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交部发言人

外交部发言人

时间:2022-08-05 07:34:53

外交部发言人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1

11月19日,在北京朝阳门南大街2号的外交部大楼里,例行记者会的主席台上多了一张新面孔,甜美优雅的微笑、干练利索的着装、落落大方的谈吐,年轻的新闻司副司长华春莹成功上演了首次“新闻秀”,成为自外交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第五位女性发言人。

“迎春花”主持会

出生于1970年4月的华春莹,被大学同学昵称为“迎春花”,因为这是她名字倒过来念的谐音。名如其人,华春莹11月19日虽然第一次主持新闻会,但表现得镇定和从容,脸上一直挂着淡淡的灿烂微笑,让人想起温暖的迎春花。

这场会,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华春莹一共回答了10位中外记者的提问,其中不乏敏感问题,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后首次出访选择亚太地区、美国与缅甸关系改善是否威胁中国、十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化、中日关系等等,华春莹侃侃而谈,从容不迫。

在此次会之前,华春莹已经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在11月1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洪磊在回答完记者提问后,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秦刚对外了华春莹为新任外交部发言人的消息。

秦刚介绍说,华春莹从事外交工作20年,曾在欧洲司以及欧洲和亚洲地区工作,有着丰富外交经验和良好沟通能力,是出任外交部发言人非常合适的人选,相信她会和媒体记者相处融洽,合作愉快。

当天,华春莹也第一次出现在媒体面前,精干的短发,一袭深色的套装。华春莹的自我介绍,与一般发言人的首次亮相不太一样。她说,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处在一个深刻调整的时期,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

她深情并茂地表示:“我将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我也期待着与大家进行真诚的沟通、平等的交流、良好的合作,为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信任和合作做出积极努力。”

这番真挚的话语,立刻赢得了媒体的好感,各大报章纷纷报道,很多网友也在微博等社交网站上热议,不少人纷纷留言评价说,“气质不错”、“长相甜美”,期待今后能多在新闻场合见到她。

工作中的“拼命三郎”

华春莹成为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的第27位发言人、第五位女发言人。外交部自1983年首设新闻发言人,是最早设立固定新闻机制的中国政府部委之一,发言人也在不断变换。

2009年以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变换比较密集,几乎达到每年一次,今年甚至是一年两次:2009年2月,马朝旭接任刘建超出任发言人;2010年10月,洪磊接替秦刚亮相;2011年8月,新增发言人刘为民;2012年1月,马朝旭出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秦刚回国接任新闻司司长并担任发言人;4月,发言人姜瑜出任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下半年,刘为民出任中国驻美国使馆公使衔参赞。

如今,随着华春莹的亮相,外交部发言人再度回归3人:新闻司司长秦刚和副司长洪磊、华春莹。

曾有外国记者分析说,女性代表中国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女性能给一个国家更好的外貌和形象,“女性说话很软……长相很得体,讲话很好听,这些都是能在国际上给中国加分的。”有专家指出,选用女性新闻发言人,是中国实行“刚柔相济”政策,加大对外沟通能力。

华春莹是江苏人,1992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在她的工作履历中,和欧洲算是颇有缘分。早在1993年,她就进入外交部西欧司工作,之后在新加坡使馆工作4年,1999年至2003年,她再度回归外交部西欧司,担任三秘、副处长,此后她开始了一段长长的欧洲生涯,在中国驻欧盟使团工作了7年,其间逐渐晋升至参赞。

2010年,她奉命回到北京,出任外交部欧洲司参赞;而今年8月,华春莹升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接替姜瑜的工作。

有曾经和华春莹在欧洲打过不少交道的媒体记者评价说,华春莹虽是女士,但工作中一点不输给男性,她特别投入、特别勤奋,兢兢业业,每有重大的中欧外交、外事访问,她经常加班加点,属于典型的“拼命三郎”,以至于有时候访问一结束,她就病倒了。

学生时代就擅长主持

如今站在会主持台上的华春莹,其实学生时代就常常主持和策划各种活动。她家位于淮安市淮阴区(原淮阴县),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踏实用功、成绩不错。

据江苏当地媒体的报道,淮州中学副校长,曾任华春莹高二、高三年级班主任的高从平介绍说,华春莹父亲是原淮阴县纪委书记,母亲是淮安市清河区政协原副主席,华春莹跟妈妈姓。

高中时代的华春莹留着短发,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同时还是学校学生会主席,策划和主持了许多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

不过,给高老师印象最深的,却是华春莹悄悄组织的一次活动。那是1988年高考前夕,当多数学生在为高考做最后冲刺时,华春莹找到班主任,说想搞一场足球对抗赛来放松一下同学们紧张的气氛,她自己也很喜欢踢足球。班主任出于各种考虑没能同意,可是倔强的华春莹没有放弃,她背地里悄悄组织了那场比赛。

高从平告诉媒体,华春莹大气,平时做事沉稳,考虑问题周到。1988年她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南京大学英语系录取,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不过,由于工作繁忙、常年驻外,华春莹后来很少有时间回到家乡和母校。

对母校来说,出了一位代表一国外交的新闻发言人,则让人不胜欣喜,淮州中学的校园里专门挂出了“热烈祝贺我校毕业生华春莹成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条幅。

安静女生很有主见

而在绿树成荫、人才辈出的南京大学,华春莹度过了4年美好的大学时光,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也对她记忆深刻。

已经退休的金筑云老师,曾经在华春莹大一的时候担任精读课老师。据江苏媒体报道, 金老师说,看到报纸上登的新任女新闻发言人照片,她一眼就认出了华春莹,觉得她笑起来还是和以前一样,很恬静。

“华春莹给我印象很深,她性格安静,很斯文,对人很有礼貌。”金老师说,任何时候看到华春莹,她总是安安静静的,“我印象中,当时华春莹的学习并不是数一数二的,也就是中上等吧,但她很有主见,独立性很强,学习也比较用功”。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周丹丹老师,不仅是华春莹的大学同班同学,还是一个宿舍的舍友。她告诉媒体,当看到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首次亮相的新闻,一眼就认出了昔日的老同学。她说:“(华春莹)没怎么变,比大学时更漂亮了,那时戴眼镜,现在不戴眼镜了,眼睛显得更美,更有神。”

周丹丹还记得,她们当时住在南大南园的8舍。宿舍里一共8个女孩,大家都叫华春莹为“迎春花”,因为她的名字倒过来正好是“莹春华”,生日也正好在4月。

“我们熄灯后也经常开卧谈会,交流遇到什么感情问题啦,什么烦恼的事啊,华春莹总帮着分析,出点子,而且总说得头头是道。”周丹丹说,“当时,我们都觉得华春莹的志向很远大。宿舍里,她是4年中唯一没谈恋爱的。她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学习特别认真,笔记记得很细。”

周丹丹说,“我们上一届,也就是87届,有4个男生被招进了外交部。”但88届就华春莹一人进入外交部。

四朵“金花”各有千秋

据《外交十记》记载,钱其琛是外交部的首位新闻发言人。外交部发言人不是终身制,目前由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

在历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中,钱其琛、齐怀远、马毓真、李肇星、吴建民、陈建、沈国放、朱邦造、孔泉、秦刚、刘建超、马朝旭是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其中,秦刚是唯一先后两次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的。

在华春莹之前,外交部先后有过4位女发言人,分别是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和姜瑜。由于年代的关系,前两位女发言人的公开资料很少。而后两位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李金华祖籍河北黄骅市,1932年9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在天津长大,曾就读于天津耀华中学。她小时候遭遇家庭不幸,一直靠寡母、兄嫂养大。1949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3年毕业。

22岁那年,李金华被分配到新闻司前身的外交部情报司图书资料室工作。从那时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四十余载的外交生涯里,李金华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在新闻司度过的。

李金华曾先后供职于中国驻巴基斯坦、智利大使馆,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在圣地亚哥中国使馆,她对调研工作的内行,对使馆新闻业务的驾轻就熟,流畅的文笔,无可挑剔的口才使她深得时任大使的器重和赏识。

1987年,经过严格的挑选,李金华成为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以来的第七位发言人和第一位女发言人。1987年至1991年间,李金华在外交部数十次例行的新闻会上亮相,唇枪舌剑之中,阐明中国政府外交政策和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

告别发言人的席位之后,李金华被任命为中国驻新西兰大使,成为新中国第二位派驻大洋洲国家的女大使。她的丈夫袁世垠也是中国一位资深外交官。

和李金华一样,范慧娟的一生也都献给了外交事业。她祖籍浙江宁波,1935年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26岁那年她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在经历了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外交部新闻司、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等工作之后,范慧娟以新闻司副司长身份,出任第11位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第二位女发言人。1993年12月,范慧娟被任命为中国第五任驻爱尔兰大使。

相比前两位,第三位女发言人章启月来自地道的外交官家庭。她1959年10月出生于北京,父亲章曙曾出任过中国驻比利时、驻日本国大使,以及中国驻联合国政务参赞,母亲薛润吾也曾在外交部干部司工作。

章启月于1999年1月26日接任外交部发言人,当她首次在世界各国媒体面前亮相时,人们为她的年轻和出色发出惊叹。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2

[关键词]中美外交部发言人语篇 元功能理论 “棱镜门”事件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23-02

“棱镜门”事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监听事件,受到了世界各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围绕这一事件产生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语篇,为揭示语言使用规律与策略、探究语言形式背后深层社会意义的建构规律及社会关系维护的运作模式提供了崭新的研究素材。

新闻发言人语言指政府、企业等的发言人代表所属机构在新闻会上发表观点及回答记者提问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最重要的特点是在看似简单的语言形式背后蕴藏着复杂的国家、企业利益及外交关系。因此,只有新闻发言人严谨、恰当地使用这种语言,才能成功实现沟通目的。

