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

时间:2023-02-01 06:02:38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今年4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1]。

高校体育教师是学校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贯彻素质教育和培养“健康第一”观念的灵魂工程师。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影响整个教育的质量。所以,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同样是关系到我国教育成败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现代教育革新的背景下,从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实际素质状况出发,探索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问题,逐步建立起与《规划纲要》要求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 、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一、高校体育教师道德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规划纲要》强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

1. 教师高尚的情操常常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教师的不同认识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不同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会造成学生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教师不能被功利所迷失自己高尚的道德方向。复旦校长杨玉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时说,功利主义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学上教会你考试,人才培养上只要你能找到工作就可以;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根据自己出来能否当大官,赚大钱;选择导师不是看学术,而是看职位。教授的功利主义,就是奔着SCI和课题项目,忘了做学问才是他们一切的出发点[2]。

2.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新的教育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 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 无论成绩好坏、身体是否存在缺陷、体育水平高低等, 应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关爱不能感情用事, 更不能渗杂个人意愿,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个性等方面关心和指导学生,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

1.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规划纲要》强调,教师的业务要精湛。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的体育师资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偏差的缺憾。有些体育老师片面的认为普通体育课不需要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只想“平安体育课”不出教学事故就万事大吉。体育赛事的直播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很多学生获得了许多体育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如没有精湛的业务很难立足课堂,更不用说教书育人。体育教师只有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授人以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 教学技能(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训练、竞赛与裁判的能力,学习、科研的能力等)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身体,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全然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 使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体育课堂和富有激情挑战性的体育运动归于严肃和乏味。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中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怪象。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其本职工作的一项特殊的本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造成了教学组织管理的相对困难,从对学生个体的组织管理,到对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在到到体育赛事、运动会的组织管理,无不要求着教师组织管理的才能与知识,高效的组织管理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体育活动中去,可以使群体活动的效益得到发挥。

三、高校体育教师身体、心理素质

体能是体育教师利用身体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学科知识的基本能力,充沛的体能是向学生展示运动技术示范的保证。所以就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 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新世纪专业化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并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的身心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

1.信息能力是当代体育教师创新发展的基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社会中体育与健康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掌握科学体育健身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发展,实现提高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

2.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广大体育教师在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可以灵活地选择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多种媒介投入教学,使大学生体育学习空间更广、学习方式更灵活、学习资料更多。如果体育教师不能熟练地操作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创造性地组织体育教学活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信息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科研与信息

根据信息确定科研方向、重点和题目;根据信息选择科研手段、方法和资料;根据信息检验科研成果。离开了信息,体育科学研究将一事无成。体育科学本身也就揭示了信息传递和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例如:观察、实验、文献检索等可以看做是搜集信息的过程;科学仪器是科学认识中实现信息传递和转换的工具;逻辑推理、科学抽象则是科学认识中处理加工信息的过程;经过处理的信息则形成了理论假说。信息方法将科学认识作为信息的流程,从而把科学认识主体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起来,把主观思维与客观实践过程结合了起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等教育工作一部分的高校体育工作改革也在各个层面展开,而在这一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高校体育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与教学,高质量的教育与教学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只有具备了与时代相适应,符合深化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综合素质,才是21世纪合格的大学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新的体育课程,顺利地完成高校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2]周凯.中国大学精神虚脱[N].中国青年报 . 2010.06.22.

新高校教师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教师导师 机制

一、新教师导师制的涵义

新教师导师制是指高职院校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各院校以自身的师资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中遴选出思想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初次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的指导老师,多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培养新教师治学严谨、育人诚恳的职业精神,指导新教师熟悉掌握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尽快掌握教育教学技能,提升教学实践等能力,帮助新教师加速从“学生”向“老师”或者“员工”向“老师”的角色转换,更快适应课堂教学,提高新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快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使其尽快达到高职教师的任职标准。

二、新教师导师制的意义

高职院校大多新教师都是非师范大家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走上讲台,另也有一些从行业直接进入到高职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他们通过大学、研究生期间系统的学习或在行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好的专业水平,但由于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缺乏教学经验,他们对怎样教书育人更是相当陌生,实际教学水平也往往不高。而作为多数应届毕业生(多是硕士、博士,有少量本科)的新教师,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已比较扎实,但缺乏行业工作经历和足够的本专业实践运作经验,而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是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而缺乏行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经验的新教师往往无法通过自己的教学实现这个目标,如不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而是任其自行摸索成长,既容易导致新教师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等负面效果。新教师导师制的建立能通过导师在教学、科研、学术、实践等方面的引领,帮助其克服困难,找准自我定位,树立岗位成才的信心,使新教师缩短角色转换期,尽快适应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

三、新教师导师制的现状和问题

综合各校对新教师实施导师制的实践来看,新教师导师制效果比较明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各院校因师资力量的缺乏,为保障教学人员到位,急于将新教师放到教学岗位,并未实行先培训再上岗的要求,教师上岗后的培养机制也不健全,造成导师机制空置,不严格实行的局面。

(2)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指导流于形式,放任自流。指导教师和新教师间除了有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计划与行动。虽然不少高校对新教师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量化考评,如“指导教师听每位所指导的新教师的随堂课4学时,对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示范不少于8学时”等,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检查流于形式,或者指导教师与新教师皆临时赶写一些记录应付检查。

(3)指导教师的遴选多为学校指定,这些指导教师本身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压力大,他们虽然接受了导师工作,但精力投入有限,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致使新教师难以从指导教师那里获得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有效提升。

