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技术

审计技术

时间:2022-11-06 18:57:29

审计技术

审计技术范文1

会计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计软件、数据文件、会计和系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程序探析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程序与普通审计并无明显差异,整个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具体工作内容。

1、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准备阶段

此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其工作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状况,初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工作计划。1)明确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目标,明确审计任务,便于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2)成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小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组成审计小组要考虑成员的专业特长,进行合理配置。3)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4)制订审计计划。5)向被审计单位发送审计通知书。

2、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施阶段

在完成了所有准备阶段工作之后,就进入具体的审计实施阶段。1)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整体安全性、可靠性进行检查和测试。2)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健全性调查主要包括:与相关人员面谈和交流,实地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发放内部控制情况调查表进行书面调查;深入审查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发现控制的弱点确定需要进行符合性测试的一般控制点和应用控制点。3)对账、表、单、证或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审查和测试。在完成了上述工作之后,审计人员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账、表、单、证或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审查和测试,验证其真实性,公充性和完整性。4)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对数据和程序文件进行审计。

3、会计信息系统终结阶段

在完成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之后,就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终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整理归纳审计证据。在对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后,对收集到的分散的个别证据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的审计资料。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汇总综合分析审计资料所形成的书面文件。审计工作底稿对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审计工作底稿反映的有关问题必须进行复核。3)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经过上述审计程序之后,审计小组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综合分析后编制的。4)提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根据审计报告内容提出审计结论和意见。5)建立审计档案。及时进行审计资料的归档,建立审计档案,不仅是档案建设的需要,而且也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一份可以借鉴或参考的资料。

三、信息化审计技术分析

审计技术是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专门技术。审计对象在信息化方面的迅速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采用一些适合于计算机系统的审计技术,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质量。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主要有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技术、数据库和数据文件审计技术。

1、风险评价

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主要是要找出影响内部控制的风险因素,也就是要剖析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其基本步骤如下。1)风险评价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是重证据的,风险评估也必须以证据为基础。因而在进行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工作时,审计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各种评价证据,并以工作底稿的形式形成相关审计文档,如资产安全性风险评价底稿、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可靠性风险评价底稿等。2)风险证据的量化。在收集审计证据,制作工作底稿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还需要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程序,对每类底稿的各项明细指标进行计量处理,并按对风险影响的程度大小进行排序,以便为明确审计重点指明方向。3)编制系统整体风险分析表。在对工作底稿中的相关风险指标进行量化排序之后,审计人员已经基本明确了要重点进行审计的明细项目,并对高风险的明细项目进行详细审计。

审计技术范文2

第二条审计人员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分为初级(审计员、助理审计师)资格、中级(审计师)资格、高级(高级审计师)资格。

第三条审计人员的初级、中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通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后获得。

第四条审计人员的初级、中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内容、报名条件等,按照审计署、人事部关于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国家及地方各级考试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审计署、人事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的关于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通用)考务工作要求,组织好考务管理工作。

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审计人员按照属地原则参加考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审计厅(局),应当积极配合考试管理机构做好工作。

第六条审计人员的高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通过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评审获得。

高级审计师的申报条件、评审条件,按照人事部《关于印发<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人职发〔1995〕84号)办理。

第七条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人职发〔1990〕4号)和《关于重新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组建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承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审计师评审工作。

第八条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机关在组建或充实、调整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等项工作中,应当积极提出意见,并经人事部门批准。

第九条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应当由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专家组成,中青年专家一般应占三分之一。

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不得少于17人,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至2人,负责主持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委员出现空缺时,应当及时增补,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十条推荐申报高级审计师资格,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单位人事(职改)部门根据年度或任期考核结果进行推荐,对推荐对象的学历、资历、外语水平、成果业绩、著作(译著)、论文等基本条件进行审核;

(二)被推荐人应提交两名以上财经、审计专家的推荐意见,提交在中级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业务报告,按要求填写《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

(三)所在单位对被推荐人提交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等申报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被推荐人的学历、资历、成果业绩、实际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

第十一条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独立行使评审权,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评审:

(一)评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验收,合格者送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评审;

(二)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人数和有效评审结果的产生,应按《关于重新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有关事项的通知》(人职发〔1991〕8号)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评审委员会委员对所负责评议的被评审人写出评审意见,明确其是否具备高级审计师资格条件,评审意见应当措辞严谨、评价适当、内容具体、文字简明;

(四)评审结果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盖章)、评审委员会盖章(或按照人事〈职改〉部门有关规定完善评审手续)后,正式通知各推荐(委托)单位。

第十二条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应当坚持平等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遵守评审工作纪律。

第十三条目前尚不具备组建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条件的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审计师评审工作,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评审权的地区、部门或单位的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审计师委托评审,须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人事(职改)部门出具的委托评审函,单位之间或个人委托评审无效。

第十四条对弄虚作假、谎报学历、资历和成果业绩,或用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高级审计师资格者,评审委员会或省、部级人事(职改)部门,有权予以撤销。

审计技术范文3

手工条件下进行审计工作,主要是利用算盘、计算器等工具,采用审计查账法、审计分析法、审计调查法等方法对被审单位进行审查;在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主要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工具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开展审计工作,这无疑是审计技术的一大进步。由于计算机技术日益进步且管理方法日益电算化,计算机作为重要的审计工具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对审计实施方法的影响

目前,人们一般把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技术称为CAAT技术。所谓CAAT就是Computer assisted auditing techniqu的缩写,即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由一种或一系列专门针对某项审计职能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组成。在审计中借助它进行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从而获取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证据。作为辅助审计技术,只要被审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进行大的变动,就能使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处理大量数据;审计人员还可以直接审计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本身并打印出数据副本;可以长期作为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一种经济、适用、长期受益的IT方式,被各审计单位广泛采用。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数据检验技术。数据检验技术是指审计人员设计出一些虚拟的经济业务数据,提交给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根据检测的目的,检测数据应包括合法和非法的数据。将系统对检测数据的处理结果与审计人员的预期结果进行对比,以确定系统控制是否存在并有效地执行。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检测数据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检查的范围也受审计人员对该系统的了解和想象力的局限。

2、平行模拟技术。平行模拟技术是审计人员模拟被审计单位对实际数据的处理情况而设计的一系列程序,它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数据用审计人员的程序重新处理一遍,以验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平行模拟技术在日常审计中主要动用的方法是ITF(Integrated Test Facility)。ITF是一个建立在活动数据文档基础上的程序,使得审计人员能够不影响企业真实营运或财务数据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测试。大部分的电子商务软件包都配有ITF设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VAN或第三方网络供应商对控制系统进行交易测试,当然前提是企业必须授权VAN接受审计人员启动的交易并将其发送至客户的信箱中,这种交易测试可以持续进行或者周期性进行,再将测试结果与期望结果相比较,从而得到验证;另一种替代方案是建立一种特定的审计交易类型(在VAN登记),重复现行发生的交易,并将结果反馈给审计人员,由审计人员对结果进行评估。

平行模拟技术具有不破坏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文件,审计人员可以在不增加很多成本的情况下,扩大样本规模,独立地进行测试的优点;但这种技术的使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如要求审计人员要注意所选取的数据要有代表性,所设计的审计程序也要达到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

3、嵌入审计模块。嵌入审计模块技术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加入为完成审计目的而编写的程序。嵌入的审计模块是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按照审计人员的要求,以特定的时间间隔,或在系统中的数据达到某种条件时,为审计人员生成和输出有关的报告、嵌入审计模块主要以在线监测的方式被运用在审计工作中。在线监测是考虑到电子商务的交易数据可以会消失或改变的情况,而通过网络系统在交易进行的过程当中对企业业务的敏感和重要环节的即时监测,从而发现异常情况,掌握审计证据的技术。在线监测系统应该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迅速提交用户告警的详细信息和进行准确的告警定位,从而提醒审计人员异常情况的出现;也可以进行在线查询和实时测试,获得系统的实时运行数据。另外,监测系统还可以依据所储存的各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提示客户进行及时的维护预防。

嵌入审计模块技术虽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动态的监控,但它要求在系统设计时就应予以考虑,并应建立必要的控制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使用嵌入的审计模块及其生成报告。由于嵌入模块审计技术的使用条件比较苛刻,只适用于选定的范围。