从语言的元功能理论来看,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就是一个完整的语篇,要实现对这一语篇模式的理解,不仅要理解其表层意思,也要去领悟语篇内部的深层含义。韩礼德(1971)指出,每一部作品都体现了作者个人对语言功能多样性的探索,因此,对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来进行。这样,以外交部发言人对一个记者所提问题的回答为语篇单位,笔者通过网络下载中美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关于此事件的语料各20篇作为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及美国白宫网站http://whitehouse.gov/),运用三大元功能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丰富功能语篇分析的研究范围与途径,也能够揭示外交语言使用规律与策略,展现中美外交语篇内部关系的异同,并引导理论结果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概念功能分析与对比

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指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及物性是实现经验功能的一个重要语义系统,它的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经历的事件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即通过语法将经验进行范畴化。笔者对所选语料的及物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小句的过程类别数量统计分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中美所选语料中,均为物质过程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数的29.4%和42.2%。究其原因,物质过程与动作和行为有关,表示“做”的过程,表达某一实体对某事或对其他实体做某事。在“棱镜门”事件发生后,各方媒体对政府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做法尤为关注,因此在答记者问中,发言人多介绍和说明相关举措,物质过程的使用可以更具体准确地阐明政府作为。

外交部发言人通过对事件性质定位,对事件下定义及在某两个实体之间建立关系等,可以达到积极引导舆论导向的目的。在所选语料中,关系过程的使用可以表明政府对这一事件的定位及对引起民众强烈舆论反映的态度。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所选美国发言人语篇中关系过程的使用比例高于所选中国发言人语篇,这表明,美国白宫发言人更倾向于从主观方面对事物进行定义与定性,以权力部门意志影响公众意志。

由于外交部发言人是以个人为沟通媒介对相关部门及领导立场进行传达,因此,发言人语言中多体现心理活动。既可表现为发言人本身的心理过程,也可表现为发言人转述相关人员的心理过程。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语料中,心理过程所占比例位居第二,体现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交流的信息相对更具有客观性、透明性的特点。

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a process of saying),新闻发言人语篇属于口语形式,因此用词多涉及对自身言语过程描述,及对领导人言语过程的评论。在所选语料中,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较少。究其原因,前者是由新闻会这一特定语言环境所致,后者是因为相关既定事实已被新闻媒体及大众所了解,无需赘述。

二、人际功能分析与对比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是说话人作为干预者(as intruder)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说话人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来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外交部发言人通过特定语言针对某事件进行阐述、说明,进而表达所代表的机构利益,并以此引导舆论导向。笔者根据韩礼德(Halliday,2004:358)对英语情态量值的划分标准及彭宣维(2000:122-124)对汉语能愿动词的分类标准,对所选语料进行了情态表达分析,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注:百分比1指单项情态表达与情态表达总数量之比,百分比2指同一量值的情态表达总数与情态表达总数量之比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所选中美语篇中,中值表达较多,语气相对平和,一方面避免了发言人姿态刻板语气生硬的不良形象;另一方面,表达其对民众意志的良性引导,而非采用过多高值情态表达进行刻意约束或禁止。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语料高值情态表达与中值情态表达之间的差额比美国白宫发言人语料相关差额少很多。中方之所以在“棱镜门”事件中对高值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也可体现出外交部发言人作为代表国家利益的沟通媒介,时刻以维护本国公民切身利益为己任,较多使用高值情态动词从语气的严肃性上反映了中方对此事的重视,且对威胁国家安全的隐患毫不退让。这进一步说明对语篇内部情态动词的量值分析,对领会说话人交际目的有着重要意义。

三、语篇功能分析与对比

主位结构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Halliday,1994)认为,“在句子的结构配置(structure configuration)中,主位和述位一起构成一则信息(message)。主位是一则信息的出发点(the starting point),是小句组合的基础”[1]。当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同时充当小句主语时,这样的主位称之为“无标记主位”(unmarked theme),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则是“有标记主位”(marked theme)。笔者对所选语料的主位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在所选语篇的主位结构中,美国白宫发言人语料以有标记主位为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语料以无标记主位为主。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人们常把无标记主位用做话语的起点。但如果为了达到强调某个信息的目的,说话人会选择有标记主位。Davison曾说:“结构越有标记,语段就越有可能传达一种隐含的意义”[2]。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之所以使用较多数量的有标记主位,源于其利用主观引导、通过语篇结构的调整对新闻媒体及公众心理进行了重构的交际意图。

四、小结

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为基础,从语篇内部深入探讨了中美外交部发言人关于“棱镜门”事件答记者问语篇的语言特点,展示了从三大元功能理论角度,中美外交部发言人如何维护国家利益、表达国家意志、宣传政治观点及引导舆论导向。通过分析发现,美国白宫发言人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更倾向于使用主观意志建构民众心理,最大限度将总统及国会言论正面化、合理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事件评判相对客观,但仍以时刻维护国家利益不受威胁为己任,必要时采取适当严肃言语。因此,本研究不仅为外交部发言人语言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且使我们在今后对中美两国外交部发言人语言的领悟理解上,能够更加有意识地透过语言表象体会发言人深层次交际意图,合理判断事件本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2]Brown,G.&G.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Danes,F.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In F.Danes(ed) Papers o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M].Prague:Academia,1974.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3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外语课堂;成人口语交际;外语教学

一、引言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不同的视角,其中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心理相对。认知心理属于内在论的一种,是内化的认知的过程,它将人类思维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是单向的关系。社会文化理论提倡社会与思维之间的双向关系,是内化认知与外化社会的融合。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工具是人们从事复杂、抽象的外部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标志,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二语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其次,任何第二语言(L2)的学习,要不作用于学习者置身的自然母语环境中,要不发生在外语课堂条件下。我们学习和研究第二语言目的在于为教学实践服务,平衡理论学习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即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贾冠杰,2003)。选择英语的外语课堂作为二语学习的语言,原因在于英语是世界普遍交流与沟通的语言符号其普遍性、流传性是不容忽视的。最后,口语输出是日常交流活动的重要部分,其交流性和使用性被外语教学广泛认知和使用。无论是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人们需要口语交流,在语言学习特定的“社会”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同样需要口语去交流与互动,口语交际无处不在。本文从另一种理论视角去探究成人英语口语的学习,为提升口语交际意义和效率另辟蹊径,对语言教学产生的启示和作用。

二、社会文化理论相关核心概念

社会文化视角代表性理论包括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社会化学说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上世纪30年代创立的学说,它主要突出人的本性实现人的全身发展。

(一)中介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作用在外在的社会环境之下,通过使用工具进行外在与内在的双向传递与互动,这种间接使用工具的行为就是中介。中介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其要义是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是工具中介的(Vygotsky,1978)。这种工具中介是物理的,即它可以是书本、电脑或是学校课堂。通过这些物理工具来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抽象的工具是心理的,它可以是符号工具,即是语言。人们通过使用语言符号作用于外部世界,作用于自身,促进个人自身认知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

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人际互动的重要性,衍生于维果茨基的中介思想。“最近发展区”(ZPD)指个人固有的水平能力在他人的帮助下得到了提高。这种情形又被称之为搭“脚手架”,即在能力比该学习者强的人的帮助下使学习者从当前的能力水平达到潜在的能力水平。这种方式需要学习者参与到人际互动中,并且学习者需要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寻求他人帮助,通过这一过程学习者的认识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内化

内化与之前提到的中介和ZPD不同。中介即符号工具,ZPD即能力较强的人所起的作用,这两个核心思想都涉及外部社会。内化则是指向内部、个体自身的心智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理论核心思想之一,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内化(Lantolf,2006)。维果茨基通过内化这一概念将外部与内部进行联系。这种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变成了双向交际,即社会交际和自我管理。其中模仿、自言自语和内部语言都是内化的机制和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四)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关注在环境中人类活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Vygotsky,1978;Leontiev,1981)。它是人类活动通过物理工具和心理工具(语言符号)所引发的中介过程。活动理论强调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研究重点是人类认知的社会起源以及导致认知形成的实践活动(Lantolf.J.P.&S.Thorne,2006)。系统中有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客体(活动对象);工具(中介物);分工(职责与任务);规则(制度、规范)。

三、对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课堂成人口语的讨论

通过以上介绍,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二语学习发生过程是动态、非线性的,其中各个环节不是单向输入输出,单纯的语言学习并不能使知识有效内化和应用,要求我们在语言学习时要考虑外在因素和内在条件。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受母语正负迁移和目的语影响,同时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其次课堂环境下的二语学习与二语习得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有正式的语言授课;第二,它有不同于自然交际的师生言语交互方式(Ellis,1990)。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是课堂语言教学的目的所在。自从中国成功加入WTO后,许多外企相继注入,对国内双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我国教育得到与世界接轨的改革,对外语教学的重视遍及各个教学阶段。一些毕业很久的成人为了与时俱进走入课堂学习外语。成人掌握口语交际技巧为更好的工作或出国旅游环游世界打下基础。那么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如何应用在成人英语口语的课堂上更好的指导成人英语口语的交际活动呢?本文认为从社会文化理论核心概念出发,从成人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着手,提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弄清语言与认知的实质关系;第二,弄清中介语的可变性对成人学习者的影响;第三,弄清母语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扮演着什么独特的角色;第四,弄清语言应用的环境意义;第五,弄清社会文化理论对外语教学有何积极的启示与作用,外语教学应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物质环境便于成人学习者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输出的效率和意义。

四、总结

从以上对社会文化理论与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关系来看,社会文化理论为我们理解二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由原来的内在个体与外在社会的相互独立到相互包含,语言学习与社会环境是积极交互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的外语教学环境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缺少真实的外语语境和资料,中国人编写的外语教材从某种程度上固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习惯。中国人编写的教材一般喜欢有章可循、中规中矩并且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交际问题,往往忽略了真正目的语国家人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一种“中国式的表达”在外语教学上不知不觉地禁锢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思想。与此同时,外语课堂互动质量也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一线外语教师能更好的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学习动机进行长期反复的探究,从而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EllisR,Instructe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Cambride,MA:BasilBlackwellInc.,1990.