四、建立真正有效的新教师指导教师机制的措施

为让高职院校新教师培训导师制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措施方面进行加强。

(1)建立严格的指导教师选择标准。因指导教师要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指导,其对新教师影响颇大,所以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标准应该严格,一定要选择那些思想素质优良、具有高尚师德,教学水平高、高职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而学校的专门教师培训机构需对指导教师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不符合要求或培养过程中不尽责的指导教师,该机构应及时终止其资格并另行选派指导教师。另外,可以适当引用双向选择机制,在指导与被指导教师之间先让他们互相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专业相符的基础上,尊重双方的意愿,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建立导师关系。

(2)明确导师及新教师的职责与任务要求,确立培养目标。根据高职院校新教师的培养目标,在对新教师进行培养的各阶段分别明确导师及新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导师一般应根据每个培养对象的情况拟定培养计划及方案,对随堂辅导跟踪听课等要严格达到量化要求,要与培养对象经常性的交流,培养他们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加强对新教师教学全过程的业务指导,指导他们熟悉掌握各个教学环节,了解教学规律和教学规范,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并使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和课程研究,提高其教研、教改素质水平,鼓励指导他们大胆创新,进行教改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新教师则应认真接受导师的指导,完成培养计划中教学、科研、实践等各方面的要求,最终完成培养目标。通过这些指导和培养,应使新教师成为一个师德高尚,有严谨治学态度和缜密科研方法,注重团结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勇挑重担,积极承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任务的专业的合格的教师。

(3)建立健全考核奖励机制,激发指导教师积极性。为确保新教师培养的实效性,科学地评价培养工作,学校专门机构应对新教师全程进行跟踪考核,对培养情况随时抽查,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指导培养工作;培养期满后,还应对每个新教师进行结果考核,可按需要设计考核内容及标准,考核结果应存入教师个人培养档案,作为评聘职称职务的依据之一。而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则应检查导师在培养期内是否真正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有没有切实履行培养职责,认真做好各种听课记录和培养过程记录等各项记录资料,完成指导任务及培养目标。同时,对承担培养新教师任务的指导教师就有一定奖励,如与教师绩效工资钩,并纳入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切实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新高校教师范文3

【关键词】教育教学新理念;教育教学技能;教师角色

教育教学新理念改变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陈旧模式,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引领下高校教育教学结构发生了改变

教学结构广义的说就是在固定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理论下,在教育教学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在我们的常识中,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无非是以高校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不可动摇的知识传授者,不管教师所传授的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有益无益,学生只能一味接受,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全是被动者,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结构中教学激情慢慢被消磨殆尽,所谓教学,没有了师生思想的互动,何来“教”与“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无限拓展了教育教学的空间。在这种新模式中高校教师传授知识的主宰地位被淡化,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知识,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所学的信息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信息反馈给教师,这更加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往停留在课本的讲授,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只顾自己一味说课,完全忽视与学生互动的传统教育教学结构不得不被教育教学新理念所淘汰。高校教师的授课模式必须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育教学模式为主,从灌输式授课变为启发式授课,同时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多参加高校间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交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传统的高校教师教学职能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模式的设计者、转变为学科科研的研究者、转变为教学课件的制作者,更要转变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课程是传统教学模式构成的三个主要方面,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网络模式和多媒体课堂不断融入其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加入了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中,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单一转变向多元。首先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中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在多媒体教学技术授课模式的引领下,设计全新的教学方式,分析不同学生特点,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制定相应的教学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代替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校教师在这里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主宰。知识在这样激烈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中才能闪现火花。其次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高校教师不能再被动的依赖书本,过去的对本宣科的授课模式必须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搜集与教学相关的素材,自己进行编排、整理、制作。高校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即使课程相同,但是多媒体课件也会不同,在课余教师之间,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可以通过交流课件分享别人的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更是高校教师是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最后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者,更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同老师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快速、便捷的学习到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更要替学生把关,什么是应该学习的,应该怎样学习比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高校教师更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生存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三、多媒体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让教育资源的空间的得到了无限延伸,“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再明晰,师生关系逐渐走向平等,民主

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像多媒体方向不断深化,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以往教师享有的权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网络、多媒体课堂使师生能够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了所谓的讲台,师生关系逐渐平等。高校教师在这种角色的转变下,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以自我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专业扎实的学识教导学生,以自己娴熟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技术赢得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高校教师也许在某些问题上的所学并不如学生,古语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高校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甚至面对学生正确判断的意见时,不能因为自己是老师的角色而全盘否定学生,盲目的让学生追随自己所认为的真知。高校教师要做到在学问上尊重学生,更要在人格上更平等对待学生。

总之,教育教学新理念改变了高校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更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使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得到了全新的、飞跃式的发展,对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娄晓灵.浅谈新时期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

新高校教师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65-02

一、引言

近五年入职的老师(简称新入职教师)更是站到专任教师的半壁江山。作为社会高层次劳动力的主要输出者,作为国家未来创造者的培育者,高校、高校教师都肩负着重大使命。新入职高校教师大多为非师范类毕业研究生,没有接受过专业教学培训。其教学能力如何,如何评价其教学能力,是每个大学必须要研究的话题。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当今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核心所在,其最终目的是利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导向作用,科学配置教师人才资源,激励教师不断自我进步,全面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学的短板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导致学生对其教学水平认可度不高”。所以构建一个推动人才培育、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就变得迫在眉睫。

