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时间:2022-11-05 21:51:58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1

立冬由来已久,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对“立冬,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声‘一样,是建立、 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译‘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难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水面初疑,未至于坚也。即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

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诉。即土地也开始冻结。

雉入大水为屋: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难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关于难入大水为屋,古人有很多解释。难为野鸡似乎没有多少争议,但关于屋,有多种说法。

《淮南子》:屋为大蛤。《玉篇》亦曰:99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屡蚌,非蛤类乎?《礼记》之注曰:蛟属。

《埠雅》又以蚌屋各释,似非蛤类。

然按《本草》车鳌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屋,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中屋气成楼垣。”

《章龟经》曰:屋大者如车轮,岛屿、月间吐气成楼,与蛟龙同也。则知此为蛤明矣。况《尔雅翼》引《周礼》诸家辩屋为蛤甚明。《礼记》之注,以谓难由于蛇 化之说,故以雉子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腰下尽逆鳞,知之悉矣。然复疑之,一日状似螭龙,有耳有角,则亦闻而识之。不若《本草》、《章龟经》为是即 一物耳。

大水,淮也。《晋语》日:雉入于淮为蜃。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 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 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 已达一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一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 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的最佳时期。

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

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2

二十四个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长期总结天文、气象与农业之间的关系而创造出来的,是我们先人高度智慧的体现。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寒暑变化与农时季节的规律和特点,不仅对古今农业生产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疾病防治乃至养生保健,也都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影响,每年的“四立”和“两分、两至”,就是古人十分注重疾病防治和讲究养生保健的节气。不仅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对节气很熟悉,而且在世界各国定居的众多华侨之中亦广为流传。那么,二十四节气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值得认真加以探讨。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有关节气内容的是先秦典籍《礼记》和《吕氏春秋》。在《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里,对节气就有文字基本相同的记载。诸如,孟春之月即农历正月的头一个节气是立春;盂夏之月即农历四月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夏;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节气为立秋;孟冬之月即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节气为立冬。又如,仲春之月即农历二月“日夜分”,实指春分;“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实指惊蛰;季春之月即农历三月,“时雨将降”,实指谷雨。仲夏之月即农历五月,“日长至”,实指夏至;又说“小暑至”。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凉风至,自露降”。仲秋之月即农历八月,“日夜分”,实指秋分。季秋之月即农历九月,“霜始降”。仲冬之月即农历十一月,“日短至”,实指冬至。由此可以看出,《礼记》和《吕氏春秋》所提到的节气仅有10多个,说明先秦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到了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形成。据,《汉书・律历志(下)》记载,夏历即农历正月为立春、惊蛰;二月为雨水、春分;三月为谷雨、清明;四月为立夏、小满;五月为芒种、夏至;六月为小暑、大暑;七月为立秋、处暑;八月为白露、秋分;九月为寒露、霜降;十月为立冬、小雪;十一月为大雪、冬至;十二月为小寒、大寒。由上可知,西汉时期的二十四节气,只有春3个月的节气顺序与今天不同,当时正月为立春、惊蛰,今则为立春、雨水;当时二月为雨水、春分,今则为惊蛰、春分;当时三月为谷雨、清明,今则为清明、谷雨,次序完全颠倒。其他9个月的节气顺序则与今天一致。

到了东汉时期,对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据《后汉书・律历志(下)》记载,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就表明,东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与今天便完全一致了。

大凡二十四个节气,均各有其特定含义。立春即春季开始;雨水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雨量将逐渐增加;惊蛰表示蛰伏于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将被雷声惊醒,冬眠随即结束;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和春季的一半;清明表示气温回暖,草木开始返青;谷雨则降雨明显增加,谷类作物得雨而善于生长发育;立夏为夏季开始;小满则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开始收割,而水稻等秋熟作物即可播种;夏至则表示夏季白昼最长的一天已经到来;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大暑表示夏季最为炎热的时候;白露系指天气转凉而夜晚空气中的水汽易在草木上形成白色露珠;秋分表示昼夜平分和秋季的一半;寒露表示气温渐低,野外露水更多而有寒气;霜降指天气转冷而晚上出现白霜;立冬为冬季开始;小雪则北方开始降雪;大雪则天气更冷,下雪量更大;冬至表示冬季自昼最短的一天已经到来;小寒表示严寒开始,大寒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此应当特别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洛阳(东周和东汉的都城)地区的气候特点为标准制定的,故以中原地区的节气较为准确。其他地区则可能相对地提早或推迟。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反映了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从地球上看,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一个回归年运行一周。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从春分点(黄道与赤道的交点)算起,从0°-360°为一周。从0°开始,太阳在黄道上向东移动,每15°为一气,其中十二个气叫“节气”,另外十二个气叫“中气”。如立春为节气,雨水为中气;惊蛰为节气,春分为中气;清明为节气,谷雨为中气。其他依此类推。节气和中气相间排列,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每个月基本上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

反映寒冷暑热变化的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来决定的,而与月亮的运动毫无关系。有人以为二十四节气既然很古老,那就是由阴历决定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古代并非单纯采用阴历,实际上用的是阴阳合历。阴历每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就是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能够合拍和同步。从单纯的阴历来看,二十四个节气分布在每个月的日期并不确定;而从阳历来看,则日子比较固定,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上半年一般是每月六日为节气,廿一日为中气;下半年则是每月八日为节气,廿三日为中气。

为了帮助记忆,有关人员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其次序组编成一首歌,便于人们熟读牢记。其歌词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3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满语二十四节气是满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先进农事经验的反映,是按照汉语的意思用满语的构词材料和构成方法组成的新词,属于合成名词中联合型、偏正型、聚集型的组合结构,是满语文中汉语借词意译现象的典型代表;满语二十四节气是满族社会经济形态由以渔猎、狩猎经济为主导向以农耕经济为主导转变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满语;二十四节气;渔猎经济;狩猎经济;农耕经济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2)05-0168-05

    一、满语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历法,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的运行情况,农事活动完全根据太阳来进行。中国古代订立的二十四节气,不仅能够反映季节的变化,而且能够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古代汉族人充分考虑到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结合农耕实践创立的二十四节气,是当时先进农耕文明的集中体现。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标志每个季节的伊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古人对日照时间长短的归纳总结;惊蛰、谷雨、小满、芒种反映了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节点;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则表现冬夏的气温变化;清明、雨水、小雪、大雪代表降水的多寡;白露、寒露、霜降是通过水气凝结、凝华表现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加上处暑构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满语二十四节气是满族人民在和汉族人民接触过程中,完全按照汉语的意思,用满语词汇来表达的。具体来说,niyengniyeri dosimbi(立春):my-engniyeri表示春天、春季的意思。《清文总汇》中对niyengniyeri的解释为niyengniyeri hafan i fiyelen春官篇。niyengniyeri fiyan de urgunyeremudan.喜春光之章,耕籍礼成后设宴进茶时作之乐名。dosimbi表示进、进入的意思。muke serideri tucimbi,edun sangga deri dosimbi.水由泉出,风由口入。niyengniyeri dosimbi表示开始进人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juwari dosimbi(立夏)、bolori dosimbi(立秋)、tuweri dosimbi(立冬)的构词方法和niyengniyeri dosimbi(立春)一样,为其他三个季节的开端。

    niyengniyeri dulin(春分):dulin表示二分之一、半数的意思,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日照时间逐渐变长,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开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juwari ten(夏至)表示日照时间达到顶点,天地万物处在生长最旺盛的时节。bolori dulin(秋分)后日照时间逐渐变短,不适合大部分农作物生长,tuweri ten(冬至)日照时间最短。由此可见,古人早已熟知谷物的生长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有直接联系。

    butun asasambi(惊蛰):butun表示冬眠、蛰,其动词形式是butumbi,意为冬眠,入蛰。mudurimeihe i buturengge,beye be taksiburengge kai.龙蛇之蛰,以存身也。asasambi表示动弹、动作、触动、震动,为不及物动词。chuse moo i dube edun deasasambi竹梢让风吹得摆动。butunasasambi表示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的气息,可以进行播种了。jeku aga(谷雨):jeku的意思之一是粮食、庄稼和谷物,jeku taribumbi种庄稼。jeku aga的含义是降雨及时而且雨量充足,谷类作物开始茁壮生长,正所谓“雨生百谷”。ajige jaluka(小满):ajige表示小,jaluka表示满、充满、到达。faitan deri derei surdeme,urgun sebjeni fiyan jaluka.眉眼间充满喜悦之情。ajigejaluka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maise urembi(芒种):maise表示小麦、麦子,urembi表示熟、成熟、熟练。maise urembi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可以收割了,此四个节气反映了农业物候现象。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4

关键词:汉代易学;卦气说;宇宙关怀;人文关切

OntheGua-qitheoryintheHanYilearningfromphilosophicalperspectives

Abstract:Witholdlearningandnewcreationsbeingmerged,Gua-qitheory(atheoryelucidatingthecorrespondencebetweentheseasonalpointsandlinesofthehexagrams)isabasictheoryexpoundedbyexpertsatYioftheHanDynasty(206BC-220AD)fromtheapproachofphilosophicalhermeneutics.ChampionedbyMENGXi,brightenedbyJIAOGanandJINGFang,deepenedbyYiWei(YiWeft),expandedbyMARong,XUNShuang,andZHENGXuan,andculminatedbyYUFan,thistheorymanifestedrelatedYilearningexperts''''cosmicaswellasultimatehumanisticconcerns,andexposedtheirbasicideaonsociallifeofbasingontheWayofheaventofoundtheWayofhumanandemulatingtheformertoexpandlatter,andpartlyreflectedthedevelopmentorbitoftheacademicandculturalcourseofthedualdevelopmentandmutualcomplementbetweenthehumanizationoftheologyandthetheologizationofhumanisticatthattime.

Keywords:YilearningoftheHanDynasty;Gua-qitheory;cosmicconcerns;humanisticconcerns

《易传》诸篇相继问世之后,易学作为一具备自身特有话语系统而特色鲜明的专门之学正式形成。因乎作为经典文本的《周易》经传之向未来的无限开放性,因乎《易传》之对古经解读所初步确立起的诠释之融旧铸新的高度原创性学术方向,易学获得了旺盛不竭的神奇学术生命力,一直处在生成、日新的鲜活生命状态之中。这一状态,一则决定了易学的未完成性,一则决定了其向纵横两个方向深化、拓展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必然性。此等未完成性,似乎或多或少给人以一种难以全观其“终极境界”下的圆融学理之妙的缺憾;此等潜在可能性与现实必然性,则会以易学学理意蕴无止境的日趋丰赡、深湛,弥补这一缺憾。以此而昭示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绝对理想主义的某一特定、唯一之易学终极圆融学理妙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易学之学理妙境,最终要实现于其无止境的生成、日新的过程中,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易学学理境界之妙,就现实地具体实现、展现于其此一过程之中。就主流而言,历代易学家,置身于各自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以各具鲜明时代特征的理解视野,持续对文本《周易》经传作着带有程度不同之原创性的哲学诠释学意义上的诠释与阐衍,令易学新意迭生层现,使易学理境后妙新前妙,以此而铸就了与时偕行,日新不已,蔚为大观的易学衍展之长河。为此长河之衍展,汉代的易学家作出了举足轻重的独特贡献。立足于易学衍展长河的宏大视界,审视汉代易学家的独特贡献,我们不难发现,其贡献的作出,在在皆与其卦气说的理解视野,以及在此视野下所推出的学理系统密切相关。卦气说就是他们用以理解和把握宇宙与人生,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凭借。正是以卦气说所构设、开显出的理念、哲理世界,他们契入大宇宙,持续地一则实现着与它的感通,再则开拓着自己的人文价值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天地。本文即拟不揣谫陋,试专对汉代易学家所开示的卦气说作一番粗浅、扼要的哲学性观照。

一

《易传》之对古经首次系统哲学诠释学意义上的诠释,奠定了易学之为一高度哲学性的天人之学的基本方向。“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北宋胡瑗《周易口义·系辞上》“以言乎远则不御”注语),成为易学之为易学的宏大学术向度与根本学术宗旨。卦气说,作为汉易的基本学说,以其特有的理论形态,典型体现了易学的上述一般性基本方向、宏大向度与根本宗旨。

卦气说并非汉易新说,汉代之前,它已有过一段相当长的演进历史。就此,刘大钧教授很早即曾指出:“‘卦气’之说,虽说不见于先秦,但与‘爻辰’‘纳甲’一样,溯其源,恐怕也不是汉人独创。……‘卦气’说,恐亦为太史遗法,……估计汉人只是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补充和整理,使其说更加完备而已。”[1](第168-169页)他并借助于近年来新出土的相关简帛资料,撰成《卦气溯源》一文[2],进一步论证了卦气说乃属先秦已有之说。兹不再赘述。卦气说之成为汉易的显学、主流学说、乃至基石意义上的基本学说,始于孟喜易学之正式登上西汉学术之舞台。此一学说大显于焦赣、京房,深化于《易纬》,发皇于马融、荀爽、郑玄诸人,达其极致于虞翻。以下即基于历史的演进之维,逐一简要探究一番此一具有高度哲学性的学说在由隐而显并渐次大发其皇的过程中,所透显出的哲理意涵。

此处先及孟喜卦气说。

卦气之气,首先指节气,其次则指引发节气变化的阴阳二气。卦气说,简言之,乃是一种视构成《易》符号系统的卦为节气物候之变化、阴阳二气之消息的涵摄符示者的学说。大致而言,汉代易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类型的卦气说,一为六十四卦卦气说,一为八卦卦气说。孟喜(生卒年不详)所显发的,即属前者。

我们认为,汉代的儒者,基于一种宏廓的总体宇宙视野,和全幅收摄整个宇宙的全方位开放的大宇宙心灵,贞定人生,构划天人关系之应然,有着一种今人所难以与其为匹的植根于现实感性生命深处的真切、浓郁的人与大宇宙息息相通之意识与情结,视天人难隔而宜相契无间,有其独特的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其在实则是以人文价值之视野,对天、天道作出相应理解,从而令其在很大程度上人文价值化了的前提下,于天人关系问题上所秉持的基本理念是,天道乃人道之价值根基,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开人文。这是当时儒者学术文化心灵的集中展露和时代学术文化心灵的集中体现,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之气息与风貌。孟喜易学及其后大显、发皇的卦气说,无一例外地皆标举这一理念。

