性。李凌艳[9]指出同西方传统相比,我国的学校评估工作及其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是从一种行政管理的需求角度诞生的,而并未满足专业性研究领域对教育评价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需求。因此,我国在开展特殊学校的评估工作时,要注意从专业领域的需求出发,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加快评估体系的理论构建,对评估指标和结果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实现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这一目标。

(三)整合高校、特殊教育服务机构等资源,提供专业支持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平台建设 门户 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1-0216-01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是校园网络。校园网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给高层应用平台的建设提供条件而且可以给用户提供基本的资源共享。校园网是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的根基。我国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采用的是 “统一f7户+多应用系统”的模式,此模式的重心是“一个基础平台+门户+ N应用系统”,其中基础平台就是数字化校园应用,门户就是同意身份认证系统而应用系统则包括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平台、数字校园门户(Portal)。

1 我国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猛烈的冲击着高等教育行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高等院校应该大规模的进行校园的信息化建设,高投入地响应这种冲击。我国的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大体上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校园的网络建设为中心,把构建校园网络的硬件平台作为校园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第二个阶段是在校园网络建设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校园网络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之中,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时现如今绝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模式,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时校园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第三个阶段是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重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利用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借助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从环境到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其中环境包括教室、设备等,资源包括课件、图书、讲义等,活动包括服务、管理、教学等。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合并进而形成一体化。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是在普通的校园模式的基础上建筑了一个数字空间,通过这个数字空间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权限控制和资源管理的体系,它的主要的效果就是扩大了传统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提高了传统教育的水平和效率。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也是高校信息化的主题之一。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基本的,长期的的工作,高校的办学水平是它的总体的教育水平。数字化校园是评价我国高校总体管理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地位和形象的标志,它代表的是高校总体水平。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高校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的数字化建设处于第二个阶段的不同程度,少部分的大学应经进入或者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

2 对大学数字化校园总体框架的分析

大学校园里信息技术的高级阶段就是高校数字化校园这个阶段,此阶段要以整体、分层次化的观点对高校进行信息技术建设,为了更有效地排列和分组校园网络上的信息,高校数字化系统允许学生和老师迅速在校园网上搜索到他们需要的资料。并且,数字化校园系统还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在网上进行信息与资源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让管理人员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数据而且可以方便地信息。它是以先进的工具和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据,从而真正的实现了大学数字化校园平台系统的所有资源的数字化,并最终形成一个数字空间,它是对现实校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展。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要先拟定建设目标、分析出设计原则、制定出设计路线、最终规划出技术路线。

2.1 建设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先进的应用支撑环境和计算机网络,使得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校生活、大学教育、大学管理和其他领域。它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和老师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研究和教学工具,从而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2.2 设计原则

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要遵循实用、可靠、可扩展、开放和先进的原则。其中实用指的是有人性化、实用、简单的特点,通过统一的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和信息服务满足对信息服务的需要;可靠性指的是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设计性能的要求;可扩展性指的是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循序渐进,不断的扩大;开放性指的是技术的采用、系统的结构、平台的选择应该是开放的、标准的;先进性指的是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并考虑其他相关管理需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

2.3 技术路线

应用集成、硬件集成和数据集成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的总体结构设计时要全面的考虑建设的整体性、灵活性、成熟性和稳定性,进而让数字化平台展现出安全、合理、高性能、可扩展性等的特点。

2.4 体系结构

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是应用支撑平台、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用户、标准规范、业务系统、信息安全体系组成。其中应用支撑平台是数字校园的传输平台;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校园的硬件基础;数字校园门户是数字化校园的门面;业务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信息安全体系是保护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包括系安全审计、系统安全、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等。

3 结语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推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学院和大学已经实现了基本的应用服务并且完成了此阶段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平台建设将应是这一阶段的重点的建设目标。在实现高校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前提下,下一阶段的目标将会是要进一步完善大学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内容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涛.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探索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S1).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5

近年来随着各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1];预示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质量的将开始质的飞跃,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及深化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职业化教育已能够和一般企业的职业要求、素养进行对接;对于一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且高素质的“蓝领”高职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为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高校就业工作有必要借助“网络服务平台”以提高就业管理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2],在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其交互功能,促进碎片化就业信息的集成已成为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毕业生对区域化产业结构调整敏感度较低

区域化产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国家广泛提倡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将影响到区域内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发展方向。单就河南省产业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为例;笔者在所任职高职院校2015届毕业生中开展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届毕业生对本省产业结构调整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缺乏基本了解,调查中对省内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仅有13%的学生表示了解,其中仅0.9%表示对其调整内容及产生的影响深入了解,40.4%的学生表示仅从新闻及其他媒体渠道听说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但对调整所产生的影响不了解,而表示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无所知的学生却占到调查总数的45.7%。“在选择专业时是否会考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中有60.7%的学生选择“重点考虑”;59.3%的学生“在就业行业选择时,将所就业行业能否符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列为主要考虑因素。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产业结构的敏感度过低,大部分学生将自己对于专业、行业的选择原则肤浅的放置在“眼前”并未过多的考虑产业调整对于其日后就业的影响。