二、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探究

我国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国家的教育体制开始进行变革,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势态。如:张大良等(2009)指出要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提出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评价方式。宁虹(2010)数学形式表示出了教师能力,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能力进行了量化。喻莉等(2012)从评价角度、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何静(2015)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需要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并采用多元方法进行评价。贾佳(2009)、龚江泳(2009)、匡胤(2008)、彭秋霞等(2007),陈世保(2013)运用了粗糙集和模糊数学的理论来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模型。段俊霞等(2014)、R海涛(2004)借鉴了美国的档案袋评价方法,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新路径。纵观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相关文献,大多从高校全体教工着眼研究,却鲜有针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研究。基于此,本文针对近三年入职教师,研究其教学能力评估问题,希望能为高校提升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帮助。

三、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研究新疆某多民族综合性高校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群体关于该校教学能力评价系统认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认识不到位

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此项评估,使新入职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有个初步认识,新入职教师思想灵活,教学方法多变,且改造空间巨大,通过该项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自身教学水平,定位教学能力,从而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但是该校的教学能力评估主要是针对全体教工,且目的与教师的晋升、绩效挂钩。不同的群体教学能力评价目标有偏差,评价体系就应有所不同,纵观大多数院校也均采用了统一的评价体系,显然有所不妥。该校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同老教师一样,没有考虑到新入职教师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能力评估时同行评价占比较大且流于形式,失真率较高。

2.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结果的反馈不及时

调查院校教学能力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一阶段是教学中期学生纸质评教。二阶段教学末期学生网上评教级同行评教,评教结果至下一教学期末反馈结果。教师只能在下一教学期期末内知道学生给自己的网上评教分数,但并不知道在同行评教中排名。由于反馈时间较长,往往知道其教学意见时该课程已教学完成,不能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导致信息失效,从而评教失效。

四、完善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方法建议

1.提高师生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目的的认识性

新入职教师是教学的新鲜血液,是教学最活力的群体,他们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院校未来发展的大计。通过教学能力评估,可以使他们清楚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认识到差距与不足,以便更好地反思与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建立及时的评估信息反馈系统,为新入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创造渠道。加大学生评教的比重,学生是教学能力的直接体验者,能最直接的反应较能力,也能最直接的提出新入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学生群体的评价比重十分重要,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评教是他们的义务与责任,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评教的质量。

2.凸显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指标指标

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已经十分健全,但是如何在已有的教学能力评估体系上针对新入职教师建立专有的评估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是解决现今培养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点。在已有的具有普遍性评估标准之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教学反思能力。新入职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大多在实践中一点点提高,拥有想好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2)教学板书能力,板书教学对新入职教师有着理清教学思路、熟络教学内容的意义。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校园的普及,除特殊课程外,大多数课程授课均采用此种方式授课,多媒体授课能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易产生照图宣讲,没有教学思路的反效果。(3)课堂应对能力,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少,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是新入职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

[2]李爱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J].辽宁教育,2013.

[3]张军凤,王银飞.新入职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2.

新高校教师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在大学教育逐渐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而造成学生良萎不齐、差异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给专业教学带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观念启动—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创新指的是教学力一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于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有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在培养思维方式上也具有重要的独立价值。目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等教学原则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配套,并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现代教学理念的真正树立。

二、素质撬动—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教学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教师要本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掌握创造思维方法,提高管理能力;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而且还有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敢于提出和运用新的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把不断学习的新知识及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自我归纳概括能力并参考有益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冷静正确的处理,以谋求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管理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利;教学方法创新难以获得立项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十分重要。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教学管理中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校管理中,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应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理好岗位津贴与课时酬金分配的问题;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等问题,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硬件促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标志。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应该真正实行以讲授为主向以辅导为主转变,使全体学生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向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转变,最大可能地扩大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并切实加强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新高校教师范文6

【关键词】新教改;高校;制图教师;培养

新一轮高等学校校教育体制改革,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等学校教师有了更全面的要求。工程制图课程作为理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应对新教改,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制图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一、现阶段高等学校制图教师和制图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都对教师学历有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年轻教师中,博士学历(特别是非制图专业博士)已成为主流。这种现状使得年轻教师对工程制图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课堂板书的时间和内容都大大减少,对手工绘图的需求减弱,部分年轻教师忽视手工绘图基本功;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发展,各专业绘图软件不断更新换代,从二维到三维,甚至从三维到仿真模拟技术都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工程图的表达中。传统教学中的“平、立、剖”和三视图已不能满足工程图的表达需求;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各高校对职称评聘有着严格的要求,专业制图课教师教学工作量严重超标,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及更多的教学研究,致使职称晋升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二、制图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要想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高素质的、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一)制图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制图教师队伍中非制图专业博士的人数日益增多,有着很好的专业研究能力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是很多制图课教师自己心头的一道坎儿。因此,作为制图课教师首先要有放弃自我,献身教育教学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制图教师应当具有的专业技能。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进行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工程制图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很自然的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专业的窗口。制图教师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只是以外,更重要的是具备娴熟的制图专业技能素质。一手好字、一幅好图能够迅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认真严谨、细致耐心的教学态度更能够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作风。因此,作为中青年制图教师,在计算机绘图已取代手工绘图的今天,一定要继承老一辈制图教师的传统:练好仿宋字、画好手工图。

