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模具专业论文

模具专业论文

时间:2023-02-19 18:28:53

模具专业论文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1

学校把技能大赛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建设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身份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与适应。

二、技能大赛促进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1、依据大赛的指导思想,调整课程模块化设置

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将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主要有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技能实训和岗位训练模块。例如,我院的学生在学完基础课后进行普通钳工实习,机加工实习,cad实训周,模具钳工实习四个技能实训模块。在学习完专业课后,进行模具拆装实训和模具加工综合实训,其实训项目是按照大赛要求并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项目。通过这种模块化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

2、根据大赛考核内容,提出项目教学法

针对模具专业职业技能教学要求,提出项目教学方法,把以学习课程内容转变为以学习技术,完成任务为中心,以多个项目体现其教学内容。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的要求是塑料模具结构设计,加工工艺设计,型芯和型腔的加工,模具CAE分析并优化设计。以《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为例,采用项目教学法,如学习注射模项目时,我们以手机外壳作为载体,使用pro/e进行设计、然后用CAE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最后用MasterCAM进行仿真加工,让学生熟练掌握该项目的学习过程,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技能大赛,加大实训教学改革力度

纵观近几年全国技能大赛模具设计项目的试题,都是现实生产中的一些真实产品。对于这些比赛的题目,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很难遇到,因此,我们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按照大赛的题目,使实训内容项目化。根据近几年我们专业团队对模具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将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一个项目。比如《模具拆装实训》,我们仅有一周的时间,理解内容较多,动手能力训练项目较多。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更容易学好这门课?首先,根据实训室的具体条件设置实训项目,制定实训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明确实训所需的设备、工具和材料。然后根据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分组学习,以任务驱动,完成实训项目。最后,学生写出实训报告,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非标准件的零件图。这种项目教学法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4、通过技能竞赛,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64-01

技能培训是职业学校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依据职业的现状,确定本专业训练目标。然而,职业学校培养出的所谓高技术人才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是因为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与开发不尽合理。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的重点就是保证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能够有效的使学生进行掌握。

1市场对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及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对于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而具体的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从事冲压成形、塑料成形等生产工艺设计与各种模具设计的设计型技术人员;第二,能够进行模具零件的生产工艺编制工作,以及现场作业指导工作中对问题的解决的工艺型技术人员;第三,能够有效的对生产运行进行主持,对现场生产进行组织,对生产管理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模具常见的故障进行有效判断并排除的技术性管理人才;第四,能够对相关高新设备进行操作,并加工模具零件的技术性操作人才。

针对上述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来说,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对上述技能进行有效的掌握,并保证自身具备一定的模具制作能力,对数控编程以及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够熟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具备现代社会就业所需的各项能力,进而使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2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1进行明确的专业定位。

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电子、计算机三大科学集于一身的专业性学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为专业定位过于笼统和理想化,使许多学生对数控专业技术的职能和理论知识都只是了解,不能真正的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没有高中基础的短短四五年时间内系统掌握几门技能和知识是非常困难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技术知识,理论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框架,实践教学则给企业铸造一块企业需要的定型技能人才。总而言之,职业学校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开发要别于普通高校,不能成为高中和大学课程的简单缩减,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

2.2建设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与理论课程。

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不断进行深化教改,以新智能结构为核心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具体的要求是:

第一,知识结构的整合。就是要学习政治理论、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面的基础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操作技术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对模具零件的生产工艺编制工作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要能够熟练的应用,同时还应学习计算机、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做到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全面训练,成为职业学校高专的高素质专业性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

第二,能力结构要求。在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提升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能力,即要具有较强的高新设备操作能力,在操作中能够合理的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对模具常见的故障进行有效判断并排除,对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产品有产品质量控制和分析的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和内容创新性。在理论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课程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安排,据统计较为合理的课程安排比列有公共课程占到29%,技术基础课程占到38%,专业课程占到33%,技能课程安排占到32%,按照合理的比例安排课程的学习。课程安排过后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的体系建设,要使专业课、实践课和基础课三类课程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相应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场地、师资一体化,促进学生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的精密掌握。在做到前面的两条之后还要对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实践进行制定、修改,尽量用一个教师对专业课程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课程,提高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计划要具备鲜明的职业学校教育特色,突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企业一线急需的高级应用型、适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安.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9(02):125-126

[2]王荣.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10(01):234-235

[3]杨冬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9(22):101-103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就业导向 会计专业 教学质量评价

一、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培养目标

会计学本科专业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

会计学作为应用学科,应用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将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多学科交融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外向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的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了解国际经贸规则及会计准则,具有国际眼光、外语沟通能力和国际文化基础,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初步的学术训练,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或社会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能力要求

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

1.专业能力。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准确地陈述和处理会计事项,撰写会计工作报告和财务分析报告,并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准,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进行恰当分析,及时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和规避风险的合理建议。

2.综合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较强的语言与文字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信息获取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培养领导才能。

(三)素质要求

1.人文和科学素质。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注重人文精神、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科学态度。

2.专业素质。学生需要具备会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3.身心素质。学生需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调控能力,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

4.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主要体现为:(1)爱岗敬业,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2)熟悉法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3)依法核算,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4)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堂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课堂教学课程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通选课等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应包括实验和实训课、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写作。