2.毕业生求职途径单一无创新性

目前以校方推荐、熟人介绍、各种形式的就业招聘会、人才市场、中介或就业网站等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调查问卷中回答“求职时主要采用方式是什么”问题时,参与调查的毕业生有65%选择“参加各项招聘会”;40%选择熟人介绍;可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业招聘会和熟人介绍这两种方式是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就业渠道,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甚至于经熟人介绍的单位这种方式有拉低就业质量之嫌,经调查采用“熟人介绍”入职的毕业生其辞职率远高于经招聘会应聘的毕业生。另外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体现在毕业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无法正确地剖析个人性格特点、优缺点、职业兴趣、等实际客观条件[4],更谈不上结合自身优势或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推销”;导致就业过程中“随大流”,盲从其他人。

3.“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之间的差距

就业期望过高是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通病,其具体表现为:希望自己毕业后找到得工作是薪水高、福利高、发展前景好,能坐办公室决不下车间等。高职学生以“蓝领”的身份入职。其主要在中、小型及国企一线生产岗位就业,在初期入职时,福利待遇较低、培训提升机会较少、劳动强度大,根据企业对入职一线生产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工作状态反馈,发现部分毕业生始终存在眼高手低、过分苛求待遇高低、对自身的定位不准、对自己工作前景缺乏长远考虑,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造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象,使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也解释了高职院校毕业初期就业数据良好,但毕业后毕业生离职跳槽多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问题分析

1.就业信息平台页面和功能单一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的雏形主要来自于就业服务网站,大部分的信息都是用人单位通过电子邮件,通讯软件(QQ、微信)等方式将用人信息发给学校的就业部门,随后就业部门再将信息在就业信息网站或者平台上,学生再通过浏览学校网页得知就业信息;此阶段的平台中信息是单向的,缺少了基于网络平台上的学生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及选择;平台的作用仅仅是取代了传统的“告知栏”,通过网络从新告知在网页上,缺乏交互性,功能单一。

2.平台信息资源分散,缺乏集成

近些年各大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从而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了保证本校毕业生优先就业,因此各高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往往都设置在校内局域网中,信息就成了独家资源只有本校学校才能浏览;这也限制了高校就业平台信息于外部或其他高校就业信息的互通与交换。

3.数据缺乏规范,无统一标准

现有就业信息平台系统并无统一标准,建设初期各高校都以自己的需求为主要参考标准;在汇总及上报就业数据时各高校的“分数据”和“总数据”之间存在偏差;造成了就业管理工作上的诸多不便;很多高校为顺利完成就业工作,至少要设置2-3名就业工作专干,分别负责数据的收集、整合及平台运行;无规范化的工作造成数据对接异常、多次递交不同格式的重复数据等问题,耗费人力物力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三、对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的部分建议

1.扩展就业信息平台的功能性,使其从单一模式转为交互模式

即时通讯软件是现阶段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应考虑在就业信息平台上利用这种先进的通信技术、软件以扩展平台功能;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方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音频、视频等较为完整的信息交互技术支持,通过技术、软件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进行基于网络的双向选择。在“网络双选”的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用户还可以通过通讯软件互通数据,随时随地查询对方信息,并有互动过程;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高校就业工作效率,同时也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新技术。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6

一、坚持内涵发展,搭建专业集群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已达37%,成为农业的支柱性产业。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产业的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专门面向全省畜牧产业链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原郑州牧专)一方面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准确把握服务定位;另一方面聚焦产业发展,实施了专业集群发展战略。

1.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学校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确立了“立足农业教育、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农民致富”的办学宗旨,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畜牧养殖、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农牧业经济等行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围绕办学宗旨,坚持内涵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2+1”“三阶段代职顶岗”“双循环”“构建技术教育新平台”“双证书制”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经济、服务行业;通过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力度,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了技能应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融合,在培养计划上实现了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在培养途径上实现了校内外、课堂内外的融合,在培养规格上实现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

2.实施专业集群发展战略

学校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拓展专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专业覆盖面,提出了“做精生命科学类专业、做强工科类专业、做大管理服务类专业、做活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总体思路,建立了产业链与专业链互动机制、专业体系动态管理调控机制,先后遴选建设了两批13个专业群,涵盖畜牧产业“全链条”,形成了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专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效带动了教学团队、课程和基地建设。目前学校建有部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开设国家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建成国家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校内外实训基地200多个。