4、远程审计。远程审计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通过人机合作,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的非现场的审计工作,远程审计主要实现审计信息网上传送和信息资源共享,审计人员只要把自己的计算机与网络连通,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给予的审查权限,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完成除实地盘点和观察外的大部分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审查远距离外的计算机信息功能;调用系统的审计功能或使用审计软件对系统的经济信息进行抽样、审查、核对和分析;使用电子邮件向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客户和供应商等进行函证;在网上复制有关文件或数据等审计证据、编写工作底稿等等,审计项目负责人可以在网上制定审计计划,给在不同地点的各审计人员分配审计任务;在网上复核助理人员的工作底稿,并对助理人员给予指示与帮助;随时了解审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各审计人员的工作;草拟和签发审计报告,远程审计尤其适用于对电子数据的审阅、核对、复算、询查,但对于需要实物鉴定或就地盘点的审计证据,还必须依靠就地审计的方式,如观察或盘点等获得。

远程审计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超越时空的特点,更具时效性,可明显节约审计费用,它的运用范围较广。

(二)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IT审计结果最终应以报告书形式归纳,向企业的最高领导提交。原则上,IT审计报告由承担该审计的IT审计人员完成,并在得到IT审计负责人的认可后方可提交。一般来说,IT审计报告大致由综合审计意见及个别审计意见两部分组成。

1、综合审计意见

综合审计意见包括本次审计的概要,重要的问题以及综合的结论。大致包括以下各项:(1)IT审计对象范围、实施日期及实施过程的概要;(2)IT审计目的;(3)重大问题及改进对策方案的概要;(4)本次审计的综合结论。

2、个别审计意见

个别审计意见是指在IT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所在及现状;(2)考虑这些问题的危险性及影响;(3)IT审计人员提议的改进对策。

IT审计报告是对IT审计实施的最后归总,目的是让被审计部门的最高领导明白该信息系统在可靠性、安全性与有效性等方面整体的状况及重大问题所在,IT审计报告必须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要考虑到有些企业领导不是信息系统专业的,因此技术用语或专业用语要尽量少用,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最好附加一些说明。另外,对于企业最高领导想了解的问题或存在的疑问等,必须给予明确的回答。

在起草IT审计报告时要注意:(1)专业用语不能过多;(2)劝告的内容不能过于抽象,要尽量具体;(3)对于缺陷,一定要有明确的证据;(4)要有具体的解决实施方案,并考虑实施的可能性;(5)解决方案要考虑费用与效果比,费用不能过高;(6)详细的技术事项另付说明;(7)报告书中不能有对个人的攻击;(8)要考虑机密信息的保护。

IT审计报告书的内容包括:(1)IT审计人员制作IT审计报告的时间;(2)对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的结果;(3)系统存在的问题;(4)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劝告;(5)根据改进的劝告提出的改进方案;(6)其他的必要事项。

需要指出的是,IT审计不是以提交报告书为结束,而是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要跟踪整改的状况,确立IT审计跟踪制度。

被审计部门要在规定期限内提交整改计划,IT审计师随时与被审计部门接触,了解跟踪整改的状况。如整改进展缓慢,要帮助找出原因,促使整改的完成。IT审计要达到最终目的,审计结果的跟踪是不可缺少的,并要使其成为一种制度。

此外,IT审计师还要对一年中的审计活动进行汇总,向经营者(被审计部门)提交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包括以下项目:(1)IT审计人员的变动;(2)IT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3)按照基本计划预定的IT审计活动的实施状况;(4)特别重大的问题及整改状况;(5)下年度IT审计计划的主题。

审计技术范文4

关键词:审计准则 审计技术 持续审计

一、持续审计的内涵与特点

持续审计是指独立审计师对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成的审计报告对其提供书面认证,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将审计投入到整个组织运行流程中的一种实时审计。持续审计是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仅继承了审计本身的特点,还具有传统审计无法比拟的优点。(1)持续性。持续审计贯穿整个审计周期,对被审计数据和系统进行持续监控和审计,是现代信息技术为持续审计提供的一个技术支撑。(2)及时性。能够在管理者需要时或发现异常时,自动进行审计处理,为相关利益者提供信息。目前财务报表的需求周期越来越短,持续审计相比以季度、年度或更长时间为周期的审计活动,更具时效性。(3)基于例外异常事项审计,使决策者能够随时掌握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避免更严重的异常发生。(4)整合性。持续审计要求,不仅在财务方面,而且在整个企业级,包括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都要进行持续审计和监控。持续审计的整合性将审计提到了一个宏观的高度,全面地服务于整个企业,这也是持续审计的最终目的。

二、实施持续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及新审计准则的,为实施持续审计方法提供了必要与可能。

(一)及时收集被审计单位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存在不确定因素,企业风险在所难免。当面临经营失败和财务失败的威胁时,被审计单位可能发生重大的错报。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有利于了解被审计单位面临的风险,进而评价被审计单位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审计风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在一定时期内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应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必须持续收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在传统的审计方式下,一般采用定期了解的方法,即只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和执行外勤工作时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难以实时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五条提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二)及时获取充分适当的电子证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信息系统的联系愈来愈紧密,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采用电子文档的方式保存。某些电子化的审计证据只在某一特定时点存在,难以实时获取充分适当的电子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指出:“电子商务系统高度自动化或未保留包含审计轨迹的电子证据的情况下,仅依靠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并考虑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三)对实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被审计单位采用信息技术在网站公布本单位的财务报告逐渐成为主流。这些财务报告采用实时生成系统,报告周期较短。其作为被审计单位出具的财务报告,也构成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对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四条要求,财务报表要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三、持续审计技术实施现状

经过国内外学者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和相关工作者的努力实践,持续审计技术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目前持续审计技术实施水平仍然较低。

(一)持续审计功能的开发和使用程度较低。持续审计功能强大,Alles等(2009)认为,持续审计功能包括持续控制监控CCM(Continuous Control Monitoring)和持续数据审计CDA(Continuous Data Assurance)。在技术上,持续审计已经初步达到自动化和智能化。但在实际中,持续审计实施远未达到相应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持续审计功能仅限于数据的持续审计,内部控制和持续监控实施程度很低。虽然通用审计软件已经市场化和商品化,但其功能大多是审计数据处理能力,功能简单,不能适应灵活的审计需求,难以体现持续审计的特点。

(二)持续审计实施差距较大,应用上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信息化程度不同,以及资金和技术资源的限制,持续审计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实施条件和水平相差较大,在整体上对以联网审计和在线审计技术为基础的持续审计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国外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尤其是使用ERP系统的大型公司,持续审计实施程度虽然较高,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Debreceny(2005)认为,虽然EMAs在ERP系统中的效用潜力很大,但调查表明,EAMs在技术上虽是可行的,但ERP解决方案提供商对EAMs的支持度有限,认为ERP用户对EAMs缺乏需求。Kuhn等(2010)通过比较ERP系统环境下EAMs、EMA Ghosting和MCL的特点,表明采用EAMs和EAM Ghosting在效率、兼容性及实施维护方面都会引起高昂的成本,三种系统都会产生信息超载和警报泛滥的问题。

持续审计是信息化环境下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能够支持自动化、智能化的持续审计工作。然而现状表明,广泛的实际审计工作应用仍然存在着困难,需要开发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技术。另外,在网络环境下,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Charles等(2007)基于Agent的持续审计模型ABCAM,所有客户端系统都可以访问审计Agent,而该模型还没有完善的权限授予机制,公司业务和财务数据很容易被窃取。虽然有数字认证,但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仍有很多实际相关内容需要考虑。

(三)持续审计实施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持续审计的顺利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安全保障。21世纪初期,安然公司的崩塌反映出内部控制制度、行业自律制度等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会计审计的规范也不够健全。因此,美国颁布“Sarbanes-Oxley”法,并陆续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注册会计师审计标准、管理层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概念公告和解释性指南,构建了完善的相互配套的体系。其他国家虽然也相继制定有关制度法规,但仍然不够完善,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时存着适应性问题。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反映了全球金融证券市场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法规,同时也揭示了会计审计对经济监管缺乏力度。在即将或正在面临的持续审计环境下,我国加入信息化元素的审计法律法规更是相对缺乏,其制定和完善需要更多的努力。

