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高考改革方案

新高考改革方案

时间:2022-07-18 03:39:26

新高考改革方案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1

共同点之一: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共同点之二: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年*、*,2009年*、*、*、*与*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省20*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与*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2: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不同点

不同点之一:*省、*省、*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省自20*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

*省20*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不同点之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等省市实施全部科目考试,考试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11个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省2009年高考还明确要求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C等级或补测合格,方能被二本及以上院校录取。大多数省份都鼓励高校在高考分数相同的考生中,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而*、*等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则实施部分科目测试。

*省的学业水平考试称之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其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

*省2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科,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科(文科必测历史、理科必测物理,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科),剩余的5科为必修测试科目。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且7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6A且技术合格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

不同点之三: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除了*省20*年高考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设置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省2009年高考实行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之外,*省2009年高考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批准试点的高校,可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选拔办法;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选拔模式的改革。

*市2009年高考方案规定:“本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被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教育部指导意见为高考改革明确方向

20*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

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具体地说,该指导意见将本轮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以下三项: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再其次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2

二是科目设置体现了新课程既有共同基础要求,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理念;

三是设置了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这一新的考试科目,同时适当调整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四是明确将综合素质评定列为高校招生参考,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从高考科目设置、计分方式、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评价机制的改变,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以及育人模式的变化。

20*年普通高考是*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新方案的第一年。近日,*省考试中心印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省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就20*年普通高考中广大考生和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做了权威解读。

科目设置分文理体艺四类

《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考生按文科类(含外语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进行分类报考。报考文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理科类,报考理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文科类。报考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

划分文、理,将更有利于中学按新课程方案充分开设选修课,使学生可根据个性特长和职业发展意向选择学习内容,形成个人修习计划。由于高校体育类专业多要求理工科背景,因此建议体育类考生尽量选择“3+理科基础”的文化课考试科目组合。

高校招生录取时也将按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分计划进行招生。录取时,分类划线、分类投档和分类录取。考生报考时,必须按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分类进行报考。报考文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理科类,报考理科类的考生不得兼报文科类。报考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但须报考文科类或理科类专业对应考试科目。

据介绍,从往年的高校招生情况看,理科类招生计划都超过文科类招生计划,理科类专业招生计划占64%左右。高校理科类专业多数选择招收报考物理、化学的考生,一般来说,考生报考物理、化学比报考生物更容易被高校录取。为引导考生更好地选择考试科目,《实施办法》中对生物、地理选考科目的报考专业进行了适当限制。此举也是为了限制一些中学在指导学生选报科目中的误区,目前有些学校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误导学生,动员、鼓励考生报考所谓容易得分、容易上线的科目。*省考试中心提醒考生,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来选择所学科目,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选择所学科目。

计分方式标准分改原始分

在新方案中,考生考试成绩以原始分形式呈现,各考试科目组的总分分别按考试科目组的科目考试成绩累加合成。文科类、理科类考生总分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

如果某考生报考科目为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物理,则该考生的总分由以上五门各科考试卷面成绩相加合成。如果某考生报考科目为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物理、化学,则该考生将有两个总分,分别为“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物理”五科合成的总分和“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化学”五科合成的总分。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考生文化课总分按4科考试成绩合成,每位考生的文化课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3+理科基础”组成;术科成绩分别用原始分呈现。

据介绍,*自1985年起高考改用标准分。以往按标准分计分,要求所有考生考试科目及内容要完全相同。新方案中设置“选做题”,考生考试科目或内容可能各不相同,较适宜采用原始分计分方式。此外,不同计分方式无法横向比较来自不同*省份的考生,绝大多数高校强烈要求全国各地能够统一高考计分方式,特别是大多数部属高校多年来要求*改变标准分计分方式。也有专家分析认为,为取得高的标准分,*有一些考生放弃了特长兴趣,转而选考历史等较易取得高标准分的科目,致使近年来本*省报考物理的考生锐减一半,这不利于选拔理科人才。

新方案同时对考试时间和分值作了详细规定:语文卷面分值150分;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卷面分值各150分;体育术科、音乐术科总分各为100分,美术术科总分为250分。

评价机制引入综合素质评价

《实施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录取时,需认真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综合素质评价由*省教育厅公布统一的评价要求,由中学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高中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或表现情况、获奖情况等等。

《*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要逐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等级认定机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度,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为确保高等学校招生的公平、公正,综合素质评价需建立在高诚信度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将在试点的基础上,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可信可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学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把握上,需坚持公平、客观的原则,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在统一的要求下,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公平、公正。*省教育厅将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对中学综合素质评价诚信等级认定机制,并将其纳入对中学教育督导评估的范畴,促使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度不断提高。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之一,反映了考核方式多元化的趋势,避免把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依据之一,结合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将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方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健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试卷形式设置“选做题”

为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各科目在试卷形式和考试内容上有所变动,如在语文、数学、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历史等科目试卷上,会设置“选做题”,由考生选择答题。

为什么要设置选做题?选做题的设置将对考生产生哪些影响?对此,*省考试中心的负责人解释说,因为目前高中新课程中,选考同一科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修不同的内容和模块,因此学习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而高考会根据他们选学的不同内容来设置选做题。

一般来说,选做题均采用“二选一”的形式,两道题难度、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考生根据自己在中学所学的不同模块来选择解答其中一道。选做题的成绩计入考生成绩总分。各科目的“选做题”比重不一,但占比重最大的也不会超过该科目总分值的10%。

英语口语实行等级制划分

《实施办法》规定,英语口语成绩实行等级制,以A、B、C、D、E五个等级呈现。英语口语成绩满分为50分。考生考试成绩获得满分值85%以上的为A级(即获得42.5-50分),获得满分值75%—84%的为B级(即获得37.5-42分),获得满分值60%—74%的为C级(即获得30-37分),获得满分值45%—59%的为D级(即获得22.5-29.5分),获得满分值44%以下的为E级(即获得22分以下)。

英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作为外语类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专业的录取参考,如有志报考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政治、外交学、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专业的考生必须加试英语口语,其他专业是否加试英语口语由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英语口语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录取标准。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尽管英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但是根据往年情况,多数学校都会要求学生考口语,因此在目前无法掌握高校报考要求的前提下,*省考试中心建议考生报考英语口语,以应对某些专业的额外需求。

录取办法分类划线分类录取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3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一、为什么改革选在浙江先行试点?

