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法课程论文

商法课程论文

时间:2022-08-10 19:12:30

商法课程论文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1

摘要:本文分别从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方面入手讨论二者的各自特点及实际运用效度,根据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指出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相结合的必要性,并结合两种教学法的特点分析了实施模式及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英语界积极提倡高校英语专业从单科经济式人才培养模式向着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商务英语教学改革面临新形势下的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采用新型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商务英语(EBP:EnglishforBusinessPurpose)作为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的一个分支是区别于普通英语语言教学的。本文根据实际教学实践并结合商务英语的特点谈一谈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结合的必要性。

一、商务英语课程的内容特点及教学方法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而且也是目前专门用途英语中运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领域。顾名思义,它包含英语和商务两个方面,所以经贸英语、金融英语、营销英语、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外贸实务、商务谈判等为该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商务英语类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英语语言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经济学,营销学,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商法学等)的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的培养,同时还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商务专业技能。这就严格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扎实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因此,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必须注重专业英语技能及商务知识的培养。而我们的学生是在校生,谈不上有任何实际经验,只是简单从书本或杂志等途径掌握部分理论性商务知识,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更不能很好地实际运用。从英语专业技能来看,他们都可以很好掌握如英语语法、阅读、词汇等,但对于真实世界的工作状况知之甚少,更不会如何将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相结合。原有的英语专业教学体制只是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所以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法无法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相结合,效果也并不明显。商务英语教学应该让语言能力教学为辅助手段,让商务信息的交流作为主要目标。于是,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结合的必要性

1.任务教学法。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学会英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实质是: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如果从认知心理学来解释,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极少有机会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对具有一定真实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典型事例、实例或个案分析通过分析、辩论、演绎、推断、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讨论过程中常能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的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的学习氛围。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很多优势,如在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点。

3.二者结合的必要性。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任务型教学开始就呈现任务,以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用语言做事;二是为了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的活动将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资源进行意义构建,以达到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三是任务型教学具有目的性、过程性、综合性和思维的挑战性等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任务型教学法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全面发展。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以任务为教学策略基础,强调从运用语言的任务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完成一项事实的任务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教学材料不同。

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是教科书。教科书是对某一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化的理论阐述,并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编排。案例教学法则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案例不是对理论的系统阐述,而是对一个真实情景的描述,这个情景中包含一定的思考题,并要求学生思考、分析、消化吸收。可以说,案例是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第二,教学过程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这种结构式教学通常要求教师的讲授力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概念准确、逻辑严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案例教学的过程则主要不是教师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第三,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案例法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等。此外,由于将学生置于一种接近现实的情景之中,还能使学生积累一些将来用得上的经验。从哈佛案例教学模式中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把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而针对实际情况学习的能力则能终身受益。所以,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于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任务型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充分发挥其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自律、自我、自信、自主、自择和互动,有机地融合商务目标任务和英语语用能力训练,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商务运用能力。

4.任务型-案例型教学法的模式。任务型-案例型教学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任务型-案例型的目标(goals)。指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希望达到的目的。任务的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案例的目标是解决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教师要设定两个学习目标并认清二者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2)构成任务型-案例型内容的输入材料(input)。输入案例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应以现实商务实践中的真实典型案例分析为目的,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运用商务知识.从而该学习不应局限于教材。(3)基于这些材料而设计的各项活动(activities)。任务型-案例型的教学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式由初级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案例任务(mint-task)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原则,使教学阶梯式层层推进。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创造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案例分析任务。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识策略,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运用任务型-案例型教学法组织教学,强化了语言交际应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

5.任务型-案例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的问题。从任务型教学法来看,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具体任务、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它强调交际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当然,任务型教学存在一些不完备的地方,比如任务的选择并有进行需求分析,任务的等级评定也是任意的,并且任何形式中心的活动在语言教学中都受到排斥,学生以对子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教师在其间不直接指导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从案例型教学法来看,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有别于国外发达国家,多数高校为规范和量化教学过程所强制采用的教学大纲及试卷库双重衡量和制约机制,仍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案例教学对案例质量的要求较高,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案例库资源供应不足,质量低劣。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上却相当滞后,大多采用国外移植的案例,这种案例因不大适合国情,难以使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有些案例直接采自报纸、杂志或传记文学中的内容,缺乏应有的规范和针对性。这些问题不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开展。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制约案例教学的开展,案例教学的案例需贴近社会,来源于现实生活,这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经费的投入,使许多教师望而却步,找些过时或典型性不强的案例来凑数或干脆远离案例教学。有些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错误。

另外,有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举例教学法。其实,二者虽然都要引用实例,却有很大不同。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学任务都是借助案例来展开的,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则处于次要的地位。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当然,这并不排除举例也可以使学生锻炼能力、发展智力。最后,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的指导思想不同。案例教学重点在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而举例说明一般以说明问题为目的。对案例教学法的误认致使许多教师停滞不前而心态安然。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仍然有待研究,所以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并且提高典型案例的使用效果,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任务型-案例型教学法,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都可以得以提高。但是要想完善该教学法,必须针对各门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稍作调整。

参考文献:

[1]St.John&JohnsonChristine.FromtheGuestEditor[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996.

[2]MarkEllis&ChristineJohnson.TeachingBusinessEnglis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TonyDudley-Evans&MaggieJoSt.John.Developments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

[4]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英语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2004,26(5).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国际商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以国际商事组织法、法、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票据法、产品责任法以及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法律制度为主要研究内容,具有内容繁杂、多学科交叉、涉外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涉外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技能的主要课程。然而,圄于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法学基本概念和法律基础较薄弱等原因,该课程实际教学中应用型导向未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果欠佳等现实不容忽视。研究如何改进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突出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是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学科建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难以适应内容繁杂的国际商法学习

通过查阅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大多数高校该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前,并未开设专门的经济类法学课程,只在大一或大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中稍有接触,仅有少部分学校另外开设了经济法等先修课程,且大多仅作为选修课。以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专业第6学期开设了国际商法,此前学生仅在第3学期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法律原则异同,国际公约与惯例、国内法的关系及适用性等法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缺乏了解,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适应内容繁杂的国际商法课程学习。

(二)教师单向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大多高校都是采用教师向学生单向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便是采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仍以讲解法律条文和理论为主,片面强调掌握法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具有教学的主体地位,倍感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强,渠道多样,网络学习资源从信息量到呈现形式的生动性均超出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课堂教学。如果教师仍单纯以国际商法教材为中心,填鸭式的开展理论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极易造成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局面,课堂效果较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中文为主的教学语言环境,难以拓展学生国际化学习视野

国际商法的涉外性强,无论是课程的学习还是今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以致用都必须面对多语言国际环境,尤其是英语环境。但据了解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课程教学中相当一部分仅采用中文教学。即便是部分高校尝试中英双语教学,但受限于高水平的双语师资较为匮乏,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国际商法的教学变得不伦不类,甚至不如全中文教学效果,许多高校又不得不改回中文授课。然而,无论是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还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培养国际化语言环境下懂得运用国际规则和惯例,具备国际商务法律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如何改变中文为主的教学语言环境的局限性,以拓展学生国际化学习视野,已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四)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国际商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国际商法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力利用这些知识分析国际商贸交往中的法律问题及纠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教学中,存在着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同程度的忽视,其表现在:一是,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足。有的高校国际商法教学仅安排了理论课时或者仅安排了极少量(不足总课时量的15%)的课内实践课时。二是,实践教学方法不全面。部分高校虽然教学计划中安排了较高比例的课内实践环节,但受硬件投入不足、场地设施条件限制,往往停留在案例讨论层面的实践教学,而模拟法庭审判、模拟仲裁庭仲裁等更为逼真的实践教学方法却得不到广泛运用。三是,双师型教师缺乏。由于某些高校教师自身缺乏国际商务实践工作经验,影响了其实践教学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内容体系,补齐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短板

