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海文化论文

航海文化论文

时间:2022-03-24 11:44:44

航海文化论文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航海英语教学课堂活动优化探索

1概述

在现代社会,教育学家不再一味地寻求单一的、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语言教学也没有僵硬的和固定的规则。在传纺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而成功的语言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各种语言环境和交际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并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教师的监督、指导和鼓励下,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语言的实际运用。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尤其是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航海英语,探索一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一直是许多教育者的努力目标。

2优化航海英语课堂教学的对策

2.1交际法教学

航海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是一种高度社会化、交际化和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应该采用交际式语言测试和教学。用交际教学法进行航海英语教学模式的设想,是目前整个世界航海英语教学的趋势,也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要求。此教学法一改传统的翻译教学法,能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互动。好的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一堂优秀的英语课是一种交流,对英语教师来说,为学生创造一种较愉快的交际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须设计和组织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例如:pairwork(一对一活动),groupwork(小组活动),discus—sion(讨论),brainstorm(头脑风暴),roleplay(角色表演),debates(辩论),presentation(陈述表演)等。

这一系列活动有利于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的形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航海英语的热情,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中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新知识得到巩固。交际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促使学生在航海英语语言能力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

鉴于航海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生活气息,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体验,如果在教学中单就课本进行语言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增加一些趣味而又有助于理解记忆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学生好奇心强,使用情景法可引导学生参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如有关气象中各种云的词汇(cirrostratus卷层云;ahocumulus高积云;cumulo-nimbus积雨云;stratocumulus层积云;nimbostratus乱层云)很难记忆,如果利用图片、图像或录像,将所有能够直观表达的单词尽可能直观表达,枯燥无味的单词就会教得生动有趣。

2.2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针对传统教学法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弊端,应平衡教师讲话时间和学生讲话时间,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育他们怎样学习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对班级学习和课堂活动负责任。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既提供系统的语言规则,又设计充分的真实情景。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鼓励学生努力地学习,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内容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独立自主性。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极大的提高,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有了学习的自主意识,学生就能最有效地利用教师在课堂中提供的师生交际,与组员交际、与同桌交际的机会,主动地质疑、讨论,展开课堂活动,更好地融

入课堂教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强,课堂参与度低,需要教师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要求学生对比自己的现在和过去,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消除心理障碍,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人都有自我实现、取得成功、获得认可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后的快乐和体验是学生学习力量的重要来源和内在动力。

2.3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宽松和谐的氛围和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良好土壤。融洽的师生感情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情感上尊重每一位同学,充分肯定他们,体谅他们,给予其安全感、信任感,创造没有恐惧的轻松环境。教师上课时,应保持和蔼可亲的面容,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参与课堂活动,而不怕犯错误。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发现优点,克服缺点,开发潜能。

经常鼓励、表扬学生,尤其是善待班内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课是师生共同打造,而不是教师在孤独地教、学生在被迫地学。在教学中,忽视情感层次和心理教育,只求教书,不管引导,置学生的心理需要于不顾,会使课堂黯然失色,枯燥无味,也不能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应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关心他们,尽力给予帮助和指导,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是教学中的必要铺垫。

2.4利用多媒体,寓教于乐

在航海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软件中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寓教于乐得以落到实处,学习的成功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而且让学生投入当时的情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造思维及分析判断能力。也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学习英语甚至其它各科知识的工具,配备辅助教学和多媒体光盘软件,让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进行个别化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选择适当的学习进度和方法,并且不断调整,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培养思维的敏捷,使多种感官得以协调发展。

多媒体航海英语教学还能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在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室,教师通过计算机幻灯、实物投影等手段代替传统的板书,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实践证明,多媒体英语教学不仅能保证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而且带动了教育思想的改革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特别是在听力和阅读课堂,能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实现声音、文字、图像等方面的多通道、多元化。教师可以自行编辑制作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及学生具体情况的其他视听材料,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比单一化的书本教材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纯正的语音更易为学生所喜欢并模仿。多媒体英语教学通过潜移默化来提高学生运用航海英语的实际能力。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2

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该专业学生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航海技术技能训练、船上航行认识实习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以后的航行中能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从业能力的高低。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包含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航行工作的基础,职业技能素质是在船上开展工作的核心,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航海技术专业的前提。

2.加强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措施

2.1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1.1开展安全教育

安全至上、谨慎航行是海上运输的可靠保障。为了确保航行安全,海员首先应牢固地建立安全第一的概念,规范其职业行为,实现“有效地履行职责对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以及防止海上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谨慎驾驶,细心嘹望,悉心保养,为安全航行创造条件。

2.1.2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加强学生的军政素质

航运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航海职业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半军事管理是航海院校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管理手段和关键环节。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要迅速适应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努力把自己训练成业务素质扎实、生活作风优良、政治素质过硬,符合国际航运市场需要的新型航运人才。首先,航海院校要强化半军事管理中的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作为半军事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劳动观念、自立自理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要认真遵守日常管理制度,从一日生活抓起,从起床、早操、上课、自习、言行举止、礼节礼貌等点滴入手,根据学校半军事管理各项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增强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把纪律作风培养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其次,加强半军事化管理中的军事训练。严格的军事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较强的集体观念以及坚强的意志,提高军事思想与军事基本技能素质。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充分抓住军事训练的难得机会,在思想上要从“要我训”向“我要训”积极转变,严格遵守队列训练纪律,增强服从意识,提高军政素质,为将来从事航运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1.3开展航海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好坏表现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也是德和智的物质载体,在人才成长与成功过程中起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和幸福也就无从谈起。航海类专业学生毕业后需要长期在海上生活与工作,在漫长的航海旅程中,因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所带来的体力和精神消耗,会成为影响人体正常功能及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员,必须首先具备能适应海上工作环境、能经受艰苦生活条件考验的健壮体魄。另外,船员身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对于船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航海过程中,绝大部分信息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没有较强的视觉、听觉能力是很难胜任航海工作的。船员身体的协调、攀爬、跨越、力量、耐力等运动能力也是航海职业必须的。因此,航海院校要积极开展身体锻炼的航海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自身也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身体素质。

2.1.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改变人的作用

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航海院校应高度重视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增强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在变中求新意、求精品,坚持拓宽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论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齐心协力打造优秀的精品校园文化。航海院校打造的校园文化应当充分体现航海特色,既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又根据时展需要科学规划校园文化的发展前景。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系列讲座,讲解当前经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及对各行各业尤其对航运事业的影响;知晓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2.2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2.2.1开展专业理论教育

航海工作本身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和行业特色,航运产业的全球化,决定了船员必然国际化,而国际化航海需要的是航海技能型和经营型复合人才。目前,航海院校的专业面太窄,虽然现在实现了机电合一和驾通合一,但从近年来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来看突破性并不大,与国际船员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学校应开展专业理论教育,促使学生积极、全面、深入地学习各种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

2.2.2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环节

按照STCW78/95公约以及我国海事局的有关要求,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基本安全培训、高级消防、精通救生艇和救助艇、精通急救、GMDSS、值班水手等有关专业证书培训,并获取相应的合格证。还应加强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以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增强就业适应性。此外,海上实习是学生实践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航行认识实习和航行毕业实习两个方面。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适应岗位能力。认识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起到良好的作用;毕业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践过程,也是检验自身在学校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航海专业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海上实习,这是实践环节的重中之重,应充分借助学校提供的海上实习平台,将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习中加强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结语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航海教育,改革,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融入世界经济圈,海上运输越来越凸现出主渠道的作用,航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跟不上海上交通运输业改革发展需要的问题比较突出,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航海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点,。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提高办学效益, 是航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航海高等教育的定位

航海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航海专门人才, 服务海上交通运输业、提高社会综合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办学必须面向市场。近年越来越多的航海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航海工作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航海高校招生受招生计划的严格限制, 航海教育的规模不可能做大, 而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航海高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1. 政府和社会应当把航海教育作为特殊教育来对待。航海高等教育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 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对航海教育的特殊性在办学的实际支持上做得不够到位, 这就带来许多航海高校自身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办学规模小、学科专业单一、功能不完善、办学效益不高等。所以, 要加快航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步伐, 就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对航海高校的性质和职能的定位, 对航海高校给予政策扶持。

2. 航海高校应当努力拓宽办学面, 增强办学适应性。航海高校在坚持航海学历教育为首要任务的同时, 还应积极发展非航海类教育。发展非航海类教育是提高办学效益, 增强学校适应性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航海学科与相近学科的交叉渗透, 提高航海类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总之, 发展非航海类教育不仅要从扩大学校规模的需要出发, 更要从提高航海教育质量和航海高校办学水平出发。

3. 密切航海高校与海上交通运输企业联系, 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航海人才, 是航海高校服务社会的最大和最根本的任务。与此同时, 还应围绕航海现实需要,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努力拓宽服务的渠道和范围, 包括开展在职海员培训、技术培训等教学服务; 参与航海海事办案、航海科技成果转让等科技服务; 利用图书资料、信息库等为海上交通运输企业提供航海学术、信息服务; 开放仪器设备、实验室等, 为航海工作提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支持。航海高校应树立为航海事业发展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的观念, 把对海上交通运输企业的实际贡献率作为检验航海高校办学成效的标准, 通过建立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等在内的办学效果与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努力培养“海上交通运输企业满意”的人才, 努力提高科研对海上交通运输企业实际贡献率, 努力增强服务航海的能力, 使航海高校真正成为海上交通运输企业的人才摇篮和知识创新、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

二、航海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航海高等教育和航海高校办学的基础, 也是航海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今天的航海业正在转到依靠人才、依靠科技的现代化轨道上来。这一切都有赖于航海学科建设为航海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长期以来, 航海高校学科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 尤其在学科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在航海高校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一是师资引进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 师资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配套性不强; 二是教师的培养缺乏计划性, 教师自身的学科定位、发展目标不明确, 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才资源浪费, 更难以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三是课程体系较混乱, 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 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由于缺乏学科发展的目标, 科研工作零打碎敲, 力量分散。必须看到, 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 它不仅是教学发展的强劲动力, 也是航海高校科研工作的坚实平台。航海学科建设首先应强调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 其中很重要的是必须适应当代科学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特点和趋势, 深刻把握航海工作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 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中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航海学科建设也必须密切关注和切合现实航海工作实际。这既是航海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 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要高度重视航海工作在实践中创造、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把它作为航海学科建设的源泉, 并从中汲取营养。

