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

时间:2022-10-13 22:47:34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1

升级: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深圳市经过36年的改革发展,2015年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851,是国内唯一处于信息社会发展中级阶段的城市,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承担了信息化领域多项国家试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扎实。但总体上又面临数据有整合、欠统一,应用多、欠协同,网络资源多、待整合,安全重个体、缺联动等挑战。

2015年8月,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指出,深圳市已经进入城市经营、治理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深圳建成更具引领作用、更具辐射力带动力、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民生幸福城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15年12月17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深圳与中国电科签署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提出:要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导向”的原则,以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建设为基础,通过提高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构建“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式,构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社区等融合模式,为市民提供全程全时、全城通办的服务,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国电科提出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思路:在利旧的基础上,实现原有系统的充分整合。即以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创新经济、绿色宜居智慧应用为牵引,构建新型智慧城市通用功能平台,以及搭建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服务、创新经济服务、绿色宜居服务“大平台”。

政策:提高信息惠民广度

基于深圳已有的信息化基础和政务信息共享示范市建设成果,国家发改委等十二部委在2014年6月批复的《关于同意深圳市等80个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通知》文件中,将深圳列为全国80个信息惠民试点城市首位。

在获得国家试点批复后,深圳市加快推进信息惠民各项工作,制定印发了《深圳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15―2016年)》。为全面提高深圳信息惠民的广度,该方案在国家要求的十大行动计划基础上,还增加了智能交通、住房保障、文体旅游、残疾人服务、气象信息、消费者维权等领域的信息惠民工作任务。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深圳质量和幸福深圳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为使深圳成为智慧城市示范区、智慧产业领跑者,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在一些技术比较成熟、有一定基础、惠及民生的领域,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先行项目建设,包括一站式智慧门户工程、智慧市政工程、智慧诚信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医疗工程、智慧食品药品安全工程、智慧环境工程、智慧社区工程、智慧警务工程和智慧教育工程等。

同时,深圳市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融合建设。如贯彻落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出台如“电子证照、网上身份认证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制度”等地方性规章制度,实现统一市民身份认证,方便市民办事;在城市治理领域,出台数据开放管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相关政策文件,实现数据的采集、开放、共享、安全和隐私保护全流程管理等。

特色:市民生活简单从容

2016年1月的《中国智慧城市惠民发展评价指数报告(2015版)》指出,2015年度进入副省级城市以上“智慧城市惠民”排名前5位的城市为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深圳。信息惠民,让深圳市民生活简单从容,在医疗、教育、社保、就业、养老服务等民生问题方面,几乎可以不出家门,仅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操作一键搞定。

深圳市教育领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颇有经验,以区为单位开展义务教育“双免”“积分入学”网上申请,申请人在网上填报身份、房产、社保、计生等信息,无需提交相关纸质证明材料,通过信息共享在后台即可完成各类证件照信息的核验和资格审核。信息惠民,真正做到了为学生家长减负。此外,深圳全市学校100%建成校园网,公办中小学 100%接入教育城域网、100%建成多媒体网络课室。

通过网上申请、电话申请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是深受深圳市民欢迎的一项信息惠民工程,往来港澳签注3个工作日即可办结,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快递到家。此外,深圳市已率先在国内实现户籍审批材料全过程、全内容电子报送,审批时限平均减少10~15个工作日,其中政策性随迁、出生登记、主项变更等业务提速30%~40%;推出户政业务网上预约查询服务,22项户籍业务全面实现网上预约;全面实行35项车驾管业务网上预约办理,其中异地年审、抵押等实行网上直接办理。

从2014年开始,深圳有序推进智能交通信息惠民服务工作,利用“三屏一热线”(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12328服务热线),为市民提供海、陆、空、铁、地全方位、多模式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同时,利用网站、报纸、手机、交通信息屏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实时道路交通运行评估结果,引导市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时间、方式和线路。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2

一、基本概念

1、何谓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城市病”日趋显凸显,城市管理者们热切希望在保持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效缓解“城市病”,并做了种种有益的尝试,构建“智慧城市”便是其中的主流思想。

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一种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网动全媒体融合通信终端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2、智慧城市特征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等四方面。即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强调智慧城市不仅强调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强调以人为本、协同、开放、用户参与的创新2.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因此,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被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亦有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体现在维也纳大学评价欧洲大中城市的六个指标,即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个方面。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慧楼宇、智慧油田、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

二、探索与实践

1、国际方面探索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欧盟于2006年发起了欧洲Living 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

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非常严重,于是,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在IBM公司的助力下,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的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电子政务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与人才培养三大公共事业领域。

韩国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新加坡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在电子政务、服务民生及泛在互联方面,新加坡成绩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应用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使人们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制造他们想象中的产品。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2、中国建设实践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公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又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

2013年1月29日,由住建部组织召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各省和试点城市要按照住建部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文件要求,切实、高效推进试点工作,在创建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

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并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项目遴选、调查、放款等工作;试点城市所在省代表和试点城市代表表示,将按照国家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和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住建部是承担着城镇化推进任务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响应中央战略部署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手段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民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区、镇)应运而生,为此,住建部在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提出并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其重要内容是从方法论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和规划,智慧的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的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住建部表示,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推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开展2013年试点申报工作。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通知, 要求各地做好试点城市申报的组织和推荐工作。

通知要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试点城市申报的组织和推荐工作。每个省限推荐两个试点(市、县、区、镇)。申报城市应在明确当地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分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做好试点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工作,并编写申报书、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建设部、工信部、科技部都有全国性的试点计划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除了建设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国家测绘局等部门也在研究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特色。

上海借助世博会之机,将全球“智慧城市”最新信息科技率先应用于世博园的安防、管理、服务、交通等各个环节,使世博园成为智慧城市“样板”。2009年12月,北京携手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正式签订“感知北京”合作协议,启动“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

“生态沈阳”。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公司及东北大学联合宣布成立的沈阳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城市和谐规划、城乡水污染监管及饮水安全等重大课题,旨在为解决中国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难题开创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数字广东”。广东省希望通过打造“数字广东”,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变得更有效率”。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在智慧医疗、人才培养、电子商务、物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智慧南京”。南京市提出了“智慧南京”构想,希望从交通、医疗和电力三方面入手,建设服务型政府。

台湾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台湾地区在2008年将“智慧台湾”作为发展政策主轴的重点,专门制定《i-236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以智慧小镇和智慧经贸园区为两个推动主轴,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台湾几个推动智慧城市重点,包括新北市、桃园县、新竹市,还有台北市等,都有相关的组织单位颁发的创新成果的奖项。台湾从北到南,到东部,选择十个重要的城市作为推动的重点。

新竹市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希望将新竹市打造成一个兼具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低碳绿能、生态休闲等特色的智慧联网科技城,因为新竹市有全球知名的科学园区。台湾的科技创新的成果,在新竹的科学园区在过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像大家熟悉的台积电,都是从那边出来的。

新竹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现况及其规划,是希望结合各方的资源,聚焦共同场域、发展多元整合应用,规划明年加入全球十五大科技城联盟,它几个特点,包含智慧观光、智能交通、安全监控、节能与安全等等,是推的重点项目,预计会有好的成果,获选15大科技联盟之一。

在全球信息产业大会上,台北市智慧城市上的一些应用得到了首奖,台北市不管是市民还是访客都可以享受智慧城市的应用。比如带台湾公共汽车站等车可以知道什么时候下一班车来,也知道哪一班车什么时候可以到哪一站?智慧观光,从你在的地方可以知道这个附近有哪些重要的观光景点。看医生的时候也不需要排很长的队,我们可以做移动挂号,也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去医院看医生。台湾最近在招标一个提案,建大型云端园区,除了促成一个比较大型的云端产业群聚以外,也包括在人才方面都是提案的重点。

台湾在智慧城市方面有很多进展,也有很多智慧城市方面的解决方案跟大家分享。智慧城市是大数据最好的应用,也是大数据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用,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活的更好,进到下一个阶段的智慧生活。

大数据最重要的是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带来更深一层的价值。难度越高价值越高。

三、瓶颈与展望

1、问题瓶颈

缺乏顶层设计。

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国内各城市必须清晰、冷静地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的利益尤其是智慧城市类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布局进行的各种宣传和公关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为了避免后期大量问题的爆发,政府需要在此事上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强大的免疫力。

但是,期望值过大,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至于希望用几年时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甚至期望一个基础薄弱甚至连数字城市基础都不完全具备的城市也能迅速成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智慧城市,巨大的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潜藏在规划文件和口号的洪流中,尚未浮出水面。

缺乏有效数据和IT基础成瓶颈。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这就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缺少最基本的前提;中国城市的IT基础建设还不完善。虽然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刚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智慧城市离我们并不遥远。智慧城市需要通过广泛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而缺乏有效数据和IT基础将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两大制约因素。

智慧城市仍然挑战重重。

智慧城市理念为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我国众多城市纷纷展开智慧城市的研究规划,部分城市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当前的发展规划,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面临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应用模式、信息安全、体制机制等诸多困难和障碍。

到目前为止,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内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统一的理论和标准体系,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高端芯片和传感器新技术。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还很低,各种应用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底层层面。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技术优势和先发机遇,尽快出台智慧城市的总体标准,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整体性和基础性的指导意见与规范标准。

在全球智慧城市产业方兴未艾,尚未形成被广泛接受的统一产业技术规范的形势下,抢占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自主的产业技术标准和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是打造我国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充分动员产学研用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建立智慧城市产业联盟。

近日,神州数码、方正国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5家机构在京联合成立了中国首个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共性核心基础技术的研究与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带动重大应用示范,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

2、趋势展望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也将规范和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作数字城市的新包装,一些城市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国内智慧城市虚火过旺和盲目贴标签的行为也广为诟病。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将在探索和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误区和认识进行矫正和澄清。必须认识到,智慧城市引领的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的扬弃,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质量提升和智慧发展的城市化。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3

所谓第三代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以“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为指导思想,依托“以公众为中心”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3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统一管理与服务创新,倡导联动服务和自助服务。旨在把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成为“行政服务的供给平台、政府信息的公开平台、办事方针的咨询平台、民治民意的汇集平台、政府效能的监督平台”。

在北京市西城区,被称为“智慧

型”的“第三代综合行政服务中心”设有四个服务大厅、131个服务窗口和55个后台工位,总建筑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自2011年4月投入运行以来,服务效果逐渐显现,对外实现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过程个性化,提供智能化、现代化的服务体验;对内有效集成的各类服务项目,高效协同的各种服务流程,实现了渠道通、服务通、流程通、信息通、监管通“五通”架构,实现了“规范服务、便利服务、亲切服务”的良好成效。并逐步促进政府各方面信息的透明、公开,显著提升了行政服务的社会效能。社会反响积极强烈,群众满意率稳步上升。

现在,北京市西城区已经有33个委办局共260余人进驻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多达368个。

垂直立体、全面覆盖的网络系统建设

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秉承“规范透明、高效集成、友好便捷、智慧回应”的服务理念,建立了著名的“集成-易”特色服务模式,即打造“一个”智慧行政中心、“两个”服务平台、“三级”联动网络和“四大”功能版块。

“一个”智慧行政中心。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物联网、互联网等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中心办事人员、工作人员、服务事项、资料申报渠道、证照审批机构以及相应服务环境等有效资源,高效集成各类服务项目,高效协同各个服务流程,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流程服务。

运行以来,中心良好发挥了第三代行政服务中心的实践先导和示范效应,确保行政服务智能信息化、服务流程标准规范化、公共服务高效便捷化、行政管理公正透明化、办公环境低碳人性化的实现,确保广大市民和社会公众现今时代智慧型行政服务的享受成果。

“两个”服务平台。以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为代表的实体平台,和以综合行政服务网络为基础的网上平台,覆盖了线上线下行政服务的各方面内容。实体平台采取窗口集中办理方式,统一名称标识、服务时间、机构性质、办理事项、运行机制,提供面对面的人性化服务;网上平台采取网站自助办理方式,统一网址、支撑服务后台、办理事项、运行机制,实现个性化、全天候、可持续的便捷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两个平台的服务功能,有效满足了广大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三级”联动网络。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以自身为主体,以专业服务大厅为依托,以各街道公共服务大厅为纽带,以各社区服务站为基础,通过信息网站统一连接起来,有效建立了“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运行顺畅、就近覆盖”的行政服务立体网络,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行政服务体系,保证了各种服务功能和信息交流的顺利实施。

“四大”功能版块。高效建设不仅保证了各类信息资源的共有共享,各种交流互动的便利快捷,也进一步确保了服务中心在行政服务各种方式上的细分细化。服务中心在区级层面上有效构划了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效能监察“四大”功能版块,切实扩展了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体系范畴,在改善人民生活,服务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做出了更多更大的贡献。

此外,行政服务中心还分别建立了准入退出制、首席代表制、首问负责制、联合办理制、限时办结制、收费统一制、考核评议制、责任追究制八项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充分保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全面开展和高效运行。

“五通”架构凸显智慧模式

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的“五通”架构是指渠道通、服务通、流程通、信息通、监管通,分别对应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信息化技术架构的流通渠道、运营中心、责任部门、数据管理、行政监管等五个机构层面,达成了政务服务的“智慧”模式。

渠道通。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多种渠道提供统一行政服务,包括自助大厅、3G智能手机、固定电话等,并创造性地提出自助服务政务大厅这一全新模式。通过智能排队的叫号系统、自助行政的服务系统等智能设施以及现代物联网的有效应用,提升了公众政务服务的新体验。

服务通。行政服务中心始终不忘“以公众为中心”的目标宗旨,以建立更为全面的统一服务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办事流程的个性化有效服务,包括统一窗口、统一咨询、统一资料、统一预约、统一受理、统一收费、统一评价、统一推送,提高了办事满意度。

流程通。融合更多的后台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后,服务中心也同时进行了流程再造,以提升政务服务的实际效率。后台部门不单纯是中心建立的行政审批系统,更是包括各部门专业审查、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垂直业务系统。

信息通。为了把“以公众为中心”彻底落实到实处,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服务对象信息档案,为广大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服务,服务对象信息档案包括基本信息、行为信息、资料信息等,一目了然。

监管通。强调自身政务服务的全程效能监察是服务中心监察监管力度的有效手段,监察范围不仅包括最初的信息和流程咨询和最终的服务满意度评价,也还包括所服务对象的历史所有办件,同时为政府领导和更多服务提供更为全面的中心运转情况。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etoershen”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2020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上半年,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视察广东、视察深圳重要讲话精神,全局上下敢担当、勇作为、善创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推动我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在疫情防控方面,全市率先研发启用“三位一体”服务管理系统;在区重点工作方面,全市率先超额完成10346个基站(其中宏基站8084个)建设,任务完成率103.63%,其中宏基站任务完成率113.21%),勇夺全市宏基站总量、宏基站完成率、基站总量、基站完成率“四项第一”;在智慧龙岗建设方面,我区《智慧龙岗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实践》入选由国家信息中心编著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被评为“2018-2019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典型优秀案例”。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坚持党建统领,从严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理论武装;以组织建设为基础,着力夯实党建根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着力构筑廉政防线。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武装。严格落实局党组会和局党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开展集体学习21场次,深入系统地学习关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重要理论文献。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通过智慧党建、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自学,切实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紧抓实。