这次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改革试点之所以选择浙江,与浙江省高中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有良好基础有关。近些年来,浙江省进行的一系列比较成功的改革实践,为推进这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条件。

1.浙江省已实施了多元化高考招生改革。2019年开始部分高考科目实行平时考,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考试,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2019年起实行高考分类考试,考生可自主选择考试类别。2019年起率先尝试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此外,浙江省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经验。

2.浙江省已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3.浙江省已全面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实施与课改相适应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考试招生机构按照高考要求组织管理。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进行;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4.浙江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确保公平的制度体系。多年来,浙江省高校招生全面推行阳光工程,相继建立了严格的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三个一律刚性计划管理制度、数据信息 三备份、三分离制度、政策加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三项机制四个制度等,形成了考试招生各环节环环相扣的管理和监控体系。这些制度为全面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公平制度保障。

此外,浙江省在前期已进行了扎实的高考招生改革准备。自2019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浙江省就着手酝酿与之相配套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按照教育部总体部署,浙江省从2019年7月正式开始研究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方案制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二、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浙江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浙江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

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三、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高考招生改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化高考招生改革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次改革近期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四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四、试点方案是怎样产生的?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教育部就高考招生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浙江省2019年7月正式启动研究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当年年底形成了试点方案初稿。先后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分赴11个设区市直接听取意见建议,广泛征求了市县教育局长,本专科高校、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师、专家,招考机构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高中学校负责人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讨论。

每次听取意见后都对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试点方案制订历时一年多,前后数十易其稿。

五、试点方案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2019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再在3年内展开至17类。2019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六、为什么把学考纳入高考招生选拔体系?

这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同时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而且学考实行平时考,一考两用,既用于评价学业水平,又用于高考招生,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考生的统一高考压力。

七、高考录取会不会主要取决于语数外成绩?

浙江省方案不会发生这个问题。试点方案考生成绩总分与现行高考3+综合相同,语数外分值未变,占比未变。选考科目分值所占比例为高考总成绩的40%,且每科均设有加试题,并将等级细化赋分,提升了选考科目的区分度。

选考科目分值比例的确定,既与这些学科的高中教学时间比例大体相当;又与扩大选择性、体现学生专长、弱化一考定终身等改革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必考3门是普遍性要求,而选考3门是学生自身选择,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业专长。

八、哪些方面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

考生升入高校的通道有了选择。考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四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模式。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同时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考生参加考试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统一高考招生中,考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及外语、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时间。在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的类别、次数和时间,还可选择是否参加英语考试。

考生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使用也有了选择。选考科目、外语科目、职业技能的2次考试成绩中,考生可自主选用1次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考生报考高校专业的选择权得到了更充分的尊重。在统一高考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中,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考生可以自主选报专业。

九、哪些方面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

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选择不同考试招生模式;确定是按专业类还是按专业招生录取。

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确定招生要求。包括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等。

在三位一体招生和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确定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标准及方式。

十、哪些方面减轻了考生负担?

高考招生改革减轻考生负担,主要是通过增加考生对考试和招生的选择性和增加机会来实现的。

一是选择增加了。按照试点方案,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发展通道;在统一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确定考试科目、时间、次数并选择其中1次成绩记入总成绩。在单独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类别。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选报多所高校,最终确认选择1所录取高校。选择多了,压力就相对减轻了。在教育中,考试负担可分为脑力体力负担和心理负担。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并不是考生花时间最多就是负担最重,而是他没有兴趣学的东西负担最重。在高考改革中推行选考,让考生选自己想学且自己认为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自己所长、考自己所好,相比较心理负担就会减轻。

二是机会多了。统一高考招生中,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每个考生都有2次考试机会,选考科目在平时进行。尽管与高考挂钩,但与现行集中高考相比,对考生的心理影响及产生的负担是不一样的;有2次机会,1次考试的重要性将降低,一考定终身将会得到弱化。第1次考试时,认为还有第2次,第2次考试时,第1次考试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分数,考生的焦虑度、心理负担会明显减轻。考生的负担减轻了,家长负担就会减轻,继而全社会动员组织的负担也会减轻。

十一、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怎样计算?

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是以考生参加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推两年的时间来计算的,以方便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安排修习学业和考试的时间。

十二、选考科目什么时候选定?为什么?

每一门选考科目,可由考生自己在考前选择,具体在实际报考该科目时确定。在这个时候来选定,可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就能按个人兴趣特长合理规划和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如果在考后再来选定,那么很多人会选择把多个科目甚至全部7个科目都作为选考科目参加考试,这势必不利于引导学生专长的养成,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和考试负担。

十三、怎样选报选考科目?

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每科至多参加2次考试。

十四、选考科目为什么要考必考题又考加试题?

作为高中学考,该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了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科目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设置加试题,主要是为了利于学生更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特长,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后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相关学科基础;同时增加了考试区分度,也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

十五、选考科目为什么采用等级赋分?

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选考科目不使用卷面得分,主要因为:

1.不同科目的卷面得分缺乏可比性。选考科目由考生自主选择,不同科目考试内容和难度会不同,把不同科目考试卷面得分机械相加合成总成绩给考生排序显然不够合理。

2.不同科目实行等级分相对可比。等级分,是根据事先确定并公布的各科相同的比例,先按考生的卷面得分划定相应等级,再按等级赋分,相同的等级分数相同,进而使不同科目的分数具有相对可比性。

3.实行等级分在浙江已有实践基础。浙江省在三位一体和高职提前招生中使用等级分都已多年。

还需要补充的是,考生考什么科目、什么时候考试,使用哪次考试成绩都由自己决定,对于实行等级分来说,考生选择机会和权力是平等的。

十六、选考科目等级起点赋分为什么设置为40分?

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体现高考与学考相结合,体现高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学习打下更扎实的学科基础。

选考科目的学考部分为必考题,必考题满分70分,按占比60%左右的分数作为考试合格标准,对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时,设置高中学考成绩合格赋分40分,相对比较合理。

十七、高校什么时候公布招生要求?

高校应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分专业(类)的招生选考科目范围,科目数至多不超过3门。而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要求,高校可在当年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

十八、考生的选考科目需要全部符合高校要求吗?为什么?

考生的3门选考科目中,只需1门符合报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类)。

这样做,对考生来说,可以增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覆盖面,有助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对高校来说,既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需,又可使符合该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有利于招生选拔。

十九、高校无选考科目要求时考生怎样报考?

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那就表示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类)时无科目限制,均可报考。

但考生要注意:由于你的总分是由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构成的,所以你仍需参加选考科目考试,以获得相关成绩。

二十、怎样填报志愿?

在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按专业+学校填报志愿。考生在选报专业+学校志愿时,自己的选考科目与高校要求的选考科目至少需有1门一致方可报考。其中专业(类)志愿,既可以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

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以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的,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三位综合情况,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填报相关高校志愿。

二十一、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选拔中起什么作用?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试点方案重视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纳入综合成绩;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二十二、什么是三位一体招生?

三位一体招生将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者结合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方法是,由高校依有关要求确定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成绩在考生综合成绩中的各自权重,以及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内容、标准及方法,并具体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试。考生自主选择报考高校,经初次遴选通过后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根据事先公布的章程,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其中,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注重对学生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及与进入高校专业学习发展相对应的专业性向、专业素养、专业潜质的考核。

二十三、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怎样计算?

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是由统一高考、高中学考、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具体合成比例,由高校根据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在本校招生章程中向考生及社会公布。其中,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

二十四、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单独考试招生吗?

不可以。与其他三种考试招生模式不同的是,单独考试招生是为适应中职教学特点和中职学生成长需要专门设计的,实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录取,只有中职学校(含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毕业生可报考单独考试招生。

二十五、哪些考生需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怎样报考?

