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14 12:47:14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小学语文教学法 教学模式 技能训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初等教育专业,是适应我国初等师范教育模式向职业技能教育模式转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人们将小学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技能类职业区分开来,过于强调它们的不同,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共性,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原则。它更趋向于把小学教师这一岗位看作与其他技术类工种等同的职业模式,在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为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如何适应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坚持以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需求为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走出一条符合小学语文教育规律的道路,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紧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符合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才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最好方法。

一、积极参加各类小学语文教师师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语文教学历史悠久,从最早的讲经,到民国时期的“国语”,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资讯的迅猛发展,各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思想层出不穷,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也更加活跃起来。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也成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与时俱进,紧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经常“回炉”,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而师资培训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回炉”的平台。从国家到地方,从专家讲座到主题座谈,从现场教学到网络培训,可以说小学师资培训已经贯穿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遗憾的是,作为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师却无法参与到这种只是针对小学教师的培训中来,无法从中受益。在教学中由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总是追着影子跑,观念更新不及时。造成课程内容与教改动态严重脱节,也就是课程教学滞后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求,难以反映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法发展的水平。老师拼命地教,学生拼命地学,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知识陈旧,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危害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要想紧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掌握教学法改革的最新动态,推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参与到这种师资培训中来。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搭建各种平台,鼓励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类师资培训中来,积极参与小学语文课的课程改革。(1)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纳入各个层面的小学师资培训计划;(2)聘请各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3)直接聘请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担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的教学任务;(4)走进小学教学第一线,让教法教师切身感受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革。采取以上的方式,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参与各类师资培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做到教学内容与教改动态同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二、积极创建各种教学模式,使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最终指向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它不能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和纸上谈兵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中,我们必须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际,打破书本至上、课堂至上、试卷至上等旧的教学和评价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变封闭为开放,将理论性与实践性、技能训练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等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

(一)适当整合章节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编辑出版了大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著作,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教材体系。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大部分教材过多注重理论的体系化、逻辑性、学术性,章节多、理论深,而实践环节却寥寥无几,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再加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时安排本就捉襟见肘,这些都背离了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取舍,做到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课外小组备课,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模拟教学。

由于教学法课时有限,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论教学,教师只能拿出很少的教学时间做一些简单的模拟教学实践,因此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从中收益,大多数学生参与模拟教学实践根本得不到保证,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无法应用到实践中。虽然师生一起备课、一起听课、一起评课,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示,但那只是缺乏切身体验的“纸上谈兵”。因此,本着“做中学,学中做”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集体备课、讲课、评课,教师及时检查,根据讲课情况,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课堂教学模拟实践。这样小组模拟教学与全班集体模拟教学评讲结合起来,既可以实现学生全员参与模拟教学实践活动,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技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

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讲授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基本规律,以及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技能。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说:“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①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各种语文教学相关职业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可是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那有限的时间去深入开展各种技能训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实践生活中才能真正获得”②。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每学期教研组都会举办演讲、朗诵、辩论赛、学生讲说课、讲故事、粉笔字、板书设计等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应变能力、站在讲台的胆量都有明显提高。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面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内容,对您现在教学工作帮助最大的是什么?”这一问题,85.6%的毕业生都选择了“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

以上事例恰恰说明了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针对语文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课外,变封闭为开放,将其与演讲、朗诵、讲故事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体味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在活动中训练教师口语,在活动中锻炼站在讲台的胆量,在活动中理解教学规律,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相关技能的培养。

(四)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最终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两种方式。

终结性评价,其表现形式为利用一张试卷来考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这种终结性评价注重结果,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学习的过程性,重理论评价而忽略了实践技能考核。也就是说,单纯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理论可能很扎实,试卷分数可能很高,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语文教学技能却得不到有效的考核评价。这种考核方式,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横向比较,而忽略了学习的纵向比较,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情感和态度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从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角度看,这种评价方式比终结性评价方式更客观,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在教学评价中过多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忽略了考核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考虑到了学习的纵向比较,而忽略了横向比较,也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所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我们要兼顾学习的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评价,不能简单地采用终结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笔者认为,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法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性质,我们在教学评价时,只有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平时考核、考试考核、技能考核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考核的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而真实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的均衡发展。

1.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法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以100分为例,在教学评价时,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可以确定为40分和60分。其中,40分为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时的态度、情感,以及完成各类作业、任务次数及质量的评分。60分则作为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2.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语文教学技能考核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现状,了解学习的优势与劣势,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我深信:只要我们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与时俱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学生在理论、语文教学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学改革定能在当代高职初等教育改革中生根、开花、结果。

注释:

①[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0.

②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9-52.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2

有的作者在引用文献资料的时候把没有整理的内容都写在论文当中,这样拼凑出来的论文思路混乱,层次结构也不全面,直接就影响了论文的质量。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

[6]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

[7]黄静.小学网络德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1(81)

[8]张耀灿,朱志刚.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J].学术论坛.2011(08)

[9]程守梅,夏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

[10]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马子茵.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

[7]徐睿.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8]胡馨元.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9]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3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作者引用他人的学术研究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涉及的内容都写下来,这样写出了的论文内容就很繁琐,论文的重点也不明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翁向新主编,《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群众出版社,1992年。

[6]崔相录主编,《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

[13]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4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即将进入中小学校的准教师,当前进行的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即是教师教育的“职前阶段”或“预备生涯阶段”,是为进入教师行业作“准备”。职前专业发展是进入教师行业的准入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1]这里的“高素质”,不仅指所培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要具有良好的学术理论素养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还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及积极、稳定的专业理想,是为我国中小学校输送合格的具备“职前专业发展”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教师本质属性的要求 

