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

时间:2022-07-25 06:15:27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1

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时比重偏低,缺乏对新概念、新技术的介绍;

(2)设备陈旧,缺乏实用性实验的开设;

(3)科研活动参与率低,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培养体系;因此,在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进行全新的探讨,既可以作为对“机电结合,特色分流”交叉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以点带面,见贤思齐”,带动其他专业学生对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体系的改革

现有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教学以车载CAN和LIN网络理论的认识为主,实验教学则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内容为主。但是,传统的车载网络已失去原有的主导地位。针对“以车为本兼顾网络”的原则,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通信类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立足本专业课程,学科交叉,勇于探索。通过车辆工程专业导论和认知实习,重点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车载网络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展示本专业前期积累的各项成果,如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等,为后续知识体系交叉学习打下基础。在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选择车辆相对独立、功能简单,但系统结构较为完整的网络通信类实验项目,力求学生能在课程实验中能加深对车载网络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车载网络算法优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课程设计、竞赛的形式,选择适当的课题展开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的综合训练。围绕汽车行业生产、研发过程中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问题进行选择,力求实现能正常运行的实验室样机,提高学生在车载网络通信及优化方面的综合能力。

3课程平台的改革

围绕培养体系的三个层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性规划,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网络通信类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成“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并配合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适当增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方向和车载网络通信方向的分流。在先修机械类、通信类公共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主要依据,搭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平台”。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既要增设网络通信类课程,还要兼顾原有机电类课程的设置。相互支撑,构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群,通过车辆机械与电子信息学科体系的交叉,实现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基础平台

通过增设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结合相应的课程实习,将通信网络类课程融入到基础课程平台中。以主题会议、专家报告等方式向低年级学生介绍行业前沿技术以及网络在汽车中具体应用,形成直观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总课时的限制,通信网络类基础课程以小课时、重实践、多交叉的形式进行调整。由于机械类课程在车辆工程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根据“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原则进行压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压缩课时量,以增设相关网络通信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专业分流,势必会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发生冲突。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形成车辆与通信互为支撑、优势互补的格局。创新性的将部分学生引导到车载网络通信方向,有效缓解机械与通信类课时冲突的问题。

3.2特色平台

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等汽车行业重点研究方向,设置课题研究小组,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配备2-3位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选择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创新平台的课程覆盖了车辆、机械、通信等领域,涉及汽车电子、新能源和通信网络等多个方向,满足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兴趣要求。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对部分优秀本科生,仿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指导的培养制度,进入实验室协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实现导师负责、研究生协助的双导师培养制度。

4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通信类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车辆工程和网络通信的知识,既能将教学内容从机械知识结构拓展到网络通信领域,也能够将网络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到车辆工程中。但我国高校中在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了充实教学队伍,可以聘请汽车行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新技术。鼓励学生将新想法、新创意,以发明专利、科技创新竞赛的形式实现。对构思新颖的选题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和指导,同时设定创新学分,进一步推动创新研究。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信息素养;物理学;毕业论文;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刘婷婷(1978-),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孙海滨(1974-),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0GG0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75-02

信息素养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1]是人们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的关键。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收集、整理、评估、利用、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将所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发能力。[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必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即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3]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物理学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集。[4]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5]

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

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

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IEEE 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是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信息交流、信息伦理等内容渗透到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如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文献综述、论文提纲与结构、论证方法、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图表处理、论文撰写与排版、文献引用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信息能力,发展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享各类信息,充分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11]

参考文献:

[1]Abdelaziz Abid.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EB/OL].http:///IV/ifla70/papers/116e-Abid.pdf.

[2]Tingting LIU,Haibin Sun.Analysi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Modern Applied Science,2011,(5):227-231.

[3]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8-11.

[4]黄波,殷玉华.信息素质课程教学设计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J].图书馆杂志,2010,(6):57-60.

[5]杨晓光,王丽娟,安秀敏.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运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93-94.

[6]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J].物理与工程,2011,(4):3-26.

[7]符勤.嵌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案例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89-92.

[8]戴艳阳,钟晖.信息素养培养与文献检索课和毕业论文的关系[J].中国冶金教育,2009,(5):80-81.

[9]王琪.撰写文献综述的意义、步骤与常见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49-52.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3

r>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4-02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直接面向工程、面向应用的专业领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良好专业素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自2001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新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开始,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了十年。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课程建设等,尚在研究、摸索阶段。而且,由于各个高校的特色专业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主要从学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信息安全专业特点

信息安全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领域,而且其内涵在随着信息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归纳起来,信息安全专业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多学科交叉。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生物、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熟练、灵活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专业素养高。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素养。这样才可能到一些很重要的部门承担信息安全工作;系统工程。鉴于“七分管理,三分技术”的木桶原则,绝不可忽视法律、管理、教育的作用;整体性和底层性的特点。从整体、底层硬件方面系统采取措施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二、教学体系建设

1.学科设置。信息安全的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延伸,从最初的仅对信息进行保密(保密性)发展到防止信息被篡改(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赖性,从而涉及到攻、防、测、控、管、评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所以,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科设置也随着其研究重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而不同。目前,在学科设置方面,信息安全仅仅是高校自设的二级学科。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将信息安全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者信息与通信工程的二级学科。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之下的,以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重点;而设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之下的,一般是以通信和密码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高校将信息安全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为其侧重点;有的高校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在安全工程系,以安全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信息安全专业设在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充分利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发展信息安全专业,培养通信保密方面的专业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考虑信息安全专业的交叉学科特点,提出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求覆盖的领域知识面宽。美英等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有层次性。有的院校将课程分为两类课程,即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基础课程开设了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管理与评估、数据库安全、网络攻防技术;特色课程开设了安全编程技术、信息犯罪、网络协议安全性分析、计算机/网络取证、无线网络安全等。而有些院校将课程分为技术、管理、安全三大核心或者是技术、策略、健康和管理四大核心。而在国内,由于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开设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因此课程设置差别很大。如“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基础”“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信息网络基础”等科目则使得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更倾向于密码学和通信安全;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嵌入式系统”“Windows分析与应用”等科目使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上。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专业。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课程设置为基础课程、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保持了如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基础等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专业课程设置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和网络安全技术,同时还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方面设立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 课程。这种三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了学生可以从事信息安全、通信、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规避就业风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由于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算法分析基础,因此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包括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组合数学”“网络计算和高效算法”“计算数论”和“计算机数学”等基