二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书记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定期与科室主要负责人开展谈心谈话3次;以市委换届为契机,组织处级以上干部及人事干部观看《镜鉴》等干部警示教育纪录片,学习“九个严禁,九个一律”纪律要求,进一步严肃换届纪律;强化公车使用管理,严格落实公车专人保管、用前申请、用后记录制度,定期开展公车使用情况“两对比一公开”6次。

三是全力配合巡察工作。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原则,成立局党组巡察工作联络组,印发《中共深圳市龙岗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巡察期间信访工作应急预案》,按时报送局党组近三年工作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选人用人工作情况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等各类材料20余份,按要求提供党务、人事、财务、办公用房、请休假、调研、疫情防控等领域资料并安排好个别谈话,全力配合并认真完成巡察组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同时,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创造优良的环境,提供便利的条件,确保巡察工作顺利开展。

四是深入推进队伍融合。全力推进职能整合、队伍融合,加大局机关和大数据中心内部的人员流动;在重大突发事件前,推动局机关和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的横向交流,不断提升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选派综合业务科负责人同时负责局办公室工作,加大全局在人事、财务、固定资料管理、宣传和办文办会等的整体统筹力度,推进科室业务融合,实现科室人员业务综合业务水平稳步提升。

(二)坚持“硬核”战疫,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全局先后出动36人参与抗疫,至今有5人仍脱岗参与涉外防疫工作。紧密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开发“三位一体”服务管理系统,全力服务我区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工作大局。

一是多措并举抓好疫情防控。及时制定印发全局疫情防控工作总方案、区行政服务大厅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区智慧中心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成立由局“一把手”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局疫情防控工作。在年前迅速采购了一批红外手持测温仪、洗手液、一次性医用口罩等防控物资,下好“先手棋”,保障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利用区疫情防控知识辅导视频,及时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培训,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知识储备。完成全市第一个行政服务大厅“5G+红外体温检测仪”部署,实现实时检测和预警,构筑起坚实的防“疫”屏障。协调区卫健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定期对区行政服务大厅和智慧中心等重点部位进行全覆盖消杀,严排隐患。暂停区智慧城区运行管理中心所有对外参观接待,减少人员聚集。

二是快速响应投入抗“疫”一线。组建“交通和社区联防联控小组”,先后支援坪地、横岗、宝龙街道的社区和高速卡点开展疫情防控。组建“系统开发和数据保障小组”,由业务分管领导牵头第一时间研发相关数据分析系统,全力辅助疫情防控。结合区的统一部署,构建“处级领导+服务专员+企业”的挂点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稳妥推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今年上半年,共协助企业解决诉求和困难共计20条。先后派出1名处级领导、8名业务骨干全程脱岗参与涉外防疫工作,筑牢我区防疫屏障。

三是智慧赋能助力疫情防控。在全市率先研发启用“三位一体”服务管理系统,形成全区重点人员监控管理台账,对居家隔离人员和重点疫区来深人员进行动态跟踪。截至目前,全区通过“深i您”实名申报人数近490万,“三位一体”服务管理平台提取有效数据6.34万条,并推送至相关职能部门及社区工作人员实施精准核查和及时隔离处置。联合统计、应急、网格等部门,对全区企业底数进行核查,建立全区统一的复产复工全量数据台账,切实摸清企业家底,为及时有效做好企业服务和困难帮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以坂田街道南坑社区为试点,建设社区企业复产复工信息专题,将社区内所有企业复工复产信息一图呈现,方便社区、网格等部门精准跟踪辖区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及时指导企业复工复产。部署一批PAD应急终端,实现“不见面、不接触”会议,避免人员聚集。今年上半年,共保障区属各部门各类视频会议313场(未包含本地会议)。

(三)坚持职责担当,率先完成5G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以“6月底前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为时间窗口,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破解问题堵点,加强立体督导,注重正面宣传。截至6月28日,在全市率先超额完成10346个5G基站建设任务,以宏基站总量、宏基站完成率、基站总量、基站完成率“四项第一”的成绩完成任务,与各街道各部门一起兑现了“龙岗承诺”,体现了“龙岗担当”,做出了“龙岗贡献”。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凝聚各方合力。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统一全局思想认识,把如期完成5G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和2020年上半年全局的首要任务。先后印发相关文件78份,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45次,局一把手亲自带队先后20余次赴上级主管部门、区有关职能部门、各街道和相关运营商协调沟通,争取各方关注和支持龙岗5G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资源向龙岗倾斜。

二是破解问题堵点,开辟三条通道。牵头制定全市第一个5G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物业租赁协议统一模板,推动公共物业免费开放,破解公共物业入场难问题,开辟入场“绿色通道”。创新工作模式,主动为运营商用电装表提供担保,推动供电局为5G基站设施先装表送电,运营商后补完善手续,破解5G基站用电难问题,开辟用电“绿色通道”。此外,还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简化审批流程和手续,为涉及中小学校、公园绿地、水库水道、交通干道等区域的5G基站建设开辟审批“绿色通道”。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从局相关科室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局5G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全面梳理我区5G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我区5G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时间表”、“路线图”;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运营商、各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1+4+11+N”建设协调模式;会同运营商利用周末时间连续12周召开推进会,解决涉及城管、教育、卫生等领域问题共232个;汇总编写11期《龙岗5G基础设施工作动态》,压实各方责任,营造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立“战时机制”,强化立体督导。制定《5G基础设施建设督导方案》,构建了“局长总体统筹,中心主任具体谋划,其他处级干部带领分管科室分片包点,下沉各街道督导”的“战时工作机制”。包点处级干部带领分管科室先后70次深入街道、社区及施工现场开展督导,并分别进入街道5G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微信群,实时在线协调解决基层5G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与区督查室紧密配合,针对问题站点,以现场督查、下发督查专报等形式开展联合督导,共解决36个困难站点问题。

五是注重正面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会同区宣传、广电等部门及三大运营商,制作5G技术常识及应用知识宣传海报、网页和宣传片等多种宣传资料,充分运用电视、融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及宽带网络和短信平台、视频门禁系统等形式,多途径多媒体多角度向市民群众介绍5G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5G技术的认知度、认可度,努力营造支持5G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服务为本,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营商环境改善

简化办理流程,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区行政服务大厅运行管理,助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持续提升大厅服务品质。启动灯光提升工程,大厅一楼亮度增加60%,所有104个窗口增设数字射灯,方便群众准确定位。全面规范母婴室物资设备补充和管理、OSM现场管理的物资更换、便民医药箱药品采购、免费复印打印物资申领等,为办事群众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开展精细化管理,全面更新符合6S管理标准的硬件设备,增设6台智能饮水机,更换不锈钢垃圾桶,采购环保锥形尖底水杯,推动充电宝、食品饮料自助售卖机进驻区大厅,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推进现大厅升级改造,对区大厅部分老旧硬件进行更新替换,重新规划区大厅区域功能分布,建设企业服务专区、企业展示LOGO墙、初心阅读角等,同步改造后台审批区、办公区。

二是扎实推进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需求,对社区人口密度、企业密度、办事需求密度等要素进行大数据分析,将全区已有的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及自助终端部署现状、需求情况等在时空信息平台实时呈现,确保政务服务“投入产出比”最大化,打造全天候“15分钟政务服务圈”。统一已建自助区外观风格和标识标牌命名及样式设计,确定了移动式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设计方案。组织各街道就16个拟选点征求街道两代表一委员、企业、群众等意见共计1783人次,确保新建点位充分满足社区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

三是不断优化“免费刻章”模式。今年1月1日起至5月31日,我区新设立企业可通过“龙岗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申请免费刻章补贴,目前共收到260个免费刻章补贴申请。5月底,根据市统一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我局与辖区内有资质的74家印章刻制单位签订临时合作协议,自6月2日起,我区新设立企业可通过“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申请开办企业并选择免费刻章,申请通过后2小时内可在龙岗区行政服务大厅“一窗出”专窗现场领取或选择邮寄公章,进一步缩减了企业开办时限,上线以来,龙岗区印章店通过“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实现免费刻章共2268套。

四是持续深化“秒批”改革。今年4月,我局协调区人力资源局按照“秒批”标准设立“龙岗区疫情期间初次就业员工申请一次性就业补贴”事项;会同区文体局、卫健局、水务局、教育局、住建局、应急管理局、人力资源局、区残联等8个审批单位,陆续上线《艺术品经营单位备案补证》《医疗机构停业批准》等35个“秒批”事项,继续扩大我区政务服务“秒批”业务覆盖范围。截至到目前,我区已有“秒批”事项157个,累计办理各类“秒批”业务1.3万余笔。

五是积极探索“政务服务+”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携手大众点评、美团不断探索“政务服务商业”模式,将全区50个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全部上线大众点评网及美团网。办事群众在上述平台搜索关键词“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即可找到身边最近的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并能提前查看自助终端机种类和可办事项清单。积极做好全市“信用+政务服务”试点工作,为政务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经验。今年以来已使用各类信用数据23.3万余条次,已完善全区14类约284万条信用数据。

六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出128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完成办理量1121笔。强化数据赋能,积极推广电子证照应用,累计调用电子证照63591次,居全市各区第一;推出“无感申办”事项96个,业务量总计17531笔,业务办理量全市第一。全市率先启动政务服务+5G新应用,推出区街跨层级视频办模式;会同市场监管局龙岗管理局推行食品经营许可远程视频核查业务办理。围绕抗疫复工,累计实现不见面审批事项465个;推出“邮寄办”,其中367个事项实现双向免费邮寄办理,完成业务量615笔。圆满完成市政务服务审计报告任务,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

(五)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健全机制、强化督导,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政务公开水平,确保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主动公开力度。积极推动财政预决算、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环保领域、住房领域、安全生产领域、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2020年上半年,在“龙岗政府在线”公开重点领域信息311条。在“五公开”栏目中,公开涉及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信息47条,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新闻通稿8篇。在“信用信息双公示”栏目中,公开全区行政许可信息9409条,行政处罚信息6209条。

二是规范全区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建立全流程监管制度,制定《龙岗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答复规范》《龙岗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程序规范》文件,分别从实体和程序上对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进行规范。建立全区依申请公开案件“双备案”制度,提升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质量。今年上半年,我区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93件,其中行政复议案件4宗,行政诉讼案件2宗,行政投诉案件2宗。依申请公开案件主要集中在房屋征收、企业复工复产、旧改等方面,我区均按时按量完成答复要求。

三是提高12345平台办件质量。完成12345新系统上线工作,组织各街道、区直各单位、驻区各单位开展 12345智能工单系统操作视频培训,制作新系统操作办理流程,进行全覆盖式、全流程式培训。2020年上半年,共受理市12345转办件39956件,办结率99%。自今年1月27日开始,组织编写全区12345疫情专题日报及月报50余篇,及时帮助各部门、各街道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六)坚持服务民生,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按照“急用先行、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原则,有序推进智慧龙岗2.0项目立项实施,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便利市民工作生活。

一是积极开展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协助区卫健局开展龙岗区区域医院信息系统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升级建设工程项目前期需求调研工作,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推进龙岗区新建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骨科医院一期)项目进度,启动智慧龙岗2.0A包项目-龙岗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及公立医院网络升级改造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协助区卫健局开展纳入智慧龙岗2.0B包的卫健信息系统提升完善工程、龙岗区民营医疗机构卫生管理系统项目立项申报工作,探讨并提出项目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等相关意见建议。

二是加速开展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项目建设。完成龙岗区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公开招标工作。联合南方电信设计院开展全区488所幼儿园现场勘察,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并通过发改专家评审,编制的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已通过专家评审。联合华为公司施工单位、设计院对全区幼儿园进行现场复勘,明确各幼儿园新建摄像机布点,为下一步进场施工做好充分准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是不断提升视频会议和运维保障服务水平。狠抓网络保障、设备维护、队伍建设,强化视频会议保障,今年上半年,共保障会议450场,其中视频会议309场,包括“上级—区”视频会议99场,“区—街道(部门)”视频会议205场,区-街道-社区视频会议5场,视频会议系统效果良好,总体运行稳定。另外,不断完善运维管理制度、加强街道办现场巡检和骨干网络日常监控,有力地保障了我区政务网络的稳定运行。今年上半年,共计处理网络事件2013件,其中网络问题1157件,云平台问题328件,其它问题528件。

四是全面提高智慧社区复制推广能力。在智慧南坑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全域智慧社区综合指挥平台推广使用,打造龙岗全域智慧社区综合指挥大平台,升级社区层综合指挥平台和完善“龙岗智慧社区”客户端,整合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块,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内容,提高群众获得感。新建区、街道态势感知平台以及区-街道-社区三级分拨联动平台,全面掌握各社区的日常动态,梳理事件流转工作,建立事件处置效率和满意度相关考核机制,强化从区、街道到社区三个层级的监管。

(七)坚持擦亮名片,全力推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围绕建设数字政府和发展数字经济两条主线,全面启动43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运行管理中心实体化运作,组织抽调干部按“民生、经济、事件”三个小组开展数据资源调研、数据分析场景研究,并推动数据应用落地。

一是强化数据治理。持续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数据的清洗比对和融合治理,不断充实和优化人口、房屋、法人基础数据库。2020年上半年,已清洗比对人口数据约508万、法人数据约70.4万、楼栋数据约17.3万、房屋数据约294万,建成全区“一人一档”、“一企一档”、“一楼一档”,支撑区级业务部门开展行业应用。持续推进数据质量整改工作。落实“一数一源、源头治理”机制,定期开展数据质量督查,出具数据质量报告,发现问题立即向数源单位派发工单督促整改,累计发出数据质量报告1531份,推送问题工单1679条,持续推动数据质量提升。

二是深化数据分析。持续优化龙岗新型智慧城区运行管理中心(IOC),优化各专题算法,推出医疗资源配置分析专题,突发事件PAD端等,为城市管理的科学决策、精准施政提供参考。持续丰富时空信息平台“一张图”,推进各部门、各类型数据上图,2020年上半年,已建立34类、380个图层,新建公共信息专题的自助终端、社区24小时自助区需求分布、5G信号基站、医疗资源配置等图层。推进视频分析赋能平台建设,开展全区相关业务部门需求调研工作,编制平台初步设计方案,同时完成平台硬件资源即AI算力资源中心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编制工作。

三是推进数据开放。在“深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统一向社会开放数据,2020年上半年,我区累计成功数据质量合格的开放数据资源142项,在全市排名暂列第二;探索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数据双向交流机制,并于2020年6月5日组织召开了政府数据开放需求座谈会,倾听和收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代表对于政府数据开放应用的需求和建议,针对性做好下一步政府数据开放应用工作。与联合产服集团、云天励飞公司共建“政、产、研”大数据开放利用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研究政务大数据开放应用。

