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

时间:2022-04-20 03:37:08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1

五一劳动节诗歌一春风春雨把原野拂过,

惊起一层漫漫绿色。

高高铁塔、层层配电网络上,

悬挂着一幅幅检修线路工人忙碌的景色。

风 , 用温情的手在电线上弹奏着

欢快的乐章,在寂寥中

为茫茫沙海里的工人们唱响一首伴奏曲,

荒芜人烟的戈壁

因他们的存在而顿增生机勃勃的昂扬气色。

为了让沙漠边的小城能有不夜的亮光,

为了千万劳动者能安全连续地运用电能

去建设祖国,

我们的电业工人

起五更 归月色 战沙暴,

巡线,检修,消缺

从不毛之野到喧嚣的街头闹市,

从架空线到地缆的每个角落,

细心检查 ,

不让每一个隐患从眼前滑过……

这就是光明使者

为自己劳动者的节日献上的

最真的赞歌!

五一劳动节诗歌二站在红五月首端

深入劳动者中间

感悟阳光里那跳跃的音符

一不小心

滴落下来

打动了无声的果林

沉寂的大地上

顿时 响起劳动的那支劲歌

回荡在亿万劳动者心中

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

震落满树鸟声 铺红挂彩的早晨

情不自禁 阳光 雨露 春风

催开着城市的文明之花

催长着乡村的劳动之果

满眼的美景 在飘飞的音符下

欢快传唱着劳动之歌 劳动之歌

带来春播的佳音

捎去夏耘的希冀

令大地充满诗情

任金秋点染画意

劳动之歌 永唱不衰

音符般自地底不断拱出

丰硕的果实 味美 香甜

五一劳动节诗歌三家政服务员

酱醋油盐饮食茶,护幼扶老涮洗擦。

巧手烹调香饭菜,勤谨浇开醉心花。

牛奶配送员

应时按点快奔波,大桶装满小瓶搁。

季约日送随召唤,情系于行奶鲜活。

报刊零售员

立起亭台开扇窗,未曾铺张不潢装。

众刊精品操情冶,群科闪耀慧新光。

餐饮服务员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2

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是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国家,除斯拉夫人外,还有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少数民族。在塞尔维亚的音乐文化中也有不少亚洲音乐的因素。

塞尔维亚的传统音乐以民歌为主,大致可分为劳动歌、节令歌、人生礼仪歌、史诗歌四类。劳动歌是伴随劳动演唱的歌曲,有春天唱的犁地歌、夏天唱的放牧歌、秋天唱的收获歌和冬天妇女们在室内一起干活时唱的劳作歌等。塞尔维亚的劳动歌和中国的劳动号子不同,它们并不配合劳动的动作和节奏,只是吐露劳动时的心境,有时也开个玩笑,以调节劳动的情绪。节令歌都和东正教的信仰以及古斯拉夫人的习惯有关,一年有许多节日,从圣诞节到夏至这段时间,更是一个节连着另一个节,每个节日都有与之相联系的民歌和舞蹈。新年期间,男人们戴着面具,在唢呐和大鼓的伴奏下,跳着“克落达”舞,唱着歌,挨家挨户的拜年。在5月6日的圣乔治节,人们要跳一种称为“琉宴节”的摇摆舞,据说这样可使大家身体健康并保证丰收。在棕榈节里,12到16岁的姑娘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到各家各户去唱歌、跳舞,据说可以免灾。有的地方为了保证家畜和家禽的平安,在这一天还要给鸡、鸭、牛、羊唱歌。人生礼仪歌包括诞生歌、婚礼歌和葬礼歌等,塞尔维亚人有为男孩剃头的习惯,剃头歌也是人生礼仪歌中的一种。这些礼仪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配合礼仪,有不同的歌曲。如在婚礼中新娘和新郎入洞房时,大家要唱歌祝福他们早生贵子并永远不受邪魔的侵扰。孩子出生后,邻居家的妇女都要前来表示祝贺,并唱诞生歌。过去人们相信这种歌具有魔力,能保护孩童免于超自然力的侵害。史诗歌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史诗歌见于1415年的记载。史诗歌多用一种独弦的拉弦乐器古斯拉琴伴奏,自拉自唱,所以唱史诗歌的歌手被称为“古斯拉其”,这是一个土耳其语的单词,意为演奏古斯拉琴的人。史诗歌的内容多为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英雄故事。

塞尔维亚的民族乐器有吹管乐器竖笛、唢呐、风笛,弹拨乐器弹拨尔,打击乐器铃鼓、大军鼓以及伴奏史诗用的拉弦乐器古斯拉琴等。风笛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中称为“盖得”(gajde),是古哥特语“gait”(山羊)的音转,到现在塞尔维亚的风笛还是用山羊皮做风箱,保持了古代的传统。弹拨尔是从中亚传去的乐器,和我国维吾尔族乐器弹拨尔形制近似,但琴杆没有维吾尔族的弹拨尔那样长。塞尔维亚的民间器乐曲很多源自民歌,大半是在民歌曲调的基础上,采用变奏等手法改编而成的。

塞尔维亚包括多瑙河以北的伏依伏丁那、南部的科索沃和东部、西部四个不同的地区,这四个地区的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作品风格也不同。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塞尔维亚的民歌都采用七声音阶,也包括一些含有增二度音程的七声音阶,显然是受到土耳其音乐的影响。民歌经常采用混合节拍,还有用散板的。这种节拍形式在欧洲民族中并不多见,也是受到亚洲音乐影响的结果。塞尔维亚民歌多为独唱和齐唱,但在一些地区也流行两个声部的合唱,在合唱中,大二度被认为是协和音程,经常出现大二度音程的平行进行,有不少歌曲还终止在大二度音程上。

二战以后,塞尔维亚经历了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民间音乐也有了许多变化,如许多民间艺人不再自制乐器,而采用乐器厂生产的乐器,风笛被手风琴所代替,古斯拉琴被小提琴所代替。许多民歌经过改编,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如在被改编的民歌中,传统的平行二度被平行三度所代替,一些经过改编的新曲调,代替了古老的曲调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如何在保存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使民间音乐有所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塞尔维亚音乐界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3

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本文通过对其作品《孤独的割麦女》中语言、意境、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他在诗中表达的回归自然的意愿,并且浅析他回归自然的作品以及理念给当代与后世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词:华兹华斯 诗歌 回归自然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他的诗大多是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孤独的割麦女》是他的代表作,诗歌分三节,以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为线索,以歌声结合质朴辽阔的画面,表现了割麦女内心丰富的世界。

诗人从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出发来体察劳动者的歌声,从而烘托出歌声的优美迷人。诗歌第一节描写年轻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景象,诗人经过苏格兰高地,看到一个独自一人的姑娘,一边在广阔的田野中劳作,一边唱着凄婉的歌曲。诗人以过路人的身份提醒读者,“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无声无息,不动声色,别打搅了沉醉在劳动和歌唱当中的割麦姑娘。“你看你听”的提醒,或站或行的静观默察,这些独特心理感受无一不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人肺腑,沁人心脾。画面的背景由远及近,依次呈现。远处是高原峡谷,中间是辽阔的田野,麦浪翻滚,金黄灿烂,近处是一个年轻有力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天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亢悠扬,给人以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之感。静止的自然,劳作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也在这美的境界中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在第二节里,诗人提到“夜莺”(nightingale)和“杜鹃”(cuckoo bird)这两种鸟。它们都是吉祥鸟,夜莺常象征希望(hope)、喜悦(happiness)。对于古往今来心细敏感的诗人们来说,它的啼叫常常能把梦幻与现实,痛苦与欢乐联系在一起;杜鹃是春天的宠儿,杜鹃声声打破了沉寂,代表寒冬逝去,赋予人们希望与喜悦,也代表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爱恋和呼唤,盼望大地回春,万物重生。诗人说“杜鹃声声”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也反衬出劳动者歌声能 够打动人心,具有感染力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就把割麦女的歌声比作沙漠里的夜莺和杜鹃的啼叫声。但是在沙漠里行走的旅人是不可能听到这两种鸟叫的。诗人在这里是想借鸟鸣来衬托割麦女的歌声。对世人来说,鸟类的呜叫没有特殊涵义,人类很少去留意。我们知道鸟叫是无止无尽的,这点却与刈麦女的歌声有相似之处。诗人认为,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自然之声,而不是尘世俗音。女孩独自一人,身处旷野之中,她仿佛与自然连成一体。诗人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姑娘的歌声远比夜莺呜声、杜鹃啼声动人心魄。割麦女的歌声,不知涵义,也无听众,但无止无尽。“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诗人聚精会神地听,漫不经心地走,完全沉浸在劳动者的忧郁凄美的歌声里,不知不觉已登上了高高的山岗。当他意识到姑娘已从他的视野中消失,歌声已从他的耳际消逝时,他的心还长久地沉浸在歌声美妙动人的世界里。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一个不期而遇的普通劳动者,一个孤独的收割人习以为常的歌唱,华兹华斯能保持一份平等与关爱,一份真挚和善良,一份设身处地的理解体察,这正是华兹华斯人道主义高尚情操的体现。他听,他猜想:姑娘也许在为过去哀伤,为不幸悲叹,为战争垂泪;也许是为司空见惯的生活而歌唱。也许她在歌唱过去,或者她在歌唱未来,歌唱劳动,歌唱自然,她歌唱痛苦和忧伤,或许她又在歌唱幸福和希望……“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她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劳动者,像脚下的大地一样质朴、沉实,像田野麦穗一样充实、坦荡,像深秋高空一样宽容、忍耐。她用歌声来歌唱生活,她用劳动来维护尊严,她用胸怀来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她是一位非常坚忍顽强、朴实乐观的劳动者,一位可敬可赞的好姑娘。一个简单质朴的劳动人民能与自然如此和谐的相处,那么当今的我们呢?诗人对她的歌声所包含的内容作出种种猜测感悟,引领我们在歌声和想象中去了解一个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善解人意的理解,丰富的内容,巧妙地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情,让我们透过歌声,了解到一个劳动者的高贵的灵魂。我们心间有孤独的收割人作伴,我们并不孤独。

