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

时间:2022-08-27 00:50:07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1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间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交流越发频繁,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和以汉语为主的东方语言的碰撞也日益激烈。在汉英交流过程中关于饮食的交流必不可少,而且有许多饮食类汉语词汇难以用英语直接表达出来,此时汉语借词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语热”逐渐升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饮食类汉语词汇被应用到英语中,或是以拼音代替,或是直接音译,保留了中国饮食的特色风采。由李祥睿和陈洪华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汉英餐饮分类词汇》一书,着眼于餐饮行业和相关领域,从英汉和汉英两个部分出发,收录了大量实用的餐饮相关词汇,是一本适合餐饮行业从业人员以及食品专业学生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英汉·汉英餐饮分类词汇》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即英汉词汇部分和汉英词汇部分。英汉词汇部分以首字母为索引进行词汇收录和编排,选材较为广泛,涉及餐饮服务、餐饮职场、餐饮烹饪等餐饮相关内容。汉英词汇部分以烹饪流程、烹饪食材相关词汇为主,下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主题为烹饪原料,收录了粮食类、蔬菜类、果实类以及肉类食材相关词汇;第二章主题为烹饪加工,主要收录与厨房用品和烹调方法相关的词汇;第三章主题为菜名,从专业术语的角度收录了中餐、西餐以及日韩料理相关的汉英词汇;第四章主题为饮品,主要为各种酒水饮料相关的汉英词汇;第五章主题为点心,收录了中式点心和西式糕点相关词汇。从整体上看,该书所收录的餐饮相关词汇体量较大,涉及到的餐饮领域较多,实用性较强,方便多个行业领域读者查阅参考;从细节上看,该书除了收录词汇之外,还对每个类型词汇的使用场景、常用句式进行了举例分析,方便读者对相关词汇形成更深的了解。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应用一般出现在国际中餐饮食场景中,例如2016年G20峰会期间,晚宴菜单中许多中餐菜品翻译皆为汉语借词,例如WestLakefreshwaterfish(西湖鱼)、beggarschicken(叫花鸡)等都采用翻译借词。除了一些国际交流场合外,随着中国饮食文化传播,西方国家民间也开始大规模使用饮食类汉语借词,比如jiaozi(饺子)、mooncake(月饼)、tofu(豆腐)等,在西方国家的中餐馆中较为常见。另外,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食品国际贸易发展较为迅速,已然成为我国贸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食品对外贸易中,饮食类汉语借词是实现“英汉交流”的重要路径,此时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已是促进对外贸易规模、推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凭借。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正大量涌现,其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样。

一、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类别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升,我国饮食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西方国家得到发展,中国特色饮食类词汇的翻译越来越多,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汇也越来越多。参考该书中餐饮词汇分类以及《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所收录的相关内容,目前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关于食物的汉语借词。与西方相比,中国食物丰富多彩,特色食物品类也很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饮食类汉语借词的使用不仅仅是我国和其他国家进行食品文化交流的载体,还体现着我国食品企业的形象和对外贸易实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和食品出口量增大,我国越来越多的特色食物进入西方国家,英语中食物类汉语借词的数量随之增多。比如果蔬类的词汇有litchi(荔枝)、longan(龙眼)、Pe-Tsai(白菜)等,肉食类的词汇有Pekingduck(北京烤鸭)、hoisin(海鲜)、Shanghaichicken(浦东三黄鸡)等,面食类的词汇有mee(面)、wonton(馄饨)、jiaozi(饺子)、howmein(炒面)等。此外,还有许多特色食物类汉语借词,比如springroll(春卷)、hotpot(火锅)、ginseng(人参)、stinkytofu(臭豆腐)等。这些食物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饮食文化特色,代表我国饮食文化走向西方国家。第二,关于中国饮品的汉语借词。茶是我国大众化的饮品之一,随着茶文化的逐渐推广,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绿色饮品。随着我国特色茶产品出口量增加,我国独有的茶品种和茶文化已经在西方国家生根发芽。英语中关于中国茶的借词有很多,例如congou(功夫茶)、oolong(乌龙茶)、bohea(武夷茶)、peloe(白毫)、twankay(屯溪茶)、yumcha(饮茶)、Darjeeling(大吉岭茶)等,由tea引申出去的茶类汉语借词也逐渐应用于一些非品种茶的名称上,比如comomiletea(甘菊茶)、minttea(薄荷茶)等等。饮品类的汉语借词除了茶相关词汇以外,我国酒文化也在国外有所传播,例如有着“世界蒸馏名酒”称谓的Maotai(茅台),此外amshoo/samshu(烧酒)被纳入了牛津英语词典。

二、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特征

通过《英汉·汉英餐饮分类词汇》一书所收录的词汇可知,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由音译法而来,即直接按照汉语发音翻译成英语。这类饮食类汉语借词主要有两个语音来源:一是来源于广东话,例如dimsum(点心)、yumcha(饮茶);二是来源于普通话,例如kaoliang(高粱)、jiaozi(饺子)等。二是由意译法而来,即根据汉语原词汇意思,用相对应的英语词将其翻译过来形成新词汇,较为常见的比如dragon'seye(龙眼)、theGreartLeapForward(珍珠米)、mooncake(月饼)等。三是由音意结合法而来,也就是根据汉语单词引申而来的汉语借词。例如tungoil(桐油)一词中,tung是音译词,oil是纯英语词汇,与此类似的饮食类汉语借词多数与“tea”相关,例如teatray(茶盘)、teacup(茶杯)等。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关联着中华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其他国家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载体,还体现着我国食品文化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受到使用场景的影响,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与普通英语有着较大区别,其各方面特征与其他汉语借词存在着差异性。参考《英汉·汉英餐饮分类词汇》一书所提供的饮食类汉语借词及解读,结合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实际应用,笔者总结其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特征是针对性较强。这种针对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于我国饮食方面的名词多为特指,一般是长期以来的饮食操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专业性词语,比如Driedfish(鱼干)、Silknoodles(粉丝)、tenderboiledchicken(白斩鸡)、odd-odourbeancurd(臭豆腐)等;第二个特征是菜名构成规则较为简单,一般为“烹饪方法+主料+配料+风味”,比如stir-friedricewithegg(蛋炒饭)、freshcucumberwithbeansauce(拌黄瓜)、noodleswithslicepork(肉丝面)、potatowithvinegarflavor(醋溜土豆)等;第三个特征是这些饮食类汉语借词应用进语句中,一般表达较为严谨和正式。不论是国际性餐饮环境还是食品领域对外贸易,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应用都要以体现彼此尊重饮食文化为核心,因此在交流中要明确饮食类汉语借词的构词规则,以严谨、明确为原则,避免出现应用错误。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都是我国长久以来的饮食实践中所形成的特色食品,如果翻译人员没有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将难以掌握和理解原文意思,甚至还有可能造成翻译失败。

