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时间:2023-06-05 10:15:30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1

关羽是三国名将,又是身后备受推崇的神圣化人物,其歇后语所包含的内容比诸葛亮、张飞歇后语要更丰富一些,包括历史上的关羽、艺术形象关羽(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作为神灵和关帝的关羽以及民间传说的关羽。

历史上的关羽勇猛刚强,深为三国当时人所称赞。《三国演义》进而为关羽创造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英雄壮举,这在歇后语中都有所反映。如:

关羽斩华雄——马到成功。

关公过五关——英雄当年。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单刀赴会——谁敢动他一根毫毛。

上述歇后语都突出说明关羽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人们对关羽的景仰。

历史上的关羽又是个讲义气的汉子,待人处事义重情长。《三国演义》为突出塑造关羽的这个性格特点,在生动描写史实的基础上,又虚构了华容道放曹、战长沙义释黄忠等情节,于是产生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歇后语。如:

关公离曹营——不安心。

关羽放曹操——念旧情。()

关羽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2

[关键词]关联理论;歇后语;中国文化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关注本土文化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形式,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中国文化输出热。与中国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相辉映的就是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他们来到中国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不自觉的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精粹的内容,比如曲艺形式中的京剧、四川变脸、相声表演、演唱歌曲等,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对来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留学生以及外国人来说,歇后语成为他们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渠道,也是我们输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

输出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外国人接受并深刻理解中国这种丰富、幽默的这种语言文化形式,则需要借助一些理论和方法。关联理论就是语用学中非常有名的一种模式。它是由法国著名学者Sperber 和英国学者Wilson于1986年联名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该书虽然也受到学术界的一些批评,认为其理论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毫无疑问,至少在目前,他们的这一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尤其是语言教授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所谓关联理论就是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必须明确地向听话人表达自己意图的一种方式,此即他们所谓的“明示”;然后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意图和本人的认知语境进行解码,经过判断以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此即所谓“推理”,这一模式后来被称为“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学习和交际中,受动者根据主动者给出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根据一定的逻辑推理,然后达到理解的目的。[2]而交际中每个个体的认知环境都是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都有差异,因而,由这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环境也会因人而异,对说话人所讲的话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在语言交际中为达到交际成功,“互明”就十分关键。[3]

将关联理论运用到歇后语的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文化形式的核心要素及其格式。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1]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它们从形式上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和比喻,其二是利用汉语的会意。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英语中没有一个专门的词与汉语中的“歇后语”相对应。偶见词典中出现“sequels”作为歇后语的英译词,但它却不是“歇后语”的等译词,因为英语中不存在歇后语这种形式。因此,歇后语的学习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歇后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以及词汇信息进行分解,然后再将之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教授给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逻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方式结合其原有认知环境的旧信息对话语信息进行推理,在推理中便使用到了逻辑信息。如“聋子的耳朵――摆设”,“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在歇后语中如谜面的前一部分就是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听话人要理解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用自身的逻辑信息进行推理。这种逻辑信息其实是一种语义推演,它一方面体现的是某一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人不同的智力反映。如外国朋友听到“聋子的耳朵”,他的推理可能会是“聋子的耳朵”就是“听不见”。但是,根据中国人的思维进行推理,聋子的耳朵虽然是“摆设”――听不见,但有没有它可大不一样,有了它至少没有缺少器官,起到“装饰”作用,所以这样的耳朵就是“中看不中用”――摆设。

第二、从百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百科知识,也会决定他对异文化的理解程度的深入与否。当听话人听到一个信息,首先就会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尽可能快速地理解它,其次,对于知识渊博、百科信息了解全面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百科信息在理解歇后语中至关重要,如“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螃蟹与蛇为伴――横行霸道”,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有宽泛的常识才能领悟谜底的真正意义。第一个歇后语如果学生不懂中国象棋的下棋规则,则难以领会和理解;同样,如果不了解蛇、蟹的行走方式,螃蟹横着行走,而蛇经常横穿小道,所以这两种动物走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 “横行霸道”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或势力胡作非为,不讲道理,如果这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听话人就好像是听天书。因此,如果学生的百科知识较为丰富,那么这样的歇后语经教师简单指点后学生便会恍然大悟,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否则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教授留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中国象棋的产生、发展、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围绕象棋所形成的俗语,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这种蕴含百科信息的歇后语经常是比喻式的,

第三、从词汇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词汇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词汇信息体现在歇后语教学中主要有要把握汉字的构成和词汇的谐音,如“巨木――水到渠成”,“ 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第一个歇后语是一个关于“渠”字构造的歇后语,这也是来华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记忆汉字方法。如汉语教师经常在教授“臭”字时会使用与之相关的一个歇后语就是“自大一点儿――臭”。这是留学生包括本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汉字习得方式。第二个是词汇谐音歇后语,“六月里戴手套”,为的就是保护手,谐音为“保守(手)”,指跟不上形势,思想守旧。这种构字法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是来华留学生最能接受的一种形式,因为其认知过程也是根据词汇信息进行推测理解的,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学到更多独体字、合体汉字和同音字。

第四、从百科、逻辑和词汇信息整合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用关联理论来解读歇后语的时候,不只局限于上述三种简单的认知方式。它们可能是其中任意两种信息的组合构成听话人的旧信息。如“八戒――悟能(无能)”,即为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的组合;“瞎子――盲人(忙人)”,为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的组合;“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的组合。还有一种最复杂的就是三种信息的整合用于解读一个歇后语,如“孔夫子的包――书袋子(书呆子)”,“老太太的脚――小足(小卒)――窝囊一辈子”。理解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既有百科知识、逻辑知识还要有词汇知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歇后语都是人们随口而出,较易理解的一种熟语形式,但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学生提供诸多的信息帮助学生通过推理最终完全明白。如果留学生甚至都没有孔子、孔夫子即孔子这样的百科信息,那么即使他有着相关的词汇信息,即“袋”与“呆”的谐音,他也无从获得逻辑信息以彻底理解这个歇后语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同时如“老太太的脚――小足(小卒)――窝囊一辈子”,这个歇后语可以说含有两个谜面,也可以说含有两个谜底,前一谜底做为后一谜底的谜面最终导出所要表达的思想。留学生要理解这个歇后语,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老太太的脚是“小足”。如果学生不懂中国社会历史上曾有过“裹脚”、“三寸金莲”的文化,不知道中国象棋文化,那么他便无法继续“谐音”、“比喻”进而推理得出“窝囊”的结论。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有三种信息的整合才能让留学生明白其真正的意思,也能让听话人据此推导出它的“谜底”。

总之,关联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将这种理论运用于语言学教学中,尤其是极具民族特色、体现民族文化的歇后语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之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对于歇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甚少。因此,将歇后语作为外国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快的掌握中国的语言形式,而且也相应地提高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大词典(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第3版.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3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大摆空城计歇后语。’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相关:无

故事:

空城计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仲“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歇后语《孔明大摆空城计歇后语》。驳诸葛亮空城计,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

