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

时间:2023-01-29 07:26:25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

第1篇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伟大任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构建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丁新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

(一)理论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联合国的倡议下得到深化。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很快普及并被广泛认同。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方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从国家战略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02年推出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社区等,推进了学习型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提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开阔空间,使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把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

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学习特征、总体目标和战略选择,并从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军队等领域人手,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全面创新。

(二)现实要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由此产生了终身学习需求。(2)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调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换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96,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96,O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之一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可见我们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二、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具体途径。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盲,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而终身学习则是强调人的学习的自主性,整个一生都在自主学习,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等于继续教育。但是,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形式,继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二)继续教育是形成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的具体形式。在学习型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继续教育可以为全体公民提供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继续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学历,提高从业人员的上岗能力,能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其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引入竞争的发展理念,在新时期,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优质性,提供人们享受多重需求的良好教育,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其创新发展。

要竞争首先要更新观念,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将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让继续教育在竞争中发展,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竞争需要健全机制,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竞争还要更新投入方式,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只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放开价格管制由市场决定继续教育收费、增加学费收入,通过校企合作、发展公司、基地创收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争取各界支持,多渠道解决投人问题。

(二)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实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打破以往的课堂围墙,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全面开放。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多地采取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提供各种培训课程,满足学员的基本学习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电视、信息通讯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发展网络教育,增加开放性学习的机会,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打破学校或教育机构间的界限,使各学校、各行业和各社区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相互协作、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时间方面,向终身性、全程性的方向努力,具体课程时间安排则可以采用滚动式或选修式教学以便于学生工读结合;在学习场所方面,要进一步开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开放教室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并发挥其作用,深化其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创新,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远程教育 交互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了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录或简单复制,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发展,是对现有知识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是一个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在个人建构过程当中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完善和发展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对客观现象的表述,而是一种言之成理的解释或假设。不同的学习者在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解,所以也就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唯一的标准。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二、远程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成人作为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由于成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同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在认知水平、学习动机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尤为明显,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其次,成人学生通常都有工作,安排统一时间进行面授有一定的难度,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育媒介的特殊性

    与传统的面授教学不同,远程教育广泛采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通讯手段组织教学,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生媒介的出现,既有助于学习者根据各自的特点自主安排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远程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动机不强烈或者习惯传统面授的学生在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时,会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一)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认知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一记录这些知识。传统教学强调一般原理和抽象规则的传授,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则是着重语法的解释和背诵,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容易使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而且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内容要与实际问题类似注意知识表征的多样化。电大英语远程教育摆脱了传统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上传大多媒体资源,力求实现声音,图像,文字全方位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践,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境化的网络资源和小组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协作与会话一一意义的双向建构

    协作与会话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客观世界的一个方面。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既可以是知识的学习者,也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老师既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环境的创造者,也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的参与者。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协作,资源共享,可以更全面地建构对新信息的理解。而且这样一种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电大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在网络上提供BBS留言板,E一mail之外,还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英语角,旅游英语实践,商务英语实践等,此外,还展开多次小组讨论。学生针对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资料搜索,自主学习,协作讨论等,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满足了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保证了学习的质量。

    (三)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其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并将其与自身己经掌握的经验建立某种联系,旧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从而建构起新信息的意义。学生不是机械的记录和背诵笔记,而是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建构学习论认为,我们的知识是由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构成的,所谓结构良好领域主要指的是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结构不良领域是指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经验与知识。建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以理论来进行,而是用自身丰富的经验进行分析。应用到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淡化了知识点讲解,而是注重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意义建构。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结构不良领域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四)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

    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反思,指的是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学习者对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学习过程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能力。及时地对学习进行反思,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策略及时调整,在动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同时也应当及时反思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设置和实施,以便进行全程监控和及时调整。电大远程教育设计了《学习活动记录表》,师生分别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客观的认识,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以后的情境设计、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第3篇

一、我国教育实习现状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推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实习作为高师院校最主要的实践性课程,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教育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实践性训练,把师范生培养成能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目前,我国高师教育实习较之以往已有相当改观,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我国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或下学期,实习时间为6―8周,而且只有一次。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不同,如“德国师范教育见习期长至两年半,短至16个月,一般在16―24个月。80年代中期法国师范院校新教学计划的实习期加强,共486学时,占两年培训总数的25.7%,另外,还加一周不占课时的‘校外教育机构实习’”。相比之下,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偏后、偏短。这说明我们现在对教育实习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其次,在指导老师配备上。笔者认为指导老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数量方面,由于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学生数量猛增。在安排指导老师时,往往一个指导老师要负责很多实习生,这使得指导老师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实习生很难得到指导老师跟踪性的指导。质量方面,由于高校教师一般脱离中学教学实际,对中学教学不甚了解,结果对实习生的指导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

基于以上原因,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这不利于师范教育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角色已开始从“传道、受业、解惑”的教书匠角色向研究者转变。新的教育实习观认为实习“不应该是程式型、经验型的,而是探索型、研究型的。这种探索型、研究型教学实习的特点在于,教学具有反思性。”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实习模式,建立新型的反思性教育实习。

二、反思性教育实习及其作用

反思性教育实习是对我国原有实习模式的批判继承。它是指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的不断反思,发现并不断解决问题,从而使自身的教学实践渐趋合理性,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实际上,作为高师实习生,这种特殊的身份更有利于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更能体会到师生间的关系,因而更加有利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之以往实习,其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实习过程中的反思能够不断完善个人的教育理念,使其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学问知识的功能并不是直接地指导实践,实践也不是学问知识的直接应用”。那么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必须进行实践性的思考,进而形成实践性知识。所谓实践性的思考就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进行的反思活动。

其次,反思性教育实习是通往专业自主的重要途径。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指“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其专业工作的独立自主不受行政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干预”。“实现专业自主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从简单重复性的职业劳动向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转变,这也是专业自主的需要。在反思性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趋合理,而其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思,正是对行动研究法的应用。因此,反思性教育实习既体现了专业自主性,同时也不断促进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促使实习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再次,反思性教育实习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反思性教育实习强调实习不仅是对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同时也是其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实习生通过教育实习获得大量经验教训,接下来最关键的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并将反思的结果用于实践之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智慧。