三、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出现的原因

结合该书内容可知,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虽然一直以来都不少,但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大量出现,开始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逐渐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外餐饮从业者开始用英语表达这部分菜品。由于我国食物种类过多,且不同行业主体使用这部分词汇的目的不同,因此饮食类汉语借词较为繁杂多样,音译借词和混合借词相互交叉,比如最为常见的ginseng(人参)、tofu(豆腐)、jiaozi(饺子)等。除了经济原因之外,政治因素也极大地推动了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出现。例如G20峰会等国际性会议,都会将“国宴”作为招待各国首脑的关键环节,而国宴上的菜单也一般都有中英双语名称,例如HangZhoustyle(杭州笋干卷)、Beggarschicken(新派叫花鸡)、WestLakefreshwaterfish(西湖鱼)等,这些菜名一般采用的是翻译借词,将我国饮食特色保留的同时,也说清了菜品的大致内容。最后,时代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出现。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观众展示了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当国外媒体引入该纪录片后,大量美食名称的翻译便促进了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出现,如Braisedduckwith“eight-treasures”(八宝扒鸭)、drunkencrab(醉虾)、SaltedDuckEgg(咸鸭蛋)等传统美食,都随着相关文化节目的输出进入了英语国家并频繁使用。

四、饮食类汉语借词的翻译思路以及技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饮食类汉语借词时,不论是汉英翻译还是英汉翻译,其特指的专用名词以及独特的构词法都给翻译者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不过,在长期的国际交流和饮食类英语翻译实践中,我国业界学者和翻译家也积攒了诸多实用的翻译技巧,《英汉·汉英餐饮分类词汇》一书便为读者提供了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实用翻译方法。结合该书内容以及国内外关于相关研究成果,笔者总结出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的翻译思路以及技巧如下:其一,把握忠实原文的翻译原则。忠实原文是饮食类汉语借词翻译需要牢牢贯彻的原则,在一些国际性饮食场合之中,饮食类汉语借词的翻译是否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将直接关系到对方能否对相关饮食文化形成正确认知。其二,不断积攒饮食类相关的专业词汇,培养翻译思维。前文提到,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大多为专用名词,这类词汇较多并且随着文化交融还有许多新词汇不断出现,这就需要翻译者养成持续学习、持续增强知识储备的意识。在不断积累专业词汇的同时,还需要培养连贯性翻译思维。我国烹饪方式较为多样,在翻译一些带有烹饪方式的菜品时,往往会让菜名变得较为冗长,导致容易出现句意断层现象,如friedspareribswithsweetandsoursauce(糖醋排骨)、stir-frieddicedchickenwithchilisauceandpeanuts(宫爆鸡丁)等,译者需要在日常翻译实践中养成厘清文意、连贯翻译的思维习惯,确保饮食类汉语借词的译文顺畅,方便阅读和理解。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及文化输出力度不断增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会继续增加。《英汉·汉英餐饮分类词汇》一书,通过引用先进理论成果以及大量的文本分析和语料研究,系统阐述了汉语借词的应用现状,为饮食类汉语借词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定可靠的理论基础。

作者:何艳丽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饮食文化传播文化翻译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求同存异”。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求同存异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译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DicedChickenwithPeanutsinChili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四、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Jiaozi,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BaoDiced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PoStewed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beefwithbrownsauce红烧牛肉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鱼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AssortedSweetsBeijing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究,1997.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173.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3]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4]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李裕民.“殷周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考古学报,1974,(2).

[6]何平.“‘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南开学报,1988,(2).

[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3

模因(meme)这个术语在理查德•道金斯(1976)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如同生物进化一样,语言文化也在不断进化之中,在生物进化中,基因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进化过程中,模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被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基因是通过遗传来传递信息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道金斯的学生布莱克摩尔认为“模仿”是“模因”判断的基本依据,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1]。因此,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它的核心是模仿[2]。模因既可以在同一文化中纵向传播,也可以在不同文化中横向传播。在不同文化中传播,只有通过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翻译来实现。因此,翻译是模因跨越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生存载体,翻译过程就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3]。下面体现的就是模因通过翻译进行传播的过程:源语文化模因译者解码译者成为模因宿主译者新载体编码传播读者解码读者感染成为新宿主[3]这个过程就是,译者首先被源语文化所感染,成为其模因宿主。然后宿主对源语文化模因进行解码,运用新的载体,即目的语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编码,转化成新式模因传播给新的读者,读者感染成为新宿主。那么以何种方式对源语模因进行编码,最大程度地复制源语模因,并同时让新宿主所接受,就成了翻译活动的焦点所在。

二、模因论与河南特色饮食文化翻译研究

由于文化差异的悬殊,河南特色饮食文化中不少有关饮食习俗的文化负载词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完全等值的对应词,翻译就受到很大的制约,无法恰当地将特色饮食文化转换为目的语。为了达到翻译目的,模因论提供了理想的翻译途径,可以准确地填补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盲区。从模因论角度来看,理想的翻译是:模因新载体能使新宿主通过转换了的语言成功解码这些模因,使源语模因得到传播[3],即河南特色饮食文化的翻译过程就是源语模因到译语模因的转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模因”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强调根据河南特色饮食文化负载词的源语模因,确定目的语模因中的强势模因,比其他的翻译理论更能准确表达源语。根据模因的传播方式,结合河南特色饮食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模因,进行语言有效转换。

