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

时间:2022-02-15 00:02:06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1

摘?要:作者通过调查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分析指出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存在专业师资缺乏、部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把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同时在制度管理、业务培训、实践基地、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调查分析?对策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是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也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重点。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尤其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提出新要求。为更好地了解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技工教育内涵发展,2014年我们开展了国家重点以上(含国家重点,下同)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以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为调查对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现有60所,占全省招生技校(151所)的39.74%,其中技师学院32所、高级技工学校14所、技工学校14所。这60所技工院校分布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是技工院校的龙头和骨干,集中反映了广东省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的状况。

2.调查内容

(1)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职称、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以及一体化情况。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15大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职称、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以及一体化情况。

(3)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学历、职称、技能、编制、来源、教师上岗证情况。

(4)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3.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开展调查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实际承担各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学工作的实习指导教师有6873人。据综合情况统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在职教职工18455人,专任教师12865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专任教师的53.42%。根据学校管理人员座谈会和学生问卷调查,总体上看,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技能,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根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提供的全国技工院校2011—2013年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情况统计数据,与全国各地区比较,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分类情况

(1)72%的实习指导教师有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4965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2.24%;大专以上学历643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93.66%;其他占6.34%。

(2)58%的实习指导教师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技师和高级技师共4003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58.24%;高级工及以上5674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2.55%;中级工及以下1199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7.45%。

(3)80%的实习指导教师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的5512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0.2%,还有19.8%无教师上岗资格证。

(4)54%的实习指导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职称。高级实习指导教师466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78%;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59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3.24%;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占24.12%;无职称的占20.88%,其他职称占25%。

(5)一体化教师约占66%。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师有452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5.87%,占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专任教师的35.19%。

(6)61%的实习指导教师是在编人员。在编4234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1.6%;不在编占38.4%。

(7)24%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企业。来自企业的1657人,占总数的24.1%;大专以上院校毕业生4330人,占总数的63%;来自技工院校毕业生615人,占总数的8.95%;其他占3.95%。

3.20个主要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情况

据统计,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培养了11.52万毕业生,共有722个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技校学生培养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分析实习指导教师的情况,我们选取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作为研究对象。20个专业是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电子商务、会计、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检测、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现代物流、商务文秘、计算机广告制作、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烹饪(中式烹调)、幼儿教育、市场营销、服装制作与营销、饭店(酒店)服务等,其毕业生总数占全省毕业生总量的54.95%,占有较大比例,是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20个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是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对象,其情况如下。

(1)数量总体适当,职称结构基本合理。20个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共有5412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8.74%。其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348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4.67%,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43%。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277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一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9.96%,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3.69%。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1409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4.98%,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6.03%。未定职级1037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未定职级总数的72.26%,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9.16%。职称结构两头小,中间大,呈菱形状,结构相对合理。

一体化教师3611人,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6.72%,与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一体化教师占比(65.87%)相当。

技师和高级技师3059人,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56.52%,与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技师高级技师占比(58.24%)相当。

(2)从构成看,20个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培养规模总体上相适应。20个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其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培养规模是否匹配?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应用了在专业设置中“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比”和“专业毕业生占比”两个相互对照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取客观的结论。例如:通过调查,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汽车维修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1.49%,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毕业生总数(85112人)的9.37%,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比大于等于专业毕业生占比,师资与培养规模匹配。由此类推20个专业,多数专业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培养规模是适应的。

4.15大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构成情况

(1)数量及构成。按照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15大类专业进行统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人数及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比例:01机械类1507人,占21.93%;02电工电子类1425人,占20.73%;03信息类1103人,占16.05%;04交通类1073人,占15.61%;05类服务类275人,占4%;06财经商贸类703人,占10.23%;07农业类44人,占0.64%;08能源类21人,占0.31%;09化工类83人,占1.21%;10冶金类18人,占0.26%;11建筑类59人,占0.86%;12轻工类165人,占2.40%;13医药类33人,占0.48%;14文化艺术类143人,占2.08%;15其他22人,占3.21%。

(2)分布比例与培养规模基本一致。15大类专业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构成与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培养规模相比,多数大类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分布比例与培养学生分布比例基本一致。

三、存在问题

1.部分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缺乏

从总量上看,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并不少,一体化教师占比(35.19%)以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58.24%)数据符合国家重点技工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实习指导教师的标准要求,但部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是缺乏的。

(1)电子商务、会计、汽车检测、机电一体化、商务文秘、现代物流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少数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小于这些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比例,专业师资与培养规模不匹配。

(2)饭店(酒店)服务、市场营销、幼儿教育、现代物流等专业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根据20个主要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调查统计,个别专业如饭店(酒店)服务、市场营销,没有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有的专业如幼儿教育、现代物流,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只有1~2人,明显偏少。

(3)交通类、财经商贸类、轻工类、建筑类、农业类等大类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不足。从构成看,少数大类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培养规模不适应,师资跟不上培养规模发展步伐,需要补充师资力量。

2.部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学历、技能、职称等基本素质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有些实习指导教师学历、技能、教师上岗资格、职称等基本素质较低,与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的教师要求不相称。数据显示,6.34%的实习指导教师是中专及以下学历,学历层次较低;17.45%的实习指导教师仅有中级工及以下技能;19.8%无教师上岗资格,未能持证上岗,实习指导工作难以保证。初级实习指导教师及以下的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45%。

3.实习指导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1)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据调查,33%来自企业和技工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工艺技术以及丰富的实习指导经验,但较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较薄弱。

(2)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据反映,63%来自大专以上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没有熟练掌握本专业工艺技术和专业技能。

(3)实习指导教师解决实习工厂和生产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弱。调查得知,只有24%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较少达到每年两个月的要求。一些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工厂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和工艺难题束手无策,不认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技能。

4.实习指导教师保障制度欠缺

笔者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座谈会中了解到,公办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逢进必考”,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学历大专或高技以上。技工院校对一些特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引进受到限制。

技工院校编制标准限制了人才发展。数据显示,不在编的实习指导教师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38.4%。不在编与在编实习指导教师工资待遇相差较大,严重影响不在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

有的技校实习指导教师课酬标准、职称评聘、晋级提升等奖励机制也不尽合理,面向企业招聘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的制度没建立,将教师送到省外国外培训的机会偏少。

总之,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招聘、录用、激励、待遇等人事保障制度不足,这些问题存在多年,仍未根本解决。

四、对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技工院校培养熟练的技术技能人才,有一支专门从事实习指导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队伍,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申报评审标准,与教育部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指导课教师”是不同的。广东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课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39%,技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远比中等职业学校强。技工学校突出技能教学,强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必然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可见,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是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推动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把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1.健全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

技工院校建立健全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对于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工院校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课酬、研修、晋升、奖励制度等方面相对于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要有所倾斜和优惠,以激励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调动其积极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称评聘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职称制度是技工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核心,要发挥职称的杠杆作用,推动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发展。从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受理的2011—2013年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评聘情况看,实习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通过人数所占比例都较低(23%左右)。技工院校要大力鼓励专兼职教师参加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评聘,提升专业素质。

2.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

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技工院校要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教师培训工作,每学期制订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计划,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研修培训、出国培训,造就一支业务精湛、技能娴熟的教师队伍。

3.建立企业实践基地,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实践

年轻教师缺少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经历,专业技能水平较差,已成共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要求: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为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技工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择一些与技工院校专业对应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年轻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

4.改革实习指导教师发展的保障机制

从实习指导教师保障制度看,应改革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办学自主权,科学核定实习指导教师编制,合理制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准入条件,招聘具有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到学校任教,适应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要建立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聘请制度,在编制管理、职称评定、工资分配上制定相关规定,积极吸纳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对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实习指导教师发展建立机制保障,激发教师自身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S].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关于加强技工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劳部发[1996]293号)[Z].1996

