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时间:2022-02-28 17:06:34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从播种、田间管理以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借鉴。

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它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比较好的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从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实现高产。产量一般可达7.5t/hm2以上,最高可达9t/hm2,符合我省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

1播前准备和播种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麦田施优质土杂肥45t/hm2,标准氮肥450~750kg/hm2,标准磷肥600~750kg/hm2,钾肥150~225kg/hm2,锌肥15kg/hm2。

1.2选择良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山东省可以选用济麦19、济麦20,高肥力地块也可以选择济南17。播种前用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培育壮苗。

1.3精细整地,保证底墒充足

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地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实。对墒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获前7~10d浇水造墒或在收后耕前造墒,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晚不迟于20日。播量要求为75.0~112.5kg/hm2。实行机播,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深为3~5cm,行距为22~25cm。

1.5播后压实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种子和土壤无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温。因此,播后必须压实。

2田间管理

2.1冬前管理要点

2.1.1及时查苗补种。若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较差,麦苗分布不均匀,在植株分蘖前后,可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

2.1.2浇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浇冬水。由于近几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促壮苗。

2.1.3综合防治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为地下害虫和以纹枯病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虫害以药剂处理种子为关键措施。

2.2春季管理要点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进行划锄,以松土、保墒,提高地温,视麦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浇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重视拔节肥水。一般施标准氮肥450~600kg/hm2,开沟追施。

2.2.3浇挑旗水或扬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又能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麦挑旗期墒情较好,也可以推迟到扬花期浇水。

2.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喷雾。返青至起身期,杂草发生较多的地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5.8%麦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对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3%世玛乳油,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近年来,化学除草导致后茬作物药害的事故屡有发生。因此,应掌握除草剂适用范围、用药时间等,以免引起作物药害(除草剂喷施最晚不迟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点

2.3.1酌情浇好灌浆水。在浇好挑旗水或扬花水的基础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麦黄水。

2.3.2增施叶面肥,预防干热风。后期酌情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质。

2.3.3防治病虫害。此期主要病虫害有麦芽、粘虫、锈病、白粉病、全蚀病。防治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用粉锈宁乳油喷雾;防治麦芽用吡虫啉或定虫脒;防治粘虫用菊酯类药物喷雾。

3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的色泽时为最佳收获期。

4参考文献

[1]王德梅,于振文.灌水量对济麦20籽粒和蛋白质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5):54-56.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2

1.1土壤肥力和供肥水平及方法的确定

1.1.1土壤肥力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冬麦、春麦播种前对种植户作一个摸底调查,选取代表性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对其小麦田进行播前和播后测土,然后从中分析汇总提炼形成小麦各规程的土壤肥力指标。1.1.2供肥水平及方法结合“3414”试验及各种叶面肥试验,确定一定土壤肥力下,小麦规程的施肥类型和施肥量及施肥方法,2008—2011年共进行小麦“3414”(即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试验10项、叶面追肥试验5项,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形成了小麦各个规程的供肥水平及方法。

1.2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指标的确定:

1.2.1调查点的选择全市小麦10个种植区,选择种植规模较大、具有典型性的重点种植区5个,每个区域根据小麦种植品种、灌溉方式的不同,设立8—10个调查田块,每个调查田块定5—7个点,每点量取1.1米长4行(行距15公分),做好标记。1.2.2调查内容在小麦出全苗后,调查每点的小麦株数,从中分析总结归纳形成各规程667㎡小麦的基本苗指标。冬小麦在越冬前调查每点的小麦株数(包括分蘖株数),从中归纳形成规程越冬前667㎡小麦的冬前总茎数指标;翌年春天春生叶2叶1心时,调查冬小麦的最高总茎数。归纳形成冬小麦的最高总茎数指标;春小麦在拔节前期调查最高总茎数,归纳形成最高总茎数指标。小麦抽齐穗后—成熟期,调查每点的小麦穗数,从中分析归纳形成规程667㎡小麦的成穗数指标。在小麦成熟期,每点选取大、中、小穗20个,计算平均穗粒数,归纳形成小麦规程的穗粒数指标。千粒重在小麦收获后,水分降到12.5%时用天平称取三次,取其平均值,同时参考具体品种千粒重介绍确定,形成规程的千粒重指标。产量确定一方面根据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校正系数0.85之积测算,一方面参考每点的实际收获产量和农户机械实际收获产量确定。

1.2病虫害防治药剂的确定

根据塔城市小麦黑穗病、雪腐病、雪霉病、诱病发生较重的实际,进行了小麦药剂拌种试验、锈病药剂预防效果试验,筛选出防效显著的新型药剂作为规程的药剂使用标准。

1.3灌水时期和灌水量的确定

在全市小麦10个种植区,每个区域根据小麦种植品种、水源情况、灌溉方式等,选择8—10个综合条件较好的小麦种植户,跟踪调查每个种植户每次的灌水时期、灌水量,小麦收获后根据定点调查户的产量情况,从中筛选符合规程要求的调查户、从中汇总分析形成小麦各个规程的灌溉标准。

2采取的主要措施及保障

成立规程制定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计划及方案,并将任务落实到人,做到实施前有方案、实施中有专人负责和监督,实施结束有完整的报告材料和调查数据等,为规程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塔城市优质小麦综合增产技术推广》曾获200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塔城市每年都承担塔城地区下达的小麦500㎏/667㎡以上重点项目推广,尤其是近几年,小麦加压滴灌面积逐年增大,2013年达到7.6万亩。小麦栽培技术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因此起草组成员有丰富的小麦生产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为规程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建立小麦高产科技示范户,强化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数据调查及推广力度。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的开展,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小麦科技示范户,2012年建立小麦科技示范户355户,总示范面积29544亩。农技人员在小麦播种前指导示范户做好播前农资准备,小麦生长期为示范户提供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小麦收获期做好田间测产,经济效益分析总结等科技服务工作,并指导示范户做好农事操作记载,田间小麦有关数据调查等工作,为小麦规程的制定和示范推广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建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和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加强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推广和应用。2012年建立小麦标准化核心示范区2个(阿不都拉乡上阿东村示范区、二工镇哈尔墩村示范区)面积400亩;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4个(喀尔墩示范区,上阿东示范区,拜克托别示范区、克浅示范区)总面积3.9355万亩,示范区实行统一购种;统一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统一农机具;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收获、收购等。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小麦标准化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通过严格服务质量,提高了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到位程度,保证了规程产生效益的最大化。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宣传和培训。塔城市通过集中培训、广播电视媒体宣传、现场观摩等形式将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示范推广作为推进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来抓,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小麦栽培技术规程宣传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240期,累计参训人员1.2万人次;同时,广泛开展小麦栽培技术规程到田间地头活动,引导小麦种植户按规程种植小麦,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意识。

3规程取得的综合效益

3.1经济效益

通过规程的与实施,促进塔城市小麦示范户和示范区产量得到不同程度提高。2012年,小麦示范户平均单产达到375.8公斤,比全市小麦平均单产325.6公斤增产50.2公斤,亩增经济效益110.4元。2个小麦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481公斤,比当年全市小麦平均亩产325.6公斤亩增产155.4公斤;亩增经济效益341.88元(每公斤单价按2.2元计算);4个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经农业局组织测产组测产,平均亩产达到422公斤,较全市小麦平均单产325.6公斤亩增产96.4公斤。亩增收212.08元(每公斤单价按2.2元计算),示范区总增收848.32万元。

3.2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学、用科学的农民骨干,提高了小麦种植户生产标准化的意识,调动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95%以上,为小麦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体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土地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3.3生态效益改善小麦栽培技术规程集成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等,降低了农业投入品,不仅节药了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土壤、水质、农作物的污染,保护了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同时改善了耕作层土壤结构,保护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农田生态平衡,这都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4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小麦播种;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S51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06-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绿色食品更加青睐,绿色食品的需要量也正在逐渐增加。而作为食品、粮食重要来源的小麦,也正在逐渐走向绿色和安全。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意义,具有现实的必然性。

1 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及推广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对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格外重视,进而诞生和壮大了绿色经济、绿色食品的概念。从理论上看,在绿色食品、绿色经济的外延下,是各类农业作物的绿色化进程,即着重强调食品、作物的安全、健康和科技含量。就绿色小麦而言,其栽培技术的根本是将绿色食品的理念和小麦新型育种方法相结合,生产的更加符合人体健康需求的“新小麦”,即“绿色小麦”。在技术层面上,绿色小麦的育种可以采用诸如“物理诱变”、“化学诱变”、“远缘杂交”等基本方法,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和健康。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栽培和种植绿色小麦已经蔚然成风,这其中反映了绿色小麦种植推广的良好前景。

具体来说,绿色小麦的栽培从播种期到拔节期、扬花期再到灌浆期,都要严格遵循栽培的技术流程进行,要对小麦生长的周期和步骤进行细致的监控,保障小麦生长的质量。例如,在绿色小麦的播种期,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播种环境的非转基因小麦品种,然后开展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切实保证耕地的肥沃程度。其次,要加强播种期间的“深耕细作”,实现土地的上松下实,加深耕田的深度。再次,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就北方而言,一般选择在10月的中上旬较佳。在小麦播种之后,要重点加强田间的管理,核心内容是保障肥料和浇水,施肥和浇灌拔节水可以加速小麦的生长速度,同时保证小麦生长的质量。总之,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繁复、有序,同时体现出绿色农作物种植、生长以及管理的特征。在推广绿色小麦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地、节气以及资源的实情,开展务实有效的种植和生产工作,保证绿色小麦的稳产、高产。以南方地区为例,要按照南方特定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开展“特色绿色小麦”的栽培和种植。