础性的课程。这些课程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密码学、入侵检测、信息论等专业课程,而且对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上海电力学院结合自己特色明显的电力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同时兼顾电力信息技术、电子、通信、数学、物理、电力信息网等课程。

3.实践教学环节。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一定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不仅要有合理完备的理论课程体系,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信息安全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由于信息安全实验大多比较复杂,所需要的计算机设备也较多,而目前的教学条件通常很难满足大量学生并发进行实验。因此,有的高校采用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可以有效减少实验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点对于要频繁进行恶意代码实验的信息安全实验来说至关重要;而有的高效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训项目和毕业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采取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式,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有的高校将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人文社会科学实践、自然科学实践、工程技术实践及综合实践四类规划;有的研究针对信息安全的专业实验设置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试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基础验证实验约占总学时的40%,内容与理论课内容相衔接,且相对固定;综合性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4.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研究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更新快、教材知识相对滞后等特点,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提出“参与式”的教学手段。首先提出具体问题,然后推荐一系列参考资料,教师从研究思路和关键问题上给予引导,最后请学生将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阐述。这种互动式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实践性很强的入侵检测技术课程,如果按通常的注入式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还是不能建立网络攻防的完整体系。但是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学到更多他感兴趣的攻防内容,从而在理解和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知识和技术后自主搭建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扫描攻击实验,查看和分析“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而针对密码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重点是结合实际应用来进行阐述。例如RSA算法在网上银行,数字证书等方面的应用。还可以通过举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研究者还提出将工程化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教师给出一个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和知识点进行联系;然后结合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最后要求学生选用一种仿真工具进行实现。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软件工程中的一些系统开发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一些研究者比较强调的是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 文秘站:本科生工作之后从事了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具备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是对信息安全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进一步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5.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安全专业虽然与传统计算机、通信、电子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所以,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师要涉及到信息学科的多个领域及物理等基础学科,同时还要了解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关注最新安全动态,当然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是必备的。因此,信息安全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出国研修是很好的进修途径。另外,可以考虑以区域为纽带,建立信息安全交流平台,实现共享机制,请信息安全方面的大家、名家做一些讲座,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教师。

6.教材建设。目前信息安全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写的过于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和实际结合紧密的典型案例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信息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学生无法运用现有知识完整解释安全现象;有的教材操作性很强,但是理论性不够通俗,这样学生还是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外,由于没有系统、完整的信息安全领域 教材,课程标准之间、教材内容之间重叠现象非常严重。不但与传统课程内容有重叠现象,而且专业课程之间也有明显的重叠现象。例如,网络安全课程中涉及到了入侵检测和病毒方面的介绍,与入侵检测和病毒原理课程相互重叠。又比如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评估中有关于标准的介绍,而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中又涵盖了相关内容等。因此,迫切需要有

组织地编写一套系统、完整的信息安全专业教材。教材既有通俗的理论基础,又有操作性,同时包含一些信息安全典型事故分析,这样才能辅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专业,对该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各个高校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体现出了不同的办学思路。他们依照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格局,对信息安全学科初期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探讨了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体系设置,探讨了设置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及要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广明,高晓兴,朱志良,等.高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55-57.

[2]李晖,马建峰.结合学校特色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3-4.

[3]董理君,宋军,王茂才.信息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142-144.

[4]谭云松,王海晖,伍庆华等.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教论坛,2006,(5):82-84.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 体系建设 队伍

通讯工程专业建设体系应包括学科基础体系、专业和专业包含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实践等内容,其中,通识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以及数学,经济管理和外语,计算机技术以及实践活动等知识体系。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应包括电路电子专业领域,信号系统、控制领域,计算机知识领域,以及电磁场等领域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应包括交通通讯系统,交通联网等相关知识,专业实践应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专业内容,一系列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专业评估体系建设

进行专业评估是十二五期间教学改革的建设目标之一,继续升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通过师职队伍建设,教学条件、课程内容体质改革等多方面的体系建设,可以明确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师职队伍的建设应该包括专业教师的年龄、学历学位、职称、专业背景、学科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教师是否使用教学的发展,有无学科带头人的经历,如何形成学术梯队的条件,是否有相当数量的教学骨干,以及,获得硕士、博士、副高职称的教师比例。

师资队伍建设的还应包含本专业教师人家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的数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副高职称以上教师的引进,等等。为了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要争取本专业发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调动教师从事本专业科研技术发明的积极性,完善科研项目奖励基金建设。

二、教学方法与方式的体系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体系应有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知识的体系,两者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该由简单到复杂,通过设计型实验,进步到综合实验,在实验手段上,无比采取硬件软件相互结合的办法,。因为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由各个不同学科的知识领域构成,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计划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眼中理论的能力,设计能力,更好的达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通信工程专业建设要有一套比较完备、合理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达到教学计划目标。在这里,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积极开展第二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和能力,规范管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也要成立人才领导小组,选派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实验讲解,让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转职卡知道,争取获得更多好级别更高的参赛作品,动员广大教师和学生踊跃参加各类科技实验比武竞赛中去。

在教学条件的指标上,有设有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专业图书资料等几个指标,主要是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有开放性的实验室,在校内外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图书馆等等。

所以在教学资源方面有重视通信工程专业的体系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学习和实践环境,加大实验建设力度,完善信号与系统、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专业实验室,不断完善扩大实习基地的规模,将实习基地建设形成制度化。

三、教学制度与管理建设

高等学校要完成日常的教学教务活动,必须制定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教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有指导、有监督保证教学计划按时完成,保证教学质量,整体上各项教学指标达标,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前提。

在软件方面,体系化建设还体现在,文字与表格的一些关键性指标,需要实实在在的材料和数据体现,比如,各种职称证书、学历学位证书,获奖证书,合同,论文、教材、实习报告等等,在平时的体系建设过程中务必将这些档案材料的搜集、汇总,成为一项关键工作,这就要求在平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的收集积累这类与本专业相关的档案资料。