首先,科学优化国际商法等相关法学课程开设。针对国际商法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特点,一方面,应适当增加该课程课时量,防止因课时量少,而使法学基础薄弱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蜻蜓点水、囫囵吞枣地应付式学习;另一方面,在国际商法课程开设学期之前,应至少开设经济法等课程,从而为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商事法等国际商法内容做好基本知识概念的铺垫。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专业先后两次调整培养方案,将国际商法课程课时量由32课时增加至现在的48课时,并在第4学期增设了经济法限选课。通过授课教师调整前后的对比感受,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选择符合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需求的国际商法教学内容体系。不同的专业开设国际商法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法学专业强调法理研究,商务英语专业侧重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法律文化差异,国际贸易专业则侧重国际商贸交往法律关系的国际规则与惯例的运用,在教材选用、教学重点等方面应突出应用性,而不必追求理论前沿深度的探讨。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创建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单纯的国际商法法律条文讲授,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不利于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为此,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不拘泥于课堂讲授这一传统模式,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当事人主义教学法、案例诊断教学法、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国际商法教学不断得尝试新型教学方法。对国际商法的基本概念采用结合案例分析开展多媒体教学,对重点知识点采用比较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为加强与学生实时互动开发建设了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性的互动,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达到了优秀。

(三)积极推进高质量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国际商法跨文化、涉外性、动态性的特点,对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提出了高质量双语教学语言环境要求。为此,条件成熟的高校应积极推进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实施。一是,重视对双语师资的培养,“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要加大具有留学背景的国际商务与法律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更要加强专业内部人才培养,鼓励支持相关教师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培训与进修,加强与国内外商事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教师双语授课的水平。二是,重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重视商务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为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近年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商法、商务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课程教师均由具有新西兰、英国等英语系国家留学归来教师担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明显较经管学院其他专业更加重视,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并通过了BEC考试。这些都为国际商法高质量的双语教学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四)加强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教学中,亟须加强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一是,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国际商法课内实践课时由8学时增加到16学时,占总学时的33%,从时间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丰富实践教学方法。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通过购置相关实验设备,积极开发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一室多用”功能,实现了集模拟法庭审判、模拟仲裁庭仲裁、国际商务谈判等多功能实践教学综合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实践平台,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课程的认知与学习热情。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与国际商法实践一线对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中,积极与地方相关法律部门对接,拓展课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旁听商事案件审判,邀请商法专家进校进行专题讲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处理商事法务的能力。

四、结语

国际商法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对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离的问题。作为湖南省首批湘南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之一的湘南学院,其国际贸易专业近年来不断探索实践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其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积极推进高质量双语教学、加强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及对外贸易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国际商法教学改革新举措,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对外经贸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科艳.《国际商法》深度教学改革探析[J].经贸实践,2016,(15):255.

[2]欧阳爱辉.《国际商法》课程的当事人主义教学模式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5):83-85.

[3]王爱明.比较教学方法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36-437.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3

商法是全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一般在大学本科二、三年级开设。从教学方面看,1999年商法才被教育部列入法学专业核心课程,①因此商法是法学专业领域中非常年轻的一门学科。相较于民法、刑法等成熟学科而言,商法目前无论是在教材的编撰方面还是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设置的安排方面都存在着较多问题。目前各高校对于商法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做法都不尽统一,这是由新兴学科研究范围和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在法学的核心课程中,商法学是一门结构极为独特、体系极为庞大、内容极为丰富,同时又存在突出问题的课程。

1 商法教材编写体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材选择上的困惑与思考

目前商法教材的编写体例大概分为两种,一种包括总分论两部分内容,②另一种只有总论内容。③总体而言,总分论内容形式的教材较为常见,编写体例、教材内容都比较固定,各教材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教材质量水平较为统一。而仅以商法总论为内容的教材还比较少,此类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材之间内容差异巨大,无论是在编写体例方面还是教材内容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总论教材在编写质量上也良莠不齐,明显逊于总分论内容形式的教材。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从国内方面看,商法总论部分主要讲述商法理论,但学术界对商法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其中许多问题在学者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无法达成共识。不同的学者在编写教材时都倾向于表达自己支持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去解释商法理论问题,结果形成了对同一个理论问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第二,从国外方面看,商法理论问题争议颇多的现象并不是我国所独有。这些问题在商法理论发源地的大陆法系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是因为商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同国家的商法发展历程都明显地带有本民族的烙印,因此各国的商法理论都会体现出本国的特色而对同一商法理论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商法总论课程的教材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由此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教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教师在面对同一个商法理论问题时会因教材之间对此表述的差异过大而不知所措,面对学生的提问而难以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因同一问题的不确定性而满腹狐疑,悬而未决的问题越积越多会挫伤学生对商法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认为,教材编写质量的高低只有在开设课程并使用过后才能予以评定,即使教师能将使用教材的意见反馈给出版社并且编者也予以接纳的话,教材的修订也要等到再版时才可能实现。因此教材质量的提高和改善绝无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选择合适的商法总论教材的问题更多要依靠教师的筛选,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对教材中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力争使问题的轮廓完整化、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化、并能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中作出合理选择。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通过对比、钻研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最终作出适合本专业发展要求的选择。同时应尽量选择各校公认的优秀教材,在教材编写质量的源头上进行把关。

2 商法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的困惑与思考

在课程的设置安排上,民法通常是商法的先修课程,主要原因在于民商法皆为私法且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民法的理论基础对于商法而言必不可少。商法的后续课程通常是单行商事法,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破产法等,这些单行商法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在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

首先谈谈商法课程的设置问题。课程设置与教材的选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商法课程分为总论与分论两大部分,则开设商法总论课程时必须选择商法总论方面的教材,分论部分的课程再根据需要选择证券法、保险法、公司法等教材。如果商法课程是总分论合二为一的话,教材的选择上就不必分开。总分论课程分别设置的好处是课时较为充裕,能够保证授课效果以及知识的拓展与深化,缺点是受到法学专业总学分和学时的限制,总论与分论课程很难全部都开设。如果总分论课程合二为一,最大的好处是总论原理得以在分论具体制度的规定中得到诠释和说明从而不再晦涩艰深。同时总分论合一式的课程设置将商法浓缩为一门课程,不过多占用课程门数,总体上能使法学专业的课程种类更加丰富和充实。但其最大的缺陷是课时过于紧张,有限的课时难以容纳商法学庞杂的知识体系,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是商法课程的学时和必修选修课程的安排问题。据有关数据统计,商法课时总量差异甚大,政法类院校的课时量大大多于其他类学校。商法课程总课时最多的达180学时,最少的只有30多个学时。按单行法所设课程的学时安排亦差异巨大,以公司法为例,学时最多的设到72学时,最少的只有30学时。④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商法类课程总共138学时,其中商法总论、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各为32学时。课时安排上的差异性实际反映了不同的院校对商法课程理解和重视程度的不同,有时也与各院校的办学特色有关。商法学体系庞大,本科阶段几乎不可能开设全部的总分论课程。笔者认为,商法学应开设哪些必修选修课程、每一门课程的课时多少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权衡:

首先,可以参考国家司法考试商法部分分值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选择设置。司法部每年都会出版当年国家司法考试的大纲,大纲会对各科目考试范围及复习掌握的程度提出要求。由于司法考试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对非政法类院校而言可将司考中分数权重较大的内容设为必修课,权重较小的设为选修课,以此作为筛选标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便于操作。当然该标准可能不是最科学的课程设置参照系,但有标准可以参照执行总归还是要好一些。该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随着商法学科成熟度的不断提高进行相应修订和调整。

其次,可以该部门法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作为选修必修课的判断标准。眼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手中的闲置资金投入证券市场,如何保障资金安全、如何维护自己作为投资者的权益就成为人们了解证券法的源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人们风险意识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开始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为自己添加一份安全保障。如果不了解保险法,我们在与具有明显专业优势的保险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将会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可见,保险法、证券法较破产法、票据法、海商法而言,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联度更高,从而将其纳入商法选修课程之中更合理。