(一)引入目的语模因

我们将引入目的语模因分为直接引入目的语模因和复制核心模因两种情况。1.直接引入目的语模因直接引入目的语模因是指对于那些河南和西方国家中皆有的饮食文化的表达,可以直接采用英语国家的表达方式,这样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可谓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和理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和频繁,西方国家的许多饮食在进入中国时,直接根据读音翻译成相应的汉字,被中国人所接受,如:salad(沙拉)、sandwich(三明治)、hamburger(汉堡包)、chocolatepie(巧克力)、pudding(布丁)、cheese(奶酪)、donuts(多纳圈)、mousse(木司)、chocolate(巧克力)、shake(奶昔)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一音译核心模因,把河南特色饮食直接采用音译翻译,如:1)双麻火烧(huoshaowithsesamesonbothsides);2)鸡蛋灌饼(egg-coatedbing);3)蔡记蒸饺(steamedjiaoziinXiaoFamilystyle);4)开封灌汤包(Kifengsteamedbaozistuffedwithjuicymeat);5)博望锅盔(Bowangguokui);6)潢川县高桩馍(gaozhuangmoinHuangchuanxianstyle);7)油酥火烧(Xingyanghuoshao);8)固始县的雷家烧饼(shaobinginLeiFamilystyle,inGushicounty)[4]。2.复制核心模块复制核心模因指的是复制目的语核心模因。虽然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各具特色,但文化的共性使得相对的模因复制成为可能。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首先必须分析出河南特色饮食色模因,接着弄清楚其核心模因要素,然后引用复制目的语的核心模因。如:(1)汤类的翻译在西餐中汤类的翻译构成都是主料+汤(soup),如CreamofMushroomSoup;CreamofCarrotSoup;TraditionalTomatoSoup;FrenchOnionSoup;OxtailSoup。河南特色饮食中汤类的翻译,我们也可以直接复制英语的“主料+汤(soup)”构成,如:洛阳水席(Luoyangsoupdish)亦称洛阳汤菜,其中有:1)牛肉汤(beefsoup);2)丸子汤(meatballsoup);3)不翻汤(即洛阳酸汤)(Luoyangsoursoup)[4]。新乡特色汤:1)新乡甜汤(Xinxiangsweetsoup);2)高汤馄(consommewontonsoup);3)山楂汤(hawsoup);4)豆腐汤(tofusoup);5)三狠汤(three-strong-flavorsoup)[4]。(2)菜类的翻译在西方的许多菜类中,为了显示菜的口味,会把菜或者主料的出产地体现出来;如HungarianBeefGoulash;PorkPiccatta;GrilledNewZealandLambChop;GrilledNorwegianSalmonFillet;GratinatedMusselsHollandaiseSauce;VenetianCodwithRaisinsandPineNuts;AmericanHotDog;LyonnaisePotatoes;SwissBeefSteak;ItalianTiramisu。还有的用“主料+in+…style”表达结构来呈现,如BeefinJapaneseStyle;RoastedSalmonJapaneseStyle;BraisedFishHeadinSingaporeStyle;FishCakeinThaiStyle;GrilledSalmoninCajunStyle。对于河南特色饮食翻译,我们可以采用此方法,复制这些结构模因,把特色展现给西方游客。如:1)开封桶子鸡(Kaifengbucket-shapedchicken);2)道口烧鸡(Daokouroastchicken);3)郑州烩面(Zhengzhoustewednoodles);4)开封套四宝(Kaifengsetmealoffourtresures);5)焦作柿饼(Jiaozuodriespersimmon);6)怀庆府驴肉(Huaiqingfudonkeymeat);7)罗山县烤鹅掌(roastgoogse'sinLuoshanxianstyle);8)汴京烤鸭(roastduckinKaifengstyle);9)萧记三鲜烩面(NoodlescookedwithtripledelightinXiaoFamilystyle)[4]。由此可见,复制目的语模因可以简化翻译编码,译者很容易找出源语与目的语的核心模因,读者也很容易解码,翻译的目的就随之实现。

(二)复制源语模因

在河南特色饮食英译中,忠实复制源语模因,主要适用于烹饪方法的翻译。因为对于西方人来说,好多烹饪方法是外国游人不了解的,甚至有些普通的中国人也是不太了解的。这对目的语是“文化空缺”,只有复制源语模因,才能达到传播目的。洛阳一种传统面条———酸浆面条,有人译为Luoyangtraditionalnoodles,这种翻译没有体现出面条的烹调做法和特点。这种酸浆面条是用酸浆做成的,而在英语中是没有“酸浆”的对应翻译,所以只有复制源语模因,可译为sourpastenoodles。河南阿五美食的一道招牌菜———软溜黄河鲤鱼焙面,其中“软溜”和“焙”都是河南传统的烹饪手法,“黄河鲤鱼”是河南特产,“面”也是河南特有的“龙须面”,所以整道菜无论是烹饪技术还是食材,都是河南特产,在目的语中都是“空缺”。我们只有复制源语的模因了,译为BraisedYellowRivercarpcoveredwithbakedfinenoodles。

(三)复制择优模因

择优模因,即动态模因,是一种综合式的模因复制。这种复制即可以源语为导向时以源语为导向复制,也可以以译语为导向更佳时以译语为导向复制,一切从优。复制择优模因要求译者视复制为一种变通优化手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例如“韭菜盒”的翻译,“盒”是这道特色食品的形状,与饺子形状相似,相当于英文的pie,而非英语中的“box”。我们可以音译jiucaihe,也可意译为Chinesechivespie。这些翻译体现不出这道饮食的烹饪方法,可以译为friedleekdumplings。还有“武陟油茶”的译文,如果要想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油茶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源语出发,可译为Wuzhisoup。因为武陟油茶,秦朝称甘缪膏汤,汉称膏汤积壳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土贡食品。如果从目的语考虑,译为Wuzhioil-teacamellia,即一目了然。

三、结语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禁忌(taboo)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体行为方面的禁忌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语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语,不恶口;意识方面的禁忌如不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荤食、不结婚、不蓄财。僧侣和教徒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部经过,忌随便抚摸小孩子的头部。忌当着僧侣的面杀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对僧侣忌穿着暴露;对于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得进入寺院朝拜,以免亵渎神像。

4.伊斯兰教禁忌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饮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动物,忌饮酒。妇女忌外出工作,忌与男子相互观看,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带面纱。(《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他们认为妇女除双手、双足和面部外,其余身体部位,不能显露给丈夫以外的男子观看。在卫生方面,禁止用右手处理污秽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国,避免问他人私事,不能插队,忌购物时讨价还价等。下面着重谈一下饮食和饮酒方面的禁忌。

1.饮食禁忌

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含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两个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规矩而不是饮食内容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英语国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动物的头脚或内脏制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动物制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饮食规矩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进菜时忌叮当作响。餐毕,刀叉忌乱放。忌当众挑牙,口中有食物时讲话。

2.饮酒禁忌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饮酒禁忌方面有较大差异。西方酒类繁多,讲究不同场合,不同饭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饭前喝开胃酒,饭中喝佐餐酒,饭后喝鸡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会上,他们会一道菜换一种酒,有时会把几种酒参在一起混饮。而中国人主张隆重场合喝一种酒,混饮现象更是少见。西方人喝酒忌畅饮,一醉方休,而中国人忌牛饮或急饮。主人给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浅、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里,拜访某人需提前预约,否则会打乱别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访被视为粗鲁无礼的表现。以前中国人除了大事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但随着社会节奏的较快,预约访客逐渐开始实行,但没有那么严格。在预约到达时间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晚到十分钟被视为正常现象,美国人习惯晚到3-5分钟,因为一般情况下女主人忙于饭菜,饭前5分钟才有时间换衣服,早到会使主人感到尴尬。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提前4-5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在西方国家,隐私是最大的禁忌。与西方人交谈时切忌谈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国上述问题则被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如涉及个人尊严、缺点、短处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语国家,有一火不点三支烟的忌讳。也就是说点一次火只能连续给两个人点烟,如果给第三个人点烟时需重新点火,否则会给其中一个人带来不便。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传统的节日互送小礼品是常有的事儿,但忌送重礼,重礼被认为是一种行贿行为。在美国,忌讳在公共场合或者业务交往过程中送礼,忌讳送有公司标志的东西(好像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在英语国家,毫无缘由的送礼会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这和中国相似。

四、其他禁忌

关于颜色的忌讳。在欧美国家,尽量少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巴西人忌讳黄色。在中国,忌用红笔写自己的名字和写信。

关于数字的忌讳。西方人把“十三”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视为黑色星期五。据说耶稣是在这一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亚当夏娃是在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这一天爆发的。

中国人忌讳使用“四”和“三”(散的谐音),在喜庆场合避免使用这些数字。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就会导致友谊破裂,交际失败,种族冲突等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交际成功,避免文化冲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通过深入的对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宗、聂嘉恩、郭全胜,《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5

