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科技论文

乡村科技论文

时间:2022-08-05 15:38:50

乡村科技论文

第1篇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把“五下乡”工作作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措施,摆上重要位置,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各种机制,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帮扶,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农业进步的出路在科技,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农民提高的根本在素质。遵循这一思路,1996年开始,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的“五下乡”工作,市委、市政府都要主持召开会议,协调有关工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亲自参加“五下乡”活动。20__年、20__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从全市文化、科技、卫生、计生、农业等部门抽调200多名文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人员,组成“五下乡”春节慰问团,分赴全市农村开展慰问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为各慰问团授旗。正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力度不断加大,“五下乡”工作从刚一开始各部门的“单打独斗”到后来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十年间,“五下乡”工作的组织单位由最初的8个发展到现在的宣传部、文明办、教育、科技、司法、农业、文化、卫生、计生、晚报、广电、出版、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16个部门。

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通过开展建立联系点、“结对子”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对口帮扶机制。卫生部门制定了系统的对口帮扶规划,作出了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与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定点挂钩、开展卫生支农的规定,要求凡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中、高级职称之前,必须到贫困乡镇卫生院工作半年以上,帮助和指导农村卫生院开展适宜的医疗技术项目和诊疗活动。近10年来,共安排580多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进驻四县(市)农村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实行“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领导负全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利用卫生下乡支农人员的传帮带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1997年,长沙市卫生局被评为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也制定了对口帮扶计划,与基层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十年来,我市“五下乡”活动的投入,由少到多,由临时申请到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部门投入到社会各方面投入,有了长足发展。20__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由财政安排100万元资金,补贴市直三个剧团送戏下乡。20__年市委、市政府加大补贴力度,每年所安排的专项资金增加到200万元,同时拓宽领域,由市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新增送电影下乡项目。送戏下乡和送电影下乡专项经费作为常年经费项目进入财政预算。两年来,在“政府买单”机制的支持下,长沙花鼓戏剧院、长沙湘剧院和长沙歌舞剧院三个市直院团以及两支电影队,共向农村乡镇送戏1500多场,送电影500余场,平均每个乡镇送戏15场,送电影5场,农民观众达200 多万人次,极大地改变了农村文化环境,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各部门也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还通过市场运作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部门支持为辅、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五下乡”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为农村社会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满足农民需要,不断丰富内容,“五下乡”始终充满生命力

十年来,我市“五下乡”工作始终注重服务农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要,不断调整充实内容,拓宽工作领域。

把理论、法律政策纳入“五下乡”工作,努力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理论部门组织编写了《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简明读本》等农村实用书籍,赠送理论书籍下乡;组织理论宣讲团下乡巡回宣讲,积极开展群众性理论普及活动;依托县(市)、乡镇党校和村民学校等阵地,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理论教育。20__年,市、县(市)两级组建形势教育报告团,成员达200人,深入农村作形势报告1000多场,受众达10余万人。十年来,宣传普及法律法规220部,累计发放《148释疑》、《农村基层干部常用法律法规必读》、《农村居民常用法律法规汇编》等系列普法丛书、资料459.14万册。开通12348法律服务热线,热心为农民服务。充分利用普法讲师团、村民法制夜校等阵地,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180万接受法制教育,提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积极开展农村法律援助,仅“四五”普法五年期间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就达7800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达14.2万起。

文化下乡从最初的送书送戏送电影,发展到建文化设施、打造文化品牌。20__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乡镇宣传文化法制站建设。每个站由市财政补贴2万元建设资金,县财政按1:1配套。两年来,市、县(市)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168万元,于20__年全面完成。扶植农村县级剧团,形成多层次送戏送电影下乡的格局。市财政安排资金,为县级剧团配备下乡演出专用车,今年分别为望城县雷锋艺术团和浏阳市花鼓戏剧团解决了30万元。县级剧团和放映队将“政府买单,群众看戏”延伸到村组屋场。去年一年,浏阳市花鼓戏剧团和望城县雷锋艺术团分别演出达310场次和248场次,使“政府买单,群众看戏”实现了更广的覆盖,更细的延伸。实施“千村报栏工程”,20__年至20__年,在全市农村所有集镇、村兴建宣传阅报栏。为帮助135个贫困村完成宣传阅报栏建设任务,市委宣传部从舆论导向经费中专门列支41万元经费补助贫困村兴建宣传阅报栏。浏阳市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帮助494个村建起宣传阅报栏,通过宣传阅报栏《百姓窗》栏目的形式,及时刊发政策法规、城乡要闻、医疗保健、农业知识等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信息,20__年就刊出信息30期。宁乡县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把“报栏工程”与“电信村村通工程”结合在一起,帮助全县392个村建起宣传阅报栏。

科技下乡从最初的送科技资料、传授实用技术,发展到培养科技带头人、开发致富项目。农业科技部门帮助建立乡镇农科教中心和村级科教教学网点,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共建有乡镇农科教中心__所,教学场地13.48万平方米、示范基地3059亩,配备教师608人,建成村级农科教网点20__多个,配备专兼职农技人员2800人,直接联系科技示范户9480户。利用农村教学资源,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6000期,培训农民360万人次,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2540人。市科协系统以农函大为主渠道,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下乡服务团612支,举办科技大集128次,实用技术培训班2868期,培育科技示范户3.34万户,组建农村技术协会166个,培养农民经纪人285人。宁乡县实施“星火科技示范工程”,聘请农林牧专家担任科技辅导员,开展农民科技知识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科技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实施“双十双百”工程(三年内培养10名青年创业标兵、创建10个100亩以上规模型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培养100名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建立100个中小型青年创业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

卫生下乡从最初的送医送药送知识,发展到培训医务人员、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推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将卫生业务工作与卫生下乡支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帮助100多个卫生院进行全面改造。举办各类培训班400期次,为农村免费培训医生3200人次。下派巡回医疗队156支,参加医疗队的医务人员1200人次,义诊5万多人次,送医送药300多万元。

三、创新方式方法,“五下乡”越办越活,影响力不断扩大

十年来,“五下乡”工作从单项活动到综合性活动,从集中开展到经常开展,从运用传统方法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局面。

计生部门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级妇联组织在“五下乡”工作中,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农村妇女法律援助网络,开展“法律教育进家庭”活动。发挥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启动农村妇女“无公害农产品种养行动”,引导农村妇女走产业化经营道路。20__年,市妇联、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组织40名医务工作者,分赴宁乡县、浏阳市为7000多名农村妇女进行免费体检。

共青团组织依托“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青年中心”等品牌工作,丰富“五下乡”工作内容。十年来,共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300多支,利用寒暑假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人数达120__人次。援建50所希望小学,为285所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结对救助贫困学生42505名,下拨2392万元。实施青年带头人培育工程,每年扶持100名农民星火带头人、50户科技示范户。

市文联组织文艺 工作者走出象牙塔,组织著名书画家到农村为农民现场作画、写春联,两年来,共为农民送书画作品2万余件。

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参与到“五下乡”中来。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斥资300万元开展了百部电影下乡、万幅春联进农家、农村歌曲戏曲演唱大赛、村姑才艺表演等主题活动。长沙移动通信分公司全程参与20__年“五下乡”活动,向望城县白箬铺镇赠送资金10万元。市书报刊协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动员湖南弘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南万卷文化有限公司等广大书报刊经营单位开展捐书送书下乡活动,十年来,共有200家书报刊单位参加“五下乡”工作,共捐赠图书12万册,码洋136万元。

第2篇

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为“三农”的办学方向,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旧县乡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努力服务本乡经济建设。现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提出今年的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目标与任务

(一)扫盲工作

全乡文盲人数104人,计划今年青壮年脱盲人数25人,使全乡文盲率由原来的1.01%下降为0.7%。

(二)技术培训

1、完成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200人(次),使90%以上的农村劳动者掌握1—2项实用科技。总结推广“文技+农户”致富典型个和“科技兴农”重点村2个。

2、建立完善办学基地。乡文技校按省定“八有”标准努力创建,争取申报县级示范文技校。

措施与要求

(一)扫盲工作

1、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2012年继续巩固“对县督导”成果,进一步做好“控流堵盲”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中小学生中途辍学,特别是未读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辍学,杜绝新文盲的产生,把“控流堵盲”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各村、乡妇联、共青团组织应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建立建全扫盲责任制度,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指定专人负责,具体落实到人。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消除滋生文盲的土壤。

2、各村分管教育的干部对本地扫盲工作负主要责任,相应制定扫盲工作责任制,责任到人。负责制定本地扫盲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筹措和管理本地教育经费,组织力量开展扫盲。各村要组织动员本村的扫盲对象接受扫盲教育,为扫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3、各村要根据文盲人员的特点,开展灵活机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定点定人包教包学的教学方法,保证脱盲。扫盲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每年不定期进行教案、教学进度、学员出勤、学员作业、学员测试等项目的检查,以保证学员的脱盲质量。

4、各村要根文件规定,依法保证成教经费到位,用于我乡的扫盲与成人教育工作和改善文技校的办学条件,扫盲经费实行专户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二)技术培训

1、要明确技术培训的责任性与紧迫性。分管领导与专、兼职教师应积极配合政府协调各站、办、所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培训规划,配好专业技术讲师;乡科技副乡长和科特派工作站具体实施培训计划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乡文技校档案管理负责人及时妥善做好管理和资料建档工作。

2、村级文技点应根据调查摸底项目制定当年的培训计划,根据项目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培训工作,保证培训质量。

3、培训内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课堂教学和现场结合为主,辅之以巡回讲座、科技影、像,科技专栏和科技咨询等形式,以农副业新科技、小企业生产经营为主要培训内容,在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农户排忧解难,让劳动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利脱贫致富。

4、培训以家长和回村初、高中毕业生为对象,按调查项目人数落实到户到人,每期培训保证人员齐全,师资到位,资料丰富,整体效益高。加强“归口”培训办学工作,协调各乡办站、所,无偿地为培训技术班提供师资,确保培训质量。