从整体上看,整首诗歌从诗人经过麦田,见一少女放声高歌,描写歌声蕴涵,又不乏少女的向往和欢乐。诗人的情感与麦田的画面少女的歌声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回想,仍念念不忘。这是全诗最重要的一个意境,也是它的精华所在。此意境创造了所谓“天人和一”的崇高境界,也成功地体现了华兹华斯自然抒情诗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诗歌的语言朴实、自然、简单,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用平实的描述去赞美自然,诗人呼吁人们回归自然,他崇拜自然,在自然中寻求安慰,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拯救人类的心灵,他欣赏大自然之美,在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安慰,以此来净化被污染的心灵。在当今工业社会,破坏自然破坏生态,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华兹华斯这位田园诗人的这种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追求,现实意义尤为重大,也深深影响了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华兹华斯诗歌精选, 威廉.华兹华斯, 杨德豫, 山西,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

[2]Wordsworth Collection, William Wordsworth,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4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4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第四节这样写道: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艾青连续用了八次“在……之后”,这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一个特例,是一个诗艺的创造。诗歌中常常运用反复的手法,但是在短短的一个诗节中反复八次是罕见的。反复,一般是运用于诗歌内不同的小节之间,用于韵脚的一唱三叹,而这种见于句首与句尾中间嵌入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型的介词结构,并由此排比而成句群,是中国传统诗歌中没有的表现方法。细细品味,笔者以为这种介词入诗的创造性用法妙处有如下几点:

其一,这是一首在抒情中包含大量叙事性因素的诗歌,如何在抒发感情的过程中把需要叙述的内容安置好颇为不易,艾青的手法是高超的。在这一段首尾两句的反复抒情之间,嵌入了一大段关于大堰河日常劳作与生活的叙述内容,如何让它符合诗歌的形式规律,是煞费周章的事情。首先要有一个特别合适的叙事手段,因为这首诗不是一种因果叙事,只是对“我”心中的不能忘怀的人――那个母亲,那个辛勤、无私忘我的劳动妇女的追忆与思念,并由此而完成一曲关于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村女人的颂歌。可是,烧火、煮饭、缝补、捉虱子这些琐碎、繁杂的家务事与追求咏叹效果的优美的诗歌形式似乎是矛盾的,这就必须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安排,要给它们一个妥当的框架结构。于是,艾青创造性地寻找到介词排比的句式,把琐碎的内容整饬地变成了咏唱过程,镶嵌于其中的事情由此变得像珍珠一样辉耀。

其二,“在……之后”的介词结构的选用,完成了一个小的语言结构与大的叙述容量的艺术辩证。“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的动作过程是一种体贴、是一个个细致的关怀的表现,是母爱在微弱的灯下的强烈的闪耀。这些有着完整的主谓结构的介词宾语,充满着生命的关爱,被一个个小小的无生命介词结构统帅、覆盖着。但是这里面包裹着小人物的巨大、重要的生命内容。我们读这首诗歌,就是要完成对一个个介词结构的剥离,让一种高贵而寻常的品质逐渐地显示、联缀、累积而成一个高大的母性形象。这种以小涵大的方式,正适合大堰河这样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的塑造。

其三,这是一种画面式的布置。我们知道艾青是一个深谙绘画艺术的诗人,在现代诗人中,他的诗歌的画面感极为强烈。如何将事实变成画面、并将其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艾青的独特的艺术手段。八个“在……之后”形成八个鲜明的画面,从中我们可以看见灶火的红光映照在大堰河的脸上,看到大堰河容不得灰尘的整洁的习惯,看到农家向晚时候的锅灶里溢出的食物气味如何召唤男人们回家,看到大堰河和她的家人的简朴的晚餐,看到她用一针针、一线线去缝补生活的破绽,看到大堰河在衣缝中寻找虱子以免除家人第二天受骚扰,也看到大堰河拾起鸡蛋时候仿佛看到了即将换取油盐、火柴的喜悦……

其四,这首诗是艾青在狱中完成的,他站在牢狱的窗口,眼前浮现出幼时的生活。这回忆既是一种重复,又是一种重复中的变化:重复的是大堰河不断浮现在追念、抒情中的形象,变化着的是她的一刻不停的劳作方式与内容。“在……之后”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想象画面程序:时间性标志与动作的空间转移。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完成的是跳跃的形象与谨严的逻辑。“在……之后”提供了跳跃性想象的框架,也提供了时空连接的顺序,一个从傍晚到黎明怀着挚爱的劳动者的生活时段。

其五,这是一种嗷嗷待哺的期盼,是与目的实现之间的延宕的艺术紧张。诗人回忆的是幼儿时代的自我如何热切地企盼着自己的乳母多给自己一分疼爱。然而,乳母无暇将自己的全部时间给予这幼小的乳儿,她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活儿要做,她有亲生的大儿、二儿……乳母要让他们在劳累了一天之后能吃上一口热的饭食……乳儿待在她的身边,与乳母一起等待兄长们的归来,等待着与他们一起坐上餐桌,等待着他们吃饱入睡。他看着乳母的全部劳作过程,等待这一个个过程的结束,然而这样的过程一个接着一个。他能感受着乳母对他的眷顾,但是她没有理由将这种眷顾单独地给予乳儿一个人。等到乳母将一切料理妥当,她才唯一地属于他。如今,在牢狱中的他仍然盼望着重回自己的幼时生长的土地,去重新看一看大堰河劳作与生活的地方。于是,那一个个“在……之后”变得更有价值了,因为在这之后,再也没有了乳母的厚大的手掌的抚爱了。

我们的经典汉语写作是由一个个字词构成的,对这样的作品的阅读也应该回到一个个字词中去,我们应该逆向地回到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的文本建构过程中,用心地贴近作者的心,着意地接近文本的意蕴。有了这样的努力,语文阅读与教学才会有更丰硕的收获。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5

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保留了大量关于先民情爱的诗篇,以其缤纷的异彩展示着先民自由纯真的情爱观念和情感生活;苗族情歌歌唱自由开放的情爱活动,表现了苗族特有的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观以及既开放而又圣洁的民族心理。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诗经》情诗;苗族情歌;婚恋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7)01-0122-08

“诗言志,歌咏言”[1]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2]30。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起着抒发感情、状物咏怀的作用。最早的诗歌不是四平八稳写在纸上的,而是唱出来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跌宕起伏,珠玉落银盘似的清脆响亮。正如口耳相传到今天的苗族情歌一样,即使在苗族文字产生以后,大多数苗族人民也不会使用它,他们只以惊人的记忆力,一代代地传唱着他们灿若群星的情歌,表达着对情爱的热烈歌颂和勇敢的追求。

最初的爱情不是依赖于文学而存在,最初的文学如“断木、削竹、飞土、逐`”[3]4 也并不表现爱情。在我国,《诗经》首开先河,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最早以文学形式记录了人们的情爱活动和婚恋习俗。情爱与文学的结合应该早于《诗经》,我们可以从古代婚姻的发展中看到其踪迹。

人类社会最初,在杂交和群婚之下,两性的结合只是生理的本能需求和繁衍人种、延续后代的必要,只有性而无情。《吕氏春秋・恃君》:“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共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长幼上下之道。”《白虎通・德论》:“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4]43即是说在杂婚群婚下的生育必然结果只能是知母而不知父。群婚之后是对偶婚,它指一对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的配偶制。周代就处在群婚向对偶婚过渡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男子或女子渐渐有了一个稍微稳定的配偶,虽然这种关系还不稳定,但相互较长时间的接触、了解和结合,就会逐渐要求并产生了一种与此相适应的柔情蜜意,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婚姻本身发展的结果。男女在一起除了用语言之外,更多是以歌唱来表达这种柔情,用来增加彼此的吸引力和巩固彼此的关系。以歌代言,因情而歌,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民间情歌,也就出现了情爱与文学的结合,使情爱具有文学形式,而文学具有了情爱色彩。

《诗经》中的情诗和苗族情歌也是这样产生的,其中的诗句是完全可以独唱或合唱的情歌,是“男女相与歌,各言其情者也”[5]4。

一、异彩纷呈的婚恋情歌

郑振铎说:“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以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壁。它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炫目起来。”[6]48《诗经》305篇中,以爱情为题材的情爱诗有87篇 (其中风诗79篇,雅诗8篇),占总篇数的25%以上,占风诗的54%以上。《诗经》中的国风包括十五国风,这“十五国”指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十五国风”就是指采自这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7]30。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8]30。《汉书・艺文志》说:“古者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9]。因此我们相信国风是采自民间的里巷歌谣,它们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诗经》情诗中的恋诗分三类:一是男悦女[10]108,如《周南・关睢・汉广》《{风・桑中》《郑风・有女同车・出其东门》等;二是女悦男,如《召南・坑忻贰贰囤风・匏有苦叶》《{风・[X》等;三是男女相悦,如《召南・野有死》《邶风・北风・静女》《卫风・木瓜》等。婚诗分五类:一是思妇思夫诗,如《周南・卷耳・汝坟》《召南・草虫・殷其雷》;二是贺婚诗,如《周南・螽斯・桃夭》《召南・何彼矣・鹊巢》《卫风・顾人》;三是弃妇诗,如《邶风・柏舟・日月・谷风・终风》《小雅・我行其野・小弁・谷风・白华》;四是劝诫诗,如《郑风・扬之水・女曰鸡鸣》《齐风・鸡鸣》;五是悼亡诗,如《邶风・绿衣》《唐风・葛生》。另外还有《召南・行露》和《陈风・衡门》是两首爱情反抗诗,《秦风・蒹葭》《唐风・有m之杜》《陈风・防有鹊巢》是三首主人公不分男女的恋诗。