3 商法总论中基础理论的把握与教学体系问题方面的困惑与思考

商法总论是商法学中统冠全部内容的基础性、一般性原理,是整个商法课程中理论性最强的部分,也是商法研究中争议较多、分歧较大的内容。我国商法课程是在没有形式意义的商法典、甚至没有一部统一的商法通则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诸如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关于商法的一般制度均以介绍、分析、比较国外立法制度为主,许多内容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缺乏实证的法律依据加以支持。理论体系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商法总论教学内容的统一。不同的学校在讲授商法总论课程时内容差异巨大,本身就说明商法课程还远未成为一门成熟、定型的课程。有专家认为,商法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商法可以没有立法体系,但不能没有理论体系。商事立法往往分散于各个单行法,如果没有理论体系,不把分散的商事立法整合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就很难建立教学体系和完整的教学课程。”⑤

笔者认为,商法总论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商法学的主要理论体系,在结合特定案例的基础上明确商法学科的主要特点,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商事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围绕以下方面来进行:

(1)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商法区别于民法的基本理念和特点,关于商法的原则、精神、价值、理念是商法理论性最强的部分。如在法律精神方面商法以有偿性与营利性为原则,在法律责任归属上采取严格责任等。教师必须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揭示商法的基本特点,案例选取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商法理念的认同和接受。笔者在讲授商法以有偿性和营利性为原则时,选择“李杏英诉上海大润发超市存包损害赔偿案”作为案例,分别从民法和商法的角度对比分析该案的处理结果。从民法角度看,李杏英往超市免费储物柜存包的行为是借用合同关系而非保管合同关系,因此超市对其财物丢失不负责任;但从商法的角度看,超市首先是一个商主体,其次超市免费提供储物柜的行为属于辅助商行为,尽管没有收取对价,也具有营利性和有偿性,只是其有偿性是通过基本商行为即商场的营业行为体现出来的。因此商场同样应该承担严格的注意义务,应对财物丢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非常自然地认同并理解了商法的营利性、有偿性等重要特点并对商法的价值理念获得了直观形象的感受。

(2)在确定商法总论基础理论内容时,可以参考学者们提出的《商法通则》草案和现行已有的商事总则立法文件。目前,学术界已有苗延波和樊涛两位学者先后系统地提出了两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法通则》草案建议稿。⑥如苗延波草拟的《商法通则》共分七章,依次为总则、商主体、商行为、商业登记、商业账簿、商事责任、附则。此外现有的地方性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其结构共分八章,依次为总则、商人、商事登记、商人的名称与营业转让、商业账簿、商业雇员、商、附则。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立法文件具有较强的体系性和研究对象的相对完整性,从中我们可以选取总则、商主体、商行为、商业名称、商事登记、营业转让这几个相对成熟和固定的部分,作为商法总则的固定性教学内容。

(3)商法总则中无法详细规定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放弃。如商业账簿的内容,一是有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进行全面规范;二是该内容在商法总论中只能作极其简单的一般性规定,主要原因在于商业账簿内容非常庞杂且极具专业性,商法总则言简意赅的总括性特点决定了总则无法容纳商业账簿的全部内容,总则的规定仅起到一种宣示的作用而在法律适用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因此选择性地放弃该内容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商法学作为法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目前商法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既与商法是新兴学科其发展不够完备有关,也与学界和教育界对商法教学的忽视不无关系。认真总结商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难问题,思考对策办法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全国高校商法教学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未来商法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发展必定会有实质性的飞跃。

注释

① 周林彬.商法与企业经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 如范健.商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朱弈锟.商法学——原理·图解·实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③ 如范健,王建文著.商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7.王宝树著.商法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④ 赵旭东.商法课程的历史、现状.中国大学教学,2009(9).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4

早在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就已经出现了“保险”的课程设置。《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开设十一项课程门目:算学、博物、物理、外国文、舆地、史学、掌故、理财学、交涉学、法律学、政治学。其中,“理财学”相当于今天的“经济学”,其课程安排涉及三个学年:第一年开设理财学通论,每周4学时;第二年开设国税、公产、理财学史,每周4学时;第三年开设银行、保险、统计学,每周4学时。而且,对于“不习外国文者”,规定“于理财、交涉、法律、政治四门各加课一小时”,亦即有部分学生的“理财学”课程是每周5学时。这是北京大学史料中有关保险课程的最早记载。

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设立银行及保险学门。当时,大学堂设八个分科大学(注:“分科大学”相当于今天大学下设的“学院”):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其中,在商科大学之下,设有银行及保险学门(注:“门”相当于今天大学学院下设的“系”)、贸易及贩运学门、关税学门。根据当时的课程安排,在银行及保险学门的主课中,有一门课程是“保险业要义”,它是所有课程中对学时要求最多的三门课程(注:这三门课程是外国语、银行业要义、保险业要义)之一:第一年每周3学时,第二年每周4学时,第三年每周2学时,三年共18学时。从学时要求看,“保险业要义”这一门课程相当于今天大学里六门课程的容量。

1909-1910年间,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筹办工作紧锣密鼓,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不过,鉴于师资和经费限制,《奏定大学堂章程》原定的八科46门的宏大计划被迫大幅缩减为七科13门,它们分别是:经科大学(毛诗学门、周礼学门、春秋左传学门)、法政科大学(法律门、政治门)、文科大学(中国文学门、外国文学门)、格致科大学(化学门、地质学门)、农科大学(农学门)、工科大学(土木工学门、采矿及冶金学门)、商科大学(银行保险学门)。商科大学原计划开设三门,大幅缩减之后,银行保险学门成为仅存的硕果。

关于这一筹办和开学过程,北京大学史料有较为详细的记载。1909年《学部奏筹办分科大学情形折》记载,“除医科,须俟监督屈永秋到堂,再行妥筹办理,计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分门择要先设”。1909年《学部奏筹办京师分科大学并现办大概情形折》记载,“商科原分三门,现拟先设银行保险学一门”。1910年《学部奏分科大学开学日期片》记载,“京师分科大学,迭经臣部商同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筹划开办事宜。…… 现在中外各科教员均已到堂,应行升学各生,业经详加考验,分别录取。兹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行开学礼”。经查,该“本月二十一日”为当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历1910年3月31日。

1912年,保险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据1912年《民国元年所订之大学制及其学科》记载,大学商科共设六门:银行学门、保险学门、外国贸易学门、领事学门、税关仓库学门、交通学门。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大学规程令》对此亦作同样规定。有学者认为,从学科设置看,商科专业比清末多了三门,保险学从银行保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门,这不仅意味着保险学本身的发展,也反映了民国初年保险业的兴盛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张亚光,2011:《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考探》,《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当时,保险学门的课程包括:经济原论、商业数学、商业地理、商业簿记学、商业各论、财政原论、商业史、商品学、商业通论、商业经济学、保险通论、生命保险、损害保险、决疑数学、应用统计学、商业政策、统计学、民法概论、商法、破产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会计学、英语、第二外国语、实地研究。其中,“保险通论”相当于今天大学课程里的“保险学原理”,“生命保险”相当于“人寿保险”,“损害保险”相当于“财产保险”。

不仅保险学门开设保险课程,经济学门也开设“保险学”课程。1912年《民国元年所订之大学制及其学科》和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大学规程令》均规定,大学法科之经济学门开设“保险学”课程。据《国立北京大学学科课程一览》记载,1919-1920年度,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本科课程设有一门“保险学”,主讲教师为马寅初教授(注:马寅初曾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并于1919年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据1922年《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录》记载,经济系教授马寅初讲授银行论、货币论、保险学、国际金融论等课程。