撇开孟喜易学对于前人思想的继承性不言,单将其与文本《周易》经传相比观,我们不难看出其在融旧铸新基础上所具有的高度原创性品格。在孟喜卦气说的独特学理脉络下,作为《易》符号系统的六十四卦系列,成了天道得以具体展现的年复一年四时接续之交替、阴阳二气之消息、节气物候之迁变、万物万象之生化的涵摄符示者。

《说卦传》“万物出乎震”一段文字,开示了一种由八卦涵摄符示的时空一体、互诠互显、物在其中的动态流转型立体宇宙图式。此段文字及其所开示的这种图式,无疑可视为卦气说的雏形。在此图式中,坎、震、离、兑四卦位于四方正位上,值四时之正,是为四正卦;艮、巽、坤、乾四卦位于四方偏位上,值四时交替之际,是为四维卦。以此为基础,孟喜卦气说中,四正卦具有了全新之意涵和显赫之地位。在孟喜看来:

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至、二分也。坎以阴包阳,故自北正。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涸之气消,坎运终焉。春分出于震,始据万物之元,为主于内,则群阴化而从之。极于南正,而丰大之变穷,震功究焉。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微阴生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群阳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故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阴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兑。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3](第4197页)(卷二十七上《历志》三上,僧一行《卦议》引)

一岁有四时。坎、震、离、兑四正卦,即分别为冬、春、夏、秋四时之象的基本表征。四时之象的形成,源乎阴阳二气之消息。四时之象,正具体透露着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笼统言之,春,阳气渐次息长,阴气渐次消退,属阳弱之少阳之时;夏,阳气大盛,阴气大衰,属阳盛之太阳之时;秋,阴气渐次息长,阳气渐次消退,属阴弱之少阴之时;冬,阴气大盛,阳气大衰,属阴盛之太阴之时。但,确切言之,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并非恰与四时相对应。依孟喜之见,阳气息自仲冬十一月中冬至,至仲春二月节惊蜇始著;逮仲春二月中春分转壮,而又大盛于孟夏四月,盛极于仲夏五月节芒种。阴气则息自仲夏五月中夏至,至仲秋八月节白露始著;逮仲秋八月中秋分转壮,而又大盛于孟冬十月,盛极于仲冬十一月节大雪。因此,自仲冬十一月中冬至,至仲春二月节惊蜇,方属少阳之时;自仲春二月中春分,至仲夏五月节芒种,方属太阳之时;自仲夏五月中夏至,至仲秋八月节白露,方属少阴之时;自仲秋八月中秋分,至仲冬十一月节大雪,方属太阴之时。坎、震、离、兑四卦,即透过其各自之六爻,分别涵摄符示着此所云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之时象。“阳七”、“阳九”、“阴八”、“阴六”,即分别谓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上所云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各系冬、春、夏、秋的至正至显之象之所在,四正卦的初爻值之,显示此四卦乃四时之象的权威表征。二至、二分之后,四时之象各由盛转衰,自显趋隐,直至终结。四正卦上爻分别所值之仲春二月节惊蜇、仲夏五月节芒种、仲秋八月节白露、仲冬十一月节大雪,即各为冬、春、夏、秋之象转衰趋隐后,最后所及之范围。因此,四正卦各自所涵摄符示的,乃四时自大显而衰退、直至终了之象。至于大显之前之象,则由四正卦中相关卦之相关爻涵摄符示。如此,大显之后与之前的四时之显象,各由相关四正卦之六个爻表征。所谓“四象之变,皆兼六爻”。四正卦,既如此而涵摄符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之时象,涵摄符示四时至正至显之象,乃至四时全部隐显之象,由是,它们自然也就成了与上述之象得以形成、展现与演化一体不分的二十四气的涵摄符示者。而因人道而备受关注的天道,即具体展现、实现于四正卦所涵摄符示的上述四时之象与二十四气之象中。

唯四正卦所涵摄符示的上述四时及二十四气之象,又进一步具现于各月、各月节气之候以及各月之各日之中。具体涵摄符示此一切者,则系四正卦而外的另六十卦。显然,另六十卦的内蕴,成了四正卦内蕴的进一步诠显者,四正卦与另六十卦间,即此而构成统摄与被统摄的密切关系。

二十四气对应于十二个月,一月两节气。每一节气又分初、次、末三候。一岁共计七十二候。候的具体涵摄符示者,即系另六十卦。六十卦各值相应月,每月五卦。每五卦,依据其在相应月中所涵摄符示内容重要程度之差异,而被冠以侯、大夫、卿、公、辟五种不同之人文爵位名号。这种名号的确立,自然仍系反映了以人文价值之视野,观照、理解天与天道的汉易乃至整个儒家哲学之主流特征。每月节、中之初、次、末候,乃依次由侯卦之外卦、大夫卦、卿卦、公卦、辟卦、下月侯卦之内卦所涵摄符示。这些卦依次是:仲冬十一月,侯未济,大夫蹇,卿颐,公中孚,辟复;季冬十二月,侯屯,大夫谦,卿睽,公升,辟临;孟春正月,侯小过,大夫蒙,卿益,公渐,辟泰;仲春二月,侯需,大夫随,卿晋,公解,辟大壮;季春三月,侯豫,大夫讼,卿蛊,公革,辟夬;孟夏四月,侯旅,大夫师,卿比,公小畜,辟乾;仲夏五月,侯大有,大夫家人,卿井,公咸,辟姤;季夏六月,侯鼎,大夫丰,卿涣,公履,辟遁;孟秋七月,侯恒,大夫节,卿同人,公损,辟否;仲秋八月,侯巽,大夫萃,卿大畜,公贲,辟观;季秋九月,侯归妹,大夫无妄,卿明夷,公困,辟剥;孟冬十月,侯艮,大夫既济,卿噬嗑,公大过,辟坤。如此五卦一体,又共同全幅涵摄符示着一月之象。天道即又具体展现、实现于各月、各月节气之各候之中。

月、候与日一体不分。五日一候,三候一气,二气一月。一岁365又1/4日,每月中各日之情状,亦由每月中之相关卦涵摄符示。总为六十卦,每卦各值6又7/80日(所谓“六日七分”),涵摄符示着相应6又7/80日之情状。天道乃又具体展现、实现于由六十卦所分别涵摄符示的各日之复杂情状中。

中气是一个月的基本象征。每月中的辟卦,涵摄符示该月中气之次候,进而又涵摄符示该月阴阳二气消息之基本情状或常态情状。由此,年复一年的十二月各月中,天道依次具体展现、实现为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这十二辟卦所涵摄符示的一阳而五阴、二阳而四阴、三阳而三阴、四阳而二阴、五阳而一阴、六阳、一阴而五阳、二阴而四阳、三阴而三阳、四阴而二阳、五阴而一阳、六阴的阴阳二气消息之基本格局或常态格局。

可见,四正卦统摄另六十卦而所成的全新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具体涵摄符示了天道的上述展现与实现,以及在此展现与实现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天道有其形而上之本然,又有其形而下之具体展现与实现方式、过程与情状。孟氏卦气说所开示的,乃是一种通过此所云天道之形而下的具体展现与实现方式、过程与情状,以契会天道形而上之本然的天道把握、体认方式。在这种把握、体认方式下,切入角度是形下之维,从形下之维的每一具体细节,契得形上之维的天道之本然。既然天道具体展现与实现于上述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所涵摄符示的四时、二十四气、各月、各月节气之候、乃至各月之每一日的各种具体情状这些形形的细节之中,因此,欲真确、圆满地契得天道,即需最大限度地令这些细节,纵然是一日之内的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皆进入到人的视野之内。如此而把握、体认天道,为的就是更好地在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开人文的社会人生理念下,追契天道的具体感性展现与实现过程,实现与大宇宙的同步脉动,令上至最高当政者能够契应天道以确立并推行其平治国家天下的理想人文政道与治道,下至众庶百姓能够顺应天时以适切安排农事,社会各阶层人士能够因应时节、天道之推移而适切处世立身,展开自己生活、生命的历程,追求到既与大宇宙一体无隔而又富含人文底蕴的真实人生之意义。

二

孟喜之后,焦赣(生卒年不详)承续并发展了他的卦气说体系。学术有体有用。焦氏从用的角度切入,深化发展了孟氏之体系。传世的《焦氏易林》一书,基本上可视为焦赣本人所撰。这部著作,集中展示了焦氏对于孟氏体系的此种深化发展。

《焦氏易林》给人的外观是,六十四卦互为本原而相生,以一卦变六十三卦,共计4,096卦。该书的具体编排方式,是依照通行本卦序,由一卦统摄一个由该卦领首的六十四卦的整体系列,六十四卦统摄六十四个由统摄之卦领首的六十四卦的整体系列,次第排列之。每一卦所统摄的六十四卦的整体系列,其各卦之下,皆列有类似于卦爻辞的四字韵语,以诠释各卦所蕴示的物象情状及吉凶祸福情状。

古人每每依据《易林》给人的这种外观,断言焦赣是在展示卦之变。此方面的典型观点,如南宋朱熹《易学启蒙·明蓍策第三》在分析利用大衍筮法行占,因筮得的动变之爻导致一卦可能变为六十四卦的情形时,曾说:“于是一卦可变六十四卦,而四千九十六卦在其中矣。”又说:“以一卦为主,而各具六十四卦,凡四千九十六卦,与焦赣《易林》合。”又如元代胡一桂《易学启蒙翼传·外篇·〈焦氏易林〉》称:“延寿卦变法,以一卦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通变四千九十六卦,而卦变之次,本之文王序卦,首乾、坤而终既、未济。……每一卦变六十三卦,通本卦成六十四卦。”《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同样仍持类似观点。《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四·占卜之属》于《焦氏易林·提要》中即称:“其书以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之变共四千九十有六,各系以词,皆四言韵语。”

实际上,在《易林》一书中,焦赣并非在展示卦变。《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载:“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4](第3160页)孟康注云:“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震、兑、离、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王之气。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4](第3160页)传世的《易林》中,书前即列有六十四卦的具体值日之法,名曰“焦林直日”。其法云:“六十卦,每卦直六日,共直三百六十日。余四卦,各寄直一日。立春、雨水(三十日五卦,每卦直六日),小过、蒙、益、渐、泰;惊蜇、春分(春分震卦直一日),需、随、晋、解、大壮;清明、谷雨,豫、讼、蛊、革、夬;立夏、小满,旅、师、比、小畜、乾;芒种、夏至(夏至离卦直一日),大有、家人、井、咸、姤;小暑、大暑,鼎、丰、涣、履、遁;立秋、处暑,恒、节、同人、损、否;白露、秋分(秋分兑卦直一日),巽、萃、大畜、贲、观;寒露、霜降,归妹、无妄、明夷、困、剥;立冬、小雪,艮、既济、噬嗑、大过、坤;大雪、冬至(冬至坎卦直一日),未济、蹇、颐、中孚、复(从大雪后将坎卦入数,断从立冬后四十五日,系王相不断);小寒、大寒,屯、谦、睽、升、临。每两节气共三十日,管五卦,逐日终而复始,排定一卦,相次管六日。凡卜,看本日得何卦,便于本日卦内,寻所卜得卦,看吉凶。”[5](第1-2页)

《汉书·儒林传》称:“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皆祖田和、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4](第3601页)

综合分析以上所列各项内容可见,焦赣未必真正“独得隐士之说”,而是确与孟喜之间存有密切关联。他实则首开将孟喜卦气说运用于筮占、占候之术之先河。孟喜以四正卦主四时、值二十四气,以四正卦之外的另六十卦配月、值候、值日。焦赣在此基础上,以筮占之视野,对此作了改铸,创立了六十四卦值日的新筮占之术。此术,据上所引资料,系以孟喜卦气说中诸月之五卦值日,一卦六爻,各值六日,共值三十日,恰与一月两节气之日数大致相当;而在二至、二分到来之日,则以四正卦值之。其意盖因四正卦乃四时之象、尤其是其至正最显之象的涵摄符示者,二至、二分恰系四时至正最显之象之所在,且在孟喜卦气说中,四正卦的初爻即分别值二至、二分。包括四正卦在内的六十四卦所值之日既已确定,焦赣即以值日之卦为本卦,以本卦所值之日内行占所筮遇的卦为之卦。筮遇的之卦,不外乎六十四卦这六十四种可能之情形。于是以一值日之卦为本卦,就可组成一个由它所统摄的六十四卦的整体系列;六十四个值日之卦,共可组成六十四种这样的整体系列。依焦氏之见,在某一本卦所值之日内行占,筮遇何之卦,查阅《易林》中本卦统摄下的该之卦的林辞,就可判明筮问事项的吉凶祸福情状了。因此,上述六十四卦各自所统摄的整体系列中,统摄者与被统摄者之间,并非卦变意义上的一为本卦、一为变卦的关系,《易林》根本不存在一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变四千九十六卦的问题。从卦之变的视角切入解读《易林》,在解读的开始,就进入了严重的误区,所得结论的有效性如何,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焦氏那里,六十四卦如此而值日,筮占如此而进行,其内在深层的学理依据当是,天道具体展现与实现于每一日的阴阳二气之消息、风雨寒温之候之交替、物情人事之变化之中。而天道的这种展现与实现,有其常,亦有其变。变乃常之变,由常生变而未能顺利成为现实所致。常即值日之本卦所涵摄符示者,变即于本卦所值之日内筮遇之之卦所涵摄符示者。由是,本卦与之卦间,遂构成上述统摄与被统摄之关系。即此意义而言之,本卦与之卦间,亦可谓具有学理上的卦变关系,但却非前所言卦符上由本卦直接变之卦的卦变关系。依焦氏之见,对于天道常态与非常态这两种不同的展现与实现,人们不仅要明了前者,更应当明了后者。惟其如此,才可望真确、圆满地把握处在感性展现与实现状态之中的天道,追步其展现与实现的感性动变,乃至与其相偕成一体,从而实现对于其在形下之维所展现与实现之一切的适切回应,乃至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于其形上之维的本然的适切回应,以便令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开人文的社会人生理念,真正化为现实。这种对于天道上述非常态下的展现与实现的重视,充分反映了易学占候之术的品格,也是当时看重“阴阳灾异”、“谴告”、“符瑞”的文化风气和社会习尚的一种典型体现。

