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

时间:2022-07-27 21:31:36

英汉互译范文1

高职英语升学考试中英汉互译的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汇、语法及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对书面材料的理解能力。但是简单的说,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是一个“理解—表达”的过程。历届高职考试中这部分的论文联盟得分情况不容乐观。下面就谈谈考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

1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先说汉译英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心里问题,学生普遍认为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简直是太神奇的事情。高职补习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职高或是中专,基础本身就不好。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所以当看到一个汉语句子,第一个反应就是头发懵、手发抖、无从下手。在2010年四月的的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这个广告中的小男孩大概五岁左右”。有许多同学一个英语单词没写。究其原因是太长了,不敢写。假如将此句改写为“小男孩五岁”则大部分的同学就可以写出主干部分,然后加以润色即可。再则就是基本知识的运用,如动词时态、句法、词义的掌握不好。往往会出现生译,如:“歌声听起来很优美”其中‘优美’译成‘elegant’让人苦笑不已。而英译汉的问题比比皆是,且不容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不少考生在做英译汉时基本能理解原文的意思。但由于汉语表达能力差,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于是写出生硬或严重欧化的译文。例如: ‘i do’ when asked at wedding ceremony, new couples will answer.此处 ‘i do’很明显翻译成‘我愿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结婚誓言,但有不少同学翻译出‘我做、我行’等等不合时宜,文不对题的‘胡’话。总之不像中国人说的话。

翻译无一定的方法,同样一句话,十个人也许可以翻译出十种不同的译文来。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技巧不同。”所以学翻译犹如学开车,只在马路边看别人开,或只听教练讲解,不管意会理解得多么深刻也无济于事,这样还是学不会的。不过,只靠自己实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他人的经验。 因此,下面文中我除了讲解一些基本的技巧之外,还精心挑选了一些翻译的实例,希望读者能受到启发。

2 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不同

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看似简单的英语句子,要译成汉语却总是不顺。这主要是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系统的差异造成的。大家知道英语句法严谨,每句句子都必须有主语(祈使句除外)和谓语动词,个句子成分的排列也有一定的规则,此外,英语句子还可以层层相套,拉得很长,汉语则不同,汉语的句子以达意为准则,许多成分都可以省略,句子成分的排列也没有那么严谨,而且句子一般比较短,较少长句,例如,“她年方二八,天生丽质。”翻译成英语则为主系表的结构“she is eighteen and beautiful”最为重要的是英语没有中国文化那样注重对称和平衡,也由于英语单词音节不均的关系。英语的词汇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整和正确,较少对称的结构,如表示王梅长得美,汉语中往往会说“天生丽质,倾国倾城,面容姣好,风姿绰约等等。英语中常用beautiful,very beautiful。

3 汉译英翻译技巧

在汉译英中考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按中文的习惯去翻译,而忘记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的不同。考生应在理解原文的意思之后,用英语去思维,然后用英文的习惯表达出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总结了下面的顺口溜,同学们感觉受益匪浅:

谁干啥了往前跑,不相干的向后赶。

定语从句小跟班,总是跟在名代后。

句子翻译我最行,不会说了绕着说

主干时态排好队,引导词主谓就ok

第一句说明哪些是主要成分—主谓宾,哪些是附加的修饰成分(定状补)。也就是英语译文的主要框架

转贴于论文联盟

先确定下来,然后在寻找适当的英语词汇,将句子的主要意思翻译出来。这样译成的句子至少在结构上不会有大的问题,接着在看次要的成分(也就是定语状语等修饰语)译成英语后依照英语的习惯安放在适当的位置,这样,一个句子就译成了。例如:

(1)那一刻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里饱含幸论文联盟福的泪水

i saw mom’s eyes filled with happy tears at that moment。

(2)小男孩吃力地端着那盆水,对他的妈妈说:“妈妈,洗脚。”

他的妈妈会心的笑了。

holding the heavy basin of hot water, he said to his mother, “mother,

i will wash your feet.” his mother smiled happily.

例1中的主干部分是“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其余的可做非谓语来处理。这样就一目了然。例2中不会翻译“吃力地”可以非常灵活的处理为“那个小男孩端着非常沉得水,至于“妈妈会心的笑了”可以理解为幸福的含义,由此可以看到对每一个汉字意思的把握是多么重要。

4 英译汉翻译技巧

同学们在这部分往往是很苦恼,明明是看懂了,为什么老师给那么一点分数。这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翻译腔十足。或者是对英汉句法语法的理解上有问题,如英语有冠词,汉语则没有;英语多用代词,英语虽然也用,但远不如英语那样频繁;英语介词丰富,被称为“介词的语言”汉语则介词很少,英语中很多需用介词的地方汉语要么用动词代替,要么不用;英语多用关联词,没有语气助词,汉语测少用关联词,主要靠逻辑关系来铺排句子,强调意念的连贯性。因此,英译汉时,可根据具体语境省略原文的冠词和某些代词、介词、关联词等,有时则可适当增加一些语气助词。例如:the train moved away so slowly that butterflies blew in and out the windows.

火车开得非常缓慢,蝴蝶从窗口飞进又飞出。

英汉互译范文2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

英谚:1、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s,there'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 bethe head 0fadogthanthetail of alion.

英谚:1、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英谚:1、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

 

(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 on the city h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英谚:1、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 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 bowl is quiet,two bowls make a 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 zhao's intent is known to all.the villain's desire is obvious.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0f lu will not be over,译文2:there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he who stirs it up is 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 is the daughter of ignorance,(口语化)seeing little is the cause of 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 in,wit 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

英谚: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knows no what is 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英汉互译范文3

关键词:电影片名 感彩 四字词语 文化

一、引言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影片,尤其是美国大片进入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带给了中国观众娱乐、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普通观众在观看电影之余,对电影原来的英文片名也许没有太多留意,津津乐道的多是中文译名。其实,别看这普普通通的片名,其中还真包含了一定的翻译规律和中西文化、价值观的缩影。为此,笔者收集了一些在国内享有知名度的外国电影的英文名和中文名,以及中国电影的英语片名,将片名英汉互译的方法分为几类,试图通过电影片名的翻译折射出英汉互译的一些规律和中西方文化、心理的差异。

二、英语片名的汉译

1.直译。有些英语片名本身直译后就很吸引人,例如Basic Instinct, 《本能》,是由美国著名的性感明星莎朗?斯通主演的,影片中有许多激情戏。虽然我们不一定赞同美国那种追求商业利润而宣扬性、暴力的做法,但不得不承认,它的片名还是能吸引许多人的眼球的,因此,直译就行了。True Lies, 《真实的谎言》,片名用了修辞上说的矛盾修饰法,让人猛地一看觉得突兀,细一琢磨又觉得有深奥的道理,因此,本身就能引起人们想要看的欲望,也可以直译。Black Tulip, 《黑郁金香》,这种名贵的花给人一种神秘感,又是电影主人公的化名,做电影的名字是很合适的。Roman Holiday, 《罗马假日》,片名给人一种异域风情,令人浮想联翩。同样的还有The Philadelphia Story, 《费城故事》。A Walk In The Clouds, 《云中漫步》,片名的直译就能给人一种优美的感觉,因为中西方对云的感受是类似的,都是美丽、浪漫的。类似的直译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2.意译。英文片名一般用词比较不含有强烈的感彩,客观叙述的比较多,这种片名在西方也许可以接受,能给影片带来一种神秘感和不同寻常的独特性。而译成中文时,为了符合中文片名吸引人的特点,往往补充进形容词来反映电影的感情基调和影片的类型,使人一看片名就能决定这部片子是什么类型的,是爱情片、惊险片还是喜剧片等。另外,英文的片名喜欢用地名或人名,英美国家的人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而中国人无法产生这种共鸣,翻译时要加入含有感彩的词语,并且补充概括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

在大家比较熟悉的英美影片中,成功的译名有Waterloo Bridge, 《魂断蓝桥》,本身的片名若直译就是“滑铁卢桥”,而中国人对滑铁卢的印象就是拿破仑的失败,引起的联想和感情与电影营造的大相径庭。 熟悉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绝唱,感人至深。而中文译名《魂断蓝桥》巧妙地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女主人公在桥上自杀,而且这个爱情故事是一个悲剧,“蓝”给人的感觉是忧伤,十分贴切。这部电影的中译名为电影增色不少。Casablanca, 《北非谍影》,也是一部经典的老片子。如果直译,就是“卡萨布兰卡”,是北非的一个并不出名的小城,中国人更是难以有什么感触,中译名概括了地点和故事中心,而且比较吸引人。Gone With The Wind直译是“随风飘去”,含义比较模糊,感彩很淡然,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难以引起共鸣,因此显得不吸引人。中译名《乱世佳人》概括了电影的主要内容,又符合中国人当时追求故事的情节的要求,因此是成功的。