会计学专业各门类方向的培养方案总学分控制在140至160学分为宜,其中课堂教学课程的学分比重应不高于80%。

(二)课程设置

1.理论教学课程。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至少要包括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公司财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模块。会计学专业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参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与学分。同时,需要根据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与学分修读要求。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伸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同时,会计学专业应当着眼于学生均衡知识结构的形成,按照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与科技、语言与文学、健康与艺术、职业发展与就业、经济与管理等类别设置通选课。专业选修课及通选课的比重应大于25%。

会计学专业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为主的其他教学方式,在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夯实基本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的结合,根据就业为导向把会计课程体系设计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五大课程模块,构建科学完整的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模块,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21%。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数学、英语、体育、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

第二模块,职业基本理论素质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14.1%。具体包括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会计基础、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财经应用文(增设)。

第三模块,专业能力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40.8%,具体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第四模块,岗位能力拓展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20.4%。具体包括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资产评估、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证券投资分析、ERP沙盘模拟实训和会计专题,学期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教育与论文。

第五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3.7%。具体包括军训、入学教育、心理与伦理学讲座、领导艺术与行为科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校本课程等。

改革的重点放在第二、三、四模块,要使第二、第三模块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时间安排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时间相匹配;第四模块要注重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以往的流于形式的毕业实习改为先行观摩实践、同步渐进模拟实践、综合应用模拟实践和社会岗位实践。会计学专业应当充分使用案例分析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素材并指导学生提前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讲解需要将案例资料与经济管理理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理解经济管理实践的复杂环境,培养其经济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2.实践教学课程。为了弥补学生在应聘时所面临的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我们将整个会计实践教学分为先行观摩实践、同步渐进模拟实践、综合应用模拟实践、社会岗位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五部分。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至少可以得到相当于在企业工作两年的经验。

(1)先行观摩实践。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为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带领学生到校内模拟实训室及校外企事业单位等实训基地进行实地观摩,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及其主要内容,初步熟悉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

(2)同步渐进模拟实践。是在各个学期进行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针对每个学习完毕的知识点开展同步渐进模拟实践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通。同步渐进模拟实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业基础技能实践。①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训内容为凭证、账簿、报表编制原理。②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训内容为Word、Excel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实践。①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纳税会计、物流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企业核算、产品成本计算及核算、资金管理与经营决策、业绩考核、税收实务处理方法、企业内部及外部审计方法等。②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数据库编程基础、会计电算化、Excel与财务管理、SQLServer2000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电算化统计等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计算机程序设计、会计系统程序设计、电算化基本操作等。第三阶段:职业综合技能模拟实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会计模拟实验综合实训课和校内外实践训练,实训内容主要是进行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综合应用实训、模拟财务科的模拟会计工作岗位训练。另一部分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财务软件实务和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的综合实训课,实训内容为熟练使用金蝶、用友、会和等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3)综合应用模拟实践。是指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实训教学,主要是将财务会计、经济法、成本会计、电算会计、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知识融通起来,进行系统的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模拟实践,将会计相关理论知识连贯起来,形成较为综合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今后进行具体会计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财会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

(4)社会岗位实践。社会岗位实践分为暑期校外岗位实习和毕业校外岗位实习,改变以往到大学四年级才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的做法,鼓励学生每一个学期放假都到企业进行实习,并规定相应的学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掌握实际会计技能。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更为用人单位所青睐。

(5)毕业论文(设计)。会计学专业应加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导向,体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毕业论文,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或实践运用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三、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一)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1.理论课堂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1)专业能力关键指标:通过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考核成绩来体现。(2)综合能力关键指标:通过手工做账能力、电算化做账能力、成本核算能力、报税能力、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能力、报表分析能力等考核指标来体现。(3)综合素质关键指标:通过军训、入学教育、心理与伦理学讲座、领导艺术与行为科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课程考核成绩来体现。

2.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体现如下几点: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会计专业的特色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即确定战略目标,同时将战略目标细分为四个重要的相关方面,首先是财务指标,即会计专业为学院贡献了多少利润。其次是客户,主要是提高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对会计教育的满意度。其三是业务流程教学过程,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改革应该是重中之重,包括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其四是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可以通过学生考研通过率、从业资格通过率、助理会计师通过率等指标来考核。同时会计专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软硬件设备、优质的后勤服务等。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及评价标准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会计实践活动和岗位要求分析入手,根据企业会计岗位用人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优先,以素质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围绕企业会计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等职业能力来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项目,同时也要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内容、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

1.专业能力目标(25分)(见下页表1)。

2.综合能力关键指标(25分)(见下页表2)。

3.综合素质关键指标(25分)(见下页表3)。

4.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指标(25分)(见下页表4)。

由于独立学院长期以来习惯于过去的考核模式,因此要保证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必要对学院和会计系内部的组织文化进行变革,以减少实施的阻碍因素,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削弱等级观念,在执行评价考核过程中要及时协调、沟通;不同的职工之间要持有积极、客观的态度全员参与,从而使我们的办学能力与水平、教学质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能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政府满意、学校满意。X

参考文献:

1.曾海霞.对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5,(29).

2.高云.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6,(08).