三

焦赣之后,京房(前77-前37)后来居上,蔚成西汉象数易学之大国。京氏全面丰富深化了卦气说之内涵。这种丰富深化,约而言之,乃有如下数端:

首先,在焦氏的基础上,京氏除仍视四正卦为四时、二十四气之象的涵摄符示者、另六十卦为各月节气之候的涵摄符示者之外,亦以包括四正卦在内的六十四卦值日。在焦氏那里,二至、二分到来之日,四正卦分别值一日。京氏与之略有不同。《新唐书》卷二十七上《历志》三上,僧一行《卦议》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余皆六日七分。止于占灾眚与吉凶善败之事。至于观阴阳之变,则错乱而不明。……京氏减七十三分为四正卦之候,其说不经,欲附会《纬》文‘七日来复’而已。”[3](第4197页)“配期”之“期”,一周岁之谓。在孟氏那里,六十卦,每卦各值六日七分。京氏则以值二至、二分前十一、二、五、八月节末候的颐、晋、井、大畜四个卿卦,各值5又14/80日;四正卦,则在二至、二分之日,各值73/80日;其余56卦,仍分别值六日七分。显然,四正卦各卦所值之日数,与在它们各自之前卿卦所值日数之和,正是孟氏卦气说中各卿卦所值之日数,即六日七分。值仲冬十一月中冬至初候、次候的,分别是公卦中孚、辟卦复。坎值冬至73/80日,中孚值六日七分,二者所值日数之和恰为七日,与《复卦》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之义相契。此盖启迪京氏认定六十四卦如此而值日之重要缘由。《易纬稽览图》卷上,表达过类似观点:“坎常以冬至日始效,复生坎七日。”[6](第129页)《易纬》诸篇当成于西汉末叶至两汉之交,此处,《稽览图》所言,当系采自京氏之说。一行认为纬书成书在京氏前,故言京氏之立论乃为附会纬书之义。

在京氏看来,天道之常,展现与实现于上述六十四卦系列依序所涵摄符示的内容之中。当人能够契应天道以行事时,诸卦就会正常显用,天道就会以常态的形式展现与实现,祥瑞即会出现;当人悖逆天道而行事时,诸卦就会显用失常,天道就会难以有常态的展现与实现,灾异即会出现。是以他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4](第3160页)在具体论及他所亲历的诸卦显用失常之情势时,京氏曾言:“辛酉以来,蒙气衰去,太阳精明,臣独欣然,以为陛下有所定也。然少阴倍力而乘消息,臣疑陛下虽行此道,犹不得如意,臣窃悼惧。”[4](第3164页)又言:“乃丙戌小雨,丁亥蒙气去,然少阴并力而乘消息,戊子益甚,到五十分,蒙气复起。此陛下欲正消息,杂卦之党并力而争,消息之气不胜。”[4](第3165页)孟康注云:“房以消息卦为辟;辟,君也。息卦曰太阴,消卦曰太阳。其余卦曰少阴、少阳,谓臣下也。”此文有误,对此,宋祁曰:“注文当作‘息卦曰太阳,消卦曰太阴’。”[7](第657页),甚是。京房称诸月之辟卦为消息卦,并将十二消息卦归为太阴与太阳两大类;又称诸月之其他卦为杂卦,并将诸杂卦归为少阴与少阳两大类。在他看来,十二消息卦所蕴示的,是十二个月各月的光明正气;杂卦所蕴示的,则是各月的蒙暗偏邪不正之气,因而称其为“蒙气”。光明正气与蒙气显用之具体情状,既是阴阳二气消长盈虚的必然结果,又是天人感应的必然结果。

这里,京氏对于天道及天人关系的理解,显然承续了以西汉大儒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论的基本观点。与董氏之论相类,京氏之见,其彰显于外的表层特征,乃是每每喜谈阴阳灾异和符瑞;其内在深层的特征,则是在神学的外在光环下,以人文价值之视野,理解、诠释神道与天道,然后再以人道本于神道、天道的理念,借助神道神圣威严之光环,赋予灌注着人文精神的人道以神圣性、庄严性、当然性、应然性以及不可悖逆性,令人道拥有终极的价值根据。可见,其中透显出了两种学术向度,一种是神学的人文化,一种是人文的神学化。前者体现的,是人文精神的成熟和终极学术主导地位的确立;后者体现的,是人文精神未能于自身找到终极价值根据,而只好将此根据寄寓在神学之中。前者使人趋向于理性,后者其极端则易使人坠入非理性的迷执。两种学术向度间的张力时刻存在,具体昭示着理性与非理性两种势力消长之情形和理性洞见与非理性信仰间冲撞与互补之情状。这是西周取代殷商,伴随着人文精神的日渐彰显,实现由听命于神到转向于人的重大转折之后,神学的人文化与人文的神学化双重并行而互补的学术文化过程在新的时代的继续。京氏明确纳天人感应观于卦气说之内,为卦气说增添了新意,使这样一种在孟喜那里“说《易》本于气”、专明天道的学说,发生了“以人事明之”的转向。此一转向,突显了天道与人事间的张力,昭示了人事当契应天道的强烈而浓郁的人文关切。

其次,在上述卦气说的基础上,京氏建构起了其八宫纳甲的六十四卦新体系,后者乃成为前者学理之延伸。

在传世的《京氏易传》的卷下,京氏称:“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8](第465页)同卷,他又称:“龙德十一月在子,在坎卦,左行;虎刑五月午,在离卦,右行。”[8](第466页)“龙德”喻示阳气,“虎刑”喻示阴气。阳气根于乾天,阴气本于坤地。就年复一年的阴阳二气之消息言之,阳气始息于坎卦所值十一月子中气冬至,阴气始息于离卦所值五月午中气夏至,故而,此二卦因其涵摄符示之内容,成为二气性命攸关处。乾卦纯阳,自阳始息之子左旋顺行,而有子、寅、辰、午、申、戌六个阳辰,分别为乾卦六爻所纳。坤卦纯阴,阴始息于午,子午相冲,午又属阳,阴辰乃退其一,自未右旋逆行,而有未、巳、卯、丑、亥、酉六个阴辰,分别为坤卦六爻所纳。天地通过气化而生万物,宇宙即此可视为一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万物为子的大家庭。乾为父,坤为母,震、坎、艮,巽、离、兑为六子,部分涵摄符示了这一点。震卦长男,以嫡长子承父之血缘宗法人文视野观之,其六爻所纳同于乾卦。坎卦中男,观以同一视野,当退一辰而承父,其六爻所纳,依次为寅、辰、午、申、戌、子。艮卦少男,更当再退一辰而承父,其六爻所纳,依次为辰、午、申、戌、子、寅。巽卦长女,自上卦第一爻(即别卦四爻)始承母,其六爻所纳乃为四未、五巳、上卯、初丑、二亥、三酉。离卦中女,自上卦第二爻(即别卦五爻)始承母,其六爻所纳乃为五未、上巳、初卯、二丑、三亥、四酉。兑卦少女,自上卦上爻(亦为别卦上爻)始承母,其六爻所纳乃为上未、初巳、二卯、三丑、四亥、五酉。当然,如此而纳辰,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或当有音律学上之根据,篇幅所限,在兹不究。八卦之别卦称八纯。八纯卦各自透过其爻变而分别衍生出它们的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卦,从而组成八宫六十四卦的全新卦序系列。在此系列中,八纯而外的其他诸卦,其六爻所纳,乃与八纯同位之爻所纳同。诸卦所纳之十二辰,圆而排列,成一摄纳时空物为一体之动态流转型立体宇宙图式,既蕴示一岁十二月之相关情状,又蕴示一日十二时之相关情状,又蕴示空间十二方位之相关情状,又蕴示木、火、土、金、水五行之相关情状,又蕴示鬼(官鬼)、财(妻财)、天地(父母)、福德(子孙)、同气(兄弟)之相关情状……因而,通过所纳各辰,八宫六十四卦涵摄符示了更为繁复的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阴阳消息、五行生克、昼夜更迭、物候交替、节气变化、寒暑往来、万物生化、人事迁变之情状,这无疑在依本于卦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丰富、深化和升华了卦气说的学理内涵。

再次,在六十四卦卦气说和八宫纳甲说的基础上,京氏又提揭了一种六子卦气说。京氏说:“立春,正月节,在寅,坎卦初六,立秋(按,七月节)同用;雨水,正月中,在丑,巽卦初六,处暑(按,七月中)同用;惊蜇,二月节,在子,震卦初九,白露(按,八月节)同用;春分,二月中,在亥,兑卦九四,秋分(按,八月中)同用;清明,三月节,在戌,艮卦,寒露(按,九月节)同用;谷雨,三月中,在酉,离卦九四,霜降(按,九月中)同用;立夏,四月节,在申,坎卦,立冬(按,十月节)同用;小满,四月中,在未,巽卦,小雪(按,十月中)同用;芒种,五月节,在午,震宫九四,大雪(按,十一月节)同用;夏至,五月中,在巳,兑宫初九,冬至(按,十一月中)同用;小暑,六月节,在辰,艮宫初六,小寒(按,十二月节)同用;大暑,六月中,在卯,离宫初九,大寒(按,十二月中)同用。”[8](第466页)依上揭八宫纳甲说,六子之卦,其初爻、四爻所纳之辰各为坎卦初寅、四申,震卦初子、四午,巽卦初丑、四未,离卦初卯、四酉,兑卦初巳、四亥,艮卦初辰、四戌。京氏乃以此六子之卦初、四二爻所纳之辰的每一辰,各涵摄符示两个节气,六卦十二爻,恰好涵摄符示二十四气,从而在上述六十四卦卦气说之外,又立此一卦气说。此一卦气说中,六子卦显用,乾父坤母二卦隐退,因而可视为一准八卦卦气说。

四

孟京之后,伴随着谶纬神学的勃兴,《易纬》诸篇相继问世。问世的《易纬》,将卦气说推进到一个新的理境。

首先,在汉代宇宙发生论哲学主潮的氛围下,《易纬》将卦气之源作了终极性的追溯,使卦气说的学理体系得以更加完善。

以往的卦气说,每每从乾天、坤地言起,将消息着的阴阳二气的本原溯至乾天、坤地即止,认定天地宇宙间,凡阳气皆本于乾天,阴气皆原于坤地。《易纬》则进一步,以其追本溯源式的终极性哲学探究之视野,究明天地乃由宇宙的终极本原太易步步演化而来,正是由在此一演化历程中因气之生与气之化所分化出的清轻之气与浊重之气凝聚所成。此清轻之气与浊重之气成了其后年复一年消息着的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它称:“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6](第10-12页)(《易纬乾凿度》卷上)这是在《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的基础上,吸纳道家之相关识见所生发出的新论。此论在当时的哲学主潮下,从纵与横两个向度上,彻然打开了人们相对于由终极本原处演化而来,一直处于感性流变状态之中,并将继续如此流变下去的大宇宙的视野。

其次,《易纬》全面继承并丰富深化了孟喜以来的的六十四卦卦气说,令此说大显其在“以人事明之”向度下的意涵。

其继承此所言六十四卦卦气说如,《易纬稽览图》卷下即尝云:“小过、蒙、益、渐、泰,寅;需、随、晋、解、大壮,卯;豫、讼、蛊、革、夬,辰;旅、师、比、小畜、乾,巳;大有、家人、井、咸、姤,午;鼎、丰、涣、履、遁,未;恒、节、同人、损、否,申;巽、萃、大畜、贲、观,酉;归妹、无妄、明夷、困、剥,戌;艮、既济、噬嗑、大过、坤,亥;未济、蹇、颐、中孚、复,子;屯、谦、睽、升、临,丑。坎六,震八,离七,兑九。以上四卦者,四正卦,为四象。每岁十二月,每月五月(按,当为卦字之讹),卦六日七分。”[6](第153页)内中的十二支,即标示夏历的十二个月。

其以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开人文之理念,着力从“以人事明之”之向度出发,诠论《易》之意蕴之例,俯拾即是,兹仅举二例:

《益卦》六二爻之辞称:“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可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易纬》乃以孔子的名义诠论道:“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气下施,万物皆益。言王者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阳德,蒙王化,如美宝,莫能违害,永贞其道,咸受吉化,德施四海,能继天道也。”[6](第17页)(《易纬乾凿度》卷上)

《随卦》上六爻之辞称:“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易纬》同篇,亦以孔子的名义诠论道:“随者,二月之卦,随德施行,藩决难解,万物随阳而出。故上六欲待九五拘系之,维持之,明被阳化,而阴欲随之也。譬犹文王之崇至德,显中和之美,拘民以礼,系民以义。当此之时,仁恩所加,靡不随从,咸悦其德,得用道之王,故言王用享于西山。”[6](第18页)

依照孟喜的卦气说,益卦和随卦,分别属于孟春正月寅、仲春二月卯之卦。《易纬》以其正大的终极人文关切,从关乎天下国家之整体命运的政道、治道之高度,对此两卦作出了如是之诠解,无疑令《易》之学术品位得到了空前升华。

再者,《易纬》整合过去已有学术资源,继孟喜的六十四卦卦气说之后,推出了系统完整的八卦卦气说,从而使两种卦气说系统全然开显出来。

《说卦传》“万物出乎震”一段文字,可视为八卦卦气说之原始形态。与孟喜同时而稍前的魏相,又曾称引过如下一说:“天地变化,必繇阴阳。……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春兴兑治则乱,秋兴震治则华,冬兴离治则泄,夏兴坎治则雹。”[4](第3139页)(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此说脱胎于《说卦传》,唯乾卦、巽卦未于其中显用。《易纬》乃进而以孔子的名义言道:“《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得以类成矣。……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故艮渐正月,巽渐三月,坤渐七月,乾渐九月。”[6](第7-8页)(《易纬乾凿度》卷上)此言,通而言之,一岁约为360日,八卦各有45个显用之日,分别涵摄符示相应45日内阴阳消息、时令交替、万物生化之具体情状;细而究之,四正卦集中显用于四时至正最显之象所在的四仲之月,四维卦则显用于四时的孟季之月,即震显用于仲春二月,巽显用于孟夏四月及季春三月,离显用于仲夏五月,坤显用于孟秋七月及季夏六月,兑显用于仲秋八月,乾显用于孟冬十月及季秋九月,坎显用于仲冬十一月,艮显用于孟春正月及季冬十二月。四正卦各显用一月,四维卦分别显用两个月。而就四维卦显用所在的孟季两个月再予比观,则其显用之位更在四孟。