2 推广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意义

绿色小麦是绿色、健康、无公害的优质小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也符合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科学发展观,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看,推广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走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显其重要性。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粮食种植向来是一件大事。解决好粮食种植的问题,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发展新型的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将其作为现在和未来小麦种植的“生力军”,不但可以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走绿色经济之路的必然选择。从技术角度看,绿色小麦是最新选育的新品系,是绿色食品的一部分,将其纳入到我国小麦种植推广的重点领域,无疑可以极大促进小麦种植和生产的发展水平。绿色小麦具有的科技、健康和高产量等优势,也是吸引更多农民种植的一大因素。将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尝试和推广,也是符合“三农”利益的根本性选择,值得思考。

例如,贵州的酿酒企业对绿色小麦的需要量是很大的,尤其是茅台集团每年都要到北方地区采购大量的绿色小麦用以酿酒,进而提升茅台酒的品质和影响力。在酿酒企业的需求刺激下,绿色小麦的种植规模可以扩大,绿色经济的链条可以延长,小麦特色化产业道路能够越走越宽。

2.2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健康

绿色小麦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点,在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种植,其前景十分看好。具体到人的因素,农民是绿色小麦种植和推广的主体,也是检验绿色小麦质量的“把关者”。所以,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推广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就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情况看,通过种植绿色小麦,可以提高种植户的小麦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扩大种植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绿色小麦本身具备的优点保证了小麦的安全、健康,这为小麦销路的畅通提供了可能。

2.3 绿色小麦带动“绿色革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上世纪的“杂交水稻”宣告了农业绿色革命的序幕,也给农作物更大产量、更高质量的栽培和种植技术的推广打开了源头。同时,在我国,小麦和水稻是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和国家粮食安全直接相关。可以这样说,推广绿色小麦技术,不但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绿色小麦的优势决定了它可以迅速的量产和高产,这对于解决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意义重大,必须格外重视。

总之,在我国适宜的小麦耕种区推广和普及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农民种植户的核心诉求,更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需要,地位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马振民.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

(18).

[2] 陈永明.沿淮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小麦 播种技术 优质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47-01

播种技术是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中的重要基础环节。播种质量直接关系到小麦出苗、麦苗生长和麦田的群体结构,也影响其他栽培技术措施的实施和产量的形成。衡量播种质量的标准是达到苗全、苗齐、苗匀和苗壮。播种技术主要包括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质量等技术环节

一、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是使小麦苗期处于最佳的温、光、水条件下,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土资源,达到冬前培育壮苗的目的。确定适宜播种期的方法为:根据品种达到冬前壮苗的苗龄指标和对冬前积温的要求初步确定理论适宜播种期,再根据品种发育特性、自然生态条件和拟采用的栽培体系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最终确定当地的适宜播种期

1.冬前积温。小麦冬前积温指标包括播种到出苗的积温及出苗到定蘖数的积温。据研究,播种到出苗的积温一般为120℃左右(播深在4~5cm),出苗后冬前主茎每片叶平均约需75℃左右积温。这样,根据主茎叶片和分蘖产生的同伸关系,即可求出冬前不同苗龄与蘖数的总积温。一般半冬性品种冬前要达到主茎6~7片叶,春性品种冬前要达到主茎5~6片叶,如越冬前要求单株茎数为5个,主茎叶数为6片,则冬前总积温为:75×6+120-570℃。得出冬前积温后,再从当地气象资料中找出昼夜平均温度稳定降到0℃的时期,由此向前推算,将逐日平均高于0℃的温度累加达到570℃的那一天,即可定为理论上的适宜播期,这一天的前、后3天,即可作为适宜范围

2.品种发育特性。不同感温、感光类型品种,完成发育要求的温光条件不同。播种过早不适于感温发育,只适于营养生长,造成营养生长过度或春性类型发育过快,不利于安全越冬;播种过晚有利于春化发育,不利于营养生长。一般强冬性品种宜适当早播,弱冬性品种可适当晚播。

3.自然生态条件。小麦一生的各生育阶段,都要求相应的积温。但不同地区、不同海拔地势地区的光热条件不同,达到小麦苗期所要求的积温时间也不同。一般我国随纬度与海拔的提高,积温累积时期加长,因而播种要适当提早。华北大部分地区都以秋分种麦较为适时,各地具体播种时间均依条件的变化进行调节。

4.栽培体系及苗龄指标。不同栽培体系要求苗龄指标不同,因而播种适期也不同。精播栽培体系,依靠分蘖成穗,要求冬前以大苗龄越冬(主茎7~8叶龄),播期要早。独秆(主茎成穗为主)栽培体系要求控制分蘖,以主茎成穗(3~4叶龄),播期要晚。可见适期播种是随其他栽培因素而改变的相对概念。由于播种期具有严格的地区性,在理论推算的前提下,根据实践各麦区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冬性品种一般在日平均气温16℃~18℃,弱冬性品种一般在14℃~16℃时,约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在此范围内,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肥力、地形等特点进行调整。北方春小麦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北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春季温度回升缓慢,为了延长苗期生长,争取分蘖和大穗,一般在气温稳定在O。C~2。C、表土化冻时即可播种,东北春麦区约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宁夏、内蒙古及河北坝上地区约在3月中旬左右。

二、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包括确定合理的播种方式、合理的基本苗数,提出各生育阶段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最佳产量结构等。

1.确定合理播种量的方法。小麦生产上通常采取“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的方法确定实际播种量,即以土壤肥力高低确定产量水平,根据计划产量和品种的穗粒重确定合理穗数,根据计划穗数和单株成穗数确定合理基本苗数,再根据计划基本苗和品种千粒重、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等确定播种量。种子发芽率在种子质量的检验中确定,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根据整地质量与墒情在70%~90%范围内调整。实际播种量可按下式计算:播种量(kg/hm2)=1hm2计划基本苗(万)×千粒重(g)/发芽率(%)/种子净度(%)/田间出苗率(%)/106。

2.影响播种量的因素。在初步确定理论播种量的基础上,实际播种量还要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品种特性、播期早晚、栽培体系类型等情况进行调整。调整播种量时掌握的原则是:土壤肥力很低时,播种量应低些,随着肥力的提高,应适当增加播种量;当肥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应相对减少播种量。对营养生长期长、分蘖力强的品种,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条件下可适当减少播种量;对春性强、营养生长期短、分蘖力弱的品种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大穗型品种宜稀,多穗型品种宜密。播种期早晚直接决定冬前有效积温多少,播种量应为早稀晚密。不同栽培体系中,精播栽培要求苗数少,播量低;独秆栽培由于播种晚,冬前基本无分蘖,要求播量增大;常规栽培,播期适宜,主穗与分蘖并重,播种量居中。

三、高质量播种

在精细整地、合理施肥(有时包括灌水)、选择良种、适时播种和合理密植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基础上,要实现小麦高质量播种,还必须创造适宜的土壤墒情,采用机械化播种,选用适当的播种方式,才能够保证下籽均匀、深度适宜、深浅一致、覆土良好,达到苗全、苗齐、苗匀和苗壮的标准。避免“露籽、丛籽、深籽”现象。播种深度一般以3~5cm为宜。在遇土壤干旱时,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土壤水分过多时,可适当浅播。要防止播种过深或过浅。如果播种太深,幼苗出土消耗养分太多,地中茎过长,出苗迟,麦苗生长弱,影响分蘖和次生根发生,甚至出苗率低,无分蘖和次生根,越冬死苗率高;播种太浅,会使种子落干,不利于根系发育,影响出苗,丛生小蘖,分蘖节入土浅,越冬易受冻害。

参考文献

[1] 唐多,王殿轩,姚剑锋.不同温度和水分小麦中不同谷蠹发生状态时二氧化碳变化研究[J].植物保护,2011(05)

[2] 胡想顺,刘小凤,胡祖庆,张宇红,赵惠燕,张改生. 10个小麦品种(材料)对麦长管蚜的室内苗期抗蚜性[J].植物保护,2011(05)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稻茬小麦;机械条播;免耕;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66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3.013

小麦是湖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万hm2左右。2013年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达109.48万hm2,单产3 732.00 kg/hm2,超过1997年历史最高水平3 499.50 kg/hm2,总产达408.65万t。发展小麦生产对保障湖北省粮食安全、促进湖北省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稻茬小麦为稻田收获水稻后种植的小麦,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面积约480万hm2[2],稻麦轮作是该区域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耕作制度[3]。长江流域光热资源丰富,小麦生产受水资源限制小,是我国小麦生产优势区域[4],也是增产潜力最大的区域。发展该区域稻茬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稻麦轮作是湖北省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制度,2011年湖北省稻茬小麦种植面积47.99万hm2,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47.35%。湖北省稻茬小麦以两熟制的稻麦为主,2011年种植面积为47.18万hm2;三熟稻稻麦面积较少,仅为0.81万hm2[5]。

稻茬小麦生产常面临土壤质地黏重,宜耕性差,整地困难,出苗不全、不匀,耕作管理粗放,生育后期多雨,湿害重,病、虫、草害发生较为严重等诸多挑战[6]。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原来的精耕细作型栽培技术难以实施,导致稻茬小麦人工撒播的比例较大,田间管理较为粗放,更难实现高产的目标。针对上述问题,湖北、江苏、安徽和四川等地研究推广了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技术、稻茬麦免(少)耕机械条播栽培技术和稻茬麦免耕高效栽培技术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7-9]。