三、航海高等教育应贴近航海实践

教学贴近实践, 是航海教育的基本方向。航海工作要求人才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 更要有较强的能力, 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航海人才的培养要从根本上强调和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航海高校对人才的培养, 理论知识教育是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是关键。航海教育贴近实践, 关键是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符合航海实践要求, 做到理论知识教育与动手能力培养的协调统一。

1. 以航海教育贴近航海实践为方向, 改革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体系, 使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统一于航海实践的实际。对人才长远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力和素质, 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航海高校应从人才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 从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性出发,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并重与统一, 做到相互促进。当前, 航海理论教育改革的关键是通过学科建设, 充分吸收法学、管理学等的新理论、新思想, 吸收航海工作中的新技术、新方法, 整合航海业务理论知识, 构建科学地反映航海工作实际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充分体现航海理论教育的先进性、广适性, 实现航海理论教育的基础化、规范化。

2. 根据培养目标,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具有多层次性, 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 对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要求有很大区别, 航海高校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确定理论与实践教育的不同要求和层次。实践能力的多层次性要求航海高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从事航海工作所必需的应用操作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从航海工作对人才能力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性的要求出发, 在教育中突出理论基础上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 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效果。转变教育观念, 关键是转变对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作用的认识。在理论知识教育中, 应当克服把掌握知识作为唯一目的的观念, 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等被动的教学方法, 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 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主动的教学方法。实践出真知。在实践教育中, 应改变纯粹的训练操作技能的观念和简单化的训练方式, 使实践教育成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过程。

四、航海高校的管理

航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两个基本目标: 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个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 这两种取向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航海高校人才培养是适应社会要求和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航海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当前, 航海高校在强调技能教育的同时, 同样必须关注人的教育, 把发展学生合理的个性与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要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培养海员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 关键是找准结合点, 找准创新与纪律、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结合点, 在坚持海员要求的前提下, 更多地给学生创造发展合理个性与创造性的空间。

1. 坚持养成教育, 发展合理的个性与创造性。长期以来, 航海高校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纪律作风的养成教育, 并形成了以半军事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的良好传统。同时应当看到, 养成教育强调共性规范, 强调抑制个性,这是培养合格海员所必需的, 但是, 并非所有个性都要一概压制。随意的、盲目的、无政府主义的个性, 必须压制, 而在海员共性规范下合理存在的个性追求, 则应当保护和鼓励发展。所谓合理的个性与创造性,应以不违背共性要求为前提, 以不损害航海事业发展为尺度。航海高校的创新应当是工作的思想、理论、方法、措施和手段方面的创新。

2.培养创新思维教育,为了达到培养合格海员的根本目标, 航海高校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航海高校同样应尊重和保护学生合理的兴趣, 特别是在求知方面的兴趣、愿望, 并善于引导和发展这种兴趣愿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 坚持以人为本, 改进管理工作。首先是转变管理理念, 树立高校管理的育人观念、服务观念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从思想认识上解决“为什么管理、管什么、怎样管”等问题。长期以来, 航海高校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 刚性化管理太多太强, 管理方式简单化。因此, 发展合理的个性与创造性, 航海高校必须改进管理方式、方法。。要在坚持共性要求、强调令行禁止的同时, 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和自我发展的要求, 采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坚持自律与他律结合, 增强管理的育人效果。航海高校还应从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 确立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管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行为, 而且应重视学生心理的引导。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海上航行实习 教学改革 教学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4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xistent problem of maritime practice, the conception of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raised with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 The conception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to enhance navigational practice effect.

Keywords naviga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l

海上航行实习是海上专业高年级学员的必修课程,是学员航海素质培育的必然要求,是学员毕业后海上岗位任职的重要基础。作为海上专业学员航海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航行实习以学员随船舶实际出海开展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是海上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1 海上航行实习教学改革的需求

(1)海上航行实习教学内容需进一步优化。如何紧扣海上任职需求导向,针对海上专业高年级学员特点,优化实习教学内容体系,是海上航行实习教学改革的核心需求。

(2)教学组织模式及方法需进一步改进。如何针对海上航行实习教学特点,建立统一高效的教学组织模式,是海上航行实习教学改革的关键需求。教学组织模式中新型教学方法不足,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①

(3)第二课堂需进一步加强。如何发挥学员主动性,开展海上第二课堂,确立海上航行实习教学中学员的主体地位,是海上航行实习教学的重要需求。

(4)教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如何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完善海上实习教学设备、仪器及航海资料等教学条件,是提高海上航行实习教学效果的支持手段。

2 海上航行实习教学改革的构想

2.1 重构实习教学内容体系

(1)教学内容的需求。海上航行实习教学内容的需求由学员未来海上任职决定,学员毕业后需要什么样的航海素质,实习教学就应具备相应的教学内容。学员航海素质培养需求中的航海思想、业务、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对海上航行实习教学提出了需求。航海业务素质培养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在校内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海上实习期间的实践运用;而对于航海思想和生理心理素质,前期校内的宣讲式教学效果很有限,海上航行实习期间的实践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将海上航行实习定位为综合性实习,不仅仅是天地文等业务教学,同时应加强海上岗位职业荣誉教育、岗位见习、海洋环境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等,从而强化航海思想和生理心理素质培养,有利于学员航海综合素质的培养。②

(2)教学内容的重构。从分析学员毕业后第一岗位任职及海上中长期职业发展对学员航海素质培养需求分析入手,细化海上航行实习的具体教学目标,按航海业务、海洋环境、岗位见习、航行法规四个类别,对海上航行实习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一是航海业务方面,明确地文航海、天文航海、仪器、气象、船艺等内容及要求;二是海洋环境方面,明确区域海洋环境、海域人文环境、地理水文气象环境等内容及要求;三是岗位见习方面,明确船舶部门岗位等见习内容及要求;四是航行法规方面,明确海上航行基本制度、海上相遇规则等内容及要求。应注意明确每一项内容对学员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完成海上航行实习课程标准制定。

2.2 优化实习组织模式

(1)实习教学组织。以素质教育要求和学员主体地位为导向,优化实习教学组织。一是实习组织总体规范,主要规范学校机关、院系、教研室、实习船等实习相关单位的职责及协作要求;二是海上课堂组织改革,主要明确地文教学多教室同步教学优化、天文观测组织优化、船艺教学组织及小教员作用发挥等;三是岗位见习组织改革,主要提出学员见习的分更次、多岗位轮换组织模式,明确教员、学员管理人员、船员在岗位见习指导中的分工,强调船舶实际航行任务等对学员岗位见习学习活动的牵引。③

(2)海上第二课堂活动。以学员航海俱乐部为主体,由学员主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海上第二课堂活动,突出海上航行实习教学中的学员主体地位。一是由学员组织海洋知识竞赛、船艺技能竞赛、进出港航法综合设计等多种竞赛活动,激发学员自发学习航海知识、锻炼航海技能及业务能力的兴趣,提高海上实习效果。二是结合实际航行海区,由学员俱乐部主导开展海洋环境信息交流、天文拓展、气象预报等海上课外学习活动,培养学员航海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海上职业文化。通过V播平台、实习报纸等平台,加强海上职业文化宣传,强化学员对海上工作的认同感、激发海上职业荣誉感、自豪感。

2.3 综合考评

编制《海上航行实习考核成绩评估系统》数据库软件,客观记录每一名学员的科目成绩、表现、晕船程度,然后采用综合评定规则和模糊评判方法对学员成绩进行综合考评。

(1)成绩评定规则。依据《航海技术标准》和实习课程标准,结合本科高年级学员特点和航行实习的教学实际,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建立以天、地文航海为主、兼顾岗位见习、船艺、平时表现的多科目考核定性定量综合成绩评定。

(2)考核成绩评价方法。航行实习时哪些因素会影响航行实习考核成绩、影响程度有多大、人们可接受的影响指标有多大、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或对策才能将航行实习考核成绩做到公正公平,这些问题要求考核成绩评价方法必须要科学合理。考虑在航行实习考核过程中影响学员最终成绩的许多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航行实习考核成绩评价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海上航行实习是人一船一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即由实习者、作为移动对象的船舶、以及船舶航行所遇到的周围环境三个要素组成。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选取评价因素:考核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方面;考核时的气象水文条件方面;人为因素方面;组织管理方面;考核用仪器方面;考核用图书资料方面。在这六个评价方面中科学地选取每一层次的评价因素,建立起整个评价体系,对学员海上航行实习考核成绩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评判。④

2.4 教学条件建设

(1)师资力量建设。人员数量足够、航海素质高的师资力量队伍是海上航行实习教学的重要保障条件。应考虑选调专业航海人员到院校任教、加强教官制度、加强现有人员的理论与实践培训等多种途径强化航海教学师资力量。

(2)教学保障条件建设。一是编写海上航行实习教材,包括基本教材、辅助教材、电教教材三类;二是开展课程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海上航行实习网络课程、MOOC课程、航海事故案例库、想定库、试题库、海洋环境信息资源库等6类,实现对实习教学的全方位资源支持;三是完善航海资料和教学仪器,更新补齐海图、航路指南等资料及航海方位仪、六分仪等海上航行实习教学仪器。

2.5 航海文化建设

(1)突出航海文化的激励作用。航海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和激励作用,是辅助学员航海思想素质形成的有效载体。学校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学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过程。

航海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手段对学员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使其形成熟悉航海历史,热爱航海文化的氛围和习惯,通过长期的教育和积累,形成对航海文化的普遍认同感,提炼出其中的核心价值。通过发挥航海文化的思想渗透和精神愉悦功能,并不断提升校园航海文化的时代内涵,形成对航海文化的普遍认同感和价值观,能激发学员融入海上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海上航行实习教学的效果。

(2)强化校园航海文化氛围的构建。航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在航海实践过程中所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规范及其物质形式。以郑和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航海文化,是历代先人在不断的航海实践中,用生命与风浪拼搏中逐步积累而成的。

构建校园航海文化氛围,就是要以郑和航海精神、国家海洋战略思想等为导向,不断创新、丰富航海文化活动的载体,如举办航海历史展、航海文化展,航海特色体育赛事、航海技能竞赛等;邀请资深船长与学员面对面开展座谈会,以轻松自然的方式讲述工作中的事情,激发学员们对海上工作和生活的兴趣;要加强对学员航海特色俱乐部的扶持,指导学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航海特色活动,积极打造学校航海文化活动品牌,以此彰显学校的航海文化特色,提升学校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3 小结

以海上任职需求为导向,考虑海上专业高年级学员特点,从重构教学内容、优化组织模式、强化综合考评、完善条件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海上航行实习教学改革的构想,对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强化学员航海素质综合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基金:海军工程大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学员航海实践教学改革研究,NUE2015113

注释

① 吴兆麟,张仁平.中国航海教育改革与发展初探[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2(8):1-7.