3.田松.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2006,(12).

4.代玺玲.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5.刘平.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6.徐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4

通过对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在市场上进行广泛的调研,对职业院校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进行明确的定位,确定合作企业的类型。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特征就是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该专业面向的主要核心岗位群体就是模具的设计、模具的制造以、模具加工和装配以及模具的调试等工作,因此,对该专业合作的企业应该是现代模具生产和加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了集中、培养那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综合全面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要求其具备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专业理论和该专业相应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数量的掌握模具设计、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技术等几个方面的职业要求,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模具维修和养护的专业能力。在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岗位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意识,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创新。 

二、开展校企深度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的重要支撑,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实现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此外,通过学校和企业深度的合作,还能够实现专业共建和人才共享的目的,能够全面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根据专业的定位要求,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将企业引进到校园中。在选择企业过程中,应该选择那些具有研发实力的龙头模具生产和加工企业,这样能够切实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三、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 

1.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分析 

对于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具备以下几种,首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的文化素质基础;其次,是掌握与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相关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再次,掌握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中的冷冲工艺和冷冲模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和塑料模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第四,掌握现代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最后,对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几种材料进行分析和了解,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处理工艺进行全面的掌握。 

2.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 

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了核心能力结构和一般能力结构。首先,一般能力结构主要指的是人才应该具备专业的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加工和制造能力以及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和软件的能力,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设备实现实现模具的辅助设计和制造;其次,一般能力结构。主要指的是要求人才具备维修、保养模具的基本技能和在生产第一线能够从事模具质量监督管理和质检工作的能力。 

3.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 

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想道德素质。这方面的素质是从业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树立用户共产党的意识,遵守国家纪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其次,是职业素质。也就是要具备较高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对问题能够认真对待并及时解决,更快的适应周围环境;最后,就是身体和心理素质。应该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心理,保证自身的面貌精神积极向上。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5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院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我们先后申报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模具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培训的研究》两项课题,现已全部结题。笔者也先后参与了以上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就研究成果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做以总结,算是抛砖引玉。

一、下厂调研,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专业教师到兄弟公司(与我院一墙之隔的吉利集团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汽车路桥和宁波生产基地)和黄岩地区陶氏模具集团、黄岩模具厂等多个模具厂家现场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对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二是组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进行讨论,确定本专业目标定位。

通过考察参观和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应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大专学历层次、懂得模具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掌握模具加工工艺,具备模具制造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同时又能与他人协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推行模块式教学

1.专业课程合理设置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宗旨,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

(1)专业理论适度。专业课程学时计划在310学时左右,占理论课总学时的35%。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

(2)注重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周数在64周左右(占三年总周数112周的57%),重点放在基本技能培训、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和与模具企业岗位的适应性训练的环节上。

2.推行模块式教学

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如图1所示)。

图1教学内容的三大模块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我院模具专业普遍存在“填鸭式”教学方式,挂图上看模具、黑板上画模具,使得原本较深的理论知识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变得更为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我院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首先是满足《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操作技能。增加《模具拆装与测绘》、《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等课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育认知规律,按照“模具拆装―模具结构认知―模具测绘―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课程设计”的顺序进行一体化教学。

2.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依托吉利集团办学优势,在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收集了多种汽车小型冲压件和模具50套以及6台24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组织学生选取典型结构进行拆装、测绘和画图,并进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在宁波均胜汽车电子公司与黄岩模具城的帮助下,收集了15套中小型塑料模具。设置了4台16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模型和展示板等教具,为塑料模具拆装、测绘、结构分析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3)硬件、软件两手抓。在配置硬件的同时,进行展示板(模具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课件的编写,结合多媒体教学,构建理实一体化的立体化教材。该教学基地已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3.积极发挥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作用

上述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09年首先建成,已在我院模具专业08级、09级《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与测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10年年底初步建成,今年在模具专业10级《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刚刚进入试使用阶段,目前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并计划逐步开展塑料模具拆装、测绘、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

(3)结合我院原有模具钳工实训条件和培训经验完成对学生模具钳工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

(4)在我院模具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2010年3、4月间对吉利集团兄弟公司中参加全国模具工技能大赛的选手进行系统培训,并取得了团体第一和多项个人奖项的喜人成绩。

四、定位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技能

学生动手能力强应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因此,应以“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应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得到有关生产认识、观察和操作的实践机会,结合校内基地的仿真和模拟训练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得到良好训练和培养。

我院已与同属吉利汽车控股集团的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公司车身厂、冲压厂和模具维修服务中心为我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院已安排数届学生到该公司进行生产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

现在,我们正积极努力,与学院周边相关企业开展联系,争取为09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和10级学生的认识实习开辟更多更好的实训、实习基地。

2.抓好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选择高职毕业设计课题时,应突出实用性,重视产品化设计,尽量选择来自生产一线的题目。也可将毕业设计安排在工厂中进行,让学生在定岗实习过程中边实习边设计,要求学生把实习过程中所用的模具绘制成图纸,将相关的工艺流程编制成工艺卡片,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法学专业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我国高校传统的法学专业的授课特点更注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造成法学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将法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象,致使新毕业的法学专业大学生要用很长时间来适应所从事的法律工作。近年来,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是单纯的讲解法律条文,更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法律条文的能力。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高校法学专业培养学生将法学理论应用到实践案例的有效方式。但是,目前各高校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致使该课程的教学无法达到其预期的标准。

