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

时间:2022-04-13 23:19:56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1

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也就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中的一部分,之间既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起来,不仅能够更好的方便人们生活,在技术革新方面更是一项创新。特别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联用,从普通消费者到企业等都能够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概述

计算机技术是由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组合而成。其中的器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真空电子器件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个阶段,其不断的进步提高了计算机技术运用的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在整个的计算机系统中,各种部件技术多而繁琐,其中主要的是信息存储、信息输入输出技术和运算与控制技术等。计算机系统技术则包含了系统结构、系统应用、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的组装技术是否良好与整个的计算机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整个计算机系统中与信息相关的技术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性与技术性的特点。信息技术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已经成为了支撑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并且在传统产业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较好的实现其产业的升级,其劳动力结构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信息技术不仅只作用于经济方面,对社会的文明的进步也有着推动作用。从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思想文化的传播方面利用信息技术都在使这些方面做出了改变。

2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计算机技术不等同于信息技术。首先从应用方面进行区分,计算机技术是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够进行运作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对技术的处理、开发与运用等,而信息技术则是利用各种设备和软件再结合各项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输等工作。另外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中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不仅包含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还包含电视、广播、录音、通信与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两者之间之所以经常容易混淆,主要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功能。

3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分析

3.1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社会在发展在进步,相应的要求信息技术也需要更好的符合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刚刚起步的阶段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用并没有被挖掘出来,因为当时各项技术即使是在不联用的状态下也能够较好运作。但是时代的进步要求各项技术之前做出改变,因此就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的结果。利用传感技术制造的传感器从获取信息到对信息进行处理、识别的一个过程。而传感技术则包含了传感器(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其中的信息处理是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后置处理、特征提取等活动,其中识别则主要是进行对已经进行过处理的信息进行辨识与分类。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技术联用在一起,主要是在信息产业中较为多见。利用两种技术的联用,将所需的信息从采集到处理的过程变的更加简单。例如,在实际的某个现场,根据用户的需求,先利用传感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之后再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且做好存储工作。这样一来就方便了对信息的提取,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3.2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包含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由于无线通信技术比有线通信技术在某些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数据传输方面更加安全[4]。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用,其产物就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所谓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简单讲就是实现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相关终端或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数据,一般情况下各类文本文件、表格等都是采用二进制的方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其中数据进行转换就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通信。其实现的方法十分简单,如果是较短距离内的通信只需要将终端设备串行口或并行口串联起来就能够实现通信。如果的远距离通信则是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起来,通过电话线、卫星信道等达到通信目的。在这种多形式的结合之间计算机的作用将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保证了数据在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还提高了数据通信的准确性。其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蓝牙技术,能够实现在10M之内单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和声音的传输。蓝牙技术的产生是由爱立信、苹果、三星和诺基亚等在1998年5月份一起提出的近距离无线数据通讯技术标准。其使用范围包括打印机、移动电话、传真机、键盘、PDA、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等质检进行无线信息交换[5]。蓝牙技术简化了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复杂程度,将整个的数据传输变得快捷高效。例如将蓝牙技术放在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中,通过蓝牙技术就可以省去其中各种连接电缆,只需要通过无线就能够建立两者之间的通信平台。蓝牙技术的应用范围可以扩大至全球,可以无线连接各种设备,在市场中也是支持范围最广的一项技术,功能丰富并且十分安全。该项技术从手机到汽车到医疗设备全部都能够使用,用户范围从普通消费者到企业。并且蓝牙技术功耗低、体积小,所承载的芯片成本低这些都提高了蓝牙技术的使用范围。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即时搜索,还能够保证信息传输的高效性与安全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的进步带动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两者的法阵又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从企业还是从个人都从这些技术中获得了便利。当下单一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将各种技术联用便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不仅预示着技术联用是今后发展的主流,而且两者必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主体。

作者: 杨铮 单位:吉林财经学校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2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比较分析

1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2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2.1 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

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阶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测技术。

2.2系统地位层次的区

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2.3 系统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人们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

2.4信息输入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2.5数据处理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2.6信息输出的区别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3 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3.1 有利于澄清教学中的模糊概念

目前,计算机会计教材比比皆是,名称不一,有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诸多称谓,笔者不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但教学过程的授者是教师,受者是学生,名称和概念过多会导致授受双方无所适从,会使教学缺乏说服力,也会使学术研究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思想,这可能是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参差不齐、内容相左的重要原因。会计信息系统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的思想,吻合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会计教材名称的首选。