1994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拥有专门的技术和特殊的智力结构;第二,教师是专业人员。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和要求,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但需要达到规定的学历和具备教师职业道德,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三)中小学校人才需求特征的要求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改革的成效已显得举足轻重。因此,各中小学校都会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特别是新进教师的质量。一方面,对新进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师“本科化”,中学教师“研究生化”已成大势所趋。目前中小学校教师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已有在职教育硕士、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特岗计划、全日制教育硕士等等。其中,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创造了极好条件和提供了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对新进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职前专业发展”的水平上,包括新进教师的专业信念、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素养。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是近年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部2011年就强调“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大幅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比例,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原则上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3]2017年1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4]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职前专业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系统理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系统,其中,全日制教育硕士和指导教师是这个教学系统中的“双主体”。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生源质量还是指导老师的遴选和考评,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源质量方面。在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中,生源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决定着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性影响因素。而目前的状况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生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本文也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考察对象),一方面,在入学前后专业的对比上,报考非本科所学专业的考生占相当比例。有跨学科门类报考比如从理工科类专业考入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还有从非教育类专业考入教育类专业的,此类考生由于没有经过本科同专业的系统化训练,对于所考进的新专业来说,在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方面的积累上必然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复试阶段,也存在复试形式单一,考察内容不全面的问题。比如,缺少对考生两年后进入中小学从教意愿、职业理想的考察和判断等。 

2. 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考评方面。近几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招生规模上有了迅速扩张,这势必亟需一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来与其相适应。而目前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受到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的影响,没有足够重视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具体而言,指导教师存在导师类别模糊化的问题,专业型导师大多由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转型而来或兼任,少有单独遴选。学校在对导师的考核评价上,也只注重其在学科学术、科研的前沿和创新上,而忽视了行业技能的考察。 

(二)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因为起步晚,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还处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中,培养单位的管理者和一线研究生指导教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职前专业发展的内涵都缺乏深层的理解,不管是在管理措施、培养理念方面,还是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等方面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职前专业发展都存在消极影响。 

1. 专业信念空洞化。在大环境上,因为教师待遇低、压力大等原因,存在教师跳槽、职业倦怠甚至失职等等现象,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对从教的期望值降低。在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上,部分导师极少与学生联系,几个月也见不上一面,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专业信念的建立基本空洞化。 

2. 专业知识理论化。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大致为总学分的1/4。专业导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偏重于学科理论的讲授和和学术问题的分析,而对行业知识进行传授较少,忽视案例教学。同时,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也有学术化的倾向,相关指导性文件对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要求并不明显,加之很多导师并未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更谈不上认真贯彻执行。在很多学术型导师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局限下,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往往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更多关注学术理论的探讨与创新,缺少对中小学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3. 专业技能薄弱化。部分导师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时仍沿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思路,往往将研究生的培养与自身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偏重培养学术能力,而忽略了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部分导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了解太少、研究不足,有的导师甚至从未到过中小学,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参与的行业实践与技能训练。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改进策略 

为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全国教育硕士教指委等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鼓励各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作为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经济基础、中小学教育发展状态,以及本校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发展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化为核心,积极采取一些探索性改革措施。 

(一)强化复试内涵,考察生源职业潜力 

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生的特点,在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面试阶段不仅要对考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考察,而且不能忽略对其继续学习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兴趣进行考察。面试考官除了校内专业导师,还应邀请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对考生进行面试,分工协作,各有考察侧重点。校内专业导师重点考察其所报考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对专业前沿的了解程度。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则侧重考察其是否具备进入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态度。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最好能让考生进行短时(比如10分钟)的微课教学或者是实验操作,然后小组讨论,以考察和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作为老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潜力。 

(二)分类选聘,实行双导师制 

在遴选和聘请专业学位导师时,应把行业技能水平、行业基层服务的经历等作为遴选条件,并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标准。同时,从中小学校选拔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组成实践型导师团队,和校内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构建“双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校内学科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就能保障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职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统筹发展和提升。 

(三)营造教育氛围,培养专业信念 

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内在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行为导向,对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专业信念的建立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必须建立起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等职业信念,同时,建立起专业道德,并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这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核和理想的支点。作为培养单位、作为导师,应营造健康的教育氛围,通过教学、讲座、报告等形式,责无旁贷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 

(四)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的构建上,作为未来的教师,全日制教育硕士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个人在学习中的独到感悟、体验和经验总结。在专业知识的拓展上,不但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知识范围,而且要从知识的理解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奠定未来教师职业的学术性知识基础。同时,在学科前沿知识的构建上,要“紧扣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需要,把握理论发展动态,及时反映实践领域最新进展,将课程学习与知识变化和实践要求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 [5]在具体实施中,可以聘请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开设与基础教育和新课改相关、密切联系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还可以推进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的教学可以采用“理论+案例”的模式,利用讲授、自学、讨论、案例分析、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建立实践基地,规培专业技能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5]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为统筹发展他们的职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加强中小学校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是职前专业技能培养的基本要求。有了基地这个平台,就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实践基地的中学校长、年级主任和学科教师等)共同分析和讨论,以形成行业认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从课程学习、实践训练、教师指导等方面构建”0.5+0.5+1.0“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进校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在校内系统学习各类理论知识,着重专业知识的培养;第二学期,每周一半时间到中学开展教育见习,让学生參与观摩教学实践活动,一半时间在校内开展课程学习,让学生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开展课程专题选择学习。第二学年主要在中学进行教育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6]教育实践包括教学见习和实习、班主任工作的体验,以培养其教学能力、班级建设与管理能力、与他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专业反思能力等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同时将教学实践的成果通过学位论文的形式呈现。 

(六)规范学位论文,体现基础教育实际 

对于学位论文,“培养单位应根据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规范专业学位论文要求。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7]的要求,我们要引导全日制教育硕士高度关注基础教育实践问题,主动参与到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努力在解决中小学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撰写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际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在答辩时,须严格执行“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7]的管理规定,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并能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 

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是一项奠基工程,在科学确立全日制教育硕士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前专业发展的规律,积极创新理念,探索培养模式,以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培养质量,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高层次、应用型、多样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教指委发[2011]04号.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8届第15号,1993-10-31. 

