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制度

企业信息化制度

时间:2022-04-02 20:33:26

企业信息化制度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使其资产安全能够得到保证,并且确保信息的完整与正确,同时促进组织的经营管理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控制组织的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发生,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制度或管理方法。

在当今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较多地依赖于企业信息化作用的发挥,灵活应用企业信息化,发挥其优越性,对内部控制起到积极作用。然而,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和发展中也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完善,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使得企业中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或体系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因此,建立一整套适合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下,各类现代化技术的设计水平与应用实践效能实现了快速的提升,在给各类企业的发展实践带来较大优势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运行及科学设置营造了更具挑战性且复杂的发展环境。长期以来,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范围比较狭窄,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仅针对会计部门,现有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言无多少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中各具优势的信息化技术的科学运用使得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涵盖的内容更广泛,但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时,往往会全盘套用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未就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内部控制环境做深入的全面调研,不能对内部控制任务与岗位职责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离或随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及时调整,最终使得内部控制措施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导致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同时也必然会令信息化下企业承担与面临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

从另一层面来看,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产生的具有强大功能的工具,不仅为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中提供了合理的引导,也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化水平。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在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率,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国虽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尚提出权威性很高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

此外,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内部控制标准,结合企业自身业务的特点,编制出适合于企业内部的综合、简捷、有效、明确的各层级的内部控制策略,并进而与业务流程相辅相成,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但是,不同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以及重视程度不同,绝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存在很多误解,使得内部控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四、完善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在信息产业发达的今天,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防止企业内部工作上的错误、失误以及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营运的安全性,对促进依法治企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将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和落实到位,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促进企业经营的规范运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上几方面入手。

1.建立安全管理控制制度。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加强对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主要用来规范每一个操作人员的行为以及各自之间的权限限制。因此,管理方式和对象的改变,也给内部控制下的制度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安全保密制度。制定口令或密码的使用和管理办法以及机房、保卫、数据资料安全等方面应遵循的制度。

(2)操作规程。应制定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规程来控制操作程式,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式和注意事项,防止操作错误发生。

2.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帮助组织降低其所承受的风险。在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流程的改变、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的分散性和数据的共享性极大地扩展了内部控制的内容,而新的技术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企业除了要建立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外,还要结合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建立基于信息化的风险管理制度。如建立一套信息网络系统安全政策和制度;定期对系统安全政策与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等。

3.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信息系统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信息系统完整性、安全性、可用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控制对象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系统、技术、数据和相关人员等。信息化环境使内部控制系统具有了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程序化使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对信息的依赖性,同时还增加了由于差错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而反复发生的可能性。所以,信息化环境下的内控系统更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监督机制以保障其正确、有效地运行,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4.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由审计机构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意见,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障企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审核评价活动。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固有的局限性会日益突出。建立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企业适应内外部环境,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选择。

五、总结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2

[论文摘要]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按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出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客观真实地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 指导 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 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 投资 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 管理 和决策、研究和开发、 市场 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 成本 、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 发展战略 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 经济 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 营销 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 环境 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 统计 。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 环境 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 管理 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 计算机 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 电子 商务 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3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案例比较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竞争的需求,各大企业认识到了对企业应收账款及时回收的重要性,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建立内控制度需要消耗一定的费用和成本,致使很多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建立内控制度或者执行内控制度。

一、企业财务信息化概述

1.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财务信息化是将财务进行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手段,是指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财务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财务信息化的重点是推动企业内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融合力度,以实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企业财务的准确性和利用率的目的。

2.企业财务信息化的作用

第一,企业财务信息化能够为企业降低产品的成本,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第二,财务信息化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性;第三,企业的财务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第四,财务信息化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必要条件。

3.企业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财务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的实用性不强;第二,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员;第三,由于人员的专业性不强,不能够很好的使用一些财务软件。

二、企业应收账款概述

企业的应收账款是指企业为了更好让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向购货单位或者接受劳务单位收取一定的款项,其中主要包括对企业所销售的产品、提供劳务等应该向相关的债务人收取的价款、购货单位所垫付的运货费以及包装费等。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赊销比例每年以上升的姿势增长,在企业流动资金的占有比例较高,由此造成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拖欠资金的现象愈演愈烈。

三、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近几年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渐成为了促进企业管理的良好工具。企业内部控制是在企业目标的要求下,严格的安装企业制定的政策进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管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员工以及领导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深,执行内部控制的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也不足,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未建立相对应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四、财务信息化对企业应收账款的作用

1.财务信息化可以随时追踪应收账款的动态

传统的手录式记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企业之间的竞争需求,很难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及时的分析,而利用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只要将每个客户的财务信息输入到相对应的财务软件中,然后在客户将款项打过来的时候及时的将款项输入一定的系统中,与相对应的账款进行匹配,根据收账款报表的分析功能就能够清楚的知道与收账款相关的任何信息。财务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的信息将结果反馈给销售人员,就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催款。

2.可以减少企业的放账风险

与传统的手工记账相比,财务信息化可以根据每个客户信贷额度和信贷期限的不同,分析每个客户的信誉及信贷情况,对已经没有信用额度的客户能够及时的停止放账,科学的控制客户的放账信贷额度,防止一些由于工作人员工作繁忙或记录不及时造成的放账额度超过最大的额度的情况,以及对没有信用额度的客户继续放账的情况发生,极大的减少不能及时的回款的风险,降低企业的放账风险。

3.提高企业应收账款的工作效率

应收账款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企业日常的账务运营情况以及客户的账款记录都需要详细的记载或分析,财务信息化管理通过财务的相关软件不仅可以记录繁琐的应收账款信息,还能够准确的分析企业每一个客户的应收账款的相关动态,在减少企业的放账风险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财务管理的效率。随着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深入使用,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不同业务要求为其设置对应的查询财务信息的窗口,例如,销售人员可以申请查看客户的付款信息,这样就能够方便员工主动及时的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动态。

