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文化

茶文化

时间:2022-12-03 00:14:14

茶文化

茶文化范文1

茶,这种发源于泱泱中华大地的饮品。一直以来,都被国人称为最具中华民族气质的代表。而我对茶最初的记忆又在哪儿呢?当我在脑海中搜寻它的踪影时,记忆被锁定在了儿时街头的那一杯杯凉茶上。

记得小的时候,每当烈日炎炎的夏日和伙伴们玩耍的时候,在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些老爷爷、老奶奶摆的小茶摊,所谓的小茶摊,其实就是由一个人随意拼搭一张小桌,其上放定几杯凉茶,那人就坐在一旁的小凳上,但他并没有卖力吆喝,只是坐着,而路人若是想喝茶就走过来,端起一杯爽口喝尽,递上钱就离开了。那时的凉茶是装在透明的玻璃口杯里的,为了饮用方便,茶中的茶叶、茶梗早已去尽,只留下半黄微褐的汤,杯口还放着一块裁的方正的透明玻璃以防灰尘落入。这样一杯解渴消暑的凉茶只需两三毛钱就可买到,正是由于它物美价廉,所以很受人们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饮品推陈出新,街头凉茶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儿时的记忆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还是想喝一口街头凉茶。

孩子都不喜欢茶苦涩的味道,加之家中也无人喜茶,所以小时候很少喝茶,家人也只是在有客人来访时,冲泡一些单位发的散茶,现在看来都是些品次不太好的花茶。对小孩子来说,茶的最神奇之处便是,当你吃过蒜,往口中放些散茶,咀嚼几分钟后,将茶渣吐尽,口中的异味就消失了。与茶相比,也许可乐、果汁的口感更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厌倦了它们甜得发腻的口味,而茶中飘散出的缕缕清香和那淡雅的口感,似乎更能平复我日渐焦躁的心。

茶,那种特有的历史沉淀感,似乎很能感染人。在都市人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茶不失为一种最佳的调剂饮品。喝茶也是讲究情调的,独自一人时,打开音响放一支自己喜爱的曲子,泡上一杯温性的铁观音,手捧一本书,靠坐在沙发或是床上,真是再惬意不过了。若有知已如约而至,泡上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两人对坐,一边品茶一边促膝长谈,不快意否?

我相信,中国的茶文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之欣赏,而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它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茶文化范文2

 

    《九经》(注释见后)无茶字,《班马字类》中亦无茶字。用荼以为茶,自唐始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茶这个字实为唐代陆羽所造,本字来源于荼字,荼的古楚音读za、tou,(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读若磋,差,楚音读za,楚地磋、琢、啄、差不分,都读za音,啄木鸟在楚地乡下仍然读za mǔ  liao),只有把荼的古楚音找准了,《茶(za)经》的文化含义才能余味无穷,我们才能为下次的汉语拼音改革找准方向。唐代陆羽把荼去一画而造‘荼’的异形字‘茶’,定音为za,实是为其《茶经》一书开路。‘荼’由正楷‘艹’、‘人’、‘一’、‘木’四部分组成,‘一’居‘善’位而化‘善易’之意义(一易同音,‘一’指代‘易’;古音中‘三善’同音,‘三’指代‘善’),‘ 荼’策‘一’化‘茶’,其《易》善矣。在易理中,‘za’音的首选之字为‘杂’,《易》云:“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黄裳元吉,文在其中。”孔子读《易》作《十翼》,《杂卦传》即《十翼》之十,《杂卦传》有总揽其意的一首诗:《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失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为什么是诗?音训可求,茶诗有云:“天健同游,比乐思友;临观知易,何欲何逑?吉凶同居,不失真主;众妙之门,绮梦巧拙。”《茶经》中的‘或与或求’,今也知否?茶花女的静女之贻,今也在否?

     《茶经》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十部分构成。 ‘十之图’即‘荼之识’的谐音(注:楚因图、兔、土、荼等字读头tou音),‘荼之识’中‘荼’驱‘一横’化为‘茶’之‘一之源’(一易同音,‘一’ 指代‘易’,横亨同音hēng  ,‘横’指代 ‘亨’,源元同音,‘源’ 指代‘元’),这就是‘茶荼之易,道为文化’。 ‘茶荼之易’隐喻‘察人心,知变化’,茶有清明将来察,茶有谷雨 历史 察,子曰:“唯君子能好人、能恶人”,诗云:

 察微知拙,佩玉琼玖;

承前启后,宜言饮酒。

 以翱以翔,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茶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茶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茶佩以报之。

   

       上面讲的是‘茶艺知源’,下面就讲‘茶十知图’的‘荼’。 图,楚音读tóu, tóu音在楚,含‘荼、图、土、头、土、途、凸’等字器, tóu音与za音按易理搭配,za音首选字为‘杂’, ‘杂’即‘文质彬彬’,子曰:“文质彬彬,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tóu音首选字为‘土’, ‘土’代表大地‘坤’ , ‘土’居‘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五’位上,脚踏实地,意义重大。由za音次选字为‘查’,tóu音次选字为‘途’,人在旅途,归去来兮,怎能不查清来去归路?…茶无土不立,无阳崖阴林紫者(不扬雅、不盈文行忠信诸执者,不善)不上,无西南(习揽)不成嘉木;知人参(仁善)为累,则茶累(文质彬彬之类)尽矣。《诗经·兔爰》云:

 

    有图圆圆,自不离乐。

我生之初,尚有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律。

尚梅,有阿!



有途远远,执不离福。

我生之初,尚有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佑。

尚莓,有觉!



有土源源,志不离同。

我生之初,尚中庸;

我生之后,封雌搏雄。

尚美,有聪!

 

       我想,这就是赏茶知荼的形而上,我们谓之曰‘茶道’。

 

    备注:

    《九经》——隋炀帝以“明经”科取士,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为“九经”。

 

茶文化范文3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同时也是茶具的故乡和发源地。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为历代茶人所重视。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器一样,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用,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改进。根据不同的制作材料,可分为陶瓷茶具、金属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器具以及玻璃茶具等几类,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陶瓷茶具。尤其是唐宋之后,由于陶瓷技术的发展和陶瓷的优越性能,陶瓷茶具成为主流。

就有文字可查的资料来看,通常认为我国最早的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的《僮约》一文所提。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此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童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具的史料。这些器具不一定是茶具,很可能包含食具,即使是茶具,也不都是饮茶器具,至少还应包含烹茶器具。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把和茶事有关的器具分为“具”和“器”两部分。他在《茶经・二之具》中把用来采、制茶的工具一“篡、灶、甄、柞臼、规、承、檐、花莉、桨朴、贯、棚、穿、育”等称为“具”;在《茶经・四之器》中把用来煮茶、饮茶、贮茶、贮盐的器具,包括煮饮茶前炙茶、碾茶等对茶再加工的辅器具,称为“器”。可见在陆羽的思想里,“茶具”与”茶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指称不同的事物,不能混为一谈。陆羽的文化修养很高,他把这部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论述茶事的著作以“经”名之,而“经”是思想行为的准则,因此他将茶具与茶器分类并十分重视对“器”的阐述,从而提升了茶饮和茶器的文化品格。