鄂北岗地是湖北省小麦主产区,气候和土壤条件较适宜发展小麦生产,是湖北省小麦单产最高的区域。通过规范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该地区旱茬小麦创造了湖北省小麦高产纪录7 957.95 kg/hm2,揭示了湖北省小麦大面积生产的产量潜力巨大[10]。为挖掘该地区稻茬小麦生产潜力,近年来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试验示范了稻茬小麦免耕机械条播栽培技术,该技术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操作简单、省工省力、节省投入,农户乐于接受,2007-2012年累计推广面积达5 000 hm2。本研究旨在分析该项技术增产增效的原因,为进一步改进并推广该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0-2013年在襄州区张家集镇何岗村进行,前茬作物为水稻。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水稻土类岗黄土,土壤质地轻黏,耕作层pH 6.78、有机质22.85 g/kg、碱解氮177.80 mg/kg、速效磷20.23 mg/kg、速效钾134.52 mg/kg。

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试验机具为东方红-GX854型拖拉机、小麦播种机(安亚奥SGPND-220Z5-9)、12匹马力手扶拖拉机和小型开沟机。

2010-2011年度、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试验示范面积分别为7.1 hm2、10.0 hm2和3.4 hm2。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田的准备 水稻成熟前7~10 d,及时开沟排水晒田,确保机械收割水稻后车辙浅、田面平整。稻茬保留10 cm以内,稻茬及田间杂物清理干净。

1.2.2 肥料的施用 施肥与播种同时进行,以缓释性复合肥(N∶P∶K=15%∶15%∶15%)450 kg/hm2做基肥。在小麦3叶龄前,结合雨雪天气追施尿素150 kg/hm2,翌年小麦拔节孕穗时,视苗情追施尿素45~120 kg/hm2。

1.2.3 免耕条播 用东方红-GX854型拖拉机和小麦肥料、麦种一体播种机不旋耕直接进行施肥、条播。对照田为旋耕田块,施肥和田间管理与条播麦田相同。

1.2.4 机械开沟覆盖 小麦播种后,用开沟机按厢面2 m进行开沟覆盖(开沟机将厢沟土打碎后摔开盖种),做到“三沟”配套。对麦种无覆盖的田块进行人工覆盖。

1.2.5 化学除草 播种前2~3 d,用20% 1-1-二甲基-4-4联比淀阳离子盐水剂3 000 g/hm2对清水450 kg均匀喷雾除草。小麦3叶龄后,视田间杂草及时喷施除草剂,喷施6.9%骠马水乳剂600~900 g/hm2,对水450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免耕机械条播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2011-2013年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10-2011年度,16个点免耕机械条播稻茬小麦平均有效穗682.5万穗/hm2,较对照增加100.5万穗/hm2;平均穗粒数28.0粒,较对照少0.2粒,实际单位面积产量7 350.0 kg/hm2,较对照增产900.0 kg/hm2,增幅为14.0%。

2011-2012年度,20个点免耕机械条播稻茬小麦平均有效穗606.0万穗/hm2,较对照增加27.0万穗/hm2;平均穗粒数25.9粒,较对照增加0.5粒;实际单位面积产量6 765.0 kg/hm2,较对照增加555.0 kg/hm2,增幅为8.9%。

2012-2013年度,15个点免耕条播稻茬小麦平均有效穗601.5万穗/hm2,较对照增加63.9万穗/hm2;平均穗粒数26.1粒,较对照增加0.9粒;实际单位面积产量6 870.0 kg/hm2,较对照增加720.0 kg/hm2,增幅为11.7%。

2011-2013年,免耕机械条播稻茬小麦较对照增产8.9%~14.0%,3年试验平均增产11.5%,增产效果明显。

2.2 免耕机械条播对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发生的影响

免耕机械条播小麦冬前次生根条数和分孽数较对照明显增加(表2)。在小麦6叶1心时,次生根较对照增加0.9~3.6条,分蘖个数较对照增加0.4~0.6个。免耕机械条播小麦3年试验平均次生根条数为10.8条,分蘖为2.2个,较对照分别增加2.2条和0.5个,增幅分别为25.6%和29.4%。

以上结果表明,免耕机械条播有利于稻茬小麦根系和分蘖的生长发生,为稻茬小麦生长中后期形成适宜的群体并提高稻茬小麦产量打下基础。

2.3 免耕机械条播小麦的效益分析

2011-2013年,免耕条播稻茬小麦较对照平均节省人工10.5个/hm2,节省人工费用1 095.0元/hm2,节省用种投入232.0元/hm2,节省机耕燃油费860.0元/hm2,合计节省投入2187.0元/hm2;免耕机械条播稻茬小麦产量增收1 050.9元/hm2。合计比对照增加效益3 237.9元(表3)。

从效益增加的构成来看,小麦产量的增加占效益增加的32.5%,节省投入占效益增加的67.5%。表明节省投入占效益增加的比重较大,约占2/3,产量收入的增加占效益增加的比重略小,仅占1/3左右(表3)。

3 小结与讨论

免耕小麦种子于地表,出苗快,幼苗生长旺盛,根系和分蘖较常规种植方式下发生快,最高苗出现早[11]。由于免耕小麦播种浅,土壤表层根系发达,次生根较常规小麦多,相同品种株高较常规栽培矮2~3 cm,植株抗倒伏能力增强。免耕栽培的小麦分蘖节位低,分蘖早,分蘖多,成穗率高,有效穗增多,是产量提高的基础。

免耕条播小麦种子,吸收水份慢且不均匀,造成出苗不匀,出苗延迟1~2 d。由于免耕栽培条件下土壤未深耕,小麦根系入土浅,肥料撒施在地表,小麦中后期易脱肥早衰,因此在肥料管理上应少施多次,视苗追肥,不宜一次全施[12,13]。

本研究表明,稻茬小麦免耕机械条播栽培技术增产增效明显,适宜在鄂北地区大范围应用。但在生产应用中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储备开沟机械, 2012年襄州区将开沟机作为农机补贴项目后,全区购买稻茬麦开沟机300台以上,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二是将水稻秸秆清理干净,以免影响小麦种子落地及出苗后发黄吊死;三是注意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化学除草;四是要看苗看天及时追肥,防止小麦脱肥和中后期早衰。

参考文献:

[1] 高春保,刘易科,佟汉文,等.湖北省“十一五”小麦生产概况分析及“十二五”发展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03-2705.

[2] 李朝苏,汤永禄,吴 春,等.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建成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36-43.

[3] 许仙菊,许建平,宁运旺,等.稻麦轮作周年氮磷运筹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3(5):75-79.

[4] 卢 布,丁 斌,吕修涛,等.中国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2):6-12.

[5] 《湖北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湖北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 敖立万,朱旭彤,高广金,等.湖北小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 湖北省农业厅.鄂农发〔2011〕54号《省农业厅关于印发2012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的通知》[Z].2011:40-42.

[8] 程顺和,郭文善,王龙俊,等.中国南方小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9] 汤永禄,吴德芳,程少兰.稻茬麦免耕高效栽培技术模式[J].四川农业科技,2010(9):22-23.

[10] 阮吉洲,王文建,任生志,等.鄂北岗地小麦7500kg/hm2技术原理研究Ⅰ.鄂北岗地小麦7500kg/hm2主要技术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3):5689-5691.

[11] 黄 钢,袁礼勋,赵玉庭.稻茬麦免耕栽培增产原因与关键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1990(5):5-6.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淮北地区 小麦产量 优质高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05-01

小麦作为淮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成为我国小麦主要粮食产地,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0%。从发展角度来看,水稻已经成为单产高产水平,并且不断有高效高产水稻品种涌现;玉米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已经进入中高产行列,呈现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受到生产条件和轮作制度的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不能成为未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提升幅度最大的粮食作物。而小麦单产刚刚达到中产水平,所以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具有十分突出的增产优势。由此看来,加强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播种前的管理技术

1.1 选择优质高产小麦品种

小麦品种选择中,应该更加倾向于品质好、分蘖强、抗倒伏和抗病强的小麦品种,具备更突出的光和能力和抗衰老优势特点。当前我国淮北地区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为烟农19、新麦18号以及皖麦38等品种,这些品种在实际种植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1]。

1.2 深耕整地,提高土壤肥力

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应该采用深耕作业方式,如果是采用旋耕的方式,应该保持深翻耕,防止大量生土出现;秸秆可以直接还田处理,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养料,清除破碎的秸秆,确保耕层深浅一致,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地面平整、浇水均匀,还可以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影响。

1.3 做好播种前种子处理

首先应该确定播种时间,淮北地区小麦耕种面积较广,经过大量的耕种经验可以了解到,淮北中北部地区适合种植弱冬性品种,在每年的9月下旬―10月中旬;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则适宜每年的10月20日―31日。淮北背部和南部则是照比淮北中北部耕种时间推迟和提前三至五天,弱冬性品种适合在10月上旬播种,而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则适宜在每年的10月下旬―11月上旬期间播种[2]。

1.4 确定播种密度

淮北地区适宜种植半冬性品种,一般情况下在每年的10月上旬播种最为适宜,对于成穗率较高的品种,播种密度大概在90万―180万个/hO,成穗率较低的品种则是在195万~255万个/亩。播种时借助专用的播种机械设备作业,保持播种的深浅度在4cm以内,保证出苗率。

1.5 科学施肥

播种后,为了保证小麦生长的养分供给,应科学合理施肥,提升土壤肥力,配合秸秆还田带来的养分,促使小麦更快生长。一般情况下,667O施土杂肥2000―3000kg。

2 加强小麦生长期的管理

2.1 旺长麦田管理

旺长麦田管理可以分为播期偏早的麦田,这类麦田生长速度较快,植株较高,抗寒性较低,很容易受到春寒影响小麦生长。第二种则是播期适宜的麦田,此类麦田播量较大,植株密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容易造成植株缺少足够的阳光照射,出现倒伏生长的问题。对于返青期的小麦而言,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适度镇压,主要是为了控制小麦可能出现过多分蘖的问题,尤其是在早春季节,气温偏高,可以有效抑制小麦的过快生长,避免小麦过早进入拔节期[3]。一般情况下,镇压工作适宜在无霜时进行,这样是为了防治损伤麦苗;如果是盐碱地,对此类麦田不需要实行镇压,防止土壤出现板结现象,影响到土壤的通气,不利于小麦生长。