[3]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已评估分类技工院校概览[S].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职业资格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27302

1引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现阶段,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较大程度地依附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这是由于我国在学位点建设上以前主要是按照学术型硕博士点进行的建设,近年来获批的专业硕士点也基本上都是在已有的学术型硕士点基础上建设的。理论上旨在培养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现实情况中,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的体现在,很多学校的学位点是学术型、专业型混合招生,导师面对的学生既有学术型硕士、又有专业型硕士,导师多按照传统培养学术型硕士的思维去培养学生,区分度不大,专业硕士的特色不够鲜明。就课程设置而言,存在照搬学术型硕士教育的教学内容、不注意课程体系的模块整合、案例库的建设不到位,实践环节设置不足和评价不细以及指导教师的配备不科学等问题。

中北大学面向社会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并结合专业型硕士的特点,将研究生阶段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规划和安排,确保研究生毕业后,既有坚实的理论素养,又有一定的实践水平。

2培养模式特点

2.1突出案例教学

(1)除了基本的专业类课程外,设置与职业资格相关内容的课程。课程体系根据研究方向强调岗位需求,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既有基本理论,又强调与实践结合的教材建设,是实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必要选择。传统的教材是不满足需求的,而高校教师虽然理论基础较好,但实践经历相对较差,编制此类教材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种情况下,可以精心选用各出版社出版的工程案例类的书籍。这类书籍一般由各工程单位富有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总工级科技人员总结编写,如《岩土工程典型案例述评》,就是由顾宝和大师编著的,这类书籍参考价值极大,按照此思路开展工程案例库的建设,对本学位研究生开展案例教学非常有效。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各研究方向的注册师实务与案例课程,引导学生开展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有关内容学习,在固定时间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汇报,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2)多方向培养,拓展学生的执业空间。根据社会需求,本专业领域设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建筑经济与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这四个方向涉及到国家注册结构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招投标师等类型,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业去向等因素引导学习相关内容。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上要覆盖这些方向,既要考虑开课人数的最低要求,又要给予学生选课一定的自主权,这就需要在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力量配备、实際操作等多方面取得平衡。

(3)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若学生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则可免修相对应的课程或实践环节,直接给出相应的学分。

这一规定和举措,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与职业资格考试有关的课程和案例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校良好学习氛围下,通过高效地学习,将理论和实践良好地结合了起来。学生一般都可以在研一结束后,参加一级注册基础类的考试,或二级的专业类的考试。若在毕业前通过相应考试,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也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

2.2实践基地建设

(1)开展双师型(高级职称+职业资格)、双导师(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制联合指导模式。不仅要求校内外导师均应具有高级职称,而且要求校内外导师具有国家注册土木类职业资格的数量不少于50%,每位学生的双导师中应至少有一位具有国家注册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按照校内导师∶校外导师=1∶4比例的思路聘请校外导师。而这些导师一般都是涉及到本省基本建设各领域中的企业总工或技术骨干。如学生研究方向较为特殊,双导师均无注册职业资格,则应再配备具有职业资格的副导师。显然,双师型、双导师指导模式是实现本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的重要保障。学生除了基本的理论学习,还能够在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指引下学习相关的工程案例,促进了学生适时接触工程实践,接触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2)企业导师主导工程实践与课题选择。研一结束进入暑期后,学生就可以进入到企业导师所在的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以学生为纽带,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进行密切交流,由企业导师推荐,双方共同制定学生的研究课题。学生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既可以利用企业实验室,也可进入到工程相应的各种环节寻找热点、难点课题,然后提炼问题作为自己论文的研究内容,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成了学业,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也促进了校企间的合作,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如笔者在选派一名学生进入某基础工程公司后,公司总工担任了学生的企业导师,并提出了企业施工中碰到的难题,即灌注桩在灌注时如何控制超灌。经过多次的交流,公司出经费立项,开始校企联合攻关,并确定为该生的研究课题。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而围绕此项目,又衍生出了好几个课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专业硕士的培养、校企联合工作都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3)吸纳一定数量的企业导师联合校内导师成立学术委员会,每3年一届,届时轮换。这样有利于及时总结企业、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本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工作与职业资格高度衔接,顺利地开展中北大学土木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教学。

3结语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双师”教师队伍 教学督导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周颖(1972- ),女,浙江鄞州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管理与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宁波市教育局教学督导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建设与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35-02

笔者在了解宁波市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2012年8月16日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同志的讲话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教高科[2012]161号)精神,针对宁波市高校督导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适合宁波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督导机制,以推动宁波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基础和关键工作。对于“双师”教师的内涵界定,国家尚无正式的认定和统一的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标准。不管标准如何认定,“双师”教师总体上是以教育素质和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以教师职称和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

教学督导制度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创新教学督导制度,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督导工作机制,对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宁波市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督导现状

宁波市拥有15所高等学校,包括5所高职院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2012年宁波市高职在校生6.2万余名,占宁波市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5.4%。与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相同,宁波市高职教育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并呈现出结构多样化和服务型教育体系化的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近年来,宁波市各高职院校在“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目前宁波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08%,同时还具备一支数量与专任教师大体相当的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双师”教师队伍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约有1/3强的“双师”教师具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或锻炼经历,每年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主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或获得专利的教师人数都在逐年增加。但经调研得知,2012年度全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生师比仅为23.781。虽然各个学校都聘用大量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实际承担的课时数仅占总课时数的13%,且相当一部分为非系统授课。“双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全市有2/3的“双师”教师是通过职业资格考证获取“双师”资格的,缺乏连贯和较为系统的企业工作或锻炼经历,且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中专和企业,专业理论储备存在明显不足。目前宁波市5所高职院校均设立了独立的督导机构,实行市院校三级督导模式,并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督导体系,但在实际督导过程中还存在督导队伍偏弱、教学督导内容偏窄、督导方式偏简等问题。

三、“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视阈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浙江高等职业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及2015年和2020年的基本任务,对专任教师生师比、兼职教师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和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及授课量占总课时的比例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强化督教、督学、督管功能,合理规划校院督导工作重点,急需研究和探讨。

1.市场经济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也出现总体数量不足、素质不适应、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快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类型特征明显的高职教师队伍,特别是加快建设熟悉产业、服务产业转型、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队伍,是推进宁波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以督教为主导的教学督导体系必须创新督导机制,以保障高职院校建立一支先进的教师队伍。

2.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教师既有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又具备宽厚的知识背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需具备必需的理论知识,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而不是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见长。目前宁波高职院校教学督导队伍均由学术性和管理型两类专家组成,这两类人员的知识结构都不尽完善,导致实际督导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督导存在局限。

3.“双师”教师队伍自身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也面临来源渠道单一、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宁波的高职院校均由原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而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以前的大专、本科院校。虽然有许多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但他们实际授课不多,教师来源渠道仍然单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更加短缺;兼职教师由于来自生产实践一线,专业理论储备明显不足。此外,“双师”教师数量偏少。从宁波市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情况看,“双师”教师和专任教师数量较少。全市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较少,再加上学校教学任务繁重,也不可能抽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训和培训。基于上述情况,必须通过教学督导,建立一种监督机制,确保“双师”教师队伍的顺利建立,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四、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创新研究