但在一般文献和生活中,“茶具”与”茶器”通用,多指后者。如唐代《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载:“(常)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等;北宋蔡襄《茶录》中仍将饮茶过程中所用器具称为“茶器”。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则将饮茶过程中所需器具称为“茶具”。宋以后多称“茶具”,如宋・林逋《复赓前韵且以陋居诧而诱之》诗云:“画共药材悬屋壁,琴兼茶具入柴扉”;元・王冕《吹箫出峡图诗》云:“酒壶茶具船上头,江山满眼随处游”;明・陶宗仪《南浦词》云:“孤啸拓篷窗幽情,远都在酒瓢茶具”。

古代有关茶具的文献记载很多,文物实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茶具和陶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陶器从土陶到硬陶再到硬陶,表明人们对烧陶技术的掌握也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釉陶火度再高尚去就可烧成瓷器茶具。陶瓷茶具在人们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细究中国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以陶瓷制茶具的确是“合则双美”的最佳组合,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必然选择。从陶瓷茶具的历史可以得知自古至今人们对待品茶,已不仅仅是日常的物质生活需要。饮茶不仅是满足嗅觉和味觉――嗅茶香、闻茶味,其次还要满足视觉和触觉――观茶汤,品茶具。甚至还有听觉上的享受――以茶会友,清淡阔论。最后陶瓷茶具不仅仅是为了其倒饮茶,而且能体现主人的修养风度,所有的这些都被上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层次,茶具的设计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设计和体现。

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繁多,做工更精细,质量也属上乘。现代茶具广义上指与饮茶有关的所有器具,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主泡器,即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壶、盅、杯、盘等;辅泡器,即泡茶的辅助用具,如茶荷、茶巾、渣茶拂等。备水器,即提供泡茶用水的器具,如煮水器、热水瓶等。储存器,即存放茶叶的罐子。不过,现代人指的“茶具”,是狭义上的茶具,即主泡器,也就是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现代茶具种类虽然如此众多,但它仍然与茶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了新的时代风貌。其中陶瓷茶具尤为人所钟情。

陶瓷茶具又分为陶器茶具,瓷器茶具和拓器茶具等。其中瓷器茶具又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黑瓷茶具等。其中瓷质茶具传热慢,体温适用,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泽古朴,特别是宜兴紫砂为陶中珍品,用来沏茶香味醇和,汤色澄清,保温性好,即使夏天茶汤也不易变质。陶瓷茶具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产品,实用功能是陶瓷茶具的基础,审美功能则是陶瓷茶具的灵魂。日用陶瓷审美是通过制品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悦目的花面装饰及陶瓷本身的质地美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来实现的。其中紫砂茶具又最受茶人的钟情,除了其质地适合泡茶外(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茶不易馊),其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紫砂茶具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艺家挖掘我国陶瓷文化内涵,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通过泥土的捏制而展示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茶具已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成为了一种精神艺术品。

陶瓷茶具是人们的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并随着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和满足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人们的生活使用需求、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由于茶和陶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社会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诸多方面,陶瓷茶具的发展还涉及到哲学史、美学史、美术史、科技发展史、政治经济乃至工商业发展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等众多领域。在这些陶瓷茶具上,不仅可以品味出茶之精华的凝聚,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淀,哲学思想的内蕴,时代精神的映照,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文化交流的发展等等。

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因素是作为日用陶瓷的基本要求和决定因素。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是双重性的,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其精神功能是以它本身的艺术形象来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陶瓷茶具的设计如果只注重其功能化、高档化,而不顾其它因素,也就失去了这种精神功能,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市场。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更多地将人的情感注入作品,无论在造型形体处理上还是在图案纹样中,极有力的表现出人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茶文化范文4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作用

1.茶文化赋予茶叶经济人文精神

“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际交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茶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通过茶有缘相聚一起,广交天下之友,茶能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现实生活更加美化,将生活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中国茶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和积淀,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品。茶文化的传播使得茶叶经济在亲切、祥和的人文氛围中进行活动。

2.茶文化为茶叶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几年来,各地举办各种类型与茶叶文化相关的茶叶经济活动。比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这些茶叶经济活动中往往渗透着茶文化;这些茶叶经济活动通过茶文化的宣扬吸引茶爱好者。举办类型小至地区,大至全国,茶叶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举办茶叶经济活动都以茶文化为载体,这些茶文化主要有茶艺展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等,借助于茶叶文化,各种茶叶公司、茶厂和茶馆等纷纷借此机会进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进行业务洽谈,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前往消费和业务洽淡。这种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篇章。

3.茶文化带动茶业经济产业链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这个载体,且茶文化不断趋于发展成熟。茶文化与茶叶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艺开发、茶会、茶礼等各种茶业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比如中国白茶之乡安吉是全国闻名的茶乡。白茶产业得到了规模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白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安吉茶叶经济的发展,安吉也举办各种活动弘扬茶文化,为了使安吉白茶知名海内外,继续发扬光大,安吉县多次举办白茶节,节庆活动举办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使得当地的茶叶经济呈稳健发展趋势。通过安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对茶叶经济产业发展的渗透力是无穷的。

4.茶文化提升品牌形象

为了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茶叶产品包装除了要体现文化的特性外,且包装需防阳、防臭、耐高温。茶的包装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关卡。精美的包装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者消费,增加销售量,还可以提升茶叶品牌形象。使茶文化得到推广和宣传。茶叶的外包装不仅外观图形、字体、色彩,就连材料的选用都充分渗透着文化气息。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的方法

1、要充分树立挖掘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提炼中国“茶文化” 精神核心理念的观点,用来指导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加快茶叶经济发展,显示“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普及倡导“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的宣传,推进这一战略目标在茶叶经济发展中的实现。

2、树立倡导 “茶为国饮”发展茶业经济理念,解放思想,转变单一经营观念,探索和创建茶餐结合、分时消费等多种经营模式,满足中外市埸需求。

3、编制 “茶为国饮”、拓展茶叶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分期实施年度计划方案。将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当年或规划期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确保实施。

4、建立全国优质名茶开发基金。重点扶持和鼓励名茶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优质名茶生产,为发展茶饮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优价、绿色环保的茶品。

5、树立品牌理念,培育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交流会”,弘扬中国名茶的特定理念,探讨经营模式,交流经营经验。

6、定期举办“茶文化”论坛,宣弘学术观点探讨、产业发展研究等宣传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精神,交流茶经济、茶文化的经验,并作为中外“茶文化”交流的“桥梁”。