近几年的电影如Matrix,直译是“矩阵”,是一种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术语,太难以理解了。其实,影片是个科幻片,描写在未来世界里,电脑成为了主人,由血肉之躯的真实的人都被电脑消灭了,人只是虚幻地生活在“矩阵”里。电影片名固然深奥,但一部娱乐性的科幻片如果让人费尽心力去琢磨半天,可能也难以吸引人,于是中译名《黑客帝国》就显得比较引人入胜了。Mission Impossible直译是“不可能的使命”,就不如译为《谍中谍》好。

3.译为四字词语。中文的四字词语十分常用,具有音韵优美、铿锵有力、含义丰富、结构稳固等特点,因此,中文的影片名四字词语用得很多,我们熟悉的国产影片又很多都使用了四字词语,如:《泉水叮咚》、《紧急迫降》、《甲方已方》、《不见不散》等。英文的片名没有这个讲究,中译名就要尽量将其变为意义恰当的四字词语。

例如:Raiders of the Lost Ark,直译是“失去的方舟的劫掠者”,不仅冗长,而且中国人许多人多圣经不了解,联想不起来诺亚方舟、上帝、圣杯的故事,不会想到这是一部惊险刺激的寻宝片。这部电影在中国的译名是《夺宝奇兵》,译名好记,符合中文的四字习惯,而且扣人心弦。Top Gun,直译是“一流的神”,因为它是描写美国空军轰炸机飞行员的电影,译为《壮志凌云》。这样,通过译为四字词语,不仅符合中国的文化,而且琅琅上口。

4.选择适合中国文化的词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时,英文片名在英美文化中是可以接受的,但直译为中文就有点不太合适,中国人会觉得太直接或没有美感。

例如:Notorious, 直译是“臭名昭著”,大家可能想不到就是《美人计》吧。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女主人公是潜伏在纳粹中的间谍,她的身份是一个纳粹分子的妻子,当然是“臭名昭著”了,可实际只是像中国古代的西施、貂蝉的角色一样,是勇敢的、富有牺牲精神的女子。翻译成贬义的词不符合中国文化中对这一类女子的赞美,于是,用了《美人计》这个片名,由于美人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理解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又增强了美感。Ghost直译是“幽灵”,在中国的文化里是很可怕的,使人易联想到恐怖片,与影片本身的纯洁、高尚的爱相去甚远,于是,中文片名译作了《人鬼情未了》,和中国文化里的窦娥可以联系起来,就不那么可怕了,剩下的只有千古遗恨的爱情。

三、中国影片名的英译

1.四字词语和感彩浓厚的词语的处理。汉语的电影片名一般多用四字词语,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应注意抓住主要信息。因为有的成分是为了使音律和谐或结构平衡而存在的,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也不是电影的中心意义。翻译时不必每字都译,可以将这种成分不翻译出来或做别的处理,例如:翻译成感彩比较中性的名词。此外,中文的影片名表达强烈感情的修是语较多,有的还很煽情。而英文的影片名客观叙述的、中性的、不带感彩的多一些。翻译时,应将语言变得平和、客观一些。这样有时也是为了是译名保持简洁。

例如:《纵横四海》就被译成Once a Thief(“从前的小偷”),英语片名侧重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渲染那种港产片通常表现的英雄气概。《威龙猛探》被译为The Protector(“保护者”);《难兄难弟》被译为It Takes Two(“要两个人来做”);《尖锋时刻》被译为Rush Hour(“高峰期”),语气、节奏都趋于平实。

2.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片名的翻译。有的片名中国味或者说香港为很浓,翻译时可能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对应的词,可以将吸引点放到别的方面,比如:耐人寻味上,修辞上等等。

例如:《英雄正传》被译为True Colors(“本色,真实的样子”),就富有哲理,使人回味。《求爱反斗星》,《龙凤智多星》被分别译为Crazy Romance(“疯狂的罗曼史”)和Intellectual Trio(“智慧的三人组合”)。我们知道,在广东话里,“反斗”的意思是“不按常规做事,反叛”,译为crazy(“疯狂”)还是有表现力的,至于“星”,是香港片名中常用的词,因为港产的喜剧片都追求热闹、逗乐,就常用这种可爱的字眼,翻译时可以不用管它。

四、结论

电影的译名虽然短小, 却对电影的流行程度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 好的电影译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留下隽永的回味, 成为经典之作。由于中西方语言风格的不同、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 翻译电影片名时要在了解电影的主旨和感情基调后, 将其翻译成对方文化中可以接受的、引人入胜的名字。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

[2]《世界电影》,世界电影画刊杂志社,1996.6。

[3]《电影世界》,电影世界画报社,2000.11。

英汉互译范文4

【论文摘要】:"信、达、雅"为一般英汉互译之标准,而音译则要求更高,用翻译界的一句话来说即"翻译是一门艺术"。音译,其为求其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又有更好的难度,不仅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更对译者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引言

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音译作为英汉互译中最特殊的一种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如果说一般的英汉互译,要达到艺术性水平,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风格的问题,那么音译,除此之外,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使打翻译达到美的享受,有其以下两个特点:

1. 音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音译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音译,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例如:

a widow bird

a widow bird state morning for her love

upon a wintry bough;

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

the freezing stream blow.

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

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

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

except the mill-wheel's sound.

译文为:

孤鸟

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原诗的诗眼在"widow"(孤寡之意)一词,译者紧扣诗眼,将state 译成"悲鸣",将wintry bough 译成"寒枝",将freezing stream blow译为"冷风何萧萧",将 mill-wheel's sound译为"喧桔槔"。可以说,这种译法在词义上讲是"失实"之处,但它却将原作创造的那种艺术境界给传达出来了,而且译文所渲染出的那种荒寒的意境、悲凉的心情,私以为,较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读罢,不禁从心底泛起一股悲怆之情,对那只孤苦伶仃的鸟儿顿生同情之心、怜惜之意。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寓言",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直觉的作用,对原作心领神会,而移情于自身,把原作的艺术美音译美表现出来。

2. 音译是一种创造性的美

音译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不妨甩开原文形式,选用最佳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把原文(不仅仅是内容,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境、韵味和风格)重新表达出来。例如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 gerald)译波斯诗人俄玛(omar 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是传诵诗坛的名作。他不拘泥于原诗的词句,而是吸取灵感再创作,既有英国诗的音韵之美,又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堪称一绝。当然这种例子很多,俯拾皆是,顺手拈来。

徐志摩的《哀曼殊斐儿》,其音译之美曼殊斐儿,乃是爱尔兰女作家,年轻早故的她在志摩笔下有着令人眩晕震颤的美;而曼殊斐儿这四个字将其冰清玉洁的美好气质衬托得贴切无比,令人神往。这仙女般的名字,是katherine mansfield的音译-现时译作凯瑟琳o曼斯菲尔德,但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诗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英文名字罢了。

柏杨的《翡冷翠》其音译,引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firenze、firenge或英文名 florence)令人读后 瞬间心里仿似从仙境掉到了人间。

还是徐志摩的独创,将cambridge译作康桥。虽然主观,但比起同样半是音译半是意译的剑桥,却多了些象征的意韵。歌咏康桥的诗篇也和这独特的名称一起经久不朽。

把violin译作梵婀铃,来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换作小提琴,大约就少了一种婉约清丽的和谐。

大仲马的《三剑客》,里面多次提到法王行宫"枫丹白露" (fontainebleau)还有巴黎的著名大道"香榭丽舍"(les champs elysees)。 只觉得实在是妙不可言,一定是极为美好的场所。枫丹白露其法语本意是"枫树茂密有清泉的所在";而香榭丽舍本意是"欢乐所在的田庐";此情此景,如诗如画 - 不仅字音几近,字意也非常美妙得十分相似。

"香奈尔(chanel)"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音译;我想很多女孩儿一见这个名字就会喜欢上它 - 如梦似幻的性感、温柔和芬芳,作为女性化妆品和时装的品牌实在合适不过了。