[2]J.Lantolf&S.Thorn.2006.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3]LantolfJP,ThorneSL.TheSocio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UK:OxfordUniversity,2006.

[4]VygotskyL.S.MindinSociety[M]Cambridge,Mass.:MITPress,1978.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4

关键词: 雅思口语测试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启发

随着“留学热”、“出国热”现象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考生加入了海外语言考试的大军。以往托福(TOFEL)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与其分庭抗礼的另外一种测试体系――雅思考试,日渐受到中国学子的青睐。外语培训市场也是异常红火,各式各样的雅思辅导班应运而生,各大城市甚至出现了要提前数月报名才能预约到考位的现象。考生争先恐后地报名应考源于雅思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时至今日,雅思成绩已得到全世界6000多个教育机构的认可,就连哈佛大学这样的名校也承认雅思成绩。

雅思考试(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简称 IELTS)是由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英国文化委员会、澳大利亚高校国际开发署共同设计和实施的国际性考试。该考试系统主要测试来自非英语国家,准备到英语国家(主要是英联邦国家)学习或工作的考生的语言水平。雅思考试由听、说、读、写四部分组成。所有的考生参加同样的听力和口语测试,而阅读和写作则要求考生按照是接受高等教育还是参加非学历培训或移民来选做学术类和普通培训类的试题。本文主要探讨雅思测试中的口语考试,以及它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借鉴和启发。

一、雅思测试的理论基础

语言测试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前科学时期、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时期、交际法语言测试时期。后三个时期也分别对应了三种语言测试模式:结构主义模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模式和交际语言测试模式。

在前科学时期,外语测试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最常见的题型有造句、翻译和作文。进入20世纪后,结构主义测试开始盛行,而托福考试则是其典型代表。该模式以多项选择题为主,考查面广、具有良好的评分可信度。20世纪70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概念,即不仅要能按语法规则造出正确的语句,而且要有在不同语境中恰当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这一时期多采用综合题,如完形填空(cloze)、综合改错等。在此之后,语言测试进入了交际语言测试阶段。交际语言测试与其他语言测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只测试语言知识,还着重测试运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语言测试通常从听、说、读、写方面来考查语言技能,各题项以测试任务为中心,重视考生各项技能的综合应用。在该理论模式下,雅思测试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二、雅思口语的测试形式

雅思口语考试时间约为15分钟,采取的是直接型口试中最典型、最有效的形式――面试,即考生与考官进行一对一的现场交流。考试全程录音以备监督检查。雅思口试注重考查考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不仅体现了语言测试的交互性,而且充分反映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精髓。

测试由介绍和简单交谈、考生详细描绘和双向讨论三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考官介绍自己并核实考生的身份;考官就一些熟悉的话题向考生提问,如个人信息、家庭、工作、学习、兴趣爱好等。整个问答过程持续4―5分钟。该部分内容较简单,可以缓解考生紧张的情绪,使其能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后面的测试。第二部分主要是考生个人详细描述。考官发给考生一张提示卡,要求考生就卡上话题尽行详细阐述。卡片上涉及的话题一般可分为四大类,描绘人、地点、物体和事件。考生在发言之前有1分钟的准备时间。正式发言时间为1―2分钟。随后,考官会提问1―2个相关问题结束此部分。在第三部分,考官通过提问请考生讨论与第二部分主题相关的更为抽象的话题。此部分讨论为4―5分钟。

由此可见,雅思口语测试的特点之一就是三个部分难度逐渐加大。在第一部分考生回答一般性的问题。第二部分,考生就提示卡的内容谈论某话题,主要考查学生就某一特定话题进行描述或讲述能力。考生和考官在第三部分讨论一些更为抽象的观点和概念。此部分主要关注考生回答抽象问题,阐明观点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己的英语水平。

口试的另一特色在于考试中所涉及的话题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谈个人兴趣、爱好、家乡,中国的名胜古迹、名人,等等。可见,测试题并非偏题、怪题,而是和考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和考查语音、语法相比,它更重视学生是否能恰当地使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此外,考生应试时准备的时间短,符合日常交际的实际情况和规律,可以反映出考生的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雅思口语测试的评分标准与方法

根据语言交际测试理论,语言运用可以分为九个等级:0/1级:不能使用者;2级:不连贯使用者;3级:极度受限者;4级:勉强使用者;5级:一般使用者;6级:胜任的使用者;7级:良好使用者;8级:优良使用者;9级:精通者。雅思测试也采取了相同模式的九级评判标准。听、说、读、写皆适用。

雅思口试的评分方法按九个等级,四个亚指标进行。评分标准总分部分九个等级依次为:9分:成绩极佳;8分:非常良好;7分:良好;6分:及格;5分:适当及格;4分:水平有限;3分:水平极有限;2分:不能交流;1分:不能通过。四个亚指标为流利和连贯,词汇量,语法的变化和准确性,以及发音。考官按这四项标准分别评等级分。考试过程中,雅思口语测试把每个评分单项细化成9个等级,并将每个等级的目标能力详细划分,考官对应不同等级分别给出分数,每项的评分标准最低为1分,最高为9分。考官对各个单项分别打分,四个单项分的平均值即为口试的最后得分。

该评分方法注重考生语言信息的传递、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交际任务的完成情况。雅思口语测试评分方法将传统的印象法(主要考查交际目的的达成与否及总体印象)和分析法(重在评价语言基础知识和使用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评分方法既有客观细致的评分依据,便于考官对号入座,同时又兼顾了考官主观上对考生口语表达的总体印象的评价。这样的评分方法更具科学性,评分可信度和效度也大大增强。

四、雅思口语测试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发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通过上文对雅思口语测试的形式及评分标准等的分析可以看出,测试着重考查和评价考生运用语言达到的具体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而非重在评估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因此,口语教学的重心应集中在交际性上。

然而口语课堂上的训练大多是强调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机械性操练,即为了掌握某一特定语言形式而进行的吐字发音,是操练意义上的“说”。这种“说”是以形式为中心的练习,无信息差距,无交际目的和需要,控制语言材料,强调准确性。显然,操练层面上的“说”是基础,但仅仅停留在该层面是不充分的。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是交际意义上的“说”。它是以内容为中心的表达,有信息差距,有交际目的和需要,不控制语言材料,强调流利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将上述两种“说”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侧重点放在交际的“说”上,积极创设多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口语表达中去的机会。课上可以采用对话编排、角色扮演等活动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加强目标语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介绍和学习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外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因此,仅仅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文化教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英语口语课上的文化导入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有所了解。在熟悉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本民族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有效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这样也大大减少了学生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交际失败。

在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很多外国友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然而当他们询问起孔孟之道、中秋佳节、功夫等时,大学生往往给不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会给交际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一位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将其发扬光大。因此,加强母语文化的学习也应该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

(三)培养学生使用语言交际策略的能力

Selinker(1972)最早提出了“交际策略”这一术语。交际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对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掌握有限,为达到交际目的,弥补其语法或词汇知识的不足而有意使用的补救措施。交际策略是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它反映出语言使用者如何调动有限的准确性和适宜性知识以达到交际目的?因此,交际策略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二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学生无论是在口试环境中,还是在日常交际中,都会因词汇缺乏、语法知识欠缺等问题影响本人的情绪和交际的效果。教师在口语课上教授学生交际策略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表达上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例如,当学生遇到词汇表达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释义、举例说明、使用近义词或同义词等间接表达途径使对方明白其所指。当交际遇到阻碍时,学生可以要求对方重述、解释或提供正确的表达,也可以运用手势、脸部表情、声音模仿等非语言策略来表达意义。此外,教授给学生一些交际套语也是必要的。恰当地使用套语(如well,you know)可以为说话者赢得一定的思考时间,意思表达的也更自然流畅。交流时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话题或无法用英语表达清楚的词句时,学生也应该学会适时地回避。

五、结语

雅思口语测试的内容贴近生活,通过问答、描述、谈论等形式考查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其评分方法和标准更具科学性,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英语教师可以从雅思口试中得到启发,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使用交际策略的能力,注重文化的导入,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武和平.从托福模式到雅思模式的嬗变――兼谈我国外语测试改革[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2).

[2]杨爱英.雅思语言测试系统的理论基础[J].黑龙江教育,2007,(10).

[3]谭伟红,伍志伟,刘佳.雅思口语30天备考[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4]易兴霞.IELTS口试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发[J].外语界,2000,(2).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5

外事翻译不同于其它翻译,有其特定的要求。总理曾经说过,“外交人员是不穿军装的”。外事翻译工作者作为外交人员,工作在国际斗争的最前线,只有对祖国忠诚、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才能够经受住考验。政治觉悟是区分外事翻译和其他类型翻译的最重要的特点。外交部翻译室前主任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她在英国做论文期间,曾到英国国家外交部调研进入该部需要经过哪些考试,结果科目繁多,包括心理测试、调查备选人员的家庭、在英国居留时间、家庭的政治倾向、犯罪记录、生活方式等。她曾向英国外交部政策规划部部长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外交人员的标准是什么?”部长回答说:“为政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许是对外交人员,包括外事翻译标准的最好诠释。

二、把握国家政策

国家元首之间的官方会谈、国际谈判、会议都不免涉及到国际国内事务,及时掌握本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翻译才可以做到准确到位。例如,2000年外交部新成立一个办公室“外交部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办公室”。那么如何翻译“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呢?日方的翻译是“abandonedchemicalweaponsofJapan”和“Japaneseabandonedchemicalweapons”。从这两种翻译中可以看出日方希望强调“日本化学武器”而不强调是谁遗弃的。很明显,日本人希望弱化事件的性质。为了将原意表达准确,译文应为“OfficeoftheMinistryofForeignAffairsforChemicalWeaponsAbandonedbyJapaninChina”或简称“JACWOfficeoftheForeignMinistry”。

外事翻译所译文章大都涉及国家外交,文稿要字斟句酌。使用外交辞令,翻译时要熟悉有关背景情况,细心揣摩字里行间的政治倾向性。比如:我外交部发言人曾就巴基斯坦局势发表看法:“我们十分关注巴基斯坦的局势,并正在进一步了解情况。”翻译成“Weareverymuchconcernedaboutthedevelop-mentsinPakistanandmakingfurtherinvestigationintoit.”新闻会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立即到外交部要求澄清。大使说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全天候朋友,中国怎么能同西方国家用几乎同样的词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是指译文中的“verymuchconcerned”。单词“concerned”含有否定意思,即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某人对此表示“关注”。对于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在这里主要是语境的不同。“肯定(positive)”的语境指,“Afacts-findingmissionmaybesenttoinvestigateintoamatter.Thisapparentlywillconstituteakindofinterferenceintotheinternalaffairsofanothercountryinthiscase.”“否定(negative)”语境是指,“Itmaysimplymeanstowaitformoreinformationtocomeoutaswedonothaveafullpictureofwhathashappened.”根据中国对巴基斯坦的一贯立场来看,这句话应译为“WehavebeenwatchingthedevelopmentsinPakistanverycloselyandarewaitingforfurtherinformation.”