考生若报考单独考试等有职业技能考试要求的高校,以及报考有职业技能要求的高职提前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需按要求参加职业技能考试。

浙江省统一组织职业技能考试,每年1次。职业技能考试共分17个大类,考生可以自主选报1-2个类别;各类别考试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职业素养基本要求体现在其中,成绩满分300分;同一大类考生可参加2次考试,成绩2年有效。

二十六、高中学考怎样安排?

高中学考调整到每年4月和10月安排考试。首次考试在2019年10月进行,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另行公布。

这样调整,有利于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有利于避免学校过于偏科教学和学生过于偏科学习现象的发生。

二十七、往届生、社会人员及异地生怎样报考?

往届生、社会人员以及外省籍在浙江省异地高考考生,如参加2019年及以后的高考招生录取,需按浙江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和高中学考实施办法参加各项考试。

二十八、怎样保证高中学考的公信力?

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有了实践经验。从2019年开始,浙江高考英语听力、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就已向考生提供1年2次考试机会;2019年浙江省高中学考也开始提供多次机会,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目前,浙江省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已有了确保考试安全的技术支撑。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

二十九、高考改革怎样确保公平公正?

以制度保障公平。做到政策制订倾听民意,政策形成广而告之,政策实施规范透明;实行刚性计划管理;考试全部实行全面监控、全程录像。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严格实施考生与考场、考官随机匹配、利益相关人员回避和全程监控录像等制度。

以公开促进公平。招生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录取程序、投档分数线等全面向社会公开。政策加分考生、特殊类型招生考生名单实行多级审核、多级公示。

以监督维护公平。招生工作始终处于监督和制约之下。纪检部门进驻命题、录取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现场,全程监督;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监督和自律、监督和制约相结合的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体系。

三十、高考改革对高中段教育有哪些影响?

正面影响,会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促进高中段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每个学生选考科目不一样,要求学校从课程安排到课程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更多地实施因人施教。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江苏;高考方案;实施效应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00-00

紧随着2005年秋季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江苏省2000年以来的第四次高考方案改革拉开了帷幕,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在2008~2011年4年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方案都有强烈的反响,新高考方案也历经了几次微调。课题组于2011年6月对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实施效应进行了调研,主要方式为调查问卷和访谈。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包括来自苏南、苏北、苏中15所学校的即将参加2011年、2012年高考的高中学生,以及已经参加过2010年高考的南京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459份。调查结果显示,高考改革方案体现出许多亮点,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同,但遗憾的是,新方案的诸多亮点在实施中未能充分体现,相反却出现了不少疏漏和缺陷。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对基础教育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与效应,如何科学实施新方案、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概述

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力求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扩大高校招生自,其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为语文、数学、外语,是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满分为480分,实行分数制。“学业水平测试”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分为选修测试科目和必修测试科目。招生时则按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成绩划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并按照不同录取批次高校对生源质量的基本要求,分别对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提出相应的等级要求。

二、高考改革方案设计的亮点

1.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一脉相承。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的显著特点就是将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其指导思想都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2005年秋季,江苏正式进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此次课改提出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1]。从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来看,与新课改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2.学业水平测试纳入高考,不再“一试定终身”。以往的高考方案,均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即所谓的“一试定终身”。这种“一试定终身”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影响:一是社会实践中高考的作用被扭曲,导致“高考指挥棒”效应,加剧了应试教育[2]。二是增加了考生的负担,由于“一试定终身”,使得考生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背负巨大的压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

3.分数与等级相结合,不再“分分计较”。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将分数和等级相结合,语数外三门统考成绩采用分数制,学业水平测试采用等级制,综合素质评价也采用一定的等级来呈现。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学生和72.2%的老师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计分“非常合理”或者“比较合理”。等级分的使用,既能较好地体现区分度,又能避免不同学科之间可能出现的分数不等值问题,同时使得考生不必“分分计较”,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4.充分扩大高校的招生自,有利于人才选拔。江苏高考改革方案中,除3门统考科目是刚性指标外,高校在“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两部分有充分的自,高校可以对“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选修”部分的考试等级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自行制定标准,录取的时候还可以参考“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部分的考试成绩,以便于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更加全面的评定。调查中,89.1%的学生和95.6%的老师认为现行高考方案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三、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中出现的偏差

1.学生选科凸显功利性。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选修科目,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以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但实施中却偏离了初衷,功利导向,使得学生并未能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兴趣选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高考改革的预期目标未能顺利得以实现。

2.综合素质评价偏离预期目标。高考改革方案的目标是期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实施中,学校、教师、学生都将高考方案中刚性指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偏软的指标则尽可能忽略,出现狠抓语数外统考科目,而忽视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59.5%的学生和77.5%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公正或者没有真正实施过,83.3%的学生和96.9%的老师认为现行高考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作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也没真正起到作用。

3.仅以统考成绩划定分数线造成中学教学组织的困难。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旨在通过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三方面全方位考虑来选拔优秀的人才,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统考只考语数外,并以统考成绩划定分数线,导致中学教学更为重视语数外,在语数外上分配更多的时间和师资,以追求上线率。在访谈中,有些地理、生物、化学老师反映,学业水平测试前两个月超负荷工作,一旦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则陷入休假状态。

4.招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招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等级计分带来的困难,许多高校招生教师反映物理、化学等成绩以等级来测量比较模糊,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二是录取中未能真正做到多元化评价和多样化录取。高考改革方案中,以统考科目的成绩划定投档线,同时依据不同高校对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等级要求进行录取,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仅仅作为资格线,未能真正为高校的录取提供依据和参照,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从某种程度上讲,录取还是以一次高考成绩为主。调查中,91.2%的老师仍旧认为,目前的高考方案选拔人才的依据依然是高考成绩。

四、影响高考改革方案实施效应的因素分析

1.社会各方响应的滞后。高考方案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响应情况,对方案改革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学校的本位主义观念、家长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及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再分配,都是导致高考改革方案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的原因。学校、教师、家长关心的并不是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是怎么样尽快地适应方案,并在其中建立比较优势。

2.高考改革目标的部分错位。高考属于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选拔性考试,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学生背负沉重学习压力的根源不在于高考方案的本身,而在于社会存在的竞争。“只要存在强制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竞争就会存在。高考取消不了,高考的竞争也取消不了”[3]。事实上,只要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优胜劣汰,只要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考试压力就不会减轻。

3.高考功能的异化。高考最基本的功能是相对公平地选拔人才,然而,现行高考的功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渐渐偏离了考试的初衷。人们不再将高考看作是评价和反馈的手段,而是将其看成一种目的,高考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高分,现行高考结果所反映的主要不是学生的发展潜力,而是学生对于考试的准备程度;不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是教师的辅导水平[4]。对高考功能认识的异化,也是影响新方案实施的重要原因。

4.对高考方案认识的偏差。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的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意在将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都作为高考录取的有机组成部分。方面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方位的视角和多元化的依据。

5.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标准的缺失。将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本是江苏新高考方案的亮点之一,但是实施中却出现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标准的缺失和诚信体系的不完善。调查显示,有68.6%的学生和77.6%的老师认为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未能落到实处”或者“没有真正实施过”,并没能真正起到引导中学素质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作用。究其深层原因,还是社会诚信制度的缺失,没有诚信制度的保驾护航,综合素质评价就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实际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否合适、不同学校给出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质疑。可见,社会制度不完善、普遍缺乏诚信是高考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偏离初衷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既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拿出“破冰”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社会公众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考改革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才能确保高考改革方案科学合理地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2]朱宇.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J].湖北招生考试,2009,(4):15-19.

