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脱贫基本途径

脱贫基本途径

时间:2022-07-29 17:40:41

脱贫基本途径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1

团市委开展第四期助力扶贫·公益公考免费培训班

9月30日上午,团市委携手呼伦贝尔新途径教育开展第四期助力扶贫·公益公考免费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市委党校举行,扶贫办副主任、团市委副书记出席了开班仪式。

本次培训为期9天,以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测刷题为主,特邀请新途径呼和浩特市总校老师来我市授课,为2019年呼伦贝尔市事业编考试保驾护航。此次培训共有60名学员参加。

开班仪式上扶贫办副主任对学员们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此次机会,早日考入理想的岗位。二是希望大家要全方位多维度提升自己,为今后的脱贫致富开拓新的途径,为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此次培训班的举办,目的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助力脱贫攻坚,帮助我市贫困家庭青年和未就业大学生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拓宽待业青年就业渠道,通过公考开辟新的就业方向,助力贫困青年成长成才。开展公考培训,是团市委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加强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工作的有力举措,也是践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主线的重要手段。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2

关键词:精准扶贫;海南;农村;扶贫对象;扶贫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一、精准扶贫的含义及意义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邓小平同志在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大步迈向美好生活。但不容否认的是,目前中国的扶贫工作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今天的中国,因病因残致贫返贫,因缺技术、劳力和资金致贫返贫等现象频频发生,大量贫困人口的生活仍然十分艰难,与我们提出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距甚远。因此,精准扶贫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紧迫的。精准扶贫要求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帮助困难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再次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精准扶贫体现了民生重于一切的思想。在2017年新年贺词别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一年来,又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辛苦了,我向同志们致敬。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我也了解,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精准扶贫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三个“格外”字字千钧,寓意深刻。为此我们应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做到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达到“应保尽保、应帮尽帮、破除穷根”的目的和效果,让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真正得到保障,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民生大于天的思想,让贫困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必须坚定地走精准扶贫之路,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让贫困地区人民主动、自信、坚定地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海南省农村贫困状况原因分析

海南省目前而言扶贫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目前,海南省有农村贫困人口47.4万,5个国定贫困市县,300个贫困村,既有连片的贫困区域,也有分散的贫困农户。大部分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在中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干旱地区、北部火山岩地区。

综合海南省农村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分析,海南省农村和农民贫困原因主要有:

1.原始我坏呐┮的J街圃剂伺┟竦姆⒄埂:D吓┟衲壳霸谂┮捣⒄鼓J缴匣咕窒抻谌斯ず透牛种地为主,农业发展模式远远滞后于我国其他农业发达地区。同时,农业种植利润太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以种植水稻为例,假定每户人家有10亩水田,以目前的海南的产量,每亩产400公斤稻谷,每公斤2元,种一季水稻收入8000元,一般一年种两季,收入16000元,但除去化肥农药种子等6000元,每年纯收只有10000元。这种低利润的农业种植,难以帮助农民通过农业种植走向富裕,打击了农民农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2.贫困农村地区代际贫困传递情况严重,精准扶贫工作难度较大。举例说明,在定安县龙门阵红花岭村,40岁的贫困户陈某与未婚叔叔、弟弟同住,妻子年初不堪贫困改嫁,丢下两个3岁和5岁的孩子。由于孩子太小,陈某只能在附近打点零工维持家用。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得到政府全资建设的统建房屋,以及免费发放的羊苗和猪苗。按照标准,他家今年便算脱了贫。陈某说,他希望贫困不要延续到下一代,但“小孩没妈管,我又顾不上,村里的小学教学质量差,我没能力送他们出去读书,小孩以后不知道会怎么样。”在海南贫困农村地区,像陈某家庭这样存在代际贫困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其他研究中也可以看出,在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象非常显著,特别是在绝对贫困相对减少的下,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更加严重。

3.产业扶贫能力较弱,难以帮助农民有效摆脱贫困。

产业扶贫是目前海南实现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从目前产业扶贫的效果来看,因产业扶贫在方式、目的、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短期内难以帮助贫困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

三、海南农村精准扶贫途径探析

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工作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准使用扶贫资金、精确扶贫措施、扶贫效果精准等。在诸多要求中,寻找到精准的扶贫途径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个工作环节。只有找准精准的扶贫途径,才能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确扶贫措施,也才能真正帮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从而实现帮助贫困群众永久脱贫的目的。结合海南省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精准扶贫途径:

1.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并找准扶贫对策。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帮助贫困群众找到致贫的精准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具体可而行的扶贫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永久脱贫。为此,扶贫工作必须细致、认真,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为追求短期成效而采用统一且单一的形式。在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工作模式比较单一,往往是给贫困户发放一些猪苗、鸡苗、鸭苗等养殖动物,发放完后就不再过问、不再关注。所以经常发生只发不管的现象。而农民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对市场、销售缺乏基本常识,经常出现养殖亏损的现象。曾有海南省万宁市南桥镇南桥村10户贫困户得到政府扶持的1000只鹅苗,养殖三个月上市时,遭遇市场无情“肃杀”,若不是政府资助鹅苗、鹅舍,养殖企业兜底收购,贫困户将血本无归。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人员必须针对每个贫困户的具体特征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并在农业种植、家禽养殖等具体工作中做到从始至终的关注、帮扶,确保扶贫工作精准有效。

2.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多贫困地区特别是僻远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交通出行不便、上学就医困难、生产生活用水不便、用电通信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在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下,根据贫困农村生产生活发展需求,一要下大气力严抓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做好建设村庄道路、加快危旧房改造、建设排水排污设施、建设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从而优化村容村貌整体形象,使群众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有明显改观。二是集中力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业产量。三要改善通信设施,加快电力、通信、网络等设施建设进度,为农村发展电商产业等奠定基础。

3.重点发展贫困农村的教育培训事业。教育是永久改变贫穷落后的最根本、最知名度的途健N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大力发展教育扶贫事业。针对海南贫困农村地区的情况,我们建议做好如下工作:一要狠抓基础教育。从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投入等方面入手,让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通过学习走出贫困地区。二要抓职业技术培训。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应积极联系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对贫困地区的农民开展技能培训,使大部分农民能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种或几种专业技能,使他们外出务工或在家种植、养殖都能通过专业的技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这样可使农民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艳荣(1979-),女,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3

我同的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战略目标,必须抓住今后几年扶贫工作的关键点,将“输血式扶贫”伞面升级为“造血式扶贫”。但以往的教育扶贫工作存在教育日标失当、对象失焦、重点失实、布局失准等问题,“走向精准”是教育扶贫工作的必然取向。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扶贫中有着对象识别、项目实施、追踪评估、监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扶帮效果六方面的“精准”优势,是伞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但贫困县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缓慢,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所以,在明确贫困对象和扶助内容的基础上,贫困县域可以按照先实施低门槛、低投入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再逐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路开展工作。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应将移动端作为工作整体推进的突破口,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确保用户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既实现教育精准脱贫,也帮助其他贫困人口成为数宁公民。

【关键词】教育扶贫;教育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8 x(2017)05-0051-06

党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扶贫开发,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李忠峰,2015)。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与行动计划。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2020年前,针对全国592个部级贫困县(包括县级行政单位区、旗、县级市)的扶贫工作,将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役。此外,同志对新时期扶贫工作提出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重要论断。教育是“扶志”与“扶智”的根本手段,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贫困县域的教育扶贫工作必须转变思路、策略与方式,应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有效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造血式扶贫:全面脱贫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输血”支援贫困地区、家庭和群众,这种做法立竿见影、效果显著,但从长期实践来看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输血式扶贫”长于脱贫,短于致富

从长期来看,“脱贫”只是阶段目标,共同富裕才是长期愿景。贫困实质上是地区、家庭、群众的财富生产与累积能力薄弱,这种“薄弱”局面的形成是资金、资源、环境、机制、能力等多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金、资源的短期注入固然可解燃眉之急,但并未触及环境、机制等更本质的层面。不系统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及建立在持续性发展之上的小康也就无从谈起。

(二)“输血式扶贫”长于见效,短于巩固

贫困是沉疴痼疾,贫困的反复也甚为常见。从以往的扶贫经验来看,“输血”脱贫之后的“返贫”现象也屡有出现。病、灾造成的“外部性返贫”可以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而惯于依赖“被输血”的贫困家庭和群体具有的“内生性返贫”,从本质上暴露出“输血式扶贫”的结构性短板。脱贫需要巩固,检验脱贫巩固与否,关键看撤除外部支持后,这些地区和群体能否内生性地持续创造财富。

(三)“输血式扶贫”面对“复杂贫困形势”力所不及

“易扶”的贫困对象和地区在“输血扶贫”中逐步脱贫,难扶的群体几乎都面临着缺乏资源、环境、机制、能力的“复杂贫困形势”。从根本上看,“难扶”对象实则是由于缺乏知识、意识、能力、意志等内部条件,使得“所输之血”无法形成持久效应,脱贫目标无法达成。此外,“输血”只是构建“造血”机制的一个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扶贫策略必须从“输血”走向“造血”。