四是利用大数据辅助城区规划。协助市规自局龙岗管理局开展法定图则编制工作,为规划决策提供数据参考,最终形成了全区法定图则范围、公共设施规划等成果。协助区发改局建设“项目一张图”,通过区时空信息平台整合提供电子地图、规划、影像、视频和其他现状数据,为全区重大项目的规划选址、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参考。协助区教育局建设“学区一张图”,为学区划分的优化调整提供数据参考。辅助城市更新工作,利用区时空信息平台标绘全区分期拆迁范围线270个,项目拆除范围线233个,辅助评估拆迁难度。

同时,我局还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局领导先后带队分赴广西靖西、汕尾海丰看望慰问扶贫干部、调研扶贫工作。组织开展“以购代捐”活动,购买29468.03元农副产品,全力推进消费扶贫。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定期对黑宽带比较严重的城中村进行重点摸排核查工作,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扫黑除恶”宣传。扎实推进公益性公共场所WLAN全覆盖,在一、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对原有的热点场所与AP数量进行全面优化。加快推动城中村弱电管线整治工作,先后组织有关人员深入我区多个城中村实地调研弱电管线情况,多次和相关部门、运营商进行座谈讨论,牵头起草《龙岗区城中村弱电管线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龙岗区城中村弱电管线综合整治建设投资方案》。

二、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龙岗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个别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党风廉政建设不够系统。政治理论学习主要以会议集中学习和业余空闲时间个人自学为主,学习深度和广度仍有不足。党建工作检查的次数多,但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督促整改的有效手段。在责任的落实上,会议部署多、检查督促少,抓干部的学习教育和日常监管时紧时松、时严时宽,对本单位人员遵守廉政纪律规定的监督方式不多,整体工作的系统性、深入性仍有待加强。科室和科室之间融合度还不强,以党建引领凝聚全局合力还不够。

(二)窗口队伍人手紧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群众对政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的机构编制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要求不匹配的问题也日趋明显。区大厅窗口人员力量较为薄弱,且孕产妇较多,实际综合窗口人数仅为南山、宝安等近似体量区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还要兼顾商事登记辅助申报、主动服务、重点企业服务等工作,事项数量多、工作内容繁杂、业务强度大。

(三)城中村弱电管线整治工作难度大。目前,全区499个城中村中,实现了弱电管线下地的城中村数量才55个,未实现下地的城中村普遍存在:村内未敷设统一通信管道,无法做好管线下地;社会第三方建设的通信管道,价格较高;城中村因各类条件限制,如地理条件、历史原因限制等,通信管道覆盖不完善,只连通到部分楼栋等问题。城中村弱电管线整治工作难度大。

(四)数据管理方面仍需加强。一是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数据应用中,出现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人口、企业两大核心基础数据,没有形成我们独有的、权威的数据口径;二是数据应用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从现有数据分析专题和应用看,主要停留在数据统计和较浅程度的分析,跨部门、跨行业的深度数据融合分析还不够;三是数据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主要依托市平台对外开放数据,数据开放的形式、数据量还不够全面和丰富,获取数据开放需求渠道还不完善。

(五)依申请公开案件风险增大。随着我区征地拆迁、地铁建设、治水提质等重点项目工作的推进,依申请案件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上半年,我区受理依申请公开件为94件,同比2019年上涨17%。依申请公开案件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且大部分是房屋征收、城市更新等方面的依申请公开案件,案情复杂,牵扯利益纠纷多。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个别人员向行政机关申请公开部分敏感疫情信息,甚至背后涉及境外组织势力,易引发舆论炒作和舆情风险。

三、2020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加快推动龙岗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高水平深圳东部中心”总体部署,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数据管理等各项工作,努力为龙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一)聚焦党建,加大全面从严治党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教育统筹安排,切实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把廉政教育与政治学习、党课学习紧密结合,丰富学习形式,确保意识形态方向正确。进一步加强对大厅窗口、业务科室负责人、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等重点人员的廉政教育,加大单位内部文化建设,通过单位宣传栏、微信群、组织收看纪录片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在全局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学习国家、省、市、区关于谈心谈话工作的文件要求,充分认识到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管理、抓早抓小、标本兼治的重大意义,提高谈心谈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谈心谈话走深走实。认真整改落实深圳市区委交叉巡察第五组反馈的意见,抓好问题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成效。

(二)聚焦防疫,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主动性,做好区行政服务大厅和区智慧中心的疫情防控。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迅速及时完善相关系统,为我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服务、信息化支撑。积极探索重大疫情防控新机制,不断完善我局疫情防控模式,持续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聚焦改革,多渠道探索营商环境再优化。深化政务服务“微笑办一次办”,高标准补强窗口工作人员,探索综合窗口运行模式改革。推进大厅内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降低人工操作比重、提高效率。开展区大厅升级改造,为办事群众提供有温度、有情感、有体验的亲切暖心服务。设置重点企业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优质个性化贴心服务。新建16个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精确部署市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实现政务服务“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牵头推进新开办企业免费刻章工作,在市统一规则下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确保免费刻章监管做到位、企业得实惠。继续推动各相关单位推行“秒批”改革,不断扩大“秒批”事项范围,争取全年新增80个“秒批”事项。加快“视频办”业务落地,对进驻区行政服务大厅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加快试点形成我区“政务服务+5G”典型案例。深入推进“四免”工作,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整体效能提升。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5

申论是近十年来国家及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采用的一种新型题型。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申论公文写作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申论公文写作范文1汇报材料

通过最新山西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山西中公教育整理了山西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_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的贯彻执行类题目历来是广大考生成“公”路上的拦路虎,因为贯彻执行类题类目庞杂,涵盖范围广,体裁不限,导致考生复习难度加大。在此,中公教育专家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常见文种给出示范,供考生积累和参考,本文为汇报材料。

关于 __ 区安全生产工作的汇报材料

首先对省政府安全生产督查组到我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__区的安全生产情况。

__区是__市的中心城区,辖区总面积 62 平方公里,管辖 9 个街道、32 个社区、19 个行政村,总人口近 29.3 万人。__区是__市的商贸中心,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截止目前,全区安全生产工作形势持续稳定,未发生重伤以上安全事故,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网络体系。一是区委、区政府将安全生产任务栏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建立县级干部负责联系安全生产工作制度, 严格部门安全职责,形成合力;三是强化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四是完善监管队伍,实行网络化管理。

二、落实责任,加强监管,杜绝安全隐患。一是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二是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管;三是积极创新监管工作机制;四是强化监管手段;五是领导带头,强化监督检查。

三、加大整改力度,严格责任追究。一是我区采取条块结合、拉网式排查的办法;二是实行了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

四、积极创建安全社区,强化安全教育工作。一是明确创建目标;二是完善统一制度;三是强化宣传教育。

五、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组织开展了“安全进社区” “青年安全志愿者”“法律法规咨询” “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持了持续稳定,按照目标要求取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责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二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三是全民安全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今年来,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如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执法环境有待改善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区将认真落实省、市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促进我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以上汇报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申论公文写作范文2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然而在制度设计中,还存着忽视群众意见、漠视群众利益、无视群众力量等突出问题,致使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要保障制度科学有效,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

要集民智,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岁月里,一直注重听取群众意见、汇集众人智慧,使各项制度设计充分吸纳了各界群众的智慧与意见,确保了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而当下,以限塑令为代表,个别部门在制度设计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忽视了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导致制度脱离实际,难以执行。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鼓励公众参与制度设计,发表不同意见,才能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要惠民利,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把尊重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视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而能否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是关系到制度是否科学有效的关键。然而,在计划生育罚款提成等制度设计过程中,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依然浓厚,出现了“好事人人管,坏事没人管;有好处就管,没好处就算”等权力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要用民力,发动依靠群众力量。有首歌唱得好: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在制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制度自身的合理性,更要考虑到制度的可执行性。须知,执行是制度科学性和有效性最集中的体现,是制度设计的生命线,而制度的顺利实施与有效执行,则离不开群众的鼎力支持。当前食品安全工作领域的“媒体依赖症”,虽然暴露出主管部门的监管缺失,但同样说明了食品安全工作离不开公众特别是媒体的参与配合。这就是群众的力量,是制度生命力的保障,也是提高制度设计科学有效性的重要力量。

群众路线是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保障和增强制度设计科学有效性的基石。只要我们在制度设计中,能做到集民智、惠民利、用民力,就能形成政民互动、干群互动、上下互动的大好局面,最大限度地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最大限度地增强制度设计的生命力!(959字)

点评:

申论公文写作范文3__ 局开展 “ 争先创优 ” 活动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提高人事部门自身建设水平,根据全市人事系统“争先创优”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我局将坚持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以培养“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人事干部队伍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人事工作新局面,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事人才保证。

此活动的最终目标为:1.把局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务实、坚持民主集中制、廉洁勤政、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领导集体和学习好、团结好、作风好、纪律好、政绩好的领导班子。2.建设一支政治可靠、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进取心强的人事干部队伍。3.各项人事人才工作任务按时全面完成。重点工作有创新、出经验、出成果; 单项工作有特色, 每年至少要有 1~2项人事人才工作在市或省有影响、有位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局将从“抓学习,强素质;抓管理,树形象;抓创新,创佳绩”着手去做。同时为了保证活动效果,我局也会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效果。将“争先创优”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建立激励机制,增强争创动力。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以培养“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干部队伍为重点,建立激励机制。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6

**区产业转型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目标,着力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山”统筹发展理念,积极鼓励引导工业企业由城区迁入园区,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元化产业布局,实现集聚集约发展。牟山园区着力打造生物化工、清洁能源、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三大板块,构建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石林园区围绕宝山产业集聚区上游产业,着力发展高端塑料制品、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等产业。牟山园区南部片区2.92平方公里纳入宝山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成功拿到全省最后一块化工园区“金字招牌”,新拓洋生物化工产业园、腾飞能源30万吨乙醇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装备制造产业以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为发展方向,积极发展高端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零部件、清洁畜牧装备。清洁科技装备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等标准化厂房建成投用,东海生物、启欧通用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园区,着力建设全市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打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

一是突出智能制造在“三大改造”中的引领作用,坚持示范引领、点面结合、系统推进。推进新拓洋智慧工厂、天鹤模具年产500万汽车冲压件高精设备智能化改造等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进度,支持昊翔、泛华、弘昌等企业创建智能车间,培育新拓洋、正华、飞鹤、宝发等企业申报智能工厂项目,提升我区企业智能化水平。二是引导企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绿色标准引领,推动企业加快绿色化改造对标提升。对京鹤同力等2家水泥企业进行能耗核查,严格落实水泥行业差别化电价政策,促进企业节能循环低碳发展。三是突出抓好新拓洋、清洁科技装备产业园、腾飞能源等项目建设,带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新拓洋生物化工产业园项目已纳入全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库,争取获得工信部与国开行的政策资金扶持。

三、坚持创新引领,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积极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壮大企业研发创新群体,形成科技型企业良性发展态势。2021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计划组织推荐5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度研发预算备案24家1.23亿元,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8.2%。二是建设创新研发平台。组织引导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合作,争取在我区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成果转化基地。今年新获批建设1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截至目前,我区共有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2021年计划培育新拓洋申报建设省级院士工作站,培育华石、宝发联合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博龙畜牧、正华有色、昊翔电器等企业创建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加快创新创业机构建设。推进双创园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签约入驻企业23家,被认定为市级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积极创建省级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

下一步,**区将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继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创新引领步伐,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做出更大贡献。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7

北京市专利资助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北京市专利资助金管理办法》(京知局〔20xx〕178号)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北京代办处(以下简称北京代办处)负责本实施细则的执行工作。

第二章 申报方式

第三条 专利资助金采取网上申报和纸件材料申报相结合的方式。

网上申报是指申请人在北京市专利资助金网上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网上申报系统)提交申报表。

纸件材料申报是指网上申报后,将纸件材料提交至北京代办处。

第四条 申请人原则上应自行申报资助金。如委托专利机构的,仅可选择一家办理。

每个申报周期内,申请人仅能申报一次。已委托专利机构申报的,申请人本次不得再自行申报。

第三章 网上申报

第五条 申请人应首先在网上申报系统注册,注册成功后方可提交申报表。注册信息如有变更,应及时更新。

第六条 提交申报表后,申请人应及时登录网上申报系统查看通知。

申报符合要求的,申请人应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纸件材料。

申报不符合要求的,申请人应在规定期限内修改并重新提交申报表。未在期限内重新提交的,视为未提出申报。

第四章 纸件材料申报

第七条 纸件材料包括从网上申报系统下载的《北京市专利资助金申报表》、申请人 身份证明文件和专利证明材料三部分。申报材料应加盖申请人公章或签名。

第八条 身份证明文件包括:

(一)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并由申请人签名;

(二)申请人为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副本、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等有效证件的复印件,并加盖公章。

第九条 申报国内专利资助金的,应提交下列专利证明材料:

(一)申报国内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费用资助的,提交专利证书复印件。

(二)申报国内发明专利服务费资助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费用一并申报,并提交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复印件。

(三)申报发明专利第七年、第八年年费资助的,提交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打印的收费信息查询页。

(四)小微企业申报发明专利授权后前三年度年费的,提交小微企业申明函原件和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打印的收费信息查询页。小微企业授权当年年费,应与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费用一同申报。

(五)其它材料或文件。

第十条 申报港澳台地区专利资助金的,应提交下列专利证明材料:

(一)申报香港标准专利申请费用资助的,提交香港知识产权署颁发的批予标准专利证明书复印件。

(二)申报澳门发明专利申请费用资助的,提交澳门经济局颁发的专利注册证复印件。

(三)申报台湾地区发明专利申请费用资助的,提交台湾智慧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复印件。

(四)其它材料或文件。

第十一条 申报国外发明专利资助金的,应提交下列专利证明材料:

(一)专利证书复印件及授权公告首页复印件;

(二)专利证书及其著录项目的中文译文;

(三)其它材料或文件。

第十二条 纸件材料应按照顺序沿左侧装订成册。证明材料应按照网上申报系统自动生成的申报表中记载的文件顺序依次排放。

上述材料应打印或复印在A4纸上,文件应整洁、清晰。

第十三条 申请人应按要求提交纸件材料。对于提交的纸件材料不符合要求的,申请人应在指定期限内修改并重新提交。

未在指定期限内重新提交的,视为自动放弃申报。

第五章 申报材料审核

第十四条 申报材料审核包括对网上申报材料的审核及对纸件申报材料的审核。

第十五条 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报材料后,北京代办处应及时审核,并将结果予以公示。

第六章 资金发放

第十六条 对于事业单位和自然人,采取银行汇款的方式发放;对于企业及其它类型机构,采取转账支票的方式发放。

第十七条 通过银行汇款方式领取专利资助金的,应及时查看银行账户。

第十八条 通过转账支票方式领取专利资助金的,应在指定期限内到北京代办处办理申领手续,不得委托专利机构领取。

第十九条 以下情况之一视为放弃领取专利资助金:

(一)提供银行账户信息有误的;

(二)逾期不领取的;

(三)因未及时入账造成支票过期的;

(四)因保存不善造成支票丢失,未及时通知北京代办处并通过法院办理公告遗失手续的。

第七章 绿色通道服务

第二十条 对于信誉好、申报质量高的企事业单位,可以申请开通绿色通道服务,经批准同意后,享有绿色通道服务资格。

绿色通道服务是指申请人在进行纸件材料申报时,仅需提供《北京市专利资助金申报表》,无需提供相关专利证明材料。

第二十一条 绿色通道服务仅适用于国内专利资助金申报。

第二十二条 开通程序:

(一)申请人应当向北京代办处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北京市专利资助金绿色通道服务申请表》;

2、申请人身份证明文件。

(二)北京代办处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同意开通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应保证申报质量,如材料审核时发现两处(含)以上错误的,视为本次申报未提出;

第二十四条 绿色通道资格仅当年有效。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根据专利资助金绩效考评工作需要,申请人应积极配合提供知识产权工作情况报告及专利资助金使用情况报告。

第二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专利资助存在的问题为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保护创新成果,提升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目前各地都制订了知识产权奖励政策,在政策兑现过程中,由于涉及企业多、时间跨度长、申报材料核查工作量大,完全靠手工效率较低,不利于数据统计、核查、分析和资料保管等问题,佰腾科技开发了区域专利资助管理系统,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开放申报、及时统计、有效核查、数据资料完整保存等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政策透明度。

适用对象:

各级政府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或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开发区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8

各位代表:

我代表本溪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市政府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不动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新一轮振兴发展机遇有新作为,聚焦五大产业、项目建设、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能,防范风险、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夯实了全市“十三五”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基础。

在应对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挑战、统筹安排做实数据背景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3.5%;出口总额18.9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6076万美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76.9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74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增长1.2%。

一年来,市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深化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了旅游、水务、文化等11家控股公司并挂牌运营,带动4家事业单位改制,注入资产1.06亿元。推进设立五大产业发展基金,申报药都健康医疗、三生生物医药健康、现代农业3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获省引导基金支持4.5亿元,基金数量及金额均排全省第二位。

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共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306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61项。成立本溪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大力推进“五证合一”等登记制度改革,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0265户。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走在全省前列,全年发放不动产权证书18200本、不动产登记证明9126张。顺利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财政绩效、全口径预算管理,全面推动预决算公开。严控支出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目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全面推开营改增、促进国地税深度融合等工作顺利推进。

平稳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林业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登记面积53万亩,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6.3万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枫林谷国有林场转型经验得到国家肯定,桓仁县集体林“三权分置”取得新进展。东北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全省50个县级分中心互联互通。

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建设11个省级产业集群示范专业、16个省级创业型实训基地,引厂入校和校企融合实现突破。

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出台了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推进了61个党政机关与所办122个企业脱钩、破产及僵尸企业处置,扎实开展驻溪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等工作。

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支持本钢、大石药业等重点出口企业融入“一带一路”,扩大产能输出合作。高新区3家药企“走出去”实现在美投资。围绕五大产业,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开展招商活动1405次,洽谈项目561个,福耀高端浮法玻璃、万达广场、康力顺势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签约额340亿元。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

打好“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关闭煤矿16家、化解产能69万吨,提前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利用春秋两季房交会、棚户区改造去库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达8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实现72.7万平方米、32亿元。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规范“借用还”一体化管理、安排到期政府债务纳入财政收支预算等举措去杠杆,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实行矿产资源税从价计征,解决直供电3.9亿千瓦时,为企业降成本1.13亿元。注重扩大有效投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补齐发展短板。

深入推进“三都”建设。绿色钢都建设取得成效。落实“大材料”产业规划,服务本钢稳定生产,基本解决了长期制约发展的本钢冷轧高强钢项目铁路专用线等突出问题。本钢积极调结构、提品质、拓市场,实现扭亏增盈。本钢冷轧高强钢、华岳精工锻钢曲轴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金桥焊材、银龙预应力、东铄新材料等重点钢铁深加工企业产值成倍增长。中国药都建设成果丰硕。突出“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引进日本卫材等国际知名企业入驻高新区。中海康药业、迈迪生物和晟麦实业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实现我市新三板上市企业零突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3家、单品种产品8个。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1%,税收增长27.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上海绿谷、上药集团等52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新签约项目25个、合同投资额68.4亿元。沈阳药科大学实现整体搬迁,1万余名师生全面入驻,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校区、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东方剑桥国际学校一期工程主体封顶。枫叶之都建设取得进展。促进“大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出台了支持旅游业改革发展政策意见,在全省率先启动本溪水洞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本溪县、桓仁县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大石湖、枫林谷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温泉寺和汤沟温泉度假区、枫林谷房车自驾营地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培育了同江峪、甬子峪特色民宿及“五朵金花”等消费热点。成功举办桓仁首届世界太极养生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以CBA赛事激活冬季旅游。全年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分别增长14.5%和13.5%。打造“三都五城”升级版,编制五大产业发展纲要,将一张好的蓝图真正绘到底。

全力加快项目升级年建设。成立重大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推进本溪热电、思山岭铁矿、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实现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率达96%。抢抓国家振兴发展政策机遇,助推项目建设。我市成为中德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重点合作区域。生物医药集群列入国家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享受连续3年、每年2亿元专项基金扶持。辽中环高速本溪至铁岭段、本桓高速和轨道交通项目列入东北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棚户区改造获国开行、农发行贷款24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获批7个项目、3.63亿元, 本钢成功申请发行非公开可交换公司债券40亿元。南芬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桓仁镇投融资模式创新小城镇建设等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本溪县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深化中小城市PPP创新工作试点,成功承办了高层次推进PPP项目工作会议。

进一步巩固产业协调发展势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积极解决规上企业土地、供电等问题176项,协调本钢签订本地铁精粉供货合同252万吨,促进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带动工业用电量、货运量等指标增速回升。组织开展了经济景气监测。全市抓工业经济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华联物流配送中心、东北参茸城等商贸流通项目投入运营,长江农副产品智能物流交易中心加快主体施工。高新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本溪首家保税仓暨电商平台封仓运行。营口银行、锦州银行本溪分行等正式营业,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加快推进,本溪县、南芬农信社完成改制农商行申报准备工作。新增社会融资总量突破210亿元。农业稳步发展。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9万亩,优化了种植结构。全年粮食产量30万吨。本溪县刺五加及制品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评定,实现辽宁地区零突破,刺五加深加工龙头企业达6家。桓仁县葡萄原料基地面积发展到7万亩。北药基地建设完成耕地中药材种植12.9万亩、经济林基地5.1万亩,启动澳地森3000亩部级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开展农业普查摸清“三农”家底。完成民生水利工程400余项。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益农信息社192个,农村信息覆盖率达80%以上。

(三)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经济发展动力实现新跃升

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了集112家生产经营单位、50家科研机构、6所医药类高等院校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本钢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实验室升级为国家研发平台,上海绿谷糖类药物实验室获批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形成。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检测、分析和技术开发服务近8000项,组建了高新区大型科学实验仪器共享联盟,桓仁葡萄酒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申报省级试点,带动科技成果共享、快速转化。

强力推进智能制造。制定《本溪市制造+智造强市建设行动纲要》,实施147个制造业、30个智能制造项目建设。同仁堂药业进入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评选阶段。提速“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成为省级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整合资金1.1亿元建成云数据中心等项目,70家“智慧社区”、“智慧党建”系统投入运营。

创新机制招才引智。出台了《本溪市机关事业单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引进“青年”人才刘文教授及31个高水平人才智力团队,建成华日氟高分子材料、龙宝集团北药院士工作站。

推进“双创”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编制“双创”五年行动规划实施方案,建设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基地39个,中国药都创新园众创空间被省评为第一批“云启众创”。开展中小微企业培训3000余人次、银企对接活动20余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46万元。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新提高

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养老保险费征缴清欠,强化监管,通过建立市、县(区)共担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等举措,保证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切实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全市20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

有序推进精准扶贫。落实“六个精准”要求,8家省直单位、64家市直单位、72个驻村工作队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两县整合资金1.16亿元用于精准脱贫,全面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43元、达到2232元。提高月最低工资标准,市区由1050元调整到1320元,两县由900元调整到1200元。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以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受益2万余人。完成贫困残疾人辅具适配2382件,家庭无障碍改造706户。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66%。本溪县、桓仁县、溪湖区、南芬区和高新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认定,跻身全省前列。太子河新城实验学校完成规划设计,全市百余所学校办学环境、教育装备全面改善。全市高考录取率、一本上线率继续在全省领先。辽宁科技学院获批建设中德教育合作基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将我市评为教育信息化工作试点单位。

协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群众文化“双进双建”活动通过部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验收。举办全市文化艺术节和群众文化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00余场。本溪文艺家之家正式启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完成辽砚研发和检测中心、铁刹山农民工笔画艺术中心扩建工程,启动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建设。实现市新华书店转型改制。

创新发展卫生、体育等事业。市、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走在全省前列。组建了市中心医院等3个“医联体”,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全面启动。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实现基本药物制度行政村全覆盖。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大健康产业规划。构建“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色”体育产业新格局,明山区申报部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通过省初审。本桓公路成为“辽宁省公路自行车训练基地”。19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人防、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档案、史志、气象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妇女儿童等事业得到新发展。

始终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全警大巡防”模式。深入开展打击“盗抢骗”等专项行动,依法处理“7.04”非法盗采案件。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在放宽落户政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度汛。建立市、县(区)领导接待日制度,开展党政领导化解难题“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集中化解案件1247件、占比达90%。实现“六五”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目标。

顺利完成民生实事任务。一是24个省级贫困村、10194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销号。二是3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开工总套数10160套、完成任务的103.4%。完成569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三是实施“暖房子”工程438.6万平方米,完成任务的146.2%。完成住宅区环境整治58.1万平方米。四是育龙路至本桓线、千金路至丹霍线城市出口建设进展顺利,郑家大桥竣工通车。五是完成街巷路改造39条、改造人行道板3.69万平方米。六是新增停车泊位2155个。七是本宽线北大岭隧道及引线旅游环线工程已开工建设,旅游景点新建、改扩建公厕40处。八是提前超额完成主城区25所中小学体育场馆面向市民开放任务。九是市中心医院太子河新城综合病房楼、市失能半失能老人康复养护中心项目完成主体施工,新建1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十是完成56万张市民卡发放工作,我市公交线路全面开通市民卡刷卡乘车功能。

(五)着力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面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治理城市“五乱”14.8万处,拆除私搭乱建4300余处,取缔流动烧烤1300余处,48条市区主次干路、望溪公园等地补植树木8000余株,实施百日攻坚交通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市容环境更加整洁有序。谋划开展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暖房子”、居民住宅小区环境、街巷路及交通整治工程,并在媒体公示承诺书、实施方案及监督电话,确保将好事办实、办到位。

加速主城区向北拓展。太子河新城新型城镇化、地下综合管廊及“新溪湖·印象”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实施威宁村整体搬迁,威宁大街建成通车,威宁保障房及梁山大街、鑫源路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加快构建“大交通”布局。完成沈环线三家子至卧龙段改建等主体工程。完成本桓线等国家、省干线大中修116.8公里、农村公路40.4公里。鲍家两洞桥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丹阜高速石桥子至本溪出口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投入使用。推进了田桓铁路和辽中环高速本溪段拆迁、本桓高速选线等前期工作。

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不断完善“大生态”产业体系,编制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本溪县、桓仁县获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深入推进“五城”建设,“创模”“创卫”基本完成重点项目任务。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完成营造林17万亩。积极应对恶劣天气,控制污染物排放,完成取缔禁燃区内230个10吨以下燃煤锅炉省定任务,并扩大成果多取缔416个;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19747台,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比88.2%。提高太子河地表水质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开展文明祭祀宣传活动,殡仪服务中心搬迁项目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等主体竣工。

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完成村内道路硬化413.9公里,饮水改造58个村、受益7.64万人。建设卫生厕所2179个,清理垃圾4.1万吨。城区所辖13个涉农街道、84个村庄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六)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把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打牢振兴发展的思想政治基础。推进阳光政府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向社会公开各类信息2.8万余条。继续坚持“开门写报告”,征集民生实事意见建议318条。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坚决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每季度向市委汇报工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553件省、市建议提案全部按期办复,530件市本级建议提案解决率达71.9%。制订规范性文件17件。

强化廉洁从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在高新区率先开展驻区企业和高校评议市政府涉企部门服务试点,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切实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各位代表,2016年本溪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在严峻经济形势下,市政府始终坚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迎难而上、创新实干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社会各界,向支持和参与本溪发展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我们正视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企稳基础还不稳固。我市产业结构偏重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采选企业占比较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虽然快速发展,但总量较小尚不能弥补传统产业回落份额,面临巨大转型升级压力。同时,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仍处于化解过剩产能阶段,由于房地产消费不旺,原材料价格虽有所回升但仍在低位运行,工业企稳基础需进一步巩固。

二是投资动力不足。全市项目数量总体下降,纳入统计口径固投项目357个,下降32.6%,民间投资、房地产投资下降幅度较大,新产业、新业态项目少的问题仍然突出。其中,民间投资下降65.3%,由于民间投资占全市比重接近60%,对全市固投增长影响较大;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投资占比仅为20%,带动长远发展动力不足。

三是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我市地方财力薄弱,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已面临巨大压力,还需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基金缺口逐年增加等突出问题,加之我市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防风险任务繁重而艰巨。

四是部分干部工作不到位。个别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不能适应新常态工作要求,创新能力不足,且执行力不强、深入基层不多、群众观念淡薄,导致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重点工作无成效,究其原因是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忠诚担当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刻反思,查找差距和不足,以更大的决心、勇气推进整改解决。

二、2017年主要任务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全面落实新一轮振兴政策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市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全力抢抓新一轮振兴发展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五大产业发展,深化项目引领、创新驱动,坚决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遵循市“十三五”规划,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标与全国经济发展同步,2017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初步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出口创汇增长6%,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各位代表,我们正在步入振兴发展的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压力共存,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全力推动振兴发展。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北振兴的重视与关心,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助推我市加快发展;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市委的正确领导、人大政协强有力的支持以及四大班子精诚团结,为我们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我们的信心还来自于本钢与地方同心共进、生物医药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民生持续改善,特别是全市人民的实干创新与真诚奉献,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有信心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本本分分做人、点点滴滴做事的本溪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奋发进取、攻坚克难。我们坚信,只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一张好的蓝图真正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就一定能够开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2017年,市政府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发展促进稳增长,振兴实体经济培育新动能