7、征选和培育“茶文化”形象系列代言人,为宣传整个倡导活动,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服务。

8、建立茶科研发展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培育新品种、优化历史名茶种,为发展茶饮业提供科技含量高、颇具市埸竞争力的新茶品。针对产地、本区域和全国三个不同产茶区域,分别建立名茶研发核心层、紧密层和联系层协作关系,促进名茶市埸开发。

9、建造“茶文化”展示馆,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姐妹馆。可在馆内分别设立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各个展示区域,向大众展示“茶文化”物质载体和内在精神的理念内涵。

10、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充分组织和精心编排“茶文化” 专题节目,向世界昭示我们倡导国饮、发展茶经济的理念和决策及方略。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作用相关文章:

1.茶文化对经济发展作用是什么

2.茶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3.茶文化的经济作用有什么

茶文化范文5

[关键词]荼文化产品;产品附加值;茶文化经济;发展性对策

[作者简介]龚永新,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蔡世文,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59-03

文化产品是相对于传统产业生产的物质产品而言,由文化产业生产或为传统产业利用其文化资源生产并能满足人们一定精神需求的产品。按照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的提法:“在消费社会中,所有的商品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价值。”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每一种商品都可能是有文化的,因而生产有文化的商品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每一个适应消费社会发展的产业或企业,都可以也有能力生产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化价值商品的产业或企业。这样理解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我们不仅得到了有关文化产品的最宽泛的界定,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推动实现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的最密切的沟通,使纯物质到纯文化的产品最终成为一个系列。

就这样理解,茶文化产品也会是更加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结构体系包括在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既然这四个方面都存在着茶文化的资源,那么茶文化产品也就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被生产出来,这将涉及到与茶相联系的方方面面的成果,其中也包括只具有茶的符号意义的范畴。如果把这样的茶文化产品分成不同的层面来概括,我们可以把“杭为茶都”从宏观层面视为一个茶文化产品;把茶文化生态园从中观层面看作是一个茶文化产品;把一部茶书、一张茶画、一只名茶、一项茶文化服务等从微观层面当作一个茶文化产品。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分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产品不仅表现为以实物的形式,而且还表现为以劳务的形式,以及以文化理念为指导,打破茶文化产品和茶物质产品的界限,赋予其产品以一定的文化意味的形式。茶文化产品以实物的形式,是一种最普通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时已有人将茶作为祭品,《尚书・顾命》载:“王三宿、三祭、三诧。”即周成王的遗嘱,希望继任的康王能够三祭三茶。茶祭似乎说明,茶是一种有了文化内涵的物品。今天,茶文化产品大量的仍然是以茶的历史文物,茶书、茶画,名茶、名泉、名具以及名景等实物形式。“杭为茶都”则是这样一个以名茶、名泉、名具、名景为基础,形成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寻找到的茶文化完美结合,主要以实物形式显现的其规模巨大的茶文化产品。

茶文化产品以劳务的形式,则是一种产品与生产和消费行为不能分离的产品样式。如我们可以从互联网视频搜索到一个有关茶的系列节目,叫“体验民族茶俗之旅”,这个系列节目目前已包括“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苗族虫茶、八宝油茶”、“彝族烤茶”、“土家族擂茶”、“基诺族凉拌茶”、“布依族采花茶”等视频内容,它是以各地茶习俗文化为基础,以一种劳务的形式(表演)加以表现,服务于人们的观赏和旅游。通常人们在茶叶消费过程中所享受的茶艺表演服务,有关茶的媒体宣传、茶的培训服务等,都是以劳务的形式出现的茶文化产品。

以文化理念为指导,打破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界限,赋予产品以一定的文化意味,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使经营者获取收益,这是一种虚实结合繁荣经济的茶文化产品表现形式。我们通常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往往就是想运用这样一种样式。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安溪县政府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等地举办茶王赛。1999年6月11日,安溪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茶王赛,震动京城。同年在安溪(香港)茶王赛,创下了100克铁观音拍卖11万港元的天价,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就是这种形式的突出表现。

文化产品也好,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也好,体现高附加值是其最大特点。以上述的茶文化产品为例,所谓附加值是指独立于产品主体价值之外的、能够给产品整体价值带来增值并给消费者(客户)与厂商带来利益满足,进而激发出消费者(客户)购买欲望、购买行为和厂商产销积极性的效用。因此,这部分附加值实质上就是产品高于社会平均的销售利润率的差额。举办“茶王赛”产生出“茶王”,而“茶王”作为茶叶产品主体价值之外的,通过拍卖获得的“天价”的效益,就是它的茶文化产品附加值。

茶文化产品(包括这种有文化内涵的茶商品)的高附加值是人为形成的,它的形成往往通过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通过人们实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而创造的、形成的“科技附加值”。众所周知,我国浙江省茶叶科研单位最多,茶叶科技力量最雄厚,所以该省生产的有关茶产品科技附加值含量普遍较高,如名茶、袋泡茶、保健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具、茶叶包装、茶叶机械和茶叶新产品等。当今世界,人们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从而创造出的以含有儿茶素的防辐射手机贴,以绿茶多酚、儿茶素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汽车空气清新剂、空气净化器、空气滤清器等,都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各类茶文化产品。

第二种途径,是人们通过提高竞争力,特别是企业利用CIS等手段创立名牌所创造的“品牌附加值”。在茶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这为广大的企业创造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湖北五峰采花毛尖茶,经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努力,到2006年成功打造为“湖北第一名茶品牌”,为此采花毛尖茶品牌附加值大幅增加,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如品牌得以确定的2006年,该企业的茶叶产值3400万元,确定后的2007年,该企业茶叶产值达到4900多万元。而且这几年无论是企业产值、茶叶总体价格水平都做到了稳定增长,深刻体现了品牌创建对于提高附加值的意义。

第三种途径,企业通过努力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从而创造出“文化附加值”。比如说,对于名茶与大宗茶的差异比较,人们往往从物理和化学层面分析,很难找到合适的答案,但每公斤数千元价格的名茶与每公斤十多元的大宗茶,价格差异却是悬殊的,这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中国十大名茶中,绝大多数都是历史名茶,历史名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江西庐山云雾茶,其渊源可追

朔到东汉时期,因而这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增值作出了贡献。名茶不仅有“科技含量”、“品牌含量”,而且富含“文化含量”,所以它包括了附加增值的各种形式。一个产品,其附加值的形成为各自表现形式的组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是名茶永远的“亮点”。