② 王桥.高等航海教育培养模式对船员的影响[J].世界海运,2010(11):22-24.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5

【摘 要】安全教育对各行各业而言都非常的重要,对每个人而言也是如此。船员的安全是航海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加强船员的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实现零风险的安全航行。本文对目前航海安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航海教育;学生安全意识;重要性

我国的航运业随着现代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技术的使用可以使航海的安全系数得到提升,但并不能完全克服航海中的风险,当前,航海的事故率依然很高,在调查中发现,事故中的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由于人员的失误引发的事故占很高的比重,因此加强航海的安全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关心航海事业发展的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航海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目前航海安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根据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制订的《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要求,航海院校都开设了关于航海安全教育的课程,课程设置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作为航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低。对于航海院校的学生来说,如果想从事船员这个职业,必须有一定的凭证,即航海证。在学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海证考试,课程的设置也是主要围绕这个目标开设的,与考证联系密切的课程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其他的课程因为不能转化为直接的分数,经常被忽略,在一些院校,课程的设置很少,与其他课程相比课时差距很大,安全教育课程仅仅成了流于形式的摆设。(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种教师本来就缺乏,但在许多院校这样的老师一般都安排在主辅机之类与考证有关的课程进行教学,安全教育课程的任课老师大都是年轻教师,他们本身缺乏实践的经验,无法提供给学生有用的信息。(3)教材编写的缺陷。目前国内航海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且理论知识比较深,艰涩难懂。安全教育必须有大量的案例,但现在的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法律法规,仅仅罗列这些法律条文没有具体的案例,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学生容易产生各种抵触情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重要保证,教育中应重视心理的健康教育。(4)授课方式陈旧。讲课的方式主要是教师照着教材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被动灌输式的,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生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进行解决。

二、提升航海安全教育的措施

(1)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配置上要合理搭配,安排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的教师讲授安全教育的课程,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能把理论知识贯穿到实际的工作中,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改变孤立教授理论知识的局面,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会更加明显。(2)改进教学模式。将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入到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日常管理与专业教学中,能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增加安全教育的效果。要使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录像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3)编写合适的教材。大量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当前航海安全教育的教材理论性偏强,法律法规、条例较多,内容枯燥无味,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讲课也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编写一部新的教材,对师生进行更好的指导是良好的改善之策。新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对理论部分的选择,理论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难度适中,应引用大量的案例,案例对理论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可以做到讲解的通俗易懂。(4)把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安全习惯的形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环境的形成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学生中努力营造安全教育的氛围是很重的。而且,将安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训练之中,教师利用各种时机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海上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多门专业课,还要经历海上认识实习、水上训练、实验室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自己的安全观念。

航海教育中加强航海专业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海运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仅仅树立安全教育的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针对当前安全教育的现状,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施力度。

参 考 文 献

[1]张存有,李可顺,陈海泉.加强航海教育中船舶安全意识教育的探讨[J].世界海运.2012,35(6):21~23

[2]李品芳,闫锦,黄加亮.船员安全教育体系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8,12(1):16~18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6

引言:5月份,笔者去福建工作调研。期间,参观了几个博物馆。无独有偶,这几个博物馆都和人有关:郑成功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妈祖源流博物馆等,而这些人物又都关乎涉海实践活动。水师、华侨、海神崇拜,这三个小分题看似各自独立,并无关联,但置于“人和航海”的关系范畴中思考,却涉及了人在涉海实践领域的若干方面。

一、作为涉海实践主体的人

明清之际,郑氏父子在东南沿海开创了海上军事与商业集团,是近代历史上具有与外夷对抗能力的一支重要“海上力量”,占据东南海域一隅,开启了跨越洲际的贸易网络,从而参与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航海历史中的郑成功,并非历史教科书中所呈现的驱荷复台的“民族英雄”这一单一形象,而是一个集水师将领、海商精英与海盗首领等多种身份于一体的海上传奇人物。郑氏集团的蹈海生涯,充分体现了人在涉海活动中的主体性。无论是海上武装,还是亦商亦盗,都是人自发以海洋为依托所展开的生产与实践,是人对海洋这一生存环境的主动介入,体现了人的能量与意志。回想一些涉海的古物,比如商代纹鼎中的会意字“荡”,春秋时期水陆攻占船纹铜壶、汉代冷水冲型船纹铜鼓等,早期的舟船图纹总是与人的形象在一起的。操桨者、挥戈者等,表现的是人借助舟船工具在海上或水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航路的开辟、港市的兴替等,无不凝结着人在涉海生产领域不断升级的智慧、勇气以及价值需求。因为人的介入,海洋有了故事,因为故事,海洋才有人文意义。如果海洋仅作为一种纯粹自然性的存在,是无法进入文明史的叙述。在2010年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召开的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曾有台湾学者问我一个问题:海洋文化与航海文化,孰大孰小?当时不假思索回答“航海文化”,现在想来答案是轻率而武断的,但有一点,就人的主体性表现程度方面,航海文化还是比海洋文化更为突出些。因为“航海”本身是一个动词。是动词,必然有施动者,人是“航海”行为的施动者,这是我们讨论航海文化的前提与基础。与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相比,动词往往更具有穿透力。因为这是对动态化发生过程的呈现,而非静态、状物的描述,比如航海,谁来航海?为什么航?在哪里航?用什么航?怎么航?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指向人,推出了动作背后人的观念、能量、意志、情感等一个紧密衔接的链条体系,进而凸显了人在海洋中的主动性、主导性以及主旨性。

二、作为涉海信仰创造与传播的人

海神妈祖,是由历史上真实人物幻化而来的神明。她原为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少而灵异,能知人祸福”,28岁那年因救人于海难而不幸身亡。由于妈祖生前的神事活动而具有的影响力,当地百姓视其为海神,能佑护海上人生命平安,遂筑庙祠以奉祈。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信仰折射的是涉海人群特殊的心理需求与情感寄托。南师大王青教授在其著作《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神话与小说》中论及“沿海地区的宗教创造力十分旺盛”,这与涉海人群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涉海人从海上讨生活,面对大海难以预测的神秘力量,常感个体的渺小,由此产生对超自然力量佑护的崇拜。海神崇拜是从意识领域实现人与自然两种力量的平衡,也反映出涉海人群的意识领域与宇宙观念。更意味深长的是,妈祖信仰之所以获得统领华人世界海上守护神的至高地位,正是藉于人的涉海行动力量。从宋代开始,妈祖信仰经历国家层面的宋朝使臣出使高丽琉球、元朝海上漕运、明朝郑和下西洋、清朝施琅收服台湾等几个重要阶段,民间方面主要经历宋元明清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往东南亚和南洋移民、民间私人海上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国内通过北线传播至江浙沪、山东、天津等地,通过南线分别抵达广东、香港、澳门,并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地区发展;在国外则沿着西太平洋区域航线传播至日本、朝鲜、东南亚,跨太平洋横渡航线到达美国、巴西、墨西哥等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海洋信仰。航海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不仅实现物质、制度、技术等现实生活层面的传播与交融,还将意识领域的观念形态播迁至不同地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文化”,这正突显了妈祖信仰的普世性,也说明人在信仰传播、流变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妈祖信仰随信奉者漂洋过海,在异域落地生根,发展过程中又融当地传统、信徒经历与现实需求,形成各自特征,往往在神像造型、奉祀仪式、组织机构等方面产生差异,这又体现了人对信仰的再创造。

三、作为涉海特定“产物”的人

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南洋华侨,是明清“海禁”政策后闽粤地区私人海上贸易群体的衍生与拓延,构成了现代意义上海外移民的雏形,也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特征。17-19世纪,直至20世纪初,华侨(包括华工)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航海活动的重要群体。没有出海前,他们是福建、广东沿海区域的本土百姓。由于祖辈积业、世代沿袭、地缘业缘等影响因素,他们出洋经商,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生活方式。正因为渡海到达海外,在异国定居生活,形成了“华侨”这一特定群体。人是航海实践的主导因素,反过来航海实践又会催生具有特定身份内涵的海上群体。除华侨、移民外,还有诸如具有传统行当色彩的船工、舟师、渔民、海商、牙行、市舶司使;具有现代职业特征的船长、大副、海员、水手、引航员、灯塔守望者等,还有一些处于历史边缘的另类人群:海上劳工、海上猎人、海盗、海贼等等。“海洋”使他们在某一个特定阶段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建立一个集体所具有的组织结构、行为特征、伦理价值和思想观念。“海洋”在很大程度上又改变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命运,这背后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有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亦有在常年涉海基础上所形成的“海上人”内心图景:比如他们眼中的海洋,他们对海洋的感知与认识,他们从本土到达异域后的内心冲击,他们对自身归属感的认定等,都构成了航海文化内涵的具体内容。以华侨为例,在与厦大黄顺力教授交流的过程中,他的一个观点很具有启发性。在他看来,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在建国后舍弃南洋的一切回国归乡,不遗余力奉献一切,从某种角度上映射了华侨们以土地为中心的价值认同取向。较之本土居民,内心以“流民”自喻的海外华人更希望得到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可,“新中国”“中央政府”等无疑是这一核心价值体系载体。同时,“出洋”涉及跨越,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还包括文化。近世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由此带来异质文化的交融,都是从海上开始。陈嘉庚纪念馆当时正在展出的临展“世界华人与华人世界”就是很好的诠释。无论是西方画报中的华人形象,还是类似于“耆英”号、“黄鸪”号、“厦门”号、“宁波”号的跨洋航行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境遇,说明:人在作为跨洋文化交融主体的同时,自身又成为交融的产物。涉海人群身上凝结着浓烈的海洋元素,揭开这些符号会获得一个更广阔、更真切的涉海世界。