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空城计吧,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

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4

导读:关云长刮骨疗毒歇后语解释 《三国演义》中说,关云长领兵攻打樊城时,曹仁令弓箭手放箭,云长右臂中毒箭,被关平救回寨去。这时,有人从江东请来华佗医治。华佗用尖刀割开皮肉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三国演义》中说,关云长领兵攻打樊城时,曹仁令弓箭手放箭,云长右臂中毒箭,被关平救回寨去。这时,有人从江东请来华佗医治。华佗用尖刀割开皮肉,刮去骨上箭毒,帐上帐下均掩面失色,而关云长饮酒吃肉,淡笑风生,全无痛苦之色。

[例]郑三爷有骨气,手术三个小时,没打麻药,可是他在手术台上,是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真乃铁人一样。

三国演义歇后语:

1、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2、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3、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4、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5、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6、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7、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8、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9、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0、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11、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2、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3、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4、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5、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6、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7、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8、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9、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20、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21、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2、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23、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4、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25、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26、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7、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8、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5

【关键词】叙事;表意;电影语言

1.《雾码头》――表意与叙事的完美结合

笔者认为《雾码头》是诗意现实主义潮流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经典之作。有人说,《雾码头》以其特有的黑色气质,呼应了遭受战争威胁的欧洲大陆普遍产生的悲观、颓败和令人沮丧的低沉情绪。残破的地下酒馆,空旷的街道和雾气笼罩的码头营造出一种凄恻的诗意氛围和引人深思的存在主义情愫[1]。的确,它那浓厚的诗意情怀将现实世界的痛苦、不安和沉沦像海绵里挤出的水那样一点点地渗透到屏幕上来,并且充满了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是一首具有悲剧美的现代诗。

《雾码头》的表意主要是通过富含诗意的台词和多重的象征蒙太奇来展现的。《雾码头》中的台词大都不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仿佛人们不需要吃饭睡觉,只需要思考或者恋爱。比如让和画家米歇尔的对话。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米歇尔问:“你热爱生活?”让回答:“是啊,有时候是。”“生活爱你吗?”“到目前为止,她对我都是不公平的。但自从我爱上她后,她也许会改变。”还有些台词与上下文的画面语言结合起来,很自然地勾起观众的联想和回忆,产生诗意之美。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画家米歇尔曾说:“对我来说,游泳的人是已经淹死的人。”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米歇尔阐释自己画作内涵的时候,他只是在说他作为能看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第二次我们感知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真正出现这句话,我们只是看到了沙滩上米歇尔的衣服,以及旅馆老板向着远方喊了几遍米歇尔的名字,然后抱走了他的衣物。但是正因为我们之前听到过那句话,我们就能感到米歇尔游泳的结局是死亡,也就是自杀。第三次,这句话从让的嘴里说了出来,他借用了米歇尔的衣物和他的语言伪装成一个画家的身份,此时这句话表明让已经成功地代入了米歇尔的身份,具备了逃走的条件。

影片中另一个突出的诗意表意手法就是象征蒙太奇。且不说诗一般存在的逃避现实的巴拿马旅馆,我们来看看最浓墨重彩的“雾”。影片不仅片名含有“雾”,而且处处弥漫着雾。让从巴黎来到勒阿弗尔,是为了搭乘轮船远离这个城市,但是他身处的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雾气”。雾遮蔽了前方的景物,使人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受到压迫的乃丽离家出走,身批雨衣来抵挡雾气;让在影片最后被杀害,再也没有机会驶向明天的彼岸,轮船叫嚣着缓缓离开了多雾的码头,使让永远地困在了雾中。一直追随让的小狗挣脱绳索,冲进一片浓雾中,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哪里才是它要去的地方呢?人们口中经常出现的雾,以及外景中难以驱散的雾,象征着主人公以及他所处的阶层的人们对现状的苦闷以及难以逃脱之感。

2.《四百下》对于《雾码头》的反拨

拍摄《雾码头》的卡尔内是法国新浪潮的攻击对象,尤以弗朗索瓦?特吕弗最为猛烈,而特吕弗的代表作《四百下》则是最好的声讨武器。特吕弗曾经谈到罗贝尔・罗西里尼的观点,“电影最为纯粹的形式应当是纪录片式的 [2] ”。特吕弗很恭敬地遵照了大师罗西里尼的观点,他拍摄的这部《四百下》就像一部精心导演的纪录片。《四百下》着重于叙事,主人公安托万没有多少特写镜头,几乎都是全景或者中近景,影片开头和结尾再附加上长长的段落镜头。《四百下》的对话是直白的,没有过多指称,动作也是苍白的。尽管有些情节可以表现一定的含义,但是导演却把它弱化了,并不通过别的手法将其延展开来,比如安托万去到游戏场里玩离心机游戏的那组镜头,安托万就那样旋转着,身体贴在壁上变换着姿势,我相信如果是卡尔内来表现这组动作,一定会加上一些诡异的灯光以及特殊剪辑的镜头,制造更加昏天黑地的效果,来体现主人公内心纠结、追求刺激或其它等等情绪,但是《四百下》没有,他几乎就是完全忠实地记录了这个过程,旋转,旋转,然后安托万离开,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

《四百下》的表意方式与《雾码头》完全不同,而主要通过一系列小事的累积和叠加来表达导演所要表达的概念。虽然观众几乎看不到安托万的表情和内心独白,但是观众可以从主人公重复经历的事情感受到他到底在经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父母不关心他,老师不爱护他,公司里工作的大人们也不检点……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安托万在警局拍罪犯照的过程,警察的手抓住安托万的脸,甩动他的头部,拍摄他的正面照和侧面照,但是观众可以从这些画面中读解出,警察的手肥大厚重,安托万的脸庞幼稚而弱小,警察甩动他头部的动作很残暴,没有一点怜惜之情。

3.《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纯观念的肆意疯狂

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影片将除开男女主人公以及玩牌的男士以外的人的动作都设置得十分缓慢而抽象,他们有时动也不动,就好像定格了一样,其实就是将我们带入一种近乎静止的回忆或梦境之中。男主角对不相信他的女主角进行“游说”,他的话就像催眠诗一般冗长无力,又软又绵。电影为了表现过去与现在的无意义和变形颠倒,故意使男主角所叙述的时空模糊不清,他就是要让人存在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人类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仅仅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生活在社会活动中,而更大程度地是生活在特定语言之中[3]。影片中的男主角就试图让女主角还原到“生活在语言中”这样一个状态。他站出来帮助女主角找回自己的回忆或者是存在状态,所以《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内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女主角的后知后觉的丈夫是现实生活的代表,他无法迅速察觉女主角的思想。

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意象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整个故事都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是一些被赋予了多重含义的符号,我们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的任意一个符号,这就是电影语言符号的理想化呈现。这种抽象化的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观众进入一种纯粹的诗情画意之中。影片最后男女主角一起走向长廊的尽头,留下玩牌总赢的男士静静观望。他们究竟走向了哪里呢?能不能走出这座雕刻着繁复花样的大厅呢?这个结尾与马塞尔・卡尔内的《雾码头》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4.小结