(三)制图教师应当具有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而教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制图教师应当具有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制图教师要努力体验和使用新的教学手段,用好、用活教学设备。利用3D模型、3D动画、fals等制作图文并茂的影像课件,满足课堂教学要求。丢弃三角板、粉笔、黑板板书的旧方法,从而节省出时间,多做启发和引导,训练学生由物到图、由物到图的空间想象力及基本绘图技能;在教学成果中,制图教师更要成为学生实践与创新的引导者。制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将制图的基本知识与专业相结合,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图形技术和手段,紧跟时代步伐。作为制图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作依托,同时要用好工程图这一工具,不断学习先进的图学表达技术。以二维、三维及仿真模拟等手段服务与教学及生产实践。

三、制图教师的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制图教师的培养,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才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实现以教师自我的实践创新引领学生实践与创新。因此,各高校应当对制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制图教师做好培养计划。

首先应当把好进口关,引进或选择有良好专业背景,同时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年轻教师充实制图教师队伍。必要时也可以让教学工作量不够,且具备制图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课教师兼任制图教师。

其次应当为中青年制图教师的发展做好规划。为每位中青年制图教师配备两位指导教师,其中一位是有经验的制图教师,负责指导教学工作,培养教学能力;另一位是与其专业背景相关的专业教师,负责科研工作的指导。在专人指导下,制图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及科研的双重任务。

高校应当为制图教师做好培训及学习计划。计划应当包括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与交流,以及先进绘图手段和技术的学习。定期和同行交流教学方法可以迅速的提高教学质量;而先进绘图手段和技术的学习能够让制图教师将图形技术与专业结合起来,促进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成果的展现。

四、结语

应对新教改,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制图教师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给予良好的空间和政策,更需要自身素质的提升和不断地学习提高。我们相信,在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陆国栋,谭建荣,张树友,施岳定.工程制图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初步实践[J].工程图学报,1999(4).

[2] 吴伟涛,胡建平.高职制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工程图学报,2007(2).

新高校教师范文7

[关键词] 超越创新;有效创新;实效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2-02

一 传统教学需要超越出新

高校大学生体质逐渐成熟,心智趋向完善,个性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能像教小学生那样用哄的方法或者是恐吓的方式去教育。高校教师要把握教育规律,指导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合乎情理规范,帮助大学生进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在相互沟通中了解每个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依靠学习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动手动脑能力,为将来干事创业打基础。能否搞好教学工作,考验的是高校教师的教学功力与管理水平。大学教育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培养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至关重要,自由不是散漫,而是心灵依照自己的目标驰骋飞翔。如何将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兴趣调整到听课上,如何将趴在桌上睡觉的大学生使其睁开眼睛讲,动脑筋回答问题,如何使逃课的学生不再随意离开教室逃课,而高校教师还不采用强硬的手段,不大发雷霆,不怒不可遏,用温情、耐心、谆谆教诲,针对难管不听话的学生,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更不采用对抗的模式改变教与学的任何一方。考验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在于能否把课讲得风生水起,诙谐幽默,哪怕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能用优美悦耳,趣味无穷的课堂魅力语言抓住学生,聪明的高校教师不断反思,寻找自身的欠缺不足,加以修正不断进步。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不是逼迫大学生勉强听自己的课,不以说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尽管讲课是为大学生前途未来准备的,但大学生未必心领神会,因而,师生间知识交流,心灵碰撞,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水融。学生都喜欢有吸引力的老师,讲课具有独特个性风格,富有灵性的老师善于施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课堂教学理论应具有生命力,在教育理论创新过程中,其生命的创造和发展表现为教育研究主体内在精神的冲动,与外在教育实践环境变化藕合,形成了改变现实教育发展方向的新教育理论起点。 教学是一门技术,不管是他人的,国外的,还是古代的,只要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就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也许某一教学方式对这一批学生有用,但对另一批未必有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会磨灭大学生的生命创造力。高校教师在体验激情教学,感悟教育内涵、反思教育弊端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变化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广泛涉猎各种对提升教学水平有帮助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自身专业的狭小范围内,站在历史的高度让科学与文化结合,拓宽视野,提高境界,提升教学,服务大学生。

二 课堂创新有效性

做一名高校教师并不难,难的是做合格优秀的教师,合格是会教并达到了教的期望,只顾教不管教的效率,其实没有现实意义。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友好愉悦,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纪现象更少。高校教师在讲台上站着并非高人一等,而是对台下坐着学生的尊重。既然想使台下的学生听懂学会理解所讲的内容,就要把听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讲的内容上,真正要达到使学习者心无旁骛,治标更需治本。只有每一个学习者都明确学习的意义及重要性,对所学知识发生浓厚兴趣愿意听讲,才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调动不起学习积极性,有被违背强迫的心态,即便坐在教室里任老师课讲得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创新教学课堂关键不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要调动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学习,这不是三言两语的劝诫或训斥所能完成的。如何杜绝课堂上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情,让大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自觉改正,显露教育者的驾驭本领。

从学习的角度考量每个人学会的越多,不知道的东西也会越多,知识无止境,自然奥妙无穷,社会发展绵绵无期,激发出大学生无穷的求知欲,探索欲,不断强化学习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归纳、推理、分析、评价的能力,创新能力也随之产生,合乎科学规律的奇思妙想,成为创新灵感的钥匙,想象是创新的开始,创新是前进的动力。高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绪,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承认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异,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使他们真正感受师生平等,感到自尊存在。 鼓励大学生突破阻力敢于创新,哪怕失败。创新是事业需要,创新人才必须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素养。大学是人生学习的关键阶段,高校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大学生的理念,走出狭隘片面的教育误区,关注教学质量,关注大学生个性成长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只要敢于展现自我,勇于实现自身理想愿望,用扎实的才学,昂扬的精神,迎接未来的人生挑战。