除了保险学门和经济学门,法律学门和政治学门也开设过与保险有关的课程。据《政治学系课程沿革说明书》记载,1917-1918年度,北京大学法科之政治学门开设“保险统计算学”课程。1918年《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记载,北京大学法科研究所法律门设有“保险法”这一研究科目,担任教员是左德敏教授。《法学院法律学系课程一览》和《法学院政治学系课程一览》记载,1935-1936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法律学系和政治学系均开设“保险法”课程,主讲教师均为戴修瓒教授。

在检索史料的过程中,我们还捕捉到一些零星的与保险有关的资料,也一并记录于此。在留存很少的大学堂毕业考试试题资料中,我们发现了有关保险的考题,如在“学部考试译学馆甲班学员毕业全题”中,商业经济学题为:“近来各国盛行保险事业,其种类如何?其效用如何?能详举否?”1917年,北京大学法科四年级学生王杰撰写题为《保险论》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周家彦教授。1929年,北京大学图书部新到中文书有徐兆荪翻译的美国大学教科书《人寿保险学》,原书作者为美国保险学科奠基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保险学系主任huebner博士,该中译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至今仍有收藏。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商务谈判;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39-01

一、课程定位

《商务谈判》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以商业事务洽谈活动为对象,涉及商务谈判方案准备、谈判磋商、谈判签约到合同的履行多个工作任务,训练学生能从商务谈判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双赢的谈判理念,达成双赢的商务谈判。培养合格的商务谈判人才,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理论知识,还必须让学生了解谈判的工作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谈判技巧的运用水平,最终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反复实践、不断练习,激发他们的潜能并将之转化为现实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本课程定位为:掌握商务谈判基本理论,突出商务谈判实务,提高商务谈判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以商品购销谈判为工作过程,能准备商务谈判策划方案,完成对商务谈判环境和对手的分析,能营造适合的谈判气氛,能把握商务谈判磋商和签约,能灵活运用商务谈判策略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商务谈判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谈判策略的应用能力、谈判思维、口才的表达能力、合同的拟订能力和商务谈判礼仪表现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训学生开展商务谈判活动的能力,就是要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去进行商务谈判。因此,商务谈判课程目标应该突出设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模块一:商务谈判基础知识。使学生理解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掌握各项商务谈判原则的内容和要求,熟悉商务谈判一般程序的内容。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及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模块二:商务谈判礼仪。掌握商务谈判礼仪的内涵和原则;掌握商务谈判各种基本礼仪的运用方法和技巧。主要运用实例示范法。模块三:商务谈判人员的管理。了解商务谈判人员的素质要求,掌握有效的商务谈判团队的组建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来完成。模块四:商务谈判开局阶段的策略。了解商务谈判开局气氛的含义和作用,了解各种常见的商务谈判开局气氛营造的方式;掌握各种商务谈判开局策略的内容和操作技巧。通过模拟谈判来完成。模块五:商务谈判报价阶段的策略。学习商务谈判报价的含义、作用和原则;掌握商务谈判报价方法、常用策略及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来完成。模块六:商务谈判磋商阶段的策略。使学生熟悉商务谈判磋商阶段的内容和过程;了解商务谈判讨价、还价的方式;掌握商务谈判讨价还价的策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结合来完成。模块七:商务谈判让步阶段的策略。使学生了解让步阶段的内容和原则,熟悉让步的方法;掌握各种让步方式和策略。通过模拟谈判来完成。模块八:商务谈判结束阶段的策略。使学生了解商务谈判结束的判定条件;掌握把握签约意向的技巧和促成签约的策略。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四、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设计1.开局气氛建立训练。(1)将班级同学分成每4人一个小组;(2)每小组进行分工,两人扮演甲方,另两名同学为乙方;(3)在模拟过程中,甲乙双方要建立合适的开局气氛;(4)其他同学观察中性话题的运用,两组人员的服饰、姿态、风度、座位,破题时间是否恰当;(5)由老师进行点评和结束语。设计2.讨价还价训练。(1)准备相关物品,了解市场价格。(2)各小组随机抽取,一方作为卖方,掌握成本、利润和价格;一方作为买方,了解相关的价格水平。(3)进行模拟谈判。(4)由老师进行点评和结束语。

五、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1)角色扮演教学法。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重视由实际的体会及行动达到自主、自发学习的效果。在讲授“谈判中如何进行有效倾听”这一内容时,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一人扮演说话者,一人扮演倾听者,一人扮演观察者。该方法使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技能,还培养了学生仪表、姿态、语言表达的能力。(2)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设置一些商务活动的真实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完成商务谈判签字仪式教学任务时,教师提前准备了桌牌、签字本、签字笔、国旗等道具,在模拟的场景下完成签字文本的准备、签字厅的布置、签字厅的座次安排、签字仪式流程等训练。(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实践活动。比如任务为日用商品购销谈判,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购买一件日常生活用品,购买时细心体验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谈判全过程。之后交一份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谈判报告。(4)分组讨论教学法。课前学生根据要求先通过自行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分享他人的意见和见解。针对如何在谈判过程中设置障碍为例,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两个公司,通过互相讨论,互相辅助等手段,合作完成一个设置障碍的任务,最后教师评价、总结。

六、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依据主要有:出勤及课堂参与程度;课堂即兴回答问题;课堂谈判能力测试;作业测试。其中,占课程总成绩60%的期末考试为谈判演示。期末考试方法为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抽取一份案例,准备10分钟后开始考试,学生现场完成谈判,教师和其余三组学生现场评分,评分依据为每个学生对商务谈判的理论理解和策略技巧的发挥。其中谈判理论内容扎实15分,开局合理,气氛融洽,激发欲望手法得当15分,较量过程能排除障碍,能有效解除压力,实施让步15分,协调过程讲究讲话技巧回答提问技巧和说服技巧运用15分,谈判结束契机把握好,整个过程技巧发挥好15分,整个谈判过程语言表达能力15分,谈判员的形象气质10分,共计100分。现场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折算平均分占总成绩60%,平时成绩占20%,作业成绩20%。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余瑾秋.对商务谈判教学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

前言:近年来,本人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现代综合职业素质,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为出发点。为此,我们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几个方面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立项研究,力图构建具有职业化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教育精神,借鉴同类别职业技术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模块的确定依据和课型划分原则以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考试体系(BECT)的先进理念,结合广东经济社会与当地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通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创出特色,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双方的教学实践,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成为教学的规范与标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意识、社会意识和跨文化意识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连续的指导,便于激励学生持续性地学习和研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为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调查分析,本专业确定了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优化整体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构建“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根据 “语言技能+商务知识”的专业设置理念,打造实用型、复合型商务一线人才为主线,形成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和专业模块的基本构架,并采取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三课”并列的课程形式,构建综合素质+英语专业+技能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方面。 (参见表1 )

2、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和优化组合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优化整体结构。

3、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分配

按照“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构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理论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做到“必需、够用”;实践教学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基点,由专业理论课支撑和实现,集中时间训练,并针对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扎实的综合专业技能。

(1)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

为了加强理论课同实践课的合理结合, 本专业应设置多层面、全方位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设有课内实操、商务单证模拟制作、社会实践(周末或暑假)、毕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10周)。实训实践贯穿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资格证、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为依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地控制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增加不同形式的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包括礼仪实训、商务单证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操、岗位综合实习。以期达到各门课程实现项目化教学新模式。

(2)实践教学突出项目化课程教学特色,强调专业技术能力训练

为了突出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我们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设定了不同形式商务英语类实践项目(参见表2)。

二、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商务英语专业新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有必要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强化技能训练,保证实训课程的效果,建立系统的技能测试模式,并针对各实训项目所规定的重要技能进行测试,有力地推动实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力争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商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说、会写、能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背景下,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商务活动。例如,在语言基础课中强化听说技能的训练,以迅速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突破口,带动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具体做法有:

1、推行以小组活动为依托、以意义交流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活动模式。如设计课前5分钟自由谈,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平台,对现实问题和最新信息进行评论和交流,如:有的学生用英文介绍一部新书和体会;就某一观点进行辩论;解释同学间的矛盾;讨论学习计划和方法等。