五、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案例分析

1.跨国公司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案例分析

(1)A跨国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A跨国公司成立于1851年的夏威夷岛,新鲜水果、新鲜蔬菜和包装食品是企业主要的三个业务领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质量最好的水果、蔬菜公司。由于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A跨国公司看到了中国的广阔前景,转入中国的市场,相应增加了市场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部门以及相关人员。但是在实际的中国市场中,企业并没有设立独立的财务部门,财务工作还是沿用以往的外包制度,将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包给内部的果蔬业务部的在华公司,财务负责人也重新制定了新的应收账款和放款制度。由于企业内部的外包财务人员没有具体实施内部的控制、管理功能,只是单一的记账,开具的发票以业务部门的指示为标准而不是以商品的出库数量或者客户的确认单,没有及时的与客户进行核对账目,客户没有一个准确的账务,企业也没有相对应的应收账款分析表,导致财务部不能及时提交给总部财务分析表,总部也无法对客户催收账款,使得公司的逾期应收账款越来越多。此外,应收账款的是否能够及时回收与员工的实际利益没有很大的关系,也造成员工财务管理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大大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和企I利益。

(2)跨国公司对应收账款加强控制之后的情况分析

针对此情况,A跨国公司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控制,主要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在对客户发放款之间进行控制;跨国公司制定了明确的部门分工与责任,在选择合作客户时,充分评估客户的资金信誉情况,看看客户是否有不如期付款的记录、是否具有还款的能力、是否具有其他负债项目以及在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只有符合审批条件的客户才会放款,否则不得放款。第二步,客户收账控制;A跨国公司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后,严格的要求客户进行数量和质量的验收,然后客户进行签名盖章,以此作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向客户收款的依据,让客户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债款情况,方便公司进行收款。第三步,催促客户付款;财务部门在每月结算一周前,将应收账款的明细表发给相关的销售人员,然后销售人员以此往日依据向未及时还款的客户进行催款,在收到客户的款项后,也及时的将收款信息记录到回款表中,以便以后审核客户的信贷情况。经过对应收账款的控制管理,跨国公司及时的将逾期的应收账款收回,解决了企业的账目问题,为公司以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案例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的公司规模小,资金也不充足,在这种情况下,经不起逾期应收款的折腾,在计算机时代未到来之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现状不是很好,由于一些员工的资质和专业水平比较低,人力资源相对较少,加上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一定的资金,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对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不予重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到来,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进一步打开市场,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发达的基础上,中小企业及时的吸取大公司财务信息化下的应收账款的企业内部控制的优秀经验,将计算机财务管理技术代替原始的人工财务管理手段,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资金管理,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一些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制定较为完善的财务部门,严格分析客户的资金信誉情况,在回款之后制作回款表了解企业的回收款情况以及客户的付款信誉,制定员工工资与应收款项目相结合的制度,对一些半年以上没有回收款的客户及时的向经理报备,合理的扣除员工的工资,以此来加强对企业内部应收款的管理。

六、结论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出在财务信息化下,企业加强内部应收款项管理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对广大企业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莹.TZ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程序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左贵海.DS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

[3]贾智婷.沈阳PKR有限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4

关键词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

abstractin the paper,the basic fram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was stated.then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was analyzed.furthermore,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 measure proposed,so as to optimi-ze the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decision-making, protec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senent,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manufacturer enterprise;technical innovation;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wWw.133229.cOm制造企业能否更快地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制造企业最终能否改变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弱势地位。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无论是对于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占有率,信息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1]。构建信息保障体系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仍存在部分问题,阻碍着我国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因此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

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起着巨大作用,现如今,信息已成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信息服务作为前提保障,充分的企业竞争信息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信息价值链的形成能更好的为企业基础创新服务[2]。

1.1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硬件基础

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对与制造业相关的环境、政策及市场需求等信息进行检索、收集、整理、分类、建档,从而建立的为本企业服务的保障体系。现阶段网络是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方式,以网络为基础的硬件设施为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1.2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文化氛围

1.2.1塑造信息文化。制造企业信息文化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元素。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对制造企业具有积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功能。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制约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加强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1.2.2培养信息人才。在员工层面,制造企业必须加大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信息管理方面人才的比例,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知识教育;在劳资层面,应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在实施透明化的同时保证严格执行,提高员工在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在领导层面,应重视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设立制造企业首席信息官,负责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配套建设。在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中增大信息部分投资以及构建信息检索体制也是其关键因素。

2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构建的现状

我国制造业起步较晚,主要依靠丰富的资源进行生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2.1制造企业信息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制造企业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已形成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4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接近德国。在面临全球化竞争压力时,我国制造企业多数开始认真思索出路,逐渐意识到信息在技术创新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逐步引进信息搜索人才,进行专业信息检索,以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据调查显示,80%的制造企业认为开展电子商务有助于产品宣传,7%的企业认为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

2.2制造企业逐步建立信息保障体系

随着信息保障在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及全球化,我国制造企业开始着手建立信息保障体系[3]。据世资讯于2008年4月对全国25个省市的百余家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92.5%建设了企业内部网,76.3%建设了财务管理软件,73.8%建设了企业外部网站,36.5%建设了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28.8%建设了客服中心系统。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则因其规模小、资金不足、研发力量弱,主要通过建立联合信息保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来进行技术创新。据调查表明,现今多数制造企业已通过创建本公司的网站实现自身信息程度增值,并提高对外宣传力度。

3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制造企业信息意识淡薄,存在信息障碍

据统计,目前国内大约有250万家制造企业,其中有97%为中小型企业,他们对信息化的介入程度不高,信息意识淡薄,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足10%,并且大多数量以独立的形式部署和实施。我国现有的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信息障碍,即无法获取相关信息,缺乏对新技术趋向的机会意识和把握。我国制造企业缺乏信息文化氛围,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够明确或仅有制度而没有执行,更没有在物质、制度、精神层次上形成本企业固有的信息文化氛围。

