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就业工作方案

就业工作方案

时间:2023-01-25 00:53:35

就业工作方案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履行科学发展观,以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为契机,以社区为依托,以劳动保障平台为载体,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强化就业服务手段,加大困难群体援助力度,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大力挖掘社区就业岗位,拓展社区就业门路,提升社区就业服务水平,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为巩固我镇市级文明镇、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基础。

二、目标内容

从年1月1日起,我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启动,力争把我镇创建成第一批充分就业社区,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1、建立促进就业协调机制,研究解决社区内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切实落实政府促进就业第一责任。

2、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消除现有零就业家庭,在一个月内实现家庭成员至少一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援助一户、解决一户”。

3、“双困”人员就业安置率100%。拓展“双困”人员就业基地,开发公益型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双困”人员,通过岗位工资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确保社区内“双困”人员100%就业。

4、充分整合社区内各种就业资源,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使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劳动者的就业率达到96%以上。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就业信息和援助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环境优化,社区内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5、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功能齐全,所有求职人员和需要就业援助的人员都能得到优质、高效的各项就业服务。社区内居民对公共就业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

三、工作步骤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3月):准备阶段。成立镇创建工作协调小组,出台创建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4-9月):实施阶段。4-5月广泛宣传,形成创建氛围,同时对各指标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分解目标,逐步建立创建工作台账,稳步推进创建工作,6月中旬,对各项创建指标落实情况进行小结。7-9月开展2-3次座谈会,专题研究创建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寻求突破,形成系统的社区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10-11月):自评阶段。组织模拟检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创建指标落实的成效,对不足之处加以整改并形成书面报告送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协调小组办公室。

第四阶段(12月):迎评阶段。制定迎评方案,做好迎评各项准备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社区就业的重要性,根据区创建工作协调小组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决定成立“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协调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相关工作(具体成员名单附后)。我镇的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由协调小组研究制定,由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同时,各村、居委要高度重视,各村、居委成立相应以村支部书记或居委主任为组长的“促进充分就业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建立全覆盖的基层就业服务机构。

(二)资金保障,确保政策实施

镇财政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资金投入为全镇可用财力的0.5%,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实行资金专项管理、独立核算。实施推荐就业服务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分解表附后)。

(三)广泛宣传,形成创建氛围

一方面加强创建宣传,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劳动保障工作的知晓率和认同度,通过新闻媒体、广场大屏幕、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另一方面加强法制宣传,重点宣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劳动保障法制宣传进社区、进企业,为我镇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多管齐下,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

制定“零就业家庭”和“双困”人员调查排摸及援助方案,经常走访、定期排摸,并建立劳动力资源台账,形成登记(摸底调查)——指导(指导转变观念)——推荐(推荐就业)——跟踪(就业后的跟踪服务)的良性循环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进一步发挥政策优势,多形式、多渠道的为创业者筑桥铺路。同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将举办两场区域联合招聘会,多渠道扩大就业,让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失业人员享受到推荐就业和就业帮扶服务。宣传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提升职业技能,参加职业见习,组织居民开展择业就业指导讲座,对失业人员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就业择业指导,使居民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积极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今年将利用网络建立劳动保障社区居民论坛,通过信息公开、政策解答、所长在线、互动社区等模块畅通就业信息和援助渠道,建立实现镇劳动力信息资源与就业扶持服务相互衔接的管理体制,为求职者、用人单位双方搭建完善的交流平台。

五、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坚持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工、团、妇齐抓共管、劳动和社会保障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制定详细考核办法,层层分解落实,把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的要求融入到具体工作中,确保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2

根据《区纪委监委关于印发(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和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X纪委发〔2020〕X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监督管理,不断发挥资金作用,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专项整治。为确保整治工作有序开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整治对象

各村(居)民委员会、相关业主企业。

二、整治内容

(一)职业培训方面。

全面排查参训人员是否符合“五类人员”条件;职业培训补贴拨付和使用是否合规;是否存在虚报、冒领和套取职业培训补贴等问题。

(二)公益性岗位方面。

全面排查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身份是否符合享受补贴条件;岗位补贴是否足额打卡直发;是否存在超期使用并兑现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费用;是否存在虚报冒领和超范围发放;是否存在截留挪用和打捆使用等现象。

(三)其他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使用方面。

全面排查已拨付的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列支项目、范围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超范围支出、挤占、挪用;是否打捆使用和长期滞留专账;是否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划拨不到位等问题。

(四)就业创业资金规范管理方面。

全面排查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制度、纪律规定是否规范完善;是否按规定范围、标准和程序列支,资金享受对象是否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等。

三、实施步骤

专项整治时间为2020年6月—8月。

(一)全面自查自纠。

各村(居)民委员会要以2020年全镇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为基础,进一步排查梳理,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大难”问题,要彻底查找问题根源,厘清监管责任,明确整改措施和要求,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对自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逐项整改。

(二)专项督导检查。

各村(居)在自查自纠基础上,镇将派出专项整治督导检查组,到各村(居)民委员会及相关业主企业实地开展督导检查,重点核查2020年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专项检查中发现问题是否全面整改到位。

(三)接受社会监督。

在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各村(居)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并做好台账管理,涉及个人或集体以权谋私、收受贿赂或存在各种利益问题的,将按程序报镇纪委按相关规定处理。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就业创业补助资金是惠民资金,各便民服务站、各村(居)民委员会、镇级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此次专项整治有力、有序进行。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3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战略部署和“两个强力推进”的要求,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认真贯彻《*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巴府发[2008]1号)精神,通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就地转移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实现就业。

二、工作目标

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及时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开展10万农民工技能培训行动,帮助2.8万名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帮助2.48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返乡农民工监测网络。坚持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数量、培训愿望、就业需求。广泛采集用工信息并筛选整理,充分利用中国劳务网“农民工远程见工系统”等劳务信息平台,收集劳务信息,并组织有效的劳务对接。利用新闻媒体,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责任单位:农办、就业、政府驻外办事处等部门)

(二)拓宽返乡农民工就业渠道。各地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劳务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不断开辟新岗位,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编制产业规划和下达项目计划时,充分考虑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以工代赈项目、林业重点工程、林业产业等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鼓励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帮助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发展改革、规划和建设、交通、农业、林业、以工代赈等部门)

(三)组织返乡农民工异地就业。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联系,开展用工对接和区域劳务协作。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发展劳务经纪人队伍,开拓劳务市场。巩固东部沿海劳务市场,拓展东北、华北、西北和海外劳务市场,力争全年向外输出劳务98万人,外派劳务800人。(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农办、商务、政府驻外办事处等部门)