宁波“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协助教师成长发展的督导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偏重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忽视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偏重理论教学质量的督导,忽视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偏重教学秩序的督导,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偏重监督检查功能,忽视指导、激励、培训、评价等功能。要通过完善教学督导方式,创新督导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效拓展师资渠道,为宁波市高职教育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督导队伍创新,实现专业督导。目前宁波市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构的成员主要是在职的专业教师以及校内外的离退休教师和管理者,督导活动仍以推行督导个人的教学或管理经验为主。遴选一支由在职、退休返聘教授、企业和行业专家结合,学术型、实践型、管理型相结合的督导员队伍,既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实践教学中的督导作用,又考虑根据不同专业设置情况体现学科互补的现状,在市院校三级督导架构中针对性地实现对教学、管理、实践工作的交叉督导,实现督教、督学、督管三方面内容的交叉督导,实现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交叉督导。除了要选聘来自行业、企业骨干充实到高职院校的督导队伍中,还要求督导成员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参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全督导工作评价体系的开发,成为专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教师成长的协助者。

2.督导方式创新,实现科学督导。学校督导部门可以借助创新项目引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确定更加合理的教学督导方式。以教师成长助推计划和青年教师专业化项目建设为依托,将督导工作纳入其中,建设评估和监督并行不悖。专题督导为主,常规督导为辅。专题督导是一种全新的督导模式,是指可以有计划地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属于研究发展型督导模式。结合《意见》的基本任务,关注“双师”教师的成长,设计不同来源、不同职称的教师能力提升路径,对兼职教师授课的数量质量、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双师”教师下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和年度考核,以导为主,以督为辅。教学督导方式区别于以往对督导工作和功能认识的偏差,强化督导工作的指导、激励、反馈、评价功能,而非单纯的监督检查功能。同时,督导工作也要体现计划性,坚持“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工作方式,避免督导过程产生冲突。

3.督导范围创新,实现全面督导。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和层次院校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师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督导,使学生掌握应有技能,实现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行业素质兼备。根据调研得知,对实验实训环节和毕业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督导是教学督导工作需要加强的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听课,了解“双师”教师的指导水平、教学能力和效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实习企事业单位的督导调研,实地考察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师生的评价与建议;在企事业单位走访时组织召开实习师生座谈会,了解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效果,将企事业单位对学院实践教学的评价作为“双师”建设最终评价的一个考量指标。

4.督导评价创新,实现合理督导。监督和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在监督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依据这一结果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被称为奖惩性评价。以促进教师个体教学能力与大学育人工作的共同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没有奖惩措施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被称为发展性评价。“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视阈下,督导评估力求将奖惩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成长期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评价激励措施。对于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具有深厚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可以在培养培训晋升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监督改善“双师”教师的软环境,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总之,高职院校要以“双师”队伍建设为契机,落实教学督导转型关键期的工作,在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的同时,做好教师成长发展的引导服务工作,促进高职院校督导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农.关于“双师”教师内涵的辨析[J].教育与职业,2008(11).

[2]任泓一.高校教学督导与评价关系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3(4).

[3]陶书中.“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4]王继平.“双师”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5]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4).

[6]于华梅.高等职业教育“双师”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7115691.

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TE0MjIxTHV4

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xtZmJ1VnZGeWpsVnI3UFYxMjdHYks1R

zlmRnJwRWJQSVI4ZVg=,2007-04-01.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4

1.建设目标

(1)素质能力。高校理应引导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帮助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促使其更多、更快、更好掌握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拓展现代化科学手段和教育信息技术,时刻联系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2)教学团队。根据组织行为学的团队建设理论,高效的团队应在能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人数。一般来说,一支高效的团队规模在10人左右,并且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最为合适。根据教育总体规划,专任教师数量需要达到10人以上,青年教师中硕士学位及以上比例达到7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比达到1∶1。一个团队中至少保证教学团队带头人1~2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4人;到著名高校聘请特聘教授1~2人;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人以上,教学管理服务人员1人。

2.建设方法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是开放与远程教育专业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由于“双师型”队伍建设要求人员整体素质高、资金前期投入较大,因此建设主张以引进或者聘请教学名师、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专业教师“走出去”持续深化校际、校企合作,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协调、专兼比例满足要求的高素质教学团队,积极拓宽教师队伍的来源途径,优化改进“双师”教师队伍,健全管理机制,实行激励制约相结合,采取“引进、聘请、选送、下放、带起来”和“内培外引,双向交流”等措施,深化两个“双配制”,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引进。即可加大高层次师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设计专家、技术人员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又可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重点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设立教育奖励基金,专门奖励优秀教师,加大培养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聘请。即可探索建立聘请企业在职或退休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的机制;对综合性、设计性比重较大的课程,还可聘请校外专家兼职授课。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培养环境。

(3)选送。即可选送骨干教师到科研机构或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学位、获取各项资格。例如改善制度,加强进修支持力度,使工科专业现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能安心取得学位,并有计划选拔部分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4)下放。即保证足够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锻炼,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工程现场第一线实习,提高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远程教育。

(5)带起来。即“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实行“导师制”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人选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行“导师制”,将逐步创设专家教授与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人选之间进行业务交流、教育教学指导、人格影响与激励的良好氛围,造就一支在专业教育领域中观念新、意识强、善教学、懂方法、有特色的排头兵。

3.培训方法

入职培训、一对一辅导、工作要点、教师工作手册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可以高效、快捷地提高教师远程教学的技能。入职培训是全体辅导教师必须参与的,在此过程中负责人需向教师们讲解远程教学相关理论,详细介绍远程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一对一辅导是开放与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化工作,每学期由教学部有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辅导教师使用双向视频系统、课件制作、优化远程应用平台;工作要点由学校教务处为每位辅导教师制定;教师工作手册是指导辅导教师每学期各阶段具体工作的纲要,具体介绍远程平台的学习栏目、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与技巧,促进互动的活动的组织方法等。

4.团队考核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要形成一支专业使命感强、年龄层次合理、学术梯队合理、学术水平较高、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开放与远程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考核制度是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教学团队考核周期一般应为4年。考核方式上,学校对教学团队的工作业绩考核可分为年度考核和建设期考核。考核过程中坚持“教学、科研和教学效果”并重,既应考核教师在厅局级以上教育改革纵、横向课题科研,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检查和教学效果考核。每年团队及其成员须填写年度考核表,由教学部组织进行年度考核和总结,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对建设期满的团队,进行建设期综合考核。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

为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及发展潜力,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积极构建“双师”团队,协同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率先引入工程师、讲师指导的模式。例如,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资深设计师会同校内专业教师对土木工程本科班学生的《混凝土结构设计(A)》课程进行指导。该课程是土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结构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是其主要内容。针对这门课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聘请“双师型”教师任教是解决了此课程远程教学难的合理方式。校外专家丰富的工程素养和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工程对设计的要求,既培养和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又把工程实例与枯燥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取得良好效果,深受学生喜欢。针对目前教师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导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立了持续派遣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具体举措包括:

①健全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引导、推动教师前往生产单位学习实践,全面提升教师的工程素养;

②提倡、鼓励、促进骨干专业教师进一步密切与工程界的联系,积极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认证,努力承担工程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各种工程技术评审会议,全方位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

③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引导、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工程素养。

三、结论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5

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教育领域也同样呈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由此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009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文件就全El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模式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尤其是对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做了明确的要求:“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硕士培养的明确目标,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也就成为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

二、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模式特色

作为较早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上办出了自身的特色,开创了教育硕士的特有模式。本文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2009级(7个专业方向的68名学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它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上的特色与成果,即“完善的教育制度、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环环相扣的教育实践运行程序”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

(一)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放在了实践环节的设计与选择上。首先,学校制定了详细而规范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共包括六大部分内容:(1)实践的目的与任务;(2)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3)教育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4)组织领导;(5)实习研究生纪律要求;(6)实习研究生各类评优标准。在本套实施方案中,学校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的意义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提出了实践各个环节的考核方式和办法,给出了实践成绩评定标准,并指出:“学校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研究生院和各学院主要领导及聘请的教育督导、实践基地领导、基地导师组成教育实践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的教育实践工作。”在集中实践工作结束后,学校要评出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和优秀案例,并给出相应的评优标准。同时,各培养学院也积极配合和参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相应成立“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并明确学院小组的工作内容及职责等。其次,为了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质量,学校聘请有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作为督导教师,并明确督导教师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基地督导工作职责》。再次,学校专门为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划拨专项经费,并制定《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经费使用制度》和《实践研究生的经费报销方法》。此外,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安全管理规定》和《实践研究生的请假制度》。完善的实施方案和制度保障,使专业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有了政策性的保证。