3.2制造企业信息化投入少,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尽管我国制造企业在信息保障体系构建方面已有所提高,但据对国家重点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仅占企业总资产的0.3%,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8%的水平相比差距甚远,而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更低。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配置了电脑,但约75%的企业电脑应用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和人事管理等基本信息处理方面,企业内部internet建设相对较薄弱,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

3.3制造企业信息人才缺乏,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人力资源短缺,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多数企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企业管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和适时性得不到保证,一些重要数据也未能实现自动采集和生成,企业管理基础薄弱。

3.4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分散,信息传播体制不完善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现今我国制造企业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随着行业协作的加深,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逐渐增多、合作方式和伙伴类型日益复杂,这类问题显得更为明显,时刻束缚着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而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也令客户数量倍增,客户类型多样,信息分散导致企业失去做决策的最佳时机。

4制造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制发展策略

4.1塑造信息文化,强化制造企业信息意识

制造企业信息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元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应加强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建设企业信息文化,从物质层次上说,应提高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建设的水平,制造企业应配置装备计算机、电话、传真机、网络、多媒体等基本现代化设备,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发挥信息的效用,实现信息的价值,并重视现代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就制度层次而言,企业应设立企业信息文化领导小组和企业信息化工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本企业的信息工作,并由此建立信息汇报制度、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内外协商,交流控制,企业员工信息化培训等标准化管理措施,强化制造企业信息意识。

4.2制定政策保障,加大信息设施投资力度

首先国家应制定有利于企业融资的金融政策,尽快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修改已有法规中与信息时代不适应的部分,尽快同国际法规接轨[4]。同时适当削减计算机软硬件关税,以减少企业购置费用,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其次,制造企业自身也应在信息体系构建方面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及资金,争取实现外部融资,资源共享,保障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4.3培养信息人才,促进企业信息化

要实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制造企业必须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招聘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知识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树立信息观念,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形成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新的精神观念,增强实践企业信息文化的自觉性,使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企业信息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机和谐统一[5]。同时制造企业应更重视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文化建设,设立制造企业首席信息官,主要负责制造企业信息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及其配套建设。

4.4构建信息检索体系,完善信息传播机制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我国制造企业现有的信息体系不足以保障信息的及时供给,这就要求加快制造企业信息体系的重构,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检索体系,完善企业发展的信息传播机制[6]。要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需求,一方面企业自身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寻求自主创新信息需求的自我满足。大型企业可通过建立内部信息机构来提高信息能力,逐步完善制造企业信息传播机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规模小、研发力量弱,企业间可以建立联合信息保障系统,通过信息的共享达到预期目的,或经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获得最新的、适用的科研成果,或进入专业数据库进行检索,与其他图书情报机构合作,共建企业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级政府及信息机构加强针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5参考文献

[1] 吉家凡,张红霞,张建媛,等.企业自主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8,28(7):135-137.

[2] 赵文鹏.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与信息化[j].中国设备工程,2004(5):14-16.

[3] 李玲,王淼.以信息化为支撑促进制造企业转型与创新[j].科技成果纵横,2007(4):33-35.

[4] 常永华.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及支持系统研究[j].情报方法,2004,23(12):38-40.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5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符合当前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进去起着积极作用的。具体来讲,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信息管理成本的降低,使得会计信息管理能够处于高效的运行状态。其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前沿的市场信息,这对于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其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组织机构的简化,在经营理念转变和业务流程改进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而这些对于提升企业实际竞争力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专业

制约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人才。企业在职的会计人员仅仅掌握单一的会计知识和技术,专业知识不全面,难以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做出对应的贡献;当前会计人员的协调沟通和决策能力不足,难以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尤其是部分在职的企业会计人员年龄较大,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比较迟缓,难以保证切实地将信息化技术融入会计管理工作中去。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不科学

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不科学,是因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不明确导致的。例如,当前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与信息化建设不吻合的地方,长时间没有改善和调整,制约了会计信息化进程;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范意识不强,很多信息化管理行为随意性强,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归根结底,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如果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难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和进步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不协调

企业管理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例如,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指望了往往是以转账的方式实现与企业管理系统的联系,并且与企业生产运用的其他环节存在不能信息共享的问题,这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质量的提升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在实现信息共享和传输的过程中,信息安,性,完整性同样是个问题。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企业会计信息化不仅仅要求会计从业者懂得会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其具备信息技术和素养,这是保证切实做好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该着手培养专业化的会计信息人才队伍:首先,积极将会计电算化能力考核纳入到会计从业资格认证体系中去,将计算机素养作为会计从业准入的基本内容,以引导会计从业者积极去培养自身的计算机技能。其次,严格控制当前企业会计人员的准入过程,从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者信息素养,会计从业者职业精神等角度综合考量,实现对于招聘的管理和控制。再者,为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和薪酬,使得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便实现实际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形成健全的内部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信息技能的提升,以保证切实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去实现会计工作。

(二)健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泛,牵涉内容众多,如果不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去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话,势必会使得信息化建设处于混乱的状态。简单来讲,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其一,由企业领导,会计部门成员,会计管理专家构建成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小组,商议制定出符合企业特点的管理规范,为开展各项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打下制度基础。其二,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的权责和义务,以岗位责任制地融入,实现,体职工积极参与到实际的信息化工作中去。其三,定期对于自身的会计信息化管理规章进行调查,通过与同行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范的对比,找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积极进行改善和调整,使得会计信息化管理规章不断完善。