二、坚持实践育人,搭建技能培养平台

技能是高职学生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核心素质。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体系中,技能培养处于关键地位,而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为促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实践技能,缩短专业适应期,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

一是改革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使教学组织方式在量、序、时、空的安排上更贴近行业实际生产的需要,寒暑假不再按照惯例统一放假,而是依据行业生产旺季和淡季,调整教学安排,把行业生产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有机结合。

二是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各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占总学时的比例在50%以上。

三是将实践教学环节由过去的“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三阶段,变为“实验、实习、实训、实岗”四个阶段。

四是实行专业技能证书制和主辅修制,积极培训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对所有专业学生都实施了技能鉴定,使获双证书的毕业生数达到了毕业生总数的85%以上。

五是加大“双师”素质培养力度,专业教师“双师”比例在80%以上。

六是改革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将专业技能考核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内容,激励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实践性技能学习上,并根据实际需要,把毕业考试、论文答辩现场搬到了企业。

这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质量的毕业生吸引了众多的用人单位前来招聘。

三、坚持以人为本,搭建素质教育平台

高等教育与一般职业培训的基本区别就在于:除培养学生以技能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之外,“通识”素质培养也不可或缺。长期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和内容、方法,着力构建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有机结合的“三融入”素质教育体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实效化、常态化。

1.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模块,以专题方式组织教学,形式灵活、内容新颖、切合学生实际;实施能力拓展教育课程模块,既跟踪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动态,又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搞活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以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方式的趣味性、参与的实践性,延伸、补充和发展第一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青马工程”“我是一面旗帜”“感恩教育”“专业技能竞赛”等教育活动,引领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加强第三课堂――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专业认知和职业体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行业,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二是开展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宣传教育、行业调研、专业劳动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体验职业情味。三是精心组织顶岗实习,学生通过行业导师的言传身教,实现从学校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转变,由学业向职业的转变。四是与行业、企业结合举办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班,通过开设企业课程、参观企业等途径把企业元素更多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五是引企入校,学校提供企业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校中厂”,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

四、坚持工学结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坚持实践育人,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道路。学校把规范校企合作运行与管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积极探索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新途径,联合全省涉农高职高专院校、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牵头组建了“合作发展联盟”和“河南牧业工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按照“产学研密切合作,校企生良性互动”原则,吸纳省内外相关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成员单位110余家,搭建了学校与企业在科技研发、人力资源、学生就业、信息交流方面的合作互动平台,搭建了“矩阵连接、网状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多元、动态发展”的组织架构,建立了“项目带动、共建共享、全程参与、标准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了统一的合作规范和工作质量标准,创建了校企共建示范实习基地、企企联办“订单班”、校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等14种合作形式,形成了便于大学生就业的稳定“顾客群体”和毕业生“销售”网,以“基地”带动“市场”,以“市场”促进“就业”。

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为直接服务大学生就业,学校探索形成了“三级就业网络、四项保障措施”的工作模式。三级就业网络:即建立健全了校、系、班三级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形成了院长主抓、就业指导中心统筹、各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格局。

四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就业指导。制定了《就业指导课程大纲》,开设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构建了高、中、初级职称专兼职就业师资队伍,使用统编教材;引进了“中国职业教育教师网”的相关服务,为就业指导教师提供了备课资源、精品示范课程、教学工具和资料、行业最新资讯及交流平台。二是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设置了政策法规、就业动态、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招聘快讯、求职信息、专业介绍、职业测评等栏目,嵌入了全国大学生就业一体化系统。目前在学校注册企业已达260余家,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三是建立就业市场。为了密切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联系,为毕业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就业通道,经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了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人才交流中心”,后被确定为“河南省人才市场畜牧兽医类分市场”,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招聘、委托招聘、推荐就业、人事等服务,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四是实施预就业工程。为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前移就业端口,在毕业生中实施了预就业工程,即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6~12个月的实岗实训,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这种预就业,相当大比例的学生直接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搭建专业集群平台,侧重的是服务“三农”、培养质量和人才的产业针对性;坚持实践育人,搭建技能培养平台,突出的是学生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提高,侧重的是学生专业岗位的适应性;坚持以人为本,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强调的是学生素质提升,侧重的是学生职业的发展能力和素质;坚持工学结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不仅强化实践环节,而且突出建立就业基地,使毕业生不愁“销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则是侧重搭建“销售”平台,保证学生成功就业、理想就业。

