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教免费论文

中教免费论文

时间:2022-05-15 11:07:13

中教免费论文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1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它的终极目标和我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样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分层的实施

1.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一定的比例(比例应该是动态的)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在编排座位时,也要尽量考虑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

2.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能推导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问题;

C层: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记住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3.教学过程分层。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

4.课堂练习和作业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

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处理。

5.评价分层。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2

我们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仍处于再发现地位,仍然具有数学发现和创造性质.只要有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设计、新的方法、新的思路都能创造.因此,从造就人才出发,数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数学教学中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我所应用的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

1.开放式教学.

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开放题的引进,此类开放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二是方法开放,三是思路开放.

2.活动式教学.

这种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

这种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通常采用“发现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过程.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以下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作仔细、深入地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景,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首先要加强数与形结合的思想,要使学生强化数形结合的意识.其次、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再次,开发右脑.近年的研究表明,右脑掌管形象思维、直觉等,也称右脑为创造脑.以前的教学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偏重开发左脑.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当前要特别注意右脑的开发.实验结果表明,开发右脑,可以发展形象思维,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创造性活动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继而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因此,把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结合在一起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组织一题多解,设计一题多变.

5.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3

各位高手们,你们谁那有免费的flash动画设计论文呀?急用

 

我来帮你flash动画的歌曲MTV漫画的游戏设计的还有广告相册等等动画的设计有很多种可以选择的我们都做过了可以给你指导去百度文库怎样才可以找到免费的flashmtv的毕业论文??急用啊湖南商学院选修课Flash8动画设计教程与上机指导在哪个教室上课?急用.你们能告诉我哪里有flash的免费论文下载吗?急用如何免费下载flash动画设计教程求动画设计毕业论文急用

大学物理论文去哪下载

免费论文大全免费急求大学物理实验免费论文下载网址到哪里可以下载免费的大学物理论文啊,最好是能够复制的急用大学物理论文怎么写?有关物理知识在高端科技的应用大学物理论文求大学物理论文,论述汽车发动机与热力学的关系,2000字左右谢谢了hao.

各位大侠我因为要写论文想知道上海市2003--2005年度汽车保有量。先谢谢

语文论文美术论文物理论文化学论文英语论文历史论文德育论文教学论文数学论文音乐论文生物论文自然论文体育论文地理论文摄影论文劳动技术农村教育毕业论文素质论文医学论文电子电器学思维科学计算机论文活动课教学书法篆刻论文创新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西部教育论文信息技术论文3、教育论文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三、专业类1、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免费论文下载。2、论文资料网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3、法律图书馆文如其名。4、法学论文资料库文如其名。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各位大侠帮忙啊!要写论文急急急2003\2004\2005\2006中国汽车出口额以及出口辆2003年2010年4月保定市(含22个县)微型汽车的保有量是多少?汽车排放技术应用分析?请各位大侠帮帮小弟,毕业论文!急求在word2000中写的东西.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4

北京师范大学凭借自身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在学校“平台―模块”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搭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平台。该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与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旨在为未来的研究型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宽厚扎实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这里,具备研究创新潜质的免费师范生能够进入通往研究型教师的轨道。

一、构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平台中,必不可少的是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因此,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分析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要素可以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与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还与教育教学研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未来教师的情感态度培养、职业理想培养与师德培养等重要使命。为使免费师范生能从这一平台中获得教育研究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而能够进入通向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轨道,学校在以下方面探索构建了开放式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1.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结构,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学校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比以往有较大的增长,占四年总学分的20%~25%;其中实践教学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学分占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50%甚至更高。学生进入教育实践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与国家对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要求一致,也与国际教师职前培养的主流趋势相符。

2.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多形式、分层次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与非师范生的相比,增加了教育实践内容。

(1)以面向各类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基础。

这一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从事研究创新的学科基础、技能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其特点是全程渗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地开展科研实践,具体的课程形式为实验课程、专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实践教学体系中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分为“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与“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是渗透在各类课程中的研究思维训练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包括理论课堂上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的传授,各类课程论文与学年论文的撰写与研讨,各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如化学学院开设的“化学综合和设计实验”),以及各类专业实习中的研究活动(如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小专题研究)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完成研究工作的若干环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地体验研究创新的过程。在“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中,免费师范生和其他学生均可申请参加学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北京市和教育部针对在校大学生设立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有计划地、系统地、全过程地接受科研训练。“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是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必须达到的层次。

(2)利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

免费师范生是必须经过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的。这一体系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阶段融会贯通。这一体系的层次包括以下方面。

学与思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等学科优势,广泛开发北京市教育研究资源、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海内外教育科学资源,从大学低年级开始,通过专题报告、讲座和到中学参观等,为免费师范生的早期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的机会。教育学研究专家、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的讲座、报告等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并鼓励学生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思”的过程,可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水平起点。

初步实践 在学校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在第二课堂有大量内容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机会,如免费师范生素质大赛、农村支教、教育调研等。许多学生还在课外承担家教任务,积累与教育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一感知与初试的实践过程,能够很好地引导免费师范生步入教育实践的大门,看到万千气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与责任,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技能实训 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理论学习中渗透实践。在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等课程中结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侧重地开展初步的教学技能训练;二是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有经验的学科教学专家与优秀中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于微格教学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接受系统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这个过程中也渗透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为其参加教育实习奠定技能基础。

教育见习 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展。通过观摩课堂实录的视频、远程观摩一线教学、现场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课堂观察,积累实践经验。观课前,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观课后,则要求学生参与评价与反思,这种“观”和“思”的过程不仅起到了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技能提高的作用,还为其参与教育实习积累了初步经验。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为期一个学期,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七学期开展。免费师范生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中学教师岗位的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还要参与其他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这是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综合实习,是一种“实战”式的实践,旨在促进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

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 旨在使学生完整地、系统地参与和经历科研过程,发展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免费师范生接受的科研训练及其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也可以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还可以是涉及学科交叉的。学校鼓励免费师范生结合中学学科教学等问题选题,面向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鼓励免费师范生在条件允许时将与中学教育相关的选题放到中小学校去开展。