[3]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EB/OL].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4/201102/114836.html.

[4]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1-17. 

[5]林蕙青部长助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Z].教研司〔2011〕3号.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5

1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可有效地阻止人们继续破坏生态环境,但是环境保护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在这种大背景下,环境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系统中必要开展的主题教育,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被动学习能力比较强,都是靠身边的环境耳濡目染地学习,[1]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加环境教育,更有助于人们形成环保意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代的小学生都进行了良好的环境教育,并借此形成了环保意识,在他们步入社会时就会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在这种保持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进行环境问题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教育关乎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也是人与自然是否能够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石。

2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和问题

2.1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影响

虽然我国早已经提出素质教育这个观念,并开始实行,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广大的教师和家长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了,在他们心中考试分数和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许多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考核任课教师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求他们能够考高分就好,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环保意识等素养根本不作要求。然而,大多数家长则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自己根本不过问。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小学生忙于“应付”教师家长给的课业压力,根本没有精力去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2.2 教育工作人员的环境教育意识比较淡薄

首先,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得不够,所以在他们工作中环境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没有。然而,小学生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如果教师根本没有环境教育意识,小学生也根本形成不了环保意识。

其次,几乎所有小学的语文试卷题目中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涉及环境的,并且教师在任课过程中,所教学的内容也是偏向试卷所呈现的重点。因此,如果学校的语文试卷不涉及环境问题,教师和学生也就不会去重视环境教育。

2.3 小学的语文教师关于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

关于环境教育最主要的是学以致用,即让小学生在得到环境教育理论的同时,还要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但是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还是重理论轻实际地对环境教育进行教学,这样单一的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小学生对环境教育的学习兴趣,从而就不能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方面的素养。

2.4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环境保护的题材很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题材大部分都是关于动植物和自然风光的,环境保护类的题材很少,这就体现出教育人员在编排小学语文教材过程中,也不怎么重视环境教育。同时,就算是仅有的环保类的题材,教师也不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就是形式上的讲给小学生们听,而这样根本不能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针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环境教育所出现问题的措施

3.1 加强教育人员与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知

教育人员与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对于学生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才是重中之重,一个只会考试得高分的“考试机器”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和贡献的人,甚至可能危害社会的安全,并且在未来社会也会逐渐地淘汰“考试机器”,而追求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在教育人员和家长的正确思想引导下,小学生的素养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为其茁壮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增强教育人员的环境教育意识

教师的教学作为学生得到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能够有良好的环境教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向学生不由自主的渗透,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而对教师进行关于环境教育的培训,是可以提高教师环境教育意识的最重要途径,培训大体上分为在职培训和职前培训这两种,在职培训就是教师在空余时间,去参加关于环境教育的培训班;职前培训就是教师在师范学校当学生时,积极地参加学校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除了培训之外,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环境教育意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请教相关的专家和学者。

3.3 加强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实践

环境教育注定是一个注重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育,所以要着手于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学以致用。实践能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为小学生形成环保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学到的有关于环境教育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结合,从而使环境教育的理论知识在小学生的意识中铭记,并在以后所遇到环境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或处理问题。所以,小学生在学习了环境教育的理论知识后,应该主动的参见实践活动,[2]而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来参加社会实践,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4 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制时,适当增加关于环保的题材

在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编制时,可以适当地增加环境保护类的篇数,但编排的知识既要保证符合逻辑,又要满足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例如,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应该适当的多添加一些关于环境教育的基本概念,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年级的教材中应适当地添加一些问题,让小学生进行思考,在考虑的过程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而促使学习环保知识更有效率。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6

(一)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其知识更新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的甚至达到“食古不化”的程度;二是学生“失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表述基本趋同,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整体“失忆”。教学效果不明显,考试完毕所学知识基本上被遗忘。这三个问题,可以通过“契约学习方法”加以解决。从教学内容看,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它是一个可以极大地进行扩展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自然辩证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两部分内容。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说,可以从自然观的角度讲“宇宙之运行”;也可从生产力角度讲“科技之功能”;还可从软实力的角度讲“知识与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角度说,可以从“为人民服务”角度讲“思想”,以“特区”为中心概念讲“邓小平理论”;以“党性”为基础讲“三个代表”;还可从“人本思想”及“传统文化”切入讲“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多数情况下,该课程按传统的教育模式,实施的是理论宣讲式的教学。而按“契约方法”实施的马克思主义新教育模式,则试图在不减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这种“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有所改变。作为一个适应当代教学改革要求的“开放课程”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育模式力争以“课程项目”的形式嵌入传统教育模式之中。其“课”为大课,意在同学众多参与、构建宏大理论;其“程”为“工程”,即包括众多管理事项及实际演练;其“项”为“强项”,即强化项目意识、提倡同学要各选其“强项”、各展其能;其“目”为纲目,以加强“听说读写”为纲、以发展“德才学识”为目。按照项目制订的规则和要求,在每周四学时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实施一个学时的“自主学习计划”,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并紧密配合网上教学平台为基础的在线交流与成果展现。