中式的美丽音译,还有很多体现在电影名字上。比如把非常平淡直白的的《滑铁卢桥》译成《魂断蓝桥》;气氛悠然而出,让人感觉一定是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译作《廊桥遗梦》、一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婚外情,恰恰是这样如此平凡的题材,却被高明的艺术家渲染得缠绵悱恻,哀惋动人,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的人格魅力,使得整个作品甚至亘古以来无数男欢女爱悲欢离合的故事,升华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外的收获》译作《鸳梦重温》...如古典的四字骈文,优雅微妙。美国有个以前的印第安人居住地yosemite,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因经常有灰熊出没,就用了印第安人语的"大灰熊"作地名,谁知中式的音译却把它变得如此巧妙。

二、结束语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含有物象的基因,具有某种空间性和可视性,有一种模糊的图画美,正如著名诗人闻一多所说:"惟有中国的象形文字,可直接表现绘画的美。西方的文学变成声音,透过想象才能感到绘画的美。可是中国文学,你不必念出来,只要一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立刻就可饱览绘画的美。"老舍先生说的"我们的语言文字之美是我们特有的,无可替代的"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并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之美译后使读者看到思想之美,意境之美,感情之美,做到音、形、义兼美,"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在英汉互译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平平淡淡地译出来,韵味尽失,丰姿全无,即使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不传神,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翻译》编辑部,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

[2] 杨自俭, 刘学云. 《翻译新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

英汉互译范文5

关键词: 汉英互译 注意事项 文化 语言 语篇

一、注重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互文性。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各自的语言起着制约作用,在翻译文章时如果离开了语言的文化背景孤立地进行语言的翻译,就势必造成某些语句失去真正的意思,从而使翻译后的语言失去互文性,如:

“Tom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话的意思:“汤姆很可靠,他忠诚、正直。”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因为在英国历史上的宗教斗争过程中,旧教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而在新教了旧教的政府之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此表示忠诚于新教,因此“eats no fish”译为忠诚,“plays the game”译为正直。

又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译成汉语之后,意思大相径庭,这是因为在汉语里“龙”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然而在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中“dragon”是邪恶的象征,“dragon”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所以英汉互译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

还有些句子结构如:“as merry as a cricket”译为“非常快活、高兴”,“as timid as a rabbit”译为“胆小如鼠”,“like a duck to water”,译为“如鱼得水”,“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译为“多如牛毛”,“dumb as an oyster”译为“守口如瓶”,等等。[1]这些短语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知识作为依托,直译之后就会失去其互文性。

另外,不同的民族心理对颜色的感知也不同,比如说,在西方国家红色意味着暴力、流血,然而在汉语中,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和进步,所以汉语里的“红眼病”、“红茶”、“红糖”、“红运”在英语中就要分别用“green eye”,“black tea”,“brown sugar”,“good luck”表达。

可见,只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者,我们一定要对东西方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这样翻译出来的文章才会具备互文性。

二、在句法特征方面要注意以形合、意合为原则的相互转换。

汉语的特点是多动词,英语的特点是关系词(如连接词、介词、非谓语动词)丰富;汉语多属平行结构,英语则属层次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英汉互译中务必使句子符合其自身的特点,即在英语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把关系词的集结转换成为动词的集结,而汉语译成英语则是相反的情况。如:

There were other creatures that I didn’t want to get too close to――an eel with its strong sharp teeth,with only its head showing from a hole,watching for a tasty fish.有一些其他的动物是我不想靠近的,比如,一条鳗鱼,长着尖尖的牙齿,只有它的头从一个洞里伸出来,等待着一条美味的鱼出现。

针对汉语中多动词的现象,汉译英时,可选取一个主要动词在英语句子中充当谓语,其他动词可用不同的关系词,如介词表达,如:

我们走了两个半小时到达那里,首先爬上一座山来到一个山脊处,从那里我们欣赏到了迷人的风景,然后沿着陡峭的小路来到了下面的山谷。We walked for two and a half hours to get there――first up a mountain to a ridge from where we had fantastic views and then down a steep path to the valley below.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看出,汉语句子的意义连接是隐性的,通常没有明显的连接词;而英语句子则相反,意义连接是显性的,连接词往往必不可少。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根据形意转换的需要,我们要适当地增词或减词,这样才能保证行文通顺流畅。

三、汉英相互转换后的译文中,要关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性。

语篇的衔接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能够相互解释的关系,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把衔接分为两类:语法衔接(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5]

1.语法衔接

就照应而言,英汉语的照应形式各不相同。英语多用人称代词(it,he,she,they,him,her,them等)、指示代词(the,this,that,these,those等),而汉语中涉及指代,使用的方法是在下文多重复上文出现的名词,而指示代词的使用频率和英语比则小得多。所以,英译汉时注意语法衔接的手段要遵循从显性到隐性的转换规则,反之也是这样。

就替代而言,在英语中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划分,替代可分为名词性替代(one,ones,the same)、动词性替代(do,to)和分句性替代(so,if not,if any,if ever),在汉语里,“的”表达英语中“one/ones”的替代功能,如,我喜欢红色的。动词性替代在汉语中确很少被使用,即使出现动词替代,人们也往往重复或省略被替代的动词。

省略也被称为零替代,英语语篇分析中常把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英汉省略的不同是汉语中很少使用动词省略,所以在英译汉时要将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复现出来。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有时主语不出现,这样的结构译成英语,译者要填补所缺主语。

连接是利用连接词把话语中前后两部分衔接起来使用的手段,通过连接词,“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2]在英语中,韩礼德认为连接包含如下四种关系:时间(then,next,after that,in conclusion,at last等)、加合(and,or,also,in addition,besides等)、转折(but,yet,however,instead,nevertheless等) 和因果(so,for,because,for this reason等)。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连接,如“也,又,可是,因为,然后,最后”等。连接在英汉语言使用中的差异是由英汉语言各自的句法特征决定的,英语注重形合,语篇连接成分呈显性,汉语注重意合,语篇连接成分多呈隐性。因此,英汉互译中,连接成分的使用要符合各自语言句子特征。

总之,语篇的这些连接手段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它们在语篇中交替使用,共同对文章起着衔接作用。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的是通过词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与部分等关系达到语义的连贯性。如:There are 50 students in our class,Xiaowang is among them.

连贯指的是语篇内部的话题前后是否统一,顺序前后是否合理。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语码转换时,要把握语篇发生的具体环境,如实传达原作的题旨和功能。如:

A:The doorbell is ringing.

B:I’m is cooking.

B正在做饭,这时门铃响了,A叫B去开门,因而引起这段话,这两个句子看似独立,实为相互照应。

转换后的译文中我们要使句内、句间、段间在含义上相互依赖相互解释才好。

四、其他方面

另外,在以掌握了一定的英文语法基础为前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大量地进行时文阅读和英文电影的观赏,现在的英文电影大都是中英双语字幕,便于观众提高听译能力,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多到有人说英语的环境中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这样,提高口语的同时,自然也能加深对英美生活环境的熟悉和理解,更能加深英汉语转化自然性。

总之,精确的翻译作为英语学习的最高层次,更需要对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亲身到英美国体验真正的英语环境,而语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建议大家一定要多读、多看,尤其是要看年度的英语精彩影片,确实掌握第一手的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1]陈方.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吴春雪.从英汉互译的误译现象看翻译过程中的正确理解[J].鞍山师范学院报,2011,(3).