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菜单;翻译 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国人 的方方面面都与吃是紧密相连的,见面打招呼“吃饭了吗?”,赞美好的作品为“脍炙人口 ”,吃的心满意足为“吃香喝辣”,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够发达,烹饪 没有中国讲究,但是他们的用餐礼仪和用餐器具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 差异以及探究这些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中餐菜单的英 译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 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烹饪方式以 及菜式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在中国的烹调 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 ,弄出特色来,这点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摄取食物 的时候,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 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中营养是带有普遍性 的。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肴原料的形和色等方面的搭配 ,但是在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注重营养的搭配。

2、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 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 行事。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此外,在原料 的粗加工上也是有区别的,中餐加工完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块、片、卷、条、段、丁、末、 汁等,而西餐的原料处理完,一般只有片、块、丁等几种形状。

3、菜式命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然 少了艺术性,但是多了实用性。如“佛跳墙”则是根据民间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 的和尚们纷纷跳出墙来等。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得多,往往一目了然。以“肯德基”餐厅为 例,光从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汉堡包,以及 新推出的墨西哥鸡肉卷和海鲜汤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



二、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原则

菜肴名称首先表现为信息功能,这是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的过程。菜单作 为餐厅商品广告之一,具有吸引顾客、推销产品的目的。中国菜肴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 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 景色等。基于此,菜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 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是应 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 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 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 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2、避虚就实原则

中华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括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 特色。中华菜名讲究美的传递,但是鉴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效果, 翻译中可避虚求实,采用转译或者意译。例如,百鸟归巢这道菜,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 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象征“巢”。若要对等 翻译,解释上要下一定的工夫,且不符合译名的规范。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一些“文化菜名”寓意深远,相当部分是不可译的 ,所以通常只译实名。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 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赏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清,把 豆腐比作白玉,青豆比作翡翠,但是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英译 的原则只有实译。

总之,中餐菜名的英译应该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色,对一些 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了菜名信息,又有助于引 起食欲。

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

要将中餐菜单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这种反映菜肴内容和特 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含义的写意性命名法。由于汉语和 英语的差异很大,中餐菜名英译时,应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 肴的作料等翻译出来,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1、直译法

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 法,翻译时采用 “原料加汤”的处理方法。

如:

双冬牛肉——beef with mushroom and bamboo shouts 

口蘑菜心——mushrooms with cabbage heart 

青椒肉丝——shredded pork and green chili 

豆腐汤——bean curd with mushroom soup

荷包蛋——poached egg

人参鸡——chicken with ginseng

坛肉——pock in pot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直译能使目的语言与源语用基本相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获取基本相等的效果。 因此对于菜名翻译来说,直译是可取且实用的方法。此外,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 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 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2、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在中餐 翻译中,意译法就是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译者常常可以 采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

第一,解释。 

翻译时对原文本部分的字词用解释代替直译,这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一道常见的“鱼香 肉丝”,有人直译为“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也有人翻译成“shredded pork w ith garlic sauce”。后者作了简单的解释,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显得更为直观。类似的例 子还有很多。

如:

咕噜肉——sweet & sour pork

回锅肉——sliced pork doubly sauteed in soy sa

uce

干煸牛肉丝——sauteed beef shreds

酱爆肉——quick-fried pork with soy paste 

茄汁石斑鱼——deep fried garoupa with tomato sauce

鱼香三鲜——shrimp, crab meat & lobster in garlic sauce

这样把菜式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西方人就能仅凭菜单就可以对食物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想象。以免西方人想要这样的菜,却上成了别样的菜肴,减少这样的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 删减。

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 目了然,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

如:宋嫂鱼羹——braised fish soup,省略了“宋嫂”一词。

四宝豆腐煲——seafood and bean curd pot,英文可省略“四宝”一词。

金牌炸子鸡——roast chicken, cantonese style中省略了“金牌”一词。

第三,借用。

借用就是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

如:馒头——steamed bun/ bread

蜜汁叉烧——b.b.q. pork

四季叉烧豆——roast pork with string beans

蘑菇叉烧——roast pork with mushrooms

雪豆叉烧——roast pork with snow peas

第四, 改写。

在上文中谈到,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 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例如:“龙凤呈祥”这道菜是以蛇和鸡作为主要原料的,“龙”和“凤 ”是中国神话的产物,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如果直译出来让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觉,这时候就 必须对源文本进行改写,直接把菜的内容反映出来,即“snake and chicken soup”,使人 一目了然。类似的例子很多。

如:

鱼米之乡——fried minced fish with bamboo shoots and pine nuts

黑白分明——fried shrimp balls with black and white sesame seeds

翡翠鱼翅——double-bolied shark’s fin with vegetable

蚂蚁上树——saute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叫化鸡——baked chicken vagabond style或baked chicken wrapped with mud

翡翠不能食用,仅是一个代称,指绿色的蔬菜,翻译时不能按字面译为“jade shark’s fin ”。而蚂蚁在中餐中虽可入菜,但此蚂蚁指的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直译可能 引起惊诧。“叫花鸡”相传为乞丐创制,取名时以“叫化”代“乞丐”,是一种美化,翻译 时,以“vagabond”代“beggar”,也是一种美化。

又如:

霸王别姬——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hite sauce

寿比南山——steamed chicken in pumpkin

连生贵子——lotus nuts in syrup

3、音译法

菜名的音译在翻译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译汉。中国人在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 时候似乎并无多大障碍。如:!汉堡包 (hamburger)、三明治 (sandwich)、可口可乐 (coca- cola)、巧克力 (chocolate) 能被广泛认同。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 来词,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在中国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 、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可采用音译法。

如:麻婆豆腐——ma po tou fu

东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毛氏红烧肉——chairman mao’s stewed pork with soy sauce

东江酿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pork mince, dongjiang style

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 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是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并且在旁边附上该 菜的图片,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 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参考文献:

[1] 任静生. 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__,(6). 

[2] 刘琪. 论中式菜名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__.

[3] 穆连涛. 从文化角度谈中菜英译[d].苏州大学, 20__.

[4] 周桥. 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__, (s1). 

[5] 熊力游. 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 20__,(3). 

[6] 黄芳. 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__,(1). 

[7] 熊力游. 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 长沙大学学报, 20__,(3). 

[8] 刘清波. 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 中国科技翻译, 20__,( 4). 

[9] 李梦. 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__,(3 ). 

[10] 黄蔷,王微萍. 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__,(2). 