(二)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基地保障

实践基地的建立是落实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重要一环。为了把教育硕士的实践落在实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上.主要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实践学校应是公立的市级普通高中或区县级重点高中;(2)实践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高级教师;(3)实践学校必须在同一地区或彼此距离较近,但不能在辽宁师范大学本部;(4)实践学校应具有能为实践研究生提供食宿的办学条件。确立以上原则之后,由辽宁师范大学统一出面商谈,先后与盘锦市二高中、盘山县高中、大洼县高中、大洼县三高中、营口市熊岳高中、营口市开发区第二高中达成基地建设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地实践的研究生名额分配上,采取了男女搭配、专业搭配的方式,使实践研究生均匀地分布在6个实践基地,但每个专业方向在同一基地的人数不超过4人。由此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没给实践基地增加过多的负担。

(三)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运行程序

教育硕士集中实践工作安排在第三学期,时间为半年。为了保证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教育见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

1.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1)召开全校实践研究生动员大会,由主管校长、研究生院领导、各学院主管领导、导师、督导教师及全体实践研究生参加。会上主要宣讲教育实践的内容,强调实践的意义、重要性、实践期间一些常规事项的处理等。各学院要专门对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实践前指导。(2)为了保证整学期基地生活的顺利进行,督促研究生在出发前,要做好学习、生活用品的准备、与各方人员通讯联系的准备等。(3)在基地开学前,研究生院领导以及督导教师一起将各专业方向参加实践的研究生集体送往各实践基地。(4)研究生到达实践基地后,在研究生院与基地双方领导的共同主持下,举行研究生与基地指导教师见面仪式。之后,实习研究生的实践工作正式开始。

2.教育见习阶段。实践基地开学后,教育实践进入教育见习阶段。教育见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的现状与趋势,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及教育方法。见习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见习教学工作,就是要认真学习如何授课,听课数不能少于4节,公开课不能少于1节,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总结学习收获。课前观摩教研组的备课活动,课中分析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情况、常规及突发事件处理等,课后要及时总结听课心得,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见习班主任工作,要深入到班级中,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争取参加主题班会,学习评价方式和方法。另外,在见习阶段除以上两方面工作外,研究生还要快速完成角色转变工作,并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

3.教育实习阶段。见习阶段结束后,进入到教育实习阶段。教育实习的内容也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但它与教育见习阶段有所不同。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实习研究生要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编写教案,送交导师审定,上课前进行试讲,经导师批准后,方能正式上课。课后要进行讲评,对每位实习研究生集体讲评不少于两次,从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口语表达及板书、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教学特色等方面,先由研究生本人进行自评,再由听课的其他研究生和老师进行他评。实习研究生的授课时数每周不能少于2学时,总学时不能少于36学时。研究生在教学实习工作中除了上课外,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平时测试、月考、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试卷分析等工作中,学会如何考评学生和通过考试环节找到解决教学工作问题的方法。班主任工作要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内容有参加班级的日常管理卫作,了解班级文化情况,熟悉班主任工作技巧、集体或个别生教育工作、家访、班干部工作等。另外,要注意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每个实习研究生至少组织一次班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等,要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特点明确主题,了解学生思想动向。

4.教育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教育实践总结阶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即在实习过程中,研究生要对在见习阶段、实习阶段遇到的典型案例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有针对性地查阅参考资料,拟定调查方案和论文写作提纲,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或论文。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实践的总结,即在各基地学校期末考试结束、教育实践内容全部完成后,实习研究生要写出全面的个人总结,包括主要收获、个人教育教学优缺点、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实习研究生要将整理好的实践总结和撰写的调查报告或论文交给学院实践领导小组。各学院召开实习研究生座谈会,总结经验,同时结合基地导师的评语和学生的实践成绩,向学校推荐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优秀案例。在汇总各学院推荐的各项优秀后,学校进行最终评选,并召开实践总结暨表彰大会,对获得各项优秀的实习研究生进行表奖。至此,整个教育实践环节全部结束。

三、教育硕士实践模式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只有少数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有教育实习经历,大多数人没有教育实践的经验。但在辽宁师范大学独特的实践环节教育下,这些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培训和教育实践训练,为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要继续做好全El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上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没有实践基地,实践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零散的、个别地进行无法保证效果;同时实践基地的实践品质也至关重要。实践基地必须能给研究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教育实践要由学校统一管理。实践工作要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体到基地实践。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避免了学生分散实习的很多弊端,如应付、不作为的做法。同时学校统一管理,有统一的计划,使每个研究生都能真正地得到锻炼,保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52-02

2009年8月19日广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指在高等学校中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专职工作人员,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务评聘应体现其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职业特点,既可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又可聘任管理干部行政职务。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广东省各高校辅导员春天的到来,让广大工作在学工一线的辅导员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广东培正学院作为广东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民办本科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一直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全校学生工作队伍共有89人,其中一线专职辅导员65人(无兼职辅导员),而我校现有学生总数为13 666人,师生比为1∶154。

按学历层次分:博士(含在读博士)2人,占总人数2.2%;研究生(含硕士和在读硕士)70人,占总人数78.7%;本科17人,占总人数19.1%。

按职称结构分:高级职称(含副高):2人,占总人数2.2%;中级职称(含今年在评16人)42人,占总人数47.2%;初级职称(含新入职尚未评职称)45人,占总人数50.6%。

从年龄结构分:35岁以上17人,占总人数19.1%;30―35岁33人,占总人数37.1%;30岁以下39人,占总人数43.8%。

按性别分:男性40人,占总人数44.9%;女性49人,占总人数55.1%。

一、学工队伍现状分析

分析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首先,从师生比来看,学校严格遵循了1∶200的师生比来配置专门的辅导员,这样会让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细化。同时,笔者在该学院工作近两年的实践表明,辅导员的工作的确是很细致入微的,包括查学生迟到旷课、每周走访学生宿舍这些都是有具体的量化指标的。

其次,从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中的大多数,而且学校也鼓励本科学历的辅导员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并且实施了学费报销和报销、科研奖励制度。同时,很多辅导员读的硕士都是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学位,这为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能。

再次,从职称评定来看,学校也给辅导员设置了两种职业发展路径,既可以评教师序列的职称,也可以单独评定行政序列的职务。在培正学院,辅导员老师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努力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自己职称级别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最后,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5岁以下的辅导员占据了辅导员总数的80.9%,这表明辅导员整体年龄偏向年轻化。年轻的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积极性相对较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顺畅,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但同时,由于专业知识、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局限,当面对学生心理健康失衡、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学生价值多元化和思政教育相冲突的问题时,就无相关经验可以借鉴,只是简单地通过纪律和制度来进行约束,而当经验积累足够时,辅导员可能早就流动到其他岗位了,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的长期规划。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试图满足辅导员和学校双方需要的互动过程,为辅导员制定职业道路需要双方的共同参与,并在同阶段做出各自的努力。因此必须把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校职业生涯管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制约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因