四、课程与核心课程建设

按照专业指导意见,通信工程专业建设要开展广泛调研,参考名校的培养方案,构建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框架,逐渐形成完整的课程,分为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与计算机能力培养等五个方向的培养课程。各个课程下应该设有核心和主干课程,各课程与课程群之间也须有横向的协调关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为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电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强调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念,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更多的则是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的核心课程为光纤通信原理,现代交换技术,无线通信,这方面的课程更加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让课程出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课程形成辐射作用。

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要多采用教学科研互动机制,将“运动平台总线”、“系统电磁兼容”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有效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去。特别是“无线电通信”“电波传播”“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要建立常态的教学平台,让教学案例常用常新。

其次要多举办开设技术论坛这样的前沿讲座,学科带头人要为优秀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产业技术的探讨,为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和技术精英而积累宝贵经验。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术理解产业的前沿技术,还能够让他们对本学科在企业中的商业模式、运营管理、商业策划、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有一个大致全方位的了解,这对本专业毕业生提高对企业人才预期有很大的帮助,提高自身作为未来企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六、结语

通过学科竞赛、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等方面的教学教育实践活动多做探索常识,让通信工程专业体系建设成为一种持续有效改进的过程,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企业对人才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与实践课程内容,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杨树臣.通信工程专业“3+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刘丰年,果鑫,杨伟丰.面向“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的方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通信工程动手能力教学改革

一、引言

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感觉到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跨世纪人才,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实验实践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1]。

从社会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角度来看,企业与高校对人才能力结构界定存在差异。企业招聘时看中的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企业更看中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应用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方面普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2]。

作者从事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好几年,同时,在这几年中,作者在某IT企业中兼职技术总监职务。参加过大量的关于通信系统项目的设计、施工、集成等建设工作。另外,也接触过一些应届的通信工程的学生,对他们的知识结构及应用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在企业中的兼职经历使我了解到对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及相关动手能力。换句话说,作者认为高校应该对通信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以下作者就从几个方面浅谈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想法。

二、教学大纲的修改及补充

教学大纲作为培养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目前的教学大纲可能还存在下列的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大纲通常是学生进校之前制定的,对于一个四年制的本科生来说,很多核心专业课都是在大三或者再大四第一学期学习。也就是说,这些课程很多都是使用的三四年前制定的培养计划。而现实是通信系统的新技术日新月异,每年甚至每个月都会有新的通信技术产生,这些新技术不断在通信系统中得到应用。所以,相对陈旧的教学大纲可能与通信领域中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准实时同步。

其次,部分教学大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对于这些理论知识,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思。因此,这些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是相当重要的。但现在的有些专业课,这些知识仅仅是停留在了理论的基础上,没有能将这些理论与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过于理论化知识往往是学生学的时候枯燥,考试的时候拼命的啃书本,考完以后很快就忘却了。从根本上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因此,作者认为,教学大纲作为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在制定后到实际发生教学活动时,应该能够根据这些核心专业课发展的实际情况,做些修改和补充。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到通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紧跟此领域的知识前沿,让他们学完后,一旦踏上工作岗位就可以进行应用;另一方面,适当淡化理论教育,只抓住理论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以此降低学生对过度理论化知识的枯燥感。比如,作者在上专业课《网络设备集成》时,会给大家介绍主流的网络设备、主流的设备厂家,这些网络设备在网络中该如何部署使用,并以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园网为例,从介质到传输设备,从设计到集成调试,甚至包括网络设备集成中相关的配套系统,如供电系统、避雷系统等。通过这些知识的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网络设备的集成过程和集成方法。

三、建立核心专业课学分与主流厂家专业证书的认可制度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6

1、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主要分为三大类:计算机基础专业、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与文科艺术类交叉的计算机专业;

2、计算机基础专业,这些专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

3、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很多,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动化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等;

4、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和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就业面相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宽得多,不但适用于IT 领域,也适用于数学领域;

5、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归并了多个自动控制领域专业的宽口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并立足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控制这一新兴应用领域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是工业制造业的核心专业,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就业基础和优势;

6、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这是一个由信息科学、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专业,就业面涉及到教学、商业、网络开发、软件设计等各个方面,就业率高达百分之95以上;

7、通信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通信基础理论和基本基础,掌握微波、无线电、多媒体等通信技术,以及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时代有着极佳的就业优势;

8、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宽口径专业,主要培养信息技术、电子工程、网络系统集成等领域的高级IT 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7

    r>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4-02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直接面向工程、面向应用的专业领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良好专业素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自2001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新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开始,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了十年。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课程建设等,尚在研究、摸索阶段。而且,由于各个高校的特色专业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主要从学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信息安全专业特点

    信息安全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领域,而且其内涵在随着信息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归纳起来,信息安全专业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多学科交叉。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生物、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熟练、灵活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专业素养高。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素养。这样才可能到一些很重要的部门承担信息安全工作;系统工程。鉴于“七分管理,三分技术”的木桶原则,绝不可忽视法律、管理、教育的作用;整体性和底层性的特点。从整体、底层硬件方面系统采取措施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二、教学体系建设

    1.学科设置。信息安全的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延伸,从最初的仅对信息进行保密(保密性)发展到防止信息被篡改(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赖性,从而涉及到攻、防、测、控、管、评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所以,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科设置也随着其研究重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而不同。目前,在学科设置方面,信息安全仅仅是高校自设的二级学科。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将信息安全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者信息与通信工程的二级学科。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之下的,以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重点;而设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之下的,一般是以通信和密码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高校将信息安全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为其侧重点;有的高校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在安全工程系,以安全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信息安全专业设在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充分利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发展信息安全专业,培养通信保密方面的专业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考虑信息安全专业的交叉学科特点,提出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求覆盖的领域知识面宽。美英等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有层次性。有的院校将课程分为两类课程,即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基础课程开设了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管理与评估、数据库安全、网络攻防技术;特色课程开设了安全编程技术、信息犯罪、网络协议安全性分析、计算机/网络取证、无线网络安全等。而有些院校将课程分为技术、管理、安全三大核心或者是技术、策略、健康和管理四大核心。而在国内,由于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开设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因此课程设置差别很大。如“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基础”“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信息网络基础”等科目则使得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更倾向于密码学和通信安全;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嵌入式系统”“Windows分析与应用”等科目使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上。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专业。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课程设置为基础课程、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保持了如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基础等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专业课程设置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和网络安全技术,同时还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方面设立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   课程。这种三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了学生可以从事信息安全、通信、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规避就业风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由于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算法分析基础,因此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包括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组合数学”“网络计算和高效算法”“计算数论”和“计算机数学”等基