3.2 有利于企业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

3.3有利于学术机构名称和职能的正确定位

为学术机构冠名以会计信息化并非文字游戏,学术机构担负着对本学术圈内学术研究正确引导的重任,学术机构的命名体现着时代色彩,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水平。因此,适时转换名称是学术机构的必然选择。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计算机;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当今时代是计算机与网络信息化并存的高速发展时代,计算机与信息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本文主要讲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本质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评价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国将国家信息化作为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并将其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应用现代化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那么信息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从社会的范围来看,是实现社会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并提高社会的智能化。从网络技术的层面来讲,目前网路的发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信息共享这一阶段。实现知识共享是网络技术的重要发展目标,也是信息化的本质。

二、信息化教育及人才

1.信息技术是培养信息人才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和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保障,相应的,信息化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跟往常也是大为不同的,其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等方面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信息化人才其有两次含义:一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要有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做贡献的人才。二是,教育系统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信息化人才的含义更为深入。

2.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学科,它不仅只是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还具有其他特征:基础性,它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是与其他系统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等一样的文化基础教育;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有效开发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建立专用的联网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环境,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及相关的管理人员;高速发展性,信息技术是高速发展的,其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工具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必须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上机、上网等实践活动,并注意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从生活中选取事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性与变革性,信息技术是综合了人类最新的科技技术,并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促进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新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加速了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三、现状

1.在课堂设置方面,涵盖的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是缺乏主要的核心。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包含了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知识面是十分广泛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相关的核心和重点,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失去平衡,无法有效的掌握相关知识。

2.教师的教学任务较多,但是教学的效率不是很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普遍普及,几乎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在师资建设方面,却远远地落后于课程的发展速度,因此当前的教师教学任务很重,但是却缺少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因此无法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学质量也就没有获得有效的提高。

3.现代科学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就导致了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很多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很多当前较为流行的技术和理论,教材中却没有体现,很多教材中也存在着过时的部分,因此,无法保证学生获取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知识。

4.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大多数地区的中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课程,因此,许多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但是,由于受到了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也有许多地方没有开通这么课程,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会出现有的学生不懂的情况,对教学效果产生了教坏的影响。

四、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需要进行改革

1.教师需要以教学大纲为基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只有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具有较好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没有重点,毫无头绪。想要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知识点,并将关键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完整的教学目标,并按照教学进度进行相关的安排,将其具体化,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有着力点,学习的效果也会获得较大的提升。

2.在学习理论课程的时候,要与实际结合,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计算机信息技术包含了许多代有抽象性的知识,紧靠老师的理论教学,很多知识都是无法理解的,因此,需要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添加实践课程,这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硬件时,如果只是凭借教师进行描述,学生很难想象主机箱的构造,无法有效的认识硬盘、驱动器等硬件,如果教师能将一台拆开的电脑,并将相关的部件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很容易的理解这个硬件概念。

3.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知识的更新也较为频繁,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这对于教师的知识体系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这此种情况之下,教师就要注意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课程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为教师,学生在日常与计算机的接触中会获得许多教师不知道的新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一起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五、总结

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修养,要通过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公民。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我们走了较长的路程,开始过于强调计算机技术,而现在我们又过分淡化计算机学科本位,这将不利于教师把握信息。

参考文献

[1]谭永浩.计算机教育丛书[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高职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策略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

一、高职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繁多且较为分散,理论知识部分有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应用、系统组成、信息处理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等;操作部分有WORD,EXCEL,POWERPOINT,FRONGPAGE,IE及电子邮件等。

2.对于高职校的同学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这点不同于本身所学的专业课,专业课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三年学习过程,但该课程的学习时间,短的一个学期,长的只有一个学年。

3.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开设一定的基础课还是必要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到底讲授多少内容为合适?各部分的内容需不需要精简?

基于以上考虑,《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难度比较大。我们对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在教学方法、教材、考核等方面要有所改进。

二、教和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学生在学习中由于不再具有升学压力,因此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相对不足,对于信息学科的学习也存在一定的懈怠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成效不足。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及教学针对性有待提高等。

造成教学成效低下的原因: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方面有待改进。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班主任外,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也较少,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外基本没有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投入不够:首先,在学习简单的基础时,他们往往眼高手低。而在学习较难的操作时,往往因基础没打牢而影响操作。其次,在其学习方法上,多数的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懂得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学习主动性不高。(2)所教知识的特点。在高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实践操作时间不足。在对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调查中,认为“计算机太抽象”的占50%,是影响学生学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第一位因素。在不愿意学习信息技术的原因调查中,认为“计算机课程理论太抽象,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的占30%。第二,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说有些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而有的学生又没掌握好中学学习的内容。第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认识不足。在高职信息技术课堂的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确”的占35%。在调查不愿意学习信息技术的原因时,认为“学了也无用处”的占30%。“在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调查中,65%的学生选择上网、聊QQ、打游戏。(3)执教的方法不具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受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在高职信息技术堂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一味的讲述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信息技术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以“演练―操作―示范”为主,同时将信息技术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分开进行,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仅无法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因无法运用理论或不会正确操作而出现问题,从而进一步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课堂纪律也成为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多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多以“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等为主,不仅影响了课堂质量,还耽误了今后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