虽然学校已经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包括鼓励报考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评定中级及以上职称、攻读硕士学位、转专业教师岗等,但是当前学校的辅导员流动性相对较大,辅导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相对较低也制约了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从辅导员自身来讲,职业选择不理性是制约自身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很多研究生辅导员迫于就业的压力,在毕业之际匆忙选择了辅导员这一岗位,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并没有对这一职业做长期的规划。很多辅导员之前就读的专业并非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和辅导员日常工作有极大联系的专业,所以也很难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与此同时,平时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也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很形象地体现了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在培正学院,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非常强烈,遇到任何事情找辅导员成为了第一选择。长期下去,辅导员就会形成职业倦怠,感觉自己成为学生的“高级保姆”,也缺少应有的成就感,就更缺乏职业归属感。在此种情形下,就会考虑放弃辅导员这一职业。

其次,从学校管理层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对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也很重视,推出兼课、评职称、转岗等多举措帮助辅导员规划职业生涯。辅导员可以兼课,可以评职称,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被考虑转岗,但是辅导员也只是在某些系部缺教师的情况下才可以兼课,于是大多数的辅导员很难连续获得兼课机会,也就造成辅导员评讲师成了很难的一件事情;虽然可以评职称,但是中级职称在民办学校的含金量也不是很大,而要往副高突破,也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可以转岗,也就6名辅导员老师顺利转到了专业教师岗,但转岗对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也未必是良策。

再次,辅导员的待遇相比专业教师而言,也是有相当一部分差距的,辅导员的工作强度远远大于专业教师,这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毕竟多数的老师与辅导员学历是相当的。

同时,当前存在的不合理的辅导员评价机制,会让辅导员觉得好好干与随意干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会挫伤很大一部分人工作的积极性。

最后,从社会认同度来说,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也偏低。很多学生认为辅导员就是为他的生活提供便利,很少认为辅导员是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而辅导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的确是不用高学历就可以做到的。在职业评价上面也很少给辅导员岗位来个级别划分,只要在该岗位上面,就统一是辅导员,这让辅导员很难就辅导员做一个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辅导员日后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而且有助于坚定其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决心。因此,做好辅导员的生涯规划,对自己、学院和教育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三、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索

笔者参阅了相关的资料,同时结合本校实际,也想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应确保辅导员走上讲台给学生教课的可能性。分析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笔者以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很难真正将自己归入大学教师的行列。既然教育部的文件中明确规定辅导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所以大学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可以考虑由辅导员来教授,这样也更便于学生私底下和辅导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专业不对口的辅导员,可以通过自身去考取一些诸如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的资格证书,之后再上岗。

当辅导员能够真正从琐事中走出来去做一些专业性的教学工作的时候,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而在此基础上评出的职称,其含金量也会更高,同时兼课的课时费虽不是很大的数目,但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所以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其次,应该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虽然学校每学期也会对辅导员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的一大部分决定权掌握在了辅导员带的学生手中,而学生的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是极其不科学的,在此基础上评出来的优秀辅导员相应也很难具有说服性。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必须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进行。

从宏观层面上,对辅导员的层次可以分为资深辅导员、中级辅导员和初级辅导员这几个级别。资深辅导员可以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撰写的学生工作案例达到一定数量,并且具有极大的典范作用,同时为了专业化的需求,要求具备一定的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当然学生评价也得占据其中的一部分,而中级辅导员和初级辅导员的级别可以参考资深辅导员的级别相应降低。对于不同级别的辅导员,其岗位津贴是可以有极大的差别,这样能更大程度地刺激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在微观方面,大学生是需要更加自主自立的群体,辅导员对他们的引导更多的是用行动力来做引导,要真正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成为他们信任的人,高度的人文关怀与责任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日常事务考核,可以设立一个机构专门从事学生对辅导员的反馈工作,促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协调沟通,也能更加促进辅导员改进工作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最后,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服务业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国家因为国情的需要,设置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其实也可以考虑借鉴欧美的经验,除了将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之外,还是可以术业专攻,让辅导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服务团体,这样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将会大大提高,专业化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四、结语

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几年才提出来讨论的问题,但是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相对于每一位辅导员来说,却是从其一开始从业时,就不得不时刻思考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这种思考,不仅对于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一个职业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而它的后续发展,则需要整个行业内部的人不断摸索,共同寻求发展之道,也只有这样,广大的辅导员才能真正地走在省教育厅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给辅导员带来的春天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2]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实施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Z].

[3]秦海芬.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付佳.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7

1 培养公司内训师

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内训师基本上来自于公司的业务骨干。当前,公司内训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内训师自身知识经验较为丰富,技能过硬,但授课效果一般,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内训师培养的思路主要分为四点:一是内训师选拔与培养“项目化”。以项目制管理思路推进内训师培养工作。二是课程开发需求“系统化”。通过系统化的思路,使内训师课程与培训需求紧密结合。三是课件开发与授课“专业化”。通过对内训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课件开发与授课的专业化方法。四是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表单化”,制作一系列的标准表单,支撑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确保标准作业。

2 建立职业导师制

在已有的“导师带徒”培训模式基础上,建立公司“职业导师制”,加速人才培养。“职业导师”应选择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专家型人才,对新员工进或有潜力的员工进行职业指导,使其快速胜任岗位、提升业务水平。根据个人能力、专长特长,培养对象技能水平,主要采用“一对一”个别采用“一对多”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职业导师制”:

①成立“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及各部门主任组成。办公室负责职业导师的选聘和审批,建立、维护职业导师人员库;制定职业导师的考核评价标准;负责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负责表彰和奖励优秀职业导师。

②选聘把关。职业导师的聘任资格为工作业绩良好,经验丰富的在岗人员,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公司管理人员、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可直接认定为职业导师,其他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经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审核成为职业导师。

职业导师聘任后,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完成各阶段培养目标,为所培养的员工提供指导,使其提高综合素质,缩短技术、技能成熟期,达到岗位要求的技术水平,促进职业发展。同时,要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提升沟通技巧、辅导技能等。

③灵活配备。新员工、青年员工、确有需要的员工根据本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可以提出聘请职业导师的申请。职业导师制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老员工如果轮换到新的岗位,也应配备职业导师。不论年龄、资历,只要在这个领域业绩表现突出,就可以成职业导师。

④就近辅导。根据就近辅导的原则,职业导师一般长期与培养对象一起工作,通过现场授课、工余辅导、操作演示、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深入沟通交流,为培养对象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⑤体现激励。《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履行期满,职业导师提交培训总结;培养对象提交技术总结或论文,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内容分为过程评价和工作效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培训次数、培训记录、授课课件等内容。参照培养对象的公司的普考及技能鉴定成绩,进工作效果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职业导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 调考常态化

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应按常规竞赛调考专业类别成立相应的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项目组设一名项目经理,由相关专业部室负责人或专责担任;设一名教练,由资深专业带头人或兼职培训师担任;参赛队员若干;设两名工作人员,由相关专责担任。

①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负责与对口部门沟通联系,确定培训内容、竞赛内容,向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及时反馈竞赛调考信息。

②教练的主要职责:负责组织编制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依据竞赛调考内容,提出参赛选手选拔条件和方式,并承担参加竞赛调考选手的培训任务,针对每个选手建立素质模型,提出相应培训策略,切实做好强化培训,有效提高选手参赛能力。

③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负责按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购置本项目专业竞赛调考所需资料、书籍,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④基层单位的主要职责:按照专业竞赛调考项目制工作方案,落实好竞赛调考专业的全员培训及选手推荐,关心和支持参加竞赛选手,并积极承担下达的教练任务。

引入刚柔并济的竞赛激励约束机制。各部门、各单位、班组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教育培训进展状况,并通过竞赛调考检验培训效果。将专业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常态化,每年定期举行。各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组织全部岗位、工种的统考,检验员工岗位工作情况。统考结束后,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调考,每年抽取5个左右不同的工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员工参加,检验各岗位培训工作实际效果。通过调考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加速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储备,并通过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使优秀技术人员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4 体验式培训