抓五大产业,增强发展后劲。集中力量发展五大产业,做强实体经济。以“大生态”产业引领绿色发展,推动生态产业链条集聚。以“大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枫叶之都品牌形象,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大健康”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提升中国药都竞争力。以“大材料”产业支撑壮大绿色钢都实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大数据应用,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抓存量,提实力。一是加快规上工业企业发展。精准帮扶157户规上工业企业稳定运行。因企施策、一企一策,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难题,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参与“双创”,扶持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使 66户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规下企业快速提升晋档、50户退出企业重回规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规上工业正常生产运行企业数量增加目标。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坚定信心推动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发展,上海绿谷、上药集团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发挥高新区引领沈本一体化融合发展先导优势,启动中德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改造提升冶金支柱产业、钢铁深加工产业,推动本钢冷轧高强钢等重点项目达产达效。大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消费品等产业。三是开拓工业产品市场。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高新区示范作用,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强化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推进辽宁九洲龙跃、华岳精工等14户企业的20种产品纳入省推广目录。四是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推动冶金、装备制造、建材等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引领“两化”深度融合。五是强化人才建设。引进、培育优秀企业家、管理人才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拓展工匠培养平台,让更多的大工匠成为推动“本溪制造”崛起的主力军。

抓增量,上项目。一是坚定不移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五大产业发展,坚决“走出去”“请进来”,全方位开展链条式招商引资。发挥板材、曲轴等原材料及深加工优势,争取引进比亚迪轨道交通生产基地等项目,争取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天士力大健康示范社区等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地,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大健康产业链。继续围绕本钢上下游供应商、客户搭建招商平台,引进配套项目,延伸钢铁深加工产业链。争取引进大国企、大民企落户本溪。加快落实与江苏省在项目、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全方位对接合作,引进储备一批牵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二是加快项目开复工。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民间投资,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继续滚动推进200个重点项目。健全并联审批等服务机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难题,4月份、8月份组织开展两次项目拉练检查活动,推动重点项目特别是一批新项目顺利开复工。加速推进投资58亿元的思山岭铁矿、投资30亿元的天士力东北现代中药示范工厂、投资10亿元的上海绿谷产业园一期、投资10亿元的辽宁祥云健康产业园、投资18.7亿元的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及南芬供水工程等在建项目建设,确保早日竣工达产达效。全力推进投资15亿元的福耀高端浮法玻璃、投资10亿元的万达广场、投资18.6亿元的康力顺势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辽宁腾龙房车制造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

抓消费增长,补服务业短板。一是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贯彻落实《旅游促进条例》,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规划,强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旅游业从观光游向体验式休闲度假游转型。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关门山、五女山、枫林谷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铁刹山、绿石谷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市、县(区)出台扶持政策,支持新建一批特色精品民宿、特色旅游小镇,多层次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旅游承载力。加强旅游商品市场开发。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在央视、新浪网等媒体投放影视、城市宣传广告,提升城市知名度。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多规合一”规划修编工作,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旅游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作用,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五女山等国有旅游景区改革步伐,巩固旅游资源整合上市基础。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93亿元。二是推动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和会展业加快发展。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农商互联。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生活业,推动形成便利快捷的社区商业圈。加快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和长江农副产品智能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促销活动,打造12条特色夜市,推动“假日经济”“夜经济”持续活跃。

抓县域经济,强三农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目标。坚持打绿色牌、生态牌,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打造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果业、优质米及观光农业六大特色产业经济区。实施北药产业规划,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村7个。积极组织桓仁山参等申报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力推进桓仁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全覆盖。加大金融机构扶持农村企业发展力度。抓好玻璃制品、葡萄酒等县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发挥优势潜力,打造发展强力支撑。加快宜居乡村建设,完善建设小城镇,培育一批旅游、商贸、制造等特色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首选地。

抓政策机遇,争发展先机。深入落实中央7号、国发28号及国发62号等文件政策举措,创新理念,积极争取国家产业衰退城市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在我市落地生根。密切跟进生物医药集群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和东北振兴三年滚动计划等项目申报进展。全力实施溪湖区老工业区和南芬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力争歪头山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田师付采煤沉陷区治理纳入国家支持范围。落实本溪县、桓仁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两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通过政策叠加红利加速释放,助推持续健康发展。

(二)促改革激发新活力,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抓改革,促开放。一是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方面,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化解过剩产能。去库存方面,结合棚户区改造千方百计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2%。去杠杆方面,改进金融服务,大力推进PPP项目,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向重点领域项目建设。降成本方面,合理降低工商业用电和工业用气价格,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引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补短板方面,进一步补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短板,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清单管理推动减权放权,完善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继续整合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办结时限,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和企业。健全涉企行政执法备案登记和行政处罚备案审核制度。三是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市政府机构设置,减少管理层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行政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自然减员,提高行政效率。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一律只减不增、内设机构一律不增加。市直党政群机关再精减编制5%,市直事业单位再精减编制10%。全面加强城市管理,调整城市管理体制,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原则,理顺市、县(区)职责,构建全覆盖网格化管理格局。扩大县(区)管理权限,真正为县(区)松绑,释放县域经济、城区经济活力。四是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全面清理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稳妥推进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五是深化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属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稳妥推进控股公司股权多元化。推进市直部门与全民企业脱钩并实施公司制改制。基本完成央企等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任务。一企一策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稳步推进农业、林业、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六是促进出口增长。全力支持本钢开拓“一带一路”等国家市场,扩大新兴市场产能输出合作。推进综合保税仓库和跨境电商业务发展。抢抓辽宁自贸区试点机遇,与营口港合作建设陆港,建成陆海空联运紧密衔接的对外开放体系。

抓融资,破难题。一是用足国家对符合条件的东北企业申请上市给予优先支持的利好政策,重点推动旅游控股公司、高新区重点企业等实现上市融资,打造一批科技领先、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做好上市企业储备、培育、申报工作。二是继续推进设立五大产业投资基金,积极与国开行、农发行在棚改、专项建设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深入合作,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加快推进地方银行机构改革,支持市商业银行升级为本溪银行、农信社全面改制为本溪市农村商业银行,激发地方金融发展活力。

抓服务,优环境。一是全力服务本钢发展。继续推进解决制约本钢发展问题,本地采选企业与本钢签订铁精粉供货协议量力争突破500万吨。进一步搭建本钢与地方企业配套对接平台,拓展合作空间。二是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总结推广高新区驻区企业和高校评议市政府涉企部门服务经验,在全市范围内筛选100户规上平稳运行企业、50户停产半停产企业、50户成长型企业和2017年新开工、在建项目,开展对市政府部门服务评议工作,以服务成效评估倒逼政府工作效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三是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落实《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成立营商环境服务机构,市、县(区)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银政企对接机制,组建融资担保公司、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增社会融资220亿元以上。强化人才保障服务,调动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打造全省最好的营商环境。

(三)防风险守住发展底线,进一步巩固企稳向好发展基础

抓社保基金支付风险防范,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积极做好医疗、工伤保险基金风险防控,承担好国家、省养老、医疗保险改革任务。

抓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确保总体可控。将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对各县(区)、市直各责任部门绩效考评内容。坚决遵循“借用还”一体化原则,落实债务责任。严格执行限额管理,有效控制债务规模,规范举债行为。制定可行措施,防止政府债务风险升级。通过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PPP项目、加快产业发展等措施,化解债务总量,确保不发生政府债务风险。

抓财政支出风险防范,确保财政平稳运行。通过改革、盘活、挖潜增加财力。抓好财政增收及年度预算编制工作。进一步做好拓宽财源渠道、加强税收征管、合理处置资产等工作。全面清理、核定项目支出,削减和压缩不必要支出,坚决完成“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任务。

抓社会稳定风险防范,确保社会和谐发展。深入开展平安本溪建设,加快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整体防控效能。开展常态化打击整治治安问题等专项行动,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治安灾害事故发生。加快推进工作法治化建设,全力做好党的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继续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新举措。全面实施“七五”普法依法治市规划,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构建和谐的军政军民军地关系。

(四)惠民生提升获得感,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抓民生改善,增强群众幸福感。继续为百姓办好十项民生实事。一是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落实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坚决完成承诺的2017年任务目标,实施210个住宅区环境综合整治,“暖房子”工程333.25万平方米,整治街巷路146条,拆除居民小区和道路两侧违建乱建5070余处,强化物业管理;通过开展道路交通管理等措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巩固主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新区建设成果。推行垃圾焚烧发电及环卫一体化等新举措,促进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创建。二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继续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扶持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养殖、休闲旅游等优势产业,实现桓仁贫困县摘帽、30个贫困村销号、11650名贫困人口脱贫。三是始终保持就业稳定。强化就业困难群体援助,保持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做好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服务,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兜底安置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四是实施棚户区改造8392套,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新增低收入住房保障对象租赁补贴100户,筹集公租房实物房源200套。五是完成平山区、明山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检任务,加快太子河新城实验学校项目建设。六是按照“大专科、小综合”模式,加快市中心医院太子河新城综合病房楼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七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惠及5000人。八是为贫困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2000件,完成5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九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放心城市,本溪县全面通过食品安全放心县评价验收。十是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市失能半失能老人康复养护中心投入运营,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吸引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养老机构。

抓公共服务,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促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广覆盖,启动实施第三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完善义务教育联盟体制机制。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国际化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快东方剑桥本溪国际学校项目建设。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组建职教集团,落实双元培育试点工作,推进产教研用深度融合。大力引进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完善落实民办教育发展扶持政策。推进辽宁中医药大学和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尽快搬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厉查处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规范整顿校园周边“小餐桌”。二是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健全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落实《中国(本溪)大健康产业规划(2016-2020)》,推进健康本溪建设。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三是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启动市人民文化宫舞台改扩建工程。打造现代新华书城。启动本溪湖工业遗产群一号高炉加固修缮工程。建设辽宁东北义勇军博物馆、桓仁满族民俗文化园。举办全市群众文化节,实现大型警示教育评剧《中秋泪》全省巡演,推动大型音舞诗画《映像本溪》进入旅游市场。继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城市公园、步道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承办好2016-2017赛季CBA联赛。启动部级航空飞行营地示范工程、“北方陈家沟”太极养生谷项目建设。

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支撑。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辽中环高速本溪段等在建项目加快实施,加快桓仁抽水蓄能电站、沈丹线及溪桓铁路电气化改造、桓仁高铁、本桓高速、市区绕城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本桓高速等工程开工建设。维修改造解放北路、溪湖路、彩屯大桥等5条道路和桥梁。打造水清岸绿的太子河城市慢行系统。推进凤凰山等公园建设及规范管理。启动青云山综合规划开发。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挖掘社会潜力布局建设立体停车场,强化停车管理,破解城市停车难题。二是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完善沈本新城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张仲景大街建设,打通木兰路与沈本产业大道的交通连线,形成日月岛片区环路。深入推进太子河新城新型城镇化一期、“新溪湖·印象”开发建设,推动威宁大街等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鲍家两洞桥项目实现竣工通车。三是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山水(本溪)运行管理中心建成运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并申请“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在智慧消防、智慧停车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智慧公交全面迈进“刷卡”时代。

抓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发展效益。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落实《本溪市环境总体规划(2015-2030年)》,推动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无组织排放整治,深化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继续实施“青山、碧水、蓝天、沃土”工程。保护和完善我市特有的森林生态系统。拆除小锅炉241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2449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科学调整水环境功能区规划,在实施桓仁水库、观音阁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同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工业、农业、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留出空间。公开饮用水水源水质信息,强化主城区污水处理。实施城市山洪沟治理。完成我市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和监测网络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规划环评改革。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环境预警分析能力,严格环境执法网格化监管,强化落实《环保法》四个配套办法。完成创卫、创模、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阶段性目标。

(五)强自身树立良好形象,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我们将倍加珍惜历届市委、市政府创造的良好政治生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抓好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监督,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二是坚持担当实干。不折不扣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决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光荣职责,敢于直面改革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敢于解决政府系统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突出问题,坚持干字当先,想干事、敢干事,以钉钉子的精神,盯住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不断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三是坚持廉洁从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承担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和《准则》,深入推进党风廉洁建设,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强化考核督查问责,始终维护本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企业更好发展、项目加快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我们站在了全面振兴的新起点上,砥砺奋进,重任在肩。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努力开创美丽本溪、健康本溪、幸福本溪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五大发展理念。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3.五大产业。即大生态产业、大旅游产业、大健康产业、大材料产业、大数据产业。

4.11家控股公司。即本溪水洞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本溪市城市建设控股有限公司、本溪广厦房产控股有限公司、辽宁辽东水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辽宁鑫达交通建设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本溪市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本溪恒润教育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本溪市粮农产业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本溪市建工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本溪政通资产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本溪恒通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5.“五证合一”。指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为一证的登记制度。

6.集体林“三权分置”。指中央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求。

7.“三供一业”。指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

8.“一带一路”。指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

9.三都五城。即绿色钢都、中国药都、枫叶之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10.PPP。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11.智慧城市。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本溪“智慧城市”建设以实现“惠民、惠企、惠政”为目标,以“专业实施、市场运作、协同创新”为原则,以“智慧山水城”为品牌定位,重点建设三大核心平台——“市民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及“中小企业云服务融合平台”,包括市民网、市民卡、云数据中心、扁平化决策系统和国家信息惠民专项建设等重点项目。

12.“六个精准”。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扶贫要求。

13.“双进双建”。即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文化进社区、建设新本溪。

14.双元培育。即双元制培育,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15.“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9

一、重要任务落实情况。

(一)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动能完成情况。制定了《关于转发<市经信委等16部门关于印发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的通知>的通知》,建立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1.三大企业搬迁。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区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依法依规、安全有序推进恒天海龙、恒联浆纸、亚星化学厂区的搬迁或关停工作,三家企业已于2019年10月31日关停。目前正在进行建筑拆除、建筑垃圾清运等善后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搬迁工作。2.化工企业关停。区共有化工企业26家,其中1家为在建企业。在中央环保督察和化工生产企业评级评价行动中,共关闭取缔化工生产企业10家,2家企业因评级评价中否决项停产整顿;3家化工生产企业(亚星化学、乐星化学、星兴联合化工)和市亚星大一像塑有限公司现已停产搬迁;其余9家企业正常生产。3.整治小散乱污企业。积极响应上级要求,及时关停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018年关停27家企业,2019年关停36家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共查处小散乱污企业7家,其中6家通过补办手续整改方式实现继续生产,1家因无法整改已关停淘汰。

(二)改造传统动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区持续推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传统动能提升。1.重点技改项目情况。2017年以来,根据上级通知要求,我区谋划、布局、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98项,计划总投资856亿元。其中,175个项目列入《市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20项目列入《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我区的技改投资主要集中在新材料、建材等重点行业,2020年开工建设项目中新材料类8个,建材类6个,医药类3个,食品类2个,造纸类2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类2个,其他类11个。今年,我区组织恒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年产3万吨生物基可降解绿色纤维素膜项目等6个项目申报省市技改项目,争取技改奖补。2.传统产业提升及新型产业培育。一是加快潍柴铸锻、天润曲轴、元林木业等优势企业的“四新”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二是将嘉实科技城孵化产业园、高端食品产业园、北海工业园、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园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三是依托浪潮大数据双创中心、中德智能制造培训基地等创新平台,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3.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一是重点推广工业机器人替代换岗,提升工业智能制造水平,摸排出38家企业对“机器换人”有强烈意愿,为下步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二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智能制造示范点,2017年以来共认定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个、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今年,组织新希望六和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效、安全、可追溯的预混料智能工厂申报“市智能工厂”。三是打造智能服务平台。依托我区引进的中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全力打造智能服务平台,为我区企业的4.0智能制造双元制教育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效应。组织滨投.新锐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申报市智能制造服务平台项目。