5、为保证“人才、技术、资金、资源”在“科技兴农工程”中发挥整体效益,乡文技校积极及时地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举办相应的专业培训班,尽力尽早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各村要加强对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重点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重点联系,做好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文技+农户”致富典型。

(三)文技校工作

1、按省定“八有”标准建立完善乡文技校建设,并纳入乡政府年度考评。

2、加强文技校师资队伍建设,争取编制按国家要求比例配备,选拔素质好、高学历、懂管理、懂技术的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乐于从事成教工作的教师充实成教教师队伍。

第3篇

一、抓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乡党委始终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关键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职责。首先及时调整充实了精神文明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乡直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乡党委将精神文明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村、到乡直各单位,与各村、各单位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了定期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今年共召开党委会4次,研究制定了《新场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保证了整个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四是实行乡党政领导挂村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全乡5个村都有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负责指导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二、抓教育,提高党员群众思想素质

乡党委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为重点,不断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乡党委中心学习组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讨论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专题会议。一年来,中心组围绕8个专题组织学习讨论,中心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文章20多篇,精读精学理论文章和有关文件30多篇,记读书笔记4万字以上。乡党委还抽调9名乡干部组成政策理论、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三个宣讲组,不定期地赴各村进行宣讲,目前止,共宣讲23场次,参加党员群众10000多人次。二是结合村级换届、“云岭先锋”工程、“百场演出”等载体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政策观念淡薄,“三爱”意识不强的实际,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针对部分群众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死灰复燃,加强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的实际,切实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活动。同时,乡党委还充分利用乡农技学校,采取宣讲、办班培训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全年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14期,参加群众12000多人次。通过学习教育,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

三、抓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在抓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注重载体创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是广泛开展“百佳创建”活动。乡党委根据县委“百佳创建”活动的有关要求和本乡实际,制定了《新场乡“百佳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在学校、机关、农村通过师德师风教育、“云岭先锋”工程、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扫盲工作等载体开展广泛的“十佳教师”、“十佳致富女能手”、“十佳公务员”、“十佳人民代表”、“十佳村支部书记”等创建活动。现已完成推荐上报评选工作。据统计参加“百佳创建”活动的人数达3000多人,目前,全乡增先创优气氛浓烈,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业务工作越干越好。二是积极开展“百场演出”活动。乡党委在总结去年“百场演出”活动经验后,今年早计划早安排,在5月份就抽出4名文艺骨干到县文体局学习文艺表演。随后,组建了舞蹈、小品、歌曲三个表演小组,选择节目,精心排练。8月底开始进村演出,9月中旬全面完成演出。共计演出7场次,参演节目12个,参演人数达2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观看群众10000余人,真正让群众在寓教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很好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群众满意,百姓称赞。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百名妇女宣传”活动。乡党委在全乡抽出7名妇女同志与县妇女宣传队组成新场乡妇女农村工作宣传组,经过认真培训后,在全乡5个村向广大群众宣传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帮助农村妇女寻找致富门路,破除“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树立妇女也能创业,也能大业的思想。全年共计宣传9场次。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八个一”工程建设。今年乡党委在去年“八个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在全乡5个村117个村民小组广泛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目前,已在石垭、大马、漆树村建成“八个一”工程示范点5个。全乡已有75个村民小组参与了“八个一”工程创建,参创农户2500多户,参创率达65%。有效地促进了全乡村容村貌的改善。五是争取各方支持开展“沿河美化”工程建设。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在我乡辖区洛泽河沿岸200米范围内实施美化工程,粉刷房屋,种植绿化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党委与扶贫办、林业局等单位联系,争取支持。目前,已在沿河两岸种植了300多棵黄角树,投入资金5000元粉刷房屋,设置两个垃圾堆放点,加大卫生、交通的监管力度。有效的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环境。

四、抓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一是抓了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工作。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大马村龙湾、寨子两社为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为了抓好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乡党委实行示范社建设目标责任制,抽调1名副科级干部,4名一般干部挂村包社,明确工作目标;在示范点建设上,把示范点文化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攻坚;乡党委先后筹资5000元,为示范社农户免费提供砖、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修厨改厕、粉刷房屋,无偿提供绿化树苗260余棵。目前,二个示范社共新建改建装修房屋25户。新建厕所9个,改造整治院坝1200平方米。二是抓致富能人、科技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培养,全乡涌现出了谢明翠、周晓芳、齐文学、伍顺敏等10余个先进典型,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三是现身说法,乡党委先后组织了先进事迹典型报告会2场,请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推动了全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五、抓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抓对内宣传。加大对广播、专栏和黑板报的利用,坚持用广播、专栏和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等。全年共计广播40余次,书写标语200余条,出专栏15期,黑板报60余期。

二是对外宣传。乡党委在6月份,按工作性质划分为党建组、精神文明组、农村经济工作组,把任务分解到人头;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规定任务的给予处罚;全年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采用稿件46件。

总之,通过上述抓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效的促进了我乡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的发展。目前,全乡完成计划生育结扎手术239例、放环手术172例、独生子女办证98对;完成玉米良种推广15600斤、稻谷良种推广7620斤、兑现良种补贴款58000元;劳务输出2000余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回顾一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离群众和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运用理论研究和解决当前农村问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尚有欠缺;抓群众思想教育效果不够明显,方式方法不够灵活;部分群众集体主义思想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精神文明示范点总体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创建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等。

六、2007年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打算

2007年乡党委打算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深化理论学习。继续坚持以乡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重点抓好六项教育(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农村政策教育、农业实用科技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健康文明新风教育)。通过抓学习教育,使全乡乡村干部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是广泛宣传,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以“干群团结”为载体,以办实事、办好事为重点,强化乡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社抓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

三是增加投入,夯实物质基础。不断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一部分资金,大力扶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逐年增大。

第4篇

关键词:乡村医生;培训;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55-02

根据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1]第三十一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规划,保证乡村医生至少每2年接受一次培训”和浙江省卫生厅《印发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浙卫发(2010)217号]文件的培训要求,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在全省开展持续的乡村医生培训工作。

一、培训内容

1.2006年根据《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精神以及卫生部乡村医生注册培训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全省第一轮的乡村医生注册培训,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组织编写了培训教材(讲义),教学内容主要为医学法律法规、社会医学及伦理学、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农村常见传染病预防、社区预防保健等课程。

2.2009年根据《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精神以及卫生部乡村医生注册培训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全省第二轮的乡村医生注册培训,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组织编写了培训教材(讲义),教学内容主要为医学法律法规、社会医学及伦理学、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农村常见传染病预防、社区预防保健等课程。

3.2010年,通过二轮培训,浙江省卫生厅在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基础上,制订了浙江省2010―2015年乡村医生注册培训规划,将2年一次的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定为每年一次,每年培训50学时,全省统一确定的培训内容为“农村卫生政策与法规”、“农村临床诊疗与急救、“农村公共卫生与慢病管理”、“农村中医中药”、“农村药物使用与管理”、“农村医学辅助检查与结果分析”和“农村传染病的防控与管理”等七大培训模块,每个模块下设定若干个系列化培训项目,分年度推进,根据每年的培训要求,确定每个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目前已经培训二轮。

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医生注册培训,从卫生行政部门到教育单位,都力求将培训内容更加科学化,更加适应农村卫生改革的要求以及农村居民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并且按照科技发展规律,不断地进行内容的更新,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政策水平和技术素质。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通过与分校和辅导站(杭州、嘉兴、金华、宁波、台州、温州和衢州)教学管理人员的交谈,以及召开教学管理人员和乡村医生(温州鸥海区、台州临海市、金华金东区)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他们培训内容上的一些想法,比较集中的问题为:首先是培训的内容与乡村医生本身的具体需求不相适应,比如理论与实际联系脱节,理论太多,实践太少;其次是培训内容与乡村医生执业行医的需求不相适应,反映有的课程适用于大医院,而不适用乡村医生,比如,在神经外科的“脑溢血”从病因――症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保守疗法和外科手术)――预后等,这种授课乡村医生明确讲不需要。第三是培训的内容重复率太高,四轮培训教材中,政策法规和医学基础重复率太高,各方面反应较强烈。

为了更好地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对乡村医生注册培训任务,使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更能适应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根据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乡村医生注册培训教学手段的探讨与分析》课题的要求,我们就前四轮培训内容[4][5]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全省承担注册培训教学任务的单位(分校辅导站)、以及参加培训的对象(乡村医生),就乡村医生注册培训的培训内容现状和今后的改革要求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乡村医生培训内容的需求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思考,重新确定乡村医生注册培训的教学内容,为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技术素质作出贡献。

(一)调研设计

1.调研范围:参加组织培训的部分乡村医生培训分校(辅导站)以及2013年参加注册培训的全部乡村医生(总数为12961人)。

2.调研项目的设计: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实用性,根据《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卫生部乡村医生注册培训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浙江省乡村医生注册培训教学内容要求,针对上述要求,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确定调查项目如下:(1)分校和辅导站。今后培训内容的选择:功能模块(文件规定的农村卫生政策与法规、农村临床诊疗与急救、农村公共卫生与慢病管理、农村中医中药、农村药物使用与管理、农村医学辅助检查与结果分析、农村传染病的防控与管理七大模块)、疾病模块(将某疾病从病因病源、预防措施、治疗原则、法律伦理等各个角度展开授课)、系统模块(以人体结构的构成系统来授课)。(2)乡村医生。1)今后培训内容的选择:功能模块(文件规定的农村卫生政策与法规、农村临床诊疗与急救、农村公共卫生与慢病管理、农村中医中药、农村药物使用与管理、农村医学辅助检查与结果分析、农村传染病的防控与管理七大模块)、疾病模块(将某疾病从病因病源、预防措施、治疗原则、法律伦理等各个角度展开授课)、系统模块(以人体结构的构成系统来授课)。2)今后实习实训的选择:10学时、15学时、20学时、25学时。