(二)契约学习新教育模式方案及其实施本次活动实施的起始阶段比较艰难。多数学生不理解如何构建新的、打破常规的师生沟通及学生协作的方式。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比较长时间的、充分地协商,才能逐渐制定并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育模式项目第一阶段实施及平时成绩阶段性考核总体方案”。这一方案明确了“新教育模式”的宗旨、意义、活动内容等。基本的活动内容是在2011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两个班(每班175人,共350人)的范围内开展以“契约学习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试验,其中涉及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案公布并再三修改后,绝大多数同学加入了这一活动的行列,并在E-Learning平台注册(350名学生有346人注册了本课程平台),完成契约学习的计划事项。方案规定了项目实施的时间、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及考核的方法。中心内容是在基本不改变其原有教学体系的情况下,以计平时成绩的方式考评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方案规定:“平时成绩满分为40分,平时成绩按同学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及作业效果进行考评,实行累积分制,积满40分为止。同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作业类型,建议以多类型组合的方式完成作业,以获取更全面的锻炼。作业类型共有六种:主题演讲、专题论文、自主评阅、微型博客、公共服务、自行组队”。方案对学生可选择完成作业类型的要求及考核方式做出了详尽规定:1.主题演讲要求在课堂上做4-6分钟的发言,以演讲效果及上传至本班作业区的PPT作为评定依据,满分为20分。2.专题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语句原创,杜绝抄袭与材料的无序堆积。该项以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到本班作业展示区的论文为评分依据,论文字数宜在2000字左右,为方便评阅,字数限制在1000-3000字以内,超过上下限的论文评委应当加以扣分。满分为20分。3.自主评阅为同学对本班同学演讲的内容及表现、同学上传论文的观点及行文提出自己的评阅意见,以同学在本班自主评阅区的评阅书为评分依据。评阅书应写明评阅对象,并单列“论点述评”、“总体印象”及“修改建议”等项目(以便与微博相区分,没有单列这些点评项目者视同微博,只计1分)。自主评阅书字数400字左右,以完成300-500字的文字量作为给分依据。4.微型博客以在本班服务公示区与博采众长区呈现的文本作为评分依据。要求文本原创、言之有物、紧扣主题。字数在100字左右即可计1分。明显小于100字(出现争议时以“≤70字”为界定线)的微博视同灌水帖不计分。远超过100字者不加分。在服务公示区内呈现的与项目组织有关的信息发送与信息反馈类文本一条记1分,第一次转发到讨论区的与主题相关的帖子视为有效帖,记1分。成绩录入团队有权参照回帖情况对好帖给予适当的加分,但需做出相应的注解或在阶段性总结报告中做出说明。5.公共服务团队要完成提供创意、接受报名与投诉等各项繁杂的工作,计划分为项目推广、项目经理、项目协调、项目报道、项目评审、成绩录入、项目监审、立案解释八个小组。各小组组建原则为自愿报名、不拘人数,亦可根据实际工作量实行成员的动态管理。公共服务团队的总体协调由项目协调小组及任课教师负责。各公共服务团队的具体工作由团队领队负责。每位加入公共服务团队的同学首先可以得团队基础分5分(每位同学基础分最多为10分),对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的团队,再以经共同讨论形成的决议及反映合作关系的工作日志为主要依据,记团体合作分。6.自行组队进行某一具体项目的论证及实施的同学在获得演讲及论文分数的基础上,可再获得团队合作分。团队成员的主题演讲、专题论文(或调研报告)由项目评审团队以与个体演讲及论文同等的方式完成初评,在团队提交工作日志后再进行团体合作分的评定,以团队合作表现及提交的工作日志作为主要评分依据。工作日志应详尽真实,提供一定的佐证材料,以谋求公信。平时成绩积分列表应将主题演讲、专题论文、自主评阅、微型博客、团队基础分、团队合作分共六项分列开来。此外,方案对课题经费及管理原则、权力的设定与优先权的使用等也做出了事先的规定。例如:1.每班实际可用于活动支出的费用为人民币……。其中,……元用于奖励取得优异成果的同学,由立案解释团队负责使用,报请项目协调小组备案。项目协调小组负责最后的预决算公开。立案解释团队负责制定评奖细则及其执行。2.需要使用以上经费的同学可通过平台在服务公示区直接向项目协调小组提出申请。申请书应按一定格式精心编写,亦可作为“文书管理”内容之一计入平时成绩考核的范围。结构完整、字数在500字以上的申请书可计平时成绩5分。3.公共服务团队成员均享有课堂上的优先发言权(每周二第二节课的前十分钟为公众发言时间)。项目报道小组成员同时享有比较充分的现场采访及多方问讯的权利。项目监审小组和立案解释小组成员在尊重同学的隐私权的基础上享有比较充分的调查权和解释权。极端条件下,各公共服务小组领队具有取消其成员团队基础分的权力。4.得分偏低的同学经与项目协调小组联系,可优先享有成为公共服务团队成员的权利,或优先接受公共服务的任务。5.由于课堂演讲时间及经费有限,在不能保证足量供应的情况下,演讲时间及调研经费按优先供给社会实践项目、优先供给紧密合作团队、优先供给政治理论研究的原则安排,个体演讲按现场报名或网上报名的先后顺序安排。概而言之,通过先行设岗、公共服务、集体议事、工作日志、公开演讲、问卷调查、组织辩论等活动形式,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动发起讨论、撰写论文,并及时做出解答与评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的自我管理、以“课堂演讲”与“网上讨论”二条主线交错展开的教学模式得以贯彻。结合“相信”这一主题,按照文化教育、科技经济、历史政治三大版块的划分,学生就“儒道释及婚恋”、“乔布斯及创新”、“卡扎菲及反腐”等各类话题展开网上讨论,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爱能走多远”的问题做了问卷调查并在课堂上汇报,就“婚姻法解释的出台”、“爱就在身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组织了演讲团队和辩论赛,由学生自愿报名组成的报道团队、评审团队、立案解释团队等二十多个公共服务小组分阶段完成了活动报道、成绩考评及录入工作,并撰写工作日志,其成果均在平台上公开展示。这些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理性表达、参与实践、合作共赢、追求卓越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平时成绩考核路径的多样化,以“自主评阅”与“微博”的形式,使本课程成为学生交流政治思想、社会识见、写作技巧、个人心得的平台,讨论高峰时段取得了人均日点击量接近于十的成果。总之,2011年,通过近一年的酝酿、准备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育模式”项目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新教育模式方案运行的成效及其问题其实,在此次“新教育模式”实施之前,教师预期的效果原本是比较粗犷的,仅有一个比较笼统的指导思想,即学生的政治理论、哲学知识、文化修养、思想道德四个方面的意识和自觉,并将其归纳为“四德(得)”,即“得志(听得进去)、德行(说得出来)、德性(读出味道)、得道(写作方法)”,换句话说,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或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类课程中,像英语教学一样注重学生实际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听”取他人意见,“说”出自己想法、“读”出背后台词、“写”出自己风格。笔者以为,这正是这些年来“新教育模式”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所倡导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的做法,在大学课堂的实现。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育模式运行一年来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所交成果的原创性“看不准”;同学在作业互评环节从面子上讲有点“抹不开”;有些同学虽有好的想法却“说不好”以至引起他人的误解;有些同学设想的社会实践方案因为经费与精力限制“做不了”,有些很好的策划与建议暂时“行不通”,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非常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新教育模式中,有学生对他们自行组织的辩论赛做出了如下的事后总结:“本次活动通过‘自组团队,自愿参与’的形式积极迎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新教育模。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相关讨论普及《婚姻法解释(三)》的有关知识,加强同学们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的意识,锻炼同学们不但‘敢想敢说’而且‘会想会说’的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新教育模式对于大学在校生的精神、思想、能力、人格等方面的指导意义,并充分体现这种教育模式的先进性。”从教育理论上说,新教育模式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契约学习方法”,在于其对现代契约精神的尊重。