三、精通业务

外事翻译接触到的文件多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工作中还经常与处理国际、军控、条法等事务的机构打交道,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无所不包。总的说,大至国际大势和重大争端,小至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上至外层空间,下至大洋海底,翻译的资料无不涉及。这一特点就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国际知识和某些专门知识。

例如一位翻译在翻译国家领导人的发言稿时,其中有句话为”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翻译译为“to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theinformation-basedna-tionaleconomy”。但是这句话强调的不是“国民经济”,加速经济发展有时对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必需的对策,保持国民经济以恰当的速度发展更适合一些。“信息化”的含义是指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加大IT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化包括软硬件。如果翻译对经济方面的知识多了解一些,就不会这样翻译了。

此外,外事翻译人员还应普遍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尽管中文是母语,但中文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比如翻译有时会碰到领导人引用文言文和诗词,如果理解有问题,就不会准确翻译,而且好的中文功底也可为译文添彩,避免表达意思时留下“隔靴搔痒”的遗憾。尤其是领导人在官方场合使用的语言必然和普通人日常聊天所用的语言层次不同,所以外事翻译的语言也应符合翻译对象的身份,与其使用的语言层次相一致。

四、严守纪律

1、严谨的工作态度。外交部翻译室是国家外事英法文翻译的权威机构,从翻译室出稿的文件无论长短,都必须经过“四道关”:一是翻译室秘书根据工作人员工作量分配稿件后,由翻译人员翻译;二是专家改稿,译员按照修改稿重新誊写;三是译员请除专家之外的两位同事进行“三合”,即一人念重新誊写稿,一人对照专家改写稿,译员则根据所念的誊写稿在原文上逐字逐句标记,以避免漏译;四是请除上述参加人员之外的工作人员对照原文再审。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身边身经百战的“名译”,还是在翻译室工作多年的鬓发斑白的老专家,都是严格按照这四道程序出稿。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外事翻译的进门功。

同时,翻译人员必须自我严格要求,严守国家机密。

2、时间观念。外事翻译大都是为领导人出访、迎接国外代表团、参加或举办国际会议服务的,其翻译、印制的时限有时会十分紧迫,特别是会议文件要赶在会议召开前分发或在会议进行过程中随时分发。如几种正式语文的文本不能及时分发,翻译部门就是失职,这就要求外事翻译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还要增强时间观念。

五、外事翻译的文体要求和标准语汇

1、外交讲演和祝酒辞。这一类文体具有书面语言的主要特征,相当礼貌和正式,有时充满激情,讲究修辞手段。

2、涉及礼宾事宜的外交文书。这类文书传递信息较少,主要用于建立、维持和发展国家间的关系,执行的是社交功能。此类型包括大使在递交国书时发表的讲话,表示哀悼、祝贺、慰问或感谢的电报或函件。其语言相当简单,没有复杂的长句或难词,要特别注意格式规定或礼节规范。

3、交流性外交文书。用于日常外交事务、传递信息,指正式照会、正式外交函件、普通照会、备忘录、外交便函和外交电报,应采用统一形式和格式。

4、供发表的外交文书。指单边声明、新闻报道、公报和宣言等,特点是正式、礼貌、得体,采用说明文和论证文文体,使用复杂长句、分词短语、正式短语介词和具有拉丁语、法语或中古英语来源的词。

5、外交法律文书。包括公约、、契约、协定、议定书、宣言以及法律和规定,此类文书正式、精确、礼貌、客观。有如下语言特征: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具有序言、具体条款、“结尾条款”、盖章和签字;独特的句法,句子复杂繁长,以及独特的词法,常用某些情态动词如“shall”和“must”,法律词汇如“here-inafter”和”thereof”,拉丁语词如“ersonanongrata”及技术术语如“remittances”和“issuancepremiums”。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6

大学简介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是我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悠久、层次齐全、语种最多的高等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她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她一直是我国培养外语人才,特别是培养外交、外贸、对外文化交流及外事翻译人才的主要基地。1980年前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学校由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多语种外语教学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北京外国语大学现有英语学院、俄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7个学院,德语系、法语系、阿拉伯语系、西班牙语系、日语系、亚非语言系、欧洲语言系以及社科部、大学英语部、体育教研部10个系部,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包括外国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首批命名的部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日本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出版《外国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国际论坛》等核心刊物,另有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等教学辅助单位。开设英语、俄语、德语、对外汉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外交学、法律、金融、新闻等44个本科专业,具有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位授予权。讲授英、俄、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意大利、瑞典、葡萄牙、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印尼、马来、僧伽罗、土耳其、朝鲜、斯瓦希里、豪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芬兰、乌克兰、荷兰共34种外国语,其中18种语言是全国唯一学科点。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外国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外国语言文学和应用语言学等9个博士点,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欧洲语言、亚非语言、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外交学等13个硕士点,涵盖了学校讲授的全部30多种外国语言以及中文和外交学专业。在职人员学位授权点6个。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是部级重点学科点,俄语语言文学专业、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学科点。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首批命名的部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环境优美的"花园式校园"。学校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图书馆占地约9,997平方米,藏书80万册,中外文报刊1763余种,其中外文现刊39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3000余种。学校的目标是:到2012年,将学校建成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质量外语专门人才和外语运用能力强的经济、管理、外交、新闻、法律等涉外专业人才,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教学--科研型的社会主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7

关键词: 外来儿童 语言变体 普通话 方言

1.研究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在南京生活的外来儿童在面对普通话、家乡话和南京话的三重选择,会不会形成“母语+当地通行语+汉语普通话”的多语格局?外来儿童在离开家乡后,家乡话因为失去了地理基础的支撑,是否会发生萎缩和转移的变化的问题。因为迁移的缘故,这些儿童说家乡话的能力,会不会因为长时间不使用而变得弱呢?这些儿童说南京话或者说普通话的能力,会不会因为经常使用而变得强呢?这些都是文章要探讨的问题。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的确定原则

南京市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在校学生。选择了129名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他们是在校学生,又是外来儿童的主体,因此他们选择语言的方式,或者说语言行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2调查研究的程序

为了尽量提高测试的信度,做到调查的科学性,我选取了南京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南京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在对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进行调研时,我委托被试学校的校长作为本次调查的工作人员。当被试学生拿到试卷后,首先明确答题的要求:1.要求被试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不愿回答或不能回答的项可以不答。2.试卷都用选择打钩的方式答题。3.不要求被试作长时间地思考,以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对被试要求是遵循自觉的原则,即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实际的用语情况填写试卷。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当场完成。如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就可作及时的解释。答卷由教师当场收回,整个过程8分钟左右。

2.3统计分析与讨论

试卷收回后,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汇总统计和百分比统计,当统计结果出来后,再进行分类归纳,找出与调查前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分析这些联系,并将之作为归纳出一般结论的依据,从结果中找出值得重视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共有72名男生和57名女生接受了调查。

3.1语言习得经历方面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表1 第一语言习得情况

表2 双亲对于南京话的掌握情况

这些外来儿童在南京成长的经历为什么对南京话的使用没有多大的影响呢?也可以说影响是微弱的。综合这两个表格的数据,我们要从父母方面分析原因。孩子的父母是语言文化的传递者,是孩子语言方面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的语言习得和使用,父母将语言传递给这些外来儿童。虽然在外来儿童的父母当中,会说南京话的人数分别达到了34%(母亲)和38%(父亲),但是在下一代中,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使用南京话的人数几率仅为10%。在家里使用南京话的比例仅仅占到了6%(见表5)。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父母会说南京话的几率很高,但是对子女的影响并没有多大。父母使用南京的目的就是方便实用,大多数是由于一些工作上的需要,因此他们不会太多地使用南京话作为日常交际用语,更不会把南京话搬到家里和子女配偶交流。调查表明,大约有80%的外来儿童父母不会在家里使用南京话和子女交流。另外,南京话作为第一语言的外来儿童的相对数量占了28%。这不得不令我们考虑到作为省会的南京这一比较特殊的城市,付一荣在南京市的语言使用调查中就发现:在南京,分别有50.5%、65.6%的人使用南京话作为外部交际语言和内部交际语言。[1]南京话是南京市的主体语言。这样的语言使用状况,对外来儿童的语言习得经历有着很大的影响,否则也不会造成28%的外来儿童的第一语言为南京话。