(二)调查统计结果

2013年发放分校和辅导站调查表150份,回收144份,经过对所有表格的处理,有效调查表为142份,无效调查表为2份。2013年缴费参加注册培训的乡村医生12961名,发放调查表12643份,回收11704份,回收率92.57%,经过对所有表格的处理,有效调查表为9476份,无效调查表为2228份。

通过对142所分校(辅导站)和9476名乡村医生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

1.对今后教学内容选择:本次调查的142所分校(辅导站)中功能模块46所,疾病模块94所,系统模块2所;9476名乡村医生中,功能模块3638名,疾病模块5351名,系统模块487名。

2.对实习实训的选择:从调查资料分析,乡村医生都认为理论培训后,要进行实习实训,以巩固学到理论知识,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认为实习实训应根据实际来决定,9476名乡村医生对实习实训的调查认为需要10学时的2947名、15学时的1271名、20学时的3412名、25学时的1846名。

(三)调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乡村医生对培训内容的要求逐步从理论培训趋向实用性培训。从调查的142所分校(辅导站)和9476名乡村医生的数据分析得出,要求在今后的培训采用疾病模块的分校(辅导站)94所,占66.20%;乡村医生5351名,占56.47%。所以,今后的乡村医生注册培训,通过疾病的模式,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环境、社会伦理)、症状、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等,以及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和伦理观等内容体现在注册培训中,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2.乡村医生培训后实习实训,乡村医生行医时间较长(20年以上的8901名,占93.94%),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由于他们没有经过很好的知识更新,技术素质相对较差,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相当欠缺,所以乡村医生的注册培训通过理论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培训,提高他们技术素质。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实习实训的学时数安排在每期20学时,乡村医生认为比较合适。

(四)乡村医生注册培训中对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7]

乡村医生作为农村的一支卫生技术队伍,由于乡村医生本身特殊性,以及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特定性,所以在目前现状下,农村居民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还少不了乡村医生[6],根据《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所规定的乡村医生必须进行培训,乡村医生的培训内容必须符合乡村医生的需要,去掉那些高精尖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加面向农村,乡村医生急切需要的农村预防保健、农村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等适宜技术和知识,培训内容要紧贴农村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乡村医生的认知水平,切实提高乡村医生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的实际技能和技术水平,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Z].国务院公报,2003.

[2]朱建华.乡村医生的现状分析与学历层次需求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33-34.

[3]刘聚源,夏修龙,黄建始等,中国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现状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3):57-61.

[4]陈竺.乡村医生队伍将长期为农民群众服务[J].社区医学杂志,2011,(5):55.

第5篇

关键词: 梁漱溟 乡村教育思想 农村教育 新农村建设 有效途径

发达国家完成从城乡二元社会向工业社会结构的转化,一般都是通过科技投入和以教育为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成为城市人口,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都是把教育提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教育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以农村作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农村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应该把梁漱溟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作为摸索的基点,找准农村教育的落脚点,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农村教育理念,把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强调了乡村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乡村建设人才。他明确指出:“只有乡村安定,乃可以安辑流亡;只有乡村事业兴起,才可以广收过剩的劳动力;只有农产增加,才可以增进国富;只有乡村自治当真树立,中国政治才算有基础;只有乡村一般的文化能提高,才算中国社会有进步。总之,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算有办法。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都是如此。”所以,梁漱溟认为,改造中国必先改造乡村,改造乡村的关键是重视乡村教育。今天的中国与当时的旧中国不同,但中国问题的关键仍是在农村。我们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发展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培养新型农民。

梁漱溟说:“要‘农民自觉’,‘乡村自救’,首先就必须对农民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天下事无论什么都要靠他本身有生机,有活气,本身有生机,有活气,才能吸收外边的养料’。”只要认识了上述道理,他们也就有了自救的热情;有了自救的热情,他们也就会有自救的行动。梁漱溟将农民对现实的自觉作为教育的初始目标,进而进行各种实用知识的灌输,这与我们今天的农村教育理念非常相异。但是现在我们所谓的“农村教育”实践则是在农村进行的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管理方法及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是用城市的一套,并没有反映农村文化的特点,实际上只是城市教育在农村的延续,定位于普通文化知识和升学的农村教育产生了很多问题。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观提出坚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理念,从邹平县乡农学校到后来的乡学、村学成功的案例说明,农村教育在改变落后乡村的面貌的过程中是大有作为的。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走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新的农村教育既要解决回乡务农、劳动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又要解决引导农民走出农村、灵活就业、拓展发展的空间的问题。农村教育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核心,使广大的农村学生都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劳动生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每一个青壮年农民能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更新农村教育思路,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农村教育的立足点

在教育中,梁漱溟十分强调对受教育者“德”的培养,甚至把对“德”的要求放在知识学问之上,要求受教育者要有良好的精神和道德素质。为唤起民族精神觉醒,梁漱溟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教员开设了“精神熏陶”课,在村学乡学开设有“精神讲话”课,要求教员们在努力使乡村人精神活起来上下功夫。梁漱溟认为要解决乡村的“精神破产”,“让乡下人活起来”,首先必须“启发农民的智慧,“让他认识古人的道理,让他看见前途”,“再则在人生实际问题上来给他点明”,从而使他变意志消沉为“乐生之心,进取之念”。只有这样,农业方可改良,合作社方可组织,各项建设方有可能。在他看来,精神自立才能进行自救行动,才能真正复兴乡村。梁漱溟的“精神陶炼”的教育价值论和教育方法论的意义是明显的。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的来说,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关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教育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青少年的升学与就业培训结合起来,改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简单升学模式。为了使农民能够自觉,梁漱溟希望用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其能够学会自主。与建国前相比,当今农村教育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农民素质仍普遍较低,文盲和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由于法律、科技、政治等基本常识的缺乏,农民常常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譬如农民失地问题,当其土地遭到不合法的侵占时,很多农民不知道运用法律来维权。再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为了体现基层民主,各地都在实行村委会直选制度,结果却出现了舞弊行为,其关键在于农民对选举制度的陌生,以及自主意识的淡薄。所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农民学会学习,就如梁漱溟所说的:“教育不是教育你成功干什么,是教你更会受教育,教你学习更会学习。”因此培养新型农民可使农民学会自己学习,不断学习,以此促进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重塑农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看到了乡村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农民文化教育水平对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性,期望注重通过兴办农村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培养乡村建设和治理人才,建立起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团体,促进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民生活习惯的改变,推进农村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富强和实现现代化。这些系统改良的思想和做法,都可为发展现在的乡村管理和国家建设所吸收借鉴。在改进乡村教育中,他尤为重视成人教育。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乡村建设试验时,在村学乡学所实行的广义的教育大体上以成年农民为主要教育对象,兼及儿童青年。梁漱溟的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符合实际的,尤其是他把乡村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推广成人教育、重视习惯养成、推行社会改良、建设社会事业作为其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这些思想和实践活动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与今天农村教育改革思路和农村发展方向的精神实质是基本一致的,对现在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也具有借鉴意义。在邹平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时,梁漱溟按行政区划设学,分国学、省学、县学、区学、乡学及市(分行政院直辖和省直辖)学、坊学。在教育方式上,区学、乡学以社会教育为主,国学、省学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区学、乡学中儿童教育外,更重视对成人的教育。如此可使农业教育与农业社会并进、职业教育与职业社会并进,而非脱离社会改造谋农业或职业教育。

梁漱溟倡导的以社会为本位、以人为本位的大教育观具有其历史价值和重要作用。他再三强调乡村教育必须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在农村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教育的不同类型承担了不同程度上的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任务,农村教育中的成人教育应该承担积极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份责任,对农村转移人员和培训同样应该责无旁贷,要进行有关城市职业的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四、让知识分子下乡,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是小城镇的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莫过于提高5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逐步将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成人才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要注意农村教育改革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把农村教育改革放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其发挥最大功效,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农村改革的关键是人才战略。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曾指出农村问题的解决需要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要想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使少数“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与多数的农民打成一片,合成一股力量,否则,“如果这上层动力与下层动力总接不上气,则中国问题永不得解决”。而要使这两部分人“接气”,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上层去接受下层,即革命的知识分子到乡间去,与乡间人接近而浑融”。藉此中国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知识分子下到乡村,就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即民众教育、乡村教育、社会教育,故乡村建设主要是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改造社会,由知识分子来引导,启发农民的向上精神,提高农民的素质,把农民纳入社会团体组织之内,培养他们的团体生活习惯和互助合作精神。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不能采取学校式的教育,而应以社会式的教育为主体,村学和乡学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化社会为学校,引导众人一齐向上学好,讲求进步。他还指出对知识分子切忌重才轻德,这也有现实意义。人才战略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目前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能够做的有两方面工作:一方面靠政府通过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广大人才向农村流动,满足农村的教育和科技需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吸纳更多的知识分子到农村来为新农村作出贡献,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使农村教师成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开展理想教育,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唯有如此,中国农村的发展振兴才有希望,中国的发展才有可能。

五、改革农村教育方式,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结合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倡导的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大教育观,认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要“合流”,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这与我们今天农村教育改革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从梁漱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看,他的农村文化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理论不只是单纯地救济乡村,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卫等多方面,并以乡村民众教育为其中心环节。他是怀抱着振兴中华民族的远大目标进行乡村建设和农村教育的。基于对中国社会和中西文化的不同认识,梁漱溟指出,乡村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所以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是救济乡村,但乡村建设的真意义则是创造新文化。正如他说:所谓乡村建设,就是要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或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农村,概括地讲就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梁漱溟强调乡村建设不只是单纯的乡村救济或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建设,而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建设,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这正是其思想的精彩之处。不过针对当时的国情,他又说:中国现在已被破坏到体无完肤,不堪收拾,非从头建设不可。这一点从头建设的工作,全是教育工作。农村教育不从农村的社会实际出发,不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是没有前途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农村教育改革,再三强调的就是农村教育必须树立起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大教育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梁漱溟大教育观的一种发展和继续。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表明,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上,必须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农村教育的发展,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实现农科教结合发展,农业要以科技为指导,而科技的传播和掌握又来源于教育,以教育为突破口对农村进行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改革。

虽然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综合建设是不彻底和不完全的,但说明综合建设对与中国农村是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走综合改革、综合治理的道路,以“两个文明”为指导,带动农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发展,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6.