在此基础上,《易纬》又以孔子的名义称:“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按,此阴字当为衍文)阳气含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6](第10页)这就在卦气说的学理氛围下,以天人关系为主线,视八卦涵摄符示了阴阳、四时、八方、五行、五常,视八卦涵摄符示了时空一体同流、互诠互显下的一直处于感性流变状态之中的天人宇宙间的万物万象万变,开显了一种八卦涵摄符示的天人一体同流、合一无隔的动态流转型立体宇宙图式。此一析论及所开显图式,令八卦卦气说的意蕴丰赡、深湛到了极致。依此析论及所开显图式,阴阳之气因其消息而具体展现为四时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五行之气各有其表征自身之所以为自身的品质,这些品质因人与大宇宙的息息相通、一体无隔,而赋予人,形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仁、义、礼、智、信五种本然品性和常理常道。人的这五种本然品质和常理常道,表明了其本然之性与生命本相的纯然至善,它们是人确立正大人道,顺利实现与天道、与大宇宙之感通,进而与其达成同步之脉动的基本凭借。此一析论及所开显图式,对天人之际问题,对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作出了卦气说独特话语系统下的独特回答与诠释,也可视为对汉人的天人一体无隔、息息相通识见与信念的绝好注脚。

最后,在体现着神学人文化、人文神学化的天人感应观的影响下,《易纬》亦以相当篇幅阐述了卦之显用正常与失常所致祥、灾之具体情形。

《易纬稽览图》卷上在六十四卦卦气说的视野下,论及诸卦显用之情形时,即曾说:“诸卦气,温寒清浊,各如其所。侵消息者,或阴,或阴侵阳。”[6](第130-131页)又说:“阳(按,郑玄注,即指天子也。)感天不旋日,诸侯不旋时,大夫不旋期。凡异所生,灾所起,各以其政,变之则除,其不可变,则施之亦除。”[6](第145页)

《易纬通卦验》卷下在八卦卦气说的视野下,论及诸卦显用之情形时,也曾说:“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则阴阳和,六律调,风雨时,五谷成熟,人民取昌。此圣帝明王所以致太平法。故设卦观象,以知有亡。夫八卦谬乱,则纲纪败坏,日月星辰失其行,阴阳不和,四时易政。八卦气不效,则灾异气臻,八卦气应失常。”[6](第207页)

至于《易纬》对诸卦显用正常与失常所致祥瑞与灾异之具体情形、尤其是显用失常所致灾异之具体情形的开示,篇幅所限,恕不一一引述并评析。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解视野下,《易纬》乃以孔子之名义,如此而从总体上阐发了《易》之为书:“《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变,阳爻者制于天也,阴爻者系于地也。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仁成而上,义成而下。上者专制,下者顺从,正形于人,则道德立而尊卑定矣。此天、地、人道之分际也。天地之气必有终始,六位之设皆由上下。……故阴阳有盛衰,人道有得失,圣人因其象,随其变,为之设卦,方盛则托吉,将衰则寄凶。阴阳不正,皆为失位;其应实而有之,皆失义。善虽微细,必见吉端;恶虽纤芥,必有悔吝。所以极天地之变,尽万物之情,明王事也。”[6](第19-21页)(《易纬乾凿度》卷上)“极天地之变,尽万物之情,明王事”,与前所引“王者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阳德,蒙王化”,皆表明,《易纬》在神学人文化与人文神学化双重学术品格下,将《易》主要解读为了一部王者洞悉三才、天人奥妙,法天率民,趋祥避灾,实现天下大治的正大人文王道之宝典。

五

东汉之后,卦气说被广泛运用于对原典《周易》经传的诠释。透过这类诠释,此说在马融、荀爽、郑玄、虞翻诸人那里大发其皇,并达于极致。篇幅所限,这里仅及荀爽、虞翻此方面的主要造诣。

作为东汉诠《易》名家,荀爽(128-190)将六十四卦卦气说与八卦卦气说综摄、整合在一起,用以诠释《周易》经传。

《乾卦·彖传》“大明终始”荀注云:“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也。”[9](第36页)

整合孟喜、京房的六十四卦卦气说,以十二辟卦或十二消息卦构设一由其所涵摄符示的动态流变型时空合一之立体宇宙图式,则此十二卦之位分别是: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乾巳、姤午、遁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而依八卦卦气说,八卦所涵摄符示的动态流变型时空合一之立体宇宙图式中,八卦之位分别是:震卯,巽巳而又近辰,离午,坤申而又近未,兑酉,乾亥而又近戌,坎子,艮寅而又近丑。天地宇宙间,凡阳气皆本于天,凡阴气皆原于地,年复一年的阴阳二气之消息,实系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的消息。是以诸消息卦,凡阳皆属于乾,凡阴皆属于坤,十二消息卦所示的阴阳之消息,实系乾阳与坤阴之消息。自复至夬,分别符示乾之一二三四五阳之息,乾则符示乾阳之全显;自姤至剥,分别表征坤之一二三四五阴之息,坤则表征坤阴之全显。将六十四卦卦气说设定为学理系统甲,将八卦卦气说命名为学理系统乙,并将其整合融铸为一体,则甲系统中的乾阳,息自乙系统中的坎位子(复卦符示),全显于该系统中的巽位巳(六爻纯阳之乾卦表征),而又终于该系统中的坤阴始息之离位午,并居于此;甲系统中的坤阴,息自乙系统中的离位午(姤卦符示),全显于该系统中的乾位亥(六爻纯阴之坤卦表征),而又终于该系统中的乾阳始息之坎位子,并居于此,故有“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之论。又,坎卦符示月,离卦表征日,日月运行,亦引发二气之消息。正因乎此,在诠释《姤卦·彖传》“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时,荀注又云:“乾成于巽,而舍于离,坤出于离,与乾相遇,南方夏位,万物章明也。”[9](第402页)而在诠释《系辞上传》“阴阳之义配日月”时,荀注云:“谓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之义是也。”[9](第565页)

《系辞上传》“乐天知命故不忧”荀注云“坤建于亥,乾立于巳,阴阳孤绝,其法宜忧。坤下有伏乾,为乐天;乾下有伏巽,为知命;阴阳合居,故不忧。”[9](第556页)

甲系统中的坤阴,通体显现于亥位,此位正系乙系统中的乾所在之位,故言“坤下有伏乾”。甲系统中的乾阳,通体显现于巳位,此位正系乙系统中的巽所在之位,故言“乾下有伏巽”。阴全显则无阳,阳全显则无阴,是谓“阴阳孤绝”。现甲系统全显之坤阴与乙系统中的乾之阳合居,甲系统全显之乾阳与乙系统中的巽之阴合居,是则“阴阳合居”而无忧矣。

荀爽将以上两个学理系统综摄、整合在一起,令十二消息卦和八卦各自所涵摄符示的动态流变型时空合一之立体宇宙图式融通为一,无疑开示了卦气宇宙图式的一种新理境。

荀爽之后,汉末的虞翻(164-233)又将汉易卦气说之理境推至其所可达之极致。此一极致之达成,主要标志有二,一为卦气静态涵摄义与动态流变互通义之开显,一为月体纳甲阴阳消息义之揭明。

虞翻令卦气静态涵摄义与动态流变互通义开显,借助的是其所发明的旁通说。

依虞氏之见,六十四卦中,凡所有同位之爻的爻性皆相反的一对卦,即构成旁通关系。如乾卦与坤卦、师卦与同人卦、复卦与姤卦等即是。而具有旁通关系的两卦之间,在静态上具有相互涵摄之关系,在动态上具有流变而互通之关系。将此说笼罩于卦气说的学理氛围下,虞氏借诠释消息卦,开示了大宇宙阴阳消息之妙义,开示了一幅完整而奇妙的总体宇宙阴阳消息图景,以及天道的多样具体而奇妙的展现形式。

《复卦》虞注云:“阳息坤,与姤旁通。”[9](第262页)而《临卦》虞注云:“阳息至二,与遁旁通。”[9](第222页)《泰卦》虞注云:“阳息坤。”[9](第163页)《大壮卦》虞注云:“阳息泰也。”[9](第333页)《夬卦》虞注云:“阳决阴,息卦也。刚决柔,与剥旁通。”[9](第393页)《乾卦》。《姤卦》虞注云:“消卦也,与复旁通。……阴伤阳,柔消刚。”[9](第401页)《遁卦》注云:“阴消姤二也。……以阴消阳。”[9](第326页)《否卦》注云:“阴消乾。”[9](第173页)《观卦》。《剥卦》虞注云:“阴消乾也,与夬旁通。以柔变刚。”[9](第253页)《坤卦》虞注云:“以乾通坤。”[9](第87、92页)

就静态言之,则复卦表征仲冬十一月一阳而五阴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姤卦符示的一阴而五阳之阴阳格局;临卦表征季冬十二月二阳而四阴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遁卦符示的二阴而四阳之阴阳格局;泰卦表征孟春正月三阳而三阴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否卦符示的三阴而三阳之阴阳格局;大壮卦表征仲春二月四阳而二阴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观卦符示的四阴而二阳之阴阳格局;夬卦表征季春三月五阳而一阴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剥卦符示的五阴而一阳之阴阳格局;乾卦表征孟夏四月六阳通体全显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坤卦符示的六阴之格局;姤卦表征仲夏五月一阴而五阳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复卦符示的一阳而五阴之阴阳格局;遁卦表征季夏六月二阴而四阳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临卦符示的二阳而四阴之阴阳格局;否卦表征孟秋七月三阴而三阳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泰卦符示的三阳而三阴之阴阳格局;观卦表征仲秋八月四阴而二阳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大壮卦符示的四阳而二阴之阴阳格局;剥卦表征季秋九月五阴而一阳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夬卦符示的五阳而一阴之阴阳格局;坤卦表征孟冬十月六阴通体全显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乾卦符示的六阳之格局。如是,各月消息着的阴阳,有显与隐两种存在形式。人们不仅要看到其彰显于外者,还应看到其潜隐于内者。所显部分与所隐部分量上的不同,具体昭示着阴阳力量对比之不同情势和天道展现与实现的不同态势。而各月所显与所隐之阴阳之总量,则一直处于奇妙的守恒、平衡状态与格局,这也是天道展示自身的恒常品格,是感性流变着的大宇宙的恒常品格。

就动态言之,则诸消息卦所表征的各月阴阳消息之常态格局,皆往复循环地向与其构成旁通关系的消息卦所符示的对应月阴阳消息之常态格局流变而去。兹不赘言。在此过程中,天道也相应实现着它的循环流转,并得以有不同的具体而奇妙的展现形式。

尤有进者,虞氏还系统阐发了一种消息卦生杂卦的卦变说。此说中,十二消息卦之外的另52卦,称杂卦,〖HJ1.4mm〗它们分别由相应消息卦因其相关爻阴阳之一升一降、一往一来变来。在卦气说的视野下,诸消息卦表征相应月阴阳消息隐显之常态格局与情状,而由消息卦变来的诸杂卦,显然就符示着各相关月阴阳消息隐显之常态格局与情状发生变化后的更为复杂的阴阳消息隐显之格局与情状。这也生动反映了天道展现与实现的常与变,为人们更为详密准确地把握、回应天道,指明了方向。

以上种种,将卦气说的学理意蕴丰富深化到了其所处时代所可达到的顶点。

而就月体纳甲阴阳消息义之揭明问题而论,笔者已有专文详及,敬请惠阅该文,兹处不赘。[10]

综上,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孟喜以来的诸易学家之大力阐扬,包括阴阳消息之义在内的卦气说思想,在汉代易学中逐渐取得了极为显赫的基础地位,乃至使消息二字划归到了首作《易》的圣人伏羲之名下,视八卦与消息为伏羲所作的《易》教,俨然阴阳消息义、卦气说,为《易》初作时所本有之义、之说。汉末郑玄(127-200)即曾说:“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无文字谓之《易》。”[11](第622页)(卷九,《系辞下传》“于是始作八卦”注引)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也称:“《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12](第2135-2136页)(卷五十四,《定公四年》“夫子语我九言曰”疏)其所引《易》,或系两汉之际先后问世的《易纬》中的文字,或系郑玄论《易》中的文字。这一卦气说所涵盖的大多数内容,早已在战国、秦汉时期的相关典籍,如《管子·四时》,《黄帝内经》之《灵枢·九宫八风》,《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之《天文训》、《时则训》等中,先后出现过,只是被两汉易学家们作了新话语系统下的整合融铸与提升,并将其视为《易》符号系统的卦所涵摄符示而已。对于此一卦气说的哲理内涵,本文仅作了初步的探讨,至于对其作进一步的开掘,容俟诸异日。

参考文献:

[1]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8.

[2]刘大钧.“卦气”溯源[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3]新唐书[M].二十五史[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焦延寿.焦氏易林[M].四部丛刊初编:子部[Z].

[6]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7]前汉书[M].二十五史[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8]京房.京氏易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8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1983.