五个平台各有侧重。专业集群平台侧重于“质量”,技能培养平台侧重于“技能”,素质教育平台侧重于“素质”,校企合作平台侧重于“销路”,就业服务平台侧重于“销售”。而这五个平台之间又互相联系,互为支撑:前三者“质量”“技能”“素质”是为了保证后两者“适销对路”;后两者要真正“适销对路”,必须以“质量”“技能”“素质”为前提、为基础。五个平台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学校的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7%以上,连续获得“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获得了中国最受企业欢迎的农业院校20强、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7

2014—2015学年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突出抓好高考和中考复习、提升高效课堂、深化德育工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强化师德建设、探索文化立校等重点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坚持以质量提升为重点,加强各类教育内涵建设

1.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对高中校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继续实行高中校长月汇报制度、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研修中心高中研修部进一步加强对高中校教学研究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督查。

二是望都中学要加大优秀生的培养力度,调整文理结构,增大艺体生比例。

三是固店中学要强化艺体生文化课的学习,在提高艺体生的文化课成绩上求突破。

四是加强高三教学工作管理,科学安排复习方案,增强复习的实效性,通过分层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力争高考升学位次前移。

五是进一步夯实德育的常规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团队的阵地作用和学生的主人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创建和谐校园。

2. 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加大招生宣传、改革力度,完成市局下达的职教招生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个核心,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抓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重要环节,以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为切入点,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3. 推进义务教育质量均衡。

一是小学层面强化乡域管理。充分发挥乡、镇总校规划制定、区域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功能,建立乡域内小学之间观摩交流、研讨合作、资源共享等带动促进机制,加快乡内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步伐。

二是中学层面强化学校管理。二中、三中、实验学校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整合校内名优教师力量,利用校外多种资源,集中精力加强对中考复习、师德建设、德育工作、高效课堂、学校文化、安全管理等重点工作的研究探索,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中考复习方案,师德、德育和高效课堂模式,学校文化特色,打造市级名校。

4.突出学前教育特色。

(1)规范常规管理。

按照《__县幼儿园一日活动基本要求和行为细则》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各时间段工作,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各乡镇总校在上学年户外活动现场会基础上,规范幼儿户外活动管理,抓实抓细抓出自己的模式。

(2)推广“知行合一”德育模式。

一是继续完善月主题德育课程。

二是扎实推进弟子规力行,建立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制度。

三是全面启动经典诵读活动,利用午餐前、午睡后或上午入园前、下午入园前等边角余料时间开展诵读活动,每次诵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上,并与经典诵读比赛、演出等活动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推进。

四是探讨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利用、开发当地资源,构建实施德育课程。

5. 抓好民办教育规范。

以年检为抓手,加强民办学校日常管理,及时消除学校管理存在的各项漏洞,维护学校举办者、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提升民办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6. 坚持特殊教育提升。

以服务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学生为己任,全面开展文化知识、康复训练、心理矫正、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五项教育活动,构建 “以集中办学为主,随班就读为辅”的特教发展格局,不断提高特教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坚持以“德学合一”为重点,提升高效课堂建设

高效课堂建设从模式层面向课堂内涵提升,探索和打造“德学合一”课堂,落实三维目标。

1.建设好县、乡、校三级骨干教师团队,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全县教师。

2.开展好研训活动。各乡校要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进行一次多种形式的全员培训会;二是开展课堂大赛活动,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三是举行一次高效课堂建设专题展示交流会;四是总结成果出特色,如:校刊校报、优秀导学案集、优秀课例集、优秀教学反思集、教育叙事集、课堂教学方法等。通过活动提升教师课改能力,积累优质资源,促进高效课堂建设。

3.不断总结交流,坚持“推进会”制度。各乡校以“月推进会”为主要形式,进一步推动高效课堂建设。研修中心深入视导,发现典型,总结做法,举办县域层面的高效课堂建设现场会,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经验共享,共同进步。

4.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边提高的原则,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高校课堂建设。

三、推广“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深化德育工作

深化学校德育工作,在“新八德”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由“新八德”理论层面,向行为格式转型,由认知层面向 行为养成转型,全面推进“知行合一”德育格式,强化以下“四个环节”:

1.明理。通过主题班会、周会、思想品德或政治课堂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明理教育,使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受到感化,转变思想、转变观念、由认知到认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人生志向。

2.力行。继续完善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制度,通过力行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品质。

3.强化。继续开展好月主题德育活动,扎实推进班级自主管理,有效开展值日班长、值周班长制度,在明理、力行的基础上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强化,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发展。

4.深化。全面开展班级“家”文化建设。开展“我爱我家”等班级文化活动,建设富有自己特色的班级家庭。

四、建立健全机制,强化师德建设

(一)推进“知行合一”。

将师德建设从教师“八德”的内容、概念、口号等表层性工作向教师的自我修炼、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行动层面推进,推行“知行合一”四环节师德建设模式。