最后,反思性教育实习有助于实习生养成良好的反思教育习惯。就目前来看,实习的时间较之西方一些国家还是相当短暂,想要让高师学通过反思性教育实习来重构知识结构,并使得这一知识结构较为完善,还不太现实。

三、反思性教育实习的基本操作程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反思性教育实习就应该在实习过程中贯彻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个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所构成的自我反思的循环过程。然而这种循环并非因循守旧,而是不断的发展螺旋式的上升。课堂教学是检验教育实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此笔者仅就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简述一下反思性教育实习的基本程序。

第一,课前准备。这阶段主要是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计划。以往我们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就开始上课。这样就少了一个重要的反思环节,笔者认为在上课之前还应开展说课活动。说课,即由实习教师说出本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等等。这样就可以增强教案设计的合理性,比传统的课前写教案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课堂教学。该阶段是对教案的实施。如果说说课还存在一定的理想化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则是一场实战。课堂教学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具有一定的情境性、随机性。在此过程中,实习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善于处理随机事件,这就需要实习生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够即时反思并优化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课后备课。目前,我国许多师范院校在实习生备课过程中也加入了课后备课,这实质上就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的反思。通过反思总结自己的优劣得失,并将反思的成果运用到以后的教学,这样可以慢慢的把自己从感性的实践者上升为理性的研究者。而且课后备课又为下次课前备课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开始了下一轮的螺旋式循环。

第4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委巡视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对巡视机构主题教育进行动员和安排。

会议共三项议程:一是传达中央和省委主题教育有关精神;二是对省委巡视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动员部署;三是省委第一巡回指导组组长万鹏举同志作指导讲话。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xxx同志传达中央和省委主题教育有关精神。

……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由我对巡视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动员部署。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上,深刻阐述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阐明了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6月3日,省委召开会议,对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了全面部署,xx书记提出了具体要求。刚才,xx同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主题教育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动员部署会精神,这是我们做好主题教育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一会儿,省委第一巡回指导组组长xxx同志还要作讲话,我们要按照指导组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省委巡视机构主题教育,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的高度,从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高度,对开展主题教育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林铎书记在全省动员部署会讲话中,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实领导责任,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主题教育深入扎实开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上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积极主动投身到主题教育中来。

(一)开展主题教育,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巡视机构作为政治机关,履行政治监督职责,承担着“两个维护”的根本政治责任。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体巡视干部对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重要性的认识,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抓好学习,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切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开展主题教育,是从严管党治党、加强政治监督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全党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使全党上下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使我们党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党之利器、国之利器,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具有重要利剑作用。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求全体巡视干部自觉担负起“两个维护”根本政治责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冲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去,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三)开展主题教育,是坚持人民立场、维护群众利益的内在要求。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十八大以来,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其常态化制度化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贯穿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巡视监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引导全体巡视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聚焦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开展巡视监督,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巡视监督就在身边、正风肃纪就在身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紧密结合巡视工作实际,推动主题教育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中央和省委对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非常明确,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准确把握“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的措施要求,紧密结合巡视机构“过三关、争四有”的争先创优目标,全面深入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一是坚持学思践悟,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巡视干部肩负着“两个维护”的根本政治责任,必须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为被巡视党组织作出示范。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深研细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逐字逐句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章和指示精神,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感悟蕴含其中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把学习过程变为提高党性觉悟和政治站位的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全面学、深入学的基础上,尤其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要求,坚持常学常新、对标对表,自觉从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找方向、找路径、找方法,始终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巡视工作的初心使命、党员个人许党报国的初心使命。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年初召开的全国巡视工作会议,对做好新时代巡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扛起“两个维护”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根本政治责任,如何推进巡视工作高质量、规范化发展,如何发挥巡视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作用,如何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巡视巡察监督网,是新时代赋予巡视机构的新课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作为调研首要任务,多到巡视发现问题多、政治生态堪忧的地方去,多到情况复杂、群众意见大、基层“微腐败”易发多发的地方去,多到巡察工作薄弱、全覆盖任务推进不力的地方去,着力发现和解决影响巡视巡察工作的突出问题,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三是坚持深查细照,把检视问题贯穿始终。问题找得准不准,根源挖得深不深,直接关系到这次主题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成效。按照中央要求,领导班子重点查找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员领导干部重点查找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巡视是政治巡视,本质上是政治监督,巡视干部承担的是政治任务,肩负的是政治责任。监督别人,首先要自身过硬。我们要认真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初心使命,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工作中的短板。既要敞开心扉,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通过自己找、上级提、相互帮来查摆问题;又要敞开大门,广泛听取被巡视地区单位、广大干部群众对班子和干部有关问题和意见建议的反映。把问题找全面、找彻底,一条条列出来,深刻进行检视剖析,把根源分析透、分析准,切实做到不回避、不遮掩。

四是坚持动真碰硬,把整改落实贯穿始终。发现问题是前提,整改落实是关键。中央和省委明确提出,要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既要对5个方面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也要对本部门本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治理。我们要在调查研究、自我查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梳理出巡视巡察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下看上、由表及里,查找巡视机构在工作思路、教育管理、巡视监督、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短板,一项项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加大整改力度,确保每一项问题都能改到位、改彻底,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让干部群众感受到巡视工作质量和巡视干部形象的新提升。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主题教育有力有序开展

这次主题教育重点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巡视机构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参与。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好全过程、各环节工作,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推动主题教育扎扎实实开展,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取得预期成效。

一要落实工作责任。为加强对主题教育的领导,省委巡视机构成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安排、推进落实、督查指导等日常工作。作为巡视办主要领导,我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其他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务必要增强政治责任感,集中精力抓好主题教育,做到学在前、做在前,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各处处长、支部书记作为本处和支部的主要责任人,要落实好各项任务,组织好本处、本支部的主题教育。全体党员干部都要积极投身主题教育,将其作为一次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养,检视问题不足、提高工作本领,扫除思想尘埃、净化精神家园的难得机遇,带着感情去参与,带着责任去落实。

二要强化督促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处党支部主题教育的指导,及时掌握进展情况,防止出现死角。对在主题教育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醒,严肃指出,确保主题教育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对组织不力、敷衍塞责、效果不好的,要严肃批评,严厉问责;对经过提醒后拒不整改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三要抓好统筹兼顾。开展主题教育,不能脱离中心工作,否则就违背了主题教育的初衷。这次主题教育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省委巡视工作高质量、规范化、全覆盖等任务也正在紧锣密鼓抓推进、抓落实,务必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做好巡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两不误、两促进”。