叙事和表意是电影内涵的两个极点,它们就像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一样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循环往复,与电影共生共灭……

每一个电影大师都将自己的作品视为自己的孩子,而每一个大师和他的孩子都要经历被认可或不被认可的阶段,但是不管怎样,他们会因为给世界人民提供了电影这一艺术所获得的的价值而永远在世界文化的银河里闪烁光芒,而他们永远不会忘了,叙事和表意的舞蹈是电影最根本的语言。

【参考文献】

[1]虞吉.外国电影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6

[关键词]属相类歇后语;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

一、有关属相类歇后语的界定和类型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除了天干地支纪年法外,素有动物十二生肖纪年的传统。如今年2016年为农历丙申猴年,岁次肖猴。所谓“属相类歇后语”是指,歇后语的譬喻部分为汉语中询问属相的固定句型“属什么的”,其中“什么”的具体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十二生肖所涉及的不同动物。具体说来,“属相类歇后语”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动物类,这一类又可细分为十二生肖动物类和除十二生肖外的一般动物类,第二类为物体类,第三类为人物类。人物类又涉及宗教、文学、历史中的人物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等。弄清楚这些歇后语的来龙去脉,准确地理解它们的语义,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语语言和文化。下面笔者根据上述分类先对各小类属相类歇后语进行简要分析。

(一)动物属相类歇后语

如前所述,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体系中,十二种动物和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新的纪年方式。从2010年到2016年,运用干支加十二生肖的纪年方法,我们依次度过了2010庚寅虎年,2011辛卯兔年,2012壬辰龙年,2013癸巳蛇年,2014甲午马年,2015乙未羊年,2016丙申猴年。长期以来,不少人将东汉《论衡》视为最早最完整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猪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众所周知,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一套价值观意义系统,它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礼仪风俗、审美心态。文学家杨朔说过:“人民口语中包含着许多歇后语,大多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很俏皮,很形象,表现了人民的智慧。”杨朔的这一评价无疑是对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的极大肯定。歇后语,又称“譬解语”,同谚语,格言等一样属于汉语中俗语的范畴,也是汉语习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歇后语作为俗语的一种,在体现语言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其他语汇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是广大群众在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积淀了丰厚的民俗风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具体结合动物属相类歇后语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动物这个客观概念域在进入汉民族文化的视野后清晰地带上了我们汉民族人民的主观价值判断,折射出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下面我们先来看四则十二生肖动物属相类歇后语。

(1)属鸡的一现刨现吃

(2)属鸡的一专靠在地里刨食吃

(3)属狗的一翻脸不认人

(4)属狗的一记性好

汉民族是一个经历了长时间的封建农耕社会阶段的民族。在封建农耕社会,鸡和狗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两种家禽家畜。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狗犬守护家宅;都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种体验性很高的日常经历。无论褒贬,这两种动物都势必出现在汉民族特有的歇后语中来以物喻人。第一条歇后语“属鸡的一现刨现吃”抓住了鸡喜欢在地里刨食的特性来大做文章。客观而言鸡刨食的这一属性没有任何感彩,但是它的这种属性在人看来却很无奈,也许相比在猪圈里吃自来食的猪而言,鸡的生计是不易的。于是这条歇后语用来比喻生活贫困,干一天活维持一天生计的生活。英语中有一条类似的谚语叫“live from hand to mouth”也是用来比喻这种要随时工作才有生计的生活。不难看出,由于英国没有经历那么长的封建农耕社会阶段,而且农业也以畜牧业为主,所以没有τΦ囊约ξ喻体比喻生计艰难的谚语说法。第二条歇后语“属鸡的一专靠在地里刨食吃”依然以鸡论人,用鸡在地里找虫子吃的过程来转指农民依靠土地生存。让我们结合两个语句来进一步体会有关鸡的这两条歇后语怎样在汉语中传情达意:

(a)没办法,小李现在失业了,只能是属鸡的一现刨现吃。

(b)哎,在农村待久了,我就这属鸡的一专靠在地里刨食吃的命,一天也离不开土地啊!

说完了鸡,我们再来谈一谈狗。歇后语“属狗的一翻脸不认人”抓住了狗对不常上门的生人即使见过下次此人登门时也似乎不认识的特性来借题发挥。本来这一特性无可厚非,但经过汉族人民群众的集体认知心理投射后,却成了讽刺人不讲情面的代名词。而另一条“属狗的一记性好”却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盛赞狗的记性好。而这似乎也不缺认知理据。熟悉狗的人都知道,狗的方向感很好,而且一般对主人忠心耿耿,汉语文化中也有许多狗一旦认定主人即使被狠心的主人带到很远的地方去抛弃后依然找回原来主人家的故事。看来,狗是无辜的,什么时候需要记性好和什么时候需要记性差都由不得自己做主,而全看人一时的需要和心情而定。

除了“鸡”,“狗”这两种动物,十二生肖中还有很多动物也在属相类歇后语中有所体现。比如“属长虫(蛇)的-冬天离不开洞(比喻人很怕冷,冬天离不开暖和的地方)”,“属耗子(鼠)的-小心眼”,“属猴的-拴不住(比喻人好动,不安分)”,“属牛的一好斗”等。再者,一些动物虽然无缘十二生肖,但依然凭借其在汉文化中的大量体验性具身(experiential embodiment)显现在汉语歇后语中。这样的动物属相类歇后语例如“属鹌鹑的-有几口斗劲儿”,“属百灵子的-哨得好听”,“属二骡子的-不小心就咬人”,“属驴的-直肠子”,“属泥鳅的-滑的很”“属猫的-眯一会眼睛就顶睡一觉”等,不再一一列举。

(二)物体属相类歇后语

汉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民族文化形成了较明显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特征。以物体属性喻指世态人情是歇后语取材上的一大特点。在影响汉民族文化的诸多因素中,佛教文化不可小视。佛教思想主张万物生而平等,生命包含生与命两方面,我们人类是有生命的存在,而一切物体皆为有生而无命的存在。在这种众生平等,万法同宗的佛教思想影响下,汉民族的动物属相类歇后语实际上是建立在“人是动物(MAN Is ANIMAL)”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之上。进一步说,人不仅可看作动物,人还可看作是物体(MAN Is OBJECT)。一旦这个概念隐喻建立起来,在汉语歇后语中就很自然地有了“属刨花的-一点就着”,“属窗户纸的-一点就透”,“属碟子的-浅薄”,“属核桃的-只能砸着吃”,“属鸡毛的-越吹越觉得自己高”,“属蜡烛的-不点不亮”,“属暖水瓶的-外头冷里头热”,“属瓶子的-有口无心”等等。下面我们再结合具体语句来对上述歇后语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他的脾气是属刨花的――点就着,别惹他。

(2)小李这人是属窗户纸的――点就透,真是响鼓不用重锤。

(3)你看他判断问题那么武断,真是属碟子的一浅薄。

(4)我看那些犯罪分子,是属核桃的一只能砸着吃,对他们绝对不能手软。

(5)她这人是属鸡毛的一越吹越觉得自己高,完全没自知之明。

(6)小王天生属蜡烛的一不点不亮,叫我怎么说他好呢!