三、与信息技术相关概念的解释

1.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现代信息技术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对而言的。强调与以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的区别;(2)专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强调与一般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的区别。

2.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也有两种并不完全相同的理解:(1)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信息意识、知识、能力、道德)为目标的教育;(2)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两种理解是有区别的:前者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目标;后者则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我同意第一种理解。信息动手能力教育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包括信息意识、知识、道德的培养。

以上是对信息技术教育几个重要概念的简略的介绍。目前,人们对上述名词、术语的使用不够规范,颇为混乱。在不少场合,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或网络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都当做同义语、等同的概念在使用,它们的名称虽不同,但内涵基本一样,所做的事情基本一样,我们能否由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一个学术名词审议会或组织一次有关学术名词的全国讨论,力求在这个方面达成共识。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五化”、“三性”。五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过程智能化;三性:开放性。信息技术教育能够不被时间、空间所限制,使教育向所有需要和愿意学习的人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灵活性。信息教育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框框。在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学生学什么,何时学,何地学,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它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满足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好比乘公共汽车,它有固定的上车站点、行驶踟线、开车时间;把网络教学好比“打的”(乘出租汽车),它的出发点、路线和目的地都是个人化的,由乘客自己决定。互动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能实现人和机之间的双向沟通、人和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

2.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特别是信息能力的教育。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评价、生成能力)是当今社会生存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它直接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毫无疑问,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将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对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系统的使用,为个别化学习和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五、探讨高职校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几个策略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特点,是多媒体教学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黑板讲授法,教师是主讲的教学模式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只不过由在黑板上讲授改成了在计算机上演示讲授。用计算机演示方法进行教学,它的课堂容量远远多于黑板讲授法的课堂容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能体现出来,学生的感受就是教师在满堂灌输,他们对所教的容无法及时接受和消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初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上的调整: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重新整合,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由易到难,由实践到理论。先从英文打字、汉字输入等最基本的操作入手,然后逐步学习有关Windows的基本概念和有关操作及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并在中间穿插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

2.教学方法上的更新: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加强上机练习,每堂上机课均设计难度适当和足够数量的上机操作题,并尽可能地涵盖当次课的知识点,同时布置一些灵活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遇到新问题时,学生会自己去查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其余的内容略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强化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3.教学模式改革:因材施教。尽管中学有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远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由于城市中学与农村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这就造成学生起点的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针对全校所有系科的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理工类、文史类、经济类、外语类等,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上机实践环节。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较大,因而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能力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讲课时除讲授基本知识并适当拓宽范围外,还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其掌握最基本知识就可以了。

4.“计算机一级”考试和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相结合。学校要求学生在学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后,必须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与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仅要通过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应采用以应用为教学宗旨的教学模式,并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5.建立一个好的考核机制。成功的考核方案能给学生一个公正评价,从而发挥考核的制约、激励、评价功能。《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实行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案。要将理论和操作并重,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新课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主人翁的学习意识,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收获,进而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上好。

参考文献:

[1]陶建平,刘书一.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措施

一、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生活实际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设定比较盲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时也较少,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摇篮,但目前社会更需要从事一线计算机网络维护、网络建设、网络开发及管理人才,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会导致教学产生一些偏差,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偏重理论知识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实践课程设置很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学生计算机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范围很广,招生条件放的较为宽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差很多,计算机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而新生由于其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差异,其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刚开始时,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为教师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一定得影响。

3、教学模式不合理,实践环节较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多数还是采取以“教”为主的手段,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教师不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没有经过动手实践,理论知识都是纸上谈兵,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其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室条件有限,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网络实验室设备不够完善,设备设施数量与人数不成比例,网络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学生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硬件支撑,这也是制约计算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整合”一词的英文翻译是:“integration”,也可译为“一体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构建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传统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世界教育界重要的议题,我国高职院校也要跟随时代步伐,有效整合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入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再次,信息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改进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有利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进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具。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促进教育深化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是目前高职院校深化信息教育,提高教学水准的关键。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有效开展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转变传统的技术应用观念是实现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环节,传统观念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计算机教学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其他作用,这种意识是错误的,信息技术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构建信息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大胆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其次,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意识,要结合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