四要发扬优良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学习教育、调查研究,还是检视问题、整改落实,都要实打实,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绝不能图形式、走过场。发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的问题和表现,本身也是巡视监督的重要内容。作为巡视干部,更要带头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作风保障主题教育顺利开展,以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推进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

我就讲这些。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省委第一巡回指导组组长xxx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自主学习;校本实验教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49-02

1问题的提出

1.1高职院校教育对象分析

高职学生的主体是“三校生”以及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思想比较活跃,活动能力也比较强,但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上比较欠缺,鲜有刻苦钻研精神。他们对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同时,他们还对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容纳有一种怀疑,直接导致了学习自信心的不足。

1.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所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建设滞后。大多教材在本科教材的基础进行了加减法,理论偏多,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不适合“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模式。

2) 教学方法陈旧。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大多是用于理论讲授,应试教育思想依然严重。

3) 教学效果不佳。大多数学院的安排都是教师讲解一次课 (2课时),几天后,学生才有一次上机实验课,而且,在实验教学中,缺少一本真正具有高职特色的、能激发学生上机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探究性的实验教程。

4) 师资力量薄弱。 “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水平并不能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2计算机校本实验教程的构建

2.1计算机校本实验教程的构建思路

通过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现状和培养对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得进行教学改革。

(1) 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环节。

(2) 实验内容的建设着眼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适当的难度。

1) 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实验教程内容:如用Windows XP代替Windows 98,用Office 2003取代Office 2000,在阅读资料中介绍更前沿的技术和在计算机发展中代表性人物的创业生涯,让学生觉得有新意,激发兴趣,从阅读中得到启迪。

2) 不拘一格,打破传统教材编排顺序:如将最基本的“Windows XP基本操作”提到最前面,将体现全书重点之一的“信息处理”放到第二部分,而将学生感到最乏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到最后面。

3) 精心设计,保证教程的可操作性:实验内容的建设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适当的难度。

(3) 实验内容覆盖学科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内容完整全面,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计算机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

比如为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我们在介绍理论知识后,紧接着就是“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与步骤”和“实验总结”,实现理论教程与实验教程一体化,便于学生总结、思考和练习。

(4) 实验内容形式多样,使实验产生适当的节奏感

实验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是实验、论文、课程设计等,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诸方面要作精心的考虑和安排,使实验产生适当的节奏感。

2.2计算机校本实验教程的构建

根据以上理念和教材构建思路,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诸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尝试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通过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练习,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验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全部实验练习包含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各个方面,包括可供选择的14个实验和1个实验总结。本教程的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每个实验中都包含背景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实验总结,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教材中所介绍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相关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师通过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部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回顾所有实验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概括、评价和总结,以巩固通过实验所了解和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和技术。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每个单元的具体模式如图2所示。

我们在计算机实验教程中,着眼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设计了课堂教学流程,见图3。

3结束语

我们构建着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实验教程,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后说、边做边说”的方法,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以抓计算机实验实践教学来促进计算机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他们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认知困难,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我们将在今后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正实验教程,以期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高[2007] 1号文件.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2] 高思. 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N]. 中国教育报,2007-1-26(3).

[3] 周苏,王文等. 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A]. 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 (西安,2005) 论文集[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94-198.

[4] 周苏. “质量工程”的实践之路[J]. 计算机教育,2007,(7):.74~78,81.

[5] 许. 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5,(2).

第6篇

一、终身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制机制

(一)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指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学习机会的教育制度安排和网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终身教育思想,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为达到一定教育目标所构建的各级种类教育、各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综合教育系统。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实质就是“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内部沟通的、面向社会开放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崭新的制度和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通过社会组织,建立各种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和架构一个学习者能够终身受到教育的体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条件,使人们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需求的实现得到保障。其二是促进个人的终身教育,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

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即尽可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二是教育体系结构的有机联系和协调一致,即要建立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和各个层次教育的有机联系和终身教育的教育网络,最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三是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之间具有包容性,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统整性、持续性、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最高目标是如《终身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所说的“达到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事事是学习内容的境界”。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涉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基层组织内部等各种教育类型和学习场所。因此,终身教育包括一切教育性质、教育类别、教育形式、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和环节;终身教育不是各种教育的简单叠加,而要打破各类教育间的隔离状态,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使之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和发展,以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根本目的。总之,要把整个教育系统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同时又要把终身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思想系统之中。

(二)终身教育体制机制

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 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

从广义上讲,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

体制,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例如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存在多样化的经济体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二、建构体制机制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制度保障

(一)从法理的视角上看

国家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强调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公民都有接受教育、享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因此,我国宪法是建构终身教育的体制机制的法律总依据,是我国公民接受教育、享受教育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二)从体制机制的内涵上看

体制是社会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结构形式。体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体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就确定了发展的模式、路径。体制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推手。机制主要指社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机制具有自组织性的特点。机制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运作方式。

(三)从体制机制的功能与作用上看

体制一旦建立,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一是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使之更符合实际、更易于实施;二是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机制隶属于并内涵于制度和体制,无论制度还是体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有效运行和更好地发挥作用。机制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正因为如此,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法律和宏观政策一旦确立,须立即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体制机制,确保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发展和完善。

(四)从成功实践经验的视角看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各国推行终身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其与该体系匹配的机制。

三、广西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探析

(一)从实际出发,明确广西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目标

首先,在借鉴世界终身教育经验的同时,要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情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出发。未来的十几年,是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广西迅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需求是广西终身教育发展巨大的推动力。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广西仍然是学习人口较多的贫困地区,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将是教育发展和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虽然以9.36%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26年的长期高速经济增长,但总体上说广西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广西产业技术结构虽然总体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大多数地区的工业尚处于机械化为主的阶段,自动化和高科技企业还为数不多,而且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和企业之间技术水平跨度很大,广大社会成员对学习的需求在层次、类型方面的差异也很大。研究解决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要注意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情和人才需求在结构上的特点,并从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逐步推进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这是广西终身教育体系机制建设的重要特征。

其次,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现有人才结构学历水平的实际出发,广西终身教育体系在层次和类型结构上将有新的发展,并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格局。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从广西的实际出发,不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许多类型的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劳动者供给的主体仍然来自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仍在相当长时期处于广西教育体系中重要位置,并且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相互沟通、融合和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大力普及教育和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在战略上还要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创新型广西建设的需要,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提高广西自主创新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达到深化终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筹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终身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最终目的。