    础性的课程。这些课程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密码学、入侵检测、信息论等专业课程,而且对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上海电力学院结合自己特色明显的电力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同时兼顾电力信息技术、电子、通信、数学、物理、电力信息网等课程。

    3.实践教学环节。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一定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不仅要有合理完备的理论课程体系,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信息安全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由于信息安全实验大多比较复杂,所需要的计算机设备也较多,而目前的教学条件通常很难满足大量学生并发进行实验。因此,有的高校采用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可以有效减少实验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点对于要频繁进行恶意代码实验的信息安全实验来说至关重要;而有的高效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训项目和毕业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采取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式,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有的高校将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人文社会科学实践、自然科学实践、工程技术实践及综合实践四类规划;有的研究针对信息安全的专业实验设置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试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基础验证实验约占总学时的40%,内容与理论课内容相衔接,且相对固定;综合性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4.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研究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更新快、教材知识相对滞后等特点,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提出“参与式”的教学手段。首先提出具体问题,然后推荐一系列参考资料,教师从研究思路和关键问题上给予引导,最后请学生将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阐述。这种互动式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实践性很强的入侵检测技术课程,如果按通常的注入式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还是不能建立网络攻防的完整体系。但是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学到更多他感兴趣的攻防内容,从而在理解和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知识和技术后自主搭建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扫描攻击实验,查看和分析“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而针对密码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重点是结合实际应用来进行阐述。例如RSA算法在网上银行,数字证书等方面的应用。还可以通过举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研究者还提出将工程化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教师给出一个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和知识点进行联系;然后结合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最后要求学生选用一种仿真工具进行实现。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软件工程中的一些系统开发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一些研究者比较强调的是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互动。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开展信息安全专业工程硕士教育,因为计算机和通信专业的本科生工作之后从事了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具备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是对信息安全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进一步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5.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安全专业虽然与传统计算机、通信、电子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所以,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师要涉及到信息学科的多个领域及物理等基础学科,同时还要了解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关注最新安全动态,当然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是必备的。因此,信息安全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出国研修是很好的进修途径。另外,可以考虑以区域为纽带,建立信息安全交流平台,实现共享机制,请信息安全方面的大家、名家做一些讲座,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教师。

    6.教材建设。目前信息安全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写的过于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和实际结合紧密的典型案例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信息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学生无法运用现有知识完整解释安全现象;有的教材操作性很强,但是理论性不够通俗,这样学生还是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外,由于没有系统、完整的信息安全领域   教材,课程标准之间、教材内容之间重叠现象非常严重。不但与传统课程内容有重叠现象,而且专业课程之间也有明显的重叠现象。例如,网络安全课程中涉及到了入侵检测和病毒方面的介绍,与入侵检测和病毒原理课程相互重叠。又比如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评估中有关于标准的介绍,而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中又涵盖了相关内容等。因此,迫切需要有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8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突出专业和英语的结合,英语作为工具为专业服务。通过前几年的教学实践,重庆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重点不突出:研究生英语过度强调专业词汇的掌握、英语长句的翻译,具体表现在采用陈旧范文式的教学。2)教学方式单一化: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以教师为主、研究生为辅,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最终导致研究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较低,普遍反映收获不大。3)教材内容的固定化:“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固定的教材内容完全不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趋势,也不利用拓展其专业知识面。4)师资队伍薄弱:考虑该课程对英语的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安排一位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来授课,但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5)僵化的考核形式:研究生的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口语和英语交流能力,也有违将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宗旨。

二突出服务专业教育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上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训练研究生的朗读与准确翻译原文的能力,从矫正专业词汇的发音、纠正翻译中的错误着手,通过大量的科技论文分析来让研究生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听、说、读、译的能力,达到提高准确理解与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与参考文献的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与时俱进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规范化和时间性,相关教学资料直接取自国际知名大学的信息与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部分内容和科技论文,参考教材如下。1)RahatAliKhanLangah.(2012)PerformanceAnalysisofCooperativeCommunicationProtocols: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inWirelessNetwork.Pub:LAPLAMBERTAcademicPublishing.(部分内容节选)2)B.P.Lathi.(2010)ModernDigitalandAnalogCommunication(4thEditio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3)DaleWheat.(2012)BuildingYourOwnElectronicsLab:AGuidetoSettingUpYourOwnGadgetWorkshop.Pub:ApressL.P..(部分内容节选)4)Chi-TsongChen.(2012)LinearSystemTheoryandDesign.Pub:OxfordUniversityPress.(部分内容节选)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现有6人,教师队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海外经历,所有成员均从事信息与通信类专业科研与教学),课堂教学分为6讲(每讲含4学时),研究生专题讲座(6学时),共计30学时。其内容与安排:1)科技文献翻译理论与方法;2)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系统专题;3)现代通信技术前沿专题;4)计算机通信网络前沿专题;5)英语科技文献写作基础知识;6)英语科技精读及案例分析;7)研究生专题讲解,结合专业方向,按照presention的方式做出英文的PPT,并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上作3~5分钟的英文演讲,并相互提问。面向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必需的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它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英语科技论文的精读和写作教学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英语科技文献的框架结构。以具体SCI检索英语论文为例,分析英语科技论文的结构,从而引出论文的一般结构IMRaD形式(Introduction,Materialsand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组织研讨IMRaD结构的逻辑性分别与问题(why、what、how)之间是如何相互体现的?2)研讨如何丰富论文框架中的内容?以剑桥大学爱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图”为手段,以论文题目为向导,自我思考和回答论文的创新点,根据IMRaD的结构确定基本的段落主题,提出各种组织论文的方法,探讨如何准备好所需的支撑材料(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3)研讨具体的写作技巧讲解,包含题目、摘要、引言和结果等部分如何写作,如叙述有关现象或普遍事实多使用现在时,引言中是否有足够的篇幅对论点和问题进行说明,来表示它们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唱主角的课堂翻转变