(三)营造良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环境

要想顺利的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就应该具备良好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环境。一般情况下,良好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环境主要涉及以下的内容:其一,结合当前会计信息化建设目标,实现对于企业管理系统的调整和改善,将其中可能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相互矛盾的规章该制度进行删除或者改进,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有着良好的制度环境。其二,积极将企业会计信息化理念纳入到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使得,体员工意识到会计信息化给予企业带来的好处,从而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去。其三,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建设,保证会计信息在传输和共享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泄露,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处于安,的环境下进行。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6

我国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旧处在初期阶段。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有大幅上升空间,这无论对于国内企业管理还是信息化发展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2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1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权力资源配置体系是企业的核心体系,它隶属于企业组织结构范畴,该体系不仅提供组织的形式,而且还能体现出企业外部形态以及企业信息控制流程。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关键就在于组织的柔性,当然也要权衡组织结构的简单性以及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之间的矛盾。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一直是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该焦点的重视。企业高层领导更加注重与组织基层的交流沟通,其目的在于建立减少高层控股权的组织结构,解放基层组织,使其拥有更多的基层自由权。传统的组织结构“层级式”已经不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它只会拉动层级之间距离;“扁平式”组织机构更加倾向于现代化、信息化,因而成为了理想化的组织结构。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网络经济技术的发展,更加增强了人们对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的信心。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员工增加了更多的交流方式,也扩大了信息范围和共享资源的利用基础,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

2.2对企业领导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不仅意味着对企业员工的技术要求提高了,也要求领导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与激励;同时也要加大监督力度。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为“为人为本”,这种理念首先要符合人的习惯,其次要求个性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重要注重“人”的因素,时刻与理念相吻合,企业应该做出相应的应付决策,以下两点应该是企业最应该重视的。第一,企业信息化时代要求企业员工都具备过硬的技术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加大对员工技术的培训,使其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整体员工技术水平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第二,将我国企业与西方国家企业对比,不难发现,西方国家企业管理制度更令人容易接受,员工也习惯西方国家的企业制度,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不断加强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逐步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具有原则性。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制度相对落后,员工还未适应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约束,有时员工显得更为懒惰、圆滑,甚至出现唯我现象。因此,唯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用制度化和标准化来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当然这种制度是建立在信息化条件基础之上的,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奖罚制度,这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3对企业控制的影响

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想发展必须降低成本,成本控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必须严格控制成本来谋取盈利。企业信息化为企业获取全面性、系统化、连续性的数据提供了方便,企业随时可以利用所获数据对生产成本进行准确的计算和预测,为企业领导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代企业成本控制主要考虑影响成本因素的变动,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模型和方法,来预测成本的波动性,更符合实际,也更能满足领导的要求。

3结语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对的是更大的环境变化和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等生存风险,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就使得企业可以及时辨认、分析和管理这些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规避高风险领域,以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的增加,虽然不同的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以及其所涉及的范围有所不同,但基本都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组织支撑、人员配备等内控体系的建设上进行极力完善,即便如此,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环境基础薄弱

虽然企业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受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个人能力以及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制订的内控制度落实不足,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另外,由于企业内信息“壁垒”的存在,导致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使得内控机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事前防控不足

内部控制从其本质上来说首先应该做到过程控制,其次是事后监督。很多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但由于制度落实不足、信息沟通不到位,导致对过程失控甚至不控。虽然设置有内审部门,但定期的内审只能是发现问题并责令改正,其作用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虽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当前的内部控制来说无法起到事先防控的作用。

(3)控制程度不够

这里提到的内部控制程度包括控制力度、控制深度和控制广度,以及基础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由于企业环境、企业文化、行业差异、信息壁垒、地理位置限制等客观条件的存在,以及受企业成本制约,使得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想做到”和“能做到”存在差异,让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处于“尴尬”的局面。

2、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

(1)企业的信息化环境

所谓的企业的信息化环境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构建的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是对企业各个业务过程进行优化和重构,通过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形成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通过企业信息化环境的营造,能最大程度地让信息处于一个动态获知过程中,它能够使得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参与者之间实现信息平衡以及及时获取,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

传统的内部控制在执行度以及有效性的体现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影响。随着信息化环境的建立,针对传统内部控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提出了挑战,从而也驱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1)内控执行度得到加强

在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由于缺乏控制的手段,“有章不循”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企业制度和执行两张皮,内部控制效率低下,许多内部控制措施不能够被落实。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相关流程和规则被固化下来,执行过程中的“遗忘”,“特殊处理”,“管理后置”(先办理后补管理手续)等现象被有效避免;在内部控制相关规则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整相关管理软件达到及时落地的目的,大大缩短了“宣贯”、“并行过渡”的过程;同时,通过对内部控制要求的电子化,使执行者可以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自己的执行环节上,确保执行质量。

2)信息对接更加合理

在传统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这将直接导致信息出现滞后以及失真,这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说带来的风险和隐患不言而喻。信息化环境的营造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信息化环境本质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所形成的一个良好、全面的企业信息环境,也就是说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信息都会为信息系统以数据形式进行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各职能领域在处理本领域业务时可直接承接上游业务的数据和结果,避免(减少)人为干预所造成的主观或客观错误的出现,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从企业整体的业务控制来看,各环节只需关注各自负责的领域,各司其职,确保各自领域的信息质量,从而达到企业整体控制的目的。

3)风险预测更加科学

企业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些风险因素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环境的营造可以使企业在信息获取的及时和准确上提供有力的支持。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搭建了适合于自己的信息化环境之后,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数据的积累,使企业可以完整获得企业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各项数据;通过建立趋势模型,借助IT的大数据运算能力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达到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的目的。从而让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存在(可能出现)的高风险因素,使得企业及时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干预成为可能。

4)内控效率得到提升

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最凸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效率的提升。

从执行效率来看,由于信息化环境中对信息的权限有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充分体现了“各负其责”,这就使得各个部门在业务交叠过程中不但省去了大量的繁琐步骤,而且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得到了保障;同时由于信息化环境中的网络存在“无边界”的特点,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控制结点的执行可以作到及时和无障碍,从而促使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都能够以最简便的方式存在。