2、转变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教学

计算机教师可以采用投影教学的方式教授理论知识,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网络微机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实践的平台,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与安排,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与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强化计算机教学,帮助学生演练计算机操作技巧,一来丰富教师教授的范围,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设计中,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环境设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教学环境,一种是网络学习环境。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要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环境,有效设置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引发学生共鸣,将其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教学评估

教学效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评估是有效验证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师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从任务分发、作业布置到学生作品上交都在网络平台上完成。老师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掌控课堂,有利于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其次,教学评估提倡无纸化,可以用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形式,多样化教学评估,建立微信平台,将学生分组,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作业布置、提问及测验等工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充分运用。结语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是时展的必然,是计算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11(08)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实践 教学技巧 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快速发展后出现的新的学科,其具有包涵科学种类丰富、技术能力要求强、应用范围广、实践环节多等特点,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学科之一。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及推广较晚,所以,对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研究便成为现阶段推进计算机技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稳健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自身优势资源,培养起符合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教学先进教学理念,使信息技术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拥有更加成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之所在。[1]

一、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发展并推广开来,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各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所以,在各级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主流,就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来看,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以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大中专教育阶段为整体框架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针对小学及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则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大中专阶段则主要针对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学生,其覆盖面积以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每一环节。

2.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结构已建立起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结构体系。该体系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中的主要设备,能够熟悉操作设备;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则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办公软件和其它应用软件;大中专的信息技术教育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程序编辑等复杂的信息技术。

3.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针对不同阶段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纵观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来看,我国信息技术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其包含了信息技术理论教育和信息技术上机操作教育两方面,保证了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习。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呈现良性发展、健康发展的势头,总体上看,信息技术教育已形成了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教育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在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组成上,已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知识体系组成,但是由于我国复杂的教育教学空间组成,各地区较大的教育教学资源组成,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仍存在有较多问题。[2]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实践教学技巧应用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开放性、技术应用实践性、科学技术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创新相关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中相关教学技巧的运用,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以更加实用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信息计算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实践教学技巧尤为重要。

1.课堂理论课讲授中,融入计算机实践操作讲解,便于学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由于计算机理论的科学性较强,所依在传统理论课中,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往往较为枯燥,而适度在理论讲解中加入实践操作讲解,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能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及后期效果,使理论课中理论讲授变得简便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绘画板使用理论讲授一节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终端,在结合课本知识讲解的同时,在投影仪操作演示中,多绘画板下每一窗口、工具进行逐一操作,之后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便于理论知识学习。[3]

这样的教授方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教学技巧,增加了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适当加入互动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理论可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改变了传统理论讲授往往只依据课本作为唯一的教授工具,使传统沉闷的“填鸭”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上机课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教师先就上机操作内容进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教师演示流程自主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针对问题予以解决。由于计算机上机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较多,操作困难,导致上机课难以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而教师在上机课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技巧,通过教师实际演示,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操作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上机操作一节中,教师在上机过程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通过实践教学技巧,亲自演示办公软件的打开,操作,调节行间距,调节字体颜色、首行缩进等知识点,之后让学生自主实践。

这样的讲授方式,改变了传统上机课,教师只负责管理计算机房设备的管理员角色,使教师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计算机操作中去,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全新的学科,由于其科学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在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其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周小颖.信息技术中的教学策略[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04):21~23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应用

信息时代飞速前行,因而单位或个人都有很多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故而数据库管理技术成为比较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使用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内,在发展中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因此,需高度重视计算机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应用要素,不仅将数据库看成是一项管理技术,更要将其看成是一种管理方法,通过应用该技术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让工作更高效和准确。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特点

1.1组织性

数据库的构成不是杂乱无序,而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相同数据库之间的文件有着内在的联系,并按照一定的关系形成组织结构。故而从总体角度考虑,认识同一个集合中的数据都有着相似的特点。

1.2共享性

共享作为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更是数据库建立的关键性要素,如果数据库不具备共享性能,那么数据库存在的价值将会大大打折[1]。具有共享性能的数据库,不但能够为单位内的各个部门以及个体提供数据共享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可以被不同的单位、地区与个体共同享用。

1.3独立性

数据库的独立性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另一方面是逻辑独立性让数据库的总体结构产生质的变化,能够变革数据库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于数据定义的修改、新数据类型变化、数据之间的逻辑变更,但是这些都要在修改原有数据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另外,物理逻辑性主要是指数据存储结构产生的变化状况。例如,更换物理的存储设备、位置、方法等,故此数据的物理结构变化对数据的逻辑变化影响不大,更不会引发应用程序的变革。