(7)老秦是属暖水瓶的一外头冷里头热,关键时刻很热心的。

(8)他是属瓶子的一有口无心,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别放在心上。

(三)人物属相类歇后语

有关人物歇后语的来源比较复杂,有来自神话的、文学的、历史的,每一个有关人物的歇后语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弄清楚这些歇后语的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民族语言和文化。

让我们来看如下六例仿属相类人物歇后语:

(1)属曹操的-疑心大

(2)属姜子牙的-能掐会算

(3)属孙猴子-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4)属魏延的-头上有反骨

(5)属猪八戒的-倒打一耙

(6)属卖糖人的-吹得凶

在这六例歇后语中,让我们来看两则从字面上看其寓意不甚明了的歇后语。第一则“属孙猴子的-从石头缝蹦出来的”,熟悉汉语文学的人知道,孙猴子即孙悟空,《西游记》中说他是花果山的一块石卵变化而成的石猴。比喻人来路不明。从这则歇后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语言和文化的互动共生关系,要识解这则歇后语,读者必须对汉语言文学有所了解才能顺利实现从概念域1“从石头缝蹦出来的”到概念域2“来路不明”的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过程。再看另一则歇后语“属魏延的一头上有反骨”,这个俗语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人物有关。魏延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看出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反骨”一词本指反抗的性格,后转指叛逆的精神。让我们来看两例应用了这两则歇后语的语例来加深理解:

(1)他是个孤儿,小时候当别的小伙伴嘲笑他是属孙猴子-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时候,他只能一个人躲起来掉眼泪。

(2)那小子属魏延的-头上有反骨,怎么也不能帮助这种人。

二、属相类歇后语中的凸显问题

让我们来观察下面两组与“猪”和“螃蟹”相关的歇后语群:

(1)属猪的-记吃不记打

(2)属猪的-咬住不放

(3)属猪的-嘴硬

(4)属螃蟹的-横着走道

(5)属螃蟹的-鲜美在里面

在认知语言学中,凸显原则体现为我们对语言要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Ungerer&Schmid进一步指出,凸显超越了一般逻辑推理和事物的客^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的结果。认知主体在观察事物时,他们的注意力选择不同的识解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与相应的语言表达式。在上述两组歇后语中,在喻体动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汉语使用者在注意力原则的制约下选择了不同的识解角度,于是“猪”和“螃蟹”的不同特征被凸显出来形成了比喻不同世态人情的歇后语。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7

在我国歇后语的世界中,有很大一部分歇后语都是从生动传奇的故事中演化而来。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述的一则歇后语同样和一则故事相关,而且小编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咯!

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自己哄自己;自欺欺人

【释义】

原指还没有用刑;就自己招供了。现比喻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过失或心计。

【示例】

当代·殷谦杂文集《揭皮》:“《魏书》所说的曹操‘常以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故预自制终亡衣服,四箧而已’,这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就是明明告诉别人,魏王墓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无非几件破衣烂衫,你们不要盗。如果考古就凭史料记载而给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这太荒唐了。纵观史书杂记,疑点重重,是真是假都很难定论。”

【出处】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并在地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用法】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打出的幌子正好暴露出来

【近义词】

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典故】()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

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 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

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 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8

[关键词]高师教师 钢琴教学 强化技术 自我效能感 高峰体验

[作者简介]李洪玲(1971-),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师教育。(河北 唐山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高高师键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001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46-02

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不断扩招,学生的钢琴音乐素养在逐年降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钢琴演奏基础和坚持刻苦练琴的精神。因此,遵循以往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已很难保证高师钢琴教学质量。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C.L.Hull)认为,习惯随强化而发展,习惯强度与强化次数和质量是正比关系,即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强化越多,其学习动机越强;学生得到强化越少,其学习动机越差;学生如果负强化得到的多,经常受到惩罚,则可能会逃避学习。为此,高师钢琴教师应特别关注强化技术在钢琴教学方面的作用,并予以科学运用。

一、关注强化方式的多样性,做到"3i个结合”

钢琴演奏的学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是由不规范到规范,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现象。但研究表明,过多或过于频繁地使用同一种强化物,其效果会降低,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并注重不同类型强化的结合,才能保障学生持续、有效地进行钢琴学习。

1.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结合。心理学中,积极强化也叫正强化,指教师使用奖赏性刺激物激起学生某种行为的过程。这种奖赏性刺激物是学生喜爱的,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如学生演奏的钢琴曲非常精彩,教师就可以运用有形的物质奖赏或是无形的精神奖赏来激励学生。消极强化也叫负强化,指教师通过批评或惩罚的方式,用不愉快的刺激物,消除学生的某种行为的过程。这些刺激物是学生企图避免的,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例如,学生练琴不认真,演奏漏洞百出,教师就要运用负强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使用负强化时,应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严重程度,或是善意提示,或是严厉制止,或是惩罚加练演奏曲目,或是扣分等,让学生内心经过不愉快的刺激,引起内心震动,从而进入到学习状态。

2.言语强化和非言语强化结合。言语强化是指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给予学生积极评价的过程,如用“好,很好,好极了”之类的词语对学生的钢琴演奏做出评价。言语强化还有一种容易忽视的方式,就是采纳学生的观点。当学生在钢琴音乐理解、表现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时,就可以采用这种言语强化方式。采纳学生的观点,可以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点或想法的重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提升学生创造性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和水平,并获得良好的体验。非言语强化是指用手势、表情、体态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一种赞赏或肯定的信息的过程。如在学生演奏过程中,教师整个身心随学生演奏的音乐或激动,或平静;在学生演奏结束后,或点头微笑,或给予学生欣赏性的目光接触,或与学生击掌庆祝等,都可以成为非言语强化物。研究表明,当教师的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不一致时,学生倾向于接受非言语信息。因此,在注重言语强化时,也不应忽略非言语强化的运用。

3.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结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两种。直接强化是指自己的良好行为得到奖赏后,此种行为得以巩同的过程。如由于钢琴演奏而博得教师、家长和同伴的称赞,从而增强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行为。替代强化是指由于看到或听到别人的行为得到了奖赏,而使自己的此类行为得到增强的过程。如看到别人因钢琴演奏水平较高得到荣誉、奖励或表演机会,而增强了自己进一步练琴的动机和行为。直接强化力度大、见效快,教师要特别注重运用。一是教师要明察秋毫,发现所有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要在“问题学生”身上发掘优点,予以肯定性关注;二是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的“个体内差性评价”,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也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三是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尽量避免失败,充分发挥“良好结果”的强化作用,如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技术特长或演奏水平选择钢琴考试曲目,以获得每个学生最佳表现等。替代强化有暗示的特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注重表扬练琴刻苦、练琴方法得当并进步较快的学生,通过“观察榜样”学习,发挥更强的替代强化作用。