2.2 壮苗麦田的管理

春季采用镇压措施,可以有效消除板结现象出现,弥补裂缝,提高土壤肥力和通气能力,易于吸收水分,减少水分蒸发,为麦苗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拔节期追肥浇水,这样主要是为了能够有效控制麦苗分蘖过大现象,延长生育后期光合高值持续时间,有助于提高麦苗的根系活力,更为茁壮成长,提高小麦产量。

3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可以采用化学手段,在小麦生育期喷洒农药,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基于此,选择优良的小麦品种,广泛应用多效唑改善植株矮化问题,可以有效促使小麦生长,提高小麦抗病、抗虫害能力,提高小麦产量。尤其是在氮肥施用量偏低的情况下,多施用多效唑能够有效提升小麦蛋白质含量,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小麦主要出现的病虫害为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麦蜘蛛、吸浆虫等,对于此类病虫害问题,可以在小麦返青期施用多菌灵药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实际应用效果较为可观[4]。如果在小麦生育期出现红蜘蛛可以适当增加50%的三氯杀螨醇药物,定期对小麦喷雾施用;小麦吸浆虫则是施用40%辛硫磷喷雾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抗病、抗倒伏能力,增加小麦产量。

结论

综上所述,淮北地区作为我国小麦高产的地区,尽管较之其他山东、河南省份小麦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仍然呈现广阔的发展前前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做好田间管理,提升小麦产量。

参考文献

[1] 邱友凤.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2(1):37-38.

[2] 邱友凤.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与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4,10(4):42-44.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小麦;生产;影响因素;发展对策;青岛

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7-0123-03

小麦是青岛市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5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青岛市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需求不断增加,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促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将成为青岛市今后农业发展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分析青岛市小麦生产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1小麦生产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在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科技支撑和产业引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青岛市的小麦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1.1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在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粮食保护价收购等政策的支持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小麦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1.1.1面积恢复增加,高产示范田面积不断扩大1997~2003年,青岛市小麦种植面积连续7年下滑,由1997年的26.78万公顷下降到2003年的15.7万公顷,面积减少11.08万公顷。从2005年开始,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恢复,到2010年恢复到27.31万公顷。2006~2010年全市小麦年均种植面积25.71万公顷,比2001~2005年平均增加6.55万公顷。从2006年开始,青岛市全面深入开展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到2012年共建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片95个,覆盖市辖全部5个农业市,高产示范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1.1.2单产持续提高,走出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2006~2010年青岛市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6 208.5 kg,比2001~2005年年均增加了292.5 kg,增幅5%;2008年、2009年全市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达到6 315.0、6 480.0 kg,连续2年超过1998年6 300.0 kg的历史最高记录,走出了多年徘徊的局面。

1.1.3总产创历史新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06~2010年,全市小麦总产年均达到160万吨,比2001~2005年年均增加了47万吨,增幅达到42%;其中2008~2010年连续3年超过160万吨,2009年达到172.8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增强。

1.2小麦种植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1.2.1筛选推广了一批高产稳产品种适宜中高肥水的济麦22、青丰1号、良星99、烟农24、烟农19、济南17等;适宜旱地栽培的青麦6号、烟农21等,都具有公顷产量9 000.0 kg以上的增产潜力[2]。

1.2.2积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青岛市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研究集成了一批适宜青岛市小麦生产的栽培技术体系[3,4],如青岛市农技站提出的“四高一改”高产栽培技术[5],青岛农业大学提出的旱地小麦“早、深、平”高产栽培技术等。同时,引进示范推广了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等一系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6]。这些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已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栽培技术体系。

1.3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各地的粮食专业合作社、优质小麦协会、谷物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为农民和企业搭起了桥梁,有效促进了小麦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济南17、烟农19等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面积达到4.0万公顷,小麦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

2小麦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青岛市自然资源丰富[9],气候、生产条件适宜小麦生长,属于山东省优质小麦种植区域。目前影响青岛市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有3个,一是麦田环境,二是气象变化,三是管理技术。2.1麦田环境因素

麦田环境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肥力和水分两个方面。首先,全市麦田土壤肥力不平衡:平均有机质含量在1.1%~1.2%之间,部分中低产田含量低于1%,土壤瘠薄,保肥性能差,产量水平低。二是麦田水资源少且分布不平衡:全市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仅5 040.0 m3,为全国耕地同面积占有水资源量的18.4%;全市40%麦田无水浇条件,如果小麦生长季节降水不足,难以实现稳产高产。青岛市年均降水量689.2 mm,但分配不均,小麦生长正处在干旱缺雨季节,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小麦增产的重要因素。

2.2气象变化因素

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小麦丰产带来不确定因素。首先是干旱影响。2005年以来,小麦生长季节多次出现干旱灾害,如2009年秋种期间,9月、10月连续干旱,播种受到影响;2010年冬前干旱,直接影响小麦安全越冬;2012年5月至6月上旬连续干旱,影响小麦灌浆,降低千粒重。其次是低温影响。近年来小麦生长季节冻害频繁出现,冬春低温、倒春寒、霜冻等已成为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不利因素。如2009~2010年度冬、春长期低温,4月13日、26日两次发生倒春寒,导致小麦减产。另外,青岛市小麦成穗和灌浆期较长,发生灾害的机会较多,加之沿海湿度大,病害也较重;春天风大,经常造成小麦倒伏。

2.3农田建设与田间管理技术因素

目前青岛市小麦生产继续挖掘面积的潜力有限,增加产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但由于粮食价格偏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田建设与小麦生产投入不足,田间管理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偏低,影响小麦单产的提高。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表明,切实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小麦单产的潜力很大。第一,光温生产潜力方面。据测算,青岛市小麦光温生产潜力约为每公顷14 250.0 kg,而全市平均单产最高为6 480.0 kg,气候生产潜力的开发度平均仅为45%,说明通过科技进一步开发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巨大。青岛市小麦一般10月上旬播种[10],次年6月中旬收获,生育期260天左右,灌浆期35天左右,与已建成小麦千斤市的德州相比,小麦生育期长5~10天,灌浆期长5~7天,更具有增产潜力。第二,小麦实际产量方面。通过近几年的高产创建,青岛市小麦公顷单产最高纪录已突破10 500.0 kg大关,达到10 891.5 kg,高出全市最高平均单产4 411.5 kg;可见通过配套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第三,小麦产量结构方面。据近3年统计,公顷产量6 000.0 kg以下的中低产田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42%左右,6 000.0~7 500.0 kg的面积占33%左右,7 500.0 kg以上的面积为25%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中低产田可以治理改造成为高产稳产田,增产潜力很大;现有的高产稳产田可以进一步建设成为高标准超高产田。

3小麦生产发展对策

3.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升粮田生产能力

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的思路,重点配套完善粮田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土地质量监控。狠抓两头,一是巩固发展高产稳产田,全面推行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加强高产创建活动,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创建一批公顷产量超10 500.0、11 250.0 kg超高产示范田,充分发挥超高产麦田的引领作用,扩大高产稳产麦田面积;二是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土地平整、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及其它地力培肥等措施,提高中低产田的产出能力,实现中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

3.2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坚持科技兴农,构建以培育及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为核心、耕作栽培技术为关键的青岛小麦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坚持改革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衔接好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的茬口[12],提高光热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强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节本增效和替代劳动力的功能;以科技创新引领小麦产业发展。

3.3集成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种植水平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引导农民全过程标准化种植,提高技术到位率。重点培育、引进、示范、推广高产、多抗、优质、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大力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小麦“四高一改”、氮肥后移、控旺防冻防倒、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实用集成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加快推广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化肥深施、病虫害防治等农机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推进小麦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

3.4设立小麦风险基金,构建减灾防灾体系

继续实行小麦政策性保险工作,分散小麦生产风险,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农民灾后自救和恢复生产的能力,保障种粮农民利益。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及早制订和完善各项防灾减灾预案,重视分析灾害形势,搞好监测、预测和预报,提前做好抗灾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特别是要做好干旱、低温冷害及高温热害等自然灾害的预防方案,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松坚,曲善珊,张凤玲,等. 青岛市小麦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回顾及发展方向与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增刊):40-43.

[2]曲善珊,李松坚,高华强. 青岛市8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 当代生态农业,2009,1-2:107-109.

[3]青岛市农业委员会主编.农业实用新技术大全[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4]王军强,曲善珊主编. 粮油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

[5]李松坚,曲善珊,唐显云,等. 冬小麦亩产700 kg以上高产栽培途径与探讨[J].中国农技推广,2010,10:28-29.

[6]于振文主编. 现代小麦生产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7]王军强,曲善珊,李松坚. 青岛市开辟小麦高产创建新篇章[J].中国农技推广,2009,5:6-8.

[8]曲善珊,李松坚,唐显云,等. 冬小麦亩产700 kg土壤肥力与群体发展动态指标的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4):290-293.