[3]刘爱景.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2.

[4]李.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5.

[5]赵玉丽.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06.

[6]袁媛.近代中国乡村教育试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27]佟玲玲.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07.

[7][美]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8]梁培宽.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第6篇

开幕词

乡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乡、人才强乡发展战略,奋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麒麟区沿江乡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

出席本次大会的正式代表59名,特邀代表15名。来自各个领域的代表中,有为我乡科技事业无私奉献、奋斗不息,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有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在科研、教育、生产第一线做出优异成绩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有兢兢业业、尽心尽力,热情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各级领导干部。群贤毕至,欢聚一堂,共商进一步实施“科教兴乡”大计,表达为实现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蓝图,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沿江而团结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我代表乡四班子领导向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借此机会,向全乡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从上次科协代表大会至今的7年,全乡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经济呈现一派勃勃生机,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明显推进,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全乡广大科技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我乡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广泛开展科学普及、科技交流和科技中介服务等各项工作,努力建设“科技之乡”,为全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区科协对我乡科协工作始终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今天,区科协胡主席、乡四班子领导都出席了大会开幕式,这充分体现了各级各部门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体现了对科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乡科协向出会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和动员全乡广大科技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实施“科教兴乡”和“人才强乡”战略,使科协真正成为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努力为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为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沿江而努力奋斗!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选举产生新一届科学技术协会领导机构;审议乡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乡科协章程。

各位代表,同志们,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是4万沿江儿女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为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重要机遇,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让我们共同努力,不负众望,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认真履行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把新世纪我乡科技界的这次大会开成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大会;开成民主和谐,团结协作,振奋精神,再创佳绩的盛会;开成迎接新任务、新挑战的动员大会;开成为实现沿江未来发展宏伟蓝图不断建功立业的大会!

最后,祝与会各位领导、来宾、各位代表和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预祝沿江乡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圆满成功!

第7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嵌入性;大学专家;示范点;乡土专家;“1+2+2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1-0076-05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必须解决好农业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许多技术虽然可以依托农技推广体系“自上而下”传递,但却不能获得农户“自下而上”的积极回应,降低了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针对“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成因,学界有多种解释。王建明等认为,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基层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发现,体制不顺、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因素限制了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发挥[2]――这种局面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农技推广机构的“断奶”之风,农技推广系统出现了“网断”“线断”“人散”的现象,削弱了农技推广的组织基础[3]。王移收研究发现,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市场意识薄弱,过度规避风险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应用和改革农业技术的积极性[4]。此外,因为农户普遍处于资金短缺状态,无力承担农药、化肥、良种等农资配套,亦难以承担技术改革失败的风险,所以大大限制了农户应用新技术的能力[5]。

笔者认为,考察农业技术在推广体系末端的现实困境,既要分析资金投入、农技队伍建设等体制性因素,又要关注农户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不强、经营资金短缺等现实局限性,更为关键的是要从国情出发理解农技推广工作的特殊性。我国农技推广对象并不是从事规模经营的大农场主,而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6]。分散的、小规模的、兼业的农业经营模式,极大增加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所谓“最后一公里难题”,究其根本,是“农技推广体系”与“小农社会”如何有效对接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嵌入性”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波兰尼曾用“嵌入性”描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体系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和社会关系[7]。格兰诺维特发展了嵌入性理论,认为经济行为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亲属关系、朋友关系或其他信任关系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影响着经济制度的运行[8]。嵌入性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技术并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是“嵌入”在社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技术社会学创立了“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范式(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简称为SST理论。与先前的“技术决定论”不同,SST理论不仅关注社会因素对技术形成的影响,还认为技术应用者不是被动的、机械地接受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社会性因素在技术选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9]。从某种意义上说,SST理论包含技术的“嵌入性”思想,强调社会性因素对技术传播和应用的关键作用。

技术“嵌入性”思想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启示意义。农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虽然推广对象是农户,但是无法绕过“小农社会”这一必要环节,否则将承担极大成本。因此,中国农技推广工作必须正视小农经济的基本国情,寻找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有效方式。小农社会有着自身的社会传统,乡村精英、熟人社会等因素均可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乡土资源,发挥技术推广效应。进而言之,只有农技推广工作真正嵌入于农村社会结构中,才可能激发乡土社会的内在活力,提高农户学习和应用技术的积极性。本文以陕西P县猕猴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例,从“嵌入性”角度探讨农技推广体系与小农社会有效对接的工作策略,剖析技术进村入户的嵌入点及其实践模式。

二、P县猕猴桃技术的阶段性推广策略

P县隶属陕西关中地区,处于渭河以南、秦岭北麓的百万亩猕猴桃优生区。1978年全国开展猕猴桃资源调查时,P县园艺站科技人员就在境内浅山区发现大范围野生猕猴桃。从1984年开始,县园艺站开始进行栽培试验,奠定了日后大面积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基础。1988年,县园艺站从省果树所引进一系列品种,经过筛选,最终选择“秦美”为主栽品种,启动大面积推广种植计划。

(一)1989-1994年:进村建立试验示范点,以点带面

推广计划起步阶段,P县果业仍以苹果为主,农民对猕猴桃十分陌生,对其经济效益不了解,更不懂种植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县园艺站首先采取的推广策略是“进村建立试验示范点,以示范点为中心带动辐射”。

1989年,考虑到土壤条件、区域布局等因素,县园艺站在全县范围内建立5个示范点,J镇坡头村名列其中。园艺站动员坡头村民时,遭遇了较大阻力,只有4队少数群众同意,总种植面积还不到10亩。园艺站提供苗木补贴,承诺日后按每斤08元价格收购――当时苹果市场收购价为每斤04元。1992年,果农开始受益。1994年,市场收购价已经涨到每斤2元,当地农户纷纷种植猕猴桃并逐步扩大面积。

案例1 :坡头村3组村民ZSL说,看着4队赚钱,几分地就能卖上千元,把人刺激疯了。专家说垣上粘土不适合种植猕猴桃,我们不信这个邪!有人大胆尝试改良土壤,将玉米秸打碎,连同沙子一起拌进土里,结果证明方法可行,利于猕猴桃树根系呼吸。当时4队许多人已经掌握基本种植技术,外队亲戚朋友就找他们帮忙――全村都跟着4队学,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以坡头村为代表的猕猴桃试验示范点在技术推广早期发挥了巨大效应。具体表现在:(1)试验示范点具有技术试验的功能。当时县园艺站尚处于技术摸索阶段,田间地头的试验栽培显得格外重要。(2)试验基地建在村庄内,无论是种植技术,还是经济效益,都能起到显著示范作用。(3)试验示范点农户在掌握基本种植技术后,有可能成为技术传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1995-2004年:发挥“乡土专家”在农技推广中的关键作用

试验示范点所在地农户因为赶上猕猴桃产业的“早班车”,所以快速获得经济效益。率先富起来的农户在改变生活面貌的同时,开始发挥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参与到猕猴桃种植技术推广工作中来。

20世纪90年代中期,P县猕猴桃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县乡农技推广人员活跃在产业第一线,是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但P县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农技推广体系受“断奶”之风影响,队伍建设受到较大冲击,无力单独支撑与猕猴桃产业发展态势相匹配的农技推广工作,紧缺掌握猕猴桃种植技术的科技人员。在这种局面下,园艺站5个试验示范点所在村一些“乡土专家”的作用得以凸显。所谓乡土专家,特指精通作物种植技术的农民,是村庄内部的技术骨干。

其实,1989建立试验示范点时,园艺站就开始培养村庄内的技术员。这些技术员成为第一批“乡土专家”,在果树施肥、剪枝、防虫等方面达到一定技术水平。他们不仅指导本村农户种植猕猴桃,其影响力逐步扩展到村镇之外,在全县范围内发挥技术推广作用。1995年,P县成立猕猴桃协会,整合各村以乡土专家为主体的技术力量,为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案例2:第一任会长介绍:成立协会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民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协会集中了一批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猕猴桃种植“爱好者”,这些人技术过硬,不仅能对其他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还可以按照专家指导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然后再推广,这样可以避免大面积失败的结果。许多技术,我们先示范,其他农户再跟着学,这样效果比较好。

概括地说,“乡土专家”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乡土专家的土地起着试验田的功能,可以针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降低大范围推广的风险。(2)乡土专家发挥着示范户的功能,对周边农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3)乡土专家是技术话语的转译者。他们活跃在生产第一线,能够将专家的技术理论用更通俗、利于农民接受的语言和方法讲授,深得农户欢迎。(4)乡土专家是农技推广机构和普通农户之间的沟通者。他们同更多农户打交道,能够收集和汇总新的技术需要,并及时传递给农技推广部门。此外,乡土专家不只是技术的传播者,因为他们学习能力强,善于钻研摸索,有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

例如,猕猴桃套袋技术有利于减少日灼、叶磨,防治病虫害和果面污染等问题,这项被农户广泛应用、产生极大经济效益的技术并非源于专家的科学研究,而是来自于乡土专家的摸索。红旗村WYL发现本地新西兰“海沃德”品种的果面很黑,并不像专家展示的新西兰原产果那样漂亮。考虑到阳光、空气等因素,他用纸袋子将新生果罩住,进行试验,效果很好。第二年他就大面积套袋,第三年附近农户开始仿效,第四年就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乡土专家用自己的“土办法”,成功解决了国外品种到P县的水土不服问题。这个案例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技术骨干在技术研究方面的潜力。正是凭着这股钻研精神,乡土专家在技术转化、技术应用和传播方面,具有现实影响力,可以担当农户家门口的农技员[10]。