二、用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未来的研究型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转化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免费师范生。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已经进入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包括为名师、专家、教育家与优秀教师在校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设置了多个系列的、不定期的讲座、学术报告等,这些活动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在实验课程、专业实习中,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学到技能,还可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一大批专家教授深入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亲自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活动、毕业论文等,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经历科研训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交流的全部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研究创新意识与能力;学校积极开放实验室、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研究创新所需的资源与环境。

今后,在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在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形成新的优势。现在,随着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即将进入教育实习等综合实践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有了新的构想。

1.参与式的教学见习

在进入中学课堂前,免费师范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将要听课的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在听课后,要对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2.研究反思式的教育实习

免费师范生在科学的实习标准、工作规范与框架、训练流程的指导下制订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每项内容与环节中,都由中学教师具体指导、传授经验,从而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评价反馈与修改完善。如由实习生、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组成实习研修小组,在课堂教学方面开展研究,不同成员之间开展“同课异构研究”,同一成员在平行班中进行“平行班反思研究”,利用视频与网络技术跨实习学校、甚至跨省区共享实习生实习作品,且由中学优秀指导教师点评、高校专家点评进行“反思交流研究”。

3.纽带式的教科研项目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免费男幼师生 教育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07-02

2010年,江苏省首开先河,在全国率先试点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男生培养工作。男幼师培养是江苏省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在国际上也是独特的创举。布莱顿全球教育集团董事长贝尔认为,“江苏免费男幼师培养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这让西方教育者非常羡慕。男幼师将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能量和视野。”5年来,全省共招收免费幼儿师范男生2317人,而2014年首届300名学生已经走上了实习岗位。他们的出现,为我省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经笔者调查,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都已制订了免费男幼师生培养、考核方案。各校培养、考核方案都侧重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业评价、毕业要求、培养措施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笔者发现培养、考核方案中对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规定得较少。鉴于此状况,笔者认为,在免费男幼师生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重点培养他们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体现学前教师专业特质和技能以外,还应当重视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和改进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 概念界定

免费男幼师生须在中考前参加招生培养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方可填报免费男幼师生志愿。毕业时拿的依然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在就业方面,为免费男幼师生制定宽松的就业政策。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师生,均可自由选择就业出路。包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依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还可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则负责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由于就业有保障,学生报考热情高涨,录取分数线均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水平。目前共有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八所学校承担培养任务。

二 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过渡,规范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培养方式,应当成为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幼师男生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一定要过硬,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免费男幼师生必须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激发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目前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三次免费男幼师生汇报会上,充分彰显了男幼师生培养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男幼师生们进行了体育类、美术类、互动实践课、文艺类展演,赢得一片喝彩。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展示了男幼师生们的蓬勃朝气、阳光帅气;儿童水墨画、蜡笔画,则展现了他们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这些技能、技艺,素质、素养,品德、品格,已经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形成常态。但是汇报会上却没有关于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展示,首届300名学生已经五年级了,2015年7月即将毕业。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参与到老师各项课题研究的学生仅约10%,在正式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约为1%,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仅约20%,课后阅读教育科研类期刊的仅约10%。应当承认,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只把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没有探讨学术问题的意识,参与调查研究的经历较少。

2.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通过对八所培养学校免费男幼师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他五所学校只是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公共任选类课程来开设。调查表明,只有约5%的同学参加了公共任选课的学习,还有个别学校因公共任选课学生报名人数较少,取消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约10%的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及课题选择、调查问卷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去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的几乎没有。

3.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有限

在访谈中,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都认为工作之前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不重要,认为工作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仅有个别学校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涉及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调查类的。没有学生主动申报研究课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做一些数据调查、记录、统计等方面辅助工作。调查表明,有80%的学生能通过图书馆文献索引查找文献资料,但都是查找其他材料的,查找教育科研方面的只有10%。

四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素质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

1.对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改革,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与邻边的幼儿园共同建立免费男幼师生教育培养实验区,免费男幼师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建立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注重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培养过程管理。把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为从第二学期至第期,共8次,每次为期一周,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到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十学期,共3次,每次两个月。每次都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学校给每一个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在指导免费男幼师生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设立一个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组中必须有5~10位同学参与。不仅增加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而且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考核,构建新的评价体制

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师范院校特别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师院校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加强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免费男幼师生培养学校中只有我校建立了学生毕业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把学生毕业与撰写教育类论文或课题研究相挂钩。学校明确科研处牵头,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特别是对在校期间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从制度层面使培养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及每个人身上。

3.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建设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精品课程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运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免费男幼师生专业课程主要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以前这些课程的考核都以考试为主,现在部分课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对学生的科研要求。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教育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案设计、收集与分析研究资料、教育调查、行动研究、课堂观察等专题,运用案例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幼儿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科研对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春燕主编.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幼儿园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根顺、吕成祯.“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资源开发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6

一、高度重视,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学校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学校于2009年6月成立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部的行政职能和学术职能相对分离,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是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教师教育学院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院长,统筹全校免费师范生、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学生以及有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为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指出,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一项国家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校长钟秉林指出,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及时准确地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有关政策向社会和广大师生宣传到位,及时归纳总结我校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创新性举措。

二、精心制定培养方案,确保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一)围绕培养目标,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将免费师范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厚实、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研究型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学校颁布了《关于制订免费教育师范生教学计划的意见》,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培养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免费师范生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科学素养、身心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中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0%左右,由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和教育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等组成。

(二)围绕培养质量,大力开展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为了提高已有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设新课程,依托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学校积极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支持新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优质课程建设要求根据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支持新课程建设,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和师生互动平台;新课程建设要求围绕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注重加强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为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学校还组织了课程专项督查工作。专家督导组深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听课,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提出建议;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为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支持与帮助。

(三)针对学生特点,加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大力推进学校平台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如针对免费师范生开设的《职业信念与养成》课程,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每学期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将教育内容设计成为不同的主题,在展示大量鲜活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讨。

