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

时间:2022-08-14 22:29:31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1

华为“数据按需服务”可以进一步解读为,应客户所需,提供一种存储能力。它不是特指某一类产品,而是要为用户提供一种支持其业务云化的弹性伸缩、智能管控、灵活开放的存储环境。华为存储即服务解决方案的推出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

“如果你鬯,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曾经风靡中国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片头出现的一句话。如今,用这种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来形容企业对数据存储的感情似乎也很贴切,或者更直白地说:“爱数据,恨存储!”

为什么会有这种两极分化的感觉?企业信息化最终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就是数据。数据是企业重要的资产,是带来商业价值的源泉。所以,企业有充分的理由爱数据。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应用越来越复杂,使得数据的载体――存储设备的操作和管理越来越复杂,容易产生数据孤岛,使采购和管理成本日益走高,同时也影响了业务部署的速度。所以,企业也有很多理由“恨”存储。

爱也好,恨也罢,存储这道门槛是所有企业必须跨越的。尤其是在今天,随着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技术蓬勃发展,如何以合理的成本实现高效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并且适应企业业务的云化发展,已经成为CIO面临的首要问题。

云上云下一致的服务体验

云计算时代,就是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也是一切皆服务的时代。

现在,最流行的词汇就是“数字化转型”。从IT的角度说,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就是利用IT实现业务的重构,其中业务云化是重中之重。

为了更好地支持云工作负载,就要采用标准化的x86硬件、分布式集群软件,实现横向扩展等。没错!不过,这些都是具体的工具和解决方案。在采用业务云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之前,还有更关键的一步,就是先要了解云的本质。

云计算,不再是购买软硬件、一次性支付采购成本,而是交付一种开箱即用的服务,用户可按需使用,并按实际使用量付费。这对用户来说真的是一种由内而外、从下至上的颠覆,从产品的架构设计到使用,从产品的管理维护到资金的使用皆是如此。

作为IT基础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存储自然也不例外。在云时代,存储就是一种数据服务。

德国当地时间3月20日,华为在德国举行的一年一度的CeBIT(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 2017上,正式了存储即服务(Storage as a Service,STaaS)解决方案,在业界率先打造无缝跨云的体验,旨在为企业用户提供云上云下体验一致的存储资源服务,以及智能的数据和运维管理,从而帮助企业数据中心向云平滑演进。

其实,在3月10日举行的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7上,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孟广斌在题为“数据按需服务,让云转型更敏捷”的主题演讲中已经提前曝光了华为存储即服务解决方案的一些细节。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存储即服务呢?孟广斌谈到了两个关键点:存储资源池虚拟化和资源调度自动化。通常,在存储架构的最底层是各类存储硬件,包括传统的磁盘阵列、混合型阵列、全闪存阵列,还有软件定义存储,以及第三方的存储设备等。正是这种异构的存储环境有时会让用户感到手足无措,也是导致数据孤岛的“元凶”。现在,又加上私有云、公有云等新的资源池,问题就更棘手了。

华为存储即服务解决方案厉害的一手在于,无论什么样的存储设备、介质,都可以被虚拟化成一个统一的资源池,闪存存储与传统存储、高中低端存储互相备份和容灾,数据可以在本地存储与云之间按需流动,通常只有20%~30%的存储利有率,可以提升至70%左右。

华为存储即服务解决方案基于业务咨询和最佳实践,将应用按工作负载分类,给出合理的SLA等级建议,使业务应用与存储之间能够基于SLA进行最佳匹配,避免过度购买,可以节省20%的整体拥有成本。

在这个统一的存储资源池之上,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智能的数据管理和服务,具体表现在:将数据资源按照性能、可靠性、数据保护等特性进行智能分类,自动配置给应用程序,简化了传统存储解决方案手动设置的复杂度和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的故障分析、分钟级故障定位和修复,效率提升50%;基于趋势的预测,可实现智能的资源回收,提供数据流动决策建议,并自动执行,进一步简化运维管理。由于具有自助式服务发放功能,新业务上线的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在上述这些基础的存储工作做好后,向云进行平滑演进也就水到渠成了。华为存储即服务解决方案具有广泛的生态兼容性,支持多厂商、多类型的存储管理,并提供开放接口,与各种云平台(VMware、Odin、BMC等)集成。华为还倡导创建了OpenSDS联盟,目前Dell EMC、富士通、日立、西部数据、英特尔等厂商已经加入。

孟广斌打比方说,华为存储即服务解决方案就是一个智能的存储“超级大管家”,重点解决了存储云化整合、智能数据管理和服务,以及向云平滑演进等关键问题。

华为STaaS八面玲珑

当前,许多企业都面临“双模IT”的挑战,即一方面要支持传统IT应用,另一方面还要支持云原生应用。华为存储即服务解决方案可谓八面玲珑。

在传统数据中心里,用户可以使用华为的存储即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存储设备的集中管理,基于统一视图进行运维监控,基于服务目录实现存储资源的自动分配和数据保护,从而提升运维的效率,减少存储管理的人力投入。

而在云数据中心里,华为的存储即服务解决方案更是如鱼得水,可以作为云平台的专业存储管理和服务组件,基于开放的RESTful接口,被业界主流的云平台快速集成,为用户提供块、文件、对象等各类存储服务,以及快照、复制、迁移等数据服务,让用户享受“开箱即用”的便捷。

孟广斌表示,华为看到存储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三个核心点:存储服务化、介质闪存化,以及软件定义存储。这些都是业务云化的有力支撑。

通常来说,面向未来的云化业务,客户有三种云存储方案可以选择。第一类,独立的分布式云存储,包括分布式块、分布式文件、分布式对象存储,不过这类存储也有走向多协议融合的趋势。第二类,提供端到端堆栈的私有云。第三类,公有云存储服务。

华为认为,公有云与私有云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并存。客户可以灵活地选择华为成熟的私有云存储,以及公有云存储服务,并可形成混合云方案,实现统一管理和灵活迁移。

数据按需服务迈出一大步

在2016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提出了“数据按需服务(Data on Demand)”的理念。这一理念不是以技术为导向,而是以应用为导向。现在,云计算的一种新趋势就是不以资源为中心,而是以应用中心,以让客户轻松地驾驭和使用云为出发点。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2

信息时代照片档案管理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底片、照片、文字说明构成的实体档案进行数据化处理,将其加工成图文一体化的电子档案;二是对新接收的照片数据进行著录、存储,经图片数据管理系统定位、入库,完成档案“生效”功能。存储使档案数据有了物象的躯壳,存储使档案工作有了广义的内容、有了确定的旨义,使档案工作有了生命的血脉。

信息时代,照片档案管理工作转化成对数据的接收、管理、利用工作,保证照片档案数据的可靠、数据系统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根基。

集中处理档案数据,使档案的整理、加工、检索、利用等工作变得便捷与高效,工作人员再不用担心利用档案对底片、照片的损坏,再不用因跨类档案定位难、查找难而烦恼。但数据丢失、修改,数据系统的毁坏、瘫痪等数据安全问题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心头之患。

照片档案数据常用存储、管理方式及其特点

照片档案的数据存储经历了内存储、外存储、数据库存储、网络存储等多个阶段,存储介质的容量与特质是选取照片档案信息存储方式的依据。

照片档案数据存储方式的选择,应从信息保存时间、利用功效,存储介质的特质来考量。对于档案馆来说,确定照片数据存储方案,要综合分析海量存储、长期保存、多格式兼容、存取高速等技术的良性兼容。而对于一般利用者,选择存储方式要简单得多,从提取数据是否迅速、方便,携带存储介质是否便利考虑就可确定。

照片档案数据安全探寻

对于档案数据来说,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备份存储。提高数据系统可用性的工作统称为容灾。对于数据系统安全来说,容灾是必须的。高集中度的照片档案数据一旦丢失、毁坏,其危害不亚于一场自然灾难。

所以必然要对照片档案进行备份。主要备份方式有:

1 将照片档案数据储存到耐久性好的载体上,至少一式两套,一套封存、一套供查阅利用,最好复制第三套,异地保存。

2 建立容灾系统。

即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容灾系统可分为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数据容灾是指在异地建立本地关键数据实时复制的数据系统。应用容灾是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可以互为备份),在数据面临“灾难”后,远程系统迅速接管业务运行。

照片数据存储与数据保护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数据存储与数据保护对于档案管理者来说,是需要花工夫、费心思学习的一门学问。信息技术不断变化,存储技术不断进步,安全问题会不断地变换着形式和内容动态发生。可谓存储无限,安全问题不断。

2 照片档案数据生成、接收、存储、整理、利用过程,呈现的是一种广泛、多样的社会互动与合作关系。因此,照片档案数据安全措施要强调人的管理,要涵盖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

3 要掌握照片档案信息安全的尺度,防止对数据安全过分要求的倾向。无论多么严格的管理,无论多么严密的防范技术,数据的修改、失窃,甚至销毁都可能随时发生,数据安全是相对的,数据不安全是永远的。因此,数据安全防范要统筹考虑成本、安全、效果三者的关系。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3

一、气象图像的数据库技术

气象图像包括雷达拼图、卫星云图、天气图等图像文件,目前气象电子档案是将图片存储在文件系统中,这种存储方式不易于管理、可伸缩性差、可用性受限制。笔者建议气象图像应采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存储,将图片文件与其他数据一起存储在数据库中,图像数据选择BLOB类型,当BLOB与其他数据一起存储在数据库中时,BLOB和表格数据可以一起备份和恢复,这样就降低了表格数据与BLOB数据不同步的机会,而且降低了其他用户无意中删除了文件系统中BLOB数据位置的路径和风险;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BLOB和其他数据的插入、更新和删除都在同一个事务中实现,这样就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文件与数据库之间的一致性,不需要为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单独设置安全性;数据库系统可以对大量小文件进行优化,数据库复制允许在分布式环境中复制、分配和潜在的修改数据,在主系统失效的情况下,日志转移提供了保留数据库备用副本的方法,可伸缩性和可用性增强。将来应对气象图像数据根据种类、重要程度、使用频次等方面先进行分类,再进行存储到Oracle数据库中,其气象图像分类方法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的规则对气象图像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同时考虑所有的属性,具有时间短、准确率高的特点。

二、气象图像的压缩

目前气象图像电子档案巨大的数据存储量,已经超出了计算机的存储和处理能力。因此将来需要对气象图像进行图像压缩处理,图像压缩是数据压缩技术在数字图像上的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图像数据中的冗余信息,达到高效率的图像存储和传输。图像压缩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条件下,用最少的bit单位来显示原始图像,以达到减少图像的存储空间,压缩的过程就是编码的过程,解压缩的过程就是解码的过程。图像压缩分有损数据压缩和无损数据压缩两种,针对气象图像数据的价值及其重要性,我们采取无损压缩的技术方法,更好地保留气象图像数据。无损压缩是指对图像数据统计冗余进行压缩,在解码时可以完全恢复原始数据不会有任何的失真,但是压缩率可能会受到一定数据统计冗余度的限制。Huffman编码是无损压缩编码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是由美国数学家DavidHuffman创立的一种可变长编码方式。基本原理是对出现次数越多的代码,分配长度较短的编码,而对出现次数越少的代码,则分配较长的编码,并且保持编码的唯一可解性。Huffman编码是一种静态的压缩技术,从提供接近信源熵的编码来说是最佳的一种编码方式,通过Huffman编码可以节省大约14%的空间。

三、气象图像加解密

气象图像电子档案是气象档案数据的宝贵财富,为了防止气象档案数据外流,对气象图像电子档案加密是至关重要的。对图像加密是改变原图像的表达,隐藏原图像的重要信息,已达到保密的目的。现在已有的加密方式有很多种,然而气象图像电子档案的存储量较大,因此我们应采用混沌加密算法来处理这种容量较大的图像信息数据,混沌加密算法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加密方式,是以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混沌现象为理论基础的,借助混沌现象中的初值敏感性和迭代不重复性两大特点运用于密码学中生成序列密码。四、气象图像的存储管理目前,考虑到电子档案灾难抢救问题,气象图像的存储保存实行异地双套制存储,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可以将本地的气象图像档案资源上传到云计算平台,转化为云服务,形成云档案馆“虚拟资源地”,用户可以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轻松地获取部级、省级及其他各级档案馆所需信息;同时,基于云计算,可以将非结构化档案数据、空间数据和其他多维数据有效融合集成,然后基于人工智能、虚拟服务、云终端等多种技术为用户建立虚拟的‘云’档案馆,提供档案核心业务及其以外的服务支持,给用户全新体验,而且云会自动备份存储数据,也不必担心文件资源存储空间的问题,云计算可以解决灾难性数据抢救和电子档案存储空间不足问题;通过云计算可以优化管理与调度检索,综合利用网络中的空闲空间,采用式存储方式管理用户数据,能满足超大容量存储需求,用户不再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只需要向云计算服务商申请存储服务,支付较低的费用,即可享受存储服务。

作者:关兴民单位:黑龙江省气象信息中心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4

这一项旨在针对政府、教育、金融、企业及个人数据存储及备份需求的新型电信增值业务(简称SSP服务),能否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与传统的存储相比,又有什么优势与不同呢?