2计算机数据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中的现状

2.1应用范围广

1)计算机技术结合数据库技术能够有较好的生命力,并能迎合广泛的市场前景。2)在计算机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的情况下,目前已经涉及到多个行业包括与工业、农业、商业等相关专业,在相关管理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的前提下,信息管理效率将无从提升。3)应用数据库技术的优势是,为很多行业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保障,带动行业的生产发展,提升行业的管理水平。4)由于计算机数据库的适用性较好,故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提出较多的优势,进而得到同行业的认同,这将有助于计算机数据库的技术与实践理论提升。

2.2发展态势强劲

1)计算机数据库发展的优劣与否,能在实际使用中展现出来,由于计算数据库的应用效果能够体现出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故而判定数据库的优劣对信息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数据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数据库技术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初期是网状数据库,然后提升为层次数据库,最后变化为关系数据库,目前发展为对象数据库[2]。3)数据库的发展历经不断实践和成熟磨练阶段,在发展逐步成熟起来,并且发展过程中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较强,因而这种适用范围更大,更具快捷和可操作性,并能为数据的后期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4)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获悉,发展中关系数据库与对象数据库适用最多。

3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系统中应用的改进措施

3.1提升数据库的安全系统性

计算机数据库的系统安全技术与计算机安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当前部分用户在使用时出现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故而需要通过安全系统技术的建立帮助用户做好信息把关。加之部分用户在日常使用中不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导致安全措施不能真正的落实下去,故而发生很多安全事件。就此,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数据库系统的生命而存在,如果数据库系统安全那么存储在其中的数据信息也将安全,能保有内部数据的机密性。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很多重要的商业利益,因而需加大数据库安全性能,并将数据安全看成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关键构成部分。但是数据库安全薄弱的环节主要是在数据共享方面,因而关注的重点则集中在数据共享保障上,为保数据库的安全就需要确保数据库安全技术,并解决其中可能出现的泄密环节,这是安全技术推行的重要解决难点。

3.2数据系统理论实践结合

计算机数据系统的理论需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原理等方面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在发展中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前计算机系统理论更新换代较快,故而可以将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在实践指导上面,进而提升实践的科学性能[3]。另外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理论研究要将实践看成研究的基础,理论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很多理论研究在理论上有可行性,但是如果进行实际应用则会有很多脱节的环节,因而应结合理论做好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提升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理论研究的针对性。若计算机数据系统有较好的适用性,那么也就决定计算机数据库未来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在研究中不断的努力,力求让数据库更快成长,以期计算机数据系统在将来有更好地发展,安全高效地应用在信息管理系统内。

4结束语

伴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的前行和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将在信息管理中有着广泛地应用,故而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关于计算机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结合的探究,让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利用两者的优势,让理论结合实践,在创新发展中,满足两者的应用标准,实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合理应用。

作者:祁贝贝 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钱平生.试析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9):3-5.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云计算

在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数据和信息层出不穷,我们已然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本文尝试分析"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大数据"时代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概述

(一)"大数据"概述

如今,大数据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再陌生,我们已经被卷入大数据的洪流中。对于何谓"大数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所谓"大数据"即指那些隐含着巨大价值、容量庞大的多样化数据集。

2012年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对大数据予以了高度关注。在2012年1月举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大数据成了主要论题之一,论坛还特意了一则名为《Big Data,Big Impact:New Possib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报告,该报告全面分析了在新的数据背景下,各国应该如何应用数据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见,合理利用大数据,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

(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众所周知,要处理信息,需要将相关数据集结在一起,然后将数据传播出去,以此发挥数据信息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势必要应用到一些处理技术,这就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其中涉及到诸多技术类型,包括数据传输技术、信息分析技术等。同时,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也是时代的产物,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在"大数据"时代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种:

(一)信息获取与信息加工技术

处理信息之前,首先要获取信息,然后将信息整合在一起,方便工作者有效存储和传播信息。在获取信息过程中,需要对数据源进行监控,然后采集数据,并将其存储到数据库里,充实信息系统。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应该通过信息处理系统对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人们检索数据提供方便。在大数据时代,我国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加工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包括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高效索引技术等。

(二)信息存储技术

信息存储技术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和存储媒介对已加工信息进行存储的技术。应用信息存储技术时,要对数据库建设予以高度重视,提升数据库直接调用信息的能力。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呈现出含量大、更新快的基本特点。合理利用信息存储技术至关重要,可以改善信息存储复杂化的情况,还能提升信息数据存储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目前,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是最常用的信息存储技术。

(三)信息安全技术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为了防范风险,必须对信息进行安全检测和控制,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信息安全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包括各种杀毒软件,防火墙,数据加密技术等,另外,还要实时监测重c信息,防止不法分子侵入,保障信息安全。