[3]杨学为.高考改革与国情[J].求是,1999,(5):32-35.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5

这些改革如果没有录取制度改革与之对应,是难解决以前那些不合理的问题的。遗憾的是,方案提到的录取制度改革是模糊的,只有原则性表述,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早在去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言犹在耳,高考改革方案未经过公开征求意见程序,就与公众见面了。

这多少影响这一改革的改革形象。众所周知,我国制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时,曾先后两次公开征求意见,这一行动就被视为是重大改革,该纲要明确提到,“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出台影响广泛的高考政策,按照纲要精神,是应该公开征求意见的。一个成熟的高考改革方案,是不应该忌惮征求意见的,相反,征求意见本身,也是完善方案之举。

究竞是何原因,不得而知。符合逻辑的解释是,制定者可能认为,再征求意见,可能也很难达成共识,只会拖延高考改革方案的时间。从2011年起,教育部门几乎每年都把研究制订高考改革方案作为工作重点。在过去三年间,给公众的感觉是,高考改革方案每年都可能,没想到一直拖到今年。

这也就存在另一个问题,新方案出台会不会是赶进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力争7月底之前出台,可直到8月还没消息,被舆论质疑再次爽约――再不出台,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高考改革方案难产,也不难理解。高考涉及面实在太广。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户籍分割、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差距巨大的国家,高考作为国家统一考试,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时又要立足竞争性,选拔人才,要出台一个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方案,的确不容易。过去20年间,我国各地高考改革动作并不少,有的省市甚至在10年间,出台了5套高考改革方案,被一些人质疑为“为改而改”,即改革者把改革这件事当成了政绩,但究竟改得如何却不是关注的重点。

细看方案,在总的思路上,这次改革延续历次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改革考试环节为核心。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取消文理分科、英语两次考,都属此类。但这些改革如果没有录取制度改革与之对应,是难解决以前那些不合理的问题的。遗憾的是,方案提到的录取制度改革是模糊的,只有原则性表述,诸如在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创造条件取消录取批次等为数不多的几条,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还有两方面,也是极为重要,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国家出原则意见,地方进行试点改革。按照改革先行先试的传统经验,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是,高考改革,绝不是地方可以完成的任务,因为这涉及部属高校、地方院校、本省和其他省,本地户籍人口和随迁子女,地方政府很难决定部属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方式,也很难要求其他省市调拔招生计划,必须由全国出台整体方案。国家把难题交给了地方,就如两年前把异地高考这个题目交给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能进行的改革,也只有是科目改革,在录取制度改革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受掣肘。

二是考试招生是否需要立法?舆论呼吁立法规范考试已久,但方案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制定高考改革方案,其价值不只是打击高考作弊,而在于理清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受教育者在考试中的权责关系,把考试升学纳入依法治理的框架。事实上,整个高考改革的出台,按照重大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的改革原则,应该把高考改革方案提交全国人大(地方高考改革方案应该提交地方人大)讨论审议。在讨论审议过程中,需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这可以防止高考制度改革因行政因素随意变化,可惜没有体现在改革方案之中。

据《新民周刊》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6

首都师范大学谭敏:纵观此次改革的多项措施,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是核心和关键。多次考试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制度,杜绝了暗箱操作带来的教育不公;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均衡不同区域和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应该点赞,也值得期待。

《广州日报》评论员张涨:不能忽视的是,近30年来我国高考制度频繁变动给学生、家长、学校带来困扰。另外,高考改革也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一些制度变化、人员去留、教材调整等,这都需要物质、时间和社会成本。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考制度可以变,但不能经常变、大变,甚至昨天被否定的今天重获肯定,而要保持理念上的相对稳定,这不无道理。

新浪博主书页荷香:中国“地大”“人多”,各地区发展又相对不平衡,高考改革只有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合理,适合自己的不一定就具有代表性,只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考方案才是最好的。

华龙网刘健:高考体系的改革“重组”到底能激发多大的利好,不得不去追问,操作起来的现实可能性和辐射效应是否可以被快速激活,也值得验证。故在教育公平尚未就位之前,切莫急于求成、频频变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既要积极主动,又要遵循客观规律。一方面,不能一味等待所有条件都成熟后才启动全面改革,而应坚持有限目标,成熟一项启动一项,以免耽误改革时机,增加改革成本。另一方面,改革应选择在一些地区和高校率先进行试点探索,同时建立纠错机制。另外,还要加强对改革的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确保风险可控,以免造成大的偏差。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只取消文理分科,却不改变集中录取制度,基础教育就还是应试教育。老师、学生追求的还是最终的分数。按照新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纳入高考,这可能会演变成把高考战线延长为高中三年。

网易评论周云:现在人们最担心的是,新的改革会不会又滋生出新的不公平问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其公平地进行?这两方面的公平性不能保证,高考就会彻底沦为拼爹游戏,促进素质教育的初衷也会荡然无存。在这里,公平是效率的根本保障。接下来,各地在制定实施细则的时候,这该是最应受到重视,最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不具备很强的操作性,比如学业测试,如果没有专业组织起作用,肯定没有统一标准,各方面操作起来有很大难题。在小范围可以,大范围操作很麻烦。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肖龙海:高考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要同步进行,大学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选择不同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科成绩,偏向理工科的专业需要提供物理、化学、生物的成绩,偏向人文社科的需要提供历史、地理、政治的成绩。如果大学录取制度没有改革,此次改革空间及意义并不大。

“知乎精选”的微信:不要求做到素质教育,起码狠抓高考腐败,保障高考公平。让应试的结构更合理都做不到,却不断出台各种模式,有本事把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录取分数和录取资格做到差不多一样公平啊。应试教育的大框架下,不管怎么改,都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善,戴着镣铐怎么可以跳出曼妙的舞姿?

是否“零和博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此轮高考改革,在高考科目、特长生加分、地方高考指标计划等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可以说,这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但综观整个高考方案,还缺最重要的博弈,即学校、受教育者和政府行政权力的博弈。高考改革有学科博弈、地方博弈、学校博弈、考生博弈,但权利和权力的博弈方面却不足,导致政府放权的改革极少,或者十分模糊。

中华教育改进社薛文俊:更进一步说,目前这些“博弈”,都是由行政主导进行的,但真正应该推进的政府放权――把自给学校,把选择权给学生,却鲜见。只有推进政府放权,让学校获得更多自、学生获得更充分的选择权,改革才能避免“零和博弈”,而对所有地区、学科、学校、学生都有利。

新浪博主yeti2005:关键是取消教育部过多干预教育的权力,让办学多样化,招生就多样化。全国有100所以上不需教育部认可学历的深科大,招生就会有不同。尤其是让国外名校自主独立办学,独立招生。几年内高考将变化,中小学教育将全面跟随变化。问题是这可能吗?