(四)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务扶贫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劳务品牌工程培训等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10万农民工培训行动,按照市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年初下达的培训任务和巴府发[2008]1号文件精神,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培训资金,创新培训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积极探索将农民工培训向劳务输入地延伸的办法和措施,并给与相关扶持。(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农办、农业、扶贫、工会、共青团等部门和组织)

(五)鼓励扶持返乡农民自主创业。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点放在涉农生产、服务上。对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加强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工商登记、准入条件、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方面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申办个体工商户,免收工商登记费。从2009年1月1日起,将近期缴纳营业税的起征点调整为月营业额5000元。对失业返乡农民工从事种养殖业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范围。对吸纳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享受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政策。支持失业返乡农民工利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以及闲置土地、闲置厂房和荒山、荒滩等场地回乡创业。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引导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农民工进入园区。(责任单位:农办、国土、农业、工商、税务、中小企业、扶贫等部门)

(六)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其他公共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县(区)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用。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活动,收集各类岗位信息,组织免费农民工专场招聘会、送岗位下乡,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把对农民工的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并享受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有关待遇,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将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列入当地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时做好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的衔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文化活动,丰富返乡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责任单位:劳动保障、农办、发展改革、教育、卫生、司法、宣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组织)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县(区)政府是责任主体,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各地要制定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细化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具体工作时间、进度安排、工作目标要求、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形成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结果有评估检查的机制。

(二)落实工作责任。市农办要牵头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发展改革、财政、教育、农业、林业、国土、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扎实工作,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返乡农民工培训、就业、创业、维权等服务工作。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4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目标,从提升城市品位和维护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责任路段、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等区域为整治重点,广泛动员扎实推进,使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整治内容

(一)深入开展责任路段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创造整洁城市环境。积极参与对市民宣传教育工作,清理“牛皮癣”广告、每月“全民卫生日”及其它突击性整治工作、协助市区城管部门发现并纠正各类违章行为。

(二)深入开展单位庭院和居民小区整治,完善办公居住设施功能,改善办公居住环境。根据《区开展单位庭院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区三治办字〔2011〕5号)要求,继续开展单位机关庭院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完善办公设施功能,改善办公环境,落实管理责任。

三、实施步骤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月10日-2月15日)

召开全局动员大会,部署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工作任务,组织动员全体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尽快投入到整治活动中来,使整治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制定《区就业局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2月16日-3月15日)

按照区办字[2012]23号文确定的内容、标准和任务要求,集中力量全面开展整治工作。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3月16日-5月5日)

查漏补缺,确保责任路段、单位庭院、居住小区市容环境卫生不留死角,围绕提高城市品位再整改再提高,巩固整治成效。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5月6日-5月20日)

组织自查自评,对缺项、漏项的继续组织整治,对标准不高、成效不明显的重新进行整治,并加强长效管理,巩固整治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整治工作组织体系。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就业局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百日行动领导小组(附小组成员名单)及办公室,负责本局“百日行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每周对“整治”工作进展、成效进行通报。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整治工作浓厚氛围。配合区委宣传部制定的“百日行动”的宣传方案,大力宣传“百日行动”的重要意义、整治内容和工作要求,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营造活动的浓厚舆论氛围。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幸福为主题,以创业扩大就业、扶持培育创业主体为目标,以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为指导方针,以市场引导、政府调控、全民参与为基本原则,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创建平台,使各类创业主体各显其能,各展其才,成功创业,努力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最终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

二、总体要求

加快构建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撑体系,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企业创大业”,促进各类经济加快发展,促进规模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特色经济形成集群,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

三、目标任务

到2013年,全市每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0000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0人以上,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00人以上。

——推介创业项目600个;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10个;

——每年开展创业培训5000人;

——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

——每年新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10000户以上,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800户以上,创业带动就业20000人。

四、工作措施

按照“一二二三九”的工作思路(即实施“一把手”工程促进创业、建立“两个格局”引导创业、打造“两个工程”带动创业、搭建“三个平台”扶持创业、围绕“九个产业”推动创业),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狠抓落实,努力通过开展创业促就业行动,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

(一)实施“一把手工程”促进创业

为加强对全市创业促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全民创业促就业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协调、督办、检查考核和日常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全民创业促就业行动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全民创业工作的重大事项,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活动开展情况。要建立月通报、季调度、年终考核工作机制,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劳动保障局每季度要对各责任部门、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有关情况进行汇报。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把全民创业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细化措施,抓紧抓好。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市政府将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纳入对各镇街和各部门的目标责任管理考核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服务优质高效、创业主体评价较高的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推诿、效率低下,影响全民创业的单位和个人,将进行责任追究。(责任单位:市全民创业促就业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建立两个格局引导创业

1、部门齐抓共管格局。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市场运作、自主创业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的指导作用,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深入调查研究,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协调服务力度,找准帮扶创业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制订本部门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经济综合部门要加强对全民创业情况的调研,完善服务手段,狠抓工作任务的落实。市行政服务中心要简化审批手续,推出项目领办、代办工作制度,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金融部门要最大限度地为全民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工商、税务部门要积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纪检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违纪行为。宣传部门要加大全民创业宣传,营造全民创业浓厚氛围。政法部门要为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的治安和法制环境等。市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发挥参谋协调、综合指导的作用,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责任单位:市全民创业促就业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全方位舆论宣传格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大力宣传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文化,增强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和宣传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企业积极吸纳就业的先进典型,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树立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价值观念,激发全民竞相创业的热情和勇气,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特色的创业文化。要认真总结宣传创业带动就业的好经验、好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敢当创业者的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广电局、信息产业局、日报社配合)

(三)打造两个工程带动创业

1、创业孵化工程。坚持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通过民间资本投资、社会资本入股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经济开发区、现有工业集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场地以及专业化市场等适合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全市重点培育机械制造工业园、购物广场、国际商贸城、现代玻璃产业基地、休闲娱乐美食城、商业步行街等创业孵化基地。有条件的镇街也要设立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小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帮扶创业者减少创业成本、缩短创业成功过程。要积极发挥孵化基地的示范作用和龙头带动作用,以实施鼓励十大创业(即鼓励能人创企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立创业、鼓励复退军人主动创业、鼓励城镇失业人员再创新业、鼓励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鼓励农民创家业、鼓励科技人员带头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外地客商来滕投资兴业、鼓励企业创大业),精心培育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百名创业好典型,重点抓好千名大学生村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带头创业的“十百千”创业计划为抓手,引导广大创业者走合法、优质、高效的创业道路,储备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责任单位:市劳动保障局、人事局、教育局、外经贸局、国土资源局、行政执法局、服务业协调办公室、工商局)