英汉互译范文6

关键词:国际商务 外贸函电 英汉互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75-02

在对外贸易中我们要和外商达成交易首先要做的是跟对方建立业务关系。在实际业务中我们通常给国外公司寄去建立业务关系的英文信函。正确翻译商务信函对达成交易能起到促进作用。掌握函电英汉互译技巧,是准确地翻译外贸函电的重要因素。

一、商务英语函电的词汇特点

用最准确、最清晰的商务语言进行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商务英语函电的目的。很多知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函电的用词特点进行研究, 商务英语函电的用词特点主要有:使用专业词汇,灵活运用人称代词,用语正式庄重,态度礼貌,避免重复。

1.使用专业词汇。专业词汇的含义就是指某一科学领域所特有和专用的术语,是人们在某一特定领域使用的有特殊意义的专门词语,它们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商务英语函电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广泛使用专业词汇。因为英语单词存在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有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英语到了商务函电的语境时,更是摇身一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所以如果仍将其作为普通词汇来理解及翻译往往会导致误解。可是如果是仅仅依靠查字典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归根结底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联系上下文的意思,通过自身的理解及总结,找出该词汇在商务函电的真实含义。所以翻译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专业词汇以及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然就会出现译文词不达意的现象,这样就无法翻译好商务英语函电。例如:quote-报价、inquiry-询盘、offer-报盘、letter of credit-信用证、shipping marks-唛头、clean bill-光票、ocean bill of lading-海运提单,等等。

2.灵活运用人称代词。英语人称代词分为三种不同的人称形式:第一人称代词指说话人自己,第二人称代词指说话的对象,第三人称代词指说话人谈论的对象。在翻译商务英语函电时,我们要注意如何正确灵活翻译人称代词。其中主要注意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

例:“在你方区域销售我们的产品有不错的效果”。

译文:

a.I think that you did a good job in selling our products.

b.You did a good job in selling our products in your area.

例子中a句虽是正确的,但没有完全采取对方立场,用“I think”这种句型看起来好像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而b句以对方为中心,读起来比a句使人“舒服”。

3.用语正式庄重、态度礼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客体模式,讲究客观、公正、严密。他们的思维形式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因为商务英语函电的目的是传递商业信息,并且关乎到进出口双方的经济利益,所以既要做到不刻意迎合对方,也要做到不高高在上、目中无人。

例:“我们对已打破的搅拌机给你造成的不便感到很遗憾”。

译文:We regret the inconvenience you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broken mixer.

尽管函电作者希望表达歉意,但是贬义词会提醒收信方不良的后果。可以将以上译文改为:We are truly sorry about the experience you had with mixer.

在函电写作中,要避免使用you,should,you must,you have to 等命令式的或近乎命令式的语句,可以使用Please,Will you…,Will you please…等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

4.简洁明了、避免重复。英语民族与汉语民族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英语民族是个体思维,而汉语民族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概括的。语言上,由于英语与汉语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出现用词的不同倾向。英语偏好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与其他文体比,函电写作是一种实用性很强,以更简洁、快捷的书面形式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文体。商务函电要使用最简洁的语句表达最完整的意思,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例:“我们非常感谢您9月20日发出的函件。”

译文:We acknowledge receipt of your letter dated September20.可改为:We appreciate your letter dated September 20.

二、从句翻译技巧

外贸函电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它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从句法上讲, 由于外贸函电从句多,句法结构较为复杂,我们理解和翻译的难度就加大了。因此我们要掌握好外贸函电中从句的翻译技巧。

1.定语从句的翻译。

(1)限制性定语从句。通常有两种翻译方法:第一,一般可译成“… …的”,置于被修饰词的前面。例如:“They have got the goods which we need.”他们买到了我们所需要的商品。第二,主从句分开译,先译主句,然后将定语从句译成并列分句,这时需要重复先行词,或用“它”,“这”等代词来指代先行词或整个主句,或者省略不用先行词。

“We are enclosing you our Sales Confirmation No. 354 duplicated of which please countersign and return one copy to us for our file. ”随函附上我方第354号销售确认书一式两份,请会签后寄回一供我方存档。

(2)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也通常译成并列句,译法同上文一样。“Your firm has been recommended to us by Morris & Co., with whom we have done business for many years. ”承蒙莫利斯公司推荐,得悉贵公司的名称,我公司已与此公司有多年的贸易往来。

2.被动句的翻译。

(1)译成主动句。当外贸函电中的被动句不能译成汉语中的被动句时,可以根据语境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成相应的主动句。如:

“We are informed that you are an importer of Chinese cotton piece. ”我方得知,贵方是中国棉布的进口商之一。

(2)译成被动句。当必须强调英语的被动语态时,就应译成汉语的被动表达式,可以在句中加上“被……”、“给……”、“受……”、“由……”等。

“The shipping space will be booked by the seller.”船位将由卖方预定。

3.状语从句的翻译。

(1)时间状语从句的翻译。在英语中,时间状语从句可以放在主句前,也可放在后面,但在汉语中通常是前置。在外贸函电中,时间状语从句中的引导词主要有when, before, after, as soon as, since等,翻译时,可以译成汉语中对等的词。例如:“As to Item A and B, we shall arrange delivery as soon as we get your L /C.”关于A号和B号货品,一旦收到贵方信用证后,我方将安排装运。

(2)条件状语从句的翻译。在英语中,条件状语从句的位置也类似于时间状语从句。外贸英语函电中,条件句中经常出现的关联词有“if”、“provided”、“unless”等,可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若”等关联词。例如:“We would be most grateful if this letter could be forwarded to the import corporation.”如果贵方能将此信转交进口公司,我方将不胜感激。

(3)原因状语从句的翻译。原因状语从句在英语中的位置同样可前置也可后置,在汉语中大部分前置,但强调原因时也可后置。在外贸英语函电中,as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较多。例如:“As the market is of keen competition, we recommend your immediate acceptance.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建议贵方立即接受。

(4)让步状语从句的翻译。同样,让步状语从句在英语中可前置也可后置,在外贸英语函电中,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词通常有“although”、“though”等,在翻译时,通常会翻译成“虽然… …(但是) ”、“尽管… …(不过) ”、“即使… …(但)”等。

例:“Even if we have improved our packing method, our customers aren’t satisfied with our products.”即使我方改进了包装方法,但我方客户对我方产品仍不满意。总之,外贸函电句式较多较复杂,翻译时应遵循翻译原则并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才能准确地翻译原文。

三、英汉互译遵循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商务函电英汉互译的准确性原则是指商务函电英汉互译要准确地将源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让读者获得的信息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内涵相等。由于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往往比较严肃和具体,因此,商务翻译更注重内容的准确,无误,使翻译能够达到顺利沟通和使用的目的。

例如:“投资热点”,若按照字面意思直接对号入座翻译成“investment hot spot”就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hot spot”指的是“(可能)发生动乱的地方”,至少这一意思是主要的。按照准确性原则,“投资热点”可译为“a region attractive to investors”或“popular investment spot”。

2.一致性原则。外贸函电英汉互译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名、概念、术语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一致,不允许随意更改某一概念的名字。要保证商务函电英汉互译的一致性,即需要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翻译时,对自己在进行翻译的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不懂金融学的人会把“Bank balance”和“Insurance policy”分别译成“银行平衡”和“保险政策”,而正确的译文是“银行余额”与“保险单”;没有接触过国际贸易的人也不会知道“more or less clause”为“溢短装条款”。

3.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原则。由于国家不同,因此我们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所以,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中消失。我们在翻译时应尽力做到信息对等。

外贸函电是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通讯手段,在对外贸易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所以掌握好外贸函电英汉互译技巧有助于更好地翻译外贸信函,进而促进商家相互间的联系,业务的开展进行。掌握外贸函电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对于正确翻译信件、顺利达成交易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掌握英汉互译技巧是翻译外贸函电的首要要求。

(本文系作者主持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1-13年度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B1101。)

参考文献:

1.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7

2.廖瑛,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J].中国翻译,2000(1)

4.肖曼君.词义的理解、选择与商务英语的汉译[J].中国翻译,2000(4)

5.张炜.外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王瑞莲.浅谈外贸英语函电句子翻译技巧.新西部(下半月),2008(7)

7.刘艳芳.浅谈商务英语函电词汇的英译.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8.张艳臣.商务英汉互译的原则.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

9.张惠君.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0)

英汉互译范文7

关键词 科技文章 英汉互译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国际间商贸往来的日益增多,科技也走向更高层面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交流的途径与载体,科技类文章的正确互译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国际前沿的科技类英文文章并将其译成汉语,以及将自己的学术文章译成地道规范的英文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以学习翻译和教学实践的体会,对这一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1 科技类文章的特点及在中英文语境下的差异

科技文章的任务是叙述事实和论证推断,通常采用语域中的正式语体,①具有行文简练,严谨周密,逻辑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翻译科技文章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表述。这里先暂且不谈专业性词汇,令人头痛的翻译问题主要出现在上述两个环节:理解与表述。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中英科技文章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做简要比较。

1.1 词类应用

英汉两种语言环境下对词类的选用“各有偏爱”。以动词为例,汉语中较多应用动词,除大量的动宾结构外,还有连动式、兼语式等两个以上动词连用的现象。②而英语则不然,一句话往往只用一个谓语动词,较多使用名词、形容词和介词来表述动词的意思。

