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媒体信息管理

新媒体信息管理

时间:2022-06-07 04:35:12

新媒体信息管理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1

新媒体是伴随现在网络技术而生的一种新型媒体服务平台,它是当前信息传播和社会沟通的主要工具。如今,新媒体平台已经被广泛的用于社会热点新闻传播、创业、营销、交友、购物等社会活动,它的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更多创业无门的人提供了一个高效化的平台。文章主要对自给自足型新媒体学生创业平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此类型平台的营销管理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创业平台;营销管理

新媒体创业平台是互联网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当今社会有要多想创业的人缺乏门路,还有太多想提升销路的商家没有客源,新媒体创业毕业就是连接创业者和商家的一个媒介,它为想创业的人提供所需的资源,并为商家提供丰富的客户渠道,同时也为平台创立者提供所需资源,具有自给自足的作用。新媒体创业平台的诞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也为更多的梦想创业的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发展机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1新媒体信息创业平台的市场发展机遇分析

新媒体信息创业平台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营销交易模式,交易双方可以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商品的买卖和销售,平台管理者则作为双方信誉和商家商品质量的担保者和审议者,通过提供买卖服务获取效益。这不仅为交易双方节约了交易成本,也给平台管理者本身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它是时下最具市场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

1.1新媒体用户数量猛增,新媒体信息创业平台得以广泛传播新媒体用户数量的猛增解决了新媒体信息创业信息平台对外传播问题。如今,微信、微博、QQ、陌陌等新媒体信息平台的用户数量增长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互动的开展似乎离开了这些新媒体信息平台就无法实施,这种通过网络联系双方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连接到一起,双方各取所需,并建立对应的沟通关系,同时,各种类型的新媒体信息平台可以相互连接,如微信、QQ与微博三种平台间的信息传播就可以达到一致,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的相互传递。新媒体信息平台的这一特性有效的解决了创业平台信息传播面积窄的问题,独立的信息平台可以与当下用户数量较多的新媒体平台建立连接关系,共同享有广泛的用户资源和信息资源。

1.2新媒体创业品台的诞生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新媒体平台交易双方可以利用付款平台进行交易,商家则利用快递进行发货,有关的营业资格证书都能展现在交易平台上,加之现代移动网络辐射范围的扩大,毫无疑问,新媒体创业平台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并为双方节省了大量的交易时间,这样的优势和特点是传统交易方式所缺少的。

2新媒体信息平台营销管理应用

扩大新媒体信息平台的用户数量和知名度,提升平台每天的交易流水和交易数量需要使用新的营销管理方式。这与传统的产品营销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2.1开设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新媒体商品的传播有自己独特的渠道和方式,传播形式也是多样的。平台可以将需要销售的产品制作成文字介绍、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根据用户当天搜索的关键词,自动向用户推荐有关的产品;针对商家服务,则可以使用群发推送、粉丝推荐等方式传播商品信息。

2.2策划营销活动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商家分类,例如新上架商家、高信誉商家、热搜索商家,为其定制不同的营销活动,为商家拓展销售空间,赢得更多的客户;或根据特定的用户群体,如白金用户、钻石用户,为其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给与用户最大的优惠,稳定客源。2.3服务反馈在淘宝等一些网购平台上,每个商家都可以查看所销售宝贝的点击量、浏览量和销售量,根据所查看到的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用户也可以从宝贝展示的基本信息中获取商品的月销售数量和质量评价,决定是否购买这一商品。新媒体创业平台同样可以借助此类模式,为商家和创业者提供服务反馈。

3拓展营销推送和传播渠道

用作学生创业与学生和商家沟通的平台,需要同时维护好双方用户与平台的关系,为其提供更好的复杂合理的空间,在这一平台上,学生需要的是优质的商家和广阔的信息传播渠道,商家需要的是大量的客户资源。因此,拓展营销推送和传播渠道是至关重要的。

3.1自带营销推送功能新媒体创业信息平台需要自带营销推送功能,以增加商家商品的推广度和知名度。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动对用户进行识别分类,开通分析互动平台,为商家提供更好的商品展示和推广方法。同时,可开通强制性的推送服务,将需要推广的商品直接推荐给平台用户,并向需要此项服务的商家收取一定的费用。可以将不同的商品进行分类,在页面上开通单独的页面,用户点击页面,可直接看到不同的热销商品。

3.2与现代的新媒体信息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成熟的新媒体信息平台是推广新兴信息平台的重要工具,平台开发者可与成熟的新媒体信息平台进行合作,借助成熟平台稳定而广阔的信息资源、用户资源进行自我推广。

4结束语

新媒体信息平台市场发展前景大,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运用价值。创业者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获得商品资源,商家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获得客户,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平台开发者要做好营销策划。

参考文献

[1]狄玮烨,郑明轩,于珊珊.微信公众平台营销策划与管理应用[J].对外经贸,2015(1):451-452.

[2]陆煊,江若尘.网络拓扑特征对病毒式营销传播动态影响的研究——基于新浪微博大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0):721-722.

[3]周卫芳.旅游景区新媒体营销应用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2):549-550.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2

关键词 媒体数字资产 新闻信息资源 价值形态

新闻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体数字资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为什么新闻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其价值形态(也可称为表现形式)又具体表现为哪几个方面?至今仍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束缚了新闻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和转换,也不利于媒体数字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增值开发,亟待予以重视和研究。

按照哲学价值论的逻辑,新闻信息资源价值可以理解为:作为客体的新闻信息资源要素、属性和功能对作为主体的利用者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它是主体(新闻信息资源利用者和利用需求)与客体(各种类型和方式的新闻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范畴。新闻信息资源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其中,新闻信息资源的要素、属性和功能是构成新闻信息资源价值的客观基础,而利用者的需要是构成新闻信息资源价值的前提。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将新闻信息资源的价值形态划分为以下三种:

一、新闻价值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闻信息资源对主体价值效应时间长短的不同,可以分为新闻价值和研究价值。

新闻文本进入销售和经营环节以后,从本质上讲它已经成为了新闻信息资源的一部分,按照新闻价值效应的短暂滞留性特点,它的新闻价值理应已经迅速下滑甚至是完全失去。但可喜的是,随着报业运用数字技术能力的迅速提高,已经初步实现了从新闻文本到新闻信息资源的“瞬时”和“同步”转换,不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新闻价值,而且还增添了许多新鲜的“佐料”,进一步丰富了新闻信息消费的手段和方式,使新闻价值得到了更为完美的体现。比如,现在许多报业集团综合运用重组、加工、转化和转移等方式和手段将新闻信息上传到新闻网站、手机以及其它电子终端,形成了数字报、电子报和手机报等多种传播形式。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了可实现互动和多媒体形式的数字报纸——《宁波播报》,该报通过精选《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以及中国宁波网的最新资讯组合成一张新的互动多媒体导读报,网民点击导读新闻,即可直接获取各电子版新闻的详细内容。可见,新闻信息资源同样具有新闻价值,并且新闻价值已成为新闻信息资源不同于和优于其它各种信息资源的显著特征之一。

新闻信息资源除了最基本的新闻价值以外,它还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众所周知,新闻信息资源的构成内容丰富而又广泛,是一面社会的多棱镜,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法制、生活等领域无所不录,是“一种历史、社会、文化的描述”。新闻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特征赋予了它可供研究的价值。比如,新疆日报社的新闻资料室储藏着1936年至今70多年间所出版的《新疆日报》的合订本。这些新闻新消息资源真实地记载着各个历史时期新疆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反映着新疆70多年来变革与发展的轨迹,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浓郁的新疆地方特色,是研究新疆、了解新疆的珍贵资料。这些事例无不说明新闻信息资源除了拥有“事实信息”以外,还存在着许多“意义信息”等着人们去解读、品味和研究。同时,报纸新闻信息资源由于其权威性、公信力和专业性等因素,其研究价值是最高的,“比较而言,期刊和书籍的新闻性很差,广电则基本上保存很少或难以挖掘,网站的权威性缺失。”

二、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根据新闻信息资源价值实现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一般而言,新闻信息资源相对于其它信息源更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特性。正如美国学者沃克·马丁(walker·marten)所说:“一家报纸的历史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除了新闻作品资源具有还原历史的素质,采访素材、初稿、修改稿、采访手记、审改稿、校对稿、报纸校样,新闻图片等新闻信息资源的凭证价值显得更为突出和珍贵。

首先,从内容上看,它们都是当时当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是鲜活的历史细节,特别是采访素材和采访手记等文献资料更是保留了许多当时一手的事实和数据,这些内容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完全反映在新闻文本当中。同时,也由于编辑取向和版面限制等客观因素,现实中有许多新闻作品并不能见报和面世,有的能被保存起来转化为文献资料,有的则慢慢地被遗弃和销毁。令人遗憾的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报社并没有将记者在采写过程中所形成的手稿集中保存起来,而是任其留在记者个人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缺乏统一保管的文献资料就渐渐难以寻觅到它们的踪影。诚然,造成这一现象有其客观原因,如收集和管理的难度大,但随着报业数字化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不难解决。比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企业信息门户(eip)中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专门为每位记者设置了“我的资料”和“我的作品”等功能模块,记者可以在系统中方便保存资料和文稿,包括那些没有被录用的新闻作品也一直可以留存在系统之中。新闻信息服务部门只要对这些资料和文献进行简单地复制或整理就可以实现集中、统一保存。在这方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就做得较为出色,具有很强的资料保存意识,该集团并没有将那些不适合刊登或没有刊登出来的新闻图片随意丢掉,而是有意识地将其集中保存起来。目前,这些新闻图片已经成为档案部门、宣传部门、史志办、出版社和相关科研教育机构争相追逐的“香饽饽”。