4.及时强化和延迟强化相结合。及时强化是指学生有良好表现后立刻予以强化。通常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予以及时强化,效果良好,尤其对练琴困难的学生,效果更好。因为学生努力后,期望教师早知道早作出积极反应,所以,及时强化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延迟强化是学生有了良好的进步和教师予以强化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一般是在不得已情况下运用,如由于教师出差或休假,导致教师未能及时获知学生钢琴演奏的进步,也就未能进行及时强化。但延迟强化效果也不错,尤其对高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延迟强化表明,虽然时过境迁,但学生钢琴演奏的进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良好行为的价值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被教师忽略的。延迟强化还有一个客观效果,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内部动机(自我满足),克服单纯的外部动机(为了表扬和荣誉)。良好行为的内部动机逐步成为主导动机,是学生不断成熟的标志。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有选择性地实施及时强化或延迟强化,有助于增强学生刻苦练琴的学习动机。

5.局部强化和整体强化相结合。如果学生的行为只有部分是正确的,教师就应采取局部强化方式。如,学生在练习钢琴曲目时,曲目的某一部分演奏得比较好,教师就要对该部分的表现予以强化,同时,指出不足之处,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追求最完美、最理想的演奏行为。局部强化是激励那些不自信的学生积极参与钢琴学习的有效技术,也是转变“问题学生”的好办法。整体强化是当学生的整个曲目弹奏得非常正确时,所采取的强化方式,表明学生的技术动作、音乐表现完全正确,教师完全赞同。如在学生完整、熟练、准确、有表情地演奏完曲目之后,教师就可以用“非常好,好极了”等词语予以回应,进行整体强化。对于钢琴学习一直刻苦、演奏水平持续进步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用“好学生”之类的语词予以整体强化。但教师要慎用整体强化,因为严格来讲,非常完美的钢琴演奏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存在的,

而且整体强化给人一种不具体、较为模糊的感觉,不能给人指明具体的努力方向。

6.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相结合。连续强化是对学生在钢琴学习中每次出现的理想行为都予以强化,它可以加快学习速度,但也会由于刺激缺乏新颖性而失去作用,导致行为减退。间歇强化不是每次对钢琴正确技能都给予强化,而是有所间隔,如学生数次良好演奏后进行一次强化。运用间歇强化形成良好动作,所需时间较长,但形成以后不易减退。连续强化通常安排在学生钢琴学习的初期,理想动作一旦形成,就该安排间歇强化了。间歇强化又可分为固定间歇强化和变化间歇强化,如每5次良好行为后都强化一次,属于前者;而有时5次,有时3次,或2次良好行为后强化一次,则属于后者。教师不定期地对学生钢琴作业的检查,就是一种变化间歇强化。由于变化间歇强化具有随机性或不可预知性,因此,它有利于学生良好技术和保留曲目的维持,但可能导致学生过度紧张,有悖于心理卫生要求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固定间歇强化正与之互补。因此,教师贵在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组合安排。

二、强化方式要有针对性,因人因事而异

同一种强化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挑选恰当的强化刺激物。

1.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设置强化物。在不同学生行为上能发挥强化作用的强化物是不同的,如对钢琴曲目演奏好,又善于表现的学生,教师可授予特殊权利,让其做示范小老师;对接受能力强,钢琴动作技能娴熟的学生,教师可布置挑战性的曲目让其练习等。对学生来讲,最好的强化物就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能力给予的强化物。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交谈等多种渠道来了解适合学生的强化物。

2.根据学生表现程度进行强化,做到因事而异。学生的重大良好表现,如某学生在钢琴演奏学习中,技术娴熟,音乐表现淋漓尽致,持续不断地提高演奏水平,就应得到与之相称的更加庄重的表扬或奖励;一般性的积极表现,如某学生能够偶然熟练演奏某个曲目,就应得到中等的鼓励;微小的良好行为,如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某项技能、技巧有了一定的进步,教师用一个微笑,一句“不错”的话语,都是比较恰当的强化物。

三、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高峰体验”

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不仅能够积极面对现实的挑战,而且身心处于“完好”的状态。自我效能感是伴随学生获得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形成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对许多杰出人物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成功的欣喜若狂和如痴如醉之感,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在感受成功和美好时产生的快乐,这种体验是自我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保护和积极培植学生钢琴学习中的这种“高峰体验”。

1.要善于引发学生的“高峰体验”。钢琴演奏是一项对表现力要求极高的学科,钢琴教师要对学生钢琴演奏的良好表现和身边的美好事物异常敏感,并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如教师要对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充分甚至夸张地表现出喜悦和欣慰,并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高峰体验”。

2.要保护学生的“高峰体验”。一般情况下,学生成功时,都会有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外在表现,有时强度较大,如手舞足蹈或高声喊叫等,特别是性格外向的学生或者学生在演奏中成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时,更是如此,教师对这种情绪表现要予以保护。

3.要积极培植和引导那些冷漠学生的“高峰体验”。教育实践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关注自己的努力结果,并产生对自己的价值和力量的积极感受,有些学生即使在成功时也反应漠然,没有什么兴奋感。对于他们,教师要善于说“你的音乐天赋是惊人的”等夸奖性语言,并引导他周边同学经常这样夸奖他,直至让他自己建立起自信心,承认和肯定自己的价值和才能。

另外,在运用强化技术时,教师要尽量避免下列三种情况:一是强化手段单一,致使强化物很快失去作用,同时也会使学生只注重追求强化物本身,而忽略学习过程;二是强化的对象模糊,不具体,学生不知道教师强化的具体行为是什么,这样,不良的行为可能与良好行为一起被强化;三是强化过于急切,当学生还没有结束演奏,就进行强化,会导致强化失当。

[参考文献]

[1]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计世欢.对提高成人音乐教育钢琴教学质量的思考[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S1).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9

反常规的叙事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向欧洲电影扩张,导演将与剧情无关的元素一律剔除、主角分明、剧情精干、没有分支、没有旁线。新浪潮导演热衷在自己的影片中加入与剧情毫无关联的情节和片段,或者删除、非常重要的故事情节,使观众感觉某些情节突兀且不知所云。并且在戈达尔看来“电影应该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但不见得要按照这种顺序”。在影片《精疲力尽》中,他把一些与剧情联系紧密的场景删除,缩短对与整个故事具有决定性的场景,增加观众的困惑。米歇尔谋杀警察的那场戏,警察从远景中走向米歇尔停在路边的车,接着镜头就是米歇尔拿着枪,以及米歇尔的面部特写镜头,画外音出现警察对米歇尔的警告,接着镜头快速的摇过米歇尔开枪镜头,随着一声枪响,警察倒下,米歇尔消失。在这一段的描写里,省略了大量的动作,让我们对米歇尔的杀人意图以及作案细节产生了疑惑,这就给观众造成了观影上的障碍。