从管理效率来看,前面提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数据积累、大数据分析等,使企业能及时对企业风险进行辅助预测(企业风险的管理是内部控制的目的和出发点),使得传统的金字塔决策模式得以改善,更多的管理角色能够参与到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管理中来,而且基于数据的内部控制更加准确和全面,从而使内部控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特点

1)内部控制更加精细和广泛。信息化环境的建立,不仅使企业打破行业壁垒,打破职能分工壁垒,以及突破地理位置限制成为可能,更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更深入的管理。特别是对集团化经营、全球化经营的企业,企业的多业态和跨地区经营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常处于“鞭长莫及”的窘境。企业信息化环境的建立不但化解了地理位置的局限,而且为内部控制的精细化以及统一化提供了手段。

2)企业的内部控制趋向于智能化发展。与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相比,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企业内部控制呈现出过程控制规范化、风险预警自动化、决策辅助智能化的特点。借助信息化环境的建立,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固化的同时,企业过程控制的要求也一并被固化,起到了规范执行过程的作用;在实现管理流程的同时,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要求,加入(监控)控制环节,依据事先预制的风险模型,通过对生产经营数据的抓取和分析,及时感知风险并发出预警,实现了风险预警的自动化。

3)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持续优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着制度好建、执行难做的尴尬,管理人员大部分精力放在宣贯、推行、督促、检查工作上,对内部控制工作的优化和改进基本无暇顾及。企业信息化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重点解决了“执行难”的问题,由于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进行可以依据大量的软件以及系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控制的可执行性和及时性。信息化环境的存在,不但使企业内部控制有了“落地”的工具,而且让企业管理人员真正回归到内部控制工作的“裁判员”的角色,此时他们将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效果评估以及优化、改进,运用戴明环的PDCA效应,持续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以辅助企业的发展。

4、信息化环境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变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的必由之路,随着企业信息化环境的完善,对企业内部控制来说既带来了优势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需要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企业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无疑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巨大的好处,同时也对内部控制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信息的集中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说又带来了新的风险,“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不言而喻,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需要考虑IT风险的评估和应对,信息系统安全、IT内部审计等需要纳入企业内部控制范畴。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需要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将导致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失效。因此,随着流程的再造,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重新识别管控点,并进行同步的调整和完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管控点固化在业务流程之中,使企业信息化环境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必要的保证。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化 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我国地方经济的主体力量,税收的重要来源,就业的主渠道,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度低等问题。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有效实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保证。

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前提和核心,对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它的本质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全面创新、变革与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信息化的方式已为企业所知,但仍有部分企业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尚未着手建设。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意识薄弱或者目的不明确。

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出于成本考虑,普遍认为本企业没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必要,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会计记账。wWW.133229.CoM即便是已经初步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认为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这些仅仅是会计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的目标。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且制度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许多制度形同虚设。而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在企业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3、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存在问题。

(1)数据的备份问题,按照电算化相关法规中有关规定,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数据的备份,且要双重备份,并分人分地保存。但实际执行中很多企业不能坚持定期备份,使得电脑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数据的丢失。

(2)一些会计信息化下新增的重要会计控制工作无人负责,如会计凭证审核、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等,导致凭证的处理缺乏监督,档案收集不全,系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会计信息化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完全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部分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忽视会计岗位之间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互相牵制的内控基本要求,会计人员身兼多职,会计数据安全性存在威胁。企业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侵入企业内部财务系统,侵呑企业财产,或进行会计造假。

(4)部分企业对会计电子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会计电子档案不能及时归档,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符合要求。

(5)未制定相应的会计电子档案保管制度,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甚至企业会计信息泄密。

4、中小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需要精通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专业理论的人才。目前精通会计专业理论的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对会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会计专业理论比较贫乏。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5、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仅是对手工系统的简单替代。

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功能结构了解仅限于账务处理部分,不能完全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结构与性能,造成功能使用的单一化,未发挥其应有的成本控制、预算管理、财务分析与管理决策等作用,存在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功能。

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1、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政府要大力兴办中小企业社会服务机构,逐步引导建立由政府、中介服务体系和厂商共同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在管理、财务、法律、战略等方面给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形成一个完善、诚信、高效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给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和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企业领导应该从长远利益着想,树立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提高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保障的观念,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

3、建立会计信息化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防范会计信息化安全风险。

面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计算机设备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积极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技术、身份识别技术等安全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

4、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信息技术水平。

地方会计管理部门在会计人员后续内容中,应加强会计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培养一支具备较高计算机技术水平与会计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先进实用的培训菜单,并做好深入中小企业开展会计服务工作,从整体上提升当地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保障体制研究”(2010d051)、湖北省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运用研究”(hbkj2008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我省实施办法执行情况的报告,湖北省人大网 2008-12-10

[2] 郁玉环 陈芳德 小企业会计问题研究[j] 会计之友2008(4)

[3] 张玉红.基于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 2008(1)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9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and enterpris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imperative. starting from describing the statu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the common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manufacture enterprises;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status;problem;countermeasure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十六大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至此,信息化的浪潮已蔓延了整个世界,并不断深入到各个企业,各个部门。面对信息化浪潮,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信息技术能否与制造技术相融合,促进制造技术水平,给制造技术带来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这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关系全局成败的关键环节。在构筑“信息大港”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部分。制造企业想要在各项工作上得到创新和提升,信息基础建设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口[1-4]。现对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作一探讨。