其次,从形式特征上看,它们均在不同程度上保留有真实的历史标记,都具有珍贵的凭证价值。采访素材、初稿、修改稿、采访手记、审改稿、校对稿、报纸校样等印刷型文献,要不就是当事人的亲笔手稿,要不就是在上面留有相关人员的修改字样和批示等。例如,目前在人民日报社保存着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签阅和修改过的报纸校样,其价值不可估量。

此外,新闻信息资源由于其数量庞大、内容无所不包、对客观世界反应灵敏等特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报和线索,经过筛选、比较、分析,最后可以加工成人们需要的、针对性很强的情报信息。目前,新闻信息资源已日益成为社会信息资源中最具活力的信息资源之一,成为行业情报和竞争情报的主要公开信息源。作为一种信息源,相比档案、图书等文献信息,新闻信息资源的独特优势在于它的系统性、丰富性、广泛性和连续性。新闻信息资源中蕴藏着极为系统和丰富的情报信息,关键是要有意识地去整理和挖掘。有感于此,美国学者罗杰,希尔斯曼曾对新闻信息资源的情报价值形象地做过总结:“关于经济和科技情报,在西方,大部分可以从公开或半公开的来源搞到手”。

根据新闻信息资源对主体所产生的实际效应,可以划分为知识价值和经济价值。

新闻信息资源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知识价值。社会大众通过阅读利用,可以从这座丰富的“矿藏”中汲取大量的知识营养,增进对各类问题的了解和判断,进而改变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新闻信息资源系统中,财经类新闻信息资源和行业(专业)性新闻信息资源更是因为它们的专业性和知识性,知识含量更是尤为突出。正因为此,目前许多行业(专业)类报纸凭借自身的知识优势,逐渐由“媒体中心观”的传统发展思路向“资源中心观”转变,通过建构和整合行业或专业领域的资源平台,将自身打造成行业的“知识仓库”,并依托这个信息平台开展数据库服务、顾问咨询服务、商务服务、定制化信息产品服务、人力资源培训服务等内容增值服务,成为所在行业价值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中国化工报》和《中国证券报》的做法就很有代表性,它们依托自身丰富的行业信息资源,创建了中化新网和中证网,成为各自所在行业的知识枢纽,将自身的“知本”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有些新闻信息资源虽然不能直接地体现出自身的知识价值,但是潜藏于其间的“意义信息”,包含着“有看头、有学头、有嚼头的意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联想,甚而激发起创新性思维,从而产生知识价值。可见,新闻信息资源的知识价值的体现存在着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应当审慎和理性地加以理解和分析。

新闻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具有相应的经济价值。首先,新闻信息资源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和时代性,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政策、市场行情、价格行情、商品信息、技术进展、成果转让、行业评估、形势分析等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和环境信息。如果被作为信息要素注入到生产力系统当中,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缩短劳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及熟练过程,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有助于引发对生产过程、生产工具、操作方法和工艺技术的革新和创新,提高管理者的决策和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各部门、各行业效率和效能的功用。日本和韩国就非常擅长运用和发挥新闻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有这么一则事例,韩国三星公司派驻在美国洛杉矶的员工通过报纸看到一则消息:由于廉价的韩国产品的进口,美国最后一家吉他工厂将要关闭。三星总部的竞争情报部门对该信息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国会将提高吉他进口的关税,必须抓紧时间,尽可能地抢先将更多的吉他运往美国,存入仓库。结果正如他们所预料的那样。但由于三星已有大量的存货,因此尽管关税生效,它仍赚取了很高的利润。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如果能充分关注和挖掘新闻信息资源,将会给利用者带来丰厚的回馈和收益,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管理;对策

根据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出来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随着3G/4G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我国网民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互动交流、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手段,相应地,高校也必须不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以更好地克服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优势。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通常,我们把报刊、广播以及电视等信息传播媒介定义成传统媒体。与其相比,新媒体指利用有线网络、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以及移动技术和新兴数字技术等方式,以手机、电脑和数字电视等为移动终端设备为媒介,向大众进行多种信息宣传的传播形态以及媒体形态。在此基础之上,还逐渐兴起个人主页、微信公众平台、个人日志以及个人微博等多种多样的自媒体形式,成为广大群众分享个人信息、传播社会新闻的重要媒体平台。与原有的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即时性。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井喷式发展,目前新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并且即时性也越来越强。通常,只要传播者通过新媒体媒介刚刚发出信息,其他受众便会第一时间在其它终端接收到这些消息。

第二,交互性。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传播者与其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往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都是单向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只是传播与接受的关系,几乎没有互动交流。通过新媒体,二者则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进行即时地互动交流与分享。

第三,虚拟性。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同,网络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其所构建的庞大的信息交流框架也具有很大程度的虚拟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主要通过文字、图像和声波等全新的电子信息载体来进行,几乎不存在实物交流。

第四,海量性。全球的信息受众都各自生活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但是新媒体交流的出现拉近了所有受众的距离。他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分享,然后会针对消息进行各种评论与再生产,因此,各种社会信息、思想等一经传播,扩大成多种形态的海量信息。第五,共享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受众的言语自由等权利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释放,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个人信息、分享社会资源,使新媒体技术环境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共享性。第六,多样性。新媒体的传播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如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态。

二、新媒体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

信息技术革命的逐渐深化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各种新媒体,如微信、QQ、微博等软件成本低、使用方便,可以达到众多大学生群体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消费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90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目前,在校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使用新媒体最为活跃的用户群体。首先,新媒体的使用打破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空隔离。只要是在覆盖有移动信号的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可以向学生群体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消息,而学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到管理者所的信息,由此打破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时间和地域壁垒;其次,新媒体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新媒体客户端之间的沟通,避免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通过新媒体更及时、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次,新媒体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方式。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更好地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同时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发送语音、视频等方式与 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最后,管理者可以通过微信、QQ群等新媒体构建虚拟校园,进一步拓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崭新平台。

(二)新媒体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以往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里的信息需要经过各个层级的转递,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导致信息传递耗时长且容易出现误差,已不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快捷的沟通方式;其次,新媒体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沟通平台,在这种交流中缺少相应的信息监控功能,具有虚拟性地交流平台容易使交流双方放松自觉与自律性,从而在沟通中出现一些不良的信息内容,这对于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都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同时,新媒体的使用降低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权威性。通过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高校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各种层次的信息,其思想意识也必然逐渐走向多元化的道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加选择地接受新媒体传递的消息,容易使其背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最后,高校的校园舆论监控能力降低,学生的隐私安全受到威胁。新媒体交流是一种多向、开放的平台,目前高校管理还没有能力更好地监控校园舆论发展,由此学生的隐私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泄露,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新媒体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新媒体的使用怀有很大的偏见,他们更为关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给学生本身及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关注新媒体使用带来的学生网络成瘾、身体亚健康等方面,而较少看到新媒体的使用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消除时空壁垒、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等方面。因此,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紧跟科技发展带给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机遇,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念,努力摒弃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扩大到最大程度;另一方面,高校管理工作者在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前提下,还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提高自己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并且积极探索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把新时期大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二)大力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综合素质

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要求管理者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和过硬的实践管理经验,还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各种新兴新媒体技术,能够非常熟练地进行相关网络操作,以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保持一个比较主动的地位。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专业的新媒体技术教师,且学校教师的整体新媒体应用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在高校组建相关的专业的新媒体技术平台与机构,聘用专业的新媒体技术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另一方面,教师的媒体素养是高校新媒体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要定时对相关教师进行媒体素养和技能的培训,科学地引导高校教师进行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努力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

(三)优化新媒体管理环境,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

首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做好对校园舆论的监督与管理。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由不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不良舆论信息的影响,从而出现思想意识偏差。因此,高校要适时地过滤网络不良信息,净化信息传播路径,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其次,新媒体管理也要适当与传统学生管理相融合,高校管理者不仅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也要以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线下教育指导,从而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学生管理的优势;最后,要重视舆论领袖的权威作用。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并打造成学生关注的意见领袖,增强其权威性,通过意见领袖的意见导向作用,来引导大学生群体的舆论导向,解决一些传统管理难以达到的目标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学生工作管理。

(四)加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培养

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受众的媒体素养同知识文化素养以及人格素养一样,成为推动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发展带来崭新机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与社会未来走向密切相关,必须全方面地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引导其正确使用媒体,能够独立、自觉地甄别网络信息,通过正确地新媒体使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科学的方式,把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逐渐渗透到课堂以及平时的校园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大力提高学生群体的整体媒体素养,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吕枫,孟彩霞,俞小敏.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5-16.

[2]刘强,韩明臣,李克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38-39.

[3]李晟.微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3,(12):119.

