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识图论文

建筑识图论文

时间:2022-03-04 14:04:18

建筑识图论文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一体化教学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建设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同样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基础课程,要想《建筑工程制与识图》的教学内容更合理,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同时做到统筹安排,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条理系统化,将重复内容尽可能的减少扩大学习范围,缩短《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间,提高教学速度和效率,同时在教学质量上也能明显的提高,让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1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传统教学探析

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把《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当成一门非重点的基础课程。值得说明的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都在不断的快速更新进步,这对老师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应的提高要求。那么为了适应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的新要求,如何更好更快的达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中的教学目的和知识技能的传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上课内容如何进行安排,什么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内容的充分剖析,对教学需要和睦充分的解读。

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一般都是先上理论基础课,再进行实际训练,理论和实际没有形成统一的合理,达到对学生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么课程的教学促进作用,反而放学生之前忘后,,教学活动的层次和顺序较为混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学生读图能力和画图能力的培养,浪费了学生学生和学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师资。

2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新型教育方式方法。打破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新整、整合、理分了教学资源,这种对于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整理是基于教育效率的现状和教学目标科学制定的。重新整合购置的教学资源,有着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本位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好的规避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不科学的教学问题,在增强教学直观性同时,学生以受教育主体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对于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主要有以下优势:

(1)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时,能够很好的将测绘制图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让课堂既是理论教室又是实训教室,冲破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理论课同实训课之间的教学壁垒,良好的课程流程和教学内容涉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并轨, 大大的减少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时间,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2)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 将枯燥的理论和较为有趣的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知识变成形象实物,让学生可触可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三维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教学效率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3)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快速上岗,能够适应企业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表对于教学的新定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这样的方式中学习,让理论更加扎实,实践能力也有所提高。由于实行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教育方法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让理论知识引导实践,使得实践能力得到理论知识的深化加强。理论和实践技能互相渗透,沟通推进,达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3针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的保障

3 . 1 制度保障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先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以符合现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观指作为导向,推进《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学校推行一体化教学为前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表对于教学的新定义,达到教学的统一和协调。

3 . 2 师资保障

师资力量和素质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保证,让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实际体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操作流程,让教师和企业对接,避免出现教学和实际脱轨,实现学校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水平,理论和实践的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只有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方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双促进。

3 . 3 设备保障

先进的教学设备是确保一体化教学有效实施的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建造出《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的专业教室。方能更好更快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周斌. 一体化教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2] 胡济群.浅谈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理论探索,2001(6).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2

关键词:建筑识图能力;职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1-02

高职《建筑识图与绘图》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投影、建筑制图、建筑工程施工图的图示方法和识图方法与技巧、建筑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等知识,是学好后续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基础。而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型的教学方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往往看不懂图纸,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一、立足课程改革,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建筑识图与绘图》作为一门职业基础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就需要开设,而本门课程又涉及《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CAD》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这对于刚入校还没有专业概念和认知的新生来说,学习和理解困难很大。我们邀请行业和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深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和岗位工作任务,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精选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思路,整合开发了《建筑识图与绘图》课程,并自主开发了工学结合教材《建筑识图与绘图》,合理编排,以工程项目为主线,将知识点串联,分为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建筑形体的投影、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四个单元。教材以工程图纸为载体,以建筑工程施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选择实际工程图纸为案例,贯穿整个专业施工图的识读,详细地阐述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形成方法、图示内容、图示方法及读图方法,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施工图识读的方法和技巧。配合教学,结合工程现场实际,作为配套教材,每位同学下发三套典型结构的工程图纸(蓝图,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图纸各一套)和最新的平法图集,把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真实情境中融会贯通,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

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等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以三套施工图为基础,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通过真实案例教学,让学生懂得《建筑识图与绘图》课程的学习不是空洞的理论和无法把握的专业名词,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专业现实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这就促使学生根据需要去查阅、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看懂图纸这一问题而串联起来的,学生不再是在传统的抽象教学中痛苦的记忆着,而是为了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而学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从基础到专业的原则,设计识图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设计使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巩固识图步骤和建筑制图、构造的相关知识,不断重复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完成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实现程序性知识的积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让学生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积累和提升程序性知识,完成应用技能的提升。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让学习变得简单易于接受。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展示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的理论知识。《建筑识图与绘图》课程内容信息量大,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同时通过直观的设计,可以让理论变得简单易于接受。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没有专业基础,所以对于专业投影、构造概念和组成还很抽象,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模型和多媒体影像资料,展示让学生听起来感到迷茫和陌生的概念,直观易懂。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程团队精心设计网络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用以指导学生课余时间的自学,化有限的课堂教学为无限的课外教学。教师针对三套图纸,串联教学知识点,设计应用型施工现场工程识图练习题和各种变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重复对知识的识记、迁移和整合,并及时对练习结果提供反馈和纠正,让学生明明白白的学。设立学生练习学分基点,并作为平时成绩,和学生的课程考核挂钩,以督促学生自觉完成练习。