(二)建立完善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机构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立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构想者和引导者,为人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服务者,发展和完善各种教育服务有关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在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教育培训领域,特别是义务教育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政府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在切实保障经费不断增长的同时,政府还应该不断改进管理机制,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例如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建立适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对农村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担比例等。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由对各类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和咨询工作,建立由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为满足终身教育社会中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教育和学习的需求,还要注意区分教育培训物品的公共性与非公共性,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具有非公共服务性质的教育培训领域,政府要调动全社会和各类教育机构的积极性,并通过法律、政策、规章、金融等各种手段进行监督、规范和管理,保护学习者的权益。

其次,要建立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由于终身教育涉及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所有社会成员,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对有关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改变和克服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建立跨部门的和有效的终身教育统筹协调机制。这些机构或机制的主要职能包括:共同确定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和协调必要的政策措施,评价政策进展状况以及筹措可利用的资源。另外,加强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政府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和社区之间的纵向协调,是广西构建终身教育体制的重要经验。

(三)建立满足全民终身教育需要的教育培训投入和学习资助体制

构建全民终身教育社会需要巨大的、持久的资源投入,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合理分担终身教育的成本。只有这样,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政府的公共投入是确保终身教育机会均等、促进终身教育与培训公平的重要保障。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的过程中,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落实科教强桂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

占GDP4%的目标,争取到2020年将其提高到5%以上的水平。

继续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结构,加大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鉴于义务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国务院已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要认真抓紧落实,尽快将《教育投入条例》列入广西的立法计划。《教育投入条例》应明确规定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规定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应承担的责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拨款的基本原则和依据(如生均成本的计算范围、方法和拨款公式、程序等);规定教育收费的决策和责任主体,确定收费标准的依据和程序(如听证会)等。

在拨款方式上,建议尽快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成本、拨款标准和程序,增加拨款的透明度和科学性;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出发,建立多种拨款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拨款模式,包括一般事业费拨款(人员经费、教师工资、基建拨款、公用经费拨款)、专项拨款(扶弱性的倾斜拨款和竞争性的倾斜拨款)等。

建立社会投资教育的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各个部门、组织和企业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水平。目前广西的社会教育经费中,民间投资占的比重较大,但其中大部分是学习者个人缴纳的学费,而社会和企业的投入较少。部分企业教育培训投入的积极性不高,除了劳动用工制度、劳动力市场供求因素以及企业对教育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对企业的教育培训投入缺乏有约束力的、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建议在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对教育培训投入责任的同时,完善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增加教育培训投入的激励机制。

(四)加快法制化进程,研究制定《广西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西曾就终身教育的立法问题进行过探讨,但由于种种原因,终身教育立法工作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的提出,终身教育立法工作应加快进程。《广西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工作的内容应该包括:

1.在终身教育立法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研究和借鉴区外有益的经验,又要符合广西的具体区情。

2.对“终身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3.明确政府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4.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中的目标和任务。

5.规定社会各种利益相关者(教育提供者、学习者、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合理分担教育培训成本方面的责任等。

6.关于带薪教育(学习)休假制度的规定。

7.关于终身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规定。

8.关于终身教育的质量保障、成果的鉴定、认证和评估机制的规定。

9.关于终身教育体系的管理体制(权利与义务相称、管制与自治结合、公平与效率兼顾)。

10.关于整合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和开放公共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规定。

11.关于对终身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和支付学习费用困难者、低学历者、残疾人、少数民族等)进行扶助的具体措施等。

12.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预测和考虑采取的措施。

(五)建立终身教育的质量保障和认证机制及评估鉴定体系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它的内涵更丰富。这就促使我们研究构建数学在计算机辅导课堂教学的结构,以便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样性。

1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促进传统型数学课堂的教学结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育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招致批评,然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沿袭这一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而且传统的课堂教育也有它的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学,其基本模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其中,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发散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在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

然而这些要求对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特别是课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创意是最为重要的。制作技术是次要的。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软件制作者必须自觉地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作为计算机辅助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容进行设计。例如传统数学学科教学对一些图形的教学很难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具来使用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现在不少教师用立体的数学图形,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把图形生动的展示出来,把一些很复杂的点线面关系从不同角度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培养学生识图形能力、建立空间概念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暂且不论这类课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但光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改革的角度来看,它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把这种手段溶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利用计算机辅助来创设情景,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观察情景的背景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由于计算机辅助的整合,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1)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2)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3)教育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4)计算机辅助的介入点的选取、教育内容的覆盖及教育内容的媒体实现;(5)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2 以计算机辅助软件为平台,构建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数学教育大纲》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本身,这些教学目标可以渗透到平时的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也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结构。

计算机辅助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一般可以分为课件型和平台型两种。课件型指的是把学科的某些教学素材,例如知识内容,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起来,用来传递教学信息。课件往往是针对几个问题,几个难点而设计的电脑应用程序。以它的使用对象划分,又有主动型(辅助学习型)和被动型(辅教型)两类。而平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的教学模式,这种计算机平台提供一系列教学素材,工具,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素材的组织以及二次开发可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它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情景开发的,它是面向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而设计的。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 以学习者为中心 实验教学模式

1、引言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的过程及其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而其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把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

计算机课程相匹配实验课时占本课程总课时的50%。目前,在进行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采用的是由教师布置实验内容或教师根据章节内容事先做好实验报告册,要求学生按实验报告步骤进行,操作完成后书写实验报告上交的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每位学生实验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学生机械地就实验报告内容进行操作,这种教学实验模式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形成了极大的依赖性,甚至部分学生根本不去操作,而直接抄袭他人的上交。这种传统实验模式中存在的最大弊端是教师总是学习的主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这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是背离的,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相去甚远。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所以,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3、如何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3.1 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学的主宰者,总是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内容进行操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根据实验内容进行统一、机械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枯燥性与对教师的依赖性,一旦教师没有布置实验内容,他们都不知所措,实验无从下手。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与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整个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主要包括建议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解释知识点、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料、指导学习步骤、传递有效的学习经验、回答学生的提问、启迪学习技巧、评估学习结果。总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是分析者、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评价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展开综合上机操作,最终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3.2 创设学习情境,实验由“验证型”向“综合型”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报告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内容,然后在实验课中布置于学生并要求完成,每位学生所做实验都是相同的。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与当代建构主义学习观是背离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为背景进行建构完成的。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在Word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一般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后,就会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任务,首先提出总任务,例如让大家用Word来制作一张贺卡,接着会在总任务的要求下引导同学们确定具体的子任务,例如我们可以把制作一张贺卡这样的总任务分解为贺卡主题、资源搜集、版面设计、文字编辑、图像处理等子任务。