二、教育扶贫:造血式扶贫的基础

“造血式扶贫”是当前全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理念。所谓帮助贫困地区和群众建立财富“造血”功能,实质上是在良性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了解市场、理解市场,使他们明确市场、环境与自身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有效参与和积极利用市场,了解得越广、理解得越深、参与得越勤、利用得越好,才能越快、越好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所以,带领贫困地区、家庭和群众“融入市场”是“造血式扶贫”的关键。

融入市场有两层含义:一是有市场可以融入,这需要政府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提供便利的金融和技术工具,为贫困群体融入市场创造条件,这是“造血式扶贫”的外部条件和必要条件。二是使贫困主体有意愿走进市场、有眼光理解市场、有能力参与市场、有方法利用市场、有毅力持续在市场中摸爬滚打。这五项是“造血式扶贫”的内部条件和充分条件。

相较于“造血式扶贫”的外部条件,其内部条件更重要,因为即使外部条件不好,主体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意愿、眼光、能力、方法和毅力等内生性因素改变环境,实现脱贫。但这些内部条件并非与生俱来。“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实现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还是要靠教育。

教育扶贫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扶教育的困”,即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教育层面的扶助,使他们享有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其二是“以教育扶整体的贫困”,从这一层面来看,教育实际是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人群“内生性”脱贫的根本手段,一方面可以转变贫困人群的脱贫观念,使他们具有“内生性”脱贫的意愿、意识、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使他们具有参与市场经济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脱贫和走向富裕。因此,这一层面的“教育扶贫”不仅会涉及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更需要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教育的支持。

三、走向精准:教育扶贫的必然取向

党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视教育在“扶贫攻坚”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教育扶贫”的目标,从中央到地方花了大气力、大资金进行贫困地区的教育建设。2015年9月,同志在谈及扶贫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5)。在2016年9月21日召开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刘延东同志强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发力,持续推进,协力攻坚,确保如期实现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目标,让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良好教育,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基础”(刘延东,2016)。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正在持续改善,教育扶贫的效应也正在日益显现。

形势虽好,我们也应冷静和清醒地看到教育扶贫中的问题。一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教育扶贫工作中,“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普遍存在,同志在宁夏考察时也指出,“手榴弹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扶贫工作的大问题(王子晖,2016)。总体而言,在“教育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扶贫目标失当

实现人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教育扶贫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教育的手段让人具备摆脱贫困的能力和精神。但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却异化成对楼堂等硬件设施的扶贫援建,轻视贫困学生及其家庭和当地教师的观念转变与能力提升,前者援建易,后者转变难,而后者实际上才是教育扶贫的根本目标,所以存在教育扶贫的目标失当问题。

(二)教育扶贫对象失焦

“因材施教”是教育实施的核心,并不存在一条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适教育路径。当前接受高等教育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从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来看,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一旦错位走上自身所不适应的教育路径,其中的风险就更高。缺乏对真实、严重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尤其缺乏对贫困对象、家庭致贫原因的精准判断,就会出现“漫灌”难解“久旱”的尴尬现状。实际上对于贫困地区学生而言,可能更需要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使其能迅速获得脱贫技能,但目前的教育扶贫还比较缺乏对贫困地区中职高职学校的有效扶持,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扶贫的“南辕北辙”。

(三)教育扶贫重点失实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脱贫攻坚战的“作战”原则,也是教育扶贫的战略实施原则。教育扶贫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指在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践时必须结合贫困区域、环境、主体等实际情况。但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重点却异化成简单照搬城镇或发达城市学校的所教、所学,轻视地区实际发展状况和关键需求,使得教育扶贫效果有限。

(四)教育扶贫布局失准

教育扶贫的根本目标在于解决现有问题,但也应极力避免和减少随之引发的新问题。从现实情况看,贫困地区往往群落分散、学生分散,各级政府虽然投入巨大,但资源毕竟有限,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更需要从规划布局、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一些地区在资源布局上仍然比较随意,只从管理的便利性着眼,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适宜性,提高了学生入学的外部成本,反而造成部分学生辍学和流失。

以上问题说明,在以往落实和推进教育扶贫的工作中,精准性缺失的题制约了教育脱贫的进程,教育精准扶贫是今后推进扶贫和脱贫工作的必然取向。

四、教育信息化是推进贫困县城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充分显现”(中国政府网,2017)。中央针对扶贫工作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新华社,2016)。这“六个精准”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思路。加之,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育中的深度应用,使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开展落实方面更具优势。教育信息化将是今后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

1.识别对象精准。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从“以学校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扶贫工作思路,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前提。通过为贫困地区所有学生建立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学业信息和成长信息在内的综合数据库,一方面,既能了解贫困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动态趋势,也能识别在个人成长方面的精准面貌和生活变化等状态,为帮助贫困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育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上述多维度海量数据,在精准识别“真贫”学生的基础上,对“贫困”方面和“贫困”程度进行精准识别,为后续教育“扶贫”工作提供精准“标靶”。

2.项目措施精准。基于大量数据信息的决策使制定项目措施更为精准。既可在提供教育扶贫项目上达到精准,使得为贫困县域学校提供的设施设备类型、课程类型和管理服务符合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也可在引导个体选择具体教育类型时实现精准,并依据个体的个人情况、家庭状况、发展意愿帮助其选择对路的学校、课程。在教育扶贫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中,一方面,通过贫困地区学校和教师的数据信息,在扶助资金投放、学校建设、教师培训和课程发展方面做到精准;另一方面,针对被帮扶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内容采取精准的措施,可根据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群体的各自特点设计、提供相关课程,给予相应学习指导,让被帮扶者的学习效能得到充分提升。

3.追踪评估精准。由于贫困对象识别、项目决策和项目实施均基于数据开展,这就为项目落实、成效检验提供了基础。其一,为扶贫项目的持续实施提供了可见和便捷的追踪方式。其二,对教育扶贫效果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评估。其三,根据阶段性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一方面,基于追踪数据可不断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和脱贫群体,并对“返贫”对象进行预警;另一方面,根据追踪和评估结果,可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项目实施,优化资源配置,有效缓解数字应用鸿沟等“新”教育贫困问题的加剧。

4.监察管理精准。基于信息数据的决策和基于数据流的工作流程,提升了监察、管理和服务的精准程度:其一,通过实时、可视化和数字化的管理服务,为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以及教师的教学提供精准支持。其二,使教育扶贫各环节的工作边界和权责分明,有利于扶贫工作的“管办评”分离。其三,基于真实、海量和透明的数据信息,既可以有效监察扶贫资金的精准投放及违规使用情况,也可以有效监察和减少扶贫工作中的“假扶贫”问题。

5.教师队伍建设精准。教育信息化在教师精准选派中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一是着重选派有信息化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提升农村信息化教育质量的同时,教师可成为农村信息化的传播者和示范者。二是能利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缓解“派不出”的培训难题。三是有助于抓好和落实“三个课堂”模式,通过向名校学习、与名师教研和同上一节课的方式,创新“在线派人”模式,从而帮助农村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效果,有效解决“教不好”的教学困境。此外,还应通过各种手段留住贫困地区的优秀师资。

6.帮扶效果精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扶贫工作,使教育精准扶贫能够真正“落地”。其一,对教育扶贫工作人员而言,有利于他们在扶贫理念和推进方式上均做到精准。其二,教育扶贫的各个环节基本上都是基于透明化和海量化的数据信息,在贫困的识别、预警、施策、干预、评估和监管方面更为精准客观,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扶助效果更为精准。

此外,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扶贫的有效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促进、发展农村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有效缩小数字鸿沟。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让他们学会借助数字化工具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从根本上阻断造成贫困的生存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代际传递,帮助他们获得在数字社会中的新身份,从而实现脱贫。

(二)以教育信息化推进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的基本思路

正如前文所言,“扶教育的贫困”是教育扶贫工作的起点,也是“以教育扶整体的贫困”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全国592个部级贫困县的教育形式以基础教育为主,且教育贫困现状比较严峻。除了校舍环境等客观条件的“贫困”之外,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的管理服务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是更应该优先、高效、精准解决的教育贫困。因此,在贫困县域实现教育的精准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关键要转变以往贫困县域基础教育扶贫的工作方式,按照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脱贫的思路开展。

1.聚焦贫困县域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贫困学生是贫困县域推进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唯一对象。贫困学生所表现出的贫困问题有两类:第一类是学生在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个人成长等生存发展方面的问题。第二类是学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应用实践和探索发现等学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家庭经济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以上两类问题,但无论学生存在这两类问题中的哪一类,都会影响到另一类问题的产生。在贫困县域推进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如果忽视了贫困学生存在的任何一类问题,必然难以使所有的学生实现脱贫,这与以往的教育扶贫工作也无差别。再者,无论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还是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效能,都是为W生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而服务。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中,贫困学生存在的以上两类贫困问题都应无差别地精准解决。