(四)持续审计过程开发和实施成本较高。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包括硬件系统建设和软件系统建设。硬件系统包括企业购买的基础设施,如电脑、服务器、网络设施等;软件系统包括实施持续审计所需要的操作系统,如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较大的初期建设成本,尤其是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如IT环境配置、相关软硬件购置。持续审计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还需要对原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也将产生一定的费用。此外,在持续审计实施和开展过程中,一些投资回报很难量化、估算,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决策者制定决策。这些都要求决策者仔细权衡是否和如何实施持续审计。

四、持续审计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持续审计实施现状表明,将持续审计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持续审计要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应用和推广,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加强持续审计技术的理论研究。持续审计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目前我国对持续审计相关方面的研究很少,大部分仅仅是对国外文献的翻译和评述,没有做更深一步的研究。要想实现持续审计技术在我国的普遍应用,国内学者应吸取国外学者的先进经验并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有关持续审计的理论研究,为有效地实施持续审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为实践工作提供方向和指南。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审计是对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持续监控和审计,需要审计端和被审计端通过网络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实施持续审计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被审计单位必须拥有安全、可靠、完整、持续的信息系统。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虽然我国部分单位实现了电子商务与电子信息交换技术,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为了能够提供持续审计的基础条件,国家应该对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三)持续审计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人员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支持。持续审计是对传统审计的一次改革,以持续审计代替传统审计,公司审计计划可能会遭到破坏,或者成本增加;除非有明显的利润,否则公司不希望对一个还能正常运转的程序进行改动,因为存在潜在的危害。在持续审计执行过程中,需要实施一些安全措施,使企业运作和审计系统处于安全稳定状态。另外,持续审计的实施对审计人员有很大的影响,企业需要对审计人员给予高度信任,传统的审计人员也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学习相应的IT技术以适应新的审计方式。

(四)政府推动持续审计实践。普华永道于2006年对实施持续审计的审计人员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有超过半数的审计人员正在实施持续审计。在我国的审计主体中,政府审计信息化是其他主体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基础和源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政府为了维护良好的经济市场秩序于1998年开始筹备金审工程,主要目标是对财政部门、银行机构、税务机关和海关等国有性质的大中型单位实施数据的实时跟踪,确定数据的来源及去向,从而杜绝舞弊的发生、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其总体目标是实现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转变,历史的静态数据的审计向实时的动态审计转变,现场审计向远程的非现场审计转变。虽然金审工程没有明确提出持续审计的概念,但其主要目标和总体目标与持续审计的目标相一致,充分体现了持续审计的思想。财政部2010年12月在《关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中公布了首批实施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企业名单,将XBRL技术在我国应用推上了一个平台。XBRL技术的出现给审计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持续审计带来了机遇,它使得持续审计技术在成本和技术上更加可行。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快对持续审计研究的步伐,以便其在全国其他审计主体进行推广。

(五)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持续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能力来正确的操作有关的系统并明白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意味着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各个方面的知识,包括信息技术、审计、会计等。我国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会计、审计出身,对IT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少之又少。如果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持续审计,审计人员就必须具有足够的信息系统知识、计算机技术知识和审计知识。根据目前审计人员的素质结构,我国有关组织和部门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增加各种培训,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培训、XBRL网络财务报告培训、持续审计的有关知识和应用的培训等。

参考文献:

1.饶艳超,陈建勇.持续审计理论、技术及其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应用[J].财政监督,2012,(23):57-60.

2.何芹.论持续审计理论之进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8):49-51.

3.杨黎明.基于资本市场的持续审计功效分析[J].经济问题,2009,(11):110-113.

4.安宁.构建我国持续审计变迁的制度环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7):64-67.

审计技术范文5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影响;审计线索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计作为一项具有监督经济社会功能的职业,必然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审计信息化便是审计工作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审计信息化改变了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范围,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不再适用,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审计信息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对审计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1.加速了审计信息的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而企业透明良好的财务信息是企业间开展良好合作的基础,审计信息便是可以最直观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媒介。审计信息化背景下“无纸化”的审计信息可以打破传统审计方式下信息交流的时间地域性限制,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高效的数据处理,满足了审计信息化的全方位要求。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信息更高效的资源共享,使企业的审计信息可以更好的进行企业间、政府公众范围内的双向交流。

2.优化了审计核算的方式

审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核算信息皆以虚拟化的电子数据形式进行存储,对数据进行处理,对项目进行核算都需要依赖于网络和数据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数据处理功能逐步提升,为审计核算提供了便利。例如大数据技术的成形,可以帮助更快的进行审计核算工作,可以更完善的进行多维度的项目审计核算。

3.避免了人工审计的失误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审计信息化的普及,而审计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更有效的避免由于人工计算能力与信息的整合能力缺陷所造成的审计失误,也可以避免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的主观情绪而造成的审计偏差。

4.帮助应对多元化的审计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对象的业务变得越发的复杂,针对不同行业的审计业务,需要有不同的审计方法。如何在不同行业的海量数据中寻找审计线索,如何将非财务数据转化为审计数据,如何判断不同行业不同会计信息系统处理过程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些对于传统的人工审计方法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在多元化的审计市场中找寻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审计方法必须依赖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数据的处理和整合,为审计人员分析项目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三、计算机技术对审计信息化的消极影响

1.隐藏了审计线索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依赖于寻找审计线索发现问题。而审计线索通常存在于公司企业的各类报表中,审计人员依此对企业进行实体财物监盘,判断其经营活动是否合法。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将审计线索隐藏成了不具可视性的电子数据,审计人员很难判断数据的真实合法性,因而难以发现疑点。同时电子化的数据信息更容易被不留痕迹的篡改,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线索难度加大,审计风险加大。

2.对审计标准、准则提出了挑战

国外审计界对审计人员标准、现场审计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一套审计标准和准则,而我国在审计信息化领域起步较晚,针对信息化审计的相关制度法规仍有待完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审计信息化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化,已颁布的法律法规难以满足当下审计工作的要求。很多审计人员在进行信息化审计的工作中,仍有概念模糊,方向不明等问题,审计人员的各行其是必然加大了审计风险,不利于审计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3.增加了对审计内容的检查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审计内容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对审计资料本身进行审查,还需关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是否正常运行,检查计算机程序是否能够按要求完成审查指令,核实审计应用程序是否被非法嵌入舞弊程序或被人改动等相关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审计难度。

4.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更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审计信息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记账审计出报告。审计人员需要在拥有审计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素养,灵活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工作,这就对全方位审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到位,审计质量自然无法提高。

四、消除计算机技术对审计信息化消极影响的建议

1.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审计信息化的操作流程

由于技术的限制,软硬件系统的制约,目前审计信息化在操作上还不能达到简单方便的目标,许多审计操作流程过于复杂,不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审计人员难以进行高质量的信息化审计作业。因此需要大力推动技术进步,研发更友好的审计软件,帮助审计从业人员更方便的进行上手操作。

2.提高计算机审计软件的质量与实用性

针对审计信息化中审计线索被隐藏的问题,需要对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升级改进,使其更加智能化,具有更好的功能去帮助审计人员追踪审计线索,发现审计问题,规避审计风险。优化审计软件的关注重点,使其不仅仅局限于数据处理,而更加倾向于人工智能,成为审计人员的可靠帮手。

3.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审计法规政策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拓创新,形成一套完善的审计信息化准则规范体系才能为审计工作奠定具有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基础,才能最大程度的明确人员职责,减少审计内部争议,降低审计风险。

4.加大相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是政府和学校需要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列入财务领域课程教育的主修课程表中,加大对相关课程建设的教育资金投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二是社会和企业需要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继续教育,加大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帮助在岗的审计人员进行“充电”,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及时提高工作质量,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訾亚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状况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3.