1.明理。开设师德讲堂,通过师德讲堂,点亮道德明灯,使教师“明理”,传播教育正能量,唤醒教师生命自觉,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县域层面,要不断扩大县级师德宣讲团队伍,继续深入各基层校进行宣讲;同时要加大对乡校师德讲堂开展情况的督查力度。从乡校层面,要继续完善各级师德讲堂制度,坚持“三固定”,即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要求,以优秀教师宣讲、观看光盘、交流分享等形式,组织教师统一活动,学习传统文化、职业规范等,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2.力行。建立日常规(每日一诵,每日一礼,每日一行)、周常规(每周一学习,每周一总结,每周一反思)、月常规(每月一主题,每月一讲堂,每月一评比)制度,促进教师自我修炼、自我养成、自我提高。

3.强化。各学校建设好师德教育教师团队,根据本校实际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师德活动,对明理、力行进行强化,促进教师对职业道德深层次的理解,激励教师立志、坚守。

4.深化。以亲情培植为重点建设“家”文化。各学校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淡化制度约束,强化亲情感染,借助文化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一种和谐、友爱、团结、向上、进取的“家”文化,让学校变成一个大家庭,通过亲情将老师们连接成一个整体,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师德修养。

(二)建立健全各种机制。

贯彻落实《__县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意见》,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在师德建设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以教育打基础、宣传营氛围、考核监督促自律、奖惩正风气。突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养成性,坚持将师德宣传常态化,把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严格奖惩制度,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后果严重、影响恶劣者予以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五、加强中考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进一步强化中考责任目标,完善奖励措施,加强对中考备考的监控,落实备考措施。学校要做好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等过程性质量监测的质量分析、学情分析,发挥质量过程监控和中考命题研究的作用。加强“分层推进,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各学科得到均衡发展。

2.加强团队合作,扎实开展校本研训。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加强集体教研,开展听评课活动,建立“同行既合作伙伴”的现代竞争观,在竞争中同进步、在合作中共发展。

3.抓细节、重过程,求实效。推行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努力构建“年级-班级-学生”的质量管理系统,强化“三个核心”,落实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将质量指标细化分解到年级、班级和教师:即强化以年级组长(或学校承包领导)为核心的包年级制,实行年级负责制;强化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包班级制,在班级管理精细化上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强化以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学科教师为核心的包学科制,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业务核心作用,统筹学科教学。

4.群策群力,提高毕业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一把手要加强与研修员的沟通与联系,要深入课堂听课,查阅教师备课,与研修员、一线教师一起,共同分析研究初三学情,制定措施,调整策略,优化教学,为中考教学把脉导航。

六.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效益

1.探索“家”文化管理。

一是弘扬团队精神,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友爱同事活动,建设优秀团队。

二是修订校规、校训,构建共同愿景。

三是建立活动机制,培植亲情文化。

2.建立学校管理“三平台”机制。

一是教育局建立学校管理工作推进平台,每年定期召开学校管理现场推进会,阶段性地小结、交流和展示学校管理工作。

二是总校建立月度工作汇总平台,每月底总校召开月度关注汇报会,小学校长、幼儿园长向总校汇报月度工作执行情况,建立月度工作台帐(校园月度工作完成情况、总校校长或总校其他成员的点评记录)。

三是建立学校管理工作区域研讨平台,定期召开跨乡镇的学校管理座谈会。

七、深入推进六个信息化建设,服务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以“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两平台: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管理平台。)为重点,深入推进,全面提高六个信息化建设,服务重点工作。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8

一、思想素质方面

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努力学习同志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本学年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和教研组里的各种会议;能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订阅或者在网络上寻找国内外热点、重点新闻,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主动与同事研究业务,互相学习,配合默契,教学水平共同提高。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我坚持每年订阅教学报刊。

二、专业素质方面

虽然是半路出身,但是我始终坚持学习与操作相结合的理念,认真研究探索,几年的工作经验也让我累积了许多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管理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我顺利通过了职称评审考试和区教坛新秀评选的考试,在理论上进一步获得了提高。为了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实效性,我积极寻找各类书籍和资料,moodle平台的使用进入了我的视线。在缺少服务器支持的情况下,我利用学生机进行改良并多次试验,利用ubuntu+sql+php的服务平台成功建立了可同时供100位学生使用的moodle学习平台。自己撰写的《moodle平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也在3月在区内成功立项。6月我的《moodle学习平台》获**区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三等奖。11月我撰写的《应用moodle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区教学专题研究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三、普及教育信息化方面

通过学习和实践,moodle学习平台在我校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全面展开,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和教师的好评。同年4月和5月,我还在片区级和区级公开课中进行了课堂展示,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教研员**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0月在我校举行的**区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积极争取上课机会,利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学,执教的《吃在**——美食王国》一课获得了区二等奖。