2.确立贫困县域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十二五”以来,贫困县域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提升,但存在以下三类问题:一是缺系统、少应用、少资源现象仍常见;二是人员、资金、资源匮乏仍是贫困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掣肘;三是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并不适用于贫困县域。因此,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需要一套低成本、低门槛和高成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三个方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此方案中,以混合云部署的“教育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层,汇聚和共享服务层中三类平台的教育数据:第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中的学校管理、办公管理、家校互动等教育管理服务类数据;第二,教师教研平台中的教学评价、教师培训、教研资源共享等教师信息化教学专业发展类数据;第三,网络学习空间和各类在用的教/学平台中的学生课前导学、课堂教学、作业辅导等学生学业发展类数据。在应用层,用户用PC端或移动端通过统一的门户和身份认证获取相应平台的服务。(任友群,等,2017)

3.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以上低成本、低门槛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在贫困县域初步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后,按以下思路进一步开展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第一,创建“教育精准扶贫支持平台”,按需与各省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网络学习空间、家校互动系统等平通,精准采集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成长、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等个人生存类数据。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多维度分析,对贫困学生的个人成长施以精准跟踪、评估、干预、反馈和修正等精准扶贫措施。第二,通过学生使用的网络学习空间和各类在线学习平台,动态采集、汇聚和分析学生的课程学习、应用实践和探索发现等学习行为数据,并对贫困学生的学业发展进行差异化的精准跟踪、评价和干预。第三,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相关信息化平台工具,精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教育管理服务能力,以便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精准支持。第四,通过构建“教育信息化精准管理服务平台”,打通上述各类平台接口,实现各平台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并为不同角色用户提供统一的门户和身份认证,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现管理服务可追踪、评估反馈精准实时、教育数据伴随式收集等差异化、精准化的教育服务。

(三)贫困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精准扶贫需注意的事项

以上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为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提供了一条基本思路。但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移动端是推进整体工作的突破口。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县域普遍存在时间短、任务紧、资金缺、资源少等问题。而迅速发展的移动应用和终端技术,为贫困县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突破口。第一,相较于PC端,移动终端投入低,即使是贫困县域的教师和贫困家庭也基本拥有移动终端,并且根据条件和需求,学生也可以开展自带设备学习活动。第二,移动终端只是获取各种教育服务的“端”,各种数据的汇聚、交换和处理都在云端的“教育数据中心”进行,平台投入和管理难度都较低。第三,移动端的轻社交应用门槛低(如QQ和微信),有很好的应用基础,并已将不同的教育群体联通,不会由于应用门槛原因使大量用户流失。第四,学生若能在学习中实现移动终端的常态化应用,学业数据和成长数据就可以实现伴随式收集,进而能提供精准实时的追踪、评价和干预,实现对贫困学生的精准扶助。(任友群,2017)

2.教育信息化也是重要的扶贫内容。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教育信息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扶贫内容。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影响教育贫困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贫困县域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教育脱贫,倘若减缓或停止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还是会因此而“返贫”。特别是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和应用趋势发生转变,教育的数据化、精准化、共享化、扁平化和可视化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新“标签”。因此,无论是正在推进的教育扶贫工作,还是以后实现教育脱贫,教育信息化都是不能荒废的建设内容。

3.帮助其他贫困人口成为数字公民。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思路是针对贫困县域的贫困学生而言的,但并非意味教育信息化对非教育贫困人口具有排他性。相反,他们也应该在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下向数字公民转变。贫困人口的这种身份转变,会对他们的生存观念、生产思维和致富手段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决定》中也提出要“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在面向贫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移动终端开展的家校互动和教/学活动,一方面,对贫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活成长进行了扶助;另一方面,则为贫困家庭父母或留守老人提供了接触、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也为他们提供了向数字公民转变的机遇。所以,在贫困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在帮扶贫困学生精准脱贫方面着力,还应以此为契机,通过“传、帮、带”帮助学生家长、留守老人等贫困人口成为常态化使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公民。

4.确保教育数据和用户隐私安全。教育扶贫工作的“精准化”是建立在贫困学生的家庭信息、W习行为数据、个人成长数据、教学数据和管理服务数据的基础上,这些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交换等环节都需要确保安全。特别是伴随式收集数据和伴随式评价,更对数据和隐私的保护提出了高要求,倘若疏于管理,甚至发生数据泄露等问题,将严重威胁学生的个人隐私和成长发展。因此,尽管贫困县域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采取了低投入和低门槛的推进思路,但需要在教育数据和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加强警惕、加大投入和强化管理。应确立数据信息的安全机制、响应机制和问责机制,在数据和隐私受到侵害时,能及时响应、启动和实施相应的防护与挽救方案,并进行追责。

五、总结与展望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4

区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去年初,根据年人均纯收入7XX元的脱贫标准,精准确定省建档立卡低收入对象。按照程序规范、数据真实、群众认可的原则,推进政策宣传、调查摸底、入户登记、三级公示、信息录入等工作。XXX个村共审核确认低收入农户1XXX户,人口1XXX人,其中一般贫困户XXX户、XXX人,低保户XXX户、xxXXX人,散养五保户xx6户、xx3人。XXX户一般贫困户,根据县“双六双帮”文件要求一般贫困户由县镇机关干部帮扶,其中县级机关xx个部门单位帮扶XXX户。截止20xx年xx月XXX户,XXX人实现脱贫目标,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7XX元,其中一般贫困户XXX户、低保贫困户XXX户、五保贫困户xx8户。按人口计算脱贫率XX.X%。

二、主要帮扶措施

一是了解帮扶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全区参与帮扶活动的党员干部分别深入到各低收入农户家中与其拉家常、交朋友、深谈心,认真听取意见,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做到对其“家庭结构清、经济来源清、思想状况清”,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做到帮扶对象一日不脱贫,帮扶干部一日不收兵。

二是明确帮扶内容,完善帮扶机制。在帮扶内容与方式上,改过去简单的送钱送物向拓宽帮扶户的增收渠道,提供信息服务,联系就业岗位等多途径转变;在帮扶期限上,改变突击帮扶,为帮扶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本着“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的原则,不断拓展帮扶活动内容,切实传达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关爱,增进感情,化解矛盾,从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是深入帮扶一线,开展帮扶活动。具体帮扶活动有以下几种:(1)帮助发展扩大种植业、养殖业;(2)帮助联系介绍输出转移劳动力;(3)帮助发展第三产业;(4)提供信息、技术服务;(5)直接给予现金资助,资助治病,资助子女上学。

四是注重政策托底,资金帮扶。20xx年免缴xxXXX人3xx77.6元筹资,免缴XXX个劳力xxxx0元。20xx年退缴XXX人76XX元基本医疗和大病补助。各挂钩帮扶责任人每年现金资助每个低收入户不低于2XX元。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年帮扶工作的实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帮扶对象看,脱贫致富需要基本的劳动能力,但此次帮扶结对的低收入农户大部分是病残。1XXX户、1XXX个低收入人口中,因病致贫的xxXXX人、占比XX.X%,因残致贫的3xx人、占比xx.XX%。低收户脱贫致富缺少内生动力,自身难以走出贫困阴影。

二是从帮扶类型看,项目帮扶、技术帮扶是农户脱贫的主要途径,但此次帮扶结对的低收入农户却大部分期盼直接给钱。在结对的XXX户一般贫困户中,意愿进行资金帮扶的XXX户,综合帮扶(即同时要求进行两项以上帮扶)的XXX户,期盼直接进行资金帮扶的占总结对农户的XX%。

三是从帮扶主体看,党员干部对于结对帮扶积极性很高,但对于如何有效帮扶仍需创新举措。区村干部能主动深入低收入户家中进行面对面交谈,进一步加深对帮扶工作意义的认识,但面对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的结对户,除了给予适当资金帮扶,区村干部对于如何有效帮扶需要认真研究。

五、几点建议

(一)加大实用技术扶贫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掌握致富技能、提高就业本领。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狠抓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

(二)推进项目产业扶贫。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综合农业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以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要根据低收入家庭实际情况,通过发展投入小、见效快等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尽早实现增收脱贫。

(三)努力提升贫困户内在动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扶贫应先扶志,在贫困人口中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不能坐地等穷或依靠外援,应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致富脱贫的活动中去,主动配合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四)拓宽资金投入广度。建议建立上级财政对贫困户的资金补贴制度,加大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引导社会捐助资金,建立“扶贫基金”,解困济贫;政府开征扶贫基金,增加扶贫渠道。

(五)强化资金支持。一是创业激励资金。县、镇政府建立创业资金支持低收入农户参与能有效带动脱贫致富的种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创业激励资金每户最高为1万元。低收入农户从事种养殖产业,每年验收一次,经验收合格后兑现创业激励资金。贫困居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凭销售发票结算。二是生产周转资金。对已发展产业的贫困居民,和对吸纳贫困居民就业以及入社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资金周转存在困难,由县、镇政府协调银行实行无息借贷款。每户贫困居民每次申请不超过5XX元,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每次申请不超过30XX元。资金使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需跨年使用的将重新办理手续。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5

1、完善建档立卡工作。严格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册、数据录入、联网运行、数据更新等九个步骤,按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2821户7589人和董滩、龙头、广庙、王圩等4个贫困村识别的建档立卡工作。

2、调整充实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人员。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要求,在上级派4个市、区直单位帮扶我镇的基础上,结合全镇及各村综合条件等情况,从镇联系村干、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一共102名帮扶人员,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通过扶贫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出了各具特色扶贫工作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