近几年,培训在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重视。效益好的企业都能够增加员工培训费的预算,把对员工的培训作为一种投资,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与能力,来完成企业的人力资本的沉淀与积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购置新型专业设备作为培训器材,促进员工技能跟上设备更新速度;将老旧设备维修组装,供新员工、参培人员进行模拟操作。同时,多开展体验式培训增强员工的学习兴趣。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学习成果导向

引言

国外物流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与操作经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现代电商物流高速发展,具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利用现代学徒制“入校即入厂、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特点,让学生在工作場所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实践工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适应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诸多原因,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着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来自于高校,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较少,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方面缺乏师傅型的优秀教师。

第二,学校实训能力不强,设备设施相对不足,更新困难,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设施设备都属于大型投入,场地要求也大,因此,学校在资金和场地方面都难以满足学生真实环境的实训要求,只能采取一些仿真模拟、软件操作的形式来完成,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用工、用人的要求;

第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多的来自于自主招生的普高生,三二分段的中职生,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强普遍不强;

第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力度不够。大部分院校在合作时采取的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校外参观实习、毕业实践场地合作方式等。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学生基本只有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来积累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毕业后很难较快适应需求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学生的单一身份变成“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教师的身份也变成了“师傅型”的教师。学习的场地也由学校挪到了企业,学生在工作场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些正好克服了以上职业教育的困难,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能量,使高职院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用工用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6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二类品牌建设专业。其中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电子商务物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本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EMS中国邮政、顺丰速运、汇通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家校内大学生实训基地——“一公里速递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心采取企业老师带值班经理、值班经理带实训学生的方式(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真实业务及日常管理,培养学生的快递业务操作技能、仓储与配送业务管理技能、路线优化等技能,并通过对业务量、服务水平、现场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评价,重点培养快递值班经理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一公里速递中心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承担了“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既要遵循学校的管理,又要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工作,融入了“现代学徒制”关键要素,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与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二、现代学徒制下招生制度改革

现代学徒制试点秉承“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思想确定培养对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从中职院校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徒,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通过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实现学徒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自身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在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中选拔培养对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学校现有条件,以及专业建设基本情况,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先招生再招工的方式,首先由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满足条件的学生,并和学校、企业需签署三方协议。在入学一年后,由合作企业根据用人单位标准,遴选合适的学生进入企业按照现代学徒模式培养并管理,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学生具有合法的企业员工身份,不但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同时接受企业的管理。

三、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熟练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市场营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客户沟通与协调、营销策划、快递门店运营等能力,富有“互联网+(尤其是物联网)”思维、“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企业的物流专员、物流客服、物流运营,特别是快递门店经理人等岗位要求,并能够从事快递企业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二)教学管理模式

每学期开课前,校企导师共同商定开课计划,确定授课教师、授课任务及课表,研讨制定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序化真实岗位技能知识,校企导师共同编制岗位实训指导书,制订教学日历,协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岗位训练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开课计划及教学内容分工。学生在企业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以及企业晋级的主要依据。

(三)“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学校与主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规范、课程体系、课程规范及对应的教学单元内容开发。依据学徒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院校主导的局面,改為企业主导、院校为辅,基于美国DQP框架开发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工作需求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所需紧密结合,充分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课程开发过程如下:

(1)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研的方式,由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同确定人才需求状况。这里的需求包含和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指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要求。外部需求主要指国家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2)其次,依据行业企业需求,由本专业毕业生、相关企业、学校管理者、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对的行业岗位、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以需求分析为依据提出的,适应需求而定,同时也支撑着行业企业的需求,它是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是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在毕业后3-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的总体描述。在DQP学历框架下,它体现了大学生在毕业取得本专业的“副学士”(即我国的专科)学历时及未来适应工作、生活和公民参与时“能做什么”。

(3)再次,在确定好专业培养目标之后,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DQP框架下五大学习领域(专业知识、广泛和融合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素养和全球学习)中对应的副学士的要求,描述本专业的预期学习成果(POC。这些学习成果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取得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在五大学习领域方面的具体描述,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使这些学习成果易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考核,在设计时参考布鲁姆分类的行为动词来设计。它体现了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以,即毕业生所需达到的能力,也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

(4)最后,依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能力通过由不同板块(类)课程及每门课所构成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即专业预期学习成果需要落到每一门课程中,这种对应关系用课程矩阵来实现。

(四)教学组织安排

根据现代学徒制“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等特点,以及工作场所学习的要求,现代学徒制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1+1+1”模式来运行,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专业基础培养(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基础文化、专业认知、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学校负责基础文化、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80%,由专任教师通过集体授课、云平台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企业师傅负责专业认知、基础技能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讲座、直播课程、线上交流等方式完成,内容涉及行业发展、企业生产安全、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占总课时的20%。

(2)第二阶段: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第二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职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践,其中专业理论内容根据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在企业进行教学,该部分内容占本学年总课时的40%。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由企业师傅在企业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60%。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实现工作场所学习。

(3)第三阶段:企业岗位实践(第三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进行岗位实践。理论内容由院校教师在企业完成教学,占总课时的20%。岗位实践操作由企业师傅在企业岗位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80%。

(五)学徒考核评价

构建院校、企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建立院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构成的立体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聘用人才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能力测评标准,针对不同的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是保证学徒培养质量的关键。

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质量监督与评估小组,设计基于学徒学习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估小组结合平台提供的学习记录、技能训练结果、期中考核结果、期末考核结果,企业师傅提供的学徒实践报告,院校教师提供的学徒课程报告三方内容,评估学徒培训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示

四、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建设

由于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改革,需要配备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师团队来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也需要专人来进行管理,而目前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要求。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班主任培养

专业配备1名经验丰富、年轻、业务能力强的专任教师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企业配备了1名资深人力资源主管担当班主任。

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既要业务能力强,又要熟知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及政策,还要懂教育学和心理学,要会做学生工作,及时消除学员的疑虑,能够处理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够给学员提供帮助。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因此,需要通过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国际视野,通过强化专业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辅导员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愿做事,能做事、会做事的懂专业的班主任教师队伍。

通过让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企业班主任参加学校组织的对辅导员的各类培训,及共同组织学员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等形式,培养企业班主任熟悉学生工作业务,提升与学员的沟通与管理能力。(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学校将聘请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现代学徒制班企业导师,同时安排学院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企业师资团队的构成为:1/3的专职培训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企业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师傅,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院校师资团队的构成为:2/3为专业“双师型”教师,负责学徒的专业理论教学;1/3负责公共课、基础课、兴趣课培训。同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质量及效果,需要对企业师资、院校师资就合作内容、合作模式、职业培训体系、学徒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训模式、考核评估体系、岗位能力认证,以及企业师傅和院校师资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阶段性培训和评估。

结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5个对接,同时对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現代学徒制的国内起步较晚,2014年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企业的政策和激励问题、社会认同特别是家长的认同问题、经费问题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双岗位、双身份、双导师”的育人制度,能有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左锋.跨境电商现代学徒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6);

[2]殷明,刘丹青,郑继昌.美国学历资格框架(DQP)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2016(2);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9

【关键词】技能竞赛;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今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为了深入开展中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的研究,今年3月,我们借助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平台和时机,重点对苏北地区5所中职业学校参赛队(共4大类12个项目)的指导教师和参赛教师进行了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6份,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被调查的专业教师共56人,其中:男性教师29人,女性教师27人;年龄在20-30岁的有16人,31-40岁的有26人,41-50岁的有14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6人,初级职称16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22人,高级工25人,中级工8人;教龄在5年以内的有8人,5-10年的有31人,11-15年的有12人,16-20年的有5人。