[9]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青岛市志·农业志[M]. 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0]曲善珊,董海鹰,李松坚,等. 气温变化对青岛市小麦适宜播种期的影响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10,1:48-50.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8

近些年,我省许多市县和国营农场系统都结合大面积高产攻关及自身生产特点,总结出许多以合理轮作为基础、翻松耙压结合的耕翻作业标准,使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得以顺利实施。要依据土壤水分状况及茬口条件及时调整当年不同村屯、不同地块的作业措施及标准。可落实为:

作业地块作业措施作业时间作业标准作业验收

针对我省大多地区底墒不足、小麦易遭春旱等特点,耕翻整地作业中应特别强调“及早作业”、“连续作业”和“伏秋作业”,一次达到播种状态越冬。有条件的地方为保证施肥效果和底墒充足,应强调结合耕翻整地进行秋深施肥和深秋浇封冻水。

2、品种及种子标准化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很多,在性状及措施要求上各具特点。应在充分了解品种特点(生育特点、分蕖特点、需肥特点、群体特点、灌浆特点、抗逆特点)基础上选择1~2个主裁品种及2~3个搭配品种。栽培面积较大的地区决不可种植单一品种,应以品种多样化增强小麦的抗灾抗逆能力,达到高产稳产、丰产丰收。具体选用品种及确定各品种的种植比例时应根据加工用途、当地栽培方式及栽培条件、产量水平、土壤条件及气候条件、收获方式及力量而定。核心试验区、高产攻关田、生产条件较好及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选择光合效率及产量潜力更高和更加抗倒、抗病、更耐高肥水的中矮秆品种,并依据品种制定相应的栽培耕作措施及标准,其它土,种植密度,施肥量,镇压及田间管理等措施和环节标准也需做相应正确调整。总之,措施应围绕品种、自然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而定,或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适宜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种子标准化的含义主要指用于播种的种子质量要高,如种子纯度、发芽率、发芽势、种子千粒重、病虫害、贮存年限生产上连续利用年限等。连续种植多年、不符合种子标准的种子坚决更换。攻关田、核心区所用种子级别要高于一般大田生产,应尽量采用级别高的种子,发挥良种在生产中的增产优势。

各类生产用种子在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检验以确定能否用于播种和计算量等。种子要全部进行筛选及药剂或种衣剂拌种,确保种子合格,做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3、作业机械标准化

小麦栽培的标准化多是通过机械去实施。因此,用于小麦生产的机械必须符合设计标准及农艺要求,建立严格的农机具检测、维修及农机人员上岗培训制度,机具应始终处于正常的技术状态,不符合农艺要求的机具不能用于田间作业,农机操作人员必须按作业要求及标准去调试和操作农机具。超期服役,且经维修后仍不能保证农艺要求的机具应淘汰更新。操作人员应懂农艺,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可上岗。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统一机械标准,统一检修检测,统一调试,统一田间作业操作规程,统一验收,以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手段保证作业质量不断提高。

4、播种质量标准化

播种质量标准化主要取决于耕翻整地质量、种子质量、播种机农艺状态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在保证耕翻整她质量、种子质量和播种机农艺状态前提下,各地应注意播期、播种量、播深和播法的掌握。

小麦虽耐寒,但也不是播种越早越好,要描在腰窝上。播种过早也会造成粉籽缺苗,或因短日春化效应导致穗小粒少,播种过晚,由于温高日长,根系发育不好,生育期缩短,产量降低。

播量大小也因品种特性、种子千粒重大小、肥水条件、栽培方式及栽培水平的差异而不同。生产中,无论播种量多少。基本苗多少,关键是收获穗数,生产条件越好(肥水充足)、品种分经成穗率越高:管理水平越优越,播种量就应越少。要充分发挥品种的分蘖、大穗、多粒、大粒的自身调节能力以达群体增产效应。我省各地应在提高保苗率和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基础上,逐步降低播量。进行播种量和播肥量调试时,要特别注意单口流量的一致,坚决防止大播量大密度的不科学做法。

播法上不要追求花样,要考虑播种管理方便,植株在田间分布尽量均匀,既可抑制杂草,又能通风透光,播法应与杂草控制结合考虑。

5、土壤与施肥标准化

高产小麦首先应建立高产土壤。高产土壤应在基础养分,养分比例及有效性、土壤结构、土壤通透性及保水保肥性,土壤耕性及上壤紧实度等方面为小麦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稳定、持续的土壤条件,这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在我省旱作春麦区,土壤条件更为重要。必须建立合理轮作、用养结合,有利地力恢复的耕作栽培体系,防止土壤进一步退化及污染。

施肥要结合当地生产特点、土壤特点及品种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施肥标准,如按土壤分析结果和品种制定施肥总量、肥料种类和比例,施肥时期及施肥方法。强调秋深施肥及其时间和标准的掌握,有条件的应改一次春施为秋、春两次施肥或多次施肥高产攻关田在保证一定施肥量前提下,要加强前茬有棚巴的施用和土壤基础肥力的恢复与提高,改进施肥方法,扩大化肥增效剂或化吧助剂的应用面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防止盲目加大肥量。有条件的高产攻关田应施用一定的钢巴及。其它防止叶片和根系早衰、增加千粒重的微肥和化学制剂。应用控释尿素可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

6、麦田管理与收获标准化

小麦高产是各个环节标准作业综合作用的结果,麦田管理也起着重要作用。我省麦田管理主要包括压青苗、病虫害防治与防除、追肥灌水等几个环节。

压青苗2—3遍后,可明显增加抗倒伏能力,以抗旱提墒为目的的镇压在三叶期进行,以防倒伏为目的的镇压可在分蕖期进行。如地硬,苗弱、土壤水分较多或灌溉栽培时则可不镇压,节间伸长后也决不可再镇压。镇压时应严格按田间作业操作规程进行。

我省小麦多为小行距密植,除草主要以化学药剂为主,应选用杀草谱广,残留少、对后物影响小的除草剂。除草剂可相互配合施用以增强杀草效果。应用除草剂时一定要严格按觌程去办,防止出现药害。

病虫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以治早、治小、治了为目标。种子拌药时一定要用拌种器,并严格掌握拌种时间和转擞。不应长期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以免产生抗药性。影响杀虫病效果。

灌溉是早作小麦栽培中必要时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普通灌溉时要注意灌水方式,灌水时间,既要达到防旱目的,又要节水,防止对土壤的破坏和发生地表径流。施肥量要相应增加,施肥方法要随之改变。基本亩数要减少,播种置要降低,行距可适当加宽;同时镇压、防病、除草、后期追肥等措施也要跟上。

叶面喷肥是近年提倡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对于防止后期脱肥、叶片早衰、延缓根系死亡、增加粒重、改善籽粒品质均有明显效果。可结合喷药防病防虫和喷施生长调节剂一并进行,但要防止追施氮肥过多和施用过晚。

收获是丰产丰收的保证,应严格依品种熟期、地块来确定收获时间、收获顺序和收获方式。收获机械应严格检修检测,不符合技术状态的严格禁止收获作业。

小麦栽培标准化关键是提高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与技术人员的认识,增加资金和物质投人以保证技术标准的落实与实施。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9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随着豫南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粳稻/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逐渐被重视。对粳稻/小麦种植方式延长生育期、实现小麦适期播种、农艺简化、省工省时、丰产等优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 :豫南;粳稻/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2;S512.1+1;S344.3;S5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03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03

收稿日期:2014-06-16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21100110200);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12101110500);国家现代水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专项

作者简介:周国勤(1974-),女,河南南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育种及高产栽培研究,(电话)13503769050(电子信箱)zhouguoqin74@126.com。

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稻收获前套种小麦(水稻/小麦)作为一种特殊的小麦种植方式,是南方局部稻麦轮作区迫不得已的补救措施,常被看成是懒种麦、粗放麦等,在大面积生产上一直不被提倡[1]。然而,与其他小麦种植方式相比,该模式不仅操作简化、省工省时,还可解决因灾害天气频发对小麦播种的影响,先种麦而后收稻,养老稻与早播麦两不误。随后,栽培科技工作者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展并完善了这种模式,推广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豫南稻区是河南省水稻的主要产区,占河南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近80%。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籼稻品质差、价格低等问题成为豫南稻区水稻生产发展的障碍。近年来,随着“籼改粳”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粳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其晚熟对小麦播种造成的影响随之出现,粳稻/小麦技术解决了粳稻晚熟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必将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增效的理想选择。

1 豫南气候特点及粳稻/小麦的生产现状

1.1 豫南稻麦轮作区气候特点及水稻、小麦生产情况

豫南稻麦轮作区地处北纬31°23′-32°27′、东经113°45′-115°55′,包括信阳市的八县两区、驻马店的正阳及南阳的桐柏等县、市、区,耕地面积接近60万hm2。该区域光温水资源充足,年际间变幅大,年日照时数为1 900~2 100 h,年降雨量900~1 400 mm,年平均气温15.1 ℃左右,无霜期长。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4万hm2以上,一季中籼稻约占70%,中粳稻约占30%,水稻平均单产9 000 kg/hm2左右;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4万hm2以上,小麦品种以半冬性和弱春性为主,单产4 500 kg/hm2左右。

1.2 豫南稻麦轮作区粳稻/小麦技术的应用现状

粳稻/小麦技术是指在粳稻收割前10~15 d将小麦种子撒播在稻田,小麦出芽后收获粳稻的一种小麦免耕栽培方法。粳稻/小麦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在中国江苏、浙江以及河南省沿黄粳稻区已大面积应用。近年来,随着豫南稻区粳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和“籼改粳”力度的加大,粳稻的推广面积越来越大,2013年达到11万hm2,且有逐年加大的趋势。豫南稻区通过推迟粳稻播期达到粳稻高产、优质的目的,收获期相应推迟至10月中下旬,这样小麦就面临着粳稻腾茬较晚、不能适期播种的严重威胁,所以推广以粳稻/小麦技术为主的稻茬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前景广阔。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与示范,粳稻/小麦技术在豫南部分县、市、区已取得了较大成功。2013年粳稻/小麦应用面积达334 hm2,稻麦两季均获得了高产。2014年粳稻/小麦推广面积近667 hm2,该种植模式在豫南农业生产中正发挥着积极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2 豫南粳稻/小麦高产技术原理