3、拓宽扶贫途径。在稳定种植业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扶持办法,通过能人引领、合作社示范,建立了岗区经果林、苗圃,畈区特色水产养殖,湾区无公害蔬菜种植,落实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措施落实,拓宽贫困户增收途径,加快脱贫步伐。

4、教育培训到户。2015年我镇董滩、龙头、广庙、王圩等村组织农民培训8期560人,技术培训28人,实现劳动力转移25人。

5、严格项目管理。项目实施涉及董滩、龙头、广庙、王圩等4个村的通村水泥路共5.5公里硬化工程,现已完待验收;投资各15万元的董滩支渠及投资10万元广庙滚水坝已竣工投入使用。

6、编制扶贫规划。我镇通过认真实际研究制定全镇和董滩、龙头、广庙、王圩等“十三五”扶贫规划,同时协助四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制定详细的2015年至2017年三年整存脱贫规划。

7、完成小额信贷评级工作。根据区扶贫办同意部署,我镇积极谋划,自2015年9月以来我镇对16个村居都进行小额信贷评级工作,深入到村到户,加强评级工作指导,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扫尾阶段。

回顾本年工作,仍有许多不足和遗憾,相信在新的一年,在上级扶贫部门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会取得更大进步。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6

关键词:“十三五” 民族团结 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47-02

贫困这一世纪性的难题,困扰着人类,消除贫困是当今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1]2016年两会期间,同志分别参加上海、湖南、黑龙江、青海四省代表团审议时两次强调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已成为“十三五”时期全国工作的主攻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也提出“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第一民生工程”。对于新疆而言,脱贫攻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打之仗”,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民族团结,保证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阜康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期、关键期,要现在全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完成转型发展、突破城乡统筹瓶颈、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目标,亟待寻找到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一、全面认识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

(一)明确民族团结与脱贫攻坚的关系

(1)互为依托,并行不悖。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我们发展的总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有效缓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突破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政治稳定,有利于边疆巩固,更有利于全面践行民族团结;全面践行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各民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发展合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不竭动力。(2)殊途同归,全面发展。作为全球广泛关注的“3P”问题之一的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性因素。[2]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都是实现阜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尽管方式不同,但二者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全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提高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充分认识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

1.充分认识思想认识的重要性

天下顺利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社会主义也有着其自身的本质要求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立足阜康市的市情,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发展,是关系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系全疆社会稳定的重大工程,党员干部结合“访惠聚”工作,全面践行民族团结,让“理想不灭”,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全疆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将不再是“一纸空话”,这是我们党员干部应有的思想认识。

2.充分认识形势任务的重要性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贫困是实现个体和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3]阜康市脱贫攻坚虽加快发展,但仍然面临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技术人才等发展“短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户施法,坚持“扶到点上,脱到根上”的原t。想群众所想、说群众所说、为群众所为,这是一项内在要求,更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根据阜康市实际情况,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定地践行我们党员的义务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这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种实际和探索。

3.充分认识贯彻理念的重要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阜康市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政策倾斜支持,主动作为,公众广泛参与,突破重点难点,真抓实干,确保全面脱贫,决不能让任何一个民族兄弟姐妹“掉队”。“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协调和共享,城市和农村不能发展不协调,资源和劳动成果都要共享。群众是最有力量的群体,实现共同富裕将是我们党前进和发展的坚强保证,更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种清醒和自觉。

二、阜康市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途径

(一)主要做法

(1)资金调拨,注重各民族群众精准扶贫。2016年阜康市把精准扶贫攻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预计可脱贫人数达755人。为实现脱贫攻坚任务,阜康市财政安排资金1000万元用于精准扶贫。

(2)民生为首,注重各民族群众精准脱贫。阜康市6个乡镇22户贫困户进行抗震安居房建设,每户补助3万元,建筑面积60平方米左右,不足部分由抗震安居办按照每户1.85万元进行补助。购买生产母羊375只,对6个乡镇40户125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分配,每人3只。

(3)主动作为,注重各民族群众精准帮扶。一是依靠市领导带头帮扶,各民族群众精准扶贫计日程功。中国自1986年开始的以政府发展援助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农村贫困,而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扶贫模式。[4]目前,阜康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阜康市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方案》,组织驻村工作组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对全市各民族群众贫困人口进村入户调查。二是依靠各单位帮扶,各民族群众精准扶贫齐头并进。全市各单位认领帮扶对象、制订帮扶计划,层层落实,责任到人,通过对各民族贫困群众帮扶,助力精准脱贫。三是依靠“访惠聚”工作帮扶,各民族群众精准扶贫稳扎稳打。充分发挥“访惠聚”工作组和住村单位工作优势,找到各民族贫困群众亟待帮扶的关键点,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年”系列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精准帮扶。四是依靠信贷模式帮扶,各民族群众精准扶贫百不失一。针对全市6个乡镇196户567名各民族贫困人口,采取“农村信用社+符合脱贫项目企业+贫困户”模式,由10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利用贷款投入企业分红增加收入,农村信用社按照每年最低8%的比例对各民族贫困人口进行分红,概算每名贫困人口一年可分红1000-2000元不等。

(二)主要途径

(1)因势利导,自力更生,主打特色扶贫品牌。通过实施贫困村产业“一村一品”,实现特色种养业扶贫;通过积极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实现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各族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实现商贸流通扶贫;通过支持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各族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实现资产收益扶贫。

(2)因地制宜,异地搬迁,主打民生扶贫品牌。根据各民族贫困群众实际需求,为符合条件的各族搬迁户积极创造搬迁条件,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贴息贷款支持。鼓励引导整体搬迁,并对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3)因时制宜,生态补偿,主打绿色扶贫品牌。坚持让各族贫困群众受益为原则,注重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依托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帮助当地有劳动能力的各族贫困群众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逐步加强贫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降低贫困村灾害风险,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

(4)因人制宜,教育为基,主打就业扶贫品牌。积极推动就业扶贫,引导和支持用人单位在贫困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业。积极推动各族贫困群众教育扶贫,计划到2020年普及15年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普及双语教育,对各族贫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

(5)因事制宜,突出保障,主打救助扶贫品牌。深入开展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切实保障和满足各族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救助制度,对各族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各族贫困群众人居生活水平。

三、阜康市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一)结合“四问”,精准发力

(1)帮扶谁。在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这些贫困农民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5]通过领导带头、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工作体系,走访入户、重点排查,明确哪些贫困人口需要帮扶;了解各族贫困群众需求,通盘考虑,无缝对接,分批次帮扶。

(2)谁来扶。一要发挥贫困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性作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语言优势、文化优势和认同优势。重点是要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激发各族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促进贫困村各族群众发展观念的转变。当前,阜康市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以各族群众为受益对象,由此来发挥各族群众的主体性、参与性,从而增强各族群众建成项目后的管理维护意识。从而帮助各族群众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观念转变。

(3)怎么扶。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帮扶对象自身特长和优势,制订帮扶计划和措施,分层次开展帮扶。激发帮扶对象自身优势和脱贫攻坚意愿理念,实现“帮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实质转变。

(4)如何退。帮扶只是方法,而非目的。帮扶最终还是要依靠各族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得以实现。一要把各族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放在公民权利的角度来看待。应将脱贫攻坚工作上升到实现各族群发展权利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是实现《宪法》赋予各族群众平等享有各种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二是脱贫攻坚更应做到一般与特殊、眼前与长远、个体与社会、显性优势与隐性优势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二)结合“博弈”,补齐短板

做好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打造生态之城、宜居之城、文化之城、发展之城、活力之城,下大力气突破瓶颈、补齐短板、谋求发展,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子。

(三)结合全局,科学发展

践行民族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坚持“全市一盘棋”,科学调度、合理调配扶贫资源。

(四)结合政策,统筹整合

注重政策保障,加强资金统筹整合,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提高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

(五)结合“造血”,激发动力

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激发贫困群体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对自我发展意愿和能力的认知,引导贫困人员坚定脱贫志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主动作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思想上,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避免因缺乏了解而产生成见、歧视等不良思想倾向,要切实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真正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行动上,要实际作为,扶持、带动和激发各民族群众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各民族群众也要树立信心,用足用活中央、省(区)、市相关政策,在脱贫攻坚扶持帮助下,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到2020年在全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吴筱灵.社会资本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1.

[2]解@.贫困度量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6.

[3]刘廷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模式效果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7

Abstract:In view of the education existing situation in China’s poor area and the necessity of solve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of way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analysis the financial input on the education by governments and supporting policy, develop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in society participate, develop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existing situation in China’s poor area is a tremendous task of promoting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al progress.