(四)信息安全技术

在大数据时代中,信息传输不断加快和频繁,人们越来越喜欢将个人信息上传到网上与人共享。这就需要信息传输技术的介入。人们对信息传输技术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大数据视域下,信息传输技术必须实现高效上传和下载,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节约他们的时间。

三、"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毋庸置疑,大数据时代来势凶猛,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处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要不断创新。不难预测,在大数据时代中,计算机处理技术将沿着以下趋势不断发展。

(一)沿着云计算网络方向发展

目前,云计算已经成了大数据时代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将其与计算机网络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进一步改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计算机硬件勉强能应付数据处理工作,但是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后,计算机硬件必须不断更新。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中心建设,提升计算机网络传输质量,使其能顺应大数据网络的发展要求。网络软件如果以云计算为基础,那么编程性和回应性都将提升。不难发现,与传统存储方式相比,云计算网络存储能力更胜一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也更加优化,还能解决信息处理慢、效率低的问题。总之,在云计算网络的引导下,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将更加强大。

(二)计算机安全信息技术更加健全

网络环境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下载信息,这容易给网络侵入、网络犯罪提供土壤。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一些技术就能窃取他人信息,导致计算机信息安全面临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信息技术的健全性成了大数据时代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未来,计算机工作人员将会在健全计算机安全技术方面做更多的探索,以此保障信息安全。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自身就要具有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特点,所以给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获取与信息加工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技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保障计算机网络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总."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2):133-134.

[2]孙乃弘.探究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J].通讯世界,2015(10):52.

[3]万莹."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3):259.

[4]李晓龙."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J].企业导报,2015(24):74-85.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9

大会热忱欢迎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管理、科研、教学、生产、应用和服务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踊跃投稿。所投稿件经过专家组评审后,录取论文将在《信息网络安全》(2015年第9期)杂志正刊上刊登,并收录中国知网论文库。《信息网络安全》将赠送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作为藏书收藏,并向录取论文作者发放稿费,专委会还将向优秀论文作者颁发奖金和获奖证书。

一、会议主题

2015年是网络强国战略的起步年。网络强国离不开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支持,只有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前沿技术和科技水平的赶超,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真正自主可控,才能实现从战略层面、实施层面全局而振的长策。当前,信息网络应用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物联网、智能化、三网融合等一系列信息化应用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给信息安全行业提出新的挑战。同时,国际上网络安全技术事件和政治博弈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工业4.0”时代对网络安全的冲击来势汹涌。我们需要全民树立建设网络强国的新理念,并切实提升国家第五空间的战略地位和执行力。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科技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基础”。

二、征文内容

1. 关于提升国家第五空间的战略地位和执行力的研究

2. 云计算与云安全

3. 大数据及其应用中的安全

4. 移动网络及其信息安全

5. 物联网安全

6. 智能化应用安全

7. 网络监测与监管技术

8. 面对新形势的等级保护管理与技术研究

9.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

10. 可信计算

11. 网络可信体系建设研究

12. 工业控制系统及基础设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

13.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内容安全

14. 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

15. 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制建设的研究

16. 重大安全事件的分析报告与对策建议

17. 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与诉求

18. 其他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学术成果

凡属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成果介绍均可投稿。

三、征文要求

1. 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联系实际、反映信息安全最新研究成果,未曾发表,篇幅控制在5000字左右。

2. 提倡学术民主。鼓励新观点、新概念、新成果、新发现的发表和争鸣。

3. 提倡端正学风、反对抄袭,将对投稿的文章进行相似性比对检查。

4. 文责自负。单位和人员投稿应先由所在单位进行保密审查,通过后方可投稿。

5. 作者须按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统一发出的论文模版格式排版并如实填写投稿表,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电子版的论文与投稿表。

6、论文模版和投稿表请到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网站下载,网址是:.cn。

联系人:田芳,郝文江

电话:010-88513291,88513292

征文上传Email 地址: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处理

一、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需要对电子信息工程进行深入了解,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笔者的自身认知,本文将电子信息工程定义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统性工程”。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来说,其能够通过信息电子化方式完成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管理,这种功能使得其本身在我国当下各行各业中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我们生活中手机通信的实现、网络信息的传输等都属于电子信息工程范畴[1]。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来说,其本身具备着便捷性较高、信息处理准确率较高、涵盖面较广等三方面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能够较好发挥自身功能的原因所在。具体来说,在便捷性较高这一电子信息工程的特点中,信息的批量处理、较高的信息处理效率、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等都属于这一便捷性的具体表现;而在信息处理准确率较高这一特点中,其能够有效避免人工信息处理具备的无法及时发现、无法保证准确性的问题出现,这些自然使得其能够较好的实现自身应用;而在涵盖面较广这一特点中,在多种领域实现信息的利用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这一特点本身也属于电子信息工程最明显的特点,直接关系着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处理服务能否实现较好的展开。