2、探索开放式的语言教学模式,营造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如组织“英语角”活动、每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包括英语口语比赛、戏剧表演、影视配音大赛等活动,让一部分综合外语素质好的学生脱颖而出,多渠道锻炼其创新意识和自我表现能力。

3、大胆推行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的主题与目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引发思考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和其他资源去探究、调研、讨论,最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作出汇报(?presentation)。这不但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而且把社会引向课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4、实训课程强调学生“能说会做”,实训手段灵活多样。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专题讲授及研讨法、实践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等。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教学软件等资源,提高语言教学的视听效果和实践性课程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为了真正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本专业各类课程均制定了符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标准,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采取了多形式(调研报告、个人演讲、小组汇报、讨论、答辩、口试和笔试等)、分时段、滚动步进式考核方式,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专业业务能力与技能进行评估。对不同课程的各种考核相关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注意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一般的专业理论课程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一些专业实操课采用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不同课程范型采取了灵活的考核形式。具体方法如下:

(1)理论中心型的公共课—采取笔试、小组讨论和项目设计;

(2)技术中心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 采取闭卷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3)训练中心型的专业实践课(如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现场商务口译等)----采取面试的考核形式;

(4)综合知识型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艺术欣赏等)----采取知识竞答、口头陈述/汇报的考核形式。

2、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形式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推行“多证书”,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培训考试证书、国际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CET四、六级)证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部分课程的考试可以与下列的证书考试相结合, 让获得证书的学生可以免考部分的相关科目。(参见表3 )

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历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技能证”,针对几个相关的核心技能,安排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结合教学和就业需求,设定了多个与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相关的证书,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合理选择。

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素质教育。

1、学生入学后的军训、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职业素质教育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途径,组织开展文化科技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文体活动、英语角和沙龙活动、义工社区服务活动。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前进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

4、构建英语+商务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5、实施“三育人”方针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育人工作之中。

6、举办行业人士讲坛,用成功的行业人士为鲜活的榜样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并从他们身上学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等精神。

7、实施校园文化育人、校园环境育人工程。

8、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增加就业法码和信心,为就业和从业做好准备。

结束语: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初步建立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架构、评估体系、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和学生实践等。通过学习和研究兄弟院校先进的育人理念、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多元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初步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新模式。这些成果将会对对于促进本专业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

[2]高翔等.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2.2.

[3]高职高专教育网: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的特点[J]. 2002. 4

[4] 管新平.试论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块[J]. 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96.10

[5]常改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程[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1.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建构主义 商务英语 实践教学 格局 重构

[作者简介]杨建玫(1970- ),女,河南安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河南 郑州 450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河南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5017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16-02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合作日趋频繁,商务英语人才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物流、商务会展等领域需求旺盛。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着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不实用的现象,致使学生就业难或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力低下,许多单位难以招聘到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为适应时展,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必须创新,它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转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首先定位商务英语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继而结合“情境”“协作”和“交流”理论探究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格局进行重新建构,探索基于就业导向的创新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途径,以应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商务英语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与传统教学相比,这一学习环境下的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将其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使他们根据自身能力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一原则意味着学生能够发挥创新精神、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我反馈。

我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制定的商务英语人才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贸、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语言知识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学习的课程除了英语课程之外,还涉及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物流、国际商法等专业领域。他们需要加强英语基本技能在工作中的运用,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解决专业英语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上升为实际应用能力。他们应当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的技能、实用商务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技能,才能充分就业。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格局应当确立“以英语为核心支柱、依托商务背景、以实践为主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复合型商务知识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鉴于我国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商务英语教学中重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格局,将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商务英语教学格局的重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几个要素。它首先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与“情境”――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能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学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意义;如果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同化新知识,则对原来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产生“顺应”过程。这样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建构新的知识。

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为缩短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转换为商务人员角色的时间,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高校应当突出专业的实用性,在校内设置促使学生开口讲英语和商务实践能力强的实训课程,在校外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全面的第二课堂活动。

1.“情境”学习与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是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改造,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第一,增设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实践课”。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在一、二年级增设学生在业余时间自选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实践课”。可以包括英语辩论、英语戏剧、英文报纸杂志编辑、英语电视短剧、英文广播节目制作、电影评论与配音、多媒体网页制作等项目,按20%记入每学期的综合英语成绩。安排每人每学期只需选一项,不能与过去参加过的活动重复。这一课程既要求学生将课上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增设商务实训课程。商务英语的实训课程可以开设商务现场口译、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实用翻译、进出口单证、外贸英语函电、报关实务等课程,在学校实验室通过软件进行模拟训练和实践操作,作为学生出校前的练习。

第三,增设商务知识“综合素质实践课”。这是一门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必修模拟实践课,旨在安排学生初步体验商务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涉及商务谈判、合同虚拟商谈和合同履行等内容。在三年级下学期,在学校的课程框架内,集中安排学生在四周的时间内从事对外贸易实践模拟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限定的商务调查、模拟操作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证券投资范围内选择一个专题,进行信息检索,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写出专题报告。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对外贸易的实际过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对外贸易领域的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贸易操作中。

2.“协作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协作学习”,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对于其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学习者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交流、讨论、协商。在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中,整个学习者群体可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与校内的实训课程相呼应,组织学生在校外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体而言,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成立以企业界人士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校内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商务活动的实践机会。该环节可以起到协调学生从课堂学习商务英语知识到参与实际商务活动之间的衔接、过渡作用,帮助学生尽快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经验。其主旨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走向社会,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以致用。

第一,在周末及假期安排学生到外企、涉外宾馆、机场、旅行社、翻译公司等地进行商务英语的语言实践。学生与外国商人面对面地沟通,可以锻炼他们的英语口语、商务意识和职业技能。这种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交际能力、集体协调能力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这种学习模式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使学生获得实际锻炼机会,充分运用所长提高创新意识。

第二,四年级下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参加工作前锻炼实际业务能力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商业活动提高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高校可出面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联系,有组织地安排、帮助学生到企业实习,保证他们能在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他们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交流”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交流”意味着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商讨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建构意义的目的。

第一,采用多种教学法。(1)情景交际法。在外语教学法中,情景交际法和作为第二外语的英语通常被认为相互关系密切而被普遍运用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并且被认为是第二语言教学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内的各种练习,锻炼其应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达到交际目的。(2)问答法。在课堂上,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在听课过程中打断老师,向老师发问。这种相互提问的学习方式会进一步促进老师和同学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可谓教学相长,得到有益的启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语言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第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灵活性较强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探求不同答案,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创新思维模式。这类思考题应当促使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可以调动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的能力,也可以训练他们从同一个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一旦学生对基于真实商务素材的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三,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当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问题教学法创设具体商业场景,吸引每位学生参与进来。如指导学生熟悉并掌握商务接待中的常用用语和句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分配不同的商业角色,使他们轮流扮演企业职员和来访客户后再练习所学句型和用语。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商业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此过程中熟悉商业环节,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第四,培养其创新自信心。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营造师生间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使课堂气氛更加自由开放,以利于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各抒己见。

教育本身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如果教师能够将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起来,善于进行“情境”“协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不断探索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其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淮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 中国外语,2009(4).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3]柳青军,李娟.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6).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商务英语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要求应聘者“英语某级,电脑某级,专(本)科学历,精通商务管理,有一定的公关能力”、“精通国际商务关系和运作程序,有较高的汉语知识和外语水平,并能熟练地操作电脑、使用网络”等等,这可以说是对当代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基本界定。因此,一般本专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知识和技能,会计算机操作,能进行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应用型人才。程同春教授在《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一文中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技能素质要求作出了具体的描述,即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对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毕业生应是外语与国际商务两门学科有机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即英语+国际商务。具体而言就是:(1)具有英语和国际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英语和国际商务知识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正确分析、处理和解决国际经贸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总体技能素质要求是:(1)能听懂有关国际经贸的英语报道、报告和国外商人的英语洽谈。(2)能用英语讨论国际商务的专业问题,能用英语介绍国内外经贸动态,能进行熟练、流利的涉及对外经贸活动各种环节的商务英语洽谈。(3)能阅读国内外经贸报刊的英语文章、经贸法规、商务文件与外商的来函来电。(4)能用英语撰写正确、地道的商务报告与各种涉外商务函电。(5)能准确、清楚地进行有关国际经贸方面各种题材与各种活动的英汉、汉英口译与笔译。

