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铁发展论文

高铁发展论文

时间:2022-11-13 22:05:14

高铁发展论文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1

摘要: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中国国情适合发展高速铁路,论证了我国建设高速铁路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法措施及其意义。 关键字: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 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经济增长几乎都是靠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持的,由此导致全球性环境恶化,以致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做法,是一条无异于杀鸡取卵的发展道路。出于对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应运而生。 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全世界的人口翻了两翻,货物交流量整整扩大了1000倍。目前,交通运输部门消耗着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则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怎样才能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鉴于目前交通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货物运输需求将扩大二倍),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必须发展高速铁路运输。 一、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 1.占地少。对于运送相等数量的旅客,高速铁路所需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仅是公路所需要面积的25%。 2.节约能耗。高速动车组单位能耗不及波音747飞机的3%,私人汽车能耗的20%。高速铁路是惟一使用电力的运输方式,并且它能利用可更新的能源,如核电、太阳能或水利发电。而其他运输方式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将进一步加剧能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3.污染轻、排放低。公路和航空运输不仅产生大气污染而且通过释放二氧化碳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据欧美各主要城市检测数据,城市中各类主要废气40%—90%来自汽车尾气。由于高速铁路是电力牵引,对大气不会造成污染,基本不会排放有害气体。同时,高速铁路相对公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产生较小的噪声。若为把机场噪声效果降到高速铁路噪声的等级,就必须更加远离机场跑道几百米。 4.安全。自1964年日本开通新干线,已安全输送旅客超过5O多亿人次,从未发生行车死亡事故。 5.旅行舒适。铁路旅客列车运行平稳、空间较大、设施齐全,旅客不必固定在座位上,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活动方式,享受高品质的旅行服务。 6.交通顺畅。铁路有自己的运行线路,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基本不受其他运输方式的干扰,运行速度快,对解决时间较集中、客流量特别大的运送非常有效。国内外一些大城市还通过建设地下铁路、城市轻轨及地区快速铁路来解决城市交通的道路拥挤。 二、中国国情适合发展高速铁路 1.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要选择对生活危害最少、消耗自然资源最小、运输效益最大的交通方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铁路运输面临艰巨任务,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铁路,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已做出客运要高速、货运要重载的决策。交通运输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土地资源利用来看,因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亩,减少、消除过度的或不当的土地利用,节约建设用地非常重要。发展高速铁路能使土地资源利用既充分又合理。从能源方面来看,我国石油资源比较紧张,公路和航空运输耗油量大,采用高速电气化铁路 ,能耗大幅度降低。从环境方面来看,高速电气化铁路基本上消除了粉尘、油烟和其他废气污染,噪声比高速公路低5—10dB。 2.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我国铁路技术发展严重滞后,列车速度一直处在较低水平,铁路运输能力远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路网整体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主要干线、部分地区限制型运输矛盾突出,季节性运能十分紧张而且还在不断加剧。尽管铁路采用强力措施,实现以6%的世界铁路营业里程,完成世界铁路四分之一的运输工作量,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但列车速度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使铁路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2

摘要:  高铁时代是铁路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高铁发展需要诸多因素作支撑,其中高铁文化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发展高铁文化作为推动高铁发展的重要环节,让广大职工在文化交流中,感知高铁,丰富知识、培育感情、达到沟通信息、饱满身心的目的,为高铁发展提供软实力,给职工工作之余最大的幸福指数。     高铁文化是加快高铁发展的 重要载体所谓高铁文化是指代表高铁新时期铁路特色的职工群体的文化,是为满足职工精神需求,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开展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和文化活动。它包括适应高铁时代特点的企业新形象、新愿景、新使命和新目标,包括职工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与提高、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文娱体育活动开展与组织,以及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的完善与管理等等。发展高铁文化可以凝聚企业精神,丰富职工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美化铁路工作环境,树立高铁良好形象,提高管理效能。高铁文化是以反映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的“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特征的铁路职工文化。它与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密不可分,区别在于它与高铁发展紧密相连。加强高铁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铁路快速和谐发展,培育铁路核心竞争力,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需要,是铁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组织不仅要重视,还要为高铁文化提供良好客观环境,给职工搭建高铁时代的文化展示平台,为高速铁路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高铁文化是新形势下职工的追求。     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后,一种全新的工作观、时间观摆在职工面前,其中最客观的是列车运行的高速度,安全技术的高难度,调度指挥的快节奏和人们精神体能的高负荷。在这种情况下,职工渴望借助文化平台,展示对知识、朋友及健康的追求。文化追求是人们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的要求,满足职工文化需求,能够焕发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的积极性,达到确保安全生产,稳定职工队伍,快而好的促进铁路发展的目的。     高铁文化要与高铁发展相适应。高铁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宣传,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和阵地,宣传高铁新知识。包括高铁发展的规划和建设情况,特别是高铁运营给铁路、社会带来的新变化、新课题。让干部职工认识高铁,了解高铁,把握高铁,从铁路常态下转到高铁的现实状态上来。其次,高铁文化内涵应不断丰富,帮助人们树立高铁意识,培育高铁精神,形成上下一条心,合力保安全的局面。     高铁文化活动需要丰富多彩。高铁文化寓于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之中,它时代感强,并广泛继承了职工文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场所和参加范围上,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群众性和可行性。说它丰富多彩一是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如:文体类、书画摄影类、读书演讲类、兴趣爱好类等。二是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如:音乐会、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展、文学沙龙、兴趣爱好小组等。三是活动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的灵活化,可铁路职工也可路内外结合,专业团体与职工业余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可在职工集中的文化宫、俱乐部、职工活动室,也可在便于开展活动的其它地点。     高铁文化对高铁发展提供 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高铁文化是对“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的诠释。可使职工深刻感受铁路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美好的共同愿景,增强高铁旗帜下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它对打造一只“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职工队伍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缺少高铁文化,高铁发展就不完善,高铁发展与高铁文化密不可分。     高铁文化对高铁发展具有强大的 推动作用。高铁文化对高铁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体现在以高铁特殊物质文化为基础,凸显对高铁发展的保障力。高铁物质文化是企业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等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总和,它既体现在员工收入、福利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也体现在机器设备、技术装备、工作环境、防护设施、环境美化等“硬件”建设上。其特点就是现代、科学,看得见、摸得着、形象直观。指引着企业不断向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迈进,不断提升和谐企业的建设层次。高铁文化通过文化宫、俱乐部、职工文化活动室等,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满足职工学业务的需求,让职工掌握更多的技术和业务,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和掌握高铁装备的行家里手。在高铁文化范畴内,利用网络、有线电视网、文化宫、俱乐部、职工活动室,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文艺创作、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职工的个人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挥,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使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其次以高铁特殊制度文化为重点,凸显高铁发展的规范力。高铁特殊制度文化包括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管理条令、岗位职责,还包括职工生产、生活、娱乐、学习、人际交往等行为文化,这些内容都以成文或不成文的方式为铁路企业和员工所接受和奉行。从某种程度上说,高铁时期制度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物质财富的创造,它既是企业精神、价值观和企业目标的动态反映,更是推动高铁事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三是以高铁精神文化为核心,凸显对高铁事业发展的导向力。这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层次,主要包括全体铁路员工的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哲学、价值观念以及企业目标,是全体铁路员工共同接受和遵守的精神支柱。高铁精神文化具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可以更多地通过所有员工自觉而不是被动的行为来实现“柔性管理”,它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一是引领员工为企业而工作、学习,形成努力工作、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引领员工将个人的价值同企业的价值结合在一起,实现有机的统一;三是引领员工在团队目标的实现中实现个人的自我超越,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高铁文化使企业文化更具特色。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内部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企业精神。铁路的企业文化历经几十年的无数人的创造,体现的是“安全正点,优质服务”。     高铁文化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引领了铁路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职工文化、和谐文化和安全文化的企业文化体系。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铁路的自觉性更加提高;践行“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各项工作“行业领先、常态优秀”、“敢为人先、自我超越”的进取精神更加突出;企业形象更加规范,安全生产会持续稳定,路网规模会不断扩大,运输能力会逐年提高,铁路大发展,企业大繁荣将持续保持下去。     高铁文化使企业管理更加完善。首先是人的管理更加“人性化”,由于人的素质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工作责任感会大大增强,在劳动纪律和作业纪律方面的约束制度,逐步被职工的自觉遵守行为取代,广大职工服务社会、服务顾客的观念会有“质”的飞跃。其次,安全管理更有保障。由于高速铁路大量硬件的投入,在动车质量和线路质量,特别是运营集中统一指挥下,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安全生产有了可靠地保障。再次,高铁的发展使铁路管理更加精细化,成本的观念,效率的观念,投入产出的观念,体现在各个领域,经营管理步入新阶段。     发展高铁文化应遵循的 基本原则健康向上的原则。高铁文化要符合时代要求,应以歌颂高铁发展为依托,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宣传热爱祖国,热爱企业,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宣传高铁时代下的核心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宣传团结友爱,联劳协作的互助精神。同时还要与党政工团开展的活动相结合,引导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先争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职工,使高铁文化成为推进铁路大发展和铁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体现职工利益的原则。职工利益是高铁发展和高铁文化的根基。体现职工利益包含有两个含意,一是把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寓于在高铁文化活动中,开展活动职工愿意参加,体现职工心愿。如:民主决策分配制度,职工评议干部制度,职工健康知识讲座,文艺演出,职工趣味、体育运动会等。二是为职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进一步改善职工活动室,配齐配全活动用品,组织职工经常开展活动,并使活动制度化,打造铁路内部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和谐氛围。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原则。高铁文化是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不是哪个单位、哪个部门的事,应形成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党委宣传部门、工会和共青团合力齐抓,职工业余团队积极分子牵头,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阵地、有内容的开展活动的局面。应逐步建立铁路内部重视高铁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职工文化活动遇有重大庆典活动、节假日纪念等,还要在时间、经费、场所等提供必要的支持,使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速铁道 高铁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15-01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2012年召开的“高速列车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会议上透露:“到2012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万多公里,在建里程1.7万公里,无论路网规模还是速度等级,都居世界第一位。”科技部日前刚刚公布的《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到2020年,将建成16000公里的高速铁路,届时我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将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一条条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包括正在修建或准备开通运营的高铁,使中国铁路建设进入黄金发展期,我国进入高铁时代。