二、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1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每天产生的信息量都在不断增加,而为了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身想要信息的获取,电子信息工程就必须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样才能够保证大量数据在短时间内的快速传播。对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来说,其本身的信息传输安全性能够实现大大提升,这种安全提升是其他技术不能给予的。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本身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中,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往往能够不断给予电子信息工程更好的支持,其本身也能够满足电子信息工程的更多要求,这自然使得电子信息工程能够较好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自身的信息传播。

2.2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有过电子信息工程实践经验的人们能够清楚发现,电子信息工程存在着较大安全漏洞,这一漏洞的出现本身对电子信息工程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之所以电子信息工程会出现较多的安全漏洞,主要是由于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出现多样化表现形式的影响所致,网络系统不完善、网络传输线路漏洞等都属于这一问题表现多样化的具体内容,而为了将这种漏洞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就必须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样电子信息工程存在的安全漏洞就能够实现较好的隔离与排除,相关安全漏洞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能够实现较好的降低。

2.3在技术层面中的应用。除了上述应用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层面也能够实现较好的应用。事实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本身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的局域网技术,这种技术具备着应用范围较广、用户量不断增长的趋势本身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也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对于这种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来说,光缆是其最主要的信息传输方式,这种传输方式的确认主要受电子信息工程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远程的数据传输所致。2.4设备开发中的应用。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设备开发来说,由于设备本身需要实现自身的网络化与社会化,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必须得到应用才能够保证电子信息工程设备具备这一功能,由此可见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必要性较高。

三、结论

在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电子信息工程概述、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内容,结合这些论述信息我们能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具备的重要意义,希望这一认知能够为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建筑学;学科建设;学科交叉;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高建华(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胡振宇(1963-),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41-02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建筑学学科建设包含了三个必要条件:构成建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在建筑学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从事建筑学研究工作的师资队伍和开展研究工作所需的硬件设施。信息技术的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存储等,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和网络两个载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特征。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例,论述了依托信息技术学科、加强建筑学学科建设管理、完善学科建设以促进建筑学学科发展的方法。

一、建筑学学科建设现状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科建设的宗旨是:以建筑类学科建设为核心,注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全力促进学科的发展实力和水平。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类学科,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合到建筑学学科建设中了。

1.建筑学专业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特点是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表明,在注册建筑师职业制度背景下,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职业建筑师,[1]而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学生需掌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科技文献检索、数字建筑概论等课程。这类信息技术课程有助于培养本科生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建筑模型、建筑构造等)和专业课程(如: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等)的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准备和计算机及网络的辅助。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点下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防火与安全技术”、“转型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和“现代室内设计与理论”五个重点方向。这五个重点方向的研究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学科的支撑。在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学科方向中,数字化技术被用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历史名镇、名村、街区的保护更新等研究中;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理论学科方向中,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被用来进行绿色、生态、智能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在建筑防火与安全技术学科方向中采用计算机建模方式来训练筛选高层建筑和大空间建筑的防火评价指标;转型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科方向中更多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和数字技术来模拟、分析和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建筑形象;现代室内设计与理论学科方向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将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合到设计中。(见图1)

2.信息技术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影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筑学科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既不是单纯技术性的学科, 也不是单纯艺术性的学科,[2]因此,学院在师资力量的培养上既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学院的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构成来看(见图2),40岁以下的教师约占80%,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约占60%。通常,这部分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并且很乐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为BIM(Bu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汉宝德先生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一文中曾这样说:“从建筑技术上说,当代的建筑师要用计算机思考,用计算机来设计,用计算机处理图样。”[3]作为未来建筑师的导师,建筑学专业教师应当首当其冲地走在时代前列。

美国的大学教育强调的是通才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历届的毕业生流向来看(见图3),大部分学生进入到设计规划部门从事技术工作。学生的工作能力具体到运用CAD进行设计、出效果图和做造型等上面。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训练。

二、国外高等院校建筑学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安全管理;计算机应用

网络通信在各个领域里的应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已普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然而,总会有个别人为了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肆意利用网络,侵入各网络用户的安全系统,使他们的隐私惨遭泄露。所以说,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技术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技术的创新,并且加强相关管理工作,使人们能在更安全的环境下应用计算机。

1威胁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

1.1信息盗窃

众所周知,信息盗窃与财务盗窃相同,都是属于违法行为。正是由于部分计算机用户没有对计算机的安全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使得很多不法分子钻孔传输病毒,对用户计算机上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且盗窃那些有利于他们的信息,给用户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甚至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1.2信息篡改