研究生只是作为被动的受教育客体为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单纯由教师讲授的“一言堂”为和谐交际式的“多言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促成改变。1)在每讲当中,就是大约讲授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提问和讨论,其余时间留给有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作专题报告,并且参考文献必须来自于IEEE的SCI检索论文(学校已购IEEE数据库)。这无形当中要求研究生将课后的功课做足,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2)借签国际会议形式,研究生事先粘贴论文海报,使研究生之间提前熟悉报告内容,每个研究生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即研究报告进展,报告后进入提问环节。在模拟国际会议期间,要求全程英语交流,该部分成绩计入总成绩。

四创新考核方式

传统考试考核方法没有体现出研究生应用能力素质,考虑到专业英语课程涉及听、说、读、写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在考核当中,试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presentation占总成绩的20%,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和课堂参考度。通过考核方式转变,强化英语作为工具服务于专业、科研的教学宗旨,同样也促进研究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生的“四种能力”培养。6结束语教学团队既重视课程的教学,又重视教学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通过近几年硕士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教学回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为每年研究生发表SCI或EI检索论文数量较改革前增加近30%。2)通过专题讲座和文献的精读,开拓了研究生的视野,使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提高。3)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极大地促进听、说、读、写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4)通过科技文献案例教学,部分研究生和国外知名高校教授建立了学术探讨关系,并赴国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作者:曹阳胡顺仁包明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9

作为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经济学是当之无愧的NO.1——开设最普遍。经济学门类根据面向领域的不同而分别倾向于理论经济学、经济政策、货币与流通和对外贸易等,包括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审计学、保险、财政学……虽然同是以经济学类为专业名称进行招生,但不同的大学所包含的具体专业不同。这就是说,在具体分专业时,考生只能选择大类所包含的专业。因此,考生在选择时,一定要弄懂拟报院校该类到底包含了哪些专业。目前以经济学类招生的院校中,专业构成情况可分为以下五类——

其一包含了经济学类的大部分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包含了金融学、金融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贸易经济等专业方向,山东大学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等专业。

其二为经济学类中设置最多的几个专业的综合。有的是包含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如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南民族大学;有的则只包含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其三是包含具体专业除大家所熟悉的经济学类专业外,还与学校特色联系在一起,开设了相关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类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专业外,还包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的经济学类,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之外,还开设了能源经济学。

其四是同一院校有两个以上的以经济学类为名来招生的专业,但在经济学类后面还加有备注,标明不同专业的区别。如北京工商大学分为经济学类(经贸类)和经济学类(财贸类),前者包括经济学、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专业,后者包括财政学、保险和统计学共3个专业。

其五是部分高校所开设的经济学类打破了只包含经济学类下相关专业的构成,还与其他学科所包含的近似专业联系在一起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也属于经济学类的专业之一,天津商业大学则把信用管理包含其中。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数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

院校展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生首届以经济学类招生的学子即将毕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经济学类专业属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运输与物流方向)、经济学专业(国际税务方向)、经济学专业(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等五个专业或方向。入学时,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将根据自身专业学习规划、兴趣特长和学习成绩情况,在贸易、金融、经济类学科内自愿选择专业,确定主修专业(方向)。

武汉大学——经济学类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培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经济和管理人才。学生进校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线,采用统一的经济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二年级末,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分别进入四个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保险学专业)继续专业课学习。

工商管理类

专业构成

从开设院校的数量来看,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中,能与经济学类比肩的只有工商管理类。作为备受考生青睐的工商管理类,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和旅游管理类共同构成管理学类。九大类的差异从其命名可略知一二,工商管理类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在工商管理类下,有的专业以市场活动为主,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有的专业则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主,如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等,还有些是针对特殊领域开设的,如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酒店管理等。于是,在高校以“工商管理类”招生的专业中,具体包含的专业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与经济学类学科有所交叉。如同介绍经济学类专业时,有的高校将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纳入其中一样,也有一些高校则将属于经济学类下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招生、培养,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所包含专业除会计学与市场营销外,还包含了经济学类的金融学专业。

第二类则可称为工商管理类的。核心型”,将工商管理类下最常见的专业都纳入其中进行招生,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类包含了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第三类则是在管理学类下,打破九小类之间的界限,将属于其他类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中。如大连理工大学包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共6个专业。

还有一类则更为与众不同,以工商管理类招生,但实行的却是双学士的培养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工商管理类又称为“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在四年的修业年限中,接受管理学(或经济学)+工学专业的培养,毕业时可获得双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等。

院校展台

电子科技大学——该大类整合经济管理和电子工程两大学科优势,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金融学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该大类以实验班形式培养,包含专业众多,有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商品学、物流管理等。前期进行基础阶段学习,后期进入专业学习。

公共管理类

专业构成

同属于管理学类,但公共管理类把关注点集中于社会管理之中,是以政府、企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工作程序、工作绩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与工商管理类不同的是,公共管理类对经济领域涉足较少,而更倾向于解决公共事务——土地、公共关系、文化、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等问题。

公共管理类下包含专业与工商管理类一样多,但最为人们所知的只有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其他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文化产业管理、劳动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或是设置较少,或是仅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因此,公共管理类的构成大多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为主,再适量增加一两个专业。

在设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仅包含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侨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又加入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与一般高校以招收文科生为主不同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类招收理工科考生,包含专业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管理。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管理、会计学、社会学、应用统计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人事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文写作与秘书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策科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原理、组织行为学等。

院校展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充分发挥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作用,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入三年级时按照学生的志愿、社会需求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因素,分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

华侨大学——招收文史、理工类学生,学制4年。前两年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专业开设相同课程,第三年在自愿选择与学院考核的基础上分成3个不同专业。成绩达要求可修读法学专业双学位,理工类选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修读城市规划专业双学位。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构成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哪些专业?只要将其名称拆分一下,中国、语言、文学三大关键词就能解释得很清楚,即适用于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语言和文学为研究对象。语言既包括官方语言——汉语,也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则涵盖了诗歌、词赋、戏剧、小说等。