表3 语言掌握的情况

有56%的儿童认为自己的家乡话说得最好,由于周围的人们都是使用南京话或者普通话,不像在其家乡,有地理基础在支撑,因此他们家乡话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这样的情况造成他们使用家乡话的语言能力发生了萎缩。在这样的调查数据中,我发现有29%的外来儿童认为自己的南京话说得最好,外来儿童的南京话的语言能力相对增强,同样的,城市的特殊性造成了外来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的不同情况。同样大约只有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最好,说明了外来儿童的普通话的语言能力并没有增强。

3.2语言具体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表4 语言的具体使用状况

王建华(1992)提到双方言,他说: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共存、并用是当代中国社会语言现象的一大特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双方言。[2]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南京话并没有在外来的少年儿童中普及,而是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相反外来儿童的家乡话却有很大的活力,这一结果统计与上文有30%的外来儿童认为自己说得最好的语言是南京话的结果互相矛盾。其实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外来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会使用方言和父母交流,与长辈交流。在这些外来儿童的家庭中,80%的父母不会使用南京话和子女交流。从家庭影响方面可以说明南京话没有在外来儿童中普及的情况。

表5 外来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具体使用语言的情况

在这些表格中,我列出了绝对数字,也列出了各绝对数的相对数字——百分数,列出百分数,是便于相互比较和分析结果。通过在学校和在家里外来儿童语言使用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南京话所占的几率最低。在学校,普通话的使用几率最高,达到了83%,所以在外来儿童中,普通话的普及率还是很高的。

3.3结果分析

从被调查的对象的家庭交往的对象分析,同乡和其他的外地人是这些在宁家庭的主要交往对象。特别是来自于同市、同县或者同地区的同乡,这些人往往是父母的同事,或者说老板。这些群体交流时,方言成为他们情感的纽带。在外地拼搏,这些群体,这些来自于同一个地方的人会组成一个非盈利性非正式的互助群体。在租房子、教育、就业等方面能实现互助,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

与这些移民的家乡方言和南京话比较,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和官话,得到了这些移民到南京的人的高度认同,普通话对于他们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这些移民来说,普通话是他们和南京人及其他各地区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远离家乡,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在南京,虽然用普通话作为外部语言的概率达到了30.2%,这可能和南京的地方文化与语言文化有关系,普通话在南京市的普及率不算太高,原因不好下定论,也许南京话和普通话相差并不大,所以南京人并不觉得要说普通话,但是对于这样的情况,不会影响到南京的移民。会说普通话和一部分不会说普通话的人几乎一致认为普通话有用、好听,便于交流,便于工作,还有不少人认为会说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人高素质的一种表现。[1]

接下来,就要从这次调查的主体作分析。主要从外来儿童的交往对象分析,在课外他们就是回到家里,和自己的父母接触,用家乡方言交流。在课堂上又是教师用普通话授课,同学们大多数来自祖国各地,他们之间必须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加上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京市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造就了他们和外面社会接触得并不多,接触南京话的机会也不是太多。就算上文提到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南京话说得最好,也只能说明他们的南京话说得好,并不代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南京话,在上文的表格中的各项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

3.4深入思考

上文中提到在语言具体使用状况方面,只有32%的外来儿童使用普通话,这个数据其实说明了在外来儿童中,普通话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我们要对这个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针对这种现象,语言教师该如何做,才能让普通话在外来儿童中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首先,语言教师在教学之余,对这些外来儿童学生进行心理辅助引导。让这些外来儿童意识到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普通话,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使用普通话。

其次,普通话的推广措施,现在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的影响都是无形中在推广普通话。虽然在南京,分别有50.5%、65.6%的人使用南京话作为外部交际语言和内部交际语言,但是相对而言,南京市民的普通话的水平是相对较高的,需要进一步推广,这是需要在政府大力推广政策方面需要考虑的。本文仅仅是提供一个解决外来儿童这方面问题的大致方向和思路。

最后,教学时,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普通话,对于他们是有一定的交往优势的。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和官话,在中国很大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南京市民在和这些外来移民交流时使用普通话从交际效率的角度来说是最自然的选择。这说明了使用普通话会让外来儿童不管在学校内还是社会上,都具有交往优势。在学校教育中,语言教师要让这些外来儿童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性地使用普通话。

4.总结

本次调查业已结束,经过分析,可以总结性地回答本次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多语者的问题。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外来儿童在学校使用普通话,在家里使用家乡话。在日常生活中更有47%的学生采用“家乡话+普通话”的语言模式,所以部分外来儿童形成了“家乡话+普通话”的多语格局。

其次,语言能力因迁移而改变的问题和家乡话变化的问题。张毅,黄明(2010)在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与华人社会交际语言转移提到,在一门语言能否得以生存并向前发展,就在于它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特别重要的是,人们对该语言是否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天天使用。[3]在这些外来儿童中,有56%的儿童认为自己的家乡话说得最好。他们有着迁移的经历,家乡话丧失了地理基础的支持,家乡话得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家乡话的语言能力发生了萎缩。外来儿童的南京话的语言能力相对增强。同样大约只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最好,说明了外来儿童的普通话的语言能力并没有增强。

影响语言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使用该语言的环境。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外来儿童对普通话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天天使用,所以普通话获得了外来儿童的高度认同,在外来儿童中占有很高的使用几率,而且在这些来南京的移民中使用频率也高,普通话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可以看到家乡话在外来儿童的家庭这个环境中,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在家庭中家乡话有很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付义荣.南京市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及其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53.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8

论文关键字:翻译 跨文化言语交际 索绪尔语言符号观 言语行为理论 信息差

1、引言

翻译现象复杂多变.将其置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框架内,可以通过较完整、跨学科、多方法、多层次的途径来解释这种现象。Steiner(1975)曾说过:“无论在语言内部还是语言之间.人类交际等于翻译。翻译研究就是语言研究。”…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信息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心理活动。所谓的编码就是把思想.感情和意念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这种语码是以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以及书面语等符号出现.这时对这些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解释并赋予意义的过程就是译码.只有交际双方使用同种语言时,沟通才有效发生。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还要经过对这种赋予意义的交际过程中的符号进行再解码后的编码过程。而编码与解码的前提是先要认识到索绪尔语言符号观对这些符号的解释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2、索绪尔语言符号观

“翻译研究就是语言研究。”语言研究离不开言语的研究。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认为言语活动具有多重属性。性质复杂,与物理、生理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具备个人及社会属性。…

其中索绪尔语言符号观对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就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20世纪初他指出语言符号联结的是概念和形象.两者分别是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表示意义的形式称为能指(signiifer),被表示的概念称为所指(signified)。二者揭示符号本身的构成关系,而组合关系展现符号之间的关系。言语交际活动在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框架指导下.呈现出的复杂性.要求翻译的两种方针——直译和意译及翻译各要素进行整合.求得最佳译文。但绝对的直译和绝对的意译是行不通的.首先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是由语言的所指和能指根据横向的组合原则和纵向的联想原则在共时态的语法规则内形成。rn]在这两对范畴的理论指导下。可对翻译方法进行整合,使直译和意译相互结合,交替使用,创造优秀译作,同样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这对范畴也可指导翻译过程各要素的整合.综合考虑外在的原文本因素同时联想内在的目的语文本的各要素。因此。纵观语言学符号观中能指与所指及组合与聚合关系.言语交际过程复杂多变.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言语行为。进一步用J.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翻译实践将受益匪浅。

3、言语行为理论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针对交际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言语行为,是力求用一种语言(或目的语)表达另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内容,在语义和风格上保持对等。…如何在翻译中寻求最优的等值对等语,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对此做出重要解释.还通过语力的不可译性进一步说明了言语交际在翻译中的复杂性。

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语言学家J.Austin(1962)和J.R.Searle(1975)提出并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角度阐述人类语言交际.对外语研究,跨文化交际及翻译研究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J.Austin将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实施的行为分为叙事行为(1ocutionary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7]在这三种实施行为当中,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核心是施事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因素一致.而叙事行为不能构成语言交际,成事行为也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J.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深刻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即者的真实意图(施事行为)和表达效果(成事行为);其次,译者要在目的语中寻求一种表到方式来准确表达原文作者真实意图(施事行为)又不失原有的表达效果(施事行为);最后对所选择的表达方式进行反复修改,使译文和原文在所传递的信息上和表达效果上“等值”,也就是在表达的内容(施事行为)、表达效果(成事行为)和表达形式(叙事行为)上与原文达到最大化的“等值”。这样的译文才是优秀的译作。

同时.施为的过程又分为显性施为和隐性施为。

例如:IWaITIyou toobey.和1willcometothepar-tv.前者的“警告”可以明显译出.而后者有种“施为之力”(illoeutionaryforce)即“答应”。但字里行间却未出现该意环境因素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之差异造成了语句的“施为之力”的不可译性。Sear/e称这种语句的“施为之力”的不可翻译性(nontranslatability)为“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即语句形式和功能与意义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言语使用的社会规范或语用规则相差甚远。从翻译看。这种言词可译,语力不可译,还要借助“语用迁移”来进一步分析。

4、言语交际中影响话语信息差的因素

在翻译的实践指导下综合分析言语交际过程.往往会发现说写者传递信息与听读者接收的信息不等值。对话语信息核心产生偏离,即话语信息差。影响话语信息差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宽泛的交际文化环境.又有潜在的心理因素,这就决定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端的动态的,不可逆转而连续的,各个因素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4.1宽泛的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包括当时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还包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有重大的影响.因为翻译本身就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是在译文语言中正确理解原文语言来找出等值对等语的过程.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地位显著.任何一个因素的疏忽就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些影响言语交际的文化语境因素在翻译过程需引起重视