1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网络规划包括数据流量及约束条件分析、网络选型、拓扑结构设计、网络安全方案、网络建设方案等;硬件设备规划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台式机、笔记本、打印机、手持设备等的规划和配置等;基础软件规划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等软件的规划等;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还涉及一大批高新技术。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极大地促进制造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的互换、共享与统一,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没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就没有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与否,决定了制造企业发展的空间。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各企业中正在得到重视。在中央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企业也纷纷开始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的加大,我国制造企业也增强了信息化意识,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显示,98.7%的制造企业都配备了电脑,其中57.3%的企业拥有10台以上的电脑,3.8%的企业甚至已经超过100台,22.9%的企业拥有5台以上笔记本电脑。在接受调查的制造企业中,仅有20.9%没有设局域网,其他79.1%的企业拥有局域网,而且有48.2%的企业局域网已经覆盖了所有部门。并且,很多制造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实现了专线上网,一些效益较好的制造企业先后建立了企业服务器、交换机,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等管理系统已开始建设并得到初步应用。

1.2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随着信息化在制造企业全球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制造企业也加大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据《e制造》调查,2006年我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共投资618亿元,并在制造企业快速增长的信息化投入的推动下,之后的3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继续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态势,2009年全年的信息化建设投资额为51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4%。海尔、联想等一些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脱颖而出,通过信息化极大增强了其核心竟争力,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典范。

1.3高层管理重视企业信息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制造企业也得到不断发展。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压力,我国制造企业高层领导开始认真思索出路,他们逐渐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有57.8%的制造企业开始着手于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管理制度的建设,22.5%的制造企业已有完善的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管理制度,20.3%实现信息设计编码标准化,同时63.9%的制造企业都定时参加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

2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企业内部具有完善的信息化体制,企业内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合理配置,企业内部人员信息素质较以往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影响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

制造企业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其开发率和使用率十分低下。根据调查显示,78.4%的员工只把计算机作为打字、文印等办公设备,而30.1%的员工上网只是看看新闻或玩游戏,丰富的信息资源未得到广泛利用和深度开发。同时,87.5%的制造企业都建有网站,但其中68.7%都存在信息更新率低、网上有价值的数据少、数据流向单一的局面,42.7%的制造企业网站甚至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站”,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2.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较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增长,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调查所示,70.3%的制造企业仅用总资产的0.3%作为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投资总额,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8%~10%的投资力度。企业常常花费逾1 000万元购买mrpⅱ/erp软件,但其成功率一般只有10%~20%,造成企业资金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2.3内部人员信息意识淡薄

制造企业开始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人员的信息意识依然淡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3%的制造企业有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部门。在企业信息化认知层中,76.9%的企业员工没有利用信息基础设施的意识,对局域网、内部网等概念了解只有37.2%,74.6%的企业也只是偶尔参加信息化培训,大多数员工依旧停留在一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这样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成了空摆设,给制造企业的信息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3促进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对策

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信息化过程,针对目前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3.1合理配置信息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率

合理配置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益。因此,制造企业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意合理配置。根据各部门的不同职责、要求、特性,合理配置相应的信息基础设备,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有侧重地选择能够把企业产、供、销等各业务流程集成整合,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mrpⅱ、erp、crm等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金的最大利用额。同时,制造企业还应注重软硬件的结合,避免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重硬轻软现象,把基础设施构建、系统软件应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硬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结构变革、管理理念转变和决策机制优化等软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出相应的保障体系。

3.2企业应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制造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影响信息化成败的首要因素。制造企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重视,要更好地建设制造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企业信息化,企业应加大投资力度。首先,制造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企业要从各个渠道筹集资金,提高对信息化的投资额度,全力发展企业信息化,改变制造企业信息化落后的局面,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次,培养和引进企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提供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人力的投资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引进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3.3企业提高管理者信息意识,加强员工信息素质

调查研究显示,制造企业高层领导的信息意识与员工的信息素质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败有着关键性影响。要实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必须加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质。其最主要的途径是培训,不仅要加强对制造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培训,提高一把手对信息化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要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计算机知识、业务骨干信息管理知识的培训。同时,要加强企业全体人员计算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关键岗位人员。只有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提高全员的信息技术技能,才能真正做到高层决策智能化、中层管理网络化和底层业务数字化,促使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4结语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方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重中之重。制造企业要实现全球性发展,必须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5参考文献

[1] 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9):378-379,387.

[2] 袁伟.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6(3):78-79.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推进;建设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同于会计电算化的全新内涵。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计信息作为信息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送、存储、检索等处理,使会计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实时会计信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和及时的信息。[1]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会计信息化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规模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会计信息化系统能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进而提高企业对市场供求的反应速度,最终获得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积极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能促进中小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管理者重视不足。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在现有的财务管理方式下企业即可获得长期发展,因此普遍不太重视会计信息化。很多管理者在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上还存在种种误解,有的认为配置了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就意味着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有的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能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即完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有的认为会计信息化只能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速度,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其他方面的效益。正是由于管理者缺乏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理解,导致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二、管理制度不配套。很多中小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采用手工记账模式,因此其管理制度也是针对手工记账模式制定的,显然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要求。中小企业应根据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特点,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使会计信息化系统有效运行,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

三、内部控制不完善。作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一种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应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进行详细规定,以便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目前,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还有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在原来的手工记账模式基础上的,并没有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进行调整,比如设置会计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制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和更新不及时,导致会计信息化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员工素质不高。中小企业内部很少能够找到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无法自主开发会计信息化系统,外部软件公司的开发人员又不清楚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所设计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而且,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业务类型单一的特点,使其难以吸引高层次的财务人员,原有的财务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

五、外部支持不充分。企业信息化需要以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作为实现基础。虽然国家近几年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但信息化的基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比如,在电子交易的法律保障、支付信用、网络安全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担心会计信息化系统遭到黑客攻击和病毒侵袭,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导致商业机密泄露,因此对会计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没有积极推进,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的实现。