(三)2005年以来:建立农技推广的“县校合作”机制

2005年,P县得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双方共同建立农技推广的“县校合作”机制,由大学组建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P县提供科研生产基地和项目资金支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体系,并实施“十百千人才培训计划”,为P县培养10名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猕猴桃乡土人才、100名中级专业技术干部、1 000名农民骨干技术员和科技入户1 000户。同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P县建立高规格的猕猴桃试验站,具备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示范推广、人才培养、野外观测5大职能。

试验站建立前,虽然P县猕猴桃面积持续增长,农民掌握了基本种植技术,但普遍经营粗放。试验站的重要功能就是研发和改进技术,并以示范的形式将相关技术“标准化”,让前来参观的农户看得懂、学得会。试验站同时肩负着品种选育的重任,培育既适合本地自然条件、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目前试验站正着力培育改良适合出口中亚国家的“金香”品种,以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从技术推广的角度来说,县校合作机制缩短了从技术源头到技术推广末端的路径,提高了技术研发和传播的时效性。更为关键的是,P县猕猴桃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基本种植技术已被大多数农户掌握,技术改良、更新换代问题愈发紧迫,高校等科研机构的介入非常及时。以试验站为中心,技术专家重点负责研发、示范和推广规范树形、平衡施肥、充分授粉、无公害栽培、合理负载等高效栽培技术,对新时期猕猴桃技术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三、农技推广的“嵌入性”发展

P县猕猴桃产业从零起步,至今种植面积接近30万亩,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县域产业。对此,农技推广服务功不可没。在县乡农技推广体制力量相对薄弱的前提下,P县猕猴桃农技推广工作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技推广实践中的“嵌入性”发展模式。

与传统具有较强行政命令色彩的农技推广模式相区别,“嵌入性”发展模式尊重农户的主体性,注重发掘农村技术精英在学习应用技术方面的能动性,充分利用“熟人社会”在技术传播中的作用,逐步在乡土社会内部建立一个农技推广的小环境并与农技推广体制完成对接,形成技术与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嵌入点

嵌入性发展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农技推广体系如何与小农经济有效对接的问题。嵌入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找准“嵌入点”。P县猕猴桃技术推广中的“嵌入点”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示范点、乡土专家和村级组织。

1.示范点。县园艺站建立的猕猴桃试验示范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的猕猴桃试验站,以及各村的示范户,都属于不同层级的“示范点”。示范点的核心功能是带动示范,以点带面。

农技推广的终端虽然是“农户”,但是鉴于农户数量大、规模小且地块分散,以户为单位的一对一推广模式成本极高。示范点在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是改变了农技推广中“点对点”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点对面”,通过在田间地头建立一个个技术示范的“窗口”,为农户提供便捷的技术信息服务。以“示范点”为中心带动辐射,不仅降低了技术推广的成本,还符合农户学习技术的习惯。

“农民种田就是看样子”,这个说法鲜明表达了绝大多数农民学习技术的方式。“看样子”就是找一个参照样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示范点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示范点”意味着标准化,但并不是一刀切,农户可以结合自身理解逐步探索。“看样子”并不是被动学习,而是在有困惑、遇到问题时再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这样更能提高农户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乡土专家。乡土专家之所以可以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嵌入点,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乡土专家掌握基本农业技术,可以成为技术推广团队成员;另一方面,乡土专家扎根乡土,是熟人社会中的一员。

廖西元等研究发现,农户对农技员的熟悉度、信任关系与农技推广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11]。基于农户对乡土专家的熟悉度和信任感,乡土专家利用自己果园现身说法,同样可以产生对农户的技术影响力。

不可回避的是,熟人社会具有“差序格局”性质,这种以“己”为中心“愈推越远、愈推越薄”的乡土人际关系特性,导致乡土专家推广技术时可能会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从而使技术推广呈现“差序格局”特征,即那些关系亲密的人更容易获得技术信息。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技术传播的“差序格局”现象。(1)这是乡土社会本身的社会关系性质,任何推广模式无法回避和超越;(2)从村庄层面来说,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关系共同编织着一张亲密关系网,乡土专家通过亲密关系向外传播技术后,接收者同样会沿着自己的亲密关系网传播技术。(3)从更大范围来看,乡土专家的亲密关系网同样会延伸到村庄之外,从而获得更大的辐射效应。总之,乡土社会内部“私人性”的熟人关系,不应该单纯理解为技术传播的障碍,反而可能成为技术推广的资源加以利用。充分尊重乡土社会内部的社会规则,这正是“嵌入性”发展模式的题中应有之意。

3.村级组织。村级组织虽然不掌握技术,但却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可以成为农技推广的组织保障。为了更好服务猕猴桃产业发展,P县基层组织建设亦有一些配套措施,绝大多数行政村设有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村长,每个村民小组设有科技信息员,将农技推广列为村庄治理的一项基本内容。

以H镇何家村为例,该村有科技副村长1名,每个村民小组设一个科技信息员,每人每年工资200元。村级科技工作主要职责有:定期组织农户培训、参观;及时通知农户开展施肥、剪枝、防虫等关键工作;组织村内技术力量为困难户提供技术帮扶。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科技示范户的确立、职业农民培训班、专家进村授课、参观示范点、试验站,这些活动顺利开展,都需要有人动员、组织和协调。农技推广工作只有“进村”,才能“入户”。村级组织能够有效降低农技推广体系与农户之间的对接成本,从而成为农技推广工作在乡土社会的一个重要嵌入点。

(二)“1+2+2”农技嵌入模式

以示范点、乡土专家、村级组织为“嵌入点”,P县农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农技推广的“嵌入性”发展层层推进,从起初的园艺站为主导,到后来的乡土专家参与,再到新时期的县校合作机制,农技推广“嵌入性”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当前,P县农技推广模式被概括为“1+2+2”,即 1名大学教授联合2名县农技员,再带领2名乡土专家。

“1+2+2”推广模式的具体工作机制是:大学教授、政府农技推广员和乡土专家联合,在全县范围内选取10个村进行技术推广,实施“猕猴桃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在每个示范村发展50个示范户,再通过他们示范带动50个普通农户;优化品种结构,推广规范化整形修剪、配方施肥、人工授粉、无公害栽培等关键技术;每个示范村每年开展大型技术培训4次以上,培训1 000人次以上,辐射带动周围村组[12]。

“1+2+2”模式有助于解决技术“从哪里来”的问题。专家“进村入户到田”,有利于产、学、研结合,通过发现农户生产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快速应对,及时反馈,大大提高技术研究应用的效率。“1+2+2”模式还有助于解决技术“如何进村入户”的难题。乡土专家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技术推广通过乡土社会熟人关系网络快速扩散。

“1+2+2”模式有效整合了大学农技科研机构、县级推广体系、乡土社会内生性技术骨干三种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推广团队。叶敬忠等认为,我国农技推广工作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个问题是研究者与推广员之间关系不畅,许多新技术成果不能对接推广员;另一个问题是推广员与农户之间关系不畅,技术进村入户存在障碍[13]。 “1+2+2”模式有利于理顺研究者、农技推广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使农技推广工作由先前以“农技员”为主体,转变为研究者、农技员和乡土专家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格局,为P县猕猴桃产业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四、结论与讨论

农技推广体系如何与小农社会有效对接,这是克服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陕西P县猕猴桃技术推广实践中,组建以“大学专家+政府农技推广员+乡土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 通过“示范点”“乡土专家”“村级组织”三个嵌入点向农村推广技术,形成农技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

农技推广“嵌入性”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农户在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主体性,遵循乡土社会内在的社会结构特征,发挥熟人社会、乡土精英等社会性因素在技术推广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变“政府主导”为“社会多种力量协同参与”。农技推广“嵌入式”发展模式既是对P县猕猴桃技术推广工作基本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亦是对新时期以大学生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有益探索,对其他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建明,李光泗,张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14.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4654.

[3]周曙东,吴沛良,赵西华,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3(4):5762.

[4]王移收.试论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思维定势的改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6):1213.

[5]张少兵,王雅鹏.农业技术进步的问题解析与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5(4):110113.

[6]黄季j,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725.

[7]Polanyi Karl.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 of Our Time.[M].Boston,MA:Beacon Press,1944:46,272.

[8]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1985(3):481510.

[9]盛国荣.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SST解读――兼评“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J].科学管理研究,2007(5):3942.

[10]张红.农业技术在乡村社会中的运作机制[J].农村经济,2013(7):9196.

[11]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12]安成立,刘占德,刘漫道,等.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6.

[13]叶敬忠,林志斌,王伊欢.中国农技推广障碍因素分析――农民应成为农技推广的主体[J].中国农技推广,2000(4):57.