[4]王林.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5]尹晓春.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99-102.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4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具有不同特点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主要是指以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现在,通常也把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视为传统媒体。新兴媒体通常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一些新特点的媒体形态。这些新特点主要包括:在技术层面上,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在内容生产上,发挥即时和交互的优势,使公众同时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生产者;在传播渠道上,超越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平台,将音视频技术融合使用,通过各种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等。事实上,具备上述特点的新兴媒体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传统媒体经营的“新媒体”,也包括自发形成的“新媒体”。目前影响较大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媒体开设的社交媒体账号,比如,微博、微信、微博账号、微信公众账号等。二是传统媒体开设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智能终端,它们凭借随时随地可用、移动便携性等优势逐渐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三是媒体从业人员开设的自媒体及具有媒体属性的“大V”账号。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存在诸多不同特点。在内容生产方面,传统媒体更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公信力,新兴媒体则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导向偏离等问题。相比于新兴媒体“碎片化”的内容传播,传统媒体因具有更可靠的信息渠道、更严谨的采编发流程,更凸显其完整呈现新闻全貌、深刻解读、解疑释惑等明显优势,有能力呈现更全面、权威、客观的传播内容。新兴媒体在追求信息快速传播过程中则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导向偏离等问题。在时效性方面,传统媒体传播速度受限制,新兴媒体则能够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报道。如果报纸是按“天”计算、报道“昨天”的事,电视按“小时”计算、聚焦“今天”的事,那么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则是按分秒计算、随时记录“此刻”的事。在互动性方面,传统媒体呈现单向性,新兴媒体呈现多向性。传统媒体是典型的“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互动性较弱,人们能够接收到什么,取决于者的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而新兴媒体则给了受众“多对多”的传播路径,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为受众提供主动参与新闻传播、表达个人观点的途径。在受众方面,新兴媒体的受众日趋增多,传统媒体的受众逐渐分流,年轻群体在资讯获得方面越来越依赖新兴媒体。

在两难中寻找空间

应该承认,新兴媒体、特别是传统主流媒体办的新兴媒体,在传播主流价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容否认,一些新兴媒体在内容采编、生产把关和舆论导向上存在一些问题。

新兴媒体内容播发数量较之以几十个版面、几十个页码而计的传统媒体,可以称之为海量传播。新兴媒体的传播节奏与传统媒体的定时定点相比,可以说是随时随地的传播。因此,新兴媒体的管理难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从党的宣传工作角度看,有效作为的空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阔。因此,在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上,要紧紧把住导向正确这个“神”,积极创新管理方式的“形”。

对新兴媒体的跟踪研究显示,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旗下的新兴媒体平台,因其本身背景,相对来说舆论导向比较积极和可控;而部分市场化媒体开办的新兴媒体,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追求新闻时效和轰动效应,容易出现各种舆论导向偏差问题。一是议程设置偏差。部分新兴媒体利用平台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抢夺新闻信息的首发权。如在中央电视台报道“东莞扫黄”新闻后,部分新兴媒体和“大V”发出“东莞挺住”等不当声音。这些争抢议题设置、过度过偏运用议程设置功能的作法,催生了公众对媒体及政府的不满情绪,也部分抵消了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效果。二是内容尺度偏差。部分新兴媒体不断突破舆论管理边界,采取打球的方式自采、原创时政新闻,甚至是一些关于重大敏感问题的新闻信息。如2014年4月,“徐州母亲虐待女儿”微视频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视频称一名三岁半女童遭母亲虐待,随后部分媒体未经核实就在微博上耸人听闻的内容进行炒作,有的称“禽兽,你不配当妈放过那个孩子!”有的说“三岁女童遭母虐待被烫腿灌水逼吃大便”。警方调查发现,孩子身上的伤是患荨麻疹所致,腿部烫伤也有医疗记录,并非其母故意所为。三是情绪倾向偏差。一些网站和网民或出于自身利益诉求,或出于低级情趣,通过互联网和传播有害信息,造成网络舆论价值取向局部失范、网民言行规范体系缺失、网络情绪偏向群体激化的现象,对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兴媒体造成很大影响。四是内部管控尺度偏差。在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兴媒体从业人员中,由于来源比较多元,对新闻事件和新闻话题作判断时,往往出现观念冲突。由于新兴媒体从业者的流动率比较高,媒体内部的内容标准、导向要求和各种规范要求,往往难以有效延续。加之过于强调点击量、浏览量、回复量的量化考核,注重眼球效应,也容易出现片面迎合部分网民的失衡心理的现象。

相比传统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先审后发”和发生问题后的“追惩”,新兴媒体为追求实效,往往采用“先发后审”、出现问题后再“纠错”的方式,出现问题的几率相对较高。而目前网站的内容管理和政府的内容监管都存在“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呈现滞后、缺位的现象。从法律法规层面看,涉及新兴媒体的条款和内容不全,内容管理无法跟上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步伐,这是当前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往适用于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电信、新闻等部门的多头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兴媒体的发展管理要求。针对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有必要逐步建立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管理标准和采编职业规范,依法依规打击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网络欺诈、色情等违法行为,打击恶意、传播危害社会稳定的不良信息,尤其是政治类有害信息行为,明确违规追究办法,完善互联网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

应该看到,相对于新兴媒体的内容传播量和传播节奏,新兴媒体以动辄上亿的受众数量,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已成为政府重要的管理关键之一。新兴的舆论场让网民在新媒体中通过对共同话题的探讨,增进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与支持;新媒体为领导人与民众互动提供了从来没有过的空间,领导人的形象从以往报纸上严肃和庄重的照片、讲话、会谈中走出来,走到了普通民众的身边。 从宣传角度看,领导人与民众在网络空间里的真情互动,让互联网空间成为了富有生机活力和人情味的崭新空间。

统筹内容导向管理

当前,媒体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呈现多功能一体化态势。既要鼓励传统媒体积极发展新兴媒体,又要坚持在导向把关、内容管控等方面统一标准。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统一管理,必须按照党管媒体的大原则,新闻导向管理必须经由传统媒体原有平台向新兴媒体平台延伸,扩展和改进原有管理方法,使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虽然形式上差异巨大,但舆论导向这个“神”浑然一体,形成导向一致、形新神定的新局面。

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管理体系。在部分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的过程中,在内容管理和人员管理上使用双重标准,对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尽快推动新兴媒体的内部管理规范与传统媒体统一起来。一是将新兴媒体登载内容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新兴媒体运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制度、信息审核制度、线上线下协调机制及部门联动机制等。新兴媒体要充分借鉴应用传统媒体原有的管理规范,并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完善,包括建立新兴媒体认证监管制度、信息授权机制、内容审核机制、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线上线下协调机制及部门联动机制等,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步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统一。二是将新兴媒体从业人员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人员应有一致的管理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并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要在进一步提升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准入机制,并尽快统一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评定等方面的标准,既吸引优质人才进入新兴媒体领域,又要统一对新兴媒体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从而确保新兴媒体的良性发展。三是强化新兴媒体从业人员培训上岗制度建设。针对新兴媒体运营市场化、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对新兴媒体新入职员工,要有常态化的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建立起完善的新人培训以及内部“传帮带”的进阶程序,使新兴媒体队伍的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落实在工作中。

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依规监管。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统一管理,在党管媒体的总要求下,政府部门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对媒体行为进行约束、调控。一是建立健全新兴媒体准入机制。目前,我国传统媒体准入机制较为严格,对报刊电视出版等实行许可制度,但新兴媒体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给内容监管带来难题。新兴媒体管理同样要建立准入机制,媒体机构及个人在新兴媒体开设账号、新闻客户端等,应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备,取得许可证后才能进入新兴媒体传播新闻信息。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明确规定“未经批准的公众账号不得、转载时政类新闻”,为进一步规范新兴媒体舆论场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加强新兴媒体内容管理。参照对传统媒体新闻信息内容的管理规定,规范新兴媒体内容,将新兴媒体平台的内容纳入常规的新闻管理,明确可及转载范围,并切实按照政府管理部门确定的网络媒体编发稿件范围实施内容管理。建立新兴媒体敏感新闻及重大选题报备制度等。三是健全新兴媒体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对经常故意违反新闻道德和宣传纪律,违规编发不良、有害信息内容,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外,要列入行业禁入黑名单。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 监管 途径

随着以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新媒体传播技术快速普及和应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新媒体的发展深刻影响主流媒体格局形态、舆论传播生态和公众的生活方式,同时,开放、便捷的新媒体使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激烈频繁,新媒体成为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既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对新媒体监管不当,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新媒体作为一种“弱控制”媒体,具有便捷、高效、操作成本低等特点,社会公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各种信息新闻,成为各种信息新闻的者和传播者。这样,新媒体容易引发不安定事件,影响社会稳定。[1]2011年以来,北非中东诸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动荡。这些动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有关人员利用新媒体传播不实信息,误导社会成员,加剧矛盾激化。这些表明,加强新媒体监管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新媒体监管的路径进行分析。

1.加快新媒体立法

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对新媒体的监管首先是要加快新媒体立法,制定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对新媒体进行法律监管。

当前,我国新媒体立法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相关法律涉及对新媒体监管。如我国的《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刑法》等法律就明确规定了与新媒体监管有密切关系的内容;二是颁布有关新媒体监管的专门法律。200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三是制定行政法规。这主要有国务院1996年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2000年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四是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规章。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0年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联合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等。上述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对我国新媒体监管问题进行初步的规定。

然而,我国新媒体监管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虽然我国在新媒体监管方面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新媒体立法层级不高、法律效力较低,不能包含快速发展变化的新媒体各个方面;而且,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对新媒体相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明确规定,新媒体法律法规建设存在跟不上和管不住的问题。

加强新媒体立法,我国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德国是世界第一个制定监管新媒体成文法的国家,1997年,德国颁布《多媒体法》、《电信服务数据保护法》,用来监管由新媒体传输的违法内容问题。如《多媒体法》规定,对新媒体服务提供商依据德国法律规定,就新媒体信息内容依不同的情况,承担不同的责任。《电信服务数据保护法》强调个人信息保护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对网络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个人及隐私信息的侵害状况明文加以规定。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新媒体制定专门的管理法律国家之一。“9·11”事件之后,2001年10月,美国颁布《爱国者法》,该法案以防止恐怖主义为名,授权有关政府部门可以检查所有位于美国境内的服务器的硬盘数据,所有本部位于美国境内的公司必须在接到国家安全信之后将其存储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数据交给美国政府,美国总统得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颁布“网络空间紧急状态”,这一权力曾被认为等同给予总统一个关掉互联网的开关。[2]