北方网苏宜:其实关于高考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指明了方向:“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在高考改革上,教育部没有必要事必躬亲,替全国高校谋划录取、招生等工作,而是应该制定权力清单,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之间划清权力界限,赋予高校招生自,结合高校去行政化的大趋势,让高校在招生上拥有更大选择余地和回旋空间,只有这样,高考改革才算得上彻底。

腾讯网友你好我也好:这样的教育改革还是朝三暮四忽悠猴子的把戏。现在关键是全国统考,统一录取,对老少边穷省份适当照顾,不然改来改去都是扯淡。当权贵把持了招生话语权的时候,指望他们打破固有利益,痴人说梦。

呼唤一场公开讨论

某家长杨润禾:若方案制定者能做几年普通家长,体会出天下父母育子之情,会有更好更贴近民生的方案出台!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高考改革要治本,不能只是治标,现在提的高考方案都不是建立在科学论证、调查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根本没有好好地慎重听取各方意见。

《无锡日报》墨锦鲤:如果希望高考改革深入推进,就必须启动与权力部门的博弈,应由全国人大讨论、审议高考改革方案,并在其间,广泛听取公众意见,甚至可发动民间机构、社会组织提出高考改革方案,一同参与讨论、审议,这才能有效博弈,推进政府放权,带来新的高考改革局面。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7

表1是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架构比情况,由表显示,新旧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架构及考试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第一,旧方案总课时数比新方案多了240学时,是新方案的1.5倍;第二,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不同,新方案在旧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项理论3.89%、能力培养1.11%、考核3.75%和机动0.97%的比例,减少了各项基本技术实践课9.72%的时数比例;第三,专项考试的内容比例及排序上有所不同,新方案增大了专项技术实践的考试比例,减少了理论和能力的考试比例。形成了专项学习学时多得考的少,学的少反而考得多的格局。

田径专项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学期分配比较

田径专项课程是在田径普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将来工作的需要而选修的进一步提高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各占学时的比例、课程内容、学期的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及质量。据调查,在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数上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只是新方案所占总学时的相对比例提高了。在授课学期安排上,旧方案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与田径普修课同步教授,新方案第一学期没有专项课,只有田径普修课,到第二学期才开设专项课,即在学完田径普修课后开始学习专项基础理论,在时间上新方案推迟了半年进入专项基础理论学习。在实践课程安排上,旧方案第一学年学生是在跑、跳、投三类中各选一项进行专项训练与提高学习,新方案是在重复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掷标枪技术和教法的学习。

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实施效果比较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和指导者。教师根据专项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通过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发生联系,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旧方案教学的学生有88%人认为田径专项课在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上比较多样,信息量比较大,较好的地掌握了各自专项特有的技能技巧,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新方案认同的学生比旧方案少16%,这与专项课时的减少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实施旧方案教学的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专项教师在大学期间所讲授的田径理论知识及技能与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不相符,应用的很少;新方案中有42%的人认同,稍优于旧方案。对学生在解决田径教学课中问题,最缺乏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旧方案有六项因素指标低于新方案,其中旧方案的专项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训练方法与手段及示范与纠错能力的掌握程度要优于新方案二个等级,说明旧方案的专项教学能力实施效果明显好于新方案。同时也可以看出,旧方案侧重于对学生田径理论知识和技术往纵深方向的训练与培养,在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脱离了中学体育教学需求,导致了学生学非所用,缺乏各项运动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能力的教学与应用。没有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实践消化应用,及时寻找出症结,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案。针对上述调查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找到了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任课教师们普遍反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选拔上来的,接受体育正规训练的时间比较短,体育技能基础一般,进入大学以后很多方面的体育技能要花时间加强。因此,从目前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的现状和培养目标来说,适当增加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处理好田径专项知识技能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方案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将有利于打造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田径专项“核心竞争力”。

学生达到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结果评价

跟随上海体院实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一轮两套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案的结束,我们对实施两套不同改革方案的田径专项学生达到田径专项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达级的项目中,实施旧方案学生中有40%选择径赛,60%的选择田赛项目;而新方案中有54%学生选择径赛项目,46%选择田赛项目。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实施新方案教学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径赛项目是因为技术动作比较简单,对身体条件要求不是太高,在教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容易达到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而田赛项目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学,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为了减少学习难度,尽早达到课程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只能选择径赛项目。

田径专项课程规格要求与培养目标实施成效评价

在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对培养学生“多能”教学训练目标中,学生认同所学的知识比较实用,实现了田径专项课程教学目标的人数,旧方案为64%,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2%,评价等级为合格。经过大学田径专项课程学习,认同自己达到了学校对学生“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数旧方案为68%,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6%,低出12%。综上所述,在深化田径专项课程改革的教学训练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共存现象,给教师的教学训练安排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设计优秀的课程,如何将优秀的专项课程设计转换成完美的产品。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中均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8

关键词:电子档案;管理;问题;策略

深化电子档案管理是目前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后,必须加以关注与深化改革的主要问题。因为一般的形式转化,并不能有效的推动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效用。从人力资源的总方向看,人力资源包含的内容、构成要素相对较多;精细化的管理才能与其相一致,才能推动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战略目标方向上的一致性。尤其是技术方面跟进措施、新的程序设置、管理模式完善等。

1 问题说明

现阶段的电子档案管理中,除了以上所说的一般性问题之外,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技术的深化力度缺乏、内部活跃因素与创新能力不强、考核与监督关联性差,执力不强等。具体来看,在技术方面的匮乏体现在电子档案向进一步技术化运用、配套技术资源配置、体系化建设不足;也就是未能从电子档案的本质出发,建立一个以电子档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尤其是传统纸质管理模式、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之间缺少较好的对接、改进、完善。电子档案管理革新之后原有工作人员在技术操作、专业知识、防护意识等方面欠缺,不能胜任进一步深化改革。若建立全新的配套管理体系,实施新流程,还需要在考核、监督、执行方面下大力气对其进行配套改革等。

2 原因分析

现阶段设备、基础性资源配置已经基本满足条件。所以,从根本上的原因分析来看,一个阻碍因素是认知层面不全面;持续推进的力度缺乏;另一个阻碍因素是未从档案管理的视角,反思档案管理问题的本质是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以及与电子档案配套管理措施的推行;以及在档案管理中,对于管理、执行之间的保障措施,如监督机制、考核评估、激励机制等的落实缺少细致的评价。从目前的问题与原因讨论来看,可以透过技术深化的角度,由形式改革转入到管理改革;以技术开发的角度,与现实的档案管理进行配套设置;通过外力刺激内部创新的动力;再利用评价体系与监督机制的并行保障执行的有效。以下从这个思路对应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具体说明。