关键词:贫困地区 教育现状 必要性 改善途径

Key Words:China's poor area the situation of education necessity path to development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体系正逐步走向完善,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还是如今各省市实施的免费义务教育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日益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对教育重要性的全面认识。然而,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以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投入情况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截止2007年底,低于我国新贫困线标准(我国贫困线低于国际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1067元的农村人口依然还有4320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北方内陆省份、西北、西南等区域。这些地区的学生所面临的辍学、失学率高,教育质量低下等诸多教育现状就更令人担忧。那么,如何认清这一现状,如何结合贫困地区自身的特点寻求发展教育的途径等问题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

一、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

(一)教育观念狭隘

近年来,在教育事业发展出现产业化倾向和一些贫困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致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出现较多的“教育致贫”、“教育返贫”的现象,一些农村贫困地区更是形成了“读书无用论”、“教育不实用”等狭隘、落后的观念,进一步导致了该类地区出现越贫越“愚”,越“愚”越贫的恶性循环。

另外,诸多贫困落后地区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受教育权利上,男孩子往往更具有优先选择权和主动权。从大量的统计数据来看,女童在教育问题上存在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低,辍学率高等“三低一高”现象。

(二)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具体地说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

1.贫困地区教育的人力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数量上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方面。首先,在一些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小学教师局部过剩,初中教师严重不足;城镇教师局部过剩,农村教师严重短缺等现象。其次,这些地区的教师多是“半教半农”的民办教师,其中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师文化素质和资格,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由于目前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保障及一些教师主观上对该些地区教育工作的轻视,使得这些地区多为“代课老师”从教而专业的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人才流失严重。

2.物质资源短缺主要是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设施落后。由于贫困地区本身经济基础较弱,再加上一些地区的当地政府不愿将大量的财政用于发展收益期较长的教育事业上,甚至一些地区还存在挪用教育财政拨款等现象。随着人口的增长,使得该些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另一方面,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教师人才难以引进,教育设备落后。从各类媒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部很多贫困山区学校的学生在破旧不堪的校舍中学习,而先进的教育手段更是无从谈起。

3.信息资源不足。我国贫困地区多集中在深山、偏远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导致信息闭塞,与外部环境交流较少。这些原因直接导致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落后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制约了贫困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教育质量低下

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低下集中体现为学生的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升学率低以及贫困地区人口中仍存在较大比例的文盲、半文盲。据中国网披露由中共中央党校组织的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完成初中教育的学生不足30%。而1998年在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抽样调查中显示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20.7%, 分别比中、东部高出5.8和7个百分点。此外,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学生而言难以学以致用、学有所成。这也是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表现之一。

由于上述各类原因造成的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方法简单落后,教学内容滞后甚至偏差,使得一些走出大山的孩子难以适应现代人才的竞争,难以改变自身的处境。

二、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必要性

1.教育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首先要靠人的力量来推动。“知识改变命运,智慧创造财富”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对于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归根究底便是知识和人才。以往我们的扶贫工作多停留在物质、资金的直接支持即所谓的“输血”,但此种方法只能在小范围、短时间中有一定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现状。要从“输血”转变为“造血”,使其自身具备脱贫致富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便是在引入技术、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因此,从改变扶贫方式,提高扶贫效果的角度看,也必须把教育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2.教育是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经说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后,不光要有科技的力量、物质的力量,还要有精神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而教育不仅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专门化人才,包括能处理可持续发展技术方面的自然科学人才,能处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社会科学人才以及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等。所以,教育在贫困地区的长期健康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逐步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途径

(一)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加大教育扶贫的政策支持

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事业的组成部分,政府在其中必然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是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主体。而政府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关键是寻求资金的落实途径和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

1.落实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开辟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首先是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地方政府应严格按照财政预算拨给教育经费并且应该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相应增加教育经费,以保证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切实享有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我们应开辟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来获得教育经费的多方供应。渠道一:国家应设立教育扶贫专项基金,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捐助,扩大基金的来源渠道并且制定严格的法律化操作规范,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防止教育资金的挪用和流失。渠道二:改变国债使用结构,使其在合理的比例上向教育扶贫上倾斜。渠道三:积极争取有关国际组织的援助。总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我国10个不发达地区开展援助贫困地区教育项目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争取更多国际援助使更多地区受益。

2.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体制进行合理改革,引进、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诸多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体制上存在网点过多、过散,教职人员数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师生比例不合理以及教学质量低下等现象。那么,探索改善这些现状的政策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1)支持资源整合。撤并网点,按照师生结构比例合理布局农村、山区学校。另外,严格执行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淘汰自身文化素质低,教学工作主动性差的人员,逐步形成精干、高效的教职人员队伍。(2)落实并改善“支教”政策。虽然这些年来,我国许多发达地区开展对教育落后地区的支教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扶贫接力计划”,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而言支教活动存在教学持续性不够、人才流动频繁等缺陷,难以在根本上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因此,国家要对扶贫教育进行专项的制度制定,在引进发达地区“支教”人员的同时,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对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考核以提升其教学水平。

(二)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目前,我国教育整体上仍处在应试教育的阶段,而对贫困地区的学校来说将升学作为唯一目标让多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难以达到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这就需要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市场化倾向的教育模式,可以尽快实现贫困劳动者向职业劳动者转变,让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切实感受到知识创造财富的作用,防止教育“致贫”、“返贫”现象的频繁出现。首先,作为当地政府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推进教育、生产、销售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当地人们脱贫致富和市场竞争意识,为发展农村、山区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其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另一项重点是让该些地区无法上大学的孩子接受现代职业技能教育,掌握现代化的生产劳动技能,使这些孩子进入城市后能够凭一技之长获得较好的生存环境和较高的劳动报酬。并且在此基础上,鼓励这些学生回到家乡,成为改变家乡现状,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三)逐步在贫困地区推广远程教育

我国欠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深山、荒漠,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的地区。而如果将数字电视、网络等科技运用于教学便克服了地域和距离的限制,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得到城市学生相同的教学水平和信息量。当然,远程教育在贫困地区的推行还需要资金和技术上的进一步支持以及更多的试点工作的展开,但笔者认为发展远程教育将是针对改善贫困边远地区教育落后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既是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将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与逐步调整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说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德刚.西部教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余祖光.终身教育下职业教育的扶贫助困功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

[4]杨罗观翠,陈美招.社区式学校社会工作在INGO教育扶贫中的运用与挑战[J].社会工作,2008(1).

[5] 邢建华.教育扶贫,政府与政策唱主角[J].老区建设,2004(10).

[6] 郭臻琦.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3).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8

一、精准扶贫的要求

(一)实现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扶贫的开始。在之前的扶贫机制中,存在着严重的贫困对象模糊问题,没有实际的贫困居民调查,而是由基础干部进行推测估计,或者是重点县年年申请贫困县证明,舍不得摘下贫困县的帽子,还有就是居民的贫困证明,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贫困识别没有做到位。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科学透明的程序,到一线对各个地区和居民进行调查比较,识别相对贫困的地区和居民。识别精确扶贫的工作是复杂繁琐的,更困难的是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多数的居民温饱问题都解决了,真正贫困的地区和居民潜伏更深,不容易比较得出,要真正实现精准识别,是一项庞大且重要的工作。

(二)实现精准帮扶

在精准扶贫这项“医疗”过程中,对症下药是尤为重要的。中国领域辽阔,各个地区有独特的地理特性,也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原先的扶贫机制就是采取一锅端的整体帮扶,没有把针对性强的扶持工作做到位。如何分清贫困地区的差异性,实现针对性的扶贫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首先结合贫困地区或者贫困居民的实际情况,与相邻地区和相邻居民相比,怎么导致的贫困,在科学的分析贫困原因后,做出相应的扶贫措施,从而实现逐步脱贫。

(三)实现精准管理

实现精准管理是不断推进脱贫政策的有效途径。在现代的信息化社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精准客观的扶贫管理。一方面,通过更科学精细的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地区和居民的贫困水平,用客观的数据反应是最准确的证明,并且建立数据统计系统,实现扶贫政策的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扶贫管理情况要进行实时的改进,比如说某个地区进行一段时间的扶贫帮助以后,取得的成绩再进行评定,是否脱离贫困标准或者达到何种程度都应该有详细的记录,保证精准扶贫的科学实施。

(四)实现精准考核

实现精准考核是监督和推进扶贫政策不断实施的动力。精准扶贫是扶贫人和扶贫对象的双向工作,在整个扶贫工作中,精准考核是必不可少的,扶贫双方是要实现透明行动,以便与考核的实效性。贫困地区和居民清除政府的扶贫措施和力度,政府了解贫困地区和居民的具体行动和生活情况,双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的评价考核,进而督促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促进贫困地区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二、精准扶贫的常见问题

(一)谁来扶

在整个精准扶贫的机制中,扶贫主体不仅仅包括政府,这样传统的扶贫主体是不完全的认识。在这个庞大而艰巨的工作中,扶贫主体是政府、社会和扶贫对象组成的,只是这三项主体在整个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完成扶贫这项工作,特别是社会和扶贫对象,都要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社会进行合理调整,地区和居民进行积极配合和学习,好像是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一样,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现,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除了教师的言传身教外,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和专研。所以,扶贫主体要准确定位,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扶贫脱贫的行动中。

(二)扶持谁

确立精准扶贫对象。扶贫资源与扶贫对象发展意愿的供需对应是精准扶贫的精髓,例如在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中,要做到不同的扶贫开发方式对接贫困水平不同的扶贫对象,不同的地区适合不同的扶贫开发项目,不同的居民也适合不同的开发途径,在贫困对象和扶贫资源上进行有效对接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另外,要实现扶贫对象的进入和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大力的扶贫工作开展中,贫困地区和居民的减贫脱贫将成为一种常态,需要定期地针对该地区和居民进行调查分析,实时监测评估,更清晰地发现贫困行为机理,构建扶贫对象正向退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贫困风险防范体系,尽可能防止非贫困进入、贫困持续以及再次返贫的现象发生。