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在新媒体监管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新媒体发展,不少法律法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根据新媒体的特性,我国要加强新媒体立法工作,进一步拓展对新媒体的法律法规监管范围。例如,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研究制定关于新媒体监管的专门法律。同时,我国还要推进新媒体衍生领域的相关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3]

依法监管新媒体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从当前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来看,立法工作要突出三个方面:其一,我国新媒体立法要确立立法的原则和重点。我国新媒体立法应遵循四条原则: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坚守道德底线、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其二,我国要制定层级较高的专门法律法规,清理修订部门规章;其三,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法律资源,节约立法成本。我国应该根据新媒体的本质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全覆盖、可延伸、适用面广的新媒体监管专门法律法规,将通过实践检验又切实可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管理范围和重点、管理机构职责、法律解释等上升到法律层面。[4]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2.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制度

我国对新媒体监管存在严重的制度欠缺问题,影响了对新媒体的监管。新媒体形式多样,发展迅速,涉及面广。对此,我国要从多方面制定新媒体监管制度。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严格实行新媒体实名制。所有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人都必须以实名申请和网上注册。这样使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都能够追溯其人,预防管理漏洞。例如,韩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互联网实名制,网民在网络留言、建立和访问博客时,必须先登记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通过认证方可使用。其二,安装过滤软件。例如,法国要求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必须向用户介绍并推荐使用内容过滤软件,德国于2013年下令谷歌必须从自动搜索中删除“含诽谤性”的搜索结果。英国新媒体信息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实行严格的分级和信息过滤。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经验,通过安装过滤软件,对新媒体传播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开展强制性审查和监控,对有关影响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其三,建立健全新媒体舆情监测体系。为了防范少数人员利用新媒体散布危害我国公共秩序、国家安全、民族和宗教关系、公共道德规范的不良信息,我国应当建立和完善新媒体舆情的搜集、研判和反应机制,对重点网站、热点问题等进行全天候监测,准确把握舆情脉动。其四,加快新媒体监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新媒体监管部门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增强新媒体技术监管能力,提高新媒体监管效能。

3.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体制机制

目前,我国新媒体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在新媒体的监管工作中存在条块分割、管理多头、效率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有关监管部门之间边界不够清晰,容易产生监管职权交叉或监管空白,导致监管缺位现象严重。新媒体涉及宣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通信、公安、安全等多个领域,新媒体监管具有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特点;此外,新媒体中存在各种“意见领袖”和网络水军,他们操控新媒体舆论与信息传播,制造和传播大量有害信息,监管任务十分繁重。

4.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加大新媒体监管执法力度

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的制定为加强新媒体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根据;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能否得到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对此,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对新媒体进行监管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方面,我国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提高公众的新媒体法律意识和法律觉悟。在新媒体监管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必须提高自身法律意识,不仅要遵守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还要能够以自身的力量推动新媒体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每个社会公众都有义务配合政府的新媒体监管法制化建设。社会公众要主动遵守新媒体监管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的尊严。要强化在新媒体管理上有自由、有限制的观念。事实证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今世界国家都重新审视新媒体自由,认为新媒体不能成为超越法律与道德的完全自由之地,从而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对新媒体监管的执法力度。我们要根据法律法规,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新媒体监管部门要深入开展新媒体监管整治活动,及时监管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信息编辑、信息传播、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要严格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环节要严把准入关,严格控制。鼓励和支持新媒体行业自律,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举报新媒体违法信息制作、传播现象。这样,有利于促进我国对新媒体的监管,真正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防范新媒体的消极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曲晶晶,李因.积极主动运用管理好新媒体[N].大众日报,2012-08-05

[2]沈逸.探索新媒体管理刻不容缓[N].人民日报,2011-08-25

[3]王叶臣.国际上对新媒体管理的五条“法规”[J].中国记者,2011(11)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 教学管理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140-02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移动通讯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一些现在的新型媒体对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各方面均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改变。还有现阶段的高校中进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现阶段,高等教育面对新的环境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基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不断加强新的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规律的优化,促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新的时期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促进工作的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抓住教学管理工作方面的机遇,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工作手段的创新,促进人才教育环境的优化,不断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环境下带来的机遇

新的时期的媒体技术可以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分类,这时的可以分为及时通信类、展示类和网页论坛类。其中新媒体技术中的及时通信类包含的主要内容还让主要的形式是新媒体技术以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其包含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沟通。常见的是例子是手机短信、Q Q、微信、电子邮件等。新媒体技术中的展示类指的是,应用网络的平台,为了达到进行交流的目的。采用具体的形式为载体,在进行动态和静态的展示,实现交流。常用的例子有如博客、网络电视、门户网站、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中的网页论坛类主要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个体。应用网络已经设定的程序,由一个学生逐渐推广到班级、学校等多种不同的单位。使之成为一个或多个群体进行交流的平台。常见的例子是校友录、贴吧、校园 BBS、校讯通等。

1.新媒体信息进行传播过程中的方便和快捷是以前的多种传播工具和交流工具中最优秀的,实现了根本的发展。在信息传播的领域新时期的信息传播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媒体,实现了新时期的科技跨越。现在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传播有了更优秀的平台,是新媒体可以进行大量信息的获取,更能进行传播与创新。为了给大学生建立多方向、多层次、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采取新媒体的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和布局,主要将包括主题网站、手机报、微信、微博等打造成为优秀的平台。同时,将这些新媒体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并且可以使这些信息在大学生中快速的传播。在信息获取与传播方面,新媒快速、形象、便捷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广阔的平台。

2.新媒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新媒体平台上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获得更多的便利和多样的途径,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方式提供更新的手段和交互方式,主要工作包括针对上课、考试、实践实验教学、毕业生等事项。新媒体通过文字、语言、图片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和直接的对学校教学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而教学管理工作者通过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对学生最新的状况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将院系班级的通知和各种有用的信息通过博客或者手机报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并且在网上可以以匿名交流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新媒体可以构建途径多样、交互便利的教学管理工作平台。

3.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从而使得教学管理工作的自主性和实效性有所增强,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获得教学工作的信息,同时也是新媒体上信息的提供者。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信息了解大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可以引导和帮助有这些问题的学生,从而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1.新媒体上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个人随意性,所以这也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有所增加。新媒体技术在大学校园里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因为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得校园的信息状态在时间、空间、资讯方面无屏障。所以这样就会造成和使用的信息要比以往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加自由,所以这些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控制性方面都较差,使得各种信息都能快速的在广大师生中进行传播。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人生阶段,如果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那么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会使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价值导向多样化等问题。

2.新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对传统的高校管理观念和方式是一种挑战。传统的高校管理是以纸质和网络的办公方式为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高校管理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革。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使用不同方式、不同载体的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方式,并且对使用不同的新媒体技术表现出了对采用新媒体进行多样化管理的偏好和倾向。因此,因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影响,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出现了全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微信及校讯通的发展,以及移动运营商对于漫游和接打电话资费的调整,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交流需求趋向多样化,这使得目前我们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需要不断的丰富教育内容,转变工作观念,创新教育载体,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应该尽量符合大学生群体行为和心理特征。

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策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使当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形式、渠道、手段等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

面对新媒体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在发挥传统工作的优势同时,还应该不断吸收和适应新媒体的工作环境,将教学管理工作的渠道和空间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拓展,运用新媒体这个载体来提高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效率。

1.紧随时代步伐,创建教学管理新媒体环境。高校信息化服务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新媒体工具,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方便、及时、准确的进行了解,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将信息及时和快捷的传递到学生当中。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利用好新媒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进行了解和掌握,也可以了解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且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可以及时的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解释和引导,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将新媒体技术与原有教育方式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创新和发展教学和管理方式,对新媒体的系列资源积极的进行整合,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2.选择合适的新媒体为主干传播方式,结合其他信息传播方式形成全校范围新媒体传播机制。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从而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没有标准化的工作方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改进工作方案。虽然不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因为所工作的院校和面对的个体环境不同,使得在工作形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每位老师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最终的工作目标和愿望均为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 群等新媒体方式与同事和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以便获得最新的材料和信息,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丰富自己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

3.转变教学管理工作观念,利用新媒体,实现规范化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管理和学生自我成长方面,探索和发现新的工作方案和方式,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教学管理工作主要通过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从而可以提高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例如:利用手机微信、飞信、QQ 群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研究探索开展舆论信息的引导工作。如开设教学辅修专门博客,进行辅修相关介绍、缴费通知、课程安排、成绩公布等内容。同时通过手机校园网、手机电视校园网等新的媒体传播方式对校园文化进行努力的培养和营造,使校园网在及时传递教学的最新信息同时,也成为了解学生情况和建议的重要方式。

4.建立信息管理制度,进一步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关于信息舆情管理机制。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信息随时进行了解。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播信息的管理控制和技术控制,强化管理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以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骨干分子为主的信息管理和舆情引导队伍,需要能够熟练运用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在技术层面上对有害信息的传播进行积极的防范。并且还应该建立和推广实行校园网络发言人和管理员机制,由学校内教学管理工作、宣传、网络、后勤、保卫等相关部门共同组建网络发言人和网络引导员团队,对学生反映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及社会上的最新动向进行归纳和判断,了解和掌握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积极主动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回应和处理,过程中应该避免使用模糊的辞令,从而可以减少学生的猜疑空间,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 林凌. 由维基解密引发的新媒体发展思考[J]. 编辑学刊. 2011(02)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基本路径;优化