2、创业培训工程。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充分发挥市就业训练中心、科技职业学院、化工技师学院、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大企业自主培训机构的作用,提升各类创业者的本领和职业技能。根据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活动。在全市开展创业培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等“四进”活动,组织实施农民创业培训、青春创业计划、巾帼创业培训、复转军人培训和私企小老板培训,将创业培训对象从城镇失业人员延伸到农民、大学生、妇女群体、复转军人、民营企业小老板等。(责任单位:市劳动保障局牵头,市人事局、教育局、民政局、农业局、民经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配合)

(四)搭建三个平台扶持创业

1、创业政策平台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促进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尽快制定和完善操作性较强的扶持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撑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大对创业促就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从促进就业资金中安排100万元,用于支持全民创业项目,重点用于创业引导、初始创业补助和创业基地建设,对就业困难人员初始创业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按每人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创业开业补贴;对创业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按每人12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租用场地创业的,给予一次性不高于3000元的租金补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

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除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前置审批外,其他前置审批一律取消。对产业政策重点鼓励的行业项目暂时无法提交前置审批许可文件的,工商部门可先核发筹建登记的有效期营业执照,取得前置审批手续后,再办理变更登记。申请个体工商业、创办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登记,一律不受出资数额限制;对共同出资开办注册资本数额在10万元以下的科技型、环保节能型有限责任公司,首期出资额达到1万元即可登记;投资设立其他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允许在2年内分期注入资金,首期注入资本放宽到注册资本总额的20%。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允许能有效划分的同一地址登记为多家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住所或经营场所。由镇街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批准的公共用地可作为创业者从事个体经营的场所。(责任单位:市工商局牵头,公安局、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配合)

三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凡在我市从事初始型创业的,3年内除可享受市政府招商引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外,并对每户每年以8000元为限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销售业务的个体工商户月销售额不足5000元、从事劳务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服务型、商贸型企业(国家限制行业除外),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对缴纳增值税的出口企业,依法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进入经市政府审核批准的创业孵化基地(或各类工业园)内的小企业,从项目投产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纳税年度起,3年内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缴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房租费有困难的可以经批准给予减免或补贴。

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未就业的退伍军人及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凡利用现有住房从事家庭作坊式加工项目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用电价格按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标准执行。回归投资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兴办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型回归企业,优先审查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用电享受农业生产电价。(责任单位:市物价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残联、供电公司供电部)

2、创业融资平台

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建立银企联系机制,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创新信贷产品等方式,对创业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支持。进一步发挥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作用,逐步扩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和扶持范围,提高担保基金放大倍数,扩大贷款发放规模。有关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微利项目贴息和拨付使用办法按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的通知》(济银发[2008]205号)文件规定执行。

对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100人以上的企业达15%即可)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5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并由财政部门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由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人民银行负责)

3、创业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创业帮扶机制。成立市创业指导中心,围绕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八个方面的内容,形成“八位一体”的帮扶机制。重点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制度,市劳动保障、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和单位定期现场办公,采取上门服务和跟踪服务,帮助自主创业人员用足优惠政策,规避经营风险,改善经营状况,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创业率。(责任单位: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人民银行)

二是强化创业项目依托作用。要加快建立政府支持并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评估和推介制度,不断充实和更新创业项目资源库,年度更新率达到20%以上。创业项目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按照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本土化、市场前景好等特点,经专家对每个创业项目的投资规模、成本核算、市场发展前景等指标进行评估论证后,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开设“创业项目展示区”,常年向创业者推荐,帮助创业者根据自身需要,选准创业项目。每年举办2—3次创业项目会和企业产品对接洽谈会,积极促进资本与项目的对接。(责任单位:市劳动保障局、发改局、科技局、经贸局、外经贸局、民经局、服务业协调办公室、工商联)

三是建立健全创业信息网络平台。依托信息网、劳动保障网、就业信息网开设“创业者”专业服务网络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行业信息、项目信息、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等服务。充分发挥镇街“两所一校”在促进就业、服务就业、劳动保障的作用,开展创业助推“1+3”活动,对每一个有就业愿望并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推荐一个创业项目、协助落实一处经营场地、帮助办理一笔小额担保贷款。(责任单位:市劳动保障局、信息产业局)

(五)围绕九个产业推动创业

要紧紧围绕机械制造、煤化工、玻璃产品加工、农林牧渔、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社区服务、餐饮服务、装饰装修等九个产业,引导企业和创业者延长产业链,拓展深加工,扩大营销面,做强做大支柱产业,有效地带动全民创业。

一是机械制造业。充分发挥我市机械制造业的产业优势,按照“龙头企业做品牌、相关企业做配套”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一批专业的机床配套企业,发展中小机床的铸件、底座等零部件配套企业,做到不出就能把所有的钻铣床、摇臂钻床零部件配齐,形成铸造、刮研、组装、喷漆等专业队伍。对到机械制造工业园投资兴业的,享受市机械制造工业园招商引资及入园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

二是煤化工业。发挥我市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优势,依托兖矿鲁化、兖矿国泰、中盛化工、新能凤凰等大型煤化工企业,加快发展加工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关联度高的煤化工产业。发挥新规划煤化工精细化工园的孵化作用,形成以合成氨、尿素、甲醇、醋酸、甲醛及其下游产品为主的煤化工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经贸局、民经局)

三是玻璃产品加工业。依托鲍沟现代玻璃产业基地,加大引导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玻璃产业集约化经营、集群化发展,顺应建筑节能、汽车、电子信息、太阳能等相关产业的政策要求,大力发展新型玻璃和加工玻璃产业,尤其是具有复合功能的加工玻璃产品。(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经贸局、科技局、民经局)