茶文化经济,是就与茶的消费相关的领域而言,能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经济以及实物经济文化附加值增加的经济。茶文化产品的丰富与茶文化经济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茶文化产品的丰富,为茶文化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动力,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茶文化经济的迅速增长,又必然进一步推动经济文化化,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使茶文化产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丰富茶文化产品繁荣茶文化经济,首先是在摸清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各地特色。鲁迅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他的小说对绍兴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当地饭店多有涉及,所以现代人利用这样的文化资源,打造了“祥林嫂饭店”、“咸亨酒店”、“孔乙己酒家”等,形成和发展了文化经济。2006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杭州市茶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杭州市茶叶的区域布局要依托名茶品牌,重点建设西湖龙井茶、径山茶、天目青顶茶、鹳山龙井茶、雪水云绿茶、千岛银珍茶、千鸟玉叶茶等7个产业带。也正是在掌握家底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作出的战略选择,不仅有利于突出该地区农业产业特色,也有利于丰富茶文化产品。

茶文化范文6

妈妈很喜欢品茶,因为茶有数不清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妈妈还和我说品茶,是一种享受,品茶既讲究茶具种类,又讲究品饮心态、饮品姿态、饮品礼仪…。而且茶饮不离茶具。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

我看过一本书,书上曰:“一杯则曰品,二杯则曰解渴,三杯是驴饮。”品茶很有讲究,一杯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

我国茶区甚广,茶类之多、饮茶之盛、茶艺之精,茶史之悠久,堪称世界之最。因此妈妈常常把我叫去一边品茶一边讲述茶的文化。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更多中国古老茶文化的知识。

茶文化范文7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咖啡于西方人而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茶于中国人的意义,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茶与咖啡是中西方极具代表性的饮品,它们被视为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茶的清新淡雅与咖啡的浓香醇厚使它们各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韵调。文章通过介绍两者的起源以及发展状况,分析两种饮品背后的文化差异,以解释现如今中西方文化表现上的不同,甚至通过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相互比较还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人文气息,以此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

茶;咖啡;文化差异

文化,经常被很多文人及学者们挂在嘴边或者写到文字里面。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长时间以来就未曾停息过,并且一直都是学术界讨论的主题。能够让人意识到的是文化的的确确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两部分组成的,而精神生活强调的就是文化上的生活,也就是说没有文化就没有人们的精神生活。众所周知,茶与咖啡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饮品,茶的清香淡雅给饮茶者带来沁人心脾的陶醉之感,而咖啡的浓郁醇香则给饮者带来回味无穷的境界。茶是发源于中国的一种独特的饮品,自古以来它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咖啡于西方人而言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如今茶与咖啡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尽管这两者都扮演着静心、舒适、闲淡、享受且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但是两者却在很多方面表现着很大的不同,主要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茶与咖啡的起源

1.1茶的起源

关于茶的起源问题可谓众说纷坛,并且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解释。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并且茶也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引入到世界各地的,实际上中国的确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有茶的存在了,无论是从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当中,还是从古代诗歌对茶的描写里,都可以看出茶在中国由来已久。尽管对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说法,但是却不曾对茶的起源有个定论,关于茶的原产地有西南说,四川说,江浙说等。而茶的发源时间更是众说不一,分别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等。总之,茶的起源和时间仍然因为历史记载的缺乏和不精确而显得模糊不清,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1.2咖啡的起源

咖啡的起源同茶的起源是有相似性的,即它也是没有一个定论和确定的说法的。根据历史学家的解释说,非洲是咖啡的故乡,咖啡树最早生长在埃及的咖法(Kaffa)省,并且据说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土耳其的大使们将咖啡引入到了法国,之后法国将咖啡推向了西方的各个国家。总之,茶与咖啡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都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并且由于历史的久远性以及史料的缺乏性问题,关于茶与咖啡的真实起源等问题已经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的是这两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并且逐渐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并不断充实和发扬。与茶并列的咖啡亦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也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咖啡文化。两者在世界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2茶和咖啡的普及发展状况

2.1茶的普及与发展状况

在中国的国土之中,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茶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茶文化,比如说有茶艺、茶道、茶具、茶包装、茶楼设计以及茶诗和茶禅等等很多方面。饮茶在很多时候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饮茶,它代表了更多语言性的传达与阐述,代表了艺术的境界与审美。一方面它使得人们精神生活或者说是文化生活不断充实和富裕,另一方面它又推动着茶具、茶器以及茶文化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并且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吸收了中华的茶道文化,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茶文化与茶艺术。据统计茶是在16世纪的时候引入欧洲的,到18世纪的时候茶多在欧洲已经盛行起来了。之后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垄断中国的茶市场和茶商品贸易,不断的强行进入中国市场,逐渐地形成了对中国茶的控制。之后美国虽然没有直接的参与到对中国茶的垄断中来,但是他却凭借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地位将发端于英国的速溶茶和冰茶推广到了全世界。

2.2咖啡的普及与发展状况

据调查显示,咖啡在西方国家里的传播和兴起要比茶叶晚一些,据说在17世纪的时候,新理性主义的思想在欧洲迅速地蔓延开来,并且这一新思想催生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接着在此思想的传播之下带动了具有“醒脑剂”功能的咖啡的盛行。西方国家为了打破阿拉伯人对咖啡生产的上的垄断,荷兰人与法国人都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终于在爪哇和中南美种植成功,并且开始大量生产。自此以后咖啡就持续地进入到欧洲的市场之中来,并且深受各个国家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咖啡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里,主要的是集中在聚会社交的场所之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北美,据说咖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开始发展起来,而美国对咖啡的营销策略是推广真空罐装的咖啡和速溶性的咖啡。并且美国在1971年的时候在西雅图创立了首家集聚咖啡文化的场所即星巴克,今天的星巴克更是在多地都发展起来了,逐渐的成为世界咖啡文化的中心之地。大约是在20世纪的时候咖啡才传入到中国的,并且是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但是那时的咖啡还只是凤毛麟角,并没有在中国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直到半个多世纪以后咖啡才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中国人所传播。咖啡于国人而言一直都是一种舶来品,它代表的是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与好奇,尤其是在国内各个地方兴起的星巴克这样的咖啡文化中心更是对时尚的展现,同时也是国人们了解国外文化的一种途径。

3茶和咖啡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范围可谓是包罗万象,文化属性也是繁多的,包括饮食文化、出行文化、艺术文化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围。茶与咖啡都是闻名世界的饮品,两者都属于饮食文化的范畴,但是由于两者发展的深远性以及它们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性使得它们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即茶文化和咖啡文化。文化的形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们是源自于生活而又凌驾于生活之上的一种存在形式。但是不管如何理解和把握,一个很明晰的事实是文化的的确确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一种人文性、民俗性以及民族的色彩与性情。下面我们就针对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上的不同,来更深层次的分析两种文化背后的国民性,以期为中西方的差异性寻得一份合理的解释。