1.2 词序应用

英语和汉语对句子成分和词语先后顺序的安排也存在差异,如定语位置。在汉语中,无论单用或是几个连用,定语通常出现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单词作定语时,一般放在所限定名词之前,短语和从句则放在所限定名词之后,这种修饰语后置的现象在科技英文中尤为常见。

1.3 语态应用

汉语较多使用主动式,而在英语中,大量的及物动词可以用被动式,很多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也可用被动式。对于科技类文章,客观论述多于主观论断,多用被动式的特点在英文中也就更为明显,而且也更有优势。被动语态可以在句子的一开头即引出最重要的信息,立即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语意更为明确。

1.4 时态应用

英汉两种语言在动词时态的表达形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汉语中,各种时态里使用的动词在形式上是不变的,若想表达时态变化则用“着、了、过”三个助词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作为标志;而英语则用十六种时态来表示动词的时间状态,其中现在时,尤其是一般现在时是科技文体的主要时态。③

2 科技类文章英汉互译的方法

对于科技文章,译文的语言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叙述方式或风格,即采用通常所说的直译策略。④但要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文的语言规范,就不能机械地“对号入座”,需要适当地做一些调整,常见的调整方式有如下几种:

2.1 词类转换

根据英汉两语中词类应用的特点,在翻译中可以将汉语的动词转换成英语的名词、形容词、介词和介词词组,或者将汉语的形容词和副词转换成英语的名词等;反之亦然。例如:

causes or threatens material injury译成 “造成实质性损害或产生实质性的威胁”较直译为“导致或威胁的实质的损害”要顺畅得多。此句中,动词threatens被转换译成名词。因此,词性的转换大大拓宽了双语语义对应转换的通道。⑤

2.2 语序转换

语序转换是英汉互译重要的手段之一,即对源语言的句子成分和词语顺序按照目的语的语序习惯重新安排。其中,变换定语位置是最为常见的转换。例如:“With practice,no doubt,he could in time learn to write by holding the pen still while the paper moved.”汉语中状语多放在主谓之间,即中置状语,所以翻译时可将后置状语(by holding the pen still while the paper moved)转换成中置状语,译为:毫无疑问,通过实际练习,他能在一段时间后,学会把笔握住不动而由纸运动来写字。

2.3 语态变换

根据两种语言中语态的使用特点,适当进行语态转换会使译文更为规范和符合语言习惯。例如对“应该注意水温”的翻译,“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water temperature”较“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water temperature”更为符合英语语态习惯。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词的增添与删减,肯定与否定等翻译技巧的运用。

3 对科技类文章英汉互译教学的建议

3.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词汇的记忆

科技文章的翻译和专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缺乏对所译文章基本知识的了解会让我们感觉不知所云,更不知如何恰当地表达,所以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熟悉原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多指导学生参考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或向有关专家请教。以水产类专业英语为例,可以通过分类归纳专业词汇的方法加以记忆,如pectoral fin(胸鳍),pelvic fin(腹鳍),anal fin(臀鳍),dorsal fin(背鳍),adipose fin(脂鳍),caudal fin(尾鳍)。有些专业词汇词义比较接近,应在记忆的同时辨清差异。例如:alevin,fry,parr,smolt,salmon和kelt等都表示大西洋鳟鱼,但具体词义却有细微差别。alevin是从孵出到卵黄囊消失之前的仔鳟;fry是指卵黄囊消失后到离开孵化地点开始分散开的仔鱼;离开孵化地后开始降海洄游且体色尚未全部呈银色的叫parr;体色全部呈银白色洄游入海的幼鳟叫smolt;smolt在海中越冬后形成第一个年轮,名字就变成了salmon;而kelt则指的是产完卵的鳟鱼。⑥

3.2 加强英语阅读基本功和中文功底的修炼

理不清句法关系而不解其意,或看似明白却理解不到位,这些是在英汉翻译前的阅读层面遇到的困难。其中长句子是一个很大的拦路虎,而科技英文中又恰恰长句子居多,所以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注意分析长句子,抓住主干,再理清次要成分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但是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正确的表达。许多人都有同感,有时对原文理解之后还不知如何用汉语表达或者总觉着自己的译文不尽如人意,这除了有语言转换的方法和技巧的因素外,更多的是译者自身的汉语修养水平在起作用。所以,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对中文能力的关注,比如多读与本专业相关的中文文章。

总之,科技文章的翻译不需要太多的再创造,这有别于其它文学作品。我们应本着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准确、客观地对待科技作品,千万不能想当然而贸然下笔。

注释

①③魏志成.英汉比较翻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② 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④ 王恩冕.如何翻译英语报刊经济文章[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英汉互译范文8

【关键词】英汉互译 静动态转化方法

引言

英汉两种文化在认知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申小龙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在语言上重意合[1]。

英语句子一般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动词以外的词类如名词、形容词、副词和省略等其他手段来表达。英语表意主要呈静态。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束缚,汉语不存在谓语和非谓语之分,介词相对英语要少得多,一个句子可以用多个动词,同样的动词也可以重复、重叠。汉语表意主要呈动态。

了解这一点,就可以总结出几种英汉互译时静动态转化的方法,在翻译时创造出地道的译文。

一、英语名词与汉语动词之间的转化

英语有“名词优先于动词”的倾向。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简化表达方式,使造句灵活,行文自然[2]。相比之下,同样的意思汉语多用动词来表达。如:

1)She is a good swimmer. (静态)

她游泳游得好。(动态)

2)He is the murderer of his wife. (静态)

他谋杀了他的妻子。(动态)

这一点更明显地体现在翻译电影片名上,如:the Cider House Rules(1999)(总有骄阳)、Scent of a Woman(1992)(闻香识女人)、Howards End(1992)(此情可问天)。上述影片英文名称都是名词或者名词词组,而它们的中文译名都含动词词组或者动词结构[3]。

二、英语介词与汉语动词之间的转化

英语介词用法灵活,词义丰富,有时表达的就是动词的意思,在翻译时要注意把英语的介词转换成汉语的动词。如:

1)I am with you. 我支持你。

2) A government of, by and for the people. 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3)He declared that for himself he was still for the charter , the details, name, and all.

他声称他本人仍然拥护,拥护它的细则,拥护它的名称,拥护它的一切[4]。

三、英语形容词、副词与汉语动词之间的转化

英语中有很多形容词短语可以表达动词的含义,在英译汉时要转化成动词。如:

1)He is not aware of the danger. 他没有意识到危险。

2)I am doubtful whether he is telling the truth. 我怀疑他是不是在说真话。

3) He is keen on sports. 他热衷于体育运动。

此外,英语中还有"be+副词"句式,译成汉语时也要转化成动词:

1) We must be off now. 我们得走了。

2) He is out. 他出去了。

四、英语动词省略与汉语动词重复之间的转化

省略是语言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尽量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语言单位,从而以比较少的力量消耗来传达比较大量的信息[5]。尽管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这种现象,英语更倾向于省略动词,而汉语更倾向于原词重复。如:

1)“Wound you like to come?” “你想来吗?”

“Yes, I’d like to.” “是的,我想来。”

2)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F.Bacon: Of Studies)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王佐良译:《谈读书》)

3) The earth attracts the moon, and the moon the earth.

地球吸引着月球,而月球也吸引着地球[6]。

在英译汉时,如果在译文中巧妙地连续重复动词,会使句子流畅,富有节奏,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方式。

结语

英语的静态性和汉语的动态性只是宏观的结论。其实,两种语言都有静态和动态的特征。只不过英语的静态特征更明显,汉语的动态特征更明显。有时同样的概念反而英语更倾向于动态表达,而汉语更倾向于静态表达。因此,英汉翻译的静动态转化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句型研究[M].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196.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教出版社,1993:105.

[3]陈晓.从电影片名翻译看其静动转化及策略[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4):87-90.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373.