四是农林牧渔业。积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粮油、蔬菜、林果、畜牧四大产业优势,形成中西部优质粮油、北部精细蔬菜、东部名优林果三大优势产业带。广泛论证一批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特别是突出深、精、细加工方面的龙头企业项目。以东谷面粉、今缘春酒业、益康食品等企业为依托,加快以粮食为原料的面粉、酒类、食品等加工业发展;以界河、龙阳马铃薯主产镇为优势区域,促进以传统粉条、粉皮产品为代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发展。并大力开发薯类淀粉、变性淀粉、工业淀粉、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复合薯片和速冻薯条等产品,实现多次加工转化增值。同时,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畜禽、蔬菜、果品、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创建一批质量高、特色明显的标准化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五是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依托杏花村干货市场、荆西批发市场、鲁南装饰材料市场和新建设的伦达国际商贸城,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推动物流企业的创业发展。(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协调办公室)

六是文化旅游业。围绕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风景区、盈泰生态家园、莲青山生态旅游区,还有汉画像石馆、墨子纪念馆、北辛文化遗址、毛遂墓、滕国故城文公台等文化旅游景点,结合二日游活动,依托景区,鼓励和引导景区附近各村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促进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转移就业。(责任单位:市旅游局、文化局、服务业协调办公室)

七是社区服务业。结合社区居民生活需要,适应城市居民花钱买方便、买服务、买健康的消费趋势,着力发展立足社区的家庭健康、托老养老、子女教育、社区保安、卫生保洁、停车管理等社区服务业,鼓励支持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失地农民等社会群体充分利用创业扶持政策自主创业,使社区服务业成为吸纳创业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责任单位:市民政局、行政执法局)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6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两个强力推进”的战略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为重点,以开展就业援助为支撑,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措施,多渠道促进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二、工作目标

将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特别是其中的“4050”人员、残疾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及时提供有效的就业援助,使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年帮助625名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三、工作措施

(一)认定就业援助对象。各县(区)政府要制定城镇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民政部门要制定城镇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做好城镇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受理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员的就业援助申请,将其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建立基础台账和数据库,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责任单位:县(区)政府,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

(二)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发劳动保障协理、公共交通协管、社会治安协管、环境卫生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开发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就业岗位;劳动保障部门要优先帮助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对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

(三)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针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的特点,组织有就业创业愿望的人员参加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或创业培训。实行项目管理,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并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

(四)鼓励吸纳就业和自主创业。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企业吸纳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认定工作,并对吸纳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用工单位按规定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税务、工商部门要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各部门按规定提供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人行等部门)

(五)开展就业援助服务。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窗口,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开展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援助服务;通过组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参加招聘活动,或个别介绍、送岗位到家等形式,为他们及时提供就业岗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积极做好所属就业援助困难的认定工作。(责任单位:劳动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促进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县(区)政府是责任主体,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各地要制定解决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确保目标、责任、措施、人员、经费五到位。

(二)落实工作责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劳动保障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负责做好促进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的组织协调工作,民政、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促进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和创业工作。

(三)完善联动机制。劳动保障、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将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社会救助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相挂钩,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积极就业。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7

6月5日省委常委会议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居民就业是首要任务,做好援企业保就业、扩投资保就业、促消费保就业、保重点群体保就业、灵活就业保就业、创新创业保就业、劳务输出保就业、招商引资保就业、政府采购保就业、强化服务保就业(以下简称“十保”)工作。6月10日市委常委会议强调,要切实按照省委要求做好“十保”工作,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确保全市就业大局稳定。为此,市稳就业工作专班拟制定我市稳就业“十保”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相关单位按要求上报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措施及完成时限。具体分工如下:

一、援企业保就业。牵头部门:市人社局,责任部门: 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文旅局、市卫建委、市林草局、市公安局、市工商联,各县(市)区。

二、扩投资保就业。牵头部门:市发改委,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

三、促消费保就业。牵头部门:市商务局,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各县(市)区。

四、保重点群体保就业。牵头部门:市人社局,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扶贫办、市农业农村局、市司法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佳木斯大学、佳木斯职教集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各县(市)区。

五、灵活就业保就业。牵头部门:市人社局,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城管局,各县(市)区。

六、创新创业保就业。牵头部门:市发改委,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服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工信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扶贫办、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市残联,市各县(市)区。

七、劳务输出保就业。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扶贫办、市司法局、市交通局、市卫健委、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督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

八、招商引资保就业。牵头部门:市商务局,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县(市)区。

九、政府采购保就业。牵头部门:市财政局,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各县(市)区。

十、强化服务保就业。牵头部门:市营商环境局,责任部门:市直属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区。

请各相关单位于6月20日前将材料报市稳就业专班办公室。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8

一、指导思想

以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以劳动力市场及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培训促进就业,创业促进就业为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逐步形成市场配置、政府促进、管理规范、流动有序、素质准入的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格局。

二、领导机构

为加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成立“东方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由符海荣同志兼任,办公室人员从市人社局分管股室抽调,具体负责转移就业培训的日常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统筹、指导和监督各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各项培训工作,并向领导小组负责,确保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工作思路及任务分解

(一)工作思路。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两个不变,提高一个标准”,即培训目标不变、基本做法不变、注重提高培训标准。实施“政府推动、部门主抓、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

(二)任务分解。根据年省下达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为5100人,全年将组织劳动力培训265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700人。各乡镇年培训、转移任务和工作安排详见附件。

四、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使用相关资金

我市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经济落后,观念陈旧,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为此,职业技能培训以政府相关培训资金扶持为主,用人单位和个人分担为辅的投入机制,为满足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需要,除充分利用就业再就业扶持资金外,整合“阳光工程”等其他单位的短期涉农培训资金,扶贫资金等,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

五、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

(一)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生”),发动组织其参加6至12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充分利用技工院校的教学资源,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订单、定向培训等新型方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加快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后备技能人才。

(二)劳务输出培训。组织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劳务输出培训,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牢固树立培训促进就业、就业引导培训、维权稳定就业的思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工”培训,在确保培训合格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培训后的就业率,努力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技能提升培训。为适应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特点,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逐步提高的现状,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能水平,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局、科技局、民宗委、农综办、科协、扶贫办等部门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聘请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庄)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并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操作示范,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做到学以致用。

(五)就业创业培训。对有技术和资金,并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参加失业登记的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它当作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去组织实施,努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扎扎实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组织工作。

(二)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总体要求,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建立村、乡镇、市三级农村劳动力资源台帐,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状况。各乡镇要以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依托,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调查力度,开展专门调查或借助市里针对农村的各项调查活动,深入社区、农村逐户调查登记,了解本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状况(包括人数、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特长、培训意向、就业需求、就业区域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依据,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

