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江苏高考新方案

江苏高考新方案

时间:2022-12-07 23:05:15

江苏高考新方案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1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生物科;试卷分析;备考策略

2008年是江苏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到现在已有4个年头。分析比较这4年的江苏生物高考试卷,对目前高三阶段高考复习备考工作和高一高二的生物课堂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思年来江苏生物高考试卷分析

1.1题型与题量

从表1看新高考4年来,题型和题量保持相对稳定,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其中20个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计40分;5个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计15分。非选择题有所变化:一是题量有所减少,2008、2009均有9大题,2011年减少一题为8大题;一是2008年有选做题,但2008年以后取消了选做题。非选择题的大题量虽然有所变化,但4年来整张卷子的小题量基本维持在63小题左右,很多中等程度的学生来不及做。

从表2看,4年的试卷阅读量都相当的大,图表也较多,基本维持在19幅左右,这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还有答案要填的文字偏多,这也影响学生的解题速度。特别是2011年虽然题量减少,但阅读量和答案要填的文字数并没有减少。

1.2试题在教材中的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近4年的试题基本覆盖了全部章节,《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所列知识点约109个,每年高考生物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超过90个,考查的知识点中能力要求为“B”的占考试说明B级要求的近1/2,能力要求为“C”的超过5/6以上。而A级知识点考查的仅占1/3左右,这反映了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越高,被考查的比例更高。在强调覆盖面的基础上,试卷也突出了对重点内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细胞代谢”“遗传、变异和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基因工程”等,这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从表中还可看出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必修1和必修3上,这就提醒我们要重视课本实验。

从表4看近4年来必修与选修的分值基本维持在8:2左右,这样的考查比例比较合理,和选修课时和必修课时比相一致,这也有利于教学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多数涉及选修内容的考试试题,尽管情景都是以选修知识为背景的,但考点大多在必修教材中,所以复习中要加强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知识的联系。

1.3实验考查

从表5看近4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题中实验题约25%左右。4年来的实验题素材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课本实验和实践,约占2/3强,二是来自科研一线。近4年实验题的考查没有偏离《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的要求,每年的实验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实验原理、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处理、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各个方面,突出科学思想和实验方法的考查。

1.4难度

从表6、表7不难发现从2008年开始,生物试卷的难度大大增加,尤其是2011年更难。由于从2008年开始生物成绩以等级来划分,为了提高区分度和可信度,加大难度是必须的,这样的难度也没有违背考试说明中以中等难度题为主的命题意图。从我校调查的情况看学生高考生物的等级与语数外三门总分匹配率非常高,近4年达本二线的学生生物等级都在B级以上。

2.备考策略

2.1剖析教材,强化核心概念的教学

高考试题往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复习中一定要紧扣教材,利用好教材,尽量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分析教材;还可将教材上的生物学科主干知识设置成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再把这些线连成知识网络,通过不同的知识网路的交叉连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学中要加强核心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的甄别和纠正。由于高考命题要求,高考题中会出现大量新背景、新情境,但无论如何最终都会体现高中生物教学所要求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起点高,落点低”。

2.2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近年来江苏生物高考题综合性非常强,有时一道题可以覆盖多个知识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生物学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有着种种联系的,教学中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懂得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迁移,去解决各种问题。新课程改革就是不希望培养出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高考也绝非要把这类学生选。有位命题专家说“江苏生物高考就是要让学生越考越聪明”这句话值得大家品味。

2.3重视对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转换能力的培养

由于高考试题强调原创,所以很多题目设置了新的背景或情景,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这是新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近年来,高考题出现了大量的图、表题,这些图、表往往是大量信息集成的产物,是多个知识点的联系与汇总。读懂、读透图、表的过程也就是对知识再理解、再整合、再升华的过程。针对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差的特点,平时多加强专题训练。

2.4重视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强化探究能力的培养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2

今年起,江苏省15家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包括7所国家示范性和8所骨干型)推进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改的精神。目前,2011年自主招生报名工作已经结束,这些试点单位进行的如何呢?本刊记者走访了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经贸”)试点单位后发现,虽然一直致力于推进教改市场化,但面对突然而至的“自”,高职院校还真有点不适应,不肯贸然自专。

“技能考核”方案还在酝酿中

目前,15所高职院校已出台了“自主招生”方案,基本上:“文化测试+技能考核或面试”。其中,“文化测试”,全权委托江苏考试院进行统一考核;而“技能考核”则还在酝酿当中,迟迟不能出台。相关专家表示,虽然目前还限于5%的自,但高职院校对如何运用“自”,目前还没有明晰的思路,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经贸学院也是江苏“自主招生”试点院校之一,该校学工处处长宋逸成告诉记者,该校招生方案的第一步是“文化测试”,主要是通过对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课程进行考核,达到经贸院要求的考生可以获得下一轮技能考核或面试的资格。目前,该校“文化测试”已毫无悬念,和其他1 4家试点高职院校一样,已委托江苏考试院统一出题。但相比于普通高考文化测试,自主招生的文化测试不以分数来考评成绩的优劣,且不同院校对学生合格的要求标准不一,经贸对考生“文化测试”的要求标准是“3C”,已公布在考试网上,即凡达到3C等级的考生都有资格参加经贸的技能考核或面试。

学生和家长现在最关心是“技能考核”,但何为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哪些技能?对此,宋逸成处长告诉记者,目前,江苏经贸学院“技能考核”主要由学校聘请专家组统一负责,具体方案还在酝酿当中。由于是第一年参加“自主招生”,对于江苏经贸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自主招生”报名翻番

自主招生试点的高职院校大都持谨慎态度,还在小心探索当中,整个社会对“自主招生”的教改政策反响热烈。据了解,江苏经贸学院自主招生名额为300人,预计报名人数1500人左右,但从1月30日截止的“文化测试”报名数据来看,报考江苏经贸学院的学生达到3000人,比预计的人数翻了一番。这就意味着,参加江苏经贸学院自主招生的学生最终录取率达到10:1。

从这个比例来看,高职院校的自主招主已获得社会的一定认可。对此,宋逸成表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宣传得力,通过自主招生,尽量提前分流一部分学生,不要去挤高考的羊肠小道;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较大,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一技傍身,不失为一条就业的捷径。

高职院校就业前景看好

从市场数据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市场前景并不乐观,江苏经贸学院为什么如此受到考生关注?对此,宋逸成处长说,自主招生是一次高教改革,是教育改革市场化的体现。但就市场化办学思路而言,江苏经贸并不是从自主招生才开始。在学院定位上,江苏经贸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设置总是紧扣江苏省“十二五”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比如除了老牌的财经类、管理类、贸易类等优势学科外,近年来,该校还设立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旅游(涉外)管理、物流、老年产业与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以及与现代服务业息息相关的新兴学科。目前市场反馈数据显示,这些新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协议就业率均达95%,新专业的就业率则达到100%。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3

“合道德的教育”: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灵魂

教育应该“合目的”。我们不仅要分数,要升学率,更要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质量应该是全面的质量: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教育应该“合规律”。课程规律、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等,新课程实施中必须不断发现并创造性地予以遵循。

教育应该“合道德”。长期以来,本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被窄化为见“分”不见“人”的单一、机械、重复的教学活动,市俗化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的教育信条。这样的教育是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合道德”的教育不是不要文化成绩,也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用“合道德”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积极、快乐的环境中,在身心健康、精神愉悦的学习过程和充满自主、合作、探究情趣的校园生活中,取得好的文化成绩,获得高的升学率,把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机地统一起来。“合道德”的教育,就是要营造“合道德”的教育环境,造就“合道德”的教师队伍,实施“合道德”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培养“合道德”的有“大家之气、大家风范”的学生。