英汉互译范文9

关键词:英汉互译;中西文化;价值观念;;习俗;地理环境

所谓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设计的总模式。它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由社会习得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指受社会成员决定和制约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不仅包括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还包括语言。文化具有象征性,而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语言也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是整个文化的基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而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间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奈达的定义体现了他在语义和语体两个层面提倡等值翻译的观点,却未提到文化的再现。所以,要想搞好翻译,必须注重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得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该部门文化的理解。如果他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在汉译英中,需要了解大量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特别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差异给我们带来了难译性,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度标志着等值等效的翻译度。为此,译者不但要精通目的语和源语,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文化转换。笔者拟从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和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性格的基石。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中国人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人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视。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与此相反。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向,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背景、及道德观念等造就了中西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不同。在文化个性上,东方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崇尚个体价值;东方人讲究社会伦理,西方人则讲究个体道德;东方人性格内向、表达情感含蓄,而西方人性格外向、直率;东方人以形象、综合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西方人则以抽象、分析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都有体现,翻译应特别注意,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东西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一大差异表现在称谓用语上。首先是对父母以外的亲属的称呼。英语中用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cousin和nephew等几个词分别表示亲属中的长辈、平辈和晚辈;而汉语中则多达几十种,要把是否血缘关系、是否姻亲关系以及姑、表、堂等各种关系用称谓全部表达清楚。这种复杂的称谓系统严格地划分出家族中的长幼尊卑,而英语中人们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这里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中国受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尊称和谦称的运用在中国也很普遍,称自己为“鄙人”,称对方为“阁下”;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别人的为“令郎”;称自己的老婆为“贱内”,称对方的为“尊夫人”;称自己的意见是“浅见”、“愚见”,别人的是“高见”等。对待谦虚,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英美人对别人的夸奖往往欣然接受,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却不像他们那样直率,习惯用“过奖了,过奖了”、“哪里,哪里”一类用语来表示自己的谦虚态度,这样价值标准的不同,就容易造成误解,以至于还会闹出笑话来。有这么一则笑话,一女士会见外国朋友,要求翻译要严格按她的意思翻,不许走样。老外一见到她,立刻拍马屁道:“you are very beautiful.”翻译照翻,女士心花怒放,嘴上还要谦虚一下:“哪里,哪里”。翻译不敢怠慢,把女士的话翻成英文:“where?where?”老外一愣

,还有这样的人,追问哪里漂亮的,干脆马屁拍到底:“everywhere,everywhere.”翻译:“你到处都很漂亮。”女士更高兴了,但总是要客气一下:“不见得,不见得”。翻译赶紧翻成英文:“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家都把赞扬看成是对他们的鼓励、认可、赞同,只不过表达对这种赞扬的方式不同,西方人习惯向称赞他们的人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要表示谦虚。在翻译时就要了解这样的差别,对语言进行调整,甚至于要符合对方语言习惯,即使意思有很大改变也在所不惜。这样才能避免造成误解,甚至尴尬的场面。

二、情感色彩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

英汉对基本颜色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种颜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译者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

在英汉语言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如:红旗red flag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等等。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十分嫉妒的“眼红”,应该译为green-eyed而不能译为red-eyed。由于美元的纸币是绿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黄色yellow在英汉语言中的引申含义差别较大。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ayellow livered胆小鬼。汉语中黄色一词有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如黄、黄色书刊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能够表示汉语中的意思的词应该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等。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笑话,bluefilms黄等。蓝lue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有时也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如:blue talk下流的言论、blue video黄色录像。白色white在英汉语言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葬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黑lack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系意义大致相同。例如,黑色是悲哀的颜色。在翻译时译者多选用表示悲哀的字眼。black在英语中还象征愤怒和气愤,如:black in the face脸色铁青。总之,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斑斓的,英汉颜色词的词义有时相当,有时相佐。我们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理。

三、的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意识、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中,大量的习语体现了与的关系。佛教在中国有超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信仰佛教的中国人相信佛控制着世间的万物。例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因此人们视圣经为其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许多英语习语来自圣经。例如,“sell one’s birth 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因小失大、见利忘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切不可硬要将异族文化向本族文化靠拢,一定要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娴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上的差异

汉民族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常常用牛耕地,由于“牛”在生产劳动中成了人们的好帮手。中国人对“牛”也就有了特殊的感情。因此,中国人说“他像老黄牛一样干活”,“他有一股牛劲”,而英国人则说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工作),因为他们早期用马耕地。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而汉民族则在亚洲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水),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有关的比喻,其喻体均取自海洋,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比喻,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魔鬼和深海之间)。汉译则取

意为进退维谷。

五、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对翻译的

影响语言本身是表达思想的手段,而所表达的思想则又必然归属于某种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教育、文学乃至风土人情等。英汉两个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政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 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 end home. 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大多数人会误译为“那些日子里,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也未在东方家庭升起”。实际上,从地理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叫west 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 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east end 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因此其正确译文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再来看看“apple”组成的两个习语“be the apple of someone’s eye”和polish the apple”,译者若按照字面上去理解和再现,便会使读者不知所云。只有深挖其文化的沉积和习俗才知前者源出圣经《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32 章第10 节一段所说。在西方,古代以“apple”比作瞳孔,用相应的汉语来译,应为“掌上明珠”。而后者,因为过去美国学生为了讨好老师而把擦得闪闪发亮的苹果送给老师。这一习语从此风俗而来,用汉语即“阿谀奉承”。

六、结束语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翻译的失误,往往并不是因为译者遇到了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的障碍,而是由于译者只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等,忽略了转达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造成的。在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有对言辞的文化内涵迥然,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尊重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观念,不能把源语读者的文化观念强加给译入语读者,也不能用本文化类型和标准来解释其他文化。因此,译者要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通过两者的对比,作出对等的文化传译翻译技巧和原则,将原文内容灵活处理,相互补充和完善,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回归原文内容以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使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得以流畅和谐地完成。

【参考文献】

[1] 蒋磊. 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 尤晋年, 李德新.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英汉互译范文10

关键词:pun;双关;比较;翻译

作者简介:吕亮球(1973-),男,安徽太湖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56-02

一、概念

pun和双关长期以来被视为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英汉对等修辞格。从严格意义上说,两者并不完全对等。英语中的pun包含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对应的名称有homophone(同音双关),paronomasia(近音双关),antanaclasis(同词异义双关)和sylleptic pun(一词多义双关)等。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对pun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word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two or more meanings or different associations,or the use of two or more words of the same or nearly the same sound with different meanings,so as to produce a humorous effect”。也就是说,pun不仅指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两层意思,还有使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同音或同形异义词,表达不同意思。这类pun应该指“二语双关”或者“多语双关”。

汉语将pun译为“双关”,笼统地指一个词或在一句话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表达区别于字面意思的另一层含义的修辞手法。《现代汉语词典》中,“双关”是指“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也就是指通过特定语境中一个词的双重含义,或其与另外一词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可能引发的意义联想,达到幽默、诙谐、讽刺等效果的修辞格。

古英语时期,双关语主要存在于口头语言游戏和史诗中,如《贝奥武夫》。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双关空前繁荣,20世纪上半叶,使用双关语的传统不仅在文学领域得以延续,而且在学术研究领域受到广泛重视。“pun”一词在1662年John Dryden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汉语中使用双关的历史很悠久,在编纂于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双关”辞格就已经使用。约在1000年前,范仲淹曾论及“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诗经》、《论语》、《老子》等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很多双关语的例子,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非常经典的双关语。

二、pun与双关的比较

不管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两者的恰当使用都能起到非常明显的修辞效果,使语言表达既委婉含蓄,又幽默风趣,给人较大的回味余地;他们的应用都很广泛,修辞功能和主要形式相同,均利用音或义的巧合,进行同音异义的偷换,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双重含义,一个是表面的,一个是隐含的。其中往往以隐含义为目的,遵循语法规则,在语法的协调下,巧妙地实现“言在表而意在里”的双关效果;同时都以幽默、诙谐或讽刺为特色,往往听时令人发笑,之后则回味无穷,意味深长,高度体现了语言技巧。

同时,因为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言语群体,双关语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因此英汉双关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首先,相比于英语双关,汉语双关特别是谐音双关汉语中同音异形双关语多于英语,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的传统年画、传统雕刻等主题,也往往以双关为主要手段来讨好兆头。如:早(枣)生(花生)贵子、岁岁(碎碎)平安、喜上眉(梅)梢、连(莲)年有余(鱼)等。民间的很多习俗乡约也以谐音为基础。

汉语中有很多歇后语,在英语中则没有。例如:

牛角抹油——又尖(奸)又滑(猾)

参考译文:

Spreading oil on an ox horn——to make it sharper and more slippery or cunning and treacherous.