有了这个平台,我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只在于校内,各项活动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开展。在今年5月的第十八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分赛区活动中,我利用moodle平台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开辟讨论区让学生交流参赛的心得和体会。6月1日,我还带领学生参加了在市青少年宫举行的**省总决赛,获得了一人二等奖,五人三等奖,五人优秀奖的好名次。

今年我校网站进行了2期改版,在前期我积极的和何清华老师配合进行前期准备。网站建立初期进行检测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并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提高网络使用效率,使学校进一步向无纸化办公迈进。

四、服务教育信息化方面

作为多年从事总务处工作的一员,我具有强烈的为学校、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同样这种意识也带到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因为喜欢拍照,对流行的数码单反相机也小有研究,在今年7月全区暑期集中研修信息学科活动中,我进行了《单反相机的原理与使用》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经验,特别对学校各项活动的拍摄技巧进行了讲解,获得了与会老师的好评,也激发了不少信息技术教师的学习热情。

我还参加了区运动会;保俶塔实验学校校庆;九莲小学落成典礼和省、市、区反;钱塘外国语学校英语节等活动的拍摄工作,所拍摄的作品也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和广泛应用。

一直以来,学校照片的管理大都停留在ftp上传和下载,照片内容无法实时查看,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通过网上查找搜集到了一个简单实用的照片管理平台copperminephotogallery。它可以快速的进行照片上传并自动生成缩略图供查看,并且还提供原照便于实用,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五、活动成绩

这一年中我多次争取到了片区级、区级开课以及区优质课评比的活动主办,并身体力行参与上课,同时还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各级的现代教育技术活动。现将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1.3月《moodle平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在区级立项;

2.4月分别执教片区级、区级公开课《爱护我们的家园》;

3.5月**区中小学生科技节教师比武——logo和七巧板 三等奖;

4.5月执教区级公开课《网络应用》;

5.6月第十八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分赛区优秀指导老师;

6.6月**区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三等奖;

7.7月**区暑期集中研修活动信息学科讲座;

8.10月**区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9.11月**区教学专题研究论文评比活动三等奖;

10.12月**区第12届教坛新秀;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9

一、总体要求

深入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全面落实校园安全主体责任”主题,面向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社会广泛参与的校园安全宣教活动,进一步加强法治意识,落实责任,提高素质,促进校园安全稳定,为建设生态xx和党的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二、活动时间

2017年6月1日至6月30日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主题宣讲进校园活动。结合“防溺水专项行动”“危化品安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通过专题讲座、电视台宣传、发放安全读本、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加强家校协作,深入师生访谈,推动师生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升防范能力。

(二)开展校园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6月16日,全县各校以“全面落实学校安全工作主体责任”为主题,开展校园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活动当天设咨询台,重点设立防溺水、危化安全、食堂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活安全等宣传展板。同时,通过校讯通、短信、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和应急救援演练活动。一是有计划的组织师生观看警示教育片、警示教育展,进行反思大讨论;在校内张挂、张贴宣传标语和图片,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二是开展事故应急处置演练,注重实效、贴近实战,并认真总结,通过演练优化预案。

(四)开展学校安全风险和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认真使用“江西省学校安全隐患台账管理平台”,熟练应用系统升级后的功能,所有中小学全部注册,6月1日起正式启用“江西省学校安全工作平台”,切实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动态管理,推动学校自主履行隐患排查治理职责,有效提高学校防范能力。

(五)开展中小学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调研活动。县教育局将开展学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调研,各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合理化建议,为全省中小学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出谋划策。

(六)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各学校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组织开展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树立模范榜样,不断激发一线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在此基础上,县教育局将评选一批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工作者。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教育局“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委员会,教育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并下设办公室协调日常工作。各学校要切实加强领导,参照成立“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机构,制定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二)强化宣传教育。各学校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与宣传部门的联系,对重大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围绕主题,形成矩阵。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加强活动策划,扩大宣传声势,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效果。

(三)注重活动实效。各学校要切实结合实际,紧扣主题,在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确保各项活动做深、做实、做细。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10

根据《关于开展2019年“送温暖,助成才”家访活动和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辽金职办〔2019〕4号)文件要求,我校在2019年暑假开展了“送温暖、助成才”家访活动,为总结经验,推动家访工作更好的开展,学校决定召开2019年暑假家访工作总结座谈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座谈会的目的

家访工作总结座谈会由党委学工部牵头,以校级和学院级两个层面召开座谈会,目的是搭建平台,倾听家访教师和被访学生心声,了解家访工作取得的实效,各学院之间相互学习与借鉴、分享家访的感人故事,总结家访存在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进一步做好家访、精准帮扶和精准资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时间安排及参会人员