[11] 王伟娟. 从目的论角度谈中餐菜单的翻译[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__ ,(s1). 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6

餐饮礼仪 饮食方式 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将英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级别,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总体描述中,都特别强调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各国密切往来的今天,通晓中西餐饮文化上的差异在现实中的应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饮礼仪在教材中的应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请她的朋友们一起为她庆祝生日。由于所邀请朋友的国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礼仪就特别讲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中国人特别讲究礼。如果邀请的是中国人,则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传统的习惯都是圆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没有座次的差别。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2.进餐时的礼仪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准备为交流学生举办一场欢迎晚会,他们开展了以下的对话: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这两个来自中国的孩子,还是充分考虑到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的。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饮食观念不同在教材中的应用

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营养价值和味道上的差别。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等。这“和合”观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Millie说“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译即为“我有时候中午吃鱼拌饭和一个苹果”。可见,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和为主,强调味道。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

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注意加强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与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餐饮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交礼教有利于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中国饮食文化.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初中英语 文化教学 文化引导

从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现状来看,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英语教师未能充分重视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导入方式过于单调,文化教学意识较为薄弱等。本文将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经典实例,深入研究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施文化教学,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注重文化内容导入,调动学生英语思维

导入是渗透文化内容的良好时机。作为英语教师,应最大化利用教材中隐藏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将其挖掘出来,在导入环节呈现文化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思维。例如,可以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化学习中;设计文化问题,直接探讨,强化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1.创设文化情境

置身于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情境的感染,进而主动地思考问题。因此,英语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将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设计成情境,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呈现直观化情境。

例如,在学习初中七年级英语“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文化情境,导入文化内容学习:首先教师从网上搜索美国人过万圣节的经典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异国文化,体验异国风情。等学生观看完毕,让学生思考有关万圣节的信息内容,并与大家一起分享。例如,你了解万圣节的哪些信息(任何一方面都可以分享,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经过片刻思考,有学生说,Halloween is celebrated on the night of October 31.有学生说,Children play “trick or treat”.有学生说,People like to hold a big party and dress up themselves.

在以上案例中,英语教师以视频作为文化情境,导入文化内容学习,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观看完视频,与学生一起互动的环节,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分享自己知道的异国文化。

2.设计文化问题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文化问题作为导入点,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导入环节的文化问题设计不宜过难,并且应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主。例如,在学习初中七年级英语“My day”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了一些文化问题作为导入,取得很好的效果。

设计的问题如下:1. What do American students do at school? How about your school life? 2.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students’ school life?

以上两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对比中美学生的校园生活差异。学生可以在课前利用多种渠道,如网络资源、课外读物、图书馆资源等,了解相关的信息。学生在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如此一来,英语教学在无形之中渗透了文化知识,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下,语言知识水平得到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丰富文化教学方法,提高文化教学质量

文化教学讲究方法与策略。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的教法过于单一,大多以直接呈现或者直接讲述为主,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1.开展对比教学,加深文化体验

比较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中外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方法。在初中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对比教学,加深学生的文化体验。对于初中生而言,有对比、有比较,印象才会更深刻,了解才会更加透彻。英汉文化本身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思维、观念、生活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两种文化的共同点及区别,让异国文化深入学生心中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例如,在学习初中七年级英语“Food and lifestyle”这一单元时,教师利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渗透文化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两个视频文件,分别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美国人的饮食习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然后是自由交流讨论时间,主要是归纳视频中的中美饮食习惯、特点,进行深入交流分析。有学生说在饮食习惯方面,美国人喜欢用刀叉,而我们中国人用筷子;有学生说在饮食口味方面,美国人喜欢吃甜食,而中国人喜欢吃咸的,等等。在激烈的讨论结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将自己小组了解到的中西方饮食习惯差异和共同点制作成表格,让人一目了然。

总之,开展对比文化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文化体验。

2.文化专题教学,拓展文化知识

除了从教材中选取文化教学内容,英语教师还可以开展文化专题教学,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但在开展文化专题教学的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而不是纯粹地灌输。此外,还要在开展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能动性,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水平设计文化专题学习,以充分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驱力激发出来。针对七、八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的英语文化专题学习有:英美主要城市介绍、英美各大重要节日介绍、身体语言及不同颜色代表的文化寓意、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等。在开展形式上,可以选择知识竞赛、主题文化活动、文化交流会、英语戏剧表演、图片展览会、文化专题手抄报比赛等。

例如,在学习完初中七年级英语“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西方节日,然后将该节日信息制作成手抄报形式,并运用英简单介绍,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个节日的信息。又如,在学习完初中七年级英语“Pets”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文化专题竞赛。文化专题竞赛主要是关于各种动物代表的文化寓意。

总之,利用文化专题教学,形式一定要丰富。只有这样,每一次的文化专题教学才会让学生有所期待,在不同形式的专题文化学习中,使文化知识得到有效拓展。

三、开展英语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运用能力

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在文化教学中也不容忽视。通过开展英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运用能力的增强。那么,应该展开什么有关文化的活动呢?

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上讲台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文化知识。这个活动需要一定的激励方法来维持学生参与的激情,可以纳入平时考核,也可以奖励学习用品、授予“优秀分享员”称号等;还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展开英语角活动,主题与文化相关,如shopping, fashion, pet等(根据初中英语教材内容确定即可);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特色化的文化活动,例如,外国文化人文知识、饮食知识、生活习俗知识等,这些活动最好以竞赛形式举办;还可以开展英语文化主题演讲会等。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校英语 文化意识 英语教育 培养策略

众所周知,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而且需要了解语言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高校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是“准社会人才”,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和英语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就意味着高校英语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去认知感悟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文化意识的意义

1.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一个常见的有趣情境:国外人士在用汉语与我们进行交流时,不了解在中国“意思”这一词汇的文化内涵,便会很难理解它在不同场景中的具体含义。同理,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了解其文化背景,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沟通思维方式,更好地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进行国内外文化交流。

2.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语言文化知识,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偏差,加深对英语的认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3.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主要通过英语课堂来获取英语知识。而中学英语教师比较注重英语词汇语法知识教学和英语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丰富教学形式,渗透多元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有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去引导学生理解英语的文化含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渗透多元文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西方饮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英国人日常饮食的视频片段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饮食习俗资料。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这些课件,让学生思考: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日常饮食有哪些不同呢?学生经过对比思考,会认识到:英国人的日常饮食中多是蔬果、甜点、炸烤类食物,而我们的日常饮食多是米面、炒菜、粥类食物。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和英国饮食文化的差异。然后教师可以再给学生讲解一些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填补学生的文化空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增强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相对于呆板讲解词汇和语法的英语教师,学生更喜爱能运用自如地把文化知识穿插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质量。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对文化知识尤其是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保证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例如,高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电视新闻和互联网及时关注英语教学方面的最新动态,通过互联网学习多元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学校也可以结合自身校情,邀请高校英语教学领域的先进模范教师开展文化意识培养心得交流,或者给高校英语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开拓英语教师的文化视野,更新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跟上时代步伐。

3.拓宽学习途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增加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引导学生去自主提高自身文化意识。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课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索。

例如,教师结合不同专业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研究课题,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去创设一个商务对话场景,由学生自己或者与同学合作的方式设计主题方案,并编写合适的对话情节,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对话场景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去深入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通过互联网查阅学习实时、丰富、有趣的英语文化知识,通过观看英语电影了解英语文化知识等等。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丰富教学形式,渗透多元文化知识,增强教学水平,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拓宽学习途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郭祯.论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19-120.