由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所含专业较少,因此高校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组成也比较简单,可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闭合式”指的是所包含专业均为该门类下的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包含汉语言和对外汉语专业,山东大学仅含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河北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闭合式”专业组成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在目前招生高校中占据多数地位。而“开放式”则是将中国语言文学类下的专业与其他文学类的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类”名义招生,如中南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则将属于新闻传播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组成招生。(注:原对外汉语专业现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主干课程

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外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经典导读、美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文学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院校展台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之一的华中师范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构成上较有特色:汉语言与对外汉语的结合。两个专业紧紧围绕语言,一个是内在的汉语、语言学、文学等方面,一个是把汉语传递给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广西民族大学——学制四年,双学历[同时颁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方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的壮汉双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从事进一步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将具有双语写作、交流和研究能力及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并粗通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

能源动力类

专业构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性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隶属于工科门类下的能源动力类就是以各种能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一次性能源随着使用的减少,人们更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所以在能源动力有许多专业都围绕核能、风能、新能源设置。

能源动力类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最为普遍,其他专业如能源工程及自动化、风能与动力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都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所以在以能源动力类为名进行招生的大类,一般都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其他专业”的形式组成。如大连理工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山东大学包括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基地班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许多开设此大类的高校,都将与该专业相关较大的但属于土木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注:现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纳入其中。如北京科技大学该大类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南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除以上两类以外,还有少数以能源动力类招生的高校在培养方面是打通本硕连读进行培养,如西安交通大学该大类学生在完成综合基础素质教育、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方向选择,再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

主干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动力机械基础、内燃机原理、透平机械、热力发电厂等。

院校展台

北京科技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按大类招收的学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一年半后学生将根据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以实验班(能源动力类)招生,前期以基础学习为主,第三或第四学期再选择具体的专业,可选择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

电气信息类

专业构成

作为工科门类招生专业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电气信息类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因此专业可以分为相关的几类。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是与传统的电工技术紧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则与计算机更为投缘;电子科学与技术、真空电子技术等则与电子牵手……在以电气信息类为名称招生的大类专业中,各高校又包含了哪些专业呢?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首先是相关专业的结合,如北京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电气信息工程专业都与电工技术有关;防灾科技学院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则与计算机有关。

其次则是在传统电子与计算机或其他新技术的结合,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电子信恩科学类包含了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川大学包含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自动化专业。

还有一类构成比较复杂,包含专业比较多,还有些把近年才新增设的专业也包容进去,如大连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中南大学则包含信息安全、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和新增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

主干课程

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电路、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系统原理等。

院校展台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所属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创建于1908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创办最早的电工学科;是全国电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电气工程学院之一。电气信息类实施本科生与研究生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掌握好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选择专业方向,再进行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学习成绩合格者可分阶段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材料类

专业构成

用一句真实并且高度概括的话说,人类的世界始终是一个由材料组成的世界。从属性来分可分为无机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物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从用途来分可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

材料类下的专业就是围绕研究各种不同材料的特征以及运用不同的材料设置的。金属材料工程覆盖了冶金、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热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及表面等方面;无机非金属材料则是研究水泥、玻璃、陶瓷与建筑(墙体)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则是针对纤维、橡胶、塑料、乳胶漆等材料。

以材料类大类招生的专业构成,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全部专业都由材料类下的专业构成,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该类包含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都属于本类下的专业。

第二种是由材料类下的专业加工科门类下其他类的专业,如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的材料类,既有属于材料类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之一,又有机械类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第三种是材料类下的专业与理学门类下的专业的组合,如中南大学材料类由属于理学门类下的材料化学专业与材料类下的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类也包含了理学门类下的材料物理专业。(注:现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已归为材料类。)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检测技术及质量评估、复合材料、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等。

院校展台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通信工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学良(1984-),男,山东青州人,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段哲民(1953-),男,陕西白水人,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1GJZ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35-02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信技术得到飞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竞争也空前激烈,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专业所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很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却接受着和现实行业发展存在差异的传统通信教育,缺乏实践操作训练的环境,进入通信企业实习的机会也很少,这些都造成了大量通信专业的学生难以满足通信企业的技能要求。目前,探索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是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目标直指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西北工业大学成为“卓越计划”的首批试点院校。该校电子信息学院抓住机遇,积极实施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结合学院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的学科特色,以及立志于培养能够服务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基于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技术训练、企业环境实践、毕业实习设计等多种教学环节,实现塑造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整体素质较高的通信工程专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从而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1]

一、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意义

1.国内外形势发展确立了通信工程行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通信工程专业作为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信息技术极具活力且发展非常迅速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无线通信、卫星通讯、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技术等都给人们在信息传递和信息获取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在通信工程专业方面表现出的创新型优秀人才短缺现象也日益严重,这对我国参与信息产业的国际间竞争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2]因此,在我国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升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2.我国通信工程专业正面临着加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七项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具体涉及领域,无论是下一代通信网络还是三网融合均与通信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信息研究所胡珊主任在2011年举办的“通信产业发展形势报告会”上透露,我国电信业总体投资规模在“十二五”期间将达到2万亿元。此番投资可以看出国家对通信行业的重视和支持,这一机遇对大学生在培养规模和培养层次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3.提升培养层次,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是高校的责任和发展需要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通信工程凭着其在各个领域中良好的适用性和渗透性,使得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带动了一批新的交叉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和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一大批“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通信专业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的通信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培养相对薄弱,因此,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势在必行,而“卓越计划”正是对现有培养模式的一种突破、改革和创新。

二、西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模式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面向学院2009级、2010级本科生中志愿报名的同学组织了选拔考试,组建专门班级实施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工作,学生学习阶段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

该面向通信工程专业开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以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学习、拓宽专业素养、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为指导思想,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领域,从事高水平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通信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通信工程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该项目目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推进计划的实施。