调查资料表明,在参与技能竞赛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中,中青年专业教师占大多数,年龄在20-40岁的占调查总人数75%,教龄在5-10年及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6%。专业教师中中级职称及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的占主体,其中中级及以上职称占调查总人数的71.4%,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5.7%。

二、调查内容统计

问题1本次省级技能竞赛你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选项A指导教师B参赛选手C其他

结果(%) 28% 35%37%

问题2 你认为技能大赛对中职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何意义:

选项A促进很大B促进,但不大C没意义

结果(%) 38%46%16%

问题3作为选手参加省、市技能大赛,你的技能水平有什么样的变化:

选项A有较大提高B有提高,但不大C没有提高

结果(%) 39% 41%20%

问题4你认为目前自己实际真实的技能操作水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选项A高级技师B技师C高级工D中级工

结果(%) 14%30%36%20%

问题52007年前你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是什么样的程度:

选项A高级技师B技师C高级工D中级工

结果(%) 3% 9%36%52%

问题6你认为提高技能大赛指导教师技能水平的方法是:

选项A 下企业锻炼B高校培训C省级针对性培训

结果(%) 34% 23%43%

问题7作为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参加省、市技能大赛,你在其中的收获是什么:

选项A 很大B 一般C 很少

结果(%) 56%27%17%

问题8通过参与省市技能大赛,你的个人技能水平是否有提高:

选项A 很大提高B一般C 没有提高

结果(%)40% 38%22%

问题9 通过参与技能大赛对你的教学方法方面有何改进:

选项A 有很大改进B有改进C 无改进

结果(%) 36% 39%25%

问题10通过参与省市技能竞赛,你的教学水平方面有何变化:

选项A 明显提高B 有所提高C 没有提高

结果(%) 27% 55%18%

问题11 你对职业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的技能大赛的评价是

选项A肯定B否定C弃权

结果(%) 60% 23%17%

问题12 你对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是:

选项A加强教师培训B引进企业技术人员C教师下企业锻炼激励机制

结果(%)34% 32%34%

问题13 你认为当前专业教师队伍急需解决的问题:

选项A队伍结构不合理B专业教师匮乏C素质有待提高

结果(%) 28% 49% 23%

三、调查资料分析

从上表的统计资料结果显示,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资料显示,有78%的专业教师认为参与省、市技能大赛使其自身技能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有40%的教师认为有很大的提高,有38%的教师认为有所提高。由此可见,技能大赛对促进专业教师的提高技能水平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资料还显示,在2007年以前,专业教师技能水平达高级工以上的仅占被调查总人数48%,专业教师技能水平达到技师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9%。自2008年开始举办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以后,职业学校和专业教师对技能操作开始逐步重视,本次调查的专业教师技能水平达高级工以上的达到了80%,比2007年增长了32%;专业教师技能达到技师水平的占人数的30%,比2007年增长了21%。资料还显示,有84%的教师认为技能大赛对中职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技能大赛促进了中职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2.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显著转变。专业教师普遍认为,通过参与技能大赛,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转变了教学理念,业务上得到了历练,教学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更加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极大地鼓励了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77%的被调查者认为技能大赛对自己的技能教学有帮助和借鉴,

3.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不断改进。75%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参与技能大赛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法,82%的被调查者通过参与省市技能竞赛,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还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参赛,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展现专业教师的人生价值。

4.技能竞赛为专业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调查资料显示,有60%的老师对技能大赛的评价是肯定的,在调研的过程中,有许多中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都积极参加省、市级技能竞赛,一是通过比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通过比赛结识了专业同行和朋友,可以互相学习、切磋和交流,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三是通过比赛对自己也是一种人生历练,在比赛中发现不足,找出差距,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同时技能竞赛也为中职学校之间架起了学习、交流的友谊桥梁。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教师匮乏,年龄偏大。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不足,有49%被调查老师反映专业教师匮乏,其次是队伍结构不合理28%。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某学校的一个省级示范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43岁,选拔推荐到省里参赛的教师人选都很难。由此可见,专业教师的缺乏已是影响技能竞赛水平的颈瓶。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基层团总支;师范;专业文化

2007年5月,国务院开始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目的在于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同时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在这一背景下,师范类院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它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更被要求是人格塑造的圣地。培养高质量的“准教师”,不仅要求专业教师传授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需要全院全系动员起来,创造浓厚的师范专业文化氛围。

一、师范类专业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师范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明日之师”,要求除了具有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之外,还要形成师范类的文化品质,养成职业素养,这就涉及师范类专业文化的建设问题。所谓师范类专业文化,是指全体师范学生所共享的,对应于人民教师这一职业生活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隶属于社会文化。

师范类专业文化建设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专业精神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师范类专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可以强化师范生专业学习的情境,刺激师范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师范生形成高尚的职业情操、崇高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观念、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师范生对师范专业的深厚感情。

二、高校基层团总支在专业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基层团总支一般以院系为单位,由相同或相关专业组成,是基层党组织和学校团委的后备力量,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师范类高校基层团总支组织参与专业文化建设,要拓宽师范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区域,通过在师范生专业学习过程中传播师范的专业价值观,倡导师范的专业文化所凝练的精神,感受师范的专业文化所形成的氛围,把师范的专业价值理念逐步转化为指导个人思想的意识和行动准则。

(1)高校基层团总支参与专业文化建设,能提高实效性。师范类专业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活动的开展来强化。其中,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是理论的教学,如果只凭理论上的学习,要想形成浓厚的专业文化,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实际,也就是相关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师范类基层团组织通过组织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范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嘉兴学院平湖校区教育系为例,通过参与浙江省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开展义务支教、送阳光英语到社区、文艺下乡等实践活动,引导师范生献爱心、讲奉献,为师范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了有效途径。

(2)高校基层团总支参与专业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具有娱乐、育人及导向功能。基层团总支应该寓专业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开展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及观赏性集于一体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歌舞书画比赛、演讲(讲故事)比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同时强化他们的专业意识、打造其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能够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专业学习阶段是学生成为教师前的比较系统的、完整的准备阶段,基层团总支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觉地将学习知识、发展素质、提高能力和调适职业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培育、发展职业能力的目的。基层团总支不仅仅是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还应该充分调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社团干部,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讨论应该开展何种受大家欢迎的活动。

三、基层团组织参与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目前很多师范类基层团总支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还处于浅层次的文体活动的阶段,随意性较大,大多数的校园活动只是简单的娱乐方式,还远没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同时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和实质性的交流。因此,作为基层共青团工作人员,应该广辟蹊径,结合专业文化,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基层团总支要加强实践方面的操作,营造有助于师范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细化为学生可以具体感知的层面,成为他们普遍遵循的社会风尚和行为习惯。

(2)坚持一切以师范学生为本。基层团总支工作要坚持以师范学生为本,树立平等观念。首先要把尊重师范学生作为前提,把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团干部和师范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其次,注重保障师范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团总支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声音、收集学生的意见、加强调查研究,从他们的反馈意见中发现工作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再次,要把发挥师范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和关键。结合师范生的需求基础,在他们的学业、自身发展、参与共青团活动等各方面都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团总支重在引导,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协调,不可以以自身意志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行动。

(3)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提高专业文化品位。根据学校专业历史积淀,打造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并做到长期坚持,积极推进,以提高专业文化品位。如成立校友讲堂,邀请优秀的校友回母校讲述职业的成长史;组织成立“未来教育家联盟”社团,开展说课、试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成立教师职业技能服务队,开展以技能交流和服务为载体的各项青年志愿者及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师范生专业技能展演等。通过组织这种特色活动,能使师生统一思想,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注意加强制定各种评估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及激励机制等相关措施,来约束和强化师生的行为,逐步形成大家所期望的教师职业习惯。总之,专业文化建设要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借鉴专业历史积淀,瞄准专业未来发展,形成全局“一盘棋”。只要能够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坚实基础,随着数量的积累,必然会有质量的变化。