“苗族有歌千千万万,情歌就是小姻缘。游方不把情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苗族爱情叙事诗和游方诗更是以其不可总计的庞大数量表明了情爱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苗族情歌苗语称“Hxak Yex Fangb”,主要是爱情叙事诗和游方诗,为苗族男女青年在社交时谈情说爱、互诉衷肠所唱的歌。爱情叙事诗一般都在几百句以上,描写完整而细腻,如《仰阿莎》《岗妮戛养嵘》《裴曼》等;游方诗又分为十六个类别:

见面歌:初次见面时所唱,如“女:哪个山沟出泉水,哪个山坡出太阳,哪个寨子来的哥哥,你们渡过哪条江,涉过哪条河?男:哥哥从不远不近的地方来,哥哥从荒坡荒林的地方来,……哥哥想告诉妹妹,就怕你们不愿听”。相识歌:见面歌之后所唱,如“那边来的后生哥呀,你是还没成双的男子,还是已有家室的儿郎?就不要来骗人家上当”。试探歌:试探对方的反应,如“我站在路口边,吹木叶打口哨,看见你这仙鹤姑娘打猪草。想要喊你呀,怕你不理我害臊……我才向你讨一把猪草”。青春歌:要对方珍惜青春时光,如“缝衣趁衣新,游方趁年轻,哪天各西东,难得再相逢”。赞美歌:赞誉对方的美貌,如“你在哪里洗上清凉的泉水哟,你在哪里晒着金色的阳光?年轻的赛央哟,你是最美丽的姑娘。脸庞像一蓬盛开的山茶,眼睛像一对元宝闪闪发亮。只要那秀美的睫毛轻轻眨动,只要那动人的秋波悄悄闪亮,就好像有无比绚丽的花瓣,纷纷飘落在我的心上”。相爱歌:表达相爱之情,如“乌云遮日满天愁,鱼虾水里悠悠游;情哥没妹天不亮,妹妹没哥月黑头”。求爱歌:“运气好啊妹未婚,运气好啊哥未婚。想定了没有,妹妹?想定了就来谈,跟我做一家,保证不会错”。决心歌:再现忠贞不二的决心,如“妹是门前一棵梨,一刀两断两头齐;宁愿和歌一刀死,不愿和哥两分离”。成亲歌、接引歌、深夜歌:这三类歌常连在一起唱,因为苗族成亲都常在夜间进行,而成亲时要新郎接引。如“夜哟夜深了,夜阑静悄悄。柴块烧完了,烧着细枝条……情妹不说话,憨憨对我笑。我知情妹心,急忙开口道:我的心上人,快跟我走吧。跟我到我家,我手推家门。屋门闩的紧,我叫喊妈妈:起来开门吧。妈妈听我喊,忙起拖鞋。大门一声响,两扇门开了,先跨哪只脚?左脚要先跨。进到火塘边,要喝干一杯。明日天一亮,请俩老福星,去认亲家娘。过了半个月,舅家索银羌……妈得一门亲,妈妈笑盈盈。我花一包银,我得心上人。 我满心欢喜,再也不操心”。分别歌:“看来我俩难做夫妻,我俩难做一家人,……阿妹啊,今夜就是我们分别的最后一夜,让我们俩的双手拉得更紧,让我们俩痛哭不幸”。单身歌:独处的相思之苦,如“爬上高山岭,放眼望四方,看哪条河清,看哪方景秀。挪脚妹就嫁,丢哥守寨子,实在太可怜”。苦情歌:倾诉爱情的不幸遭遇或失恋的痛苦,如“舅家那娃崽,塌鼻扁嘴唇,呆头又呆脑,像鬼不像人……逼女儿嫁他,推我入火坑。同这种人住,怎能过一生?”相劝歌:劝解对方选择爱情要慎重、行为举止要端正,如“劝妹劝酸牙,劝妹要三思,不要早成家。早早丢开哥,早早出了嫁,难说不挨打,泪水洗脸颊”。逃婚歌: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结合,男女就相s出逃,私奔到异乡生活。如“说得做得,等到木叶长长包得饭,我们两个走;等到木叶青青包得盐,我们两个行。白天怕人看见,晚上趁着月光走。……路长我俩心稳,路窄我俩心宽。泥泞的路阻止不了有心的人,裹腿挂断妹不讲,草鞋走烂哥不吭。”

《诗经》情诗和苗族情歌都以文学形式较系统的反映了古今人民的爱情心理,展现了多彩的情感生活。翻开这些诗篇,我们很容易看出它们具有种种与社会相适应的特点。

二、和生产劳动紧密联系的情爱文化

男女之情的产生和发展也往往离不开劳动,而且和劳动密不可分。《周南・关睢》中的主人公对淑女的感情是随着对荇菜的“流之”“采之”“d之”而进展的;《召南・野有死》的浪漫故事是在打猎后的草丛中发生的;《{风・桑中》的自由结合是在采葑时的桑林中进行的;《周南・卷耳》中主人公的思夫之情是随着采卷耳的劳动而变化的。其它如《汉广》“翘翘错薪”,《齐风・南山》“析薪”,《豳风・七月》“伐柯如之何?”《卫风・氓》“抱布贸丝”,《召南・草虫》“言采其蕨”等等都是边劳动边进行感情活动的。苗族情诗虽然大多是在游方时而不是在劳动时唱出的,但苗族也属于农耕民族,他们的情歌自然也不能不涉及劳动,其中包含了大量劳动的信息。“哥哥和妹妹……早上一起去做活,晚上双双转回家”“我俩商量咋种地,我俩商量咋养家”“妹妹挥鱼杆,哥把鱼网撒”“我使就一身劲,奋力开山劈岭,开出肥田九千w,开出梯田七百层”“妹在河边饮牯牛,哥在岸上打石头”。

农耕生活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农耕内容,所以有“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之俗语。四季相对而言,春季农事较少,空闲时间较多;而春季又是万物复苏,人心活跃,感情萌动的季节。因此周代青年男女多在春季对歌,恋爱和嫁娶。《召南・何彼矣》:“唐棣之华”“华如桃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郑风・溱洧》:“赠之以芍药”,《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以及《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方,言采其桑”等句都有表明这些婚恋活动大多是发生在桃李绽放、桑叶沃若的明媚春季。《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m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行且东。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韩诗内传》:“《溱洧》,说(悦)人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于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颜师古注曰:“谓仲春之月,二水流盛,而士与女执芳草于其间以相赠遗,信大乐矣。”[11]本诗正是写男女于上巳节这天在溱洧会合的情景:河中碧波荡漾,岸上人头攒动,情歌互答,嬉笑相闻。《周祀・地官・媒氏》这样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12]249可见,上巳节最初是祈福禳灾的,后来演变为男女同游求爱的节日;而且统治者的政策与民间习俗是一致的。因此,后世学者贬诗经情诗为淫诗是不合史实的,而如孔夫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3]11《周南・关睢・汉广・汝坟》《召南・江有汜》《邶风・匏有苦叶》《{风・桑中》、《卫风・淇奥》《郑风・褰裳》《秦风・蒹葭》等诗篇都可能是在上巳节这天唱出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巳之日男女欢谑的情景。

苗族情歌中,“桃花朵朵红……桃李满枝开”“公鸡叫了,太阳才敢从东山出来;春风吹了,柳芽才敢从枝头绽开。我就是等春风吹和公鸡叫呀”“春雷鸣山岭,春雨伴风临”“地上的草绿了,木叶声响了,姑娘们的心动了,小伙子们有伴了”。这些诗句说明苗族青年的恋爱求偶活动是在春季进行的。清朝贝乔青说:“(苗族)孟春合男女于野以择偶,名曰跳月……自正月初三到十三,皆跳月之期。”[14]《续文献通考》:“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各,谓之跳月。”《峒溪纤志》:“苗人之婚礼曰跳月,跳月者,乃春日跳于求偶也。”[15]427除跳月之外,苗族在春季进行的大型青年男女求偶活动,还有花溪高坡的正月跳花场、凯里正月J笙节、二月吃姊妹饭节、三月爬坡节以及斗牛节等等节日(这些节日贵州其他地区的苗族也过)。这些节日本来都是进行宗教祭祀比如祭祖先的,苗族青年在这些节日中对歌求偶、恋爱幽会,于是节日就渐渐演变成了他们的“恋爱节”。这与“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习俗何其相似!

农耕民族是离不开山和水的。他们在山水之间劳动谋生,也在山水之间恋爱幽会。如《郑风・褰裳・溱洧》中的溱水和洧水、《周南・汉广》中的汉水、《卫风・氓・有狐》的淇水、《魏风・汾沮洳》中的汾水以及《郑风・野有蔓草》《召南・野有死》的野地、《秦风・蒹葭》的河岸、《陈风・泽陂》的池畔、《王风・丘中有麻》的小丘、《王风・中谷有》的野谷、《{风・桑中》的桑林等地。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情爱活动也在城周进行,如《郑风・东门之》《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池・东门之》的城门附近和《邶风・静女》的城角等地。苗族有专门的恋爱场所,叫“马郎坡”或“马郎场”,也多开辟在有山有水有树林的僻静之处。苗族人民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那里绵亘千里的群山、纵横交错的江河、茂郁葱茏的树林就成了苗族同胞们纵情欢会的好去处。选择青山绿水之处,幽美的环境,柔和的气氛,流水潺潺,轻风悠悠,此情此景下的异性相处,自然会令人生发出万般柔情千种温馨,更有利于彼此感情的发展加深。

明媚春日之中,柔情山水之下,有什么比清越的歌声能与之相配且能传情表意让人心动和愉悦呢?青年男女用歌声来相识相交、了解景慕和相互追求,表达着率真的爱意。《郑・[兮》即男女相遇要求相和而歌,“倡予和汝”;《陈・东门之池》中“彼美淑姬,可与吾歌”是要求对歌;而《周・关睢》中更要以钟鼓来使情人快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显然周时歌唱成风。《国语・周语》召公谏厉王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吏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9]此处的“曲”“赋”“诵”的内容自然是指歌谣。前文所引的“献之太师,比其音律”等材料也说明当时自民间采集的诗歌是能咏唱的。苗族人民什么都用诗来表达,什么都用歌来发挥。苗族情歌当然全用于歌唱,就情歌本身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阿哥嘴巴真甜蜜,阿哥唱歌真好听”。“姑娘哟,我十首唱不到,八首总是已唱完”。“有心打鱼就撒网,有心游方就唱歌”。“趁月光皎皎,同来唱道歌”。《诗经》情诗与苗族情歌不仅都是以唱传情,而且其歌唱的内容也大体相近。如下表1。