1.优化理念教育,设置专业特色培养目标

学校严格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为指导,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本科专业教学规范和基本要求,并结合学校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办学特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组织教授及相关专家在认真调查、具体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通信工程专人才总体目标。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多阶段连续性的教育将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并具有扎实基础、宽广知识面、较强工程能力,在通信工程及信息系统行业从事高水平研究、开发和制造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2.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培养目标的实现将充分借助于学院与行业内相关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经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开展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训练,通过课堂、实验室、企业环境、毕业设计等多种不同环境的教学综合实现学生知识扎实、能力提升和素质增强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采取了“2.5 +1+0.5”的培养模式,即大学前两年半为大学内工科通式理论基础教育和部分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阶段;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环节,全部在企业开展学习实践训练,最后半年“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由学校、企业实行“双导师制”指导。四年内各课程和教学环节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关系如图1所示。

3.明确培养目标,精心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过程中所开展的“校企联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人才的新机制。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由学校和企业相关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突出到企业进行长时间实践学习的培养阶段,强化了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实际效果。

(2)校内积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训练。通过课堂教学、综合实验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在校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以满足后续企业工程实践对相关知识的储备。此阶段主要由校内各专业教学环节和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和“陕西省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

(3)企业内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使学生在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训练,保证最少一年的时间在企业中度过,通过企业环境参观、内部培训、单元操作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环节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操作、工程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多方面的提升。此阶段主要由“中兴通讯”、“华为技术”等西工大电子信息学院的合作企业承担。

(4)校企合作共同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校内教师均要求具备相当时间的工程经历,同时参与计划企业也提供足够的企业师资力量,切实保障培养方案各教学环节的工程训练要求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鼓励学生创新竞赛中强化专业素养锻炼。学院积极鼓励培养计划中的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参加竞赛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综合提升的培养目标。该阶段主要在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内共同完成,师资力量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承担。

4.强化产学结合,建立完善企业内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主要由学校与中兴通讯共同制定,方案的制定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生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阶段为校企联合第一环节,在企业或企业与学校共建的全真实训基地中进行,主要完成专业课课程教学实施,让同学们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四年级下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二环节,学生可以完成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全部在企业进行。通过企业培养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全部生产运营流程,了解行业的基本规范和发展需求,明确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为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1)制定合理指标体系。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对学生工程素质进行初步的评估,给每个学生制定《职业素质报告》,做到“一对一”的帮扶,切实增强学生实习培训的实际效果。

(2)强化企业现场感知。学生到企业现场感受企业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性能测试、工程实施等流程,结合实践深化理论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提升对通信工程行业的全面认知。

(3)开展岗前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岗位需求,由企业内工程人员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岗前训练;同时,企业还结合对专业的实际需求,开展项目管理、沟通能力、工程规范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使学生掌握行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

(4)加强企业实践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不同岗位全方位接触与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系统维护等领域的知识,增强工程意识,从而初步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三、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际意义

通过在西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和调整,初步建立一套适用、完善的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经过一个周期的培养使该计划培养的学生能够取得优良的成绩,培养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的毕业生,2009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中有47%以上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高于其他普通专业上研平均水平。

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学生参与企业专家授课、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教学,企业实习实践、单元操作仿真等多种形式,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工程、工艺和设计实际经验,了解了通信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了通信工程产品的生产特征、经济特性和商业特性,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增强了利用校内时间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以更好满足企业实习所需储备知识的紧迫感,对学生学习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进一步提高了学院整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另外,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该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65%以上的培养班学生能够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学院的科研项目, 参与撰写科技论文或申请专利,并有多人能够获得校级以上奖励。

四、在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结合国外大学实施工程教育的经验和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处于初始阶段的实际,在我国“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学科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前提;面向产业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确立是支撑;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设计是否基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核心;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加强是基础;企业阶段学习过程中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是关键;稳定的实施机构和相关的政策扶持是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志超,李义玲,刘昌华.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59-163.

[2]陈文艺,张继荣.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7):122-124.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Bloom目标;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

1 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本文基于Bloom目标分类法构建合理、规范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措施,提高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Bloom目标分类

Bloom目标分类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三大版块,如图1所示[1]。

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包括6个模块,分别为识记、领悟、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目标分类包括5个模块,分别为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和价值体系的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包括6个模块,分别为知觉、定向、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和创新。

3 基于Bloom目标分类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

根据人才培养提高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到达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基于Bloom目标分类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重点解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和重叠问题,统一前后课程的授课重点,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课程群。

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2]。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服务于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和基于动作技能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为学生不仅在通信领域而在其它自动控制、生物医学等工科领域的继续学习及从业能力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认知领域6个模块分类是对知识从辨认-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分解的各要素-理性判断客观事实的逐级认知过程。基于这6个过程,把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通信原理、通信网归入认知领域课程群。

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以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通信工程专业从事的通信系统研发、运行、维护的专业体系,根据通信技术行业和信息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以通信设备产品和网络系统开发、生产、维护、维修、管理与营销等与通信行业相关的能力培养为核心, 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建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必要条件。情感领域的5个模块分类是从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主动参与-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相联系-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的逐级意识形成过程。基于这5个模块的含义,把通信工程专业中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子、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DSP技术、FPGA/CPLD,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卫星通信、NGN、电力线通信归入情感领域课程群。

基于动作技能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建设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给予了学生创造个性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培养了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动作技能领域的6个模块从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或关系借此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为某种稳定的活动的准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学生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操作的熟练性-学生能改变动作以适应新的具体情境的需要-学生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创造新的动作模式。基于这6个模块的含义,通信工程专业中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综合实训、实习实践、通信系统的DSP/FPGA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科技协会、社会实践、国家或国际通信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均归入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

4 结束语

在分析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通信专业,双语教学,方法

 

二十一世纪大学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国际化,双语教学是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是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信专业。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对非语言学科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该学科的教学目的。我国双语教学的主流是采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即学科知识的英汉双语教学。双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在这里,第二种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目前在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教学中采用的较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但在普通本科教学中还不多。随着我国加入WTO,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我国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1]。在这样的一个大气候下,我们提出对通信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1通信专业采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通信专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沿专业,技术更新速度在各门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各种新术语层出不穷,学生如果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则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外语水平。通信专业英语课,基本上是阅读一些英文专业文献的片断,老师将原文翻译成汉语,再讲句式或篇章结构和专业词汇,学生关键词汇都难以解读,既然听不懂,就更张不开嘴,不能现场提问,对新技术报告的接受层面也停留在很低的水平,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缺乏学习热情,课程结束后也很少有人再重温。