[9]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王新春.虞氏易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卦气说”与“月体纳甲说”[A].刘大钧.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C].济南:齐鲁书社,1996.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5

节气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於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冬至节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6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关系

课题:2013年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传承关系研究》的成果,课题号:L13BWJ014

1 前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多年的劳务活动创造出的历史产物,也是我国古代气象和天文的伟大成就。从养身的角度来分析,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是百姓的养身法宝。二十四节气通过人与自然结合的角度来帮助人体内部的阴阳调节活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自身转换。因此养身学家认为,我们通过季节变化的要求来进行养生保健活动,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各个时节选择不同的食物和出行方式来满足自身体内需求,让身体随着时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做到人与大自然合一的养生境界。

2 时节对养身的影响

2.1 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春天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全国各地温度逐渐回升,温度普遍达到零度以上,尤其在南方地区温度会达到十摄氏度以上,同时进入降水量较大的季节。从养生的角度来分析,春分温度升高湿度加大,细菌繁殖较快,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气温骤升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易困气血不足等现象。所以,应该顺应春季的特点,增加户外运动,通过郊游、晨跑来提高身体免疫力,避免长期处于室内引发传染病的机率。

春分饮食原则禁过于凉性和热性的食物,食用凉性食物通过热性食物搭配食用保证体内的阴阳平衡。春分时期适合食用具有滋养补血、健胃消食、提神精气的食物,例如春笋、花生、菠菜、木耳等。

2.2 夏至

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晚的一天。进入夏至以后,我国大部门地区将会进入酷热的夏季,气温最高可到达四十多度。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夏至是四季中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我们需要在保证体内的阳气的同时进行补阴保证体内的阴阳交替。夏天容易导致体内产生诸多不适感,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应该调节自身心境,做到心神安宁,通过心静来面对夏天酷热的天气。夏天一般会晚睡早起,需要通过午休来保证一天的精神状态,尽量保证一天七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夏至节气,大多人会产生全身乏力及头晕症状,这是由于温度升高,人体通过排汗来降低自身温度,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人内水分大量流失,产生供血不足,头疼四肢乏力的现象。

夏至的运动时间比较适合在清晨及傍晚较凉爽的时间段进行,场地适合选在空气新鲜视野开阔的湖边,夏季不适宜剧烈运动,运动过程中排汗过多适合饮用淡盐水及白开水来及时补充水分。

2.3 秋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也是凉爽季节的开始,立秋世界盛夏过后的余温未退,大多地区还会处于炎热的状态,根据气象资料表明,炎热的气候往往会延续到每年的9月末及10月初的时节。立秋虽然仍处于高温的状态,但总体趋向于凉爽的天气,因此会出现白天黑夜温差较大的现象。

立秋过后气温开始转凉,人体的代谢逐渐下降,食欲开始增加。因此立秋是四季中人体最适合补食的时间段。立秋气温较大,降水量减少,空气出现干燥的现象。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季应以滋阴清热为主,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养肺补齐、生津作用的食物,并加强对水分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来保护肠道功能的正常。立秋后应早睡早起,保证良好的起居习惯,早起可以保持气血通畅心情愉悦,在着装方面不宜太多,培养良好的适应抗冻能力。立秋后造成是锻炼的最佳时间,造成气候宜人,适当的有氧运动会使人精神焕发,有益于身心健康。

2.4 冬至

冬至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至将近也是万物收藏的开始,我国由于南北纬度跨度大,冬季的标准线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我国最北部的大兴安岭以为地区九月上旬已经进入冬季,北京地区一般在十月下旬进入冬季,而南方地区常常会伴随冷空气及降雪天气才会进入冬季。

立冬是阳气潜藏,阴气旺盛的世界,万物活动趋于精致,以养精蓄锐,为等待春天复苏做准备。在我国民间冬天通过冬补的方式来地域寒冷的侵袭,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为来年的春天做好充足的准备。冬季适宜食用高蛋白食物来增强体质抵御严寒。北方天气寒冷,适合食用大湿大热食物来补充热量,南方冬季气温温和,应食用具有精气补神食物。

3 总结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节气变化对人体自身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通过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来实现对自身的调节。人体在一年四季中都表现出不同的体质反应,节气的变化会改善人体对食物和自身的心理需求。节气养身理念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遵循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规律,从起居、运动、饮食等多方面角度来指导人的日常行为活动。

节气养身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传承和演变创新的特点,保持着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及现疗文化的相结合。探索新型有效的养生方式,为我国的养生事业提供自己的一点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宗易.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1)[J]. 健康,2007,02:32-33.

[2]王健. 24节气与饮食养生:顺应时节 饮食养生[J]. 东方食疗与保健,2009,01:54-55.

[3]崔玉霞. 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J]. 农业考古,2009,03:162-166.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7

划分四季的方法有很多种。我国历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民间习惯上用农(阴)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农历正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腊月是冬季。

我国还以候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我国古代有五天为一“候”的规定。“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照此推算.全年约七十二候,我国气候学界规定:每候日平均温度称为候温。候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22℃的时期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时期为春季或秋季。这种以候温22℃为界限来划分四季,正符合我国大部分地域的实际,也符合以天文条件来划分四季的――即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这正是气候学界以阳历来划分,即3月到5月为春季,6月到8月为夏季,9月到11月为秋季,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为冬季。

为什么一年总有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呢?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图1),其自转轴斜交于公转运转道面(黄道面)(图2),因而一年中,太阳光热到大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是呈规律性的周而复始化,使各地在每年大体相同的月份表现出一定的气候的特征。

在我国的一年四季中还划分二十四节气(见下表)这是我国古代独特的创造。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其名称和顺序与现今通行的基本一致。

附:二十四币气歌诀(以便于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有的是反映温度、降雨、霜、露等气象现象的,有的是反映作物和自然物候的。

“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夏至和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根据天文来确定的(见图1与图3)。

当太阳位于黄经0°时,太阳光直射赤道,这时是春分;当太阳在黄经90°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是夏至;当太阳位于黄经180°时,太阳直射的地方又回到赤道,这时是秋分;当太阳位于黄经270°时,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这时是冬至。

“二分”、“二至”是表示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是“二分”、“二至”的中间时间。

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如表示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气凝结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其他的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如:“惊蛰”,表示地下的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晴朗,这时草木欣欣向荣。

“小满”,表示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时节,忙于夏种。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8

1、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2、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3、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后来历法变动使用阴历(夏历),“秋分”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来源:文章屋网 )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9

墙上的日历告诉我们,转瞬即是新春佳节了。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过了元旦过春节。用人民大众的话来说,就是先过阳历年,再过“阴历”年。

阳历,顾名思义是根据太阳而来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实际所需要的时间为: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叫做一个回归年。阳历就是以回归年为基本周期的历法。

现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它起源于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当时,古罗马的历法十分混乱,以致曾有人慨叹地说:“罗马人经常打胜仗,但不知道胜仗是在哪一天打的”。直到公元前四十六年,儒略·凯撤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他宣布改历,规定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每隔三年设置一个闰年,为三百六十六日。这就是儒略历。

儒略历历年平均长为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比回归年要长十一分十四秒。久而久之,误差越来越大。到公元一五八二年,春分已由原先规定的三月二十一日提早到三月十一日。所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决定改历。他采用意大利医生、业余天文学家利里奥的改历方案,设法从四百年中减去三个闰年:能被四除尽的年份继续为闰年,但逢百的年份,必须被四百除尽才是闰年。如一九00年不是闰年,二000年才是闰年。闰年二月份增加一天。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十天误差,格里高利命令,一五八二年十月四日的第二天为十月十五日,这样一跃而从历史上抹去了十天。

儒略历经过改革后,就称做格里历,先后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统称公历。我国是在清朝统治者后,于一九一二年开始使用格里历的。苏联十月革命,发生在儒略历的十月二十五日,相当于格里历的十一月七日。

大家也许会问,既然公历到公元一五八二年才最后形成,那么公历纪元是从哪年算起的?那是从一件杜撰的事开始的。公元五三二年(相当于当时使用着的狄奥克列颠纪元二四八年),一个僧侣毫无根据地提出,耶稣降生在五百三十二年前,并主张以此作为历法的纪元。就这样,以假定的耶稣降生年为公历元年,并从公元五三二年开始纪年一直延续到现在。

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而制定的,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历法。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叫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平均长二十九日十二小时四十四分三秒。十二个历月算一年,一年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与回归年的长度相差约十一天。这样,春、夏、秋、冬不在固定的月份里,对农业生产很不方便,这种阴历就逐渐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阴阳历,也叫农历。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太阳的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它也是把月亮圆缺变化一周作一月,这一点与阴历相同,所以有人往往把它叫做“阴历”。其实它和阴历不同,它是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历年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每二年或三年设置一个闰月,因而一年中有时是十二个月,有时是十三个月。这种历法的优点是,既可以使任何历月的每一日期都有月相上的意义,又保持了历年中的四季与实际季节相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已使用这种阴阳历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所特有的,它始于秦汉时代。有人以为节气属于农历,这是一种误解。节气完全是跟着太阳走的,它是和阳历相符合的。二十四节气就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每个节气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相同。但是在农历中,同一个节气在不同的年份,有时前后可差一个月。所以把二十四节气当作农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在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题图 聂 华)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10

一、 伏羲数图系列的周期性

要探明5和10在伏羲数图上的来龙去脉,有必要简单提下睛各数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数图系列的周期性。

不难看出,与对立统一的四象八卦符号相应的四象数、卦序和卦数(洛书)的数字排列,是对角奇偶分别合10,对角线合15的对立统一关系。然而,当四象两仪相交变为反映夕阳西下的《河图》(实应合图,下同)时,对立变为相邻。相邻两象之间,1.9,4.6、3.7、2.8合10入中;1.4、2.3合5入中;9.6、8.7合15入中,四象消失。这就是说,从四象到《河图》是一个周期。四象展开为卦数(洛书),卦数(洛书)合之为《河图》。日东而西,四象数图又可直接转化为《河图》。

即:四象数图 分 卦数(洛书) 合 《河图》。阳仪动交阴仪我们清楚发现,周期结束阴阳消失时,《河图》中5·10并没有消失。这就使我们受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启发;《河图》中5o10不但是下一周期的生发点,而且很有可能是宇宙万物最初的生发点。因此,进一步揭开这个中5·10的秘密,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二、 四象数图是由中5·10化生的

在四象五方位上,中5者序满为阳,中10者数满为阴,中者不阴不阳,合之为中性,气为中性也是物质。笔者在拙?quot;探析"③中说过:"四象数图相当于原子,中5·10相当于原子核",就是说,时间和空间的原子结构是四象数图。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再来分析一下这些数图各粒子的变化情形,尤其是中5·10。

我们知道,原子的核心部分,类似球体,带正电,是质子和中子的紧密结合体。质子带正电,是氢原子和其他任何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所含数目即期序数。中子单独存在时不稳定,易衰变为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不带电,易进入原子核内部。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着的、与核电荷相等的电子组成。这些物理特性与四象数图极为相似,阴阳时空即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态,中5·10正好是原子核。

那么中5·10是怎样化生阴阳二气的呢?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④。显然,阴阳产生及其变化的外因是光照条件,内因便是这个中5o10原子核。

红日东初时,地球表面由于日光的向背,形成阴阳各半(两仪),奠定了阴阳变化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基本准则。大气层中的中子10,首先从原子核分离出来,变为带电荷的电子与中5质子互斥,以最小数1和最大数9的粒子数量分配各据西东,形成对立统一的两仪数图。原子核化生阴阳二气,两仪便有了阴和阳的量。随着"二少"的逐步形成,西阴仪上的一个电子下移太阴;东阳仪上的9个电子必然再分配;两个顺移西南少阳,三个下移东北少阴,四个最多占据东南太阳,使对角和等于中5。其表现形态为西北1、西南2、东北3、东南4,中5。以阳的量由西而东、由下而上的递增次序,在地球表面的西东两仪上,形成横"∞"字形阴逆阳顺的序。同时又以相邻两数顺时针之各(大于5减5)呈下一象的序,形成四象圆形循环之理。数小者阴多阳少,数大者阴少阳多,相邻两数之和亦然。从而使电子10粒子以对角合5,又与中5合10的排列组合,在四隅五方位取得了对立统一。

然而,新的矛盾随之产生:一是中子位空,一是周上10粒子厅偶不平衡。遇热反应剧烈的质子中5,立即以最大数增大九倍,即序5的级数之和三个5又生出九个5:一个5居中;两个5化中了10与中子与中5组成新的原子核;六个5分四组形成6、7、8、9新电子,代表四象的属性,分别相合于象序1、2、3、4。象上奇偶之差及奇偶之和皆可阳即阳顺。象上奇偶之和减5或10又是四象属性及两仪属性。四边数和之大小又反映着下阴上阳、西阴东阳。是为一气化三气,原子核生电子,绕核运动的电子必然与核相等即15。由奇偶数组成新的物质形态四象数图,序与数呈内外相错的横"∞"字形走向。对角奇偶各自合满10,象序对角合质子,象数对角合气15,总体阴阳平衡,对立统一。而且有趣的是,相邻两象任何两数顺时针这和(大于5·10时减去这些数),同样是下一象的两个数,深刻生动的反映着四象循环哲理。这个功能非凡,妙趣横生的数图,便是寓四时二十四气的大名鼎鼎的四季图。既然阴阳变化总是在两仪上完成的,那么,数图上东西两仪平方之差,加中10、5之差与两仪之差的乘积,便是周天长,即(242-162)+(10-5)(24-16)=360。

在阴阳变化的矛盾中,阳是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方面。上述阴逆阳顺的序,就是反映这个阳的主要矛盾方面的。抓住这个主要的阳的矛盾方面,就解决了另一方面。知道了阳的变化规律,就可间接地知道阴的变化规律。因此,伏羲数图全部是反映阳顺的。知道了阳顺的序和数,就没有必要再去了解阴顺的序和数,二者更不能混合使用。 这是由于,阳顺时以阳气为主,阴顺时以阴气为主,阳气中有阴,阴气中有阳,"纯阴纯阳"是不存在的。由前已知,中5·10合在一起时,并不单纯是奇阳偶阴,更为重要的是不阴不阳的中性。换言之,在客观阴阳变化过程中,不仅仅是阴阳问题,还存在着一个中性的问题(后面还要进一步探讨)。因此,中5·1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一重要概念,只有通过数图才能反映出来。总之,我们可以认为,象序1、2、3、4是由中10转化的,象数6、7、8、9是由中5烈变九倍转化的,这就是说,阴阳变化周期之间是通过中5o10转化的。无论阳顺还是阳逆,中5o10的这个特异功能不变。这个生化四象的中5·10,便是《河图》阴阳闭合周期完成时的余气中5·10。显然,阴阳变化以中性为初使和归宿。