新媒体时代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档案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理念发生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理念等也需要同步跟进和提升,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环境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服务需求,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才是档案管理工作未来的出路。

一、新媒体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在新媒体媒介手段尚未融入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的相关单位里,由于工作方式仍是传统和陈旧的,服务理念死板僵化,工作手段落后,导致档案管理的效率低下,档案服务的品质迟迟得不到提升。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相应档案管理部门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均进行了大幅改革,新媒体技术使得档案管理拥有了得力助手,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更高,出现的差错率也不断降低,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也就同步提升,档案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更高。

(二)促进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新媒体进入到档案管理领域,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均能够借助于新媒体技术,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实现档案的充分利用,档案的利用率更高,面向的受众更加广泛和多元。尤其对于档案的宣传推广工作而言,传统的仅依靠线下宣传的方式不仅成本消耗较大,获得的反馈效果也不高。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帮助,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媒体等媒介形式进行档案资讯的宣传和推广,传播领域巨大,传播效率更高,目标受众更加具体和全面,获得的实际效果也更加突出。

(三)强化档案资源的安全性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档案的安全性。传统时代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重要依赖于实体档案封存和储藏,在档案外借过程中则存在档案遗失和损坏的可能,安全性较低。新媒体平台的介入则极大的优化了档案安全管理的环境,安全管理的机制更加健全,管理手段和实际效果也更加优化。在档案存储方面可通过数字化和安全加密的手段使得档案安全性提升,档案存在的遗失、损坏和泄露等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在档案用户身份信息安全和档案本身安全性上也拥有更大的保障。

二、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服务的困境

(一)档案管理服务主体理念落后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理念和想法就需要不断升级,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而实际情况是,许多档案管理服务的主体在想法和理念上仍十分落后,对于新媒体与档案管理之间的关联性认识不足,对于两者的密切关系缺乏有效理解,造成实际工作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认知和应用上的巨大缺失。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在概念和特点上均有着巨大升级,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明确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巨大帮助,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存在的巨大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应当珍贵纸质史料的保管以及整理出版纸质文献书籍是档案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而不应忽视和抛弃。大量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长远眼光,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得失,对于档案管理的长远发展缺乏认识,造成新媒体技术融入上的巨大障碍。

(二)档案管理服务对象信息不安全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安全性,既要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性,还应确保档案管理服务对象信息的安全性。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便是高度开放和自由的环境,这给档案服务用户提供了巨大便利,如可借助于开放式、共享式的信息环境快速获取目标信息,更好地实现档案的查阅和利用,但同时也潜藏着用户信息泄露和盗取的问题,用户安全性有着巨大的威胁。用户在档案使用中必然会向档案服务主体出示个人隐私信息,一旦被暴露在新媒体开放环境,安全隐患必然存在,“隐私悖论”同时形成。此外,档案解密也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解密档案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同样巨大,直接关系着个体乃至整体的安全。

(三)社会公众参与其中的意识淡薄

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关系到档案服务主体单方面,还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而实际情况是,新媒体时代让人们能够更加公平和便捷地获取档案信息资源,自身的诉求得到巨大满足,但在自我付出方面的认识和实际付出则相对较少。传统思维限制了人们的想法,对于档案管理服务的认识仍较落后,档案管理服务意识淡薄,自我只在档案服务中获取,知识单方面静态地接收信息,而不会去和表达信息。尤其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档案管理而言,人们往往只会从图书馆中获取所需信息,对于自我参与和服务的认识则相对不足,实际产生的兴趣和行为也相对缺乏。

三、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优化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档案管理服务主体的观念

要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其在时代变化中的更好创新和优化,就应首先实现档案管理服务主体的观念升级,将新媒体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一方面,应当认识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价值,明确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现实意义,借助于新媒体实现纸质媒体价值的更好呈现。如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对纸质媒体信息进行整合,方便用户查找和借阅,提高纸质媒体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还应认识到新媒体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巨大便利,在硬件方面实现匹配升级,在软件方面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借助于办公系统、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媒介更加高效地完成日常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

(二)强化用户信息安全与个性服务平衡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安全问题是重大问题,关系到档案管理主体以及档案用户双方面。要更好地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满足用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也满足用户信息安全和档案资源安全需求,就需要不断强化用户信息安全与个性服务平衡性,落实好安全管理问题。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制度,基于相应法律法规实现信息安全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的更好保护,强化数字信息的隐私性;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服务主客体的媒介素养。对于“隐私悖论”问题,应在严格遵循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增强主体的媒介素养和客体的媒介素养外,不断提升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三)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实践意愿

社会公众的参与是档案管理工作优化的重要保障,为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意识到社会公众服务参与的重要价值,并通过有效手段实现公众参与意识和实践意愿的提高。一方面,应当让有兴趣、有机会参与到档案管理服务中公众获得实践,通过其全程参与和体会,将相应的感想和理念传播出去,通过个体的传播实现档案管理服务公众化的更好宣传。另一方面,应当通过举办相关活动扩大影响力,让社会公众接触并认识到相关理念和实践机会的存在。可通过举办阅读推广和征文比赛、视频文化活动等,让公众参与到档案建设和服务当中,逐步形成档案管理服务参与意识,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助力档案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和不断优化。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化档案保存服务

在新媒体时代,为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关键还在于对新媒体技术的基本应用,实现档案保存和服务的不断优化。为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寻求新媒体时代的管理方法,顺应新媒体的要求,学习并掌握相关及时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均不断提升,落实好档案管理的基本。首先,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完善大数据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良性的档案管理生态圈;其次,可通过新媒体平台打造档案服务媒介,让用户更加便利地使用档案资源。如通过手机APP的开发,借助于微信、微博、QQ、微视频等手段进行档案信息存储、研究,迅速、传播,分享档案相关资讯和信息,形成新的传播空间。

四、结语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8

根据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①形成了一个众生喧哗的公共舆论空间,每天不可计数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对于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要面对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难题,还要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时代挑战。如何辩证看待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媒体,如何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促成良性的舆论环境,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社会管理,这些都需要政府的深入了解与果断实践。

一、环境分析

(一)新媒体的界定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提出了“New Media”,新媒体一词即源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也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②。关于新媒体“New Media”的确切含义,学界目前尚无定论。综合来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广义的新媒体是指凡是应用数字技术的媒体,传统媒体在数字化后也可被视为新媒体的范畴,例如车载电视,而狭义的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有本质区别的新型媒体形式,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基于研究意义的指向,在本文中,笔者将新媒体界定为狭义的新媒体,即与传统理念完全不同的网络、手机新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进入“自媒体”时代,这对我们的社会管理产生了严峻的挑战,认识到新媒体的特征就可以在工作中减少失误、及时准确的把握工作动态。新媒体具有以下性质:

1、交互性。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统媒体不同,传统媒体是单向度的传播,信息通过信息者传递到受众就完成了传播过程,而新媒体的传播转变为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传播过程当中、并且既可以充当信息的者,又可以充当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在新媒体中,每个人都不再只是“受众”,而是转变成为“用户”。信息的和传播就显得错综复杂,难以控制,这就对我们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

2、即时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迅猛难以想象,一条信息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即可从地球一端传到另一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借此实现信息的及时传播,甚至还有可能因此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当一条谣言呈现在互联网上时,如果不加控制,便会在短短的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造成不必要的后果。这也对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个性化。在当今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都可以成为事件的报道者,新闻报道就变成了一种个人行为。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账号信息,社交成员可以转发,信息就这样被传播开来。然而,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工作者,如果一条信息不加以核实,就任意传播,就形成了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三)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的以上特性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它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控制。

新媒体的的运用有以下突出问题:

1、信息传播难以控制。互联网信息可以自由流动,在不验证消息来源的情况下随意信息,造成的后果难以设想。一些门户网站盲目追求点击量,在未经审核的情况下,将一些不实报道传播出去。有的网民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不实信息,一些人便不加识别任意转发,这就是网络谣言的传播之迅猛原因所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该国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引发恐慌。而在网络的推动下,关于碘盐可防核辐射的谣言迅速传播开来,引发国内多地发生食盐抢购现象。这就是一则关于网络谣言的典型案例,凸显了信息传播的难以控制性,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个人隐私难以保护。因为互联网特性,个人隐私难以保护,一些人肉搜索事件时常发生。个人信息也极易被别有用心之人泄露,一不小心就会被大白于天下,“艳照门”事件纵然因为是演艺人员私人生活不检点,但是照片的者更应受到谴责,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信的要求。

3、舆论导向极易偏颇。由于难以监管,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更容易出现舆论导向的偏颇,标题党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公然黄色信息,今年凤凰网手机客户端就被查出在世界杯期间推送黄色信息被警告,这就是没有做好舆论导向的负面案例。而有些媒体为了利益,盲目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罔顾媒体道德和社会责任,一味追求的负面性,导致炒作之风盛行,对社会舆论传声了极坏的导向作用。这也是对社会管理工作的考验。

4、西方文化的渗透。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各种信息芜杂共存,而一些带有西方话语权的信息也在网络上流传,网民如果不加辨别便极易受到蛊惑。西方价值观的输入看似是一种对等的文化交流,然而,这更是一种文化殖民,使得一些没有辨别力的网民盲目崇拜西方,甚至被鼓动利用,新华网2014年8月6日报道了一则消息:哈尔滨一高校学生向境外出卖情报被批捕,这就提醒了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管理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管理