3.3 开展合作学习或协作学习

合作学习或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策略。在实验教学中,以三到五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且每一小组中指定一名成员为小组负责人,全面负责实验分工与协调工作。在实验中开展合作学习或协作学习,小组成员根椐一定的实验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明确责任分工,共同完成实验,且每个小组成员都达到一定实验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实验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相处、共同进取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

3.4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教学中计算机课程成绩考核,一般采用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评定,往往忽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这个环节,导致理论与实验学习相互脱钩,这也是造成学生操作与不操作、操作能力强与操作能力低与成绩毫不相干的意识,形成学生的一种“重理论、轻实验”错误认识。我们可以将一次考试成绩与平时随堂检测相结合,将统一考核内容变为统一考核目标,学生自选考核内容;将个人独立考核变为小组考核,将学生的小组成绩纳入成绩评定之中,在学生个人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这样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可,使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产生了自发学习的动力,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加强。

另外,值得我们老师注意的是,对学习的总结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孙莱祥,张晓鹏.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

根据省纪委、监委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姜国文案件专题警示教育的安排部署,驻XXX纪检监察组坚持把学习教育、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于专题警示教育全过程的原则,突出以组领导和处级干部为重点,带动全组党员干部深度参与,取得良好的效果。按照专题警示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现将我组开展警示教育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增强开展主题教育的领导力和保障力

一是迅速传达,周密部署。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姜国文、刘杰案件专题警示教育动员部署会议结束后,我组立即召开组务会传达了XX书记动员讲话精神,深刻阐述了开展专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同时结合实际对我组如何开展好专题教育进行了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为专题警示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XX召开党的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XX同志在会议上对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部署,督促落实综合监督单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结合全省警示教育工作方案与我组今年重点工作,制定了《驻XX纪检监察组开展姜国文、刘杰案件专题警示教育工作方案》,确定了警示教育工作任务、总体目标、着重解决问题和方法步骤及时间要求,为全组开展警示教育指明了方向。三是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建立《警示教育工作台账》,进一步明确要求、细化措施,将每个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头,人手一册,方便全体组员随时掌握工作重点、时间节点和具体任务,并确定由副组长XX负责工作台账的督导与落实,保证全组警示教育工作、疫情防控监督、派驻机构履职能力专题培训、营商环境和作风整顿、案件查处、日常监督等任务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

二、强化学习,突出重点,明确专题警示教育整改目标

一是搭建多种载体认真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党纪法规学习,把自身素质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组务会议、党支部会议等平台,深入、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张巍同志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及《工作方案》、中央纪委《关于姜国文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及其教训警示的通报》、省纪委《关于刘杰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及其教训警示的通报》《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XX省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工作协作配合办法(试行)》《xx纪委监委派驻机构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及法律法规。结合“学习强国”“网络教育”“国家安全知识”“保密法竞赛”等网络教育平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学习党和国家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近两个月我组向省纪委、监委专题警示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开展警示教育相关信息6次。二是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查摆剖析。采取向监督单位各处室发放征求意见函和召开专题警示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的方式,听取、收集意见建议,每名成员都能认真查摆自身不足、查找工作短板、深刻检视剖析,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确保专题警示教育取得扎实成效。三是认真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在深挖细查、认真开展查摆剖析的基础上,24日召开了组织生活会,每名党员干部都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叫真碰硬,揭短亮丑,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会后,将会议情况报送专题警示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专项整改,健全机制,切实保证专题警示教育取得成效

一是组织开展专项整改。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真正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边学边总结经验,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逐条研究对策,建立问题清单逐项销号,做到逐条逐项解决到位。 二是健全制度规范工作运行。坚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长则建制,建立健全日常工作中行之有效、指导力强、长期管用的规章制度。在日常派驻监督上,制定《资金监管制度》《信访举报件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强化风险控制措施。在干部管理监督上,制定《干部提拔使用征求意见和廉政谈话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重实绩、重质量、重长远,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制定《列席重要会议制度》,督促监督单位建立《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并按省纪委办公厅《落实〈关于深化xx省纪委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分工方案》要求,着手建立与驻在部门的定期会商、重要情况通报、线索联合排查、联合监督执纪等机制,为驻在部门党组(领导班子)主体作用发挥提供有效载体。随着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我组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制度意识和原则性、纪律性增强,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三是强化关键节点监督问责。充分发挥好探头作用,XX切身利益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督察、督办和问责力度,并按照《省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工作协作配合办法(试行)》的规定。

经过这次警示教育,我组全体成员初步达到了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党忠诚更加绝对、政治生活更加清爽、自我约束更加严格、遵规守纪更加自觉、家风建设更加有效的目的和效果。

四、专题警示教育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全力抓好总结运用工作。要对专题警示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总结,注重总结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重点总结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并抓好经验的转化运用工作,用新鲜经验指导新实践。二是突出抓好整改后续工作。专题警示教育动虽然已基本结束,但我们要按照抓常、抓细的要求,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精神,面对新环境、新工作、新问题建立新台账,对照新台账的任务、时间、责任,全力解决好新问题,一件一件地办,一项一项地抓。三是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学习教育常态化,不断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明底线、知敬畏,使保持良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建章立制常态化,不断修订完善各项制度,把成功做法经验化、零星探索系统化、有效措施制度化,并根据实践情况和形势发展不断修订完善,使保障良好作风的制度能够管得住现在、跟得上发展、经得起考验。监督检查常态化,监督检查丝毫不能松懈,必须持续加大力度,违反纪律规定的,从严从快处理,做到反弹露头就抓、违纪及时严查、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形成震慑。认真履行监督责任,确保监督到位,保障制度有效执行。