其次,pun与“双关”分别是英汉语中两种不能完全等同的修辞格。从定义来看,“双关”即“一语双关”;而pun除了“一”语双关外还可以“二”语双关,甚至“多”关。正如前面定义里所提及的,汉语的“双关”只能与homophone(同音双关),paronomasia(近音双关)对应,而无法包容antanaclasis(同词异义双关)和sylleptic pun(一词多义双关),英语中同音同形双关语要多于汉语。因此,英语的pun涵盖的内容要比汉语的双关更丰富。

Pun既可以是“双关”,也可以是“多关”。例如:

It’s my right,right?

You think all your right is right?

参考译文:

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对吧?

你认为你有拳头就有理?

两个人在对话中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达到幽默有趣的效果。对话中四个“right”,有“权利”、“正确的”和“右手”等不同的含义,是同音异义词,属于一语“多关”。

三、互译技巧

英汉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pun和双关都各自反映了特定的语言种类形态文化、风俗及历史背景,从而给它们之间的互译带来很大的挑战性,有时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有时即使译出,也难以取得好的修辞效果。

一般而言,在互译时,从语义的角度,借助特定的上下文采用直译法为佳。翻译时首先必须通过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原文旨意,正确领悟每一个词的确切语义,然后分析并对比英汉语言的语义特性以及语言结构,仔细分析关键词的确切含义,透过表层捕捉本质,领会其中精髓,推敲出适当的词句,以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或采用其他补偿手段,力争将原文信息的失真减至最低,找到最佳译句,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双关语的主要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解释说明法。

1.直译法

借助上下文将一种语言的双关语直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双关语。例如: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也罢。(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参考译文:

The night is so long,the way so long,perhaps I had better forget and remain silent.(杨宪益、戴乃迭译)

句子中的“夜”和“路”分别包含“夜晚”、“黑暗统治”和“道路”、“革命之路”双层意思,翻译时只是简单地直译为“night”和“way”,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翻译汉语的歇后语时,一定要正确领悟歇后语中的双关语,需要将表面和深层的意思都翻译出来,不能偏颇。例如:

井底雕花——深刻

参考译文:

Carving a flower design on the bottom of a well——carving deeply or get to the essence of something.

此句汉语歇后语中的“深刻”就是双关语,不仅指“在深处刻上……”,而且指“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内心感受程度很大的”。因此在译文中不能简单地直译为其中某一层含义,而应该将两层含义都传递出来。例如:

飞机上跳伞—— 一落千丈

参考译文:

Bale out from a flying plane——drop down a thousand zhang or suffer a drastic decline;like jumping from a flying plane,they decline drastically.

同样道理,“一落千丈”既有前句带来的表层含义,也有隐层含义,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2.意译法

多数双关语受英汉语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的限制,具有很浓厚的民族语言特色,在翻译时很难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果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双关语,则需要采取意译法。例如:

His words are as plain as ABC.

But I'm DEF.

参考译文:

他的话明明白白。

可惜我的听觉失灵。(黄龙译)

原文中,DEF是紧接着ABC后面的三个字母,如果当做一个单词的话,读音又与deaf雷同,从而构成双关语。译者巧妙地将DEF意译为“听觉失灵”,不但符合deaf的本来含义,而且译出了隐含的意思:即使他说得明明白白,我也不愿听。对于歇后语的翻译,也经常采用意译法。例如:

王羲之写字——横竖都好

参考译文一:

like Wang Xizhi’s calligraphy——it is good in every way.

参考译文二:

A character out of Wang Xizhi’s hand——vertical strokes are as good as horizontal ones.

译文一采取了意译法,而译文二采取的是直译法,相比而言,前者比后者更能传递出此歇后语所要表达的含意。因此,如果用意译法能准确无误地翻译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原文信息,不失为一种翻译双关语的好的手段。

3.解释说明法

在英语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汇,如果直译成汉语中对应的含义,不能达到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效果,因此需要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品味到双关语的美妙。例如:

What keys won’t open doors?

A monkey,a donkey and a turkey.

直译:

什么钥匙开不了门?

猴子、驴子和火鸡。

此句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译文属于直接翻译,没有理解作者使用这两个双关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直译法,应该更注重双关修辞的本质内涵。

改译:

什么(钥)匙开不了门?

汤匙、糖匙和醋匙。(张传彪、张红深译)

从传递语义信息的角度讲,改译似乎有点偏离原文。若从再现原文诙谐幽默的修辞效果讲,改译显然效果明显。双关语作为一种利用谐音、多义为主要修辞手段的语言形式,可以尝试改变双关语翻译时必须保留原文结构和字面意义的观念,转而寻求再现其修辞效果和功能。

又如:

It’s an order from President Bush.

I don’t care if it is from bush,tree or grass.

参考译文:

这是来自布什总统的命令。

我才不在乎是布什、布衣还是布匹呢。(与己无关)

英语中不少单词如果大写就是姓名,这里的bush正是如此。在第二句参考译文中,如果直译成“我才不在乎是灌木、树木还是草地呢。”反而显得很晦涩,达不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倒不如舍弃“Bush”之意,“借”bush的另一层意思,进行灵活的翻译,外加补充说明,显得更加生动、新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原语所要表达的概念在译入语中虽然有相应的词汇来对应,没有出现词汇空缺。但是,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在语言、思维和文化诸方面存在差异,按照相应的词汇来翻译的话会使作品读起来索然无味。译者可以通过解释说明,使读者理解原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本质上是可译的。

四、小结

翻译双关语,若能在译出双关的同时又能兼顾字面信息的对等,自然效果最佳。如果没有,也不必刻意追求,毕竟受不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只能趋利避害,伺机而译。

双关具有丰富语言表达、强化语言效果等实用功能,对于英汉双关语的翻译,除了这三种方法外,还有别的方法,需要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因此,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还需要掌握英汉语在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语义及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并尽可能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特色,使译文更传神、达意。

参考文献:

[1]曾庆茂.英语修辞鉴赏与写作[Ml.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张南峰.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3,(1).

英汉互译范文11

关键词:成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对应

在英汉语言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就语言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源语中独特的结构形式;就文化而言,莫过于独特的民族性。如果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表现了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那就会给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把握好成语翻译的“度”的问题是成语翻译力求达到的理想目标。成语既是语言的精华,又是浓缩的文化。成语的意义不能光从该成语的字面上理解,而应从该民族的文化内涵深层上进行理解。英语成语翻译为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要精通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都要有广泛、全面的了解,有较强的跨文化的敏感性,才能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因此,在英汉成语的翻译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汉英成语翻译时的灵活变化

成语的翻译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注意保持原文的语体风格,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如果原文较书面化,翻译时就书面化些,原文如果较口语化,就得翻译的生动活泼些。如cudgel one’s brains 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译成“挖空心思”、“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等。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般译为英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但在下面句子中,却不能不作改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红楼梦》第六回)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

话中提到菩萨(Buddha) 是佛教词语,God disposes却是基督教词语,译文如不改变会造成矛盾,所以只好把“God”改成“Heaven”。

又如:rack one’s brain,在汉语句子中,根据不同上下文,可译成: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苦思冥想、费尽心机、煞费苦心、搜索枯肠、殚思竭虑等。

再如:方案一公布,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Publication of the draft plan touched off a lively discussion with everybody eager to put in a word.