(三)培育壮大新动能、培植新经济增长点。1.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大型电视剧《中国天眼》和《铸匠》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推荐播出参考剧目。为提升城市发展活力,丰富市民生活,繁荣夜间消费,今年我区制定了《杨家埠民俗文化街区繁荣发展夜间经济实施方案》,建设“三大文化旅游板块”(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梦里水乡、梦想小镇),“三条特色街路”(渤海路特色商业街、泰祥街特色餐饮街、富亭街特色文化街),“一条生态景观带”(浞河生态景观带),打造传统与现代交汇、古韵与新风交融的全市夜间经济发展示范街区。2.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我区有恒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共有华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高新技术企业,较2018年增加了5家。筛选30家中小企业纳入隐形冠军培育库培育,目前3家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5家企业被认定为“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型农业。加快农综区核心区建设,提出了“3+9+N”的发展思路和建设布局,筛选确定了国际食品博览园、国际种业研发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28个重点项目、8个重点平台,正在积极推进建设。成立了农协,为全区合作社提供销、技术指导、人才培训等各类服务,以此带动土地流转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成立省农业科学院(潍县)萝卜产业技术研究院,凝聚各方优势与资源,加快农业新动能的培育和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4.高技术企业。我区出台了《市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将应用技术研发资金从100万元提高至200万元,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潜力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领域企业2018年获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69.56万元,承担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共7项;今年获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308.15万元,承担省市级项目共5项。5.科创服务等。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启用电子执照。今年9月份,我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政务服务领域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工作。2018年,我区共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共60家;截至目前共有科技创新平台共72家。2018年,我区共有省级孵化器3家,市级孵化器1家,截至目前共有省级孵化器2家,市级孵化器1家,近三年共为区内孵化器争取2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近三年,我区先后有9家企业项目列入省重点研发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共获省级资金150.44万元。武汉大学文必洋教授、清华大学文化产业创意中心特约研究员袁熙伯2人获省二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优胜奖,北京佳珥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志扬获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四)市“十大”产业发展情况。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是加快5G基础设施。制定了区《关于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底将实现全区城区重点区域、重要功能区、重要场所的5G信号连续覆盖。截至目前,已完成5G基站建设99个。二是积极推进我区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组织区幻视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支持新创办VR企业”项目奖补资金;佳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支持新创办VR企业”、“办公用房补贴”项目奖补资金。三是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恒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生物再生纤维素膜项目获批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及项目。四是加快推进企业上云。截止到目前,我区42家企业上云,恒联浆纸有限公司、中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市2018年度上云标杆企业;奥博仪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省企业上云服务商;奖补上云企业7家。

2.高端装备。加快推动汉思非晶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非晶新材料研发中试中心与高端换热器再制造生产线、神鹰飞航空科技中大型无人机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国家专家曲兆松,在我区新设公司建设“城市水务智慧管控平台项目”;引进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必洋教授与汇泽科技合作建设“超高频雷达流量流速探测仪项目”,目前已申报5项专利,到位资金950万元。引进河海大学智能感知测控技术创新研究院项目。组织恒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公司申报了市制造龙头骨干企业。

3.新能源。积极推进全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积极吸引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光伏开发企业,投资建设以太阳能利用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十三五期间全区太阳能利用户数1263户,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达到8700万千瓦时。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和有电力余量的社会单位公共停车场建成投入运营充电站29处,建设充电桩304个,初步形成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充电网络,极大方便了广大群众充电需求。加快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推广,截至目前,年产生物质燃料产量已达到0.5万吨。

4.现代海洋。全区渔业养殖面积达到0.77万亩,实现产值46901万元;洋大食品海产品加工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首届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签订总投资1亿元非晶新材料研发中心与高端设备智能再制造生产线建设项目。华诺生物承担的2016年省重点研发计划“可控窄分子量系列功能性海洋医用食品壳寡糖研究开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培育强力船舶、汉思非晶材料等,逐步壮大海洋装备制造业;构筑现代物流体系,建成投用中凯冷链物流园,签约引进投资120亿元的中德“两国两园”物流项目。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华诺生物、亚康药业、悦龙堂海洋科技3家企业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企业涉海产品创新发展。华诺生物申报的“绿色生物农药氨基寡糖素制剂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列入市科技发展计划,悦龙堂海洋科技、亚康药业分别正在开展海参高附加值功能食品、水产动物专用保肝药物研发,汇泽生态研发的海流计已投产;依托悦龙堂海洋科技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依托华诺生物,建成省级海洋生物多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家。依托美赫曼生物、亚康药业、华诺生物、汇泽生态,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

5.医养健康。自2018年以来,区作为全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积极探索开展试点工作,2018年7月,印发了《区建设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实施方案》,全面推动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创建工作。年底,我区以优异成绩通过省中期评估;2019年5月,印发了《区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明确了全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7月,制定印发了《区推行智慧健康服务新模式实施方案(试行)》,积极推进我区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9月,印发了《区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寒卫发〔2020〕20号,安排部署试点工作。今年,我区稳步做大做强医养健康产业,统筹推进滨泰康养中心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建设。

6.现代农业。近年来,我区把海水稻作为新的粮食生产突破点,流转土地2.5万亩发展海水稻,积极打造以海水稻种植为基础的“海水稻+”新型农旅综合体。积极开展农产品安全单位创建,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今年已开展抽检268批次,合格率达100%。今年4月份,西瓜、潍县萝卜被纳入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方案,跻身全国首批50个特色产业扶持范围。成功举办12届潍县萝卜文化节、4届固堤西瓜文化节,举办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现场观摩交流会。加大特色品牌培育力度,目前,全区“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42个,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瓜茬萝卜、西瓜两种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潍县萝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主体的服务扶持,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0余家、家庭农场发展到300余家,培育中百大厨房、郭牌等1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9家,组织两家优质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五个项目入围首批都市休闲农业名录。

7.现代物流。受疫情影响,今年运输企业订单普遍缩减,我区先后推行“两审合一”、网上“不见面办理”,优化办理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切实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目前我区共有公路运输企业105家,车辆1460辆,从业人员1800余人,其中20辆以上物流企业18家,规模以上运输企业1家,日运力36500吨。目前在运输品类上,主要以普货、集装箱、危险品为主,物流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均各自租赁厂房、仓库进行独立运营,未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化统一发展格局。中通快递()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已开工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8.文化旅游。先后制定出台了《区关于促进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区发展夜间经济实施方案》、《杨家埠民俗文化街区繁荣发展夜间经济实施方案》等文件,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杨家埠文化创意梦想小镇已竣工投用,吾悦广场、喜来登酒店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引进总投资7.5亿元的外资项目潍港城文化产业中心项目,总投资45亿元的柳毅山生态文化产业新城项目完成签约,规划今后发展方向。启动建设集图书馆、文化馆等“四馆一中心”为重点的市民文化中心。做好旅游文章:实施片区式营销,以杨家埠艺术大观园为核心,辐射周边,连片招商,整体运营,采用“文化、餐饮、娱乐、民宿”相结合的模式,打造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的有温度、体验性强的文旅新亮点。加大文旅资源网上推介力度,巩固加强主流媒体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旅游资源及文旅产业发展。用好1.2亿元消费引导资金,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第四届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及“周末免费游”活动。依托高铁北站交通优势,引导文旅企业参与“胶东一体圈”文旅项目推介活动。发展夜间经济。实施亮化工程。对四大街区进行夜间亮化,增设照明设施,选择部分道路行道树加挂彩色灯带,开启灯光秀,打造各具特色的景区夜景。举办文化活动。联合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举办了区首届画乡文化旅游节暨第十七届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举办首届画乡文化旅游节闭幕式暨国庆节晚会。

9.现代金融。先后引进阳光财险中心支公司、太保寿险中心支公司等市级保险公司来寒落户,丰富我区保险市场。同时积极引进银行业分支机构入驻我区,2019年引入了日照银行支行。引导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展产品创新,截至2020年9月底,累计完成各类涉农产权抵押登记业务3857笔,支持涉农贷款16.5亿元。完善农村产权“交易鉴证+抵押登记+银行贷款+政策担保+风险补偿+不良资产处置”的抵押融资服务链条,有效解决了“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切实盘活了农村的产权资产,打通了资金流向“三农”的重要通道。截至2020年9月底,累计完成各类涉农产权交易业务5184宗,实现交易额55.76亿元,涉及交易土地46.82万亩。督促全区金融机构不断改善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我区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3季度末,全区各项存款余额达343.22亿元,较2017年年底增加85.34亿元、增长33.09%;各项贷款余额达280.45亿元,较2017年年底增加81.95亿元、增长41.28%;其中,企业贷款余额达174.1亿元,较2017年年底增加38.09亿元、增长28%。研究制定了《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扶持奖励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应贷尽贷。积极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召开了全区银企对接会,达成意向对接金额4.97亿元。在全区推行建立了金融辅导员制度,为60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4.99亿元。稳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工作,目前,全区共有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互助业务试点,累计发生互助业务15笔,金额54.1万元。2018年,国科融资担保公司开展业务,截至今年3季度末,已与11家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融资担保在保责任余额8.21亿元,比年初增加3.08亿元、增长60.04%;融资担保在保责任户数184户,比年初增加82户。为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的三家企业新增担保贷款1900万元。

二、支撑保障情况。

(一)深化改革成效明显。持续推动流程再造,印发了《关于公布区区级政务服务事项中介服务项目清单的通知》,对涉政务服务事项中介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深入推进“一次办好”,逐项编制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推动行政权力、公共服务事项网上运行,实现平台系统全贯通、信息资源全共享和政务服务事项全网办。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许可事项划转工作,承接上级下放行政权力事项。规范梳理权责清单,持续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权责清单的时效性、准确性、合法性和规范性。印发了《市区区直部门(单位)运行流程再造实施方案》推进区级部门间办事流程再造,优化再造办事流程,绘制标准化的办事流程图。两次印发两批《区区直部门职责边界事项清单》,对职责边界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编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机构改革成果。印发了《市区区级机关职能运行评估方案》,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基层各部门全面履职到位。

(二)“双招双引”支撑有力。2018年,引进蓝城奔月小镇、浪潮大数据双创中心等重点项目28个,协议总投资约300亿元。2019年,引进中德物流“两国两园”、万海再生医学产业园、SVAC国家标准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概算总投资600多亿元。今年1-9月份,引进中通快递集团()智能产业园、央联万茂城等一批“十强”产业重点项目,概算总投资600多亿元,实现省外纳统项目到位资金75亿元。去年以来,先后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团队144人、科研院所项目11个,1名院士、6名部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1名泰山学者、14名博士来我区注册企业,1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新建院士工作站7家,科研院所合作平台7个,新成立研究院3个,3人获得第二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优胜人选称号,3人入选鸢都产业领军人才。今年一季度在全市“双招双引”考评中,我区被授予“双招双引”季度评比流动红旗。

(三)开放发展不断深化。今年1-8月份,我区进出口总额完成29.3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18.6亿元,同比下降13%;进口10.7亿元,同比增长45.2%。截止9月中旬,已新增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49家。1-8月份,区实际到账外资2934万美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个,其中新设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个。优化提升欧亚班列。中凯冷链公司先后开通了“至贵阳、至昆明、至乌鲁木齐”的铁路冷链班列。今年已累计发送冷冻畜牧产品约4.82万吨,货值9.63亿元,为150多家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提供铁路冷链物流服务。铁路冷链班列的开通,扩大了乃至全省畜牧产品及深加工食品的销售半径(由原先800公里扩大到了4000公里),并为冷冻食品远销缅甸、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物流支撑,下部公司将稳步推进铁路冷链物流运营,为农业对外开放打通国际冷链物流的大通道。

(四)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再造企业开办流程,推行“一件事、零见面、零成本、一日好”的企业开办“1001”全程网办模式。截至目前,已为3340余家企业免费刻制印章,节约企业成本180余万元。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实现一证准营。今年,为全市“企业开办、一业一证、一件事一次好”工作推进会提供现场观摩点。在全市率先启动政务服务领域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工作。创新告知承诺、模拟审批、并联审批和联席会议“三制一会”机制,推行“一事一策”,分类制定项目审批流程,提升全链条审批效率,申请材料精简40%以上,时间压缩到100个工作日以内,项目建设从“地等证”转变为“证等地”。通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被省商务厅誉为“疫情挡不住的外资项目”。推动帮办代办、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并联审批等措施,打通审批绿色通道,大幅度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建设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水电气暖实现“拿证即时通”。

(五)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本着超前设计的原则,高标准高要求,从2018年开始,对市政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新建及改造提升。开工新建6条下穿济青高速的道路,打通断头路、联通市区,实现中心城区道路畅通,完善城市主次干道网络及以外的支路,疏通城市道路网络,交通对外连通和内部微循环能力显著提升。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完成泰祥街等14条路街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配套建设相关电力管道、路灯、消防栓等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了城市排水排污能力,全面提升了城市整体承载力和综合品质。积极对接上位规划,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自行车绿道规划等各种上位规划,科学编制区排水专项规划、区给水专项规划。对市政管线一次配套到位,协调所有管线产权单位,新建道路时将各种市政配套管线一次性入地,杜绝后期马路拉链及蜘蛛网。同时注重细节,根据用地情况合理预留公交港湾、公共自行车站点等市政服务设施;以人为本,构建无障碍通行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层次不够高。传统产业仍是工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总量不够大,骨干企业少,品牌不够响,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充分。

二是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仍然存在。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特别是有厂区搬迁的企业,同时面临老企业搬迁和新项目建设双重压力,资金需求量大,融资难度倍增。部分重点项目缺少土地指标。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一期尚需650亩土地指标。

三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偏低。受去年恒天海龙、恒联浆纸等企业关停影响,我区(含经济区)2019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3.45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仅1.51%,较2018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四是外贸、外资面临困境。受疫情影响,外贸企业普遍面临上下游协同不畅、人工成本增加、资金周转紧张等共性问题,同时叠加中美经贸摩擦、世界经济下行等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1-5月份我区72%的外贸企业进出口是负增长。目前我区无正常经营的韩资企业;现存日资企业只有三家,且近期都无增资意向,利用日韩外资难度大。

五是随着国家环保、安全政策收紧,部分行业投资受限。如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持续推进,化工企业涉及增加品种、扩大能力等项目落地受限;铸造行业的技改项目多集中在不新增产能的环保类项目。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抓好“三区”共建。推进农综区核心区快速突破,做好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制度创新等各项工作,打造农业“新六产”示范区。推动高铁新片区快速提升,吸引商务办公、信息金融等产业入驻,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中央商务区快速起步,高标准完成片区规划,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力争年内启动建设。