第10篇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时代的呼唤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今和以后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并为一体化改革的深入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思路。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教育一体化进行过分析和讨论。有学者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含义分为两个部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内部一体化包括三个维度。即纵向一体化,教师教育要成为一个内部各阶段各具特点又相互连接的结构体。这是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较为狭义的教师教育一体化,也是目前我们所关注最多的。第二个维度即横向的,主要体现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和协助作用。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第三个维度即深度的,侧重于教师的情意发展,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等。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统一。外部一体化指教师教育和学校发展的一体化,强调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联系以及学校教师间的相互合作。[1]

另外有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应把中学、小学、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趋于学历一体化,实现教师教育层次上的一体化。[2]也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3]

教育改革离不开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以及相关理论的应用与支持。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也不例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并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目标,各学者、专家便展开了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终身教育思想、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职业生涯理论、系统论等。

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紧密而有机的在联系。《学会生存》在定义终身教育时指出:“终身教育就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由此看来,终身教育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特点,它要求原来相分离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相互衔接起来。包括教师教育的培养机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在纵向的维度上要做出统一规划和安排。而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关键还在于要提供横向的、宽度的一体化环境,给予教师不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一切机会,充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教育的阶段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从教师成长的角度看,教师教育的阶段划为准教师培养—新(试用)教师培养—合格教师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培养四个阶段。[4]

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要根据教师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来设置培养目标,安排课程内容,开展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双专业性”即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教育专业性更多地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师培养阶段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教师教育体系中,要加大大学与中小学的密切合作,使中小学参与到师范生的培养中来,充分发挥中小学在实习生教学指导方面的作用。

从教师职业生涯角度看,主要有:(1)费斯勒的职业生涯关注理论,包括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2)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包括职前教育阶段,实习导入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引退阶段。(3)沃尔夫的生涯发展理论,包括新手,学徒,职业,专家,卓越的,名誉退休。[5]多样化的阶段划分体现了不同角度下教师职业不同的阶段特征,目标更加具体,对实践具有更多的指导意义。教师的情意发展在其职业生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情感支撑,是保证教师教育一体化动态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中,外在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要与提升教师的内在动机相吻合,在教师个人身上要做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相融合。

一个系统是由无数的子系统构成的,只有各系统的契合,才能实现大系统的整体效能。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博士在他的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圣吉博士认为,它是一个架构,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的事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一体化”研究就是要在教师教育的大系统中去找寻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与融合,探讨出教师成长的有效模式。因此,必须以系统论的思想、观点、方法指导“一体化”研究,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师范生或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政府、高校、中小学和教师主体。教师教育一体化包括体制上和机制上的一体化。不仅要建立起职前与在职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沟通的教师培养培训机构,更应该在运行机制上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特征归结如下:整体性,即用全面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机构、课程安排、师资建设、教育资源等,并使各方面得到合理优化,统筹安排。阶段性,主要体现在职前、入职和在职三阶段各自的特点的认识,目标的设立和实现。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突出表现在教师专业和职业发展各阶段相互衔接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动态性。从实践层面来看,教师教育一体化应包括: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指师范院校与教师培训机构的合并);中小学和大学的紧密联系;课程实施的一体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整合与优化;教师教育层次的一体化;教师个人知识与情感的一体化等等。

总的来说,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了教师教育方方面面的改革,它主要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构建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与外界协调一致、运行有序的组织系统。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及问题分析

(一)体制建设初见成效,有效机制急需建构。

纵向的教师教育一体化首先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上,通过合并逐步理顺了隶属关系与领导关系,建立起了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使其同时具有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功能,并逐步取消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建制,建立起高校与教育学院的两级格局。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上海、河北、天津、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海南、甘肃、青海、湖南、辽宁等12个省市的高师院校,与当地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机构进行了合并,并仍有一些地方准备合并,这使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结果却并未能令人完全满意,除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做了真正意义的“一体化”探索外,大部分参与结构调整的各级培养培训院校,对调整的目标和意义认识不足,对双轨并存体制的问题认识不清,还缺乏对教师教育进行整体研究的意识,思维仍定向在职前培养模式中,出现培养培训合并后统一机构下的相分离。[9]由此看来转变教育观念,尽快建立一套健全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模式多样化,问题呈现复杂化。

分阶段培养是当今教师教育中一个较大的改革。在师范生非定向培养下,职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3+1,4+1,4+2,即首先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然后集中进行教育理论和能力的专业性培养,从理论上看,分阶段培养有诸多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但在我国还存在着可行性的问题。如在3+1模式培养下,学生在最后一年迫于就业压力纷纷外出找工作无法安心学习。而全部改成4+1和4+2的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财力状况来看,也不具备可行性。[10]另外我国的教育硕士学位自1997年设立以来,不仅为广大在职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教师教育培养的层次。但随着人数的扩大,质量问题也难以保证。

(三)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融合性不高。

我国现阶段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占21%~25%,教育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6%~11%,教育见习/实习4~6周,学科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数的65%~70%。相比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30%和英国的25%,[11]可见我国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与“学科专业性”比例失调,这既影响了教师个人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另外,在澳大利亚,4年的教师教育计划中至少有80天的教育实习时间。[12]苏格兰的教师教育在时间安排上,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交叉进行,其中,实践体验的时间至少40周。[13]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在时间上、内容上的关联性都不高。实践性课程主要在毕业前安排一次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8周。

三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增强一体化建设的观念,构建合理有效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

由于一体化建设的规模宏大,而我国起步较晚,因此,这项改革必定要全方位地,大刀阔斧地持续进行。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的调整与合并,体制的建设初见成效,尽快转变重职前轻职后的旧的思想观念,建立一套全新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既是对新的“同一机构下的分离”的有效预防,对一体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加强与完善,也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深入、持续、健康进行的有力保障。

高校领导层要从根本上革除固有的思维定势的障碍,从职前职后协调统一的大局观念出发,考虑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和发展。一个健全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应该包括管理系统、监督系统、评估系统、反馈系统。管理系统主要对一体化教育的质量保障系统进行具体策划、组织和执行,是整个保障系统的核心。它应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行政管理系统、职前职后管理系统和研究系统。监督系统、评估系统及反馈系统自成一体。监督系统负责对一体化建设的各项漏洞及不合格行为进行披露和有效整治。评估系统则定期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评估,比较职前与职后的差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和促进工作的改进。反馈系统将来自教师和学员或社会的情况及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这些信息便可以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政策调整的依据,从而有效保障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高效率运转。