(三)营造声势,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通过电视、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营造转移就业致富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农民离乡离土转移就业。各乡镇要加大对农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要走村入户做深入细致、简明易懂的宣传发动工作,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各种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使之家喻户晓。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宣传一批务工致富典型,采取“现身说教”等宣传形式,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帮助农民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拓宽思路。通过营造“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9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送技能、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等四送活动,推荐有一技之长的返乡农民工到对口企业上岗,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的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新路子。

二、活动时间

2012年元月—4月。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情况。全市18个乡镇及3个涉农街道设立监控点,各县区、乡镇、村要安排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实施周报制度,每周五下班之前集中汇总市农民工办。春节前,乡镇(街道)、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开展一次返乡农民工调查摸底活动,深入村户,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分门别类建立基础台帐,掌握培训需求,拟就业情况和创业意向,为下一步实施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扶持提供依据。

(二)收集用工信息,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一是收集本地就业信息。2012年元月份,市、县区和乡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深入市各类用工单位广泛收集用工信息,重点加强对工业园区新建项目跟踪服务,全面摸清全市用工需求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台帐。二是收集外地信息。市、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跨省劳务协作,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泛长三角等地区劳务信息,与当地人社部门建立长期信息交流合作工作机制,摸清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待遇等需求情况。三是及时互通信息。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就业服务机构,每周五将收集信息汇总上报到市人力资源市场;“淮北就业网”、《淮北就业报》设立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信息专版。

(三)加强“就业岗位对接”,强化就业服务。从2012年元月起,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要设立农民工就业服务专门窗口,为每位前来求职的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开展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在信息户外栏统一张贴国家、省市有关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和用工信息。春节前后,各县区要至少组织1场大型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乡镇至少组织1场劳务对接洽谈会。市、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组织开展一次“送岗位下乡”活动,组织招聘单位以移动招聘形式,深入各镇村将就业信息、政策送到农民工家门口。

(四)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升转移就业能力。在新闻媒体公布全市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名单、培训工种和联系方式,引导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工种。县区、乡镇要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登记台帐,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定单、定向培训,做好培训与就业的衔接。(五)强化创业服务,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农民工创业培训工作,通过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加强创业项目库建设,广泛征集适合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免费提供给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在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创业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各县区就业再就业创业园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要积极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开放,并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10

国内民办高校普遍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初具规模。可以说单从人数上讲已经接近一般省属重点高校人数。随着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办教学应用型大学,这就把2000年更名为大学的公办大学、民办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但是应用的那个阶段还是有所区别。“应用型大学与高职院校有本质区别。学生主要不是去使用和修理机器,而是掌握设计原理,具备卓越的研发和改良能力。”①这些区别就导致了,民办高校就业问题凸显。

一、当下民办高校就业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民办大学就业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就业特点

1.召开普适性的招聘会。其中文科类的居多,如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这也和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关,多是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不太大的。这种招聘会针对性不强,来的招聘单位大多是一些规模较小、刚起步或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太大的企业,一般的招聘会随处可见。

2.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设置往往应教育部要求才开设,师资薄弱,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讲授,内容单一,课堂效果并不好,学生接受的少。

3.录取体制的原因。民办高校属于本科最后一个层次,录取分数偏低。学生质量偏低。

4.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由于民办高校普遍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导致他们就业的时候眼高手低,工资给的太低的压根不考虑。二是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对稳定性(单位开出的除外,主要指自己主动离职的)。娇生惯养导致条件艰苦的一律不考虑,即便硬着头皮接受了也坚持不下来,就业不久就失业的也很常见。三是隐性就业状态的存在,即已经就业,但关系没有转,协议没有签,但是确实已经就业,导致在向省级就业管理部门上报就业率时无从下手。

(二)民办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力物力投入不够。民办高校往往重视招生投入,而轻视就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现在,外出参加培训的人员有限,机会有限往往是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象征性地派一两名同志参加,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就是通知一下有这么个培训,参加培训费用自理。就业市场的开拓仅限于网络和用人单位主动来学校招聘,不能走出去主动推介自己的毕业生。

2.与往届毕业生联系不多。有的民办高校没有校友会,有的校友会情同虚设。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原因,有部分毕业生也许是考研了就业后就免于启齿本科的学校情况,尽量少地参加母校的活动。个别毕业生甚至不承认自己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我们民办高校与毕业生联系不多,没有主动联系他们。忽略了他们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

3.与各地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不强,就业网没有结成。有的地区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有专门负责大学生就业的部门和就业信息的部门。如果我们和他们有一个链接,共享他们的资源,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当地的一些就业信息。

4.就业工作往往是大四辅导员的工作。就业的事关系到国际民生,可以说是国家的大事。可是往往实施过程中就成了辅导员的工作,甚至有的民办高校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考核辅导员的重要依据。这就有失偏颇了,目前很多省份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都把专业就业率作为招生指标发放的重要依据,唯就业GDP。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一)就学生本身而言

1.个人诚信问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往往把各种证书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很多人为了获得证书不折手段,通过替考、找第三方机构帮助等不法方式取得。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做假证,以此来敲开企业的大门,往往连基本的基础知识都不知道。

2.民办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随着教育部文件的26号文件下发鼓励独立学院专设民办高校不断涌现,与母体高校渐渐脱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师资结构不合理,年轻者居多。

3.求职方式、方法把握不准确。很多学生缺乏实际找工作的经验,仅限于参加招聘会,上网浏览企业的招聘信息,不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用人要求及时修改简历,积极争取面试机会。

4.期望值过高,对自己和现实了解不够。很多毕业生的求职目标是去大城市闯一闯,纷纷涌进北上广,最次留在省会以上城市。

5.缺乏就业培训和实习实践经验。民办高校的毕业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待在家里过着宅男宅女的生活。

(二)民办高校的原因

1.国家大形势下,民办教育响应政策,接踵而至,纷至沓来。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2.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沿用公办院校的甚至照搬照用改动不大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增加一些实用课程,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三)招聘单位的原因

1.用人单位都提高了门槛要求“名牌公办”,“民办”拒之门外“唯学校是瞻”。根本不给民办高校毕业生面试和试用的机会。个别紧缺专业除外。

2.用人误区认为低分低能。不认可民办教育能培养出本单位需要的人才。

3.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专业对口的企业分配不均。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不属于沿海城市,没有大的港口,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找到做外贸的企业的机会就相应地变少了。作为在本省招生较多的民办高校,很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更谈不上从事本专业就业了。

4.用人单位要求较高,但是对初入职的员工待遇较低。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在家乡以外的城市生活。有很多企业试用期很长,薪酬很低。甚至有的企业既有实习期又有试用期,这样很多初入职的毕业生1年以后才能享受到正式员工应有的待遇,如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福利等。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

