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时间:2023-06-06 09:31:51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1

第1章 规划背景

为在今后三年内加快学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平谷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校发展为主题,以办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进一步创新学校管理,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学校基本情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附属学校,2016年8月挂牌,前身为平谷区东高村学校,隶属于平谷区教委,位于城南平三公路西侧。2012年,由东高村镇第一学区和平谷九中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占地68亩,建筑面积22656平方米,中学部7个教学班,在校生195名,教职员工 88名,小学部 19个教学班,在校生501人,教职员工84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6人,占教师总数的 3.48%。本科学历140 人,占教师总数的81.39 %;高级和一级职称人数131 人,占教师总数的76.16 %。区级骨干14人。

(二)学校发展优势分析

1、外部条件分析

(1)周边环境良好,外部关系氛围和谐

学校地处京平高速路平三路出口处,毗邻平谷区核心城区。学校周边环境安静,园内环境静谧,减少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有利于教育者潜下心来做教育。

(2)生源状况总体良好

学校近几年接收新生主要以东高村、西高村、南埝头村、前台头村、克头村、大旺务村、大庄户村、赵家务村、赵庄户的适龄儿童为主。辖区内学生家长文化层次有所提高,普遍对教育都很重视,比较支持和配合学校工作。从总体来看,生源逐相对稳定。

(3)办学条件逐年改善

学校选址较为合理,北临平谷主城区,南临京平高速路出入口,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主体共有2座主体教学楼,建成了室内体育馆(风雨操场)、阶段教室、实验室。学校教学楼内整体安装中央空调。

(4)上级领导高度重视

2016年8月,我校正式更名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附属学校,平谷区教委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我校发展,在政策、资金、人员编制等发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我校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内部条件分析

(1)学校管理状况

近期,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不断改善管理队伍结构,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干部队伍在管理中有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并努力跟进学校发展目标。

(2)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升

2012年以来,学校逐年摆脱中考成绩后3名落后的局面,各项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升,2015年中考成绩三率总评进入全区第八名,2016年中考成绩三率总评进行入全区第四名(并列),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存在的不足

1、教师的教育理念亟待转变,专业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从整体上看,我校教师能够克服各方面的压力,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家长、学生的好评。但是,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与国家和北京市教育发展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名优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任务还十分艰巨,专业引领作用需要不断增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着全新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我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学科骨干教师人数少且其核心辐射功能仍未能充分发挥,部分青年教师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个体素质较好,但缺乏继续教育机会,努力目标不明确,还未充分展示应有的风采,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2、教育科研与新课改亟待整合。我校已8年未申报教科研课题,缺乏专家和理论的引领,尚停留在“自我摸索”的层面,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淡泊,缺少教育科研的热情,学校还未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如何找准教育科研与新课改的有机结合点,真正形成科研课改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是我们当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3、学校文化积淀不够,办学理念和特色不突出。学校办学历史较为复杂,虽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但办学理念凝练,校园学校文化建设,校内外乃至国内外教育教学交流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品牌化的办学特色,校园主题文化和价值理念建设缺乏规划。

4、学校基础设施改建工作仍需继续加强

目前,学校校舍建设、操场和食堂的改建,办公条件的改善仍需加大资金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仍处于设计和探索阶段,校园绿化仍在建设中。

 二、面临的形式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诸多新的形势与要求,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学校发展面临内涵提升的要求。学校内涵发展的效果标准是师生口碑和社会口碑,这就要求学校从队伍建设到学生培养、从特色建设到课程体系、从品牌打造到文化建设都需要精细的打磨和沉淀,需要学校在阶段发展中,必须把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学校以精细化和精品化的标准着力打造学校的核心内涵,提高工作标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学生和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获得感。

 其次,学校发展面临深化改革的要求。“十三五”期间一系列重大改革将对学校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比如北京市中高考的重大改革、移动互联背景下的资源与环境建设等因素,学校资源优化整合、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变革、围绕着教师与学生成长的学科改进与融合、学校育人以尊重学生成长的连贯性、个体性和选择性等,这些对学校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再次,学校育人模式面临创新发展的要求。学校未来将建成十二年一贯制的完全学校,因此如何打破中、小学段界限,科学统筹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十二年一贯制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发挥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三年中,要持续探索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办学路径,回归教育本质:尊重学生成长的连贯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优质而完整的基础教育。

最后,学校发展面临突破瓶颈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学校将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落实北京市教委和平谷区区教委的统一部署,努力解决学校办地区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些瓶颈问题。比如,从横向看,学区制、集团化、联盟校的建设与发展在区域内对学校的发展即提供了资源优化整合的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从纵向看即将形成的十二年一贯制办学模式,需要从队伍建设、教育研究、质量提升等方面持续内涵优化发展的路径,形成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前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办现代化优质区级水平示范校的宏伟蓝图。

第2章 学校发展行动纲领

一、办学理念

我们确立了“承载希望、构筑幸福、奠基人生”办学理念。

 1.承载希望:人的自然性与精神需要决定希望是人成长的根本动力。教育要依据人的生命特性让学生、教师在学习、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需求的不断满足、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获取成长与发展的动力,因动力而产生的成长需要是希望的来源,也是学校承载教育使命的具体显现。

2.构筑幸福:人的社会性与情感需要注定幸福是人生命的意义所在。文明素养的提升、道德意识的形成、价值观的培育最终结果都是让学校的教育主体——学生、教师,成为实践、弘扬、发展、传承文明的人。

3.奠基人生:因希望和幸福而奠基完整的人生。“教育发展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本质追求。学校把发展生命定位为自己忠实的价值取向,整体育人是学校神圣的使命和存在的本质所在。

“承载幸福、构筑幸福、奠基人生”作为学校办学理念,是教育探索回归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回归学生的信仰指南,是促进每一个二外平谷附属学校人成长的精神动力。

2、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承载幸福、构筑幸福、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以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平谷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以提升东高村镇地区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获得感为根本,以 “内涵式深入发展、特色化品牌建设”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课程改革创新和学术研究为引领,以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形成现代学校办学制度,让育人探索回归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回归学生。

三、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要从实现整体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学校内部各方面之间、学校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全面工作与重点工作的关系,对校内外的各种力量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2.民主性原则。教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并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增强管理工作透明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3.规范性原则。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组织机构正常运转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严格遵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工作作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3章 发展目标

1.学校发展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重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体建设目标为: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师生更添智慧,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具创造,让人际更加和谐,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的家园。真正把学校办成一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外语见长、特色明显、具有国际视野、百姓满意的平谷地区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化优质农村学校。

    2.队伍建设目标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一支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的愿望,具有较强的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坚持教学相长、尊重同行教师、投身教育研究的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培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程开发与教学指导能力、对学校现状的评价与诊断能力、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3.学生发展目标

关注学生生命质量,使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语言、数学、科学技术与信息、审美与人文的素养,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奠基。

(1)家国情怀:体现时代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2)公民意识: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知识技能: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健康生活: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5)国际发展: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国际惯例;能运用一些国际化文化交流的基本言语技能和社会技能,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具有明确的职业意识和与国际化相联系的专业发展方向、有相对独立的国际活动的能力;具有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的基本能力。

第4章 发展领域

一、德育工作

1.工作发展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学生是一所学校的根本,学校存在的目的就是培养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基于此,我们力争在三年之内,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第一,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尝试,在探索和尝试中积累知识、获得能力;第二,具有持续的发展潜质,在夯实基础知识,素质全面提升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第三,具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在为师之范的陶冶下,展示出学生的风貌,具有生态意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我和谐相处,勤学睿智、多思善行,诚实守信,勇敢坚韧,合作担当,开拓创新。

(2)教师发展目标

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使教师掌握丰富的育人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引导老中青年教师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培养一批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有教育责任感的教师,每年评选德育道德模范,形成一支有层次、有重点、有发展的年级组长、班主任、副班主任梯队。

(3)学校发展目标

提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附属学校教育品牌价值,推进德育改革,服务学生品德成长。加强常规管理,力争三年之内文明礼仪更加规范,成为平谷区文明校园。加强校园文化的打造,力争让学校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校园、文化校园。

2.工作总体思路及原则

(1)德育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起点,人生成功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立足“自我教育、自治管理、自主发展”,遵循“从小、就近、求实、求真、求新”的原则,实现德育管理主体化,活动系列化,方法多样化,内容层次化,渠道网络化。以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内容,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习惯养成、班级文化建设、课堂育德、德育活动等渠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提升我校整体德育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2)坚持德育管理主体化。德育认知只有在参与中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并内化为道德、习惯和信念。学校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给学生提供自治管理的舞台和自我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展现才华,经历磨练,享受成功。

(3)坚持德育活动系列化。要根据校情和学情系统规划,实现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德、智、体、美活动的有效整合和良性互动。通过丰富和完善各年级的专题活动、各年级社团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日常德育教育中,形成教育特色,帮助学生积累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形成良好习惯。

(4)坚持德育方法多样化。德育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共同进步。要加强环境建设,构建校园人文特色,营造德育无痕境界;班主任作为德育的中坚力量,要通过班会课、活动等各种途径,教育每一名学生;任课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每一名教师联系并帮扶1-2名学生。

(5)坚持德育内容层次化。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要根据学生学段特点,打造富有层次特点的德育内容:初始年级行规范、养习惯、育品德、学全面;中等年级求沟通、讲尊重、立目标、订计划;毕业年级精管理、造氛围、育个性、塑人生,循序渐进地做好德育工作。

(6)坚持德育渠道网络化。深入挖掘各校区德育资源,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和社会等德育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家长教师协会,形成育人合力,营造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

3.工作主要任务

(1)常规工作

德育常规管理:言行举止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各班可结合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活动、自主性团队活动的开展,班班都成为行为规范示范班,并积极争创学校文明班级。小学部定期召开班主任会、少代会、家长委员会,组织开放日活动,定期发放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充分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小学部德育管理工作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使学校的各项德育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落实,促进德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部通过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每学期开学初的规范学生行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班主任队伍建设:采取搭平台、递梯子方法,分梯队、分阶段有重点地为班主任提供成长锻炼的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找专家引领、提供外出培训机会等,通过典型引路、师徒挂钩等管理方法,为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撑。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开展星级学生评价活动,促进学生礼仪习惯及倾听、质疑、表达学习习惯的形成。通过开展校内展演、校外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结合“运动会、艺术节、诵读节”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安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活动中,凸显其“育人功能”。班级文化建设,落实在学校德育计划的过程中,处理好完成活动与教育学生的关系,树立活动重在育人的意识。使班级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来进行。

(2)重点工作

学生习惯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和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抓学生的养成,促进学生文明程度提升,形成十二年一贯制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体系。通过学生礼仪、习惯检查,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考评班主任工作绩效。通过定标准、抓实效,固化并统一系列礼仪和习惯培养要求,明确行为习惯的总要求:校内无打闹、楼内无跑跳、室内无喊叫、处处有礼貌。礼仪教育从进校礼仪、问候礼仪、尊师礼仪、集会礼仪等几个角度规范,通过升旗仪式、班会课等途径进行落实。

生态教育,构建和谐生态校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生态德育理念为指导,以地球一小时、生态社会实践活动、世界环境日活动、垃圾分类等活动、社团嘉年华活动为载体,扩大我校在平谷区的影响力,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制度,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干部团队,逐步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建设相对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

多种方式对学生、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每学年9月份对中学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了解每一届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各班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个别学生特殊问题,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班会课、与班主任沟通、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月活动等多途径宣传、渗透、体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科学的心理常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引导、缓解考试焦虑、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教育。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培训,造就一批了解学生阶段心理特点,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创新我校心理团队的组建。

4.工作主要措施

(1)德育常规管理

建立德育视导、资源共享及考核评价等科学规范、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保障良性运行,推动发展。通过开展“每月组织一次干部交流、每周开展一次班主任交流”等活动,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势资源输出与分享,提升干部、教师德育常规管理的工作能力。定期开展德育专项视导工作,不断总结提炼德育管理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学校继续创新德育管理思路,采取年级组集中培训的方式,建立“年级德育互动”指导团。

(2)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推动班主任梯队建设

学校为每位班主任制定成长计划,明确目标。尤其针对年龄对35岁以下的班主任加大培养力度,促进个人成长为其制定培养目标。

有针对性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 的方式,推动班主任梯队建设。开展“师傅带徒弟”引领模式促进年轻班主任快速成长。

积极创立班主任工作室,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学习、交流或研讨活动。结合学校实际,每学期开展2—3次班主任专题培训与展示活动。

加大班主任所带班级的评优的奖励,校内评选校级的骨干班主任。加大分层奖励,对有进步的班主任及时的奖励。

(3)学生管理

形成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行为标准。通过开展星级学生评价活动,在礼仪习惯及倾听、质疑、表达学习习惯方面形成相应的行为标准。开展学生习惯培养的星级评审活动。如:坦诚交往、健身健心、学习探究等。深入开展学生习惯培养的星级评价活动和班级结对活动,开展专题交流展示活动。