三、 八卦数图上何以有中5而无10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由于太阳在东南和西南方位上的两次光照,四象分八呈八卦。四象数图上的四组电子,必然要自行展开,质子中5不动,其余奇阳顺邻四正,偶阴四维,中了10衰变为反中微子。所谓自行者,象与量同步统一之故。阳的量在四隅八方位上,有着必然的分布规律,在北半球时,下少上多,西少东多;阴仪上少,阳仪上多;阴卦上少,阳卦上多;四象亦然。反映阳的40个电子,必然在对角和合10的原则下,围绕质子5,自行求得象和量对立统一的排列。这样,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是卦序(失传),一是卦数(洛书)。质子中5与任一直线两对角配成气15的原子核,即原子核辐射于对角线,不需要中10,绕核运动的电子亦必15。1、2、3、4因不在对角,致使中子10完全失去了成气15的机会和存在价值,无处相容,只能在八卦数图上消失。而西东两仪的《洛书》和北南两仪的卦序(失传)同样是:(242-162)+(24-16)×5=360。当两数图的周上八个数分别增大九倍时,个位数呈阴顺的序,分别与阳顺的序合10数满,化为《河图》。 四、《河图》中5·10的来历

前面提到,《河图》是阴阳闭合图。四象数图直接转化为日落西山的《河图》时,原子核中5o10当然原已有之。八卦相合而来时,《河图》周上八数代表着八卦(序和数),对立统一变为相邻,相合两卦重叠于四正,进而消失。其数图上便是太阳4.9顺行无气,与太阴象的1.6,分别合成5.15时象序合10化为中子,又与中5组成原子核。故而《河图》中有中5·10。这时,《河图》周上的40个电子全部消失,化中性进入原子核。两仪相等无别,已无四象可言。即:(202-202)+(20-20)(10-5)=0。因此,《河图》是周上各数合中5·10的问题,而不是中5·10生《河图》周上各数;算术同样表明,《河图》周期结束时,确实存在着一个具有再生功能的中5o10。而且,我们不难发现,自始至终中5居中是永恒的。就是说,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一个由矛盾及中三方面构成的三维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阴阳是有化合价的

《河图》中5、10是中性的问题,除了上述直观现象外,显然与阴阳化合价有关。经研究,只有阳4阴2的的化合价,才能画出完整的四象结构式,并使中5o10阴阳相消。就是说,用1至10自然数的奇阳偶阴反映阴阳变化时,奇阳4价,偶阴2价。阴阳变化不息,数的奇偶变化不止,满5时阳20价,满10时阴20价,满15时阴阳相等为中性。在四象及《洛书》周上顺时针流动的各电子,满15是便成为阴阳相消化中性能格局。可见,先发研制的古历气15有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和依据,是二十四气决定了周天长,而不是人闪对周天简单的二十四等分。现分别试析如下:

1、中5、10:中5为5阳4,遇10时立即化为5阳4,10阴2,5×4=10×2,阴阳相消。结构式为阴阳相间的环形,或内阳外阴的球形:

2、四象结构式为链形:

春:3阳4 8阴2

夏:9阳4 4阴2

秋:7阳4 2阴2

冬:1阳4 6阴2

四象及卦数(洛书)周上每数三气,各数×价数×3,可四象总价数×3,得该季阳量总值:

夏(9×4+4×2)×3=132; 秋(7×4+2×2)×3=96;

春(3×4+8×2)×3=84; 冬(1×4+6×2)×3=48。

对角和是180,对立统一。冬夏是两极,春秋具有阴阳两重性,总和360,其中:阳240价,阴120价,正好是周天长,证明阳4阴2的化合价是正确的。

化合价不等的四象阴阳结构,与下一象偶数组成气15化中性时为一气,正好与中性的对角线共性。因此,不论是奇是偶,均合成中5·10,在周上消失。同时,又从该对角线节上的相合两数之和,开始下一气。即:

冬 1+6+春8=15 进入8、5、2;

春 3+8+夏4=15 进入4、5、6;

夏 4+9+秋2=15 进入2、5、8;

秋 2+7+冬6=15 进入6、5、4。

四象的象数均大于5,去5后又为象序;5加象序又为象数,序与数互变而化合价不变,可谓相合至极;故而四象结构式可独立存在,构成四季。当四季之气进入对角线与之共性时,马上化成中5·10。科冬 春 夏阳增阴减,部分阴粒子变阳;夏 秋 冬阴增阳消,部分阳粒子变阴。四季通过中性结构进行转化。四季转化为环形中性结构时如下:

春3o8变5o10(加夏4二变阳)

夏4o9变5o10(夏9四变阴加秋2)

秋2o7变5o10(秋7二变阴加冬6)

冬1o6变5o10(加春8四变阳)

3、《洛书》节气化中5o10原理

《洛书》周上奇偶数的排列,是阴阳卦分类后阳顺的序,数的大小代表着阳的量,八个数对立统一。西阴仪上阳32价,阴16价;东阳仪上阳48价,阴24价。象上两数之和减5或10后,西阴价之和12,东阳价之和16,两仪阴阳有别。偶数共用形成气15,在风吹草动是川流不息。月和四季从巽2起始,八节二十四气从坤1起始,顺时针流动,满30、90、45、15时,阴阳化合价相等各20,化中性进入对角线。由?quot;核"的再生功能,又从该对角线生出奇阳偶阴(即最后一位数的余数),开始下一气。月和四季总是起始在偶数上,八节二十四气则有奇有偶,都是转九圈在2或1处闭合。因此,起始点在偶数者为节气,在奇数者为中气。例如气15时如下:

冬至坤1+8+3+(4-1)=15 4、5、6(中气);

(4-3)+9+2+(7-4)=15 7、5、3(节气)。

月和四季八节同理。

我们清楚看出,阴阳节气变化总是阴阳化中性后,又由中性15生阴或阳,开始下一气的。每气15前的阴阳变化各异,结局相同。可见,节气变化亦即阴阳与中性能相互转化。

《洛书》数字排列亦即四象数图的展开,八节二十四气运行在周上,而其数序则呈双曲线左右相错的?quot;∞"字形走向。 这个走向即八卦方位图阴阳分类阳顺的序,序即八卦上阳的量,这是《洛书》与伏羲八卦直接内在联系的不可否认的事实,叫不叫"幻方"是另一回事。诸如《汉书·律历志》"伏羲画八卦由数起"等说法是很难苟同的。"洛出书"的神话传说毕竟不可全信,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找出其可贵的科学含量。河洛两数图正好是伏羲八卦方位图阴逆阳顺的序,绝非偶然。这一重要基本事实,便决定了卦图与数图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先后次序上的必然性。《洛书》四边气15为四季节气。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秋2.7,冬6.1,春8.3,夏4.9,从秋2起始顺时针累计各数,每季90天时正好是四边气15的起点和终点数位之故。节气在季头,当然是节气在月的初一,中气在月中。难怪古代术数者总是以节气划分月干支的。

4、《河图》四象化中性与化合价

中5o10化合价的探讨,无疑又为笔者"河图"是"阴阳闭合图"的结论,提供了新的依据。道理十分简单,四象八卦及其相应的各数,在《河图》上不但不对立统一,"二太""二少"之间任何两数之和越不过子午线,阳气循环终止,而且"少太"之间阴阳化合价相等,直接满10,一片纯阴,两仪消失。即"二太"之间(9+1)2=20,(4+6)2=20;"二少"之间(3+7)2=20,(8+2)2=20。同时象数9+6、8+7为15;象序4+1、3+2为5合10化中子与中5呈15,又是一片中15,均呈阳20价阴20价和阴阳相消为中性的格局。只要太阳象4.9继续下移,马上面临的是阴阳闭合,阴阳粒子消失,整体化中性。阴阳化合价分析进一步证实,《河图》周上八数均以合5、10、15的满数全部转化为中性的原子核,宣告以阳气为主的周期结束,新周期将由原子核中5·10重新开始。这一重要内涵,与《河图》太阳4o9正西所反映的日落西山,阴阳即将消失,新的一天重新开始的客观自然现象,完全一致。《河图》所反映的这一重要哲理,当然也是伏羲八卦的相合哲理。

总之,这些数图原本并不神秘,但不是被宋人窜入《系辞》是可以肯定的。前有史载,宋人重新悟出,不为无据。即是如此,由于年久失传,酿成许多误解,今被悟出,真相大白。"神龟龙马"之说固不可信,但是《河图、洛书》产生的原始性,却很难排除。当历法制成后这些手段性的东西,当时的古人不可能意识到其中的哲学含义和保存价值,失传是很自然的。

六、《河图》中5·10是"太极"

由上述看出,作为周期图的《河图》(合图)原子核中5·10,是下一周期化生阴阳二气的两仪(对立统一准则)、派生万物的本原。这个由阴阳组成的既是象又是数、象与数统一的中性5·10,便是"太极""中极"。因为只有一气,故是"太乙"。"无极而太极"即"无极 太极"⑤。"太极"作为气时为有,作为阴阳时则无。因此,这个完全停止流动的满气中性5·10,又是"混沌清虚"化生阴阳的"元气" ⑥。孙中山说过:"太极动生电子"⑦,即"元气"动生没有中5的1至9数40个电子,形成寓有二十四气的原子四象数图。可见,"太极"者,于阴阳二气时为"元气",于方位为"中",于五行为"土",于事为"理"⑧,于生物为"胚胎卵",于物质为"原子核",于万物则为其最初阶段,而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无极"。至于生"太极"的"道",当然是阴阳变?quot;客观自然规律"⑨了。

受时空阴阳变化制约的宇宙万物,必有其各自的生命周期,即大循环。就时空而言,即在40的基础上1 99的发育过程。白天周期是伏羲数图的周长40+5;年的周期是伏羲数图的周长40×9+5。24气构成年的不循环。以理推之,地球生命周期(地球失去阳光)必是40×99+5,近一百五十亿年⑩,年的小循环构成地球生命大循环。周期长短不同,其理相同,都是热极过半,5而复生,化"元气"而结束,又由"元气"而化生。这就是《洛书》《河图》的实质性内涵。

"太极"之说,始见于《周易o系辞》,太极思维在远古伏羲时代不可能有之。但《河图》作为节气的阴阳闭合图,产生于该时代是完全有可能的。历代学者为解开《周易?quot;太极"之谜,文图并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最为有名气者,无非两种类型,一是阴阳鱼太极图,一是水火匡廊图。众所周知,前者如南宋张行成"易先天图",明来知德"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清胡渭"古太极图"及"天地自然之图"。后者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如今看来,未免可惜,都不是真正的"太极图"。真正的"太极图"只能是个粗黑圆圈。

值得肯定的是,"阴阳鱼太极图"实质上是八卦、门十四卦甚至四象阴阳变化一个周期的综合反映,别具特色。阴阳两鱼和相间的阴阳两线在圆心闭合,互在对方(仪)消失。显然?quot;元气"也在圆心。因此,笔者以为称其为"阴阳图"最是恰当。我们只要在圆上将八方位的半径四等分,不可画出标准的阴阳鱼阴阳图。这个阴阳鱼阴阳图,配之伏羲八卦方位图,互为补充,形象十分直观。配之后天八卦,亦有先后天八卦同图之妙。前贤业绩,功不可没。至于晚清以来,以假乱真,无理简化为鱼头半圆、颠三倒四,甚至两鱼分离乱蹦乱跳的错误作法11,,严重背离阴阳基本规律。顺便要指出的是,诸如八卦方位图、《河图、洛书》被东西颠到12、横七竖八甚至团团旋转的现象,亦屡见不鲜。如果不是疏忽或有意发挥的话,情况与《太极图》问题一样,只能使传统的伏羲卦文化更为混乱和复杂化,实在与事无补。

结 语

综合上述,贯穿于始终的气,是伏羲八卦古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八卦八节,本身就是卦气,八节二十四气,当然是伏羲八卦的卦气(而不是文王八卦的卦气)。卦气者,必卦划阴阳变化与节气相一致,非人为所强加。四时、八节、二十四气的阴阳化中性,中性生阴阳的节气变化哲理,在《洛书》上表现得活龙活现,淋漓尽致。节气由阴阳组成,有中节之别,而无阴阳之分,节气亦即阳气。失传的四象数图及卦数(洛书)、卦序,全部是节气图。阴阳节气化中性5·10的原理,必然导出《河图》中5·10是"元气"的结论,《河图》中5·10是"太极"无疑。哦,"易有太极"者,"元气"是也。"是生两仪"者,阴阳是也,"四象生八卦",数已在其中矣。"太极"(中5·10) 两仪(9、5、1) 四象数图 《洛书》(卦数) 《河图》(合图) 中5·10(太极),这一整套东西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完整准确地提示了宇宙万物周期性变化规律。阳光是万物周期性变化必不可少的外因。中5o10的中性和对气15的再生功能,是中5o10所以能够成为"太极"的真谛所在。上述哲理,有目共睹。拙笔至此,深为感慨,令人惊奇的不只是千古大谜"太极"眼前多年,而更重要的是,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13的原子结构,竞是四象数图,堪为人类奇迹!