针对教师培养的特点,学校除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外,尤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如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中,要求课程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剖析教育教学实践现实问题的案例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见习及社会调查相结合。二是在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期间,通过面授、网络等方式,为学生开设部分与教育实习密切相关的课程,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习实现互动,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还提倡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既可以是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教学研究论文,并在内容和时间上与教育实习紧密结合。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1.科学构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保障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作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旨在使免费师范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知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巩固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教育研究和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免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部分与专业学科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以基础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为研究内容的毕业论文也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增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将参加不少于32学时的教育见习活动,第7学期需参加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活动;同时,在各类教师教育课程中,也特别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实践环节的比重达到20%以上,使教育理论与教育见习、实习相互促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保障教学技能训练

为了保障对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学校为培养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单独配备了微格教学设备,用于课程教学以及学生自主教学技能的训练;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实训中心”,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工作;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学科教学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高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条件;设立“教育教学实践中心建设项目”,按照学生人数为各师范生培养单位配备了多套数字媒体采集、制作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数字摄像机、摄像机三角架、数字照相机、数字录音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用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采集、制作教学资源。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师范生对媒体采集、制作设备的使用水平,强化了其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免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在遵循互利互惠、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层次和特色,开展了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方面主要遵循两个指导原则:第一,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学校为合作的中小学实践基地开放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教师进修和培训机会以及支持对方开展教学研究,并与之合作开发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资源。第二,充分利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切实保障教育见习、实习的质量。中小学实践基地和优秀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实习和见习工作完成的重要条件。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能让大多数来自农村或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切实体验到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将其带到未来的工作岗位。

(1)京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依托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通过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共建、与学校的附属学校合作共建等模式,在北京市建设一批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区充分利用北京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使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高的起点。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了解代表我国基础教育高水平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领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学习和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

(2)西部生源地教育创新实验区

针对学校面向全国,特别是主要面向西部地区招收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在西部部分省份,与当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合作,选择若干学校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这不仅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支持和带动实践基地学校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学生及早把握当地基础教育现状,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当地及早联系并确定毕业后的工作单位。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与西部地区中小学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了学校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对西部基础教育的辐射作用。

(3)华北教育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开展与周边省份教育厅的合作,在其辖区内选择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若干所学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通过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现状,增强学生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实习生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的输入,支持和带动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4)校际合作教育创新实验区

学校与省属师范大学积极合作,共同建设教育实习基地,让两校实习生实施联合编队开展教育实习。通过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可以促进两校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师教育研究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三、多举措,全方位,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一)与中小学名师面对面,接受言传身教

为使免费师范生尽早形成教师专业意识并树立职业理想,体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学校启动了“名师导航计划――免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陆续邀请了一批优秀的中小学校长、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特级教师走上北师大讲台,对免费师范生言传身教。名师的人生追求、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执著,深深感动了免费师范生。学校还聘请了一些中小学优秀教师做免费师范生的兼职导师。兼职导师通过座谈、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促进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实施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开拓学生视野

师范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包括海外教师与教育专家讲学计划和师范生海外学习计划。

海外教师与教育专家讲学计划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动态。学校特别设计了“国际知名教授系列课程”,邀请海外教育学科专家、基础教育研究与管理专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到学校讲学,介绍国际上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动态、前沿与经验,并作为小学分的选修课计入学生的成绩单。

为了使优秀的免费师范生有机会获得海外学习或见习的机会,学校实施了师范生海外学习计划,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认识基础教育现状

为了让免费师范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学校多次组织学生赴西部省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进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室和宿舍,感受基础教育的现实环境。他们还与当地学校的校长、优秀教师进行了深入座谈,并进入课堂专心聆听一线教师的授课。在部分学校,免费师范生还与当地教师同台授课、共同评课,取长补短。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和当地的实际环境,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地策划出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

为引导免费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坚定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各免费师范生培养单位为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未来教师自我成长营”“教师素质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既锻炼和提高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又使免费师范生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对以后的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日前,学校《2008级免费师范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及与2007级比较的调查》结果公布。连续两年的数据调查表明,学校的相关举措实施顺利、收效良好,免费师范生的总体思想状况积极、健康、向上。调查显示,免费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高,能够积极服务国家社会需要。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性质,对教师职业的评价继续提高。针对免费师范生在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学校正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主动性与计划性,塑造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7

关键词:师范生;免费教育;伦理困境;教育政策为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决定重推师范生免费教育。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决定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重新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根据政策要求,考生在录取前需要签订定向就业协议,承诺在毕业以后到基层从事基础教育10年,其中2年必须在农村中小学从教,以保证基层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发展和免费师范生的成长。实施6年以来,各政策主体从理念设计、招生培养和践约就业等环节认真落实和实施,基本实现了政策的预期绩效。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由于一开始就围绕效率这一中心,以国家功利主义和实用思想为价值取向,过分注重政策的操作层面,缺乏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本身伦理价值层面的探寻,导致政策的伦理困境。本文试图从道德伦理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进行反思与追问,以期为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理论预设上的伦理困境

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在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急需的优秀教师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均衡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城乡之间、中西部跟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的差距呈加大趋势,进而导致我国发达地区跟欠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加大。而能否确保各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教育发展是评判一个国家政体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国家通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来促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以此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无疑具有道义上的合法性。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政策的理论实质在于使用免费的手段和精英教育方式招收优秀考生到我国最高水平的师范教育机构进行教育培养,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以此缓解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匮乏的现状,而不是通过均衡发展高水平的地方师范教育的水平来培养优质师资的途径,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因为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的教育不均衡发展这一现状,且招收的优秀的考生不一定就是具有强烈的教师信念的学生。这样一来,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论预设在追求政治善的同时,却陷入伦理层面诸如公正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等深层诟病之中。因为政策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吸引一大批有强烈教师信念的优秀生源参加教师教育,为造就大批优秀教师、未来教育家在源头上提供保障。但免费教育手段的使用可能使得相当部分考生并非出于对教师教育的热爱而是考虑经济因素和名校效应等,也就是说,一部分免费师范生是冲着免费和学校名声而来的;另一方面,一些有强烈教师信念的考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进入免费教育行列,这样,选择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动机跟国家制度设计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使得政策陷入了理论预设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困境之中。

师范生免费教育理论预设上的困境还表现在政策本身目标之间的矛盾,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与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必须通过计划加市场的手段对免费师范毕业生进行统筹安排和调配,以确保优质师资均衡分布,而在免费师范生看来,反正毕业以后就业有保障,学好学坏都一样,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这样势必影响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因为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毕业于相同学校同一专业的免费师范生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平台迥异,这无疑会影响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培养效果,这样就形成了政策目标之间在理论预设上的困境。