逐年完善心理资源教室配置,规范心理资源教室学生的教育管理机制,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辅导有记录,使心理资源教室工作规范化、制度具体化,有效服务于有需求的学生。

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化社团,打造精品社团。规范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制度,通过开展校际间的学生舞蹈、合唱社团等方面的交流展示活动,形成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1-2个精品社团。学校组织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展演,每个社团都参与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个社团积极参加市、区比赛, 通过校内展演、校外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开展体现学校核心理念的学生主题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及学校文化特色,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分年级、分阶段开展一系列有主题的学生教育活动。充分整合、挖掘、利用教师、设施设备、校园环境等校内外资源,开展学生主题教育,并为学生主题教育提供资源保障。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课程建设

1.工作发展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成就学生,奠基终生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 成就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3)学校发展目标: 科研课程兴校,深化内涵发展。

2.工作总体思路及原则

(1) 工作总体思路

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课程理念的提升为核心,以课程规划的有效性为依托,以课程结构的重建为形式,以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的校本化为推进过程,以课程评价的反思改进为动力,进一步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广大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以课程建设促学校特色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

(2) 工作基本原则

第一,综合性

突出“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突破学科课程边界,设置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鼓励教师开设围绕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以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

第二,连贯性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注小初衔接和初高衔接,统筹安排好课程方案,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创生性

鼓励和倡导教师开展课程创新实验,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学生层次,创造性地开设特色课程,突出课程建设的原创性、独特性。

第四,选择性

充分利用课时的弹性比例和校区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3.工作主要任务

(1)一个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构。

对学校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界定,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对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优化整合,构建符合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特色的我校课程整体框架。

(2)两个途径:课题引领课程建设,管理保障课程实施。

依托二外附中北京市市级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科学规划子课题,带动学校各学段深入研究,以科学实验方式探索“构建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多元途径。建立适合一贯制课程建设的管理保障机制,以此推动学校持续内涵式发展。

(3)三个着力:着力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础型课程、学科内容拓展化、特色化的拓展型课程及个性化延伸性型课程。

(4)四大行动:发展学生、成就教师、办好学校、联动社会

一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发展学生行动。 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的发展,为每一个孩子奠基幸福人生。

二是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成就教师行动。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转变观念,以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根本目标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三是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核心的办好学校行动。在推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力求探索课程评价体系,分阶段推动重点课程项目,加强课程文化建设,提升课程管理水平。

四是助推“学习型”建设为核心的联动社会行动。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课程资源,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探索社区、学区课程建设联动路径。

4.工作主要措施

(1)实施课程分析

做好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包括:学校课程历史分析、学生情况与发展需求分析、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分析;做好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国家、北京市课程政策分析、学校所处地域文化资源分析、社区资源与家长支持分析。

(2)确定课程目标体系: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社会研究、学科研究构建课程目标体系。基于国家、北京市课程改革目标,基于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界定细化“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奠基的培养目标。细化到各学段、各学科,建立学段学生培养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

(3)建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础型课程

思路:整体设置十二年一贯的课程是我校课程改革的基础。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课程结构进行十二年一贯统筹安排,重新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落实中小衔接问题,保证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材、教学的衔接,以及各科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前后连贯。

重点:

第一,学科课程建设

对重点学科从学科本身出发进行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统筹设计,学科课程的跨学段衔接,学段的跨学科课程整合,进行学科课程群的建设。融会贯通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基础,了解相关学科、学段的课程是有效补充。

第二,桥梁课程:桥梁课程意在解决教育衔接的问题,在两个方面着力开展:一是在课程和学科教学的衔接上,基于基础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和师生交往等方面的加强衔接;二是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和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上,则强调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个性特长、健康素养等方面的发展与培养加强衔接。

学科内容拓展化、特色化的拓展型课程

思路: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它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它也是基础性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重点:

第一, 基于学科特点、年级特点、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的需要开发学科拓展类课程,用以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

第二,整合学校各类课程资源,以学校育人目标为导向,开发生态、外语、体育等特色选修性课程,保证学校课程的选择性和特色性。

第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和研究,与实验室、 图书室、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环境布置等相结合,充分挖掘本地人文资源优势,有机整合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建构适合学校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拓展性科学课程。 

个性化延伸性型课程

个性化延伸课程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个性化延伸课程拟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以专题学习为内容的学习。研究范围是学科知识和社会热点、生活应用、自然环境相结合,研究方式是教师、家长和专家的方法指导和学生的自主研究、实践相结合、研究过程要课内集中知道和课外分散研究相结合。

(5)推进课程管理与评价

课程管理:明晰课程管理架构、确定课程实施形态,细化课程管理制度,梳理课程管理流程。

课程评价: 学校课程要“建立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成长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该任务拟借助网络评价系统完成。

三、教学质量

小学部教学规划

(一)工作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原则

 1.工作发展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各学段形成完整的学科目标,统一学科学习习惯标准和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②提高学生语、数、英整体学业成绩,及其他学科的整体水平。

年度

学科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2016-2017

语数英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85

95%

60%

80

90%

50%

80

90%

50%

2017-2018

语数英

88

96%

65%

83

92%

55%

82

92%

60%

2018-2019

语数英

90

96%

70%

85

95%

60%

85

95%

76%

(2)教师发展目标

①引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同时,选择德才兼备、责任心强、善于合作、综合素质较高的老师进行重点培养,建构阶梯式培养人才梯队,增加骨干教师比例,形成学科教学的核心团队。

②课堂教学实施“少教多学”,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研制符合我校小学段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③常态课教学A课率达到35%以上。在各项检查中,语数英课堂教学的A课率达到50%以上,科任学科课堂教学的A课率达到60%以上。

(3)学校发展目标

探索并建立目标达成与学生能力评价机制,大面积快速提高常规课堂教学质量。

2.工作总体思路及原则

(1)工作总体思路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教学实际以课题为引领,弄清学科本质,充分利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研究解决真问题,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五个环节的落实。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导向,实施开放性、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品质,提高教学质量。

(2)工作基本原则

①全面性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②科学性原则。遵循教学规律,探求先进方法,按照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开展教学研究。

③系统性原则。实施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全学段、全学科、全方位的系统性工程。

④激励性原则。充分调动全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公平竞争、公正评价、公开激励。

⑤实践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各年级段教学水平的差异,从实际出发,逐层定措施,逐项抓落实,保证细则的实施并取得实效。

(二)工作主要任务

1.常规工作

(1)研究制定学生学习习惯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制定各学段完整的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实施少教多学,将教与学、学与考结合,提高教师课堂实效性。

(3)常规教研活动,常做常新,有主题、有内容,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4)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作用,师徒结对,为入职2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制定备课和课程教学的基本流程和要求,使其尽快熟悉教材,胜任岗位工作。 

2.重点工作

(1)结合我校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实际,确立研究主题,研制符合我校小学段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强化教研组长队伍建设,增强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使年级或学科教研组成为教师研究与改变的研究基地。

(3) 工作主要措施

  1.利用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系列的通识培训,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学科素养。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请进来、走出去、搭平台,组织骨干示范课、师傅引路课、青年教师研究课,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评优等活动,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教师创造成长的契机。

2.聘请教研员或学科专家对教师进行教材理解、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辅导,弄清学科本质,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帮助我们为2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建立备课和上课的基本流程,以便学校用其进行常规管理,促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

3.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强化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规范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要求。加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建设,造就一批积极进取,具有开拓精神和优良示范的组长队伍。

4.完善学校小学阶段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强化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规范标准,尤其要加强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的一致性,不断提高教学“五环节”的实施力,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5.以科研课题为引领,用科研形式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利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教科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专题研究。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炼学科个人研究主题通过研究逐步积累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中学部教学规划

(一)稳步提升初中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我校的生命线,近几年虽然我校的中考排名次序有所提升,但是生源质量对中考成绩排名有较大影响,如何排除生源因素影响,切实提高教学成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整体上看,学科组的建设和课程执行的能力亟待提高。总体初中质量目标为,学生及格率90%,优秀率50%,在平谷区的位次不低于前5名,成为学区内人民群众依赖的学校。

1、快速提升语、数、外三大科的教学成绩。主要的策略是加大教学成绩的监测,与学区内同学段的学校开展联合教学质量检测,与过往的学生同时段的学业水平对比等,评估教学质量;规范管理教师的教学研究,形成学科组团队的力量;加强学法指导与改进,抓好学生的日常学习规范,培养科学而有效的学习习惯。

2、提高其他学科教学成绩。新中考改革前的一年,物理、化学学科质量的目标为中考位于平谷区前3名水平。具体措施为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加强物理、化学的实验教学,在体验中学习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能力。

3、突出学生个性选择科目的教学质量。在满足学生基础学习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需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科学习中,学习结果达到区平均水平以上。主要的措施为,调整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比例。

(二)整体提升教师开发课程,执行课程、评价课程的能力

1.开发内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程。

(1)着重探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附属学校课程顶层设计蓝图,学科组认领课程群建设。学科组在原有学科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二外附中课程建设的总设计,结合平谷地区特色,建设学科课程群。主要任务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学科特色鲜明的选修课程,在学科课程的开发中,要明确课程目标,细化课程标准,开发不同层级的课程系列,为中高考改革及早谋划;在与二外合作的时限内,率先完成英语课程的建设;创新原有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成分。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组成。在教学时间段内,以学科内的问题为课题,围绕学科教学形成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改变研究性学习研究的问题过于宽泛,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与学科相去甚远的情况,每个学科教师都应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初中阶段,贯彻落实好学科10%的科学实验和以主题活动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2.提高教学设计与执行的能力

(1)通过中学教学视导、教学汇报课等活动,推进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等重点问题,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2)开展系列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开展教师听课、评课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研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3)加强实验教学和阅读教学。制定我校开放实验的管理机制;购买社会资源,构建和完善我校开放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开展开放性实验的实践研究,积累开放实验资源,形成开放实验的成果,总结相应的实践经验。

3.建立系列学科课程评价指南

(1)在课程的研发的同时,把建设好学科课程的评价指南。除了典型的纸笔考试外,建设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2)科学运用笔纸考试评价方式。毕业班的统一考试要细致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和教学的方向,平时的周末小考和校级考试试卷不可随意选用,合理规划考试的频次,有考必评。

(3)科学安排教学阶段性教学成绩的评价。

(四)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凸显的学生

1.注重学科内容的德育功能、

2.解决研究性学习的方向性和实效性问题

3.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学生不同方向的发展需求

四、教育科研

(一)工作发展目标、总体思路

1、工作发展目标

(1) 学生发展目标: 成就学生,奠基终生发展。

(2) 教师发展目标: 成就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3) 学校发展目标: 科研兴校,深化内涵发展。

2.工作总体思路

全面推进校本科研,实施以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为目标,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校本科研,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带教研。开展对基础教育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的梳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开展教育科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工作主要任务

 1.教科研与学校发展相结合

3年内,争取申请成功1-2项市级课题、2-3项区级课题。

 2.教科研与教师发展相结合

(1)在专家引领下,开展校本培训,为形成学校科研骨干队伍作准备。

(2)完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网络,建立建成学校科研工作队伍,制定教育科研管理条例,加强对各级课题申请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将教育科研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一。

(三)工作具体措施

1.强化教师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道德水平。

(2)重视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3)不断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注重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高。

(4)强化教师自我研修和反思,加快专业发展。

 2.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精心做好“十三五”课题规划与研究工作。在2017年上半年要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当前我校教育教学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其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以课题的方式进行选项、立项、申报等工作,下半年起有序地做好开题等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鼓励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德育及课程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为核心,广泛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引导教师从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立微型课题,使我校教师做到人人有课题,全员参与课题研究。

五、行政工作

(一)工作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原则

1、工作发展目标

(1)学校行政管理目标

完善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符合人性化管理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并逐步完善责权明确,分工合理,人人有责的主人翁管理模式。

(2)队伍建设目标

优化管理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体现引导和促进教师发展要求;以教师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形成教师招聘、绩效考核、师资培训等相关制度,提高教师胜任能力;搭建有效的教师发展的平台,教师群体的综合素养明显得以提升,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得到增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管理干部和教师,培养出一部分在平谷区有着较高知名度的“教学名师”。

(3)总务后勤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完善的学校后勤管理制度,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各项指标达标,能为教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条件;打造平安校园,提升服务质量,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校园环境改善目标

积极争取平谷区教委政策支撑,加速推进学校功能建设升级改造,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学校功能配套建设,优化校园环境,美化楼层和办公区文化建设,形成教学区、办公区独特的文化环境。

(二)工作主要任务

在完成学校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1、建立健全学校行政部门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升学校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2、整合十二年一贯制绩效工资方案,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完善招聘选拨、师资培训、绩效考核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使学校资源配置最大化。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4、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后勤保障部门工作能力。