审计技术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会计电算化;审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将进一步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下面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谈谈计算机技术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

一、在审计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方法的必然性

(一)适应电算化发展需要

会计电算化的逐步普及,使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成为今后审计工作的必然。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既可以准确、高效地对被审计单位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也可以审查电算化系统软件本身的合法性、合规性,对被审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提高审计效率需要

计算机的优势在于能对会计信息进行准确、高速地运算处理。它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也使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大大提高。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审计人员从大量繁杂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工作实现自动化,减轻审计人员工作,使审计人员可以专注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重点环节。

(三)降低审计风险需要

计算机辅助审计显著优点是审计风险低。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时,直接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审查,在对系统内控可靠性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与范围,而不再仅仅依靠被审单位提供的打印资料对系统内部控制进行推理。这既增强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又使得审计结论、可靠性提高,从而提高了审计报告质量,并可以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计算机技术方法在审计中应用的现状

(一)计算机软硬件建设

计算机硬件直接影响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经济条件较好的审计单位配置了较好的计算机设备,审计人员也积极摸索和使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审计。但经济条件有限的审计单位,计算机配置不够理想,无法得到充裕的熟练操作机会,使得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较为缓慢或是停滞不前。

如果说计算机硬件是审计信息化的“躯干”,软件就是其“灵魂”。好的软件能让计算机运用得心应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比如AO、OA系统就是审计信息化不可或缺的“灵魂”。但由于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致使两套系统的推广存在不平衡的问题,造成OA、AO两套系统软件未能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得以全面地施展“才能”。

(二)人员状况

计算机技术需要人来掌握和实现,可以说,人员素质状况直接关系计算机技术方法应用的发展。在现阶段,审计人员懂计算机技术的但缺乏审计经验,或是熟悉审计却不懂计算机技术的现象较为严重。从目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调查的情况看,会计与审计专业、工程建设专业、计算机专业、法律等专业人员比例分别为74%、7%、4%和15%。计算机专业人员相对缺乏,尤其是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熟悉审计工作的复合性人才更为匮乏,这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应用的发展。

(三)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

领导重视是关键,并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领导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局面,也影响审计人员学习、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审计单位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应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要从传统模式和思维中进一步解放出来,着力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畏难情绪。

(四)计算机技术方法研究

计算机技术方法研究不够,面对被审计单位大量电子数据资料,无从下手。面对复杂的信息系统,面向大量的审计对象,缺乏计算机技术方法的应用。从对电算化审计调查看,被审计单位80%实现了电算化,使用的会计软件和业务软件多样化。我们必须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研究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方式方法,开展计算机审计。

三、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范围

(一)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会计数据进行审计

由于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以及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所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会计数据审计就成为目前取得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实际工作中比较可行的方法如下:

1、利用电算化系统本身提供的功能模块进行审计。大多数商业化的电算化系统一般都建立有查询、银行对账、统计和财务指标分析等模块,可以利用这些模块提供的功能进行审计。

2、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审计。目前,大多数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身就具有建立、查询、删除、修改等各种功能,它能按指定的条件查找数据、组织数据、打印输出等。因此,可以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后台进行审计。

3、在没有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编制查账软件模块或是利用EXCEL等辅助办公软件来对会计系统的数据进行审查,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4、利用专业审计软件进行审计。现在已经有比较实用的审计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这些审计软件一般具有以下功能:

(1)账簿凭证的浏览查询。利用审计软件对总账、明细账、辅助账及相关的记账凭证进行浏览和查询,找出审计线索。这一功能使审计所用的数据与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分开,审计人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方面获得很大的操作自由;同时可以保证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套的惟一性,遏制多套账的发生。

(2)辨别账套的真伪。利用审计软件导入相关财务数据,可以重新生成会计报表,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生成的报表对比,可以验证企业提供电子数据与上报的会计报表数据是否一致,以防止出现“假账真审”的情况。

(3)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不但能快速方便地进行审计日常抽样的编码工作,而且在决定恰当的抽样方法及规模、选择样本及评价方面都能使审计人员得到帮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

(4)异常项目的筛选。通过审计辅助软件的综合查询功能,可以方便地查找到一些异常项目。如重要的不常变动的会计科目,价值超过一定数额的账务记录。这一功能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

(5)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如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账龄进行分析、对固定资产和材料成本差异的复核等。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在以前人工审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计算,用辅助审计软件可能几秒钟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6)财务指标分析。利用辅助审计软件导入财务数据后,可以通过软件系统内置的公式自动计算出相关财务指标,帮助审计人员进行盈利能力、负债能力、变现能力、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分析。

(二)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日常审计工作

随着审计署的《审计管理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审计部门可以利用这套办公自动化系统编制年度审计计划、记录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安排审计任务、自动生成审计底稿、撰写审计报告,还可以对审计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建立审计资料数据库

建立审计数据库可以使审计机构更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料,完成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数据库随时检索、查询、调阅有关审计管理的历史资料、历年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国家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独立审计准则和有关审计规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建立审计数据库能避免重复劳动,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

四、未来审计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方法的工作重点

(一)制定计算机审计标准与准则

计算机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要改变原手工会计系统中的审计标准、准则不适合电算化审计要求的部分内容。同时,对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操作规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等方面作出规范。

(二)强化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

目前存在审计人员普遍计算机水平较低的现状,审计机关可以对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应用及数据库软件的基本操作等主要内容作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联网远程审计是趋势

宽带网络的普及给联网审计提供了平台,也使得审计人员足不出户对被审单位进行远程审计成为现实。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专用平台接口分散或实时连续地抽取审计数据,使审计的时空向更为广阔的信息化电子时空拓展,从而变定时实地审计为实时远程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变静态审计为动态审计,既提高了审计效率也使审计的监督作用得到了加强。

参考文献:

审计技术范文7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势

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它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计算机的优势在于能对数据进行高速、正确地运算处理,奔腾Ⅱ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已达到上亿次每秒,而审计工作的对象正是以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及其他资料,因此正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正确性来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另外,许多手工审计方式要求审计人员做大量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这些步骤达到自动化,而审计人员可以集中注意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

例如,对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进行复核。由于材料成本差异核算具有连贯性,某一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的错误会到以后所有月份差异率的数值,若审计人员发现企业某一月的差异率有误,用手工的方式对以后月份的差异率作重新计算是非常繁琐的,而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只需输入当年年初的差异率和每月材料的借贷发生额(剔除每月材料所摊的差异),在Excel等应用软件的帮助下即可对企业全年每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差异额进行重新复核,在企业将材料分类进行差异率核算的情况下,该正是“一劳永逸”,更显方便。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目前企业电算化日趋普及,其所应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多种多样,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并通过鉴定,但在实际应用上亦存在种种以书面资料为审计对象所无法解决的难题。例如,有的企业采用的是自行开发的或其他尚未通过鉴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或不能充分以书面形式提供审计所需的资料,有的企业采用的软件虽然经过了鉴定,但在使用时由于操作或其他原因亦存在同样的。而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直接对企业全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无论其资料是以书面形式保存还是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磁媒介或其他储存器中。由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使审计的范围由书面向其他媒介扩展。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运用该技术能使微型计算机在一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有效地。而目前便携式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更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如虎添翼,更灵活、方便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各种状况。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的范围及方法

1评价企业采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内在风险

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软件的内在风险。目的在于确定审计人员依赖这些软件控制的程度,以减少为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经评价验证,在内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更可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成本。具体方法有:

A分析系统的方法。具体操作为:先剔除会计电算化软件中较多的数据库文件,仅对软件中的重要程序模块进行解剖,阅读数据处理的流程,分析程序的逻辑结构。目的在于确定程序是否能可靠、稳定地运行;程序的各种功能是否都能实现;程序的数据处理、数据生成是否正确;是否能满足会计处理的各种需要。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根本问题,可确定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的可靠性,目前亦有众多的反编译工具或其他软件可帮助审计人员对程序进行分析,但其难度在于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且多数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都经过各种方式的加密,这亦成为实施该方法的一大障碍。

B选样测试系统的方法。审计人员首先建立一包含一个月基本会计资料的数据库,然后输入到会计软件中,根据其核算处理后输出的结果判断软件的可靠性。当然该数据库中必须包含一系列的“错误”。“错误”是指不相关会计科目的分录(借贷双方为通常情况下不应有勾稽关系的会计科目,例如银行存款和盈余公积)、不可能的科目余额(例如至测试结束现金出现贷方余额)等。输入“错误”可测试出软件对“错误”是否识别、如何处理。