高铁在世界其他国家应用较广泛,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也相对完善,而在国内,由于高铁建设起步较晚,但高铁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因此,无论是高校学科设置还是人才需求总量预估都未与行业发展同步进行,形成了铁路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据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和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建设系统人才需求量约为80万人,其中高职层次的一线操作人员就占70%~80%。这就需要铁路高职院校紧抓高铁专业的建设,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高铁专业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高铁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铁专业的建设应该突破传统的高职教育观念的束缚,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分析预测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高铁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此作为建设高铁专业的主要依据,进而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来指导高铁专业的建设。针对我院目前的情况,高铁专业应是面向铁路建设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掌握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铁路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从事高速铁路的设计、测量、施工、试验、监理、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针对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基础理论的实用性和技术理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应强调应用性,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性。根据这个要求,高职高铁专业必须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应与高铁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突出高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针对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课程设计方面,应深入高铁企业进行调研,看看未来5年以及更长时间内高铁需要哪方面的人才,然后结合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因为高铁在我国起步晚,是以要想尽办法力争把这个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加进课程内容,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而不是过时的、淘汰的技术。这样引进、开发编写适宜的教材就成了其中的关键点,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力图使教材满足现代高铁教学的需要,能够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除此之外,实物教材、多媒体教材也应纳入教材建设体系,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加大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的比重,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的时间,把书本知识转变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实验教学的内容要尽量吸纳高铁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对于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应适当减少,而对于操作性强、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应适当增加,有效利用理论、实验和实训等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总之,要使高铁人才培养符合高铁行业的需求。

三、构架高铁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力量

高铁技术是新生事物,教师的知识贮备一定要做好。现有的教师大部分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往往只能空谈理论,同时对高铁相关的新技术更新慢,了解少。按照高铁专业建设的需要,应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并建立“双师型”师资。一方面,要定期组织教师到高铁施工现场观摩学习、聘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铁方面的专家或者技术人员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讲座和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高铁专业知识贮藏和实践能力,使教师适应高铁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并把这种能力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聘请高铁施工现场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一线带来的最直接的指导。通过校企合作、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高铁专业教学团队,壮大师资力量。

四、建立高铁实训基地

现代高铁人才的重要标准就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那么,建设实训基地就成了高铁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有两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高铁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和技能鉴定的目的,有针对性的带领学生进入一线施工现场,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具体应用于实践,使之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在实训室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上,要尽量按照高铁企业的生产模式组织和实施实训活动,把企业真实所需的职业素质、质量要求和安全生产融入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高铁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质量高的、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高峰.高速铁路——在铁轨上飞驰的梦想[J].交通与运输,2011(1)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速铁路;票价体系;定价方法;价格策略

引言

目前,我国铁路票价的制定不管是从方法还是从策略上来讲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采用“试运价”来运营,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1]。所以,研究合理的高速铁路票价制定方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1 我国现有铁路客运票价体系分析

1.1 现行客运票价构成要素

我国目前采用的客运运价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与当时的经济背景相适应,包括两个部分:基本运价和保险费[2]。

1.2 定价的基本原则

我国铁路客运票价定价原则是以成本为基础,并加上利润率计算出最终票价。我国旅客运价制定的思路是:以某一时期内的运输生产量为前提,计算出以完成这些运输量所消耗的总生产成本下的平均成本。在此基础上,制定利润率以确定旅客运输定价体系[3]。

1.3目前铁路票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采用的铁路运价机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运价政策的制定未能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状况、人均收入、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虽对客运运价体系做了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调整起步较晚,与如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相适应而造成了很多问题。(1)票价形式缺乏灵活性,不利于铁路的竞争力;(2)票价集中管理,无法实现铁路资源的合理配置;(3)定价体系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

2 我国高速铁路票价体系分析

客运票价在现如今的经济条件下,是和其他运输手段相竞争的重要方面。深入研究高速铁路旅客票价的定价目标、影响因素、定价方法、、定价手段和定价措施,具有深远的意义。

2.1 我国高速铁路的定价原则

制定高铁运价体系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定价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1)制定的高铁客运票价必须满足铁路的必要的生产和再生产费用,保证铁路的健康稳定发展。(2)高铁票价的制定必须考虑全局观,要以国家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需要为基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考虑人均生活水平,消费者心理及出行习惯。(3)高铁票价的制定要考虑市场需求,能够反映供求关系。(4)票价的制定要高瞻远瞩,提前估计该票价可能产生的收益。(5)高铁票价体系不该是一尘不变的,应随着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保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6)高铁票价的制定在公平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顾及高速铁路运营的长远发展。

2.2 我国高速铁路定价的影响因素

为保证高速铁路制定出的票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就我国而言,在制定票价时受到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成本。不论是哪种运输方式,都要收运输成本的限制,票价的制定必须大于铁路运输的成本。(2)市场需求及旅客出行行为特征。(3)竞争因素。竞争是影响高速铁路票价的关键因素,也是文章讨论的重点,文章以分析竞争对手的定价方法为前期而制定高速铁路票价。(4)政府的管制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影响因素[5]。

2.3 我国高速铁路的定价方法

运输价格理论是价格理论的组成部分,它是价格理论在运输领域的具体应用。定价时将影响价格制定的因素综合考虑,从不同途径研究制定方法。目前定价理论有三类:以成本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和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定价,由此产生了铁路运输基本定价理论[6]。

综合三种定价理论,我国高铁票价的制定可以在现行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以弥补现有定价方法在竞争与旅客需求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分类旅客信息,明确旅客消费方式吗,最后综合考虑竞争者的定价原则,反映着不同细分客户群的不同购买行为。

3 我国高速铁路票价体系的建议

研究高速铁路定价策略的基本出发点是为高速铁路引入一套灵活、成本不高并以客户为中心的定价与价格体系。通过该系统来保证铁路总公司高速铁路运营在经济收益方面短期、中期、长期的成功[7-9]。

3.1 为高速铁路建立一套专门的价格体系

其他所有建议的提出要以这条建议为基础,因为它以我国铁路当前的形势为前提。

文章建议为高速铁路建立一套专门的价格体系和定价规则,在该体系内高速铁路各部门根据不同时段和O/D的具体价格。这个体系和规则必须基于现行高速铁路票价体系,但要有所改进和完善,为改善我国高速铁路票价现状、谋求铁路的更快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3.2 提高一等坐席加价幅度

在不考虑购买力和收入差异的情况下,如果将我国高速动车一等坐席和其他一些铁路相比,我国的一等坐席价格最低。

建议提高我国高速铁路一等坐席的价格,将一、二等坐席加价乘数由现行的1.2倍提高到1.5倍,提价的同时,还应提高一等车厢的舒适度和服务水平。

3.3 开发高速铁路同既有列车的联合客票

高速铁路以其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舒适性好等方面的特点,备受广大出行者的青睐。但由于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高速铁路发展的不平衡,还不能覆盖全国所有车站。没有高速铁路的地区,既有列车承担了运输服务任务。在此背景下,如果将高速铁路和既有列车实现无缝衔接,票务上采用一票通制,不仅可以节省乘客的出行时间,也省去了因换乘而再次购买车票的麻烦。这一建议,有利于提高既有客车的利用率和铁路的竞争力,一票通制的采用能吸引更多的客流,满足旅客出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小丽.京九铁路运价政策与形式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5(2):72-75.