三 课下创新实效性

相对而言,大学生自由主导的时间很充裕。教育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突飞猛进的学习,不至于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无聊玩乐中。大学教师应当树立责任意识,改进管理方法,创新教育内容,丰富大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使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自由主宰的时间,于玩乐学习中得到各方面的素质提高。

创新娱乐。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拓宽了文化娱乐的广阔空间,提供了很多的选择机会,手机电脑的普及应用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先进科技为人方便的同时也埋藏很多隐患,由于大学生长期使用,渐渐成瘾有了依赖性,利用轻便实用的手机上网、购物、学习、娱乐,成为一种时尚,也养成好逸恶劳坐吃等穿的不良习性。大学生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不足,对于许多事情判断往往片面,看问题极端,喜欢的,一切皆好,不喜欢的,一棍子打死,看不到事物的两面性,辩不清网络世界的真假,很容易迷失自己吃亏上当。高校教师应当把娱乐的内容形式向健康方向上引导,对于大学生有害无益的色情、暴力类娱乐游戏坚决排除,帮助大学生远离避免身心健康的损害,内容不良与学习无关且有害的东西,尽可能少接触,而有助于大学生开发思维,拓展视野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大力提倡甚至带头参与,体验新知识、新工具带来的时尚乐趣。娱乐是人性所需要的精神补品,健康的娱乐是人生的精神生活必需,尤其那些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模范榜样的感人事迹,有助于人性改善并使人在享乐中潜移默化,改变世界观和价值观。

体能锻炼创新。人的身体是一生的本钱,如今各方面生活条件优越,大学生的体质却在下降,近视、肥胖成为普遍现象,偏重于埋头读书学习,忽视体育锻炼是罪魁祸首,体育是高度表达生命力的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体育展现自我生命质量价值,通过身体技巧、肢体运动的复杂形式展现体力、美感,进而感悟生命的活动过程。大学生怕累嫌苦不愿流汗 ,不良的嗜好,不规则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身体的健康成长。高校教师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气功、太极、广场操等各种各样的利于增强体质锻炼活动。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酆醚瘢明确锻炼目的,爱惜身体,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为将来步入社会建功立业打下坚实基础。高校教师经常创新训练方法,全面焕发大学生蓬勃鲜活的生命力,体育活动升华为追求幸福实现人生理想的有效学习。高校学生应当养成勤于锻炼、乐于运动的好习惯,把这种习惯坚持长久才能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创新实践广谱性

新高校教师范文8

1.1重业务能力提升,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

青年教师认识到踏入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方面,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能力竞赛;在科研方面,努力参加或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发掘学科的热点和创新点,潜心撰写论文。然而,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容易漠视,并且会错误地认为只有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才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的甚至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还有的青年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党的政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造成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

1.2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

有些青年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任务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知识形成的过程,评价信息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却容易被忽视。《礼记》中有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师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以自身的思想质量、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去实现正确的价值需求。

1.3重独立拼搏,轻团队合作

大多数青年教师为了提升自己、顺利晋升职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更多的是独自备课、查阅文献资料、写论文等,在教研室里大家交流学习的时间较少。长此以往会造成集体观念不强,团队意识较差等问题出现。宋朝的朱熹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即不仅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懂得敬业奉献。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

现阶段,虽然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2.1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基本都以院(系)为单位安排比较固定的集中政治学习时间,但主要沿袭了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灌输、劝导和讲述的“单边政策”方式来进行。而青年教师一般思想比较活跃、知识层次也比较高,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意识。单纯的说教和灌输缺乏创新性和感染力,难以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学习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2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高校在教学考核、科研成果、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奖励措施,但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缺乏明确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标准,大多只是一些形式化粗线条的表述,基本上形同虚设。这种倾斜化的重业务水平,轻思想政治的考核激励机制,使部分青年教师轻视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学习和提升,导致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

2.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突出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较多,主要来源于教学和科研竞争强,晋升职称难度大,经济基础薄弱等。这样的问题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只有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做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方法与措施

3.1拓宽工作途径,创新工作方法

3.1.1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学习信度和效度

从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最常见的方式方法是定期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要深入开展,不能走过场。可以充分运用高校人才优势,可以适时邀请高水平专家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信度和效度。此外,还应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师德教育的力度,并在所属院部为每位教师挑选导师,从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全方面进行教育、指导和监督。

3.1.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单纯依靠灌输式的理论教育,难以提高教师们的兴趣和关注度。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学习与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校内开展一些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竞赛活动,如红色歌咏比赛、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使大家在交流与竞赛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踏访红色遗址,重温红色精神,从各个缩影中更加充分了解我国发展史;还可以利用高校教师专业技术知识服务社会,如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同学生们一起走向社区走向田间地头,促进社区、农村的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

3.1.3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

当代,新媒体凭借时效性强、信息储备量大、覆盖率广和感染性强等优点,逐步成为了对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有强大影响力的传播工具。因此,应借助其优势,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热点问题,典型人物事迹,鼓励大家阅读评论提问,并给与科学的解答。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向青年教师宣传健康、科学及正面的理论。

3.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完善师德考核机制

3.2.1利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激励青年教师提升修养

榜样的力量,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同样,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挖掘先进个人事迹,以发挥其带头、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借助报刊、电视、网络、微媒体等报载体,大力宣传模范青年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此为突破口,鼓励和激发更多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感染并带动青年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及师德修养。