5、构建平安校园,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6、完善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育人文化环境。

(三)工作主要措施

1、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行政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升学校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岗位责任制,逐层逐级签订岗位责任书,做到责权分工,人人有责。进一步梳理各岗位的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有明确的职责范围,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年计划,逐层制定并下达部门学年目标。

(2)宣传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内涵发展。开展师生宣传,将学校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并在师生中达成共识。以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为目标,营造“公平、公正、和谐、奋进、拼搏”的人际环境,以及“廉洁自律,务实高效”的干部工作作风。

(3)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学校网站,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内外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提高学校知名度。逐步完善各部门网站建设,服务于师生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2、创新工作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1)进一步完善教职员工考核和评优办法,整合十二年一贯制绩效工资方案,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完善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机制,增强激励机制。

(2)以教师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完善招聘选拨、师资培训、绩效考核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使学校资源配置最大化,从而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学校组织竞争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1)优化教师结构,打造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团队。通过校内培训、搭建平台,三年内逐年提高中高级教师数量、各级各类骨干教师数量。

(2)引进学科专家团队,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落实培养目标及责任制,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3)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优化评优评先等量化细则,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的统一,关注发展性评价,调动广大教师的积级性与创造性,构建一个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平台,激发教师内升动力。

4、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后勤保障部门工作能力

(1)加强总务后勤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协调物业做好管理工作,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2)加强和改进资产、财产管理,合理配置规划,使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在现有条件下达到最佳配置。科学编制预算,构建科学合理的资金分析体系,完善预算的执行和监督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做到账目清楚有序、制度健全、职责分明。

(3)加强教工、学生食堂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用餐质量,提高师生满意度。

5、构建平安校园,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强化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按照《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中的岗位安全职责,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和安全责任追究制。

(2)加强安保队伍管理,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认真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教育、防范、应急、监管五大安全工作体系。

(3)配合德育部门做好安全教育课,并积极开展紧急急救措施实战演练达标训练,同时继续抓好“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等宣传教育活动。

(4)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全面落实新的《食品安全法》,落实好季节性、突发性、群体性传染病等各类疾病的预防宣传和防控措施,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师生在校用餐安全。

(5)配合其他部门按照学校总体规划,优化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营造文化氛围,使学生、教师的工作和学习条件有较明显的改善。

5、完善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育人文化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校园成为教育教学的大课堂,达到环境育人目的。

(2)完善学校楼层文化建设,结合功能区,形成浓郁的学科文化氛围,营造教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3)做好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工作,让校园内外洒满绿意,充满勃勃生机。

(四)工作基本保障

1. 组织保障

由分管办公室主任主持召开部门会议,商讨部门规划撰写,整合部门思想,群策群力,初步形成初稿并征求部门人员意见修改完善。以规划目标和任务为导向,明确分工,落实到人。强化过程性监督,保证本发展规划的实施。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本发展规划实施的调控管理,及时反馈师生的评价和意见,对问题及时整改,以利更好地完善和落实规划。

2. 责任保障

建立实施规划的各层级的责任机制,规划逐项落实到各分管主任、副主任及负责人,明确责任目标、责任人。根据规划制定相应的年度、学期工作目标和计划,形成较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把规划落实到位。建立相应的责任考核机制,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3. 经费保障

通过取得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对学校教育教学经费的支持力度,按计划申请预算,增加学校基础环境建设、教育教学的投入,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增添设施设备,保证学校规划的顺利执行。

六、国际交流工作

(一)工作思路

学校国际教育工作的开展,要融入对于学生国际视角、国际理解、国际协作和国际教育的培养。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同教育观念碰撞的过程,在学校国际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立足学校自身实际,要与学校自身的特色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角和加强对学生的国际教育、提升学校国际教育的水平、拓展学校国际教育的途径,以提升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任务

学校未来要着力打造五大国际化品牌

1、继续打造学校外语课程实验班国际拓展课程。在原有的经验、课程和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于实验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在学校外语课程实验班国际拓展课程中取得更大的收益。

2、打造二外附中中法双语班品牌。做好学校中法双语班的教学和活动课程的设置,使得中法双语班的学生能够达到预设的法语能力等级的预期,以中法双语班为基础,开展一系列法国文化教育活动。

3、打造二外附中国际文化节。开展二外附中国际文化节,即外语活动月。在这一个月中,在不同校区分别开展英国文化周、美国文化周、澳大利亚文化周和法国文化周活动,以各国文化展示、学生外语成果展示、多语种学科竞赛和各国特色活动等作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于各国文化、风土人情的认识和了解。

4、打造二外附中小语种教学体系。继续深化学校小语种教学工作,继续加强小语种课程的设置,打造学校多语种教学的体系,开展法语、德育、西班牙语、韩语的多语种课程。

5、打造二外附中国际文化体验营。积极与国际友好校联系,为学生出访、互换学习搭建平台,让学生们走出去,更深刻的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深化学生国际理解教育。

(三)工作主要措施

1、加强对于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设和开发工作,完成《英国文化》《美国文化》《法国文化》《非洲文化》这四个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

2、在小学部继续开展非洲鼓特色教育,以非洲鼓为基础,开展对于法国文化、非洲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工作。

3、继续深化国际友好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教师和学校干部互派、学生互访的合作、交流工作,让交流合作更有成效。

4、探索、提升我校国际学生学习模式,建立完善学校汉语学习课程。

5、加强国际间、政府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工作,加强与各国驻华使馆的交流工作,设计和开发一系列学生教育交流活动,发挥学校“教育外事窗口学校”的辐射作用,做好外事的接待工作。

6、与更多的国际知名中学和大学进行教育交流合作,做好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学习和引入工作,使其为我所用。同时,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建设国际大一项目,为我校学生拓展更多的留学途径。

7、加强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工作,为学校特色打造和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8、做好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做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

七、体艺科工作

(一)工作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原则

1.工作发展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小学部学生在毕业阶段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种乐器的演奏;每年参加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活动至少一次;了解基本的视力和肥胖防控的知识;四年级学生熟悉并掌握市区体能测试赛的相关项目。

②中学部学生能够主动、科学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熟悉掌握三大球中的一项运动的技术及中考体育加试项目;每年参加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活动至少一次;主动做好视力和肥胖的防控。

(2)教师发展目标

体艺科教师在不断提升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每人建立辅导一个学生社团,主动探索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成为学校的品牌社团。

卫生教师及校医在做好卫生知识宣传和学生体检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与体育教师、班主任配合,研究视力低下及肥胖学生的防控工作方法。

(3)学校发展目标

①构建体育艺术科技卫生管理网络,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精品社团建设等方面,形成12年一贯制学校的体育艺术科技卫生教育特色。

②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的建设,小学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中学部学生参与率不少于90%;打造一批品牌社团,内部挖潜与引进开发,聘请高水平教师来校指导,争取在市区级各种竞赛中获奖。

2.工作总体思路及原则

(1)工作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国家体育工作条例和北京市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为方向,贯彻落实市、区素质教育“十三五”规划,立足校园、立足课堂,形成并完善学生体艺科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和学校特色发展机制,不断提升我校学生的学生体质健康和学生艺术科技素养。

(2)工作基本原则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促进的原则

(二)工作主要任务

1.常规工作

①立足课堂,加强研究,提升体育艺术科技等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每一节体育课的质量,保证出勤率,保证运动效益;强化艺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动脑、动手、入心。

②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各校区组建运动队,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专长,促进提升我校的体育工作特色;积极完善做好学生艺术类社团的组建,加强训练;积极探索科技教育的新项目,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2.重点工作

①做好学校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的筹备、组织工作。

②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小学部学生参与率100%、中学部学生参与率不少于90%,逐级打造精品社团,完成梯队建设。

③做好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的体能测试赛训练准备工作及初三中考体育加试工作。

(三)工作主要措施

1.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体育组加强体育课的研究,在提高运动效益上下功夫;艺术组以《北京市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及《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测评》有关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为研究重点,提高艺术类课堂教学的课堂效益;理化生、信息、劳动、科学等学科做好课堂教学的研究,强化学生动脑、动手、入心,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2.做好学生社团的组建工作,完善梯队建设。

体育类社团。小学部组建田径队、足球队、跳绳队、篮球队、羽毛球队、健美操队、乒乓球队、轮滑队;中学部组建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皮划艇队、健美操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

艺术类社团。小学部组建绘画、舞蹈、面塑、合唱、管乐等学生艺术社团;中学部组建舞蹈、合唱、管乐等学生艺术社团。

科技类社团。小学部开展植物栽培、航模、车模等活动;中学部开展生态文明、机器人等活动。

组建小学部、中学部红十字会,积极开展活动。

3.外聘有资质的教练来校指导学生社团的训练。

4.各级各类社团于每学期初制定好活动计划,按时开展活动,强调效率与质量,期末做好总结。

5.鼓励各级各类社团积极参加国家、市区的各项竞赛活动,从体育、外语、生态、民族、军事等方面逐渐形成特色。

6.学校每年组织召开体育艺术科技卫生教师专门会议,研讨计划、做好总结;召开优秀学生表彰会。

7.每年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提前制定好活动方案,做到有序、安全,保证学生的参与率。

8.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方案,由体育组牵头,集合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的力量,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科学有效训练,在市区体能测试赛及初三体育加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5章 管理保障

八、加强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党领导教育的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趋势,科学谋划教育发展蓝图,努力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加强对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调查研究、执行落实、解决难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发展、推动发展、解决发展难题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动员所联系群众在服务首都发展、稳定改革大局。

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区委的各项部署要求,强化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为人先的精神,吃苦在前、工作在前、示范在前,确保学校各项教育任务按期推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工作重心放到服务发展、服务教师、服务学生、上来,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局面,凝聚起推进“十三五”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

九、教师队伍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关精神,大力推进我校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特制定本规划。

(一)教师队伍建设基础分析

1.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我校有区级骨干教师14人,校级骨干教师54人,教师专业水平显著提升,在北京市各级各类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我校教师获奖成绩在同类校中均名列前茅。

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发展的愿景看,市级骨干、区骨干明显偏少;初中现有区级骨干力量不足,个别学科缺少骨干教师,优秀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学科力量不够均衡,同一学科内教师发展也不平衡。

2. 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随着北京市中高考的重大改革、首都教育新地图的进一步形成、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轮课程的全面实施等因素影响,必将对我校教育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课程创新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和育人模式调整等教育改革必将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深远影响。我校教师队伍中部分音符不符合朝阳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的主旋律,特别是以下三种现象的存在定会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

(1)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安于现状,没有进取的目标,缺乏上进的 内在动力。

(2)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重视不够,教而不研,不太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提升,创新意识不强,自觉开展科研的氛围欠浓厚。

(3)部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缺乏敬业精神,缺乏对课标和课程的深入研究及实践,课堂的宏观整体把握和拓宽加深能力相对欠缺。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及原则

1.指导思想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型、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需要。关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优良的师资团队,以适应我校内涵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我校十三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为主线,以抓好高层次、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为引领,区优青、区骨干、区学带、市骨干、市学带、特级教师比例保持全区同类学校前列,进而带动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整体提升。

2.基本原则

(1)坚持骨干优先发展。把我校各级骨干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政策优先、投入优先,促进教师队伍高水平稳定发展。

(2)坚持优质均衡。统筹学科均衡和优质,推进学科队伍建设由基本均衡向高位均衡发展。加快提高薄弱学科队伍发展水平,以普遍优质促进我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准的整体提升。

(3)坚持专家引领。我校聘用的专家、陕西师大出版总社的专家团队、特级教师、市级骨干就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智囊团。在智囊团的帮助下梳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现状,挖掘个人特色,找出存在问题,提炼教学风格。

(3)坚持改革创新。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以持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作为主线,以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创新为落脚点,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性,推动“十三五”时期我校教师队伍的特色发展。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1、宏观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大力实施骨干带动战略,初步构建具有二外附中特色的四级教育骨干教师体系,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朝阳区乃至北京市的基础教育发挥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

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国际化的二外附中教育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普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普遍提高,教育队伍整体得到专业化提升,学生特长培养得到有效支持,实现全面而又个性发展。

2、具体目标:

坚持以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中青年教师为核心,以全面落实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规定和校本培训为抓手,下大力气建设一支教育教学水平高,教育科研能力强的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1.未来之星团队:由我校青年优秀教师组成(35岁以下)。在区优秀青年教师的带领下,以“导师带教”形式使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区优秀青年教师,具备参评高一级教师职称的实力和条件。

2.明日骨干团队:由区优秀青年教师和部分校级骨干教师组成;在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和区级学科带头人,具备参评高一级教师职称的实力和条件。

3. 翌日英才团队:由区级骨干教师和区级学科带头人组成。在名师团队的助力下,召开校级研讨会,对我校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聘请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进一步增强其在全区的影响和辐射能力,具备参评市级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实力和条件。