在上面句子中,“七嘴八舌”已表达出来了。就不要硬加上“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那会让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艰苦奋斗”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可以分别译为:plain living and hard work和hard and bitter struggle,前者指艰苦奋斗的作风,后者指为了国家复兴而艰苦奋斗。

二、防止词义陷阱,不能望文生义

有些英语成语看起来与汉语成语非常相似,但意义却存在差别,但意义却完全不同,或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所以,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要防止词义陷阱,不能望文生义,特别注意那些“貌合神离”的词。

如 child’s play 乍一看很象“儿戏”,但是它与“儿戏”完全不同。child’s play 指的是“容易做的事”,而“儿戏”比喻闹着玩的或无足轻重的事情。还有成语 pull sb’s leg 从字面意义看是“拖后腿”,而实际意义则是“愚弄某人,和某人开玩笑”;不是“骨鲠在喉”的意思, 而是指不愿说话的借口;是指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的人,而不是“行尸走肉”;to move heaven and earth,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惊天动地’、“翻天覆地”。其实它只是表示“千方百计”、“不遗余力”的意思; to wash one’s hands,很容易误解为“洗手不干”,其实,它却含有“断绝关系”,“推脱责任”的意思; to go home作为自由词组,是“回家”的意思,但用作成语往往表示“击中要害”和“发生影响”的意思;bark at the moon和“蜀犬吠日”,这两个成语虽然设喻差不多,但情景和思路大不一样。前者是狗想吓唬月亮,而后者指狗见到太阳感到怪异而害怕。前者比喻“空嚷”、“做徒劳无益的事”;后者比喻“少见多怪”。由此可见,对成语要有确切的理解,决不要望文生义,造成误解。

三、对偶、双音重叠以及含有数量词的成语翻译

汉语成语中喜欢用重叠重复表达一个意思,表示强调或平衡节奏。汉语成语有些是对偶词组,前后两对含义相同,修辞上优美匀称,尤其是在四字结构的成语中,多呈现“同义反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崇尚简洁的英语中是最忌讳的。为了避免“同义反复”,翻译这类成语时,译者准确地译出其形象的含义就可以了。英语有时也采用重复手段,但相对汉语来说,英语更崇尚简洁,这是汉英民族审美心理差异所形成的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在翻译时对于汉语的重复词语或重复结构必须有所删削省略,使译文更复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如“暴风骤雨”中的暴风和骤雨表示同一概念,翻译为“storm/hurricane”就足以表达这个成语的含义了。有时两个表示同一个意思的汉语成语连在一起,在修辞上起了美化音调、形式以及加强语气的作用。英译时,这种成语没有兼收并蓄的必要。例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英译时仅用“inexhaustible”一词就把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了;“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只要译成“Her beauty woul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 就行了。类似的成语还有:

鬼鬼祟祟 stealthily

花言巧语 fine words

油嘴滑舌 to glib tongue

捕风捉影 to catch at shadows

筋疲力尽 exhausted

水深火热 in deep waters

土崩瓦解 to fall apart

铜墙铁壁 bastion of iron

咬牙切齿 to gnash one’s teeth

随波逐流 to swim with the stream

长嗟短叹 sighing deeply

吞吞吐吐 stumbling,hesitating

发号施令 issue orders

无影无踪 without a trace,

愁眉苦脸 gloomy faces

天长地久 eternal like skies

生龙活虎 sting with energy

字斟句酌 weigh every word

汉语中有些含数量词的成语中的数量词都是虚指,不能逐字翻译。如:

九死一生 a narrow escape

千方百计 by every possible means

三言两语 a few words

千钧一发 to hang by a thread

五光十色 multicolored

四、汉英语中含有人名、地名的成语翻译

在翻译含有较明显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或者附有一定的人名、地名的成语时,通常不能拿来互相替换。对于多数字面上显示民族色彩的成语,译者最好采用直译的办法以保留这种色彩,汉译英尤其如此。只能意译时,也多选中性词来译,即把有民族色彩的词语译成不带色彩的词语。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的字面意思是运煤炭到纽卡斯尔去,表示“多此一举”,不能译成:带着瓷器上浮梁 (浮梁是中国古时盛产瓷器的地方)。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译为“一人不如两人智”,就不要译成: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班门弄斧”译为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 Ban , the master carpenter. 如果不在译文中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只译Lu Ban,恐怕大多数英国人不知道Lu Ban是何许人,自然对这一成语的理解会产生疑惑。再如Don Juan是英国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勇敢、风流的骑士,现被用来指代具有这些品质的年轻人,因此,a Don Juan(唐磺),意为风流浪子。

五、褒义和贬义

翻译成语时要分辨,哪些成语含有褒义,哪些成语只用于贬义,哪些成语褒贬两可。例如:

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天下无绝对的坏事。(有弊必有利。)

这句成语看起来好像是坏意,其实是好意。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一丘之貉)

这句成语看起来并无贬意,其实却表示消极的意义。

To be hand and(in)glove with,既可以用于褒义,又可以用于贬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不能不加区别,一概译成“亲密无间”。

试比较:

The 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

这两位朋友亲如手足。

The traitors and the enemy were working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

卖国贼和敌人相互勾结。

Every official is hand in glove with him.

当官的跟他穿一条裤子。

又例如: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有人译成“亡羊补牢”,并不妥当。“亡羊补牢”是“犹为未晚”,含义是积极的。英语成语是说“马已被盗,再关厩门无益了”,含义是消极的。因此这成语应译为“贼去关门”较为妥当。

翻译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译入语民族的审美心理差异。在翻译成语时,要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给译文读者,既要保证原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量,同时也要保证原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达到“文化传真”的目标。英语和汉语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因此,在进行英汉成语互译时,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矛盾,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不仅要考虑原语成语的形象、意义和修辞特色,而且要尽可能体现译语的民族特色、地域色彩、接受心理和表达习惯,了解民族语言与文化,深刻理解成语本身的意义,这样才能使成语的翻译达到最高的境界,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9.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4]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郁福敏.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6]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英汉互译范文12

关键词:翻译;词类转换;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一、概述

汉语单词没有词形变化,而英语单词却有,同一个词根加上不同的词缀,可以变成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等。翻译时有时候就必须进行词性的转换。其次,汉语句子多用动词,而英语句子则多用其他词性的词,如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词组等。这也意味着,翻译时英语句子中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词组要译成汉语的动词,反之亦然。另外,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某个意思在英语中通常用某种词性的词表达,在汉语中很可能用别的词性的词表达。这也要求在翻译中灵活运用词类转换的技巧。最后,还有语体风格的因素,有时候也要求我们在翻译中进行词类的转换。如英语在正式语体中倾向于用抽象名词,而汉语因为没有词形变化,往往用其他手段来表示同样的意思,所以有时候也需要进行词类的转换。所有这些都要求译者熟练掌握词类转换的技巧,以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译人语习惯。词类转换是指翻译时在保持原文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原文中某些词的词类,以求译文通顺自然,合乎译入语表达习惯。无论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词类转换法都是最基本的技巧之一。

二、形容词转换为动词

英语中表示知觉、、欲望等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在系动词后作表语,是整个句子谓语的一部分,英译汉转换为动词。例如:confident,certain,careful,angry,sorry,sure,ignorant,afraid等。

1.I’m very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对中日关系的未来我持乐观态度。

2.Doctors have said that they are not sure they can save hislife.

医生们说他们不敢肯定能否救得了他的命。

3.The fact that she was able to send a message was a hint. But I had to be cautious.

她能够给我带个信这件事就是个暗示。但是我必须小心谨慎。

4.They were news-hungry.

他们迫切地想弄到消息。

5.Only those with a doctor’s degree are eligible to apply forthe position.

只有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有资格申请这个职位。

另外,还有一些形容词也可以转换成动词。

6.Shortly after Jimmy Carter’s election as President, his advisers were reported as recommending lower taxes and higher government spending.

据说在吉米・卡特当选总统不久,他的顾问们就建议应当降低税收,扩大政府开支。

三、动词转换为名词

名词派生的动词,名词转用的动词,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动词,翻译时转为汉语名词。

1.Diligence has always characterized his working style.

勤奋是他的工作特点。

2.Five-star flags symbolizes China.

五星红旗是中国的象征。

3.To them,he personified the absolute power.

在他们看来,他就是绝对权威的化身。

4.Most US spy satellites are designed to burn up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after completing their missions.

美国绝大多数间谍卫星,按其设计,在完成使命后,在大气层中焚毁。

5.Numerous abstentions marked the French elections.

这次法国选举的特点是弃权的人多。

四、名词转译为形容词

英语形容词派生的名词在翻译时转化为汉语形容词。

1. He sometimes,as I thought,bore me down more by his fluency than by his strength of his reasons.

我认为,他有时之所以能把我难倒,其原因倒不是他的理由充分,而是因为他的口才好。

2.The paleness of her face indicated clearly how she had gonethrough these years.

她苍白的脸色清楚地表明,这些年她是怎么过来的。

3.The blockade was a success.

封锁十分成功。

4.As he is aperfect stranger in the city,I hope you couldgivehim the necessary help.

他φ庾城市完全陌生,所以我希望你能给他必要的帮助。

五、结语

词汇直接反映社会生活,词汇与语言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受到英、汉民族的不同心理特点、思维方式、语言发展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英语和汉语在词汇的构词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进行翻译时,译者一定不能忽视这些差异,应该灵活掌握和利用词汇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以保证译文传达信息的准确和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4] 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郁福敏.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