某些不法分子,利用病毒侵袭计算机之后,获取了用户们的真实信息,然后进行篡改。在篡改之后又以用户的名义将这些虚假信息出去,从中获取利益。这些虚假信息会使计算机用户上当受骗,他们的利益可能也会受到损失。像这样一种行为,不仅危害了被侵袭用户的利益,还牵连到了其他用户的利益,是一种极其恶劣的行为。

2网络信息资源该怎么与计算机相结合

2.1公布并收集信息

由于网络渠道多种多样,像是多媒体、新闻等,那么计算机可以利用这些渠道来获取并传播信息。计算机的信息采集率、准确率和劳动消耗率都是相对较高的。这样的工作可以借助留言板来进行。

2.2对于信息的传播进行管理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的便是信息的安全性,加强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管理,借助人力、物力、财力这三方面在进行计算机安全管理技术的完善与优化。尤其是对于政府机构或是其它企业、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更需要进行严密的安全管理措施,对于人力、物力、财力这三方面更要做到一个合理的分配,以提高安全管理效率。计算机可以便捷地上传和下载网络信息,在确保网络信息足够安全的前提下,借助邮箱、QQ、微信等传递信息与沟通交流,与传统方式相比是更加便捷的,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下的计算机应用

3.1全面应用加密的网络技术

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然而这却给予了大批不法分子侵袭网络的途径。众多的计算机用户都一直被病毒、黑客侵扰着,如何安全使用网络已成为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网络加密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进行交易时也尽量提倡使用实名制,目的就是为了能保证信息足够安全,足够完整。此次研发的加密技术相对来说较为先进,借助此加密技术加密过的信息是难以破解的,不法分子很难窃取相关信息。那么常用的加密方式大致有对称加密、对称密匙加密和公开加密这三种,对于网络信息的安全保护都是十分有利的。有些加密技术可以对多种文件信息进行加密,如pkzip技术,它既能加密保护信息,也能压缩加密数据包,还能加密各种软件包和复制类文件。这一类的加密技术不容易被黑客所侵袭,安全性较高,因此得到了用户的普遍认可。

3.2强化身份验证技术的管理

通过验证方法来达到公匙密码算法的身份认证要求,像这样的方法能够增强身份鉴定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该技术原理是利用密码验证技术验证多个对象的真实性,例如可验证对象有没有符合信息技术相关规定,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等。除了密码验证技术以外,还可以应用指纹验证技术。我们都知道,在通常情况下没有两个相同的指纹,因此可以利用该特性来验证身份,对信息进行区分等。以上所提到的两种技术都可以有效保障计算机用户的各类信息,然而,这两种网络安全技术还是有缺陷的,它们的研究成本和使用成本都普遍较高,一般的用户都难以承担。

3.3防火墙技术的普及应用

在常见的网络加密技术中,防火墙技术是十分常见且被普遍应用的一种。防火墙技术可以防止病毒入侵、对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控等。当然,该技术也并不是完美的,它仍有较多不足点,例如它无法预防那些数据驱动式的攻击。所以,需要研发出更先进的防火墙技术,能够阻拦所有的信息流。而且,扩展应用功能,强化计算机的安全系统保障。,提高其安全性和完整性。

3.4强化入侵检测技术

对于计算机安全系统的保护,除了防火墙及杀毒软件的应用之外,还可以对计算机进行入侵检测来加以保护。本文中所提到的入侵检测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过程,主要是信息收取、信息分析检测、结果处理,像这样一系列的流程能够保证信息的来源是绝对安全的。这一检测技术的实施要经过安全日志、安全行为和其他网络信息来完成。该技术可以检测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等是否安全,并且还能够检查计算机有无被黑客监控,以防止病毒的恶意袭击,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当发现计算机被黑客监控时,能够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有病毒或可能带来病毒的软件进行查杀。该技术主要能够分为两种检测模型,即误用检测模型和异常监测模型。下面来大致介绍一下这两种模型:首先异常监测模型只会在出现大面积入侵时才会进行检测处理,所以它容易出现误报的现象;误用检测模型主要是检测那些具有攻击性的数据,所以它的误报率也是非常高。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技术时,定期更新特征库,尽量减少误报现象以以影响到入侵检测。

4结语

本文主要是分析了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下计算机的使用,来探讨计算机安全技术。另外,还讨论了信息安全的具体表现及网络与计算机相结合这两点,更加说明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如今,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更新越来越频繁,其安全管理技术也逐步优化,以尽最大努力来确保计算机地安全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宏.浅谈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与完善建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X):66-67.

[2]贾卫.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14(11):96-96.

[3]黄哲俄.计算机局域网的安全保密管理策略研究[C].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5,13(34):000125-0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