“道德课堂”: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载体

“课程”应该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总和,“教学”应该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有机整体。基于这样的理解与认识,我校构建了体现新课程思想的“大课堂”课程教学模式,即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组成的“道德课堂”课程教学结构体系,有效地构筑了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教室课堂”:包括应考科目教学和公共科目教学两大系列,力求在针对性、主体性、开放性、创新性上形成突破,并从学校层面明确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安排、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彰显学科教学的规范和特色。

“校园课堂”:包括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特长生培养、特色主题活动四大系列,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而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

“社区课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两个系列。每个学生每学段可以参加一个专题的研究,每学段第一周由年级向所有同学公布研究性学习专题,让学生进行选择,第二周学校根据选题情况组织开题。“社区课堂”利用节假日或在学期中穿插进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阅历,锻炼才干,健康成长。

“综合素质评价”: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向标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新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校紧紧围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6个方面,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对评价内容和等级标准,评价纬度及评价主体,评价程序及组织实施,过程促进及成长档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

将6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等级标准进一步细化,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均包括要素等级、维度等级、综合等级,以A、B、C、D 4个等级呈现。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年级评价、学校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教育功能,我们将该项工作过程化、常规化。首先是注重过程的自我教育功能。一月评价一次,一月公布一次,形成激励机制。其次是采用“在过程累计的基础上形成学期评价”的方法,克服了“一次性评价”的局限性,给学生提供自我提高的机会。在过程促进的同时,注重成果应用。一是促进师生的自我反思,定期整理,分析各阶段评价的信息,及时、恰当地向学生、教师反馈。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正视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指导教师反思教育行为,深入了解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及时给与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用教育质量监控定期整理、分析评价信息,诊断学生发展、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学校管理评价结合起来,多渠道发挥它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导向作用。三是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标准的基本依据之一,凡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基础性发展目标3年总评不合格者,不能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四是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表将放进招生档案,作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成长档案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来记录,成长记录袋中包括每月的过程评价表,每学期的评价表,3年的总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突出表现的材料和其他有价值的材料。

为了客观真实地描述学生在校3年的成长足迹,并指导学生形成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我校制作了《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学生成长指导手册》,每学年一册。其中“选科指导手册篇”从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简介,各学科课程配置方案、校园课堂和社区课堂开设方案及说明,选课原则及建议,选课须知及选课程序4个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相关信息。“综合素质评价篇”则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方面指导学生关注自身特长和潜能,并引导学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共同信念的优秀集体”:

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键

新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成败,关键在每一个参与行动的教师的认识程度与行为能力。我校紧紧抓住“强化共同信

念”与“提升实施能力”两个重点,努力建设具有共同教育信念的优秀集体,确保校本化实施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全面成功。

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和实施的整个过程,通过反复的学习、研讨、交流,在全体教师中,不断强化并牢固确立了3个共同信念:一是作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不存在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怎么改好的问题;二是课程改革事关学生的终身发展,试验不得,试验不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确保成功,就必须加强学习,加强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三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是挑战,更是机遇,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转贴于

为了改变教师旧有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全面提高新课程实施的组织程度和能力,把共同的信念转化为每一个教师教学的具体行为和学校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便成为重中之重,我校的主要做法如下。

制度规范。我校废止了一切与新课程实施不相匹配的旧规章制度,提交并由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体现校本特色的《江苏省邗江中学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整体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计划》、《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新规定》、《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常规的几项刚性规定》、《江苏省邗江中学学分管理办法》等近50个体系化的教学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加强过程管理,实行基层单位周报制度,每周五下午五点前,将本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上交下周工作安排,学校汇总后交由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评价并公布。这些制度有效规范了教与学的行为,形成了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评价机制,建立了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教学管理体系。

研究引领。为了稳妥推进和确保质量,提倡全校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人人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扎实有效地开展全校性研究。一是科研课题研究。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按照“课题为载体,项目负责制,全校一体化”的思路,全体教师参加了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和《主体性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等5个省级课题,以及“十一五”期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本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等4个立项课题的研究;编写了《聚焦新课程》、《道德课堂》(上、下)、《中国古典诗歌读本》、《毛泽东和他的诗词》等20多本专著。二是构建新课程体系和制定教学规范的研究。《江苏省邗江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学生成长指导手册》、《江苏省邗江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特长生培养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细则》等近20种体系化、规范化的设计与规程,立体构建和有效规范了我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以“课堂”为重点的教学基本环节的研究。学校按照“读(阅读文体)—思(思考问题)—议(讨论交流)—论(阐述见解)”的课堂结构模式,先规范教师“入格“,然后再引领“出格”,形成教师各自的风格特点,确保新课程实施之初课堂主体性的落实。以“主体性课堂模式”研究为中心,狠抓“备课中学生活动组织设计”、“作业效率”、“考试效能”等教学环节的研究,提升了全体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环节新特点、新要求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度。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4

为实现“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新蓝图而奋斗韩杰(4)

文件回流运动与横向运动的思辨吴品才(6)

攻府信息公共获取视角中的现行文件服务贺军 李扬新(10)

从《尚书·金滕》看中国古代档案的早期形态及其史料价值刘映红(13)

科技档案鉴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黄连才(15)

建设公共档案馆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基础平台王欣 汪好(17)

浅谈档案馆文化建设蔡颖梅(19)

知识管理的集成性及其对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科发展的启示张长海(21)

档案资料收购工作的探索与思考叶荣强(23)

对高校二级学院档案分室与校档案馆(室)业务衔接问题的思考陈瑛(25)

数码照片的归档工作鹿建平 干小川(27)

蔡志芳与百名老将军的书画缘蔡志芳(29)

创优国土档案管理提升职务保障水平(F0002)

加强档案工作服务国土事业发展(F0003)

沈力朱建明(30)

蔡志芳与百名老将军的书画缘张群(33)

从扬州看新一轮档案事业的发展葛阳生(36)

溧水县档案馆积极开展涉民档案超前接收工作朱芸(38)

宜兴市档案局档案数字化中心正式运行(53)

姜堰为古树名木建档(56)

韩国钧嫡长孙韩忠训先生走访江苏省档案馆蔡其汶(59)

邳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会在南京举行王飞(59)

档案馆和高校共建教学实习基地(59)

苏宁电器股份公司创建档案保管后备基地(59)

南通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60)

淮安市档案馆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周焰 岳雷(60)

苏州市档案局重视做好金鸡百花电影节档案工作方玉群(60)

泰州市召开全市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会议吴泓蜜(60)

镇江市档案局保管利用处荣获省级“巾帼文明岗”称号徐佳(60)

常熟市档案馆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举办展览毛巧珍(60)

如皋市档案局开展学习卞峰煜同志活动吴红梅(60)

珍贵资料助其了却心愿赵忠琴(60)

一张老照片的考证范学贵(39)

吴宝康回忆当年在苏南的战斗生活吴宝康(口述) 谢丽荣(整理)(40)

江南农民暴动第一枪——记中共江苏省委领导的宜兴农民暴动杨洪(43)

日本侵华的罪证不可多得的教材——满铁上海事务所《江苏省常熟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陈辽(45)

在沦陷的南京实施地下反奴化教育崔巍(47)

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反倾销案胜诉的启示苏王来刚 全方(50)

农村经营管理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52)

盐城市水利档案馆馆藏建设的有益探索张绍力(54)

县级档案馆编研工作之浅见李永存(55)

加快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的开发服务公路交通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苏安宁(57)

张家港海事局档案工作扎实推进张珏(58)

全面增强服务功能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汤可可(4)

围绕中心 创新进取 推进徐州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毕新民(5)

推进“四项建设” 培育“四个品牌” 全力争创特级档案馆林珍大(6)

以“更好更快”的新要求 谋求档案事业的新发展祖苏(6)

提高发展水平 服务和谐建设钱志平(7)

定位新目标 重振连云港陈瓦夏(7)

求真务实 创新发展朱耀龙(8)

团结奉献 进位争先 不断将档案事业推向前进徐晓明(8)

围绕中心 突出服务 促进发展葛阳生(9)

团结奋斗 开拓进取 新年开创新局面王欣(9)