智能化ISCSI解决方案 终极无忧

存储技术经历了直接连接存储(DAS)、整合的趋势(其整合趋势包括用NAS文件服务器合并)、SAN存储区域网三个过程。

光纤通道是最常用的SAN技术,FC(光纤通道)最初的发展是为解决并行SCSI磁盘阵列的边线问题,最终,业界在SAN应用上扩展了该项技术,FC在今天还提供了极好的共享存储的解决方案。然而, 尽管有这么多优点,实际部署的FC数目还是很少。为什么呢?

首先, 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 部署和扩展一个FC SAN非常昂贵. 在一个光纤通道环境里, 适配器、交换机和将SAN连接到一起的光纤跳线都是非常昂贵的, 使那些大部分的主流市场力不能及。另外, FC SAN的部署和维护都是很复杂的, 需要一些特殊的IT专家,而DAS和NAS则不需要.由于FC SAN的复杂性, 需要一些昂贵的软件来简化和自动化一些操作, 特别是更大型的部署。

智能化的iSCSI解决方案,是基于下一代的存储设计,来处理企业和技术方面的问题。

因特网SCSI, 或者iSCSI, 将古老的SCSI块级协议与最广泛使用的以太网技术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以太网的经济性、熟悉架构的高度灵活SAN技术,既有IETF标准的采纳, 又有微软和CISCO等国际IT供应商的支持, iSCSI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可选择的成熟的SAN技术。

深圳电信提供的存储服务解决方案,是以经营管理数据为核心,为数据中心用户推出在线磁盘的存储服务,在线或离线磁盘备份和恢复服务(需定制),存储区域网SAN管理及容灾备份解决方案等,这些服务为客户提供了无忧的存储解决方案(参见上图)。

该方案采用基于ISCSI技术的IP SAN存储产品 BS3000系列存储阵列作为提供存储服务的设备。BS3000直接通过铜缆双绞线接入千兆以太网络,所有需要直接访问存储设备的主机直接通过IP存储区域网络来访问 BS3000存储阵列。存储区域网络采用私网IP地址以确保安全性。IDC机房以外的服务器需直接访问 BS3000存储阵列,则要通过直接专线与存储区域网络相联或通过VPN的方式与存储区域网络联接。

数据安全问题不再是可有可无

随着城市产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及政府对IT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数据安全已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话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资源来维护自身的存储系统,自9.11灾难发生后,危机意识无一不成为企业思考的问题。

大型企业如金融服务公司由于数据敏感性和自身的实力,独立创建、运营自已的容灾备份中心实现业务持续性,只不过是吹灰的功夫。但对于那些掣肘于技术、资金的中小企业,既要资金拓展市场,又要为信息建设与存储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面对企业信息化问题―“爱也悠悠,恨也悠悠!”。

据我们对相关企业的走访了解,自建数据容灾中心意味着购买更多的主机、存储设备和相应的软件等,高昂的投资代价成为中小企业如鲠在喉的心病。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虚拟化、IP存储以及更加丰富和强大的软件功能的应用,灾备中心的建设也不拘一格,出于性价比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机构已开始采取将其数据备份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存储服务商。

据深圳电信IDC中心技术部的专家介绍,当前企业的海量信息存储手段主要为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自建,二是租赁,极少数跨地区企业两者兼而有之。由于企业运营现实的压力,80%的企业都采取了后者,单独为企业提供数据存储服务的专业公司也就应运而生,即存储服务提供商SSP(Storage Service Provider)。如深圳电信推出的无忧备份存储服务,便是专业SSP的行业典范。

无忧存储 无忧服务

【深圳电信】是国内IDC行业领先的数据存储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拥有华南地区最高等级电信级标准IDC专业机房共计五个,总面积达5000余平米,装机容量可达62000余台以上。

IDC中心机房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深圳电信IDC拥有华南地区最高等级的专业机房,现以正式通过ISO27001标准认证,机房内部严格按照国家AA级机房标准提供配套服务及设施,整体抗震级别为8级,供电系统采用不间断电源供应及智能冗余备份UPS系统,确保稳定的系统运行。

严密的智能监控系统、冗余线路保证高速可靠的干线连接等雄厚的实力设施配备及安防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个坚不可摧的存储安全环境。

专业的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其存储方案在金融、电信、银行、证券、广电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凭借其专业的技术研发和支持团队,可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的存储、备份解决方案。

与自建存储系统方案而言,深圳电信的无忧存储服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减少企业的存储投入成本,企业自建数据容灾中心从购买主机、存储硬软件设备到机房安全防卫系统的资源建设都要占据企业IT投入资本的40~50%,而采用直接租用深圳电信成熟的体系及管理维护,能为企业节省将近20~30%的经营成本。

2)通行应用系统的标准建立,大大减少了系统的数据丢失率。深圳电信IT应用系统采用国家统一的GB4943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行业通行标准,大大减少了企业与企业及政府间的信息存储损失,保障了信息技术的正常管理及应用。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存储 4K 视频图像 后期制作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16

Abstract 4K high-resolution material is becoming the mainstream film and television post-production animation, 4K resolution and other advantages of self-evident, but the memory speed, capacity, and stability required to achieve an unprecedented height. This paper presents a high-resolution 4K post production network based storage solutions fish clustered storage systems, combined with customer-degree high-speed SSD caching, through cost-effective solutions to achieve the best resolution 4K post-production and other requirements.

Key words store; 4K; video; post-production

当前,随着用户需求和相关技术的发展,4K正在逐渐替代高清成为影视动画制作的主流技术。4K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提供了接近胶片的画质;更高的画面层次感以及更丰富的细节表现,大大提升了用户观赏体验。但4K视频生产却使得IT基础架构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存储子系统。由于影视动画视频生产的本质是数据处理,从前期的视频拍摄或动画制作,到后期的合成、编辑和,整个流程围绕着视频图像数据的存储而展开。因此,存储系统是整个IT基础设施的核心,特别是在4K环境下,级数增长的视频图像数据更让存储系统成为影响影视动画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1 4K视频图像制作的存储需求

众所周知,4K视频图像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巨大的数据量。以前期拍摄为例,无压缩的4K视频图像数据量可超过300MB/s,某些特殊场景需要更高的帧率,数据量则可能达到GB/s。一个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累计的数据量可能达到几百TB。对于大型的4K视频图像制作机构,通常有大量的历史数据,并且通常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配置PB级的存储设备才可能有效保证视频生产正常进行。因此,容量及其扩展能力是4K视频图像生产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存储需求。

与此同时,4K后期制作对存储性能的要求极其严苛,4倍于高清的码率,各种复杂的特效,通常需要多层编辑,导致存储带宽需求数倍增长,对于一些场景,使用万兆接口的网络存储设备都可能无法满足编辑的带宽需求;另一方面,在网络化的制作环境中,多个编辑节点,多种业务共享存储资源,并发地访问存储系统,对存储子系统的最大输出性能和扩展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另外,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视频图像编辑不但要求极高的存储带宽,还对存储访问延迟有特殊要求,不但要满足视频编辑中的低延迟要求,还需要延迟的表现稳定,否则,可能出现卡顿、丢帧等情况,极大影响编辑人员的工作体验。

现代视频图像生产更加呈现工业化的特征,拥有更大的制作团队,更详细的业务分工,强调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紧密协作与交互,因此,在IT基础架构设计时,有必要构建基于共享存储系统的视频制作网络,实现数据在不同的业务之间、不同节点之间高度共享,加速数据在不同业务间的流转速度,提升整个视频生产效率。同时,保证共享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也极为重要,否则,共享存储系统的故障将造成整个视频图像生产的中断,并可能造成重要视频图像素材的损失。

综上所述,在4K视频图像生产中,存储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可归纳为:(1)极高的性能要求:稳定的高带宽和低延迟;(2)具有高可扩展能力:按需扩展的海量存储系统;(3)数据的安全共享:支持多种平台、业务的数据共享,高可靠/高可用数据存储。

2 现有存储方案及分析

为了应对上述4K视频图像制作中的存储需求,人们尝试了多种存储方案,但就目前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还未能找到一种满足上述所有存储要求、切实可行的存储方案。比较常见的几种方案均存在着各种问题:

2.1 单机存储方案

在小型的制作环境中,单个编辑机配置内置高速SSD或者直连磁盘阵列的方式比较常见,当前的高端SSD设备的读写性能可以满足4K制作的需求,但是SSD价格昂贵,容量有限,制作时常受限于容量,会有频繁的数据导入/导出的操作,严重影响制作效率。高速磁盘阵列可以做到较大容量,但是性能有限。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单机存储方案都只能支持单机操作,数据共享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存储空间受限于存储架构,难以扩展,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工业化视频图像生产。更为严重的潜在问题是,SSD和磁盘阵列损坏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数据丢失,制作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都存在很大问题。

2.2 传统高端存储方案

传统高端存储系统(SAN/NAS)具有一定程度的容量和性能的扩展能力,并切实实现了数据的高效共享,在高清时代是行之有效的视频制作网存储解决方案,然而,4K环境下,传统存储设备的缺点也暴露无遗:

首先,单机存储性能受限于网络接口速度,传统的千兆网络、2G/4G光纤接口都几乎无法满足4K视频图像编辑的需求。其次,当采用更高速度的存储网络,如万兆、8G/16G光纤接口时,虽然可以满足单机的性能需求,但传统存储系统受限于体系架构,在性能上扩展能力极其有限,因而无法支持大规模的4K视频图像制作。

其次,虽然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但是受限于接口速率,几乎无法进行在线编辑,只能将素材下载到配置有高速单机存储设备的编辑机上进行编辑,并在制作完成后将结果上传至中心存储,中心存储设备的作用退化成简单共享存储,数据共享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开展协同作业。另一些4K视频制作流程中使用了低码率的码进行实时编辑,并根据编辑结果下载4K最终结果视频,这样虽然避免了4K所造成的性能压力,实现了实时编辑,但牺牲了编辑质量,是一个不得已的折衷方案。

最后,在4K视频图像制作网的规模一定的情况,通过升级硬件设备,传统存储系统也可以满足上述既定的存储需求,但是,整个存储系统的拥有成本难以控制,系统扩展也十分困难。

2.3 分布式存储方案

分布式存储系统以良好的可扩展能力著称,整个存储系统的聚合存储性能和容量均可在线扩展。相对于传统高端存储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海量数据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容量问题。而且,对于普通高清制作,当前网络接口也可以做到以较低成本实现存储系统聚合带宽的在线扩展,可以很好满足普通高清制作网的需求。但对于4K视频图像制作,它与传统存储面临同样的单机存储性能问题,同时,分布式存储系统的访问延迟也更难控制,很难达到4K制作时所要求的稳定的超高带宽和低延迟。

3 大鱼集群存储系统方案

针对4K视频制作的存储需求以及当前几种存储方案的问题,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合成与大数据实验室进行了充分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大鱼集群存储系统的4K视频图像制作网络存储方案。