三、合理设计安排实训环节,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和整合

通过现场和实训场参观教学,让空洞的专业名词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和对课程学习的排斥,强化学生对课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记忆。通过校内模拟的职业环境,可以使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并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建筑识图所要求的主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关键能力。利用校内部级建筑技术实训基地,通过识图训练、图纸与实物之间对应训练和模型制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和整合。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事能力,通过模拟现场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建筑识图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与知识的积累和获得分不开,但是更多的表现为正确识读工程图纸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的熟练程度来进行考核。同时,学生能正确识读工程施工图并用于指导工程施工生产,说明学生已经将识记性的陈述性知识应用于策略性的程序性知识之中,并进行了自己的内化、迁移和整合。所以,对于《建筑识图与绘图》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通过答辩、工程图识读等考核方式代替传统一张试卷定结果的考核方式,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从传统的识记型学习向应用型学习转变,改变以往考试分数很高但是看不懂图纸的尴尬局面。

《建筑识图与绘图》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建筑识图能力。课程的改革通过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7~2011级学生中实施,从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建筑识图能力显著增强,达到了预期效果。而且,学生的实习和工作单位对我们的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更加鼓励我们在今后不断关注这门课的改革新动向,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 网络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30-02

互联网快速发展,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手机电脑人人必备,网络已然成为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想使用手机,一味地限制他们使用手机,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唯有主动让他们使用手机。为此,《建筑制图》课题组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融入网络环境的《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新模式。

1 该院《建筑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制图》是南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该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识图综合能力,教学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和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笔者在近几年的《建筑制图》课程任教中发现,学生刚开始都很有兴趣,非常认真,课前能做到认真预习,课后能复习并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但是随着课程深度的逐渐加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吃力甚至不想学的现象。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笔者总结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对象参差不齐,基础较弱

近几年由于该院招收的学生有提前招生、单独招生和普通招生等,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近几年文理科兼收,由于文科生空间想象力普遍稍弱于理科生,因此,对于这种靠图纸和空间想象力来表达设计意图的《建筑制D》课程让文科生非常头痛[1]。而且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建筑行业的实际工作,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体建筑结合起来。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及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在识读工程图样和解决工程设计等体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2]。

1.2 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目前该院《建筑制图》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和动画,相对单一枯燥,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课程组尝试创建了《建筑制图》网络课程平台。

运用网络课程这一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优点非常多:(1)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2)枯燥难懂的《建筑制图》知识靠语言无法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动画、视频等生动有趣的网络资源,而网络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巨快,便于实现资源共享;(3)网络课程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便于教师备课、上课,节约时间,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和成绩的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2 信息化手段下《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1 信息化手段下《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依托该校智慧校园和《建筑制图》网络课程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实现“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学”的全过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下面以“建筑平面图的绘制与识读”为例,具体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2.1.1 课前自学

课前教师登陆网络课程平台,向学生发送学习任务。

(1)识读某民用建筑平面图(一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顶层平面图),完成单元作业。

(2)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归纳一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顶层平面图的异同点。

(3)打印其中的一层建筑平面图,按1:100的比例手工绘制该一层平面图。

学生登陆平台,点击接收任务,获取任务信息。观看建筑平面图微视频、课件等资源,独立查阅、整理相关资料,识读建筑平面图,完成自测题,按要求绘制一层平面图。

教师查看成绩并公布。教师将作业中出错最多的题目总结归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提炼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期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破除难点。

2.1.2 课中导学

按照“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两条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团队合作,师生互动,分步实施教学。

(1)教师将学生分组,分组讨论交流课前任务,教师随机指定小组同学阐述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总结。

(2)根据课前绘制的图纸,进行各组自评(图纸核对),小组互评(图纸审核),教师评价(图纸审查),各小组相互找茬,复习所学知识,各小组指派一人汇报评阅图纸情况,相互学习,教师总结归纳。

(3)教师根据课前学生作业情况和学生绘图情况,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4)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完成单元测验。

2.1.3 课后拓学

课后学生登陆网络课程平台,自学相关知识,完成拓展练习,自主利用绘图软件练习建筑平面图的绘制。

3 《建筑制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成绩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性教学环节。《建筑制图》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采用单纯的理论笔试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4]。

目前该院《建筑制图》的考核方式是按考查课和考试课考核,不同性质的考核比例不同。以考试课为例,平时成绩占40%(包括平时作业10%,平时测验15%,实训成绩15%),期末考核占60%。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引导”的教学效果,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应该特别注重《建筑制图》课程的过程考核,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建筑制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是将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相互交流讨论情况等纳入过程考核中,提高过程考核所占比重。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其中,单元作业成绩占10%,网络课程学习讨论占15%,实训成绩(手工绘图)占15%(实训成绩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单元测验成绩占20%。期末考核成绩占40%,通过笔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有效地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4 结语

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今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为了顺应这一发展步伐,唯有迎头而上,改革创新。该院《建筑制图》课程信息化教学目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成为整个教与学的主体,课程组教师仍需继续努力,依托该校智慧校园和BIM实训中心,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廖先琼.高职院校《建筑制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与教学,2013(9):157-158.