4.学校名师团队:本团队由外聘专家、特级教师及市级各类骨干教师组成。该团队一方面对我校“未来之星团队、翌日英才团队、明日骨干团队”的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和帮扶;另一方面要谋求自身团队的发展与壮大,我校的各类骨干教师的比例比现在有明显提高,在同类校中应该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召开区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打造和推出北京市乃至全国知名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特色。

(四)主要措施

1.成立机构,建章立制。学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

2.认真落实师德建设要求,扎实开展师德教育,严格师德管理。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关键,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提高师德素养,明确教师的育人职责和师德规范,建立了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感动二外附中人物” “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为载体,在教师中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以《二外平谷附属学校师德考核细则》为依据,强化师德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聘任、绩效工资、晋职晋级、评优选先挂钩;对师德表现突出者在职称评审和评优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努力打造一支博学、身正、宽容的教师队伍,以德立教德识相长,共铸一道坚不可摧的师德“长城”。

3.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和工作机制。

校本教研工作要坚持以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心,坚持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种方式相结合。认真落实“专家报告”“专题讲座”“读书学习”“案例反思”“教学后记”“网络互动”“教师沙龙”“教育论坛”“课题研究”“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校本教研的基本活动形式。坚持学习与交流、实践与研讨、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基本研训模式。继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指导引领,重点加大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为基本操作方式,谋求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实施课题牵动,以科研促教师专业发展。

继续开展区级课题研究工作,重点开展校本微型课题研究。每个教研组姐备课组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阶段性校本研究课题。每学期初制定出实施方案,期末写出结题总结和相关研究论文。学校将围绕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进行,定期举办学校优秀教研成果报告会。并及时将相关成果推荐到中学教学参考杂志和校刊发表。

5.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观念更新、思路出新和工作创新”三大环节。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坚持在学中教、教中研,在不懈的研究、实践和创新中做“学习型”“科研型”“学者型”教师。

6. 落实“4321模式”,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长足发展

(1)“四请”   ①请“专家”进校;引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依托学校自聘专家和陕西师大出版总社丰富的专家资源,定期聘请各种型的专家来我校指导。

②请“教研活动”进校。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展示舞台。一方面主动与区教研中心沟通,另一方面与中学各科教参联系,他们组织的各类业务研讨活动也不少,学校力争协助承办相关活动,在活动中让我们的老师得到锻炼。

③请“友好学校”进校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注重与各类友好学校的交流,请他们进校,学习外来现代文化的精华。请咱们出版总社牵线搭桥,把其它基地校的优秀教师请来我校交流。充分发挥了基地校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一定会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④请“各学科教学业务大赛”进校 

真实的课堂是教师最好的磨练和学习的阵地,我们将与区教研中心的教研员时刻保持紧密联系,也时刻关注中学各科教参组织的各类业务大赛,力争由我们学校协助承办有关课堂教学大赛在我校举行,这些大赛定会给老师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2)“三送”

①“送”教师留学深造和交流 

②“送”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研修 

学校凡接到各学科研讨活动通知,都会尽量安排教师参加,要求做好活动记录,回来后在教研组活动上作专题交流,使研讨活动的活动内容能得到传播

③ 送”教师参赛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除送出去培训、学习外,还要送出去打造、磨炼。其中参加各类业务大赛是一个集学习、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

(3)“二搭” 搭建两舞台

① 借鉴社区交流管理的理念,创建《二外平谷附属学校专业发展网站》,在这个网站内,每位团队成员都自己的活动空间,可随时随地把自己所学、所思、所想记录在案,可以与自己所在团队的其他成员交流经验、分享成长的喜悦;也可以在四级团队所在的社区发表自己的感想,借鉴他人的经验,反思他人教训。

② 第二搭建的舞台就是成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教师专业发展基地校”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不但可以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引领,还可以与全国的同仁交流。这两舞台的搭建定会有助力团队成员展示风采,交流思想,合作共赢。

(4)一个原则:加强自我修炼,学校协助成长。学校提倡各位骨干后备人员,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学术素养的修炼,谋求自主发展,学校也将加大支持力度,协助后备人员快速成长。

(五)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学校将分层次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首先将建立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档案;然后将按照各级骨干教师的评选指标,建立各级骨干后备教师电子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动态了解各级骨干后备教师的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协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十、学校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总体思路、原则

1.  总体目标  

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从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入手,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使学生举目所及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美丽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因此果、此事此人皆教育。

2.  总体思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相结合,突出“承载希望、构筑幸福、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强化“三风”建设,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及和谐的校园文明风尚,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健康成长的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2.  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高度重视学校的教育功能重视教育对学生、对教师的成长、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学校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遵循教育规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3)个性化原则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4)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式喜闻乐见、学生参与性强、身受广大学生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   

(5)创新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

(二)工作主要任务

1.  常规工作

(1)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理念,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确立我校的文化建设以校训“勤学、多思、善行”为基础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使全校师生都以文化定位来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2)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2.  重点工作

(1)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导向,设计和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学校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外语角、组织文学社、创办校报校刊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建成完善的校园电视台,成立小记者团,传播学校特色文化,加强学校网站、专题网站建设,通过网络加强师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

(3)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开展校园文化教育  

(三)工作主要措施

1.  做好宣传工作  宣传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将学校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并在师生中达成共识。

2.  完善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育人文化环境。使校园成为教育教学的大课堂,达到环境育人目的。

3. 学校德育、教学、行政部门要统一在规划当中。整体设计共同实施。

  (四)工作基本保障

1.  组织保障

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及工作小组,以规划目标和任务为导向,明确分工,落实到人。强化过程性监督,保证本发展规划的实施。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本发展规划实施的调控管理,及时反馈师生的评价和意见,对问题及时整改,以利更好地完善和落实规划。

2.责任保障

建立实施规划的各层级的责任机制,规划逐项落实到各分管主任、副主任及负责人,明确责任目标、责任人。根据规划制定相应的年度、学期工作目标和计划,形成较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把规划落实到位。建立相应的责任考核机制,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3.  经费保障

一旦规划通过,要通过按规划项目申请预算,取得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保证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十一、资源教室的使用与管理

(一)指导思想

特殊儿童是一个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着特殊需求的群体,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既是他们应享有的权利,也是他们终身发展的渴望,更是我们学校的责任。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我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它既有利于普通学生理解、帮助智障学生,有利于智障学生在普通学校环境中收到应有的发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共同提高。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的参加社会生活打下基础。特此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二)加强领导组织有序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学校校长、书记

副组长:教育教学副校长、副书记

组员:中层干部、有随班就读的班级班主任、心理教师(资源教师)

领导小组职责: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各部门参与。由校长室负总责,教务处负责教学工作,德育处、少先大队、总务处负责保障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三)具体举措与重点工作

1.加强政策文件学习

为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能顺利、有效的实施,学校首先与教师学习相关文件,让教师们准确理解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荐教育公平。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别差异;及追求高效课堂,有强化课后辅导,从而保障特殊儿童少年享有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使每位学生能充分发展。

2.明确职责和制度

建立随班就读工作岗位职责和教师工作量核算标准,对随班就读工作实施规范化管理。

3.科学鉴定、照顾差异

按照区特殊教育中心的要求科学鉴定随班就读的对象,履行规范的手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置。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并为他们建立专项个人档案。

4.加强研究,有效施教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科教师合理设计相应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保障每个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康复训练时间。

随班就读学科教师在所在教研组要有正对性的就随班就读学生开展专项教研研究,能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手段,真实有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

5.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每年不少于4次的培训。通过家长学校、入户家访等形式开展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创造条件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听取家长们的意见与建议,为家长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2

——市直小学2019年—2021年三年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校位于新郑市东城区解放南路358号,属于城乡结合部;其前身是新郑市烟厂子弟小学,2011年8月移交地方管理后更名为新郑市市直小学。学校现有两栋教学楼,一栋办公楼,200米标准化环形塑胶操场一个。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16人,教师29人。这两年,在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成了实验室、电脑室,安装了班班通,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办学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一是局直新学校,目标定位高。在老百姓眼中,我们办学理念新,师资队伍强,培养出的学生素质高。学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不盲目追求学校人数的增加,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坚持以一个农村学校的规模和资金,把学校办的“小而精致”,让孩子真正喜欢学校,让老师们在这里工作更舒心,让家长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学校以“好习惯大富翁储蓄银行”为德育平台,在班级和学生中坚持开展“储蓄好习惯,赢取好人生”的养成教育争创活动;学校积极开设轮滑、书法、棋类、舞蹈、手工、刺绣、跳绳等极具特色、各得其所的社团文体艺术课程,将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落到了实处;学校将国家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体验相结合,把课程从教室、校园引向了家庭、社会,开展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还吸纳了一批家长志愿者参与其中,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还增强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是学校场地大,成长条件好。学校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功能室齐全,绿化面积大,花木种类多,教学班额小,运动场地大,教师队伍年轻化,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学校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智慧课堂”,宣讲我们的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积极营造“手拉手、心贴心、人育人、一家亲”的和谐教育氛围。

但是,由于学校特殊的历史沿革和较为复杂的地理位置环境,学校办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是不同期望值,方向把控难。各层面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观念差异较大,对学校的期望值各不相同,且与办事处下辖的新烟街小学仅一墙之隔,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问题、育人方向和社会评价。

二是师资基础弱,两课建设难。学校教师多为乡镇进城教师和新毕业教师,教师人员结构较为复杂,教学能力、班级经验差异明显,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需要一点点指导、转变。这对学校的师资培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给学校的两课建设增加了难度。

三是学校底子薄,优化环境难。办学条件较弱,尤其是校园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各种老化,给校舍的管理、使用、维修方面,给学校的管理、经济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教体局提出的“遵循教育规律,促内涵式发展”的工作要求,以办“均衡教育、优质特色、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按照“抓两课、育特色、促均衡”的具体工作思路,突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和德育工作创新,推进我校教育工作规范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

三、办学目标

秉承“教孩子六年想孩子一生”的办学宗旨,立足“更快、更高、更强,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努力践行“给生命以最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打造“敬业+专长”的师资,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

四、办学思路

以“总体规划,分块儿管理”为宗旨,实行 “一主三线同步发展” (管理为主导、德育为首线、教学为中心线、后勤为服务线)的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高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稳发展。强化安全教育,创“平安校园”;抓好阅读教学,创“书香校园”;重视两课建设,创“绿色校园;落实养成教育,创“文明校园”。2019年,抓常规,保运行;2020年,抓观念,转作风;2021年,抓素质,促提升。

五、主要目标及措施

(一)管理工作目标:带好两支队伍

具体措施:

1.强化班子建设。构建“以校长为中心的归口管理系统”,调动中层的工作积极性,以“六坚持工作日志”为载体,开展“四走进”活动,提升责任力、领导力和执行力,做到合心、合力、合拍。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教师,以每周例会为契机,开展“发现周围的感动 赞美身边的平凡”三分钟感恩活动,传递正能量,增强凝聚力,打造“分开是一盘棋,拧起来是一股绳”的教师团队,确保师德师风无投诉。

(二)德育工作目标:抓好三支队伍。

1.辅导员队伍——抓培训,促能力。

措施:加强学习、培训、交流,打造合格、过硬的“铜头铁嘴蛤蟆肚子兔子腿”辅导员队伍,提高班级辅导能力和管理艺术,凸显中队管理的个性化。(爱,是一种能力。)

2.家长委员会队伍——巧沟通,赢支持。

措施:通过家长会,增进家校沟通和交流;提供菜单式家长培训课,提升家教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取得家校合力。(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同盟者)

3.队员队伍——抓规范,促习惯。

措施:利用好“好习惯 大富翁银行”,狠抓养成教育;结合重大节日,丰富德育活动;拓宽综合实践活动,提升队员综合能力。

(三)教学工作目标:抓实两课建设。

总策略:抓关键,删繁就简求实效。

1.课堂建设目标:立足课堂提效率。

措施:

(1)抓常规,促规范。实行“日清周结”工作制度和“月常规检查制度”。

(2)抓课堂,提效率。关注常态课,真实扎实朴实;落实“教前研究”;简化“课堂观察”;重视学科双基;实行目标教学;落实当堂检测。

(3)抓教研,重实效。教学即教研,问题即课题。小问题,真研究。以“每周议题”形式分散研究,集中交流;“课后教研”直视问题,掏真心,讲真话,要敢说,要能听。

(4)抓素质,强能力。教师的能力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指导教师学会“终点思考”,提升工作效率;开展“一话两字五文章”活动,提高教学基本功;开展“一课一书一课题”活动,加强学科教学基本功;各学科业务能有带头人。

2.课程建设目标:着眼能力求实绩。

措施:

(1)彰显体艺办学特色。普及轮滑入门课程;丰富酷玩大课间传统游戏项目;拓展周五体艺俱乐部内容。

(2)发掘文化课学科内涵。营造书香氛围,开展语文创意阅读积累活动;倡导与生活接轨,带动“假日数学”实践活动;辐射其他学科,以社会为大课堂,积极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研发多元课程。强化德育建设,将升国旗文化、节日文化、小学生养成教育、家长学校等内容进行梳理,逐步形成课程固定下来。

(四)后勤保障工作目标:服务好教学

1.后勤服务目标:紧贴预算,精打细算。

措施:严格落实“一俭二不三服务”原则,做到勤俭节约,物有所值,物尽其用;损不过晌,坏不过天;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设施。

2.工会目标:给温暖,促和谐。

措施:关爱子女,开好三会,解除后顾之忧;关心教师,搞好“每月一项目”健身活动,组织好每期一次的教师教学风采展示;关注学校发展,设立“金点子”奖,鼓励教职工参政议政。

3.安全稳定工作目标:零投诉,零事故。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3

(一)高中类学校原先制定的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的及规划的情况。

(二)学校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好发展性评价(年度性评价)工作。

二、调研背景及

(一)背景。从年起,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在的基础上,从今年起,发展性评价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向高中类学校。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4月中旬,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解与高中类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情况,经分管同意,由分管带队了本次对高中类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调研活动。

(二)。就本次调研的目的、安排、人员组成、调研项目及的安排以《关于高中类学校发展性评价调研的通知》的提前告知学校,要求学校。期待调研预期目的。

三、调研内容与程序

(一)三项内容。学校原发展规划的及情况;学校学习文件后对制定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的安排情况;学校对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二)三个程序。实地每所高中类学校,分别每所校长的专题汇报;检查核实学校原规划的情况;与学校班子交流,发展性评价工作的事宜。

四、调研的情况

本次调研学校共9所,普通高中5所(含民办1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含民办2所)。

调研,各学校原发展规划时,对预设的规划与细化成的年度情况。江中学教科研工作了重大,获省二等奖。中学梅城校区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改建了田径场,新建了学生公寓与教师办公楼,装修了教学楼,正在新建科技综合大楼,大大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与办学条件。寿昌中学改建了田径场,新建了综合大楼,心理健康教育、和美教育颇丰。中学江校区“生本德育”,其教研科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高考了历史性新。育才高中努力办学规模,规范化管理程度,连续两年学校管理考核为二类学校。江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为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乾潭职业高中幼教专业进口旺,出口畅。先锋职业学校高职类高考成绩整体上扬,进步幅度大。雾江职业学校本校,努力克服自身发展,同样也了的成绩。

五、对下一步各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建议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4

论文摘 要: 学校发展规划是中小学管理的一种改革实践,是学校管理决策的一种要素。一所学校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是摆在每一位农村中小学校长面前的重大课题。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管理的切入点,也是学校发展的指针。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变化之大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重点强调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近年来多项政策中也不断提出要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湖北是一个教育大省,全省中小学教师近46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30多万人。面对这一全新的机遇与要求,农村中小学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掌舵者和引导者,如何科学地制定和实施sdp去把握和开展工作,响应时代的精神去积极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很值得我们去关注。我访谈了湖北某县几所农村中小学校校长,对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学校发展规划 

(一)学校发展规划简述(sdp是什么)。 

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sdp)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于英国,最早由一些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提出。它是一种发展性的“校本管理”策略,强调通过“校本规划”,探索学校管理问题,因为其具有针对性,所以效果很好。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这个概念,学校发展规划主要是强调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以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是一种政府间接管理学校的方式。[1] 

目前,学校发展规划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化定义。代表性定义有两种:一种是把学校发展规划定义为围绕学校发展性目标,同时又兼顾基础性目标而设计的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另一种认为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不仅仅是学校发展方案(plan),更是一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是筹划或设计学校整体发展的活动或过程。前者注重静态的规划,把学校发展规划等同于形成一种文本;而后者则注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既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文本,又认为是管理方式的更新,涉及相关的过程与活动等。应该说,后一种界定更能体现当代学校发展规划的本质属性。因为在“方案”与“过程”的向度上,我倾向于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本质上是“过程”。过程性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本质属性。将学校发展规划归结为“过程”,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也符合计划范畴概念的演进趋势。[2] 

(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意义(为什么要制定sdp)。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学校管理方式的更新,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来制定、实施和评价学校发展的综合性方案的过程,是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能力,并不断探索学校的发展策略、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的整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校的原有基础、学校面临的挑战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在反思学校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明晰学校的使命、愿景和目的;形成学校的教育哲学;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创建的需要,选择学校优先发展项目,明确完成优先发展项目所需的时间和条件;制定每一个优先发展项目的行动计划;监控和评价学校发展规划,包括各项计划的实施状况和目标达成状况。学校发展规划的上述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好学校发展过程中整体推进和特色创建、协同合作和个体发展,观念改变和实践跟进之间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学校的改革。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校长和教师成长,促进学校系统整体变革的重要改革实践,是实现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发展规划为转变管理思想、凝聚各方共识、分析诊断学校存在问题、帮助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三)制定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的步骤(如何制定sdp)。 

一般来说,学校发展规划包括三个部分四个方面的内容。三个部分是指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及校园发展规划。四个方面包括学校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展望、发展要素确定和设置保障系统。然而,在制定规划的具体方面(即规划过程)至少要存在三个基本活动,即通过内部分析发现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环境中发现潜在的威胁和机遇,如何对前两个方面进行最佳的回应。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成立学校发展规划管理委员会;第二阶段,广泛征求社区和学校的意见;第三阶段,归纳并明确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阶段,草拟学校发展规划;第五阶段,讨论、确定和报批学校发展规划;第六阶段,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第七阶段,回顾总结学校发展规划。[3] 

二、目前中小学校(农村地区)制定sdp时存在的问题 

我针对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中的几点问题(什么是学校发展规划;根据什么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怎样做学校发展规划;一个好的学校发展规划应包含什么;怎样为学校发展规划提供保障等问题),通过访谈某县几所中小学校长,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多数学校的发展规划实际上是一种对学校发展的一般性描述,规划本身缺乏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分析方式和结构框架,对于学校发展规划作为思想方法、管理模式和学习工具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2.大部分学校规划意识强,可是对于制定学校规划的目标(要达到何种程度和成绩)却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盲目跟风得很厉害,并没有从分析自身学校条件着手来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3.当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出台后并没有积极投入实施,而是采取“束之高阁”的态度放在文件保管室,真正实施的并不多见。即便有个别学校实施,在解决学校发展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及操作性都有待进一步增强。4.多数规划是校长个人意图的细化,受校长个人教育价值观或个性特征的影响,其规划前提参数以政策性与经验型为主,规划方法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基本上是校长制定,然后学校中层干部进行研讨并通过,并没有基层教职工、家长、学生、社会的参与。5.许多学校认为学校发展规划与社区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几乎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没有科学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成功实施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呢?我提出了一些建议。 

三、如何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明晰学校发展规划的内涵。 

一个系统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不仅是一个“文本”的形成,而且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更新。这种新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校主体的内在发展,关注目标、过程与绩效及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强调广泛参与、至下而上,每一个规划成员一起分担责任。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持续行动的过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客观需要,又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成立一个结构严谨、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专项小组。 

学校发展规划是涉及学校未来发展的一件大事,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详细周密的部署。在做规划之前和制定整个规划的过程中,校长及其有关制定规划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不应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创造与构想,应该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结晶。这个专门小组成员比例应该科学合理,应由规划专家、老中青年龄占合理比例的教师代表、高中层领导及基层代表人员、社区领导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共同组成,每一个阶段都应让他们积极参与,做到群策群力。这是制定出被广泛认同的发展规划的基本条件。

(三)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信息是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首要条件。因此,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之前应对学校目前所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准问题,解决难题,排除学校未来发展的障碍。目前采用比较多的就是swot分析法,即分析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或采用雷达图分析学校的硬件、软件,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状况。其次,还可以对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进行分析,可采用pest方式,即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维度来进行;查找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采用问题树、问题归类、问题的优先排序、发展线等方式。另外应对所处同一地区的相同类型或办学实力相当的学校进行调查分析,吸取它们在制定sdp时的经验教训,这对于自己学校在制定sdp方面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四)校长的角色转换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改革的掌舵者和领导者,应从自我入手,提高规划意识,增强关于规划工作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校长培训,有关教育管理专业学历培训,提高学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校长专业化。从理念方面建立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让教师有一种团队归属感及安全感,从而上升为一种组织自豪感。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形式可以以专题讲座、短训班、课题分析、外出学习、课例分析等;据调查,课例分析这种形式很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欢迎。积极创造机会让年轻教师或中层干部去参加学习交流,增进他们的业务水平,使未达到教学学历要求的教师到有关专门培训学校或高校进行继续学习,提高教师整体的知识面。 

(五)关于实施与评估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包括检查、设计、实施及评价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学校发展规划是检查、设计、实施、评价四个过程的循环统一。实施环节是关键,根据规划文本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重在操作;评价环节主要是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重点在于学校自评。在决策、制定、实施、评价学校发展规划时应该做到公正、公开。决策权应体现公平,校长或中层领导不能依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决定,而应把决策权委托给那些深入、详细了解背景因素并将影响规划过程的人,这种做法才是明知之举。 

(六)争取校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有力支持。 

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不同群体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的过程,也是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目标和途径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各部门和所有成员的积极性,通过深入沟通和广泛参与,发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意见。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不强,在配合学校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不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可是,在这一地区的一所实验小学采取了很好的应对措施——发展“家长学校”和举办“学校文化周”,以定期观赏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举办学校校园文化来带动家长的参与意识。 

此外,学校还应处理好自身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和政府沟通,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政策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9,970. 

[2]童康.学校发展规划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2,(5) 

[3]晏清才,龚春燕.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j].中国教育期刊,2006,(7). 

[4]楚江亭.学校发展规划:内涵、特征及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8,(2).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5

课程规划一般指的是国家课程规划或专业、学科课程规划、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及教师课程规划,等等。本文提出校长课程规划这一概念,既与以上概念相联系,又与它们相区别。首先,校长课程规划与以上各种课程规划同属于一个概念和行为系统——课程规划,它是在国家课程规划的框架中和指导下进行,包含了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的实践方案,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课程规划的对象和方向。其次,校长课程规划又与多种课程规划存在着行为主体和任务指向上的根本差异。例如,国家课程规划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任务是制订全国范围内某一类别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要求、评价要求等基本内容;而校长课程规划的行为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主管课程、教学的副校长,任务是规划本校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和课程发展。

当前,学校施行的课程规划,除了校长课程规划,还有学科组课程规划、年级课程规划和教师课程规划。它们与校长课程规划共同构成学校课程规划。校长课程规划为学科组、年级和教师个人的课程规划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框架。因此,在有的研究文献中所阐述的学校课程规划,如果用校长课程规划一词替代会更为恰当,因为它们并没有将学科组、年级和教师个人的课程规划包括进去。

校长课程规划,首先包括校长对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和发展做整体性规划,也包括校长对某类课程甚至某门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进行规划。在这两个层面的规划中,前者是宏观的、整体的,后者是微观的、个别的。一般情况下,后者服从于前者。但是,当后者从质和量两方面有突破性发展时,它又有可能带动前者的变革。

研究者们一般将学校课程规划界定为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的规划。本文认为,作为校长课程领导的第一步,校长课程规划重在课程方向的整体把握、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课程资源的总体分配和确定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旨在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目标和基本框架,而不是指向学期课表的具体安排、课程的实施、教学的日常监控与管理、评价制度的具体建立与操作等。

二、加强校长课程规划的必要性

1.校长课程规划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必然产物

校长课程规划是新课程实施的本质要求。在原有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体系是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学校的任务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而在新的三级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是“既定课程+待定课程”——待定课程需要由学校填补和开发;课程是动态发展的——不仅校本课程处于不断的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即使是国家课程,也处于一种持续性发展的状态;课程是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对学校开放、对教师开放、对社区开放,国家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开放、对教师开放。例如,从国家课程的模块来说,学校有权自主选择选修模块,安排各模块的学习顺序;从教学内容来看,参考教材的单元内容主要是提供知识的点和线,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补充丰富的细节材料和拓展材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自主安排单元进度。可见,新课程下,学校、校长、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决策权,与此相随的则是对他们的课程决策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要求。

在这种分权的、动态发展的、开放的课程框架下,课程规划成为了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工作。其中,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掌舵者和责任人,必须承担起规划本校课程的主要职责。这项职责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落实,也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规划。这项新的职责要求校长必须用现代课程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课程的基本内涵、学校课程的应有类型、各类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有效实施与良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包括课程规划在内的课程领导能力。