3.2.2运用适当物质激励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热情

运用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使青年教师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同感,进而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超越自我,加倍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突出并且品德高尚,思想先进,学生师德评价高的青年教师,应当在工资、津贴、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不仅是肯定优秀教师的努力和价值,而且可以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朝着此方向努力。

3.2.3通过师德考评长效机制督促青年教师保持先进性

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形成常规化,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考评活动。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给予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照规章制度严肃处理。促进青年教师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静下心来倾心育人、专心治学。长此以往努力建成师德观念强、师风正、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3.3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强化人文关怀理念

3.3.1借助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走近青年教师生活

青年教师步入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工作生活均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压力较大,顾及更多的是多上课多发论文多做项目,如何更好的照顾家庭,而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提升往往无暇顾及。因此,应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导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便于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收入、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为他们尽可能地解决后顾之忧,在关心关爱中增强教育效果。

3.3.2运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走进青年教师内心

青年教师在实现工作生活的多个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内外的障碍或干扰,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首先要掌握青年教师心理挫折的反应机制及诱因,积极预防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次应该加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年教师自我调适的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应对工作压力、舒缓职业倦怠。

4总结

新高校教师范文9

关键词:高校;新任教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74-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高校教师作为高校领域的文化精英,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高深学问的缔造者,更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示范者。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出现了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陆续会引进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生来充实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些高校教师的新生力量很快成为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新任教师初到教学岗位,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角色过渡、专业发展、教学任务等等一系列困境。因此,积极探寻高校新任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发展规律,构建高效的新任教师培养模式,对有效提升他们的教学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素质,提升高等院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新任教师培养的现实意义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新任教师是高校吸收的新鲜血液,是高校全面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应从提高新任年轻教师的素质入手,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确立新任教师的发展意识,拓展新任教师的专业内涵,完善新任教师的职业素养等。新任教师的培养,不仅直接影响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把新任教师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它对高等院校教育建设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从学生到教师,充分完成角色转换

近年来,高校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和专业从事科研人员是高校新任教师的主要来源,他们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问题。首先,他们有高学历,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却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有些新任教师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不充分,教书育人意识不强,有些新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致使无法驾驭课堂,有些新任教师初登讲台存在畏惧心理不懂控制课堂的技巧等等……即便高校引进的部分新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但高等师范院校也不是为学生毕业后从教准备一切的地方……培养的是一种自主发展能力的成熟的预备教师”[1]。教育学理论认为,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转换需要辅的措施,用来强化角色转变后的角色意识[2]。而新任教师的培养正是通过对新任教师理论水平、教育观念、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帮助新任教师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二)有助于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了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新任教师也自然成为教学的主要力量。由于新任教师教学理论欠缺,教学能力薄弱,教学实践经验少以至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提升了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高校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新任教师短时间内熟悉教学的基本理论,尽快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教学技能,更新教学思想,不断推陈出新,以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逐渐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新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当今的高校教师,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爱生,身体力行,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平。高校通过对新任教师的培养,不断加强他们作为教师的职业神圣感,不断夯牢他们终身从教的思想,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不断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使其做“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典范,在师德师风、治学态度、育人意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对学生的道德示范作用。

二、完善高校新任教师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健全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制度

入职培训,是指新任教师从受聘入职到转正之前这段时间内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这是对新任教师在角色过渡、职业体验、教学责任和使命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3]。因此,充实和完善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是教师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1.要完善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由于高校普遍存在师资紧缺、生师比不足的现象,许多新任教师刚刚入职就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学校组织的入职培训与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发生冲突,入职培训随即成为了简单的“走走形式”。教师忙于各种教学和科研的压力而把自己陷于杂乱无章的混沌状态中。高校要解决这一棘手问题,首要任务是正确处理新任教师入职培训与日常教学任务的关系,需制订详细的入职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入职培训的时间,增强入职培训的效果。使新任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任务,尽快熟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促进新任教师的成长。

2.开发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制定全方位的培训内

容。高校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普遍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也仅限于教育学、计算机、英语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不能联系到教学实际。新任教师对这种空洞的、与教学工作相脱节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也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入职培训的效果。所以,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不能只重视教学理论的培训,应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实培训内容,突出对新任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训练。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不仅能使新任教师理解枯燥的教育理论知识,也能促进他们提高动手实践的技能和改善教学质量,如分组教学讨论法、观摩教学法、教师互听互评法等。丰富的培训内容应着眼于新任教师对教育技巧的熟悉和对教学策略的掌握。高校一方面可以开设一些关于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艺术、教师礼仪、课堂管理技巧、人文修养等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内、省内、校内名师为新任教师现身说法,传授教学经验。同时可以组织新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请名师专家点评。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将教育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使新任教师在入职培训中亲身感受到教学中要经历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薄弱之处及时反思调整并重点培训提高,尽快适应教学的全部过程以达到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最终目的,

3.加强“校院”结合的双重培训模式。在新任教师的校级培训后,学院应该配合学校的入职培训,进一步落实新任教师导师制。在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后,学院应该针对新任教师个人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并在专业教研室内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从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对新任教师全面指导和帮助。学院定期组织新任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通过学院听课、集体备课、学生反馈等形式,对新任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为校级培训提供大力支持和有力保证。

(二)提高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新任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视