On Embeddednes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Model

CHEN Hui1, ZHAO Xiaofeng2, ZHANG Zhengxin3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第8篇

【关键词】城乡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差异;贵州省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质,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和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为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这也是从管用一生的传统学校教育向贯穿一生的现代社会化教育转变的需要以及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而提升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环在于加强其继续教育。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贵阳市城乡物理教师为调查对象,对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问卷分析

本研究选择了贵阳市辖区内的省、市、县、乡、村级约400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包括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的物理教师)作为调查总体,向其中20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发放了58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5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67份,有效率97.8%。在城乡教师的界定方面,将所在地为省城、地市、县的教师划分为城市教师,学校所在地为乡镇、村的教师划分为乡村教师。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对象中青年(20~29岁)、中年(30~39岁)、壮年(40~49岁)、老年(50~60岁)教师的人数分别为135人、243人、143人和46人;男、女比例约为1.81∶1;拥有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人数分别为2人、131人、384人、50人、0人。此次问卷调查中共涉及5个与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有关的问题,分别是:教师所在学校的有关信息,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与管理,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教法,对继续教育的评估。

二对贵阳市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问卷数据分析

1.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

问卷数据显示,贵阳市不同区域的中学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普遍比较清楚,但城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对继续教育能够更新物理知识、扩大物理视野的认识上,城乡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9.6%和81.3%,城市物理教师中有79.6%的人认为继续教育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乡村物理教师持这种观点的人占76.7%。另外,在城乡物理教师中,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人分别占70.1%和66.5%,认为能够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分别占66.5%和54.0%,而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师德水平的城乡物理教师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低的,分别占45.5%和40.5%。可见,乡村中学物理教师中有更多的人认为继续教育能够更新物理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在城市教育发达区域的中学物理教师则对于继续教育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自身素质与教学质量有更为明确的认知。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乡中学物理教师对于参加继续教育对教师的主要影响的认知也是有差异的。如在对继续教育能够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的认知方面,乡村中学物理教师要略高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占83.5%,城市教师占80.2%);在对继续教育促使知识和能力结构产生变化的认知上,城市教师高出乡村教师4.5%(其中乡村教师占73.3%,城市教师占77.8%);对继续教育使人格得到完善的认知上,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高出8.3%(其中乡村教师占13.3%,城市教师占21.6%);在对继续教育可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认知上,乡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占59%,城市教师占47.3%);对继续教育能够提高工资水平的认知上,乡村教师高出城市教师6.8%(其中城市教师占14.4%,乡村教师占21.2%)。城乡物理教师这种对于升职和增加工资的要求的差异反映出他们在生活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教师的生活水平要高于乡村教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继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方面,城乡物理教师也存在差异。城市教师认为工作任务重、继续教育没时间的占67.7%,乡村教师持这种观点的占57.5%;认为学习地点太远、交通不便的城市教师占10.8%,乡村教师占12.0%;认为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城市教师占7.2%,乡村教师占5.5%。这些数据说明:城市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作任务重,没时间去接受继续教育;乡村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离继续教育地点远、交通不便。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

城乡物理教师目前在继续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现代化的交流手段、设备还不够充实,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等。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教师的信息交流要略胜于乡村教师(其中,城市教师占54.5%,乡村教师占51.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缺乏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其中,城市教师占53.9%,乡村教师占47.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需要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城市教师中34.1%的人认为继续教育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较少,而乡村教师持这种看法的人占48%;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念,如城市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观念陈旧的占30.5%、乡村教师占35.2%;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加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如城市教师只有24%的人缺乏计算机知识,而乡村教师此类知识不足的人占到了30.5%;城市教师更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城市教师认为自己知识老化的占25.7%,乡村教师占20.5%。这些数据说明,乡村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落后于城市,而城市教师更渴望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在城乡物理教师中,有70.1%的城市教师最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新进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乡村教师只占61.5%;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更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62.7%〔城市〕、58.1%〔乡村〕);乡村教师也较城市教师更需要教学信息搜集与处理的理论(40.3%〔城市〕、37.7%〔乡村〕);城市教师较乡村教师更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44.9%〔城市〕、40.7%〔乡村〕);乡村教师较城市教师更需要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理论(38.3%〔城市〕、29.3%〔乡村〕)和有关制定教学目标的理论(30%〔城市〕、23.4%〔乡村〕)。调查数据显示,城乡物理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想学习的课程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比城市教师高3.6个百分点(53.9%〔城市〕、57.5%〔乡村〕);社会科学类知识理论,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高4.3个百分点(44.3%〔城市〕、40%〔乡村〕);职业技术类,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高16.9个百分点(23.4%〔城市〕、40.3%〔乡村〕)。可见,城乡物理教师在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3.继续教育的评估标准城乡物理教师较普遍能够接受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为: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71.5%〔城市〕、67.7%〔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更新(58.7%〔城市〕、66.5%〔乡村〕);教师知识有所拓宽(53.9%〔乡村〕、51%〔城市〕);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43.1%〔乡村〕、40.3%〔城市〕);受训教师所教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22%〔乡村〕、14.4%〔城市〕)。这些调查数据说明,乡村物理教师比城市物理教师更加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对贵州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城乡中学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水平。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城乡物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必不可少的环节。持这种看法的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分别为59%、47.3%。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职务后,工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在这方面乡村教师所占的比例高于城市教师,其比例分别为21.2%和14.4%。这些数据在真实地反映出城乡物理教师真实想法的同时,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及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高城乡物理教师尤其是乡村物理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是激发城乡特别是乡村物理教师主动性和热情的关键之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2.对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对于贵州城乡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因时、因地制宜,有区别地加以处理解决。第一,对城乡物理教师分级、分地区进行继续教育。针对城乡物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差异,可以以城市和乡村为分班标准来开设城市班和乡村班,并分别安排与之相适应、能够满足各自需求的课程。第二,在充分处理好工学矛盾的前提下,采用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短训方式。其中,以自学为主,分段集中面授为辅。这种短训每学期最好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5~7天),最多不能超过两周(15天)。另外,可以利用城市教师离继续教育地点较近之便在双休日进行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组织为期1个月至半学期的物理教师脱产研修班。第三,为减轻乡村中学物理教师的经济负担及克服其交通不便等困难,在县(市)级设立继续教育培训点,以送教上门等形式在双休日开设短训班,组织授课教师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授课。第四,继续教育形式可电教化、多样化。如采用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或通过考察研究、教学观摩等方式,也可利用引导教师操作实验,进行案例教学、合作教学或自学辅导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合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所以,对于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的区域,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其教育投资,改善其继续教学设施。3.对继续教育课程和内容的相关建议。针对贵州城乡物理教师在继续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的需求差异,本文建议:在充分考虑学以致用、讲究实效的前提下按需施教。具体而言,对于城乡教师都非常需要的课程,可以开设必修课。如开设解题教学方法研究课,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师在解题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培训,使其尽快摆脱“题海战”,并引导学生撤出“题海战场”。有区别地安排选修课。如给乡村教师班专门安排开设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理论类的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可采用“菜单式”的方式将课程提前发放到教师手中,供有需求的教师自由选课。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针对性、新颖性、实效性和深刻性”,以提高城乡物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目的。这就要求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资料信息中心的建设,确保为乡村物理教师提供丰富、新颖而实用的教学科研资料,不断开设出深受广大城乡物理教师欢迎的好课程。同时,还应按需聘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承担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以满足城乡物理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相关知识的渴望和需求。

四结语

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城乡中学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贵阳市城乡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对于我们研究贵州省乡村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区别地加强其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贵州省城乡中学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仅供参考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也为“贵州乡村教学名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事实依据。

作者:金耀辉 单位:贵州省教育厅贵州教师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晓华.论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第9篇

一、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今年3月,按照《中共*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县科技局、科协认真组织单位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是及时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科技局、科协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职责任务,加强领导,促进落实,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讨论重点、学习内容、方法步骤、时间安排;三是召开动员大会,传达了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使全体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四是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集中组织学习传达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市和县会议精神以及《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并结合孟连“7•19”事件和阳宗海污染事件及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召开讨论会。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做好学习笔记,并写出学习心得体会,班子作出了分析报告;五是主要领导带队深系点、扶贫点、科技示范村、户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编写息简报,向县学习办报送信息4条。六是利用科技项目和科普平台适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读物、科普宣传等形式开展科普宣传。七是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成员做到了“四对照、四查找”,普通党员做到了“三查、三看”,写出分析总结报告,整理出《科技局、科协民主生活整改措施》、《科技局、科协民主生活反馈意见和建议情况报告》。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2009年5月10日向政协委员、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发出征求意见书45份,收回41份;八是紧紧围绕“顺民情聚民心解民困”主题活动实施方案,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分别到糯福乡洛勐村和*镇扁担山村海塘寨,开展“阳春砂仁种植培训”和“甜麻竹种植技术培训”,写出《*县科技局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综合调研》调研报告,为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打下了夯实的工作基础。九是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部门工作职责,做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做好本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工作任务又好又快的完成。

二、巩固“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成果、扎实推进“云南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

积极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把解决群众学科技难问题与实施科技项目有机结合,围绕扩大内需和农民增收开展各类科技示范,促进各项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解决农民群众学科技难问题。2009年,科技局、科协与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用省科技厅立项扶持的115万元资金,在*、*、*、*、*、*、*、*、*9个乡(镇)实施“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项目。从项目实施以来,县科技局和项目乡(镇)党委、政府共同努力,通过投入部分县级自筹资金和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按照“六个一”工作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解决农民“学科技难”惠民工程项目。通过努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科技试验示范

2009年解五难项目已在*、*、*三个乡共种植桑树3000亩(实际已完成种植*乡2500亩、*乡2230亩,*乡1500亩);*镇种植甜麻竹414亩,*乡种植野生魔芋30亩;*乡种植板栗200亩,*镇饲养种母猪50头;*乡饲养育肥猪150头、*乡饲养育肥猪130头。

(二)选派科技特派员

2009年已为*、*、*、*、*、*、*、*、*9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派了1名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聪明才智,调动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在种、养殖业生产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服务好三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科技局、科协牵头组建了*县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中心,选配了县级科技特派员31名,颁发了《科技特派员证书》,在全县20个乡镇和158个行政村悬挂“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7232110”标志牌,认真贯彻落实《普洱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特派员的职责、任务、相关待遇和奖励措施。4月22日、30日,分别对县、乡两级科技特派员共71人进行了业务培训。自从开通以来为种养殖农户解答科技咨询共12项12人次

(三)培养科技辅导员

*、*、*、*、*、*、*、*、*9个项目乡(镇)的73个行政村,各培养了1名科技辅导员,共73名,并根据《普洱市边境县配备科技辅导员工作方案》,进一步规范了科技辅导员的管理。