注释:

①参阅拙作《对天水卦台山伏羲画卦传说的新思考》,《周易研究》1999年第二期第12页,该文注17冯精志的"志"误为"忠",系笔者之误,予此声明。

②王怀《河图洛书试析》,《周易研究》1995年第三期第52页。

③参阅拙作"伏羲八卦数图上气15动态功能的探析"。

④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11月袖珍本,第277页。

⑤冯精志著《实用易经预测方法》长春出版社,第109页。

⑥⑦引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版缩印本,第653、699页。

⑧同⑥第1235页。

⑨吕绍纲《退溪易学初论》,《周易研究》1998年第四期第11页。

⑩具体数字为15496819560+5。《洛书》周上八数分别乘99,各各值的个位数正好是阴顺的序,分别与《洛书》卦数合满10,阴阳闭合无疑。

11李仕 先生已有精僻考证,《周易研究》1994年第四期第71页。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11

[关键词]农时;节气;物候;农谚;老农

一、 前言

二、

农业生产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以获取物质资源的活动,其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所组成。为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一年之中,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各个工作环节必须要顺应农时而依次展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农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相传早在尧时就曾命羲仲等人根据天象,“敬授人时”。⑴以后,《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等都曾记录一年之中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至于农时对于农作物生长的意义,《吕氏春秋·审时》篇曾有集中讨论,认为“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叶世昌先生认为,“厚”在此很可能就是“候”的假借字。⑵对此,以后历代的农学著作亦都有所提及,如西汉《?锸ぶ?椤贰⒛纤巍冻?昱┦椤贰⒃?锻蹯跖┦椤贰⒚髀硪涣?杜┧怠返取T谡馄渲校?忠酝蹯醯穆凼鲎钗?苯用髁耍骸八氖备饔衅湮瘢???赂饔衅湟恕O仁倍?郑?蚴е??缍?簧?缓笫倍?眨?蚴е??矶??o:p>

成。”⑶

农业生产活动必须要顺应农时,那么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今天的先进仪器条件下又是如何把握农时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督导作用可能发挥了一定的功效。如《诗经.七月》中有“田?至喜”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督导农事的官员。《吕氏春秋·十二纪》更是有详细记载:正月,天子要布告农事,命令田官“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植,以教导民,必躬亲之”,教导人民做好农业准备工作,并因地制宜种植作物;四月,“明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功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督导人民抓紧农时努力工作;八月,有关官员要“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督促人们要及时收获。以后封建皇帝与各级州县官吏每年春天都要“亲耕籍田”,可能就是这种传统在后世的延续。官府外,一些个人或团体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王祯就曾“取天地南北之中气,立作标准”,作授时图,“与日历相为体用”,并且主张“务农之家当家置一

本,考历推图,以定种艺”。⑷以后的徐光启等人也都曾仿效。民国时期,浙江农业协进会也曾编著一本《农家历》,目的就在于改变以前人民那种“无相当之常识,于农忙农闲,无预定之规则”⑸的状况,指导人们按时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活动。

不论政府、相关团体还是一些个人,他们可能确实在指导农民掌握农时以顺利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方面,政府、团体或个人作为外部力量,他们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⑹;另一方面,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握农时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因此,在这背后肯定还有一套更为基本的、为大家所共同依赖的准则,那这一套准则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就试图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一般的普通民众,他们开展农事活动的准则是什么,范围则限定在近代的江南地区。⑺

二、节气:主要的准则

农民主要是依靠什么来掌握农时、以保证农事活动顺利进行的呢?答案是节气。当笔者在湖州农村做实地考察、与许多老年人交谈而问到这一问题时,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节气,当然是节气。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此我亦受到了许多善意的嘲笑。对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亦早已指出过:“农民用传统的节气来记忆、预计和安排他们的农活。”⑻

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其一共有二十四个,所以又称为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中每月两个。按顺序这二十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在我国很早就已出现,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二至和二分四个节气了。以后逐步

发展,至迟到秦汉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最终形成⑼。二十四节气是农事经验的总结,其很早就被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如《礼记·月令》所载:“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锸ぶ?椤芬嘤新奂埃?绺?铩胺哺??驹谌な焙屯粒???憾辰猓?仄?纪ǎ?烈缓徒猓?闹撂炱?际睿?跗?际ⅲ?粮唇猓?闹梁缶攀?罩缫狗郑?斓仄?停?耸备?镆欢?蔽澹??桓嘣螅?缘檬惫Α薄M蹯跻嘣?担骸笆??饺赵轮?幔???慕谄??埔疲?呤??蛑?ū洌?缁分???缏种???┥V?冢?源苏贾?!雹?o:p>

二十四气节最初是根据黄河流域的自然气候特点而产生的,由于其能反映农事季节,便于掌握农事活动而逐步向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推广开来。但是,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是不同的,二十四节气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各地在利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与运用。如以冬小麦播种为例,在黄河流域播种的适宜时期为秋分时节,正所谓“秋分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晚”、“白露早,寒露迟,只有秋分正当时”,而在华中就是“寒露霜降正当时”,浙江则为“立冬播种正当时”、“大麦种过年,小麦冬至前”。⑾于是,二十四节气只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情形被打破,各地人民根据本地特点,用自己积累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来指导农事活动。总之,虽然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没有变,但其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近代江南地区,人们就是用这经过调整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来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此地流行的农谚中看出来。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掌握好播种季节是重中之重。因为播种季节的迟早就决定了农作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季节与气候,从而对整个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正如农谚所云:“莳秧一日迟,十日追不到。”⑿因此,为使农事活动顺利开展,首先就是要掌握好播种时节。在农谚中,关于播种方面的最多,应该就是明证。下面我们就以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为例来看一下。先是最主要作物一一水稻:“清明浸谷种,勿要问爹娘”(浙江);“谷雨浸谷种,立夏落稻秧”(南汇);“清明前后忙落谷”(松江);“谷雨下早秧,节气正相当”(上海);“谷雨浸种,立夏落秧”(川沙)。⒀而如果错过了最佳时节、播种延迟,结果只能是造成损失:“过伏不栽稻,栽了收不到”(苏南);“小暑里莳秧,只捞点钱粮”(宝山);“小暑插老秧,过年卖老娘”、“小暑里插秧,只好收点种子粮”(川沙)。其他作物,如麦类:“寒露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宝山);“寒露麦落泥,霜降麦头齐”(奉贤、川沙);“大麦不过寒露,小麦不过霜降”(苏南)。棉花:“清明种棉早,小满种棉迟:谷雨立夏正当时”(上海);“谷雨早,小满迟,立夏种花正当时”(奉贤);“立夏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回家”(上海)。油菜:“立冬种完麦子,小雪种完菜籽”(上海);“冬至菜花年大麦”(川沙)。蚕豆:“寒露种蚕豆”(上海);“蚕豆种在寒露里,一棵蚕豆一把荚”(川沙)。总之,各种作物的播种时期,都有相关节气与之相适应。

看过播种,再来看收获。收获是农业生产大田劳作的最后环节,是农事活动的最终目的,因而也是农事中最值得重视的。因此,各种作物的收获也有一定的节气与之相关联。⒁如水稻:“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金山、宝山);“霜降一齐倒,立冬无竖稻”(上海);“霜降割晚稻”(嘉兴)。麦类作物:“芒种忙,收割忙”(川沙);“芒种夏至麦上场,家家户户一齐忙”(上海);“元麦不过夏至”(嘉兴、湖州);“大麦芒种忙忙割,小麦夏至无一棵”。⒂棉花:“白露三朝花上行”(嘉定);“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甘薯”(上海);“白

露秋分头,棉花才好收”(川沙)。黄豆:“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上海)。油菜:“立夏三天扯菜籽”(上海)。蚕豆:“小满见三新”(小麦、油菜、蚕豆要收获了)。⒃

播种、收获外,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因此也必须要注意。那么这些管理工作在什么时候进行最合适呢?对此,也有相应的节气与之相对应。还是先看水稻中间管理的各个环节。施肥:“处暑不浇苗(指施肥),到老无好稻”、“处暑不放本,白露枉费心”(上海)。灌溉:“处暑勿浇苗,到老无好稻”(川沙、宝山);“处暑里的水,谷仓里的米”(宝山);“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宝山)。中耕锄草:“六月田中拔棵草,冬至吃一饱”(宝山);“大暑不耙稻,到老勿会好”(川沙);“秋前拔稗,秋后拔坏”(宝山);“立秋不耥稻,处暑不长稻”(川沙、宝山)。搁稻:“秋前不搁田,秋后叫懊恼”(宝山);“秋前不干,秋后莫怨天”(宝山);“秋前不搁田,秋后叫皇天”(上海)。麦类作物:“春肥一杓,不及腊肥一滴”(嘉定);“小寒大寒施腊肥,油菜小麦过冬齐”(川沙);“九九不通沟,小麦十成收”(宝山)。⒄棉花:“夏至锄三遍。胜过多施三次肥”(奉贤);“脱花要等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奉贤);“头时金锄头,二时银锄头,三时无用头”(上海);“七月小暑连大暑,中耕锄草莫失时”(上海)。油菜:“小寒大寒施腊肥,油菜小麦过冬齐”(川沙)。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种作物从播种到中间期管理再到收获都有一定的节气与之相对应,人们便可以根据这些节气来合理安排各种农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节气是固定的、必须死板的按照节气来进行各农事活动,而是应该灵活运用,正所谓“死节气,活办法”。一方面,即使对于同一种作物来说,不同的品种其各工作程序的日期也是不同的,而非整齐划一。就以水稻播种来说,如早稻“清明浸种,立夏插秧”(川沙),中稻是“立夏种,芒种栽”(江苏),而晚稻则是“小满种,夏至栽”(江苏)。收获也同样如此,“早稻白露收,晚稻留一留”(川沙);“秋分割中稻”(江苏);“寒露到,割秋稻”(指籼稻)、“霜降到,割糯稻”(川沙)。同时,由于乡间习惯,节气传统上是与阴历相对照的,因此某一节气的日期在每一年中并非是固定的,如清明就是在阴历二月与三月间摆动,而这种情况下播种也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如水稻播种:“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落后”(江苏、浙江);“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江苏、浙江、上海),就是说如果清明节落在二月份,播种就要缓一下,因为此时气温还较低,不利于播种,而如果落到三月份,此时气候已合适,因而需要抓紧农时。“四月芒种让人种,五月芒种抢来种”(松江),亦是说得同样道理。小麦同样如此,如,“八月寒露抢着种,九月寒露想着种”(川沙)。另外,由于作物茬口不同,自然播种的日期也会不同,如棉花,“麦花立夏前,早花立夏后”(麦田里种的花叫麦花,光田里种的叫早花川沙、上海)。至于地区的不同,更是应该如此,兹不赘述。总之,对于节气应该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解放前,在广大农村中人们是以阴历作为计时系统的,虽然民国时期,政府曾经命令禁止使用阴历,但这一传统并未得到改变(今天依旧如此)。阴历是根据月亮自转来规定的,而阳历则是以太阳公转为依据来实现的,因此在一年之中,阴历总是要比阳历短u天。虽然阴历通过闰月的办法弥补了这一差距,但相对应于阴历来说,在每一年中各个节气的日期则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对比之下,相对应于阳历来说,各个节气的日期则是基本固定的)。基于此,人们又是如何得知各个节气的日期来安排农事的呢?答案是传统的历书。这一点费孝通先生早就提

到过:“历本并非村民自己编排,他们只是从城镇买来一红色小册子,根据出版的历本来进行活动。他们不懂其历法的原理,他们甚至不知道历本是哪里发行或经谁批准的。因政府禁止传统历,出版这些小册子是非法的。”但这并未防止历本的普及,“在任何一家人的房屋中都可以找到这本小册子(指历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往往是家中唯一的一本书,人们通常将它放在灶神爷前面,被当作是一种护身符”。⒅?e笔者本人的实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⒆在民国以前的苏州,这种历本有官板与私板之别,最后由理问厅署铃印而在市场上发售,“纵不识丁也买”。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由各图地保以新历逐户分送人家,“必酬以钱文,如市价而倍之,号为送历本”,其“始行于乡村,后沿于城中”。⒇

另外,传统的历书外,一种称为春牛图的图画也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乡村人家,新年粘春牛图于壁,以观四时节序,籍以代时宪书,取其便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春牛图能够?示农耕早晚。凡立春在腊月中,策牛人在前,以示早也。在腊月晦,则策牛人当中,示农中也。在正月望,则策牛人在后,示农晚也”。对此,刘克庄曾有诗云:“今年台历无人寄,且就村翁壁上观。”[21]

三、物候:节气的补充

人们以节气为主要准则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这样做虽然简单明了,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虽然节气主要是根据气候来划分的,能大体反映气候的变化,但是每一年中气候并非与节气完全相吻合,也就是说以节气来反映气候并非是时时准确的。各年之中,气候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对于这一点节气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出来。而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的,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后生长发育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如果某一节气相对应的气候条件变化了,则相应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期也会有所变化,其总是能够如实反映气候变化的。因此,相较于节气而言,以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作为某项农事环节进行的标准则更为精确与安全。这种某一生物在某一阶段的生长发育的情况就是物候(当然,物候并非只有生物物候,还包括自然物候,如结冰)。于是,为了弥补节气的缺陷,人们便以物候作为补充,以求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

物候,就是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等)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各种自然现象。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种植物的发芽、开花、落叶等现象;一是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初鸣、终鸣、离去等现象;一是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结冰、初雪等。[22]古人对于物候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竺可桢先生认为,我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月》[23],“五月鸣蜩”,“五月斯虫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都是对当时一些物候现象的记载。此外,《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王祯农书》等同时或后时代的著述里也都大量记载了各月中的各种物候现象。总之,人们对物候现象的认识产生的很早,并为后时代的人们所传承.就是后世作为主要农事活动参照标准的二十四节气也受到物候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某几个节气的名字中看出来,如雨水、惊蛰、小满等,都是以物候现象来命名的。

人们掌握物候知识的目的之一在于指导农业生产,古代人民也确实很早就这样做了。[24]如西汉时期农学家?锸ぶ?谔傅焦刂械厍?呐┦禄疃?驮?岬剑焊?厥倍杂凇叭硗寥跬痢币?凇靶邮蓟?佟笔保?褪撬翟谛踊ㄊ⒖?卑驯冉纤扇淼耐恋馗?槐椋?巴?踊?洹笔痹蛐枰?俑?槐椋缓蹋?垂茸樱?叭?掠芗允保?辏?叩厍客量芍帧保欢估嗟牟ブ郑?蠖挂??o:p>

“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小豆则“宜葚黑时雨注种”,就是说在桑葚黑时的雨后种植。[25]东汉崔??亦有同样记载:“是月也(阴历三月),杏花盛,可蕾沙白轻土之田。……时雨降,可种*[禾+亢]稻,……桑葚赤,可种大豆,谓之上时,……榆荚落,可种蓝”,“布谷鸣,收小蒜。”[26]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以物候指导农事活动亦有记载,如种谷:“二月三月种者为植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禾,……,杨生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27]其意思就是说,二月上旬,杨树出叶开花的时候下种,是最好的时刻;三月上旬到清明节桃树开始开花时,是中等时令;如果到四月上旬枣树发芽、桑树落花时,就是最差的时令了。真正想要完全以物候来作为农事活动准则的则是太平天国颁布的《天历》了。正如1861年洪秀全颁旨曰:“特命史官作月令,钦将天历记分明,每年节气通记录,草木萌芽在何辰,每四十年一核对,裁定耕种便于民,立春迟早斡年定,迟减早加作典型,立春迟早看萌芽,耕种视此总无差。每年萌芽记节气,四十年对斡减加,立春迟些斡年减,早些斡加气候嘉,无迟无早念八定,永远天历颁天涯。”[28]其总体思想是以四十年之物候记录平均起来做一个标准的物候历,公行天下,以此作为农事活动的准则。只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很快失败,这一历法亦没能最终推行。