四、博物馆中的人与航海

如果说人作为海洋世界的介入者,引发了航海的起始,那么人作为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播迁者,撬动的是航海的过程;而人作为海洋环境的特定生成者,则归结于航海的结果。这三个表面看似无关联的主题恰恰在内部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链,加深了笔者对人与航海关系的再认识。这种认识,对于一个在航海博物馆内的工作者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航海博物馆的主题是航海,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人;在被有些学者称之为“内陆型文化为主流”的国度中,“航海”对于普通人而言,至今仍是一个生僻、冷门、遥远的概念。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能证明这点:多数来我馆作学术报告的嘉宾,在其开场白中提及我馆馆名时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馆名者甚少,有人将其称为海洋博物馆,有人曰海事博物馆,还有人说航运博物馆云云。虽然上述几个词语在概念范畴上也都涉海,但这个现象说明了“航海”一语似乎不在人们日常使用的词汇范围中。专家学者尚且,何况普通人?因此,如何打通现代人与航海由于生活差距而产生的认知差距、情感差距和历史隔阂,实现博物馆与普通公众之间的文化交融?这其实是一个贯穿于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核心问题。

心理学提示我们:人往往会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从宏观角度看,人是最大的同类群体。作为博物馆的接受者,自然也会对航海中的人,以及一切寄托着与人相关的信息源更感兴趣。我们熟知人与历史的关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者,人也是历史记忆的书写者与诠释者。在结构上,人因其主导性,为历史提供了支架,甚至提供了支架的撑点;从内容上,人又因富有细节,使历史显得真切,有温度;从精神上,人更因其个体生命质感,形成个体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拉伸,进而赋予历史张力。作为“过去事实本身”的历史,或凝成合一,或平铺直叙。“人”是其中的活性要素,触及则能画龙点睛,活泛精神,以展览为例。我馆自开馆以来,举办多场临展,主题涉及辛亥革命、航运企业发展历程、中外交流、船舶、航海仪器、港口与城市等等。这些展览以实物为核心基础,以事件、仪器、企业实体等为依托,呈现了人类在涉海生产实践过程中某个阶段某个领域所形成的文化结晶。印象深刻的是, 2012年9月份中荷交流展中的最后一个展项。那是一个以对比手法呈现的模拟场景,毗邻并置,一中一荷,两个典型的家居布景映入眼帘。在极其相似的背景色调下,两个居室在结构布局、日用器物、装饰风格中的差异如同长河中泛起的细流,阳光下默默流淌,波光粼粼:咖啡壶与茶壶,静物油画与花鸟水墨画,餐桌上的鲜花与案几上的盆景……所有的静物担当着无声解说,静静诠释着中国人与荷兰人普通居家生活的不同况味。这“况味”就凝结着东西方文化特色。始于海上的中荷交往,伴随17—18世纪贸易的发展,逐渐从经济层面延伸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既是交往,就有互渗、融入,在中外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主题视野下,这种异质感并非剧烈冲撞、决绝对立,而是在细微中有熨帖,有彼此接受、吸收和转化的弹性生命,有相得益彰的和谐。观者深为这“静物图”中暗藏的张力而吸引,这也是将其作为整个中荷交流展收笔之作的意旨所在,她以极其具象化的形态诠释了“航海”与生活最直接的关系,使观众触碰碰到了“航海文化”概念的核心。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正是因为展览背后对“人”之要素的理解与设计。虽然具体的场景中并没出现人,但观者感知中的“人”无处不在。因此,对于“人与航海”的思辨认识,不仅能解决展览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的“主题素材”问题,更有助拆解思维的壁垒,带来方法层面的启示。

年初读柴静的《看见》,开篇回忆她初进央视时与制片人陈莽的对话。陈莽问她:“你来做新闻会关注什么?”柴静答:“关注新闻中的人”。因为人是当下社会历史进行时的构成单元,他们的存在是新闻深度的源泉。同样,在航海博物馆中,“人”也是重要的深度元素。一件文物,一个场景,一艘船模,一尊雕像,都凝结着人之要义。人是构成历史洪流的细川,也是航海文化“言之有物”的依托所在,因为他们有生命,有故事,有精神。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7

航运企业文化和航海高职校园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即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航运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培养高效能的航运企业经营团队,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航海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的航海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二者的目标存在共性。因此,航运企业文化和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也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的互渗与互动,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来增强校园文化的活力,完善企业文化的功效,借此实现共赢。把优秀的航运企业文化吸收到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中来,将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作用。首先,可以使校园文化进一步彰显出“航海高职”特色,充分发挥其航海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航海高职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可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搭建起校企合作的平台,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第三,可以使学生充分适应企业文化的“预熏陶”,潜移默化地认同航运企业文化,树立成才目标,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缩短从校园到企业的岗前适应期和过渡期,尽快地由“校园人”转换为“企业人”。

航运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和方式

1.加强校园航海职业人文氛围营造,创建航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航运企业的环境和氛围是非常独特和直观的,航海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也应给人以独特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校园绿化美化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航运企业文化元素,办公楼和教学场所等的规范设计,均可比照企业标志性识别系统,对校园建筑物、道路、景观等进行专业化命名;在宣传栏中展示优秀校友宣传图片,教学楼悬挂国内外著名航海家画像、各类船舶图片,实训楼张贴著名航海家的经典名句和优秀航运企业的管理理念等;通过广播、海报、宣传片等形式,定期介绍一些航运企业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逐渐产生认同感;在生活区设置文明礼仪警示牌和航海职业规范用语,学生的校服、卧具以及生活用品与职业特点相吻合等,使校园处处彰显出航海特色、行业特色,使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足之所至,处处感受到校园文化浓郁的“航海职业”性,时刻置身于浓郁的航运企业文化氛围中接收浸染和熏陶,逐渐形成对职业选定的认同,在进入企业之前树立起职业奋斗目标和努力学好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坚定信念。

2.加强航海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仿真的航海职业文化氛围

航海高职教育应紧密依托航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相关要求,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建设理论与实践、实训与生产、教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如航海轮机模拟器、机电一体化实习工厂、海上实训中心等。按照真实航运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布置实训基地。实训场所工艺流程设计、设备摆放要尽量按照真实的工程或工厂的要求来实施,使学生接受的是仿真职业文化的教育。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过程中适当建立仿真企业管理制度,按企业标准来要求实训学生。通过这样立体式仿真职业文化的影响,使学生对航运企业的工作环境、设备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都有了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未来职业,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职业技能的优化。

3.加强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创建与航运企业文化兼容的校园制度文化

相对于学校而言,企业在管理上更为严格,特别是类似航海这种行业特色鲜明的企业,在制度设置上更为严密而有效,它不仅要求员工有非常严格的纪律、规范的操作和管理、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和高效率的劳动,而且还要有国家和民族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及团队意识;不仅要求员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更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敢于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勇气。对此,航海高职院校目前通行而普遍的做法就是实行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在这方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围绕航运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经过二十余年的积淀,形成如军训、一日生活制度、内务卫生制度、军容风纪、会操校阅、升旗仪式等一系列半军事管理制度,在实施中始终坚持教育是基础、严格是生命、制度是保障、细节是关键,不断推进半军事化由制度向文化的提升,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文化促进自律。学生在得到有效管理的同时,提前适应了严格的航运企业制度文化,为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高强度的管理做好准备。

4.积极开展航海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航海职业的魅力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体现航海职业文化,有意识地将航运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如经常举办航运企业专家报告会,举办“航海毕业生论坛”,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广泛传播企业文化,用航海人的真实事迹激励学生,用生动的企业文化感染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航海职业规划;组织特色社团,开展一些航海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航海夏令营活动,组建大学生舢板队、帆船队,充分体验航海的魅力;加强与航运企业进行文化交流,设立航运企业奖学金,按照航运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组织评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准航海人”;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直接深入航运企业考察调研,体验企业文化,将航运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航运企业联合开展经常性的各项技能竞赛,举办各种诸如航海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等,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航运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

航运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融合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做强做大的必然趋势,但要明确认识到,校企间的深度合作是以文化融合为基础的,只有达到文化的共融,才能够真正实现“用人”和“育人”的完美结合。航运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融合也应关注以下几点。

1.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

航海高职院校要树立一种现代、开放的办学思想,在办学思想、发展战略、质量意识、校训、班训、校风、学风、机制、管理、考核等方面借鉴和吸纳优秀航运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确立服务航运企业的价值取向意识,始终把为航运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作为主要办学目标,构建与航运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具有航运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大环境。

2.用足、用好政策资源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高职教育的意见、办法等,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如《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2012年3月22至23日,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其中涉及要鼓励企业办学校,并将逐步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包括减免税收、抵冲税收、给予企业办校补贴等,而且国家正在修订职业教育法。特别是近日,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教高[2012]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健全完善航海教育管理体制,推进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加强航海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等。这些利好的消息,对于航海高职院校来讲都是难得的机遇,必须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3.加强对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

航海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高地的作用,不断加强对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研究。因为航海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航运企业文化的继承者、参与者和发展者,所以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开设航运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人文课程,并进行相关的职业素质的训练,使航运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在校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学习了解航运企业文化,改善知识结构,深入企业,向研习专业技术一样研习企业文化,到优秀的航运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将航运企业的文化精髓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航运;贸易;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59-03