胡锦涛在《2.19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网络化的今天,更应该加强社会管理。新媒体就是一把双刃剑,政府应转变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管理,强化利用新媒体的意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倾听。新媒体给予了民众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这与以往民众习惯于倾听的时代环境已经跟大不相同,当前政府就应该把握机会,要把新媒体看做是一个倾听民意、体察民情的平台,而不是对网络消息进行围堵,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学会倾听,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分析是一项必备的工作。

2、完善法律法规。相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立法进程相对落后,对监管造成了不利影响。2014年8月7日,国家网信办出台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这一有益之举,对网络环境的建设将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

3、充分利用。政府不应被动接受信息、被动处理信息,而应当主动出击,在事件第一时间做出表态,及时准确透明的将信息传递到民众手中,减少网络谣言、不利猜测的形成,引导社会舆论的良性发展。还要加强政府网络建设,加强与网民的沟通,实现信息公开透明流动。

4、加强宣传教育。网络威力巨大,然而常常被人忽略,或者屈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实信息,或将机密信息传递给境外人员,这都需要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危害。2014年8月10日,一名淘宝店主为了自己网店生意,在微信上不实信息,造成社会恐慌,最终被行政拘留。这就是一个忽视互联网力量的实例,提醒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此类行为遏止在萌芽状态。

三、结语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转变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利,降低风险,确保信息沟通的有效、流畅,重视网民意见,加强互动,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注释: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9

 

1 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新媒体的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1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对于同媒体有机合作的必然趋势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指的是难以预测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对于公共利益产生危害的紧急事件,而正是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和灾难性,社会对此表示了广泛的关注,那么这对于作为事件解决者的政府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解决事件及其重要的一步就是进行政府信息公开,也就是通过法定的一些方式和程序,主动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或者依据申请向特定个人或者组织公开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主动在第一时间把事件的真相有理有据的向公众公布出来,让人们了解事实真相,保障公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遏制并消除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政府信息的公开自然少不了借助媒体平台,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对于政府信息公开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双方的有机合作与良性互动最终将有利于促进突发公共事件的解决,有利于政府与民众的交流沟通,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对新媒体的合作与管理是大势所趋。

 

1.2 新媒体在应对和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优势

 

新媒体,实际上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媒体形态,它具备形式丰富、时效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同时也作为一种优势,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新媒体更具备时效性,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能够在事件突发之后及时为人们提供和传播平台,汇聚各式各样的丰富的第一手信息在微博、微信、网络等多个渠道立体式,而且在此信息基础上提供了互动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公共事件的解决和处理。

 

1.3 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互动加强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也越来越强,尤其是在危害到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公众强烈希望维护自身的知情权、参与权,了解事实真相甚至直接参与到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那么新媒体作为门槛低、形式丰富并且互动性强的媒介平台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与此同时,政府在民众的监督下也需要主动公开相关信息,妥善解决突发事件,新媒体作为引导舆论、交换信息的工具也越来越获得政府的认同,于是,在当前社会转型、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政府、新媒体、公众三者之间互动的加强无论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解决还是对于社会整体的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新媒体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新媒体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我们知道新媒体一般以微博、微信为代表,而微博和微信等的用户群体并非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和相同智力水平的群体,而是一个极为松散的群体,它并不严密也没用固定的机制,作为一个能够迅速传播信息和及时互动的平台,微博和微信更多的具备的是一种泛娱乐化和流水线般的特质,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大多数人并不会深入并且理性的思考,而是主要进行个人的一个情感的表达,同时,由于没有过深入的了解和调查研究,很多所谓的事实真相很有可能就是一种道听途说,或者个人在大体轮廓上的一个稍具合理意识的想象。然而,在良莠不齐的网络大环境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鉴别真伪的能力,甚至于大多数人都可能会被虚假信息所蒙蔽,谣言的传播借助了新媒体的顺风更加容易造成网络舆情的哗变。而新媒体自身的缺陷无疑会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解决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2.2 政府组织对于新媒体的认同

 

一些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之所以受到众人瞩目,是因为其自身涉及面极广并且影响巨大,作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对于此类事件的管理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因此,对于公共事件的处理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愈来愈重要的课题。在公共突发事件管理中,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必须及时协调沟通各个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计划与政策,按部就班的推进解决方案,成功处理事件危机。而媒体对于尽可能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农事件并且减少负面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对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巨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在此情境之下,互联网连同新媒体作为一种迅捷有效地工具,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舆论在互联网平台上空前的活跃,社会公众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开始越来越多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的管理和各种公共事务的处理中来,汇集民智掌握民意,充分保障民众的权利,让政府权力如同玻璃缸中的金鱼一般运行在更加透明的环境中,新媒体就是两者沟通的一个有效媒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政府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在一次次舆论和事实冲击下政府对于新媒体的肯定与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政府组织作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主体更是要改变自身认知,从“闭门造车”的状态中走出,冲破传统惯性思维,树立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媒体意识,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各类公共事件的有效解决。

 

2.3 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

 

目前,在新媒体的管理中,缺乏有效地监管体制,也就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现在一些大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等纷纷出台一些应急的法规制度,但是情况并不统一。一旦有跨区域的事件发生则难以处理,每个城市的法规制度不同,企业、媒体运行无法快速适应,一个成熟的比较统一的管理机制的缺少,不但造成了许多危害人民利益的事件的发生,而且抑制了新媒体自身的发展。同时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媒体无法保持报道中的独立性,只要有钱有权就有了在新媒体中发声的话语权,而这对于一个讲求民主法制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一旦私权势力侵占了权威平台的话语权,相当部分的民众就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误导,政府公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则会受到质疑,整个社会的秩序也会遭到破坏。

 

2.4 公众对于新媒体的认知与使用

 

无论新媒体的受众还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参与者,公众始终是最主要的群体,当然在新媒体的使用中,公众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进行信息的和互动。新媒体代表微博的兴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低门槛、便捷性和互动性都较强,凭借微博,许多普通的民众获得了更多受到广泛关注的机会,微博、推特等新媒体似乎成为公众实现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纵观新媒体成长历程,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之中,新媒体似乎并非一直起到正面而积极的作用。追本溯源,新媒体使用者即多数公众自身,对于新媒体的认知并不全面,而且态度也并不十分认真,当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借助新媒体的大平台传播不良信息扭曲群众的社会意识,这样的危害,也许当时不会十分明显,但是时间一长,各样的潜伏问题仍然会浮出水面,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所以新媒体时代不仅是新媒体自身的发展,作为受众的我们也必须提高媒介素养,否则根本无法保障平台之上的信息的良性传播,保障我们的话语权,最终使我们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发展中去。

 

3 完善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新媒体的管理对策建议

 

3.1 加强对于新媒体审核监管制度的建设和实行

 

以微博为例,新媒体的信息繁杂良莠不齐,而且由于传播迅速、渠道多样的特点也易造成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所以虽然微博的信息平台中设置了审核和举报等监督方式,但是效果依然有限,这与我国政府长期采取的事前和事后审查不无关系。事前审查指的是国家对于网络信息传播进行事先的约束,通过确立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违规信息的传播,但是这里的法律法规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概念界定不明,从而造成许多不良分子打擦边球或者钻法律空子在新媒体上进行违法信息活动。因此,我国政府对于新媒体的审核监管制度的建设必须加强,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对于新媒体监管的重视,从实际出发,采取更加规范和有效地审查方式、监督方式。比如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实时监控;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严格把关网络信息的传播,打击违规信息的传播渠道等等。

 

3.2 完善有关突发事件应对和规范新媒体的法律法规

 

由于突发事件的类别多样,因此我国政府虽然目前已经制定了许多应急的法律法规但是总体的法律体系建设仍旧不是很完善,尤其是缺乏相关综合性的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天津八一二事件为例,当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我们当地政府的处理在某些方面无可置疑的欠缺妥当,尤其是在政府信息公布方面一直无法及时公布真相,安抚群众恐慌情绪,而对于新媒体的管理也没有到位,许多虚假信息广为传播,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众的恐慌与不安,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不稳,使得政府对于危机事件的控制和解决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在如此的环境下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政府工作多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因此,新媒体背景下,规范的危机应对和媒体信息等内容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成为重中之重。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确保危机事件中,新媒体总体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对于一些利用新媒体违法犯罪事件要予以严厉打击,起到震慑和教育的目的,促进突发事件的妥善解决。

 

3.3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媒介素养

 

政府对于新媒体的管理不仅仅是对于一个以先进的科技为基础的媒介的管理,更多的是对其使用人群和影响人群的管理。新媒体准入门槛低,信息传播迅速,这一方面有利于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的传递和信息互动,另一方面还可能将虚假信息或者谣言广泛传播,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更加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于信息的鉴别能力。而所谓媒介素养,其实就是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判断,然后能够充分利用媒介的资源参与到社会进步、提升和完善自身的能力。提高公众媒体素养,让大家保持冷静的思维,学会理性分析各种来自于新媒体的信息,判断事实真相,从而遏制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公众在新媒体的信息攻势下务必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对各种信息思考判断,对于有利于事件解决的信息积极传递而虚假信息则予以坚决遏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新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努力,三者积极互动,更有效地促进突发公共事件的解决以及社会日常管理的进行。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10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学生 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20-02

社会生活离不开传媒。目前,与传统媒体有明显区别的新媒体已介入我们生活和工作。传媒的每一次变革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改变,最终影响生活和社会组织形态。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新媒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新媒体条件下,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适应时代,不断创新。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新媒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 P・戈尔德马克在1967 年提出。尽管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趋同的看法是,新媒体是依托网络、数字和移动技术,以互联网、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为代表,向大众提供个性化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在传播途径、传播内容、传播状态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