新教育模式中“契约”之分析

(一)“身份契约”是实行“情境学习”的前提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按照这种思想,新教育模式给予每个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角色扮演”的机会。学生可自愿加入公共服务团队,担当“助教”、“论文评阅人”、“项目经理”、“活动宣传员”及“记者”等各类角色,这里面都包含着临时“身份”的设定与认同,标志着“身份契约”的形成。学生以自我设定的身份进入角色,通过活动形成情境,进入“情境学习”的状态。事实上,“情境学习理论并不是一项新生的理论,其早期思想隐含于认知科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怀特海认为,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经常是支离破碎的、脱离情境的‘呆滞思想’,只能为考试做准备,而不能用来解决实际上的问题。杜威在教育中消除了传统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强调在经验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提出了经验的原则———连续性与交互性。他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始终贯穿着经验的原则。可以看出,在反思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学习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情境在人类学习中的重要性”。[4]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单纯的学习环境,同学关系比较单纯,“新教育模式”能创造出一些相对复杂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与互动状态,如在校园家属区进行社会实践、假定的“上级”给“下级”安排任务、通过竞赛及评奖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这就创造了一些灵活、多样、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他(她)自身的体验去学习、去感悟。这种生活化、情境化的教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杜威的“经验实用主义”的升级版,也是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结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出“位育”概念的宗旨所在。一般来说,先有对自身条件、角色的理解与“定位”,即“身份契约”的形成,而后才能更准确、更有趣地设定学习的情境。

(二)“手段契约”是“网上形成性考核”的前提新教育模式按“公平正义”的原则,利用E-Learning平台对全体同学“网上形成性考核”的公告,并通过协商,设计了一些得分手段及考核办法,即对学生平时成绩的取得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多条得分路径,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在得分方式与时间上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行安排的权利,同时,对各种得分手段的要求与路径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所有同学均须按照相应的要求和路径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选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评审人员的审核获得分数。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教育模式中已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协商形成了“手段契约”。而且,手段的实施与鉴定,一般都在网上公开进行,且分数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累加,这种递进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非常适合与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相伴随的开放教育课程。例如,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综合英语”系列课程中,为带动学生充分利用开放教育资源,设计了“网上形成性考核”题库及资源库。据称:“该课程网上形成性考核资源基本为自测形式,但为了督导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我们为每次形成性考核设置最后完成期限。学生在每次作业最后期限之前可进行无数次自测,系统自动记录最高成绩……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考试的焦虑感,增加其获得更好成绩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了练习,便于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内容。”[5]这种“网上形成性考核”的方式,以学生平时学习成果的自测及自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育模式的“平时成绩采取自评与监审的方式累积得分”的做法异曲同工。

(三)“合作契约”是实行“协作探究”的前提新教育模式中所组建的各个小组是一个临时的、松散的学习型组织或管理团队,其成员之间达成短暂的“合作契约”,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说,他(她)们形成了“协作探究”[6]的关系。理论上说,教育学中的“协作探究”,最好由不同学科的同学就一些共识性的话题展开,特别适合通识类课程。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能不能作为一门通识课来讲?本科、硕士生及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衔接?如何使研究生的政治理论学习能进入专题研究及相对切实具体的调研及论证阶段?这样的问题都不容回避。笔者以为,与所有通识课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作为一门通识课来进行教学设计。因为所有的通识课要考虑的是这样两个核心问题,即“学生究竟能从课堂中学到什么?”;“学生的学习需求到底是什么?”。影响通识类课程学习品质的往往有三大关键:即“能不能学、会不会学、要不要学”。[7]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而言,最重要是考虑学生的“会不会学”。这就要“从课程设计上,除了一般传统的教授方式外,融入活动课程,藉由团队合作或个人发表的形式,更能使学生展现自己的强势智能,其中语文、人际内省智能的使用,在学生所撰写的活动参与心得或阅读心得建构上皆可看出学生的学习成效,足以说明活动课程融入通识课程,提供学生多元的对话空间,从对话中进行省思或目标设定,以迈向终身的自主学习历程,亦使未来课程可持续进行。”[8]这种“可持续进行”的学习方式解决了通识课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多半存在的“浅层学习”状态;老师无须照本宣科,而以强化学生自主探索的“深度学习”为目的。当然,这需要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合作,以制定各项智能及作业评量的具体标准,以达到真正的有一定深度的“协作探究”的要求。