(4)结合校园文化提炼专业文化,以求工作创新。师范类基层团总支应该结合各自院系的实际情况,围绕校园文化,同时根据专业特色的设计活动,将教育性和知识性以及趣味性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特色。如嘉兴学院的校训为“方正为人,勤慎治学”,那么便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各种适合师范生的教育活动,如师风师德类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同时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的联系,结合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的内涵,开展专业活动。如围绕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的校训“爱国、爱校、实践、创新”开展校训征文解读,结合幼儿园、中小学实习实践的体会开展交流会等活动。

总之,师范类基层团总支要围绕专业文化建设为方向来开展主题活动,这既是基层团工作的需要,更是培养新一代“明日之师”的需要。基层团总支要结合师范类专业特点,结合师范类学生特点,加强与专业教育的合作,争取专业教育人员的支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克文.对高校共青团参与专业文化建设

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2]赵昊.高校院系共青团基层工作策略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3]徐显明.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11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2)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4)实验实训指导书;(5)CAI课件;(6)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7)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8)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9)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12

而青年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和顶梁柱,“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分局职代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外国语学校应再造一批名师”的要求。因此,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团队的培养工作,搭建成长平台,提升专业技能,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铺路搭桥,使青年教师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保证。

总结这几年培养青年教师团队的工作,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我们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建设校园文化,营造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有专家认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场。这是启示学校需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所需要的环境,要用健康的一流的校园文化去影响教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核心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是教师提升认识,形成凝聚力,践行学校文化思想的过程,是凝炼教师的进取精神和高尚师德,使教师乐于成为一个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正气正义,富有责任的外校人的过程。近五年来的30多名年轻教师,虽然毕业于不同的院校,但是到了我校,那种无形的核心文化让他们积极凝练自己,很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争先恐后,迅速站稳了讲台,成长为一个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学校欣赏的青年教师,学校两年被评为吐哈油田教育分局“青蓝工程”优秀单位。

二、搭建成长平台,拓宽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

一流的校园文化固然会激励青年教师,但要青年教师能持续快速成长,释放青年教师特有的激情和才华,必须搭建青年教师的成长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地为青年教师提供用武之地。

作为外国语学校教师,由于承载着家长和社会的厚望,承载着上级领导所给予的期望,很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较大的职业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思想。但是如果因之而不敢让青年教师承担各种岗位的工作,既是对学校的品牌化发展不负责任,更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负责任。所以,学校放手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并积极引导青年教师乐观面对生活和工作,养成在各种重要岗位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去积极从事重要岗位的工作,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指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搭建的平台中成长,在少先队辅导、班主任、部门干事、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重要岗位的多途径工作中不断成长,悄然成长。

以本学期为例,大队辅导员由青年教师担任,在27个班主任中,青年教师就占13个,11个教研组长中,青年教师为3个,还有9名备课组长,各部门干事中,青年教师有5个。这些青年教师不愧是外国语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他们尽力工作,努力工作,显示出他们思维敏捷,具有独创精神的特点,不断地用自己新鲜的思想和青春的激情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欣喜。青年教师王,潜心于班主任工作,方法灵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深受学生的喜爱。她在分局第十次班主任例会上的主题发言《“o型血&胆汁质”---我的班主任之路何去何从?》从“职业性格“超越“自然性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品人vs读书、做不成“淑女”做“书女”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做班主任的经验,引起了全体班主任老师的共鸣。

三、制定发展目标,明确青年教师成长的方向

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产生,并指引人的活动方向。学校认识到“只有教师会思考了,才能教出会思考的学生。只有教师会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了,才能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学校指导青年教师建立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学年发展规划,让每—位青年教师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有阶段性个人发展计划。能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生发展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个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人专业成长现状分析和学年个人成长目标。个人专业成长现状分析,从优势与不足正反两个角度,可涉及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理论学习等方面进行分析。学年个人成长目标。结合现状分析,可制定一个总目标。然后结合学校确定的青年教师成长具体方案中的要求,从自身素质、教育教学专著研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编制试卷、听课学习(确定自己主要听课学习的导师)教学研究博客、学困生转化、撰写教学反思、评课稿、教学叙事等方面确定具体目标,要求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

学校要求在制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更要落实行动,并建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盒。档案盒的建设使青年教师的成长的积淀更加丰厚,体现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有助于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思想,为成长为名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青年教师张老师的档案盒中整理了学科教师课改实验计划、小结,培优补差计划、总结,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总结,语文考试试卷、期末单科成绩表、试卷质量分析、学年个人成长计划、教师个人业务工作总结,课改教案、学习体会、论文、教学反思、听课记录、学生作品等内容,资料翔实,装订规范,很好的显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

四、提升专业技能,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分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很重视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

(一)课题研究体现具体行动

学校特别注重校本教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倡导“我的问题,我面对,我解决”的教研思路,要求注重过程,注重实实在在的成效,在研究课题中学校把申请的大课题具体细化为方便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课题,以切实突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在行动中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近几个学期以来,学校专门召开小课题研究交流会,推进小课题的研究。目前学校现有中语会课题一项,自治区教研室课题两项,分局课题四项。学校加强指导培训,营造研究氛围,重视实施过程,重视研究实效。在这些课题研究中,青年教师勇于承担研究任务,30多位青年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研究任务,其中中小学语文组的孙、王、李、张等教师在自己的“录评课活动和论文交流活动”中,积极展示“积累与创新写作”课题的研究成果,勇于承担研究课,使课题研究和自己的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青年教师王和尤,分别是本课题组的组长,两位老师怀着一颗谦虚的心,积极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参加分局课题结题评审活动,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三类课程提倡勇于承担

随着“两基”迎“国检”工作深入进行,分局高瞻远瞩,站在时展需要的高度,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高度,积极主动的开设了“三类课程”。但是,大多数老师对“三类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理念认识阶段,因此,为学校开设该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校明确“三类课程”的开设,师资力量主要培养青年教师,依靠青年教师来实施教学。所以,广大青年教师纷纷担任劳技课、研学课、国学诵读课,一边教一边学,学课程特点,学教学理念,并积极实施。在分局组织的“三类课程”教学研培交流活动中,青年教师火和李分别承担了研学课《实验教学法》和劳技课《制作环保手提袋》两节研讨观摩课,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问题探究意识,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听课老师的好评,特别是劳技课《制作环保手提袋》更是得到自治区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研讨交流突出有效教学

近三个学期以来,在教育分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想青年教师之所想,急青年教师之所急,成立导师团队,借助录像设备,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举行“夯实各个环节,追求有效教学”的备课、授课、评课、论文交流“四位一体”系列活动。

备课,突出“智慧协同”。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导师引领,同伴讨论,青年教师归纳整理,通过全面读懂教材、全面掌握学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设计成为青年教师、导师、同伴的“智慧协同体”。

授课,突出“学生主体”。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老师只起引导、组织、反馈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走进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自主学习体”。

评课,突出“反思成长”。在评课中,导师主评,青年教师反思。既整体观照课堂教学状态,又对照录像微观分析各教学细节,做到充分肯定优点激发青年教师的发展潜能,善意提醒不足防止课堂教学无效。使评课过程成为反思过程、激发优点、再次改进的“成长助推体”。

论文,突出“总结提升”。在论文撰写中,学校特别引导青年教师,既要立足于这节课,从课堂教学中挖掘素材,更要用新课程的理念关照自己的课堂教学,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总结提升,使自己的论文写作不仅仅满足于这节课的分析,而应成为自己一段时间以来以这节课为例的“总结提升体”。

一系列的教师专业成长载体的夯实,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三类课程”的教学能力有明显提升。授课、授课、评课、反思、论文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