(三)扶持方向

扶持的过程是扶贫的主要环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独特资源,不同居民也有不同的情况和性格,劳动力、土地、技术或者其他的发展资源都是脱贫的路径,选择合适的发展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大力发展,都会实现成功脱贫。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发展资源,只要认真在做每一项工作,相信扶持的工作都会圆满顺利。值得注意的是,在扶贫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生计风险,发展方式的传承、创新和兼容问题都应该考虑周全,把扶贫的道路走稳、走正确是该项工作的宗旨。

三、精准扶贫实现经济转型的路径

(一)提高扶持对象的能力,实现根本性扶持

要实现彻底的脱贫,刨根问底,还是要提高扶持对象的能力。在具体的扶贫行动中,要着重选取培养扶贫对象能力的项目,而不仅仅是解决目前温饱问题的资金。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扶贫工作中,增长了扶贫对象的知识,锻炼了扶贫对象的能力,学习到了真正的发家致富本领是扶贫的根本目的。比如说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或者大力发展教育,保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严格执行扶贫制度

扶贫制度的执行要严格,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制度,是取决于扶贫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扶贫制度不只是摆设,需要监督保证严格实施。毫无疑问,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尽管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也必须使扶贫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完善精准扶贫识别程序、联合帮扶制度、工作经费专项制度、效果评估机制以及监管机制等各项制度,并且在各项制度要求下,按质按量地进行每一项工作,做到客观透明,真正地把服务人民、共同脱贫的理念作为己任。

(三)增加扶贫影响力,调动社会各层力量

不可否认,精准扶贫也是一项艰巨的社会事业。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单一的社会力量是不足以实现广大地区的短时间脱贫的,需要动用社会各层力量,众志成城把这项工作做好。从宏观层面上看,要采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方式,整体推进扶贫工作。从微观层面来讲,要建立以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多元帮扶制度。毕竟政府力量是单一的,贫困地区是广博的,贫困居民也是多数的,政府如果通过增加扶贫影响力,提出相应的社会扶贫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其他政策,共同投身扶贫工作的大潮中,贫困地区和贫困居民的发展就会加快速度和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针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扶持

根据不同地区特征进行分类扶持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广物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优势,也有不同的劣势,在进行扶贫之前,需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科学调查,包括地理、气候、人文等情况,都进行合理的分析统计,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采用不同的分类扶持,仿佛在教学中要采用“因材施教”的道理一样,针对每个不同的地区制定量身定做的扶持措施,是有效且重要的。

四、结语

精准扶贫是我国针对之前的扶贫政策更进一步的改进,是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意义。精准扶贫是较科学的扶贫政策,如果再加以合理的农村经济转型路径,对扶贫的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各级政府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关键问题,找到合适的路径,实现农村经济的成功转型。

作者:方照光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超.精准扶贫背景下沙市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时代农机,2016(9).

[2]郭虹.以创新理念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基于平凉市农业农村发展状况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7(1).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9

把低收入农户异地建房作为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衢州“七山半水两分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重点在山区,难点在低收入农户。进入新世纪,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10%以上,但与全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市低收入农户户数、人数占比明显偏高,而且,这些低收入农户的绝大多数地处山区、库区和生态功能区,立地条件差、资源缺乏,就地脱贫难度很大。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加之农民的住房条件普遍较差,不少还是泥瓦房,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从2001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把下山异地脱贫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把解决下山农民住房问题作为异地脱贫的基础和关键来抓。与各县(市、区)委、政府签订责任书,列入工作考核。先后制定了《衢州市下山移民总体规划》、《衢州市下山异地脱贫小区(点)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聚集约、梯度转移”原则,大力引导生存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区农民迁移下山,促进贫困区域人口易地建房脱贫致富。具体实施中,我们采取两种模式进行安置:一是集中安置。主要有三种对象:①地处高山、远山且居住分散的低收入农户;②地处生态源头地区、主要流域、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的农户;③地处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户。二是分散安置。按照农民自愿、形式多样、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对有下山移民意愿、经济条件较好并愿意分散安置的对象,给予集中安置下山农户同等补助政策,鼓励其自行到城市购房或中心镇建房。由于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建房问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民下山异地脱贫。

把因地制宜作为推进下山农民异地建房的重要原则

在推进下山异地建房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农民实际承受能力,按照集聚集约原则,合理选择建房地点,科学确定建房模式。一是在建房地点的选择上注重与推进城市化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相结合。安置地点定在哪里,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搬迁下山后的生产生活,更是决定农民是否愿意搬迁下山的直接因素。按照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根据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下山异地安置小区和集聚点。主要采取三种方式:①依城建区。如龙游县在县郊十里铺划出196.5亩土地建设下山脱贫晨东小区,建成后可安置农户983户3000余人。②依镇建区。将脱贫小区选择在中心镇规划区范围,引导农民向中心镇集聚。江山市、常山县、龙游县在推进高速公路、重大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衢江区在推进乌溪江库区农民异地安置时,都把安置点选在凤林、球川、廿里等中心镇上。③依村设点。将脱贫小区点建在中心村,引导山区农民向中心村迁移。如柯城区、衢江区在安置“8.15”洪水灾害灾民时,充分考虑到农民故土难离以及方便农业生产的实际,把农民就近安置在中心村,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二是在建房模式的选择上做到与农户意愿相结合。为节约土地,我们明确规定了新建住房面积标准,根据人口多少分大、中、小三个户型,大户面积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中户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小户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同时,我们对不同建房模式,采取不同政策。限制独立式住宅,提倡联立式建房,鼓励公寓式安置。在建房方式上既可以集中建设,也可以农民自建。对于公寓式安置农户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进行扶持。对于集中搬迁村的低保、五保等救助户,村里专门划出一块建设用地用于救助户新建房屋,并由村里负责建设,无偿提供给救助户居住,其原有住房及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

把政策创新作为破解下山农民异地建房难题的根本之策

缺资金、用地难是推进下山异地建房过程中的两大难题。近年来,我们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着力破解资金、用地等难题。一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①认真执行省有关补助政策。对低收入农户给予每人5600元的补助,属于住房困难户的再给予每户5000元的补助。②加大财政投入。市、县两级每年都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下山脱贫,2008年全市共投入下山异地脱贫资金5.03亿元,其中市、县、乡三级筹措4010万元。如江山市每年安排800万元,在省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人补助2600元。③盘活土地资源。主要是利用宅基地整理的耕地折抵指标政策,在整村迁移的村实施宅基地整理项目,通过净增耕地折抵指标有偿转让筹措资金。如龙游县在2006年就出台退宅还耕的激励政策,对通过宅基地整理获得的新增耕地,在扣除新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后,由县财政给予每亩3万元的奖励,主要用于建设用地复垦、下山脱贫集聚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对迁建集聚点的农户进行补助。其中直接到户的补助资金为1.2万元/亩。衢江等地还对农户拆除旧宅按每平方米60~8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对小块空闲宅基地按每平方米2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④实行规费减免。对下山脱贫建房的农户免收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经营性收费减半收取。⑤探索市场化融资。如龙游县为及时启动晨东小区建设,由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奔康投资公司,向农发行融资1.2亿元,解决了启动资金缺乏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在柯城区、常山县等地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共为50多户农户发放抵押贷款587万元。二是多措并举解决用地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①用足用好省定指标。积极争取省国土部门支持,对下山脱贫小区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计划单列。②复垦新增。鼓励农民建新拆旧、一户一宅,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加大下山脱贫后农村宅基地复垦力度,盘活存量。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共有500多个自然村近10万人口迁居到中心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3000多亩。③开发低丘缓坡。我们充分发挥低丘缓坡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宜居、宜建的低丘缓坡地块进行开发,开发后的部分指标直接用于村庄建设用地。

把强化服务作为下山农民异地建房的重要保障

对异地集中安置的下山脱贫小区按照农村新社区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施社区化管理。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在每个下山脱贫小区建设之前,都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并力求规划科学合理,设计先进配套。在规划中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相结合,突出产业支持;注重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相协调,突出个性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注重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实现人文与自然和谐;注重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实现城乡统筹、资源共享。二是加强农民建房服务。主要做好“三个一线”:①培训指导在一线。为农村建房户送去“四个一”,即一份告知书,告知建房审批流程;一套农村住宅设计图纸,引导按图施工;一套资料,宣传农村建房有关知识;一次现场咨询,安排专业人员赴施工现场对建房户进行实地宣传指导。②安全监管在一线。规划、建设、工商、质监、安监等部门组成农村建房质量检验监督小组,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建材市场、农户建房工地开展现场检查,对农民建房进行质量验收。③高效服务在一线。实行“制”、“联合一站式”审批,缩短建房审批时间。组织技术人员积极开展科技、规划、设计“三下乡”和为农民建房、修路、改水、改厕、改善人居环境“五服务”活动,引导农民文明、科学建房。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加强部门资源整合,做到下山脱贫小区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服务跟进到哪里。充分整合村庄整治、农民安全饮用水、康庄工程、农村沼气、大中型水库移民、农村信息化等工程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下山脱贫小区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连锁超市、农业生产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把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下山农民异地建房的根本目的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10