表1《诗经》情歌与苗族情歌对比

《诗经》苗歌情歌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想哥容易见哥难,油黑头发全脱完。

岂无膏沫,谁适为容。《卫・伯兮》伯妈替我传句话,情妹难过这一样。

彼两髦,实难我仪。只怕爹妈不答应,相亲相爱也冤枉。

之死矢靡它,若是今生无法结成伴,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舟》死了投生也要结成双!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岸上的人们在走动,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年轻的姑娘多如萤火虫。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郑・出其东门》*没有我的所爱在其中,使我忧愁心里空。

《诗经》情诗和苗族情歌依乐而歌,表达思念、爱慕、苦闷、追求、盟誓、埋怨、欣喜、幸福等种种丰富的感情。

三、朴素为美的恋爱习俗

见面时用歌唱表达自己的满腔热情,不见面时又怎么解决“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相思之苦呢?那就只有以物代人了――情人们相互赠送物品,在赠物上寄托自己的情思。先民和苗胞们赠送的物品也有其共通之处,即朴素美。《邶风・静女》:“贻我彤管”“自牧归荑,”《郑风・溱洧》:“方秉兰兮……赠之以芍药,”《陈风・东门之》:“贻我握椒。”《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木桃、木李),”“报之以琼琚(琼瑶、琼玖)”,《郑风・女曰鸡鸣》:“杂佩双赠之,”《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遗我佩玖。”在这些赠品中,大多是花草果木,用以表达纯洁真挚的爱恋之情。“答应了就要借我东西,值不值钱我都高兴,只要它凝结着你的忠诚。”这里的“借”就是“送”的意思。那么他们送些什么东西呢?苗歌中有:“赠我银手镯,又赠花带带。手镯是把凭,花带是真情。”“请你送我情物,让我永记心怀。不送一只手镯,也送头帕一块,也送一条腰带”,“二晚来谈心,送根花带把情探”,“我歌如投你的意,请赠花带结真情”等句子。周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寄托感情的也只能是随处可见随处可得的东西;而苗族女子心灵手巧、擅长女红,荷包、花带、头帕上密密麻麻的针线就是她们情深意切的见证,也最能代表她们深沉的爱意。

赠送物品如此,那么看待恋人又如何呢?《诗经》中的男女这样选择:“伯兮A兮,邦之杰兮”(《卫风・伯兮》);“不如叔也,洵美目武”(《郑风・叔于田》);“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硕大且俨”(《陈风・泽陂》);“硕人其欣”“硕人敖敖”(《卫风・硕人》);《唐风・椒聊》:“硕大无朋”“硕大曰笃”。他们希望男的高大威武,女的也健壮丰满 。而且恋人以着装简单色彩淡雅为美,如《唐风・扬之水》:“素衣朱q”“素衣朱绣”;《郑风・子衿》:“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有女如荼”,诗人心目中的恋人更是“缟衣綦巾”,圣洁如仙。苗歌中的男女这样选择:“找个不算白,找个不算黑,找个合心意,上山会劳动,在家会缝补。这才是伴侣,这才算满意。”“七挑田地我不嫌,七百挑田地我不爱,勤快的人我才爱。一仓谷子我不嫌,千}谷子我不爱,同心合意的人我才爱。穷人我不嫌,富人我不爱,同甘共苦的人我才爱”。他们看重的是人的勤劳朴实和双方的同心同德,而不是注重金钱和财富,这样的感情是远远高于物质的,他们的外形上,“人穷力大很勤奋,巴朗(壮牛)也比他不赢”。“看你年轻的小伙,面色清秀身体强壮能扛梁,干活勤快劲十足,从不叫累就像宽角碰牛一个样”。相貌上,“眼睛如流星,脸儿像月亮”,“手腕戴银饰,脸蛋白生生”,“鬓发青幽幽。脸蛋红润润”,“妹妹生得白里红,脸像桃花劲像葱”。这些描写都是健康的、朴素的,表现了人们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的择偶观和审美观。

四、形象美与意境美的巧妙创造

形象美来自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诗经》中形象完美突出的是《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对五官、肤质等全方位的贴切比喻,将一个美丽动人顾盼神飞的形象展现于前。最后二句有画龙点睛之妙,历来被评为神韵描写的鼻祖,方玉润说:“(《硕人》)二章,仪容之美。千古颂美人者,无出此二语,绝唱也。”[16]107被后人频频引用,千古不衰。个性美上,《郑风・褰裳》首屈一指。“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感情真诚率直,豪爽干脆,绝不像后世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娇羞,更不像某些失恋女子的哭天呛地悲痛欲绝。这与后世南北朝的北歌相映成辉。“女儿自言好,故人郎君怀”,“欲来不来早语我!”[17]304体现了当时男子和女子在婚姻上的平等地位。《诗经》意境之美当数《秦风・蒹葭》,以淡淡的笔调营造出白雾茫茫、青草萋萋的缥缈朦胧的景象,所思之人近在眼前,又宛在天边,迷离惝恍、飘忽不定,如宋玉笔下的洛水神女“时容于以微动兮,忘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18]1093。“首章已成绝唱”[19]177给古往今来的读者留下了无边愁怅和绵绵悠思。苗族情歌中的意境美如《出嫁歌》:“正月才送走,二月又来到。紫花伞花开,茅草荆棘发,开门大变样。”“爬岭到山坳,野花遍地开,野草遍坡发。风吹花瓣飞,飘香到身旁”。以平淡朴素的词藻描绘出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的山野景色,这里草色青青、野花朵朵,翠绿欲滴的青草和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的阵阵幽香,在清新的空气里层层荡漾、沁人心脾――这不正是人们梦想回归的大自然吗?环境如此,在这美丽的环境中生活着的呢?――她是勤劳的人。栽竹,“竹木茂荣荣,生了一大片”;插秧,“秧根粗又壮”;“天天去薅土,野草全拔光”。“阿妮心最灵……阿妮很辛勤……阿妮手最巧……阿妮最聪明”,刻画了“阿妮”这一形象勤劳的外在美。阿妮出嫁时,“绞光面汗毛”,“挽个美发髫……光油玉溜溜,鬃发青幽幽……银雉银雀戴,银丝银铄扎。耳边环拍腮,桅子银项圈。九刺银梳戴,裹脚配花带,花鞋套绣袜,一身花绒绒,脸蛋红润润”。而且阿妮“身形婀娜美”“笑牙白生生”。阿妮的照人光彩,又何曾比“硕人”削减半分?而且苗歌中一样有如“褰裳”一般的豪爽女子的形象。“哥是妹的友,哥愿就成双,不愿就分离”。“情哥若爱我,我俩就成双”。“结伴就来谈,不结就别来”。与《褰裳》作遥远的真情回应。

《诗经》情诗和苗族情歌对意境美和形象美的成功塑造,来源于它们对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就《诗经》而言,“诗有六义焉;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20]30,此六义中的赋比兴就是《诗经》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21]47《诗经》中的“赋”如《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比”如《卫风・氓》“桑木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殒”。桑叶的盛衰比喻爱情的浓淡厚薄;《卫风・硕人》通过柔荑、凝脂、蝤蛴、瓠犀等事物来比喻硕人之美。“兴”如《周南・椒聊》:“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以睢鸠鸣叫求偶来兴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唐风・椒聊》:“椒柳之实,蕃衍盈升。”用花椒多实来兴对妇女多子多孙的祝福。苗族情歌里“赋、比、兴”的运用也较多。“赋”,如“明朗的月光,照亮了花坡,正是踩月好时候,阿哥上花坡,去挑心爱人。明朗的月光,照亮了院坝,阿妹在刮麻,心里真难过。麻线牵在手,却想远方人”;“比”,如“第一次涉过你们这条江,象蛟龙跃出深潭,像猛虎腾出山岗”。“年轻的赛央哟,你是最美丽的姑娘。脸庞象一蓬盛开的山茶,眼睛象一对元宝闪闪发亮”;“兴”,如“摘椒还剩枝,摘瓜还剩藤。你忘怀没有,妹还恋着你,恋哥心发慌”。“月亮出来月亮黄,荆藤拴狗在后房。手帕包饭去喂狗,教狗莫咬我的郎”。苗族情歌中的赞美歌用“比”最多,几乎首首用“比”。在这些诗句中,人们把天地万物作为引发诗兴之源。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处处是葱郁树林、萋萋青草、飞禽走兽、游鱼鸣虫。因此他们信手拈来,以之比喻和描写生活的各个方面。《陈风・泽陂》以蒲草和荷花的美丽比情人的清俊秀美;《邶风・雄雉》以雄雉振飞求牡来兴思夫之情;《唐风・葛生》的丛生野草勾起对亡夫的绵绵思念,《邶风・谷风》阴睛不定的天气引发对无情人的不尽怨恨……“蜜蜂心切切,张开双翅膀,飞身桃树林,采花酿蜜糖”。以蜜蜂采用酿蜜来兴“阿哥远方来,心想求成双”的热烈倾慕;“哥是紫竹栽院边,妹是梅花开满园”,以竹梅相依比喻“花爱紫竹节节好,竹爱梅花朵朵鲜”的相恋之情……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是《诗经》之所以光彩夺目、流芳百世的原因之一,也是苗族情诗之所以感人肺腑、传唱不衰的重要原因。