(四)“诚信契约”是保证“非正式学习”质量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育模式的一个亮点是“诚信教育”。即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具体看法,以便在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下形成“非正式学习”。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主讲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及网络言论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有的放矢、有所负责、有情有义”。事实上,这种要求确实能在采用实名制学习成果、进行思想交流的校园网络环境中实现,而且特别能在这种无须面对面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实现。因为“正式学习”是制度化的,不敢多言的;“非正式学习通常是指与工作、家庭或娱乐相关的日常生活引起的学习。通常暗指经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偶发性学习。……同时也可理解为‘自然学习’,即‘发生在没有特定指派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教师确立的课程框架之外’”。[9]由于新教育模式对学生递交成果的类型、方式及时间均没有过多的强制性的要求,虽然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但一般来说,通过不断宣讲的“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教育,及学生的自律及学生团队的有效监督,还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并加以指出。实践表明,通过不断地提请学生自省,并采取一些学生自查及老师监督的措施,学生的“诚信”意识显著提高,在“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同学能做到独立完成作业并如实地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新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自由教育 讨论 游学 分科教育 整体思维

“自由教育的思想最早由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之后,很多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自由教育。如中世纪托马斯?阿圭那的以神学为最终归宿的自由教育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教育家伟杰里乌司为代表。工业革命后,自由教育与以职业需求为目的的现实教育频频冲突。但仍出现不少提倡自由教育的教育家,如卢梭、洪堡、牛曼、罗素、哈钦斯等。” [1]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由教育的概念,但自由教育的思想早有涵盖。如孔子提倡培养仁、义、礼、智、信的德才兼备的君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更是自由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再提自由教育,不再从理论上探讨,更须将其与高校教育的现状,以及我国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思索自由教育如何从理论走向现实。据此,本文对“讨论”和“游学”两种能实现自由教育的方式展开探讨,分析讨论中体现和发挥自由教育之处;阐述游学的好处,给出解决制约游学的建议性方法。另外,分科教育模式妨碍自由教育的实现,也不利于整体思维的培养,分析其中的矛盾十分重要。

一、从讨论中得到的启发

讨论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讨论是集体交流、相互学习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自由教育的一项具体措施。本文所述的讨论来源于笔者亲自参与的讨论课。

在两节课连上的课堂上,教师给出要讨论的话题,学生自由分成几组分别讨论,每组人数大致相等(约5―7人一组),每个小组讨论的时间为45分钟左右。在讨论的过程中,组员要在一张A2纸上用记号笔写出本组的主要观点。在剩下的45分钟,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言,发言时间为10分钟左右。发言人先将记录了论点的A2纸贴到黑板上,以便其他同学能看清,然后陈述本组观点。现将讨论中体现和发挥自由教育理念之处剖析如下。

第一,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对一个简单的话题,每个小组成员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必须对讨论的话题进行分析、思考,从话题中发散出去,联想出许多论点来。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思考,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第二,容易找到各人的兴趣点和能力所在。对同一个话题,每个人的思考角度是不一样的,学生自然会将话题联想到自己的兴趣点或自己擅长的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将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发挥出来。小组内,有人的思维偏于逻辑;有的人思维偏于发散,有人的思维比较跳跃;有的人知识丰富;有的擅长于将各种观点整合起来;有善于协调小组关系的,有的人擅长于表达。教师如果能经常开展讨论课,并深入到小组内,很容易发现学生的专长,有利于因材施教。

第三,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内每个人的观点都会不一样,这就需要大家讨论、协商、沟通、组织,最终将各种小观点组合为全组要发言的大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极大的发挥了组员的组织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等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四,教师正面赞赏的作用。普通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经常会训导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自卑心理。即使教师表扬学生,也只是针对某个学生,表扬的面很窄。在讨论课上,教师会对观点新颖的小组,或思路清晰的小组,或表达清楚的小组等进行表扬。几乎每一组都能找到赞许的方面。这种正面的赞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性;能让学生自我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正面赞赏的作用在讨论中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收到的效果要远比普通课堂批评教育好。

第五,演说与辩论能力的锻炼。发言的同学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清楚本组观点。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演说能力。当发言人陈述完毕后,总会有不同意见的质疑声,于是辩论随即展开。辩论能力在讨论课中得到提高。

第六,教学相长。讨论中陈列出的思维观点,经常超出了教师预想的结果。教师可在讨论中总结经验,记录新知识点,扩大对未知领域的了解,吸收好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学习其他组研究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等;也可在教师的指导或建议下将讨论开展的更好。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适时的、合理的对各小组提出建议,给予鼓励等。在讨论课中,真正发挥出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二、游学

游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游”这种手段来达到“学”这个目的,是书本学习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3] 游学者可以拜访名师、通晓经术、求其博闻、传播学术思想等。这无疑是实现自由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是人才素质提升的好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人生阅历结合起来,增加见闻,接触人事,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见识人生百态,体察民间疾苦。学生在游学的过程中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能合理定位,确定将来的奋斗目标。在游学中,会接触多方面的学者和名人,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思想,快速了解多个领域,发现自己的特长,对年轻人的成功有极大的帮助。游学途中,可以领略各地山河风貌,陶冶高尚情操;了解地方风俗、制度,开阔眼界;参加社交活动,锻炼交际能力;会遇到多种困难,培养战胜困难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有条件能去国外游学,还可以学习语言,了解异域社会文化概况,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等。经过游学锤炼后得到的知识和见解,将来可以直接应用,学生在走进社会后,能立足基本国情、民情,从而在各行各业中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游学的作用和宗旨与自由教育相吻合。但今天的游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学生游学的费用太高;游学的时间与课堂教学相冲突;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不一定接纳游学的学生;游学的安全问题;游学效果的评估等。为排除这些困难,笔者建议采用下列措施。第一,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可分析制定保障游学的相应政策,以及提供游学的便利条件(如给游学的学生颁发通行证;结合各地各单位具体情况给学生提供适当的住宿场所等)。第二,高校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游学。有些专业课程较少,可以集中安排课程,在学完教学课程后,专门花一年的时间让学生游学。第三,高校可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游学敞开大门,对困难学生施行补助制度。第四,游学前,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紧急情况的救援安排。游学期间,要求学生每日向负责人报告所在的地点和安全情况。第五,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监督下开展游学。第六,在游学归来后,学生要向学校提交游学报告,陈述在游学期间的主要见闻、成长经历、感悟、遇到的困难和收获。学校可根据学生的游学报告,来评定学生通过游学取得的效果。