一、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的现状

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指在高校法学专业教学中将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我国各高校法学专业对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开展模拟法庭时间教学时,仍存在很多问题。

1.分配给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偏少,教学内容单一

各高校在法学专业课程各阶段教学课时的分配中,整体上仍然是偏向于法学专业基础理论的课程,实际分配o模拟法庭时间教学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偏于单一化,造成及时设立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是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在将法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面无法满足大学生毕业后的执业需要。

2.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过程中,重“模拟”而忽视了“实践”

由于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需要,加之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以及在实践中各种案例的多样化等因素影响,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会更偏向与将已发生过的典型的完整的案例作为模拟实践对象,在模拟法庭实践过程中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了“模拟”案例上,并且在模拟法庭的审判过程中,往往忽视各种实体法在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而将模拟法庭变成了一场场法学专业大学生辩论赛。这样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很难促进法学专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如何将理论结合实际。

3.在高校中负责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丰富的法庭实践经验

在高校中开设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课程,该课程本身就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负责该门课程的高校教师也应具有丰富的法庭实践经验,能够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法律条文应用于各类案例中。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法学专业指导教师只能熟练掌握自己所负责的法学专业课程,而缺乏对其他法学专业课程的了解,同时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无法满足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课程需要将法学专业课程是实践相结合综合教学的需要。

4.在模拟法庭实践课程结束后,缺乏综合性的分析

在存在前述三项问题的基础上,负责该课程的大学教师很难运用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来为大学生在模拟法庭实践课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长此以往,使本应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模拟法庭实践课程转变为一门用案例进行程序法教学的课程。

二、对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的思路

1.对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由于在进行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运用法学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辅助运用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高校法学专业在设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过程中,在相应增加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课程课时的同时,应该根据课程需要为法学专业大学生增设其他相关学科的选修课,拓展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面。

2.更加真实的进行现场模拟

为了更真实的进行模拟法庭实践课程,高校应为该课程准备模拟法庭专用教室,教室中基础设施应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中的具体要求,置备国徽、审判桌椅等,并参照真实法庭的布局进行摆放。在进行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强调实践,遵循各庭审环节的完整性。杜绝为了节省课时而出现省略某些非重点的庭审环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件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避免在进行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前透露该案件的真实审理结果的情况,以免影响学生在进行模拟法庭时无法自由发挥。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训练学生在面对各种状况时候的应变能力和谈判技巧。

3.具备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

教师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角色是无法被替代的,面对当今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对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日益重视,不仅要求该门课程的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更要求该门课程的教师具备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教师也应该不断向实践学习。高校法学专业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联系当地司法实务部门为教师搭建实践学习平台,为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业大学生做好基础建设准备。

4.设立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课程后的考核评价,应该完整考虑该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的具体表现情况。将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在模拟案件中担任不同角色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面对未知状况的应变水平都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全面综合考核评价学生,为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和明确自身弱势做出辅助总结,明确自身努力方向。

三、结语

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非常有效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在实际运行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各高校法学专业仍然要不断探索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情况,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同时,高校法学专业应该邀请或者聘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法官等实务人员为学生讲解在实务中如何应用法学专业知识或者为学生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平台学习各种实体法和程序法知识,持续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省级实训基地;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工学结合;职业岗位群;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29-03

从模具用人企业反馈的信息看,目前企业急需的是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模具人才。而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不能迅速地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模具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进行开发,面向用人单位,建立以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领域课程。它与冲压设备、计算机技术密切联系,属于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课程。通过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使学生熟练掌握冷冲模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典型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更不能达到自行设计中等复杂模具的技能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对模具人才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定位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结构,实行情境化教学;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方式,设置了《冲压模具实训》课程。详细开发流程图如下页图1所示。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讲训并重,学练结合,融入企业标准,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点,一体化模式组织教学,如下页图2所示。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达到能分析、会计算、懂设计、强操作。能分析:能准确分析模具的结构组成和动作原理;能正确分析制件的冲压工艺性,并制定其生产工艺方案;能分析常见冲压工艺的主要质量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会计算:能正确进行模具设计的工艺计算,并具备模具标准件以及模具材料的选用能力。懂设计:掌握模具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能够完成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模具设计任务。强操作:能够独立完成冲压模具的安装、调试与制件的生产工作。

教学内容

课程以校企双方共同精选的零件为教学载体和实训载体,通过对学习情境的学习和实训,可以使学生直接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依照工学结合思想,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项目任务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并把职业道德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每个教学模块及下面的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教学模块1到4形成两条职业能力培养主线,工学结合学习情境的设计如表1所示。

内容选取 课程从内容选取上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本着“基础知识够用,兼顾后继发展”的原则,按照模具设计的工作流程整合序化了教学内容,并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整合思路,按照“知识+实例+实训”的教学模式,做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内容组织 课程设计了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和成形模设计四个教学模块,并通过教学载体4个典型零件,进行冲压模具设计案例为教学载体来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模具拆装实训、生产认识实习、模具安装与调试实习以及课程设计。