[2]隆涛.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220-221.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 中餐菜单 西餐菜单 结构性差异 文化差异 翻译原则

一、引言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独具魅力,中餐菜单的英文译名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大,来华参观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各种餐厅、饭店,外籍游客的身影也将越来越频繁。为了方便外国客人的用餐,弘扬中国独具魅力的餐饮文化,中餐菜单的英译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餐菜单的英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传播工作,一份中餐菜单的优秀英译,应基本满足外国客人用餐的便利,还可以让外国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准确了解、熟悉每一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还要对中、西餐菜单的差异有所把握,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中、西餐菜单的差异

由于地域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和烹调方法,并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中西餐菜单不论在外在的编排上,还是在内在的内容上及所折射出的文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结构性差异

(1)中西餐菜单的结构性差异首先体现在其编排上。中餐菜单的编排大体分成冷菜、热菜、汤菜等四个部分,而西餐菜单则分成开胃品、汤、副菜等七个部分。如下所示:

中餐菜单的编排

西餐菜单的编排

- 冷菜

- appetizers (开胃品)

- 热菜

- soups (汤)

- 汤菜

- starters(副菜)

- 主食和小吃

- main courses (主菜)

- salads (蔬菜类菜肴)

- desserts (甜点)

- coffee, tea (咖啡、茶)

(2)其次,中西餐菜单的结构性差异还体现在烹调方法的繁复程度上。西餐讲求营养,菜单烹调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使用蒸、煮、炸、烤、焖等方法。而中餐讲究色、香、味、形、意、俱佳,烹调方法相当繁复,至少有50种之多,其基本烹调方法就包括九种:煮(boiling)、炖(simmering)、焖(stewing)、烧(braising)、炸(frying)、烤(baking)、蒸(steaming)、熏(smoking)、白灼(scalding)。仅“炸”就又可再分为:煎(pan-frying)、炒(stir-frying)、爆(quick-frying)、扒(frying and simmering)、回锅(twice-cooked stir-frying)、干炸(dry deep-frying)、软炸(soft deep-frying)、酥炸(crisp deep-frying)等,其加工方法相当细致。

(3)另外,中西餐菜单的内容也存在差异。西餐菜单只是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中餐菜肴及主食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讲究,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往往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菜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有些用料和做法无法在菜单中体现,选料极其庞杂。

2.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是中、西餐文化差异的突出体现。西餐强调营养价值,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多从“营养价值”角度来评价饮食的优劣;而中餐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并不太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

(2)这种饮食观念的差异导致了烹调文化也不尽相同。西餐烹调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蔬菜多生吃,西方人不会吃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烹调方法大多比较简单。中餐烹调讲求整体和调和之美,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为达到这一目的,有些菜肴的烹调方法相当复杂。另外,中餐在用料上往往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都是中餐菜肴极好的原料,比如西方人不会食用动物内脏,然而经过煎、炒、油炸往往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

中、西餐菜单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中餐菜单的英译带来了很多障碍。面对这些障碍和困难,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来处理中餐菜单的英译呢?根据现代翻译学理论,从文本类型和功能的角度来讲菜单属于信息文本,以传达信息为主要功能,其目的首先是便于外国客人看懂、听懂。中餐菜单翻译的主要目的首先应是满足外国客人的用餐便利,其次是要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中餐菜单时,应首先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力求清晰、准确地反映菜肴的主要风格,同时又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根据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具体谈谈笔者对中餐菜单英译的看法。

1.直接命名的菜肴的翻译方法

中餐菜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直接命名法。中餐菜肴的直接命名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主料、配料、烹调方法和形状或口感。这类菜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原材料相加。一些中文菜名由原料直接组合而成,对于这类菜名应遵循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即:主配料+with +次配料。如:

桂花鲜栗羹 Chestnut Soup with Osmanthus Blossoms

火腿豌豆 Ham with Peas

鸡血豆腐 Bean Curd with Chicken Blood

虾仁豆腐 Shrimps with Bean Curd

菜扒香菇 Mushrooms with Vegetables

汤汁是很多中国菜的重要佐料,翻译时浓汤通常用with而稀汤通常用in。如:

蟹粉狮子头 Pork Balls with Crab Sauce

清蒸甲鱼 Braised Turtle in Clear Soup

(2)烹调方法和主配料均出现的菜名,可按这一顺序译:即:烹调方法(通常用过去分词)+主料+配料。如:

菜炒鲈鱼 Fried Perch with Vegetable

冬笋炒鱿鱼 Fried Squid with Fresh Bamboo Shoots

奶油烧鱼柳 Grilled Fish with Butter Sauce

豉油蒸生鱼 Steamed Rock-Fish in Soya Sauce

(3)有些菜名除了烹调方法和主配料,还体现了配料形状,这类菜名可按这一顺序译:烹调方法(通常用过去分词)+配料形状(通常用过去分词)+主、配料。如:

炖土豆块 Stewed Chopped Potatoes

炸猪肉丁 Deep-Fried Diced Pork

清蒸火腿鸡片 Steamed Sliced Chicken with Ham

2.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的翻译方法

中餐菜单中,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很常见。翻译时可直接用汉语拼音译出人名或地名,再译出菜肴的主要烹调方法和原料。如: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秦皇童子鸡Qinhuangdao Braised Young Chicken

蒙古烤肉Mongolian Barbecue

3.为体现中国餐饮文化,对于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如:

麻婆豆腐Ma Po Toufu

云吞Won Ton

东坡肉Dongpo Pork

担担面Dan Dan Mian

4.对于中餐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做法及主配料的,舍弃原菜名中的比喻形象,意译出原义,或先直译再加注英文注释。

如上所述,中、西餐菜单差异还体现在菜的命名上。西餐菜的命名往往着眼于菜肴的用料和烹调方法,朴素实用。而中餐菜命名往往赋予文化内涵,讲求吉利、喜庆,选料庞杂,有些用料和做法无法在菜单中体现。一些菜名选择并利用菜肴本身的色、香、味及造型的独有特色,迎合人们喜爱吉祥的心理,取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对于这类菜肴的翻译,一方面要设法译出菜的原料、烹调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蕴。 如:

牡丹鲜虾仁 Fried Shelled Shrimps with Crab Roe

芙蓉鸡片 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White

炒玉兰片 Stir-Fried Bamboo Shoot Slices

全家福Happy Family ―― 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大救驾 Dajiujia ―― Shouxian County’s Kernel Pastry

四、结语

人类的餐饮文化及语言的共性为菜谱的翻译奠定了语言的可译性基础。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又给菜单的翻译带来了巨大障碍。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餐菜名寓意深刻,这更增添了中餐菜单的英译的难度。中餐菜单作为一种信息类语篇,其预期翻译目的是让外国客人能够看懂菜名,方便外国客人的用餐,同时增加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菜单时既要注重每道菜的实质内容,又要讲求美感,考虑读者的认知和心理,使他们在了解菜肴的原料与做法的基础上也能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Foren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曾武英:谈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J].饭店实务.2003,(1)