引言

中国已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外贸货物中除少部分是陆运和空运外,9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任务是通过海洋运输完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航运业迅速发展,其增值超过了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中国在全球航运重心东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东向和西向航线如跨太平洋、欧洲―远东―欧洲等航线主要集装箱贸易的主宰;中国内地也已拥有上海、广州和宁波三个亿吨大港,同时,深圳、大连和天津等集装箱港口在过去十年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因素”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推动国际航运市场的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其国家政策对国家航运市场的影响上。可以说,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全球航运需求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2009年5月国务院已批准上海建立国际航运中心,努力实现到202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总目标,这都对中国航运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积极发展航运贸易、港口贸易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在国际航运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对现有国内外航运贸易计量模型进行概括和评述,对促进中国航运市场贸易、建立国际航运中心和加速国际航运自由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航运发展和国际贸易关系模型研究

国际贸易是国际航运的基础: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国际航运从国际贸易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国际航运市场作为国际贸易市场的派生市场,在世界经济和贸易等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1995年Krugman提出了探讨“国际贸易增长的原因”,理论上说是由于技术进步、通讯发展和计算机、集装箱、大型油轮等运输业的飞速发展。Baier & Bergstrand(2001)实证结果表明:1950年后的贸易增长中2/3是由于收入增加,1/4来自于关税减少,不到1/10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Jacks & Pendakur(2008)的实证分析结果则证明航运发展并不是构成国际贸易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引起争议,但令人深思。高炯(2002)以进出口贸易额和航运量等数据为基础,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的方法构造了国际航运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模型,得出国际航运对国际贸易依存度呈逐年下降趋势的结论。同时通过对中国海运和贸易数据的综合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国际航运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反映了中国外贸货运市场的不够完善,在此基础上对航运企业提出加强管理,调整船队结构、人才结构、技术结构、功能结构等相关经营建议。

辛曦(2001)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中国的港口对世界航运贸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魏书杰(2009)则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战略,认为海上贸易举足轻重,发展海上贸易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韩立民(2004)和陆峰(2007)等分别对中国的主要港口航运贸易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针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对航运业造成重大打击,而且将影响未来航运市场的态势,张国发(2009)认为,影响未来航运市场的五个不确定性因素为: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进程是否会出现反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消费模式是否会有所转变,中国工业化道路取向和发展模式的调整、全球变暖可能会终结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全球经济贸易复苏道路曲折。杨权斌(2009)通过分析中国历史郑和的航海国际贸易合作路径得出结论:建构世界秩序为航运贸易国际合作创造环境、创新航运体系为航运贸易国际合作提供运输便利、提携特殊人才为航运贸易国际合作打造专业人才。

二、航运经济模型研究

航运贸易计量模型的研究是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航运市场不断发展和数学模型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数学模型在国际贸易学中的运用能较为精确的揭示国际贸易的规律,从而为国际贸易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益的借鉴。近几十年来,数学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日益增多。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国际贸易同数学模型结合在一起,不仅完善了贸易计量模型,还为航运贸易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Norman & Wergeland (1981)、Strandenes (1986)、Hawdon (1978)和Charemza & Gronicki(1981)等学者系统地研究了航运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都没有充分考虑货运市场发展的船运市场是互相影响相互依赖的。Beenstock & Vergottis (1989)的模型中假设货运市场和船运市场是相互依赖的,并将二手船看成是资本资产,寻求一个同时考虑货运市场和船运市场的贩货市场实证模型,以考察有效市场和理性预期假设条件下的模型形式。Binkley & Bessler (1983)研究了极度不稳定市场的干散货贸易,在同时考虑定期租船契约和航次租船合同的情况下得出结论:只有纯供给和纯需求是市场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而对未来市场条件的预期会影响国际干货产品的运输。Glen (2006)讨论了适用于干散货航运市场的数量模型,得出结论:应当运用模型来估计货物运价条件平均数和条件方差,模型的重点是价格变化而不是价格水平;随着风险管理金融模型同航运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模型应当引入航运模型。Luo et al(2009)基于1980―2008年世界集装箱航运市场数据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根据集装箱运输服务实际需求和集装箱运输具体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集装运输率的波动状况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如果集装箱运输服务需求的增长小于8%,集装箱货运率在未来的三年里会持续下降。

曲林迟(1997)将航运经济模型划分为航运市场模型和航运技术经济模型两种类型:航运技术经济模型主要是指航运技术经济优化模型,即在一定的目标要求下,在若干约束条件的制约下,寻求决策变量最优化;而航运市场模型则是指以运价、船价为中心,描述航运市场及其相关市场中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然后分别提出散货船运输市场计量经济模型和班轮运输市场理论模型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结合上海航运中心的建立指出开展航运市场模型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航运贸易计量模型研究

航运贸易计量模型是基于国际贸易模型和航运经济模型,采用国际贸易进出口数据、港口航运量数据,寻求双边国际贸易额同港口吞吐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航运贸易、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发展和预测、政策的制定和检验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苏蓓蓓等(2003,2005a,2005b)建立了一个模拟长江各港口之间贸易、竞争和进化的经济发展模型,并用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各港口年吞吐量呈现幂函数累计分布,与实际统计结果符合。刘斌、邱国栋和刘超(2003)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基于过去十六年各观测值的SPSS统计讨论了中国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额、港口固定资产投资及利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说明,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与对外贸易额、港口固定资产投资正相关,与国民生产总值、利率负相关,和国际上流行的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发展理论相悖,这一发现对中国集装箱港口建设提供了理论决策依据。张孟皎(2008)搜集了中国多个沿海城市对外贸易额、交通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数据,掌握了中国对外贸易额与船舶港务费的相关现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线性回归模型结合SPSS实证分析宏观经济背景下船舶港务费与地区对外贸易额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了船舶港务费与对外贸易额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等重要结论,并利用灰色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发展走向。根据实证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船舶港务费征收标准的不合理之处对中国交通行政事业单位今后制定相应的收费办法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李建丽(2009)定量分析了美国经济、贸易与全球航运市场、中国航运市场的关系:分别将国际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Baltic Dry Index)、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hina Coastal Bulk Freight Index,CCBFI)与美国GDP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指出无论国际还是中国的航运运价都与美国GDP之间呈很强的正相关,美国经济与中国航运市场的相关性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变得更加紧密。结论表明国际海运贸易对美国的贡献是极高的,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两国贸易量的提升对于美国经济进一步的好转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关注美国GDP政策调整给美国带来的变化成为中国航运市场的运作者的重要战略决策依据。梁振(2009)在综述港口同城市经济发展。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宁波为例实证分析了城市经济增长与港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城市经济GDP总量同货物吞吐量、进口额、出口额之间的量化关系。通过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宁波对外贸易的增长会带来其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时增长的结论。

四、结论与思考

航运贸易利用天然航道,具有成本低、运量大、范围广等优势条件,这些优势条件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加以研究。随着中国航运业、造船业的不断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国也必将形成航运经济研究中心。而经济研究的深入与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密不可分。理论的研究为实践提供依据,实证研究则检验和预测了航运贸易状况。将航运同国际国内贸易相结合,通过构建经济计量模型探索影响航运贸易的各个因素和影响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贸易理论,并将国际贸易同国际航运市场有效结合在一起,探索国际航运市场的贸易模式;基于航运经济理论,建立航运市场需求与供给的计量经济模型,进一步解释国际贸易、航运供需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对未来航运市场运价进行长短期预测。实证上:定量研究及预测国际航运市场运价指数,得到国际航运市场运价定量化预测模型;具体研究港口发展同贸易发展、城市发展以及物流运输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得到促进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不同背景下航运运价同GDP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为航运市场提供战略决策依据;通过模型构建与检验预测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为预测评估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Baier S.L.and J.H.Bergstrand.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 tariffs,transport costs,and income similar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Elsevier,2001,(1):1-27.

[2]Beenstock M,Vergottis A.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world market for dry cargo freight and shipping [J].Applied Economics,1989,(3):339-356.

[3]Binkley J.K.and D.A.Bessler.Expectations in bulk ocean shipping:an application of autoregressive modeling[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3,(3):516-520.

[4]Charemzaa W.and M.Gronickia.An econometric model of world shipping and shipbuilding[J].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1981,(1):21-30.

[5]Glen D.R.The modeling of dry bulk and tanker markets:a survey[J].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2006,(5):431-445.

[6]Hawdon D..Tanker freight rates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 [J].Applied Economics,1978,(3):203-218.

[7]Jacks D.S.and K.Pendakur.Global trade and the maritime transport revolution [R].working papers,2008.

[8]Krugman P.Development,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The MIT Press,Cambridge,MA,1995.

[9]Luo Meifeng,Lixian Fan,and Liming Liu.An econometric analysis for container shipping market [J].Maritime Policy &Management,2009,(6):507-523.

[10]Norman V.D.,and T.Wergeland.Nortank-A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Freight Market for Large Tankers [M].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Norweg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Bergen,1981.

[11]Strandenes S.P..Norship A Simulation Model for Bulk Shipping Markets [M].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Norweg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Bergen,1986.

[12] 高炯.国际贸易与国际航运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2.

[13] 韩立民.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选择与实施对策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5.

[14] 李建丽,真虹,徐凯.经济危机下航运运价与美国GDP的回归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9,(6).

[15] 刘斌,邱国栋,刘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线性回归模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16] 陆峰.中国港口贸易链正冲击欧洲港口[N].中国水运报,2007-01-05(7).

[17] 曲林迟.航运市场模型综述与思考[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7,(3):10-15.

[18] 苏蓓蓓,许田,陈楠,王彬彬,何大韧.长江港口之间的贸易模型[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3-26.

[19] 苏蓓蓓,许田,狄增如,陈楠,王彬彬,何大韧.一个港口之间的贸易模型[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2):61-66.

[20] 苏蓓蓓,许田,何大韧.长江流域港口贸易网络模型及其中微扰影响[C].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2005.

[21] 魏书杰.中国海上贸易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博士论文,2009.