(二)借鉴外国,依据国情,立足现实,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

教师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并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体现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在总体战略上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推进教师教育体系的调整和改革,积极推进培养培训一体化,逐步把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具备条件的地方向一级过渡,“旧三级”向“新三级”过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但在技术路径上,要严格遵守教育规律,区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培养模式的差别。在推进策略上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特点。[14]

(三)创新模式、依托制度,加强与中小学校的紧密合作,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应体现“双赢”态势,即既要提高高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要服务于中小学校,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在于模式的不断创新。如在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切实加强师范生的实习。通过“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式实现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互换和调动,即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顶替准备来高校接受培训教师的岗位。然而制度的保障是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整合的前提条件。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游戏美术专业;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15-02

伴随着2012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亦进入了象征民族文化的龙年。在过往的近十年内,我国的游戏产业经历了一个迅猛发展的周期。截止到2011年,国内游戏产业年总产值规模已达500多亿元人民币。①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游戏教育产业亦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国内对游戏研发人才的培养远落后于行业发展:一方面,各大高等院校关于游戏研发专业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善,另一方面,各种民办游戏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良莠不齐,教学状况堪忧。这种环境导致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需要或者面临就业方向不对口的情况,而企业的人才缺口依旧与日俱增,双方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鉴于国内游戏教育产业的现状,“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人才”,是笔者等高校教育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因此在以下章节中,笔者将结合近年来的调研以及课程教学实践作出浅述。

一、教学定位——符合高校特点的游戏美术专业教育

(一)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的面向层次是大学生群体

纵观当今国内游戏美术教育产业,其教育机构总体上可以划分为高校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两种类型。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育之所以区别于社会上的游戏培训机构,原因之一是:前者面向的是教学对象是普遍处于18-22岁年龄层段,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艺术基础的大学生,而后者面向的教学对象则是遍及各个年龄层段,文化层次与学历水平、职业与身份各不相同的社会人员。教学对象的差异决定了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必须具有更高的起点,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思维灵活、文化知识层面广、创造力强等特质,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习惯于网络生活、以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特点,为他们学习游戏美术专业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比较单一,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尤其缺乏在相关行业内的工作实践经验,在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理想化,或是所掌握知识技能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等情况。②因此,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强调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于适应就业形势。

(二)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当体现其学术性

高校游戏美术专业与民间游戏教育培训机构的区别,重在体现其学术性。强调学术性,一方面在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术性,另一方面在于注重教学的学术性。

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术性,体现在对游戏美术专业中所涉及的各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与信息要进行严谨考究。具体而言,游戏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不但涉及到美术造型基础的素描、色彩、人体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也包含设计学方面的各种构成原理、动画运动规律,并且还需要运用到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和编程等知识技能。与社会上某些游戏美术培训机构忽视学生基础能力培养、鼓吹短期速成、套路式的技能训练相反,作为高校专业教学,我们在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个操作环节中,都应当强调其严谨性、规范性、正确性,并且还要提倡思辨、钻研的学术精神。例如,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研究当前网络游戏审美流行趋势,并且尝试进行游戏美术风格的创新;又例如,我们应当启发学生将文化历史知识融合到游戏美术策划中,开发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游戏;再例如,我们应当组织学生将游戏美术和动漫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利用一系列同步课程、嵌套课程,引导学生“学一门,关联另一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教学的学术性,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钻研、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统一在教学之中,以科学的方式培养人才。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在本专业的各个年级依次开设关于游戏美术的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入门课程、进阶课程,并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备课和安排作业。与此同时,代表游戏美术各个专业方向的教师会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育理论、交流教学心得,并且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主张某些游戏美术培训机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作坊式”教学,也反对一味强调以作品数量堆积出成果的训练方式。我们强调,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因材施教,在实践过程中既重数量也重质量,力求培养出既有实践动手能力,又有学习思考能力的学生。

(三)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当注重对校本资源的利用

基于高校游戏美术专业课程的综合性、自主性、素质教育性的特点,高校应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开发利用资源,开展富有院校特色的游戏美术专业教学。以我校为例,游戏美术专业的发展正是以学院的软件技术教育作为依托,借助于学院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汇集网络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另一方面,近年来在广东地区大力发展游戏动漫产业的形势下,我们借助于地理优势进一步开拓了校企合作之路。学生通过在游戏设计公司的实习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能力,并且将实习经验以及游戏产业市场现状反馈学校,为在校师生提供了解行业信息的途径,促进教学与时俱进。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周边环境、时代形势等各个方面进行校本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将这一新兴专业办好办强。

二、教学模式——实践为主、兼具素质教育的研究性学习

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正从以往教师主导的接受式学习逐步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转变。游戏美术设计既是一门新兴的技能型学科,也是一门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因此高校游戏美术教学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技术技能,还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游戏产业市场需要。那么,如何通过教学实现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若干个人浅见,望抛砖引玉,促进各位读者们的共同探讨:

(一)前期准备

在游戏美术设计课程开展前,教师需要针对课题进行前期准备,包括分析教材、编写课件、安排实践作业等,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把需要学生掌握和实践的知识技能化为具体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例如在《游戏原画场景设计》的某节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透视原理、色彩搭配和软件操作技巧三方面的知识,那么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不必将拆分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而可以将这些知识融合成具体的实践操作任务,例如:“参照某某网络游戏(学生自选)的原画场景设计形式,以成角透视的角度,结合数位板和图形软件,绘制出一个冷色调的NPC道具店”。在这个实践任务中已包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全部知识点。此外,这种具体的实践任务,在命题方式和要求上与游戏公司的项目要求是非常相似的,因此学生在通过实践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又得到了模拟企业实战式的锻炼。通过教学验证,这种将知识转化成任务的实践型教学设计,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积累丰富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实施

游戏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一般的流程是,先把相关教材和资料中的理论知识点筛选出来,配以典型图例并精简讲解,而后布置实践操作任务,为学生安排4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实践,最后进行作业讲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环节是重点。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指导,而且指导的方式方法要注重多样性。除了个别辅导、集中辅导以外,还应该组织学生之间的分组学习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达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交流评价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阶段,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当堂作业进行多元化评价。评价对象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作品画面效果、对知识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个人的心得体会等等。总而言之,我们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丰富的、具体的、动态的、客观的,力求以生动的交流评价代替刻板的课后总结。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消化,并养成反思、钻研的精神,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外的收获。