(一)学院级座谈会

1.座谈会时间:2019年9月15日前

2.参加人员: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全体辅导员、家访教师和走访学生

(二)校级座谈会

1.座谈会时间:2019年9月25日前

2.参加人员:主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党委学工部负责人及家访工作负责人,各学院党总支书记,辅导员代表、家访教师代表和走访学生代表

三、相关要求

(一)家访工作总结座谈会是检验家访工作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各学院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制定座谈会方案,确保座谈会召开效果。各学院提前安排落实好会场布置、会标等,并将座谈会召开时间和地点于9月8日前上报党委学工部。

(二)参加座谈人员须围绕家访的感想和触动、家访中的感人故事、学生被访后思想和生活的变化及对学校家访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认真撰写发言提纲,发言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

(三)各学院要对本学院家访工作做全面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按照有关要求于座谈会结束后将2019年暑假家访的工作总结、家访座谈会总结以及有关图片和视频材料等于9月15日下班前报党委学工部。同时在各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家访座谈会的新闻。

(四)党委学工部要对全校家访工作做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家访工作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创新家访的形式和内容,将家访与贫困生的信息核实、精准帮扶和精准资助、校园先锋工程等工作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校、学生和家庭的交流沟通,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有效开展。校级座谈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11

1 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的筹备

面对学校各大理工学科对于科学计算的庞大需求,大连理工大学应当建一台全校共享的大型高性能计算机为学校的科研提供基础性平台支持。

从平台开放共享、全体受益的原则考虑,高性能计算设备考虑由一个技术型服务部门来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该部门应当有能力对网络和IT设备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能够为大型计算机的运维提供保障。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技术部门,有校园骨干网等大规模网络架构的设计能力,有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和丰富的大型IT设备运维经验。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了网络与信息中心作为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托管单位。

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设备采购,需要将购置和研发相结合,既要承担一定的技术创新的任务,也要担负起探索开放式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营管理机制创新的工作。在项目建设正式启动之前,网络与信息中心先行建设了一台64节点试验性计算平台,包含64个双路8核刀片节点,理论峰值为3.2 Tflops,并专门成立了高性能计算运行管理部门,在开放运行的实践中摸索平台建设和管理经验,大胆进行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试验计算平台的运行,在科研支持、需求培育和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获得了良好成效。通过对试验平台运行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为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

2 高性能计算平台的设计思路

2.1 整体框架设计

通过深入开展调研并结合试验计算平台的运行统计,考虑到未来几年计算需求的增量,根据“按需建设、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推算出学校需要投建性能不低于300万亿次/秒的集群才能满足未来3~5年各学科的计算需求。而各学科在应用层面的多样性也为集群的架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从全校角度出发通盘考虑,既要创建一个通用的计算环境,又需要照顾到不同用户和应用的特殊需求,最终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相互补充和协同工作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其布局概念如图1所示:全校的高性能计算环境由一个拥有最高端计算能力的校级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各院系自建的次级计算平台或工作站组成,以达到全校计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校级计算平台提供大规模并行计算求解和异构加速计算服务,院系自建的计算设备可用于建模、前后端处理和小规模开发试算等应用。

图1 全校高性能计算整体框架

2.2 高性能计算集群的设计

在前期论证研讨过程中,根据学校实际应用需求情况,可采用技术较为成熟的大规模计算机集群,其中第一层设备两路计算节点是大规模数值求解和海量数据处理的主力,选取高密度刀片式方案;第二层计算设备为按需配备一定比例的机架式MIC和GPU异构加速节点;计算网络为Infiniband FDR 56GB网络,管理网络为千兆以太网;采用商业版作业调度和资源管理软件,以满足复杂的作业管理需求;节能方面考虑,部署水冷系统[1],根据北方地区气候条件估算,机房电能使用效率(PUE)可控制在1.45左右,年均可节约电费约50万元。图2为集群框架概念图。

3 高性能计算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探讨

3.1 组织与建制

①组建超算部。在学校网络与信息中心内已成立超算部,当前已借助试验平台做了一些前期建制的探索工作,具体包括负责拟定校高性能计算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运行管理制度;根据用户应用需求合对平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管理;培育和开发校内和周边科研单位的重大应用;做好用户培训和教学,推动高性能计算的高水平应用。②成立高性能计算专家咨询委员会。将主要由校内各学科应用学者代表组成,负责高性能计算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对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的规??和方案等重点问题进行指导、评估和论证;协调、组织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学科交叉与合作、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对平台在研项目进行评审,评定重点扶持或奖励等级[2]。