表现形式 四个模块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图3所示。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实践操作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因此,传统的偏于理论知识讲授的方法不能适于现在学生的学习,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进入企业什么都不会。

教学设计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选择企业真实零件为载体,序化教学内容,难度由浅入深、零件形状由简单到复杂,按照模块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组织课程内容,设计理论实践一体、项目导向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贯穿学生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项目训练到综合项目训练的原则,按技能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培养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按照“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思路组织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创建了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有:实例观摩+实际演练教学方法、启发互动教学法、学评一体化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在一体化场所,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教学与实物现场想结合的手段,拓展教学资源,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队伍建设

要实施《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教学,硬件条件都具备了,关键是师资。“双师”化的专兼结合教师很关键,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教学过程难以控制。多年来,我校一直注重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引导专业教师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已经成为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100%。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教学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每个学习情境由一名校内专任教师和一名企业或行业兼职教师承担;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互补长短,在教学过程中以师傅的身份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依据工学结合的思想,通过系部教师同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共同论证,从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职业岗位群出发,将每一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归纳出模具专业的职业能力,融入企业或行业标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点,建成工学结合优质《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

参考文献:

[1]赵建新.高职教育“四化一体”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6):89-89.

[2]金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82-83.

[3]陈莉,万克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1(1):137-138.

[4]王宇红,黄良,王宇航.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6):127-128.

[5]姜雪燕.浅析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185-186.

[6]孙德志.《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吉林农业,2010(10):217.

[7]刘孝光,潘培道,胡昌军.基于冲件加工过程的《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学方法[J].池州学院学报,2011(3):142-143.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教学方法;达成目标;前途光明

模具是保证批量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一批产品生产质量的优劣是模具制造质量的体现。当今世界模具加工技术代表了这个国家整体代业水平的高低,从此可看到模具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一、模具制造概况

1.模具制造技术发展状况

模具制造技术是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先进、精密和高自动化程度的模具加工设备,如数控仿形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精密坐标磨床、连续轨迹数控坐标磨床、高精度低损耗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慢走丝精密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三坐标测量代等模具加工和检测设备的应用,拓展了可进行机械加工模具的范围,提高了加工程度,降低了制件的表面精糙度,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充足的,高质量的,品种系列齐全的模具新型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制定了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和模具基础技术等50多项国家标准,近300个标准号,基本满足了国内模具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

2.模具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今后模具制造技术将向着模具精加工向高速加工发展,成形表面的加工向精密、自动化方向发展;光整加工技术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反向制造工程制模的发展;模具CAD/CAM技术将有更快的发展。

3.模具制造业人才培养概况

长期以来,我国模具制造业处于较落后的地位,究其原因有设备、材料等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对模具制造业人材的培养乏力,没有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人才。长期以来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力根火种”的方式,由于培养对象文化基础较差,对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知之很少,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新的突破。近年我国大量引进和学会国外模具制造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使得模具制造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引进技术不等于拥有掌握技术,要使模具制造有全面崭新的突破必须加强人材的培养和储备,放眼全国大专院校,至今有模具科系的凤毛麟角,中专和职业学校设有模具专业的也少之又少。在模具行业的专业人才大多都是从学机械等其它专业转行过来,这和模具制造业的发展是极不协调的,模具制造业求贤若渴。

二、中职学校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多年来教学实践我感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与实践结合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名不符实的教学,既消耗了老师的精力,又让莘莘学子们的收获甚少。根据自己多年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制定了一份适合培养中职模具人材的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制订

模具制造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设计、生产、装配、试模和维修,一个人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从始至终完成,它需要一个团队。我们中职学校培养的模具人才,需具备什么能力,要达到怎样目标是我们的必须明确的,那就是能根据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完成一付模具制造中钳工基本能胜任的工作(划线、锯、锉、钻、铰及装配等)。有了钳工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模具钳工。一个合格的模具钳工除须具备很强的钳工技能外,还需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因为他是模具生产计划的拟定者、工艺路线的制订者,是模具制作团队的组织者,一付模具制造质量的好坏,生产效率快慢,生产成本的高低与他有最直接的关系。我的教学计划正是在这个思路基础上制订出来的。

2.对教学计划的说明

A、中职学校新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的,对未来要去做什么不知道,新生安排一周的参观学习,就是为了使学生们搞清学什么,为什么学,然后填写参观报告(含参观企业概况、生产的产品、模具种类、成型设备、以及观后感等内容),经过此环节才能为后续的理论和实作教学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B、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时间设置各一半,即均为一年。

C、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与模具生产有直接关系(其它无关课程不上或安排少量课时),在教学中要有着重点,不是整本教材缺一不可原书照教,而是要选择与模具有关联的章节,如数学知识,主要强调对几何形体的面积,体积及周长的计算能力(无应用价值的纯理论知识可删除),语文的讲授主要针对公文书写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即可。工程材料、公差等课程,要选择对模具有了解的教师行课,这样他们才能有机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模具无时不在的氛围,使模具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在注重专业意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主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思想品德高尚,爱国、爱家、举止行为规范,尊长、爱幼、有强健的身体是造就人才的基本,因此安排了体育和思想品德。