[5]葛正明:荷兰专家谈饭店和菜单的译名.中国翻译.1995,(6):40~44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归化与异化;纪录片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归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12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一、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舌尖》英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策略的应用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观众为中心”(李颜,2005: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蜜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腊汁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毛蟹炒年糕 :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清明团子:Sweet Green Rice Ball。香炸奶豆腐:Fried Dried Milk Cake。面拖蟹:Stir-Fired Crab。金丝虾球:Braised Shrimp Balls。

根据翻译菜肴名称时采用的具体手法,《舌尖》中菜名的归化翻译又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代表为“腌笃鲜”、“蜜汁火方”,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解释、增译的归化翻译策略。“笃鲜”、“火方”等食物对很多中文观众也是一时难以说清的,更不用说对中国饮食文化知之甚少的外语观众了。因此,有必要提供解释。在《舌尖》脚本英译过程中,对于此类情形,译者通常以该类菜肴的制作方法与食材的结合作为其英译菜名。第二类归化翻译代表为“炸藕夹”、“腊汁肉夹馍”等。“Sandwich”、“Hamburger”是最为常见的西方代表性食物,而其外观与制作方法恰巧与“藕夹”、“肉夹馍”相近,译者直接以目的语现有词汇对源语菜名进行翻译,既生动形象,又便于译语读者理解记忆。第三类翻译手法的典型例子为“香炸奶豆腐”、“面拖蟹”为例,译者在英译时采用删减的手段,使译文向目的语文化靠拢。“香”是一个较为抽象性与描述性的词语,而英文菜名大多直接简洁,很少运用形容词,因而译者选择在翻译时删去“香”。“面拖蟹”是上海名菜之一,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难以仅用几词概况,因而译者可省去过多描述,仅选其主要工序翻译出即可。

除了菜名翻译,烹饪制备过程的翻译也涉及归化法的应用。由于饮食文化差异,译语文化中并没有与中国众多烹饪手法对应的词汇,《舌尖》译者选取译语中较为接近的概念来对源语表达的意思进行解释,如“braised”一词在《舌尖》的菜名翻译中就兼顾了“烧”、“焖”、“炒”、“爆”四中烹饪方式。这与英国的“downpour”,“ shower”,“heavy rain”在汉语中只能译为“大雨”同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有较大差异且无对应表达的情形中,采用归化法是为首选。

另外,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也多次用到归化策略。由于这部分内容并非《舌尖》的主题,因此译者采用归化法,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使读者更易理解,尽量减少对非主题内容的民俗文化的解释。如译者将“红白寿诞或大型节庆”译为“personal anniversary or public holiday”,避免了对中国文化中“红白之事”的赘述,紧扣饮食文化这一主题。

(二)异化法的应用

归化法固然可使译文地道、可读性强,但如果源语意义较明确,或尽可能保留源语传统文化,则需译者恰到好处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下文为例。

泡馍也是从馍变化出来的一种西安主食。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对西安人来说,这个举手之劳是一个弥足享受的过程。

Paomo,another staple food in Xi’an,originated from the baked buns.Based on their own preference,people can tear a bun into different sizes.As for Xi’an natives,this process is what they enjoy very much.

这一段的字幕是介绍古都西安的主食,译者全段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西安人的饮食习俗表达出来。段首初次出现了“泡馍”这种历史悠久且极具代表性的西北小吃,译者直接以汉语拼音形式将其音译为“Paomo”,保存了泡馍所具备的独有的文化色彩。《舌尖》中类似的翻译还有馕(Nang),腊八豆腐(Laba Tofu)等。一些涉及地名的菜肴在翻译时也运用拼音直接进行音译,如诺邓火腿(Nuodeng Ham),蒙古奶茶(Mongolia Milky Tea),西湖醋鱼(West Lake Fish with Vinegar)等,这类翻译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烹饪技艺和风味。从目的语的形成来看,形式上更简洁、清晰、直接,同时也传递了源语文本讯息的准确性。

还有一些菜肴,如金鱼戏莲(Goldfish Playing with Lotus)、长寿面(longevity noodles)等,这些菜肴往往带有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与美好寓意,译者将其直译可以展现目的语文化内涵,同时反映出中国人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舌尖》中以异化法翻译,最大程度地向目的语观众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将中国的特色文化推向世界。

(三)异化与归化策略相结合

异化法与归化法并非对立的两种翻译策略,这一点在《舌尖》英文版译者对一些典型菜名的翻译中得以体现,如:岐山臊子面:Qishan Minced Meat Noodles。红烧毛豆腐:Stinky Tofu Braised in Soy Sauce。新式大闸蟹:New-Style Crab。手推馄饨:Handmade Wontons。麻婆豆腐:Spicy Tofu。异化法的效果是使源语文化能以本土化的方式传播,增强源语文化的影响力。归化法注重译语读者根据译语文化理解源语所表达内容。采用异化法将典型的中国食物“豆腐”音译为“tofu”,译者在翻译“麻婆豆腐”时又结合归化法,未对“麻婆”直接翻译,而是使用了目的语读者易理解的“spicy”一词。这种结合使用异化法与归化法的策略值得借鉴。

二、对外宣纪录片翻译的启示

我国译界对涉及文化因素的文本翻译应倾向何种翻译策略有较大分歧。一些学者支持归化的翻译取向,以目标语文化作为导向,为理解源语文化奠定基础。也有观点认为应采取异化的翻译取向,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源语中的异国文化因子,帮助有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学习和交流。笔者认为,就中国文化外宣纪录片文本的英译而言,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是二元共存的。并且近年来,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取舍的实践过程,呈现出由归化译法向异化译法渐进的总体趋势。

在对《舌尖》中菜名翻译策略进行统计之后,我们发现归化法占43%,为该文本翻译中的主导译法,但异化法则以38%的比例紧随其后;此外,与之前同类纪录片的英文译本相比,《舌尖》脚本的英译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比例有明显提升。这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识别度与认知度大幅提升不无关系。译语读者在对源语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更易理解异化翻译中具体表达的含义,源语文化也能在异化翻译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与保留。

美食无国界,用食物传递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英文版在翻译上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应用做到了适当的权衡,堪称中国文化外宣纪录片的典范,也为以后此类纪录片的翻译提供了借鉴。笔者建议在今后中国文化类外宣纪录片的翻译中,译者应把握由归化向异化渐进的大趋势,大胆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中华文化因子。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当采用归化法。在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不了解的领域应采取过渡的译法,既做到忠实源语,又兼顾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能力,把握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陈江宏,李静波.《功夫熊猫2》异化趋向归化的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13(16).

[3] 褚倩,陈建平.语用学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式餐饮菜名的翻译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2012(10).

[4] 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5] 李颜.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J].湖南大学学报,2005(19).

[6] 梁海飞.从中外史上功能对等理论看纪录片字幕翻译[J].黑龙江史志,2014(3).

[7] 林夏.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译者意图[J].电影文学, 2011(20).

[8] 刘泽权,张丽.异化之异化:韦努蒂理论再批评[J].外语研究,2009(3).

[9] 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 (6).