三、分科教育的现状与整体思维的社会需要

多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一直采用分专业、科系的分科教育制度。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擅长解决一些明确交给他们的任务,却不会分析一个复杂的系列问题,不能区分基本问题和细节,也不能提出解决整体问题的分阶段计划。[4]9实际工作与教学的过程恰好相反。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一个囫囵的整体问题,是需要从整体中细化出具体的分问题,再逐个解决的过程。而教学活动却是从单个的小知识点入手,学完一个部分再学另外的部分,最终期待学生把它们连成整体。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并不具备把部分连成整体的能力,在工作中显得呆板,缺乏创造力。这种专门化的教育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只会分,不会合,只有专业知识而缺乏整体观念,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细化的分科教育,从实施到现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在入学前,不了解所学专业。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每一科系的真正内容,考试之前对自己的性向也不清楚,结果考取被分发之后,才发觉自己并不适宜这个专业。[5]680在科学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种知识频繁交融,文化思想互相融合的大背景下,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全息论等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日渐注重整体思维,社会更加需要知识全面且能协调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需要能整体把握全局,又能具体落实细节的复合型人才。这无疑是对分科教育的一种冲击。这种现状与社会需要全面人才的现实相脱节。

那么,高校在实现自由教育的进程中,要对分科教育的缺陷与不足引起重视。故本文呼吁各高校应尽快把整体思维的培养计划提上日程。其次,高校可尝试把相近或相关专业进行合并,并对不同专业进行互补教育(如文史类的专业要补充科普知识,理工类的专业要注重对人文方面的培养)。最后,高校还可分析借鉴我国古代大一统教育中的成功经验,继承中国传统的系统思想。现代自由教育培养人才,应以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重点来展开。让学生做人、做事都能“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

四、结语

本文深入详细的论述了讨论和游学是实现现代自由教育的有效途径。讨论,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易于找到各人的兴趣点和特长;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发挥教师正面赞赏的作用;培养演说与辩论能力;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发展自由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应加大开展讨论的力度,发挥讨论的长处,营造理性与自由的氛围。游学的好处甚多,是自由教育思想的体现和具体做法之一。结合实际,本文给出了保障游学的五条建议性措施,分别从政府、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各个方向着手,协力推行游学,以实现自由教育的目的。此外,本文还对妨碍自由教育思想的,太过细化的分科教育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分科教育的现状与社会需要全面人才的现实相脱节,提出现代自由教育应培养综合素质高、复合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迎霞.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6:21-23.

[2]吴价宝.大学课堂讨论课教学的一种新模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100-102.

[3]刘玉叶.中国传统游学活动与现代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2009,42(6):51-54.

[4]林同炎,S・D・斯多台斯伯利.结构概念和体系(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8

本人于xx年9月参加电大小教专科学习,在三年的学习中,我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参加面授,保质保量完成了各科作业,期末考试严肃认真,独立完成答卷,论文准备充分,答辩自如,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三年来的学业。

一、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坚持参加面授,按时完成各科作业

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成功的保证。在三年的电大学习中,我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面授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细心地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下,我能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完成课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到认真、工整、正确。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庞大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参与在线学习,解决学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坚持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坚持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例如在学习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我了解到小学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了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就为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所任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析、研究和总结,我撰写并成功地发表了教学论文《浅议如何转化后进生》。通过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我彻底地转变了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领会到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给我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为平稳的成长平台。在三年的学习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素质过硬的人民教师。

三、深入调查,精心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对我们三年来所学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综合考查。在认真做好资料收集整理的同时,我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性研究,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撰写了《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文,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在论文答辩时,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沉着应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论文观点和理论依据,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我轻松地跨过了专科学业考查的最后一道门槛。

三年来的电大生活使我深深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坚持学习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慎重思考的问题,而电大灵活的在职学习方式、学业考查方式给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让我们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在教学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

电大,我要感谢你!我们继续成长的专业知识的加油站,是你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是你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育 问题 思考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深入,英语成为学生步入社会的一门必备语言工具。因此,小学英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以更高的标准审视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改进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沿用多年来陈旧的英语教育模式,以教师的教授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枯燥乏味,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单人堂是小学英语教育的一个弊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生的学习时效性也会因此降低。

第二,小学英语教育只适合应试,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小学的英语课堂教学还仅仅停留在期末考试的通过这个层次,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实际运用技巧上缺乏锻炼,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三,小学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由于英语实践经验欠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很难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自己都不具备这种能力,有何谈教导学生掌握这样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缺少英语的实践能力,在英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和学生一样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第四,我国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有待改良。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参照标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材内容单调,侧重于书面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与人交流能力的重视。遵循这样的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只能将英语熟练应用于考试中,而很难再日常生活中得到帮助。考试成绩虽然高分,但是在日常的英语交流中,英语水平就显得十分有限了。

第五,小学英语的教学评估制度需要改革。现阶段,以小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情况来判定小学英语课堂教育的水平,势必影响小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学生和教师均被成绩所累。偏激的教育评估体系,只能限制英语课堂教学,而对英语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小学英语教育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给小学英语的发展带来了桎梏。

二、改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第一,小学英语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师一人堂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有展示自己内心所想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增加英语学习兴趣,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课堂沟通和交流中得到了发展,学习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二,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的改变是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乐于去主动学习,提高对英语的热爱程度,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英语知识。

第三,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需要注重社会生活的真正需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的英语才是真正适合小学英语教材使用的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未来小学英语教材发展的大方向。