・理论探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伦理困境就伦理层面而言,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论预设从根本上牵涉到优质师范教育资源配置平等权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优秀教师需求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看,人类社会的一切冲突都是基于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之中的,这种矛盾又具体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矛盾是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培养优质师资的师范教育资源布局和配置的利益冲突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培养优秀教师的师范教育机构主要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且大多是位于教育发达地区,如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分别位于北京、上海、长春、武汉、重庆和西安等教育和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一些“211”类的师范大学也都是位于教育和经济发达地区,如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在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也没有“211工程”师范大学,这就使得教育发达地区和教育落后地区之间在高水平师范教育资源分布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欠发达地区培养本地区教育发展需要的优质师资能力欠缺。这对大多数没有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地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而今天的局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过程中,以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优质师资培养资源配置进行限制乃至剥夺为前提形成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价值诉求凸显,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优质师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而优质师资的培养更有赖于地方优质的师范教育资源的拥有,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优质师范教育资源为本地区培养急需的优秀教师,很显然,我国目前的欠发达地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形成了欠发达地区师范教育资源拥有的有限性与优秀师资需求强烈的矛盾。基于此,国家希望通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来调节这一矛盾,但这本身并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只是一种应景之举,反而使得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陷入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危机,从而使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理论预设上陷入了伦理困境。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伦理困境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理论预设上的伦理困境,直接导致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伦理困境,反映了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的急迫性。

首先,招生计划分配的方式手段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从根本上缺乏合理性。免费师范生的招生指标是分配到省、市、自治区的,不同省、市、自治区的生源地对教师需求不同,那么,招生指标分配的依据是什么?《实施办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我们以河南省和山东省这两个省为例,看看两个人口数差不多教育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且都没有部属师范大学的省份在免费师范生招生指标分配方面的差距。2011年河南省免费师范毕业生474人,2012年为589人,2103年为609人,而山东省相对应的年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数分别为233,276,263人[1],显然,这样指标的分配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各个省、市、区的指标制定应是先对省内教师需求包括专业、数量等进行调研和预测,然后制定招生计划,因为招生计划跟就业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制定招生计划缺乏科学合理的过程,对省内各个学科的需求预测不准确,就会导致免费师范生回生源所在地就业的失序状态,无法顺利完成“入口”与“出口”的对接,导致政策在招生方面的合理性缺失。

招生指标的分配的合理性缺失还表现在招生指标的投放没有充分照顾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如贵州省,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育发展水平也落后,省内没有一所部属高校,对优秀教师的需求十分强烈。2013年贵州省免费师范毕业生568人,专场招聘会共提供3255个就业岗位,岗位需求与免费师范毕业生人数比例为5.7:1。 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准备引进外省籍免费师范生。

其次,招收考生的学科专业分布失衡导致了政策合理性和正义性缺失。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优秀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招生时候应考虑学科专业的平衡,有些需求不大的学科应该控制招生指标,在招生培养时应该以需求量大的的专业为重点。但从政策实施来看,政策实施的几年来,在某些省存在专业失衡问题。如山东省,2011届山东省免费师范毕业生总数为233人,其中美术学专业为72人,占总数的31%,而2011年山东省公布的美术教师岗位需求总数为57个,毕业生数大于岗位需求数,这就是招生计划没有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需求情况导致的。[2]另外,经过大学教育培养,在招生时候是急需的学科专业,可能经过4年教育以后,该专业毕业生已经饱和,又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加大免费师范生就业难度,导致专业难以对口,可能会带来政策的合理性和正义性的危机。

最后,如果说招生指标投放和专业结构的调节不合理违背了政策伦理精神的话,那么,在培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则直接构成了对个体的人文关怀的危机。免费师范生对政策认同危机是政策人文关怀不够的直接反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6年多来得到社会外部的积极认同,但在免费师范生内部存在一定的认同危机,使得政策的公正性受到人们质疑。免费师范生对政策存在认知偏差,导致对政策的认同度低。在免费师范生中存在教师信念很弱的现状。少数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不愿意终生从教,以成为一名免费师范生而自卑。免费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认同度较低,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就业意向不利于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施行,免费师范生对“2+8”政策条款的认同度低(即毕业以后从事10年基础教育的经历)。“免费师范生虽然认同新政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新政策不了解,并且他们基本不认同新政策的违规惩罚条款。”[3]免费师范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不高是免费师范生对政策的认同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学校的教育培养模式没体现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差异的尊重,不利于个体的发展,这在事实上构成了对个体的伦理侵犯,并不能获得政策在伦理道德上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三、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实施结果上的伦理困境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优秀教师,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从这个意义上讲,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实现了国家在培养优秀教师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对于政治善的追求,然而,相伴这种政治善而来的却是道德伦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构成了对伦理善的侵犯。

就业中的自主选择的个人流动意愿跟政策规定回生源地就业之间的冲突和就业中的违约行为问题是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带来的直接后果。政治善要求免费师范毕业生回到生源地工作,以确保政策的实施绩效,但从伦理善的角度来分析,政策的实施应该以个体的发展为核心,尊重个体的价值诉求,不应该设定各种硬性限定条件来限制个体的发展。但从政策实施结果来看,存在政策规定个人发展与个体发展需求的伦理冲突。“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政策不利于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形成了个体流动意愿与政府政策期待之间的矛盾,这导致免费师范生就业偏离政策初衷。”[4]根据有限理性理论,个人的行为都是趋向利益最大化的有限理性,政策设计的理念应该关照个人发展,反映政策的伦理意蕴。由于免费师范生就读的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名校,接受了高质量的培养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具备向东部发达地区或者大城市流动的人力资本,但是按照政策规定,他们毕业后只能回到生源所在地工作,就业选择不如非免费师范生宽广。他们毕业后回到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定向就业,那里不能提供所需的发展平台,工作环境影响发展,而且工资报酬较低,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发展。“毕业于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大学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按照协议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就业,这跟非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就业产生了落差,从而导致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产生‘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座房’的想法,不想履约就业,进行违约。”[5]