大鱼集群存储系统是构建于通用硬件之上的高性能、高可靠、高可扩展的新型分布式存储系统,其核心是大鱼分布式文件系统软件(DayuFS),用户可以采用通用服务器、普通的SATA/SAS硬盘以及主流以太网络来构建媲美传统企业级存储产品的海量存储系统。DayuFS的基本原理是以软件方式整合物理集群中多个独立节点上的存储资源,组成具有单一文件系统映像的存储空间;并通过良好设计的系统结构和数据分布策略,保证系统性能的高可扩展性,支持存储容量/性能的在线扩展。同时,DayuFS中采用多副本的方式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任意单一节点失效均不会导致数据丢失和数据服务的正常运行。

DayuFS主要面向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应用而设计,致力于解决此类应用数据中存储量巨大、I/O吞吐率高、数据增长迅速、构建成本高、管理复杂等传统存储所面临的棘手问题。非常适合数据量巨大、存储I/O带宽要求极高、数据增长迅速的4K视频图像制作领域,同时,DayuFS还针对其它分布式文件系统存在的单机访问性能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客户端SSD缓存,并依据此特性提出了4K视频图像制作网络平台的解决方案,有效应对了相关存储需求。方案结构图如图1:

方案中采用大鱼集群存储系统作为中心存储系统,通过万兆互联网络向所有的编辑工作站提供文件共享存储服务。编辑机上安装有DayuFS的客户端软件,通过客户端,编辑机可以访问大鱼集群存储系统的所有文件数据,访问的方式与本地文件系统一致,上层的编辑和制作软件无需做任何修改,就可以直接与DayuFS对接。DayuFS的客户端上还可以配置了一块或者多块高速SSD设备作为客户端磁盘缓存,多块SSD的聚合存储性能应保证可以满足该节点上视频制作的需求。采用此配置可有效解决其它分布式文件系统所存在单机访问性能问题。

相对于其它现有的4K视频制作存储方案,基于大鱼集群存储系统的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

3.1 高效安全的数据共享

DayuFS实现了全局统一的单一文件系统影响,在未作限制的情况下,从任何客户端访问DayuFS,均能看到全局统一的文件系统视图,因此可以高效实现不同客户端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DayuFS提供了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的客户端软件,包括Linux、Windows、MacOS,支持各操作系统的大多数主流发行版,非常适合视频制作环境中各种平台设备共存的情况。有利于4K视频图像制作中不同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流转。

另一方面,在大型视频图像制作环境中,为了视频生产的安全,不同项目、不同业务之间数据隔离也很有必要。DayuFS提供了多租户功能,系统支持多个租户,租户之间数据完全隔离,互不可见,杜绝多用户环境下可能存在的非授权数据访问,实现数据的安全共享。DayuFS还支持通用的NAS协议,如NFS、CIFS以及FTP,可以很方便地为临时用户、特殊设备提供访问DayuFS的途径。

3.2 稳定的高性能表现

DayuFS支持在客户端使用一个或者多个SSD设备作为磁盘缓存,与内存构成客户端多级缓存机制,扩展缓存容量,减少网络通信,提升访问性能。由于编辑作业的特征,其数据的局部性较强,非常适合应用缓存提升性能,然后4K视频图像的数据量巨大,无法在内存中有效缓存,反而降低数据访问效率。使用本地的SSD缓存,可以将一次编辑的大部分数据均缓存于本地,让大多数数据读操作均不通过网络,本地完成,有效保证了极高的读带宽和低延迟。对于写操作,同时利用SSD作为写缓冲,使用异步写操作来提升访问性能。为上层应用提供非常稳定的高读写带宽和低访问延迟。

另一方面,DayuFS所提供的客户端软件与DayuFS服务端之间采用高效的私有数据交互协议,可以大幅度降低网络通信开销,进一步提升数据访问效率。

3.3 容量/性能高可扩展

DayuFS最重要的设计目标即为高可扩展性,采用了松耦合的高可扩展架构,将元数据和数据分离存储、分别管理,元数据和数据服务节点均可独立按需扩展。DayuFS软件确保并发访问请求被均衡地分散到多个节点处理,因此,增加新的存储节点,可在增加容量的同时,使得性能也可随节点数目近似线性增长。可以轻松构建存储容量PB级,聚合存储带宽达几十GB/s的海量存储系统。

另一方面,由于SSD缓存的应用,在4K编辑时大幅降低了服务端压力,有效提升了DayuFS所能支持的客户端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能力。

3.4 拥有成本优势明显

DayuFS的设计目标是应用普通的硬件设备替代传统存储系统中昂贵的专有硬件,因此整个系统的构建成本低廉,并且由于具有按需扩展的能力,无需一次性购买未来的所有存储容量,可以按需购买,从而降低了用户的构建成本。同时,对于4K编辑合成等后期制作应用,SSD的使用大大降低服务器端的压力,减少了对服务器端节点数目的要求,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4 总结

通过上述对大鱼集群存储系统方案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4K视频图像制作来说,该方案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海量的存储空间,并能保证并发编辑时的极高性能需求,为4K视频图像制作节点提供高效、安全的数据共享服务。另一方面,这种方案也为更高分辨率的视频图像制作网络平台构建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周进,崔贤.影视动画非线性编辑技术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6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 容灾技术 主机复制技术 D2D2R SAN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HIS、PACS、LIS等医院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承担着病人诊疗信息、缴费管理、行政管理、检验和检查信息录入等工作,数据的安全和业务的持续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医院信息系统庞大的数据量一旦丢失或被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可靠、便捷又经济的容灾模式来应对灾难的发生。主机复制技术、D2D2R技术和SAN虚拟存储设备容灾技术是目前三种主流的容灾技术,三种容灾技术能充分满足医院信息系统的容灾需求。

1 主机复制技术容灾

主机复制技术容灾,通常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存储环境中,颇受中、小型医院青睐。成本低,价格是高端容灾系统的几分之一,且部署方便。

主机复制技术容灾,就是在服务器上安装数据复制软件,或由应用程序提供数据复制,利用内网或Internet网连接的容灾服务器,实现异地数据复制。一般采用 VVR (Veritas Volume Replicator)和VCS (Veritas Cluster Server)相结合的容灾解决方案。采用VVR软件的同步复制方式来保证本地数据中心和容灾中心的数据同步和一致性,通过专用的复制链路复制数据,由VCS来保证应用数据库的故障切换,最终实现数据的容灾和应用层的容灾管理。

主机复制技术容灾所需的成本很低,用户不需添置或更换太多现有的硬件设备,也不用担心容灾存储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只需支付软件的使用费和容灾服务器硬件设备费用即可。但是,一个缺陷是在服务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系统的可靠性就会降低,管理上的复杂程度就会增加,整体的投入成本也会增加。另一个缺陷是软件安装在应用服务器上,运行时会消耗服务器的资源,如果硬件的配置不高,就可能给用户正常使用带来影响。

2 D2D2R技术的容灾

D2D2R(Disk to Disk to Remote)是指磁盘到磁盘到远程的数据容灾方案,该方案旨为HIS系统提供一种高可靠的异地容灾方案。D2D2R技术容灾关键在于实现本地磁盘阵列中备份和与容灾中心磁盘阵列的镜像。在实现局域网内基于磁盘阵列的集中备份后,通过磁盘阵列系统自带的固件或操作系统,利用互联网、VPN 或专线等传输方式,将数据以同步的方式镜像到容灾中心磁盘阵列,实现数据的异地容灾。(如图)

图 D2D2R容灾示意图

转贴于

该方案优点是将数据与应用系统分开,对HIS系统的运行资源占用较小。另外,由于运行机制基本是利用镜像来复制数据,并可借助高速缓冲存储加速I/O存取,这样数据中心和容灾中心的数据同步差异时间较小,加上本地磁盘阵列备份本身具备一定的容灾能力,使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该技术通常必须采用同一厂家的存储平台,甚至是同一系列的存储产品,给用户的存储平台选择带来一定的限制。采用同步方式,对通信链路要求较高,有距离限制,通常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该方案适合医院内不同建筑物间的异地容灾规划。

3 SAN虚拟存储设备容灾技术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是解决庞大数据存储的有效方案,存储效率高、适用灵活、管理方便。SAN将传统的储存结构中存储设备只为某个服务器专用的模式改为网络上的所有服务器共享的模式,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在SAN存储系统中,存储设备通过专用的存储交换设备连接到服务器阵列,实现数据的网络共享。

SAN虚拟存储设备容灾技术的关键在于构建存储型远程容灾系统。在应用服务器与存储系统之间,构建一个存储区域网络(SAN),并加入一层存储网关。这个网关不同于普通的网关,它利用专用的管理器,前端连接服务器,后端连接存储设备。可通过旁路(side-band)控制方式,对于I/O流量进行旁路监控、分流和复制,从而实现数据的备份。容灾中心通过SAN将接收的数据存放磁盘阵列中,一旦出现灾难,容灾中心的磁盘阵列系统可以立即提升为主磁盘阵列,通过SAN供应用服务器直接调用,来保障医疗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

4 小结

通过主机复制技术、D2D2R技术和SAN虚拟存储设备容灾技术,构建适用的医院信息系统容灾系统,还必须通过制定详细的容灾计划来随时应对灾难的发生,才能切实地保护好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避免灾难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参 考 文 献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7

关键词:容灾;数据复制;日志;逻辑磁盘卷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182-04

容灾系统的建设需要有多种数据复制技术,以满足多种应用和业务系统的需求[1]。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方式,最核心、最重要还是对数据的保护。随着数据复制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数据的远程复制,当生产中心发生灾难是,灾备中心在异地(址)利用远程复制数据技术提供服务,保障核心业务系统的连续性(BCP)。因此数据复制技术是构建容灾平台的核心[2]。

按照容灾平台所采用数据复制技术及其位于业务系统IT架构层面的不同,可以将容灾技术方案分为以下三类[3]:

1)基于应用平台的容灾方案

通过一些特定的应用程序或中间件产品,向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传输生产数据,这些数据此时未经处理,然后由主、备中心的服务器同时处理上述数据。在平时只有主数据中心(生产中心)才和业务系统联接,容灾中心只在后台处理数据;但是当主中心发生灾难,由于容灾中心也有数据库,存有一份完整数据和一套完整的系统,只要切换一下网络,就可以迅速接管生产中心业务。

2)基于主机平台的容灾方案

利用一些主机厂家(比如IBM)提供的相关功能软件或第三方软件提供远程的数据复制技术,实现远程数据复制,建立容灾平台。

3)基于智能存储平台容灾方案

利用智能存储系统的远程数据复制功能实现的容灾平台,它主要包括二类:

①基于在同类智能存储平台(例如 EMC SRDF 技术)之间的数据复制;

②基于在异构智能存储平台之间利用虚拟存储技术实现数据复制。

本文针对以上“基于智能存储平台的容灾方案”、“基于应用平台的容灾方案(Oracle Data Guard)” 、“基于主机平台的容灾方案”等三类主要容灾技术方案进行分析[4]。

1 基于智能存储系统的远程数据复制技术

所谓智能存储系统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磁盘阵列上的智能磁盘控制器,接管原先由主机承担磁盘镜像功能。基于数据复制方式独立于主机和主机操作系统,占用主机CPU资源比较小,整个数据复制工作由阵列本身的智能磁盘控制器完成,只需要占用很少的主机通道,对主机系统、对应用透明。但这种方案也有它的不足,该方案网络条件要求高,要求主、备中心不能间隔太远(通常要求在几十公里范围内)。该方法一般都应用于同城灾备。图1则是远程智能存储技术示例图。

2 基于存储虚拟化的远程数据复制

从存储网络方面来看,虚拟化引擎,能使异构的物理的阵列有机组合成更大的存储系统,或者根据需求划分为很多小型存储单元,针对主机容量以及性能标准进行合理配置。目前有两种形式对虚拟化引擎加以控制,一种把带内虚拟化引擎设置在主机与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通道,无论是信息控制还是用户数据传输都会经过这一通道,当逻辑卷配置到主机上则表示拥有相对标准化的存储子系统。另外一种为带外虚拟化,虚拟化引擎则不会设置在主机与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通道,采取其他网络连接方式和主机系统之间进行通讯。该方法具有如下优势优势:

① 能够实现卷管理中央集中控制。

② 将计划或者是非计划系统,备份,维护等所需的停机时间缩短。

③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④ 独立、高性价比的高级复制服务。

3 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备份技术

所谓远程数据库复制技术,就是借助数据库系统自带的软件,或者专门的第三发软件,捕获数据库日志(Archive log 或Logical log),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容灾中心。在容灾中心的数据库系统上重新执行上述日志文件(容灾中心的数据库一直处于恢复状态)。因此这种技术与应用系统没有直接关系,因而无须对应用程序作大量修改,就可以实现数据的远程复制。该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复制、存储转发复制、定时复制三种数据复制方式。[5]

如图2所示,采用数据库软件复制技术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实现远程数据库复制。采用这种技术有几个技术要点:

① 生产中心的数据库要全备份,建立灾难备份数据库。

② 数据复制过程中,灾备中心的数据库,要一直保持在恢复状态,数据库中数据不对外开放。

③ 需要定期对备份数据库做激活测试,保证备份数据库的可用性 。

④ 要考虑发生灾难时,如何将应用系统切换到容灾中心的数据库。

该技术优点主要为:

① 对数据链路的的质量要求不高,也支持广域网协议,所以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可以离得很远;

② 保护现有投资,目前的数据库、软件、硬件不需要太大变动就可以实施。

该技术缺点主要为:

① 要占用一定的主机资源(CPU,内存,网络等);

② 万一发生灾难,业务无法由灾备中心迅速接管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

③ 该技术无法实现非数据库数据的远程复制;

④ 对容灾中心的人员数据库技术要求高,否则的话全部由数据库公司的工程师维护费用就比较高。

4 基于装置的数据复制技术

存储网络级数据容灾过程中通常采用专门设备仪器为在短时间内有效实现远程复制而提供I/O 路径,并在用户端以及灾备中心系统合理配置专门服务器,与此同时还要安装相关软件设备。实质上灾备中心专用服务器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实现定时复制服务器数据信息,并对关键性数据信息的远程复制加以维护。至于传输链路选择上则倾向于IP 网络以及FC 网络,假使我们发现IP 城域网或者是广域网带宽较低,则能够进行异步复制。此项装置所提供远程复制功能以复制策略服务为基础,严格遵循之前所制定策略同步复制源端数据并将其存储到相关设备,便于下次可直接复制快照差量从而促使数据复制效率能够大幅度提升。[1]

借助IP 网络可以将主中心装置服务器对应的磁盘上数据信息直接传输至灾备中心磁盘,避免发生难以预估灾难。和快照功能进行有效综合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数据信息复制,保证所复制内容的完整性。灾难发生过后数据库不需要再次修复或者是全面检查即可实现数据恢复。

5 远程集群主机切换技术

实质上远程集群主机切换技术不属于数据复制技术范畴,但却能够和以上数据复制技术进行有效综合,并对主机系统诸多节点加以控制。一旦发现主节点系统出现故障难以正常运转时控制系统则要发挥其最大功效,实现主机之间切换,就管理控制系统而言,需要要加大控制与监督力度,尤其是主机系统运行状态:

硬件系统、操作系统状态;

① 数据库系统的状态;

② 应用软件的状态(API 或者是脚本自行编写与制定应用);

③ 网络通信状态(例如局域网、广域网等);

④ 远程数据复制运行状态;

⑤ 通过开发/定制严格检测其他相关状态。

通常在考虑远程集群主机切换方案时,首要工作就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宜措施有效解决数据远程复制方面问题,反之假使仅限于主机系统之间应用切换,也就没有存在意义。远程集群主机切换方案明确表示节点之间需要满足有关通信条件,除此之外各个节点主机必须要合理配置集群管理控制软件,管理。

6 基于应用软件的数据备份

所谓基于应用软件数据备份:中间件产品或者应用程序同步向主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传输生产数据,在2个中心同时处理上述数据,通过监测,一旦发现生产中心发生灾难,应用失效则容灾备份中心应用软件系统能够自行恢复并正常运行,并接管生产中心所有业务。如果要保证此种方式得以有效应用,前提就是要保证2个中心所有应用软件升级要一致,原有的应用软件要重新开发,以适合容灾需要,这样做就会增加软件复杂性,技术水平要求高,并且不易于操作,更主要的是,不利于后期维护与修复。某种意义上也会严重影响到业务系统性能。[6]

7 基于主机逻辑磁盘卷的远程数据复制

逻辑磁盘卷(Volume),如图3所示就是在操作系统与物理存储设备之间建立一个逻辑存储管理层。

所谓基于逻辑磁盘卷远程数据复制技术,采用有关软件按照标准对一个(多个)磁盘卷进行异步复制与同步复制。数据卷采用卷管理器提供的磁盘镜像功能实现容灾。

在生产中心正常工作模式下,数据的写入操作可以用图4说明数据流向:

如果当主数据(生产)中心存储系统发生故障时,生产主机利用异地(址)的数据拷贝继续运行, 图5说明。

当系统的主数据中心存储修复后,恢复数据镜像关系,数据重新在两份拷贝间同步。

如果当系统主数据中心的主机发生故障时,异地(容灾中心)主机接管本地的主机存储及应用,数据同步如常进行图6说明。

当本地主机维修恢复运行后,存储及应用由本地生产主机接管,恢复正常运行环境。因为该技术具有与主机系统、物理存储系统无关的特性,所以对硬件设备的选择也很灵活。但是逻辑磁盘卷远程数据复制技术也有缺点,就是使各个节点主机性能,需求增加。系统业务数据量大,特别在突发访问时系统压力增大了许多,主机负载量随之加大,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很不利于系统生产中心的运行。

本文重点介绍了目前主流容灾技术,及他们的特点,实际工作中需要充分比较各主流数据备份技术(基于数据库复制、基于逻辑磁盘卷的远程数据复制、基于智能存储的远程数据复制、远程集群主机切换等)优劣利弊和国内的成功案例,并结合业务系统的实际情况,数据备份系统关键是实现核心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级容灾备份,确保核心生产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郝海涛,李勇.灾备方案中的常用数据复制技术[J].中国金融电脑,2003(5).

[2] 灾备,谁来建,怎么建?[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18).

[3] 叶晓东.如何选择灾备解决方案[J].中国金融电脑,2006(9).

[4] 何玉刃,张俊超.数据库技术·应用及实验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8

在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构建中,服务器虚拟化已经深入人心,并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和提升了效率。但是,作为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储架构跟不上服务器架构的转型速度,因此,提供为数据中心转型所需的虚拟化存储架构势在必行。

根据研究机构对企业CIO和IT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目前在企业的存储方面,CIO们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数据增长带来更高的成本和更复杂的管理; IT投入增加但性能和效率并没有显著提升; 平时虽有闲置容量,但峰值到来时却显得资源匮乏。惠普企业业务集团存储产品与销售部产品及销售总监曹振强表示,企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架构、理念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创新、整合与改造。

存储架构的转型涉及多个方面,曹振强认为,主要包括存储的合并、分级存储、IT虚拟化以及数据转移。惠普除了能够帮助用户实现服务器上的虚拟化外,还可以帮助用户在存储上进行分级存储,并且将不同硬件进行虚拟化形成一个虚拟池,以消除存储孤岛。曹振强介绍说,惠普能够为数据中心的转型提供存储架构虚拟化的所有组件,并且能系统地支持存储虚拟化的三个层级。

惠普高级产品经理詹健详细介绍了惠普在三个层级存储虚拟化方面提供的解决方案。首先在第一层,以具备水平扩展能力的存储架构建立虚拟化环境,也就是横向扩展(Scale-out),它能让设备在运行中被扩展,从而提高设备使用率,并提升负载平衡时数据的读/写速率,对用户来说,在预算限制范围内,用户可依据实际需求来扩增存储容量,提升性能。在这一层,惠普LeftHand P4000 SAN解决方案系列提供了一个Scale-out存储设备,不但能有效进行数据复制,更能同时自动将数据分散到各个存储区以平衡各区的数据存储量。据詹健介绍,LeftHand P4000目前是业界惟一在扩展容量的同时扩展性能的解决方案。

第二层是基于SAN环境虚拟化,即存储池。SVSP是惠普一款基于网络的存储虚拟化平台,它可以利用惠普或其他厂商的存储系统,将其转变成一个存储池。SVSP虚拟化平台在管理流程中将数据进行分离,从而简化管理和提供异构存储系统的性能。据介绍,SVSP可提升利用率300%,可管理3倍甚至更多的存储空间以及两倍甚至更多的服务器。

第三层是以磁盘阵列架构进行存储架构虚拟化,即纵向扩展。在这一层的虚拟化,惠普提供了EVA存储系统,EVA所采用的体系架构能在执行系统初始化时对阵列进行虚拟化。詹健介绍说,借助EVA内建的虚拟化功能,可减少50% 的管理成本。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9

在采用了Sun公司的存储解决方案之后,HBO负责广播运营的资深副总裁Charles Cataldo说,Sun的NAS存储系统允许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交付内容,同时使成本最小化。Sun公司提供了一个真正期望的高质量解决方案,能够提高效率,允许我们的关键业务分发实现持续的高可用性。

目前,IT产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参与时代。在参与时代中,每周有超过300万新增用户,基于IT网络的交易不断加速。各种数据激增,其中,家庭的数据将超过TeraByte,数据中心的数据正在超过PetaByte。客户对IT和数据管理、保护的需求进一步高涨,数据管理架构必须相应改变,数据必须永远在线而且能够被透明地使用,数据因价值的不同被对待的方式同样也要不同。总而言之,数据正在成为主角――是一切的核心,用户需要支持未来的数据存储。

Sun认为,数据需要安全地存放,智能地管理,并且共享给参与到网络环境中的每个任务与每个人员。在这一观点下,Sun存储的策略以“四个所有”和“两个能力”为核心,让客户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以恰当的工具,获得和利用恰当的数据。“四个所有”是认证所有身份、虚拟所有存储、保障所有数据、集成所有管理,“两个能力”是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世界一流的服务与支持能力。Sun公司融合身份认证的信息生命周期,将数据应用提升到新的高度;存储虚拟化使数据成为网络资源――在网络中被智能化地管理与共享,实现自我管理的自动化数据架构;在保障数据方面,Sun公司将安全融入各个环节――生成\传输\存储\访问,保证安全以遵守法规,以安全以数据共享,以共享实现业务增长;通过集成管理,Sun改变长久以来复杂的、各自独立的存储管理方式,改善在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数据保护和管理。

目前,Sun StorageTek的产品家族包括磁带存储、磁盘系统、设备和存档系统、存储管理软件等,为客户提供强大的数据保护能力,以及数据管理和存储平台。2007年5月29日,Sun公司了存储新品Sun StorageTek ST2500 Low Cost Array (LCA,低成本阵列),以扩展其领先的存储器产品家族。Sun StorageTek ST2500 LCA是Sun第一款串行连接 (SAS)存储阵列,也是其模块式磁盘存储器系列产品中最新的一款,它工作于Solaris操作系统(OS)和其他不同种类的数据中心环境。Sun还为其行业标准存储器产品家族增添了下一代数据管理功能,其中包括为StorageTek SL8500企业磁带库增添了分区功能,为Sun StorageTek T10000 FICON磁带驱动器增添了安全加密功能。

面对未来,Sun公司继续扩大在磁带和虚拟磁带技术的领先地位(数据保护和数据归档),结合Sun和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为用户提供先进磁盘存储,利用Sun的核心技术能力在存储领域持续创新,扩充存储研发社团。同时,Sun公司将利用Solaris 10来交付企业存储产品,大力发展高容量磁带机、加密技术、基于Thumper服务器/存储设备的一系列解决方案。

在这个星球上,Sun是保护和管理了数据信息最多的公司之一,2006年5月,Freeman研究报告指出,全球超过37%的数据存储在Sun的设备上。同时,根据IDC 2006年11月的报告,Sun在UNIX 磁盘存储系统发货量方面连续11个季度保持全球领先。Sun公司拥有业界广泛的数据存储产品线,拥有与每一个主流操作系统相配合的存储产品,包括基于磁盘的解决方案、数据恢复和归档。Sun公司在全球有超过9000名专业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用户的存储需求,支持异构数据环境,包括UNIX、Linux、Windows、Z/OS,为全球超过17,000个数据中心提供服务和支持。借助Sun公司广受赞誉的磁带、磁盘、软件、服务和支持,客户能够基于不断变化的数据价值和数据访问需求,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Sun提供了面向客户的突破性技术,同时专注于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投资回报。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10

十年的积淀与努力,华为存储今朝能否厚积薄发?