3.1中庸之道与崇力竞争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茶的,好多人都喜欢茶的清新淡雅、喜欢茶的温和性情。饮茶者需要静心体味,才会体会到茶的幽香与怡情,慢慢地感受着茶色与茶韵,将茶的性情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寻求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茶树是可以栽种到各家的门前或者门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练就了人们朴实、淳厚、谦和的性情。中国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将传统文化里的谦让、恭俭以及宽容和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3.2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仅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围之内,那种重视宗族观念与血缘体系的生活让人们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内省而轻视开拓的文化形态。相反,西方国家则较多地受到当地山地与海洋的影响,受到地势上的阻碍,在寻求改变生存之道的时候也开拓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在茶和咖啡的传播过程中两地发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两地之间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就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态和营销策略在中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漫长过程,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我们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说茶在我国尽管存在深远,历史也很悠久,有着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但是它却并未将中国的这些特色引领到世界的范围之内。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开拓精神,在短期之内就开发了方便携带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尽管中国仍然是茶的最大生产国,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断的研发新的茶形式与咖啡形式。比如说现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现了西方人的开拓精神。所以说中国可以在保持自身茶文化的同时要着力地开拓创新,发展茶文化的新的存在形式。让茶更好地走向世界,并且能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结语

茶文化是中庸文化,中国人喝茶追求的是静心,静身,修身养性。西方人喝咖啡追求的是激情,热烈,奔放,方便,快捷。这两种饮品给中西方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以及影响程度,从以上茶与咖啡的起源与它们的发展和普及状况来看,茶与咖啡的背后的确蕴含着不同地域下的不同文化,这给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提供了一个路径选择。

作者:叶婷婷 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黄亮,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2015(2):12-16.

茶文化范文8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陶花节——茶文化专场”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有关茶的歌、有关茶的传说、怎样泡茶才好喝……

在活动的几天内,我们跟着陆华老师学了有关茶的歌。

在班队课上,陆老师在广播里将我们唱歌。赵老师在班里说着这件事,同学们听了哇哇大笑,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陆老师先把歌词跟老师们说,让老师把歌词写在黑板上,然后陆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一句,唱得像只老虎,不过我们已经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也跟着广播唱了起来。

有关茶的传说很多,有龙井茶的传说、黄山毛峰的传说、铁观音的传说、君上银针的传说……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铁观音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二百多年前,当地有一位老茶农姓魏名荫,精于茶事,又笃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献清茶。一夜,在梦中荷锄出门,至溪涧石旁,见石缝中有一茶树,枝繁叶茂,芳香似兰,深感诧异,正欲探身摘叶,忽被犬吠声惊醒。翌晨,他循梦中途径,行至观音岩打石坑石壁处,果然看到梦中所见茶树,汁淳厚细润,边缘作锯齿状,红芽绿叶,异于它种。遂将茶树移植家中一破铁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从未有过的好茶,亲朋好友品尝之后,无不称道。由于此树是梦赐之物,又栽在铁鼎中,而且茶色重如铁,故取名铁观音。

我还知道了怎样泡茶才好喝。在活动的那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叫我给客人们泡茶,我根本就不会泡茶: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多,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少,一会儿水太热,一会儿水太冷……我不情愿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见我烦躁的样子,走过来对我说:“女儿,你这就不懂了,泡铁观音可不是这样泡的,应该这样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温,泡乌龙茶的水温要在100度左右,水温太凉,铁观音就会泡不开,香气也不能发挥。其次在冲泡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冲泡的时间。时间和水温都把握的好,那冲泡出来的茶就应该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我听了爸爸的话,茅塞顿开,马就去泡茶了。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好多的知识。

江苏无锡锡山区八士实验小学五年级:王敏婕

茶文化范文9

普洱茶本就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气质,在古老的马道上,在深山广袤的密林里,在少数民族的风情中……在这十年当中,新生的普洱茶文化加入了中国茶文化大合唱:各类普洱茶私学现象地出现、普洱茶品鉴聚会,茶人服、茶具,普洱茶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的普洱茶文化元素不断丰富,让我们变得更加文化与艺术。时间之于普洱茶文化,赐予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在此期间,很多文人茶客与媒体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普洱茶以文喊魂,修复与再现了普洱茶的往日历史,推动了当代普洱茶新文化的滚滚车轮。

长久以来,普洱茶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在茶马古道上穿行着,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中传承着。如同有生命的流动的因子,在以思茅(普洱)为中心,辐射/北京/东南的崎岖道路上,有数不清的商帮马队走过,普洱茶安静地躺在马背上,跟随着马帮的足迹流动,一边记载着一个个的故事,一边记载着一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它自己本身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从生涩变得醇厚,一条漫漫马帮之行,引发出普洱茶后发酵的的特质。在流动的过程中,带动了普洱茶文化的繁s与发展,促进了交流,杜绝了闭塞。普洱茶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淀,打下了扎实又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尤其是近代的普洱茶文化,经历了百年断代的风雨之后,以十年为一个节点,都会有新鲜的气象出现。这十年,普洱茶最大的改变是对人们观念的改变。自唐陆羽著书《茶经》之后的一千多年以来,绿茶一直为中国茶的主体,由绿茶衍生的茶文化一直主导中国茶文化的走向。如铁观音、龙井、碧螺春、绿茶,江浙、福建这些词汇,永远是中国茶的中心词汇;普洱茶、云南、边疆之类的词汇只能成为配角、边缘,永远登不了茶的大雅之堂。如今,因为普洱茶的兴起,这种观念被刷新,被升级,更加具有独特时尚的价值。

如今,我们对茶的观念,生态健康、有机、环保这些词汇早已上升为中心词汇。我们知道,这样的思维方式更加朴实,更加重要,也更加接近茶文化价值的真义。

普洱茶本就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气质,在古老的马道上,在深山广袤的密林里,在少数民族的风情中……在这十年当中,新生普洱茶文化加入了中国茶文化大合唱:各类的普洱茶文化私塾出现,普洱茶品鉴聚会,茶人服、茶具,普洱茶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等普洱茶文化元素不断丰富,让普洱茶变得更加文化与艺术。时间之于普洱茶文化,赐予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在此期间,很多文人茶客与媒体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普洱茶以文喊魂,修复与再现了普洱茶的往日历史,推动了当代普洱茶新文化的滚滚车轮。

茶文化范文10

关键词:茶饮茶茶礼茶文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茶以人兴,人伴茶名。现在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喜欢饮茶,茶和茶文化覆盖了全球。

美国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

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英国

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

英国人好饮红茶,特别崇尚汤浓味醇的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伴随而来的还出现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会以及饮茶舞会等。目前,英国人喝茶,多数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倘有客人进门通常也只有在这时间段内才有用茶敬客之举。他们特别注重午后饮茶,其源始于18世纪中期。因英国人重视早餐,轻视午餐,直到晚上8时以后才进晚餐。由于早晚两餐之间时间长,使人有疲惫饥饿之感。为此,英国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时左右请大家品茗用点以提神充饥,深得赞许。久面久之,午后茶逐渐成为一种风习,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英国的饮食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都有供应午后茶的。在英国的火车上,还备有茶篮,内放茶、面包、饼干、红糖、牛奶、柠檬等,供旅客饮午后茶用。午后茶实质上是一餐简化了的茶点,一般只供应一杯茶和一碟糕点,只有招待贵宾时,内容才会丰富。