(二)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以极翔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浪潮大数据双创中心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开展以“亩产效益”为重点的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实施新一轮50个技改项目。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企业“小升规”,集聚融合发展效能。

(三)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建立领导包靠、谋划储备、问题解决、考核奖惩四项工作制度。强化要素保障,高效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升项目服务水平,高效推进。全区筛选的175个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向上申报重点项目,争取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支持。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10

2013年,区经信委按照“抓转型、促升级,抓项目、促落地,抓招商、促增量”的工作思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集群化发展为导向,全区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规上工业平稳运行。

2013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50亿元,同比增长19.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95亿元,同比增长15%。

(二)工业投资稳步推进。

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00亿元,同比增长14.3%,完成重庆市级目标任务。全区确定的87个重点工业项目中,开工45个,开工率为51.7%;投产项目13个,投产率为14.9%;另有34个项目正处于前期推进阶段。

(三)工业园区态势良好。

工业园区新引进项目25户,入驻企业累计达到304户,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06亿元,同比增长20.19%,其中规上企业实现产值460亿元,同比增长18.55%;实现工业增加值161.9亿元,同比增长19.6%;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0.7亿元,同比增长9.2%;。

(四)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预计我区2013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77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为3.71%。完成重庆下达我区2013年下降3.7%的目标任务。预计“十二五”累计进度完成13.86%,达到预期目标,超额完成“十二五”总体目标任务16%累计进度。

二、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一)运行调度有力,保障工业经济稳中有升。

一是强化运行监管。围绕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要求,坚持“月调度、季分析”工作机制,进一步抓好了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保障了目标任务按时序推进。二是完善电力设施。全年未出现拉闸限电情况。永高电力专线、110kv玉清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红江机械110kv变电站已完成招投标,110kv三教站已确定建设方式,并进入设计阶段,电力设施建设基本跟上发展需求。三是保障用气需求。西永线正式启用;中卫主管网全面建成,现已进入试压阶段,中卫管线金龙阀室全面建成;三教配气站及东八井至三教管网建设投资计划已获得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批准,线路设计正抓紧进行。

(二)项目建设有序,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落实“项目建设推进年”各项措施,确定了87个重点工业项目,制定了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办公制度、重点项目建设定期推进会制度、区级领导重点项目推进督导制度、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等四个制度。87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76.92亿元,中捷数控、永高塑业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二是扎实推进退二进三。新泰机械和海通机械完成老厂区土地招拍挂,西源凸轮轴已完成新厂房和办公楼建设,紫光化工、金翔化工2个化工企业已完成统一规划、正准备进行土地整治,重庆液压、飞达机械已完成资产评估。三是有序开展项目备案。积极帮助和支持企业技改升级,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完成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41个,总投资12.97亿元。

(三)集群培育有效,推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一是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数控办专业招商优势,制定了永川区工业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方向,选派了3名年轻干部到市经信委挂职,负责对接市经信委,争取支持,形成招商合力。成功引进了香港力劲机械、台正数控机床产业园等项目。全年工业园区新引进项目25户,入驻企业累计达到304户。二是培育“小巨人”。筛选确定了“五十百亿级”培育企业,建立了区领导联系“五十百亿级”企业制度,开展与联系企业“手拉手”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助推了企业健康发展。50户重点企业预计实现产值368.5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 56.7%。三是壮大产业集群。围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金属冶炼及压延、造纸及纸制品等4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壮大园区产业规模。工业园区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06亿元,同比增长20.19%,其中规上企业实现产值460亿元,同比增长18.55%,占规上工业产值的70.7%;实现工业增加值161.9亿元,同比增长19.6%;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0.7亿元,同比增长9.2%。

(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工业经济竞争能力。

一是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指导企业开展技术中心建设,技术创新项目申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组织新泰机械、源通电器等企业申报重庆市技术创新指导性计划项目23个;获批飞达机械、新康洁具等重庆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推荐申报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企业3家,重庆中小企业研发中心企业5家;组织企业申报“重庆三个一百”重点新产品项目35个,指导企业申报认定知名商标12个。二是加强用能监管。进一步强化了工业节能,从源头上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发展,突出抓好了化工、建材、电力、造纸、焦化等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工作,对20个技改项目实行了节能审查,对年综合能耗在3000吨以上的15户重点用能企业实行目标责任制,下达了目标分解任务,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标准。15户重点用能企业预计节约标准煤3.6万吨。三是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推进了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工作。完成了渝澳建材机立窑主要设施设备的拆除;永福煤焦、渝西纸板厂等2户企业成功申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市政府已经下达目标任务;宙原机械、飞达机械、永川豆豉、石油化工、宙原机械等4户企业申报国家关闭小企业(原址)计划。

(五)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城乡统筹信息化建设。

一是云端智能城市建设工作。完成td基站建设214个,gsm基站建设456个,正在建设td基站117个,gsm基站17个,覆盖城区、园区、镇街等区域。完成卫星湖街道、陈食街道、吉安镇等19个镇街信息化示范镇平台建设,进行1对1现场农信通专员培训300余次,提升各镇街的政务易活跃度,提升了相关镇街的政务易活跃度。二是云端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协助永川电信分公司对智慧社区工作人员配备了专用手机客户端,对社区信息员进行了操作培训。完成了城区未试点和大安街道办事处、卫星湖街道办事处、陈食街道办事处的11个社区居委会平台搭建前期所需资料收集,为智慧社区平台的建设做好准备。三是两化融合工作。与和平源科技公司和浙江高格软件公司共同举办了两化融合论坛活动,指导和跟踪了60多户企业产销存和财务管理等信息化软件使用工作,推进了企业两化融合进程;组织了航凌电路、西源凸轮轴、红江机械、理文造纸、新泰机械、永锻机床等重点企业加强与重庆cio协会、两化融合促进中心的合作与交流。

(六)强化监管排查,维护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加强安全监管。签定了电力、天然气、民爆、通信行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组织开展了民爆销售企业、电力、天然气、通信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和安全大检查,开展了餐饮及特种用气场所天然气安全专项治理。共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排查4次,排查安全隐患95处,整改95处,确保了安全生产零事故。二是化解难题。进一步细化了委领导接访群众安排表,实行委领导定期接待群众ab角制度,制定了委领导轮流接待群众和集中接待群众的工作制定。委领导共公开接访和约访201件次,接访和约访群众20__余人次,解决各类问题120余件次。同时,按照“事要解决”要求,对涉及我委的积案和突出问题,坚持做到“五个到位”,全力做好化解和疏导工作,先后妥善化解了乡镇企业供销公司职工、昊升公司职工问题和乡镇贸易货栈职工安置问题。对较为复杂、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澳建材公司职工群体、235库退休职工等问题,切实做好了稳定工作。三是做好民生工作。大隆二线、凤陈二线、胜科线已建成投投运;永荣自供区电力改造移交工作已完工;城区弃管小区电力设施改造工作,已整改了15个小区23台变压器、线路和配电设施,使3087户居民用上了稳定、安全的放心电;农网改造线路已全面启动,投入了资金4145万元完成了高压线路94公里,低压线路403公里改造工作。完成全区农村天然气供区划分工作;永川15公里“中卫-贵阳”天然气管道已全面建成;一环路城区民用天然气管网有效推进,新装农村天然用户5216户,城区6165户,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七)加强机关建设,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开展示范活动。开展了“党员示范科室”创建活动,在各科、室、办、中心评比命名一批共产党员示范科、室等并授牌;评选表彰了10名优秀干部职工,进一步调动了机关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开展教育培训。组织各镇、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以及相关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200余人开展了“民营经济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暨企业管理与资本运营”专题培训,优化了各级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家的知识结构。组织干部职工到新泰机械专题学习了智能机床运行原理和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开展廉政教育。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了廉政教育警示片、《雷峰》等影片。与重庆新泰机械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庆七一·廉洁文化进民企”党课培训,邀请了区检察院领导作了《培育民企廉洁文化,促进科学健康发展》廉洁教育专题讲座,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廉政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总量小。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只有277户,预计全年产值650亿元,户均产值2.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实现产值在重庆所占比重分别仅为5.56%、4.14%,与周边的区县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二)要素保障难。110kv红江站、三教站建设缓慢,110kv港桥站尚未启动建设,凤高线、西源专线未如期完成,直接影响项目竣工投产,如永高塑业、特川建材、航丰机械、渝西钢铁等企业因电力需求不能正常满足致使未能正常 达产。凤凰湖g 区天然气环网建设启动缓慢,导致海通公司等企业不能按时投入运行。

(三)企业成本高。调查显示,劳动力价格(从去年5月1日起永川区最低工资由750元升至1050元,2013年电子行业普工工资上涨15%,机械电子行业普工工资上涨18%)增加20%,原材料增加10%,能源、物流等要素成本急剧上升,多数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四)新增亮点少。因市场、资金等原因影响,部分业主建设积极性不高,项目建设推进缓慢,如富胜科技(台川橡塑)、上丰管道、峰光汽配、兆际科技等项目已接地,但建设进度缓慢或没有开工建设。今年新建成投产的工业项目仅10个,且没有新增入统规上企业,新的增长点未形成。

(五)产业层次低。“4+1”主导产业支撑能力不足,4大主导产业产值仅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59.66%,其中机械装备产值占规上企业产值的16.38%,电子信息产值占规上企业产业的9.97%,纸及纸制品产值占规上企业产值的18.79 %,金属冶炼及压延产值占规上企业产值的14.52%。本地企业配套能力差,产业链没有形成,煤炭、钢铁、建材等传统资源型产业支撑永川工业经济半壁河山,产业结构不合理。

(六)创新能力弱。全区2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6家,企业内部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不到20%,能够承担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仅占规模企业的10%。加之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总体数量较少,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四、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2014年,区经信委将按照“稳中求进、进而求质”工作要求,按照“141”工作思路,即围绕建设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目标,狠抓运行调度、产业培育、项目建设、城乡统筹信息发展四项重点,全力营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年度目标。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0亿元,增长10%;增加值210亿元,增长10%;计划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44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下降3.5%。工业园区总产值达到625亿元,增长25%,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增长29%;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亿元,同比增长5%。

(三)工作措施。

1.围绕目标,全力打造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结合“4+1”产业定位,巩固汽摩、柴油发动机及零部件、石油井口机械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数控机床整机及零部件产业,打造重庆市数控机床产业基地,推动机械装备产业上档升级。进一步壮大笔电配套产业,培育发展智能家电、数码相机、手机等终端产品,做实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拆解与预处理、再生资源和废物无害化处理三大产业体系,改造提升黑色金属冶炼产业,做大做强再生铝、再生铜等金属冶炼及下游压铸加工、再制造等产业。大力发展牛皮箱板纸、高档生活用纸、涂布白板纸、中高档书写印刷纸及办公用纸,改造提升造纸及纸制品产业。2014年,4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在规上企业产值中占比达到70%,进一步夯实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基础。

2.突出重点,培育大城市建设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1)强化运行调度。一是加强工业目标运行调控。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运行监测监控,定期深入镇街、园区、企业开展调研,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月度调控目标,加强产能调度。同时,帮助企业狠抓生产、拓展市场,促进销售稳定增长,确保规上企业实现产值720亿元。二是加强要素保障供给。进一步加大供电供气部门协调配合力度,着力推进110kv红江变电站、220kv城南变电站、110kv塘湾变电站建设、110kv莲花变电站、110kv三教变电站和110kv港桥变电站等供电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凤凰湖南部延伸线、三教工业园输气管线建设,促进中贵输气管线渝西支线建成并尽快投入使用。着力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畅通融资信息,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全力保障企业发展电气和融资需求。三是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多方筹集资金,有序推进城区无人值守变压器改造工程,全年计划投入改造资金1.3亿元,改造无人值守变压器205台。做好永荣、红炉片区供区改造移交后续工作,继续做好农村电网改造工作,计划改造农革电网线路400公里。做好农村天然气供区划分后继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切实加强农村天然气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农村天然气安全知识普及和安全宣传工作,提高农村民居生活质量和保障安全。

(2)狠抓项目建设。一是做好“退二进三”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退二进三搬迁步伐,力争重庆液压机电公司、跃进机械厂搬迁项目开工建设,完成紫光化工、金翔化工、兰科化工环保搬迁原址环境整治和规划工作。二是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加强与各工业园的沟通协调,定期清理签约未建项目情况,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土地、资金、供电、供气等要素问题,确保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形成梯度推进、滚动发展的项目建设机制。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定期调研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及时更新重点项目储备库。加快香港力劲机械、“圈区管理”再生资源加工、东方科力整机项目、台正数控机床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增长点。2014年,力争新开工建设项目50个,新竣工投产项目30个,新投产项目实现产值25亿元。

(3)提升产业层次。一是注重资源节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力度,续续做好飞达机械等4户关闭小企业工作,完成永福煤焦主体设施、设备拆除工作。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企业、群众的节能意识。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标准,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确保节能降耗达到要求。二是培育产业龙头。围绕“4+1”主导产业,全面掌握企业发展潜能,筛选确定行业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引进布局上下游相关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发挥数控办专业招商优势,突出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招商方向,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整机企业。鼓励企业技改升级,以新项目入驻、建成投产和企业技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力争新引进项目5个,工业招商引资突破5亿元,工业利用外资突破2.5亿元;培育20亿级企业2户以上,10亿级企业15户以上,5亿级企业20户以上。三是提高创新能力。整合科技资源,形成一批面向行业和区域、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测测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做实做强凤凰湖院士工作站和文理学院金属材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探索建立区校共建先进智造技术研究院。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2014年,申报市级技术中心2家、市级中小微企业研发中心2家,市级技术创新项目(重点新产品)立项15项以上,r&d投入强度同比提高30%,达到6.5亿元。

(4)加快信息化发展。一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配合移动公司做好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电子政务提升工程、信息兴农工程、物联网示范工程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完成全区未试点4个镇街、行政村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 设。重点打造13-15户信息化应用涉农企业,实现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实时价格行情、市场动态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购销对接,打造农产品“产-供-销”的商贸信息化平台。二是推进“两化”融合。继续组织好新泰机械、西源凸轮轴、飞达机械等10户装备制造企业与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中心交流与合作,与普拓科技公司合作举办两化深度融合专题论坛,邀请专家专题讲解两化深度融合相关专业知识,引导企业自身强化信息化建设意识,加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三是智慧社区建设。加快建成“智慧社区平台”,完成大安街道办事处、卫星湖街道办事处、陈食街道办事处的5个社区居委会平台搭建,利用本平台建成社区便民服务网站、社区政务数据中心、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综治网格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社区附件的配套功能,强化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指导工作,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使用能力。

3.优质服务,当好亲切贴心的“娘家人”。

(1)营造和谐环境。进一步加强民爆、天然气、供电、通信行业的安全监管,切实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扎实开展好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以干部社区日、干部大走访活动为载体,收集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疾苦,妥善处置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案件,努力化解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11