[2]张乃堪,范秀君.论我国铁路的新路新价措施[J].铁道运输与经济,1995(2):34-35.

[3]杨洋.客运专线票价制定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4]北方交通大学.“高速铁路运营管理体制研究”研究报告[R].2005.

[5]吴文娟.客运专线运价制定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6]蒋金亮.基于非合作博弈的高速铁路票价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7]王烈,等.铁路客运高峰定价模型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3.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5

铁路新闻宣传是铁路事业发展的产物,在宣传铁路安全运输生产、铁路建设丰硕成果、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推动铁路企业发展改革,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铁路新闻宣传工作如何才能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铁路企业有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铁路新闻宣传工作只有紧紧围绕运输安全、经营管理、改革创新,稳定发展,突出铁路安全生产特色,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鼓劲作用,才能显示铁路新闻宣传工作特有的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铁路新闻宣传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围绕中心、把握导向,服务铁路事业和谐稳定发展

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铁路宣传载体肩负着用舆论去引导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拼搏奉献的职责。舆论引导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和职工队伍稳定。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铁路内部宣传载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贴近铁路自身、贴近职工群众、贴近运输生产一线,宣传铁路改革创新发展的主流,以多种形式对铁路经营管理决策、发展目标以及铁路发展内涵和不断丰富的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强势宣传,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做到动态报道、集中宣传和言论引导相结合。既讲诸多不利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又讲群策群力共渡难关推进铁路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现实意义,用企业精神引领职工、用发展成就振奋职工、用典型事迹激励职工,增强广大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献身铁路事业的荣誉感,把力量凝聚到做好本职工作、推进运输安全、生产经营、铁路建设和改革发展上来。

二.注重实效、强化激励,促进铁路重点任务完成

实现安全运输生产、服务地方经济和运输经营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是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员工根本利益的要求。企业新闻宣传载体要把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能力,作为提升宣传成效的切入点,努力提高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瞄准阶段性重点工作,抓典型、抓热点、抓难点。有线电视要突出专题追踪,致力发挥体裁多样性的优势,深挖新闻背景材料,提高报道的思想深度。在铁路重点工作一次次攻坚的关键时刻,哪里有急难险重的艰巨任务,哪里就必须要有宣传的强劲鼓点。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安全运输、生产经营和铁路建设的最前沿,把笔尖对准一线、镜头对准员工,把最火热的生产劳动场面、最刻苦的创新攻关精神,以最快的速度、最真实的感受、最朴实的文字和最生动的画面进行传播,大力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激发职工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内在动力。

三.挖掘亮点,总结经验,充分展示铁路良好形象

铁路新闻宣传要加强策划,把总结铁路改革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生产实践中的新做法、新经验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职责,充分展示铁路企业品牌形象。要使铁路企业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成就、每一个引以自豪的时刻,都能在各种新闻宣传载体上找到身影。铁路企业在获得重要荣誉,取得显著业绩后,新闻宣传载体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全面总结成功经验,为更好地宣传铁路改革发展成果,让全社会深入了解铁路打开一扇窗口,帮助职工正确认识创造催人奋进、累累硕果的显著业绩的原因,进一步激发立足新起点、创造新辉煌的自信心。

四.突出创新、紧贴实际,努力体现铁路与时俱进品质

铁路新闻宣传要积极推动内容与形式的持续创新,在追求贴近中,与读者要求、社会需求合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实践中,要致力于“以人为本、加强策划、写法求活、作风求实、文章求精、栏目求特”的工作思路。要通过每月制定宣传报道要点,确保有的放矢。从增强贴近性、提高可读性出发,不定期对有线电视的版面、版式、页面、栏目设计以及报道体裁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在版块鲜明突出、格调简洁明快、多出精品力作、扩大信息容量,提高更新速率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宣传铁路服务地方经济、运输生产安全、大规模铁路建设、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的重点难点、措施办法、工作进度。引导广大职工搞好安全运输生产经营、加强内部管理、大力降本增效、为推动铁路企业有好又快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呼铁局有线电视台)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系统论方法;安全风险管理;危险处理;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已大踏步迈入“十三五”规划,是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逐步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铁路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大枢纽,对保障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路旨在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的交通出行方式。铁路的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乘客出行,也是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铁路部门重要的责任,使铁路部门审时度势,站在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度,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1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1.1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的预判、量化及评估等程序来分析生产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并针对其风险进行一系列预防性规划、控制及监督等工作,已达到降低不安全问题发生率、顺利并安全地完成生产活动的目的。风险管理不仅涉及面广,且管理的对象众多,管理措施及方法纷繁复杂。因此铁路安全风险管理需要更加全面化及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切实保证铁路的正常工作及运行。[1]

1.2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与传统安全管理。

传统安全管理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都具有安全为第一性、综合性的特点,它们从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理念层面都对铁路安全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但铁路传统安全管理相较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前者的预防性较后者存在明显的不足。

2系统论方法概述

系统论方法在各个行业,尤其是公共行业当中运用普遍广泛。运用系统论方法可以解决各类棘手的问题,因此该方法又被称为“解决当代复杂问题的钥匙”。广义系统论原理包括整理性原理、开放性原理、层次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分解协调性原理、自组织原理、稳定性原理及突变性原理[2]。系统论方法有四条基本原则,即整体性、相关性、最优化及动态性原则。运用系统论方法,可以解决铁路安全的各项问题,更加系统、全面化地构建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系统性构建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1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系统论。

铁路风险管理的预判、量化及评估等程序纷繁复杂、涉及面广,如果没有系统论理念的支持,则难以保证对铁路相关安全问题的全面把握与控制。相对传统安全管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预防性强的特点。为了保证这一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系统论方法的四项原则来规划、控制及监督铁路安全问题。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控铁路安全问题,才能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实际的管理意义[3]。

3.2构建系统性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结合铁路安全的实际工作,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进行合理且系统地识别、预判、规避、把控及监管,以达到预防及消除风险的目的。

3.2.1树立系统化管理意识是保障铁路安全的前提。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生产生活,全面系统地宣传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是保障铁路工作安全的前提。针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工作上可能遇到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及整理,对铁路相关的每位工作者全面宣传和教育,使每位员工清楚地意识到工作中的安全风险,以及进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着重培养全员安全文化,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形成自我安全行为规范,从工作源头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4]。

3.2.2确立系统化风险辨别方法是保障铁路安全的基础。

对铁路工作安全风险的预判和辨别,是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全面系统地把握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需要铁路各个部门的综合配合。在铁路系统网中,组织各个部门对部门内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设备故障、安全薄弱环节、环境外在风险、安全保护等等问题进行研究、整理及汇总,使管理者、技术员及现场职工从不同角度分析安全问题,系统化的预判及规避安全问题,并建立相关化、动态化、整体化地安全风险问题库,以备今后工作参考借鉴。

3.2.3务实系统化风险监控是保障铁路安全的重点。

系统化的安全风险监控,可以实时、有效地发现、规避及处理实际工作中新出现的安全问题。只有系统化的实时监控,才能在问题出现前及时发现,防患于未然,在问题出现时及时处理、在问题出现后及时修正更改。系统化的风险监控不仅仅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而且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3.2.4完善系统化考核是保障铁路安全的后盾。

防范及减少铁路安全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对员工工作的考核就是其中一项有效手段。全面而系统的考核,对强化员工工作安全意识、规范工作行为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工作奖惩制度,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热情。优质、高效的工作,从正面维持和保护铁路安全的正常运行。

结束语

系统论方法是一把利剑,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日渐扩大地规模化生产及日益更新的技术发展,铁路的快速发展是必然趋势。在严峻的形势下,庞大的铁路系统管理需要系统论的支持。系统化的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更好的适应高速发展的铁路工作,保证其为国为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铁路服务,确保铁路安全长治久安。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在工作中不断实践系统论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论与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地结合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令朝.对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13(8).