首先是中西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差异:西方人思维方式是关注事物的规则性,系统性,精确性.因此要求对客体进行形式化。逻辑性的元素分析:而中国人反之,注重整体思维和主体性思维,强调物我不分,天人合一,偏重综合性分析。同时.从中西方语言文字也可看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模式:西方人具有单维、单向、定向、确认性强,抽象逻辑思维强等特点,容易发展时间思维逻辑:而中国人具有多维、多向、非定向、两可性、形象逻辑思维等特点,容易发展出空间思维逻辑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汉语出现对应的语序随着思维发展。句法层层递进:西方人语言呈现多样变化.派生构词方法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次.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塑造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中国人的阴阳互补的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国人含蓄表达。恭卑谦让,反躬修己,两者兼顾,追求和谐,忍让而求同存异的民族取向:而西方人注重个性发展,自我的培养,各抒己见,锋芒毕露。由于不同民族处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及地理环境均有差异。其次,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对语言的发展,言语的交际影响亦不可忽视。若在翻译中对中西文化中的信仰或相应的神谱不了解.若把“十二生肖”、“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等中国传统的文化翻译给西方朋友.不仅译作过程艰难,让西方人理解的过程更艰难。

最后,体态语或肢体语言。手势语。目光语,身体距离等非言语行为是无意识中发生的.既可帮助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又可增进感情的交流;反之,后果将不堪设想。

客观评价上述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只有正确对待目标语及母语的文化习惯.同时参照交际过程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才能避免翻译中的笑话。

4.2潜在的心理因素

人的内部言语是无声的.通过它可进行自我对话语言学把内部言语解释为以下三种:言语记忆外部言语的压缩一言语减去声音:“言语动机”及内部核心经验,包括任何言语活动的整个内部领域。在形成话语时.这种内部心理过程尤为重要翻译的过程是将文本或话语的外部沟通转变为自我的沟通,使人类思维活动的起源变成言语交际的现实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复杂多样.翻译过程也会因此更显复杂,对于译者来说则任务更加艰巨。正如马丽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mby)所说:“(文本是)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理解作者的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再创造地传达给另一文化的读者群的语言表现。”[试想译者接受的或逻辑或系统的外部言语.也可能是杂乱无章可循的言语.这时翻译的人手工作就是整理并参照其内部言语.这种内部言语即自身在自我沟通中情感和理性的交流通过独自的形式集话语情景、主体和客体于一身的复杂过程.而翻译又是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综合参照、预测,再将其转化成外部言语的过程因为。根据语言文字具有必然性的原理.“持某种语文的民族头脑中将要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在历史背景中展开的宏观的层面上。有时是可以预测的”因此,一部好的译作,或言语形式.或言语交际的文本形式.都可称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翻译过程同时也是处理言语交际过程的技巧问题的过程。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言语信息接受者没有按照言语信息的本意去解释而进行了另外的理解或者对言语信息进行了看似正确其实不准确的破译曲解或者完全误解了言语信息发出者的意思就可以称作“别解”。它是一种交际现象,也是一种言语交际手段.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修辞效应如果在言语交际的过程正确运用别解的积极修辞.有时可形成出其不意的表达效果,使语意跌宕、突转且诙谐幽默、生动活泼。例如:”Youcancatch itbutyou canneverthrow it,whatisit?”通过别解这种交际手段.或许答案会令人吃惊的“cold”fcatch ac0ld).领会这种别解需要双方有共知的语言环境.能够确切地使用别解.领会真正意图。翻译者不作为言语交际的当时参与者,要理解这种高语境的别解现象.既要融人共识的语境.又要翻译出别解文字在相对语言中的特色。可见,翻译难.翻译别解难上加难为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辜正坤把人类文化严禁的规律归纳为九大类.其第七定律之审美递增递减律。就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存在“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心理翻译不免要跟着时髦走去洞察时尚的潮流,真正做到译作要以读者为基础尽管译作要展现给读者原文作者的风格.但译者在翻译中也会无形塑造自己必要的风格。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9

关键词:教学法 语法翻译教学法 交际法

外语教学法把教授和学习外语规律作为研究的对象,它需要综合运用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科学成果。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地对外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较以前有更大的改进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国情和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中国外语教学法.

一.对我国外语教学影响较大的几种外语教学法

自从世界上出现外语教学以来,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外语学习的目的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认识过程。人们的认识水平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受制于与外语教学相关的一些学科的发展水平,人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真正的交际场合进行有实际内容、有实际意义的交际。外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这种交际能力.我 国外语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外语教育从产生那天起便借用了国外外语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情境教学法、自觉实践法、沉默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认知法、暗示法、平衡教学法、认知教学法,社团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意念教学法,交际途径、自然途径等。各

种教学方法都曾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和交际教学法。

1.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例如:老师说“banana”,学生马上说出“香蕉”。1862年成立同文馆一直到解放初期,我国的英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某些外国人直接授课的或某些教会学校除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2.直接法(Direct Method):韦氏英语大辞典》(Webster's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这样解释:“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这一定义勾划出直接法有别于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征:直接用外语讲练外语,不用翻译,也不作语法分析。50年代初期,曾被宣传和提倡, 但没有被广泛采用。 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直接法在外语教学法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成为以后教学法现代改革派的发端。

3.自觉对比法:(Comparative Approach ) 60年代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外语教学法体系是自前苏联传入的自觉对比法。自学对比法实际上是一种现代形式的语法翻译法,它同直接法的教学主张,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完全对立。其根本性弱点是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较好地实际掌握外语。

4.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 ) 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问题的。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即把听到的外语能用口头表达出来。60 年代中期,视听法也随着中法建交而传入我国,

5. 功能法( Functional Approach ):70 年代后期, 功能法开始成为影响我国英语教学的教学法流派之一。一些院校相继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实验,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了黑龙江大学所编的《功能英语》教材。我国各外语刊物也相继对功能法作了介绍。1982 年1月5日,我国中央电视台开始播送一套功能法教材:"Follow Me"(《跟我学》)。 从此功能法在我国外 语教学法的影响越来越大。

6.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七十年代以来,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进行教学已成为国外语言教学颇受青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就是交际教学法。交际法实际上是更加完善了的功能法。 交际法的根本点是,它所采取的一套方法能促使语言学习者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这些活动是有目的性有交际意义的。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教他们将这些语言技

能灵活地运用到英语交际中去。教学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的目的——即为交际的目的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异邦文化的特点。

交际法之前人们反复地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提出不同的外语教学理想,都没忽视语言知识的教学。交际法以后人们正在探寻能够满足客观发展需要的外语教学理想,但不可能排斥语言知识的教学。

二.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

前苏联学者H.B.库滋明娜认为:“当前教学熟练水平的主要标志与其说是教师给听课者讲授某门刘格珠知识的多寡,不如说是教师是否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否善于培养学生在素质和性格方面的明确特征。”作为一名教师掌握适当的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外语教学法并在实践中加以灵活的运用,并对其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蒋树业老师认为:中国英语教育的类型是英语外语教学(TEFL);中国英语教育主要靠学得(learning)英语,而非习得(acquisition)英语;中国的英语教育应重视知识能力(K-ability),知识是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源泉;因此,1.中国的英语教育应当充分利用翻译这一教学手段;中国的英语教学和英语考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2. 我们知道,学习一种语言,其实也是学习一种文化的社会规则。然而这种规则的学习不同于句法的规则,可以跨越时空,而是必须依靠学习者自身的参与与体验。没有这种体验,对该语言所包涵的理解就会残缺不全。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异邦文化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当充分利用交际法这一教学手段。同时,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把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下面我结合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具体情况,谈谈对这两种教学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及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司法人才的学校。学生毕业后大多到广东省内基层司法部门工作。位于南部沿海,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涉外经济往来日趋平凡。因此,我认为其教学目的因是巩固学生在中学阶段打下的英语基础前提下,提高英语听说读写水平。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是在原中专基础上升格为高职学院的,招收的学生有普招生,即参加高考入学考试后,进入学院学习的,这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较为系统完整地学习过英语的基本语法和句型,基础教好。另外一部分同学是由原各个分校教学点进入学院的高职生,其基础是初中程度,并没有经过正规的高中文化学习,这部分同学基础较差

我们目前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 (New Practical English)该教材严格按照编写的,该中的所规定的交际主题是我们选材的依据和出发点,而且读,译,听,说,写各项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都是围绕同一交际话题展开.该教材进一步克服忽视听说技能训练的弱点,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培养一定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本教程的重要任务.该教材还注重加强对应用文体阅读能力的培养,满足在一线工作的业务人员实际的涉外交际需要。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具体体现于实用英语能力的培养中,应用能力既指应用语言基本功的能力,更指把这些基本功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作"实用能力"."应用能力"是"实用能力"的基础,"实用能力"则是"应用能力"具体体现.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第一部分(Talking face to face):包括两个紧扣交际主题的对话样例,供学生学习摹仿,并配有五个短小的交际话题模拟练习,使学生边学边练.第二部分(Being All Ears):本部分是对Talkinig Face to Face 的扩大和补充,以体现听力训练的范围要广于说的训练的原则,并为阅读作铺垫。在教这两部分时,我采用翻译和交际法进行教学,首先将第一部分给的Samples 用语法翻译法讲解并翻译成中文,然后让同学根据Dialogue 1 and Dialogue 2进行交际能力的培训。本世纪50年代么,乔姻斯基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等人的心灵主义理论传统,大量提出了语言能力概念。乔姻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某种远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语言体系。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针对乔姆斯基(Ch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乔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语法句子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由此他首次提出了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的交际能力。熟练之后,每天再请1-5位同学作值日报告,内容是用英语叙述最近几天发生的值得说给教师和同学们听的事情。要求只要叙述清楚,允许犯语法错误,但不许拿着稿子念。经过认真准备的和课堂上的脱稿叙述实际上起到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而由于是学生自己叙述身边发生的事,故其他同学听的也很认真,起到了锻炼听力的作用。通过第一部分的练习,可将第四部分的Trying Your Hand 提前进行练习,这一节包括应用文写作和一般写作两节,其要求是:培养学生写出正确句子的能力和通过典型实例来指导学生模拟套写有关的应用文,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将应用文的格式,句型和词语进行简要的归纳,指导学生来模拟套写。这样,口语和写作一并进行训练,效果非常好。然后直接就可以进行第二部分(Being All Ears)的学习。第三部分(Maintaining a Sharp Eye):本部分打破先教课文后进行语言训练的传统模式,把阅读作为外语教学训练的归结,并通过阅读开拓眼界,进一步提高语感和交际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充分的条件。这部分的Passage 1运用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进行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语法知识和具备较强的语法分析能力并能对全文有正确的理解,即我们的Intensive Reading 。Passage 11则是运用快速阅读法阅读并做文章后的练习题,即我们的Extensive Reading 。Intensive 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基础,Extensive 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目的。通过对以上一些教学法的运用和尝试,感到效果很好,但也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世纪是英语教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理论纷呈、流派林立,新的教学法不断崛起,茁壮成长,形成了多元并存、争奇斗艳的局面,显示了英语教学法这门学科蓬勃的朝气和强壮的生命力。笔者的看法是:"法门常在,法无定法",也就是说英语教学要在遵循教学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语言教学的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注重效果,切忌生搬硬套。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前者要树立学习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学生综合索质是目的的思想,后者则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来。