针对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会计信息化。

一、转变管理观念。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商务杂志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走出误区,认识到会计信息化能实现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一体化,能使企业的相关信息得到及时反映和高度共享,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相关单位之间、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互动,从而有助于管理者更及时地作出经营管理决策,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改进企业管理制度。为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改进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和有效利用内部资源。为此,中小企业应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管理主体职能,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合理设置组织结构,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简洁高效地行使管理职能;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及每个岗位的权限与责任;为每个岗位安排合适的人才,配备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制定绩效考核和相关的激励制度。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化使经济业务可以在远离企业的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过去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现在可以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完成;过去应当由几个部门按预定步骤完成的经济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程序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广泛、更复杂,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机的共同控制。[2]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四、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人才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中小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同时采用多种形式推进员工的再教育工程,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并建立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掌握企业的相关数据,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现实依据。从这一点来讲,政府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受益者。因此,政府有必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基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资金瓶颈的现实,政府应无偿为中小企业提供包含账务、报表等基本功能的会计核算软件,并在时机成熟时提供行业通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和相关的技术指导,以推进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香玉.试论解决会计信息化问题的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8期

[2]李武立.论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6月下旬刊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11

一、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内涵

在对企业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有序的组织,设计严密的管理计划,能够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使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都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层的相关决策,来达到确保企业各项事项有序推进的目的。除此之外,为确保计划与决策的有效实现,现代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还包括企业信息的上传下达、企业间各部门的高效协调及配合。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的企业的管理工作是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工作,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的重要的过程,在管理工作中,不仅仅要提高企业决策的能力,而且还要推进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式,应该结合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结合的方式,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一般都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管理。

1.构建统一的信息部门

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实现管理,就必须建立信息部门,将企业的内部信息及时地反馈,而且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需要专业的人才储备,所以,比较适合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专业部门使用。

2.构建自身的维护管理部门

企业为了能够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对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规划,而且要制定相关的采购和招标的方式。企业在对信息系统建设时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能够实现对成本的节约,而且能够借助外包公司的人才优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能够适应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三、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1.管理理念有待创新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我国企业在技术上、文化理念上都吸取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没有按照现在市场发展的规律进行企业的管理,而且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没有运用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下。如工作时间固化,缺乏弹性,处理企业事务时固守既定程序,缺乏随机应变处理事务的能力等,这些都极大地损伤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助涨了员工固守陈规的习惯,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

2.管理制度规范化有待提升

当前,现代企业为了适应并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中占据一族之地,多数都采取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单位生产效率的手段来实现。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发展,使自身的规模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使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得到完善,但是,对企业工作的管理却没有予以重视,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而且不能按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导致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基本的章程,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3.对自身管理问题认识存在缺陷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存在片面的认识,所以,企业要想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突破发展的局限,使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地实施。

4.企业还没有制定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

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客观地分析自身的情况,然后制定管理的战略目标,但是,企业在管理的时候不能够对自己的经营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在管理中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在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时候出现了举足不前的问题。

5.企业的内部信息产生的制约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管理层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重视,很多企业的员工担心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增强后就会出现削减员工的问题,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顺利。

6.企业的资金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

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在中小企业中不能顺利实施。

四、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效性,从而促进企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针对企业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1.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规范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离不开健全、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保障。换言之,建立在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障任何组织生存与发展必然之选。因此,要规范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有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毋庸置疑。现代企业在扩大规模,追求规模经济的同时,相关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也要同步跟进更新,建立适合企业发展规模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企业员工有章可依,有规可循,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2.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提升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

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忽视。这意味着现代企业管理中,凡是都要讲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为出发点。因此,就需要现代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革新管理方法和模式,注重人的个性化,决策各种事项时都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企业的管理理念逐渐摆脱传统的硬性管理,逐步转向较为软性的管理模式,使员工在企业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归属与满足感,把企业当做“家庭”来对待,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保障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在有条不紊中逐步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

3.企业应该强化信息意识,完善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在企业内部要强化信息化的建设,就要提高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企业应该更新自身的观念,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完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强化计算机管理技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对信息化建设有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应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养,定期培训,让他们学习信息化的知识,对那些新鲜的知识要不断地灌输给员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提高信息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他们首先要起到带头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带动企业的员工去学习信息化的知识,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借助信息化的知识,强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的效率。在企业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使管理的流程变得简单,而且企业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将内部的经营情况第一时间传达给决策人员,这样能够在生产时作出及时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建设,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办公的自动化。当企业的办公系统比较健全时,企业就可以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经营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逐步推进。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在运用计算机工作,但是,还是没有实现办公自动化,所以,企业应该在运用计算机的基础上,强化信息化的理念,从而能够推进信息化建设。

5.企业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适当的资金

现在,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资金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发展时,应该合理分配资金,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利用资金,使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我国的企业中,中小企业还是比较多的,这类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风险,而且企业的资金流动是比较慢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周期比较长,不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所以,企业在经营中,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而且还要强化自身的软件建设。

6.企业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他们应该采取外包的形式促进自身的信息化的建设,而且,由于外包企业的信息化环境比较好,他们也能够得到最先进的信息化的信息,而且软件和硬件的渠道也是比较通畅的,中下企业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得到价格更加低廉的软件,而且外包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那些企业经常应用的软件进行设计,为企业提供便利。企业也可以派专业的人员与外包企业的人员共同研讨,研发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办公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还要更新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观念能够跟得上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12

【关键词】 COSO 信息化 内部控制

一、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企业信息化一般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对原始信息数据的深入开发与使用,将企业的生产流程、物料清单、资源配置、资金处理、信息共享等业务活动过程化信息化,再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工成新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决策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质上,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合理控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迄今为止,关于内部控制比较权威的概念则来源于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简称COSO)于1994年的修改的一份名为《内部控制一体化框架》的文件,里面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五个相互补充的要素构成,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五大要素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在2004年9月,COSO又发表了一份名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报告,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考虑,在原先五大要素框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个风险管理要素,分别为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回应。由此一般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具体内容是由这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