求高 求快 求实 求硬 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查桂山(10)

从实践出发 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熊建文(10)

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启示下的档案开放制度设计李扬新(11)

国内相关机构或个人手中档案的收集傅华(14)

论刑法中的档案犯罪栾莉(17)

当代公文行文方式多样化透视杨戎(20)

中国家谱数字化资源能开发与建设毛建军(22)

烟草专卖案件档案规范化管理探析李昉 卜鉴民(25)

江苏地震档案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孙晓春 杜杰(27)

我省在全国第五次档案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喜获丰收(26)

《档案与建设》增刊组稿启事(33)

信息传真(57)

连云港市档案馆晋升省一级馆黄永艳(58)

虞山镇机关档案工作创佳绩沈秋农(58)

江宁区检察院档案工作达省特一级(58)

《韩国钧朋僚函札名人墨迹》一书出版(58)

南通市举办档案系统知识技能大比武陆桂枫(58)

镇江市人大领导到市档案局视察徐佳(58)

宜兴市市长王中苏视察档案工作(58)

南通市档案局荣获省十六运承办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陈桂萍(58)

常州市档案学会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杨光(58)

太仓图片中心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陈妙生(58)

常州市档案局召开2007年工作思路研讨会秦建英(59)

章开沅教授到南通市档案馆参观(59)

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为百岁剪纸艺术家建名人档案全宗勾文迪 徐梅(59)

南京市秦淮区重视开展特色档案工作焦建磊(59)

太仓市档案局积极参与吴晓邦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朱自元(59)

常熟市档案馆强化征集工作彰显地方特色毛巧珍(59)

溧阳市档案局、工商联联合召开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史国栋(59)

晋谒中山陵的照片程薇薇(28)

苏州西园寺照片档案(33)

晋谒中山陵的照片(29)

苏州西园寺照片档案(32)

无锡市惠山工商行政管理局综合档案室简介(60)

二六年江苏档案工作十件大事(F0002)

2007年《档案与建设》宣传报道要点(F0003)

林散之徐立刚 鞠慧(图)(30)

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34)

探导中华国宝张群(38)

国民政府战时西部煤矿业管制述论张燕萍(41)

斯霞名人档案 浸透母爱芳香顾坚(46)

关于改革与创新公安派出所档案管理体制的思考汤国明 陈鸣耀(48)

依据《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做好婚姻登记档案工作徐梅(50)

农经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季美玲(52)

做好小城镇建设档案工作 服务新农村建设王幸梅(53)

励精图治谋发展——记发展中的连云港市城建档案馆陈健(55)

情倾兰台 心不已——记南通市档案局优秀共产党员陈瑜陆桂枫(56)

南通档案信息网喜获佳绩陈春华(36)

做好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服务江苏又好又快发展——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赵克志(4)

求实创新 奋进争先提升江苏档案事业发展水平——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云峰(6)

团结奋进 开拓创新 又好又快地发展档案事业——韩杰同志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报告(8)

守护精神家园——谈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王云庆 万启存(14)

中国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整合困局研究黄萃(17)

档案信息化建设测度指标体系探索郑丽(20)

提高档案培训效果探析刘萌(24)

高校图书馆科技档案的有效管理与利用薛非(26)

成人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刘芹(28)

名人相册——潘汉年(30)

南京长江大桥张建宁 李兆梅(33)

一张咸丰年间的逮捕证——火签武延康(34)

适应新形势扎实推进现行文件中心建设葛阳生(35)

李根源与石刻档案叶万忠(37)

铁琴铜剑楼 名扬海内外沈慧瑛(38)

战火中的江苏工业内迁孙宅巍(42)

谈民国早期函札及其阅读与整理——兼辨析一则冯国安(45)

从“博爱”、“天下为公”题词谈孙中山的书法钱进(49)

群芳竞秀别样缸——南通市首届档案知识技能大比武侧记郦懿清(52)

创新工作思路 追求一流服务朱福田(54)

优化“窗口”空间 共建和谐社会周兆霞(55)

高点定位 争创一流——海安县国税局一分局创档案工作省特一级纪实顾延铁 顾佩林(57)

加倍努力做好服务大局工作 积极推动档案事业全面发展谈宝忠(6)

国家对私有档案的监控马从敏(8)

浅析档案开放与利用中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及平衡郑锦霞(12)

以档案创建工作为抓手推进全省法院档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14)

试述档案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在实践中的矛盾与对策——以我国“行政公开第一案”为视角易涛(16)

基于载体进化的档案保护思想转变王运彬 王小云(20)

口述史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樊琳(22)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浅析刘兆衡  李震  刘文宁  吴梅(25)

张家港五市民向市档案馆捐赠社会档案资料1026件陶忠华(26)

李公朴熊大海 翁丽娟(30)

图片新闻(F0002)

创新思路 服务和谐推进太仓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朱丹(27)

信息传真(28)

南通的女工传习所之创办及沿革张静秋(29)

孙中山与黄兴的合作贺远来(36)

名、字、号、称谓漫谈周彬(40)

迷途在罗马黄慧英(43)

芳草墨华绘人生——记农民画家顾纯学毛巧珍(46)

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张家港青年孙海航(48)

一份责任圆了一个梦——记太仓市档案局热情帮助离散33载母子团聚洪建龙(51)

无锡市乡镇企业档案管理的调查与思考许学森(52)

开展乡镇卫生防疫档案编研工作的思考沈跃(53)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5

为教育公平“开药方”

对于“教育公平”问题,沈健开出药方,“应该始终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既要加大经费投入、均衡配置资源,也要完善制度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沈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千百年来对教育公平孜孜以求,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在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时代,教育公平更成为社会的共同追求;没有教育公平,就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遑论社会公平。

“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基础。提供平等包容的高考机会,就能畅通平民子弟改变命运、向上流动的渠道;促进教育公平,就能为社会公平正义打下最坚实的底座。不仅如此,当随迁子女能够在异地参加高考,流动人口也就更能心系于此、有认同感,同样能助推当地经济发展,这不正有利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比翼齐飞吗?以江苏为例,流动人口为江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江苏在2012年底就推出异地高考改革,不提高社保门槛,对固定住所的要求也相对宽泛。”沈健如是说。

面对各地家长争取“异地高考”的呼声,江苏这些“零门槛”规定既体现了江苏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也为江苏异地高考赢得了“史上最大方的方案”的美誉。

当然,这只是江苏教育公平改革迈出的一小步。沈健清醒地意识到:“异地高考”虽然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但教育公平如果仅仅停留在“异地高考”层面,还远远不够。

怎么推进教育均衡化呢?沈健说:“我以为,可以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规定校长和教师依法实行定期交流;积极推进高中招生改革,均衡分配热点高中指标;推进集团化、联合体办学,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关爱特殊人群,保障受教育权利,努力提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入学率……”

课程基地:高中教育的一次革命

高中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江苏的教育改革也积极在高中教育课程上进行创新。

在沈健主政江苏省教育厅的第三年(2011年),江苏全省启动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以下简称为课程基地),规划到2015年全省建成200个左右课程基地。如今,江苏省已建成142个课程基地。

这次改革始于江苏省教育厅的调研。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在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开展的调研中,得出一个重要启示:从钱学森之问到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从教育改革到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富国兴邦,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高中千校一面到多样化特色办学……追根溯源,关键在于缺少应有的载体平台。由此,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自主性的课程基地应运而生。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出台了《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明确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对于这样一个原创性的改革,沈健有着清醒的认识,课程基地是一项原创性工作,须在建设中不断探究,在探究中不断发展;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为了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的科学性,江苏还将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改革,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二要开展培训宣传,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四要注重科学研究,五要优化项目管理。

中考加试美育,学前教育试行免费

“目前江苏各市基本都已经把体育考核列入中考总分,分值在30分至40分,今后美育也将划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范围,在中考中占据一定比重。”沈健透露。美育科目主要是指音乐和美术,现行的各地中考考试方案中并没有这两项。