无论是一般院校制定的粗略的培养目标,还是程同春教授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具体描述,都反映了课程结构应与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结构相适应,使学生达到国际通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

商务英语本身具有跨学科的复杂性,培养的是“英语+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结构是“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应该既重视语言和技能,又重视商务专业内容,两个元素缺一不可。英国的尼克·布里格Brieger Nick设定的商务英语范围包括三个主要板块:(1)语言知识;(2)沟通技能;(3)专业内容。在专业内容中,对“商务”一词的内容要有所界定。由于“商务”一词包括众多含义,以致许多人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懂经济、贸易、法律、营销、金融、财务、管理甚至保险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几年的大学教育要造就这种全能型的“复合型人才”是不现实的。可以参考另外一种提法,将商务英语细分为一般商务用途英语与特殊商务用途英语两类。以训练语言或商务技能为主的一般商务用途英语的设置可以是比较固定的,涉及专业内容的特殊商务用途英语的设置应该是有限的、动态的。有限即体现“专”字,不能与“商务”沾边的内容都包括,各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较系统地精选一至两个方向;动态则是指选择的方向可以有所不同,可以选择国际贸易,可以选择营销,也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等,各个学校应根据各自具体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课程侧重点。

课程设置的基本架构与内容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源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在我国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都十分重要。语言与商务两个元素的学习融为一体,是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在基于商务内容的语言教学当中,商务专业内容是主线,英语是媒介,教学的目的是融商务学习与语言学习为一体。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如下原则:突出学科主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根据该原则,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可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四大板块构建。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生源结构与市场人才培养战略决定了课程设置应该向职业性倾斜,突出“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商务学科知识+商务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商务英语作为专业英语课程,即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个分支,其课程设计可参照Peter Strevens对ESP教学提出的定义,即四个根本特点(absolute characteristics)和两个可变特点(variable characteristics)。四个根本特点是:(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2)课程必须在内容(主题和论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3)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4)必须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形成鲜明的对照。两个可变特点是:(1)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2)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目前,各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商务英语写作、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谈判、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笔译等。经贸知识课程主要有市场营销、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WTO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与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与支付、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统计学等。文化背景知识课程主要有英美文化概况、经济地理、公共关系学、文化比较等。这样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完全按学科与专业设置课程的做法,突出了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拓宽了文化与经贸知识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课程交叉重复,分化有余、综合不足,缺乏理论依据,未能充分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人才素质观等。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与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程同春,程欣.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2):1-4.

[2]Brieger,N.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M].York:York Associates,1997.

[3]Dudley-Evans,T.& St John. M.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9

商务汉语是指外国留学生专门用于商务场合的特定工作与交际语言。商务汉语最基本的属性是交际性,这种交际性是以语言为载体、结合商务专业知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为三位一体的。目前,商务汉语综合课以教授汉语言知识为主,又与商务知识紧密相连,词汇多来自商务汉语教学大纲,涉及商务活动常用场景,包含商务文化等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交际性。这类课程是商务知识与汉语语言能力的融合,属于广义商务汉语实践类课程。

但是,从商务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现状来看,语言知识的学习远多于商务知识的教授,理论性内容远大于实践性内容,这不仅体现在课程安排、教学过程等方面,还体现在学生的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商务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多是一般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变形,教学方法也经常套用基础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

由于商务汉语综合课的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交际性内容为载体,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构建知识体系。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基于情境的任务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通过实证研究,构建商务汉语综合课教学模式,并讨论存在的问题,探索保障任务型教学模式建立的条件。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型教学法及其适用性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后经维果茨基(Vygotsky)、布鲁纳(J.S.Bruner)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上进行的知识构建,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量的累积,不是独立的个人行为,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还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是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主要发挥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学习错误的作用,是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语言学习要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进行,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性,这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商务汉语综合课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基础性和交际性。该课程主要以商务话题为切入点,这为学习者构建发现式和探索式场景提供可能。商务活动强调沟通与交流,需要学习者参与其中,经常性地组成团队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依赖于协作学习活动。在构建情境、分解任务、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正是构建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将商务语言基础与知识内容充分结合并不断引导学习者完成商务任务。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适用于商务汉语综合课这类交际性很强的课程。

当然,这并不是说任何学习者在任何阶段都可以运用该教学方法,因为任务型教学法受到学习者人数、教材、课程安排等多方面的限制。一般而言,任务型教学法比较适合中高级阶段的教学活动,因为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能较好地表达观点,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初级阶段也可以适当运用该教学法,只是由于初级阶段学习者语言基础较弱,缺乏将商务话题与汉语相结合的能力,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商务汉语综合课任务型教学法的具体模式

商务汉语教学属于专门用于汉语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用于商务领域的语言交际课程,其范围明确,目标任务清晰。商务汉语综合课一方面要求在课堂上学习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习商务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实际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商务问题。因此,在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下,学习者需要“浸入”汉语和商务环境中,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因此,结合商务汉语综合课的特点,我们需要建立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首先,模拟场景与真实场景教学相结合,这可称之为“情境浸入式教学”。“浸入式”教学法是加拿大法语区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是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作为直接教学语言,使学生“浸泡”在目标语中,以促进语言学习。其实,商务汉语是语言知识与商务情境的结合,“情景浸入式教学”将学生置于相对真实的汉语商务环境中,这本身就需要发展成为一种更为融合的“浸入式”学习模式。

情境建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模拟情境教学,包括课堂情境模拟和校园情境模拟两种,前者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在课堂上构拟,后者主要利用相对开放的校园环境。第二种是真实情境教学,主要是学生参加的校外社会实践,如企业参观、考察调研、专业实习等。

其次,要有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学理念。这不仅包括校内、校外情境模拟教学,更要将理论拓展至课外,加强交际性的教学理念。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应当突破课堂教学的框框,组成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社会环境里的交际活动这三个层面。商务汉语综合课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交际能力,仅仅依靠理论讲解、课堂情境模拟、课后作业是不行的,必须建立课内和课外的照应机制,做好二者的衔接。

四、基于情境的任务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本文以浙江某高校商务汉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综合课为例,具体说明基于情境的任务型教学法的操作过程。本课程连续两年(2013-2014)开设,学习者为中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共两个教学班,不同国家留学生混合编班,每班人数为15人。本课程教学一般为16周,每周6课时。教材为《新思路中级商务汉语综合教程》(商务篇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该教材共10课,包括“招聘、求职、新员工、答谢酒会、联系方式、企业文化、广告、财务、竞拍、保险”等。

(一)课程总体安排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时总体安排教学大纲,有选择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该教材课文以对话体为主,阅读材料较少,课与课之间有连贯性,每课内容内在关联性强。因此,我们利用这些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将1-3课作为一个话题群,涉及“企业基本信息简介、企业招聘人才、应聘者参加应聘、应聘人员入职”等。其次,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相关内容的顺序,如将“联系方式、广告、答谢酒会”顺序稍作调整。第三,每学期完成3次任务型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模拟教学、课外真实场景教学、教学反馈等。

(二)任务准备阶段

任务型教学法要以商务词汇为基础,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可以为任务开展提供语言保证,因此,词汇学习必不可少。词汇学习一般采取传统教学法的精讲多练,也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答疑等方式。词汇学习多利用语义类聚的方式,以达到联想记忆的效果。例如将“招聘会、应聘者、人力资源、跳槽、培训、价值”等词汇通过“招聘”这个语义场进行关联,帮助学习者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一类商务词汇。