(一)及时性

随着移动网络的完善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产品的广泛应用,资讯的内容显得没有规律,偶然成分比较多,随意性大,可以及时向周围人发表看法、收到反馈,从而满足社交需求。显然,新媒体的这一特征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传统媒体中,报纸的出版是按照时间定好的,刊发的内容会按一定标准分配到不同版块,电视、电台的节目也是提前录制的。

(二)互动性

传统媒体都是单向的线性传播,是一点对多面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可以实现“多对多”的传播,通过数字终端,可以与媒体交流,还可以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实行的是点对点的双向交流,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观点和见解,参与信息的讨论,成本较低,大众的话语权得到尊重。

(三)时空性

新媒体拓展了信息的传播空间,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新媒体和获取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形成独立的媒体空间。传统媒体往往不具备这种功能。新媒体使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甚至成为信息的源头和者,主流媒体不再掌握绝对的话语权,而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和参与话题交流人群中,大学生占了多数。

(四)多元性

因报纸、电视、广播受版面和播出时间的影响,传统媒体的信息容量十分有限。而新媒体的信息流动更加开放和自由。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人们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接收信息。任何用户都可以对任何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些甚至会得到全世界的关注,迅速成为各网站媒体的头条,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五)共享性

新媒体环境是以信息为核心的,如果说物质资源数量有限,只能为少数人利用,具有私有性,而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区域性的缺陷,实现了信息的开放和共享。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人们在免费获取别人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信息的再创造,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目前,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已成为广大高校学生推崇的社交互动方式,大学生通过客户端可以及时、快速和获取最新资讯,这些工具的运用既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海量信息的检索需求,也成为高校学生获取时事新闻的重要途径,既扩大交际圈,又通过朋友圈、网友群等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锻炼交际能力,积累人脉。另外,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自由匿名地充分表达意见和想法,可以平等地进行传播,获得和消息,对心理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来说,既能通过网络新媒体及时发表所思所想,又能通过网络释放心理压力,宣泄情绪。

(二)消极影响

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有的是未经过滤的,这些信息中可能存在某些消极的内容,可能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有些信息缺乏法律约束与道德规范,容易使那些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认知冲突,他们有时会听信网络谣言,一些负能量的信息会使学生对国家或社会产生不信任感和失落感,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其次,由于网络新媒体过分强调个性的自我展示,过分重视个人价值,易使学生产生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形成自私自利的个性。最后,新媒体丰富的娱乐信息以及游戏软件,容易使学生产生网络依赖情绪,导致学生沉迷网络,影响学业。

三、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应突出的重点

(一)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和心理疏导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高校开展育人工程的基石。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上出现的那些良莠不齐的信息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及时做好思想和心理教育疏导工作。要借助新媒体,来发展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途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正确有效使用新媒体

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学生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学生有时会迷失方向。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及时了解社会、了解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筛选信息,正确利用信息,避免学生被不良信息污染。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定期对学生开展各类知识讲座,提高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要对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监管,确保校园网的纯洁度;要在学生中宣讲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教育学生正确信息,正确传播信息,避免学生成为不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三)提高管理人员驾驭新媒体的技能

在高校,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普及。作为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学习,自我提高,学会使用各种传媒工具,才能为学生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由于高校的管理人员来源不同,有些是非计算机或信息化专业的人员,信息化水平较低,他们有时还热衷于按传统的手工模式进行信息收集和。因此,高校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理论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及网上操作的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使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融为一体,形成交流沟通更便捷,服务保障更及时的和谐局面。

(四)加大高校新媒体技术平台建设投入

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新媒体技术的硬件基础,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学生管理要以已经建成的校园网络为支撑,依托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化系统,整合自动办公系统、无线电信资源,借助网络以数据流的形式在各个角色之间流转与共享。要让这些优质、健康向上的信息随时送到学生的终端,要及时过滤和屏蔽掉消极不健康的有害信息,为学生建立起一道信息安全的防火墙。

(五)建立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我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有时也给我们制造麻烦,有些不良信息可能会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媒体进行传播,容易给学生造成思想的混乱,产生突发的。高校应建立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安排专人进行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收集网络舆情、正确研判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协调网络舆情。要在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领导下,对某些不良有害信息进行及时的澄清。要对校园内传播的易诱引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个别敏感事情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的回应。要高度关注校园网络有关反映学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明确快捷的处理程序。必要时要通过抢先发贴、跟贴,积极营造正面声势,防止负面舆论进一步发酵,确保学生始终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稳定和纯洁。

参考文献:

[1]薛雅茜.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黄理漓.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 2015,(4).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11

【关键词】新媒体;企业管理新形势;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52-0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和户外四大传统媒体的“第五媒体”――新媒体开始广泛地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这是一场社会的变革,这场变革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对于新媒体这个概念,百度百科的定义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这个“新”字,强调了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变换着它的形态,也让受众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模式随之不断地变化着,直至一场来自社会的、来自企业的变革应运而生。

1.新媒体的开放性

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与传播的垄断性,新媒体以其较低的进入门槛和低廉的使用成本使信息的阅览、和传播更为广泛和多向。除去传统中,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向公众资讯的政府、社会机构外,新媒体时代下,企业、非正规组织乃至个人均有了即时、快速和自由地公开和传播信息的渠道。

2.新媒体的便捷性

一部智能手机或是一台电脑,人们就可以快速地通过无线信号或有线连接走入新媒体带来的虚拟世界;手指或鼠标的点击,就可以快速完成购物、订餐、沟通乃至资金往来等诸多事务。方便快捷的新媒体工具,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接受甚至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3.新媒体的自由性

新媒体的自由性主要表现在人们可以自主地、随时随地地甚至是匿名地发表言论、观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做出个性化的选择。

新媒体的这些特性,使得其形成的虚拟空间迅速成为一片新型的、广阔的、影响力巨大的公共领域,并使信息广泛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

二、新媒体时代下企业管理的新形势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掀起了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搜索引擎、论坛、博客、微博、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广播、播客以及MSN、QQ、飞信乃至日下越来越火的微信,快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这种改变,对企业管理而言,既充满了变革的挑战,也富含着创新的机遇。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企业管理的传统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样的冲击,让企业无论是迫于被动还是出于主动,都必须做出适应性地改革或探索性的创新。这些冲击包括:

1.新媒体时代快速更新的思维观念对传统管理权威性的冲击

在以往的时代中,企业管理层作为掌握着企业主要管理职能的权力阶层,往往拥有着比被管理层更丰富的资讯资源和经验资源。无论是管理层上情下达的角色定位,还是管理者更多的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的机会,都让管理者具备了“与生俱来”的权威性。而当新媒体时代到来,开放的、便捷的、自由的新媒体手段让企业的一般员工也具备了快速掌握资讯、快速更新观念、快速积累经验的可能。特别是由于一般员工整体比管理层更年轻的优势,对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有着更强的吸收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意识到通过信息和经验资源来维系权威性变得岌岌可危,而置身员工当中,要保持着“in”的状态则需要做出从管理理念到方法的一系列转变。

2.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对企业信息安全的冲击

核心技术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财富,包括核心技术在内的各类商业机密对企业的存亡成败尤为关键。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电子化水平突飞猛进,存储、复制、传播信息的科技手段层出不穷,这给传统依靠文件管理和员工职业道德约束来保证的企业信息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依靠新媒体手段泄露商业机密从而导致企业遭受重大损失乃至终结的案例层出不穷,如何应对这一冲击,成了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管理难题。

3.新媒体时代一触即发的信息爆炸对企业公众形象维护的冲击

从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到2012年的白酒塑化剂事件,因新媒体的危机信息爆炸性传播而导致企业公众形象严重受损甚至导致企业最终走向倒闭的案例不胜枚举。新媒体时代下,企业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当企业危机遭遇新媒体,就像大火遇到了东风一样,其破坏性能量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危机将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对于企业而言,要树立和维护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公众形象需要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努力,而当企业的负面信息遭遇新媒体手段时,良好的公众形象可能会被迅速地摧毁。

4.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沟通手段对企业传统沟通模式的冲击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交流还是企业对外的沟通,在新媒体时代,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ERP系统,让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得以快速、定向地传送流转;各式聊天工具让面对面的同事从用嘴说话改成了用手指沟通;企业BBS让内部舆论更加自由透明;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工具让电脑、手机超越了时空,上演着指尖的文化与传播……企业微博的兴起,开辟了企业与公众自由互动的平台,招聘、销售、售后服务、文化传播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微博拉近了企业与公众的距离,也缩短了交流互动的等待期;企业微信也在日下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公众微信号与公众进行快速互动……当企业内部的意见箱日渐积灰、无人问津,当报纸上的豆腐块公告成为过去时,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沟通手段是否已经“Out”。

5.新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手段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冲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营销、多媒体推广等一系列市场手段正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手段发起冲击。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双11”大促销中,支付宝的总交易额达到了350.19亿元,这不得不再次让世人感叹于网络营销的迅猛发展之势。低成本、高效率、传播广、及时性强以及价格透明性等一系列新媒体营销的优势,加上安全便捷的支付手段、信息化武装的智能物流网络,让网络销售成为企业异军突起的新型销售模式,并将不断扩大在企业营销中的份额。无视这种冲击,企业将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度的劣势,并有走向衰亡的可能。

三、新媒体时代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探索

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不可回避的种种冲击,企业面临着“不进则退、不变则汰”的残酷局面。如何在冲击中站稳,如何在机遇中成长?企业管理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探索。

1.企业管理方式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得知识、资讯的渠道便捷而丰富。企业不能停留在仅依靠管理者权威和以往的经验来面对变幻莫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而要充分发挥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工作经历的全体员工的能力,整合出一套创新的管理方式,这主要包括:

(1)以创新科技理念推动已有知识技术。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企业技术的革新再也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闭门造车,科技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将企业置身于不进则退的洪流之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大小。无论企业曾经有过多辉煌的历史、多高占有率的市场、多受推崇的技术,不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保持领航地位就很快会面临退败的危机,诺基亚手机走下“神坛”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现在就连苹果这样的巨头企业,在连续推出的产品创新性低于大众预期之时,市场份额也快速缩水,遭遇了来自三星、小米等品牌的强势冲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第一管理理念!