3 策略

1、互联网+应用的技术深化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革新已经成为当前改革与发展的直接方向,大多也已经实现。但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对档案的利用效率,应该注重采用新的形式与新形的应用方式,拓展查询渠道与搜索路径。一方面,积极按照党中央所提出的“互联网+企业”模式展开具体的应用研究,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起一个档案管理网站。然后建立起沟通平台,让档案管理者与需要查询者之间建立起新通道,这种方式速度快、易于更新、便于查对,有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更可以提升档案在应用方向上的转变。另一方面,就是开发与之相关的应用程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APP,利用档案软件应用程序开发,可以打破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档案录入,增加它的动态性质。这样就可以更方便的将档案管理改革与发展对接到现实的社会发展之中,并且以技术促进它的革新,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它的系统构建,并以此增加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认知,同时以技术手段达到档案管理安全防护的目的。

2、以外力促活力,从创新提水平

外力对于内部力量的激活作用是力学上的基本原理,应用到档案管理中依然适用。比如,通过引入新型的全面人才,激发内部管理人员的潜能与活力,就能够说明它的有效性。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各种人才流动性大、复杂程度也高、尤其是对于知识的复用水平及新思想、新观念吸收性强、应用能力也强,加上现代年青人对于实践的认知度普遍提升;因而更注重对个性的表达,因而在创新方面潜质较多。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一系的招聘措施、猎头公司增加人才的选拔途径,同时给予内部人才施工加压力,通过有力的培训课程设置完善内部革新;激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活力,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活跃指数,以此改善死气沉沉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在理念更新的同时,应该加大创新力度,这方面需要人才的重新组合与知识结构的重新调整,也就是说需要增加人才的资源配置水平,对于专项的管理派遣专业人员,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则按照“知识复用水平”进行调整,真正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另外,在创新方面应该有持续性、持久性,以APP专业软件制作为例,不能因为推广不利或者应用不完善就放弃,而应该坚持努力,真正做到在初步创新与实践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创新,开创出一片新天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创新发展这一块,需要从发展的战略上进行部署,并通过专门的创新部门与技术部门的设置来达到对创新问题的研究;突破教条与框框限制,增加创新意识、培植逻辑能力、增加直观感受能力,以此带动整个高校档案管理改革事业的向着更好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与发展。

3、评估体系与监督机制并举

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工作,不但要转变管理意识、转变思维方式、更新实践方法,还要求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做好评估体系的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工作。可以以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构建一个全面的评估体系,并利用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评估机制间的联动性,促进互相的监督。另一方面,在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应该注重精细化、多样化、立体化;也就是说,通过不同的管理分类来实现评估方式的设置,并以计划与统计的表格法,做好内部管理方面的互评、自评,更要求增加来自于外部的分类评估,公共评估、对自评模式的评估,从而改善那种单一化的结果评估模式,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革新;也有助于给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多角度增加对档案管理的审视与重新理解,并以此作为创新的基础。另外,评估体系本身就可以作为监督机制的一部分而发挥出更大的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就应该从时代的特征与需求出发,真正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原则;提升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尤其是在当下从纸质时代、数字时代的并行发展的新形势之下,虽然经过了一些形式上的大幅度改革。然而,针对于档案管理这一主题,并未展开深入细致、系统化的研究,所以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改革与发展工作不能盲目或跟风,需从长计议,做好体系化的评估,对它的改革的作用、方案、范围、流程等皆要做出考核与评估,并采用“试点”的办法,让某个方案或某几个方案得到试用,并跟踪考察,找出最优转化途径与革新办法。

参考文献

[1]余红叶.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与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4(05).

[2]党珍珠.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4(08).

[2]章洁,史维新.浅谈当前档案管理的难c及对策[J].档案与建设,2013(10).

[3]李奕恒.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4(16).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9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对档案职称改革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为了这项工作,省档案局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三次召开会议,4月28日专门进行了动员部署,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浙江省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务聘任实施办法》,沈文定同志就档案职称改革工作有关情况作了说明和介绍,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档案职称改革的重大意义

对“以考代评”,档案系统同志在思想上可能会存在一些认识问题,认为局(馆)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职称与实际待遇不挂钩,有没有职称无所谓。档案职称“以考代评”改革是一件新生事物,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要站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档案初、中级职称“以考代评”工作。

首先,档案职称改革是顺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自*年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来,广大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得到肯定,待遇得到提高,调动了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稳定档案专业技术队伍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工作领域不断扩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社会各界对档案干部的专业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改革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办法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目前实行的职称制度已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的发展,档案队伍的人才结构和专业技术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档案事业的发展。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改革,省档案局早在20*年就开始研究酝酿,去年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实施办法》于今年2月正式颁布实施。

其次,档案职称改革是加强档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年档案局(馆)实行公务员制度管理,从事档案专业工作的人员不能申报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局(馆)停评职称至今已经10多年了。档案部门是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部门,各级档案局(馆)和各级机关档案室是档案专业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是档案干部队伍的主体,由于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范围的局限性、评审方法的单一性等问题,把档案干部队伍的主体全部挡在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大门之外,导致档案干部队伍的专业技术素质的急剧下滑,人才青黄不接,已明显阻碍整个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实行“以考代评”制度,把从事档案工作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纳入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稳定和发展档案专业技术队伍,提高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而且对于全面调动档案干部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档案职称改革是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所谓科学发展,就是要全面地、可持续地、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分析影响和制约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中,大家都看到了档案人才队伍眼界不够宽、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与新形势要求有差距的问题,尤其是各级档案馆普遍缺少高水平的研究型、专家型人才。改革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实行档案初中级职称“以考代评”、高级职称“考评结合”、公务员“评聘分开”新的评价办法,对于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尤其是加强高级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意义非常深远。

二、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和履行任务职责

由于今年是职称改革的第一年,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落实,各级档案部门的任务职责也各不相同。省档案局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材和考试大纲的编写出版,研究建立考试题库,做好全省师资培训工作,配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事考试办公室)做好考试的各项相关工作(如:出卷、报名、阅卷、发证等),与省人事部门协调,做好有关政策的制定、解释等工作。

市档案局的主要任务是积极主动配合市人事、考试部门,做好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及考务工作,开展“以考代评”的培训辅导工作。由于这次考试是面向全社会的,并且是以考试为目的,所以,培训的范围、要求都与以往培训不同,所以有一定的压力。

县(区)档案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以考代评”宣传、发动工作。不仅要鼓励发动本局(馆)干部积极参与以考代评工作;而且要发动本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人员来参加以考代评工作,尤其是动员各级机关的档案人员都来参加以考代评工作。要通过“以考代评”扩大档案工作对全社会的影响,提升档案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要通过“以考代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档案,投身到我们档案队伍中来,壮大档案干部队伍的力量。这次我们把市属单位协作组组长也请来,主要是请你们会后做好“以考代评”宣传、发动工作,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协作组的每个档案员。因为原来不能参加职称评审的机关档案员从今年开始可以参加职称考试,请他们也能积极参加。