C评价数据安全性的方法。审计人员可对数据安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试。例如,软件中凭证的制作是否采用二次输入的方法以确保凭证输入的正确性;软件是否已设置在软件运行中,对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而应通过红冲等其他修订的方式;软件是否能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方式是否安全(备份的安全性主要指在存储媒介溢满的情况下,是否能提前向使用者发出提示)等。

通过数据测试及评价数据的安全性能直观地反映出该会计软件各方面的性能,更可判断出使用该软件的内在风险。使用该二种方法的主要障碍在于: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不断发展,更新升级,软件的内在风险也在不断降低之中,对于审计人员来讲,现被测试的计算机程序的版本是否与企业在前段时期内所使用的一致,这是很难检验出来的,这意味着审计人员较难确定前后软件版本内在风险的差异。另外,该方法对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较为适用,对版软件来讲存在一定难度。

2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

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常规审计中极少对企业会计资料总体进行验证,至多对某一会计科目进行帐帐、帐表核对,而事实上该项工作同样重要。参见《上海审计》1997年第2期上《不应忽略对帐帐、帐表的核对》一文。该文作者对某企业的其他应收款的七、八十户明细帐户进行了汇总核对,工作量较大,而在一台486DX2-66的微型计算机上,汇总中型企业一个月全部的会计凭证资料仅需几十秒,对审计人员来讲,手工完成此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验证的具体方法为:

首先,根据企业年初或月初的会计科目余额,确定会计凭证总体的初始年、月初余额,并输入计算机中。

其次,将企业当年或当月的会计凭证库进行转化,将企业会计凭证库转化成审计人员熟悉并能操作的格式,目前有众多的应用软件都能达到这一目的,转化好的会计凭证库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仅保留需要的数据以加快运算速度。例如对会计凭证库中的一级科目名称、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予以保留,而剔除摘要、二级科目名称等。审计人员再进行汇总计算以得出当年或当月会计科目的发生额。

最后,将年、月初余额与发生额相累加并以报表的形式输出。由此,审计人员可与企业的年报或月报相核对,以验证总体的完整性。

3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

近年来,一种建立在基础上的,已通过国际审计界广泛实践证明的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逐步应用于我们的审计之中。该方法在符合性、实质性测试中都运用到统计抽样,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正可在此领域大显身手,具体方面有:

A运用于审计日常抽样的编码工作。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都可选取随机数(运用随机数表),再转化为审计总体的编码,但其工作量大而枯燥。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仅需几秒即可完成随机数的产生及所有的编码工作。

B方便地运用于审计抽样。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决定恰当的抽样及规模、选择样本及评价方面都能使审计人员得到帮助。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对审计人员来讲最关键的是所有总体中的项目都能被客观地抽取,而采用恰当的统计抽样方法能避免抽取无代表性样本的风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

举例:在对某的审计中,笔者用Foxpro编制了一运用PPS抽样的程序,能自动地完成从数据编码转化、选择输出样本到判断的所有工作。程序运行中首先要求审计人员输入运行参数(可靠性程度、精确度上限和估计错误率),再读入所抽样的数据库并由审计人员确定抽样的字段,其余工作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抽样的具体数据及结果详见《上海审计》1996年第六期《审计风险控制及审计抽样法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的运用》一文。

4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的隔离

对企业而言,大量的处理是日常性的事务,如报销、成本结算、费用结转等,而审计人员所关心的是一些关键的会计处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库进行分析,确认及打印出在某段时期内高价值的和关键的样本,人工分析并全部隔离出这些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常常是不可能的。所谓的高价值及关键样本主要指不相关的会计科目;单笔金额超过审计人员预先设定数的样本,如单笔金额在一万元以上的现金收付;不常变动的会计科目,如资本公积等。审计人员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进行重点审计即可满足一般审计的需要。

5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

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例如对企业的应收帐款帐龄进行分析,当前众多企业的应收帐款金额居高不下,在企业应收帐款电算化的情况下,可以很简单地得到分析结果,而手工输入再由计算机汇总亦很方便,难以想象全部以手工方式来操作的难度;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亦可运用于审计日常的计算工作,例如上文谈到的材料成本差异核算的复核。

6审计文书及审计项目管理

审计人员亦可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审计文书管理,如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档案均可由计算机协助处理,方便日后的查询及调阅。例如,在对某公司的审计中,我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底稿均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仅需调用底稿文件、稍加修改即可完成。而多媒体的应用、计算机外设的增多能使计算机将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转化为数字处理并存储,由此满足了审计各种方式取证的要求,更为审计工作的无纸化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趋势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过程,笔者认为将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得到推广及应用:

1对会计电算化软件采用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目前,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呈百花齐放的局面,亦有众多企业使用的软件是自行编制的,编制软件采用的语言也各种各样,数据存放的格式也多种多样,这都给计算机辅助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前景来看,审计部门必然要参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鉴定,对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必将采用预置或嵌入审计程序的技术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该技术是指预置或嵌入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程序,是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而设计,用来即时鉴别出特定的或程序无法识别需要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并把它们复制到审计人员的文件中。国外,该技术现已开始运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出现在我们的审计中。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为审计人员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最佳的方式及手段。

审计技术范文8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的范围及

(一)评价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内在风险

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软件的内在风险。目的是为了确定审计人员依赖这些软件控制的程度,以减少数据的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经评价验证后,如果认为内在风险较低,则可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成本。具体方法是:

1.系统的方法。首先对软件中的重要程序模块进行解剖,阅读数据处理的流程,分析程序的逻辑结构,以确定程序运行是否可靠、稳定,程序的各种功能是否都能实现,程序的数据处理、数据生成是否正确,是否能满足会计处理的各种需要。采用这种方法能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根本,确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可靠性。

2.选样测试系统的方法。审计人员首先建立一个包含一个月基本会计资料的数据库,然后输入到会计软件中,根据其核算处理后输出的结果判断软件的可靠性。

3.评价数据安全性的方法。审计人员可对数据安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试。例如,软件中凭证的制作是否采用二次输入的方法,软件是否能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方式是否安全(备份的安全性主要指在存储媒介溢满的情况下,是否能提前向使用者发出提示)等。

通过数据测试及评价数据的安全性能直观地反映出该会计软件各方面的性能,更可判断出使用该软件的内在风险。对于审计人员来讲,要检验被测试的计算机程序的版本与企业在前段时期内所使用的是否一致是很难的,这意味着审计人员较难确定前后软件版本内在风险的差异。另外,该方法对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较为适用,对版软件来讲存在一定难度。

(二)验证会计资料总体完整性

验证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企业年初或月初的会计科目余额,确定会计凭证总体的初始年、月初余额,并输入计算机中。其次,将企业当年或当月的会计凭证库转化为审计人员熟悉并能操作的格式,商品化软件一般都能达到这一目的。转化后的会计凭证库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仅保留需要的数据以加快运算速度。例如对会计凭证库中只保留一级科目名称、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而剔除摘要、二级科目名称等,审计人员再进行汇总计算以得出当年或当月会计科目的发生额,最后,将年、月初余额与发生额相累计并以报表的形式输出,审计人员将其与企业的年报或月报相核对,以验证总体的完整性。

(三)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

近年来,一种建立在基础上的。已通过国际审计界广泛实践证明的、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已逐步于审计工作实践中。该方法在符合性、实质性测试中都运用到统计抽样,这正是机辅助审计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具体有:一是运用于审计日常抽样的编码工作。二是方便地运用于审计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对审计人员来讲最关键的是所有总体中的项目都能被客观地抽取,而采用恰当的统计抽样方法能避免抽取无代表性样本的风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

(四)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的分离对而言,大量的处理是日常性的事务,而审计人员所关心的是一些关键的会计处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库进行,确认及打印出在某段时期内高价值的和关键的样本,而靠人工是不可能做到的。所谓的高价值及关键样本主要指不相关的会计科目,单笔金额超过审计人员预先设定数的样本,不常变动的会计科目,如资本公积等。审计人员在对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进行重点审计即可满足一般审计的需要。

(五)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例如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账龄进行分析等。

(六)审计文书及审计项目管理

审计人员亦可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审计文书管理,如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档案等均可由计算机协助处理,方便日后的查询及调阅。而多媒体的应用、计算机外设的增多能使计算机将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转化为数字处理并存储,由此满足了审计各种方式取证的要求,更为审计工作的无纸化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趋势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过程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并在以下方面得到推广及应用。