无意义剧情的插入

戈达尔习惯在自己的影片中加入大量无关联的剧情,对于影片的叙事效果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在影片《精疲力尽》中派翠夏参加了一场小说家的记者招待会,这位小说家是一位于剧情毫无关联的角色。他在记者会上回答的内容全是在评论男女关系和男女的差异,他的回答是戏谑的、是开玩笑的、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派翠夏问他:“你最大的抱负是什么?”,他回答说:“不朽,然后死去”。这场戏结束后,派翠夏疑惑地看着摄影机,同时也是看着观众。这暗示了电影结局的暧昧性。

叙事目的的缺乏

在电影的结尾处,米歇尔中枪倒地,派翠夏俯视他。此时米歇尔做出了异乎寻常的一副鬼脸,正如和派翠夏在旅馆时一样的表情,并只说了一句:“真恶心。”就死掉了,当派翠夏问警察米歇尔说了什么的时候,警察竟告诉派翠夏“他说你真贱!”我们不禁对米歇尔所说的“你真恶心”产生了疑问,究竟是指派翠夏对自己的背叛?还是遗憾自己未能逃脱警察的追捕?还是嘲笑自己死亡的悲惨命运?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里,派翠夏对着摄影机发问,并且以米歇尔模仿亨弗莱?鲍嘉的手势擦过嘴唇,转身背对镜头,最后淡出。

提醒观众在“看电影”

在通常的商业片中,导演尽一切努力希望将观众牢牢的固定在座位上,吸引住观众力求能使观众同影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同大多数新浪潮电影导演一样,戈达尔热衷在自己影片中造成一种间离和疏远观众的做法。以求使观众拉开同电影的距离,他的这种美学追求,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不适感。这种表达方式重新构建了“观影关系”。

在影片《精疲力尽》里,米歇尔驾着偷来的汽车在马赛奔向巴黎的路上不停的自言自语,突然转过头对着镜头说话。他的这个举动,刻意的让观众明白“银幕”上的他是“他”,现实中的我是“我”,两者是分开的,这个表达方式在传统的影片中很难见到。从而使观众由“被提醒”到“意识到”自己是在看电影。“自我介入”、“乱发议论”这种表达手法的目的明显是要把观众从电影的叙事中剥离开来,防止观众对电影里的人物产生投射和情感上的共鸣,以便于让观众能够以清醒的自我去对电影进行评断。

“跳切”技法的创造

在影片《精疲力尽》的前半部,米歇尔去看望他的昔日的女友,跳切会突然改变他们的位置。或者是一个派翠夏开车的镜头:在前一个镜头中,车外的场景是一条笔直的马路;到了下一个镜头中,摄影机的角度稍微有了一些变化,车外的场景却变成了凯旋门。按照通常的观影经验,这样的镜头是错误的,可是在戈达尔的手中,跳切变成了一种打破电影连贯性并表达自己观点的剪辑手法。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10

关键词: 隐语 下位类型 语言替代 封闭度 生命力

所谓隐语,即“特定集团或群体为了回避外部人了解其内部共同利益或者是为提升群体内部成员归属感,增进认同感和亲密度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为创造的特定性语言符号”。简而言之就是不直白说出、暗含隐晦的话语。

关于隐语的分类,学界历来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隐语即是黑话,两者是异名同指①。(2)把隐语同黑话(行话)、委婉语、禁忌语一起看做是民俗语言的不同类别,也即是通常的观点。(3)把隐语看作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但包括黑话、行话,也包括歇后语、双关语和委婉语等重要语言形式②。

隐语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替代。在以上三种分类中,前两种观点显然是大大缩小了隐语的内涵。故本文倾向于最后一种分类,并将谜语纳入隐语的范畴即认为:隐语是一个笼统而宽泛的概念,属于上位类型,其下位概念包括以下六类。

一、谜语

汉语谜语产生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先秦古籍《周易》《左传》《荀子》等中,都有很多谜语的记载。对于谜语的起源,民俗学家段宝林认为,谜语应追溯到商代歌谣。很多谜语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在语言表达趣味无穷,引人入胜。制谜与猜谜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是人民集体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由于谜语这种雅俗共赏的特性,它在活跃大众文化生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

谜面谜底

(1)孔雀东南飞(打一字)孙

(2)芙蓉帐暖度春宵(打新疆一地名)温宿

(3)小姑娘,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打一动物名)

萤火虫

(4)个儿小又圆,性情柔又软,皮肤白又嫩,心里香又甜。(打一食品)元宵

汉语谜语从大类上大致可分为分为文义谜和事物谜两类。上述(1)(2)例属于文义谜,第(3)(4)例属于事物谜。随着社会的发展,谜语的使用频率和适用范围逐渐降低和缩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但是作为汉民族传统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华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二、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一类固定语。歇后语是汉民族文化力所独有的,在其他民族语言中很少见或几乎没有。“歇后”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提到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即为歇后语的最初形式。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喻义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如:

A组:喻义歇后语:

竹篮打水――一场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B组:谐音歇后语: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太后)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隔窗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从上面的两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歇后语的语面和语底之间存在一定内在关联性。歇后语是汉语所独有的,像“秀才”、“和尚”、“皇帝”、“孔夫子”等这一类词是汉语独有的文化现象,表现出汉语词汇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反映出汉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如果对汉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一无所知便很难正确解读和推导出它的语底。

三、双关语

所谓双关,就是指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关涉两件事。双关语有意用一个词而同时赋予该词双重意义,言此意彼从而达到特殊语境中的理想表达效果。双关可使语言表达更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汉语中双关语从古至今都并不鲜见,古汉语中有《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的欲说还休,也有《红楼梦》中“贾(假)宝玉”、“甄士(真事)隐”的无情鞭笞。现代汉语中除日常交流外,以广告语中应用最广且多以同形双关的形式出现,如:

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

女人更年要静心。(太太静心口服液)

美的空调,美的享受。(美的空调)

做女人,挺好。(某内衣品牌广告)

四、委婉语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出于禁忌、避讳或礼貌等的需要,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既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以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委婉语。通过委婉能将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用一种较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委婉语分为两类。一类是婉转类委婉语,一类是禁忌类委婉语。像涉及死、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会给人典雅、含蓄、中听、有礼的印象,从而起到很好的人际交往剂的作用。

五、行话

行话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使用的一种业内交际言语,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汉语中行话又称“秘密语”、“切口”等,是一种流行于行业内部的半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如出租车司机把等待载客叫“趴活儿”;同样是票贩子,上海一带称之为“黄牛党”,而在北京行话叫“拼缝儿的”,这些都属于行话的范畴。