【题目】民企参与精准扶贫的问题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与作用发挥

【第三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动力及参与机制

【第四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扶贫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问题解决之道

【展望/参考文献】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研究展望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贫困问题的治理,扶贫工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扶贫方式是社会救助式的,改革开放之后扶贫工作方式是制度创新式的。当前,历时已久的贫困问题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表现特征,致贫因素多且复杂。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为方略,注重精准、注重实效、注重因人因村精准施策。五年来,全国上下各级各部门都立足于各自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显着成效,有 6000 多万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且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五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比例在 10.2%,目前降至 4%以下,脱贫攻坚工作不但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也激发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创业热情,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都有了大的提升①。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扶贫任务仍然艰巨,各地发展不平衡给扶贫工作带来了的不利影响,也较大程度上阻碍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不平衡主要表现有三个特征:一是横向的不平衡,指的是区域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二是纵向的不平衡,主要指的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三是行业之间的不平衡,行业之间的差异带来相应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②。

(二)研究的意义。

1.理硕意义。

本次研究,首先分析鹤壁市民营企业扶贫现状,分析民营企业在扶贫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现状,从多个层面研究总结鹤壁市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对今后如何创新思路,在扶贫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给出自己的建议,旨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弥补政府扶贫的缺陷,进一步改进扶贫工作方法,探求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鹤壁市的扶贫攻坚工作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2.现实意义。

尽管近几年鹤壁市的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政府依旧是扶贫攻坚的第一战场,民营企业还是扶贫的新生力量。本硕通过对鹤壁市民营企业扶贫状况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当地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参与扶贫工作的内外环境,便于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营企业扶贫格局,对鹤壁民营企业扶贫实践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振兴都要先于我们国家多年,好多社会硕家、经济硕家都对该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着丰富的理硕成果:

阿奇 B卡罗尔(Archie B. Carroll)提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Pyramid of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他研究认为,民营企业应当承担起该负的社会责任,在特定的时期内,民营企业和社会之间,有着四个层面的含义,第一,社会对民营企业具有经济上的期望和依赖,第二,社会对民营企业具有法律上的期望和依赖,第三,社会对民营企业具有伦理上的期望和依赖,并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归为第一维度。民营企业作为扶贫力量,应该着眼于贫困问题解决的创新,按照大卫伯恩斯坦(David Bernstein)在其经典着作《如何改变世界:社会民营企业家和新概念的力量》中所说的利用民营企业精神,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致力于贫困问题解决。③瑞典着名经济硕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作为诺贝尔经济硕奖获得者,他把经济分析联系到社会的、人口的、制度的条件,他提出亚洲国家存在着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条件,这些制度性衰弱的根源是人民参与程度低以及刚性的、不平等的社会阶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可以提高贫困人群的参与程度,为贫困人群提供就业机会,降低社会歧视与排斥,同时还增加了贫困人群获得社会保障的可能性。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的民营企业理念始终是以贫困问题为中心开展,他相信民营企业能够将消灭贫困的战斗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加速消灭贫困。他认为自由市场不仅不能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还有可能加剧贫困、疾病和贫富差距。

缓解贫困问题必须引进民营企业模式,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不应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利益,应该更多的是创造社会效益。

国外很多硕者认为民营企业扶贫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以企业适合扶贫,企业应该扶贫为出发点,倡导民营企业进行扶贫。从企业的目标来看,国外硕者认为企业在扶贫的过程中要改变自己的目标,不能只以利益为最大化;从扶贫的方式来看,国外硕者更侧重,企业应该怎么为农民提供便利、利益,大多扶贫方式都是企业怎么给予帮助、怎么付出。由此看来,国外的研究大多是理硕性质的,但是缺乏对在实际扶贫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缺少多方合作共同扶贫的扶贫理念。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许多社会硕家和经济界硕者针对我国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宝贵的理硕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多都是围绕政府扶贫展开讨硕,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方面的的研究还很缺乏。

1.关于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必要性的相关研究。

马晓英认为,贫困人口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扶贫工作不能靠政府单打独斗,应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进来,形成扶贫工作合力,加快扶贫工作进程。其中非公有制经济责无旁贷。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硕置。

陆景林指出:在众多的扶贫手段中,产业扶贫最重要。民营企业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应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好民营企业生力军的作用。④2.关于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内容的相关研究。

汪三贵提出新形势下中国反贫困的三个政策取向:让贫困群众更多从经济发展中受益,通过改进项目瞄准方式,提高贫困人口反贫困参与度提高扶贫投资的针对性和效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香港地区对民营企业的定硕是,它是介于社会服务部门和商业组织之间的社会基本单硕。它更多的强调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把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它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倡导助人自助的思想理念,鼓励民营企业拿出较高的收益用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3.关于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方法的相关研究。

张琦在对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机理与动力机制的研究中提出,引导民营企业帮扶农民脱贫致富,要积极探讨多种渠道的对接与合作,在民营企业和村集体、贫困人口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实现共建共享,逐渐改变单纯捐助形式的扶贫方式,慢慢的把企业对农民的资金扶贫变成产品扶贫,企业具体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来,从而让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在新形势下工业反哺农业是扶贫工作的一条可行途径。⑤姜一凡研究指出,过去的扶贫工作中始终围绕农业生产这个中心开展产业扶贫,土地还是用来种地的。他认为新时期的产业扶贫应改变传统的模式,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的重点内容,从交通、农田水利、人畜吃水、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渐从根本上脱离贫困,让我们的扶贫工作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4.关于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相关研究。

吴桂枝对民营企业扶贫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是密切的,目前普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政府在主导产业扶贫中没有厘清自身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的职能定硕;注重了眼前利益,产业扶贫后劲不足。她强调,在民营企业扶贫中,政府应转变观念,注重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硕化素质,同时帮助民营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工夫。

徐绍成认为民营企业在产业扶贫中受诸多因素的困扰:人才缺乏,产业扶贫对人才是有专业要求的,现实当中这方面是薄弱环节,民营企业和扶贫之间的衔接显得生硬勉强。缺乏完善的的制度支持;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滞后,推广复制难;贫困农民观念落后,抵制扶贫。并提出,要想在产业扶贫中更好的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就要多措并举,注重实效,立足长远,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等,通过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提高产业扶贫成效。⑥总的来说,中国的硕者除了强调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重要意义以外,还对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研究,对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提高。对于产业扶贫,中国硕者不仅仅是理硕上的支持,更多的聚焦在现实中扶贫的问题及对策,而且还有不少硕者已经关注到了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政府、企业、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开始强调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扶贫理念。本硕主要强调:以民营企业扶贫主题关系为视角,以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者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把鹤壁市的产业扶贫作为研究样本,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产业扶贫的硕献资料,对我国当前的扶贫政策进行了反复硕习和分析,根据鹤壁市实际工作,对各县区、乡镇民营企业进行调查走访,最后提出发现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

(二)研究方法。

1.硕献资料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查阅大量与产业扶贫有关的硕献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分析硕证。深入硕习国内外专家硕者有关贫困和脱贫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同是,为了更多更全的摄取知识,还借助了各种网络途径来收集材料,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硕支持。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11

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财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

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精准扶贫,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目标任务

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到

2020

年,支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贫困村至少发展一项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从事一项特色种养业,掌握

1-2项实用技术,

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脱贫,确保全县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市场导向、群众主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始终瞄准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紧紧围绕户脱贫、村出列标准,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凝聚社会合力,加强示范引导,注重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四、工作重点

1、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扶贫。

重点支持贫困村立足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粮食、蔬菜、水果和畜禽等种养殖生产专业村,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结合“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示范、创业平台、就业基地等作用,把产业园打造成现代农业的产业园、脱贫攻坚的就业园、

“三变”改革的示范园、三产融合的综合体,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优先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试点,支持粮食专业村实施“双千工程”,实行农牧结合、以种定养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支持围绕国道、省道沿线,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和蔬菜贮藏、保鲜等体系建设;支持畜禽养殖专业村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种养殖模式,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支持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参与扶贫意愿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资金扶持或享受扶贫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带动和帮扶贫困户通过就业、入股、发展产业等途径增收脱贫。

2、大力支持推进光伏产业扶贫。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重点支持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以及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优先开展光伏扶贫。建立完善光伏扶贫资产监管和收益分配机制,兼顾村集体和贫困户,注重收益精准流向贫困人口。

3、大力支持推进金融扶贫。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贫困村产业扶贫的金融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鼓励协调金融机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贷款产品,重点支持贫困户生产经营活动和增收创收项目。不断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放贷模式,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分贷统还模式。对因无劳动力、户主年龄超过

60

岁的贫困户,可以采取户贷企用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到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组织参股。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的长效机制,及时补充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面推广面向贫困群体的扶贫小额贷款保险,分散贷款风险。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意愿、有贷款意愿、有还款能力和还贷措施的贫困户提供

5

万元以内、

3

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按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的信用贷款,确保全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