(一)对会计电算化软件采用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

目前,众多商品化会计软件程序是企业自行编制的,采用的语言、数据存放的格式多种多样,给计算机辅助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前景来看,审计部门必然要参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鉴定,对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必将采用预置或嵌入审计程序的技术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该技术是指预置或嵌入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程序,是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而设计,用来即时鉴别出特定的或程序无法识别,需要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并把它们复制到审计人员的文件中。在国外,这项技术已开始运用。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为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最佳的方式及手段。

审计技术范文9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审计技术 医院审计

审计工作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审计工作能够保证企业收支的平衡,对财务进行有效监督与合理管控,是促进企业盈利的前提条件。在医疗体系中,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让审计工作得以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计算机引入审计系统,为审计工作带来很多的便利。

一、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优势

(一)让数据处理更便捷与高效

在医疗体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待处理的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庞杂、繁琐,如果单纯的通过人工处理会产生极大的工作量,然而,当计算机引入到医院审计系统后,对于数据的处理立刻带来很大的便利。首先,借助office办公软件,尤其是excel表格,能够轻松地将各类数据汇总,并且能够有序地统计与运算,然后,通过使用相关的审计软件,能够便捷地对各类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整理及处理,最终得到特定的处理结果。计算机的引入让审计工作中庞杂的数据处理不在是难题,数据的处理变得轻松而高效。

(二)通过互联网让信息得以共享

医疗体系的财务透明一直是社会的呼求,尤其是患者群体。一直以来,医疗体系的财务不透明常常会被社会各界攻击与诟病,这大大降低了医院的公信力,从而影响到医院的声誉。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的审计体系后,让信息透明得以实现,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各个部门连接到一起,各个部门间都能获取到相关的财务信息,对于医院的审计工作的成果有了解,同时,这也是一个各部门共同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管的过程。通过信息的汇集与整合后,能够将很多公众关注的信息如实地对外公布,这不仅对于公众是一个交代,也让医疗体系内部的操作更规范与透明,增强了医院的公信力。

(三)计算机将各部门联系在一起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虽说有专门的部门承担与负责,然而想要让审计工作真正落实到位,需要的却是各个部门间的有效配合与协调。通过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够通过互联网将部门间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医院可以建立一个内部局域网,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让很多相关信息在内部得到共享,同时也能够实现内部各部门间的有效监督,这是审计工作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互联网能够将各个部门间有效的联合到一起,这对于审计工作的落实提供了很多帮助。

二、计算机在医院审计中的应用

(一)医疗收费审计

医疗收费审计是每一个医疗体系首先需要把好的关口,核实相关部门是否有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收费,是否有乱收费或者有私下交易,这些都是很恶劣的行为,是应该明令杜绝的行为,也是审计部门需要严格查实的部分。计算机在医院审计部门的应用首先就是要对这一个部分进行落实,在收取相关医疗费用时都需要实时在计算机内部系统内登记,并且通过相关的审计系统将各项信息汇总,然后进一步落实相关部门的操作是否规范合理。计算机的引入对于规范医疗收费有很积极的作用。

(二)药品收费审计

对于药品的审计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药品超加价率收费的审计,另一方面是对虚假录入中标价药品的审计,这两个方面都是容易滋生问题的地方,也是审计部门需要特别留心的地方。现代的计算机应用中,可以通过利用case语句或是用order by语句排序,都能够很有效地对不合规的行为进行查验,这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医院的相关操作流程。

(三)支出审计

医院通常会定期做医疗设备或者药品原料的采购,这是医院一个非常重要的支出部分,也是审计部门需要有效控制的部分。对于设备和原料的采购支出应当有严格的监管,这样才能有效为医院节省成本开支。计算机在采购方面的审计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能规范整个采购行为,让采购过程更有序与高效地进行,同时,通过各个流程在计算机内的登记,能够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三、计算机在审计工作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的应用给整个医疗体系的审计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它让审计工作更高效有序地进行,也对医疗体系实行了有力的监管,然而,在使用计算机时仍然有若干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首先,计算机的使用必然会伴随着安全隐患,很多时候,医院内部的网络系统中会有很多内部机密及重要信息,很多黑客对于这一点也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很可能会带来恶意攻击医院网络系统来窃取相关信息的行为,一旦得逞,很多重要信息的泄露会给医院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做好网络维护是良好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前提。其次,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医院很多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不太熟练,操作技术不够使得计算机并没有良好地为他们的日常工作服务,计算机没有得以发挥它强大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提升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审计技术范文10

摘要:信息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并已广泛应用于高校各个领域。在这种环境下要做好内审工作,就必须在工作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校;内部审计;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各个领域,高校内部审计的环境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在审计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审计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1、信息技术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等的相关技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归纳为审计办公和审计实施,审计实施又分为专项审计和过程审签。因此,信息技术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就是在审计办公和审计实施过程中充分有效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

1.1 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

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的软件一般分为办公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审计软件。

办公软件一般为文字处理软件W o r d 、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PDF阅读器、压缩/解压缩软件WinRAR等。数据库管理系统一般为Access、SQL Server、Oracle和DB2等数据库。审计软件可分为项目审计软件、专用审计软件、法规软件和审计管理软件四种类型。项目审计软件应用于专项审计,一般具备数据处理功能,可对数据进行查询、查账、对比分析等审计分析,生成工作底稿。基建审计软件等专用审计软件是专门运用于特殊的审计。法规软件则为审计人员提供法规查询服务。审计管理软件则具有统计、计划、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功能。目前有些审计软件具备上述四种类型或其中几种类型的软件功能。

1.2 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2.1 在审计办公中应用信息技术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审计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包括日常工作数据化、信息资源共享、内部电子邮件、网上公文审批和自动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小组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例如,应用Excel或数据库将审签项目进行清单汇总,该汇总资料具有查询快捷、修改轻松、汇总准确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审计人员日后利用该资料的工作量。审计档案通过档案管理软件,在局域网中进行传递,形成电子档案,以便日后查询。此外,在日常工作中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移动通信等协同工具,构建高效、无缝、协作的信息管理平台。

1.2.2 在过程审签中应用信息技术

各高校在物资(服务)采购审签和基建审签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物资(服务)采购审签的信息技术初级应用一般局限于审计文档通过网络进行传递。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审计人员的重复录入,审签项目的许多信息可以通过复制,粘贴到审签意见中,减少了工作量。基建审签一般应用基建专用审计软件,如广联达审核软件GSH4.0。该软件支持在送审基础上修改和对比审核两种模式,合同文件可查,送审、审定、定额本工料机三方可比,审增减实时记录,原因自动分析,快速输出结果报告,解决了审计人员在招投标、结算阶段疑义定位难、核对效率低、审核结果不规范的问题,有效的控制了造价成本。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则将审签模块作为物资(服务)采购管理系统和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一个子模块。送审部门提交审计的文档、审计人员审计的结果、学校领导审批的意见等都在特定的计算机系统中通过局域网进行流转。审签模块的应用,有三个优点:一是避免了书面资料的来回传递,节约了工作时间,省去了传递资料的来回奔波。二是通过对审计格式和计算公式的固化,提高审签效率。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审计人员的重复录入,审签项目的许多信息,如物资(服务)采购审签中的项目名称、供货单位、送审单位、送审人员、送审时间、采购金额等,基建审签中的项目名称、施工单位、验收日期、项目经理、结算和初审金额等,均是在系统中的上一环节自动引入的,无需手工填写;另一方面,单位定额值、相关系数、计算公式等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修改,施工单位只能选择定额条目和数量,审计时不必另行核对计算公式、定额数值、系数计算的准确性,相当于由计算机代替审计员做好了基础的审核工作。三是加强了文档流转的管控。通过计算各节点相关角色对文档的处理时间,可以督促相关人员在要求时限内完成文档处理,掌握好审计历时。

基建审签软件进一步升级的探索方向是:通过对竣工图、竣工资料的自动识别,得出审定的工作量、材料用量,并生成确定的审定金额;将审定表单与结算表单相比较,得出审计意见,说明审核的主要方面。审签软件自动识别的前提是竣工图、竣工资料的统一和规范,以及预算表的标准化。当然,审计软件的审定结果还只是一个预审,需要由审计人员进行审核,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干预和确认。