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免费师范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是政策在实施结果上的伦理困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合理的退出机制是政策设计的重要环节,它能保证免费师范生的顺利就业。一方面,在合理的退出机制中使用淘汰方式,淘汰那些不愿意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免费师范生的教育质量,保证高质量的就业;另一方面,在合理的退出机制中,可以对那些由于自身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原因所引发的不适宜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学生进行合理安排。但《就业办法》对就业的退出机制只是一个原则性意见,对实施细则并不明确,致使不适合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根据协议,即使不适合从事教师工作,也不能违约,到最后只得由生源地政府进行分配。因此,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自身所隐含的道德伦理问题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便造成了现实中的伦理困境。

四、在伦理困境中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走向的思考

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伦理困境的透视并不是要否定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而是希望通过借助这种透视来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思考,清醒认识到当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伦理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对政策进行完善。

我国现阶段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均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理评价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便成了政策在伦理困境中实现向伦理善发展的前提。合理评价一项政策应当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道德伦理的层面,也就是说,对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合理评价应当涉及到政治的、经济的和道德伦理的层面。我们不能仅仅以社会效益、政治效应和技术操作层面来遮蔽道德伦理层面的问题,以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来取代道德伦理的评价。诚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政治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否认其自身理论预设上的不公正性,更无法遮蔽其在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我们需要直面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从理论预设到实施结果中存在的伦理困境,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伦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进行追问和反思,惟其如此,才能在困境中实现政策的健康走向。

在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进行伦理追问和反思的同时,我们必须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重心与政策实施模式的实质性变革,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在伦理困境中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发展走向。如果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培养优秀教师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取得的成就主要依赖于外援发展模式的话,那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深入发展和时代背景变迁,继续依赖外援式的教育资源和政策强制执行的模式,其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且其政策自身的伦理隐患可能会进一步凸显。在现有的政策调整方面,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需要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不断创新,在指标分配上科学合理进行,设计政策实施措施,观照教育培养过程和就业环节中的伦理关怀,合理设计政策的推出机制,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从长远看,我们必须对政策重心进行变革,必须进行教师教育资源布局的调整和专业结构的深化,政府加强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在欠发达地区的布局,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师教育布局不均衡的现状,实现欠发达地区教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真正实现政策重心的战略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确保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EB/OL].http://.cn/xwdt/272493.shtml,2013-02-28.

[2]山东免费师范生签约率7成 部分地市仍挑本地生[EB/OL].http://.cn/xwdt/277738.shtml,2013-05-10.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8

1.历史视角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由来已久,从师范院校教育伊始,师范生的培养就被定位为免费。学者魏峰等在其《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历史考察:1897~1949》一文中回顾了清末至建国前这段历史进程中,我国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变迁历程。胡娇的《我国师范生免费制度考略(1902~1949)》更是对清末、民国期间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详加铺述。

秦克铸在其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回归:新时期教师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同样简述了师范生免费教育史,尤其是建国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取消。同时,分析了免费政策的取消给我国教育事业造成的冲击。

2.现实视角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已为众望所归,更多的研究是基于这种政策回归的事实。肯定了师范生免费政策回归的意义,有利于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尊重,同时又振兴师范教育,促进师范院校发展,也体现了教育公平,更是促进了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王璐、王根顺也认为师范生免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师生源,能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师素质,同时也保障了这部分师范生的就业。但同时也衍生了不少问题,如有志于成为教师的学生可能就此而丧失机会。政策本身也缺乏灵活性,在学生的个体差异上缺乏考虑,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3.经济视角

于江认为,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的市场不平衡,城市教师局部超编,而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缺编,师范生追求私利的机会主义会导致教师供给市场的萎缩,教师供给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这种交易成本,并通过订立契约式合同来保障免费师范生就业。从交易理论视角分析,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教师资源的交易提供了一种新的用以降低交易费用的治理机制。

4.价值视角

叶飞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价值在于:促进教育均衡和教师教育发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以及引导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解决了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悬殊的均衡问题,吸引众多学子加入师范教育行列来促使教师教育发展,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学子由于家庭困难而无法接受教育予以保障,并以此政策来向社会昭示教师应受到社会尊重,从而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5.博弈视角

吴浩在博弈论视角下构建了基于政府与师范生的完全静态博弈模型,将两者作为博弈双方,从政府与师范生的利益角度博弈,分析了这种博弈的选择:如果师范生履约的受益大于违约的受益,则他会选择践行契约;否则,反之。基于这种博弈的分析,提出要完善师范生免费政策:加强免费师范生的诚信度管理;提高违约成本;提高免费师范生从教后的社会地位;提高免费师范生从教后的经济报酬。

6.公平视角

刘海燕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师资差异较大,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促使区域师资均衡;加之高等教育费用颇高,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学子费用,免费政策有效缓解了贫困家庭困难,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凡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免费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教育不公平。认为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育不公平,限制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样,由于免费政策仅试点于6所部属师范大学,这对非部属师范大学不公平,会造成更大的校际差距。

二、研究特征过渡明显

1.政策公布阶段:政策的理性分析及历史追溯

这一阶段是免费教育政策的公布阶段,且尚未实施,研究学者的焦点自然放在了对政策的分析上以及对政策的历史追溯。学者秦克铸撰文回顾了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历史变迁,指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是国家教育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我国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希望国家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试点免费政策成功后,能够向普通师范院校推广。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乏理性。彭寿清同样认为免费政策的实施对我国教育具有莫大的示范意义,然而同样存有忧,这种忧主要来自地方师范院校及其学生,无论是地方院校的生源、地位问题,还是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存有让社会忧的方面。

2.免费师范生入学及适应阶段:开始关注免费师范生的现状

这一阶段,1万余名免费师范生进入6所试点高校,针对免费师范生的实证研究拉开帷幕。于是,鉴于免费师范生的入学情况、报考动机、对政策的意向、学习动机及态度、生活状况等的实证研究纷纷展开。由于免费师范生刚入学,且处于适应阶段,实证研究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了有关其现状调查。