法国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靠大西洋。自茶作为饮料传到欧洲后,就立即引起法国人民的重视。以后,几经宣传和实践,激发了法国人民对"可爱的中国茶"的向往和追求,使法国饮茶从皇室贵族和有闲阶层中,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法国人最爱饮的是红茶、绿茶、花茶和沱茶。饮红茶时,习惯于采用冲泡或烹煮法,类似英国人饮红茶习俗。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或一小包袋泡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流行饮用瓶装茶水时加柠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还会在茶水中掺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凉的鸡尾酒饮用的。

法国人饮绿茶,要求绿茶必须是高品质的。饮绿茶方式与西非饮绿茶方式一样,一般要在茶汤中加入方糖和新鲜薄荷叶,做成甜蜜透香的清凉饮料饮用。

花茶,主要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其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习惯于用茶壶加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饮。爱茶和香味的法国人,也对花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特别在一些法国青年人中,又对带有花香、果香和叶香的加香红茶发生兴趣,成为时尚。

沱茶主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一些养生益寿者、特别是法国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每年从中国进口量达2000吨,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种类。

另外,浪漫的法国人从来就不会放弃在浴缸里浪漫的机会,也从来不会放弃在浴缸里制造美丽的机会。现在,巴黎人最喜欢的洗浴形式莫过于茶叶澡。把茶叶和桉树叶、海藻同包于柔柔的雪纺绸中,投于浴池,有一股淡淡的茶香溢出。嗅着如此清爽的味道,将身体完全融于其中,有水在旁边荡漾,还有什么身心疲惫要谈啊,剩下的就是情啊爱啊了。怪不得巴黎人就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看来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绝对是真理。巴黎人懂得茶叶中含有人所需的微量元素,所以美容护肤、减肥当属它无疑了。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因此饮茶带有英国色彩,大多习惯于饮红茶,普遍爱好的是牛奶红茶。一般早、中、晚饭后各一次,有的甚至达到5次。大多采用茶炊烹煮法,即先将开水壶中水煮沸,尔后放上红茶,再烹煮3-5分钟,随即用过滤器滤去茶渣,然后将茶汤注入茶杯,再加上牛奶和糖调匀即饮,另外,也有少数不加牛奶而代之以柠檬片的,又叫柠檬红茶。

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高地以及靠近阿富汗边境的牧民,也有爱饮绿茶的。饮绿茶时多配以白糖并加几粒小豆蔻,以增加清凉味。巴基斯坦人待客多数习惯用牛奶红茶而且还伴有夹心饼干、蛋糕等点心,大有中国广州早茶"一盅两件"之风味。

俄罗斯

喝茶属于俄罗斯生活的一部份,俄罗斯人喜欢喝茶,但是跟所有以肉食为主的民族一样,他们喜欢喝红茶,主要是红茶末。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就是中国茶叶的最大买主,那时候中国茶叶的出口量百分之七十五都卖给沙皇时期的俄国。莫斯科市中心中国城社区有十九世纪雕龙画栋的中国茶行,可见证当时双方茶叶贸易的兴盛。

为了喝茶,俄罗斯人家里都有一个特殊的茶炊,它们称为「萨莫瓦尔。以前茶炊是铜制的,有点像台电福利社东北火锅,中间是放木炭、冒烟的桶子,底下是放煮水的锅,唯一差别是俄罗斯茶炊有一个水龙头,水煮开后,就从小水龙头放水泡茶。这种旧式茶炊只有在莫斯科跳蚤市场看得到。现代「萨莫瓦尔兼具传统与新潮,它外表漆得非常有斯拉夫民族的风味,也不用炭烧而用电加热,体积变小,而且用电烧水不会弄得乌烟濔漫。主要是现在俄罗斯家里人口变少了,家庭人口少,因此不需要大容量的茶炊了。

俄罗斯人泡茶后,要用一个做成各种母鸡或俄罗斯大妈形状的套子罩在茶壶上,等茶泡开了往茶杯倒。俄罗斯泡的茶特别浓。所以他们先倒半杯浓茶,然后加热开水,再加两块方糖与柠檬片。

由于俄罗斯人喝茶程序非常复杂,俄国人对茶也比较讲究,不仅要有茶杯,还要有茶托,连用玻璃杯喝茶,也要把杯子放在金属套内。俄罗斯人不仅饭后喝茶,他们平常也喝茶。喝茶时配果酱、巧克力、饼干与蛋糕,与台湾茶食比较别有一番风味。

伊朗

伊朗人,将茶喝成了生命里一道不变的美丽风景。国内大大小小的茶室遍布各地,让人眼花缭乱。长此以来,形成了一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富茶文化。一天十五六杯茶。许多伊朗人每天非茶不欢,而每天喝茶的次数也多得惊人,一天十五六杯是最起码的。原因在于:伊朗禁酒,以茶代酒,能够提神、健身、醒胃、清肠等等。

茶室,对于大部分伊朗人来说,是以茶会友的地方,也是谈生意的好场所。几乎每间茶室都出租水烟,握着水烟管咕嘟咕嘟地吸食的同时,一宗宗生意也就不知不觉地谈成了。

在伊朗北部大城大不里士(Tabriz)有间桑葚茶室。那是间别具风味的露天茶室,设在成排桑葚树下。那儿有一条奇怪的规矩:男女必须分开坐。

伊朗人喝茶,有个很奇特的方式——琥珀色的茶,盛在小巧玲珑的玻璃杯子里,喝茶时,糖块不是放进茶里搅和的,而是直接放入口中,再去啜茶。伊朗的糖,呈现不规则的结晶体,一片片薄薄的,晶亮的黄色,轻轻一咬,“卡卡”数声,糖片分崩离析,再悠悠然地把茶啜入嘴里,让它慢慢地与口内的甜味中和,在味蕾上泛起一圈又一圈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涟漪。有些糖片还镶嵌着柠檬皮,一咬,满嘴生津,这时,赶紧将略带涩味的茶灌入口中,以舌尖略略搅和,那种甘醇已极的好味道,足以使头发“轰”的一声全都直直地立起来。当然,一般较为简陋的茶室,并不备有这些薄片糖晶,仅仅只供给一般化的方块白糖,伊朗人惯常的做法是:以拇指和食指拈着糖块,蘸了蘸茶,放进口里,等它在舌上欲融未融之际,便啜茶入口,与糖中和。

韩国

韩国的民族史有5千多年,从新囫时代开始就有茶文化,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韩国茶礼“和、敬、俭、美”基本精神,体现了心地善良,以礼待人,俭朴廉政和以诚相待。