[22] 辛曦.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航运贸易国[J].中国经贸,2001,(3):2.

[23] 杨权斌.郑和航海国际贸易合作路径及其历史地位――兼论明初东南亚航运贸易圈的形成与影响[J].水运管理,2009,(9):8-10.

[24] 张国发.影响未来航运市场的五个不确定性因素[J].中国远洋航务,2009,(12):24-26.

[25] 张孟皎.对外贸易额与船舶港务费相关性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etric Models for International Shipping Trade

ZHU Hai-xia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9

“教学导航”,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对教材的一份把握、一次梳理、一种融会,并以备课第一环节的形式呈现。简而言之,“教学导航”是为教学铺设的跑道,为教学建构的思路,为教学架设的导航仪。

“教学导航”是对文本的一份把握。“教学导航”是给教师一个研究文本、整合文本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性学习文本的过程。基于研究、立足整合、富有创造性的研读过程,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一份把握。在教材的准确把握中,亮出自己独特的理解,生成自己特别的建构,展现自己深入的解读。

“教学导航”是对文本的一次梳理。文本蕴含的学科价值是丰富的,多元的,深厚的。作为教师,在“教学导航”中须学会梳理,善于“去枝叶、存主干”,才能让课堂教学的思路清晰明朗,才能真正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导航”是对文本的一种打通与融会。既是对文本解读和教学思路融会,也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贯通。这种打通,消除了解读与教学之间的壁垒,这种融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设了桥梁,这种贯通,在文本、生活、学生、教师四要素间明确了方向、铺设了跑道、积累了动力。这样的备课,渗透其中的缜密性与润泽性,是教师最需要的,学生最渴望的,是师生成长最不可或缺的。

二、关于“教学导航”的实践探索

1.写人的课文:“言”“意”兼得

【解读】为写人的课文建构“教学导航”,最紧要处就是“言”“意”兼得。因为此类课文中人物的品质、秉性是教师必然关注的。在上述案例中,无论是法布尔的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还是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实验,亦或是诺贝尔的毫不气馁、勇敢无畏、献身科学,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在预设“教学导航”之时,在“意”的基础上,千万不能忘记了“言”。我们必须关注语言、关注表达、关注结构、关注层次等,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在灵动的课堂之中。

2.写事的课文:循序渐进

【解读】为写事的课文建构“教学导航”,关键是沿着叙事的顺序循序渐进、循序而为,这不仅仅是因为此类课文本身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描写,更因为这样的“教学导航”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文本、更好地习得方法。无论是从一个故事到一千个故事的发展,还是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的变化,还是成语故事中前后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沿着叙事的顺序撰写“导航”,既符合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契合了学生学习的规律。

3.写景的课文:移步换景

【解读】“移步换景”是写景类课文的常用手法,“教学导航”中就应该让学生“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无论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还是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或是莫高窟的创造之美,都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再现。在此基础上去品味、去体会、去感受文字的千姿百态,这也是“教学导航”必须具有的内涵。

三、关于“教学导航”的理性思考

1.“教学导航”让隐性思考显性化。基于传统的备课模式,钻研教材的过程是隐性的,设计学习的过程似乎也是隐性的。其实,教师备课的前前后后,肯定伴随着深入的文本思考,发掘了文本的学科特质,肯定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路径。但这些思考,往往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只有让隐性的思考显性化,让钻研的过程文本化,我们的备课才能真正成为教师钻研教材、展现思考的大舞台。这样,既有利于把自己的文本钻研、教学思考结构化、框架化,又有利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留下即兴的、及时的、原生态的、鲜活的教学思考,还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备课,让备课衍化为撰写论文、案例或随笔的第一手实证性资料。“教学导航”让语文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实现隐性的显性化,实现隐性思考的文本化。

2.“教学导航”让学习路径清晰化。“教学导航”作为语文备课的重要环节,实现从教到学的转轨,实现从基于教到设计学的转身。在导航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研究学、设计学、展开学、交流学、评价学、激励学。在导航中落实学的过程,设计学的过程,彰显学的过程,放大学的过程,让学生发出自己的、真实的、独特的声音。因此,无论是对文本的结构化呈现,还是整体性把握;无论是关键词语的呈现,还是人物品性的提炼;无论是文本在写法上的鲜明特点,还是语文表述上的明显特征……这些都是铺设学习路径的基石。在“教学导航”中,让课堂的学习路径一览无遗,让学生们沿着明晰的学习路径,在语文的天空下舞姿翩跹。

如果说备课的实质应该是建构学生学习的路径,那么“教学导航”的主要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让学生的学习路径清晰化、条理化、结构化。基于“学习路径”设计的“教学导航”,引领了学生的学习,建构了教学的流程,展现了课堂的价值。

3.“教学导航”让教学重点明朗化。语文备课中的“教学导航”环节,切忌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切忌呈现从字到词、内容、写法等所谓的“全面”。“教学导航”,应该是基于语文核心价值的一种深刻探寻,是基于每篇文本独特语文性的一种深刻诠释,是基于对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把握之上的一种深刻解读与明朗化、最大化的演绎。

备《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笔者在“教学导航”中将“每天四问”的教学重点于表格中一一呈现,围绕“顺序、内容、原因、表达”等四个关键环节,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让教学重点简洁明了地呈现。备《推敲》一课时,笔者在“教学导航”中抓住主要人物“贾岛、韩愈”,紧扣其一举一动,分别以“不够妥帖、一边……一边……、不知不觉、闯进”等词语和“很有兴致、懂得礼貌、衬托宁静、读着响亮”等词语,不仅把握住“郊寒岛瘦”“苦吟诗人”的内涵,还领悟到诗人斟酌文字时的那份严谨、专注,让“推敲”的故事深入学生的心田。备《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笔者在“教学导航”中先提炼出“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写作顺序,接着用“低低地、缓缓地”“大海呜咽、也许……也许……也许……也许……”“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进一步丰盈三个过程,最后揭示出“深切的怀念与美好的祝愿”。而在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笔者依照文本的顺序,以“栽花、赏花、写信”为线索,从儿子的“顾不上、一直在忙着”之举到“姹紫嫣红、阵阵芳香”的花园,再到写信时两个“美好的东西”的意蕴,最后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人生哲理。

如上述课例,备课中的“教学导航”让教学的重点进一步具体化、清晰化,无论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还是对写作特点的清晰提炼,或者是对人文价值的正确引领等等,语文的核心价值、课程的核心价值,都在“教学导航”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展现,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其价值与影响都不可低估。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海员心理;航海文化;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U69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只有营造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才能真正让船员这个职业成为体面工作。对于我国海员队伍现状而言,要在2020年实现海员强国梦,更需要营造航海文化氛围。海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船上尤其是航海时,他们要经历许多与常人不同的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复杂因素又严重影响着海员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现在船员健康的概念,不再单纯是躯体的无病,也不仅仅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相关联,它更多地意味着船员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昂扬,意味着个人与周围亲朋好友和船员群体之间的相容相助。船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乎公司、船舶的安全、和谐、稳定和发展。其中蕴含的安全生产、效益提高、人心平和、船队祥和、船员稳定、家庭和睦的资源将是无穷的。让航海类学生更加关注海洋,了解世界特别是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航海文化,接受校园航海文化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业、严谨、勤奋和不畏艰辛等品质,使未来的海员有大海一样宽阔的心胸、深厚的情感、乐观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

一、环境对海员心理的影响

船员的职业、人际和社会环境对其生理和心理有很大影响,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每个船员来说都是艰苦的锻炼和考验,需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和一个健康的身心,确保远洋船舶安全营运。

(一)职业环境的影响。同其他职业相比较,远洋船员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工作环境特殊。远洋船员是工作、生活在特殊的机械环境中的,这种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自上船以后,船员便处在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在昼夜不停的噪音中,得不到良好的休息。长时间的噪声使人乏力、头昏、烦躁不安,出现听力、体力和精神疲劳,不仅干扰了正常的休息和睡眠,而且影响人的行为,降低了船员的反应能力,使其工作效率下降。

船舶的运动,机器的震动,大风浪中船舶大幅度的摇摆,使船员目晕、恶心,造成船员劳累与疲乏,注意力不稳定,动作协调和准确性变差。温差、季节变化快,有时一个航次跑下来,船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分别经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生活,很容易造成船员体质下降。船在海上航行,因受外界条件的干扰和制约,如风、浪、流、雾、雨、风暴、浅滩、暗礁等各种自然条件,船员必须与变化莫测的天气和各种各样的突发事故搏斗。当船靠码头或遇到特殊情况,如赶船期、机械故障等,船员必须加班加点,有时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直到完成任务、工作结束为止。工作持续较长时间,心理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致使船员休息不足,精神疲惫。在此情况下,各岗位上的任何一人稍有操作不慎或一念之差,就有可能发生危及本船或他船的安全事故。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如时差、光源、饮食(常年很少吃到新鲜的食品)等。

(二)人际关系的影响。船舶人际关系特殊。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往,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船员自身的心理需要,也是船舶安全的重要条件。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船上的人际关系带有明显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由于公休、探亲或人员调动等原因,船上几乎每一个航次都要更换一定数量的船员。这使得船员之间比较生疏,加之值班频繁,彼此之间接触交往不多,除了工作时间外,心灵沟通与感情交流机会较少。由于不能完全定船,每条船的设备、管理、船风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船员不得不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将会带来精神上的一定压力。在日常生活中,陆地上工作的人,往往要扮演多个角色:上班时在单位里扮演的是同事和上、下级角色,回到家中则变成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以此也充实和丰富了生活内容。但在船上,每个船员始终是一个固定的角色,各成员之间职责明确,等级明显,有严格的纪律和制度,船员要根据自己的职务履行职责。角色的固定化和工作的专业化,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船员不得不时刻想着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由于船舶定员越来越少,人际交往随之减少,工作生活愈加单调,总是面对几张同样的面孔,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甚至连休息也是一样的。今天的情况和昨天的一样,明天又与今天一样,缺少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令人感到莫明的乏味、烦躁,容易引起船员的心理不适,烦躁不安。在船上,对工作和生活的同事无法选择,不管是否合得来,总得在一起过。在这种无奈的人际关系中,缺乏自制力的人,易激动,不能容忍他人的过失而关系紧张。即使是同学好友,在长时间的海上生活中,日久天长坐在一起该说的话也说了不知多少遍,最后连自己都懒得开口,这是何等的无聊与寂寞。