任务准备阶段的核心是商务情境的构拟与创建,这教师需要发挥导向作用。首先,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构拟和创建适合学习者使用的若干小场景。第二,安排教学任务,需要考虑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强弱搭配尽量寻求平衡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人数以3-4人为宜。第三,详细讲解教学任务,提出具体学习目标及要求,要确保情境清楚、任务明确。最后,安排“学生助教”协助理解教学任务,参与任务准备。根据需要,利用非学历留学生资源,如有平行课程,也一并布置类似教学任务,以便形成互动,还可要求助教提前准备任务中的某种角色。

以第二课“求职”为例,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布置简历制作任务,准备面试问题,提出着装要求,设置具体的语言表达要求,即将课文中的语言点分解成若干个,分别体现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语言点部分有重合,这样可以使得语言点得到重复操练,提高复现率。由教师准备2-3家公司简介及招聘要求,提前将材料进行打印分发,每组的任务侧重点有所区别,如(1)应聘的岗位性质,(2)应聘者的技能要求,(3)应聘者的薪金期待等。

(三)任务执行阶段

执行任务时,采用小组集体演示、个人汇报、第三方参与等多种形式。任务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首要目标在于完成实践任务,如学生未能按照既定要求使用相关词汇,但不打断其交际过程。小组集体演示可以保证学习者的高参与度;个人汇报也是常用的方式,但是往往语言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参与性强,因此,个人汇报实行主汇报人与小组成员补充相结合,主汇报人轮流的形式;第三方参与主要是由助教、平行语言班级的同学甚至教师参与其中,这个过程属于课堂模拟教学的“临时性调整”,虽为“临时”,实际上早已有所准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生搬硬套课本内容,使得交际任务更加真实、自然。

以第五课“联系方式”为例,根据课文内容安排以下模拟场景:

1.经理A初次到访某公司X,见面互致问候(要求使用“不胜荣幸、对了、这就”,注意礼节)。

2.经理A访问完X公司后,布置秘书B起草合作意向书,并致电X公司(要求使用“对了、是这样的、这就”)。

3.秘书B致电X公司经理C,询问传真情况(要求使用“明明、看来”,注意电话用语规范)。

这三个场景,可以采用小组集体汇演、个人汇报以及第三方参与等形式,每个任务中都有较为具体的语言使用要求,目的明确,又包含商务知识及文化等要求。

(四)任务拓展阶段

课堂任务完成后,进一步由课内拓展至课外,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首先,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校园模拟实践任务。如利用学院平行班课程相似内容,将商务汉语综合课“招聘任务”拓展至其他班级,学习者角色由“应聘者”转化为“招聘者”。再如某瑞典企业在校内举办贸易展览,根据课程进度结合教材中“联系方式、企业文化、广告”等内容参与商务活动。最后,将内容拓展至社会实践任务,主要是依托“企业参观与调研”等实践课程将“新员工、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任务中。

(五)任务评价及再反馈

1.讨论与讲评

课堂讨论和教师的讲评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讨论在小组任务或全部任务完成之后进行,要保证时效性。讨论采用同学提问、纠错、演示等方法,评价方式采用教师点评、小组互评、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方式。

2.语言操练及知识回炉

教师讲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点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加入操练环节,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对任务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商务文化等加以解释并适当拓展。

3.再反馈与再学习

校内外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根据教师、助教、学习者、第三方的评价,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返回课堂进行内容的反刍,解决实际商务活动中的问题。这是基于情境的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实践虽能检验理论,但是实践活动中又会出现某些新问题,因此,从实践再回到理论,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讨论、操练及再学习三个环节并非孤立进行,而是紧密结合。

五、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效果及教学思考

(一)调研与结果

为探讨任务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我们采取对比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在2013级和2014级商务汉语二个年级进行。调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者对中级商务汉语综合课认可程度及课程本身问题;二是传统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实施情况的差异。此次调查共涉及30人,每班15人,采用调查问卷法,问题设置采用五级量表的形式,部分问题采用访谈的方法。

表1:中级商务汉语综合课对学习者的重要程度(%)

中级商务汉语综合课的重要性 很重要 重要 一般 不太重要 很不重要

2013 13.3 40 33.3 6.7 6.7

2014 33.3 33.3 13.3 13.3 6.7

对中级商务汉语综合课的认可度 很喜欢 喜欢 还可以 不太喜欢 很不喜欢

2013 13.3 13.3 33.3 26.7 6.7

2014 33.3 33.3 13.3 13.3 6.7

表2:中级商务汉语综合课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 2014

教学方法没意思 33.3 13.3

教材太难 6.7 6.7

学生参与活动太少 53.3 6.7

没有用 26.7 6.7

作业太多 100 86.7

其他 13.3(汉字太难) 13.3(汉字太难)

表3:任务教学法在商务汉语综合课中运用的相关调查(%)

自己主动学习程度 很主动 主动 一般 不太主动 很不主动

2013 13.3 20 33.3 20 13.3

2014 26.7 26.7 20 13.3 13.3

参与商务活动(包括模拟活动)的机会 很多 多 不太多 少 很少

2013 0 6.7 33.3 40 20

2014 40 26.7 13.3 13.3 6.7

对解决商务问题的帮助 很有帮助 有帮助 一般 不太有帮助 没有帮助

2013 20 26.7 33.3 13.3 6.7

2014 53.3 26.7 13.3 6.7 0

参加合作学习的机会 很多 多 不太多 少 很少

2013 6.7 6.7 26.7 33.3 26.7

2014 46.7 20 13.3 0 20

(二)分析与总结

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者普遍认识到商务汉语综合课的重要性(53.3%:66.6%),但对课程的认可程度存在差异(26.6%:66.6%);在对商务汉语课程存在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表2),2013级同学认为课程的实用性不强(26.7%),学生参加活动较少(53.3%),也对教学方法不太满意(33.3%);2014级在实践性问题上比例较小(6.7%~13.3%)。二者表现出的共性是普遍认为课程作业过多,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汉字书写”有困难。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习者产生了不同影响,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大帮助(33.3%:53.4%);学生参与商务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6.7%:66.7%);利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商务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46.7%:80%);学生协作性学习机会增加(13.4%:66.7%)。

(三)问题及思考

总体而言,中级商务汉语综合课认可度较高,在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课程本身存在理论实用性不强、词汇过多等问题,但是教学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更为重要。基于情境的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对中级商务汉语课程教学提供帮助,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模拟情境的设置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还需要打破课本固定的模式,这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为按部就班的学习者带来困惑。其次,课内外相结合的模拟教学往往占用较多时间,不能专项训练某些知识点和技能,而且校外指导教师的反馈难度大,时效性较差。第三,任务型教学法中,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同于传统的评价方式,需要借助形成性评价,但随之而来的成绩量化问题又值得审查研究。第四,由于学习者水平有差异,积极性不同,任务型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存在有的学习者参与度高,有的学习者参与度低甚至不参与的情况,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最后,基于情境的任务型教学需要系部、专业老师等多方面支持,尤其是从课内走向课外再进入社会的过程,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助教”制度的实行。

六、结语

商务汉语作为留学生从事商务活动的工作语言,其基本特点就是交际性,这也决定了商务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创建商务情境,让学习者在真实的商务活动中主动学习,提高技能,最终形成跨文化的商务交际能力。基于情境的商务汉语综合课需要经过教师精心设置商务情境,打通课内课外,利用校园、社会多种资源,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起到组织、中介作用。在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操练、回炉、总结等多个环节,形成与学习者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适应的是评价方法的改革,限于篇幅,评价问题另文论述。

本文是以某一高校商务汉语综合课为例开展的实证研究,教学模式有适用范围和条件,很多方面只是做了初步探讨。由于实证研究的规模相对较小,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积累更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这也将是今后的工作。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5SCG363];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度校级青年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张黎.商务汉语教学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

[2]王琳.浅谈商务汉语实践类课程的必要性及设置安排――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4.