D、专业课程主要围绕模具生产来设置的,有《塑料模》、《冷冲模》、《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金属切削加工》、《数控加工机床》、《机械加工工艺》、《钳工工艺学》课程等。

E、模具拆装实验室是培养模具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包括钳工台、各种模具及装配图和零件图、检测仪器、各种量具、拆装工具、油、棉纱,条件许可最好有一台塑料成型机床,这是同学们对模具理解,建立模具概念,知晓模具结构,掌握模具拆装方法最直接的地方。

F、实训基地各工种的指导教师,须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G、模具班学员要求基础知识较好者进入,每班不能超过40人,人数过多会给教授示范和实训带来较大困难。

H、测评或考试应按教学达成目标来进行,如第一期各科理论知识均用随堂考查方法进行,对达成目标才进行考试,这是对学生在经过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后能否具备综合应用最好的验证,也是最合乎实际的,以后各学期均应按此方法进行。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9

一、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知识结构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操作三大模块构成。在构建模具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学校应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注重学生模具加工制作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专业层次及培养方向的需要,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基础情况和专业理论课与技能实习课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牢固掌握模具组装、调试与维修的中级或高级技能,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

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可设置语文、数学、物理、计算机操作等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应广而简,主要以“模具钳工工艺、冷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塑料成形工艺与塑料模设计、模具CAD/CAM、数控加工与编程、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等专业知识为主,要少而精,针对性强。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多少,就讲多少,“精”以实用性为度,突出实践性。同时应淘汰原有教材中落后、陈旧的知识,补充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保证学生就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模具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模具制造加工工种多、工艺过程长、应用的工艺、刀夹量具、机床等多而复杂,体力劳动相应多且大;模具的装配、试模与维修涉及到配合、分析、动手操作等能力,要求高而复杂;模具设计要求运用机械制图、公差、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具专业知识及电脑应用等知识,其深度、广度、复杂性及应用时的综合能力,相应要求较高;除了学习上述各种知识外,还必须做到手、脑、体并用,既要手、脑并用学习模具设计,又要手、脑、体并用学会模具制造、装配、调试与维修等。实训内容是以模具钳工錾、锉、锯、孔加工等基本功为基础,提高学生普通机加工如铣、磨、车等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数控加工中心编程、加工技能和电火花机床操作使用。模具装配、调试、维修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安装、调试、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学校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加强实训,突出应用,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和需求,合理安排其相关课程,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方法

职业技术教学的特点是将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集中于一体的办学模式,它是以空间换时间,既在学校课堂中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又在实习场地或生产车间进行理论实践的半独立学技能的学习方式。教学步骤必须明确而详细,教学手段必须多样且可行,才能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另外职业学校的生源复杂,接受能力差异较大,是职业教育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学校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教材中专业术语多、图样多、工艺参数多、结构复杂等特点,教学时应将重点知识重点挑选出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讲模具图样、结构原理时,可采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讲成型工艺及过程时,最好方法是现场参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讲各种模具结构时,利用录像、动画、课件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可达到身临其境、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点,但育人理念却是一致的: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多层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模具教学的过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导,让学生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及自身的经验,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程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到创新的艰辛与乐趣,进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日常授课中,调整好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的关系。专业基础课、文化理论课要以专业实训课为中心,凸显实训课在职业学校课程中的中心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重点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萌发好奇心,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让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前景、目前的就业形势、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用人机制有所了解,使他们一开始就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逐步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意识。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增加对模具零件测绘练习,提高对模具结构的了解,初步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试模及修模的过程。实习教学期间,选出适合的模具设计方案,在实习老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分工、人人动手,按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和要求分别进行车、铣、磨、钳、数控、电火花等加工工种的加工,把模具零件制造出来,并装配、调整、试模及维修,通过教学步骤和手段以及一体化教学方法的采用,能达到模具设计、制造、试模、维修的“一体化”教学要求。

教师要更加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是只看重学生学什么,而是怎样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适应创新型学校的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在教学中大胆引入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新的教学方法。学生除了学习操作技术外,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别是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影响也特别大,同时要及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节约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

习惯。

三、产教结合

在新形势下,“普高热”在各地不断升温,加之高校连续扩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不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广大职教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产教结合”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因此,职业学校就要加强自身适应能力,更新办学观念,利用现有资源,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功能,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学校的传统印象和看法,还可带动学校的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从而使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由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励了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热情,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冲压工艺及模具;科研;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36-02

河南科技大学(原洛阳工学院,下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原机械部重点学科、河南省第一层次重点学科。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是材料加工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专业课。河南科技大学将冲压工艺及模具作为一门独立而又完整的课程最早是由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提出的。在全国高等学校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中,冲压工艺及模具始终是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课。河南科技大学从1976年开始为金属压力加工(锻压)专业开出此课,后逐渐拓展到模具类专业方向(本科),课程名称由冲压工艺学发展到现在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授课的模具和塑性成形专业本科生每年100多人,其中4个是模具专业班,1个是塑性成形专业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传、帮、带,已逐步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教学、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深度,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2009 年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任课教师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教育质量。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依据洛阳独特的产学研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锐意改革,建立了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科研促教学推动课程群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体系[1-5],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科研促进专业培养体系的完善