2.校长课程规划是打造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风格。只有当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决定权时,学校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风格。因此,三级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的特色化办学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特色化办学成为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规划纲要》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这项政策在为学校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高中校长们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形成什么样的学校特色?怎样形成特色?可见,课程规划已成为校长们不得不承担的一项任务。

3.学校课程规划必须以校长课程规划为核心

如前所述,学校课程规划包括校长、学科组、年级组、教师个体等多类主体承担的课程规划。在这多类课程规划中,校长课程规划占据着引领性地位。首先,校长课程规划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特色以及课程资源的基本配置,其他主体的课程规划必须在此框架下进行。其次,校长课程规划还应起到引领课程发展的作用,通过审察时势、分析校情,校长要把握时机,及时地将学校课程分阶段地推上更高的发展台阶。

为什么必须要由校长来承担课程规划的引领性任务呢?首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各种资源在学校内部分配的决策者。只有校长,才拥有充分的权力来安排学校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其次,学科、年级和教师个体都难免会受到部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私心影响,在课程规划时有可能在课程结构上向自身倾斜,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或影响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而校长,因其所处位置超越了年级和科组,他的利益是和整个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他更有可能从学校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规划课程。

三、校长课程规划的主要任务

1.课程目标规划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没有明晰的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将杂乱无章、缺失特色。课程目标确定后,将直接指导课程体系、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时间分配、教材选择、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事项的建构或安排。校长对课程目标进行规划,至少应包括全校和个别课程两个层面。

(1)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

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应围绕两个问题来设定:第一,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二,学校要打造什么样的办学特色?第一个问题需要目标制定者对社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课程目标的制订要符合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精神出发,还要知道人的幸福生活需要以哪些基本素质为前提。第二个问题需要目标制定者对学校传统和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合理的把握。目标制定者应有意识地将课程目标与学校特色发展设置在同一轨道上,让前者服务于后者。两个问题相结合,校长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特点,学校办学传统,生源特点,办学物资条件、经费条件和师资条件等现状来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和学校发展,同时又具有较高可行性的课程目标。

以我校为例。从所在地区来看,广州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对外交流活跃,人口素质较高;从学校传统与现状来看,作为百年名校,我们有着悠久的优质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从生源和师资来看,作为部级示范性高中校,我们有着充足和优秀的生源,同时,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在职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已超过1/3。基于这种高层次的地区和学校条件,我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号召,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落实环节中,结合我校的体育、艺术特色教育传统和高学历师资队伍,通过重点发展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类课程来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目标。目前,由于教育成果显著,若干品牌课程实现了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我们的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已为同行和社会所广泛认可。

(2)个别课程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

它指向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类课程。校长除了要主持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还需要引导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发展。校长作为学校发展方向的领路人,应该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发展较快、实施效果有显著进步的课程,为它们制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推动它们上台阶。同时,由于课程的实施与发展,牵涉到人员、物资、场地和资金的分配,而校长拥有学校各种资源的分配权,能够为这些课程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因而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这些课程的发展。与整体课程目标的规划不同,个别课程目标的规划,并非校长的专属权,教师个人、科组、中层管理者也拥有这种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个别课程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服务于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的。例如,我校在锻造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教育项目的过程中,校长做到了密切关注这三个领域中各门课程的发展,经常与开课教师沟通,了解他们的课程发展状况和学生发展成果,及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提出更高的课程发展要求。以无线电测向课程为例,校长在2004年亲自为无线电测向课程立项,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在该项目获得全国冠军之后,校长又及时地提出了“三年全面发展、四年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五年走出国门”的目标。正是在步步提高的目标推动下,我校无线电测向实现了课程化、社团化、品牌化,做到了国内称雄、国际夺金。2008年至今,连续四年夺得全国赛的冠军;2009年12月,广东实验中学无线电测向队接受授牌,升格为无线电测向国家青年队;2011年,我校无线电测向队(国青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取得5金5银4铜的辉煌成绩,为国家争得了极大荣誉。

2.课程体系规划

拟定了课程目标,接下来校长课程规划要完成的便是建构课程体系,制订文本化的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中,首先要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表中安置下来:确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高中各学年中的课时数,确定选修模块,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各块内容的实施时间,对校本课程的类型、数量、实施原则、开发要求做出规定,将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其次,要对这三类课程分别拟定开发和教学的原则以及评价原则。最后,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需要安排相关部门来具体组织和负责,即进行责权分工。

以我校为例。2004学年进入新课程之初,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锻造体育、艺术和科技三大特色教育项目”的办学目标指引下,校长与全体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学术委员以及教师代表们经过讨论研究,提出了“高质量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创造性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必修课程全部开设;在全省率先开设通用技术,在高中三年均按照国家要求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健康与体育课程;为了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艺术和体育的选修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均实行学生自愿选课的“走班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相结合,重视科技创新课程,重视艺术教育、体育这些在高中阶段容易受到排斥然而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课程。目前,我校在这三个领域已培育出精品校本课程共20余门。

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中,涉及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划,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比如,学生运动时间的保证、活动课程的保证、特色教育项目时间的保证、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时间的保证,这些都需要由校长牵头来进行分配。如前所述,各科组、各年级都存在着部门利益,因此都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设计校本课程。校长却可以超越这些部门利益的狭隘性,从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切实需要出发来统筹课程和分配时间。再如,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体育、科技创新、人文、公益等各种社团和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年级和学科组出于各自的利益,有时会向学校要求减少活动型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校长分析当前的课程比例是否合理,有没有更改的必要,并向相关利益部门做出解释和进行教育。反过来,某些活动型课程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会提出增加时间,从而有可能侵占学科课程或常规性校本课程的时间。这时,同样需要校长来进行权衡和分析,做出裁决。

3.课程资源规划

(1)物质资源规划

包括为各类课程分配教学场所、实验室、活动场地,配置设备,投入活动资金,等等。为了形成和强化办学特色,校长在分配物质资源的过程中,有必要向相关类别的课程给予政策倾斜。

例如,我校为了加强艺术教育,陆续配备了综合版画室、绘画室、美术资料室、鉴赏室、工艺室、合唱室、民乐室、管乐室、舞蹈和戏剧室等十余间艺术教育专用室,2008年又分别投资施工建设了“陶艺室”和“弦乐团排练厅”(目前广东省内唯一的一个中学室内乐团专业排练厅)。在科技教育方面,我校除已有按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配置的、符合省规定标准的数十间实验室和专用室外,为了满足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2005年以来又开辟出了环境教育公共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天文教育室、机器人制作工作室等多间专用室。目前,天文探究室的投入已超过80万元,成为国内最先进的中学天文探究室。

(2)师资规划

既包括对学校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也包括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规划。第一,师资引进。为了保证各类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我校将招聘教师的学历门槛提高到硕士研究生的级别。同时,针对三大特色教育项目,近年来招聘了多位体育和艺术教师,拓展了体育、艺术选修课程的门类;引进了多位有经验的科技教练,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第二,校内培养。变革型领导的核心是领导者要注重发挥被领导者的能力和个性,帮助其实现发展需求,经过共同努力,双方都受益。除了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校长还常与教师谈心,了解他们的职业兴趣,同时通过多种方式考察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引导教师确定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目前,我校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在全部称职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学科教学骨干、专题性校本课程专家、科研骨干、教学管理骨干。根据教师自身的知能基础、兴趣方向,校长与中层管理团队对其进行分类引导和培养,允许教师差异性地发展,不求人人全能。

4.课程发展规划

学校课程,一方面要综合反映社会、国家、知识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当这些发展需求发生变化时,课程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予以回应;另一方面从学校自身来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随着课程的发展,会出现一些问题、出现一些契机,需要课程领导者做出决策和选择。因此,校长课程规划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工作,而是长期的任务。

例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在目前国家尚未在课程标准、教材、师资编制、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性政策的情景下,学校要不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课程模块?要确定什么样的课程发展目标?模块的结构如何?采取一些什么样的课程实施方式?由哪个部门来负责、由哪些部门来分工合作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校长在与教师协商后做出决策和安排。

四、校长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国情与校情相结合

课程规划首先应在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框架中进行,要完成党和政府规定的基础教育培养任务,不能违背相关的教育政策。其次,应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实条件出发,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使校长课程规划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又能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基础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只有在高质量完成必修课程和实现国家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谈及办学特色的发展。

2.学生需求与学校需求相结合

校长课程规划,要把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整合到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去。尤其是特色教育项目的选择,不仅应能切实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是符合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能为特色而特色,使学生沦为追求学校特色的工具。

3.稳定与发展相结合

课程发展是校长课程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校长课程规划应遵循一种课程的生态发展观,即课程体系不应是完成式的、封闭的、静止的,而应是进行式的、开放的、动态的。只有像生命体一样敏于响应环境变化、积极调整变革,学校课程才能生机盎然。

与此同时,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社会部门,课程和教学又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把握也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尝试,如果课程变动频繁,教师和学生将无所适从,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在稳定与变化之间如何把握度,需要校长有高度的智慧和敏锐的教育眼光。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信念的支撑与导航。

4.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校长课程规划,并不是完全由校长一人来实行,而是校长作为主持人、负责人、决策人,通过向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请教,通过与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学科代表、年级代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人员协商,最后综合考虑收集到的众多信息和意见,再做出决策。这个过程,也就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过程。一个人的智慧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广益,有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有专家的理论指导,有学校各个课程实施部门的建议,才能使课程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世界课程民主化趋势也要求校长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必须征求教师们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黄显华,等. 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5(8):4-6,20.

[3]房林玉.整体论学校课程规划研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1):29-31.

[4]张相学.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与过程[J].教学与管理,2009(12):6-8.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6

一、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要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准绳,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26号)精神为指导。

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以指导学校制订发展规划为起点,监督规划实施过程为基础,评价学校规划达成度为重点,努力构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学校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学校自主发展与行政监督指导相统一的学校评价机制,促进学校自主、持续发展。

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要充分尊重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建立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学校发展性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引领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性评价强调纵向比较和过程评价,注重将学校发展需求与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引导不同水平的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

(二)主体性原则。评价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参与,激活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起自我评价机制,促进学校进一步增强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合作性原则。评价强调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与学校、学校内部的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建立起互相信任、密切合作的工作关系,形成平等合作、相互协商、共同研究的氛围。学校发展性评价需要社区、家长、学生的合作与参与,并将评价方案、评价结果通过适当的途径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布,形成校内外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机制。

(四)适当性原则。评价以承认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基础,评价重点、标准、方法因校而异,引导学校在基础阶段目标实现后向更高阶段发展,从而促进学校不断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五)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注重对学校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让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把评价作为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动力。同时,把发展性评价与对学校的考核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三、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指标设计

学校发展性评价指标由“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两部分组成。

“基础性指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我省有关规范要求制定的,体现了学校基本条件、学校管理和办学基本要求等方面,具有法定性和统一性。

“发展性指标”是由学校依据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办学特色选择提出。教育督导部门应通过督导评价,指导学校努力实现有关选定的发展性目标。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发展规划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组织学校进行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的培训。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自身实际,发动教职工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督导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指导所属学校修订、完善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须经教代会通过并在学校公布。

学校发展规划原则上应与校长的任期相一致。

(二)实施规划

学校将发展规划中的总目标分解成年度工作目标,并将年度工作目标设计为评价指标,分别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实施。学校要定期了解实施情况,教育督导部门、责任区督学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实施情况进行随访指导。

(三)提出形成性评价(年度评价)

学校自上而下组织教职工开展自评,并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撰写阶段性自评报告;教育督导部门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研究信息资料分析,和责任区督学一起对学校的阶段性自评报告进行认定,并向学校进行反馈,帮助学校进一步改进工作。

(四)确定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由学校对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自查自评总报告。在此基础上,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督学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行终结性评价,撰写督导报告,并向学校公布评价结果。学校在综合自我评价和督导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自身改进措施并制订新一轮的发展规划。

(五)评价结果的运用

由教育督导部门将各校发展性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校长任期工作目标考核、任免、奖惩和评先评优以及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分配的重要依据。

五、工作要求

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本地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选择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学校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争取三年内在所有的学校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

各学校要重视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建立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领会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意义、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操作规程。要依据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等要素,科学制订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体现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体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学校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目标。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制,把年度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列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增强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实施能力,提高规划目标的达成度。要把自评作为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校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学校发展规划的阶段自评制度,准确设定自评标准,严格规范自评程序,实现诊断、整改、提高的自我完善机制,形成学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互动的教育督导评价机制。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7

【关键词】职校生 职业生涯规划 策略

一、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一是教师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为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理论准备。

二是教师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步骤。职业规划专家罗双平曾用一个公式总结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正确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我,了解企业的职业环境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是教师要重视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教师既要让学生规划好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又要为其后期的职业生涯阶段做好规划和准备。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场人士职业生涯规划的区别和联系,做到有的放矢。

四是教师要了解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行业职业的岗位需求及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认真研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特点,了解专业所对应的岗位需求,这样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才能更加清晰,更有针对性。