外派远洋船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为特殊。首先是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管理方式的不同,国外船员大多是西方文化背景,外派船员必须学会绝对服从,对于习惯于东方文化背景船舶管理模式的国内远洋船员来说,感到难以适应,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因此在心理上感到很压抑。半套班子外派还好些,当单独外派与同船的其他国家船员语言文化不同使相互交流困难,因此特别容易孤独落寂、产生敏感抑郁的情感,产生焦虑甚至敌对情绪。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特殊。船员离开了家,离开了亲朋好友,加入了船上的群体以后,生活内容、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人往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家。从上船的那一刻起,船员便同社会、家庭处于一种相对的隔绝状态。夫妻长期分居,离多聚少;船员照顾不了老人、妻子和孩子;老人生病不能服侍、过世无法为其送终;子女入托、上学、升学、工作等等,全靠妻子一人张罗。常年劳累,船员配偶的健康状况也甚堪忧。诸如此类问题,怎能不使船员牵肠挂肚?由此给思想上、感情上带来很大压力。在封闭的工作环境中,船员期盼家里的电话和书信,“家书抵万金”用在这里恰如其分。他们希望通过电话和家信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家庭、亲友的近况;他们需要亲人的问候与鼓励,体会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甜蜜;他们需要了解世界实事、社会变化、文化潮流、科学知识等,以丰富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感情需要。由于长时间缺乏与家人沟通,会使船员莫名担心,烦躁不安,孤独感增加,导致失眠和情绪不稳。一些家庭困难或有矛盾的船员,背着沉重的包袱上船,更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因素,成为船舶安全生产的隐患。

二、航海文化

(一)航海文化的特征。航海文化是航海人员在航海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航海政策、航海运输与贸易、航海科学研究、航海船舶、航海军事活动、航海人才培养、航海精神、航海宗教民俗、航海文学艺术和航海海洋调查与探险等方面的内容。航海文化的目的性是基于航海安全的价值实现和利益获得。沿海国家的历史,是一部航海发展历史,航海是沿海居民与海洋共存的重要手段,航海文化最能体现沿海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理念上的先进性。政府主导民间自发为辅的航海活动,从海洋捕鱼、探寻新大陆开始,到货物贸易、人员交流等,航海文化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合作交流,也促进了沿海国家的文化传递,甚至包括改变战争的胜负。沿海国家航海文化的强盛关系到这些国家的兴亡和历史延续。

(二)航海校园文化。航海校园文化使航海学生形成热爱航海事业的价值观,产生为航海事业奋斗的理想。航海校园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如建设航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筑物,设立航海展览馆展示航海发展的图片、文献和资料,陈列船只模型和船用设备,用动态画面介绍航海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举办航海科普展,这些可让学生心灵受到启迪,航海思想得到升华。加强航海学生半军事管理,培养航海学生团体协作的意识、纪律严明的作风和积极服从的态度。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航海文化意识,同时开设专门的航海文化课程。每学年举办多种学生航海文化活动,如举办航海文艺表演、航海艺术节、航海科研项目申报、航模制作及比赛、航海知识竞赛、航海专题征文、航海专题演讲、航海专题辩论等。邀请航海专家、学者、船长和轮机长等举办专题航海科技讲坛、航海人文讲座,举办大型海洋文化、科技和经济的学术研讨,大力宣传与航海相关的航运、造船、渔业、海洋科考、航海旅游、海洋探险等知识,开展各级航海学会的学术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航海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航海意识,形成航海职业荣誉感,培养学生敬业、勤奋、上进、严谨、热情、不畏艰辛等品质,从而航海人才的培养将发生质的改变。

三、海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海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性格、气质、意志水平等方面的心理品质,海员心理素质主要有智力素质、情感素质和意志品质等。

1、智力素质。航海时情况千变万化,在遇到突发的严重情况下,海员特别是高级海员(船长、大副、轮机长等)应做出敏捷的反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具备准确的预测能力、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灵活迅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快速运算的能力、科学决策和正确指挥的能力。

2、情感素质。海员是正常健康的人,具有和常人一样的情感;海员又是特殊的人,他们长年在船上工作,远航时组成了男子汉单性小群体,身居“斗室”,远离陆地,漂泊海上,因此忧郁自卑、萎靡不振、忧愁苦闷、孤独寡欢等消极情绪会时时袭上心头,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海员的情感素质更要优于常人。健康的情感应该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我、环境和社会,船上复杂的环境,情绪反应和波动要适当,平常情绪表现要乐观和开朗,保持稳定的心境。好的情感素质有助于船员应付复杂特殊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航行安全。外向型的性格乐观、大方、情感丰富,较适合于航海工作,并且面对复杂环境和人际关系,灵活、反应快、适应性强、自信和善交往等。船员要发展积极的情感素质,克服消极的情感素质,达到符合海上工作生活的最佳心理状态。

3、意志品质。意志(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等)总是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这对于船员排除外来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干扰,及时果断地处理航海时的复杂环境和意外情况都是非常重要的。自觉性表现为有以船为家的意识,能时刻关注职责范围内的一切情况;果断性是大胆果敢地处理问题,优柔寡断是危险的,面对航行中复杂环境和船舶意外情况,值班船员需要抓住时机,当机立断,从而排除险情,使航行转危为安;船员的坚韧性表现为确定正确目标后,面对各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敢于突破艰难险阻的顽强精神;对于各种复杂因素导致的困惑和干扰,船员特别是高级船员要善于控制情绪,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需要有良好的自制力。

(二)心理素质构筑着船员应急应变的防线。船员的心理素质影响着船员自身的行为规范,职业的特点注定船员要接受复杂环境的考验。长期进行相似的重复性劳动,很容易使船员情绪波动。在信息发达的当今时代,很多冲击安全的信息会无孔不入地干扰着船员的情绪。停靠在战区或其附近的港口,陷入台风或海啸的围剿之中,途经海盗猖獗的航区,被瘟疫锁定在某个特殊的区域,船上机械设备的突发故障,危险品、重大件货物出现险情等等,有时令船员猝不及防。由于来得突然,来得迅猛,心理承受的负荷会瞬间加重,尤其是船上的高职务船员。船员需要有好心情,但心理状态常常被动地处于低效高耗的境地,一旦发生不安全的事件或事故,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调查与追责,此时的心理素质会出现下滑的态势。船员需要锻炼出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遇事不慌,处惊不变。心理素质健康了,做事就会果断干练。机会总是留给有心理准备的人,大凡能化险为夷的均是拥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进入21世纪后,IMO对船员应具备的应急应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应急应变的防线能否稳固不破。可以说,心理素质占据着船员综合素质的半壁江山,加固船员心理素质的堤坝显得任重道远。

四、良好的海员心理素质需要健康航海文化的熏陶

(一)不同的文化与心理。西方人强调个人价值至上,认为人是与文化和社会分离而独立存在的。西方文化中教会关注、掌管精神和社会领域,医学专注于治疗身体疾病,现代西方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个人情绪的快乐,对人生意义追求的道德方面不够重视,忽视个人精神的需要。东方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儒家地区,当代日本、韩国学校心理健康模式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仍然具有相当的儒家色彩,儒家文化注重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和谐发展,偏重道德境界的完善。中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依赖和制约,讲究“和为贵”、人与人之间强调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长期以来心理健康考虑的是心理咨询、心理测量与评估和心理学理论,较少考虑文化与价值因素,特别是跨东西方文化因素。法兰克福大众文化学派主张塑造光辉灿烂和力量无穷、且平易近人的偶像,采用不断重复是大众文化对大众实施精神催眠和心理控制的有效手段。现代航海文化需要选择性的吸收东西方传统文化的长处。

(二)航海文化的精神力量。我国有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厚的航海历史文化,如“拯危救难与安全航海”的妈祖精神、“一往无前与舍身传法”的鉴真精神,等等。在今天仍有着极具价值的现实意义。“勇于开拓与和平友好”的郑和精神,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以开创先河的探索精神,没有探索精神只能故步自封,人生从而停滞不前。航行在世界各大港口的海员,其言行举止不仅关系着航运公司的形象,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荣誉,培养具有爱国精神的海员,已成为构建校园航海文化的基础。航海类高等院校都在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在出操、制服穿着、课堂秩序、晚上就寝和宿舍卫生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以磨炼未来海员的意志、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航海文化也要求航海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有效掌握相关技能,同时崇尚科学、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和与时俱进。古代船员在海洋上艰苦卓绝、搏击风浪的航海活动,将激发起今天与未来中国海员的职业自尊心与自信心。古代的船员在技术和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征服大海,靠的是一种精神信念,今天的海员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强大的物质保障,应该把先人们不惧风浪、一往无前的航海文化信念继承下来,使其发扬光大。优良的航海思想品德素质不全是天生的,忠于职守的情操,爱岗敬业的精神,充满荣誉感的职业作风,富有责任感的事业心,来自航海文化的熏陶,也来自于航海文化对年轻一代的鼓励和激发。航海教育是手段,以航海文化促感化,担负着教育船员任务的用人单位应十分重视航海文化对船员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影响。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各国文化的互动增强,航海文化将在中国由航海大国向航海强国过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激励着新一代海员为航海事业努力奋斗。航海文化辐射至为航海事业努力奋斗的海员,重点是海事院校的学生,必须对航海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使其形成熟悉航海历史,热爱航海文化的氛围和习惯,通过长期的熏陶,形成对航海文化的普遍认同感和价值观,并不断提升航海文化的时代内涵。发挥航海文化的思想渗透和精神愉悦功能,使航海文化对海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国雄,谢宗惠.圆海员强国梦需营造航海文化氛围[N].中国水运报,2008.4.23.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11