粳稻/小麦延长两季作物的生育期,粳稻单产由于延迟断水比常规种植粳稻产量高、小麦单产比正常整地播种略低,但因省时省工、投资少,同时有利于粳稻产量的提高,稻麦周年总产量和效益较籼稻—小麦模式增产增效显著。豫南粳稻的适播期在5月中下旬,小麦收获期在6月上旬,水稻无论是手工、机插或抛秧均可实现适龄移栽,有利于提高水稻单产;小麦后茬选择粳稻,可以充分利用机械插秧、抛秧、直播等轻简栽培技术,实现茬口的顺利衔接。粳稻/小麦种植制度的建立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豫南稻麦轻简化生产进程,增加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实现粮食增产。

2.1 实现小麦适期播种,确保小麦稳产。

小麦冬前壮苗标准一般主茎有5~6片叶,单株3~5个壮蘖,因此,现在多采用积温法推算适宜播种期。一般从播种到出苗约需0 ℃以上有效积温100 ℃,而后每生长1片叶约需0 ℃以上有效积温80 ℃。冬前如达到6片叶,则需0 ℃以上有效积温480 ℃,加上出苗共需0 ℃以上有效积温580 ℃,形成冬前壮苗大约需0 ℃以上有效积温550~600 ℃,0 ℃以上有效积温小于400 ℃难以形成壮苗[2]。从豫南小麦实际情况看,播种至越冬0 ℃以上有效积温为550~600 ℃,具备形成冬前壮苗所需0 ℃以上有效积温,但须在适播期内播种。研究表明,稻茬小麦播期较适期播种小麦每推迟1 d,种子成苗率下降0.8~0.9个百分点[3]。适期播种,套种小麦生育进程与季节同步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基本保证[4]。不同播期对优质小麦品种郑麦366小麦的产量影响显著,播期较早因冬前积温较高,形成旺长苗,造成群体过大,越冬死亡率较高,产量一般;适期播种冬前基本达到壮苗标准,最终产量较高;晚播由于积温少,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较缓慢,产量最低[5]。豫南秋季干旱或阴雨天气较多,常造成小麦不能正常播种或不能播种而造成撂荒,稻麦茬口衔接矛盾尤为突出。粳稻/小麦基本不受豫南异常气候影响,粳稻套种小麦较直播小麦播期提前10~15 d,能够保证小麦在10月中下旬适期播种,可以增加0 ℃以上有效积温150~225 ℃,利于培育壮苗,构建合理群体,实现小麦生育进程与季节同步,保证小麦安全越冬,从而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从技术上解决了豫南冬闲田不能有效利用的难题,还有利于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

2.2 选择生育期稍长的粳稻品种,充分发挥其后期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提高产量

粳稻/小麦对粳稻品种没有特殊要求,可以选择生育期稍长的粳稻品种,延长水稻生长期10~15 d,避免因与小麦播种抢农时而选用生育期较短的粳稻品种,造成产量低,品质差,收益少。

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粳稻品种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后期仍能保持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根系不早衰,产量潜力更大,品质更好[6]。究其原因:①粳稻适当推迟抽穗结实,利于延长灌浆期与全生育期,增加对温光资源的利用;②粳稻群体消长相对平稳,后期群体质量较优,最终成穗率高,有效穗数足;③粳稻生育中期容易形成适宜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内通风透光较好,且抽穗期群体干物质量适中,库与源较协调;④粳稻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既能增加光合物质积累量,又能协调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强源畅流,最终产量较高;⑤粳稻适应相对较低的气温不早衰,同时群体抗倒能力较强,保障较大库容的安全充实与支撑[3]。

粳稻套种小麦,不仅能保证小麦适期播种,还可延长粳稻灌浆结实期,增加对温光资源的利用,利于提高粳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2.3 对稻田土壤要求不严格,小麦播种质量稳定,实现轻简化栽培

豫南地区大部分为黄泛冲积土,土壤瘠薄,有机质少,氮磷钾含量低;豫南稻区以水稻土为主,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缺氧的状态,导致土壤下层较为粘重。水稻土具有油性、烘性与冷性、起浆性与僵性等物理性状,适耕性差,有机质含量较高。稻茬小麦普遍存在湿度大、黏性重、垡块大,不能精细整地,易烂根烂种或失墒干旱,致使播种出苗质量差,难以实现苗早、苗齐、苗匀、苗壮。因整地播种困难,导致豫南每年撂荒的“白茬田”面积20万~26.6万hm2,造成土地的极大浪费。粳稻套种小麦无需整地,直接在粳稻行间播种,粳稻收获后再开沟覆土,可以保证播种质量,扩大小麦播种面积;水旱轮作还有利于腐殖质的分解和养分活化,促进两季作物生长。

2.4 延迟稻田后期断水时间,改善粳稻产量构成因素

关于粳稻成熟前断水的适宜时期,研究者认为,不同时期断水处理对粳稻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断水时期越早,断水时间越长,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越大。幼穗分化期断水、孕穗期和灌浆期断水10 d,产量大幅降低,品质变劣;而灌浆期断水20 d,植株因高温和干旱胁迫,至少提前10 d成熟,产量显著下降[1]。水稻齐穗后断水期延后,能提高根系活力,可维持较高的光合效率,提高结实率和成熟度,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7]。淮北地区中粳稻在水稻齐穗后35~40 d为最佳断水期,水稻产量高,品质佳[8]。

结合豫南粳稻种植实践,在粳稻/小麦模式下,作者认为粳稻于收获前10~15 d断水较为适宜。这样既能保证粳稻生育后期仍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实现粳稻高产和优质,又不耽误种植小麦。

2.5 防止粳稻未熟收割腾茬,减少产量损失

粳稻子粒的充实过程实际上是淀粉等物质的合成和积累过程。粳稻生育期相对较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较高,乳熟到成熟期仍具有相对较高的绿叶面积,衰老速度较慢。此期保持较高的水分供应可增加光合物质生产积累量,最终生物产量较高[6]。

粳稻穗部成熟特性是中上部小穗灌浆速度快,下部小穗灌浆速度慢,从外观上看似乎已经到了成熟期,实际上此时穗子下部小穗还未完全成熟,子粒充实度不够,千粒重较低。粳稻/小麦可以避免提早断水未熟腾茬,延长子粒灌浆时间,充实库容总量,增加生物量,实现当季粳稻优质高产。稻农由于考虑小麦适期播种,往往会把断水期提前,导致粳稻未完全成熟时就急于收获,既降低了稻米品质和商品性,又导致粳稻减产。如2013年豫南的息县和罗山县粳稻收购中出现因销售子粒饱满度不佳的粳稻而降低等级、减少收益。

2.6 同时延长两季作物生育期,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

套种小麦共生期在7~10 d,加上腾茬期整地种麦需3~5 d,粳稻/小麦可使稻麦生长时间延长10~15 d。小麦播种提早10~15 d,按秋季日平均气温16 ℃计算,越冬前0 ℃以上的有效积温可增加160~250 ℃,豫南冬小麦每生长1片叶需要0 ℃以上的有效积温80~100 ℃,冬前主茎可以达5~6片叶,次生根3~5条,为越冬壮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小麦冬前壮苗是提高成穗率的基础,足够的穗数可以使产量三要素充分协调,保证后期粒叶比高,子粒充实度高,从而确保高产稳产。鉴于粳稻茬口种植小麦更为轻简高效,种植粳稻已成为种田大户的首选。粳稻/小麦模式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同时延长两季作物生育期,提高光温资源利用率和粮食产量,实现稻麦周年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目标。按照豫南稻麦周年产量13 500 kg/hm2计算,粳稻/小麦理论上可使小麦产量提高367.5~555.0 kg/hm2。

3 粳稻/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

套种小麦应选择耐湿、多抗、高产品种。播种较早可选择偏冬性品种;播种较晚选择弱春性品种。

3.2 适期播种

套种小麦播种期应根据粳稻收获期而定,一般与粳稻共生期10~15 d为宜。

3.3 播量与播种方式

套种小麦播种量为187.5~262.5 kg/hm2。10月10~20日套种,播量为187.5 kg/hm2;10月20~31日套种,播量为225 kg/hm2;11月1~10日套种,播量为262.5 kg/hm2;每延后2 d播种,播量增加7.5 kg/hm2。播种时,直接将小麦种子均匀撒入田间。要求土壤含水量达到100%,确保苗全、苗齐。

3.4 田间管理

3.4.1 及时处理稻草 收获水稻时,将稻草粉碎并在田间均匀铺开,防鸟啄麦;如稻草过多,可集中堆放在田间或田外某处。

3.4.2 起好“四沟” 水稻收获后,及时起好“四沟”,将沟内的土壤捣碎,均匀覆盖在厢面上。一般厢宽3 m左右,最宽不要超过4 m。边沟要低于厢沟,厢沟要低于腰沟,沟沟相通,达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雨停田间无明水。

3.4.3 合理施肥 小麦播种前,在粳稻行间撒施氮磷钾复合肥(N∶P∶K=15∶15∶15)300 kg/hm2做基肥,播后30 d左右趁雨补施复合肥150 kg/hm2和75~112.5 kg/hm2尿素作追肥,保壮苗,促早蘖。翌年分两次追肥,返青期和孕穗期各追施尿素112.5 kg/hm2。

3.4.4 防除杂草 套种小麦除草非常关键。小麦2~3叶期进行化学除草,如果杂草较多,春季再进行一次化除。

3.4.5 及时防病治虫 及时防病治虫,后期重点做好“一喷三防”。

3.4.6 及时收获 豫南小麦成熟时常遇连阴雨天气,要及时抢收,防止穗发芽和“烂场雨”,确保丰产丰收。

4 讨论

水稻/小麦是目前稻茬麦轻简的免耕栽培方式之一,适用于水稻收获时间明显迟于小麦适播期的地区应用,土壤类型不限,该种植方式具有节本、省工、省时、增产等优点。豫南稻区籼稻播期早,小麦腾茬晚,“籼稻-小麦”轮作存在制度缺陷,限制了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而粳稻种植要求推迟播期,小麦不必提前收获,还有利于水稻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且粳稻的生育安全性要优于籼稻,子粒充实度、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都明显优于籼稻,粳稻较强的抗倒伏性,不易落粒,更适于机械化作业,“籼改粳”可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粳稻/小麦技术日臻成熟,发展粳稻生产,推广粳稻/小麦技术无疑将使传统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减少冬闲田,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戴红燕,蔡光泽,郑传刚.不同时期断水对高原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5(3):33-34,64.