在云计算大潮下,华为正致力于ICT的融合,存储这枚棋子举足轻重。

华为存储行吗?面对疑问,华为存储的创新、实干、专注与坚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华为存储一定行!

如果从华为涉足存储技术基础性研发工作开始计算,华为存储已经有十年历史。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华为存储也到了该出成绩的时候。以云计算为契机,华为正在实施从通信技术(CT)领域到信息技术(IT)领域的跨越,而存储则成了华为新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华为存储能挑起这份重担吗?在CT领域,华为无疑是中国厂商的一面旗帜。曾被众人称道的华为赖以取胜的法宝——“狼性”文化、实干精神、创新精神等,还能在存储领域帮助华为重演一次成功的传奇吗?带着上述种种疑问,记者踏上了探访华为存储的“心脏”——华为成都基地的旅程。

历史惊人的相似

1995年,华为涉足CT市场。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薄弱的基础设施正亟待完善,这为华为拓展网络与通信业务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今天这个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时代,存储的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以及数据量的增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这个大市场给华为存储的腾飞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CT市场上,华为借IP技术这股东风挤掉了昔日的霸主ATM。技术的变革推动了市场格局的变化。在数据量不断增加、存储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虚拟化和云计算重新塑造存储的大背景下,用户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存储市场重新洗牌将不可避免。从云计算切入,在统一存储、大数据存储、云存储等细分市场上实现弯道超车,对华为存储而言不再是空谈。

CT市场的高价值时代已经过去,IT市场的高价值时代正要来临。在涉足存储业务之前,华为已经在服务器业务上有了一定积累,再加上在运营商领域的客户资源优势,华为存储如果能善用云计算与运营商转型这一契机,完全有可能在IT领域再铸辉煌。正如ESG中国区总经理王丛所说,在全球50个顶尖的电信运营商中,48个是华为的客户,其中只要有一半的客户能够采纳华为的存储解决方案和云计算解决方案,华为的IT业务就有了根基,之后再向商业企业拓展也会更加顺利。

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范瑞琦表示:“华为存储若想取得成功,关键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首先,我们在存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要有自己的正确判断。其次,我们要在战略落实的过程中掌握好每一步的节奏。最后,只有创新才有未来。不过,创新不能太盲目,要始终坚持开放式的、以客户为导向的创新。我们要实现ICT的融合,在一个新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细水长流。”

捅破那层窗户纸

“只要是华为想做并且大力投入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接受采访的每位华为存储的员工几乎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他们的这种自信到底来自哪里呢?

“在华为,你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报。公司高层的重视、团结协作的团队、斗志高昂的气势,在这种良性的环境下,我们追上存储业界第一的厂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华为统一存储部Cache和QoS设计与开发负责人崔文林的话十分朴实,语气中透着一股坚定。在华为存储员工的身上,你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那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自豪感。

在大量中国存储厂商中,有比华为存储起步早的,有率先在某一存储细分市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有品牌知名度高于华为存储的,还有已经风光上市的……但在这些厂商中,真正具有冠军相的存储厂商屈指可数。

最早一批加入华为存储部门的人,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几乎都没有存储方面的经验。但是,他们都拥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在CT领域,从零开始,将某一种产品做到业界第一。这就是所谓的冠军心理。

“从零开始到业界第一,我们曾经有过失败的教训,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华为云存储领域总经理袁远表示,“我们从未停止过创新,一直致力于将产品做到极致,并不断超越。我们刚刚推出的UDS、N9000这些产品,虽然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但是我们已找到正确的推广方向。凭借我们对存储事业的那份热爱与执著,再加上公司持续大力地投入,我们只要坚持和专注,就一定能够成功。”

在有限的两天采访时间里,记者接触到了华为存储的多位员工,既有高层领导,也有基层员工。记者问了每个人一个相同的问题:你认为华为存储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相信从上述这些朴素的回答中,你已经可以读懂华为存储的过去、现在,并可预见它的未来。

在存储领域,华为要做的就是捅破那层窗户纸。

控制好节奏 凸显存储核心竞争力

华为应该先依靠电信行业的客户将大部分的IT业务支撑起来,然后再去做细分的企业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存储将是一枚重要的棋子,甚至是决定胜负的棋子。

一提到华为存储,你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赛迪顾问分析师陈靓这样概括华为存储的定位:安全、统一、高效的面向大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EB级存储解决方案厂商。如果仅从存储业务本身来看,这个描述基本可以概括华为存储的优势。如果再将眼光放远一点,从华为实现ICT融合与占领云计算制高点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华为存储,那么华为存储这枚棋子的份量又如何呢?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2011年,华为在存储领域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销售额达到3.06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59%,并在2011年前的四年中实现复合增长80%。IDC的统计数据显示,华为在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领跑第二集团,并且保持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从海外市场看,华为已经实现了从单一的低端SAN到全线存储产品的覆盖,业务遍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南非、德国、英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存储销售额增长超过200%。

华为存储已经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历程。谈到此,范瑞琦谦虚地表示:“我们的存储业务才刚刚起步,现在步履稳健。我们将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把步子走得更稳一些,争取实现更好的投资回报。”

2007年,华为正式成立存储产品线,存储部门最早的一批员工基本都来自于华为其他产品线,几乎没有人懂存储。不懂怎么办?“那就去找明白人。”范瑞琦回忆说,“2008年上半年,我们曾到美国去寻找存储技术专家,结果碰了钉子,因为当时没人知道华为也在做存储。不过后来我们遇到一个‘良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许多跨国公司进行结构性裁员,释放了大量人力资源,其中有一些人主动找到了我们。这些做产品规划或研究存储底层架构、磁盘、文件系统的技术专家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很多人感觉存储技术的门槛高,其实只要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再经过长时间的历练,掌握存储核心技术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范瑞琦表示,“现在再回头看看华为那些做得十分成功的产品线,没有一个不是从不懂开始,最终做到了业界第一。存储业务也一样,若想获得成功,必须靠我们自力更生。”

2011年,华为整个公司的收入超过300亿美元。虽然整体业务发展良好,但是华为居安思危,还在不断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我们内部并不认同CT业务已经触到天花板这一说法。在CT领域,尤其在一些细分领域,我们还有潜力可挖。在CT领域,我们会继续精耕细作。”范瑞琦表示,“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寻找一些新的增长点,存储及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将是未来我们投入的重点。”

在坚定地走入存储领域以后,华为就将目标对准了业界第一的厂商。“从过去华为CT产品线的成功经验看,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当不了业界第一。有时,客户只是在某个点上推了我们一把,我们的整条产品线就盘活了。”范瑞琦举例说,“在3G业务刚刚兴起时,华为准备进军欧洲市场。当时荷兰一个规模不大的电信运营商提出要建分布式基站。华为3G业务的领导在客户现场当场拍板,开发分布式基站解决方案。后来,这一模式得到了成功复制,华为3G业务顺利进入欧洲以及全球市场。如果当初我们因循守旧,只跟在网络市场大佬的身后,而不去创新,那就没有今天的华为。毕竟国外厂商具有先发优势,如果只跟着他们学习,永远不可能超越他们。在存储领域,情况也是一样的。”

存储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培训,中国用户对存储的认知以及对存储技术的评审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使用存储的经验也更丰富。那么,中国用户在存储方面的兴奋点究竟在哪里呢?“再谈SAN或NAS吗?用户已经十分熟悉。当我们向客户介绍华为的高性能全SSD存储阵列以及可以灵活扩展的集群NAS时,用户立刻表示有兴趣试用。”范瑞琦表示,“我们要想在存储领域闯出点名堂,就必须依靠创新。”

有所为 有所不为

从产品和解决方案层面看,华为始终坚持一点,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来规划产品线,同时实现技术创新。这种创新不是盲目的,还要匹配华为本身的技术和服务能力,以及满足合作伙伴的需要。

为满足企业级关键应用的需求,高端存储必须更加稳定、可靠、易扩容,产品供应商还要具有驻厂服务的能力等。在今年9月举行的华为云计算大会上,华为了以HVS为代表的高端存储产品。范瑞琦向记者透露,华为高端存储产品的订单量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华为高端存储的一位产品负责人蓄起了胡须,声称高端存储的销量不突破100台,他就不剃胡须。

除了适合企业级用户的高端存储以外,华为存储的另一个重点是面向大数据、办公室OA系统和以数据为赢利工具的客户的存储。这类存储主要用于处理海量数据,追求高性价比和高性能,主要由x86硬件平台和开源软件组成。这类存储考验的是存储厂商在软件方面的水平。因此,华为一直在不断加强对存储软件的研发投入。目前华为存储近3000人的研发团队中,90%的人做的是与软件有关的研发工作。“其实,反过头来看企业级高端存储,其核心也是软件,比如我们用于高端存储中的核心操作系统XVE。我们在今年的RAID 2.0其实也是软件。它将2TB磁盘的数据重构时间从原来的28小时缩短至20分钟。在硬盘容量越来越大的今天,RAID 2.0技术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范瑞琦表示,“中关村的许多商家可以利用标准化的处理器、内存、硬盘等硬件攒PC甚至是服务器,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能攒存储?就是因为存储技术的高门槛在于软件。”据记者了解,目前华为存储在中国的收入15%来自于服务,剩下的收入中,硬件和软件各占一半。

“被集成”的策略在华为存储的会上经常被提及。其实,“被集成”的策略适用于华为整个IT业务。即使在今天华为拥有如此丰富的产品线的情况下,华为仍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华为存储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存储设备做好。但是从客户的需求来看,客户需要的是能解决其实际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时,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试图涉足所有的产品领域,虽然可能会获得非常漂亮的销售业绩,但是华为存储的核心竞争力将无从谈起。我们不要销售额上体现出的这种‘虚胖’。我们只要能够保证存储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其他的部分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来实现整合,为用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在企业市场上,没有一家厂商的IT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包打天下。开放合作是ICT时代的主旋律。华为深谙其理,很早就与Intel、IBM、Accenture、Citrix、CA等300多家合作伙伴携手,提供覆盖全行业的端到端IT解决方案。“华为存储成绩的取得,与这些合作伙伴是分不开的。比如,一年之中我本人要去两次希捷公司,而希捷负责与我们业务对接的产品负责人每个季度至少来我们公司一次。”范瑞琦介绍说,“如今,我们已经有2000多家经过认证的系统集成商、渠道商等下游合作伙伴。我们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与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共同规划、开发定制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华为存储的特色之路

记者曾经采访过许多中国存储厂商的高层,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都非常热爱存储这项事业,并以建立中国自己的存储品牌为荣。但是大多数的中国存储厂商都苦于无法把规模做大。这一方面是技术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战略眼光的缺失。ESG中国区总经理王丛表示:“策略与战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策略通常是短期行为,而战略则关乎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

对于中国存储厂商如何实现突破,陈靓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努力摆脱低端产品低价竞争和同质化竞争的状态,加大研发力度,积极跟进新兴技术和行业应用的发展,提高在高端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多采取合作策略,增强与国际一线厂商在各领域的合作,提高学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线的建设能力;加强对存储市场发展规律的理解,组建国内存储发展联盟,走以合作代替竞争的发展之路。