[2]魏宏森,王伟.广义系统论的基本原理[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3(1).

[3]代明莉.铁路构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2015(8).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铁,利弊,大跃进,均衡发展

 

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当下我国高铁建设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高速增长期,高铁也成为时下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我国高铁发展的来龙去脉到底如何?如此大规模的兴建高铁利弊如何?我国高铁的发展何去何从?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1. 国内外高铁的发展历程

1.1 世界高铁发展历程

总体来看,世界高铁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64年~1990年。1964年10月,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正式通车,全长515.4公里,运营速度高达210公里/小时,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世界高铁新纪元的到来。第二阶段:1990年至90年代中期,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等欧洲大部分国家,大规模修建本国或跨国界高铁,逐步形成了欧洲高铁网络。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期至今。在亚洲(韩国、中国台北、中国)、北美洲(美国)、澳洲(澳大利亚)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铁的热潮。

1.2 我国高铁发展历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铁的规划和建设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非常迅速。2003 年10 月12 日,随着长春开往北京的T 6 0 次列车经由沈阳北站驶入秦沈客运专线, 预示着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客运铁路线――“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开通, 也标志着我国从此迈入了高铁时代。不仅如此, 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华之星”高速列车, 而其以每小时2 5 0 公里的试验速度更是迈出了中国高铁建设的重要一步, 奏响了我国高铁建设和运营的凯歌, 揭开了我国高铁发展的序幕。

2. 我国高铁发展现状与规划

2003年10月12日秦沈客运专线正式运营,它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可以说,是中国铁路里程碑式的建筑。它是中国自己研究、设计、施工的时速200公里的第一条快速客运专线。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时速300km的高铁―京津城际客运正式通车并投入运营。京津城际铁路首次大面积使用无砟轨道技术,首次采用500m长钢轨工地焊接施工工艺,跨区间进行长大无缝线路的铺设,主要结构均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线下结构与无砟轨道系统实现了高精度的对接。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全面开工建设,将于2010年投入运营,届时北京到上海只需要5h。

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四纵”客运专线:北京―上海、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四横”客运专线:徐州―郑州―兰州、杭州―南昌―长沙―昆明、青岛―石家庄―太原、南京―武汉―重庆―成都。三大城际客运系统: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上海―杭州;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深圳、广州―珠海、广州―佛山。

3. 我国高铁发展的利与弊分析

3.1 我国高铁发展的优势分析

3.1.1 高铁迅速能增强运输能力,满足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

发展高铁,能够大大优化我国铁路的路网结构,从而快速提升铁路运输质量,促进铁路从数量型发展模式向质量型发展模式转变,实现铁路行业从简单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转变。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和货物的流动周转变得越来越迅速,每逢过节放假,长短途客运陡增,对我国的客运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高铁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满足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

3.1.2 高铁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高铁可以盈利,并且回报丰厚,这是投资者出资的原始动力。据统计,高铁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论文参考网。世界上早期修建的高铁,如日本东海道、山阳新干线和法国TGV东南线、大西洋线等,一般在通车2 年后都能有所盈利。其中,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最为突出,通车7 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至20 世纪末,其直接经济效益已是初始投资额的13.5 倍。法国TGV 高速线运营情况良好,上世纪90 年代中期,TGV东南线和大西洋线纯盈利率就分别达到31%和21%,运营11 ~ 12 年就能偿还投资。而高铁间接的经济效益更不用多说,除了第一点提到的可以缓和我国经济增长对运输的需求外,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除了公路客运和航空客运外更多的选择。并且,高铁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房地产、工业、旅游、服务业等等。论文参考网。

3.2 我国高铁发展的弊端分析

3.2.1 高铁发展的经济与市场限制

适合高铁的生存环境其实只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人口稠密和城市密集,而且生活水准较高,能够承受高速轮轨比较昂贵的票价和多点停靠,第二是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基础,能够保证高速轮轨的施工、运行与维修需要。而我国目前在建的高铁的地方并非都能满足以上两点的要求,换言之,我国并不具备全面建设高铁的土壤。论文参考网。脱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高铁的超前建设,其价格必然是“昂贵”的。比如,中国第一条高铁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铁路,在2008年8月1日开通以来的一年多时间内,亏损额超过7亿元。而实际上,京津唐地区是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而这样的地方都不能保证盈利,又怎么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全面开启高铁的建设呢?

3.2.2 高铁发展的技术与时间限制

我国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是跨越式发展还是大跃进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在正常的情况下,高铁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与一国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一个渐进过程,不应该出现我国集中爆发的情况。现代高铁运营非常成功的日本,并没有即刻大规模的发展高铁。日本在建造铁路时,先把路基修建好,然后等十年,让路基自然沉降固结,所以日本的新干线40多年没有出现问题。而我国如此急速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可持续隐患的。必然造成后期维修和维护费用的大量增加,甚至有些路段要重修。

4. 我国高铁的发展对策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的高铁是中国高铁发展的最好选择。所谓的中国特色,是需要全面衡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能力和人们的消费意愿,分地区分时间先后发展高铁。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可以采用跨越式发展,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寻求利用后发优势发展高铁;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暂时只修建高铁的路基,为今后的高铁铺设做好准备工作;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只修建普通的列车线路即可,同时投入资金维护和修理既有铁路。此外,经济发达地区,也要有高低档的消费群体区分,在发展高铁的同时,将部分资金用于中低档火车的运营和维护上,以满足多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有规划,有层次的发展,必能使我国的高铁获得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汪江波.铁路大提速背景下道路客运业发展对策. 综合运输.2008(1).

[2] 冯晓芳.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展望. 科技资讯.2009(1).

[3] 郝瀛主编.铁道工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4] 周新军.高速铁路与可持续运输发展.交通企业管理.2009(6).

[5] 陈秀方主编.轨道工程(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世界高速铁路回顾.http://baike.baidu.com/view/3743.htm.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8

【关键字】冶金工程;钢铁;现状;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作为国家重要原材料工业之一的钢铁行业,在经济发展中承担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钢铁行业包含金属铁、铬、锰等矿物采选业、铁合金冶炼业、炼铁业、钢加工业、炼钢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而冶金工程技术,则是钢铁行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整个行业高速提升的保证。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钢铁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又遇到了市场萎缩、产能过剩的困难。据统计,2007年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处于稳定上升阶段,2011年上半年,整体资产规模高达48640亿元。随后,由于国内需求的降低,钢材价格的持续走低,钢铁行业整体进入"寒冰期"。2013年5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仅有1.5亿元,其中甚至有四成的企业亏损。而2015年,钢铁企业的"日子"更加不好过,钢铁价格持续创下新低,供需矛盾持续突出,产能过剩仍是最大问题。1月份价格持续下降,降幅达7.17%;2月份降幅减缓,但仍有2.68%。据钢协统计,2015年1月到4月,钢铁企业亏损面高达45.54%,利润持续增亏,钢铁行业成为"最不赚钱的工业"。

而国际大环境环境,同样不景气。随着我国经济的放缓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跌, 多个国家的新兴市场发展缓慢,作为大宗商品巨头的嘉能可,2015年股价持续下跌70%,成为FTSE 100指数中表现最差的公司。嘉能可的危机和新兴市场的困难,进一步折射出当前钢铁市场的艰难程度。

困难当前,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发展冶金工程技术,则是钢铁行业面对挑战的方法之一。冶金技术自古以来,就深深联系着人民生产和生活,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然后制成具有一定性能金属材料的工业技术。提升冶金技术水平,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和原材料,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还有利于生产过程中的创新,突破旧有的难点,从而不断推动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成果

近些年,在科学技术不断突飞猛进的条件下,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也获得了不错的进展。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工艺与装备新理念是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通过优化现有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对生产过程进行洁净化。薄板坯连铸连轧紧凑流程技术不仅丰富了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也将高效、清洁的概念引入了钢铁生产之中。

优化钢铁生产流程理论是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发展的第一步,钢铁生产流程不仅是维系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根本,也是优化钢铁企业整体的基础,通过对流程的研究,可以发现生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地采取处理措施。如今,能源转化、废弃物排放、产品制造都成为流程需要考虑的对象,而新的理论,要求对流程进行解析、优化,最后再进行集成,实现钢铁生产的动态有序。早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提及对钢铁生产流程的重视。而如今的科学技术又取得了突破,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进一步要求钢铁生产流程的科学、合理、高效。