1.教育部门尽快修订现有高校教师入职培养的管

理规定。很多高校对新任教师的入职培养重视不够,虽然建立了入职培养制度,却没有完全按照制度实施。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高校师资的调查研究力度,尽快修订现有的高校新任教师入职培养的相关管理规定,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条例进行补充和修改。比如:高校新任教师培养经费的来源、培训教师的来源、培训科目设置及考核制度等等,增加高校的自,使新任教师的入职培养不再是新任教师获得准入资格证的方式,而是真正成为提高新任教师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载体。

2.高校为新任教师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体教师中营造出“知荣辱,明是非,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通过将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任教师尽快融入学校主流中。高校应结合各学院、各专业的特点,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为每位新任教师分析自身优势及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策略的指导,使其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环境并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3.积极构建新任教师培养工作的激励机制。高校提倡新任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建设等文件,鼓励新任教师钻研教学,讲授基础课、主干课,支持他们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激励富有潜力的新任教师启动科研课题,加大研究力度,把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科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积极安排新任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术眼界,也提高了创新能力。学校还定期开展对新任教师的教学考核和评比活动,设立新任教师培养专项经费,对表现优秀的将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学校通过合理的激励制度形成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来促进新任教师的培养,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和科学素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校新任教师的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新任教师的培养模式将直接决定高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教学科研综合能力。鉴于此,加强对高校新任教师的培养,探索和构建切合高校实际的新任教师培养模式就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惠君,曾健.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必要性探析[J].高等

教育研究学报,2012,(2).

[2]吴优.浅议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理论和实践[J].时

代教育,2010,(2).

新高校教师范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新策略

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需要进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从而创新整个高等院校的模式和教育方法,实现高校教师管理又好又快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利作用,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优化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

一、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竞争形势来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校只有拥有一流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后,才能够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能够在核心竞争力视角下,进一步创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理念下进行实践改革,从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于资料的整理和搜集等一些日常文件信息工作,更多的是通过人力资源提供的一些管理经验和数据对未来学校的发展制定一整套宏观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这样才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创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水平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属于人力资源之间的竞争,因此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制度,才能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确保更加优质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发展,使其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学术知识,真正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获益,从而提高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果[2]。

二、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单一

虽然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在多次的教改过程中顺应了教育时代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单一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一直贯彻的就是为祖国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导致很多高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他们认为教学质量才是一个学校能够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因此很多高校这种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存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单一思想,没有将高校教师真正作为学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法提高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在高校教师管理的过程中,有很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楚,没有予以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还有很多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完整,仅仅停留于对人员档案管理以及后勤等制度的考核方面,从而缺乏含金量,这降低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3]。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

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最大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样不同的教师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第一,在激励制度方面。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制度存在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师层次和能力予以激励,这样的激励方式对教师而言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从而难以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需求,导致教师在心理上和工作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第二,在培训管理方面。高校无法理解教师的动机和行为,从而仅仅停留于尊重和理解层面,对老师渴望更高的学术造诣却无法满足或者满足滞后,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热情,进而不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三)高校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有很多高校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以及能力有待提高,有些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和实习就直接上岗,因此对很多知识和理论掌握不熟练,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从而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教师自身基础较为薄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严重者还会产生厌学、弃学的情况。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较低会直接影响高校的形象以及办学效果。因此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三、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高校教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随着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和管理,从而在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其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这就需要逐步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够防止其出现一定的偏差和不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决策内容发挥到核心地位。其次,相关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将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其中,明确自己的相关职责,不断提高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

(二)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视野。高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

(三)建立健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作为高校管理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如何才能够留住人才,是目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进一步确保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因此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日常管理制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做好日常的备课、学习等多项任务。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问责制度,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实到位,落实到实处。在这个基础上实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明确管理要求,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指标的绩效制度,从而满足高校发展的特点和管理要求,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相关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四)重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整个高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逐步重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实践起来,从而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结合核心竞争力理念,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作用,对教师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明确教师的自身责任感和重要性,发挥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确保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实现教师和学校二者能够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发展[5]。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思想,因此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密切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协调发展。高校的主要责任就是传播知识,属于典型的“人合”组织,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完善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高校教师对于学校的向心力,使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拥有归属感,激发教师的自身潜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通过重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建立健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方法和策略,从而优化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总之,要想做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颖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3.

[2]胡新峰,苏兆斌,李威娜.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探索[J].科技与管理,2014(3):123-126.

[3]魏建树.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和解决措施[J].企业研究,2014(14):121-122.

[4]魏洁,汤建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J].江苏高教,2014(6):95-98.

新高校教师范文11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教师;胜任力;能力提升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作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更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对于高层次人才和技术技能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急剧增加和提高。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和其他行业的人才加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来。这些新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于非师范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比较欠缺,加之缺乏教学经验、对教育环境比较陌生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教师的胜任力[1]。新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新生力量,新教师入校之后,为了使新教师尽快进入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工作轨道,在实践中,通过“摸家底”、“强归属”、“明目标”、“抓重点”、“见成效”等环节,可以有力提升新教师胜任力。

一、深入调研摸家底

设计新入职教师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专业、年龄、政治面貌、最高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及专业、参加工作时间、原单位及从事工作等基本信息,还需要统计从事职业教育时间、资格证书获得情况、参加过教育教学相关培训情况、曾获得荣誉及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内容信息要尽可能详实,对于博士、硕士,可以包括其学术研究方向。全面为新教师“画像”。做好调查表整理分析,及时建立新教师专有档案,为后续开展工作打基础。