谈到华为存储的特色发展道路,范瑞琦总结了以下三点:第一,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第二,敢于在关键技术上进行投入,将来成都基地就是华为存储的核心;第三,坚持“被集成”的策略,凸显华为存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联合合作伙伴,将整体解决方案交付给客户。“我们善于、愿意也有能力把业界先进的技术集成起来,将其转变为产品和生产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取合理的利润。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掌握好自己研发与寻求合作之间的度,有时还要主动让出一些市场空间给合作伙伴。”范瑞琦表示,“从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角度看,我们IT业务的上游供应商与CT业务的供应商有90%是重叠的。如果我们能继续有效利用这部分资源,那么不仅可以扩大采购规模,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

业务转型顺势而为

随着华为业务向多元化发展(包括运营商BG、企业BG、终端BG),华为存储并入到企业BG IT产品线,并成为华为云计算战略及企业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T和CT进一步融合的大背景下,企业对ICT系统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华为存储希望通过不断创新,以及深厚的软硬件及系统研发功底,同时依靠丰富的产品线和宽广的全球化平台,帮助企业适应IT的变化,精简企业IT系统,快速响应企业自身业务变化的需求。

王丛认为,IT与CT两个领域对资源的需求不同,产销模式也不相同。华为进入IT领域既有优势,也有挑战。“华为进入IT市场对增加海外市场收入的贡献会更大。目前,全球50大电信运营商中,48个是华为的客户。在海外市场,华为品牌的口碑非常好。电信运营商已经采用华为的网络解决方案构建起了自己业务的骨架,而存储和云计算解决方案相当于血肉,只要产品或方案本身稳定可靠、性能高、性价比优,会更容易赢得电信运营商的青睐。”王丛表示,“现在全球的电信运营商都在转型,进入IT领域是必然趋势。华为如果能顺应大势,推出更优的云计算整体方案,未来还是大有可为的。”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华为已经在电信云领域初步建立了品牌优势,其备份解决方案逐步完善,已能提供从单业务解决方案到运营商全网的解决方案,订货量也实现了5倍增长 。

有竞争对手认为,凭借固有的“狼性”文化,华为在存储以及云计算市场上肯定会取得成功。不过,华为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在电信行业,华为虽然可以大量复制其解决方案和成功的经验,但是企业客户更分散,需求更加多样化,竞争对手也更多。华为是否有能力和精力照顾好每一个企业客户呢?

“从CT到IT,关键还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云计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范瑞琦表示,“云计算的概念最早就是从电信运营商那里兴起的。以前,我们给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中有一半是服务器、存储等IT设备。那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产品,只能集成合作伙伴的。后来,我们发现企业用户对存储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存储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也很大,所以我们坚定地迈入了存储领域。”

云计算是华为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华为存储致力于提供稳定、高效、可扩展的存储解决方案。该方案以数据中心的存储虚拟化为核心,通过为不同类型的数据配备相对应的云引擎,来满足存储资源共享的需要;以横向扩展技术满足云计算业务的数据量从TB级到PB级的平滑过渡;通过存储云引擎进行数据融合,让用户轻松应对云计算时代业务的高速增长。

从大机时代到小机时代,从PC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今天的云计算时代,IT一直在变革,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变化对于华为来说就是一个新的机会。2010年,华为提出了“云、管、端”协同的策略。其实,这三方面都是华为的特长。华为有网络的管道,有各类的终端设备,还有云业务。用户如果需要一站式的云服务,华为可以把这些云、管、端的产品集成在一起提供给客户。云计算对于华为来说是一个实现产品整合的契机。“企业级的存储产品与适合云计算需求的存储产品之间还是有距离的。如果华为能够先让大部分的电信客户接受其云存储解决方案,那么在企业级存储市场上开疆拓土会更容易。华为若想在存储市场上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增强软件方面的实力,另一方面还要有更前瞻的存储战略。”王丛表示。

华为的“狼性”还管用吗

华为存储研发的定位十分明确,就是做自己擅长和与自身业务有关的技术研发,而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华为存储宁愿“被集成”。

有人将IT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大概的划分:2000年以前是IT制造时代,一个企业只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手段降低生产、制造、物流等多个环节的成本,就能够在IT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0年以后则进入了IT概念文化时代,存储产业就是一个典型。在这个时代,一个企业仅靠人力众多、敢投入和实干精神未必能够取得领先优势。ESG中国区总经理王丛表示:“在IT概念文化时代,领先者一定是那些既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又能高瞻远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企业。像重复数据删除技术领域的Data Domain公司、集群NAS领域的isilon公司等,虽然这些公司一开始只有几十个人,但最终都成了各自细分市场上的佼佼者。”

相比于国内其他的存储厂商,华为在存储领域的投入不可谓不大,而且没有人怀疑华为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但是仅凭这些优势,华为就能在存储研发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吗?曾经让华为在CT市场上战无不胜的“狼性”文化在存储市场上还能有施展的余地吗?

微创新也能有好效果

人们对中国存储厂商的一个普遍评价是:实战能力强,但是前瞻性与战略性偏弱。不可否认,存储的众多核心技术源起美国。作为后来者,中国存储厂商一开始都要经历学习甚至模仿的阶段,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跑,就不可能成为市场第一。这不是华为的一贯作风。在低端产品上,通过学习和“拿来主义”,有些厂商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从零做到有声有色,但是若想在中高端产品上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战略眼光,成功的概率会非常低。王丛表示:“一个成功的存储厂商的标志之一是它的前瞻性,这是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说得更直白一些,一个存储厂商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一批懂得存储架构、了解存储技术前世今生的专业技术人员。”

早在2002年,华为就开始了存储技术的基础研发,并且于2005年开始了小规模的存储产品化。据华为存储开发部副部长孙凌翔介绍,当时华为有意控制着存储研发和产品化的节奏,基础研发团队的人数始终控制在100人以内。“我们一开始并不急于实现存储的大规模商品化。因为我们清楚,存储的技术含量非常高,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数据和信息是企业的关键资产,如果没有稳定的存储技术作为支撑,厚积薄发,我们就不会做出好的存储产品,那样会给客户带来不利的影响。”孙凌翔表示,“我们希望把所有的关键存储技术都研究透,有了‘三板斧’再全面进军存储也不迟。”

现在,华为存储的研发主要分成三个层面:第一,硬件的优化与升级换代,这也是华为所擅长的;第二,底层软件的研发,包括存储操作系统、资源虚拟化、访问资源的均衡化等,其中RAID 2.0虚拟化平台的推出就是华为应对大数据挑战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第三,与上层应用相结合,提升存储的效率。华为在存储方面没有历史包袱,所以在技术创新上敢为天下先。但是华为存储研发的定位十分明确,就是做自己擅长和与自身业务有关的技术研发,而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华为存储宁愿“被集成”。比如,在媒资市场,华为就与昆腾公司合作,针对其StorNext软件进行联合验证和优化。

“我们刚进入存储领域时,没有经验,当然要向市场的领导者学习。不过,学习别人长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快速起步。如果我们想取得最后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创新。”范瑞琦表示,“但是创新有时也会陷入误区,那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会让创新转变为求怪、求变。这是错误的。真正的创新是以客户需要为导向的创新,是一种开放式、合作的创新。”华为存储不会时时刻刻将自主创新挂在嘴边。华为存储坚持认为,创新一定是开放的,只要是有用的、适合的,并且能够将技术快速转变为生产力、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技术就可以借鉴。创新不一定非要具有革命性,有时即使是很小的一个创新点,也能让客户受益无穷。

范瑞琦举例说:“我们将4TB硬盘与RAID 2.0技术相结合,就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这种结合可以给客户带来明显的好处,比如节省存储空间,提升存储系统的整体可靠性等。此外,我们还基于大容量磁盘开发了‘高密框’。它可以在一个4U机箱内容纳75块4TB的磁盘,存储容量达到惊人的300TB。这样高密度的存储解决方案对于互联网企业、高性能计算等来说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我们有能力在4TB硬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有可能给客户带来更多价值。”

成功的产品、成功的人

从2002年开始存储基础性研发工作时的不到100人,到成立华为赛门铁克时的1000人左右,再到如今,华为存储的工程师队伍已接近3000人。在技术团队迅速扩张的同时,华为存储的人员流失率始终保持在一个低水平。“除了少数从外面聘请的高端技术专家以外,其余的存储技术人员基本都是华为自己培养的。”孙凌翔介绍说。

从事存储操作系统开发的崔文林从华为其他产品线进入华为统一存储研发部门已经有三年多时间。曾经在其他公司有过短暂工作经历的他表示:“华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所大学。我们同一个部门的大部分员工都在30岁以下,大家相处起来感觉像兄弟一样,工作氛围十分融洽。华为公司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只要你付出了,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我本人十分享受这种工作氛围。”

除了工作环境和谐之外,让年轻的研发人员感觉有吸引力的一点是公司的人才培养机制——导师制,也就是传帮带。“每位新员工入职后的一年内,都会有一名公司指定的导师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新员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这位导师请教,这就保证了新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上手。新员工入职的前半年,通常是学习和参与基础的开发、认证工作,后半年就可以真正地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中,承担新产品开发与交付的工作。”孙凌翔介绍说,“通常来讲,在华为存储研发部门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就可以称为是‘老员工’。通过内部的学习平台,以及公司提供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我们的研发人员可以很好地把握存储业界的最新技术趋势,并能与销售配合,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的研发。”

崔文林补充说:“在我所处的研发团队中,每年都会有新员工入职。通过传帮带这种机制,每个新员工都能快速成长。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将技术快速转变为产品。产品的成功就是我们个人的成功。”

软件不再是短板

2002年,华为刚介入存储研发时,主要做的是存储底层的操作系统以及RAID、缓存算法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2002年之前,存储产品的价格非常昂贵,而且市场上主要的存储厂商全是国外的。当时3G市场虽然处于上升势头,但是我们已经在考虑“后3G时代”应该寻找什么样的新业务增长点。”孙凌翔表示,“无论是从发展民族产业,还是从寻找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动力的角度讲,我们都强烈地意识到,必须进入存储领域。”

2006年,华为通过与赛门铁克成立合资公司,不仅丰富了硬件产品线,而且逐渐补齐了软件产品。

从产品的角度看,通过前几年的积累,华为不仅推出了软硬件整合的存储解决方案,而且在存储底层的硬件优化、软件与应用的优化、文件系统、异构存储的兼容性等方面都学到了不少经验,这对于日后丰富华为存储的产品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华为的技术人员与赛门铁克的技术专家在产品设计、存储基础架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华为的存储架构师团队因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和产品交付,华为对存储的认识得到快速提升,知道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提升客户存储的使用价值。

在华为收购华为赛门铁克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华为存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孙凌翔介绍说:“除了存储基础研究的实力得到增强以外,华为2012实验室在基础芯片、数据库、文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提升华为存储的整体实力、构建高效的底层存储架构也十分有益。另外,受益于华为在整个IT产业链上的投入和积累,华为存储与服务器、网络的结合产生了1+1+1大于3的效果。总之,华为为存储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市场平台,更方便了存储部门了解客户的需求,更好地销售存储产品,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孙凌翔回忆说:“2006年以前,国内其他存储厂商的通常做法是自己做硬件,然后再找成熟的软件进行集成。虽然当时华为也可以选择这条道路,但是最终华为还是决定自己在软件上进行投入,而与赛门铁克合作让华为迅速填补了在上层软件、文件系统以及异构存储等方面的空白。现在看来,这些正是华为存储产品化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基础。”在RAID 1.0时代,华为存储的一个特点是硬件领先,软件偏弱。随着RAID 2.0的推出,华为在存储软件上也开始领先。如今,华为存储软件研发的投入逐渐增加。以前,华为存储软件的策略是填补空白;现在,华为存储软件要做的是找到新的业务增值点,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因此像数据保护、三地三中心、结合数据库应用的增值解决方案等成了华为存储关注的重点目标。