由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博士主持组织撰写的《Ultra-fine Grained Steels》是一本英文版超细晶钢专著,这本专著的海外出版,不仅显示我国的超细晶钢的理论研究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超细晶钢的规范化生产。超细晶钢的国家标准和使用规范已经公布,在规范生产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钢铁生产的成本节约和资源节约,提高钢材的利用率。

2,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维系生存,是所有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国钢铁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当前,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模式相似,产品也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缺乏企业的独有"保命"技术。同时,由于以往钢铁行业"黄金期"的掩盖,钢铁行业在冶金工程技术的缺陷也逐步增多。受到企业的直接影响,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总体上较为雷同,既缺乏独有的高水平技术,也没有应地制宜的生产流程。在工程设计上,对于核心技术的投入不足,过于依靠以往的经验和国外的知识,很难"突入"到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核心地带"去。久而久之,创新变成拷贝和剽窃,效益变成扩大规模,技术和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国内各家钢铁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进一步阻碍了钢铁行业的整体发展。

国内外需求市场的转变也是造成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目前困境的原因之一,在国内房地产等行业异常火热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钢铁行业的迅速发展。大经济环境的稳定,也让国内钢铁企业的出口顺风顺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选择借助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满足工程项目的需求,而忽视对自主创新的重视,较少将资金投入技术的研发。在国内外需求减少,市场回落时,由于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无法抢占高端市场的份额,甚至国内的部分高端市场,都受到国外企业的挤压和抢占。

盲目扩大产能,缺乏核心技术的同时,国内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考虑的较少。随着国家对于"绿色制造"的提倡和对重污染企业的严惩,钢铁行业这方面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据统计,我国每生产一吨钢,排放的污物总量就比国外发达国家高40%,我国大多数规模以上钢铁企业都位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内,对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环保上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大。

"绿色制造"是钢铁产业不变的主题,在"绿色制造"的同时,钢铁企业也需要借助冶金技术的发展积极转型,全面淘汰落后的企业和设备,谋求生产流程和产品技术上的突破。主动配合相关部门,遵循国家环保政策的指引,对不合规的设备、规划进行改造,从根本上减少生产造成的污染,早日达到国际水准。

在"一带一路"得到提倡的今天,钢铁冶金工程技术也需要与国际化进行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设计经验,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运作模式,从而提升整体的生产水平。在员工培养上,要结合"产、学、研",积极与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为创新奠定人力基础。另外,利用国家实行"一带一路"方针的机遇,沿着"一带一路"的路线图,走出国门,打开国外市场。

当前行业的问题,是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市场的萎缩倒逼钢铁冶金工程技术转换发展思路,寻求技术上的突破。积极与国际化接轨,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未来的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必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苏天森.钢铁形势与冶金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A].圆坯大方坯连铸技术论文集[C]. 2009.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9

如何抓好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舆论形象?现代社会,对一个有实力的企业来说,“酒好也怕巷子深”。根据笔者对中铁一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一局” )的个例采访调查分析来看,除了人们的口碑对企业认识传播之外,最重要、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各种传媒,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个方面典型与经验进行全面广泛宣传。

国家三代领导人的关怀:始终是一种鼓舞一种舆论力量

良好的社会舆论形象的维护和提升是中铁一局企业文化建设中长期以来的重要工作,也使中铁一局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保持国内一流企业和跻身于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1951年,由中铁一局承建的天兰铁路建成通车,欣然为中铁一局亲笔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包括刘少奇、等在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为中铁一局亲笔题词,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全局职工的战斗精神和士气。

上世纪60年代,由中铁一局承建的成昆铁路关村坝隧道,施工创月成洞152.3米的全国纪录,当时党中央致电嘉奖,邓小平同志亲临施工一线视察。近年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中铁一局施工现场,给予广大职工以极大的关怀和鼓舞。多年来,这支队伍在大西北跨黄河、穿戈壁,一次次叩击筑路的大门,一次次攀登工程科学的顶点,胜利完成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工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局人主动适应市场,施工领域不断拓展,项目遍及大江南北,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企业的文化也在不断地积累。

国家三代领导人的关怀,使中铁一局在建筑施工领域半个多世纪的历练中,铸就和全社会印刻了一种开路先锋精神、大秦精神、青藏精神和“诚信创新 永争一流”的企业精神,并传承了一局几代建设者。而且,有着60年悠久历史的中铁一局,依靠这些精神支撑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积淀了形成自己丰厚独特的企业文化,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团体、先进个人,为社会创造了无数优质品牌工程,为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对一局人来说,始终是一种鼓舞一种舆论力量,使他们在社会中的形象不断提高,并因之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良好的舆论力量,也在时刻推动着他们,使他们时刻不敢懈怠。就像当了模范,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只能不断进步,否则就会令人失望。正是这种力量,为中铁一局广大员工所接受,并由无形变为有形,产生着巨大的动力,促进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抓好企业对外新闻宣传:为经营开发赢得舆论支持

良好的社会舆论形象,就是信誉,就是品牌,就是实力。中铁一局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证明。

除了时刻不忘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关怀,并把因之形成的这种强大的舆论支持作为一种力量,坚持利用来鼓舞中铁一局广大职工。中铁一局在新时期以来,还坚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各种传媒,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广泛宣传,并使之良好的社会舆论形象不断提升,助推企业不断发展。

在企业的广泛宣传中,中铁一局特别注重企业新闻宣传报道,始终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的原则,以塑造“中国中铁一局”品牌、增强企业凝聚力为目标,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市场经营环境。因此,制定了对外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各单位主要领导都把对外新闻宣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来抓,看做是对企业经营开发投标揽活的有力支持。

在新形势下,中铁一局加大了对外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每个项目部都配备有对外新闻宣传通讯员,随时发现和推出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提炼挖掘标志性业绩、经验、成果、荣誉题材,外树形象,内鼓干劲。要求各级宣传部门加强策划,把握时机,多出好稿,在注重稿件数量的同时,突出稿件质量,在上大报、上头条上下功夫。各单位领导和项目部把加强对外宣传报道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看做是对企业经营开发投标揽活的有力支持,主张和支持上中央大报,上新闻专题。不仅开展多种方式的对外新闻宣传,还在媒体做形象宣传,充分展示企业形象。重点工程项目部加强了对外新闻宣传。这些抓好企业对外新闻宣传的切实举措,为企业经营开发赢得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在典型人物宣传上下功夫: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

中铁一局党政班子领导极为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专门对先进人物――金牌工人窦铁成事迹的宣传做了具体安排。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局党委宣传部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和各媒体联系,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专门邀请了陕西的主要新闻单位记者深入窦铁成所在的东乌项目施工现场采访,并积极为媒体记者创造良好的采访条件,提供稿件素材和相关资料。随后,《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工人报》、《西安晚报》、《华商报》等十多家媒体陆续从不同角度刊发了窦铁成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不惜版面集中宣传窦铁成的先进事迹,在全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产生了社会轰动效应。

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采访窦铁成的先进事迹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中组部的领导相继做了重要批示。随后,新闻局组织了由中央50多家新闻媒体组成的大型采访团,对窦铁成进行了集中、系统的宣传报道。2009年4月24日,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标志,窦铁成先进事迹的宣传在全国范围拉开帷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中铁、《中国劳动保障报》等中央媒体先后在显要位置刊发了窦铁成事迹的长篇重要报道,大部分都配发了评论员文章,给予了旗帜鲜明地赞扬。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中国铁道网等网站也纷纷转载,迅速把中铁一局这个先进人物推向了全国。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各新闻媒体刊登窦铁成事迹的文章达数千篇。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时代领跑者”、“全国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这是继工人设计师王海之后,中铁一局推出的又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工人典型,扩大和加深了企业在全社会的影响,并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了企业的良好舆论形象。

加强重点宣传报道:为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奠基力量

不仅为了展示中铁一局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为了能够对打造中国中铁和中铁一局知名品牌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中铁一局在加大对外报道的力度,抓好新闻消息报道的同时,坚持组织人员对全局重点工作和特色进行了报道,多年来撰写了一批大稿、好稿、重点稿件。比如,结合公司今年开展的标准执行年主题活动,采写了《让标准成为习惯 使习惯符合标准》的活动纪实报道,分别在《人民铁道报》和《中国中铁》杂志的显要位置刊发;结合企业文化建设,采写了《中铁一局集团厚重历史与现念的融合》的文章,在《工人日报》刊发;结合强化执行力,在《中国企业报》刊发了《中铁一局强化执行力带来品牌效益》的通讯。与此同时,各单位在中央级媒体的宣传中注重“中国中铁”的大品牌,带“中国中铁”字样的稿件比上年度大幅度增加。