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模具和塑性专业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办出了特色,专业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从单一的中文教学到双语教学,模具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A、56学时,塑形成形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B、48学时,采用双语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冲压工艺及模具课堂教学主要讲授:(1)冲压基本工序:冲裁、弯曲、拉深、胀形与翻边。(2)板料的冲压成形性能及成形极限。(3)冲模结构与设计。(4)冲压工艺设计:编制冲压工艺过程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冲压件工艺过程方案编制实例。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针对所授内容,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和作业,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1)1周的认识实习,4周的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的一次预演。生产实习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得天独厚的洛阳地域和行业环境为学校开展实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有中国一拖集团、洛阳LYC轴承、中信重工、中铝洛阳铜业等一批在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的国家特大型和大型企业。(2)进行4 个具

有典型意义的冲压工艺及模具实验:冲裁实验、拉深实验、板材的冲压成形极限实验和冲模拆装实验。(3)3周的课程设计,选择生产中的零件作为设计内容,让学生从原材料板材开始到零件的整个过程进行设计: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确定冲压件的最佳工艺方案;确定冲压模具的结构形式;选择合理的冲压设备;绘制冲压模具零件和冲压模具装配图;编写冲压工艺文件和设计计算说明书。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把在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转化到教学内容中,形成了理论水平高、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日常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强调了塑性成形原理及其与各类冲压工序之间的关系。通过认识实习,冲压实验、生产实习,冲压课程设计,学生能初步分析各类冲压成形的变形规律,认识典型冲压成形工艺方法、模具结构,掌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方法、冲压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方法。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获得理论知识转化成科研的能力。经过毕业设计,学生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并且让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课程知识、查阅资料、设计计算等许多在工作中有用的东西,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性和模具专业的教师还经常邀请一些企业高工指导毕业设计,使学生学到生产实践中最实际的内容。模具和塑性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方向,与冲压工艺及模具相关的占30%左右。如2008年至2013年,毕业设计每年冲压工艺及模具选题人数分别为43,37,51,32,34,50人,每年模具和塑性专业相应的总人数分别为138,134,135,106,121,160人,毕业设计选择冲压工艺及模具方向的比例分别为31.2%,27.6%,37.8%,30.2%,28.1%,35%,远高于挤压工艺及模具、锻造工艺及模具、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超塑成形工艺及模具等所占比例。如拖拉机油箱拉深成形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 后壁板拉深成形工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等等。

材料学院对毕业论文有严格的程序要求: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写开题报告,学校督导检查组在毕业设计期间不定时抽查。指导教师之间互相审阅学生的论文,给出定量评价。论文格式审核员对每篇论文进行审查。模具和塑性专业教师对毕业生论文(设计)进行量化综合评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为不及格的毕业论文(设计)推迟毕业,与下一届学生一起再次进行毕业设计。

二、科研促进教材建设

为了保持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的国内领先水平,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课程选用国内外最新的同类课程教材,如:华南理工大学夏琴香教授编著的《Stamping Forming Technology and Die Design》双语教材,国外John A.Waller编著的《Press Tools and Presswork》。在引进教材的同时,学院教师积极编写进教材。塑性和模具专业的教师在科研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并将其科研成果编写进教材中。早在2002 年,苏娟华教授参编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冷冲模设计及制造》教材, 并在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理工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职业技术学院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4年陈拂晓教授参与编著《超塑性应用技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老师参编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锻压手册》(第3版)。2008年杨永顺教授和郭俊卿博士主编出版全国规划教材《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张彦敏博士主编教材《有限元数值模拟在金属塑性成形中的应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三、科研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学院长期重视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基础好。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已获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曾荣获部级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特色专业、部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塑性和模具专业有17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分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他们承担了多项部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先进的科研究成果充实、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了教学改革。陈拂晓教授主持部级精品课程“金属材料成形基础”,同时主持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研究与实践”。苏娟华教授主持河南科技大学教学教改基金项目“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双语教学探讨与实践”;河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项目“冲压工艺及模具”;参加河南省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宋志真副教授主持河南科技大学教学教改项目“塑性成形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基础研究与实践”。

四、科研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河南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科技活动, 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的评审。冲压工艺及模具精品课程一贯注重同学开展课外科研活动, 申请多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张彦敏博士指导了大学生沈丽的“基于VB的专业课程设计系统制

作”; 2012年杨正海博士指导了大学生杨晓倩的“塑性

变形工艺对铜基粉末冶金载流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宛琼老师指导大学生赵运运“的点焊拼接板拼对线受拉剪作用的实验与模拟研究”。

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地域和行业办学优势,体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特点,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形成了具有双语教学特色的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提高了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桂萍.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J].中国农业教 育,2005,(4).

[2]黄海午.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 2011,(12).