“在存储软件开发方面,我们每天都不断地前进,并一步步逼近那些成名已久的存储公司的水平。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发展动向。我们的不足之处可能在于我们做存储的时间还不够长,经验略逊,毕竟存储是一项经验性很强的业务。”崔文林表示,“不过,华为研发团队有一种精神——败则拼死相救,胜则举杯相庆。每次在新产品之前,大家都会变得更加团结,谁也不愿意在临门一脚时出现差错。”

以客户需求为先导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研发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在存储研发上采用了矩阵式的架构,横向按技术领域分工,纵向按产品线分工,然后会针对某一个特殊产品的研发成立项目组。这一机制保证了产品开发的速度。”孙凌翔介绍说,“实现产品交付速度与质量的平衡,最关键的是保证基础平台的稳定性。做到了这一点,日后在产品更新换代时,只要在产品策略、管理和核心业务功能的定制化上做一些调整就可以了。如今,我们平均每年都会一个大的软件版本,同时伴有两次小版本的升级。”

华为存储的研发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客户市场的。华为在北美地区有专门做前沿技术研究的团队,他们会跟踪国际厂商的最新技术动态,并与全球网络存储工业协会(SNIA)这样的存储行业标准化组织保持密切的沟通。在国内,华为以成都为核心,建立了覆盖北京、深圳、杭州和西安的存储研发网络。下一步,华为还会在海外进行研局,以色列、加拿大以及欧洲地区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孙凌翔介绍说:“我们内部有一个完整的需求管理分析平台。我们的员工在与客户交流后,会将来自于全球客户的需求录入到需求管理分析平台中,并及时跟踪处理。我们的产品研发、软件版本升级等都是针对客户需求做出的。有时,我们还会为一些比较特殊的需求专门开发一个新的产品。这些做法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

谈到未来存储研发的重点,孙凌翔介绍说:“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存储产品的客户管理界面,并将存储产品与客户应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增强数据保护的能力,持续提升存储的效率。”对于存储客户来说,数据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客户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备份、容灾机制。因此,华为下一步会在容灾技术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另外,数据分析与挖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发展方向。孙凌翔表示:“我们会进一步做好存储的整体优化,为数据分析和挖掘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2012实验室是在华为原中央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专门负责研究如何应对未来“数据洪水”泛滥带来的挑战,它包括很多子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数据库、文件系统、半导体新工艺等。据范瑞琦介绍,在存储技术的研发上,华为存储业务部门与2012实验室既有协作,也有分工。华为存储研发部门做的是未来一两年内可能使用到的存储技术开发,而未来3~5年可能用到的存储技术预研则由2012实验室的相关部门来完成。

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

以客户需求为驱动、以应用为先导实现创新,并且为客户解决其实际问题,这是华为存储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赛迪顾问分析师陈靓认为,华为存储若想取得成功,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实现突破:一方面,华为存储必须扩大其产品线覆盖范围,同时加强相关软件的研发力度,逐步走向高端市场,从而形成从低端到高端的存储全线产品的覆盖能力;另一方面,华为存储应该与华为的服务器、数据中心以及云计算部门协作,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优势,迅速提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

但是,随着竞争者纷纷涌入,以及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在低端存储市场上,华为存储面临的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而在高端市场上,华为的中高端存储产品与国外厂商之间还有差距。腹背受敌,华为存储将何去何从呢?

抓好两端

2012年9月5—6日,华为在上海举办了2012华为云计算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华为存储厚积薄发,在统一存储、云存储和集群NAS等领域都推出了升级换代的产品。走向高端存储市场,同时抓住云计算、大数据带来的商机成了华为存储的新发力点。这次大会可以看作是华为在存储产品上的一个分水岭。以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华为与国内其他存储厂商类似,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但是经过了华为赛门铁克的回归以及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之后,华为存储正在经历一次新的蜕变。

外界认为,华为赛门铁克公司称得上是为华为存储培养专业人才的“黄埔军校”。在收购华为赛门铁克公司之后,华为存储不仅拥有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存储人才队伍,而且具有了国际性的战略眼光,可以紧紧跟随国际最先进的存储技术趋势。“十年前,华为刚刚涉足存储领域时,技术和经验均不足。但是,华为在CT硬件产品设计方面的优良传统及经验则被保留并充分运用于存储硬件产品的设计上。硬件产品强于软件是2006年之前华为存储产品留给人们最深的一个印象。”华为存储市场部产品规划经理郑梁介绍说,“2006年,华为赛门铁克合资公司的成立很好地弥补了华为存储在软件上的短板。虚拟化、集群软件、文件系统等基础软件的融入,基本补齐了我们的软件产品线。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这些软件的基础上进行面向客户实际应用的创新。”

从产品和技术的角度看,当前存储市场有两极化的趋势:一方面,针对数据中心和企业级关键业务的高端存储更加强调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另一方面,针对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备份则要求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扩展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

华为正好抓住了存储的两端。比如,华为今年9月强势推出了HVS企业级高端存储。这一汇集了华为全球数百名工程师以及上万名客户经理、历经三年多研发出来的产品,可谓是华为创新存储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它采用智能矩阵式系统架构,配备全虚拟化的存储操作系统XVE,可以作为新一代数据中心的主存储平台。范瑞琦表示:“HVS具有可信、高效和弹性的特点,可以更容易地使得拥有大型、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客户从中受益。我们希望通过HVS树立华为‘全球可信赖的高端存储’的产品形象。”除了高端存储产品以外,华为在针对大数据的存储解决方案上也推陈出新,比如华为大数据存储产品N9000就精彩演绎了“X位一体”的创新理念,将文件系统、重复数据删除、备份、归档以及数据分析等集成在一起,可以支持其他第三方的数据库和Hadoop平台。范瑞琦介绍说:“N9000采用大规模分布式架构,可以从3个节点起配,最大可以扩展到288个节点,并将海量数据分析、存储和数据共享融为一体,从而降低了大数据存储的应用门槛。”

前不久,华为在业内的一片质疑声中将企业级的4TB硬盘引入到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中。华为之所以有信心引入4TB硬盘,那是因为它开发出了创新的RAID 2.0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损坏硬盘的数据重构速度。4TB硬盘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存储系统的TCO(整体拥有成本)和能耗,而且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数据丢失的风险。RAID 2.0技术的诞生,打破了传统RAID组的限制,将硬盘层变成一个完全虚拟化的资源池。与RAID 2.0类似的诸多在存储底层技术上的创新,使得华为在企业级高端存储和大数据存储两个发力点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此外,以Smart系列为代表的软件产品家族的不断完善,也让华为存储软硬件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我们要做一个存储平台体系,RAID 2.0技术、虚拟化的存储操作系统XVE等都是这个体系中关键的支撑点。有了这个存储平台,我们就能将客户的应用与底层的存储介质和技术很好地衔接起来。这也能够充分展现华为存储平台的桥梁作用。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微创新。”郑梁表示。

云存储的三大核心

2008年,华为就在广东移动有了第一个云存储的成功案例。当时,华为为广东移动的139社区部署了一套分布式的存储系统。这样一套系统很好地解决了广东移动139社区在存储系统扩展方面的限制。华为云存储领域总经理袁远回忆说:“当时,我们对云存储的概念并没有深刻理解,只有一个朴素的认知,就是云存储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经过这几年的历练,我们对云存储的技术和应用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云存储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存储服务型架构,它必须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特点。”

如今,在华为的存储产品线中,云存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一个解决方案。针对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华为能够在现有存储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以客户应用场景为中心提供满足其应用需求的云存储解决方案。

TCO的控制是客户最关注的海量存储的能力。如果产品本身的安全能力不足,客户就必须投入额外的设备和人力去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华为UDS正是以TCO控制为核心设计目标的,其存储容量达到EB级。

2012年7月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华为UDS海量存储系统通过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 OpenLAB的性能和扩展性测试。CERN是全球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机构,每年有超过25PB的研究数据需要存储和分析。华为UDS海理存储系统充分展现了EB级扩展、安全可靠和高效融合的特性,受到了包括CERN在内的众多高端用户的肯定。CERN OpenLAB总负责人鲍勃·琼斯表示:“我们在数据密集型模拟和分析方面正面临极限,与华为的合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新途径。华为UDS海量存储系统优良的架构设计,使得我们可以轻松应对未来EB级数据量的存储挑战。此外,UDS采用ARM架构,因此具有更低的功耗。”

一些中国存储厂商认为,云存储给了中外厂商一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国存储厂商甚至可以在云存储上实现弯道超车。但是一些在存储领域打拼了几十年的国外厂商则认为,存储从某种程度上比拼的还是技术积累。“我们既不能抛开过去谈现在,也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依靠惯性前进。”郑梁表示,“云存储有三个核心,包括大容量、高安全性和低TCO。只要抓住了这三点,云存储就会大有作为。”面对大数据的挑战,传统的双控存储架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传统RAID组也不能保证数据的快速恢复,其对故障硬盘的容忍能力有限。控制器本身的故障风险更容易引起整个系统的故障。华为UDS以智能磁盘(一块ARM芯片对应一块磁盘)为核心,采用全分布架构。单一智能磁盘损坏并不会影响到存储系统的其他部分,此外在智能硬盘之间采用分布式冗余技术,提高了存储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华为UDS采用低功耗ARM芯片,相比同等容量的其他存储产品,能耗降低十分显著。由于找到了云存储的症结所在,华为在云存储方面已经领先业内其他厂商一步。

袁远谈到了云计算推广策略:“我们的一个重点是将云推向‘端’侧,即让企业和个人更方便地享受到云计算带来的便利。在存储方面,我们主要是做好基础架构。我们还将通过与全球的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合作等方式,实现云服务业务模式的创新。”

统一存储的差异化

2012年,统一存储大放异彩。统一存储这一几乎是十年前的技术如今在中低端存储市场上又焕发了第二春。包括EMC、NetApp、HDS、华为等在内的国内外主要的存储厂商如今都拥有统一存储产品。简单说,统一存储就是将SAN与NAS等融合在一起。进入统一存储市场的厂商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从NAS起家,有的则擅长SAN。统一存储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SAN与NAS的统一,但遗憾的是,SAN或NAS厂商各自的短板并没有因此被补齐。华为存储产品线统一存储领域总经理张立武表示:“华为统一存储的优势在于,在SAN和NAS上实现了均衡架构,真正实现了SAN和NAS的统一。”

虽然是后来者,但是张立武对华为在统一存储市场上赶超竞争对手充满信心。他表示:“传统的存储都是被动存储,需要大量人工管理。现在,智能化成了存储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更多的管理功能被赋予给存储硬件设备。在存储智能化方面,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了相关的技术研发。在技术方面,我们与业界领先厂商基本保持同步发展。”

2012年7月10日,华为在北京了OceanStor T系列统一存储产品,包括OceanStor S2600T、OceanStor S5500T、OceanStor S5600T和OceanStor S5800T四个型号。这些产品可以满足大型数据库OLTP/OLAP、高性能计算、互联网运营、集中存储、备份、容灾、数据迁移等不同业务的应用需求。与硬件同时的还有华为Smart系列软件。据透露,华为存储市场部与技术部的同事们闭关了三天三夜才最终确定了Smart的核心理念。Smart系列嵌入式软件是华为统一存储最核心的技术。“实现存储的智能化,软件必不可少。在存储资源虚拟化、自动精简配置等软件技术上,华为一直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张立武表示,“与通过收购其他厂商的产品然后再进行集成不同,华为统一存储没有历史的包袱,可以将各种需要的技术全部无缝融合。此外,在统一存储的产品细分方面,我们也做得比较好,最低端的产品可以覆盖6万元以下的产品市场。”

从2008年就开始逐步实现存储融合的华为,现在又把眼光放在了数据保护和保证业务连续性的技术上。“即使是5分钟的系统宕机,电信运营商也无法容忍。在CT领域打拼多年的我们对此有切身体会。因此,如何实现存储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存储的可用性,保证业务连续性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张立武表示。

2012年是华为存储产品的一个大年,所有重点的产品线都推出了新产品。新一代OceanStor T系列统一存储刚不久,华为存储的下一代产品原型就已经出来了,目前正处于测试中。在产品更新换代方面,华为存储一直有一种紧迫感,一点也不敢放松。“存储智能化非常重要。”张立武再次强调,“未来,存储产品要更加人性化,不仅价格会更便宜,而且不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也能操作和使用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产品的平民化,让华为当年在CT市场上用IP技术战胜了强大的ATM。现在,同样的事情很可能在存储市场上重演。