民办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的结构,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各个层面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一)就学生个人而言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多家长和长辈认为上了大学基本就进入了保险箱,混个文凭也就等同于能找到工作。与学校联系较少,对学生放松了要求,提供的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其实大学仅仅是步入专业教育的开始,很多知识我们也仅仅是粗浅地了解,真正做到专业差距还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民办高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相应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切实为就业做好充分的知识上的准备和能力上的准备。

2.及早做好职业规划,争取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这时就要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时光如何度过。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熟悉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做好就业的心理调适。民办高校的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导致自我认同度高,有些自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过度自负转化为自卑,一时间自己内心接受不了。自我抗压和心理调试不及时容易导致失落、自卑、抑郁,产生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进行挫折教育,学会心理调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态。

(二)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

在专业的培养上,大胆创新,开设适应顺应企业需求的必备课程,如办公自动化软件课程等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减少一些不是本专业必备的专业课,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加强选聘和引进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应具备授课的能力、执业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更贴合我们当下的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总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尖锐的工作,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创建良性的就业环境,共同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民办高校大学生必将在将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11

【关键词】新形势;就业培训;档案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保持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随着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与就业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就业技能培训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对农民工开展送技能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实现良好就业的重要保证。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为推动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工作,促进滕州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就业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不断推进,就业培训档案工作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目前的就业培训档案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高。二是就业培训档案服务和管理的创新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制约着就业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培训档案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就业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压力与日俱增,管理难度不断增大,务必要进一步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给档案管理工作以人员、资金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同时,要把就业培训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规划,不断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关心爱护档案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

另一方面,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服务既是前提也是目的,因此,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一是进一步提高服务的主动性。不仅为个人提供服务,而且应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要做到积极主动,就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了解各部门对档案信息和档案的需求。就是说档案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建档案、管档案这个标准上,要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二是增强开发意识,进一步提高档案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档案的提供利用,必须该开放的开放,该解密的解密,真正做到开放办档案,使档案在为领导、为群众、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三是要树立及时服务观念,即针对“求快”是档案用户在档案利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在第一r间内满足档案用户的需求。四是要树立准确服务观念,即要在准确把握用户利用需求基础上提供档案利用服务,不能超出用户需求的范围,提供一些无关的档案与资料。

二、创新档案服务方式,搭建快捷的就业信息平台

档案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取决于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服务方式的转变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再就业效率。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主要有档案阅览服务、档案外借服务、档案展览与陈列服务、制发档案复制本服务、制发档案证明服务、档案目录信息服务和档案咨询服务等。现在,上述服务方式仍然不可缺少,但却迫切需要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方式的创新更体现在提供现代化的服务方式上。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的保管条件逐步改善,利用范围越来越广,我们的服务方式也应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要结合工作实际,变“看摊守业,等客上门”等被动式服务为“招客上门”主动式的服务。创特色,抓实效,使档案服务真正走进群众。声像档案是以声像记录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档案;电子档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的,以代码形式存储的档案,两者都具有纸质档案无可比拟的优势。声像档案作为专题档案使用非常合适,而电子档案则兼具各种优势,是未来发展趋势。网上服务则能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服务,最大便利地满足用户的各种服务。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直观快捷地将再就业人群的培训情况、个人特长、个人要求呈现给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和再就业人群搭建就业平台。

三、改进档案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我国档案工作许多传统的做法和管理模式对做好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传统做法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新时期就业培训工作的需要,必须进行创新。要在立卷制度上更新,在工作手段上改进,尽量简化档案部门长期推行的一些繁琐、呆板的操作步骤,取消一些繁琐的不必要的过程、环节、步骤,尽量缩短立卷归档周期,这样也便于推行部门立卷工作。目前档案部门已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输出或检索,而在档案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则很少。其实,我们只要观察,就不难发现在我们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如采用条形码来代替档号,既安全可靠,又方便快捷,可大大提高借阅归还档案的速度。

就业工作方案范文12

引言

残疾人作为当今社会“就业难”问题人群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无论身体素质还是社会资源都比其他就业人群存在劣势。残疾人能否就业影响着其自身安全感、生活保障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残疾人就业难的普遍形势下,各国都不断通过政策研究和社会倡导推进残疾人就业。中国残疾人就业工作在进入21世纪后取得了一定成就,2007年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使我国残疾人就业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但根据2010年监测显示,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度,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为8.6%,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3%的2倍[1]。如何保障残疾人在就业中得到更贴合其个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帮助,是现今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需要思考的难题之一。我国在改善残疾人就业问题上,绝大部分重心放在改善就业歧视社会环境、收入和就业保障政策、职业康复与教育、政府与企业责任等层次,也有部分研究涉及到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层次,将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于残疾人就业的研究尚较为少见。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能够提供一种较新的专业视角: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性的专业取向以尊重残疾人的人格、自决权和发展自助能力见长,注重失业残疾人行为和环境的互动、充分挖掘拥有不同经历的个体的潜力、善于寻找利于残疾人就业的资源、重视建立社工与案主之间的良好关系,归结到一点即是改善残疾人的社会关系以帮助解决其就业问题。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和健全人一样的心理特征之外,由于自身的残疾状况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导致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行为[2]。因此从残疾人就业的特殊性着眼,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能够整合特定案主的各方面因素,通过相对应的实务模型进行有目的的介入。从接案前的预估与准备,到专业关系建立后工作期间的强关系,再到结束关系后对案主的跟进,在针对性和专业性上都给予保证。本文通过马鞍山市一位无业残疾人个案,记录并分析了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全过程,以期为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服务进行积极探索。

1介入准备

1.1概况

案主(隐去姓名),43岁,男性,高中文化,本地城镇户口,家中还有妻子和女儿。残疾发生前从事个体装修行业,全家依靠案主个人的浮动性收入维持生活。两年前案主左臂在工作事故中致残,左臂高位截肢,属中度肢体残疾,其他器官未受严重影响,拥有劳动能力和知识技能,介入前夫妻双方均无业,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度日(标准是月人均240元),除此还享受低保户与中度残疾条件下的政府救助每年600元。因案主心理出现较为典型的自卑、焦躁、封闭、悲观等现象,与家人间交流明显减少,其家人因案主的焦躁表现同样不愿与其进行过多交流。案主畏于就业的同时几乎避免接触社会,因此严重缺乏社会交往和支持。在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保证下,精神生活质量无法提高。案主所生活的社区整体氛围良好,弱势群体歧视现象被控制在最小程度内。通过资料整合可知,案主的经济补偿计划大致得到落实,物质生活尚处于保障中;伤残的客观程度不至丧失完全劳动能力;所处社区没有明显歧视环境,基本可避免对案主施加心理压力和行为局限。案主的心理需要专业方法进行介入恢复,转变案主当前的生活状态和情绪基调,案主身边有很多尚未发掘的社会资源可促使案主重新就业。社会工作的“人在情境中”理论和“助人自助”理念可为案主赋权,协助案主利用社区与社会资源以解决就业问题。