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韩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礼节。成人茶礼是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司会主持成人者赞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成年)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辞,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礼。冠礼者13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5人。

高丽五行茶礼气势宏伟,规模更大,展现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献茶仪式。唐代陆羽著有《茶经》,被人称为茶圣,茶神。韩国则把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炎帝神家找称作茶圣,古代传说中神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家是发现茶,利用茶的先行者,高丽五行茶是韩国为纪念神家氏而编排出来的一种献茶仪式,是高丽茶礼中的功德祭。

高丽五行茶献茶礼是部级进茶仪式,反映出高丽茶法,宇宙趔和五行哲理,是一种茶道礼,是高丽时代茶文化的再现。茶礼全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民族风情。

日本

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纔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

德国

德国人也喜欢饮茶,但方式和习惯与中国差别较大。德国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真正的茶叶也没有。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否则会有些涩味。德国人饮茶时把茶叶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不断用开水冲,之后再将茶叶倒掉,有人发觉其茶味很淡,问后方知是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所致。

阿根廷

无论是走在街头、公园或坐在办公室里,还是在足球比赛的观众席上,或在乘飞机、火车和长途汽车的旅行途中,到处可以看到阿根廷人端着茶壶在津津有味地喝着马黛茶。

马黛茶是生长在南美洲地区的一种常绿灌木叶子,加工制作方法与我国茶叶加工大致相同。阿根廷东北部气候湿润,阳光充足,红色含有矿物质的土壤很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近些年阿根廷马黛茶的生产发展很快,如今年产量达4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被称为“马黛茶王国”,全国人均年消费量约7公斤,其余30%用于出口创汇。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是阿根廷全国的马黛茶节。节日里,在首都街头可以看到许多着装漂亮的少男少女向行人分赠小盒包装的马黛茶。在马黛茶主要产地———米西奥内斯省等地,节日里还要举行高乔人参加的花车游行,竞选“马黛茶女王”,选出的“女王”可以免费到首都和各大海滨城市旅游,并能得到不少珍贵礼品。

在阿根廷,使用什么样的茶壶招待客人,比喝马黛茶本身更重要,就像西方人待客讲究餐具一样。一般平民百姓使用的马黛茶壶大多是竹筒或葫芦挖空制成的,壶上没有什么装饰。而高档的茶壶则是一种艺术品,做工精致,有金属模压的,有硬木雕琢的,有葫芦镶边的,也有皮革包裹的,还有牛角磨制的,形状千奇百怪,以怪为贵。壶的外壁刻有马头、鹦鹉、山水、花鸟、天使等各种图案,有的被视为“带来好运”的祝福,有的象征“怀念”或“友谊”。商店里陈列的高档茶壶还镶有各种颜色的宝石,在灯光照射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来到阿根廷的外国游客都喜欢买个马黛茶壶带回去留个纪念。

尽管当今世界的广告充斥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及麦氏速溶咖啡等等最入时的各种各样饮料,但具有独特性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中国茶,作为普通的饮料仍然雄踞世界的饮料市场之首,而且因为其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使其成为一种影响最广的“文化”。

当“茶”成为一种文化,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恒定”。“茶”从单一的“饮料”和其所拥有的“文化”进行了区分和固定,不仅因为是一种跨地域的饮料,而饮料的“文化性”则增强了这种传播性,“茶”不但是人的物的需要,也成为了人的精神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茶的起源及传播》中华美食网2004-03-27

2.《茶马古道的积淀——茶文化》2004-06-04

3.《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2004-07-21

4.《游览世界的“绿叶”》中国茶叶在线2004-09-06

5.《世界各国饮茶之道》中国茶叶在线2002-06-16

6.《茶叶浴盛行巴黎》中国茶叶在线2002-08-14

7.《韩国茶礼之道》中国茶叶在线2002-07-03

8.《阿根廷人端着茶壶走天下》亚洲茶网2004-10-27

茶文化范文11

随着台湾茶饮料在市场上大为流行,台湾一些创意者将茶叶也融入菜馔。由于茶菜清香爽口,又能去暑消痰,明目清火,很快便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众多的家庭中流行起来,并称为“文化茶菜”。

一些熟谙茶性又精于烹调的家庭主妇认为,茶中有些不融于热水的营养素,光喝茶是无法摄取的,所以,以茶入菜,能作为补救之道。另外,人们在吃惯寻常方法烹制的饮食之后偶尔借茶烹菜,变换口味,可为饮食生活增添情趣。

台湾人将茶叶入菜,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或将茶叶碾成粉末,融于菜中,取其茶香清雅;或将茶叶冲泡开,用茶汤浇菜;也有把重新发酵的红茶直接爆香炒菜,相对化解过重的油腻味。比如“绿茶色拉”,是将茶粉撒入和好的泥状调味料中,入盘后配以樱桃点缀,绿、黄、红相间,不仅色泽鲜艳,味道更是素雅爽口,茶韵犹存;茶末还可以拌豆腐,茶香沁人,别有一番风味。又如“乌龙肉丝”,是取茶汤烹调而成,先将茶叶用滚水泡开,茶汤不必多,上浆肉丝滑油后,把茶汤放入锅内烧滚,加调味后勾芡,放入肉丝和茶叶一起和均匀即成;茶叶“鱼片”,茶汁烹好后,勾芡淋至滑热的鱼片上,这两个菜,味道稍重,茶香,肉香,鱼香,浑厚古朴,香醇诱人。“红茶鸡丁”,则是将红茶入锅煸香,鸡胸肉切丁上浆滑油后,配以青椒、红辣椒丁翻炒,此菜平和自然,素雅洁净。当然,在台湾茶叶还有各式各样的烹制方法,如“茶油海参”、“红茶熏鹅”、“三宝茶汤”等等,甚至还有将烘焙的金萱茶嫩叶直接油炸,其口感酥脆别致,回味无穷。

在台湾,茶叶不仅可入菜,也可以烹制主食及甜点。将茶汁和入面粉中,茶叶以果汁机打散后和入绞肉馅中,可包出面里外皆有茶料的“茶叶水饺”、“茶叶包子”。把煮好的茉莉花茶和冰糖一起搅匀,倒入电饭煲和糯米一起煮成饭,然后包以酱瓜、油条、鸡肉等,做成“茉莉茶香”饭团。另外还有茶面条、茶炒饭、茶粽子、茶馄饨、茶布丁、茶饼干、茶面包、茶蛋糕、茶月饼、茶冻、茶软糖、茶冰淇淋等等,五花八门,风情多样。

台湾连续几年举办“创意茶羹”。近年的“创意茶赛”冠军项目是“红茶火锅”。这种火锅和传统的火锅做法基本相同,但配以红茶入汤,使味道略带茶苦、茶香,食而不腻,既可全家围坐共享,也可一人独自品尝。获得亚军和季军的分别是“天鹅湖”和“苦汁恋情”。“苦汁恋情”是红茶汁和苦瓜汁、甘蔗汁一起冲拌而成,味道甜中带苦,颇能和恋爱的滋味相呼应。