承建的国家重点工程的宣传上,中铁一局主攻《中国中铁》指定的16家中央新闻媒体。在各单位宣传部门和项目部的紧密配合下,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人民铁道》《中国建设报》《中国交通报》《中国企业报》《中国中铁》等多家中央级新闻媒体播发和刊发了京沪高铁、沪杭客专、厦门海底隧道、郑西秦东隧道、天津芥园水厂竣工、铜九铁路、重庆长江大桥、西安地铁项目等新闻报道。特别是在国庆60周年的重要时段,中铁一局参建的国家重点工程的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各网站纷纷转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利用各种方式对外宣传企业,中铁一局各单位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有力推动着企业的发展。比如,电务公司主打典型人物宣传,下大力气做足做好了窦铁成事迹的对外宣传报道;二公司把宣传焦点对准在其承建的地铁项目,几年来国内国际舆论关于他们承建北京奥运工程的报道达千次以上;五公司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关爱,并继续做好宣传,《工人日报》和《中国建设报》刊发了他们的通讯《让农民工成为企业的主人》等;新运公司把宣传重点放在发展城市轨道、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桥梁公司在建的重庆忠县长江大桥等重点桥梁工程在各新闻媒体频频亮相,城轨分公司着重把武汉地铁全国首座瓦斯隧道贯通、苏州金鸡湖全国最长的湖底隧道贯通等工程在中央媒体进行了重点宣传。

同时,搞好企业专题策划宣传,加强侧重点。“铁路业务”一直是中铁一局四大经营板块之首,要巩固和发展在铁路的经营份额,就必须加大力度宣传铁路方面的业主,宣传他们在铁路建设中的业绩和实力,而具有特色优势的《人民铁道》就成了这一个桥梁。因此,他们与人民铁道报社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这个报社各类专版着重加大了宣传,为信誉评价和投标揽活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

在继续保持社会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中铁一局还进一步加强了局域网站企业新闻和企业文化栏目的建设,发挥网站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利用局域网拓展对外新闻宣传的网络传播渠道,在局域网站拍摄发送视频新闻、制作影视专题(包括讲座、演讲等实况),转载各新闻媒体播放刊发的稿件,此举宣传途径成为分布在全国各工地广大员工关心的热门新视点。

有力维护形象品牌:在全国统一打响“护牌”行动

为了在全社会叫响“中铁一局”这个品牌,使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展示跃上新台阶,中铁一局坚持做好正面宣传报道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统一打响了“护牌”行动。要求各项目部在建点时把企业形象宣传作为首要工作,统一规范使用“中国中铁一局”企业形象标识,各单位项目部工地现场的形象宣传,积极推广执行中国中铁一局企业标识应用手册,在工地的显要位置悬挂中国中铁和中铁一局的标识、旗帜,悬挂中铁一局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的标牌,悬挂该项目兑现业主的各项承诺,做到“哪里有经营项目,哪里就有中铁一局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如此,在遍布全国的各工点上,中国中铁和中铁一局的标识牌、广告牌和各种宣传标语规范醒目。特别是利用像京沪高铁和武广、郑西、厦门海底隧道、北京地铁、西安地铁等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各级领导和新闻单位频繁来访的好机会,极大地宣传和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中铁一局重视典型宣传和社会舆论形象提升,60年来一以贯之,先后向社会推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例如,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位女推土机手胡友梅、60年代闻名全国的“天山隧道群英雄集体”、70年代自学成材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徐二厚、80年代全国著名的隧道专家戴统三、90年代全国著名的优秀教师呼秀珍、新时期工人设计师王海和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等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企业优秀人才和先进模范人物。同时有青藏铁路铺架基地的“五朵金花”、精伊霍铁路北天山隧道“新五虎上将”英雄群体、2008年抗震救灾英雄群体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这些英雄楷模和先进典型,都是中铁一局企业精神的人格化身,他们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许,也使企业在不同时期连续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社会声誉,也使企业在国内外建筑市场不断赢得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更是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钢铁行业;产业转型;创新理论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钢铁行业作为我国支撑产业之一,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我国跻身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做出了巨大贡献。1978-2000年我国钢铁产量增速缓慢,始终保持平稳低速的增长状态,22年间产量只增加了9678万吨。而从2000年开始我国钢铁产量迅速增加,到2014年我国钢铁产量已达到112557.43万吨,成为世界钢铁制造中心、消费中心和出口中心。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低迷等众多因素的影响,2015我国钢铁产量112349.6万吨,同比减少0.1%。这是中国钢铁行业产量近10年来首次降低。

十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这使得近年来中国依托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逐渐难以支撑中国未来的发展。而钢铁行业作为这种发展模式中重要的一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新常态”的环境下,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愈发突出。随着政府大力提倡供给侧改革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中国钢铁行业进入瓶颈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必须通过转型,实现去产能、去库存,保障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此背景下,钢铁行业如何实现有效转型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问题,更是企业高管必须解决的问题。虽有众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缺乏理论支撑。本文试图从创新理论角度出发,阐释钢铁行业如何实现有效转型。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发展

(一)创新理论的起源

1912年,美国学者熊彼特率先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不只是体现为资本、工资等在绝对数量的变化,更表现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且这种进步和变革可以称为是“创新”。这种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它的新体现在把生产技术水平纳入原有的生产体系中,后人也根据其理论提出了现代经典的生产函数。那么,究竟创新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不断的“新组合”过程,根据新组合的程度不同,他提出了五种创新表现形式。一是新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市场上没有的也可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特性;二是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三是新市场,也就是目前该产品还未进入的市场;四是控制其上游供应来源或供应商,减少其成本;最后则是新的组织,可以是新的组织形式或新的市场地位。

(二)创新理论的发展

在熊彼特研究基础上,创新理论逐渐形成两个研究路线:一条是技术创新论;另一条是制度创新论。首先,技术创新论主要强调生产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众多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技术创新论发展为三个流派。各个流派在某些观点上存在争议,主要表现为对创新的推动机制有不同的见解,如新古典学派认为技术的创新依赖于政府的干预,新熊彼特学派认为企业家以及企业的组织行为对技术创新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国家创新系统学派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推动了技术创新。虽然三大流派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但是还是达到普遍共识。他们都认为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次,制度创新主要是指组织形式、制度的变革。学者们认为制度创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前制度无法满足获得潜在获利机会的条件,对一些人追求潜在利益存在阻碍。于是,这部分人开始寻求新的制度,当某种制度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一项新的制度就会产生。最后,部分学者认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导。

二、经济新常态下钢铁行业现状

2014年同志提出“新常态”,他认为我国发展应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抓住机遇,适应新常态。顾名思义,经济新常态强调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为,注重经济结构的对称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不再采取以往盲目扩张、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经济发展形势下,钢铁行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一)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成本上升

众所周知,钢铁行业是项目投资成本大、固定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的行业。要想企业盈利,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然而目前我国钢铁企业众多,但大部分都是规模小、能耗高的小钢厂。据有关报道说明我国钢铁行业2015的CR10仅为34%,与2014年相比有所降低。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过低,不利于我国钢铁行业规模化、集中化、专业化发展,并会造成资本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另外,近年来我国的物价不断上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成本和原料成本不断增长。这直接导致了产品成本的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特别是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产品成本是钢铁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需求减少,产能过剩

我国政府一直支持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钢铁产量迅速增加。从1996年开始,我国钢铁产量稳居世界。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基础投资建设的需要、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以及从2006年开始我国钢铁实现净出口,导致2010年以前国内外对钢铁行业产品需求旺盛,钢铁行业发展前景巨大。然而随着国外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房地产行业的饱和,国内外钢铁市场疲软,需求萎缩。与此同时,钢铁行业是经济规模性行业,其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式使得钢铁产品供给过多。供需矛盾突出是导致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的关键因素。

(三)环保压力更为沉重

我国钢铁行业一直是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目前许多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绿色制造”、“绿色采购”等相继被提出,这就需要企业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创新理论下钢铁行业的转型