3.免费师范生实习及即将就业阶段:转向关注免费师范生的未来

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免费师范生即将面临实习及走向工作岗位。实证研究的焦点转而关注了学生的未来:他们的职业观、任教意愿等。这一阶段的实证研究中,有超过4成的实证研究关注到了免费师范生的未来发展,包括对职业的认同以及从教意愿,甚至职业发展等。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9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免费男幼儿师范生 思想政治教育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之后,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成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是江苏省教育厅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对解决我国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失衡,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高幼儿教育办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在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诠释,也是增强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人文关怀是加强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人文关怀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人文关怀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有着深层次、多角度的契合点。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带有创新色彩的德育观,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人文关怀就是一种活动过程,是一种关爱、理解、尊重和保护,从而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自觉地将外在的要求、规范内化为自身成长的需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是时展的新要求。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开放世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了较大变动,民主、自由意识越来越高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继承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克服偏差与失误。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人文关怀,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3.是免费男幼儿师范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要实现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使他们掌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技能、职业素养,更需要丰富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发展的需要,是心与心的碰撞与沟通,能够育人、育心、育德,在精神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传授、品德的培养、生命的领悟,从而使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积极主动地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

二、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现状分析。

江苏省从2010年开始落实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培养政策。免费男幼儿师范生实行定向招生,均安排在中考招生提前批次录取,学制为五年,毕业时成绩合格的颁发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除了免交学费和住宿费外,还与其他在校生享受相同待遇。江苏省教育厅规定,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毕业后可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未落实工作单位的,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免费男幼儿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将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有编有岗。肩负培养任务的都是省内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雄厚师资力量的高师院校,他们同时承担着五年制师范生的培养任务。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和班主任、辅导员的日常教育管理等方式进行的。与其他五年制师范生一样,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目标过大、过空,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需求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培养是由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目的是解决当前幼儿教师性别比例失衡、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在指导思想上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弱化了学校教育的培养完善人格的功能,表现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过大、过空。对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们面前悬挂的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在当前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和其他高校高收费的形势下,有的学生在内心深处还把免费师范教育当做一个跳板,机会合适,就会弃教师职业而去,并没有对教师职业产生内源性需要,职业责任感不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形式单一。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发展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过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即把一些相对固定的道理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只是把学生看做教育对象,而不是教育主体,过分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进步。

三、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机制的构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对人的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着眼点是“管理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教育双方平等的情况下,充分了解教育对象。要结合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和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同时充分考虑个体发展的差异,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对于免费男幼儿生师范生,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男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特点,确立培养目标和教育措施,教育工作要适应学生的性别特征,通过针对性别差异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2.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报告都明确指出人文关怀不仅要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完整,还特别强调把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心理疏导是指建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基础上,由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缓解或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促使其心理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是指疏导者通过说明、解释、支持、教育、帮助,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转变咨询对象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培育健康心理状态的行为。注重人文关怀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的作用,心理疏导则是人文关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人文关怀统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两者结合,可以用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改变和拓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完善学校课程设置,增强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要增强免费男幼儿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人文性,必须合理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相衔接。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合作,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环节中。另外,可以通过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方式,使学生在行为的层面掌握一些技能,在观念态度的层面产生某些改变,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体现在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和文化品位等方面。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就需要教育者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与高尚人格情操的培养,这是教育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能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高低。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11-8.

[2]朱慧.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思想者研究,2009(4).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职业价值观 维度

作者简介:范重庆、梁晋华、安晓蕾,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一、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出台背景与现实意义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大部分学校缺少优秀教师,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国家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师资,近年来又通过实施西部计划、支教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高素质师资匮乏、农村教师严重流失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刻不容缓。

针对我国师范教育的现状,2007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重大措施,并且从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教育部研究起草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从2007年秋季开始,决定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做出这一重大决策,就是要把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吸收到师范大学来,将其培养成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同时,自2011年6月起,免费师范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免费师范生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努力把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分析

免费师范生入学前要签订协议,毕业后必须在基础教育岗位上工作十年等政策决定了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鲜明的特点。因此探讨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探索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方法对于免费师范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一份调查表明,28.8%的免费师范生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出于自己对教师的喜爱,认同国家的政策,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有目标、有追求,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他们希望学成之后能对国家的基础教育有所贡献,他们有足够的意志力,他们的眼光不是局限于教书匠,他们将向优秀教师、教育家迈进。

但是,有26.9%的免费师范生是迫于家庭经济原因,此类免费师范生生活在并不富裕的家庭,摆脱贫困是他们的目标。他们知道挣钱之难,具有强烈的感恩之心,此外,他们还很能吃苦,因此这类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会用自己毕生的经历去致力于国家的基层教育。

大约四分之一的免费师范生选择这一职业并不是自己所愿,也非经济条件限制,只是青睐教师这一稳定的职业。更多地关注“免费”的权利,而不愿履行“从教”的义务,他们在校期间可能成绩平平、表现一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难有所成就。一旦有机会,他们可能毁约去从事其他行业。

调查结论:职业价值观认同指数越高的免费师范生,价值观决定思想,思想指导行动。免费师范生只有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付诸实践,才有可能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三、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机制

(一)社会机制

为解决我国中西部地区教师缺乏的问题,国家自2007年开始在六所高校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该制度规定免费师范生在享受诸多免费条款的同时也要担负起一定的义务,毕业后要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但可以报考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指为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理而设定的成立的一些组织。具体到免费师范生,就是为推行免费师范生政策、提高免费师范生专业技能而成立的一些组织。

为了提高免费师范生组织管理能力,免费师范生可以加入学生会成为组织者,锻炼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也可以作为参与者,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活动的乐趣并收获其中。各种社团、协会也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免费师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自己所青睐的社团,增加自己的才艺。

(三) 价值机制

国家应该为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幸福指数和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把教师这个职业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把教师比作辛勤劳动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蜡烛;现代人又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从学习的视角来看,教师应该称为“学师”;从培养学生的行为、道德品质的视角来看,教师应该称为“人师”;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视角来看,教师应该称为“天使”;从“服务型”教育的视角来看,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 。