(四)课后延伸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当布置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课后延伸学习。结合游戏美术的学科特点,学生的课后延伸任务也紧密围绕游戏设计而展开。课后延伸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性的,例如组织学生以搜集资料的方式,将不同的网络游戏进行美术风格的对比,并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风格类型进行分析,学习其色彩、线条、造型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再者,学生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课程进行同步的延伸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游戏策划、游戏界面设计和FLASH动画课程三门课目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制作一个网页小游戏,这就达到了学习的综合运用和延伸的目的。总之,通过课后延伸学习和实践,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学科的关联性,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游戏美术专业课程应当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通过理论教学强化素质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强调能力培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素质与技能全面发展的游戏设计人才。

三、结语

游戏美术设计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亦是继动漫之后的又一门朝阳产业。发展好游戏产业,势必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中,高校将在游戏美术教育产业中充当主力军的角色,因此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以及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使命。游戏教育产业的发展道路是广阔而漫长的,值得我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资料来源:新浪游戏频道.网址games.省略/w/n/2012-03-15/1431594489.shtml及CGBC中国游戏商务大会官方网站:省略 (中文),信息日期:2012年03月15日.

②张积家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第3页.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3]刘儒德主编.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4]钟仕伦主编.美育与美育心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第12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构造与维修;六步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是中高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维修与检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传统教学内容按照发动机基本知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构造的顺序安排,并在每章节后加上维修的内容。内容编排死板。教学过程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教师演示实操、学生练习阶段组成。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联系,学生没有兴趣完成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缺少指导性教学文件如学生学习手册或任务单等,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

1 设计理念

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行动导向教学主要源自于德国[1]。是指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此导向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任务为导向开展的教学活动。实质上,行动导向教学主要就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而实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和发展自我[1]。同时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2]。使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2 学习任务的设计

以任务为基本单元,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考虑“做中学,学中做”、发动机拆装和检修顺序以及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的结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下任务,见表1。

3 教学设计步骤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采用六步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教学设计也依据这六个阶段进行[3]。以曲轴的结构与检测学习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3.1 明确学习任务、课时、教学对象等内容

如本学习任务名称为“曲轴的结构与检测”、课程名称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学生”及课时数为4等。

3.2 学习任务内容介绍

介绍本学习任务的地位,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以上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本学习任务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的重点内容,是专业能力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知识性强、操作难度大。具体包括掌握曲轴的结构、功用的知识,拆卸工艺、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相关实操技能。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要得到应用;技能训练熟练、规范、安全。

3.3 教学对象分析

即学情分析,包括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课堂纪律。比较欠缺的能力和知识。如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某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基础课程和本课程的发动机总体结构和工作过程等学习任务,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简单操作能力。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对理论知识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待加强。

3.4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

制定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即通过本学习任务的学习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力目标即经过学习和训练应具备或提高的能力。方法目标即获得的学习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如知识目标:掌握发动机曲轴的结构、类型及功用。能力目标:与客户交流沟通能力、车辆信息获取能力。方法目标:知识获取的途径。

3.5 学习重点、难点及解决途径

分析给出本任务的重点。提供几种方法,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内容。如重点:发动机曲轴的结构、作用和拆卸工艺。途径:查询资料、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讲解;现场示范。难点:曲轴的检测。方法:现场讲解;查阅手册;教师总结归纳法等。

3.6 教学方法的运用

介绍行动导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灵活运用。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4]。

3.7 教学现场及资源配备

教学现场即一体化教室的布置。包括集中讲授区兼讨论区、操作区、资料查阅区和工具存放区。集中讲授区分4个小组布置,资料查阅区配备纸质资料和联网的计算机。地面标示参考4S店。墙面布置有职业氛围。布置一些汽车企业标志和标语、制度、规程等。资源配备列出完成本学习任务所需的工具、设备、耗材及学习材料等。如带翻转架的电控发动机3台、组合工具、扭力扳手、机油、棉纱、工作页、评价表、维修手册、课件等。

3.8 教学流程图。用流程图表现教学过程。

3.9 教学过程

3.9.1 案例描述与任务分析(10分钟)

案例描述导入,明确任务。如一辆卡罗拉轿车行驶30万公里,急加速时发动机有异响。初步判断异响发生在发动机下部,与发动机的温度变化无关。由此案例导入,分析原因之一:曲轴弯曲或轴向间隙大。确定本任务,确定进行发动机曲轴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维修方案,并进行竣工检验。

3.9.2 资讯(40分钟)

列出资讯获取的途径和必需的信息。如曲轴的结构、失效形式及检测项目等。获得的途径:在资料查阅区进行查询、组长汇报、教师总结或教师直接讲解。

3.9.3 计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前期获取的信息,各组制定工作计划。步骤明确、清晰的任务,制定一个计划即可。多途径任务可以制定多个计划。计划应包括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和所需的工具材料。如制定一个包括:曲轴拆卸、清洁、分析发动机曲轴的结构、类型及特点、检测、维修方案及检查验收、清洁整理现场等步骤地计划。

3.9.4 决策(20分钟)

给出决策的过程和最后的实施计划。组内成员分工。如各小组派代表讲解本组计划;讨论、评价;修改。确定计划。

3.9.5 实施(60分钟)

明确实施中教师的指导方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列出实施步骤。图文并茂,包括曲轴的拆卸、结构分析、检测等。实施过程中教师必要时进行示范操作、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理论知识。填写工作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各小组作为维修班组开始工作。

3.9.6 检查(10分钟)

是对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达到维修标准。可以由制定的学生进行检查,教师进行指导。

3.9.7 评价(10分钟)

首先进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总结、提升。总结重点、难点、规律性的知识。如拆装时记录主轴承盖的顺序和朝前标记。测量变形时要理解到基准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主轴承盖拧紧力矩的要求,塑性域螺栓:力矩+旋转角度。

4 课程考核

采用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工作页完成情况和阶段考核三部分。平时表现除出勤任务外,还包括安全环保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等。阶段考核采用技能操作考核方式。

5 结论

针对部分任务进行教学实践,效果显著。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均有所提高。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课前作充分的教学准备,任务划分合理,教学组织有序。

【参考文献】

[1]赵丽华.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价值工程,2013,12(35):285.

[2]王大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新教育,201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