五、自由开放的爱情讴歌

《诗经》中的情诗以自由开放著称。其时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封建礼教尚未占据人们的心灵,因此十五国风所反映的世界是未受礼教支配的世界,先民们的劳动、谋生、恋爱、结合等等活动都显示着人类感情的本来面目。《召南・野有死》《郑风・野有蔓草》中,两情相悦就可以自由结合,不论礼教也不论道德,完全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诗经》传达的本就是发自心芽的喜悦或是忧伤,而不是后来被朱熹注得污七八糟,“一颗红心向太阳”式的教条版《诗经》。《郑风・褰裳》主人公对情人明言“你不爱我,我就要找别人去了”!自尊自由、热情奔放。反映这种自由开放的诗还有《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池・东门之粉・防有鹊巢・月出・泽坡・株林》以及郑、卫风的大部分。苗族素来是一个生性自由热情开放的民族,在婚姻上,男女不仅可以自由交往、自由恋爱,也可以自主结合。人们不仅为未婚男女开辟专门的恋爱场所,而且鼓励他们去谈情说爱,这是很多民族难以比拟的。青年男女们十五六岁就开始学唱游方歌和爱情叙事歌,并与寨上年长一些的青年结伴到外寨游方,除春季的游方外,其他季节进行的游方有五月端午节、六月吃新节、七月斗牛节、八月赶秋节、九月重阳节、十月苗年等节日。“没有组织”的分散的游方则是男女青年在闲暇时自主进行的――茶余饭后,黄昏临近,月上柳梢,当一腔柔情涌上心头的时候,青年男女们随时可以相约出游,一诉衷肠。而且平时任何集会或闲暇时都是青年们谈情说爱的好机会。正因为有这种开放自由的空气和传统,苗胞们才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情歌。“哥是妹的友,哥愿就成双,不愿就分离”。“情哥若爱我,我俩就成双”。“没棒槌敲锣,无巧嘴诓哥。要是能诓着,诓你来娶我”。同样无拘无束、坦率真诚。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作品较多,《诗经》女性在作品中反而占主动地位而男子似乎只是偶尔作作柔情而胆怯的回应。这是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的表现。虽然周代已进入父权制时期,但人们对母性的崇拜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人们仍然时时怀念着远古时期的母性始祖,如女娲、姜、简狄以及蝴蝶妈妈等。因此,在爱情婚姻上女性也因袭古老的母系自由传统,热情主动,坦率直朴,唱出了一首首爱情的自由之歌。就苗族情歌而言,其中的女主人公也占大多数。从文化传统上来看,苗族人民虽然从中原迁到荆楚,再迁到贵州山区,其居住相对集中,远离汉族地区,但他们带走了由《诗经》情诗承袭而来的自由传统和奔放开朗的中原情爱文化,并将这些文化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历代统治对苗民的压制使其对汉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抗情绪,因此,在其他民族的情爱文化戴上礼教枷锁的时候,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苗族情爱文化却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特点[14]。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未经现代文明过滤的那种健康、奔放的感情,感受到先民们选择自我、肯定自我的征服力量,渗透着坚韧的生命追求和无穷的生命乐趣。如表2。

表2《召南・野有死》与苗歌对比

《召南・野有死》苗歌

野有死,哥在山上唱山歌,

白茅包之,妹在田里捡田螺,

有女汛海只因偷看哥一眼,

吉士诱之。错把石头放进箩。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6

关键词: 伊丽莎白·亚历山大 《赞美这一天》 赞歌

一、引言

非裔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Elizabeth Alexander,1962年—)1962年出生于纽约哈勒姆,在华盛顿长大,1984年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后在波士顿大学主攻诗歌,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亚历山大返回耶鲁大学教授非裔美国学和英语,现为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亚历山大首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09年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上。那一天,亚历山大应邀诵读为这一时刻特别创作的应景诗《赞美这一天》(Praise Song for the Day),赢得世人瞩目。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上,由非裔女诗人献诗自然意义非凡。亚历山大是第三位在总统就职典礼上诵诗的诗人,在此之前,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年—1963年)曾于1961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上诵诗,玛雅·安杰罗(Maya Angelou,1928年—)和米勒·威廉斯(Miller Williams,1930年—)分别在比尔·克林顿总统1993年和1997年两次就职典礼上诵诗。这几位诗人都在美国诗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声名赫赫的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将受到同时代和后来学者、诗人的关注。

二、《赞美这一天》的平凡与不凡

《赞美这一天》全诗简短有序,共分为十四部分,其中的十个部分均只包括一句话。整首诗文辞朴实精炼,读起来平易亲切,恰如朋友间的娓娓道来,或是邻里们的畅所欲言。

诗中谈到社会中各行各业工作的人们,是一首普通劳动人民的赞歌。诗中有缝补衣物的工人,有修补轮胎的工人,有打击油鼓的人,有修建公路的人,有建筑桥梁的人,有拾棉花和割莴苣的人,还有高楼大厦的建筑工人及里面的清洁工人等。如此,不禁让读者联想到另一位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1892年)。《我听见美利坚在歌唱》(I Hear American Singing)一诗收录在《草叶集》中,诗中不吝陈词,歌颂辛勤工作在美国各个普通岗位上的平凡劳动人民:

I hear American singing,the varied carols I hear:

Those mechanics,each one singing his,as it should be blithe and strong,

The carpenter singing his as he measures his plank or beam,

The mason singing his as he makes ready for work,or leaves off work ...

我听见美利坚在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欢歌:

机工在欢歌,各自唱着自己的歌,歌声快乐而高亢,

石工在准备上工或歇工时唱着他的歌……

(赵萝蕤译)[1]98-99

接着诗人依次描述了“船夫”(the boatman)、“水手”(the deckhand)、“鞋匠”(the shoemaker)、“帽匠”(the hatter)、“伐木工”(the wood-cutter)、“农家子”(the ploughboy)、“母亲”(the mother)、“年轻的妻子”(the young wife)和“少女”(the girl)等众多劳动人民勤奋劳动、愉快创业的繁荣景象。

由此看来,亚历山大的《赞美这一天》与惠特曼的《我听见美利坚在歌唱》都匠心独具地赞唱平凡劳动者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惠特曼的诗风自不必说,向来洒脱不拘、气势磅礴,诵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虽是自由诗体,诗行参差,不求押韵,但节拍的起伏可以在大声诵读中清晰感受到。惠特曼排山倒海式的长句和列举使得主题鲜明突出,与之相比,亚历山大的《赞美这一天》更显得宁谧安静,细水长流。这里不是铿锵的重金属,而是绵柔的小夜曲。现在读者能有幸通过网络视频观赏到亚历山大初次诵读这首诗时的风姿,领略到诗人自己朗诵这首诗时的风采。诗人用平稳有序的语气诵读,不卑不亢、优雅大方。

在《赞美这一天》中,诗人引入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以及“在等公共汽车”的母子,诸如此类,恰似一张社会缩略图,平凡而贴近生活,读时让人心生踏实、亲切之感。诗人指出:“许多人为了今天而献身”(many have died for this day),因此要“歌颂把我们带到这里来的死者的名字”(sing the names of the dead who brought us here)[2]。的确,“这一天”来之不易,这一天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宣誓就职的日子。此前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中赞颂先辈们的创业精神,他说这些实干家、创造者中,有一些人名留青史(some celebrated),但更多的人默默无闻地工作着(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r)。亚历山大特为此次庆典作的这首应景诗与之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赞美这一天》的收尾部分提到了几种人的生活态度,有的人“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Love thy neighbor as thy self”),有的人“首先不做伤害人的事”(“first do no harm”),有的人“不取你多余的东西”(“take no more than you need”)[2]。诗人呼吁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诗人认为“最强大的词语就是爱”(what if the mightiest word is love),诗人认为只有超越婚姻、孝顺、民族的爱才能引领人们到达充满光明的未来。女诗人用晓畅雅致且亲切乐观的态度吟诵着平凡生活中充满爱意、和谐的点点滴滴,赞美着普通男女辛勤编织幸福生活时的分分秒秒。这一天来之不易,这一天是多少代父辈积累而来的财富,在光华四射的今天,一切成就皆有可能造就,诗人语言:“任何事情都可以造就得出来,任何语句都可以开始说出来”(anything can be made,any sentence begun)。

三、结语

在《赞美这一天》中,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将平凡生活的点滴细节引入诗歌创作中,风格朴实低调而又清新真挚。在诗人追忆往昔、赞美当下、憧憬未来的视角转换中,读者犹如品着一杯幽香淡雅的茶,余味无穷。与此同时,诗人构建了连通古今的桥梁,在诗歌问世时有限的那一天,也铺开了品评历史、展望未来的大舞台。在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的盛大场合,亚历山大敢于将日常生活的平凡瞬间融入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诗歌当中。踏实苦干的平凡劳动者贡献着飞速发展新社会的不凡,质朴典雅的女诗人也诠释着诗歌艺术的卓著。《赞美这一天》体现了平凡生活对美国民主进步的不可低估的影响,也表达了诗人对走向光明未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蒋洪新.英美诗歌选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7

【关键词】诗经 民本思想 认识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先秦文献中的“民”,绝大多数是指以农业劳动者为主的被剥削阶级;“本”即树根,引申为事物的基础或者起点。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把“民”视为军国社稷之本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创造的文学艺术价值自不待言,但在那个文学还远没有走向自觉的时代,其社会功用价值却远远超越了它的艺术价值。众所周知,这种思想缘起于晚周,其萌芽却几乎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在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中,有关民本思想的资料是屡见不鲜的。因为《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特别是那些反映民的作用,意愿和反抗情绪的作品,对统治者研究如何治民、治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可见,《诗经》的编纂本身即体现了周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一、对“民”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民”的基本活动是从事生产劳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劳动,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海提到“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例如《豳(bīn)风·七月》一诗,具体地描写了男女奴隶们一年四季,从早到晚的各种各样的劳动:耕种、采桑、采蘩、养蚕、整树、纺织、染丝、打猎、收割、筑场、盖房子等等。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此外,《十亩之间》《采蘩》等都是描写不同性质劳动的短诗,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大雅》中的《大明》《生民》虽然是歌颂祖德的诗歌,却也反映了民的劳动、智慧和力量。上述例子中的诗词反映了“民”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对自身地位和价值的初步认识,而《诗经》的编者将这类诗编入诗集中,也说明他们对“民”的重要作用是有所估量的。至少看到了生产靠民,打仗靠民,民是国家不可失去的必要条件,即所谓“民为邦本”,非民“无以守邦”。其民本思想可见一斑。

二、对“民”的怨愤之情的认识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徭役制度,婚姻制度,加之以荒年饥馑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诗经》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了“民”的怨愤之情。怨于兵役的,如《邶风·击鼓》描绘了奴隶主贵族“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的时候,征人发出了“死生契阔,不我活兮”的呼号;《魏风·陟岵》写征夫在途中思念父母兄长;《小雅·何草不黄》则发出了愤怒的控诉:“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意思即我们既不是野牛,又不是老虎,为什么让我朝夕不暇地奔走在旷野?