三、加强领导,确保档案职称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组织领导要到位。要保证档案职称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档案部门的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确实要负起责任,尽好职责,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主抓、职能处室尽职尽责”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宣传发动要到位。此次档案职称改革,对于舟山来讲是一个新生事物,今天开会本身就是一次宣传和动员。希望各地要尽好宣传发动的责任,使档案职称改革的重大意义、《实施办法》的主要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各级档案局(馆)的同志要带头参加考试,用自身的积极行动支持、宣传档案职称改革工作。

三是沟通协调要到位。要注意搞好与人事、职改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做好档案初、中级职称“以考代评”工作,离不开他们的大力支持。希望各地要与人事部门、职改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四是保障措施要到位。

教材预计5月份就可以正式出版发行。考试大纲,省档案局准备在今年考试通知出来后一并在网上公布。省档案局将在6月举办全省师资培训班。市档

案局也将适时组织考前培训工作,请各地积极协助。

同志们,今年是档案职称改革关键的一年,考试和评审双轨并行,工作量会增加不少,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也不会少,但是工作的标准不能降。刚才,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10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多元化考核改革;考核方案;评价体系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任务和措施,要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针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考试后的分析反馈不足、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本科院校提出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 ]

一、课程多元化考核改革的思路

1.以考核改革构建学生为主的“教与学”模式

在考核方式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导向,构建多元考核方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2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可推行平时考核制度,使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采取课堂练习、作业、读书笔记、学习表现、小论文、社会实践报告、课堂演讲、实践操作等形式,合理分配考核权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这种办法能激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平时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改革考核内容,合理分配考核权重

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是考核改革有成效的基本前提。建议课程考核成绩比例为:60%平时成绩+40%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根据课程特点由3~5个部分组成,采取“N+2”模式,其中“2”是指学生课堂出勤和课后作业两项考核形式,“N”则采用课堂练习、读书笔记、课堂综合表现、小论文、课堂演讲等考核形式。

平时成绩考核权重要设置合理,如出勤占10%,课堂综合表现占15%,作业完成情况占15%,阶段性测验占20%等。[3 ]

3.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保证考核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平时成绩组成及权重分布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确定,制订详细的考核改革方案及实施细则,对考核的每项条例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注重考评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使得每项给分都有理可循、有据可依,提高考核方案的可操作性。

4.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做好课程考核改革的根本方法就是评估与反馈,通过严格的评估做好过程、结果管理。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师生随时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订考核方案。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通过考试分析,学生可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总结经验、研讨问题、纠正偏差,寻求更好的考核改革方式。[4 ]

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之一。课程改革方案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验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实际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无线通信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三、其他考核方式

1.课堂Presentation考核

增加课堂Presentation考核环节,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让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去关注该行业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大三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及考研,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及克服怯场心理。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每组学生可以选取专业前沿技术或者是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点准备,每节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具体的评价部分包括:选题8分、内容12分、演讲4分、效果6分。课堂Presentation评价表如表2所示。

2.BOPPPS微课设计考核

微课设计内容为通信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波导效应、乒乓效应、孤岛效应、多普勒效应、记忆效应、呼吸效应、多径效应、远近效应等。通过对这些效应的准备讲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准备能力、PPT制作能力、讲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让班里其他学生认识并且理解这些通信效应。

微课设计具体的评价部分包括:微课教案设计20分,微课展示环节10分。具体微课设计评分细则如表3所示。

将课程总成绩分成若干个考核项目,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穿插着考核的过程,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关注课程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显著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使学生能够达到高效率的学习;除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外,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明显提高。

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是适应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较好的考核模式,其“过程考核”的理念、课程考核项目设置、考核评估与反馈等是课程考核改革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韩红建.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3(5).

[2]宋斌.主体性教学理念下的数学三环教学法研究[J].学科教学:数学,2007.

[3]姚雷.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 管理学家,2014(9).

[4]陶燕丽.刍议高校《中国地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11

关键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方向 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提升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本文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任务的突破口,聚焦在高校基础工作步骤方面,针对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教育特色、教学地位、人才质量培养、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各个方面,研究并提出破解体制机制。[1]

1.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方向聚焦

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系统思维、教育全局认知和把握教育发展方向和重要机遇的突破点。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方向聚焦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设立改革目标聚焦点,聚焦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全方位模式。高等教育的发展,究其根源需要借助综合改革模式,来进一步推动试点工程,优化教育结构设置并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的科学发展,使更富有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模式,得到全社会层面的认知共识。为构建高等教育在教学质量、教育结构、办学特色、教学地位、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提升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举措,奠定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2]

贯彻《纲要》精神,聚焦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创新发展战略。在实施综合改革进程中,使用做到改革方案、改革宗旨和改革试点三方面与《纲要》要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确保具有创新性的改革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能够在改革方案中得以贯彻、落实,密切关注国家在创新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部署和新动态,保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方案的合理化和一致性,掌握主动权,抢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制高点,推动一批方案合理、绩效优良、创新驱动机制健全的高等教育改革新举措的落实。[3]

2.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路径和方向选择

在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步骤,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合理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选择科学、合理的突破路径和改革方略尤为重要。在经历2000年前后一批高校整合、高校扩招,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度提高并向大众化发展方向迈进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迈入提升教育质量、突破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节点,接下来,即将面临的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水区”的闯关阶段,只有突破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绩效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创新富有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的新路径,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路径做出正确的实施方案和发展方向选择。综合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路径,可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科学选择和突破。

优化教育体系设置。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在管理、运行、考核等方面,均具有较为统一的实施方案,这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保障运行流畅、便于考核的定量和定性化设置,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了高等教育分类原则和前提,统一的高等教育提下下,“标准化”的教育成果违背了“有教无类”、“特色定位”、“优质资源调配”和“学科专业优化布局”的教育体系发展方向与初衷,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度障碍。

提升人才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人才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目标而言,归根结底在于培育富有社会服务价值的人才后继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进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创新和优化方案,就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因循守旧的“标准件”大学生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组织关系。

重视制度建设与师资力量提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还要加强对制度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培养工作。良好的制度建设可以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事业提供优秀的依法办学平台,为创造式的开展高等教育办学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同时,在构建富有高等教育特征的大学制度方面,要赋予高等教育借助综合改革取得更多办学自和专业设置导向自择意识。中青年教师队伍是大学开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首要受益方和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更愿意打破墨守成规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机制设置,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富有探索精神。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可有效确保高等教育机构具有稳定的人才队伍来源和持久的成长性,这个队伍的壮大与提高,对高等教育工作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进教师选聘制度改革、分类分级岗位聘用改革和学术评价体系改革,从而推动青年聘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4]

借助学院改革试点,创造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突破路径。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可以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从更为专业的视角,给出高等教育体制价值内涵和开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参考标准。推进富有专业技术特色、文化精神内涵、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学术组织架构、科研机制体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潜力,使学生更为投入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激发教师勤勉治学的责任心,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潜心教学和科学研究之中。

教学评估与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建设。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教学评估方面需要做到“重实质轻形式,重效果轻过程,重程序轻关系”,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方面,要大胆设定,谨慎实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国际影响和学术能力水平的领军人才。