沈健表示,他在基层调研时特别关注音乐、美术这些美育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结果发现依然存在缺乏美育老师、挤占艺术课时的现象。“将美育和体育一样划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范围,有利于学校和学生对美育学习重视程度的提升,实实在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上好艺术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

而针对学前教育高收费问题,沈健表示,江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目前尚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阶段延伸的考虑。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6

关键词:涉农专业 办学情况 问题 建议

课 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1/03/026)。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2013年12月5-15日,由江苏全省七所农牧院校推荐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对各院校涉农专业办学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

一、基本情况

1.教学管理情况

各院校均对近几年涉农专业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撰写了汇报材料,准备了佐证材料。从结果看,近10年是江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管理不断规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内涵建设硕果累累。

2.学生学情考核

选取种植类专业的基础课植物与植物生理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从各院校提供的每门课程2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各50名学生进行人机对话考试。测试结果如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平均成绩为77.76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平均成绩为87.01分,苏北3所学校与苏南各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见表1)。

表1 学生学情测试结果一览表

组别 院 校 植物与植物生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备注

组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75.9 93.8 考试对象为三年制高职二年级学生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95.6 94.1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98.0 97.6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98.6 98.0

平 均 92.03 95.88

组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3.2 58.1 考试对象为五年制高职四年级学生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9.2 76.8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73.8 90.7

平 均 58.73 75.20

全省平均 77.76 87.01

3.教学档案检查

各院校均按照江苏省农委教学档案员培训会议的要求,制定了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院系二级教学档案目录,明确了档案管理人员,组织开展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的检查评比,各院校院系二级教学档案资料均比较齐全和规范,教学档案的总体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当然,在检查中也发现,各院校在教学档案管理中仍或多或少存在档案资料收集不够齐全、档案内容不够规范等问题。

二、办学成绩和成功经验

近年来,江苏省农委在全省农业职业院校中通过开展教师说课比赛、举办教学档案管理员培训班、立项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等,有力地促进了农职院校办学内涵建设。各院校以国家和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及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内涵建设,使江苏农业职业教育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中“第一方阵”地位得到了巩固。

1.办学定位日益明确,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各农业职业院校紧紧围绕江苏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与需求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专业结构,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先导,带动所有专业(群)的建设,整体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按照“做强一产专业,提升涉农二产专业,做特涉农三产专业”的办学思路,规划和实施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工程。

2.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1)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近年来,各院校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江苏农林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省内138家畜牧养殖企业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59个农业产业园、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科圣农科教集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140多个农业园区、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农业职业院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积极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工作与学习一体化,探索和实践农业生产类专业“前校后园,学岗直通”,形成了植物保护专业“一条主线、两次循环、三大模块”的“123”人才培养模式,园艺技术专业实践全程化“课堂+园区”的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形成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三阶段、实践三过程、能力三层次的“333”人才培养模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推进“五岗一体、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

(3)加强专业基础建设。各农业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实训资源、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国内高职院校、企业等27家单位合作建设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涉及12门课程和6项社会服务项目,包括标本库、案例库、录像库、名园录、课件库、虚拟实训中心、测试中心等内容。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联盟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校企共同开发核心课程资源库课程46门,共同开发、公开出版校企合作特色教材30本。

(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各农业职业院校十分重视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在各主要教学环节都建立了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控与他控、校内和校外监控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质量控制,确保教学评估与检查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苏州农职院在全国职业院校中较早建成并使用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实现了学生宿舍区、教师办公区有线光缆覆盖,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使学院整个管理工作更加透明,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水平不断提升

各农业职业院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批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服务能力强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采用承包式经营等方式增强教师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能力;依托职教集团平台,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增强学校的科研开发能力;依托产业推广应用平台,与科技帮扶相结合,增强学校服务“三农”的能力。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把师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实施“5299工程” “凤凰人才工程”和“1511工程”,打造一支以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为中坚的高素质专兼结合教师团队。近几年来,农职院校教师通过各类国际国内培训,通过参加省“挂县富民工程”、基层挂职服务等途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得到进一步优化,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4.科技研发成效显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2012年,纵向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横向经费超过1000万元;2013年,纵向科研经费达到2110万元,横向经费达到1100万元。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全天候值守服务农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争取驻地政府苏州市的支持,联合实施了科技结对现代农业园区(企业)工程,市政府和学院每年各投入服务经费100万元,支持20多个科技服务团队,大力开展结对服务,为推动苏州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薄弱环节与政策建议

各农业职业院校虽然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服务行业与社会需求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各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加上办学理念的更新、专业改革、教学建设等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专业结构优化、专业改革与建设以及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2.名师引领的专业教学团队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业职业院校视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各院校省级名师、部级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有待突破,名师引领的专业教学团队水平及教师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构建现代农业职教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农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管理规定,紧紧围绕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率先构建现代农业职教体系,系统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各个环节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4.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助推农业职业教育转型

升级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7

__年,苏州市规划局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江苏省住建厅的关心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三城”总目标,突出规划引领,加强规划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各项工作任务都取得了新进展。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规划编制先行,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1.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深入推进各层次规划编制和研究

编制《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是2013年首要工作任务,该项工作于2013年7月启动,前期的《苏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苏州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和《专题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已有序推进。围绕建设“一核四城”的目标,抓好太湖新城、高铁新城、苏相合作区等重点片区的规划,完成了太湖隧道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选择,确定了太湖隧道的线位和建设时序,完成《苏州高铁新城片区总体规划》并报苏州市政府批准,完成苏相合作区东部片区控规和相城区北桥片区控规编制工作。在已批准的新一轮太湖度假区总规基础上,积极推进度假区中心区控规修编工作。做好市政府重点项目、实事工程规划工作,完成了《虎丘湿地公园详细规划》、《虎丘地区综合交通规划》、《虎丘312国道以北地区城市设计》并报市政府批准,开展了《虎丘正山门核心区域整体设计》和《虎丘老街整体策划及方案设计》,完成了梅巷老新村改造控规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修编工作以及城市规划区内乡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梅巷地块调整》、《吴中区越溪副中心控规调整》、《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尹山湖地区)》、《苏州市尹山湖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市政府批准,完成了《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3—2015)》和《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苏州市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了市域轨道交通线网的规模与布局方案,以及实施时序和近期实施计划等。为加快吴江撤市设区后融入中心城区的进程,完成了《苏州中心城区与吴江区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为构建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完成了《苏州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20__~2020)》及高新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组织开展太湖新城有轨电车规划,整合吴中、吴江城市轻轨、公交与有轨电车站点,形成太湖新城的公共交通体系。立足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生态规划的尝试,开展高新区生态总体规划、高新区科技城智慧谷生态优化规划、太湖新城创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抓住第九届江苏省园博会在苏州举办的契机,完成了园博会概念方案规划,为推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先进理念与技术提供良好的平台。

2.以推进镇村规划工作为抓手,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获批国家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镇村规划工作。先后完成了《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总体规划》、《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总体规划局部修改(20__-2020)》、《吴江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以及相城区黄埭镇黄埭片区、黄埭镇东桥片区、望亭镇望亭镇区、高新区通安老镇(含树山地区)等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论证和报批工作。按照建设“美丽镇村”的总要求,部署开展新一轮苏州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组织开展了市区(含吴江)共计35个镇(含涉农街道)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指导了4个县级市的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督促各县市加快推进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目前,市区镇村布局规划已全面完成,并通过江苏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张家港、常熟已全面完成,昆山、太仓基本完成。为切实指导71个试点村庄开展工作,引导当地村民在新建、改建民居的同时,保持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和特色,提升村庄整体建筑风貌,我局对试点村的农房建设提供了20套精选方案。