目前,国内一些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先行先试,智慧园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2012年,中关村将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空间信息与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科技金融资源、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整合,促使中关村向智慧园区全面转型。今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暨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项目”投入应用,运用RFID、云服务等构建了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体系,从“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三个角度对园区内的人、车、物等资源以及媒体资料等虚拟资产实现了全方位的监测与管理。

一、软件谷打造智慧园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软件谷而言,智慧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部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将南京打造成为“人文绿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软件谷的建设初期,法国凯捷公司对园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高端策划和顶层设计,提出将软件谷打造成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软件谷综合竞争力。

2.智慧园区的建设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ICT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海量运算能力,提高区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因此,智慧园区的打造必须建立在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上,新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将会构建起园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园区形态。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将会为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必将对今后软件谷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智慧园区建设是软件谷“二次创业”的迫切要求

对于软件园区而言,第一次创业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优美的生态、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体制机制等优势条件,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进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第二次创业需要以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核心是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园区建设上走在前列,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园区发展要素和资源,创新管理手段与措施,减少运营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契机,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国内外诸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现状

1.建设规划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南京)软件谷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绿色、低碳、智能”软件谷;以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引领发展,加快云技术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工业设计、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超级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三网融合产业园、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基地。

2.建设目标

以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软件园区为目标,优化顶层架构设计,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化建设模块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巩固与提升,实现“政务工作公开化、园区服务网络化、数据资源共享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体系建设标准化”,高标准建成“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智慧园区。

3.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目前软件谷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有 IBM 润和软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中兴通讯全球云计算中心、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江苏虚拟软件园、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紫金(雨花)科创特区云端虚拟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可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4.正在搭建的体系架构

软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专业园区,并积极搭建“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架构,即: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设的“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等三大平台。

(1)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软件谷的基础云平台,今年年底将正式建成,未来将承担为谷内各类软件企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功能,也是软件谷建设智慧园区的核心技术依托。该中心主要建设云服务和云应用两个平台。云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后,计算能力将达200万亿次、存储规模将达PB级,后续超算性能指标还将扩展到千万亿次以上计算能力和EB级别海量存储规模。云应用平台则提供创业孵化应用云、培训应用云、研发测试应用云、政务应用云、治安应用云、环保应用云、交通应用云、教育应用云、医疗应用云等业务。

(2)“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该平台主要引进智慧产业领域内的高端企业,聚集智慧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对智慧产业进行顶层方案规划和分模块设计,研究适应软件谷产业特点的智慧园区架构和产业链等各个方面,开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警务、智慧环境、智慧电子商务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完整的智慧产业链条。位于软件谷A8地块的楚翘城项目是软件谷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与南京电信的合作,楚翘城从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服务都贯穿了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运营的成本,达到商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工作高效化。

(3)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整合谷内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资源,打造一体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孕育孵化载体,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产品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等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为谷内企业在大数据、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尝试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强大专业的后台支持。

(4)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该平台汇聚谷内所有行政资源,负责制定信息化工作规划、分解年度目标、安排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组织人才培训、交流发展经验、开展绩效评估等工作。软件谷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软件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任务跟踪和工作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高效推进。同时,设立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行政管理、企业服务、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特点,全面负责“管委会—职能局或专业园区—企业”三级信息化建设与指导工作。

三、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规划

1.三大策略推动智慧园区发展

一是抓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通讯、移动互联、游戏动漫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产业,着力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抓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紫金科创特区、创业创新城和中以智慧园等一批载体,大力推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产业园建设。三是抓“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积极做好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形成集聚优势。

2.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建立惠及企业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部署针对园区的网络解决方案,建设简洁、可靠、高性能的园区网络,基本实现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和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各类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提升宽带互联网省际、国际的出口能力,建设全市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与网络监测预警,加强对重要设施的保护,建立应急通信保障机制。

3.积极推进三大功能应用

一是加快推进网上企业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库,定向各类扶持企业的政策、信息、资源,实现从项目准入手续办理、专项申报材料评审、统计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财税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块建设,将谷内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楼宇资源和招商条件等信息全部入库联网,根据招商对象的实际需要,在第一时间为其寻找符合条件的落户资源。三是加快企业与园区的社区媒体交流平台建设,及时汇总谷内企业对园区发展和政策服务的具体诉求建议,及时有效准确互动,有针对性地提升环境建设和政务服务水平。

4.丰富业务支撑平台

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12

__年,苏州市规划局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江苏省住建厅的关心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三城”总目标,突出规划引领,加强规划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各项工作任务都取得了新进展。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规划编制先行,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1.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深入推进各层次规划编制和研究

编制《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是2013年首要工作任务,该项工作于2013年7月启动,前期的《苏州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苏州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和《专题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已有序推进。围绕建设“一核四城”的目标,抓好太湖新城、高铁新城、苏相合作区等重点片区的规划,完成了太湖隧道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选择,确定了太湖隧道的线位和建设时序,完成《苏州高铁新城片区总体规划》并报苏州市政府批准,完成苏相合作区东部片区控规和相城区北桥片区控规编制工作。在已批准的新一轮太湖度假区总规基础上,积极推进度假区中心区控规修编工作。做好市政府重点项目、实事工程规划工作,完成了《虎丘湿地公园详细规划》、《虎丘地区综合交通规划》、《虎丘312国道以北地区城市设计》并报市政府批准,开展了《虎丘正山门核心区域整体设计》和《虎丘老街整体策划及方案设计》,完成了梅巷老新村改造控规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修编工作以及城市规划区内乡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梅巷地块调整》、《吴中区越溪副中心控规调整》、《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尹山湖地区)》、《苏州市尹山湖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市政府批准,完成了《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3—2015)》和《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苏州市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了市域轨道交通线网的规模与布局方案,以及实施时序和近期实施计划等。为加快吴江撤市设区后融入中心城区的进程,完成了《苏州中心城区与吴江区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为构建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完成了《苏州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20__~2020)》及高新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组织开展太湖新城有轨电车规划,整合吴中、吴江城市轻轨、公交与有轨电车站点,形成太湖新城的公共交通体系。立足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生态规划的尝试,开展高新区生态总体规划、高新区科技城智慧谷生态优化规划、太湖新城创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抓住第九届江苏省园博会在苏州举办的契机,完成了园博会概念方案规划,为推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先进理念与技术提供良好的平台。

2.以推进镇村规划工作为抓手,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获批国家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镇村规划工作。先后完成了《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总体规划》、《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总体规划局部修改(20__-2020)》、《吴江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以及相城区黄埭镇黄埭片区、黄埭镇东桥片区、望亭镇望亭镇区、高新区通安老镇(含树山地区)等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论证和报批工作。按照建设“美丽镇村”的总要求,部署开展新一轮苏州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组织开展了市区(含吴江)共计35个镇(含涉农街道)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指导了4个县级市的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督促各县市加快推进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目前,市区镇村布局规划已全面完成,并通过江苏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张家港、常熟已全面完成,昆山、太仓基本完成。为切实指导71个试点村庄开展工作,引导当地村民在新建、改建民居的同时,保持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和特色,提升村庄整体建筑风貌,我局对试点村的农房建设提供了20套精选方案。

3.以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根据住建部批复设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的要求,为探索新时期名城保护工作新思路、新做法,破解名城保护工作难题,完成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该规划已通过省政府批复同意,将成为我市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依据。同时,进一步加大古城保护力度,完成了《天赐庄片区保护规划》,加紧推进《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吴中区木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金庭镇东村保护规划,会同市文物局联合开展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活动,常熟市古里镇和吴中区杨湾村、三山村、东村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七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有效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会同文物部门开展了全市传统聚落(镇村)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工作,对全市102个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资源的镇、街区、村落(社区)进行拉网式排查和总体评估,建立保护建议名录,努力做到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

二、加强规划管理,引导城市有序建设

1.依法行政,维护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

2013年,我局(包括新区、吴中、相城、太湖度假区办事处)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395份,总用地面积3365.4万平方米;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512件,总建筑面积2832.4万平方米;核发建设工程许可证945件,总建筑面积3243.6万平方米。受理私房翻建报批材料35份,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份,批准建筑面积1026平方米。按照住建部 稽查办的要求,对住建部20__年4-11月卫星遥感图斑254个项目和20__年11月-2013年4月规划遥感督察图斑215个项目进行核查,对涉及的违法建设依法进行处理并通报警示,切实把卫片督察作为提升苏州市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抓好抓实。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严肃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将三个城区新城、高铁新城、滨湖新城及市区主干道沿线作为重点监管区域,将房地产建设项目纳入跟踪管理重点项目,做到及时跟踪,发现违建行为及时制止、纠正、整改、处理,有效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全年共发出违法建设查处通知单281份,其中立案处理112件、有证结案5件、移送城管部门118件,结案率达83.6%,创历年新高;累计作出各类违法建设行政处罚决定的308件,违建面积80.7万平方米,已结案283件,另15件已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积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重大行政处罚案件,严格执行重大处罚案件听证制度,全年对28起拟做出重大行政处罚的案件举行了听证会,并按规定对82起重大处罚案件处罚决定报市法制办备案;了10起行政诉讼应诉活动和16起行政复议答辩;审核违法建设案件282件,组织会办违法建设案件43件。移送强制执行协作案6件,移交违法建设41件案件,发出违法建设认定回函52份,有效避免执法真空的出现。

2.建章立制,强化规划精细化管理

加强规划立法和技术规定制定,完成了《苏州市古村落保护条例》草案并通过市人大审核通过,省人大批准,于2014年1月1日施行,修改完善《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并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完成了《关于加快苏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并于2013年10月1日施行。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停车配建规划审核和核实的通知》,完成了《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苏州市实施细则之一“指标核定规则”(20__年版)》的补充修订工作。强化规划管理精细化,出台了新的规划公示制度办法,优化了建设项目批前、批后公示程序,对建设项目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时进行审核,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审批管理系统的内容和建设项目管理审批数字化资料。针对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苏州市实施细则之二“日照分析规则”实施以来在日照分析方面存在的新问题,通过完善规则,堵住管理漏洞,有效杜绝了开发商的违规行为。同时,高度重视对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完成了“两山一镇”环境整治生态提升工程规划,完成了苏州市人民路沿线重点地块规划研究、人民路综合整治道路交通规划和总体设计及人民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沿街建筑界面整治及重点地块城市设计,凸显人民路作为苏州第一路的重要性。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街景整治工作,与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共同完成了《苏州老城区街景整治导则》,配合完成了吴中西路、带城桥路、十梓街以及桐泾南路街景整治规划方案。完成了《高新区狮山路沿线空间形态设计》。

3.积极配合各项重点工程,提供优质高效规划服务

积极服务好虎丘地区综合改造、“两河一江”综合整治、石路商圈西扩、虎丘湿地公园、天赐庄地区改造、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古城墙修复、解放新村、梅巷片区危旧房解危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以及居民家庭“改厕”等重点工程,全部实行专人负责,开通“绿色通道”,主动跟踪,积极提供优质高效的规划服务。同时,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划服务工作,完成保障房地块配套教育设施的优化工作,配合研究确定保障房地块规划方案设计招标、优化和审批各流程方案。配合做好费家村地块、虎丘C北地块定销房的规划方案完善优化工作。服务好老新村改造及改厕工程,配合完成了三元三村、西园路9号房修、市政、绿化工程招标工作,完成友联一村等22个小区房修工程招标。配合已开展剩余可改厕的约4200户居民家庭个案改造工作。

三、推进“智慧苏州”建设,发挥规划展示宣传职能

1.做好日常规划测绘和信息化指令性项目工作。完成并验收了20__年规划测绘和信息化指令性项目10个,剩余的航摄项目及与航摄有关的项目因天气和空中管制等因素影响被迫延期,目前正积极协调督促项目承建单位尽快完成,争取早日验收。完成了20__年宿迁对口支援项目的验收。2013年共安排规划测绘和信息化指令性项目15个,完成验收1个,其他项目已签订合同,进入实施阶段。

2. 推进“智慧苏州”建设。为有序推进我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指导规划测绘工作和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完成了苏州市规划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并报市政府批准。同时,开展“数字苏州”建设,就“数字苏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按照责任分工,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数字苏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顺利实施。

3.完善苏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苏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是“数字苏州”和“智慧苏州”的基础,是市政府和市信息办重点支持项目,市规划局积极保障好该平台的运行工作,并为50多个相关部门提供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同时将共享平台成果全面推广应用到常熟、昆山、张家港等市县,初步建立了大市范围统一基础地理共享平台,为下一步实现大市范围基础地理数据共享 的互联互通打下坚实基础。

4.充分发挥规划展示馆的城市形象宣传窗口职能。为进一步发挥规划展示馆展示城乡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窗口作用,自2013年2月1日起规划展示馆闭馆,开始新一轮布展改造。目前,新一轮布展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原规划展示内容基础上增加了苏州市综合成就展、“一核四城”规划展、大运河遗产展示等内容,丰富了规划展示馆的内容,提升了规划展示馆的窗口职能。

5.注重对城市形象的宣传。一是圆满完成了“李光耀世界城市奖”的申报和接待提名委员会来苏考察工作。该项工作由苏州市政府主导,市规划局牵头,经过市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苏州市获得了2014年“李光耀世界城市奖”。二是完成苏州市十大优秀公共建筑评选工作。该项工作历时3个月,经过广泛宣传,得到市民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最终根据专家及广大市民的投票,苏州博物馆新馆等十大建筑入选苏州市十大优秀公共建筑。

四、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沟通水平

1.按时、高质完成办理“两会”建议提案工作。2013年我局共承办74件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公室做好登记、交办、催办和协调工作,拟定办理计划、定期督办、时时跟踪、信息反馈,保证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确保圆满完成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满意率仍达100%。同时,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回头看”工作。

2.积极做好工作。通过做好工作,有效缓解基层矛盾。同时加强回访,对举报问题进行反馈和沟通,避免矛盾升级。全年共接到群众举报304件,政府信息公开咨询319件,“寒山闻钟”论坛咨询投诉471件、12345便民服务中心举报109件,“中国苏州”公众信箱167条,局网站局长信箱237件,在全局的努力下,做到了件件有答复。

3.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指派专人负责政务公开具体工作,把需要公开的内容分门别类,通过政府公报、媒体、网站、服务中心和规划展示馆等公开载体进行公开,并依申请向需要了解规划或具体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公开的内容,切实方便单位和群众知情、参与、办事,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落到实处。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92条,申请信息公开48条,依申请受理答复39条,政府信息公开咨询数1265条。做好我局档案尤其是业务规划审批资料归档工作,完成了1991年—20__年文书档案进市档案局工作。

五、抓好党建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各级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指示要求,突出“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扎实抓好教育、制度、监督等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注意紧扣基本环节,系统抓好反腐倡廉教育,继续坚持集中教育、随机教育、个别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尤其注意节假日前专门进行集中教育,并通过具体抓、抓具体,使我局党风廉政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