[10] 乔拓新.中文外宣纪录片英译的四类困难及相应策略――以“玩味京城”节目第五期《生灵的感悟》翻译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

[11]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2] 王晓旭.以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指导试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菜名[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2).

[13] 袁晓宁.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再思考――兼谈韦努蒂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观念的转变[J].东南大学学报,2010,7 (12).

[14] 张新.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国产纪录片字幕翻译[D].北京:外交学院,2012.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中国菜名;特点;翻译方法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提升,全球对中国饮食的关注也随之增多。目前,许多中国菜名的翻译都会让外国友人难以理解,比如将酸菜包翻译成酸性食品(Acid Food),将口水鸡译为流口水的鸡(Slobbering Chicken)等。因此,将中国的菜名准确翻译成英文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至关重要。

一、中国菜名的命名特点

中国菜肴的命名方式有很多,有的是根据菜肴的原材料命名(例如童子鸡),有的是根据烹饪方法命名(例如干煸豆角),有的是根据菜肴的地名命名(例如北京烤鸭),有的是根据菜肴的典故或是象征意义命名(例如东坡肉)。不同的菜名,其英译方法也有所不同。

二、中国菜名翻译的理论原则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映基本一致”。换句话说,就是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似的反应。

中国菜名的翻译要遵循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在翻译时,既要保留原菜名的特色,也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灵活采用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力求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菜名的丰富文化内涵。

三、中国菜名的翻译方法

中国的菜名种类众多,命名方式各不相同。译者在对菜名进行翻译时,要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不仅要准确翻译菜名,而且还要考虑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外国友人对译文的接受程度。

(一)直译法

在中国的菜肴中,以原材料命名、以烹饪方法命名的菜名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这两种菜名通常的翻译方法是:烹饪方式+主材+with/in +调料。

例如:白切鸡 Boiled Chicken with Sauce

酱肘花 Sliced Pork in Soy Sauce

酱烧排骨Braised Spare Ribs in Brown Sauce

京酱肉丝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

(二)意译法

在中国的菜肴中,有一些具有象征意译的菜名,有些菜名带有吉祥、富贵等深刻的寓意。在翻译这些菜名的时候,就要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它们的主要的烹饪材料和主材配料翻译出来。

例如:龙虎凤大烩 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

百年好合(婚宴上的一道甜食)Sweet Soup with Lily with Lotus Seed

龙凤呈祥 ChickenFeet with Prawn Balls

(三)直译加意译法

在中国菜肴中,带有典故的菜肴的翻译要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带有人名的菜名部分采用直译,其余的部分采用意译方法,译出菜肴的主要食材。

例如:东坡肉 Poet Dong Po's Braised Pork

佛跳墙 Abalone Soup with Shark's Fin and Assorted Meat

(四)音译加直译法

中国菜肴中有很多根据地名命名的菜肴。对于此类的菜肴,通常的翻译方法是音译加直译法,即音译+主料。

例如:北京烤鸭 Beijing Roast Duck

广东点心 Cantonese Dim Sum

麻婆豆腐 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五)音译加注释法

对于一些中文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通常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标注英文注释。

例如:锅贴 Guotie (Pan-Fried Meat Dumplings)

窝头 Wotou(Steamed Black Rice or Corn Bun)

蒸饺 Steamed Jiaozi (Steamed Dumplings)

四、结语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菜名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译者要明确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体现出这些菜肴的特点和内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04).

[2]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2001(06).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12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渗透;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41

学一门语言就是学一种文化,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任何一种语言的教学都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我们英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我认为初中的英语教学要注意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着重从以下赘龇矫婕忧可透:

一、饮食习惯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或国家的饮食习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7B第八单元是和食物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先大概说明一下中西方饮食的整体差异,再介绍一些主要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中西方饮食的整体差异体现在:观念方面,中国人“吃味”,西方人“吃营养”;中国人素食较多,西方人荤食较多;方式上,中国人聚而食之,西方人分而食之等。还有,美国的快餐业非常发达,著名的快餐店有Pizza Hut, KFC, McDonald’s。三明治成为讲究效率的美国人的主食,既营养又方便。

二、节假日及庆祝方式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中国人庆祝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英语国家的人们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也日渐在东方流行,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学生用书七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是讨论日期和生日,教师可以把英美国家的主要节日、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和各种各样美丽的传说等大体介绍一下。

三、称呼和禁忌

英语中的称呼与其它语言一样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民情和民俗内涵。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讲如何介绍人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称呼。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英美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Miss(未婚), Mrs.(已婚)和Ms(不知婚否),Miss可以单独使用,Mr.和 Ms常与自己的姓连用,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姓加夫姓连用。在中国,小朋友见到大人就要叫叔叔阿姨,但在外国,如果是亲戚、叔伯或是看着小朋友长大的非常熟悉的朋友,可称其为Uncle或Aunt,其他大人都被称呼为Mr.、Mrs. 、Miss或Ms。又如在汉语中,“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Are you married ?”(结婚了吗?) “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What are you doing ?”(你在做啥?)“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这些对个人情况的询问,在中国体现了亲密与关怀,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属于个人隐私,对这几方面的询问是触犯了英语中的禁忌。

四、打招呼和问候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打招呼和问候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交际文化的渗透。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预备篇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打招呼和问候。教师可以把中西方打招呼、问候的方式作个比较。西方人见面一般说 “Hello!”,“ Hi!”或 “How are you?”, 大都是“你好”的意思。英国是个岛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多雾、潮湿,且天气多变,甚至可以说人们一天能经历四个季节。英国人出门最关心的就是天气变化了,所以英国人谈话最平常的话题就是天气。一句“Good weather.”或“It’s windy today.”就能打开话题,拉近两个陌生人的距离,这样的开场白也不会触犯别人的隐私。中国人打招呼一般说“你去哪里”,其实体现了对对方的关心,但是外国人就很难理解,因为这可能冒犯了别人的隐私,心里会想“我去哪里关你什么事”。中国人也经常说“你吃饭了没有”,这也会让西方人误解,让人以为是想邀请对方吃饭。因此,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与西方人交流起来或阅读起西方人写的文章就没有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五、赞扬和感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交际中避免语用错误,更加得体地运用语言。如对别人的赞扬要表示感谢而不要谦虚;日常用语中包括对家人在内要多用please, thank you等表示礼貌;中国人视谦虚为传统的美德,所以对于别人的赞扬会反复地予以否认、扁损自己,而英美国家就会很自然地表示感谢。当听到别人夸长得好看、衣服漂亮时会说“哪里,哪里,很丑的”,而英美国家的人就反应“Thank you.”或“It's kind of you to say so.”再如,同样是接待顾客,中国的售货员会问:“请问你要买什么?”在西方,售货员会说“can I help you?”。如果中国售货员用中国式的英语招呼英国的顾客:“What do you want ?”那就犯了语用错误,就会使对方感到茫然。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又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多层次、多渠道地帮助学生从语言现象中发现文化,并通过掌握文化来指导学生学好外语,从而使学生具有得体的社会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