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一般是较长时段)的物候现象会有所不同,因此各地利用物候来指导农业生产也会有所不同。就江南地区来说,也有自己地区性的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知识,这我们同样可以从流行在各地的农谚中看出来。如以小麦生长发育的情况作为水稻播种的标准,“小麦出头好下秧”(浙江),“不要问爹问娘,小麦出头好下秧”(浙江、上海),“不要问爹,不要问娘,小麦伸头好下秧”(江苏、浙江),就是说小麦出穗的时间是水稻播种的最佳时机。水稻苗田浸水:“菜子头上一撮花,种稻人家话出车”(上海),就是说在油菜花开盛期已过、但顶心还留着少数几朵花的时候,农民就要安排水车,预备戽水种稻了。小麦的播种:“麦黄耠豆,豆黄耠(即种)麦”(上海),就是说麦类与大豆相互间以对方的成熟期作为自己播种的时间标准。小麦的收获:“元麦一起身,蚕豆小麦落脱魂”(南汇),就是说元麦一割,蚕豆、小麦也就快要收割了;“李树开花麦饭香”(川沙),在李子树开花的时候正是收获麦类的时候。棉花的播种:“蔷薇花(指野蔷薇)开早种花”(川沙),“枣树发芽好种棉”、“谷雨早,立夏迟,枣树发芽正当时”,[29]就是以枣树发芽作为棉花播种的时间标准。除以植物作为农事活动的准则外,某些动物也可以,如布谷鸟。正如一首诗所写的:“声声布谷绕村鸣,乍去还来似有情。地僻农官行不到,只凭候鸟劝春耕。”[30]另外,流传在浙江湖州一带的一首民歌对此也有反映:“布谷鸟,咕咕叫,映山红,红耀耀。种田格哥哥,秧田畈快点露露燥。今年格清明,落在三月初,你宁可赶早到田畈,勿可落后种秧苗。”[31]

四、农谚与老农:农时知识的载体

人们以节气为主要准则、以物候为补充,以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那么这些有关农时的知识又是以何种形式在广大民众间传播的呢?农谚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我们从上文的论述中就足以看出来。农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农书中都有记载,如《齐民要术》:“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32]游修龄先生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的起源相一致的,早在文字记载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他最初是歌谣的一部分,后来随

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渐从歌谣中分化出来。[33]

农谚是广大普通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产物,来自于群众,具有通俗性与群众性以及概括性与科学性等特点,富有泥土气息,易于理解,便于记述与口头传播。[34]作为人们生产实践的经验结晶,农谚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以前没有温度计、湿度计等现代化仪器设备的时候。正如《中国农谚》的作者费洁心先生所言:“农谚是一种流行民间最广的谚语,它是农民经验的结晶,农民立身处世、耕种饲养,都用来做标准的。……中国数千年来,因农民识字知书的不多,农事著作的稀少,他们只知农谚是一种切合需要的知识,所以父诏其子,兄绍其弟,一切稼穑之事,都取法于农谚的。于是农谚便成为农家唯一的课本。农人虽然一字不识,却能念之成诵,脱口而出。”[35]

农谚就相当于一本“指导手册”,指导着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如果我们把各种作物的全部生长过程分解为一个一个的环节,则几乎每一个环节有会有相关的农谚与之相对应。就以水稻为例,从土壤耕作,到播种、中耕锄草、施肥、灌溉、除虫,再到收获的各个工作环节都有大量相关农谚。[36]在所有的这些农谚中,关于农时的农谚又占有极大的比重,据游修龄先生的统计,大约占40%左右。[37]故而,以农谚为基础以求准确把握农时、从而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完全可行的。竺可桢先生指出,为预报农时,古今中外采用的方法主要有3个:以农谚预告农时;以积温预报农时;划分物候季和以自然历预报农时。[38]但是,就近代时期的中国普通农民来说,后两种方法几乎没有使用,因而利用农谚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最基本方法,农谚也就成为农时知识的最基本载体。[39]

农谚是为农时知识的基本载体。但是,农谚毕竟是死的东西,自己不会自动流传散布,因而它们所承载的农时知识也就不会自动发挥作用。农时知识要想真正发挥指导农事活动的功用,还必须要有人的参与才行,有经验的老农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许多老农通过掌握农谚而掌握大量的农时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可以通过自己长期的农业实践积累而直接掌握一定的农时知识。

由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较长,因而一般情况下许多老农都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例如《论语·子路》篇所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农’。”历代的农书写作,也往往都注意听取老农的经验。如《齐民要术》就是“?褶芫???技案枰ィ???铣桑?橹?惺隆薄?40]《老圃良言》则完全就是依据老农的经验所写成,“村居荒僻,只邻并一二老圃相与往还,尝为余言种植之事,大要有十”。[41]张履祥亦曰:“稼穑必于老农,诗书必于宿儒。”[42]由于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因此很多老农往往是一村一乡生产上有威信的人物,他们完全可以影响其他民众。如解放初松江县在推广陈永康的先进生产经验时,城西区兴隆乡三村的老农沈金富就由于其影响力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先进经验的推广。[43]这虽然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但从中却足以看出有经验老农的影响力。

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知识,在书上记载的并不多,并且农民也不一定能看懂,大量的农业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农民一代一代口头相传下来的。为便于流传,把农业知识浓缩成简短易懂又包含丰富内容的农谚形式是再合适不过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农起着积极的作用。每一个地区都会有若干杰出的老农,一方面他会从上一辈人那里学到得知许多农谚,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经过许多次的反复实验后,把某一技术定型化,再运用当地的谚语编成便于流传的农业谚语,再逐渐把这些农谚传给下一代。

如《补农书》在说明某一个农业技术问题时就往往引用老农的谚语做证明,陈恒力先生曾专门从中摘录过一些以做说明:[44]

古人云:“六月莫干田,无米莫怨天。”

俗云:“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

先农所谓“寒则浪,热则藏”也。

老农云:“三担也是田,两担也是田,石五也是田,多种不如少种好,又省力气又省田。”

俗谓冬至垦为金沟,大寒前垦为银沟,立春后垦为水沟。

俗曰:“早蚕、早田为第一。”

虽然这些广为流传的农谚不全都是关于农时方面的,但肯定不少。通过老农之口,这些农谚在广大民众之中一代代传下去,从而在总体上指导着农事活动顺利进行。

除通过掌握大量农谚以指导农事活动顺利进行外,许多老农还根据自己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以确定某一项农活在何时进行,而不是一味拘泥于节候。如《沈氏农书》所记水稻追肥的施用日期就以叶色为标准,“下接力,须在处暑后,苗作胎时,在苗色正黄之时。如苗色不黄,断不可下接力;到底不黄,到底不可下也。……切不可未黄先下,致好苗而无好稻”。[45]这必然要通过长期的农业实践才能够获得。因此,在一些地方,某些老农的农事活动会成为这个地区农事进行的标准,就因为他们掌握有丰富农业知识、能够更准确的把握农时,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见。[46]

五、结语

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在此过程中,节气成为主要的标准,人们绝大多数的农事活动都是围绕节气来展开的。即使是政府或个人在指导农事活动时,归根到底他们依赖的也主要是二十四节气。当然,节气的标准会因地域、作物品种等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必须要灵活运用。但是,节气标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那就

是节气与气候并非完全一致。于是,为弥补这一缺点,人们又以物候现象来作为节气标

准的补充,以求更加准确的把握农时。

不论是节气、还是物候,这些有关农时的知识又主要是通过农谚表现出来的。农谚简

洁明了、包含内容丰富,同时又通俗易懂,因而便于把握。每种作物的各个工作环节,从

耕地、播种,到中期管理与最后收获,几乎都有相关的有关农时的农谚与之相对应,对农

事活动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这些农谚的利用与传播过程中,富于农事经验的老农又

起了重要作用,把这些农谚传给下一代人,保持着完整性。

节气为基本标准,物候为节气的补充,而农谚又充当着这些农时知识的直接载体,对

此我们可称之为无生命的、死的载体,老农又利用所掌握的大量农谚与通过自己实际劳作

所积累的经验而成为农时知识的有生命的、活的载体。总之,节气、物候、农谚、老农相互

关联,共同组成一个体系,以指导着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

注释:

[1]《尚书·尧典》。

[2]叶世昌:《中国古代的农时管理思想》,《江淮论坛》,1990,5期。

[3](元)王祯《农书》卷1《授时》。

[4](元)王祯《农书》卷1《授时》。

[5]浙江农业协进会:《农家历·序言》,上海新学会社出版,1922年9月。

[6]随着时间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呈日见减弱之势(当然解放后合作化运动另当别论)。就近代江南来说,政府的作用可能仅仅体现在立春时节的鞭土牛仪式中了,越来越变成一种程式化、娱乐化的东西了。

[7]江南的界定,以李伯重的标准为准,即相当于清代的苏、松、杭、嘉、湖、常、镇、宁及太仓这八府一州。见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

经济史研究》,1991,1期。

[8]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第115页。

[9]程传颐:《二十四节气》,江苏苏州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3、32页。在节气产生的过程中,又由节气派生出了伏、九、时、霉等名称。伏:一年中最热的三十天叫伏,其又分三个阶段,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每十天为一伏,依次称为初伏、中伏、末伏。九:从冬至的第二天算起的八十一天,分成九小段,每段九天,依次称一九、二九、……、九九,是为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时:夏至后的十五天,可分成三个段落,每段五天,分别叫做头时、二时、三时。霉:指长江中下游春末夏初的一段潮湿多雨的时段,历法上规定,芒种后第一个丙日称“人霉”,小暑后第一个末日称“出霉”。当然,实际情况不一定完全如此。

[10](元)王祯《农书》卷l《授时》。

[11]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气象研究室:《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农业出版社,1960年5月,第33—34页。

[12]苏州专署:《农谚》,江苏,苏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0页。

[13]《中国农谚》(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年5月,第23、24、28、31页。另,以下文中所引用的农谚,如不特别注名,均是出自此。

[14]当然,收获不仅决定于所在节气的气候,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所以收获的节气主要是依据作物的生育情况而制定的。

[15]苏州专署:《农谚》,江苏,苏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2页。

[16]苏州专署:《农谚》,江苏,苏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页。

l17]九九大概在春分时期,这时麦正拔节,不宜灌水过多,所以不要通沟。

[18]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第116页。

[19]如谢阿弟(70岁,曾长期担任千金农业社社长)老人所言:一般每家都会一本历书,农活根据这些书记载的节气来安排。见王加华:《湖州考察日记·千金》,2004年5月26日。

[20](清)顾禄:《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第168页。

[21]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1《春牛图》,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42页。

[22]张福春:《物候》,气象出版社,1985年7月,第6页。

[23]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页。

[24]张福春认为,《诗经·七月》就对这种情况有所记载了,即“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张先生认为“黄莺(即仓庚)叫就是采桑活动的时宜标志(见张前引书第12页)。说实话,我对此表示怀疑,二者之间果真有这种联系吗?当然,这样说并不否认当时存在用物候指导农事活动的可能性,而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没有见到明确的记载。

[25](西汉)《?锸ぶ?椤罚????海骸?锸ぶ?榻袷汀罚?蒲С霭嫔纾?956年1月,第5、16、22、24页。

[26](东汉)崔??:《四民月令》,见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11、14页。

[27](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1《种谷第三》,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30册。

[28]转引自竺可桢:《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新建设》,1964年第8、9期合刊,第144页。

[29]苏州专署:《农谚》,江苏,苏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90页。

[30]《田家杂诗》,见《横金志》(清柳商贤纂、民国孔陟山古续纂)卷19《艺文》。

[31]浙江民间文学集成:《湖州市歌谣·谚语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页。这首歌也正应正了前面的一句农谚:“二月清明让人种,三月清明抢着种。”

[3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自序》,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30册。

[33]游修龄:《论农谚》,见《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34]游修龄:《论农谚》,见《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35]费洁心:《中国农谚》之《自序》,见《民国丛书》第1编第64册,上海书店,1991年。

[36]具体情况,可参见解放后农业出版社编辑部整理出版的《中国农谚》(上册)的详细记述。

[37]游修龄:《论农谚》,见《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第265页。

[38]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53—62页.

[39]当然,歌谣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就如同我们前面提及的湖州地区关于布谷鸟的那首民歌。但是,一方面这种情况毕竟不多,另一方面,就如同游修龄所认为的,农谚与歌谣之间本来就有着渊源关系。

[40](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自序》,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30册。

[41](明)盛止?述:《老圃良言》,见《续修四库全书》第976册。

[42]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4《训子语上》,中华书局,2002年。

[43]《中共松江县委关于运用连环示范推广陈永康丰产经验的基本总结》,1952年10月31日,上海市松江区档案馆,档案号;6—4—25。

[44]陈恒力:《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社,1958年4月,第126页。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范文12

【摘要】2022冬至称为小年的原因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冬至不仅仅是传统节日与节气,还有小年之称,那么冬至为什么被称为小年呢?有什么原因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冬至被称为小年的原因_二十四节气冬至介绍,欢迎大家来阅读。

冬至被称为小年的原因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而如此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着冬至祭天祭祖的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冬至简介介绍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就排在了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传统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或一气,一年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关于冬至说: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天文学上也以冬至日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日标志着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开始到来,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热量比地面向空间发散的少,短期内气温还会继续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开始。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所以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

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也表明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的。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称做"添岁"、"亚岁"。而冬至这一天,被称为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

养生需要注意的事项1、起居方面来说,应该讲究早睡晚起,“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如果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精。

尽量注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上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的时候着凉,可以盖一个小毯子。其次就是,要注意防风和防寒。再次就是,冬至节气适合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2、古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所以,在冬至这个时节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和体育锻炼。比如平时要坚持用冷水洗脸,慢跑、打拳、舞剑等一些简单的方式,都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的能力。但异性要切记冬至时节不适合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自身的阳气。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2022冬至称为小年的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