1.2.3 在专项审计中应用信息技术

(1)办公软件应用

一是运用Word对审计计划、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等各种审计文书进行文字处理。二是利用OA系统对各种审计文书的流转、审批、发送和归档进行过程管理。三是通过学校网站各种审计信息。四是利用电子表格等常规软件中的一些功能帮助审计人员制作表格、计算、复算和分析审计数据等。例如,在科研经费专项审计中,运用Excel复算科研管理费提取和配套经费拨付的正确性,运用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等操作,可以轻松的得出异常情况,从而提高了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2)数据库应用

审计证据一般储存在数据库中,利用相关联的数据表可将代码表示的数据转换为可识别的信息。例如,高校对附属医院的数据库进行分析,需要了解从M供货单位购入N药品的详细记录时,利用如下SQL语句即可得到所需信息:SELECT * FROM药库药品入库表 a,药品信息表 b,供货单位表 c WHER b. 药品名称=N AND c. 供货单位名称=M AND a.药品代码=b.药品信息代码 AND a.供货单位代码=c. 供货单位信息代码。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库应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果高校内部审计能够应用数据挖掘技术,那将能排除审计人员知识的“不对称性”因素,帮助审计人员对海量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中潜在的逻辑关系和规律,进而形成明确的审计思路。

(3)项目审计软件应用

以中普审计高校内审版为例,简要介绍在专项审计中如何应用项目专业审计软件功能。该软件分为审计作业主系统和审计管理主系统。开展专项审计时,审计人员首先要采集被审单位的财务数据,经过数据转换加工处理,形成一套与财务一致的账;其次,要对数据准确性校验;再次,根据需要按院系、部门、项目等不同核算方式审计;最后,可应用该软件的基本查账、多种辅助核算查账、多种数据分析、多重核算查询分析、辅助核算收支余分析、跨年跨账套查询汇总、多种凭证抽样、疑点凭证管理、工作底稿管理、集成查账、数据多级穿透查询、数据筛选过滤和数据多维组合分析等各种审计工具开展审计工作。同时,该软件还具有审计法规库和审计档案系统,供审计人员查找法规依据和审计档案管理。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计软件的抽样工具,运用现代统计抽样原理和技术,对被审单位各年开支的相关凭证进行抽样,并进行查账、分析和查找疑点等,通过辅助核算查账工具对重要项目账进行审查,通过审计法规库快速地查找相关法规;审计部门负责人和组长可及时了解各审计组、审计人员的工作进度及方案执行情况,有效控制项目审计质量。

2、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高质量审计软件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一般没有能力自主研发审计软件,开展工作所用审计软件基本上通过购买取得。而由于市场容量狭窄等原因,目前针对高校内部审计专用的审计软件种类不多,有高校内审版的审计软件则明显存在研发不成熟、操作不方便、对数据和资源整合不够等不足。

2.2 审计监控分析系统尚未建立

高校的财务、资产管理和招投标管理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应用也已经非常普遍,内部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就必须将审计关口前移,实现审计监控分析系统对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招投标系统等的实时监控。但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内审系统不单无法对资产管理、招投标管理等业务系统进行监控,就连对财务系统也无法进行监控。

2.3 审计风险增加

一是信息化环境下,有些传统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和传统审计证据缺失,使审计证据的隐蔽性和易逝性加大了审计风险。二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可修改性使财务数据可不留痕迹地被消除或修改、操作程序容易被擅自更改。如果财务信息系统的内控有漏洞,就会造成比手工会计更严重的失误和损失。

2.4 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较高的信息技术知识

是否能够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部分单位由于缺乏具备较高信息技术知识的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或者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仅限于应用审计软件进行辅助审计,而对于财务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的审计则很少涉足。

3、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应用过程中的对策

3.1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交流

虽然大多数审计人员都接受了一些信息技术和知识培训,但多是初级程度的培训,难以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审计人员的知识要求。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除了要让审计人员能够熟悉应用审计软件,还要使他们充分掌握如何采用联机分析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具备信息安全防范知识和信息系统控制评审能力,等等。同时通过审计经验互动交流等方式,促进审计人员思维方式和审计理念的转变。

3.2 完善相关的内控制度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不仅是技术方法的问题,也是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管理的问题,因此,需要制订和完善相关的内控制度。例如,明确内审部门开展联网审计的职责、权限、内容和范围等,规定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序、方法和电子数据的取得等,制定对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具有约束力的审计相关规定。

3.3 争取各方支持,推动内审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

高校内审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涉及到许多部门。因此,要重视加强与各方面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在学校内部要注意加强与信息管理技术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沟通,在外部要注意加强与有关计算机软件公司的联系。同时,审计人员要加强研究如何在高校内部审计中应用信息技术,争取科研立项,推动上级机关组织研发符合高校内审工作实践的审计软件。

参考文献:

[1] 韦沛文,陈婉玲. 企业信息化[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易仁萍等. 内部审计计算机应用技术[M]. 西苑出版社,2009.

[3] 王蔚. 信息技术在各审计阶段的应用[J]. 中国内部审计,2011(2).

审计技术范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审计;财务报告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47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1

最初的信息处理是以手工为主,而审计对象也只是人和纸质材料。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数据处理的审计也成为可能。同时,以ERP为代表的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并集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风险评估的审计及信息系统的审计。

1 信息技术与审计概述

现代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形成的一个用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全新技术群。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主要有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及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应用技术也逐渐成熟。企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记录、处理及报告各项交易情况,以衡量和审查企业的财务业绩情况,持续记录企业资产、负债及权益;详细记录收入与支出情况,定期做好利润计算;详细记录现金流及现金净流量情况,在前期的现金余额基础上,计算本期末现金余额情况。而被审计单位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审计环境,同时给审计手段及方法创新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进一步影响到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及审计方式。

2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领域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个领域发展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对审计环境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虽然企业在审计过程中运用了信息技术,但不会改变审计目标、风险评估及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其中一些基本审计准则、审计目标依然是适用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深入了解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与性质,这是因为信息系统在设计和运行上都会对评价审计风险、业务流程、收集审计证据等产生直接影响。

2.1 信息技术对审计线索产生的影响

所谓审计线索,就是企业在交易活动中留下的线索,对审计工作至关重要。以往采用手工核算形式,每一步业务的处理痕迹比较明显,审计线索也就非常清晰。通常审计人员采用顺查或者逆查的方式进行审查,以确定业务的真实性及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当今信息技术应用在审计工作中,任何业务数据的处理都在计算机内部完成,因而审计线索的隐蔽性也大大增强。在会计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只保存凭证,各种明细账、汇总及报表皆由计算机相关程序生成,修改或者篡改时不会留下痕迹。另外,由于信息系统的时间具有可调整性,短时间内可以做不同时间的账目,审计人员很难发现具体时间的账目,这导致审计线索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且一些企业与信息系统的相关企业串通舞弊,较难发现其中的端倪。

2.2 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在现代审计过程中,须对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价,以作为审计方案的制订及抽样范围的有效依据。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目标并未发生变化,但在控制活动的性质上有所变化。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关注信息环境下的业务活动和流程中所具备的风险性。在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每一笔业务的处理都需经过若干手续,以形成一种严密的内部牵制,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互相进行核对、牵制和监督。然而会计系统信息化之后,主要由计算机来完成工作,导致审查和稽核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2.3 信息技术对审计内容产生的影响

审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因信息系统自身特点及存在的风险性,在审计内容上必须包括对信息系统及系统具体的控制功能进行审查,也就是对企业财务系统安全性进行着重审查。审计人员要从信息系统中的报表、账目明细结果追查原始业务情况就变得较为困难。所以,在审计过程中,要想了解信息系统数据的可信度,就必须对信息系统本身开展审计工作,同时财务信息系统自身安全性的审查也是必须要履行的程序。

3 信息技术背景下提升审计质量的建议

3.1 开展对信息系统的事前审计

加强事前审计监督工作,针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严密性和完善性、信息系统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及信息系统可审性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价,确保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预防信息系统产生信息失真方面的风险。

3.2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需定期审计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定期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审查和评价,能提升审计质量。对被审计的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以及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进行调查,提出强化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尽快健全控制制度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3.3 注重信息系统事后审计