3.以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根据住建部批复设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的要求,为探索新时期名城保护工作新思路、新做法,破解名城保护工作难题,完成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该规划已通过省政府批复同意,将成为我市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依据。同时,进一步加大古城保护力度,完成了《天赐庄片区保护规划》,加紧推进《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吴中区木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金庭镇东村保护规划,会同市文物局联合开展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活动,常熟市古里镇和吴中区杨湾村、三山村、东村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七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有效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会同文物部门开展了全市传统聚落(镇村)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工作,对全市102个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资源的镇、街区、村落(社区)进行拉网式排查和总体评估,建立保护建议名录,努力做到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

二、加强规划管理,引导城市有序建设

1.依法行政,维护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

2013年,我局(包括新区、吴中、相城、太湖度假区办事处)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395份,总用地面积3365.4万平方米;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512件,总建筑面积2832.4万平方米;核发建设工程许可证945件,总建筑面积3243.6万平方米。受理私房翻建报批材料35份,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份,批准建筑面积1026平方米。按照住建部 稽查办的要求,对住建部20__年4-11月卫星遥感图斑254个项目和20__年11月-2013年4月规划遥感督察图斑215个项目进行核查,对涉及的违法建设依法进行处理并通报警示,切实把卫片督察作为提升苏州市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抓好抓实。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严肃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将三个城区新城、高铁新城、滨湖新城及市区主干道沿线作为重点监管区域,将房地产建设项目纳入跟踪管理重点项目,做到及时跟踪,发现违建行为及时制止、纠正、整改、处理,有效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全年共发出违法建设查处通知单281份,其中立案处理112件、有证结案5件、移送城管部门118件,结案率达83.6%,创历年新高;累计作出各类违法建设行政处罚决定的308件,违建面积80.7万平方米,已结案283件,另15件已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积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重大行政处罚案件,严格执行重大处罚案件听证制度,全年对28起拟做出重大行政处罚的案件举行了听证会,并按规定对82起重大处罚案件处罚决定报市法制办备案;了10起行政诉讼应诉活动和16起行政复议答辩;审核违法建设案件282件,组织会办违法建设案件43件。移送强制执行协作案6件,移交违法建设41件案件,发出违法建设认定回函52份,有效避免执法真空的出现。

2.建章立制,强化规划精细化管理

加强规划立法和技术规定制定,完成了《苏州市古村落保护条例》草案并通过市人大审核通过,省人大批准,于2014年1月1日施行,修改完善《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并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完成了《关于加快苏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并于2013年10月1日施行。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停车配建规划审核和核实的通知》,完成了《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苏州市实施细则之一“指标核定规则”(20__年版)》的补充修订工作。强化规划管理精细化,出台了新的规划公示制度办法,优化了建设项目批前、批后公示程序,对建设项目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时进行审核,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审批管理系统的内容和建设项目管理审批数字化资料。针对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苏州市实施细则之二“日照分析规则”实施以来在日照分析方面存在的新问题,通过完善规则,堵住管理漏洞,有效杜绝了开发商的违规行为。同时,高度重视对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完成了“两山一镇”环境整治生态提升工程规划,完成了苏州市人民路沿线重点地块规划研究、人民路综合整治道路交通规划和总体设计及人民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沿街建筑界面整治及重点地块城市设计,凸显人民路作为苏州第一路的重要性。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街景整治工作,与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共同完成了《苏州老城区街景整治导则》,配合完成了吴中西路、带城桥路、十梓街以及桐泾南路街景整治规划方案。完成了《高新区狮山路沿线空间形态设计》。

3.积极配合各项重点工程,提供优质高效规划服务

积极服务好虎丘地区综合改造、“两河一江”综合整治、石路商圈西扩、虎丘湿地公园、天赐庄地区改造、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古城墙修复、解放新村、梅巷片区危旧房解危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以及居民家庭“改厕”等重点工程,全部实行专人负责,开通“绿色通道”,主动跟踪,积极提供优质高效的规划服务。同时,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划服务工作,完成保障房地块配套教育设施的优化工作,配合研究确定保障房地块规划方案设计招标、优化和审批各流程方案。配合做好费家村地块、虎丘C北地块定销房的规划方案完善优化工作。服务好老新村改造及改厕工程,配合完成了三元三村、西园路9号房修、市政、绿化工程招标工作,完成友联一村等22个小区房修工程招标。配合已开展剩余可改厕的约4200户居民家庭个案改造工作。

三、推进“智慧苏州”建设,发挥规划展示宣传职能

1.做好日常规划测绘和信息化指令性项目工作。完成并验收了20__年规划测绘和信息化指令性项目10个,剩余的航摄项目及与航摄有关的项目因天气和空中管制等因素影响被迫延期,目前正积极协调督促项目承建单位尽快完成,争取早日验收。完成了20__年宿迁对口支援项目的验收。2013年共安排规划测绘和信息化指令性项目15个,完成验收1个,其他项目已签订合同,进入实施阶段。

2. 推进“智慧苏州”建设。为有序推进我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指导规划测绘工作和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完成了苏州市规划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并报市政府批准。同时,开展“数字苏州”建设,就“数字苏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按照责任分工,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数字苏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顺利实施。

3.完善苏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苏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是“数字苏州”和“智慧苏州”的基础,是市政府和市信息办重点支持项目,市规划局积极保障好该平台的运行工作,并为50多个相关部门提供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同时将共享平台成果全面推广应用到常熟、昆山、张家港等市县,初步建立了大市范围统一基础地理共享平台,为下一步实现大市范围基础地理数据共享 的互联互通打下坚实基础。

4.充分发挥规划展示馆的城市形象宣传窗口职能。为进一步发挥规划展示馆展示城乡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窗口作用,自2013年2月1日起规划展示馆闭馆,开始新一轮布展改造。目前,新一轮布展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原规划展示内容基础上增加了苏州市综合成就展、“一核四城”规划展、大运河遗产展示等内容,丰富了规划展示馆的内容,提升了规划展示馆的窗口职能。

5.注重对城市形象的宣传。一是圆满完成了“李光耀世界城市奖”的申报和接待提名委员会来苏考察工作。该项工作由苏州市政府主导,市规划局牵头,经过市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苏州市获得了2014年“李光耀世界城市奖”。二是完成苏州市十大优秀公共建筑评选工作。该项工作历时3个月,经过广泛宣传,得到市民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最终根据专家及广大市民的投票,苏州博物馆新馆等十大建筑入选苏州市十大优秀公共建筑。

四、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沟通水平

1.按时、高质完成办理“两会”建议提案工作。2013年我局共承办74件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公室做好登记、交办、催办和协调工作,拟定办理计划、定期督办、时时跟踪、信息反馈,保证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确保圆满完成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满意率仍达100%。同时,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回头看”工作。

2.积极做好工作。通过做好工作,有效缓解基层矛盾。同时加强回访,对举报问题进行反馈和沟通,避免矛盾升级。全年共接到群众举报304件,政府信息公开咨询319件,“寒山闻钟”论坛咨询投诉471件、12345便民服务中心举报109件,“中国苏州”公众信箱167条,局网站局长信箱237件,在全局的努力下,做到了件件有答复。

3.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指派专人负责政务公开具体工作,把需要公开的内容分门别类,通过政府公报、媒体、网站、服务中心和规划展示馆等公开载体进行公开,并依申请向需要了解规划或具体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公开的内容,切实方便单位和群众知情、参与、办事,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落到实处。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92条,申请信息公开48条,依申请受理答复39条,政府信息公开咨询数1265条。做好我局档案尤其是业务规划审批资料归档工作,完成了1991年—20__年文书档案进市档案局工作。

五、抓好党建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各级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指示要求,突出“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扎实抓好教育、制度、监督等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注意紧扣基本环节,系统抓好反腐倡廉教育,继续坚持集中教育、随机教育、个别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尤其注意节假日前专门进行集中教育,并通过具体抓、抓具体,使我局党风廉政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8

以下这道题是我2009年4月参与江苏苏北四市联考命制的一道原创题: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江苏省2008年前三季度高能耗行业综合能耗增幅变动情况表:

材料二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能耗增长情况对比图:

(1)阅读材料一回答: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效果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该行业在苏北发展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反应出江苏省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试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二回答:苏北能耗相比于苏中、苏南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4)能源是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血液,试从“开源”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___________

(5)苏北各市的工业化进程中,你认为有哪些限制性因素?___________。

这道试题在考后的四市交流分析会上获得好评,会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一、创新取自灵感

好汤是慢慢“煨”出来的,任何一个好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历一个酝酿的过程。在慢慢酝酿的过程中,有许多灵感会象火花一样不断的闪现。我们平时要善于捕捉灵感,并随时做好记录,否则灵感就会稍纵即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会有很多好的想法,这是我们命题的宝贵财富。上面这道题的创作灵感是:有一天我在我们县的工业园区转悠时看到许多臭水沟,很多工厂不景气,突发灵感而产生的。

二、素材源于累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凭空想向是很难有高质量的试题产生的。地理试题,尤其是综合题,大都要通过图表、数据、材料来折射地理原理,所以占有大量的新鲜的第一手素材是原创试题出炉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经常参加考试的命题工作,同时也是出于个人的习惯和喜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经常习惯性的收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我每年都订阅一些报刊杂志,我有自己的剪贴本。现在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网上有大量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图文并茂的素材可供收集,我通过网络已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这个资源库现已有2G多的容量。每天再忙,浏览搜狐网、江苏统计局网和国家环保网已成为我必做的事。上面这道试题的素材,其实早在接到四市命题通知前我就在江苏省统计局的网站上下载到资料了,所以这道题的构思和命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然我在平时的资料收集过程中还特别注意将素材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有序存档。目前,我的资料库已建立了这样几个文件夹:自然风光、科技进步、经济类(分农业类和工业类和第三产业类)、国际热点事件、国内热点事件等,而且我的资料库在不断的更新中。不论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或是区域地理,不论是大考或是小考,许多素材信手拈来,这样的试题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上面这道题的素材就是从我资料库中的《经济类》文件夹中提取的。

三、科学依赖严谨

很多人不喜欢出原创题,主要原因是怕动脑筋,更是害怕试题中会出现科学性错误。不出现科学性错误是原创题命制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推敲,经常和人商讨,不断降低错误率。原创题要求材料的来源要权威,数据要准确,决不能凭空捏造,试题设问的角度要独到,参考答案

要经得起推敲等。上面这一道题的素材来自江苏省统计局的权威报道,其真实性毋容置疑,数据真实可靠。这道题的最初想法是:最近我市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引起产业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样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我紧扣这一热点,结合考试说明提取了这一热点素材,然后对素材进行有效的取舍和组合,用一张表格和一个图表进行信息承载,本着从素材到问题到方法的认知思路进行环环相扣的设问。每一问题的设问都经过我的反复斟酌,包括用词、用句、标点符号等,最后才仔细制定好参考答案。

四、适度出于推敲

原创试题一定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样的题目才能出彩。不仅要求材料新,更要求问题的设计要有独到之处。但是创新要有一定的原则,不能舍本逐末盲目追求形式的新奇,超出学生的学习范围,不能与多数学生的思路产生共鸣。这样的试题设计只是命题者的一厢情愿,是失败的试题。当然也有的作者往往受制于已有试题的束缚,出题目只是换了一件新衣服,换汤不换药而已,创新性不强,没有亮点。我想,这两种情况的产生是不能有效理解和把握“创新”的度的问题。本例题在构思之前、之中、之后我都反复针对考试说明,每一问题的答案都尽量涉及考试说明的考点要求,在问题设计上有创新而且体现考纲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第一问是要求考生根据表格概括耗能行业节能降耗效果最明显的是哪一类,进而设问该行业在苏北发展的区位优势。既在考纲范围内,问题的设计又具有一定的创新。

五、优化来自实践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9

一、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一览

二、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经过对高考真题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如下四个命题特点:

(一)选材特色鲜明

第一,从诗歌体裁看,相对固定,均为唐宋诗词。近三年,高考考查唐诗一首,宋诗一首,词一首。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11年为五言律诗,12年为27字的小令,13年为五言律诗。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和《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以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苏教版高中教材设有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书,高考选材不避热点,这也表明,江苏自主命题在经历了多元选择后,诗歌鉴赏命题更加于理性,更加成熟,更加稳定。

第二,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名家作品备受关注。三年内依次选择杜甫、温庭筠、唐庚作品,选择了温庭筠具有代表性的闺怨诗歌,但是并没有选择杜甫忧国忧民类的作品,说明作家作品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整体看近三年的命题文本的选择,名家名篇基本不出现,而名家非名篇以及非名家作品备受命题专家青睐。

第三,从题材选择上看,作品选择兼顾多样。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伤为代表。江苏高考对诗歌题材的选择往往以借景抒情类的最为常见,但较为冷僻的闺怨诗、咏史怀古诗等也屡有出现。

(二)考点分布全面

题目设置,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加强了考点综合性试题的考查,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12年考题第三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对结句的表现手法,内容理解,情感分析做了综合性考查。13年第三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的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分析题干要求,该题既要分析诗歌情感,又要分析语言特色。这是近年考题的新变化,也是今后考查的新方向。

当然,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往往着眼于具体诗句,不着眼于全篇,但是在三个问题的交错考查中力求覆盖所有考点。12年考题一共设有三个问题,第一问直接考查第二句,着眼于诗句内容的理解,第二问直接考查三、四句,着眼于诗歌形象的分析,第三问直接考查结句。

(三)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江苏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答题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如11年江苏考题,第一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这道题的题干给我们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将开头四句所写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哪三个方面”要求考生必须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不能简单翻译诗句。第二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题干明确提示考生感情只有一种,手法只有一个。

(四)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达到D级。它考查学生课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细细分析,无论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是命题者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例如, 12年考题文本材料选择温庭筠《梦江南》,第一问“恨极在天涯的恨指什么?”第二问“词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阅读后无法清晰把握诗句内容,导致答案啼笑皆非。事实上,考生如果能联系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以及温庭筠这一词人写作题材创作风格,相信对这首词内容的深入理解定会迎刃而解。

三、2014江苏高考命题走向微探

(一)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分别为五律、小令、五律,篇幅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2014高考题选择文本将体现这一趋势,篇幅应该不会太长。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可能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今年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其他省市层出不穷的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应该不会出现,因为这种命题方式加大了对诗歌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

(二)题材选择注重变化

从题材选择看,近三年高考题诗歌分别考查了怀亲念友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每年题材均有不同。结合历年考题在题材选择上的变化,笔者认为2014年高考备考要特别关注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谈禅说理诗等题材。

(三)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诗歌的能力。三年考题每年均有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考查,但是,11年考查构思脉络,12年考查人物形象分析,13年考查诗句含义理解。据此,笔者断言14年考题必考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题,而对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考查将是备考重点,另外考生还要特别关注炼字、景物描法类题目的解答。

(四)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11年、12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13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3道题中两道直接考查,还有1题考查了诗歌情感的分析,其实也必须对诗句内容做深入理解才能得出。据此,笔者认为,1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四、2014江苏高考诗歌备考方略

(一)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201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如下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对诗歌的鉴赏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这要求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考点要进行全面的训练,不可偏废,更不能心存侥幸,江苏高考诗歌3道小题,它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考点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要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的复习,通过典型题目的训练和讲评,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一考点下的常见题型,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等基本能力。

(二)注重积累,提升能力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平时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

首先,认真学好必修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及《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模块,熟悉知名作家的作品,并利用资料进行举一反三的阅读,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多读一些唐诗宋诗,要把握唐诗中的情趣和宋诗中的理趣,对于宋词,更要特别关注,因为它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材料。对于课外读本、模拟试卷中出现的古诗词,在阅读时也要多进行必要的思考,试问自己诗歌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即把握诗歌写作对象,抒发的感情,以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背诵识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识记古诗文后定能熟练把握诗句内容理解的规律和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在对陌生诗词的理解时才能对其作必要的补充,适当的调整,理解诗句的能力自然胜人一筹。