(2)以广阔同行经验融合企业发展进程。太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通过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手段传播并广为人知。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充分汲取内化的宝贵财富。企业搜集、整合、利用这些财富的意识和能力,关乎企业发展进程的快慢和顺利与否。因此,企业在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应充分融入对同行经验加以充分利用的意识。

(3)以汲取多元信息激发集体创新思维。企业对新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利用率是企业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企业能否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亦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是只针对管理层或者某一部门的事情,这种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应该是全员性的,很多企业创新点的提出是出于技术研发部门以外的员工的金点子。因而,企业的管理方式创新要为全员接触新信息提供便利,要为新信息的内部交流、讨论、激发提供平台,要为员工创新思维的孕育和利用提供机会。

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创新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在新媒体时代下被越来越多企业所应用。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深藏着诸多潜在的风险。信息安全管理就是针对企业面临的病毒泛滥、黑客入侵、恶意软件、信息失控等复杂的应用环境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保护企业信息和企业信息系统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中断、修改和破坏,为企业信息和企业信息系统提供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不可否认。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内外兼修地进行创新。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更新的硬件设备应对日新月异的各种外部入侵手段,变信息化管理初期的被动应付为日后的主动防御。另一方面,要注重内部信息安全的软件管理,这包括:建立缜密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流程并持续跟进和更新;提高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全员信息安全意识和伦理道德水平;用法律的手段规避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等。

3.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形象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在无限的空间和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传递自身的理念、标识、品牌、风气、制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塑造并实现管理主体最佳形象的过程。形象管理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学习、运用和创新一切可以塑造企业形象的新媒体、新方法,并且要不断更新企业形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除了在网络中运用商业手段的品牌形象宣传(例如在知名网站、搜索引擎中投放电子信息广告,在企业门户网站进行企业形象塑造等)这类主动作为之外,企业着眼来自员工、股东、顾客、采购商、销售商乃至对社区、社会的各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履行以及在危急时刻的反应与处理成了企业形象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伦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

不管企业是哪种类型都无法防止危机的出现,新媒体时代下,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能够对企业危机的到来有一套完整可行的预防与应急处置预案。在企业危机迸发的最快时间内,及时予以控制和处理。认清新媒体时代下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同时利用好有效的媒体手段,从而做到化解危机甚至是化危险为机遇。

4.企业沟通机制创新

企业的沟通机制包含了对内、对外沟通两个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世界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小,时间流淌也越来越快。企业内部与员工间的沟通以及外部与客户与社会的沟通方式也随着各类新兴媒体手段的出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样变化的时代里,企业必须做好沟通机制创新,才能做到内外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

当下,家长式的管理沟通模式在新生代员工为主的企业里,越来越寸步难行。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对工作或公司“吐槽”不满,甚者曝光公司的“另一面”。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家务事”越来越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与干涉。处理不好企业内部的沟通,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危机的发生。要维持企业内的和谐沟通关系,新的沟通理念和手段必须加以贯彻推行。首先,在管理理念创新的基础上,营造彼此尊重、互相学习、以德服人的沟通氛围;其次,借助员工喜爱并且加速沟通的新媒体手段进行开放式地沟通交流,包括微博、微信、QQ等在内的沟通手段,有助于拉进同伴关系、减少沟通压力并且快速、高效、丰富。通常越多使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沟通的企业,越体现出活力和创造力。

外部沟通也是一样,便捷、公开的新媒体手段催动着企业外部沟通机制的创新。良好的外部沟通机制,不但可以帮助塑造、保持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还有助于减少企业危机发生以及危机后的负面影响,更有可能成为推动企业营销的重要推手。除去传统的客户服务热线等沟通渠道,在线实时沟通的文件实时传输、语音实时对讲、视频实时可见的便利功能广受青睐,成为了新媒体时代快速普及成长的一种外部沟通手段。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的广泛使用,将实现与顾客或公众之间最大限度的“零距离”沟通。

新媒体信息管理范文12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新媒体作了介绍,并对其传播形式和特点作了分析,指出目前新媒体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开分析,最后提出自己对于目前新媒体管理的几点见解。 

 

二十一世纪就是信息的时代,有学者说过:“媒体就是信息”,可见媒体对我们社会的重要性。媒体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迅速发展,由我们普遍认知的单一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旧的传统媒体,因对信息便捷性和丰富性的要求发展到了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信息的个性化和开放性,又出现了移动网络、数字电视、手机传媒、户外移动媒体等多种形式缤彩纷呈的现象。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传媒业界的张大钟先生认为:新媒体是将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与文化产品、媒体传播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新媒体不只局限在一个行政区域里,而是实现全国范围,甚至全球化覆盖;它不仅是一个单一的产业,而是与电信、移动、技术应用和终端制造等实现跨行业协作,它不再只有音视频内容,是集成和融合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形态。 

新媒体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和蔓延:视频、短信、手机电视、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移动媒体,博克、播客等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成为我们生活不能缺少的部分。我们下面通过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分析比较,看到新媒体的优势,并看到媒体发展到新阶段的明显变化: 

一、1.新媒体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传统媒体传播周期长、速度慢,而且受时间、传播空间和科学技术的约束较强,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易受政策、国际时事的约束。新媒体传播快、效率高,范围广,不受时间、地域或国界限制,并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它无处不在,并以空前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新媒体带来了多种收视选择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大多是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观众对节目选择性小。新媒体时代,观众可以根据媒介形态的不同,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方式,且使用者从一定程度上获取了传播者的能力。另外,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支持多种媒体的互动形式,采用图形化的沟通方式,让用户更直观、更丰富的表达。 

3.新媒体具有传播的多样化、个性化特点。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受控、自上而下的。网络电视利用网络强大的双向交互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让使用者自由选择;手机电视借助完全私人化的终端力争塑造使用者的个性特征;移动电视如: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则通过特定空间进行强制播放宣传,这虽引起一定争议但也有其出现并发展的市场必然。在不同媒体共同作用下,受众群体开始按照个性兴趣进行分化,流向不同形式的媒体。 

4.新媒体关注不同媒介间的融合和合作性。传统媒体间的融合性弱,且手续较为复杂。而新媒体需要彼此间的信息融合与利用,方便各媒体通过各自渠道迅速上传,使各自的信息渠道更宽阔与快捷,大大提升信息传播的高效性。 

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伴着随之而来的问题,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短信诈骗,黑客攻击导致机密的泄漏,利用网络虚拟身份传播谣言、低俗信息、甚至反动言论,对版权的侵犯等等,有的新媒体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和不良舆论导向提供了平台,有的不良或非法行为因新媒体的特质和法律的漏洞而难以监管或难以发现,这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危害,也给我们有关机关部门的执行能力带来了新的难度和考验。我们需要对这些现象加以重视,审视新媒体产业的现实状况,并寻找原因,发现对新媒体管理的不足之处。 

1.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近十年的时间,是新兴产业并且发展迅速,而我国立法没有及时跟上传媒产业发展的脚步,目前对于新媒体的立法很少,相关的立法大多是针对互联网产生的,其中有的内容适用于一部分新媒体,但是新媒体的形势越来越丰富,迫切需要制定涵盖更多新事物管理的立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 

2.公众进入网络具有随意性,使得网民身份和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难以监管。新媒体节目内容也难以监管,不同传播平台实现频繁的转播和链接,媒介平台对接入内容的合法性难以判断,从技术上也难以监控。 

3.目前新媒体的管理部门分而治之,适用于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电信、新闻等部门的分头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但国家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及时调整,没有形成一个对新媒体进行有效管理的机构,现有的各部门行业之间利益和权力的竞争,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必然影响到新媒体的发展和管理。而且这些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造成了目前对新媒体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的混乱和低效率。 

4.管理技术的发展也无法及时跟上新媒体的发展变化。例如对网络安全的监控,对传播信息合法性的监测,对信号源的测定,对网络传输速度或信号质量的保障等受到了一定的技术限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还有待于新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三、针对以上现阶段新媒体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新媒体的科学管理和规范,引导这一产业顺利健康地发展壮大。 

1.加强完善新媒体的立法,使这一产业不同形式的细节管理上能找到法律依据,以规范对新媒体的管理。 

2.对目前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梳理,或整合合并,并对权力范围作适当调整。增进管理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并采取措施对管理职能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而关于管理体制得完善,有待于我们共同作积极的探索。 

3.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传播内容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对传播违法视听内容相关人员的惩处力度,推广举报制度,并制定奖惩措施。 

4.重视新媒体产业的监管,并强化技术监管,注重培养新的技术人才。 

总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内容和形态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变化的。在新媒体以各种形式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周围的时期,加强对新媒体的有效管理,不仅仅是对媒体行业的规范,也牵扯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