怨于徭役的,如“王事靡,不能艺稷黍!父母何祜?悠悠苍天,何其有所?”诗歌从侧面反映了繁重的徭役使得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不得保障的情况。《邶风·微》控诉了无休止的徭役对人民的折磨。《王风》里则有描写人们为徭役所逼迫,唯求一死了之。

怨于婚姻的,如《柏舟》写少女对包办婚姻制度的怨愤:“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意思是我的娘啊,我的天啊,人家的心思你怎么就不了解啊!《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是著名的弃妇诗,控诉了负心的男子。

《诗经》中的民怨诗歌如此之多,正是当时的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编者以此入集,根本目的无非是让统治者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调节社会矛盾,维持既定的秩序,维护剥削阶级整体利益,以免“国既卒斩”。因此,民本思想虽然重视民怨,但本质上并非真正同情人民,倒是研究如何治理百姓的一种策略,是“软民”之术。

三、对反压迫斗争的认识

民怨积久,必然会酿成公开的对抗形式。《卫风》中的《硕鼠》和《秦风·黄鸟》等都是反抗压迫斗争的名篇;《陈风·墓门》把不良执政者比作恶树,说恨不得把他劈碎了才能称心如意;《相鼠》激烈地骂道:“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像这类超出一般的哀怨而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诗篇,虽然《诗经》里收入的不多,但也足以振聋发聩了。意思是人民太辛苦了,让她们稍微得到一点安定和喘息的时间吧。诗歌中还提到,应当“国无有残”“俾民忧泄”“以为民逑”“以绥四方”,意思即不要太残酷地对待人民,而要让人民的忧愤得到倾泻,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让四方得到安静。像这类进谏君王传达民情的诗歌,还有《节南山》《雨无止》《小旻》等篇章。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统治阶级内部的“守成者”对民和民怨的重视,对严重局势的担忧,以及为维护军国社稷,力主调节社会矛盾,给民以喘息的机会。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8

关键词: 布莱克 飞虻 天真与经验之歌 浪漫主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飞虻》(The Fly)是其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1794)中的一首小诗,全诗五节,计二十行[1]。其中第五节被英国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05.11-1960.07.27),引用于《牛虻》一书亚瑟给琼玛的诀别信中——“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牛虻》)[2]。本文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去解读这首诗歌的寓意。

一、生命的欢乐与悲哀

在《飞虻》的首节诗中,诗人向我们讲述了一只小飞虻的游戏因“我”的手而惨遭中止的故事:“Little Fly,/Thy summer's play/My thoughtless hand/Has brushed away”——小飞虻/你夏日的游戏/被我的手/不在意地抹去[1][2]。飞虻被手抹去翅膀,甚至抹去生命,都是乎是寻常小事。但诗人却不这么看,他认为“飞虻”与“我”应该是平权的:“Am not I/A fly like thee?/Or art not thou/A man like me?”——难道我不是一只/像你一样的飞虻/难道你不是一个/像我一样的人?[1]诗人怨恨“我”,恨“我”夺去了飞虻的欢乐。诗人认为,“我”与“虻”的状态是可以互易的,这很像“庄生梦蝶”的境界。

诗人为“飞虻”的命运悲哀,也担心“我”遭遇飞虻的命运:“Till some blind hand/Shall brush my wing.”——因为我跳舞/喝酒又唱歌/直到有只莽撞的手/掸掉了我的翅膀[1]。“飞虻”快乐的游戏被“我”的手抹去,而“我”赖以跳舞歌唱的翅膀,不也迟早会被另一只“莽撞的手”抹去吗?生命为什么会这样脆弱呢?诗人的这些想法与情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这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及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的创作背景与创作过程有关。

诗人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小商人家庭,自幼喜爱诗歌与绘画。11岁时(1768年)到绘画学校学习,学至1772年,又选择了雕刻学徒的亦工亦学的道路,历经七年时光,学会了雕版、蚀刻、点刻以及临摹的所有技艺,至1779年出徒时,他已经22岁了。1782年他与一个园丁的女儿凯瑟琳·布歇尔(Catherine Boucher,1762-1831)结婚。婚后,他们共同完成了《天真与经验之歌》的制版与印刷工作。《天真与经验之歌》由他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与《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两部诗集合成。《天真之歌》创作于1783年—1789年之间,这期间,正值国内安定,经济繁荣之时,诗人在这一时期写出了多首恬静的田园诗,如《牧童》、《飘荡着回声的草地》、《羔羊》、《摇篮之歌》、《婴儿的欢乐》等等;《经验之歌》则创作于1789年—1794年之间,这期间,英国对法国连年作战,战争与专制给劳苦大众带来日益深重的灾难。诗人在这一时期,写出了多首抨击、揭露“上帝”们贪婪残忍的诗歌,如《扫烟囱的孩子》、《病玫瑰》、《升天节》、《伦敦》、《婴儿的悲哀》,等等。

生命的欢乐与生命的悲哀,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两部诗集中以对立统一的形式体现出来。诗人将“天真的欢乐”与“经验的悲哀”同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同时看到“人类灵魂的两种对立状态”。在《天真之歌》里,有“愉快欢欣的牧笛”,有“飘荡着回声的草地”,有“好运的牧童”、“温顺的羊羔”,还有“甜蜜梦中的摇篮曲”;在《经验之歌》里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为什么?为什么“扫烟囱的孩子”哭喊在冰天雪地?为什么刚出生的婴儿也在哭哭啼啼?为什么流血的士兵总在叹息?为什么年轻的姑娘沦为娼妓?为什么?为什么生命中本该拥有的欢乐变成了悲戚?——是“上帝”们贪婪残忍的手抹去了他们的双翼。[1]《飞虻》的前三节除了叹息“飞虻”的遭遇,担忧“我”的未来,还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静等那只将要出现的“鲁莽的手”把我们的翅膀“不在意的抹去”吗?

二、思想的飞翔与永生

诗人在诗歌的前三节中表述了他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为了这种思想的实现“我”该怎么做?诗人认为:“If thought is life/And strength and breath/And the want/Of thought is death;Then am I//A happy fly,/If I live,/Or if I die.”——如若思想是生命/是呼吸也是力量/思想的贫乏/便是死亡//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1][2]。诗人笔下的飞虻已化为超越死亡的永生的思想。

为了追求“平等自由”的理想,布莱克“不让手中的剑停止战斗”,在创作《经验之歌》期间,他还写出了《法国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表现出他对倡导“平等自由”思想的法国大革命的支持;写出了《天堂与地狱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1792),强调天堂与地狱的相对性及上帝与魔鬼的相对性[3]。

在《天真与经验之歌》之后,布莱克又写出了《罗斯之歌》(The Song of Los,1795)和《四天神》(The Four Zoas,1797-1800)等歌颂平等、自由、解放,主张改革现实的作品;1800年,布莱克移居费芬(Felpham),至1803年9月返回伦敦。哲理诗《天真之兆》就写于1800-1803年之间。这些诗歌均反映了与《飞虻》一诗相一致的追求平等自由的理念。——“啊,天主,你难道不能来瞧瞧我们的切身之苦?/我们在炉火之间不断地劳动,而我们那狠心的工头/却嘲笑我们的痛苦。他们叫我们转动车轮吸水,/要我们灼伤的肩挑起沉甸甸的土筐,/要我们淘沙去灰,用眼泪和悔恨去掺和泥土”(《四天神》)[4][5],诗人揭露“天主”与“工头”的“鲁莽的手”为劳苦大众带来的数不尽的伤痛。他从哲学的高度继续述说他的“卑尊平权”、“微宏同一”的思想:“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6]”——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7]。在《天真之兆》的首四行诗中,诗人强调了“砂与世界”、“花与天堂”的平权,在其后的128行诗中,则进一步强调了“乞丐与王子”,“上帝与常人”平权的思想,——这恰如《飞虻》一诗所体现的思想。

诗人的飞虻,带着平等自由的思想,飞入地狱也飞向天堂。飞到亚瑟致琼玛的诀别信中,也飞临冬妮亚送别保尔的故乡。诗人的飞虻也象征着为反抗争取平等自由与民族解放的底层民众,在伏尼契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笔下,飞虻的精神鼓舞着千百万劳苦大众投入民族解放运动,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2][8]。

三、结语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布莱克是最贴近底层民众的一位诗人。他同情遭遇苦难的底层民众,憎恨“上帝”们施予底层民众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与精神奴役。倡导平等自由的思想。布莱克《飞虻》一诗强调了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以及为了思想飞翔可以舍生忘死的理念。

布莱克是一为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含有《飞虻》一诗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是一部诗画合集,诗集中的“诗情”与“画意”是相融的。如何以诗画互文的方式去解读《飞虻》一诗的寓意,是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布莱克,著.杨苡,译.天真与经验之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伏尼契,著.李俍民,译.牛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3]威廉·布莱克,著.张炽恒,译.布莱克诗集[M].上海:图书出版社,1999.

[4]威廉·布莱克,著.袁可嘉,查良铮,译.布莱克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1.

[5]张德明.论布莱克诗歌的神话原型模式[J].外国文学评论.1990,01.