六、黑话、暗语

很多人把黑话和暗语混为一谈,甚至直接把隐语等同于黑话。在某种程度上,黑话和暗语是一对孪生兄妹,暗语和黑话有时候会配套使用,如果说黑话带有贬义的话,暗语则是一个中性词。从字面义来看,“黑话”本身包含人们对其所指称内容的否定性评价。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定的社会集团,例如帮会、黑社会、罪犯、吸毒者、色情行业等秘密社会内部使用的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质的词句。如东北一带黑话称土匪为“胡子”;在盗窃团伙里,京津一带黑话里贼被称为“佛爷”,把监狱说成“大院子”,用“风不正”来暗指指人多行劫不成。

“暗语”表示暗示某种意思的话或动作,它是交际双方为掩人耳目或工作需要或为增加相互认同而使用的秘密符号。暗语已经渗透到很多场合,如酒吧暗语、情人之间的爱情暗语等,不一而足。只要交际双方都能领会其意思,就能达到交际目的。

在上述语言现象中,从语言的封闭程度来看,黑话、暗语的流通范围最小,封闭性最强,行话倾向于行业内部的使用,而歇后语、双关语和委婉语基本是全民性的,使用范围较广;从语用意义及生命力来看,黑话和暗语随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演变,因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土壤而呈消亡态势;在这样信息瞬变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更直接的思维,像谜语、歇后语这一类需要大费脑力去琢磨的语言样式也渐渐失去活力,而双关语和委婉语则因其在交际中的特殊贡献而能获得不断的发展。

注释:

①《辞海》:“隐语,也叫‘黑话’。是社会习惯语的一种。有些社会集团为避免局外人的了解而制造使用的秘密词语。”笔者认为隐语和黑话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②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在《隐语及其下位类型》提出:“汉语中的隐语与黑话、暗语、行话等不是同一个层级上的概念,隐语是包容性极强的上位类型,双关语、歇后语、委婉语、黑话、暗语、行话等是以隐秘性为特征,以社会交际需要和人类思维进化为前提发展出来的下位类型。”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10).

[4]祝克懿.论隐语及其下位类型[J].汉语学习,2003,(4).

[5]赵平分.隐语的文化阐释[J].前沿,2008,(3).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11

关键词:废墟文学;战争;老鼠;废墟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Wolfgang Borchert,1921-1947)是德国战后文学的重要作家代表之一,战后文学也被称为“废墟文学”。他的短篇小说《老鼠夜晚也睡觉》作于1947年1月,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博歇尔特有着鲜明地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的立场,他的许多作品都宣扬和平主义。他的短篇小说、诗歌和戏剧记录了二战后返乡士兵和幸存者的生活。

一、拟人化的手法――老鼠靠吃人生存,就如同战争吞噬人的生命一样

《老鼠夜晚也睡觉》这篇小说描述了战争的毁灭性后果,它的中心是战争中的受害者。它展现了战争中人们的苦难,对生的渴望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同时也隐晦地写出了战争中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小说标题中的“老鼠”这一意象具有象征意义。老鼠靠吃人生存,正如同战争以吞噬人的生命为发展条件一样。“老鼠夜晚也睡觉”这一标题意为老鼠的活动时间是有限的,它影射了战争的摧毁力量也是有限的。有些东西是战争夺不去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对生的希望。

文章淡化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历史社会背景和时间地点,也没有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而是将两个主角作为两代人的典型来描写。废墟上的窗户、瓦砾等被拟人化,以此来表现尚未被战争完全摧毁的城市中的一线生机。

二、简短的语言特征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文章一开头对小男孩的描写就体现了其提心吊胆的心理状态,这是战争给他内心留下的持久阴影,让他对世上的任何事物心存戒备。

小说情节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成分较少,叙述者退居次要地位。这种表现手法与戏剧十分相似,可以从中窥见博歇尔特做话剧演员和导演的经验。小说的语言简洁,用词简单,这种语言特征反应了战争对世界的摧毁:不仅是建筑被毁、生命被毁,连语言也被毁灭殆尽。作者只能以最简单的词语和句子重建语言体系,就像从平地开始重建房屋一样。战后的生活也是最简单的,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们没有条件产生更复杂的感情。同样被摧毁的还有文学创作,在这样残酷的现实中文学创作几乎全都是围绕着战争和废墟展开。

简单的对话透露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尤其是男孩的心理转变。他一开始对陌生人完全不信任,但随着陌生人对他表示友好,并答应送给他一只家兔,他放松了警惕,说出了他一直保守的秘密。在诱导男孩说出秘密的过程中,陌生人利用了小孩子的心理,先是激将,后来又转移话题,但男孩却在他临走时主动说出了在废墟上看守的原因。实际上男孩虽然想保守秘密,但他弟弟的死这个秘密对于他来说过于沉重,他也渴望有人分担。战争让年幼的孩子过早地承担了责任,它不仅残酷地夺取了一些人的生命,也给幸存者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它夺走了孩子们的童年,强迫他们面对血腥的事实,逼迫他们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世界。从九岁的小男孩吸烟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在战争的摧残下孩子们是怎样过早地成熟。

文章中有许多画面和语言的对比。开头毫无生机、灰暗的画面在结尾变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暖色调的画面。一开始人物之间由于缺乏信任,对话内容是简短的词语和破碎的句子片段,而后来随着信任的加深逐渐变为完整的、较长的、带有感情的句子。通过这一过程,男孩从一个废墟和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一个生命和希望的世界。

作者在文中婉转地批判了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师说的话虽然被学生视作权威,但对他们摆脱战争的影响毫无用处。战争中有很多教师激发学生的斗志,把他们送上前线,却从未告诉他们如何应对战场上的各种突发事件,以致很多人由于缺乏经验而白白丧命。作者将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憎恨隐藏在了小说中。

三、废墟中的希望

尽管整篇小说的篇幅很短,但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描写陌生人那两条弯曲的腿。很有可能这两条弯曲的腿是战争中受伤的结果或先天的残疾,它们暗示着这位陌生人也曾受过巨大的打击,也曾面临绝望,但他又找回了希望,并企图把这种生的希望传递给男孩。从他的两腿之间射过来的阳光就是希望的象征,文章结尾的绿色也象征着希望,它代表了坚不可摧的顽强生命。博歇尔特的一生短促而充满坎坷,他曾被送上苏联前线,四次被捕入狱。由于患有肝病,最后只能在病榻上写作,希望对于他本人来说也一直是重要的支撑力量。

这篇小说与许多战后文学作品有共同的出发点:人由于痛苦的战争经历而惘然若失,与世隔绝。但在这部作品的结尾,两个人之间有了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然而,作者仅仅用一幅希望的画面暗示了乐观的结局,却并没有明朗地写出来。也就是说,陌生人的关怀让男孩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童年,但结尾的不确定性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不知道他是否会兑现诺言。是否相信一个乐观的结局取决于读者本人对世界的认识。