二、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策略

(一)进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

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入学时摆脱基础教育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模式,了解职业特点,明确专业方向,确定发展目标,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入学教育时嵌入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能够使学生摆脱中学时代失败的沮丧和自卑,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规划自己,重拾自信和勇气。

入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可以以讲座形式呈现,辅之以学生讨论。既可邀请业内专家来校开设讲座,也可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自行设计讲座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步骤和方法。学生以专业为基础,开展讨论,并初步拟定自己三年或五年在校期间的学生生涯规划,夯实专业基础,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二)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和黑板报评比活动

学校和班主任在制订全校学生管理工作计划和班级活动计划时,要进一步将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以主题班会和黑板报为载体开展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一是开展全校性的主题班会评比活动。评比活动促使学生以专业为契机,围绕主题,寻找素材,搜集资料,展开讨论,加深印象。由于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是主题班会的主角,班主任只要注意引导,明确任务,充分准备,一般来说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是开展全校性的主题黑板报比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黑板报比赛活动,进行职业规划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既可以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自己在入学教育时拟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时纠偏和调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组织“我的生涯我做主”演讲比赛活动

演讲比赛的形式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其富有个性的自我风采。这里的“生涯”,既可以是学生在校三年(三年制中专)或五年(五年制高职)的学业生涯,也可以是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教师可启发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认真准备,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规划和措施。

在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时,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总结点评很重要。教师要备足功课,以赏识教育为主,鼓励和欣赏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根据学生演讲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体系,以时间目标为中轴,将学生的近期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贯穿起来,引导学生将三年或五年的学业生涯与十年或二十年的职业生涯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将长远目标与当下的行动紧密相连,学会克服困难,矫正思想和言行中的不恰当之处,自觉行动,扬长避短,立足现实,扎根专业,立志成人成才。

(四)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在开展入学教育、主题班会、黑板报评比和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同时,德育课教师要认真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系统地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步骤、时间安排、方案制订、方案调整等知识要点,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求,指导学生立足专业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新调整和完善。

教师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活动时,要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岗位需求。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班级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成立模拟公司,设计公司海报;书写自己的愿望,全班共绘愿望树;进行小组探究,讨论职业理想等。

同时,教师还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渗透到各专业课教学活动中。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鲜活新颖的职场案例,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助手和导师。

(五)职业生涯规划与职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相结合

国家教育部自2002年开展的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内容之一就是“职业生涯设计”。学校应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开展,把此项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议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发挥德育功能,增强德育实效。及时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调动学生参赛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向学生展示历届竞赛活动的优秀获奖作品和成功经验,让学生有直观认识和感性体验,帮助学生梳理目标,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树立信心,体会成功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8

关键词:高校  发展规划  战略管理  监控评估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相继出台,目前,很多高校都正在完成或已经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发展和满足本校发展需要的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加强高校发展规划的实施管理,贯彻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落实发展规划的行动举措、实现发展规划的期望目标、使发展规划真正成为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本文就如何实施规划的科学管理,增强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探。

         一 广泛宣传,深入人心,营造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首要的工作就是应加强对发展规划纲要的宣传工作,强化全校师生员工执行规划的自觉性,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规划纲要的执行力,为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舆论氛围。

         .充分调动,群策群力

         可以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召开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范围的座谈会,如民主党派、离退休老领导、现任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各学院院长、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生代表等专题研讨会,在座谈交流中统一思想,集中民智。

         .广泛宣传,充分解读

         通过校报、校园网、高校广播电台等相关校园媒体广泛宣传发展规划,请学校领导、规划编制专家和工作人员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的认同感。

         通过交流,建立师生对学校发展的信念和动力,形成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使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成为统一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增强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最终完成发展目标,实现高校的科学跨越式发展。

         二 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增强规划纲要实施的可操作性

         高校应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结合各院系和机关处室等直属单位的实际情况,将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分解到各个二级单位并建立涵盖所有成员的责任人体系,使每个人的工作都成为实施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个体责任,这样才能使发展规划的各项指标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学校领导将制定的发展规划总目标分解为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并安排学校督查部门对重点工作进行及时的督查;第二步,将分解的子目标、任务再分解到学校各组织(职能)部门和学院,形成各二级单位的目标,就这一步而言,可以与一些高校实行的校院二级单位目标管理相结合;在年初,制定和签订目标任务书的时候就按照发展规划的任务目标,进行年度分解,并具体细化;年底进行考核时,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第三步,各组织(职能)部门内的每位教职工确定自己为实现部门目标的个人目标,将发展规划和个人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作为教职员工年度考核和干部任期绩效考核的依据。

 纵向分解目标的目的是形成一个整合一致的管理目标体系,即高层次的总体目标是低一层次分目标的依据,而低一层次的分目标应服从于高一层次的总体目标的要求,这样通过目标网络把组织中的所有

  

成员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合力,使整体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 加强监控、有效评估,确保发展规划落实到位

         .建立科学的发展规划评估体系

         发展规划管理是由发展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和发展规划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系统性管理,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高等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的绩效考评指标,对发展规划的各部分、各阶段、各层次进行绩效评估和偏差分析,一直到最后的总评估。在规划实施监控中,总结发展规划实施与监控的经验与教训,做出是否持续发展规划、调整发展规划、重组发展规划或终止发展规划的决定。

         .建立起发展规划管理的调控体系

         高校应及时进行发展规划分析评估发现并准确判断发展的最佳机遇,通过发展规划选择评估及时获取和处理发展规划执行情况与发展规划目标的差异,通过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对发展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奖惩和调控,有效地实施发展规划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只有将发展规划分析评估、发展规划选择评估和发展规划绩效评估有机结合,不断地将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与发展规划实施过程融为一体,才能建立起发展规划管理的调控体系,有效地实施发展规划管理。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9

    关键词:“十一五”规划;科学发展观;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国高校应制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三个规划。目前,正是各级各类高校“十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即将届满、“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之时。如何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考虑正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环境,考虑在这一新的环境下大学各相关利益群体对大学的需求和期望”,①从各自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认真总结“十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深入剖析学校在“十五”发展期间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困难以及“十一五”发展所面临的竞争、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能够充分体现各自学校“办学理念、优势和风险意识”的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有基础、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学校战略规划,从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应该说,这是当下我国高校所要共同应对和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战略

    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首选战略。

    (一)创造特色,强化特色

    营建特色、强化特色,是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就国外的大学而言,无论是中世纪牛津、剑桥绅士式的博雅教育(1iberal education),还是欧洲大陆式的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或是后来德国洪堡式的英才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特色;哈佛大学建校300余年,始终坚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斯坦福大学在其对名牌教授还没有吸引力的时候采取以特殊待遇招揽尖端人才,把有条件的系科率先办成学术尖顶的“学术尖端”战略;耶鲁大学倡扬“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及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理念,等等。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卓有建树,与其所秉持的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是息息相连的。

    就国内的大学而言,追求特色、选择特色、设计特色等,亦有着优良的传统。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率先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收并蓄等办学理念。建国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行由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体制,等等,都是极富特色与个性的发展战略。

    概言之,世界各国的大学形形式式、种类繁多,但无论是总结其成功的办学经验,还是探索其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维特维新,走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型的发展之道都是其优选战略,既是其工具理性层面的生存战略,更是其价值理性追求和哲学方法论导引层面的发展战略。因此,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而言,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不仅是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其长期的战略选择。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从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理念、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人手,对学校的总体实力做认真的盘点性工作,进而重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把优势、强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项目、领域等进一步做强、做特,以特制胜,创构独到而杰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或特别出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及其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争取某些领域在国内外、省内外占有一席之地,直至占有学科与人才的制高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统筹兼顾,综合提高

    从另一角度讲,注重学校的整体联动,走综合化发展之路,亦是该核心战略的应有之义。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和指标。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逐渐兴起对大学的评价与排名,较有影响的大学(本科教育)评价,包括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news)、英国的《泰晤士报》(times)和《卫报》 (guardian)、加拿大的《麦卡林》(macleans)、日本的《钻石周刊》、德国的《明镜》等报刊每年一度的大学排行。概括起来,国外大学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学术声誉、科研水平、教师资源、教学质量、学生情况、财政资源、捐赠情况、留学生等。

    国内大学评价稍晚于国外,比较有名的评价机构主要有,香港网大、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校友网等几家。综括起来,国内各评价机构对大学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声誉;学生情况,包括学生录取分数(生源)、毕业率、继续深造的比率、毕业去向等;教师资源,包括博士比率、教授比率、生师比等;教学质量;科研情况;财政资源等。

    不难看出,国内外大学评价指标之间既有不同又有交叉,但在总体上是一致的,都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情况、教师资源、教学质量、科研情况、财政资源、学术资源等通用性指标参数。虽然,这些评价指标还在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发展并不一定就是为了追求好的排名,但无疑,这些指标对其谋划“十一五”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各高校研究制定“十一五”的发展规划,应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参数,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与科研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校园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基本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教育交流等方面实现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以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二、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战略

    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优选战略。

    (一)重点突破,为所当为

    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高校的整体而言,只有实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学校和学科,才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赶超世界一流,或在某些领域抢占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高地,跻身国际同类高校、同行学科前列。对于国内各高校而言,也只有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效益以及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确定“十一五”发展战略时,各高校应自觉掌握和运用均衡的相对性和非均衡的绝对性的客观规律,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可以支配或影响全局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研究项目和领域作为增长极,力口以重点建设和发展,以实现其非均衡超常规的发展。

   

 (二)整体协进,和谐发展

    强调非均衡发展,更多的是从发展战略或是发展路径上考虑,其本旨仍在于冀望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学校全局的均衡发展。各高校“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既要注重守正出奇、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又要注重整体联动、协调一致,向着科学、理性、和谐、全方位的方向发展。无论是从学校的总体战略规划层面考虑,还是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子规划、专项规划与学校各分院(系、所等)的分规划等战术规划角度考虑,都要求以对“十五”规划及其执行情况的监控与总结为基础,认真盘一盘各自的家底,看看其办学规模、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校园建设、学科与专业建设、实验室与图书馆建设等,有多少存量,块头有多大,与省内、国内同类兄弟院校以及其他高校相比,与国外同行学校、同类学科相比,哪些方面强和弱,强在什么地方、弱在什么地方,居于什么地位,发展空间与前景、趋势如何;看看还有哪些空白,通过挖掘或整合现有的力量或适度引进资源、增加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就可以上马和在较短时间内见效的,哪些方面经过努力可以保住优势和形成特色,哪些方面进行纵比可以上升几个台阶,哪些方面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赶超国内或国际一流,等等,从而真正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开拓进取、积极可行的“十一五”发展的总规划、子规划和分规划。

    要坚持教育的规模和效益、数量和质量、内涵和外延、结构和功能的均衡协同发展,确立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是发展的一体两面以及调整结构类型为发展、追求效率效益同样为发展等发展观,既要有选择地注重量的扩张,开辟新的学科、专业、课程和项目,力争把蛋糕做大,以增加总量,又要注重质的提升,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要注重现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与服务社会几大功能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加强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要注重各个类型层次的教育,如普通本专科教育、硕博研究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等的统筹协调发展,多渠道为社会培养人才,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巩固提高传统的优势学科和强势学科,着力加强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积极发展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融合与创新,实现各学科的共同提高和协同发展。

 

    三、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必选战略。

    (一)奋发进取,跨越发展

    跨越式发展之道普适于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所大学的发展,其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从 20世纪60年代并校到成为一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只用了30年时间。英国的沃里克大学从20世纪 60年代建校到置身英国高校前列,成为世界著名大学,也只用了30年时间。香港科技大学从1991年建校到现在,也不过才14年,却已迅速成为国际知名高等学府,等等。上述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的新星和奇葩,固然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与其所采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可见,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一些大学的制胜之道。问题在于,我国的高等学校能否学习国外大学成功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于各自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之中。笔者以为,只要不是盲目扩大、攀高、争强、求快,或者是重复“大跃进”式的一哄而起,而是直面挑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深人调查研究,把握发展机遇,确立发展目标,开拓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找准自己与国内外竞争者、拟赶超者的相对位置,注重跨越式战略构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可行性,抓重点创特色,是完全有可能既超越自己又赶超别人,在短时间内迈上几个阶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的。

    (二)依循规律,持续发展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提高普及15年教育成果,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原则

在前四轮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根据“均衡化”、“城镇化”的原则,按照“稳妥调整小学布局、重点优化初中布局、有效整合高中教育资源”的思路,继续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学校布局。

小学段,顺应社会发展城镇化的趋势,加强中心集镇的小学建设,缓解城区小学就读难问题,适时撤并部分没有发展潜力的乡属小学。初中段,根据“两带三区”经济发展格局,以“长远规划、逐步推进”的方式实施布局调整,加强新城区初中建设,逐步扩大办学规模。高中段,按“两所普高一个职教中心”来设置,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三、布局优化方式和项目