在当今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较多地依赖于企业信息化作用的发挥,灵活应用企业信息化,发挥其优越性,对内部控制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内部控制也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使企业信息数据更加凸显了自己的价值。企业就好比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信息化给企业加速,使企业高速行驶,内部控制则指引着企业行驶的方向,二者虽然目标不同,但彼此相互依存,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只有充分协调好这二者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二、信息化对内部控制各要素的影响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的整体经营运作也随之发生着改变,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资源配置,使信息资源实现电子化、网络化,这些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在信息化环境下,必然会对上述提及的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事件识别、风险回应、目标设定、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产生影响,可见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即从此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深入讨论信息化对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各要素的影响作用。

1、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作用

控制环境作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制约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贯彻执行,对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及战略目标产生直接作用。从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考虑,除了影响企业员工的自觉性和控制意识之外,也会对其他各要素造成影响。控制环境也有自己的构成要素,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内部审计、员工的价值观、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在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作用上,首先,企业的组织结构有所更改,由于信息化的影响,现代的企业组织结构较传统相比,更加趋向现代化、网络化和扁平化,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使得层级减少,效率提高。其次,信息化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沟通与协作,企业每个员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不再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命令,而是实现自我控制。再次,信息化促使企业员工作为网络上的决策点进行自我决策,在思想上对员工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信息化扩大了企业的控制范围,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利益相关的多方实现了信息共享。

2、信息化对风险管理三大要素的作用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风险有增无减,这就更加凸显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信息化对风险评估、事件识别、风险回应这三大风险管理要素的影响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带来了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工错误发生的概率,规避了一些风险。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三大风险管理要素强有力的工具,结合信息化下先进的数据处理能力,整理收集了大量与企业风险相关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风险评价体系,权衡各项指标给予相应权重,以便在风险发生时有积极的应对策略,做出有效的风险回应。

3、信息化对目标设定的作用

目标是企业所期望的成果,设立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是任何企业在其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它也必须要进行目标的设定。COSO报告则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即为运作效益、财务报告的可靠程度、遵守有关规定。信息化并不能对企业的总体目标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不能改变其总目标,只是对某些具体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运作效益目标不能使企业只是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积极追求有形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多考虑企业的无形价值。所以,塑造良好形象、进行园林绿化、生态保护等工作也会为企业的总体生产经营带来积极作用。其次,关于财务报告的可靠程度,传统方式下,企业信息来源形式单一,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报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信息需要,企业应该做到有所创新,寻求新的信息来源途径。再次,在遵守有关规定方面,信息化环境下,对有关规定提供有效保障仍然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存在,但随着国家各项规章制度的日益成熟,企业所遵循的规章制度也必然会随之增加,所以,对于企业来说,遵守有关规定在信息化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4、信息化对控制活动的作用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任何活动都会伴随着“四个流”的产生,即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系统,一般看来,信息流贯穿于其他三流当中,促进控制职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由于信息本身的特点,信息流滞后于其他三流,往往导致信息失真,给企业带来了损失,同时也加大了控制成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变。首先,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控制方法进行编程,由计算机代替人力,既排除了传统人工对控制活动的主观干预,同时减少员工工作量,提高效率,又能增强信息的可靠性与时效性。其次,利用计算机系统,使传统方式下的顺序控制演变成为并行控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使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也实现了并行处理,强化了供应链管理,增加了企业控制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控制范围。

5、信息化对信息和沟通的作用

信息化提高了信息与沟通的效率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和沟通上存在的问题。首先,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只需要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实现企业更层级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有效地将各部门员工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可见,一个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加强内部控制的效果。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设立综合数据库,收集储备企业各项活动的资料,进行信息共享,提高运作效率,此外利用网络的便捷,还可以使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同时加强了企业的及时性与开放性,提高了信息与沟通的效率与效果。

6、信息化对监督的作用

监督是指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是一个适时评估的过程,包含对内部控制效率效果的评价,以及发现内部控制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改正等工作。在信息化条件下,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可以实现某些监督过程的自动化,使监督功能程序化,还可以达到实时监督的效果,以改善监督工作的效率。其次,信息化提升了数据资料收集处理的速度,这样一来,既可以将监督的数据结果与之前的预期相比较,又可以不影响实时监督的进行,做到两不耽误,同时叶实现了自我检测与自我监督。此外,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与完善的,包括审计管理和审计实施的审计系统,对企业向国际化、集成化以及联网化方向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7、信息化本身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企业信息化为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多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信息化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逐步凸显,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员工彼此之间或与上级都缺乏一定的沟通,企业的总体运作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信息化坏境促使企业数据资料高度集中,数据传递流量大、时间短,这些内容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息化的风险,如果遇到系统失灵或崩溃、导致企业重要数据资料丢失、商业机密被窃取,这些都会对内部控制造成影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所以企业必须做好系统安全工作,建立适宜的IT治理机制,通过良好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降低风险。

三、结束语

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有了新的内容,信息化的构建,使企业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更加明显。现如今,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尽成熟与完善,水平相对较低,要使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的作用,进行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是其最佳途径。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在管理经验、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必然存在着缺陷,所以,重视信息化的建设是强化内部控制体制的最佳环节。虽然让企业从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来考虑安排内部控制体制较为困难,但结合信息化应用对内部控制各要素的影响作用,来设立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是极其必要的,这样不仅降低了信息化应用中的风险水平,还加强了企业的及时性与开放性,使企业的内部、外部以及政府之间实现了较好的沟通,提高了信息与沟通的效率与效果,丰富了监督的方式和内容,从而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爱中: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J].审计研究,2006(6).

[2] 纪纲: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J].财贸研究,2010(3).

[3] 杨武岐、李岚:借助信息化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中国商贸,2009(8).

[4] 郑伟: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构建[J].现代商业,2010(15).

[5] 许永斌、俞淑仙: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内控的影响及对策研

究[J].经济师,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