Referance Books: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10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已经引起跨文化交际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注意,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成果。然而,我们也要承认,我国非语言交际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与国外差距还很大,在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所以在进行交际时,人们只注意语言交际忽略了非语言交际。很多人也不了解非语言交际存在着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为了提高人们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及它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讨论了非语言交际的几个方面和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非语言交际

1.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的交流等,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所起到作用有时是语言交际所替代不了的。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手势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相同的手势和情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了解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2.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1)补充;(2)否定;(3)重复;(4)调节;(5)代替。

3.非语言交际的类型

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出发,可以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进行中外对比研究:体态语,副语言与客体语,环境语。前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手段。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和文化

1.非语言交际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一种社会习惯。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非语言的形成和效果往往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研究非语言教育文化之间关系最为现实的意义是要解决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人们往往忽视了本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对别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又极为敏感,容易发生理解偏差。了解非语言交际了解交流中非语言行为帮助我们成功的与不同文化下的人们进行交流。

2.体态语

当我们和别人进行交流时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我们用手势和其他身体活动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意思。皱眉代表不开心,点头代表同意,等等。有很多身体语言帮助我们表达自己,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都是我们交流的一种方式。身体语言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但在不同文化中不是所有的身体语言代表的意思都相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面部表情、身体距离、眼神接触和触摸四种身体语言。

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意思随情况和关系而定。我们可用面部表达情感和态度,但我们不能像判断本国人面部表情那样去衡量外国人。不同文化中不同的人,脸部表达方式有深有浅。如果我们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那些表达情感方式不同的人们,我们就可能作出不正确判断的错误。在我们同别人交谈时,我们都会下意识地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使自己感到自如。与对方的距离取决于双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交流中确定直视对象和把握时间需要不断实践。体触是借身体接触来传达或交流信息的交际行为,在交际中,最常见的提出行为是握手、拥抱和亲吻。在有的文化中有的体触多有的体触少。

四、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1.英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学中有特殊地位。首先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学习外语紧靠接收老师的言语信息和边听老师讲边看老师的动作、表情等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如果老是注意非语言交际的配合,学生将听觉、视觉等并用,大脑全部处于工作状态,效果当然会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非语言形式来配合和加强言语教学活动。如果说语言形式是要对学生“晓之以理”的话,那么非语言形式便注重于“动之以情”。如教师朗读课文时应做到声情并茂,面部表情应起到一种配合和呼应的作用。读到欢乐处露出微笑,紧张处睁大眼睛,这样做会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用一些简单的手势示意。如用手指教数字,用体育比赛中表示“暂停”的丁字手势示意学生停下来;跷起大拇指对学生表示“称赞”;鼓掌对学生表示“赞扬”或“鼓励”。另外,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语境,用非语言手段来解释词义。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英语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的课堂体态语不仅要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情境气氛而发生变化,而且也必然会受到人的年龄、性别、所属民族、所属地区及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教师课堂常规体态语所应具有的规范却是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必须遵守的。

身体姿态。身体姿态是一种处于静止和无声状态的非语言交流,可分为坐姿和站姿两种。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钟”,可见坐姿和站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人们常常通过观察他人的姿态来衡量其文明程度,甚至会据此在交谈之前形成对对方的肯定或否定的印象。

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情感活动密不可分。教师的表情应和蔼、亲切、充满工作热情,授课应富有感情,这也易于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热爱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应是呆若木鸡、冷若冰霜的人,否则师生沟通起来很困难,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教学效果。

眼神。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课堂上,眼神是体现师生的非语言思想的关键点。教师讲课时,不能昂首望天,目中无人;也不能东张西望,若有所失;更不能死盯着教案讲义,照本宣科。实践证明,教师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接触的时间越多,获得学生信赖、激发其兴致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讲课时,应以敏锐而亲切的目光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到没有被冷落。当然,目光还要随着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等自然地变化。

手势。手势的效果在于是否用得恰当、适时、准确。所以教师讲课应伴以适当的、准确无误的手势,以增强表达效果,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

3.两个课堂的对比

以两个不同程度运用非语言手段的老师在同一班的教学效果为例做一个对比。A教师在课堂上极少运用非语言手段,B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地运用了非语言手段。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1)行为表现。(2)眼光的接触。(3)回应于强调。(4)手势。B在上课过程中身体语言丰富,并且注意与学生进行眼神的接触。用微笑,拍打肩膀来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表示表扬。而A则反之。

课后我对上过两堂课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得出了以下结论:学生普遍认为在A的课堂上效果远不如B的课堂。B的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同学们积极踊跃,学习兴趣高涨且效率较高。由此可见非语言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课堂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教师如果学会了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体态语,师生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大凡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外,都很重视体态语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非语言交际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的产物,非语言交际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目前,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促进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改善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Whistell,Bird R.L.Kinesics and Content:Essays on Body Motion Communication.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2]Burgoon,J.K.,& Hoobler,G.D.Nonverbal signals.In M.L.Knapp & J.A.DaIy(Eds.),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Thousand Oaks,CA:Sage,2002.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11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汉语的语言变异形式。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社会发展与网民群体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文化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

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

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历史序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计算机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环境

“网络这种工具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网络语言的创造是充分利用、又只是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的结果。”[2]当人们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犯禁的快感。网络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复杂规则,人们可以而且也试图在网络中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忽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话而导致人身伤害或遭致种种麻烦。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松和自然,这也正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最佳环境“。可以这样说,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3]

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观念的变革及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如果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网民们哪敢放开思路、张扬个性,去大胆创造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呢?如果没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外语中的某些表达法又怎能运用到网络语言中来呢?

4.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网络交际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这一物质基础。网络和计算机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主要出现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和虚拟聊天室中,受制于特定的交际环境。这一交际环境要求使用者必须懂电脑、必须会上网、必须能顺利的完成文字和符号输入、必须多少懂点外语。而当今中国会使用网络语言的大部分正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并且略懂外语的年轻人。这批年轻人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其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了,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5.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制约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输入电脑并不像英语那样简单。计算机汉字输入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笔画输入法,如五笔字型和台湾的仓颉码等;一类是拼音输入法,如全拼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输入汉字时重码率较低,但因为这种输入法常将汉字拆成100-200个字根,较难掌握,需经过专门训练;因此,大多数网民均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弊病是重码率较高,在网络交际过程中,需要选用的字或词很难找到,网民们没有耐心打准确的字,于是使用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民公认的词汇形式。如用“斑竹”代替“版主”,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斑竹、幽香、青筋”都是网民们使用智能abc输入汉语拼音“banzhu/you xiang/qing jin”直接跳出的词语。网民们并不追究这些错误,他们追求交际中能为交际双方理解就可以了。

二、群体内部原因

外部社会原因是网络语言得以产生的外在条件。除此而外,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内部动因一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与认同,无论这种接受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形成的对表象思维的依赖。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学、哲学和一般知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后现代主义突出人的个体性、主观性、个体间的协同性、实用性;在一系列问题上都离经叛道,突出自我表现,蔑视社会认同;反对理性和逻辑作用,强调非理性和潜意识作用;反对权威和人为中心,主张无政府主义和返朴归真;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主张描述现象、解释学和解构主义;反对哲学、终极和绝对,主张多标准、多规则、多模式和相对主义;反对群体意识,主张个体主义和纵欲。

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悄然登场,导致了我国新型“现代人”的出现——即所谓的80后、90后。他们通过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介接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有意无意的接受与认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互联网的开始普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统计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网民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少年网民为主,这一情况的年龄描述实际上即为我国网民目前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网民年龄结构上将呈现更大的包容性,80后、90后作为现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将持续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和他们之后的青少年共同分享网络资源,80后、90后在网络使用上的共存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实际上是说,作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力量,80后、90后是携带着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而步入网络交际的快车道的。后现代主义的颠覆、解构、张扬与去标准化的多元追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内驱力量。

2.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

简单来讲,浅阅读就是以简单轻松、不做过多思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较为浅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甚至以娱乐性为终极追求。浅阅读主要表现为:一是流行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这里的读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画”,而是指插上零碎文字的图片、卡通、动漫等图书。事实上,随着浅阅读时代的来临,读图已经不仅仅指读“图书”,也指依据严肃的文字文本制作的视频文本。如现代年轻人不愿意阅读需要充分调动思考和想象的文学名著而热衷于看经过名著改拍而成的影视剧作,这也是一种读图现象。这种对文字文本的疏离而对图像文化的热衷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产生影响,从而在思维与表达中产生对图像或形象化符号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读图”的习惯,网民们也更乐于接受新颖、诙谐、轻松的图形化的表达而对一本正经的规范语句不敢兴趣。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表情类、图片类词汇形式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群体心理创造出来的。

三、语言心理

如果说社会外部原因是网民群体创造网络语言的外部基础,群体内部原因是内部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无意识的,那么这里所说的语言心理则是网民群体创造使用网络语言的有意识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需求无疑是基于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介平台而产生的。