(一)开发新产品

所谓新产品,不仅包括全新的产品,还包括在原有产品上进行改进,增添新功能、新特性的产品。从开发新产品角度来说,为钢铁行业实现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一是,开发一种全新的产品。钢铁行业可以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等生产新的产品。这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创造出新产品,实现了价值创造。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创造一种全新的产品是不易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二是,在原有产品上进行改造,如提高产品性能等。绝大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实现新产品的开放。

(二)采用新生产技术、生产方式

技术革新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利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和能源浪费;二是为企业转型奠定了基础。因此,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技术创新。然而,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很难与国外大型钢铁企业匹敌。因此,我国钢铁企业不仅需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从自身出发,提过自我创新能力才是关键。

(三)开拓新市场

产品的开发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没有市场的产品是无效的。当一个市场饱和或者需求不足时,可以创造新产品也可以开拓新的产品市场。创造新的产品需要一定的周期,并且具有很大的风险。某些产品生产出来可能并不符合大众的需求,或者在研发期间,已有与研究相同的产品上市了。然而,市场上已存在的产品,在某些市场上没有需求,但可能在其他市场上存在潜在需求。这时,就需要企业开拓新的产品市场了。开拓新的产品市场依托于企业产品的准确定位和市场细分。

(四)一体化和多元化道路

在如今饱和的钢铁市场,钢铁企业要想突出重围,就得改变发展战略,走一体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一体化在此特指纵向一体化,钢铁企业可以控制材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掌握其上下游供应链。这样不但增强了钢铁企业谈价议价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减少成本、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多元化战略建议钢铁企业利用其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拓展其他业务。实行多元化战略,既可以扩展企业经营范围,寻找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还可以分散行业风险,保证企业的利润。

(五)变革组织形式

变革组织形式指推动企业重组,对效率低的企业实行并购,淘汰落后产能。如今,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资源分散,大型钢铁企业对市场控制力不足。产业集中度低意味着小型企业占用了过多的有限资源,资源的分散不利于实现产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并且,这部分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阻碍产业的发展。因此,整合行业资源,淘汰落后产能是有必要的,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

参考文献:

[1]陈中涛.新常态下钢铁行业谋新发展的动向分析[J].资源再生,2014(12):36-39

[2]代明,殷仪金,戴谢尔.创新理论:1912―2012――纪念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首版100周年[J].经济学动态,2012(4):143-150

[3]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J].科技和产业,2012,12(6):84-88

[4]张凤海,侯铁珊.技术创新理论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01-105

[5]张磊,王淼.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述[J].科技与经济,2008,21(1):56-58

[6]邱国栋,马巧慧.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内生耦合――以韩国现代与中国吉利为样本的跨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2):94-113

[7]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8]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钢铁行业 能耗 节能 煤气利用率 回收率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050-02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and energy saving direction discussion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process

WANG Zhiwei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ISDI Chongq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Hui Jin Road 11# in Chongqing New North Zone, 40112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procedur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rude fuel structure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the crude fuel structure,energy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 and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of the processes including coking,sintering,iron making,steelmaking and rolling were analyzed.On this basis,the key points of the energy saving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ere discussed.The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key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ke ratio of iron making process,gas utilization rate,secondary energy recovery and etc were investigated, which has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Keywords: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saving gas utilization rate recovery rate

自2000年以来,钢铁行业经过年平均18.5%的粗犷式发展,产能严重过剩,同时环境、能耗、污染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钢铁行业的发展。目前,钢铁行业已成为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1],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25%以上[2],节能降耗、提高原燃料利用率和附加值,已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针对上述情况,该文基于钢铁行业各工序平均能耗以及钢铁行业原燃料结构,对钢铁行业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的原燃料结构、能耗特点和节能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钢铁行业节能发展的重点,并针对炼铁工序焦比、煤气利用率、二次能源回收等重点环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对于钢铁行业的节能降耗有着较大的实际意义。

1 钢铁行业能耗分析

1.1 钢铁行业原燃料结构

我国钢铁行业以长流程为主,工序包括:烧结、焦化、炼铁(高炉)、炼钢(转炉)、轧钢(热轧、冷轧),主要的原燃料为:铁矿石、洗精煤、无烟煤、动力煤、电力、汽柴油和工业水。其中,洗精煤、无烟煤和动力煤占整体购入能源的90%以上,其能量利用率、余热余能回收率是钢铁行业降低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据统计[3]:冶金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有效能量仅占28.3%,而转化为余热余能的占71.7%,达到14.34GJ/t.steel,折合490kgce/t.steel。

1.2 钢铁行业工序能耗

钢铁行业吨钢及各工序行业平均能耗见表1。

从表1可知,铁前(烧结+焦化)和炼铁工序占吨钢能耗超过90%,同时也是原燃料消耗的主要工序,提高铁前和炼铁工序的原燃料利用率、余热、余能回收率是钢铁行业降低能耗的关键。

同时,从1.1可知,原燃料消耗的理论回收能量为490kgce/t.steel,实际回收能量仅为63.4kgce/t.steel,实际回收能量所占比例较小,主要原因包括:1) 钢铁厂副产的高、焦、转混合煤气未充分利用,主要用于煤气发电,发电效率较低(通常30%左右),导致能量利用率低,能耗损失严重;2) 由于低温发电技术尚未得到推广,大量的低温热源未得到回收,导致能耗损失较大;3) 能量回收系统和钢铁行业各工序的作业率、能质等匹配问题,导致能耗的损失。

2 钢铁行业节能发展方向探讨

从上述分析可知,钢铁行业节能降耗的关键在于提高原燃料利用率,以及加大对余热、余能的回收。目前,钢铁行业各工序主要的节能技术如下:

1)烧结工序:

烧结余热回收技术;烧结机厚料层烧结技术。

2)焦化工序:

干熄焦技术、干熄焦发电技术;焦化加热自动控制;焦煤调湿技术;焦煤成型煤技术。

3)炼铁工序: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高炉炉顶余压发电技术;热风炉富氧及余热回收技术;高炉富氧喷吹技术。

4)炼钢工序:

转炉煤气湿法回收技术;转炉煤气干法回收技术;蒸汽回收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

5)热轧工序:

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蓄热燃烧技术;高效隔热材料;加热炉自动燃烧控制;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脉冲烧嘴技术。

6)冷轧工序:

耐火纤维应用;能耗精益化管理;蓄热式燃烧技术。

7)其它:

纯烧高炉煤气燃气轮机发电技术;转炉煤气合成技术。

上述方法主要针对化石能源产生的高温煤气余热、余压的回收,以及提高冶炼强度降低燃料比的富氧和喷吹技术,对于提高煤气利用率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钢铁企业对余热、余压回收的重视,以及高炉富氧大喷煤的发展,上述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大,因此,拓展煤气利用方式,提高煤气利用率,是钢铁行业未来节能发展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我国钢铁行业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铁前(烧结+焦化)和炼铁工序占吨钢能耗超过90%,焦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铁前和炼铁工序是钢铁行业节能应关注的重点所在。

基于上述情况,目前钢铁行业的节能技术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高炉焦比和燃料比

高炉炼铁工序占吨钢能耗近70%,降低高炉焦比和燃料比对节能的效果显而易见。目前主要的研究在提高富氧率、增加喷煤量、采用精矿进料以及高炉专家系统等,以提高冶炼强度、降低燃料比和焦比,全氧高炉、焦炉煤气返吹、高炉煤气脱碳等技术尚处于试验过程中,尚未实现工业化。

2)提高焦炉煤气利用率

焦化工序是钢铁流程的能源转化中心,焦化富产的焦炉煤气是钢铁企业中最好的优质燃气,同时也是折合能耗最高的燃气,约70kgce/t.steel,提高焦炉煤气的利用率对于钢铁行业的节能来说意义重大。焦炉煤气发电是最常用的利用方法,但存在转化效率低,能耗损失严重等缺点,利用焦炉煤气制海绵铁、制天然气、制H2等可以更好的提高焦炉煤气利用率[4],同时可以增加焦化工序的产品附加值,是当前以及未来焦炉煤气利用的发展方向。

3)提高二次能源回收

钢铁行业副产高温煤气、烟气的余热回收是钢铁行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方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煤气、烟气的回收,中、低温煤气、烟气的余热回收尚未得到重视,同时对于回收得到的蒸汽存在大量的高质低用现象,如高压蒸汽经管网减压后送至低压蒸汽用户,等。因此,分阶段(高温、中温、低温)进行余热回收和利用,开发低品质余热余能的高效利用技术,是当前以及未来二次能源回收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通过对钢铁行业各工序原燃料结构、能耗特点和节能技术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铁前、炼铁是钢铁行业原燃料消耗的主要工序,提高铁前和炼铁工序的原燃料利用率、余热、余能回收率是钢铁行业降低能耗的关键。

2)钢铁行业的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应重点关注降低高炉焦比和燃料比、提高焦炉煤气利用率、中低温能源的回收和高效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Z].2010

[2]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钢铁企业要积极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J].中国钢铁业, 2010(5):7-18.