一些旅游业商家还推出了融游玩、观赏、品味于一体的“茶之旅”文化。在一些“吃出健康”、“吃出自然”的口号感召下,选一处优美的茶园,做一桌丰盛的菜肴,再配之以赏茶花、沐茶浴、饮茶水、品茶食等,茶文化活动吸引着海内外的旅游者。

茶文化范文12

茶叶是如何传入的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吐蕃王朝军队曾攻占到中原边州,夺得了大 量茶叶,却不知其用途。《藏汉史集》中记,茶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 位时(公元676-704年)传入吐蕃,当时是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 。他说:“在我患病期间不思饮食,只有饮用小鸟衔来的这根树枝泡的水比较奇 妙。它能养身,是一种治病良药。”公元781年唐德宗时“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 中。赞普问:‘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 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 此昌明者,此氵湖者。’”由此可知,早在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饮茶之习 俗,只是把茶叶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 自唐开元后,内地僧人坐禅“务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效仿,遂成风俗。”随着唐蕃之间友好往来,有的汉僧到 藏区传法,有的则经吐蕃去印度求法,使饮茶习俗传入吐蕃。据《汉藏史集》记 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 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但更多的是流传在王宫贵 族间和寺庙里。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实行灭佛,僧人们各自逃生。离开寺庙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俗传入民间。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腻等诸多 功能,正好适用于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这是饮茶习惯传入民间的最早 时期。 至晚唐,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阶段。唐朝的丝织品和茶叶与吐 蕃的马牛交换,民间贸易在陇、蜀、洮、岷等一带活跃起来。安史之乱以后,唐 蕃间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区。 五代、宋、金时期,河西大部分地区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占据,与宋廷“贡赐” 不断,主要以马茶为主,并建立茶马互易市场。口角厮境内的风俗“独知用盐 为滋味,而嗜酒及茶”。元、明时期,盛行茶马交易,并于公元1372年明廷设置 “茶马司”。清初“茶马互市”制度建立,从此,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区。 茶叶和饮茶习俗就这样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由宫廷到寺院再传入民间,并形 成了一种藏民族新的文化形态茶文化。

煮茶也有讲究

藏族一般用茶粗枝大叶的大茶和砖茶,安多藏区多饮大茶,对产自湖南益阳的砖 茶也受欢迎。砖茶为长方体,重量不等,有的达两公斤左右,其最大特点是宜长 途运输,便于携带。验其优劣时,看其表面的粗细和薄厚坚硬程度,细而硬则为 优质;其次看中间闪烁金色蕾花之多少。 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投入适量茶叶加盖烧开,然后小火慢熬。茶水呈深 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最佳。“茶无盐,水一般”,所以绝大部分藏区喝茶时要 加入适量盐。此为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种。另有几种别致的煮法,第一种,煮茶 时还加入草果、姜片、花椒等一起熬煮。此茶治伤风头痛,味道鲜美可口。第二 种是将一种带有药味、细嫩的草叶(形似柳叶),炒成黄色,加入茶汁中久煮, 俗称“荩芥茶”,有治伤风头痛之功效。第三种是奶茶,将鲜奶加入已煮好的茶 汁中加热即可,其茶味鲜中带甜,可补充人体之营养。第四种是在茶汁中加入红 糖,该茶对产妇有很好的治疗保养作用。 还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了。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的粗制奶油。本来油水很 难结合,但藏民族创造性地用反复搅制方法令其二者水融,从而使高原地区 有了最佳饮品。它那诱人的香味,入口滑润的感觉,不但藏族喜爱,也使许多喝 过的人赞不绝口。

饮茶的乐趣

在甘南,一般每人每天要饮三次茶:早晨喝早茶:在碗底放一撮炒面,少量曲拉 (奶渣)和一小片酥油,再倒入茶水。等茶喝够时把碗底的炒面与茶水搅成糊吃 掉,此吃法叫“斗麻”。早茶对大多数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喝茶本身。第二次 是在中午,午餐后饮几碗茶,消食解腻、生津提神。再就是晚饭后,全家人围坐 在一起,边喝边谈,直到尽兴。 闲时家人一起喝;来客时,给客人斟的茶中要放一小块酥油,以示尊重和欢迎; 老人们聚在一起,可从早到晚地喝茶、闲谈、诵“六字真言”。 每逢春种秋收,农民们用三块石头垒起灶,架锅煮茶喝,驱乏解困;牧民在草原 上熬茶,茶香伴着花香,另有一番情调;适逢各类节日,人们出游于野外,祭祀 神灵、祈求平安,一连数日,载歌载舞。“清香的糌粑如蜂蜜,黄黄的酥油赛花 朵;茶儿浓来花儿香,人生无茶无欢娱。” 僧人更缺不了茶。寺院中通常每日集体饮茶三次,即早中晚的诵经礼佛活动后, 这由寺院统一烧。如遇祈祷法会、跳神期间,供茶次数不定。平时在学习、诵经 、辨经、静修时也不断饮茶,以解舌燥、驱倦意、头脑清醒、心情平和。

喝茶也讲礼节

藏民族本来就重礼节、讲友谊,饮茶时同样讲究长幼、主客之序。斟满茶先敬父 母长辈,茶碗要洁净,不能有缺口、裂纹或旧碗,以双手敬,用双手接。喝过茶 后要及时斟满、斟茶时要右手提壶,左手掌心向上,茶水不能溅出碗外,更不能 发出“当当啷啷”的响声。在藏族百姓家中,有时要请僧人来念经或做法事,僧 人的茶具是专门为其购置的,其他人不得使用。这也说明,僧人作为佛法僧三宝 之一,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适逢探亲访友时,礼物中不可缺茶;客人进屋,杯里斟的是茶;订婚时带上茶, 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满;有些地区的新娘子初踏婆家门首先要进厨房熬茶,请 父母亲友们品饮;给寺院供奉时更离不开茶……所以,藏族在认为“有茶就是幸 福”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

茶碗有别

据《汉藏史集》载,饮茶习俗传入后,赞普就请来汉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 做了六种碗,并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别绘有鸟衔茶、游鱼和鹿等图案的碗起名 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种普通碗分别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依古老 之传统,至今藏民族饮茶还是普遍使用磁碗,最上等的以灿黄色为底,绘有龙凤 、八吉祥图、八瓣莲花座和雄狮等图案,供活佛高僧使用;老人、长辈、客人, 一般用浅蓝色为底,绘半透明花纹色或白底上绘牡丹等花朵图案的;还有木碗, 造型美观花纹细腻,有的还镶、包着银质花边,显得格外高贵、富丽,此碗实用 、携带方便,散热慢等,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