4、大力支持推进农村电商扶贫。

积极整合资金,支持加快推进贫困村道路、互联网、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电商发展条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贫困村开办网店及从事电子商务服务免费开展培训。加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电商知识培训,帮助贫困户对接电商平台。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引导和支持贫困户开办各类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贷款支持,打造一批“电商扶贫村”。

5、大力支持推进资产收益扶贫。

鼓励股份合作帮扶模式,引导贫困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可入股经营的资产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合作、土地托管、土地股权合作、订单保底收购、资金互助等途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可以折价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按不低于

XX%的比率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释放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和收益权。积极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贫的清产核资、股权认定、利润核实、收益分配、股权变更、清算退出、资产处置等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科学有效、标准规范、便于操作的管理流程与模式,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扩大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6、大力支持推进村级扶贫工厂建设。

结合特色产业、家庭手工业发展和中心村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坚持科学规范、经济实用、快捷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充分利用闲置村办公用房、企业厂房、学校房屋等,因地制宜推进村级扶贫工厂建设。建设所需资金,采取财政补助、乡村自筹和社会援建等方式筹措。优先在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实施,分期分批建设,坚持产业项目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设立加工点。要精心选择带动企业和就业项目,引导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扶持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手工业品牌。推广“龙头企业+扶贫工厂+贫困户”发展模式,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规划衔接、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2.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运用产业基金、金融资本、社会资金、

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市场、企业和社会资源投向贫困村。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上,要给予贫困村、贫困户、带动贫困人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或倾斜安排。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12

一是农村政策执行情况好,农民对惠农政策的落实满意率达100%。对减轻农民负担的满意率达95%,表明近年来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农民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满意率为70%,显示出大多数农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收入,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退耕还林、种菜种烟、干果药材是这几个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三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扶贫工作力度越来越大,90%的农民对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感到满意。

但也有部分农民对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不了解,有惠农政策宣传不到位的现象。调查中发现,农民反映集中的问题有: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畅,电压不足,饮水困难,信息不灵,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瓶颈”,这是农民反映的共性问题。

二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滞后,主要是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电视节目频道少,致富信息了解少,科普读物看的少,文化宣传进村少。农民最盼的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化。

三是科学技术推广不够,农民参加技术培训少,科学种田的意识差,农村科技人员紧缺,农民对只卖种子,不搞服务的做法很不满意。

四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比较突出,村级卫生室条件差,人员素质低,中心卫生所设备简陋,不能正常地开展体检确诊,医疗收费不规范,病情原因不清楚,农民小病拖,大病扛,耽误了有效治疗。

五是农民教育支出大,近年来农村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但农民教育负担重。其原因是村里无小学,学生上学远,家长要陪读,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减免了学费,但学生各种开支更大,给农民脱贫致富增加了难度,农村教师水平较低,缺乏敬业精神,影响了农村学生教育质量。

六是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而部分村干部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培养一批懂技术、有能力、有知识、有敬业精神的年轻基层干部。

为了真实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以铺坪村为例,将近年来农村的发展情况和现实问题作以阐述。

铺坪村位于野三关镇北部,东接长阳,南交鹤锋,西连建始,北邻磨坪。鼓磨公路横穿中心,铺坪小河将村分成两块,与野三关镇相距40公里,远离巴东县城140公里,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水田150亩)。全村14个村民小组,258户,890人,劳动力480个。

近年来,勤劳朴实的铺坪人民在59岁的村支书向永浩的带领下,抢抓各种政策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在国家建设项目投入较少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了农民衣食住行的基本困难,正逐步走向富裕。尤其是一大批农民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军人物,极大地推动了全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人民生活和社会事业正在发生变化。

一、当前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

在调查中了解到,铺坪村农民脱贫致富主要得益于以下四种途径:

(一)产业结构调整造就一批致富能手

全村种植蔬菜300亩,魔芋200亩,烟叶630亩,水果60亩,人均一亩经济作物,以龚万军、田宗华为代表的种植大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仅自身受益,还带动周边60多户农民联合经营,年收入过万元。养殖大户田秀才、肖家宽、谭明玉年出栏生猪在80头以上,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2012年全村生猪出栏1000头,存栏1 100头,年出栏20头以上的有10多户,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个体经营加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铺坪村地处原鼓楼乡的边缘,离集镇较远,但那里有煤矿、木材、药村、大理石。经常有客商出入,有部分农民瞄准这一商机,从事个体经营,一方面方便群众和客商,另一方面自己也得到可观的收入,该村从事电器、餐饮、副食、农机经营的个体户就有8户,这些人年纯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个体经营户为当地群众就近提供生产资料,捐资修路修桥,方便农户发展生产,做了很多好事,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农村交通运输催生一批致富典型

全村14个组都能通公路,通户达到90%,虽然路面质量差,但毕竟减轻了肩挑背驮的负担,现有大小运输车辆17台,一批从事运输行业的致富能手助推了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运输收入在80万元以上,为当地的经济流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全村有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159辆,男人骑着摩托种田,女人挂着手机做饭,在铺坪村再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四)打工经济成为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农业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一部分农民得以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涌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成为一支庞大的打工队伍,不仅为就业所在地创造了不计其数的财富,也为自己积累了一定的发展资金。铺坪村外出务工人员60人,占总劳力的四分之一,每年打工收入在180万元以上,更可贵的是一部分务工人员,在外面学到了一技之长,把先进的技术和致富的信息带到了农村,回乡创业,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二、农村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受各种因素制约难以脱贫,甚至返贫。主要有:

(一)人力资源匮乏导致群众脱贫难

一是农村留守人员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处于半劳力和无劳动能力状态,整体素质偏低,市场意识差,多数农民守着传统农业不放,不愿对致富项目增加投入,宁愿少收入也不愿冒风险。二是知识结构差,在家务农人群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小学及以下的比例高达50%。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农业收入低,劳动所得只能养家糊口。三是劳动能力不足,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使得不能承担强度较大的建设任务。

(二)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群众脱贫难

一是对农村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不够,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铺坪村有组级公路40多公里,全是农民投工投劳所建,道路质量差,交通运输困难,既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又造成人力物力浪费。二是电力设施落后,产品加工和家用电器难以正常使用。三是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造成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只能靠天吃饭,铺坪村虽然有一条小河,但没有条件利用,还给村民带来灾害,每到下雨季节,阻隔两岸人民,学生不能上学,农民不能下地,年久失修的木桥摇摇欲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2013年小农水改造项目有望在该村实施,这样就可以使当地水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三)教育投资和疾病导致群众脱贫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成本和医疗成本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本地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子女入学和就医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几乎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即:越是没钱上学的越是难以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越是没钱就医的越是身体素质差,一部分农民不惜“砸锅卖铁”,欠帐举债,供子女上学,支付医疗费用。

(四)市场经济风险导致群众脱贫难

由于山区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对市场风险的预知和预防能力相对较弱。仅仅靠买卖农副产品获取经济收入,往往受制于经销商,市场风险时常使农民蒙受经济损失。

三、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启示

总结该村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以下启示。

(一)农民脱贫致富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山区农民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缺乏,而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电力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等原因加重了贫因。因此,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立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应从以下五点入手。

一是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抢抓各种政策机遇,加快以农村路网、电网、水网、通讯网为主的“四网”建设步伐,解决好影响农民致富的交通、用电、饮水、信息传递等问题,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因灾返贫的风险。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山区耕地生产效率低,粮油生产能力与平原相差甚远,只能另辟蹊径,发展特色农业,因此,必须结合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烟叶、茶叶、反季节蔬菜、魔芋等特色产业,形成板块经济、规模效益。

三是加大致富信息传播力度。山区农民贫困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闭塞,造成农副产品和自然资源无法与市场接轨,应经常开展科技、信息、文化下乡活动,让更多的致富信息迅速流向农村。

四是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农技、畜牧、科技、农机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种养技术含量,提高农业产品的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是加大农民就业引导力度。随着农村劳动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各级政府部门应组织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将“打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积极开展务工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面向农民工,让农民工拥有一计之长。二是搞好服务,保护外出农民工的权益,使农民工有体面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二)农民脱贫致富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山区农民世世代代“蜗居”大山,要尽快脱贫致富,仅仅依靠外力作用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行内外结合。

一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山区农民之所以贫穷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自身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山区农民应加强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二要改变不良习惯。应从改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卫生等方面入手,搞好环境整治,搞好家庭卫生,搞好生态保护。三要提高捕捉商机的能力。思路决定出路,商机信息要转化为经营行为,需要农民广泛收集信息,认真分析市场,不断提高致富的本领。四要提高防骗拒险能力。提高识别假农药、假种子、假肥料、假产品、假信息的能力,减少上当受骗所造成的损失。

(三)农民脱贫致富需要市场当好向导

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固然需要加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但是更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为农民提供市场保障。一要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人人都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二要突出市场引导作用,山区农民发展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市场行情好则农民积极性高,市场行情差则农民积极性低。因此,要引导农民以市场调结构,不能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四)农民脱贫致富需要发展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对接,有效地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一要扶持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定单合作、股份合作、资产参与、土地租赁等多种形式,使企农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得、资源共享。三是要着力探索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在农企与市场之间建起桥梁和纽带。

(五)农民脱贫致富重在帮助贫困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