[6]William plete Writing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9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主识字,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第六组课文我们随作者领略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次走进古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2.介绍作者

⑴ 范成大你们了解多少?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去声,即兴。《现代汉语词典》“即兴”解释道: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之作 / 即兴表演。 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有什么要求?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4、质疑:还有哪地方不明白的?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心里有什么感受?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

a、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b、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c、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3、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

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读)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读)

可爱:瞧,他的神情、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读)

师: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指名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配乐读)

4、你们也来读。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六、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首诗吧!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10

《马铃儿响来玉鸟唱》这首歌曲是云南少数民族彝族撒尼人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本文通过对歌曲本后的故事讲述了撒尼人敢爱敢恨的名族特点,和歌曲的创作背景来描写歌曲对于彝族人民的改变和影响,也从歌曲的创作特色和艺术处理方面告诉读者怎么样通过故事的本身去理解和诠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更好的去演唱歌曲。

歌曲是著名作曲家葛炎创作的,葛炎是汉族,1922年出生在上海,原籍浙江省的杭州,是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家。1936年曾经参加过革命,加入了“我们的儿童剧社”。 1938年后又进入延安青训班学习,从此以后开始音乐的创作生涯。抗战时期曾经写过救亡的歌曲《春耕曲》。后来就任八路军129师的先锋剧团、抗大总校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音乐队的队长和指挥。建国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的作曲家,1950年又调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任作曲组的组长。他参与制作和作曲的电影有《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秋瑾》、《笔中情》、《天云山传奇》、《从奴隶到将军》、《渡江侦察记》、《阿诗玛》、《枯木逢春》、《老兵新传》、《聂耳》、《天仙配》、《南征北战》等等,也是著名音乐故事片《阿诗玛》的编剧和作曲家。同时还创作有《欢乐的火把节》、《百万雄师过大江》等等优秀的乐曲。其中《阿诗玛》获得了西班牙的最佳舞蹈片奖,《芙蓉镇》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创作奖、影片奖、音乐创作奖,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提名、上影小百花最佳音乐奖。

说起这首歌曲的由来,不得不说当时的著名导演刘琼,原名刘伯瑶,找到了当时小有名气的葛炎,因为当时的刘琼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素材,并且想把它拍成电影,而这个素材就是彝族撒尼人口口相传的爱情故事“阿诗玛”,当时葛炎在看过这个素材后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刘琼,并开始了歌曲的创作和改编,那时候新中国成立没几年,所以也请了那时候民歌界很出名的杜丽华老师演唱,这首歌曲和故事也深深地感染了杜丽华,从此以后杜丽华就定居在了云南,一次一次的回味那个故事和那首歌曲,这首歌曲也让很多人记忆犹新,一直被广为流唱。

最早认识“阿诗玛”,是从爷爷奶奶的口耳相传中,那时候我只是好奇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情节,并没有深刻的了解故事背后很多内涵,“阿诗玛”是撒尼族的一个女孩,传说她勤劳善良、朴素热情、能歌善舞、不畏强权,其实这些主要是那时候撒尼人的缩影,她爱上了彝族小伙“阿黑哥”,这个时候传说中的恶势力就出现了,地主的儿子“阿枝”也爱上了“阿诗玛”,所以他和“阿黑哥”两人开始比赛对山歌等等,但是每次都是阿黑哥胜利,心胸狭窄的地主“热布巴拉”就勾结了神话中的“崖神”,用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和“阿黑哥”,但是有“阿黑哥”一个人活了下来,那时候只能听见“阿诗玛”弱弱的喊了一句“阿黑哥,救我”,就再也没有声响了,当“阿黑哥”上岸以后他就一直在寻找“阿诗玛”,他一直一直寻找着,找到大河变成了小河,每次他大声呐喊“阿诗玛”,就听见远远地传来同样的回音,也许是上天不忍心善良的“阿诗玛”就此香消玉殒,所以把她变成了一块很大的石头,也就是后来所传颂的“回音石”,每次你说什么话都可以把你的声音给传回来,现在这块石头就屹立在云南的石林当中,每每看到在夕阳中背着竹篓,身穿撒尼族服装的石头,就忍不住有些怀念和感慨那一段令人有些伤感的故事。虽然“阿诗玛”作为“回音神”屹立在石林,但是真正的起源地却是在云南的曲靖,也是自己的故乡。

这首歌曲的调式是大调式,也是民族民歌常用的徵调式的,《阿诗玛》这首歌曲,描写的是“阿诗玛”和“阿黑哥”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虽然经历了苦难,但是他们还是那么的勤劳、热情,想要过上“我织布来你放羊”的幸福生活,并没有被恶势力所击倒。这首歌曲在故事中是属于中段部分描述,也是“阿黑哥”刚把“阿诗玛”迎接回家的片段,那时候地主的儿子“阿枝”刚刚输了,地主“热布巴拉”也刚要请“涯神”对付他们,但是那时候“阿诗玛”和“阿黑哥”并不知道,他们只是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一边唱歌一边骑马回家,并且“阿黑哥”希望回家后妈妈看到美丽、勤劳、善良的“阿诗玛”感到开心快乐。这首歌曲其实也是在表达撒尼人民对没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一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描绘。

“阿诗玛”对于撒尼人来说,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个故事被老辈的撒尼人口口相传,后来慢慢的被能歌善舞的撒尼人演唱成为歌曲,到如今也被人们流传。在云南的石林就屹立着“阿诗玛”的天然石像,在撒尼人生活中也有关于阿诗玛的节日,而且现在撒尼的姑娘们都以自称“阿诗玛”为荣耀,因为这代表你是一个能歌善舞、人情奔放的撒尼人。在篡文化的发源地云南曲靖市的市中心,也屹立着“阿诗玛”骑马的雕像,这是要告诉人们,做人要勤劳、善良、热情。而且在云南有生产一种香烟,就是以“阿诗玛”命名的。

撒尼人的勤劳、朴素、热情、勇敢、机智,和撒尼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成就了“阿诗玛”流传至今的动力,但也是“阿诗玛”的故事深远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撒尼人,使他们在劳作中有了希望和动力,有了勇气和决心。撒尼人的故事现在不仅仅是影响着他们,也影响了中国很大一部分人,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事业和名族发展,使他们的生活一天天更好了起来。

葛炎的这曲《阿诗玛》是新中国成立早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还有些动荡不安,这首歌曲不仅仅是描写了一个爱情故事,也是宣扬了一种民族精神,就是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的名族精神。这首歌曲是彝族人民的生活缩影,也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去学习的一种生活品质,对于生活的希望、勤劳、热情。我们也应该学习伟大作曲家葛炎,宣扬民族精神,在民间找取我们应该值得学校的优秀歌曲和故事,通过一些媒体传扬这种精神,也让我们永远深刻的去记忆了一段故事。我相信“阿诗玛”不管过去多少年,她一直活着,活在撒尼人的生活中,也活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11

春风春雨把原野拂过,

惊起一层漫漫绿色。

高高铁塔、层层配电网络上,

悬挂着一幅幅检修线路工人忙碌的景色。

风 ,用温情的手在电线上弹奏着

欢快的乐章,

在寂寥中

为茫茫沙海里的工人们唱响一首伴奏曲,

荒芜人烟的戈壁

因他们的存在而顿增生机勃勃的昂扬气色。

为了让沙漠边的小城能有不夜的亮光,

为了千万劳动者能安全连续地运用电能 去建设祖国,

我们的电业工人 起五更 归月色

战沙暴, 巡线,检修,消缺

从不毛之野到喧嚣的街头闹市,

从架空线到地缆的每个角落,

细心检查 ,

不让每一个隐患从眼前滑过……

这就是光明……

五一劳动节的歌朗诵稿(2):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们仿佛看见

那怒形于色的人群

正潮水般的涌向天安门前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们仿佛听见

那激越高昂的呼声

越八十年的时光隧道

正清晰的响在耳边

还我青岛 拒签和约

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

祖国母亲岂容蹂躏

中华大地哪能踏践

这是一群热血青年正义的呐喊

这是一群爱国志士光荣宣言

象一座岩浆迸发的火山

似一柄刺向黑暗的利剑

似一股奔涌而来的洪流

似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

痛打卖国贼人心大快

火烧曹家宅义愤冲天

血腥镇压何所惧

我以我血轩辕溅

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转折点

这是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

我是一首永恒的爱国诗篇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的思绪飘飞的得很远很远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的心里又添了几许忧患

伊拉克上空仍笼罩着战争的阴云

科索沃大地正弥漫着浓烈硝烟

霸权主义者随意干涉它国内政

日本右翼分子矢口否认侵华历史

世界和平的交响乐不和谐的旋律时隐时现

漫长的人类社会呀

演绎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悠久的历史文明啊

又有多少悲剧频频上演

无数个铁的事实告诉我们

愚昧就被欺凌

落后就要挨打

翻开五月日历

我的信心倍增

干劲冲天

信念是坚固的堡垒

理想象燃烧的火焰

和平的呼声早响彻全球

友谊种子已扎根心田

时代的号角已在大江南北响起

改革的春风正在沭阳大地吹遍

年轻的朋友信

让我们高扬五四鲜红的旗帜

团结一心 务实苦干

奋起直追 自强不息

去拥抱新世纪

去拥抱辉煌灿烂的明天

相关推荐:

劳动节诗歌:今天五一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诗歌

有关五一劳动节的文章

五一劳动节文章精选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范文12

摘 要: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普遍染上“都市怀乡病”。远离时代浪潮的他们不得不转向抒写自己的内心。现代派诗人卞之琳一首小诗《寂寞》吟唱出众生的集体无意识的寂寞——迷失的乡愁。本文旨在从主题思想的多义性、审美趋向的现代性以及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三个方面对此诗进行解读。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卞之琳 《寂寞》

寂寞情怀自古有之,无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自古圣贤皆寂寞”,都沾染着封建士大夫入世理想破灭之后的自我排遣之气,他们的“寂寞”是寂寞的,因为曲高和寡,缺少回音。而现代派诗人卞之琳一首小诗《寂寞》却跳出一己的悲欢,他吟唱的是众生的集体无意识的寂寞——迷失的乡愁。

乡愁一般指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这里我们不再囿于对家乡、田园的怀念,而是上升到对自然、生命、精神家园的追慕。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普遍染上“都市怀乡病”。远离时代浪潮的他们不得不转向自己的内心,抒写对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感慨,对生存的思索,对精神家园的寻求。在这首只有八行诗句的小诗中,现代派诗人卞之琳是如何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现代都市背景下的普通人乃至全人类的普遍情绪的呢?本文旨在从主题思想的多义性、审美趋向的现代性以及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三个方面对此诗进行解读。

“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①,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多义性,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视野的不同也会造成理解各异。那么《寂寞》这首诗究竟要表达怎样一种情感体验呢?