(四)个人机制

1.自身成长历程。多数免费师范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并不充裕,他们希望工作后可以改变现状,大学期间享有国家的免费政策,毕业后双向选择工作单位,也有稳定的收入。农村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吃苦精神,也深深体会到没钱读书的苦楚,感谢国家的免费政策,愿意终身从教,致力于国家的教育事业。

2.自身素质。国家从2007年秋季开始,决定在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学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六所学校都是国家重点大学,进入这些学校的大学生也必定是各高中的佼佼者,学习成绩、综合素质都遥遥领先。

3.自身理想。大部分免费师范生做好了从教的心理准备,所以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一定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很多还未上岗的免费师范生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成为未来的教育家。 四、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和能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彰显,免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免费师范生把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证书、技能、知识储备等纳入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之中,就是师范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具体体现。

当然,部分免费师范生因为工作包分配而高枕无忧,在学校里虚度光阴,浪费青春。但是我们发现,有些人在大一就有了自己的目标,比如本科期间要拿各种奖学金,参加各种教育活动,毕业后要成为“优秀毕业生”,有的准备读在职教育硕士等。

(二)变迁性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免费师范生亦是如此。

迫于经济压力的那部分免费师范生在刚入校时,可能有抵制情绪,因为家庭出身谁都无法改变,他们也想像自己同学那样,选择自己中意的学校和专业而不必考虑家庭情况,但事与愿违。他们一旦签定协议就必须遵守协议上的有关规定,必须要到偏远山区支教十年,他们感觉自己完全就没有丝毫的自由,如果违约要交违约金还要记入诚信档案,所以这部分免费师范生在最开始特别苦恼。

但是情绪是可以感染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会发现,周围的人是那么地有理想和目标,那么地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潜移默化中,自己也受同学影响,积极向上,热爱教育。

(三)梯度性

人人都有自尊,人人都有苦衷,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和活法。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就不同。尽管国家花很大力气选优质生源来培养免费师范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免费师范生一踏入大学,就给自己下定目标要读在职教育硕士,将来要做优秀教师,成为教育家。相反,多数人想的是只要大学四年过得充实,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即可,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

(四)可塑性

免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普通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普通师范生在大学毕业后有选择职业的权力,可以做教师,也可以不做教师,还可以从事其他行业。免费师范生在入学时就已经签订协议,毕业后一定要从事教师工作,他们是先选择职业再培养价值观。

但是,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免费师范生价值观也是可以塑造的,环境的力量的无法估摸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思想变化,免费师范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会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也会因为不良的环境而颓废,丧失斗志。良好的环境需要免费师范生自己来营造,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免费师范生的理想就志在必得。

五、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

(一)国家要逐步健全免费师范生政策

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旨在培养和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鼓励免费师范生长期从教。

国家制定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各地解释条款不统一,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得不到权威的消息,家长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到贫困山区去支教十年,很多学生觉得师范生付出的代价太大,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因为这个原因而报了其他学校,而师范学校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优秀人才。

国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整合各方资源,发挥环境优势,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明确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而不是扶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第二,要广泛吸收,尤其是免费师范生的意见和建议;第三,要提升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工作待遇。

(二)舆论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评价

当前舆论对教师的评价越来越低,教师的工资也总跟不上物价上升的速度,教育主管部门总用师德红线、年终考评考核教师,这些对免费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社会要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积极宣传,要让免费师范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增强他们选择教师职业的信心和坚定工作的信念。

(三)学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大学不是职业技术学校,它的精华在于通过良好的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而不是仅仅教会一种谋生的手段。高校一方面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构建正确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大学生避免因学习、生活问题而导致的精神迷茫、行为反常等。对于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学校要培养和锻炼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例如粉笔字、钢笔字书写大赛,讲课、说课比赛,演讲比赛,作文大赛等等。

(四)免费师范生自身要加强职业认同感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11

A:教育学学科有哪些专业及方向?

Q:教育学类的专业有很多,有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研究生阶段还分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方向。

A:师范类院校开设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等专业,能为这些具体的学科培养教师。那教育学类专业相比这些单科师范类专业有什么优势?

Q:其实,教育学类专业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它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学习教育学,能够拥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并能提升你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拥有教育学背景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面、良好的人文素养,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和透彻。

A: 教育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到学校当老师吗?

Q: 教育学专业基本有六大就业方向:一、中小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二、普通高校。理论性较强专业的主要的去向,最好有博士学位。三、特殊教育机构。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四、出版社或报社。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五、政府单位。但招收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很少,竞争激烈。六、新技术教育领域。主要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

A: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多阅读哪类书籍?

Q:《说文解字》《中国通史》《世界史简编》《道德经》《圣经》《自然辩证法》《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西方社会思想史》《新编西方现代哲学》《论语》《孟子》《礼记·大学》《礼记·学记》《明夷待访录》《理想国》《爱弥儿》等书籍都是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该阅读的。

A: 教育学属于师范类专业吗?那什么是免费师范生呢?

Q: 教育学属于师范类专业。免费师范生是指报考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之一,有条件地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免费师范生的权利和义务有,中央财政负责安排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补贴;学生毕业后必须到中小学任教,到中小学任教的每一位免费师范生都有编有岗;免费师范生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可以在学校之间进行流动;免费师范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高等院校可以录取他们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在职学习专业课程。

中教免费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功能设计;管理执行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68-02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无论对于社会文化还是对于国民素质教育都是具有极高价值和意义的实践。然而,在逐步践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博物馆的功能设计还是管理执行层次,均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初衷及社会价值

博物馆是汇集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核心成果的重要场域,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其内涵和精华本质上是属于全人类的,是需要全面共享的。由于全民素质整体参差不齐,过去的博物馆管理无法达到其惠及全民的文化宣传教育作用。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践其本质及初衷是削弱博物馆本身的经济属性,使之更好的为普通群众服务,实现全民的素质及文化层次整体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仅可以活跃公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氛围,也能从整体上提升公民的文化生活品位及素养,提高公民的文化意识,培养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热情和习惯。同时,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是逐步践行公民权利平等的重要示范实践,可以使得全民共享人类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的核心精华,为实现其他领域的全民平等实践提供先行参考。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举措,使得部分社科文化资源缺乏的团体也可以借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提升自身团体教育的整体实效,实现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变化及问题