文中的“陌生人”具有两面性,从正面解读,他是希望的传播者;从反面解读,他是一个说谎者。陌生人欺骗男孩的目的在于帮助他走出战争的阴影。在战后文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呼吁:为了重建家园,为了开始新的生活,必须摆脱过去的创伤,必须将过去遗忘。但这种遗忘是带有罪孽的:男孩重新过上正常生活是以他的弟弟被老鼠啃食为代价的。

从文中的一些细节还可以看出,很有可能连家兔都是陌生人捏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就在说谎。篓子里装的是家兔饲料,这只是男孩的主观愿望。男孩因为看守而不能离开,而陌生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欺骗他。陌生人代表了要对战争负责的一代人,而男孩则代表了在战争中出生和成长的无辜的一代人。上一代人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罪行,于是便以欺骗下一代人为代价帮助他们走出战争的阴影。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安慰下一代人,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安慰自己,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的一代还没有完全被战争毁掉,因为他们还有信任、还有希望,但上一代人的欺骗再一次摧毁了他们,并让他们在遗忘中背负了本不该有的罪孽。

二战后德国的“废墟文学”,反映了战后产生的废墟,不仅存在于城市乡村中,更存在于人的理想和意思形态中,不仅仅是断壁残垣,更是苦闷彷徨和空虚迷茫。废墟文学所反映的是废墟中裸的战争死亡、毁灭和苦求生存。《老鼠夜晚也睡觉》正是通过废墟中的老鼠展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痕。

参考文献:

1.Borchert,Wolfgang. Das Gesamtwerk A. Reinbek:Rowohlt. 2007:255-258.

2.徐丽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呐喊――浅析博歇尔特的两部短篇小说》[J],《出国与就业》,2012(22)

注:[基金项目]

1.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项目,负责人:袁筱凤,项目编号2011A132。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范文12

一.中西“第一夫人”的相同点

首先,虽然“第一夫人”的身份比较尊贵,但她还是一名女性,只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受到更多关注的女性。总体来说,不管中国的第一夫人还是西方国家的第一夫人,她们都从属于总统或国家元首。尽管她们在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显著,但她们的外交权利基础十分薄弱,缺乏明确的法律和制度支撑,完全依赖于总统授权。“第一夫人”这个名词大家都很熟悉,但对她们的职能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美国历史上,“第一夫人”角色一直如此,中国更是如此,从古代的皇后到现在的领导夫人,她们都是从属于她们的丈夫,地位低下。其次,第一夫人参与外交,但她们没有参政权,她们多关注的是教育、妇女的权利、文化、环保、慈善等话题,不涉及敏感的政治议题,展示的是柔美的一面,作为男性政治家在外交中展示智慧、力量等强硬一面的补充。如米歇尔在随奥巴马访问亚洲四国期间,关注印度的孩童,与中国西安的民众一起扭秧歌,踢卷子等,都在传达善意。女士作为第一夫人,首次陪同主席出国访问,她得体的着装、优雅的气质,掀起了“丽媛style”热潮,这些是国内外媒体报道的焦点,同时,与米歇尔一样,女士也关注着儿童、教育、环境这些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面,并非参与政治。造成全球范围内第一夫人这种从属地位的原因主要是女性并没有彻底的解放。有史以来,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多是待在家里,做一些琐碎细腻的工作,在中国历史上,更是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严重束缚了女性,导致其从属地位。尽管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较快,尤其在西方国家,妇女对自身权利如选举权的争取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但女性彻底解放、与男性平等这一目标的实现还为之尚早。同时,女性自身的觉悟还不够,长久以来根深蒂固文化的影响,导致大多数女性没有意识到要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女权运动的争取者还只是少数。另外,女性的母性意识强烈,有孩子的女性都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家庭和孩子身上,这也是造成女性从属地位的一个原因。

二.中西“第一夫人”的不同点

到目前为止,美国历史上有43位“第一夫人”,尽管她们的年龄,性格,学历各有差异,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帮助丈夫赢得大选,入主白宫。例如:埃莉诺•罗斯福为其丈夫东奔西走,发表演讲,成功当了总统的眼和腿;南希•里根在竞选早期,亲自插手解决为争夺控制权而引发的争端,俨然是总统的左膀右臂;尽管希拉里•克林顿早有政治野心,但还是退居幕后,为其丈夫竞选奔走,拉取选票;就连曾经与布什达成协议(决不发表任何政治言论)的劳拉•布什在总统竞选的关键时期也从幕后走向台前,进入美国的政治斡旋;现任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更是活跃在各种政治场合,发表演说,配合丈夫的工作。由于她们活跃在民众视野中,她们的生活也受到高度关注。反观中国,主席夫人似乎很少被人们关注,甚至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第一夫人”是谁,人们的焦点只停留在主席身上。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中,除了武则天,唯一一位女皇帝,却也是昙花一现。历朝历代都有皇后,用现代话说,就是“第一夫人”,但是真正有作为的却很少,她们永远身在后宫,做一个温柔贤良的女人,盼着丈夫的宠幸。民国时期,被大家了解较多的,可能就是宋美龄和宋庆龄两姐妹。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席夫人,算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女性,可惜因为参加“’,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反面教材。接下来几位“第一夫人”,被了解的比较少,直到最近,女士的闪亮登场,似乎让人们对中国的“第一夫人”有了更多一点的认识。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的“第一夫人”远没有美国“第一夫人”受到的关注多。

其次,中国的“第一夫人”们都比较含蓄,进行演讲这类的活动比较少,就拿比较受关注的女士来说,她也是以其美丽大方的形象受到关注。与现在的美国第一夫人马歇尔相比,她的活动幅度相对较小,米歇尔为奥巴马总统的竞选进行煽动性的演讲,举行慈善活动等等活动,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文化根植于“儒道”文化中,强调男女阴阳互补,相互协调,确定了男尊女卑的规则,要求中国女性遵循“三从四德”的原则,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文化根源造就了中国女性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流淌在女性血液中的这种思想让女性不会过多的想要在政治场合抛头露面。而西方文化来源于基督教文化,认为人人生来平等,所以,西方女性积极斗争,争取自己的权利,这也是西方女权运动比中国发展快的原因。第二,中国文明发源于农耕文明,是“家”文化,人们追求整个家庭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家庭关系中,大家根深蒂固的坚信“男主外,女主内”,因此,女性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家里,相夫教子。西方文明发源于牧业文明,是“社区”文明,比较开明、开放,注重与人的交往,与中国女性的含蓄相比,西方女性更加张扬,这也就成就了“第一夫人”们比较愿意参与政治事件,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最后,关注度与媒体的发达程度有关,西方媒体更加发达,媒体传播能力更强,因此,对第一夫人及其她们的生活有更多的报道,人们对她们的了解也更多。

三.结语

“第一夫人”是个特别的身份,“第一夫人外交”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样作为女性,中西“第一夫人”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根植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之处,受到的关注也不相同。与美国的“第一夫人”相比,中国的“第一夫人”似乎更加沉寂。

作者:张燕杰刘芹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