高铁发展论文范文12

关键词:三号高炉;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TF57 文献标识码;A

一、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评价

1.世界钢铁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状态

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钢铁行业发展周期与经济状态密切相关,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对钢铁行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虽然不同地区钢铁行业的影响因素不同,但主要因素包括地区经济、世界经济、特殊政治事件、突破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这些因素对钢铁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这段时期内,由于受到国际各方面的影响与冲击,世界钢铁行业发展缓慢、增长疲软,甚至开始出现下滑。总体来说,世界钢铁行业在这段时间内处于发展的低谷期。

2.中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状态

中国钢铁行业是世界钢铁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钢铁行业跟中国经济、城镇等快速发展关联紧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对钢铁的需求量巨大,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等原因,中国的钢铁需求量远远超出国外。

对中国钢铁产业历史上的钢材生产波动分析发现,中国钢材生产波动由资本增量(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与收缩的波动引起,并独立于世界经济波动周期与世界钢材生产波动周期。由于钢铁产业建设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钢材产出波动有较长的滞后性,大约5至6年,根据这一分析,在1992到1993年,由于钢材市场需求旺盛,钢铁产业盈利水平提高,引发了当时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巨大投入,从1997年以来这一投入高峰陆续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使目前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远远超过了钢材需求的增长。[[[]夏绍模.中国钢铁产业的效率与生产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张宗益][D].重庆:重庆大学.2009]]

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钢铁行业的发展与世界钢铁行业相对独立,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钢铁行业处在发展状态。

3.首钢在20世纪90年代的状态

首都钢铁集团是是中国最重要的钢铁集团之一。首钢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多年发展,集团已经从由一个规模中等、生产单一、影响力较弱的钢铁企业,逐渐发展成粗钢产量全国第一,经营领域横跨18个行业,拥有200多家境内企业,26家境外企业和经营网点、具有年海运能力160万吨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吴先明.横越大样的旗舰―首钢集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纪实[J].经营管理者,2000(1):13-15.

]]这个时期的首钢集团,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钢铁公司发展的基础,数年之后,首钢集团就提出“以钢铁为主,进行多种经营,将首钢建成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是首钢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首钢开始从本土钢铁集团发展成为世界钢铁集团,预示着首钢集团将在世界钢铁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4.首钢三号高炉的历史价值

首钢三号高炉是20世纪90年代初,即1992年7月开始建设,到1993年6月建成完工并投入生产使用,历时9个月。至2010年12月19日21时46分,三号高炉炼完最后一炉钢,完成其历史使命,累计产量8000万吨。三号高炉生产历时17年,分别在2006年8月、2007年5月、2008年8月、2009年5月经过修缮。

三号高炉见证了首钢在北京的炼铁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历史。首钢集团编写的《首钢足迹》、《首钢九十年》这两部首钢厂史性质的档案文本,记录了首钢从建厂初期至搬迁之间发生的各类事件。

首钢的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在世界钢铁历史中的特殊地位,改变了由发达国家书写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

二、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评价

1.三号高炉对工厂工人的影响

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之一,体现在工业遗产与人们生活的特殊关联。根据《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关于社会价值的描述,可以解读出,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关乎人的生活,也关系到重要人物的影响、相关艺术作品、企业文化等物质和非物质内容。这些社会价值记录了与高炉相关的社会面貌。

首钢三号高炉1993年投产,2010年全面停工,使用期17年。首钢工人在这17年间,与三号高炉这个钢厂内的标志性生产设备朝夕相伴,与高炉相关的事物占据了他们生命的17年,三号高炉对工人们的影响深入、久远。很多首钢老一辈工人目睹了三号高炉的建设、生产、修缮、停产的全部过程,对这些首钢工人来讲,三号高炉承载了他们的生命年华,与他们的生活血肉相连,是无法抹去的情感寄托。

2.三号高炉的社会影响

三号高炉是首钢主厂区接待对外参观的主要窗口,三号高炉不仅展示高炉自身的形象,还代表了炼铁生产区各个环节的复杂工序及流程,通过三号高炉人们了解了首钢,对钢铁工业有了直观的认知。作为展示窗口,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人参观三号高炉,通过三号高炉参观者了解了炼铁工艺、钢铁生产过程,看到工人的工作状态,认识了中国的钢铁行业,对钢铁行业工人的精神面貌,祖国的钢铁事业有了现场的感知。

3.三号高炉的政治影响

在三号高炉生产的17年间,贾庆林、曾培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参观三号高炉、慰问工人、询问工作状况,并现场发表演说,三号高炉在政治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

4.三号高炉的时代影响

高炉作为符号,体现工业化的时代精神,是许多人的共识,高炉也被抽象为激励人们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的象征,高炉甚至作为一种图腾象征,在各种艺术作品,诸如;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等形式中被频繁应用,高炉体现了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首钢精神。由中央电视台、首钢总公司、北京贺朗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源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六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石景山――铁色记忆》,是专门为首钢拍摄的一部记录其发展的影视作品。与高炉有关的各类艺术作品影响了很多人,成为工业化时代的象征。

三、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科学与技术价值评价

首钢三号高炉是第一个全部由首钢人自行设计、建造、施工的高炉。在设计中,高炉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措施,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使得三号高炉位于全国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炉设计采用皮带供料、新型无料钟炉顶、环形出铁场、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煤气干法布袋除尘、大型顶燃热风炉、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监测技术等先进技术。其中采用的超矮胖炉型、三罐三系列多路喷吹煤粉工艺、人工智能高炉冶炼系统等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炼铁技术。

四、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评价

1.高炉美学价值

完整的首钢三号高炉生产流线,包括高炉、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布袋除尘器、高炉主控室、料仓、喷煤塔、鼓风机站和水渣池等。炼铁工艺所涉及的生产设备的特点是工艺流程复杂、设施体量巨大、设备占地面积大。由于上述特点,三号高炉不是简单的厂房,而是复杂的设备与建筑结合体。

复杂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设施构成鲜明的工业特点,这些特点成为工业建筑的典型形象。高炉由于自身的体量巨大,内部构造极为复杂,充满了机械感。这种机械感既具备了工业的美学表现,还具有震撼性的视觉效果,两者构成了高炉特殊的美学价值。

2.高炉周边环境美学价值

除了高炉本体,其周边环境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首钢三号高炉西边是石景山景区,周边还有展现清朝农耕文明遗存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也构成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五、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稀有性价值评价

1)高炉的稀有性价值

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面世,根据中国钢铁行业数据统计,70年代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国内仅有4座,1988年为8座。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入使用、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首钢三号高炉具有明确的稀有性价值。

2)高炉周边环境的稀有性价值

三号高炉西侧为石景山景区,周边有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观包括石景山古井、雍正御制碑亭和石景山古建筑群。景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与三号高炉仅间隔一座冷却池,石景山上的功碑阁时常倒映在冷却池的水面上。

石景山景区,三号高炉周边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清朝农耕文明留存的遗产,三号高炉则是工业文明的象征,农业文明遗产与工业文明遗产并存于一个厂区内,这种情景十分少见。国内很少有工业遗产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环境共存的综合性景观,体现了较高的环境稀有性价值。

首钢三号高炉的东边与南边分别是二号、一号和四号高炉。首钢主厂区内的高炉紧密分布,形成壮观的高炉群落。这种大范围的高炉遗产群落景观,在国内工业遗产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六.首钢三号高炉工业遗产价值总结

根据论文前部分的论述以及《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归纳、整理首钢三号高炉的遗产价值,在宏观层面上对首钢三号高炉的遗产价值进行初步的评价。

通过对首钢三号高炉工业遗产价值进行三个层面的判断,阐明了三号高炉见证首钢工业、北京工业以及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变革。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工业遗产,是首钢石景山工业遗址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实例。

参考文献

[1]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9):24-30.

[2]刘伯英,李匡.首钢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与改造设计[J].建筑学报,2012(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