(一)教育功能设计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

教育功能设计增多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首要突出变化。博物馆作为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文化机构,自产生之初其教育功能就是先天存在的。博物馆有必要开展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去体验、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认识甚至价值观会发生某种改变,最终转化为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职能。实行免费开放后,来参观博物馆的整体人数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博物馆接待的人数就达8.9亿人次,这个数量每年还在不断攀升。因而在设计教育及知识普及层次的展览及活动时能够接触的观众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显著增长。不少的博物馆以参观人数总量的数据提升标榜自身在教育功能设计方面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却忽略了这些教育功能设计的群众满意度问题。免费开放实行以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普遍枯燥且照本宣科,以说教的方式为主,实行免费开放以后这种格局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很多群众在参观了一次博物馆后表示再也没有兴趣参观第二次,而且对于博物馆强势宣传的教育知识,43%的参观者表示出来后就全部忘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一味强调知识灌输,却没有找到适宜的教育方式,也没有深度挖掘馆藏资源的真正价值优势,导致群众接受程度不高。整体来看,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教育功能设计普遍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是大趋势。

(二)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馆藏及工作人员整体的社会服务功能及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未实行免费开放以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稀少且参观人数稀少,讲解员仅需要维持少数人的秩序,工作散漫,情绪不高,导致参观者也很难有热情提升观赏的意识。实行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接待的参观者人数显著提升,因此其在组织群众观赏的节奏及能力布局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了。然而,在观众观赏馆藏珍品时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理念及速度仍然无法满足和接近群众的真实需求。针对博物馆中的各项规定以及公共设施的介绍标示十分不全面。群众参观中有困惑时根本无法找到解决其困惑的途径和方式。部分展馆内只留下群众自行参观,想要寻找一个工作人员进行咨询都十分困难。不少群众在免费参观完博物馆后表示,如果不是孩子希望来看看,自己是绝对不会再来参观的。整体来看,实施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挖掘博物馆深度社会服务的实践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

由于免费开放后前来参观的观众人数显著提升,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参观需求的群众都能得到参观的满足感,博物馆普遍在休闲娱乐功能设计层次做出了不少改动。在博物馆周边设置书店、餐厅、咖啡馆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潮流趋势。虽然这些设置的确满足了部分参观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但是同质化的布局也会使得博物馆自身的独特性减损不少。此外,在博物馆周边休闲娱乐功能及设施增加时罔顾博物馆自身的馆藏特性及性格,盲目加入现代化的娱乐设施的布局使得很多高档次博物馆显得不伦不类。部分以学术人士游览居多的博物馆居然照搬其他博物馆的做法,设置了专门给儿童休息和玩耍的游乐空间,使整体显得不伦不类,而且资源的利用率也不高。整体看,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的现实极大的损害了群众参观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博物馆自身宝贵的馆藏资源,其实践有颇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反思

(一)深度挖掘教育功能,要既重“量”也重“质”

有鉴于目前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教育功能设计增多但执行效果欠佳的问题及现实,需要在未来深度挖掘教育功能,要既重“量”也重“质”。要从教育功能开发的“质”和“量”双重层次保障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功能设计及管理达到满足群众参观博物馆的现实需求目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参观人数激增是事先就应该可以预测到的改变,不能以“量”的增加成为标榜博物馆教育功能实践成效增加的标志。未来的工作需要从深度挖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做起。要审时度势,采取宏观策略,结合博物馆自身馆藏特点以及参观群体特征,深度挖掘那些有质量有创意的教育功能实践项目,针对不同观赏层次及需求的客户实施独创性的教育开展模式,差别化的对待不同馆藏与群众之间的教育接触点,形成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发及设计。例如针对未成年人教育,要体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的理念。未成年观众在博物馆的学习过程,是他们通过与博物馆展品或藏品的知识信息、博物馆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传统教育中那种过多强调外部刺激、观众被动接受的思维在更多情况下只能是事倍功半。面对这类观众,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主要指经过谨慎分析、提炼、开发的,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展览信息和相关知识),创造出能够帮助和促进未成年人学习的环境(主要指博物馆专门辟出的学习空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趣激励的学习模式),从而使未成年人实现启发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

(二)以高素质、热情饱满的态度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

有鉴于免费开发后博物馆在功能设计及管理执行层次存在社会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接轨困难的显著困境,提升博物馆的群众服务能力是关键。为此,要积极的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高素质、热情饱满的态度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目前的博物馆馆藏工作人员仍然以馆藏知识层次的能力以及对馆藏保护、保管方面的能力为考核基础,缺乏针对其服务能力以及与参观者沟通能力方面的相关考核。这导致了目前博物馆馆藏工作的人员对于如何更好的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处于茫然的状态。既没有更好服务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的理念,也缺乏群满足众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及眼界。未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招纳及培训过程里要将满足群众社会服务需求的能力及意识纳入考核及评定的范畴,以此改善目前博物馆整体的工作环境基础。使得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都能有锐利的目光在群众参观过程里及时发现群众需求,满足群众参观之余的其他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参观者在博物馆参观过程里无后顾之忧的欣赏馆藏的韵味,提升自身的文化鉴赏水平,陶冶自身的文化情操。

(三)创意挖掘休闲娱乐设置核心避免同质化

休闲娱乐功能性的增强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成功博物馆管理改革道路经验都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然而,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了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但执行缺乏创意的显著问题和困境。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创意挖掘休闲娱乐设置核心避免同质化。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馆藏特性及目标的观赏群众特性,以观赏者的需求和审美角度设计休闲娱乐设施开发,不能盲目跟风,觉得国外的成功经验很好,就不顾自身馆藏及参观者特点盲目复制。需要审时度势的理清我国博物馆参观者整体的素质特性以及观赏娱乐需求情况,有的放矢地集合自身馆藏资源特性设置相关配套娱乐服务设施。在保障馆藏资源优势不被磨损的前提下服务那些有既定休闲娱乐需求的群众。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各项休闲娱乐设置的核心,不能只为眼前的泡沫效益就盲目损毁博物馆自身形象。

[参考文献]

[1]王龙,杨秀侃,王敏.论公众参与和博物馆功能的发挥[J].博物馆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