注重信息系统事后审计,针对信息系统的电子账及输出资料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价,以防产生信息失真方面的风险。

4 结 语

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展了审计领域,也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当然,未来审计技术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改进。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普遍,这也为信息系统的审计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审计技术范文12

关键词:技术;设计审美;审美观念;设计美学;产品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38-02

技术因素在设计审美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这种作用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技术和设计审美进行相关阐述。

技术,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途径、方法、手段、措施和技能、技艺、技巧的总和。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其形成和发展必然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平行。技术的作用是将天然的东西转化成人工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同时它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设计具有了美学性质,产生设计审美。设计审美既是一种物质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包括设计者、设计过程、设计物,也包括使用者、功能评价和社会效益。设计审美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和谐,即设计审美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要求和人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其核心是“迪扎因”(Design),是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审美观念有机结合,使产品达到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高度有机统一。可以说,设计审美是融合了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技术美与艺术美的创造性活动。

一、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关注设计审美的问题。

19世纪以前,艺术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人们对于美学问题的探求还大多局限在绘画、建筑、雕塑、音乐等经典艺术上,到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才开始关心日常生活用品的美学问题。

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工业革命,继而传播到世界各地,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充满矛盾的时代的到来。此时,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械大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落后的手工作坊式劳动,这种变化虽然反映了大众的市场需求,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批量生产的产品无法与手工业时代工匠们所创造的精美的手工制品相媲美;产品设计风格与设计标准产生混乱;机器作为一种全新的加工模式加入到设计中来,带来设计审美观念上的变革;日益增加和普及的机器产品质量低,粗制滥造。这种现象致使人们开始关注设计审美问题,企图以美学的方式来影响工业产品的设计,改变这种由于生产方式变化和市场扩大造成的“设计美学上的混乱”的局面。一场新的设计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二、随着设计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技术因素引起了人们设计审美观念和趣味的变化,同时不断有新的设计美学产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历史的进步,推动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运用,人类不断的创造发明也加速了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此时,人们的设计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也发生改变。一方面,消费者的审美价值判断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设计者也依据这种改变不断变换其设计风格。这种现象在日用品特别是时尚服饰界表现尤为明显。技术的发展促使消费者改变审美趣味,为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设计师们则不断变换其设计风格,新的设计审美观念不断产生、灭亡、再产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技术美学的真谛是提倡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联盟,这是钱学森同志所讲的。在过去,既懂科学技术,又懂文学艺术的人并不多。就拿我国来讲,懂得美学与艺术的不懂科学技术,懂得科学技术的又不懂美学和艺术,你缺一条腿,我缺一条腿,你的技术,我的艺术。

面对这种情形,人们将审美引入到技术活动中,用“美”的尺度来衡量产品的效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深度。于是,技术美就作为人类审美创造的内容之一,进入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技术美学便应运而生。

技术美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门以研究技术美为核心的新兴学科。技术美是指由技术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所具有的美。技术美包含了五种不同的审美:功能美、形式美、舒适美、质材美、装饰性的艺术美,而其审美核心是功能美。

在技术美学里,美是与功能和谐一体的,它以有用性为前提,这是技术美的本质特性。一把椅子,如果坐起来不舒服,不具备功能性,即使装饰的再华丽,它也不是美的;一台冰箱,如果不能制冷,操作也不方便,那它就是一个失败的产品,根本没有任何美可言。正如中国传统有句古话:“艺中有技,技中有艺”,它阐述了技术与艺术,也就是审美的关系。大多数的艺术,是有一定技术支持的。技术美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也就是说设计产品不再是冷冰冰的,跟人没有关系的,而是人的智慧、意志、力量、情感的结晶,它充满人的特性,饱含人的血汗,带有浓郁的“属我”色彩。

技术美学的产生是设计审美活动的一大进步,是设计美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设计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技术美学的发展将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活力。作为设计师,要不断解放传统思维的束缚,更新自己的设计审美观念,推动社会前进的脚步。

三、就设计产品而言,技术因素在设计审美中的作用体现在产品的功能性、产品的形象性以及产品的材料与结构等方面。

产品功能性方面。设计活动与艺术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活动具有直接的合目的性,它始终把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脱离物质生产和实用功利。因此,受技术因素影响的功能性被视为设计审美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设计产品作为设计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的审美价值必须体现在产品的功能之中。技术含量越高,功能性越强,越符合人体工程学,就越被人们认为具有设计美,因为它更充分地体现了人在设计产品具体使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比如汽车的设计,车内空间布局以及方向盘、车座等的设计,都要考虑科学、适用为第一要义,去掉不必要的繁琐装饰,更多地体现人文因素,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要使人们在驾驶外出过程中,身体更舒服,心情更愉快,出行更安全。(如图1)

产品形象性方面。众所周知,任何产品都要通过人的感官去感知形象。因此,产品的外观形象在设计审美活动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包含了一般形式美感的形象特征,更重要的是设计产品是物质生产的静态成果,其表象下还体现了一种社会现象。

设计产品是由智慧的人创造出来的,其外观形象要符合人们的设计审美取向,同时它也是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必须依靠机器制造和科学技术,设计产品的外观形象离不开技术因素作为物质载体。

例如,一支普通的钢笔,其设计十分简洁,笔身圆柱体造型,对符合书写习惯和握笔姿势的尺寸和结构也设计地十分科学。但在柜台里它总是不能吸引顾客的眼球,销量不好。解决的办法是,利用最新的技术对其外形进行装饰。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钢笔在几天内便销售一空。在这个实例中,技术因素起了关键作用,它使钢笔外形更加美观,它作为功能性的物质载体,成为这支钢笔的最大卖点。同时,其技术也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机械文明发展水平和工业设计水平。再如,50年代初,日本索尼公司生产了“G”型磁带录音机,它虽然具备很强的功能性,但一眼看上去,像实验室的原型机一样,在产品形象性方面及差,不能说它是美的。(如图2)

产品的材料与结构方面。在设计审美活动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材料对设计产品是十分重要的。而材料的物理属性、加工工艺、组合方式以及设计师驾驭其变化规律的能力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同时,设计产品的结构和材料是互不可分的,任何产品的结构都是一定材料的组合,而产品的所有材料又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且,设计产品的结构也受技术因素的制约。

例如,青铜技术的发明促使“青铜时代”的到来,那个时代无论是日用器皿还是祭祀物品,都依青铜的材料和结构制作而成,它受当时青铜技术的制约。(如图3)

四、从设计产品最终的结果来看,技术因素制约着产品的功能评价和社会效益。设计产品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从一粒纽扣到航天飞机,从精密的仪表和计算机到智能化的摩天大楼,无不闪烁着科学技术和艺术创造的智慧之光,无不深刻蕴含着特定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功能评价的标准是物质功能评价、精神功能评价、技术性评价、人体工程评价和艺术风格评价,无论哪个评价都离不开技术因素的制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越高,设计产品的功能评价和社会效益越好。

五、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设计审美活动的内容,为设计审美活动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工具。同时,它也优化了人们的审美条件,使设计审美走向大众化。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层出不穷的创造发明,开拓了人类设计审美活动的新领域,为审美文化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新颖生动的内容,为当代人的审美鉴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对象。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标志,不仅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而且他们还以特殊的功能和形式之美,为人类审美文化的充实和开拓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人的审美认识往往要受到自身五官的局限,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可以帮助人们突破这种局限,为人类的审美认识活动提供更为有效的工具。从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卫星通讯、高倍数精密显微镜,到哈勃天文望远镜等,使人们的审美认识活动突破了感官的局限性,大大地开阔了审美视野,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对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展开审美观照,从中获得了较之以往仅凭五官所难以感受到的瑰丽美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感官在多方面得到延伸,先进的交通工具使全球变成“地球村”,人们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探寻和发现美的事物的可能性;有些科技产品还为设计审美主体提供了全新的创造和欣赏的环境,让人领略到非同一般的美感享受。诸多因素使设计审美走向大众化。

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设计审美活动也是不断发展的,它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轨迹,也是人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设计审美活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新的空间,它展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自由的追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设计师,要搞清楚它与设计审美活动的关系,有效地促使设计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