第四,小学英语评估手段要有顺应时展的改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小学英语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判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被沿用至今,但是,现阶段,英语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并不具备英语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用所应有的实战经验和沟通交流能力。因此,期末考试成绩不能是判断英语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中,还需要设立与现代社会英语需求相符合的新标准,以便能够更好的为小学英语教学评估做贡献,正确指导学生和教师学习英语的方向。

第五,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变得充实,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学校需对在校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借以改善英语教师知识匮乏的现状,同时也应该鼓励小学英语教师在工作之余,参加有利于自身英语素质提高的社会活动和培训课程,补充自己的英语知识同时,努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上得以提高,为自己的教师道路增添新的色彩。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课堂教育要想得到充分的改善,除了要求小学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以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制的改革之外,还要依赖于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育方法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配合,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小学英语课堂教育质量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小学英语教育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李彦霞;浅议素质教育在高中外语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于庆;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惠莉君;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婷;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10

摘要: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关键词:政治课 德育 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仅从学校德育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学校德育的手段与方式,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校德育的内容等具体层面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以有利于以后的中学德育实践。

1 建立思想政治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1.1 制定思想政治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政治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1.2 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1.3 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建立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2.1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2.3 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4 上好思想政治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思想政治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3.1 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3.2 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农村 全科型 小学教师 素质培养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较为落后,教师资源相对缺乏,造成学校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许多农村教师不得不被动地成为“全科型”农村教师,身份虽然提高到全科型教师,但是经验和素质却达不到全科型教师的标准。为此,对如何培养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进行探讨,以期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

一、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内涵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与分科型小学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目前,根据各方面资料查找来看,对于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定义尚无一个清晰的概念。有人把全科型小学教师定义为: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1]。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几个关键特点,即培养途径专业性、知识的基础性和广泛性、教育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具备和持续发展。

二、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培养的意义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使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低下,一些教师不愿长期停留在艰苦的环境中,教师难以维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许多村小只有一到两名教师任教,教师们不得不承担起所有教学任务,教授学生各科基本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农村教师是在现实条件匮乏下被迫转化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亟须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2]。

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可以促进高校师范课程改革与创新。我国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素质水平不高,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在校期间所学课程无法与工作很好地衔接,可以从教师培养途径找到原因。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长期在分科教学模式中学习,所学课程偏理论轻实践,着重学习的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却没法融会贯通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3]。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把教师看做榜样示范者,对教师有崇拜之情。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希望通过教师的言行看到外面的世界,听到教师描述新奇的事物,学到各种现代实用的知识,更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上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三、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的结构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情感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知识文化素质、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四个方面[4]。

(一)职业情感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思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每个师范生在正式成为一名教师之前,都应该认真思考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和自己的职业理想。即使在农村任教,也不能忽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和职业理想。

(二)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全部教育实践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教师甘愿献身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只有拥有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师才能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我国是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产生最早和见诸著述最早的国家之一,当代教师应该学习我国优良文化传统,努力吸收前人的思想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知识文化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文化包括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广泛的基础知识(通识性知识)、扎实的任教学科知识[5]。拥有良好知识文化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把上述知识掌握牢固,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帮助农村全科型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掌握的通识性知识又能拓宽学生视野,农村教师要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广泛的各学科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进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欲,为自学能力形成奠定基础。

(四)综合能力素质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可能面对艰苦的教学生活环境,教学对象也是淳朴的农村小学生,对小学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在艰苦条件下最大限度教好学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应付日常各项工作[6]。

四、探讨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方法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示范类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开设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让学生意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面向农村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更应该通过学校的职业道德培训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任教之前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这就要求高校和学生自己协同努力,为学生将来进入教师行列打下坚实的内在根基。

(二)调整师范学校的课程结构

当今师范学校课程偏重理论教学,没有让学生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毕业生进入农村后,无法很快适应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感觉无法学以致用。努力调整高校课程结构,让高校与农村小学联合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途径[7];高校开设的课程应该是学生能学到广泛的通识性知识,增加一些综合课程,让学生掌握小学各科基础知识,能胜任全科型小学教师。课程结构改变的同时,意识到高校教师的能力问题,需要一批理论与实践能力强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在三年师范学习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收获。

(三)进行有效的教师职后培训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进入教师岗位后,仍然需要定时进行职后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在培训中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8]。职后培训要让每位教师有机会参与其中,学到有用的经验,培训后回到岗位也能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农村教育仍是一个“软肋”,需要师范院校与教师自身的协同努力,提高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素质,使更多优质教师资源进入到教育水平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满足时代对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德义.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9):55-59.

[2]田振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评论,2015(4).

[3]谢慧盈.“全科型”优秀小学本科教师培养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5):107-111.

[4]黄俊官.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4(7):60-62.

[5]王小芳.高师院校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2):70-72.

[6]王佳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33-36.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范文12

参考文献的撰写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的严肃态度和对文献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表现,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是作者的权利,引用了他人是研究成果就应该在文中标注列论文的最末尾,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思想道德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思想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1]佘双好,田贵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15-18.

[2]陈跃,何玲玲,靳玉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7-47.

[3]詹丽萍,孙堂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7.

[4]覃事太,吴长锦.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3):21-23.

[5]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5.

[6]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299.

[7]赵文林.中国在21世纪的演变[M].当代出版社,1994:148.

思想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宁.论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J].新媒体研究,2014(10).

[2]王蓉.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J].职业教育,2015(7).

[3]林桂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魏晓文,李晓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5]李炳元.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的調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6).

[6]曲建武,刘伊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仁爱之心[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7]李春山,苗琪,何京泽.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4(9).

思想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1]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2]张文瑞.对网络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学周刊,2012,(13):28-29.

[3]王秀凤.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现状及改进对策[J].学周刊,2013,(32):67-68.

[4]邓成奉.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师思想道德建设[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