(四)农民培训和科普宣传

结合各乡(镇)实施的科技项目和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要,认真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2009年1—6月,在*、*、*、*、*、*、*、*、*9个乡(镇)实施的种桑养蚕、甜麻竹种植、野生魔芋种植、科学养猪、板栗种植等项目开展科技培训260期,19863人次。

2009年1—6月,结合“解五难”项目的实施,紧紧抓住“4.26知识产权日”、“5.12防灾减灾日”和5月科普宣传活动周的契机,围绕我县当前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突出“推进自主创新和促进和谐发展”两大主线,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等内容为重点,多部门联合、整合资源,全县20个乡(镇)组织开展多系列、多层次的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宣传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知识性强,居民参与、群众互动、使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增长了科普知识。累计发放科普资料25万份,展出各种科普挂图2250幅,播放科普录音3700分钟,宣传面达35万人次,2008年我县科普工作在全省考核测评中,补评为全省第一名。

(五)完善科技活动室

按照每个行政村配套完善1个科技活动室的要求。在*、*、*、*、*、*、*、*、*9个乡配备完善了18个科技活动室,已配备科技图书2400册,发放科普光碟351张。

(六)发展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已建立*镇科学养猪协会、*甜麻竹协会、*乡种桑养蚕协会、*乡魔芋协会、*乡科学养猪协会和*乡种桑养蚕协会,正在筹建*等3个项目乡(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七)科技管理

1.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

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县2009年县乡(镇)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书》,并与20个乡(镇)签定了2009年度县乡(镇)科技进步目标责任书。

2.成果管理

根据《*拉祜族自治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拉祜族自治县优秀科技论文奖励办法》每两年奖励一次的规定,正筹备组织开展2008—2009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和优秀科技论文申报评奖工作。

3.科技信息

组织科技人员积极编撰上报科技信息,2009年1-6月共编印《*县科技信息》4期,共400份;在《普洱科技动态》采用刊登20篇;在普洱市科协网站《县区科协动态》栏目采用刊登36篇。

(八)、知识产权工作

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在城区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共发放资料1万余份,播放宣传录音60分钟,宣传面达20000余人次。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的同时,深入到基层、企业开展面对面的宣传,为他们解惑答疑,讲解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指导专利申报,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创新意识。上半年,共有1项专利申报,现已受理。

(九)农函大办学

农函大办学工作得到了县委高度重视,县委组织部、扶贫办、蚕桑办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县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妇女、回乡知青、复退军人和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中招收农函大学员,结合当地科技推广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种植、养殖等多种专业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9年全县共招收了14个专业单科113个教学班,共5617名学员,聘请专业教师20名。目前已将教材分发到各乡(镇)教学点,多数乡(镇)已先后开班授课。

(十)科普宣传

在科普工作中我们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要科普对象,面向农村,服务基层,通过采取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活动日”、“科普街”、“科普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宣传普及各种科普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上半年,全县共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62次,宣传面达77875人次,完成年度计划15万人次的51%,共发放材料113509份。

(十一)科技培训

结合特色产业开发,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在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其掌握1—2项实用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在产业发展中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收。上半年共开展培训810期,48850人次,完成年度计划10万人次的48%,其中党员6040人次。通过培训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解决边疆农民学科技难问题,让科技在促进“三农”工作中发挥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十二)青少年科技工作

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24届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国家大赛中,我县共有24项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参加大赛,有11项《科幻绘画》、《科幻作文》和《优秀科技活动》获得省级大赛奖励。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县民族小学沈莉昆老师指导的作品《重物托运袋》获国家级一等奖,打破了我县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来的历史记录,为普洱市和我县争得了荣誉。

(十三)学(协)会工作

加强对全县2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管理,指导各乡(镇)乡(镇)建立完善基层科协制度,上半年在*、*、东回、*、富东5个乡(镇)顺利召开了乡(镇)科协代表大会。

(十四)农村科普服务体系建设

充实完善全县20个科普示范村和158个科普活动室建设;加强东回乡细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完成了*乡大塘子村“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

三、其它工作

上半年以来,我们除了做好以上工作外,还认真完成了上级和各有关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一是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工作;二是做好平安单位的巩固工作;三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和保密工作;四是认真推行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五是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县妇联举办的2009年庆“三八”城区女职工“强身健体促和谐”体育竞技活动和县总工会组织的迎“五一”职工科技创新作品展览,共参加展出创新作品12件;六是深入挂钩扶贫点了解民情,协助村委会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布老村、年马山年内规划种植草果328亩,核桃400亩,积极开展向困难群众“送温暖”活动,给扶贫挂钩联系点勐朗镇布老村和看马山村挂钩扶贫点的五保护和特困户(共40户),送去慰问金4000元。

四、存在问题

在上半年的工作中,大家团结努力,完成了计划任务,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科技普及方式创新不够、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二是农村实用技术资料的编印工作不够完善;三是对科技示范户农函大办学的跟踪管理、督查、服务指导不够;四是部门、乡镇之间的协调不够;五是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还须进一步提高。

五、2009年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继续深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创新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措施。

(二)加强对试验示范项目的跟踪管理,做到服务到位。

(三)进一步推进“云南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

切实解决农民学科技难问题,要编印完善农民喜爱、易懂的实用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四)巩固“全国科普示范县”成果,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落实科技、文化、卫生、法制“四下乡”宣传活动。

(五)充分发挥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中心的功能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服务好三农,切实解决好农民学科技难问题。

(六)切实加强农函大培训与办学管理工作,对各乡(镇)农函大开班办学工作进行跟踪督查。

第10篇

【关键词】精准乡村旅游;农村经济;策略

“三农”问题是党的十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发展农村经济对和谐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工作是多方面的。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涵义

精准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即是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之上如何将休闲、娱乐、民族文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结合起来,以乡村旅游为纽带,将名族文化、人们的精神需求层面等融入到乡村休闲旅游的现代化旅游方式。

二、河北省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河北省内共有400多个乡镇和1800多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业务,带动全省农民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15万人。2013年河北省28家企业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其中河北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秦皇岛冀弘水产养殖观光有限公司2家评为五星级,张北佳圣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等15家评为四星级,河北丰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评为三星级。河北海路风情游首次入选十大精品线路。截至目前,河北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五星级5家、四星级29家、三星级20家。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餐饮、农产品销售、商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特色产品的开发,增加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助推农户增收。农业除了确保温饱问题,还具有观光、教育、休闲等多重功能,休闲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种植业不足以带动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农村要想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旅游,就必须调整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高的价格可以弥补产量低的不足。另外,开发可以让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种植和收割,休会农村生活的快乐。

四、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策略

1.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河北省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河北省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2.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乡村旅游的主体是久居城市的人群。城市人民选择乡村旅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乡村有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新鲜的空气,蔚蓝色的天空。因此,农村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优质的环境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强动力,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检查和监督。

3.完善销售体系,拓展客源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得以发展,除了要有优质的产品外,良好的销售体系是保证其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当产品形成后要制定合理的促销方案,搞好产品的策划。支持利用旅游消费渠道搞好农产品销售、供应和配送。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加强宣传和促销,形成整体规划,联合促销。

4.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与服务队伍素质。目前,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和年龄层次相差较大,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为当地的农民,文化知识欠缺,专业技能不足。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有好的策划和高水平的管理,使企业得以长期发展。各旅游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使管理科学化,服务标准化,操作程序化。在培训中注意职业培训与发展性培训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2(4)

[2]杜艳.基于文化生态平衡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08(06)

第11篇

在市委、当局的刚强指导下,在省档案局的指点下,我局仔细贯彻省、市有关农业乡村任务会议精力,一直将效劳“三农”任务作为市县两级档案部分任务的重中之重,效劳乡村经济开展和农人继续增收,出力效劳乡村的不变任务,把重点放在延长效劳收集和进步效劳质量上,容身灾后重建任务实践,扎扎实实做好效劳“三农”任务。现将任务展开状况报告请示如下:

一、进修宣传党的“三农”政策进一步进步效劳程度

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目标在于全方位推进乡村的物质文明、精力文明,使新乡村真正到达出产开展、生涯敷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从基本上处理“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的开展越来越与档案任务严密相连,无论是地盘的承包,林权、宅基地确认,村社道建立、新农合、地盘流转等等都需求档案供应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我局专门成立了由局长杨力任组长的效劳“三农”任务指导小组,增强了效劳新乡村建立任务的组织指导。按期组织全局职工进修中心、省有关“三农”任务的文件、政策,环绕地盘承包、农业和乡村经济构造计谋性调整、小城镇建立、乡村底层组织建立、农人维权及其档案文件材料应用问题组织评论,并要求全局职工在营业任务中盲目宣传党的新乡村建立有关政策,盲目效劳新乡村建立,为乡村的开展不变效劳。

二、效劳“三农”任务目的明白成效明显

连系省档案局和市委当局下达的目的义务,我局把效劳“三农”任务的详细目的细化到各科室,并制订了有用的办法加以保证,详细是办公室与联络村增强沟通,与相关乡镇互通讯息;营业科指点县区综合档案馆做好涉农问题的档案搜集任务,并实时整顿陈列上架,本年我局参加了全市乡村林权二轮承包验收任务,全市林改、娶亲、离婚、收养、地名等资料共构成档案8505卷(盒),为乡(镇)、村和农人做好全方位的应用效劳任务,还增强村级建档的营业指点任务,指点新乡村建立示范乡(镇)的建档任务,指点培训乡镇林改档案的整顿、搜集;馆务科做好涉农的档案应用任务,涉农档案的应用全免费。并要求县区档案部分盲目效劳乡(镇)、村,效劳农人应用档案,增强政策进修,增强营业进修,进步效劳质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度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关于增强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档案任务的定见》,促进社会主义新乡村档案任务的具体深化展开,使档案任务更好地效劳农业开展、农人增收和乡村不变。在上一年展开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档案任务示范乡镇的根底上,具体启动了创立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档案示范县任务,选择天全县、名山县作为全市示范县。各县(区)档案局都深化村、社区,实在加大了档案任务指点力度,环绕乡村水利建立、新乡村综合体建立、乡村危房革新、乡村产权准则变革等重点做好档案效劳任务,指点和协助各类农业社会化效劳组织、经济协作组织等实时树立档案。天全县高度注重,任务扎实,已对全县90%以上的村庄进行了“一对一”的档案指点和效劳,在经费十分严重的状况下向村送去了档案任务所需档案柜,档檀卷盒等,有力地包管了示范县创立任务顺畅展开。全市8个县(区)启动了社会主义新乡村档案示范县工程。