(一)高中

1.中学按36个班的办学规模控制。

2.二中在原地实施改扩建工程,按36个班的办学规模规划控制,努力争创省级重点高中。

3.组建县职教中心。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整合县职业技校、三中的专业、师资、设备等资源,使原县职业技校和三中成为职教中心分区,实行“一个中心两个校区”的管理模式。第二步,选址新建县职教中心,按48个职高班的规模规划建设,实施职业技校异地搬迁。原县职业技校的校舍及土地通过置换拍卖,筹集新学校建设资金。

(二)初中

扩大部分乡镇初中学校的办学规模,视情撤并生源少规模小的个别初中,全县初中学校逐步调整为6所,全部升格为县属初中。推行初中段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进一步探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1.盘山中学完成高中部撤并后,学校更名为“县盘山初级中学”,成为一所面向盘山区域专门从事初中义务教育的学校。条件成熟时,方前中心校初中部并入盘山初级中学,盘山区域保留一所初中。

2.在新城区选址、征地新建一所初级中学,按36-42个班级规模规划设计,使之成为一所面向安文区域专门从事初中义务教育的学校。

3.玉山区域三所初中暂按现有格局发展,待时机成熟时整合为两所初中。一是将尖山初中、玉山初中合并组建一所上规模的初中;二是扩大尚湖初中用地面积,提升办学水平。

4.条件成熟时,在安文老城区北部区块新建一所规模为36个班的初中,安文初中实施异地整体搬迁,现校园改为安文小学校园。

(三)小学

顺应社会发展城镇化的趋势,加强城区和中心集镇的小学建设,适时撤并生源过度萎缩的乡中心小学。推行小学段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探索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1.为解决安文城区小学就读难问题,满足城区人口集聚后的就学需求,在老城区新建一所小学,办学规模为36个班。

2.适当控制城区现有两所小学的班级规模,实验小学规模控制在48个班以内,安文小学规模控制在30个班以内。

安文初中实施异地整体搬迁后,安文小学搬迁到现安文初中校址,现安文小学校舍根据实际另行处置。

3.盘山区域的几所小规模学校(高二小学、维新小学、盘峰小学)若因每年新生招收人数过少,在适当的时候撤并到大盘小学。

4.在云山区块规划预留一所小学用地(利用原闲置校舍及周边土地)。

5.新城区初中、玉山台地新初中建成后,各地原有初中校舍优先满足小学、中心幼儿园发展需要。玉峰教学点并入玉山小学。

四、主要工作和实施步骤

(一)新建学校

1.小学。(1)老城区新建小学计划年开展前期工作,年交付使用。(2)在云山旅游度假区规划新建小学,“十二五”期间做好规划控制、预留建设用地等工作,根据云山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与发展进程适时启动建设。

2.初中。(1)在新城区新建一所初中。设计规模36-42个班,计划年完成选址,做好规划控制工作,年前启动建设。(2)新建安文初中。设计规模36个班,结合老城区改造计划及早选址和启动。

3.高中。县职教中心计划年完成选址,年完成前期工作,年交付使用。

(二)学校改扩建。1.高中。年起,按省级重点中学标准实施二中改扩建工程,于年前完成。2.初中。实施尚湖初中改扩建工程。

(三)薄弱学校撤并。1.高中。年,县职业技校、三中按“一校两区”模式进行合并,组建县职教中心;盘山中学于年秋季起更名为盘山初级中学。2.初中。新城区初中建成后,深泽乡、新渥镇、仁川镇、冷水镇初中同步并入新城区初中;方前中心校初中部待时机成熟时并入盘山初中。3.小学。高二乡、维新乡、盘峰乡三所小学根据具体情况待条件成熟时并入大盘小学;玉峰小学在玉山小学校园扩大后并入。老城区第三小学建成后,重新划分城区及相关乡镇的义务教育招生区域。

五、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是我县巩固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推进全县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工程,县政府成立布局优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布局优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各部门和各乡镇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对于发展我县教育事业、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的顺利实施上来,切实加强对布局优化工作的领导,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确保布局优化工作顺利实施。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到千家万户。各部门、各乡镇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优化布局的重大意义,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有利于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顺利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各镇乡政府要根据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克服畏难情绪,耐心细致地做好被撤并学校所在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按时完成撤并任务。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11

一、评估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尊重学校办学的自和创造性,指导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自我评估,促进学校构建、完善自我评估机制,增强学校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体现学校在督导评估中的主体地位。

发展性原则。确立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现代督导理念,注重纵向比较和过程评估,既对学校管理和发展水平作现状评估,又对学校下一轮规划作发展分析,更要通过督导评估,促进师生与学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评估重点、标准和方法因校而异,充分考虑属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对学校的影响,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发展的基础和轨迹。

激励性原则。注重学校发展的纵向比较,把评估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采取质性评估和量性评估相结合、评估结果公开并与校长绩效考核有机结合等方式,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评估在学校发展中的监督、指导、激励、促进作用。

二、评估对象

我区第二批实施自主发展三年规划的中、小学校。

三、评估标准

1.评估指标的设置

评估指标包括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

基础性指标参见《区中小学自主发展督导评价基础性指标(修订稿)》。它由6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构成。基础性指标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我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制定的,体现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具有法定性和统一性。

发展性指标是由学校依据本校三年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及年度指标自行编制的评估指标,体现学校发展性评估“一校一指标”的特征和要求,具有选择性和个体性。学校在编制发展性指标时要认真审阅对照本校三年发展规划,特别是目标体系和年度指标,充分顾及指标的本质性、可测(察)性、独立性和可比性。学校编制的发展性评估指标体系一般应由评估指标、评估内容、权重系数等构成,评估指标和内容不做数量上限定。

2.评估方法的采用

评估采用学校自评和评估组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基础性指标由学校按照督导室“关于开展第二批实施自主发展三年规划学校终结性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自行组织评估,评估组对自评材料进行审核,不组织复评。进行基础性指标自评,旨在敦促学校依法规范办学,增强依法办学的自觉性和约束力。

发展性指标在学校自评基础上,评估组组织复评。

3.量化分值的确定

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量化评估的总分各为100分。

基础性指标量化分值由督导室统一确定,学校经自评得出量化总分,作为评估组综合评定的参考;发展性指标量化分值的确定因校而定,先由学校根据发展性指标的具体内容,确定指标的权重及分值,再由督导室组织审核认定,经学校自评和督导评估组复评汇总,得出评估量化总分。

4.评估层级的划分

综合学校自评和督导评估组评估意见,将评估结果分优秀和良好两个层级,得分在90分以上的学校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自评审核未达到良好以上的学校暂不进行督导评估,允许延期申请评估。

四、结果运用

评估结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督导室向被评估学校反馈评估报告,帮助学校提炼经验、诊断问题、改进工作,指导学校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二是将评估结果作为对校长绩效考核、学校立项拨款、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评估结果,引导社会正确对待学校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对学校的关心、支持和监督。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范文12

我带领市政府办的有关同志,对**区中小学校布局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区中小学校布局亟需调整。

一、学校布局的现状

**区目前共有普通中小学校32所,在校学生45380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9584人;初中10所,在校学生13782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22014人。 随着旧城改造的加速、城区容量的扩大,**区学校的布局已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29所公办普通中小学校,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在校学生17679人,校均规模1359人;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在校学生3335人,校均规模1112人。洞庭大道以南有初中学校6所,在校学生9400人,校均规模1567人;大道以北只有2所,在校学生2038人,校均规模1019人。城市的扩大、学校布局的过于集中,给部分学生的就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据了解,火车站附近的学生,不少要到育英、常蒿路、紫桥等学校上学,路程最远的约有5公里。

二、调整学校布局面临的问题

1、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未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这对今后学校的新建、扩建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会造成学校建设成本增大,甚至无地可扩、可建。现在正在开发的水榭花城、九重天小区,其周边难以找到一块可以新建学校的地方。市一中、四中、北正街小学等中小学,今后如需在原址扩建,成本会很高。

2、在房产开发中新建学校的政策没有兑现。《湖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各城市新建4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必须配置小学, 8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还必须配置初中,其基建经费应纳入该区的开发计划。新建扩建4000居民以下的零星住宅区,必须缴纳教育设施配套费。”但是,这一政策一直没有落实。目前,老城区房产开发非常火爆,一些新建小区住宅套数多的达到几千,也没有按规定配套学校。如滨湖公园周边开发的水榭花城,三期规划建设住宅4000多套,入住人口1万多人,规划时没有规划建设学校。其附近的北正街小学,现在已经爆满,班额严重超标,且学校已没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因此,今后该小区学生上学问题,将会变得十分突出。

3、学生就学压力越来越大。**区16所公办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2958人、2933人、3010人、3320人、3433人、3546人;10所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063人、4234人、4500人;5所普通高中学校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3475人、3153人、2950人。据分析,今后几年,生源将呈现如下变化趋势:小学生源近两年相对稳定,今后缓慢上升;初中生源近几年缓慢下降,从长远看初中有资源紧缺问题;高中生源从今年起,今后几年快速增长。当前,**区学校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小学班额过大。现在小学平均班额为62.1人,普遍超额。尤其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学校,班额严重超标。比如常师附小平均班额73.9人,东升、育才、常蒿路、育英、北正街平均班额都在65人以上。二是初中学生分布不平衡。有的学校学生爆满,有的学校资源富余。市六中、五中、四中在校初中学生人数分别为1479人、2606人、1523人,平均班额均在60人以上,长怡实验中学有学生2076人,平均班额达到64.9人。而市十一中、十三中只有1023人、1015人,平均班额44人、42人。这两所学校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基本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由于招生难,生源不足,师资、教室等资源都有较大浪费。武陵区东郊中学,房地产已经开发到附近,全校只有学生196人,而且去年因生源不足,已经停招了初中一年级。这与该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有关,大部分学生都拥向了临近的市六中、四中。三是高中学位严重紧张。现在高中学校均已饱和,平均班额达到53.7人。根据目前初中在校学生数,如果按照55%升入普通高中学校常规偏紧的比率测算,后三年普通高中学生入学人数将分别达到4025人、3682人、3410人,均超过现有高中相应年级的规模。比如今年初三学生是7319人,按55%的比例,升入普高的学生人数将达到4025人,而今年高中毕业年级空出的学位只有2950个,其中还包括芷兰的360个学位,净差1075个学位。

4、债务包袱较重。据初步统计,目前市直5所公办高中学校累计负债达1.22亿元,其中市一中4155万元、七中3010万元、六中1898万元、三中1720万元、二中1354万元。沉重的债务不仅使学校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而且学校每年的学杂费用于教育教学的比例也很低,没有教学方面的大投入,学校很难获取高质量。另外,部分初中学校的内部条件较差,也亟待改善。目前,城区有的初中学校虽有漂亮的房子,但在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图书仪器等方面比农村初中学校还差,整体水平比较低。

三、几点建议

1、将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教育局会同武陵区政府拿出了近三年以及到XX年、2020年学校建设规划,应搞好与市规划局的衔接,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分期新扩建一批中小学校。XX-XX年期间:新建白马湖完中、荷花塘初级中学。今年完成白马湖完中的征地工作,明年开始启动建设。XX年前完成荷花塘初中的征地工作。扩建北正街小学,今年置换学校内三栋宿舍,临校征地七亩,明年工程完工。扩建育英北校,今年完成校内两栋教师宿舍楼的拆迁工作,明年新建一栋教学楼。扩建东升小学,将学校临街25米内的居民住宅楼征用拆除,新建一栋教学楼。扩建七里桥小学,今年完成征地工作。维修扩建东郊中学,规划部门要作好用地安排。XX-XX年期间:新建柳叶湖中学,武陵区改建南坪九年制实验学校。扩建沙港小学、戴家岗小学,完成德山中学配套建设。XX-2020年期间:按城区人口2020年达到85万计划,拟新建中学3所(含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6所。

3、加大教育投入。一是城市教育费附加要全额用于学校建设。今后市本级的投入,除新建学校外,应把投向重点从外部环境改造转移到内部设施装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公平上来。对市十一中、十三中等学校予以重点扶持,改善其内部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吸纳功能。待条件成熟后,剥离市七中初中部,逐步缩小长怡初中规模。武陵区的教育费附加要全额用于城区教育,不能挤占挪用。二是落实房产开发建校政策。鉴于省里没有出台相应的收费标准,在土地挂牌拍卖时,可以设置前置条件,让房

产开发商承担相应社会义务,以减轻政府负担。三是出台支持学校建设的优惠政策。今后在市城区新扩、改建中小学,除劳保基金外,其他报建费用一律全免。四是加大教育融资力度,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4、支持武陵区新扩建学校。考虑到武陵区今明两年新扩建5所学校的投入大,约需资金4000万元左右,建议市政府采取以奖促投的方式,适当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