[3]黄慧,王海.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

[4]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5]沈庶英.经贸汉语综合课的定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9)

[6]吴中伟,郭鹏.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雷敏.“浸入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3).

[8]丁存越.商务汉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术界(月刊),2010,(8).

[9]刘.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学习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0]仇鑫奕.目的语环境优势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思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 理论模块化 实训项目化

1 《商务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思路

根据我院对几届商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与统计,其数据表明市场对经贸人才需求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取向:1. 英语沟通、写作、阅读能力(CET4/CET6) 2.专业知识(商务交际、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3. 业务操作能力。而《商务英语》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任务与目标需要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经贸人才而服务。因此,本门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市场中外贸岗位需求为基点,整合商务英语理论教学,以具有适应性、针对性的专业模块教学为主线,运用商务情境实训项目(将国际商务活动的真实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商务世界),构建“商务英语理论模块 + 商务情境实训项目”的教学体系。

2 《商务英语》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我们对《商务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为中心点,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用”原则,从而采用“理论知识模块教学 + 任务式的实训项目”的教学模式。

2.1.1 商务英语理论知识模块化:以外贸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合理地制定理论模块教学

基于我院学生就业岗位的情况,主要是以在中小型企业担任文员、助理、外贸业务员以及贷代业务人员为主; 因而,理论知识模块的选定严谨的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为中心。如下图所示,分为六大模块教学内容:

2.1.2 商务情境实训项目化:根据制定的理论模块,选择适合的商务实训活动

根据理论知识的六大模块,相应地布置实训项目(课内与课外兼顾),学习者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式、体验式的商务教学活动项目设计(角色扮演、 实际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每个交际任务都以真实的商务交际情景为参照,交际任务目标明确,鼓励学习者在完成实际商务活动的过程中多用所学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将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融入交际活动之中。这种在体验中学习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而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项目实训设计能充分体现“商务理念――商务实践技能”的转换过程,并实现语言教学交际化,知识教学能力化,课堂教学社会化。具体实训项目安排如下: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建构和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根据不同商务交际任务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商务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与老师同样成为课堂的主人,深入模块、体验角色、积极思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修正、扩大、完善已有实践图式――新知识和新技能。

2.3 评价方式的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此课程的评价方式改革也是要改变传统单一课程的评价方式, 避免“一考定终生”的局面,采用多元化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考核+期中口试+期末笔试

过程考核=常规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商务项目模拟/案例分析/演示报告)+课堂表现

成绩构成:课程总评成绩=过程考核成绩(40%)+ 期中口试成绩(20%)+期末笔试成绩(40%)

这种评价模式与教学内容、方法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能够全面地、有效地考核学生所掌握的商务英语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操作能力的程度。

三、《商务英语》课程改革的意义

《商务英语》是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实际使用英语去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能力。 课程改革通过“结合专业模块与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把语言教学交际化,知识教学能力化,课堂教学社会化,全面培养学生在商务情境下对专业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相应的职业素质,从而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翠华.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J] .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5.

[2]候秀杰.商贸英语教学与企业人才的培养 [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3]王琳.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4]罗虹.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5).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电子商务》是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讲解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及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整体理论框架的同时,结合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实例分析,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实践应用操作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需求,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学院的大纲严格执行,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和积极性。如果继续用这种方法来教学,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其它几个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的师资力量来自于管理、计算机、网络、营销或其他专业,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并且缺乏电子商务相关的实践经验。

2.教学资源配置。目前电子商务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其专业理论体系不完整,商务实践也在探索之中。现阶段各学校采用的电子商务教材有许多版本,而且大多知识点相对陈旧,根本无法满足电子商务教学的需要。电子商务实践环节不仅仅是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电子商务知识的补充和调整。但可用于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的资源,仅仅是一些电子商务模拟平台、模拟操作等验证性实验环境,只能使学生产生一些初步的认识,离“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目标还相差甚远。

3.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为辅,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手段比较少,而且方式、方法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要求,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变化较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多,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又是必需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也使用过相应的模拟软件来熟悉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但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操作,还没有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来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确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根据不同人才需要进行层次界定,建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且相应地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人才重在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学生应加大实践教学周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坚持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认识、学习知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鼓励学生创新等。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培养应用型的高等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前提下,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都以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2005年,我们修改教学大纲时,增加了18课时的实践课时。这样学生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还是有部分内容没有实践机会,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不断丰富实践课内容,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实践教学内容,我们还编写了《电子商务》

实践指导手册。学生可以很明确地知道每次实践的目的和任务,能将理论知识良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电子商务概论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讲授的理论和模式比较多,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础、社会基础、技术基础、人文基础及应用环境等)、Internet电子商务、EDI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三流、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等等。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电子商务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柔性化的指导思想下,担任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内容方面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从而选定合适的教材。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强调针对性,各教材介绍的内容与侧重点不同,只有将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参考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对电子商务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该标准既体现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又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围绕该标准的要求组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可以将课程教学与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考证有机结合。

由于电子商务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任课教师应在教材之外适当补充介绍新的学科成果,不断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新知识,还能养成学生注意学科发展的良好习惯。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门核心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几乎囊括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不宜讲解得过于深入,做到只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和给出必要的线索,以便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良好地衔接。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成为专业课程的简单浓缩。

三、教学方法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法、专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针对性,可以获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法。《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复杂,如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网上支付的流程、网络营销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如果从理论角度来讲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易消化。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理论课后都辅助一次上机实践,这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实践教学法分为真实的实践和模拟的实践。真实的实践就是去访问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通过信息的浏览,获得最新的资讯。通过真实的实践,同学们以消费者的身份对网上购物的流程进行了解。例如在“电子支付及网上银行”的实践教学中,笔者综合运用了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到银行网点办理网上银行业务,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金融服务;然后教师可以在机房给学生现场演示网上银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学生跟着教师边学边做,不仅容易理解接受,而且印象深刻;最后再安排学生把整个实践过程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分析,深入挖掘网上银行的其他业务功能及安全操作注意事项。针对同一内容,实施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2.学生参与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每次上课的前5分钟交给同学们让同学说一些关于电子商务最新资讯,介绍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案例、自己从事电子商务的经历或者对电子商务的一些想法,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会精心准备这5分钟的内容,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充分展示自己。有的同学介绍的电子商务师一些信息,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大家讨论如何复习到了信息共享。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他们机会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

3.专题讨论法。定期的开设一些讨论课,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学生体验网上购物,普遍担心的是钱付出后收不到货物,或者实物与图片不符,由此引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主要瓶颈之一的诚信问题,就“如何提高电子商务诚信”开展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该课题现状与发展动向,然后归纳整理,写出小论文,最后分组开展讨论。通过专题讨论法,不但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归纳分析的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还加深了专业层次。

4.实例教学法。虽然《电子商务》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它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基础的。因此,在大量借鉴国外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胆创新,完全运用实例教学法来组织课堂内容。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实践”、“实用”原则,特别适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可以用一个实际的案例,如淘宝店铺等,作为贯穿全书的现实世界中的案例教学对象。围绕这个案例来介绍从事在线商务要考虑的问题,利用这个现实世界案例来研究电子商务的观点和技术。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将课程要讲述的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都结合这个实例探讨电子商务的观点及要研究的边缘技术,用以解决一个焦点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子商务整体框架体系结构。

通过案例的讨论,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手段改革

电子商务实验课开辟了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以往的写板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运用Flash课件和视频文件等形式进行流程讲解会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电子商务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能够直接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就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知识水平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对本专业学生,积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辩论、上习题课、软件应用、课堂展示、课后答疑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对电子商务课程教授进行支持,恰当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提供宽松、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平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授课教案、章节习题、教学大纲、案例分析、教学视频、参考文献、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源也已经上网,这都有助于解决学生预习、复习、自学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

五、考核方式改革

商法课程论文范文12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 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