二、暖心活动强归属

新教师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和探索,他们迫切需要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尽快融入集体、融入团队,所以对他们的归属感培养必不可少。一是安排一次学校领导和行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与新教师见面会,学校领导代表学校对新入职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学校的发展历程、目前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做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使新教师建立“医专的过去很辉煌,医专的未来我描绘”的自我发展愿景。同时,安排新教师参观校史展览馆,使新教师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学校的历史积淀与人文底蕴。二是安排一次教学分管校长、教务处、科研处和相关专业系部与新教师座谈会,介绍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奖励等相关制度,使新教师尽快熟悉业务工作。三是师资管理部门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新教师遇到问题能知道该找谁,该怎么办。充分利用好QQ群、微信群等平台,并且推行“首问负责制”。四是在教师节前后,组织一次入职宣誓,培养新教师“我是光荣的职教教师”、“我是医专人”的荣誉感。五是安排新教师对学校进行一次实地参观。让新教师通过实地参观,对学校的布局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熟悉学校各处室、系部的位置和相关职能。有条件的话,人事部门应该领着新教师去各部门“认门”。六是发挥共青团团结青年、服务青年的优势。学校团委要适时组织“欢迎新职工联欢活动”,使新老职工互相认识,消除陌生感、距离感,从而团结新职工思想,服务新职工工作和生活。

三、“两定”举措明目标

(一)定导师。为新教师选派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导师”,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由导师在规定时间内在师德、教学、教研、科研、学生管理诸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和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和学生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二)定个人发展计划。在导师指导下,新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校相关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包括听课、教案书写、教学设计、科研设计等内容,其中,新教师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按照管理学当中“跳起来摘桃子原则”详细制定个人三年发展目标。

四、直面问题抓重点

(一)三级试讲。新教师在正式走上讲台,独立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之前,需要经过三级试讲———教研室、系部和学校说课汇报,对考核合格的教师发放授课资格证书。(二)业务培训。内容涵盖师德师风、职教理念、教学能力、教学信息化等内容,为新教师进行全方位业务知识培训和强化。不仅要对新教师进行集中的岗前培训,而且要把岗前培训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建立三级培训运行体制,除了依靠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学校和院系也要承担起责任,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教师岗前培训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来开展工作[2]。(三)搭建平台。创建山东医专健康职教———学术沙龙并定期开展活动,搭建一个交流、分享、研讨、提升的平台,将通过开展“教学名师面对面”、“教学能手示范课”“青春风采听我说”等系列主题活动促进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四)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一种在诸多学习领域都通用的高效学习方法[1],新教师针对个人“短板弱项”进行刻意练习,比如普通话、粉笔字书写、PPT制作等,可以通过反复强化达到迅速提升的目的。

五、精细精准见成效

利用管理学PDCA循环,实现新教师胜任力螺旋式提升。教研室、系部和学校要对新教师进行三级考核,教研室重点检查教案书写、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旁听课收获等内容;系部重点考核教学语言、备课、课堂教学管理等内容;学校通过组织讲授公开课,全面考核新教师业务能力,助力新教师全面成长成才。就新教师自身而言,每一位新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职业院校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操是对高校新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3]。新教师和学校双方需要共同努力,新教师要确保有所学、有所悟、有所得,学校要力争留住人才,培养好人才,共创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陈小燕.“刻意练习”,提升职初教师胜任力[J].江苏教育研究,2019,Z4:51~54

[2]张学铭,孙润仓.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缺失与重构[J].中国林业教育,2010,1

新高校教师范文12

一、兵团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成因

截止到2010年底,兵团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23所。各类在校生565477人,其中中高职在校生4.5万多人。高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中等职校布局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然而,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师资不足成为影响职业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随着大批青年教师走进职业院校,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教学经验较缺乏;且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动手能力不强,严重影响到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学院长期稳定的发展。如何尽快的完成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动手能力,应是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

二、兵团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

1.完善岗前培训工作。新教师招聘入校后,大部分院校都会有教师岗前培训,但目前各职业院校的岗前培训,多流于形式,培训形式单一,或将培训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讲授,对专业课程的培训较少也很少涉及到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培训效果,达到培训的目的,学校应完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和目标,并确定考核方法,新教师培训结束后写出今后的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并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2.老教师的“传帮带”。经过岗前培训,新教师具备了基本的教学能力,但还不能完全胜任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在本专业指定一名资历较深,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导师,通过互相听课,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等形式,从师德师风的培养,授课过程以及实践技能等方面,指导、帮助青年教师。

3.改革教学模式促进青年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职业教育最应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切实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在教学方式上,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遵循“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要着力形成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把生产方式物化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会完整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项目化教学对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要求较高,专业教师不仅能“文”而且能“武”,这样可以促进专业教师学习专业技能的自觉性,主动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4.以技能大赛促进青年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教育部已明确,国家每年都会组织技能大赛,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举措,要逐步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崭新局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投入到技能竞赛中,围绕技能竞赛开展自身训练,并将技能竞赛内容结合到专业教学和平时技能实训中。专业教师通过亲自参赛和辅导竞赛的方式,促进教师的技能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5.其他。目前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出去培训的机会很少,没有机会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关键技能,实践经验不丰富。因此,职业院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校级、省级乃至部级的专业教师培训,职业学校也要根据各专业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积极组织本校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兵团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考核指标体系

为完成青年教师培养目标,达到培养目的,对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必须有质和量的考核要求。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沿用的依然是本科教育体系中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培养,考核评价模式应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对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