3.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小结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面临体制机制、固化思维和新情况新问题的多方面挑战,矛盾和问题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的特征。如何通过“立德树人”开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目标实现、通过“创新精神”和“内涵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实力提升的路径突破,需要业内广泛开展相关探讨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长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高教强省建设[J]阅江学刊.2011(10)

[2] 朱红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新高考改革方案范文12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创新教学模式

Reform of research-type and case-type teaching mode on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Yao Hong, Li Desheng, Yu Xiaohua, Yu Haiqin, Wang Jin, Chen Rui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new teaching ideas and mode like adopting of multi-media teaching, discussion of reseachful task, case analysis and design, group study by combining the means such as traditional theory course, project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frontier science dyna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ineering case analysis, and good results were achieved.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ase; innovative pedagogical models

1 教学改革思路与指导思想

水质工程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一直是各个高校改革的课程之一,多位教授和专家撰写了教改论文,提出了从教学内容、模式、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改革方式和方法[1-5]。我校在水质工程学改革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2003年以来,已经在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与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质工程学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于2009年针对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水质工程学开展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该课题被列为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基金项目。课题组提出针对水质工程学进行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使该课程内容紧跟当代水质工程学新理论、新技术、新工程的发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创新研究组的前沿科研动态报告、实践课程组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以团队学习为重要方式,实现理论―前沿―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改革经验表明,这种以教师为向导、以学生团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之间协调配合的意识,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模式。

2 基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改革

在调研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校特色的理论教材。经过课题组研究,集体选定李圭白院士等人主编的《水质工程学》作为授课主要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6]。以本书讲解的内容作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选择英文原版的《废水处理与回用》作为辅助教材,进行中英文双语讲解。另外,开列参考书目清单,供学生自主阅读。

3 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采用Powerpoint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水处理过程多媒体教学短片、单元操作过程仿真教学、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案例教学、前沿知识检索、网络学习与讨论等诸多内容。另外,在传统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的基础上,与大学生创新科研体系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充实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4 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与实施方式

4.1 方案

根据课堂实际讲解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特别是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中外文学术期刊库、国内外环保专业网站、各种搜索引擎、软件等信息和手段,查找近几年发表的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期刊、学术报道、国内国际会议论文、实际工程案例等,结合课本知识,与搜索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和总结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读研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教学方式与考核

4.2.1 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按照研究课题需要,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按两个班共60人12组设计,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为重点,安排2~3组学生对同一章节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参考文献为近3~5年发表的,数量10~20篇,国外高水平杂志发表的文献3~6篇。然后,每人自拟作业题目,撰写一份文献检索报告,要求报告具有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主体思路清晰,字数不限。期末抽取30%~50%学生课堂做PPT汇报,时间5~8分钟,汇报后上交纸制版报告1份。通过学生讲演汇报,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质疑,根据课堂汇报表现、整组作业质量和参与学生的个人表现,教师给出综合成绩,作为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环节的平时成绩,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40%,计入期末总成绩,一学期内每位学生都至少完成一次文献检索研究型综合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2次,根据学生撰写报告质量,每次报告可在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分进行鼓励。

4.2.2 创新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

为鼓励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授课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外,引导学生参加与水质工程学课程内容相关的部级、北京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根据一学期内投入的时间、总结报告的质量,在创新实验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学院结题时所确定的等级基础上,授课教师综合考虑后,在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3分(结题等级分别为校级、北京市级、部级)进行鼓励,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实施方式

5.1 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实际工程设计观念和能力,课程组提出“边上理论课边进行课程设计”的案例型教学指导思路,在基本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授课教师根据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将学生按照学生家乡所在水系的流域进行分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关注度和研究兴趣。我国现有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按照30人一班,通常将学生分为4~5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头调研,根据初期资料调研结果,总结出选择组内某市建设水处理厂的理由,然后模仿设计院设计的实际工程项目科研模板依次进行撰写,其中设计水量根据对地方的实际调研确定,设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要根据国家环保局年、月、周等公告数据进行统计,并参考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及相关报道材料进行总结,对工艺流程比选、单元处理构筑物参数选择、管道系统布置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撰写。教师可以在课堂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同步设计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传统的集中1~2周课程设计相比,具有教师指导次数多、学生设计时间充裕、可系统地收集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有多人参与讨论比选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大理论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的程度,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科研报告的编写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整理、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学习的精神。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60%。

5.2 教学方式与考核

案例型教学方式,以组为单位,组长负责调研、撰写报告、设计计算、绘图、汇报等多项工作的分配、协调,组员根据具体分得的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定期讨论,撰写讨论记录。教师在参考组长对组员贡献大小排序基础上,根据每组汇报和上交的报告、图纸质量及组员在集中答辩中的表现给出小组综合评分,作为本门课的课程设计评分。

6 团队学习方式

前面所述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都是以团队学习方式为载体而进行的,教师结合课程进度下达的研究型案例型题目,已不再是枯燥的作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任务,无论从时间要求上还是从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和动手能力上,均已非个人轻易所及,它要求一个团队来完成。从团队建立,领受任务,团队学习讨论,组员分工,工作进度把握,出现问题的解决,一直到成果整理总结汇报,都是团队每一位成员努力的结果。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密切配合,良好的组织管理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学生在不同团队中角色的转换,使得人人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虽然课题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但完成任务却需要多方面甚至多学科的知识,学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创造中完成课题任务的。真正的团队学习,不是教师把任务简单地交给学生,而是要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答疑解惑,检查和督促。教师在评分时也十分重视团队成绩,最终成绩包括团队综合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团队综合成绩根据团队完成任务的质量、时间、团队精神、团队效率、汇报讲演、质疑等是否超出期望值或是否完成基本任务要求来考核;而个人成绩根据个人对团队的贡献、任务完成质量,以及个人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给出。

7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题组针对课程的改革模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整体效果、调动积极性、评分公正性方面进行集中问卷调研,发出问卷52张,其中46人认为改革模式新颖、有创意,45人认为此种改革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3人认为评分公平公正,还有25人以上建议按照此种模式进行环境专业其他主干课和必修课,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污染与控制工程等课程的改革。综合满意度评分高达95分,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同时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8 结论与建议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刚刚实行3年,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1)结合改革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应建立设计案例库、工程施工及运营等多方面的图片库,并及时更新。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理论、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到工程设计的严谨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应加大对教师在前沿理论科学知识和实际工程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培训力度,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推进网站建设,建立以课程介绍、教学大纲、作业与答疑、试题库、案例分析、前沿动态、工程实例、国内国际水业咨询等多个平台界面,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网站及时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为了进一步促进水质工程学的研究型案例型模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课题组还要不断地实践,不断摸索,进一步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永臻,马勇,王淑莹,等.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72-75.

[2] 谢德华,任伯帜.关于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212-213.

[3] 武汉,游映玖,.浅谈水质工程学课程的改革[J].环境导报,2003,9:16-20.

[4] 向平,蒋绍阶.水质工程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