1.2案主当前状态的形成原因分析

①个人原因:案主在工作中致残,在遇到生命周期殊事件时没有相应心理准备与知识经验,导致其无法充分接受与认同,同性质的工作易唤起案主感情和记忆上的排斥;案主已过中年,缺乏对重新就业的积极性。②家庭原因:案主和家人较少开展双向交流,低保与救助使案主的家庭处于基本物质保障中,案主宁愿闲在家中也不愿迈出重新就业的步伐。③社会原因:歧视残疾人现象的客观存在,尽管案主生活的社区氛围良好,仍不可避免部分用人单位的选择性歧视;同时很多单位设定的年龄限制也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求职的门槛。由此可见,最大的阻力源自案主的就业排斥心理,直接影响案主不能发掘身边资源;另外案主年龄偏大,无形中对就业也产生影响。

1.3介入计划

总体目标:为残疾人案主赋权,协助其实现再就业。具体目标:使案主恢复积极的生活心态,加深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协助案主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增强与同类群体及社会的交往;整合案主的资源系统,挖掘案主自身潜力,促使自我发掘社会资源。计划在1个月内完成一个周期的个案介入。从2011年1月5日开始,每周三和周日各进行一次工作,到30日结案共安排8次会面。初期以面谈为主,中期引导案主寻找资源,后期巩固已取得成就。在途径上选择赋权模型和倡导模型相结合。一方面要培养案主的自尊自信,通过自我认同走出消极心理阴影;另一方面要倡导和协调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会交往中培养出对社会的强关系和就业的多层次途径。

2介入过程

在案主家人的陪同下,笔者向案主传达了社会工作关系中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案主的自决权、保密权等权利。明确了双方在工作过程中的角色、责任与义务,共同商定了大致的工作计划和服务期限。

2.1第一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建立专业关系,达成共同目标。选择在丁先生熟悉的一处社区环境,帮助案主放松心情,这是社工会谈技巧中强调的环境的选择与利用。工作者首先通过较为轻松的闲聊放松案主的情绪,案主由最开始的不信任、警惕、掩饰向试探与好奇的情绪发展。寻求共同点是放松案主戒备与启发交流的途径之一。接着工作者使话题延伸向可能不会引发案主反感的领域,而诚意平和的目光则能使案主及时了解到工作者对其的关心与友好。案主开始渐渐表达出自己对日常生活现象的看法。随后引入合作需遵守的一些规范原则与预期达成的目标。案主依然有回避情绪,但终于可以试着诉说一些自身想法。此时工作者使用引领性和影响,促使案主有自我表达的意愿,讲述了残疾后的烦闷心情和对于就业的矛盾心理,并表示“不是不想就业而是害怕因为工作再伤到身体”。值得注意的是,工作者在使用积极的反馈技巧时应根据案主的文化背景选择措辞。#p#分页标题#e#

2.2第二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建立赋权意识,帮助案主实现正确认识和自我成长,重新找到生活目标与自我价值。在方法模型上属于赋权模型的初始建构。工作者更加切入残疾的客观事实与就业的必要性。这次面谈的关键是与案主共同寻找自身就业潜力,通过与案主真诚的沟通培养一定的信任感。面谈中有这样的发展,当问到“你觉得自己可能做到哪些事?”案主的消极回答是:“除了用右手接接电话,我好像什么也做不到。”工作者及时进行澄清:“能告诉我你觉得做不到的具体是指哪些事?”这样会促使案主切实思考自身能力限制,一一罗列后意识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此时工作者进而引导,通过耐心倾听和澄清,和案主共同发现:右臂是健全的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三口的家庭结构很圆满、曾经的装修知识是就业的资本。在发现自身潜在能力后案主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微笑。在积极情绪背景下,工作者指出案主目前需要努力的是克服心理上的排斥和自卑。如案主表示:“我觉得别人看我就一个胳膊,没人会愿意接近我。”即是案主的思考方式出现了认知偏差,改善其认知与行为成为社工的首要任务,要协助案主分清感觉与事实,进行认知的重建。通过对心理的调适,案主开始发现这样的想法来自于内心自暴自弃式的夸大认知,认知的重建则渐渐步入正轨。在此环节工作者使用一些正面、鼓励的语言,同时也正视着案主存在的消极与偏差面,案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对立情绪,而是表示愿意与工作者共同建立正确认知的步骤方法。

2.3第三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让案主加深与家人的交流,借助自身具备的资源以赋权和增能。而家庭资源的发掘也意味着为案主增加社区非正规照顾中的家庭力量。在进入案主家庭并需要家人共同面谈时,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保持在方便彼此对话距离内。需要注意当工作者与案主家庭一起工作时,问题应被归于整体而非案主个人。在这一阶段工作者充当联系人的角色,通过与案主及其家人的共同努力,发现案主具有很多可以成功就业的自身优势。在家人表示对案主再就业的支持态度时,通过工作者的推动,案主与家人彼此均发现了沟通的重要性。如案主的妻子认为:“我以前觉得你肯定不会听我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开这个口。”案主则认为:“我以为你根本不在乎我是否工作,甚至觉得我成了残废对这个家是累赘。”将问题归结于家庭整体,可以发现思想交流的缺乏是造成案主心理偏差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整体也是促进案主走上就业路的最为坚实的内在力量。此阶段较理想地形成了案主的家庭支持体系,家人有合作解决案主问题和帮助其成长的态度,案主也重拾了对家人的信任和依靠,在全家的鼓励中,案主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潜在资源和能力。