1.娱乐性

哲学家奥斯汀认为,说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为是不存在的。网络言语交际作为网民群体的一种特殊言语交际形式,当然也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言语交际形式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言语交际形式受到交际目的的很大的制约。当然交际目的不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但却是重要的因素。交际目的对交际形式的选择要求是交际形式要适合去表现交际目的,交际目的不同,交际形式就不同。”[4]

娱乐是网络交际中非常重要的目的,网民们在论坛或是聊天软件中参与网络言语交际很多时候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身心的放松,获得快乐。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工作生活的压力都非常大,需要寻求一种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方式,这同样使得娱乐成为了交际主体互不相识、空间分离的网络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网络聊天室中发现很多没有主题,完全以“说话”为目的的言语交际,显然,“说话”的过程就是网民们获得快乐的过程。而要在“说话”过程中获得快乐,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如同作文般的规范的汉语聊天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

2.对现实交际的复原

网络言语交际与现实交际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言语交际双方在空间上是分离的,相互之间无法看见对方表情,也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我们排除网络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因为文字聊天目前仍是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这大概是出于交际主体隐匿性的需要),意义的传达完全依靠文字来完成。

而规范的汉字聊天就如同写作文一般,一方面过多的语法规则使得以娱乐为目的的网络交际不能获得快乐,更重要的在于,因为声音和表情用文字表述起来比较麻烦而使交际主体不得不放弃声音和表情的表意功能必将导致交际双方在意义传达上的重大损失。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在其《演说的魅力》一书中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的传播是用语言来进行的,有65%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之外的形式——比如语调、动作、衣着、表情等完成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以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

网络交际在获得交际主体隐匿性的同时也丧失了现实言语交际中语调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参与大部分交际意义传递的表意途径。为了复原现实交际的非语言符号表意途径,使得网络交际更加轻松从容,表意更为充分,网民们便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表示声音、表情的词汇形式,如“55555(呜呜呜呜呜)”——表示哭声,“:-d”——开怀大笑。

3.维持交际的顺利进行

前面已经提到,网络言语交际从目的上来说多以娱乐为主,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是以文字输入来完成的。交际目的的娱乐性及交际主体的隐匿性导致了交际对象选择和更换上的随意性,如果打字速度慢,或者交际语言呆板,话题无聊,交际一方可以随时更换交际对象。因此,文字输入的速度及语言是否个性新颖能吸引人就成为能否获得交际机会或者能否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也是网民们创造网络语言的重要的心理基础。

毫无疑问,网络语言无论在速度要求上还是在个性新颖上都很好的完成了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现实使命。如汉字输入中以重码字词中最先出现的字词代表目标字词的对错别字词的极大包容性,用输入一系列的数字、字母、数字字母组合来谐音代替复杂的汉字输入,用标点组成表情或用聊天工具自带表情动画来代替文字的表情描述等等。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74页

[2]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外交部发言人范文12

关键词:外语能力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外语能力的界定

(一)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chomsky)语言能力观在语言学研究中影响甚广。语言理论的中心任务是解释语言能力,为了便于研究,他将语言能力理想化,将它定义为理想化的说/听者关于语言的潜在知识。乔姆斯基在其着作《句法理论要略}(1965)中明确指出:

1.“语言理论主要涉及理想说/听者,在完全同质的言语社团里理想说/听者完全知道其语言,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应用语言知识时不受与语法无关的条件诸如记忆限度、干扰、注意与兴趣的转变、(杂乱或有特点的)误差等的影响。”

2.“因此我们从根本上区分语言能力(说/听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即具体情况下语言的实际运用。”从乔氏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把知识和运用截然分开。此外,乔氏(chomsky,1975,1980)在后来的着作中把知识(语言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分开,他认为从理论上讲人有可能具有语言知识的认知结构而没有使用该结构的能力,知识处于比能力更抽象的层次。他进而指出知道语言等于处于一种心理状态,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等于具有某种由规则和原则构成的心理结构。他把知识描写成一种“稳定的状态”或“获得的状态”,又把语言知识与语法知识等同起来,语言能力即语法知识。乔氏还认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语言间具有普遍性。他认为存在普遍语法,由一套适合所有语法的通用原则和参数构成。语法又分为核心语法和周边语法,儿童的语言习得主要是由于普遍语法受环境的激发发展成成人的语言知识,同时儿童还得学会不遵循普遍语法的周边语言内容。

总之,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某种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并非一种处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他的语言能力是指一个理想的操本族语者内在化了的语法规则。

(二)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2o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在《论交际功能》中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不仅指他能否造出符合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要看他是否懂得在什么时候该说,在什么时候不该说,在什么时候对谁用什么方式讲什么话,即交际能力不仅包括懂得语法规则,还必须包括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参数: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现实性。语法性相当于语言能力,适合性也就是可接受性,得体性指语言恰当得体,现实性指语言的确是现实生活中使用的。20世纪90年代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和帕尔默(bachmanandpalmer)提出了外语交际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外语交际能力主要由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这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语言知识包括结构知识和语用知识。策略能力包括目标确定能力、估计衡量能力和策划实施能力。概念的核心如何运用交际能力完成交际任务。交际能力可以指母语交际,也可以指外语交际。海姆斯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适当性,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运用适当与否,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所决定的。而与母语交际不同的是,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交际规则。当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际时,就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广泛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进行交际的具体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部分:

1.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每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不同又可分为表层上的差异和深层上的差异。表层差异包括语言、饮食、穿着等。深层差异包括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文化表层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深层上的差异的感觉并不是明显的。

2.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要从观念上认识文化同语言一样是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对异国文化的

理解和宽容。

3.处理跨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交际者能够根据双方文化背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使交际取得预期成果并能够处理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冲突。

综上所述,外语能力可以分解成为语言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两部分。外语能力的表现就是如何在交际场合中正确运用和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

二、外语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外语政策

外语政策是一个国家外语教育的引航员,指导这个国家的外语语种的选择、外语教育发展的规模,以及外语教学方法等等。masuhara(1998)认为,国家教育政策与社会政治需求、市场囚素和国家的经费、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外语政策,首先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需要。除此以外,国力即教育资源的多少、学生原有水平的高低、语言学习规律等因素也决定着外语教育政策。

2.社会需要

外语政策总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外交政策。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语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了,对外交流已经遍布了整个社会,扩大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国外技术、资金的引进,以及一些跨国公司和外资公司的建立,不仅需要外语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多,而且对听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刺激了供给。在这些外界因素的激励下,一些学生逐渐不再满足校内的外语课程,开始自学或是参加社会上的外语培训班。

我国的外语教育面临着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要求,因此培养能胜任对外交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以满足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的需要,提出把原先以培养学生单一的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和写能力沏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我们也应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对能力的需求在地区之间差别很大。

3.教育资源

教育也要讲效益。如果把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体,那么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消耗,还有损耗和浪费[51。毕竟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国家投入的教育资金还是有限的。而外语教育要求的基础设施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在外语教学投入时要尽量节约,避免浪费。要做到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外语教育资源。

4.学生外语水平和学习目的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原有外语水平的差异,语言认知方式的差异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差异。而且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外语学习目的。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差异性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异步教学,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外语能力进行培养,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教学,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外语能力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外语能力的认识和界定,以及对影响外语能力教育的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外语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尽管各个院校的外语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差异,但在教学中都必须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能力是外语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夕语能力的培养就如空中楼阁,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培养好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构成语言能力的技能部分(包括听说读写等)是融语法汲词汇1、语篇、语用、交际策略等知识于一体的实际操作技能。具备显性的、有意识的知识不能保证自发的、自动的语言运用。只有完全内化的、隐性的、潜意识知识才能驱动自由流利的表达。

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言规则和基本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而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外语单词。所谓基本词汇指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这些词汇通常是目标语言群体中所有的成员都接受和经常使用的,而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构词能力。所谓语言规则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不同层次上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加强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重视模拟练习:重视平时的学习、

积累过程,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知识的技能转化。不管教什么内容,都不是某个单一技能的训练,而是多项技能的综合。因此教学要注意听说结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读译结合等等。匹特·考德说:“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消极地接受语言形式和句子结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更多的实践中去,这样使其能够对所学的规则运用自如。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能力的组成部分,张后尘(1999)指出,我国英语教学应通过文化意识的培养达到文化理解,强调的是能力,文化教育的定位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归宿[61。因此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要将知识与理解结合起来,才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因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相辅相成。因此学习语言,就必须掌握文化背景,熟悉文化模式和准则。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成功交际的人才,因此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体系本身。文化、交际、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复杂,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体制、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地位和处事方式等。同时,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运用。这就要求外语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在外语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导入交际文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同时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把一些适应潮流的新闻报道,这样能够激励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弥补课本教材内容的滞后性的不足。

3.针对需求设计不同能力培养目标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与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院校对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师范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成为外语教师,旅游学院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去当导游,外语院校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去当翻译。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使自己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具有外语的交际能力。学习目的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外语产生不同的需求。当然,我们在此强调学生对外语需求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不同外语学习群体之间存在着共性。要使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外语需求作出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正在从事某一职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或是进行跟踪观察来了解这一职业对外语的实际需求,也可以通过对某一职业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来确定该职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然后,针对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来制定我们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从而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外语能力。

4.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应以培养学习者自己自足的能力为目标。也就是说,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未来独立学习所需的技巧和能力,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由于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社会的需求与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在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去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注意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使学生逐渐学会并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并归纳语言在不同领域中运用时所表现出的特有的表达方式、文体风格和语用规则,使他们具有很快适应不同领域外语交际需要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外国的报刊、杂志、科普文章、文学名着,收听外语广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了解国外的社会文化生活,熟悉他们的文化风格,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外国风俗、习惯、民情的了解,从而扫除语言学习的文化障碍,提高文化素质。

四、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