[2] 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小麦生态与生产技术[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 凌启鸿.稻麦研究新进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4] 李 成,何 高,吴 铃,等.稻田套播麦高产群体指标及配套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研究,2000,21(3):77-78.

[5] 张志红,秦福生,李书岭,等.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因素形成的影响分析[A].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09.

[6] 张洪成,张 军,龚金龙,等.“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4):686-704.

[7] 刘玉明,陆文明,赵加生.中粳稻的产量及品质与后期断水时间关系的调查分析[J].农技服务,2012,29(10):1090,1103.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鄂麦195;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S334;S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362-02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11

鄂麦195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通过阶梯式聚合杂交选育的高产多抗广适的优质小麦新品种,2016年10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16002。

1 品种选育过程

1.1 育种目标及品种遗传背景

鄂麦195是根据主攻高产,优化品质,兼顾抗病(逆)的育种目标,采用陕西、上海、河南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作为遗传供体配制的杂交组合陕65/上海保山279//丰优7号,其后代采用改良系谱法辅之以品质测试、多点异地鉴定选育而成[1,2]。

鄂麦195是聚合3个亲本优良基因的优势互补重组体,亲本1为陕65,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株高88 cm,有效穗数28.5万/667 m2,穗较大,每穗实粒数45粒,千粒重38.1 g,容重760 g/L,白粒、半角质、饱满度及均匀度一般,全生育期196 d。亲本2为上海保山279,由上海保山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半冬偏春性小麦品种,株高77.5 cm,有效穗数30.8万/667 m2,每穗实粒数30粒,千粒重42.3 g,容重775 g/L,白粒、半角质、饱满度及均匀度较好,全生育期194 d,条锈病较重。亲本3为丰优7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半冬偏春性小麦品种,株高84.5 cm,株型较紧凑,有效穗数30.6万/667 m2,每穗实粒数29.5粒,千粒重43.7 g,容重779 g/L,白粒、角质、饱满度及均匀度较好,全生育期195 d,条锈病轻度发生,白粉病和赤霉病中等偏轻发生,品质达到中筋标准[3,4]。

1.2 育种过程

鄂麦195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杂交组合陕65/上海保山279//丰优7号F7中经多年系谱法选育而成。

2003年4月配制s交组合陕65/上海保山279,当年秋播将F0代17粒种子全部播种,2004年4月F1代表现优势较强,并与丰优7号复交,当年秋播将F0代13粒种子全部播种,2005年夏收F1代表现优势强并混穗收获;随后各世代采用系谱法在优系中选择优株,F7代(2011年夏收田间编号为10295-10297)表现穗层整齐、穗较大、穗多、株高和熟期适中、熟相好;赤霉病和条锈病较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主要农艺性状趋于稳定后混收出圃。2011-2012年参加本所产量鉴定试验,2012-2013、2013-2014年度连续两年参加本所在武昌、襄阳两地的小麦品比试验,均表现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2014-2015年度以鄂麦195(10295)的品种名称参加湖北省小麦区试,第一年省区试表现优异。2015-2016年度鄂麦195在参加湖北省小麦区试第二年试验的同时,开展生产试验及栽培试验,并于5月进行品种审定前的现场考察(图1)。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好

属半冬性小麦品种,幼苗深绿色,茎秆较粗、蜡质轻,穗下节长度中等,旗叶长度中等、较宽,穗较长,小穗较密,长芒,子粒白色、较大、半角质或角质。有效穗数30.4万/667 m2,八肓J37.5粒,千粒重43.0 g;株高83.6 cm,抗倒性好;生育期194.2 d,比对照晚0.6 d,后期熟相好。

2.2 产量高

2014-2016年度参加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为420.4 kg/667 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7.52%。其中2014-2015年度平均产量为411.70 kg/667 m2,较对照增产9.74%,增产极显著,11个试点中10个试点增产,1个试点减产;2015-2016年度平均产量为429.10 kg/667 m2,较对照增产5.47%,增产极显著,10个试点中9个试点增产,1个试点减产。

2.3 营养及加工品质优良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2014-2016年度湖北省区试两年多点品质结果为平均容重815 g/L,粗蛋白(干基)和湿面筋含量分别为12.04%和23.15%,降落数值362.5 s,吸水量57.2 mL/100 g,稳定时间18.9 min,面团稳定时间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

2.4 抗性优于对照郑麦9023

湖北省区试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中感赤霉和条锈病,高感白粉和纹枯病。田间抗病性与对照郑麦9023相当,抗倒性、抗寒性、抗旱性优于对照郑麦9023。

2.5 适应性广

鄂麦195是湖北省选育的中矮秆、大穗兼多穗型高产小麦新品种,无论在旱地还是水田,均易栽培管理,适应性广。耐渍、耐后期高温,在江汉平原较对照郑麦9023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3 试种示范结果

2014-2015年度,分别在张罗岗原种场和武昌南湖试验基地各示范种植0.2 hm2,均表现为分蘖力强、穗多、穗大、穗层整齐,产量分别为482和405 kg/667 m2。

2015-2016年度,在襄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张罗岗原种场、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生产试验,每个试验点面积各0.67 hm2,均表现为分蘖力强、穗多、穗大、穗层整齐、长势好、抗寒性强、综合抗病性好,产量分别为503、516、495 kg/667 m2。

4 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湖北省生态、气候及鄂麦195的品种特性、栽培试验及试验示范结果,归纳其栽培要点为以下六点。

4.1 精细整地

深耕平整土地,_好“三沟”,保证出苗全、齐、匀、壮。

4.2 适时适量播种

鄂麦195为半冬性品种,鄂中南、江汉平原麦区在10月28日至11月上旬、鄂北地区在10月22日至11月5日播种为宜。

单位面积穗数和八肓J是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鄂麦195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及自我调节能力强等特点,适宜的播种量为9~11 kg/667 m2[5,6]。

4.3 科学施肥,促控结合

鄂麦195属于大穗型品种,抗倒性较好,氮素利用率高,因此在整个生育期中不需要过大的水肥条件,在中等地力水平下,全生育期每667 m2需施纯氮(N)、磷(P2O5)和钾(K2O)分别为12、8、8 kg。施氮量按重施基肥(80%)、追施苗肥(20%)、辅喷叶面肥的模式操作,促进壮苗早发,培育大穗,优化品质[7,8]。

4.4 加强田间管理

在足墒播种、苗全、苗匀的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沟排渍,搞好化学除草,控上促下,防倒防衰。

4.5 综合防治病虫害

鄂麦195田间综合抗病性较好,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高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生产中应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4.6 适时收获

人工收获在蜡熟末期、机械收获在完熟期适时收获,防止淋雨,导致穗发芽或者霉变。收获后及时脱粒整净、晒干、入库,提高其商品性,实现丰产丰收[9,10]。

参考文献:

[1] 龚德平,陈功海,成云峰,等.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鄂麦25的选育及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5(4):30-31.

[2] 李梅芳,董 静,许甫超,等.小麦新品种鄂麦352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0):2371-2373.

[3] 陈桥生,张道荣,汤清益,等.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襄麦25的选育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2953-2955.

[4] 葛双桃,李梅芳,喻大昭,等.弱筋小麦鄂麦251的选育及主要特征特性[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9(4):56-58.

[5] 陈桥生,张晓波,张道荣,等.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襄麦55的选育及应用[J].中国种业,2010(6):58-59.

[6] 乐 菊,谢春甫,刘华曙,等.小麦新品种鄂麦27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7):3486-3487.

[7] 龚德平,何全锋,肖数数,等.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荆楚麦701的选育与应用[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2):17-18.