1.以航海文化教育提升航运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航运产业的复兴同样离不开人文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样过硬的航运人才。当前的普遍现状是海事院校和航运企业过多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航海文化的教育重视不够。优秀的航运人才,应拥有丰厚的航海文化底蕴。航运人员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缺少陆地支持和家庭亲情的环境中,心理上承受着一定的压力,这是关乎航运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应从学校教育开始,帮助航运人员从航海文化中获得精神力量,形成热爱航海事业的价值观。航运院校应首先在校园建设中烘托出一种航海文化氛围,如建设具有航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建筑物,陈列船用设备和船只模型,在教学楼、寝室楼内张贴航海名人名言,在校园内建造航海名人雕像。进行有计划的航海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将航海文化设置在正式的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应通过许多途径举办航海文化活动,如举办航海艺术节、航模制作比赛、航海文化论坛和组织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将航海文化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还应定期邀请业内著名专家学者、船长、轮机长举办航海人文讲座,用其丰富的实践经历调动学生的热情。这样多方面地抓好航海文化教育,才能为航运产业提供扎实、合格的人才基础,航运业的发展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2.以重塑航运企业文化来摆脱行业困境

鉴于航运企业文化在行为层和精神层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为改善金融危机以来,航运业受国际航运市场普遍低迷的消极影响,航运企业可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变革寻求突破口。以文化促绩效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通过文化革新从组织内部寻求绩效推动力。首先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依据当前战略和行业背景提炼核心价值观,将“同舟共济、勇于攻坚、战胜危机”的精神融入价值观,并争得广泛认同。其次,提炼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并通过写入组织手册、张贴标示标语、设计于公司网站等方式,将企业精神的宣传工作落实到位;在企业精神的指导下建立科学严谨的企业规范,辅之以硬性约束来保障企业文化落到实处;在文化塑造的过程中培养先进典型,选取代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以开展特色活动为载体,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如以“众志成城、共渡难关”为主题开展文化晚会;还应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2)以文化打造品牌、塑造形象,进而更好地开拓市场。航运业低迷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与运力过剩之间的矛盾,因此市场开拓是缓解困难的直接方式。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表现出积极的精神风貌,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本身就是非常有效的宣传方式,增强企业在航运界的名誉,必然会促进企业市场营销和市场开拓的顺利进行。

3.以深度挖掘航海文化资源促进航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航海文化资源内容丰富,资源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航海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最常见的开发形式是供参观的航海遗迹、航海博物馆、航海家纪念馆等,还有一些以航海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内容显然过于单一,制约了航海文化资源价值的发挥。航海事业不应仅局限于海运业,我国深厚的航海文化资源完全可以支撑航海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在航海文化旅游、航海文化产品研发与推广方面还有很多的创新空间和潜在的增长点。

4.让航海文化成为航运系统内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纽带

航海事业的兴衰成败不仅取决于航运企业的绩效和海上船员的行为,航运系统中每个主体对航运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宏观到微观的航运主体包括航运业政府组织、航运企业、海事大学、航海研究机构4个部分。当前产业的普遍现状就是政、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不够充分,甚至相互脱节,利用文化的精神力量和无形约束可以促进主体间的沟通和协作。首先,有关政府部门在深入调查航运业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微观主体共同诉求的文化政策及贯彻落实的措施。航运企业直接决定产业发展,应以企业为中心,根据政策环境和发展战略重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体系,主动与航运院校建立联系,将企业文化融入对口高校的文化建设中,可在高校定期开展文化讲座及其他文化宣传活动,如设计与航运企业文化相关的标志性景观、张贴彰显企业奋斗历史的标语和图片等;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企业,切身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甚至可在对口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设置航运企业文化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奋斗史和文化发展史。总之,以航运企业为中心,引领航运院校的文化建设,使航运人才在校园内就开始企业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航运业的产学互动和协同创新。航海科研机构应以行业政策为导向,以相互合作的航运企业为中心,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对科研工作者进行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航海文化教育,使工作人员认同合作企业的文化,不仅在科研项目上紧随企业发展,在内在价值观上也与企业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员工保持较高的科研创新积极性,企业与科研机构拥有共同的努力方向能够保证航海科研的市场导向及成果转化的高效率。以航海文化的精神力量作为维系航运产业各主体的纽带,有助于提高航运业内协同创新的效率,促使各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瞿群臻 李立鑫

航海文化论文范文12

关键词:航海类高校 特色馆藏 航海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48-02

Advices on the Archive Storage in the Library of Navigation Universities

――Take Guangzhou Maririme College as an Example

Jiang Xi

(Library Guangzhou Maritime College,Guangzhou Guangdong,China 510725)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into the literature of characteristic library holdings of relat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mbining with maritime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aking the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of Guangzhou Maritime College as example,the article comes up with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of mari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aritime cultures.Besides,a point of 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surrounding maritime regional cultures to promote the distinctive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of mari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Mari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Maritime Culture

在信息化、资源化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各种电子信息越来越多的走进高校图书馆,而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也就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特色馆藏其实就是具有自己本身的行业、专业特点,并在该领域内的馆藏资源占有明显优势,别人难以取代的一种馆藏资源。不难想象,在将来共享资源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利用的时候,普通资源已经进入重复、浪费的时代,那么人们需要的就是各种具有特色的资源,也就是说到时候各高校甚至是社会上的各个图书馆将各自的特色馆藏共享出来就形成了无所不有的社会整体图书馆。到那时人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只需进入不同的图书馆就可以找到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资料,那将是一个多么惬意的时代啊。

每个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都离不开各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航海类高校是以培养具有航海技能的人才为主要办学目的的学校,是为航海事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即能够从事海洋和内河运输的各级各类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该类学校的办学特点及特色专业都离不开航海。因此,该类高校的特色馆藏建设必然也离不开航海―― 也即离不开该类高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现就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特色馆藏建设为例做一介绍。因此,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情况。

1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情况

1.1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历史沿革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直属广东省教育厅领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前身为交通部广州海运学校,创办于1964年,1992年7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独立建制的大专院校并更改为现名,1998年划转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02年8月,原广州航务工程学校并入成为学校琶洲校区。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航海高等院校。

1.2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地理环境

学校本部坐落在广州珠江之滨,毗邻著名的黄埔港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琶洲校区坐落于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之东,紧邻“海上丝绸之路”的名胜黄埔古港。

1.3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工科为主,航海类专业为特色,经、管、文等学科兼容的高等院校。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管理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的要求,学校于1999年建立和实施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并获得国家海事局颁发的质量体系证书(质量体系证书编号:KAK601999 1033)。学校办学水平得到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是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合格高等航海院校,也是国内少数几所直接申办国际海员证的院校之一,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完全的达到STCW78/95国际公约规定的职业资格标准,毕业生可在无限航区的国际国内船舶上就业。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特色专业就是航海类专业―― 其中又以驾驶和轮机专业为主要专业,因此,该校的特色馆藏离不开航海文化,应该以航海文化为特色、以周边的航海经贸地域为依托,打造出具有本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独一无二的特色馆藏。

2 特色馆藏的建设

特色馆藏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图书馆全体同仁的一致努力。首先在资金方面必须有专款供购买各种航海文化资源;其次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从遴选资料到搜集、整理资料都必须有专人负责处理;再次必须充分调动全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具体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一是航海文化资源在校内的搜集、整合。在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及航海学院都有不少的有关航海文化方面的图书资料,在别的部门也有这方面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要从其他的资料里分离出来、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放进特色馆藏库。

第二是通过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历届航海类专业毕业现正从事航海类工作的校友们收集有关航海文化方面的资料,加以加工整理,收藏进特色馆藏库。历年来我校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航海类专业人才,他们有的已历经沧桑,有的现在正是航海事业上的中流砥柱,通过他们一定能收集到一些国内外的航海文化类的特色资源。

第三是要有专人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依托周边的航海经贸地域,搜集有关航海文化方面的资源。这里有好几个关键的地方是不能错过的。

(1)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是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建于隋朝(594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南海神庙位于黄埔区庙头,是距离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本部最近的一个具有航海历史的地点。据说以前船工商人出海或者返航都要到南海神庙祈福祈求神灵保佑。那里一定有着不少与航海文化有关的资源。

(2)黄埔古港。黄埔古港位于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分校区所在的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黄埔村。黄埔古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它北临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东环高速公路,东隔珠江与长洲、深井相望,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那里的航海文化气氛很浓厚,至今还保留着以前人们在船上吃的特色饮食“艇仔粥”。

(3)文冲船厂。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大型骨干企业之一,是我国支线集装箱船和大中型挖泥船主要建造基地。该厂经历了以“修船为主”到“修造并举、综合发展”的战略转型。该厂内必能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特色航海文化资源。

(4)附近与航海文化息息相关的企业还有很多,像中海集团、四海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特色馆藏离不开附近的航海文化领域。

第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充分利用省内的各高校、各地方的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这些图书馆里面肯定都有与航海文化相关的馆藏资源,我们可以采取索取、交换、购买等方式来获得这些资源以充实我校的特色馆藏资源。

第五是购买,就是购买与航海文化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做法,与其他有关的科研单位、企业建立联系,购买其内部资料及公开出版物等。再一个就是甄选与航海文化相关的、与航海类高校办学特色相关的各种出版物。

第六是要充分挖掘民间的一些航海资源,因为航海类高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学校附近的民间一定隐藏着大量我们所需要的航海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公开向社会征集这些资源,无偿、有偿或者是以对方可以进入本校图书馆借阅图书作为交换条件等方式来获取对方手中掌握的各种航海文化资源。

3 结语

总之特色馆藏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航海类高校的特色馆藏建设一定要以本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为基础,依托高校附近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图书馆馆员们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将这项工作做好,为更好的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更好的突出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特色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文.特色办学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1(1):121-124.

[2] 张芳,石向群.论公安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3):127-129.

[3] 尚雷.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的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资源建设,2011(3):34-36.

[4] 胡越慧.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5):32-35.

[5] 孙苏文.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4):30-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