全诗叙述了一个人生的故事,故事中贯穿了一个主人公的形象,从一个“乡下小孩子”,到“在城里操劳”的都市人。童心最无邪,小孩子在乡村无忧无虑,养一只蝈蝈玩,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生体验,简单的情节营造出一个美丽的童年生活场景。成年后为了生活,他来到了大都市,整日的忙碌奔波,还买了一块夜明表提醒自己时间。然后就是年轻的死亡,最后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就只有那块夜明表。故事很简单,可是意味深长。

首先,“他”是一个什么形象?是作者自喻?是融合了作者影子的一代知识分子?还是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小孩子怕寂寞”,是因为孩童的天真,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其实他是并不懂得寂寞的,所以常常会“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他并不明白那深埋在墓底下的才是真正寂寞的生命。长大后为了生活而忙碌,无暇体会寂寞的滋味。而当他也深埋墓底,儿时的蝈蝈早已不知去向,物是人非,只有夜明表无休止地走着,这时的他才是真正的寂寞,可是却已经无法体会。在整番生死的轮回中,寂寞的主人公其实一直不明白什么是寂寞,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无知的生命,却体现了人类真正的寂寞,诗人在此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质疑:人类连自我的寂寞都感知不了,又如何把握自身?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背后的叙述者才是真正的抒情主人公,他以全知的视角冷静地审视这个世界,传达出清醒者的悲哀。然而,故事到此画上句号,背后的清醒者并没有找到排遣这种寂寞的方法。夜明表的滴答声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体会到生命的消亡,无论是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无知,还是像叙述者一样清醒,我们都无法抵挡寂寞的侵袭,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在永恒的时间面前的渺小,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把握。所以诗歌所传达的寂寞其实只是一个悲凉的引子,故事中的主人公所指涉的对象当然更具有广泛性,他应该是指涉整个人类。在西方世界,尼采说“上帝死了”,这意味着人们心中那个主宰人类命运的全能的神消失了,人类发现自身的存在也是荒谬的,产生了信仰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游离于时代主潮之外的清醒者也同样感受到都市文明的沉沦与绝望,迷失在寻找精神之乡的寂寞之途中。

其次,诗歌的深长意味还在于时空的对举,诗人在生与死、动与静、短暂与永恒的二元对立关系中传达对生命的哲性思索。《寂寞》一诗上下两节,整体上形成一种对照,而每一节中又各有四句形成两两对照。时间上有童年生活与成年生活的对照——童年的轻松自在与成年后的忙碌,空间上有养蝈蝈的乐趣与在城里的操劳的对照——蝈蝈有墓草做家园,而他只有夜明表相依。死后的寂静与夜明表无休止的滴答声,动与静、生与死的对举中蕴含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的感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陈梦家说卞之琳的诗“常常在平淡中出奇,像一盘沙子看不见底下包容的水量”②,他从主情转向主智,在诗歌中极力避开情感的真接宣泄,对感性的意象进行冷静的处理,从而传达出人生的智慧、生命的体验和生活的经验,这种手法在《寂寞》中表现为对生活化意象的运用,对传统意象的现代性处理。《寂寞》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为蝈蝈和夜明表。这两个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诗人却通过两个平凡之物的对比传达出丰富的人生启示。蝈蝈是自然之物,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乡下小孩子养蝈蝈是平常的人生经验,但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日常场景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类童年时期易满足的快乐感。夜明表是现代社会机械的产物,冰冷没有生命,“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艰辛孤苦的人生。很明显,夜明表与蝈蝈是两个相对举的意象,它们是主人公童年与成年时期的不同伴侣,也代表了人类童年与成年时期的不同特征。从蝈蝈到夜明表,也是从自然到文明,如果说小孩子养蝈蝈时充满着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的话,那么夜明表对主人公来说,也只是一个证明时间的工具,他们彼此没有任何情感可言,所以“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脆弱的生命哪抵得过机械,剩下来的只有无情的时间。为什么童年的快乐到了成年就消失殆尽了呢?为什么从自然世界走到文明世界,人类反而变得越来越麻木了呢?诗人在此蕴含了哲性的思索: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物质越发达,人类的精神世界就越空虚。以往研究者普遍认为蝈蝈与夜明表两个意象传达出诗人对原始生命的热爱,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厌倦心理,对回归自然的渴求。此处若切换一个角度,我们便会有新的理解。

蝈蝈俗称蟋蟀,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往往与对生命和时光的悲叹联系在一起。诗经中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③,岁暮将至,蟋蟀在堂,因而引发了时光飞逝之感。“蟋蟀的感性形式与生命意蕴之间有着较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表现窘迫的时间感受和悲剧性的生命意识上”④,蟋蟀是秋虫,因而常用于悲秋题材的诗歌中,如“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⑤,表达的大多是生命的短促之感。蟋蟀生活在夜间,昼夜的对比,更能体现出生命的悲凉之感,如“蟋蟀不离床,伴人愁夜长”⑥,蟋蟀又是一种声音形象,它的叫声凄切,容易引起愁情,如“蟋蟀堂前吟,惆怅使侬愁”⑦。纵观古人诗句,我们不难发现蟋蟀意象给人带来的总是沉重之感。

诗人将蟋蟀这一传统意象摇身变作蝈蝈,显得生活化,增加了亲切之感,使其具有了现代意味,意象的都市化正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寂寞》这首诗中,诗人叙述小孩子把蝈蝈养在枕边,表面看来显现出一种童趣,但凝结在蝈蝈意象之中的沉重之感,与墓草意象中的沉重之感叠加在一起,更显出沉重。当我们区分故事主人公与抒情主人公时,我们便会发现,对故事主人公而言的快乐在抒情主人公眼里只是对生命短暂与寂寞的一种诠释。抒情主人公站在宇宙时空的高度,俯瞰苍生,童年的乐趣也只不过是悲苦人生的一个序曲而已,人始终要走入忙碌的生活,走向死亡。昔日在枕边把玩蝈蝈的小孩子长大成人后,耐不住寂寞,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者说被现实物质的利益所驱使,然而当他满怀憧憬离开乡村走入城市,他走进的不过是另一个牢笼。蝈蝈自然被现代化的夜明表所取代,或许夜明表这个现代文明的产物也曾一度是“他”所追求的梦想。最后,当生命消亡,只剩下不变的物质,这是否颇具钱钟书所说的围城效应?

由此看来,转换视角,我们发现夜明表这个现代意象除了象征时间,也可以象征物质的存在。“三小时”可以实指,也可以理解为虚指。古语中“三”虚指的是“多”,他死了多时,夜明表仍然走个不停,预示着在他死后还有更多的人追求着“夜明表”,那么诗歌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则是人类对欲望的盲目的无止境的追求所产生的精神危机,人类再一次迷失在寻找精神之乡的寂寞路途中。

卞之琳诗艺的最大特点在于融古化欧,他在吸收西方象征主义诗派与英美现代诗派营养的同时,又继承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诗歌艺术,真正做到中西诗艺的融合,在《寂寞》这首诗中集中体现为对现代口语的运用和对音乐美的追求。

卞之琳认为“诗的语言基础就是日常用语”⑧,他在《寂寞》中把传统诗歌意象蟋蟀用口语蝈蝈表达出来,自然而朴实。全诗像日常说话一样平实地叙述,亲切而鲜活。单音节动词的运用如“怕”、“养”、“做”、“死”,显得干脆利落,读起来朗朗上口,像一首童谣一样,生动而不死板。

诗人早年师承徐志摩,其诗歌中不难发现前期新月派新格律诗“三美”原则的影子。《寂寞》结构整齐,共八行,为两节,字数一致,每行均为八个字。诗歌讲求押韵,但并不是一韵到底,而是灵活地每两节换一韵,如“寞”与“蝈”、“劳”与“表”、“艳”与“园”、“时”与“止”。但卞诗与新格律诗最大的不同是注重“顿”在节奏中的重要作用。他极其重视诗歌的节奏,认为形成音乐感“主要不在于脚韵的安排,而在于这个‘顿’或称‘音组’处理”⑨,“在新体白话诗里,一行如全用两个以上的三字‘顿’,节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顿’,节奏就徐缓,一行如用三、二字‘顿’相间,节奏就从容。”⑩以《寂寞》为例: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这样就形成:

2/3/3

3/3/2

3/3/2

3/2/3

3/3/2

2/3/3

2/3/3

3/3/2

每对顿数统一,但不全是二字顿收尾,也不全是三字顿收尾,这样既不过于急促也不过于徐缓,而显得从容不迫。

卞之琳在《寂寞》一诗中选取生活化的物象,运用日常生活口语,将自由化与格律化较为成功地融合起来,在平实的叙述当中,呈现出智性的闪光,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出现的窘迫与麻木,呼唤人类在绝望与寂寞中找回迷失的精神之乡,这些都深刻地反应出现代派诗人在诗歌创作之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与开拓。

①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② 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③ 《诗经<唐风·蟋蟀>》,蒋见元、程俊英注译,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④ 姜金元:《夜音谛听——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蟋蟀意象》,《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7年第5期。

⑤ 陆游:《秋兴·蓬蒿门巷绝经过》。

⑥ 贺铸:《蛮萨蛮十一·炉烟微度流苏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