2.4第四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运用丰富的社区、社会资源来协助案主调适心理与行为,增强融入社会的能力。工作者在这次会面前履行联系人的角色,事先对本市和社区的就业资源进行了解和准备,运用社区照顾中资源调动和倡议的工作技巧,在案主的物质已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倡议社区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策略性、精神性的服务是较为客观的途径之一,因此工作者有必要代表案主的利益争取整个社区系统合理有偏重地调配资源。会面时工作者努力增进案主的社会资源网络,在向案主介绍过现有各项优惠政策后,协同案主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双向的沟通。通过倡导和协调,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愿意在资源可及范围内充分考虑案主的需求,提供一定的照顾性政策。表示今后会主动帮助案主掌握招聘会的情况以保证其及时参加。此后工作者带着案主来到当地的残疾人服务中心,通过寻求机构性资源支持以预期实现案主社会网络建构的目标。工作者向中心负责人介绍了案主的情况后,对方表示愿意配合该个案,促进案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扩大交往范围。案主当日也首次试图与残疾人群体交流与融合。

2.5第五次会面

这一阶段出现了冲突。原因是案主在残疾人服务中心与同类群体存在交流障碍,阻挠了案主主动增强社会交往,心理上开始退回自闭与焦躁的状态。案主将“社会交往失能”与“就业也同样失能”错误地联系等同,表示不愿再寻找就业合作途径,更是企图中途结案放弃合作关系。应当认识到,合作出现冲突是正常的现象,工作者不应消极避免而需正确面对,用冷静、理性、包容的态度和稳定、分享、焦点回归等技巧来处理矛盾。工作者立即通过充当调解人的角色,以转移注意力、自我表露等技巧尽可能正向引导案主的情绪发展。同时,案主的家人也是可运用的激励性资源。通过家人劝慰及工作者引导,案主同意继续与工作者见面,但不保证是否愿意就业。因此本次见面的基本任务只为确保持续合作,避免出现非计划性的结案,而未能按原计划进一步协助案主拓展社会资源。

2.6第六次会面

此次会面因冲突期影响,故临时更改计划以弥补未考虑到的外界不可抗拒因素影响,重新从调整心理状态着手。工作者运用一些面谈技巧引导案主着眼于身边已有资源和已获得的正面成就,再逐步缓解造成心理退缩的事态,了解到案主退缩行为的缘由是在服务中心未能预期和同类群体建立真诚开放的关系,也缺乏合理渠道释放情绪,连带对就业丧失动力。因此需协助案主进行压力处理学习。首先是协助案主辨认与面对自己的全部情绪感受。其次是促使案主对影响自己就业的情绪进行思考,避免不切实际的联系导致不必要的防备心理,如将因工作致残的心理阴影带入到所有工作,将人际关系偶发挫折扩大到所有社会交往。然后是进行自我对话:一是对时刻会出现的失业挫折做好准备,二是在内心模拟就业求职、人际交往等过程中负面情绪的场景并面对它,三是控制负面情绪,四是反思。此后,案主在家人的鼓励下开始发现:自身具备的就业潜力是毋庸置疑的,社区工作人员同意帮助自己开拓就业资源,在服务中心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对方心情不好等。当案主心理状态趋于平稳的同时,工作者向案主适当传达了一些就业面试技巧,鼓励案主恢复社会交往。

2.7第七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巩固已有进步,继续寻找资源,并为结案做准备。经过冲突期的经验总结,案主已能较好克服外界对心情的影响,与工作者分享了在服务中心的积极经验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的表现,也交流了自身对工作兴趣的见解,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意向。工作者与案主达成结案前的共识,传达了下次会面即是结案的信息,以帮助案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并巩固案主习得的能力,防止在专业关系结束后再度出现倒退。如在案主家中模拟了招聘面试,工作者刻意在模拟时直接提出对案主左臂残疾的质疑,虽然存在一定专业关系中的行为风险,但案主很好克服了心理压力,较流畅地完成了求职的模拟。#p#分页标题#e#

2.8第八次会面

主要目的是结束专业关系,并建立长期跟进的友人关系,指出案主仍存在的问题,协助案主巩固成就并进行自我改进与成长。工作者同案主回顾了全部过程,包括案主预期达到的目标是实现就业;案主调试了心理与家庭关系,并寻找到丰富的社区与社会资源,进行了压力处理的学习;案主就业动机与信心已得到明显改善;认识到影响解决过程的是人际受挫等。其次,为巩固案主持续成长,工作者再度确认了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家庭、社区和社会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与案主讨论了以后的成长目标,如案主表示希望能毫不在意旁人看待自己左臂的视线、就业期望因年龄限制不会太高、若成功就业会努力奉献力量等。

2.9结案

案主表示会继续积极寻求就业,并保持良好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防止在挫折中出现反复。工作者也邀请案主全家对工作者的专业过程进行了评价和反馈。由于时间局限,实现残疾人案主就业的总体目标未能实现,但在具体目标上案主走出自卑、自闭的心理形态,实现了残疾事实的认同和自身发展潜力的认同,增加了社会交往和社会资源,与家人的关系也走向正常化。此后不久,笔者收到信息反馈:案主已成功地在一单位的门岗处就业,专业介入取得阶段性成果。

3案例总结

3.1评估

3.1.1对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进行已知经验评估。①在模型采用上,个案介入时案主已度过残疾事态突发阶段,故不适用危机干预模型。从案主就业上的生理自卑和心理闭塞来考虑,更接近赋权模型的目标形态,同时针对不可或缺的资源倡导和网络建构则以倡导模型较为适宜。因此将赋权模型和倡导模型相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②在方法步骤上,从接案起就应全面收集案主自身、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信息,才能使每个残疾人案主成为独一无二的服务对象。本个案中案主丧失就业信心源于“工作致残”,在介入过程中“克服心理阴影”成为前期最紧迫的现实任务。接案后的预估注重实事求是和对症下药,此个案中根据案主年龄可预估到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很多岗位存在年龄限制的现象。③在计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并能预先考虑好可采用的补救措施。

3.1.2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进行作用评估。①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能够让案主“说真心话”,从而得知案主最迫切和最真实的就业需求。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案主的资源建构网络中起到中枢作用,为无法和不愿寻求就业资源的残疾人赋权,代表残疾人与社会机构对话。③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使专业关系结束后的案主能保持成就和进步,使尚未就业的残疾人能继续寻求就业,使实现就业的残疾人能在工作岗位上正向前进。

3.2思考

按照香港社会工作学者江绍康的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被划分为三大部分:康复工作、增能工作、社区工作。将基础理论与残疾人就业相关联,协助残疾人就业就是为其创造平等进入工作岗位的机会,寻找其生存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以赋权,并在社区的支持网络中成功获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