三、增添办法,仔细展开“挂包帮”运动。

本年“指导挂点、部分包村、干部帮户”运动的“攻坚年”,我局严密联络帮扶对象和本部分实践,仔细制订帮扶办法,扎实展开帮扶任务。一是展开技能培训进步广阔农户出产程度。辨别在3月11日和9月3日展开以“小生果高产栽培技能讲座”、“茶业高效出产技能讲座”、“乡村底层组织”等为主题的适用技能讲座,特邀四川农业大学专家进行现场解说,进一步进步了王家村村民的科技程度和本质。二是实时展开“双节”送暖和运动。1月18日我局组织了以党组书记李强同志带队“双节”慰劳小组,深化到王家村走访慰劳贫穷群众。给本地贫穷群众带去党的关怀,让他们领会到组织暖和。三是新乡村建立相连系。共同县农业局、烈士乡当局积极指导广阔乡村群众走节能、“五改”等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之路,经过开展乡村沼气动力和乡村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的“五改”任务,全年完成“五改”任务近20户,实在进步了帮扶村广阔人民群众生涯质量。四是以“党员前锋岗”运动为载体展开帮扶运动。依照“党员前锋岗”相关要求,将党员与结对帮扶任务挂钩,一致归入全年任务目的审核,极大鼓励党员率领帮扶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帮扶任务展开有条有理。结对帮扶的3户贫穷户,年均人纯收入添加952元。

总之,一年来,在市委、市当局的指导下,环绕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指导县区档案部分增强协作,指点好乡(镇)机关档案室,整合可用资本,以多种方式、多种路子向广阔农人供应档案效劳。进修理论科学开展观,真正完成为人民办妥事,让群众称心,让农人得实惠的目的,圆满完成了市委、当局下达的目的义务,为我市新乡村建立的具体开展奉献了档案部分的力气。

第12篇

乡村教育运动 农村教育改革 新农村建设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农村教育则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运动”先驱在研究、践行“乡村教育运动”时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探索,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发展模式分析

自鸦片战争以来,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爱国教育者,从城市奔向农村,怀着振兴农村、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探索出多种适合中国“国情”和“乡情”的乡村教育模式。

1.乡村生活教育模式

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在深入研究、改造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认为乡村学校是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基地,是实现“科技兴农”的有效途径[1]。乡村学校不应该是单纯的教育机构,更应该是农村文化、农业科技的传播阵地。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应该涵盖“整个乡村生活”,并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为主要目标。陶行知提出“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中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之目的。为了践行“乡村生活教育”模式,陶行知先后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工学团”,力求培养出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农村技术人才。

2.乡村平民教育模式

近代中国农村问题,根源于中国人本身的“愚、穷、弱、私”[2]。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四大问题,决定了中国乡村建设事业的成败。晏阳初认为,惟有推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的“愚、穷、弱、私”问题。认为:“文艺教育”可以培养农民的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计教育”可以训练农民的劳动技能,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可以培养农民强健的力量,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可以培养农民的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晏阳初认为,“四大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晏阳初从平民教育角度出发,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方式。为了践行“乡村平民教育”,晏阳初先后创办了多所“平民学校”,并以平民学校毕业生为基本力量,组织成立了“社会式教育委员会”(后改名为“社会式教育部”);针对年幼者和年老者,组织成立了“家庭会”,以践行“家庭式教育”[3]。

3.乡农学校教育模式

梁漱溟认为,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严重的文化失调。而解决“文化失调”的唯一办法,是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老根”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近代文化的长处,创造出一种“新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梁漱溟深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要想创新中国文化,必须开展乡村教育。为此,梁漱溟创办了“以教统政”、“政教合一”的教育组织机构——乡农学校,希望籍此担负起教育农民、倡导社会改良的责任。“乡农学校”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实现了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妇女教育的结合。

总之,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先驱者们,通过兴办各种教育,推动“教育下乡”和“科技下乡”,并创新性地探索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模式。尽管各自的思维方式、办学路径不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1)三种乡村教育模式,都以提高农民素质,实现“改造乡村、以农立国”为目的;(2)三种乡村教育模式,都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及其“传道、授业、解惑”的束缚,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拓宽了教育的内涵和范围;(3)三种乡村教育模式,都赋予了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职责,强调了教育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卫生”的“大联合”[4]。

二、对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评价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仅仅持续了十余年,终因时代的局限性及其自身的原因而归于失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教育先驱者在乡村教育运动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贡献。

1.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其“改造乡村”的指导思想与客观现实相背离。民国时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和改良要求的思潮十分活跃,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陶行知等为代表的先驱者们,既对旧军阀和的统治不满,但又不愿意与之彻底决裂,寄希望于在不改变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来实现发展农业、改善民生、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彻底摆脱阶级束缚和时代局限,也就无法找准改造中国农村社会的根本出路,从而注定了他们的乡村教育运动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要想通过发展教育来实现技术改良,首先必须铲除那些阻碍教育发展和技术改良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残余势力。

其次,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的理想与现实的背离。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都主张乡村教育要深入民间,与农民“打成一片”,实现在“生活中教育”。一方面,从中国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中国知识分子向来以“代言人”自居,在封建势力尚未退去,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民国时期,“清高”的知识分子无法彻底摆脱思想上的自恋,不可能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与农民“打成一片”。另一方面,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乡村教育运动”本应该是“乡下人的运动”,至少需要“乡下人”的参与、配合。实际情况却是,“乡村教育运动”并不受“愚、穷、弱、私”的“乡下人”的欢迎,至少不是“积极”地参与。

2.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贡献

尽管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乡村教育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先驱者们对“乡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历史贡献是突出的。

首先,乡村教育先驱者们在探索中国乡村教育改革时,积极践行“教学做合一”,纷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试验学校”,实现了乡村教育运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为当时的农村社会注入了文明的因素,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标志着中国乡村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其次,无论是陶行知的“乡村生活教育模式”,还是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模式”或梁漱溟的“乡农学校教育模式”,都是先驱者们在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体系。其所提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方式,以及“生活即教育”、“科学简单化”的理论,对推动中国乡村教育改革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次,针对封建教育“劳心”与“劳力”分离、知识分子脱离农民的问题,乡村教育先驱者们发动了无数知识分子,其中不乏大量留洋学生、大学教授、专家学者,自愿放弃在城里的优厚生活待遇,来到穷乡僻壤的乡村,与贫穷的“乡下人”为伍,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这种献身乡村的精神,是对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超越与否定,也是值得世人尊敬和钦佩的。

最后,乡村教育先驱者立足“教育兴农”,自觉地把发展乡村教育与解决农村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期待以教育为突破口,把教育延伸到整个社会领域,延伸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例如:陶行知主张“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教育延伸到乡村生活之中”;晏阳初主张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方式,实现“文艺、生计、卫生、公民”等四种教育;梁漱溟主张,乡村教育与乡村经济、社会、政治,成为是“系统的整体”。这些观点,突破了“就教育谈教育”的思维范式,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

三、“乡村教育运动”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时代赋予农村教育的重大使命,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为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使我们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1.发展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

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深感近代中国乡村饱受天灾人祸之痛,寄希望于发展乡村教育,实现“改造乡村、以农立国”的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乡村教育的功能,但其对乡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值得肯定的。治贫先治愚、治愚办教育。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三农”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而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则是解决农民素质问题的必然选择。发展农村教育,不能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先驱者们从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身体力行,深入民间践行乡村教育活动,这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受长期以来公共政策“城市取向”的影响,农村教育存在的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学习先驱者的经验,面向农村,立足于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农村教育服务“三农”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2.立足农村,树立系统观和全局观

以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先驱者们,站在时代的前沿,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放弃繁华都市的富足生活,毅然深入民间,走向穷乡僻壤,践行乡村教育活动。无论其结果如何,其献身农村教育的平民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推崇。当前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弘扬先驱者们的精神,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中国的农村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有希望、有出路。当然,中国的农村教育不能只看农村,也不能“就教育谈教育”,必须借鉴先驱者们的系统观、全局观,把乡村教育纳入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彻底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观念,鼓励、支持社会办学、私人办学,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农村教育办学格局;要协调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的关系,以及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坚持开拓创新,理性借鉴国际经验

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理论工作者应该走出书斋,理论联系实践,求真务实地创新教育理论体系;政策制定者要打破大一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教育;学校管理者要开展实践调查,并据此调整乡村教育发展思路、育人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先驱者们站在时展的前沿,主张中国乡村教育既要与国际教育接轨,又要立足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思维范式,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只有立足本土,批判继承国外优秀教育成果,中国农村教育事业才能凸显生机,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4.强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

农村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农村教育投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民国乡村教育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与当时政府的消极作为密不可分。尽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资金约束始终是困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吸取乡村教育运动失败的教训,在广泛引导社会资金介入的同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农村教育投资的稳定、刚性增长。

————————

参考文献

[1] 周慧梅.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民众教育运动的制度分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 吴伯银.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全方位探索.中国审计报,2012-5-9(第008版).

[3] 蒙贵恩,黄祜.民国时期广西的国民基础教育运动.教育评论,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