3.2 服务与管理

优质的服务是高性能计算平台为科研用户创造良好科研环境的重要内容,服务工作主要应体现在如下方面:①管理制度严明。要满足用户长时间、不间断计算的特点,高性能计算设备必需保证7X24小时正常运转,因此必须配备严格的机房和设备管理制度,规定每日2次巡检,定期对配电、空调、安防等设备进行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出具运行统计报告,让用户了解平台运行情况。②技术支持专业。高性能计算平台技术支持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系统日常管理与维护上,更要体现对用户不同领域和学科专业的支持。因此对人员要求相对比较高,不仅要精通计算机网络技能,还需要对物理、化学、力学等与计算相关的学科有深入的背景知识。因为高性能计算平台服务对象主要是用到大规模并行计算的科研人员,具体则涉及各学科专业软件的使用,如果没有足够深入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和科研经历,那么平台技术支持人员最多只能是维持系统的运行,而对于提升应用水平、发挥平台效用则力不从心,因此比较理想的人选是在这些学科方向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博士来担任。这也是将HPC的内涵从“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到“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的理念上的提升。

4 高性能计算应用培训与教学

培养高性能计算人才、提升高性能计算在科研中的高水平应用是平台建设的另一大任务。在试验平台运行期间,我们就已开展过几期应用培训,最终发现这类短期的应用培训并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从培养科学计算用户的角度出发,提炼学校各科研领域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传授实用的科学计算技术,使师生能够在各自的科研工作中用好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工具,提高科研效率和水平,这才是我们在设计高性能计算应用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在校研究生院的支持下,我们开设了《大规模并行计算与应用》的研究生课程,联合物理、化工、材料和力学等学科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授,结合科研实例讲授各学科在高性能计算中的实践和应用,并提供上机环境供学生演练,为学生开辟良好的高性能计算学习和实践环境。

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12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OFY”为你整理了这篇教育和体育局民生保障教育工作执行情况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教育和体育局民生保障教育工作执行情况总结

教育和体育局按照区委区政府“1267”工作总部署,实施“教体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和“标准提升年、工作落实年”的“1+2”行动,坚持用制度管人管理,靠服务提质增效,一手抓疫情防控阻击战与开学准备,一手抓重点工作推进,着力办好有温度、有品质、有情怀的教育体育。主要亮点工作汇总如下:

一、全力抓好中小学疫情防控与线上教学。一是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程抓好信息调度、办学行为督查、信息报送等工作。成立12个疫情防控督查组,对区直和14个镇(街)所有幼儿园、中小学、民办培训机构进行了督查。二是做好线上教学指导与“空中课堂”的推进与落实,制定出台《莱芜区教体局“延迟不延学,网上在线学习”行动指南》《莱芜区教体局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积极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线上学习的预案》,高质量录制“空中课堂”教学资源1964节,落实了“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三是继续强化节假日和秋冬时期的疫情防控,防止疫情复发。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实行节假日离济报备制度。

二、强化党建管理,夯实制度根基。一是召开了教体系统“两个年”活动动员会,印发了实施意见、活动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要点、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已制定完成区委教育工委2020年党建工作要点(活动配档表)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二是成立机关党委,并修订完善机关党委党建工作制度。在13处教师党员超过100人的镇(街道)设立教育党委,镇(街道)中小学党组织关系全面接转教育工委管理,全区教体系统党建工作一体化推进。三是加强党建队伍建设,印发了《区委教育工委关于设立学校党建工作办公室的通知》,各学校成立党建工作办公室,党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高效运行的党建工作机制。实验小学、陈毅中学、高庄中学3所学校被评为2020年度全市教育系统中小学校 “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创建培育学校。“灯塔在线”E 支部纪实完成率和活跃度、灯塔大课堂参与度均保持100%,始终走在全区前列。四是推行学校基层党建“阳光积分”考评制度,打分排名,晾晒成绩,推动党建工作提水平、上台阶、见成效。严格上下班、考勤、审批等各项规程,夯实了制度管理的根基。

三是推进校园建设工程,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一是校园建设。截至2020年8月底,莱芜区规划3所中小学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和庄张家台小学教学楼加固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提前半年完成全年考核任务,年中考核全市第一。年底前,确保开工4处,力争开工5处,超额完成考核任务。二是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完善学前教育“优质园+”模式,推进幼教集团筹建。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实施“优质园+”模式的通知》《莱芜区嬴昊幼教集团推进工作实施意见》及工作职责、推进计划表,明确了推进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三是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今年,莱芜五中已停止招生,计划2022年撤并,完成高中优化整合。为优化资源整合、实施强校计划奠定了基石。与章丘区、平阴县等先进区县加强业务对接沟通,力争在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教研联盟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四是建设标准化家长学校。深化课后教育,全面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协同育人,打造家庭、学校与社会有效衔接、相互促进的“联合体”。全区 80所标准化家长学校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