其次,考生还要通过一定量的名家名篇,积累常见作家的创作风格,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文体知识。熟练掌握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赠友送别诗等常见题材的常见情感及代表作品。掌握常用意象,以及常见意象的常用含义等知识。同时,在表现手法的掌握上,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将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识记。

诗歌鉴赏将更加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需要我们将诗歌鉴赏题文本当做诗歌鉴赏阅读的“教材”,而不是仅仅解答好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事的。在引领学生读懂诗歌的过程中要重视读懂诗歌方法的指导,从诗歌的章法结构入手,抓好诗歌的起承转合,整体把握思路层次;从诗歌的语言特征入手,关注诗歌词性的改变、词序语序的改变、内容的省略与补充,细读诗句获得理解的深入;从诗歌的题材类别入手,从题材角度理解意象内涵,品味复杂情感。

(三)关注“暗示”,高效作答

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诗歌提示性信息,如标题、背景、注释以及题干的暗示信息,这些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更有可能是得分的关键。

关注注释的暗示。诗歌注释有时是写作背景介绍,暗示诗歌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人创作风格,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方式,有效利用这些“暗示”,诗句内容的理解定能明察秋毫,相关题目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11年考题《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命题者提供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通过这一注释,我们可知这一诗句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的得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关注题干的暗示。题干即命题者的语言文字,它包括指令、解说、限制三大要素,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给考生的答题方向一定的暗示,这是江苏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借助题干分析,考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题方向。例如07年考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个提问之间有一定关联,第二问题的回答必须与第一问结合起来考虑,第一问问情感,第二问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应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虑。05年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题干暗示考生,答题时必须将颔联、颈联、尾联与微风的关系逐一点明。

(四)规范训练,准确表述

对于考生答题的训练,要求其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做到答题表述的规范化。分层答题,避免要点遗漏;结合题干,整合答案;表达严密,逻辑合理。

首先,要熟练把握常规题的答案整合形式。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大致可归纳为5种题型。熟练掌握这5种题型的答题规范,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试题迷宫中找到出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分析形象题要求考生答案构成: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义。分析技巧题答案构成: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炼字题答案构成:字义——意境——效果。评价思想内容题答案构成:思想内容——诗句例证——思想内容。另外,也要熟悉提问方式的变式,如12年考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这种提问方式其实就是分析技巧题的变式,要求考生从表现手法到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到表达效果分析逐一说明,这也就是高考答案的主要得分点。

其次,规范答题还要求我们在答案的表述上条理清晰,一般要遵循先观点后理由,先总述后分说,分点作答等几个原则。答案的构成能“一针见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确问题的内涵,分辨问题的要求,弄清哪些要求回答“是什么”,哪些要求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准确运用术语作答,考生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法、常见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术语。答案的表述有时还要适度分析,围绕回答问题的主题,在要点突出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设置的分值,结合原诗句,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要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认真、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办法。平时训练力求以高考题为蓝本,对高考答案经常揣摩,练习时有意识地学习借鉴,那么,答题时的规范表述就可逐渐形成。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10

1.题材选择紧扣社会热点,突出时代性,彰显人文性。

江苏高考试题中的综合探究题在题材的选择上充分贯彻新课改理念,紧扣社会热点问题,突出时代性,彰显人文性。如2011年选择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2012年则选择了经济全球化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所选这些热点题材公众关注度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贯穿了中央 “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高考政治试卷特有的思想政治功能。

2.情境设置紧贴学生实际,突出生活性、注重体验性。

江苏高考综合探究题在情境设置上结合重大社会热点,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大背景小角度地切入试题。这样的设置特别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仅以2009年考题为例,该题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爆发90周年”为背景,分别设置了“参与讨论”、“倡议行动”和“建言献策”三个情境,把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精心的转化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被考查对象的学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这就使得情境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性和体验性。

3.问题设计力求形式多样,突出探究性、着眼实践性。

探究原因类。如:“结合《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你发现了什么?(2008年江苏高考综合探究题第1问,以下例题均指江苏高考综合探究题)”。

探究评析类。如:“有同学跟帖认为,‘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2009年第1问)”。

探究提出实践意义类。如:“你认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哪些影响?(2008年第2问)”。

探究提出实践方案(建议、理念、提纲、演讲、广告语)类。如:“请你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就上述主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奥运文明使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拟出演讲要点。(2008年第3问)”。

4.答案设置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生成性、体现开放性。

江苏高考综合探究题在参考答案设置要求上践行课改理念,引导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突出答案的生成性;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实践方案,体现答案生成的开放性。如2011年综合探究题第3问(原题见上文举例)答题示例:“广告语:参与社区敬老活动,点燃心灵美德明灯” 。

二、对高中政治备考的启示

1.摒弃纯粹的“纸上谈兵”, 关注身边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政治教师仍然无奈地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课堂上进行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学生的“实践能力”几乎完全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往往缺乏主见和独立思考能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而学生必须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如关注上网、异性同学交往过密、消费、环保等与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2.注重解题方法,寻求“标新立异”。

事实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成绩的好坏,在于是否理解答案是如何得到的,即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题型的解题方法与要领。若方法得当,要领清晰,往往可以举一反三,反之,则会举步维艰。为此,学生应掌握良好的学习和解题方法。学生应树立信心,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胆地“标新立异”,充分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细胞,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只有平时多“求异”(并非吹毛求疵,为异而异)、多创新,考试时才能厚积薄发,思如泉涌。

3.跳出“题海”。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11

我校学生艺术团下设管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礼仪队、播音主持部、书画部和弦乐团,艺术团成员在团期间实行学分课程化管理,服务期满即可获得相应的人文选修课学分。我校管乐团于2004年10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管乐团”称号,我校民族乐团于2009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民族乐团”称号。2009年6月,我校学生乐团应邀赴荷兰参加2009梵高国际音乐节,获得一等奖。

为了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艺术特长生工作的通知》(苏教考〔2013〕1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生艺术团的建设,更好的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我校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今年继续面向全省招收艺术特长生,具体办法如下:

一、招生对象

凡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考条件、参加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并具有一定艺术特长且符合我校招生计划要求的江苏省高中毕业生。

二、招生项目

今年艺术特长生的招生以器乐、舞蹈和声乐为主,凡以下未列出的项目为本年度不招考项目。

1、器乐类

⑴管乐(大管、长号、圆号、双簧管、小号、长笛、萨克斯、单簧管等)

⑵民乐(扬琴、柳琴、大阮、中阮、笙、琵琶、竹笛、高胡、板胡、唢呐)

⑶弦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⑷打击乐(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

2、舞蹈类(民族舞、现代舞等)

3、声乐类(美声、民族唱法)

4、曲艺类(话剧、主持等)

三、报名方式

1、书面报名。请将书面材料统一使用A4纸规格(装订时将网上附件报名表作为材料封面,不需要另行制作封面)。材料包括:

⑴网上报名表一份,在照片处加盖骑缝章,并由所在中学填写意见,加盖学校公章;

⑵高中以来获省市以上各种奖励证书、等级证书等复印件及其他证明自己特长的材料;

⑶身份证复印件(二代身份证正反面,无身份证者使用户口簿复印件)。

以上材料采用EMS邮寄至我校(地址见后),截止日期2013年2月26日(以当地邮戳为准),逾期无效,报名材料概不退还。来函请注明:“艺术特长生材料”字样。

2、我校在收到报名表和材料后进行初选,并将拟同意参加测试的考生名单上报省教育考试院,由省教育考试院进行集中公示。我校也将符合报考条件的学生名单公布在我校校园网站上,亦可进行电话咨询。

四、艺术水平资格审查

1、根据省教育厅、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精神,我校认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六所高校的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结论,我校不单独组织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