在通信工程专业的一些主干专业课程直接使用最新的 ,时效性极强的英文教材,实施 双语教学改革 ,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及满足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渴求,有效提高毕业 生的专业水平、英语水平、专业素养 、国际化的视野,培养出满足国内通信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跨国通信公司在华拓展需要的既精通通信工程技术又精通英语的高素质通信工程人才。另外,双语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使他们在阅读来自国外的英语论文或访问相关的英语网站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语言障碍[2]。

2 通信专业采用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设双语教学前夕对2002级通信专业106人进行光纤通信双语课程教学问卷调查。,通信专业。通过这次调查和我们平时的了解,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从学生方面来分析,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约有60%的同学上课比较认真,在课上和课下与教师的交流较积极,对该课程的掌握得较好;而约有10%的学生不仅英文底子较差,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也不好,因此在思想上对外文教材授课有抵触情绪,有的甚至公开地表示反对使用外文教材,这一类学生即使用中文教材也同样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还有30%的学生英文基础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两者缺其一,学习起来不是英文看不懂,就是基础知识缺乏,而导致理解困难。即使在较积极的60%的学生中,仍有许多同学感觉学习较困难,这跟通信专业的课程本身有关,通信理论本来就比较抽象,内容牵涉的面较广,学习起来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加上英语不是母语,阅读起来速度较慢。

从老师方面来分析,教师的外文教学水平虽然较高,但存在诸如中英文板书是否太慢,教学速度把握是否适中,专业词汇的处理是否得当,抽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的是否紧密等。

从外文教材的选用问题上来看,在调查中,有49%的学生认为教材比较合适,57%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采用外文教材比较困难,对教材的评价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不够合适,普遍的看法是教材内容太多,不利于初学者掌握。

3通信专业采用双语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课程和教学时间的选择

对于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主要原因:一是国外教材内容相对较少;二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变化不大,技术更新问题不太突出;三是低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课堂接受能力和课外复习能力较差,如果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少又学得不好,势必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选择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课程比较合适,目前发展较快的光纤通信系列课程和移动通信系列课程是可以考虑采用双语教学首选课程。

从教学时间的选择看,最好不要在大学一年级采用双语教学,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只略高于高中的英语水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较差,而且词汇量也少,如果这时候实行双语教学,会感到困难重重,教学效果比较差。,通信专业。最好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安排进行双语教学,此时学生已经完成大学英语的教学与训练,有了较好的英语基础,另外已经学过专业英语,掌握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和科技文献的外文表述手法,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并可引导学生逐渐把兴趣转向专业方面[3]。

(2)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双重性的,其一是获取学科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4]。从这两个目的出发,双语教学应该逐步采用如下模式:

培养对英语认知感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对英语阅读的第一感觉总是要翻译成中文,然后理解其意思,在接触通信专业的新技术词汇的时候应尽量避免这样的过程。理由很简单,很多通信专业的新技术词汇还没有确切的中文翻译,因此给学生培养第一英文印象很重要,也就是看到英文可以直接用英文解释其意思,而不再翻译到中文理解。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和知识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学习过程就成为了教学过程的重点,教师在课上提出课题,学生课下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下次课上用外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最后再由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同时布置下节课的讨论内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自然地学习英语。

此外教学中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外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必须明确双语教学不是单纯地学外语,而是应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切忌将双语课变为普通英语课的翻版。开展双语教学时,由于口授课程时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在授课前必须吃透整本英语原版教材的内容和语言难点,充分做好备课工作,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解释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

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必须小班开课,以此保证学生与教师的充分交流,特别在通信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由于很多新技术词汇的出现,必须要发动学生展开讨论,以确定新词汇的确切意义,单纯依赖老师的理解很可能出现偏差和误导。因此双语教学对师生互动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课程,必须保证师生间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英语能力。另外学生的英语能力要尽可能的一致来保证授课的可操作性。

(3)双语教学的教材选取

双语教学非常强调教学资源的保障,外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国外教材内容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国外教材既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5]。国外教材知识较新,反映了学科前沿,内容层次分明,概念叙述详细。但国外教材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反而觉得累赘,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看起来厚厚的国外教材不仅内容少,而且缺乏深度。由于国外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课外阅读大量的资料,以此充实学习内容,因此在采用双语教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原版教材的局限性,必须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现有能力的课外阅读材料,或者编写适合目前学生水平的双语教材,使学生能够按照原版教材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又能增加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

(4) 考核方法的改进

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考核标准,学生的最终成绩包括三部分: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上课纪律、作业、平时测验以及课堂讨论。,通信专业。笔试考核题目可以采用英文命题,但对普通院校的本科生要求用英文答题显然有些不切合实际,因此回答不要求用英文或英文只占小部分比例,也可采用开卷的考核形式,但题目应该比较灵活。实验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设计能力,可从实践应用抽象出题目,每个人题目互不相同,每次由若干人参加考试。,通信专业。制定详细的评分办法,包括操作时间长短、考题难易程度、考场应变能力。,通信专业。

(5)授课师资的培养与改进

当然要真正上好一门双语课程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最困难的就是主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水平。首先推荐双语教学师资的条件应该是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目前许多高校双语教学师资紧张的情况,可对现有教师进行不同方式的相关培训,如在职教师国内培训、在职教师出国深造等,主要针对他们的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进行提高培训。还可考虑从国外引进双语教学专家,另外学校的教务部门还应该采取相应的辅助策略,如经常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多种规模和形式的双语教学研讨会、观摩会、比赛等活动;建立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待遇,例如可在评职称时对双语教师给予倾斜政策;可将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量提高到其他课程的2-3倍,对编写双语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也可适当记入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4 结束语

总之,我们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阻力,但是只要大方向没有错,需要做的仅仅是实事求是地改进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我们相信,只要统一思想,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的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思考[EB/OL].http://www.being.org.cn/unique/dw2.htm, 2004-05-20.

[2]杨玲,成运,刘建闽.关于在通信工程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 电脑知识 与技术,2009, 5(12): 3179-3180.

[3]刘井利.多媒体技术双语教学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77-79.

[4]王莉颖.双语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探析[J],教育科学,2002,(6):33-35.

[5]张慧,杨同忠.将双语教学运用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改初探[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