[3]苏娟华.双语教学在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中的实践[J]. 高教论坛,2009,(4).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11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高等教育类型之一。同其它高等教育类型一样,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也面临着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因素的多重挑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切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使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及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层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1、5"要素进行了构建和研究,最后对该模式的实现保障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划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人才类型不同,其担负的任务也不同: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任务是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第一线利用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在这个阶段和层次的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将具有专向培养潜质的“毛坯”,培养成具有社会特质的“产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从业品格塑造、专门知识构建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层次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较高的从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由不同类型的院校来完成,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培养,因此又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本科”和“应用型”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其它类型人才在人才品格、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特点:

人才品格: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格,自信、进取、诚实、守信、较强的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专业意识、科学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身心素质。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跨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应的科技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实验、制图、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和基本工艺操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层次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它具体涵盖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该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实施该过程的管理和评估制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学校、学科(或专业)和课程三个层面又可将其分为宏观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或专业层面人才培养模式和微观人才培养模式。

宏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国家或学校根据国情和人才培养战略所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目前国际范围来看,主要有通才模式(以美英为代表),专才模式(以法德为代表),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通专结合的模式。根据我国国情,上述三种模式都有其采纳的合理性,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分类指导。少数名牌大学由于其生源质量高,办学条件好,毕业生继续深造和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比例较高,应采用通才培养模式;专才培养模式应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可采纳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为实现其人才培养规格所采取的培养方式。由于人才培养规格涉及到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心理和体魄诸方面,也就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其中不同规格人才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上,这也是当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被关注较多的主要原因。学科或专业层面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微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其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上述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宏观人才培养模式,微观人才培养模式又必须主动适应和服从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以培养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规定。国际上公认人才质量应包括知识、能力和品格三个方面。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归纳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方面的目标是“基础扎实、口径适中”,能力方面的规格是具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素质方面的规格是综合素质高,具备执业的社会道德标准。由此,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口径适中、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

(二)培养方案:为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要从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执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能力分析,分别确定各专业两大教学体系即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两大教学体系并行、融合、交叉,并把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在强化能力培养的同时,在知识的构建上还要注意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应用型本科以行业需求为本位,由于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技术更新快,且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因此应该特别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

(三)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应用型本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有机结合。①有针对性、有选择性构建基础模块,为专业教学服务。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不应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针对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有选择性构建基础模块,同时有助于学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间转换。②加大应用型专业模块比例,确保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应该高于学术型本科人才,而一定数量的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是保证专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的前提,因此应该加大应用型专业模块的比例。③提高核心(主干)课程的实验课时比例,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应该适当提高实验课时比例,而且理论课、实验课应该保证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与关联,压缩验证性实验,加大二次开发性质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作为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的实验,应该作为一个模块课程加以系统设计,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④引入跨学科类课程模块,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工程教育为例,应该引入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树立大工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社会意识。

(四)教学模式: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文社科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为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比如:工科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上可以广泛将现实生产中的方法、技术引入现场教学,即课堂与实验室(实习基地)合二为一;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经济法等文科课程,可以广泛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撰写应用性的课程论文;财务管理、法律等课程,可以运用教学软件、模拟课堂进行模拟教学;结合项目教学,可以在所有专业的专业教学阶段广泛开展模拟现实生产情景的仿真式、研讨式教学方法。

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行的。为了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完善其保障条件。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重理论,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这种教育思想在办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反映。某些政策导向,特别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认识不统一,分类指导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导致了高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建立起准确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才能切实地改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科学、准确定位,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区域性特色

科学、准确的定位,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里的“区域性”包含两种语境:其一,地理概念语境,即地区、地方;其二,专业概念语境,即相关专业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区域性”同时含概这两种语境。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所具有的人才特点及专业优势,决定了这类院校必须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特色鲜明。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以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领域,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三)强化教师的实践背景,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相当的学术理论水平,而且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到人才考核的完善的用人机制。①人才引进。在学校招聘的新教师中,有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应占一定的比例,应当把这种经历视为与学历、职称同等重要。学校还应从实际部门聘请一批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应用型专业课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②人才培养。目前,不少学校都出台了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政策,应当同时采取切实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实际部门工作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③人才考核。应该尽快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师考评机制,在教师聘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各方面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从政策层面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并积极投身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学产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

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办学的前提和标志之一,学产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强企业技术实习环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学产研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能力;再次,要加强在实验室建设中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缩小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际工作环境中所用仪器设备的差距,寻求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最后,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中的作用,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实践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高校应首先树立积极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的意识,设立专门的学产研合作教育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等各方面广泛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同时积极开展应用型科技合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服务。

(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作保障,为此:①建立弹性学制,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完善学分计算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②结合模块化教学改革,建立模块负责人制度,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加强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③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级的成绩评定方式;④建立教师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⑤加强跨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术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学术团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⑥完善对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使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真正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实施,避免操作过程的弱化。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12

论文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模式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后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这对工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论文选题、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都在5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大量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走向社会实际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诸多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工程领域的实践环节。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与答辩等都要有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其中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题的质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样,选题如果脱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研究内容太理论化,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选题,要从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选题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也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性课题;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验证;选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实际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

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模式研究

1.论文选题范围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导师已有课题确定选题。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相融合,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论文选题。从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工程实践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深入实践、广做调研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确定论文题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这种选题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设计、研究与实际制作,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

2.论文选题模式

从生产实际出发,工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根据多年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选题。

(1)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要求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产品达到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论文。该类题目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进行设计研究。要求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3)工程应用类论文。该类题目直接来源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该类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专业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专业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具可执行性。

(5)调研类论文。该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命题,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