2、我校将于3月上旬组织专家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进行艺术水平资格审查,(具体时间及要求请关注网站通知),考生必须提供本人艺术特长生专业水平测试结论原件及复印件。

3、我校将根据考生本人的报考意向,综合其参加我校认同的以上六所高校艺术特长生测试结论,经评审委员会考核审查等确定我校艺术特长生入选名单,并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审核和公示。我校依据阳光高考平台和省教育考试院集中公示的名单在我校网站上再行公示。

4、凡考生参加我校认可测试结论的多所高校测试,且结果不一致,我校根据艺术团实际所需,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就高确认测试等级,并适当控制“优秀”比例。

5、经过省教育考试院公示的合格以上考生,我校将通知本人及其家长与我校签定《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艺术特长生招生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五、录取办法

1、考生必须按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规定参加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科目考试方案及计分办法均按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文件规定执行。

2、我校将严格执行江苏省考试院有关艺术特长生的相关政策和江苏省招办的各项招生录取制度,根据考生艺术水平资格审查情况、高考成绩,从平行志愿填报我校的艺术特长生中择优录取。

3、凡被我校录取的艺术特长生,必须按规定服务我校大学生艺术团,遵守大学生艺术团的各项规定和管理制度,并与我校签订《艺术特长生诚信协议书》,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4、如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有新的规定,并与我校招生简章内容相抵触,则以新的通知规定为准。

六、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140号南京医科大学共青团委艺术中心

邮编:210029

江苏高考新方案范文12

关键词: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22-03

一、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概况

我国于1990年设置了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开始实行。1992―2008年期间,几乎逐年增设1~3个专业学位类别,总数达到19个类别(本文所讨论的均是硕士专业学位)。2009年,一次性增设了19种专业学位。2011年,增设了审计专业学位。2014年,原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学专业领域调整为独立设置的中医专业学位。至今,我国共有40个专业学位类别,涉及156个专业领域。从2009、2010年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以来,2009、2013、2015年分别发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1]、《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2]和《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3],2010、2015年教育部分别批准一批研究生培养单位或地方研究生行政管理部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我省现有专业学位培养单位33家,包括9所部属高校、24所省属高校,不含中科院研究所和军队院校,占全国培养单位总数的6.3%。目前,包括2015年新调整的中医专业学位,33家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共有25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了38个专业学位类别,暂缺警务、军事两种专业学位。授权点数较多的集中在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艺术等,较少的集中在税务、城市规划、林业等。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年2010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中批准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0所高校开展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应用型是重点[4];后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等6所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特别是培养模式的改革[5]。2013年9月,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会在我省宜兴市召开。2014年,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见》,意见中强调了应用型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6]。2015年,我省被教育部批准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全国12所高校、3个省份、3个教指委作为试点),在全省34所高校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从2009、2010年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我省在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方针和发展策略的指导下,在全省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不断探索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将针对我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总结,以期未来几年全面开展的深度改革更加顺利进展、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二、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总结

专业学位培养理念深入人心。专业学位的思想观念率先改变,专业学位制度实行至今,高校在政策制定上同等对待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有“贵贱之分”,教师在培养指导上同时关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有“高低之分”,学生在入学选择上合理考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有“尊卑之分”,社会在招聘用人上公平考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有“优劣之分”。正确的观念形成了合理的定位,合理的定位驱动了有效的行动,明显有别于学术学位的、多方协作培养高层次专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已经定调。

专业学位招生体系趋于多元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来源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在岗或脱岗社会人员,2009年国家扩大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目前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招生体制上,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采取全国联考,全日制的采取全国统考和推免生制度。无论是在职还是全日制,在复试环节上,多方位、多层次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和潜力等,全面性、专业化、职业性得到强化。在招生的复试环节,有一定数量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是着重对考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素质的考查,也是培养单位提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用人单位定向培养等垫定基础。

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别具特点。各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形成共识,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以掌握研究方法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7]。在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求,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与创新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加大了专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增加工具性和职业发展类课程,设置了更加合理的专业学位课程模块,辅以建设教学案例库、开发专业学位专门教材等方式,扣住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和社会需求,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成效卓然。我省于2008年率先提出融教育与科技改革并举、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举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政府专款专项支持推动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并了《关于转发省教育厅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8]、《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管理的意见》[9]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上引导加快研究生工作站的发展。从2009年第一批研究生工作站被批准,截止到目前,我省已有2998家研究生工作站,覆盖了省内所有省辖市乃至国外,涉及到34家省内和44家省外研究生培养单位,形成了规范的管理和运行体制,培养了大批人才,产出了大量科技成果。2015年,我省启动研究生工作站绩效评价制度,优胜劣汰,并选拔出49家第一批优秀工作站,将研究生工作站规模建设转向内涵建设。

“双师型”导师队伍已建立。师资队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型的学位种类要求新型的培养模式,新型的培养模式匹配新型的导师队伍,高校研究生培养从学术型为主转向学术型、应用型并重。一时间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专业学位培养的要求,各校形成了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方式。教学上,学校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专业素质,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技术、职业素养,管理上,以学校导师为主负责制。“双师型”导师队伍实质是“主导师负责、双导师协作、导师组统筹”的机制。

个别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与职业资格准入的对接。在教育部与卫生部的支持下江苏省教育厅和卫计委联合发文,推动并实现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向接轨,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四证”,即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通过学习可获得专业学位[10]。

三、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展望

在未来几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5年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11],我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导师队伍等方面已取得的改革经验,仍需进一步优化和深化,将培养改革措施做好、做精、做透。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我省一些刚刚起步的改革领域,将培养改革措施做全,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全面开花。

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外部保障机制。专业学位点多年来一直游离在质量监管之外,缺乏系统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外部评估和监控机制,对高校内部办学缺少强有力的保障和促进机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12]决定于2014―2019年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2014―2018年为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阶段,2019年教育行政部门随机抽评阶段。对专业学位点建设的监督评估工作已提上日程,全国有各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等质量保障机制,我省也应建立全省各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优秀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和教材库、专业学位论文评优和抽检制度等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评聘制度。“双师型”导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然而,一方面,企业不具备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能,企业导师的职责难以从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办学共赢的效率仍是低下的,也是有相当难度的,过分依赖于企业导师并非长久之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成为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半边天甚至是主流,即形势所趋,学校内部,要顺应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建立一支自己的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在职称评审、人事考核、招生指标分配等方面给予适应的分配和要求;省级层面,我省产业教授作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分别于2011、2013、2015年评聘44名、155名、500名,产业教授应效研究生工作站,加大发展力度,迅速扩大规模,高校也应适时建立产业教授聘用、管理和考核制度。

实施职业资格准入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衔接计划。专业学位本是为社会专门职业而设置的学位类型,大多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等各类文件也要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相衔接。因管理体制、培养水平、社会发展等种种原因的限制,时机一直不够成熟,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的衔接进展非常缓慢。可从教育等专业学位类别入手,有选择、有计划、有方法地从不同程度上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的有机衔接[10]。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导师队伍国际化,促进专业学位师生海外访学,聘请海外高水平大学专业学位导师来我省高校任教或兼职;实践基地国际化,与国外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和国际化的前沿信息和行业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化,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上的某些职业具有国际资格准入制度,相应的专业学位培养应与国际化职业要求接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03-19.

[2]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2013-11-04.

[3]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2015-05-07.

[4]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2010年度项目评选结果的通知[Z].苏教研〔2010〕6号,2010-06-18.

[5]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教研〔2010〕2号,2010-10-13.

[6]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见[Z].苏教研〔2014〕5号,2014-05-07.

[7]章晓莉,郁诗.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55-59.

[8]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苏政办发〔2008〕118号,2008-11-17.

[9]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管理的意见[Z].苏教研〔2013〕2号,2013-03-06.

[10]李梦娥,张登银.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资格衔接难点与实现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