[8]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弱筋小麦新品种鄂麦58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3(4):158-159.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11

论文关键词小麦;氮肥后移;施肥时期;播种;田间管理

论文摘要介绍了小麦氮肥后移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施肥时期、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内容,从而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传统小麦栽培中氮肥的施用采用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模式,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1次追肥。这样的施肥时间和底追肥比例,使氮肥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会造成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危险增大;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

小麦氮肥后移栽培技术是适用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高产优质相结合的一套新创技术,是以春季追氮时期后移、底追比例后移、适宜的氮素适用量为核心技术的栽培技术体系。其内容包括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例的后移和氮肥追施时期的后移,建立具有高产潜力的2种分蘖成穗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根据高产麦田的需肥特点平衡施用氮、磷、钾、硫元素和培育高产麦田土壤肥力等。该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是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肥增产10%~15%以上;二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还能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最终显著改善优质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三是减少了氮肥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这套使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应好的栽培技术,适用于北方冬麦区和黄淮海冬麦区高产田的强筋和中筋小麦生产,能创出大面积7500kg/hm2的高产,并向9000kg/hm2突破。同时,它能提高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及其稳定性,保证土壤肥力逐渐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用氮肥后移技术要注意以下2点:一是应在较高的土壤肥力(产量5250kg/hm2以上)条件下运用该技术;二是应在正常栽培条件下运用该技术,晚茬弱苗、群体不足等麦田不宜采用。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1施肥时期

氮的吸收有2个高峰,一是从分蘖至越冬,这一时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是群体发展较快的时期;二是从拔节至孕穗,这一时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7.3%,是吸氮量最多的时期。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从拔节期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追肥,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2叶健挺的株型,使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穗数;建立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群体结构;能够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和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能够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的稳健积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进单株个体健壮,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能够促进开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运转,有利于较大幅度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籽粒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以及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改善小麦的品质。

2播前准备

2.1培肥地力

实行氮肥后移技术,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生产实践证明,小麦产量5250kg/hm2左右及以上的麦田,适合于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应培养土壤肥力达到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全氮0.08%、水解氮70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钾90mg/kg、有效硫16mg/kg及以上。在该种地力条件下,施肥种类应考虑到土壤养分的余缺,平衡施肥,以利于良种高产优质潜力的发挥。产量7500kg/hm2总施肥量为有机肥45t/hm2、氮210kg/hm2、磷105kg/hm2、钾105kg/hm2、硫酸锌15kg/hm2。在一般肥力的麦田,有机肥的全部,化肥氮肥的50%,磷肥、钾肥、锌肥的全部均施作底肥,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剩下的50%氮肥;在土壤肥力高的麦田,有机肥的全部、化肥氮肥的1/3、钾肥的1/2及磷肥、锌肥的全部均作底肥,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剩下的2/3氮肥和1/2钾肥。

2.2选用良种,确定合理群体

选用品质优良、单株生产力较高、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经济系数高的品种,有利于高产优质。在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有两类强筋和中筋品种,以不同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都可获得优质高产。一类是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由于其分蘖成穗率高,适宜基本苗要求较少;又由于是中穗,有效穗数要求较多;另一类是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由于其分蘖成穗率低,适宜基本苗要求较多;又由于是大穗,有效穗数要求较少。此外,要选用经过提纯复壮、质量高的种子。播种前用高效低毒的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和防虫药剂,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培育壮苗。

2.3深耕细耙

适当深耕,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耕耙配套,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

3播种

播前土壤墒情不足,应造墒播种。种植规格,畦宽以2.0~2.5m为宜,畦埂宽不超过40cm,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平均行距以23~25cm为宜。适时播种,抗寒性强的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抗寒性一般的半冬性品种在14~16℃时播种,冬前积温650℃左右为宜。冬性品种应先播,半冬性品种应在适期内后播。早播会形成旺苗,早发早衰;晚播冬前营养体小,光合产物少,根系生长发育差,分蘖少,不能形成壮苗。在播种适期范围内,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基本苗以150~180万根/hm2为宜;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基本苗195~300万根/hm2。地力水平高、播期适宜而偏早、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可取低限;反之,取高限。按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播期推迟,应适量增加播种量。

4田间管理

4.1冬前管理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浸种催芽的种子,以确保苗全。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和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第1次肥水,管理主动。应于小雪前后浇冬水,黄淮海麦区于11月底至12月初结束即可。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适期内晚浇;反之,适期内早浇。注意节水灌溉,不超过600m3/hm2。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防止地表龟裂,疏松土壤,除草保墒,促进根系发育,促苗壮。

4.2春季(返青至挑旗)管理

小麦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及早进行划锄,以通气、保墒、提高地温,利于大蘖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加强麦苗碳代谢水平,促麦苗稳健生长。在高产田,将一般生产中的返青期或起身期(二棱期)施肥浇水改为拔节期至拔节后期追肥浇水,是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施拔节肥、浇拔节水的具体时间要根据品种、地力水平、墒情和苗情而定。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一般在拔节初期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中期至后期追肥浇水;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的中产田,应在起身期追肥浇水。

4.3后期(挑旗至成熟)管理

开花期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小麦开花期墒情较好,也可推迟至灌浆初期浇水。要避免浇麦黄水而降低小麦品质与粒重。小麦病虫害均会造成小麦粒秕,严重影响品质。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是小麦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应切实注意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治。进行无公害小麦生产,防治小麦蚜虫应该用高效低毒选择性杀虫剂,如吡虫啉、啶虫脒等,商品有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2%蚜必杀等。

5适期收获

高产麦田采用了氮肥后移技术,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增强,叶片光合速率高、持续期长,籽粒灌浆速率高、持续期也较长,生育后期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运转有机物质速率高、时间长,蜡熟中期至蜡熟末期千粒重仍在增加,不要过早收获。试验表明,在蜡熟末期收获,籽粒的千粒重最高,此时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也最优。蜡熟末期的长相为植株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率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籽粒较为坚硬。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割,麦秸还田。

参考文献

[1]何宪平,李明芳,薛凤梅,等.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81,83.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盐碱地稻茬麦;栽培技术;五图河农场;江苏省

江苏省五图河农场位于苏北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境内,耕地面积4 334hm2,除了新沂河内1 266hm2耕地,因夏季行洪无法耕种,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小麦外,其余3 068hm2耕地,最近几年都是稻-麦-稻一年两季。由于苏北特殊的沿海气候条件,独特的盐碱地土壤结构,使小麦前茬作物水稻的生育期相对延长,给当地小麦适期播种带来许多困难。为能尽早收获水稻,不影响水稻产量和效益,又能及时整地,适期播种小麦,实现一播 “早、全、匀、齐、壮” 苗,并能夺得高产。根据种植经验,总结了盐碱地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播前准备

盐碱地稻茬麦整地,首先要从水稻搁田期做起(盐碱地保水能力强,渗透性差,要整好地,就要早着手、早准备),搁田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整地质量。搁田好,田间水浆沉实快,露田早,稻田适耕性好,整地质量高;搁田工作做得差,水浆沉实慢,露田晚,整地质量差,容易造成烂耕烂种。水稻机械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开暗沟,对土质稍好,盐碱性较轻田块,从排水沟一侧,每隔5m左右,用鼠道犁开1道暗沟;对土壤含盐量较高的条田,田间暗沟密度要大一些,每隔3.5~4.0m开1道暗沟。重耙破伐土层,晾晒2~3d后机械旋耙[1],平整土地,深施基肥,待播种。选择当地主要小麦栽培品种烟农19、淮麦21。

2适期播种

烟农19适宜播种期为9月底至10月中旬,近几年最佳播种期为10月3~14日;淮麦21适宜播种期为10月,最佳播种期为10月7~18日。可采用机械条播,即用稻麦条播机进行精量播种,行距17~20cm,播种深度3~5cm。也可人工撒播,于水稻收获后趁墒播种,墒情不足的,灌跑马水造墒。播种后即开麦田沟。麦田沟规格,每隔3.5m左右,开1道纵沟,纵沟深度20~25cm;视地势平整度,每隔40~60m左右,开1道横沟,横沟深度35~40cm[2]。人工辅助清沟,做到沟沟相通。及时灌溉,速灌速排。

3合理密植

根据农场各片区土质状况、播种期早晚、品种特性等,确定适宜的基本苗。土质较好的二道沟片、小南沟东南片,在适宜播种期内,烟农19基本苗为240~270万根/hm2,进入11月,每推迟1d,播种量增加7.5kg/hm2;土质较差的小南沟东北片,在适宜播种期内,基本苗为270~345万根/hm2,进入11月,每推迟1d,播种量适量增加7.5kg/hm2;小麦品种淮麦21,在适宜播种期内,土质较好田基本苗为255万根/hm2左右,11月4日以后播种,每推迟1d,播量适度增加7.5kg/hm2,基本苗数相应增多。在实现高产茎蘖数的基础上,要控制好无效分蘖的发生,减少无效和低效光合生产,控制高峰苗数。确保越冬前麦苗总茎蘖数达到1 275~1 425万个/hm2,成穗数630~690万穗/hm2。

4科学施肥

肥料运筹原则:节氮肥,增施磷、钾肥;在施肥技术上,采用“促-控-促”施肥原则;施肥方式采用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盐碱地高产田块小麦一生,需用纯氮259.5kg/hm2,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各127.5kg/hm2;氮、磷、钾肥比例约为1.0∶0.5∶0.5[3];氮肥作基追肥比例为3∶7,分蘖肥、拔节肥各占追肥的10%和15%;磷肥、钾肥作基追肥比例为5∶5。基肥施用方法有犁沟深施和撒肥深翻2种方法。干旱年份采用犁沟深施,即随犁地中,追肥施用方法用耧穿施或趁雨撒施。

5病虫草害防治

每年4月底至5月初,组织1次小麦抽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麦粘虫、麦蚜虫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5%锐劲特450ml/hm2对水900kg喷雾;或用20%粉锈宁1.5kg/hm2+5%锐劲特450 ml/hm2(或加50%稻丰散750g/hm2)对水900kg喷雾[4]。新沂河内以苕子、猪殃殃、小旋花、泽漆、婆婆纳等杂草为主麦田,用20%二甲四氯2.25l/hm2+75%巨星18.75g/hm2对水900 kg喷雾。新沂河外麦田,以猪殃殃、小旋花、播娘蒿、荠菜等杂草为主,用20%二甲四氯2.25l/hm2+75%巨星18.75g/hm2对水900kg,或用20%使它隆450ml/hm2+20%二甲四氯2.25 l/hm2对水900kg喷雾。防除硬草、看麦娘等其他禾本科杂草,用15%麦极450g/hm2或6.9%骠马1.5l/hm2对水900kg喷雾。

6适期收获

人工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期,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后,烘干进仓

入库。

7参考文献

[1] 余松烈.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黄建亚.大中农场麦稻两季亩产吨粮生产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8(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