大数据存储:性能和性价比领先

在华为赛门铁克公司运营期间,N8000系列集群NAS产品就是一个明星产品。直到现在,华为存储仍以N8000系列集群NAS的高性能为傲。据华为NAS与数据保护领域总经理经宁介绍,在2009年、2011年及2012年,N8000系列集群NAS先后做过三次SPEC性能测试,都打破了当时的同系列产品性能测试记录。

“满足客户对性能的持续需求是华为存储一贯的目标,在集群NAS等大数据产品领域就更是如此。”经宁举例说,“今年9月,我们了面向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N9000产品,它采取横向扩展的分布式架构,具备很强的弹性扩展能力,可线性扩展系统性能。无论是N8000,还是N9000,都具备高性能和高性价比的特点。通过一次次的产品性能提升,我们要向客户表明,华为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存储解决方案。”

华为的存储产品全部采用实证式的测试方式,细致到每个性能指标。为测试N8000系列集群NAS的极限性能,华为存储曾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成功地搭建过一个总容量为15PB的存储环境,运行了三个多月。当时整个机房的机柜都被用于此项测试。“即使我们的存储设备性能屡破记录,通过与一些客户进行沟通,我们还是感受到客户有更高的要求。”经宁补充说,“我们不断努力,希望我们的存储产品在各个方面都能更加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我们要让客户看到我们的进步,对我们产品的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有信心。”如今,华为的存储解决方案中心正在着手搭建一个100PB的存储环境。

在大数据产品方面,华为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架构。新的N9000产品采用标准化的存储服务器硬件架构,整合了华为自己的交换机等产品,形成了全分布式的、海量、易扩展的大数据平台,存储、备份、数据库分析等技术全部整合到一起。如果将华为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平台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最上层就是分布式数据库、Hadoop等,中间层是分布式NAS单元,下层则是分布式备份、归档等单元。这样一个完整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具有高弹性,可以从小规模开始部署,并可根据客户的需求持续扩容。

“在集群NAS等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推广方面,我们采用由点及面,从垂直行业先找到突破口的方式。比如,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研究媒资行业的几个重要子系统的存储需求,包括对时延、带宽和容量的要求等,然后根据不同子系统的需求找到与存储的契合点。”经宁介绍说,“华为存储从一开始就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策略经营存储业务。现在我们新的存储产品时,宣传资料都是先确定英文版,然后再撰写中文版。举例来说,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的媒资行业,率先在欧洲地区找到了突破口,德国、英国的一些电视台都采用了我们的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记者手记

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

11月15日早晨,作为华为成都新基地建成后第一批正式到访的记者,我们漫步在园区中,感受着成都冬日难得一见的温暖阳光。在生气盎然、规模庞大的园区内,间或分布着10多幢浅灰色的大楼。这些楼虽然朝向不同,但是外观几乎一模一样,难怪一些刚到园区上班的员工经常会走错路。属于华为存储产品线的大楼目前有4幢,最重要的还包括一个至少是全亚洲规模最大的解决方案演示和验证中心。待中心全部建成以后,那里将是华为全系列存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展示、测试和兼容性验证中心。

由于园区还没有完全投入使用,一些大楼的内部还在进行装修或设备安装调试。不过在序号为U7的大楼正门上方悬挂着的“欢迎存储产品线兄弟姐妹进驻”字样的条幅则表明,华为存储业务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两天的时间里,记者采访了包括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华为存储各重点产品线总监以及华为存储基层研发人员等在内的多位华为存储的员工。从他们身上,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已经深深融入到华为企业文化中的精神——不断学习,持续创新。

在华为统一存储部门负责Cache和QoS设计和开发工作的崔文林在三年前就是主动要求进入存储部门的。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认为进入存储这个朝阳产业,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他刚进入华为公司时,感觉华为公司就像是一个大学校园,每天他去上班时就感觉像是去上课。在一个平等、宽松、团结而又充满责任感的研发团队和氛围中,他感觉自己在不断进步,同时也为一个个新产品的诞生而自豪。

外界有人这样评论:华为赛门铁克公司回归华为后,经过几年合资公司的学习与实践,华为存储已经可以“毕业”了。华为存储产品线统一存储领域总经理张立武认为,华为通过不断学习,积极参与SNIA、SNW等国际组织与活动,逐步掌握了用IT的眼光、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掌握了站在宏观战略的角度上前瞻性地去考虑存储业务发展的方法论。但是,华为从CT领域跨界到IT领域,毕竟是进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以往华为在CT领域取得了成功,并不一定就能保证华为在IT领域继续取得成功。因此,华为存储部门还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11

面对互联网化的挑战,用户需要更加“快、简、稳”的数据中心,即上线快、迁移快、切换快,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简单、部署简易、运维简便,同时要保证数据中心业务的平稳运行。

不过,这些看似简单的需求却是传统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无法企及的。华三通信副总裁兼市场部总裁王巍在演讲中这样讲到,传统面向基础架构的数据中心由于追求单点性能、管理软件林立、系统过度冗余等问题,使得用户在面对快速更替的业务部署时难以驾驭。基于此,华三从面向业务的角度出发,推出了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华三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以华三VCF虚拟融合架构为基础,集计算/存储资源、网络资源、融合产品、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融合控制平台,融合资源管理平台四个层面的八个部分于一体,致力于帮助用户实现业务的“快、简、稳”。

从产品技术角度来讲,华三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四个层面可以说各有特色。其中,就硬件层而言,华三推出的融合硬件产品UIS,基于标准的x86架构,兼容性强、部署灵活。

在虚拟化层,华三自身就具备网络、计算、存储资源的多种虚拟化技术部署能力,无需依靠第三方虚拟化软件,也为实现上层更好的控制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融合控制层,华三通过引入VCF虚拟融合控制器,打通了计算、网络、存储部署以及相互联动的界限,实现了对物理资源和虚拟化资源的统一控制,使得数据中心的基础资源池化成为可能。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融合控制器可兼容传统数据中心的体系架构,从而能够帮助用户实现由传统数据中心向融合数据中心的快速、平稳过渡。

在融合资源管理层,高度智能的融合资源管理功能可进一步将计算、存储、网络等系统的管理功能融为一体,面向应用轻松满足融合资源控制、可视化业务编排、快速精确事件响应等多方面的需求。

从以上华三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构成不难看出,其关键还是在于融合控制平台和融合资源管理平台,或者说各部分之间紧耦合所发挥出的整体效应。华三解决方案部副部长李德刚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IT技术发展至今,各厂商比拼的早已不再是单个设备的性能、功能,而是各部分间的整合能力。

融合的这种理念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华三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各个层面。比如,就本次推出解决方案的硬件层而言,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之间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其采用Vstor,即零存储的方式,这样能够充分利用计算资源的存储空间,避免额外购买存储设备所带来的浪费。

数据中心存储方案范文12

1.1 云备份的含义

云备份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比如集群效应、分布式文件系统搜寻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然后统一对这些设备进行管理,使它们可以集中到一起共同工作,从而对外提供数据备份、存储功能。

1.2 云备份知识拓展

1.2.1 云备份的系统架构

云备份与传统的数据备份策略相比所重点考虑的就是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性。由于目前用户规模的扩大、网络环境的复杂,而云备份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上都需要接受巨大的挑战。目前的云备份系统架构分为系统支撑层、数据存储层、应用基础层、应用服务层以及用户访问层。这种系统架构的优点就是可以大规模地处理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满足了未来档案数字资源备份的发展需求。

在系统支撑层方面,除了提供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的支持以外,还要利用各种互联网媒介将不同型号的存储设备统一规划到一个大环境中进行管理,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并通过这个整体可以成功实现对不同型号存储设备的集中管理、统一监控,为云备份的其他层面提供便捷的服务。

在数据存储层,则是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在数据存储层,云备份利用网络技术将不同种类的数据统一存放,这样可以有利于集中统一的管理。将数据统一存放,就是形成了一个大的数据库,大的数据库可以为后续查找工作提供便捷。

在应用基础层,主要是将数据进行整合。应用基础层是云备份承上启下的一层,它不仅可以将底层数据和上层数据整合起来协同工作,还可以实现多种数据管理功能,以更好的性能对外提供多种服务。

在应用服务层,无疑就是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在应用层,除了可以进行数据的备份及访问,还可以享受更灵活的服务。在应用层开发出的新的服务,不仅大大提高了对应用层的利用率,还满足了客户多种多样的要求。

在用户访问层,用户要通过一定的授权,只有通过授权,才可以进入云备份平台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访问。

1.2.2 云备份工作流程分析

云备份工作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就是:云存储客户端在捕获本地客户端更新数据后,将其保存到云客户端。下面就来仔细分析云备份的工作流程。第一步,按照原有顺序转换档案。政府的电子文件和档案馆的档案资源一经被档案馆接收后就会以电子档案的形式被储存到本地客户端,作为备份的原有数据而存在。但是,进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原有数据的原有框架和顺序不被打乱,因为原有数据还将以重要的数据存在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标准。第二步,进行身份验证及安全监测。储存好的数据还要为了确定备份的优先级别和选择存储节点而进行重要的身份验证。身份验证以后,才能为数据提供安全性和可读性检测,从而为档案数字资源的可利用性提供保障。第三步,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最后存储备份。我们在进行数据筛选的时候,要以原始数据为主,谨慎选择数据,并将处理好的数据再次进行备份。

1.2.3 云备份与传统的档案备份策略的比较分析

云备份分为异质备份策略和异地备份策略,但是无论是异质备份还是异地备份都是对数据的多重性保护。传统档案备份就是在档案本地利用纸张和电脑各存储一份,这样单一的存储方式不能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使数据很容易流失。云备份优于传统档案备份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实现了对数据的多地区、多系统保护。云备份在对数字资源进行本土化保护的同时,还把数字资源在远端服务器进行保存。传统的档案备份无法与云备份进行比较,云备份可以提供多重保护,但是传统备份只能够提供单一保护,这种多重保护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2 档案数字资源的备份策略:云备份

档案载体是随着承载的信息容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随着载体容量的扩大,其安全性能及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档案是需要长期保存的,但是由于保存载体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使得档案无法长期保存,这一切的问题都是云备份出现的前提条件。由于档案数字资源主宰了档案的信息形态,所以档案的存储方式至关重要,而云备份的出现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云备份的存储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就为数字资源的存储提供了保障。

云存储的产生、发展是基于云计算的产生、发展,云存储和云计算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集群应用等功能,收集网络中各种不同种类的存储设备,并通过应用软件将收集起来的设备处于同一工作环境,一起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及查询功能。这样的一个存储系统,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及查询数据的快捷性。云存储是云备份的衍生,虽说都是为了对客户端业务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云存储只是对原有数据的保存,而云备份则是对备份数据的保存。云备份对数据的存储与云存储对数据的存储是异曲同工的,都是将不同种类的存储设备集合起来,一起为客户提供备份存储功能服务。

3 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副本的存放策略:多套多地备份

为了可以从实际出发解决档案数字资源的备份问题,就是要利用资源备份副本存放策略,建立起多方位的备份系统,即多套多地备份。多套多地备份,可以对数据资源进行多重保护。云存储具有三高一低的优点,即高容量、高安全、高利用率和低成本。从这些优势出发,建立起横向扩展的存储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存储方式。我们可以利用档案数字资源载体与信息可分离的特点,采用云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云备份,这可以把档案数字资源从以往的离线模式转变为在线模式,使档案数字资源的储存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利用云技术储存,不仅可以将档案数字资源的重要数据在本地进行存储,还可以把数据运送到远端数据中心进行存储,成功实现了对数据多重的保护,从而提高数据的存储安全性能。在云技术的保护下,不仅可以实现本地数据的备份及保护,还可以实现跨地点、跨数据的保护,通过多渠道备份来保障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