[2] 魏锟.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建筑制图》课程改革初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3):55-57.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4

【关键词】理实一体、课程改革、《建筑构造与识图》、实践、探讨。

项目:

本文系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是因为这门课教会学生在工程中一定会用到的工程识图能力,是在今后工作中必需掌握的一门技能;基础是因为它包含了对建筑工程中所要用到的专业术语的认识。《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对今后在建筑单位工作的学生非常重要,但是目前传统模式仍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所以作者尝试对其进行改进,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及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促进学习,提前熟悉工作要领。

1.传统教学模式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存在的弊端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涉及方面广,包含很多专业知识,专业性强,学起来比较吃力,枯燥乏味,与实际联系较少,概念抽象,很难使学生感兴趣。

其次,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跟随时展。传统教学都是以课堂讲解或者多媒体播放形式进行,学生只能通过文字与图片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没有亲自去过施工现场,也没有接触过建筑设施,这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到的知识比较表面化,不扎实。

最后,传统教学模式与实际操作差别大。《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其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却忽视了实践这一重点教学方式,单一的课堂讲解与真正工地上所要用到的东西有一定的区别。

2.理实一体课程改革在《建筑构造与识图》中的实施计划

2.1实施方案。首先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们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并进行随堂测试,然后发放模型制作书,接着通过计算机3D技术构造辅助模型,最后利用建筑构造模型制造实际模型,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建筑的构造与识图。

2.2开展过程。实施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认识阶段、提升阶段、扩展阶段、探究阶段:

准备阶段是让学生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进行基础了解,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老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备课,强化学生的建筑制图概念,而且还要完成单体和组合体的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模型的制作方法,为后期的模型制作做好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采用随堂测试的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划分,不及格的同学取消进入下阶段学习的资格。

认识阶段着重完成对“建筑构造”知识的掌握,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计算机模型构造+实体模型制作”的方法对基本条形、组合墙体、墙体构建、楼梯细部构造和屋面构建等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建筑勾走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并且设置了基础模型制作任务、组砌墙体的模型制作任务,墙角微小构件(散水、防潮层)的模型制作任务,墙体细微构件(过梁、圈梁)的模型制作任务,屋面构造(平顶和坡顶)模型制作任务,楼梯构建设计模型制作任务书等六项模型任务,使得随堂讲解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理论语实际一体化改革。

提升阶段着重对“建筑识图”知识的学习,通过“标准规范的学习+计算机辅助模型+实体模型制作”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图框架结构的认识与读图,对建筑识图的知识进行掌握,进而根据建筑施工图的制作模型对框架结构的整体进行识图,完成建筑识图的学习。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模型制作,传授框架结构的根本建筑识图过程。通过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模型基本构造和制作中的亮点进行归纳与分析,还有老师的点评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对学生这阶段的模型制作进行打分。

扩展阶段是将建筑构造与建筑识图进行完美结合,制作综合模型,能够独立的去识读具有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图,并且能够独立去制作框架结构单体模型。对建筑构造与识图整体有了把握,使学生能够独立掌握建筑工程图识图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教师需要对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与指导,采取针对性的指导而不是全面指导,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打分,给出最终成绩。

探究阶段使学生进行分组探索与讨论,认真认识剪力墙结构建筑工程图,能够独立完成剪力墙结构单体模型,此阶段应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不需要老师的教学,可以自由想象,自己去理解与制作,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制作与别人分享,通过在学校进行展览或者宣传。使学生整体掌握建筑构造与识图的技能,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际操作。

3.理实一体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3.1学生的学习态度。传统的讲课方式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无聊,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想听讲;理实一体课程改革有趣注重实践,学生不再是坐在座位上听课,他们需要动手操作,极大的产生了他们对《建筑构造与识图》的兴趣,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习起来轻松而且容易理解。

3.2学生的课堂纪律。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上课不喜欢听讲,总是东张西望,小声说话,注意力不集中,使得整个课堂纪律松散,很难制造学习气氛,老师也难以管教;理实一体教学,学生对模型制作等方面知识非常感兴趣,听课认真,没有小动作,学生都在专心致志听讲,老师讲课更有激情,学生听课也更有效果,使整个课堂沉浸在学习的和谐范围中,课堂纪律井然有序,老师也方便管理。

3.3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传统教学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让学生亲手操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较难理解;理实一体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加深了理解,使学生记得更牢,掌握更全面,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3.4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传统教学,学生主要就是学习书本知识,采用教师讲授同学听讲的做法,学生只需用大脑听讲,很少有亲自动手实践机会;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操作,学生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关键在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4.结语

理实一体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先进教学观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对一些重点问题或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指导讲解,重点是学生对实践模型的操作过程,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并且对难点问题也能迎刃而解,理实一体课程改革也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一次具有深刻影响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立群,梁媛,李娜娜.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I].教育与职业,2012(33).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实践,阐明了建筑规划专业中古建筑浏绘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了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教学、双导师负责制、断浏绘技术的引进、实习教学中建立实习基地和高年级负责制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wWw.133229.COM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3.5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性;责任心等。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6

【关键词】SWOT分析法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39-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园林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丰富,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园林专业成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学科,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也面临迅猛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据统计,1990年全国设置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有21所,到2006年已达104所,单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美国(60所)、日本(38所)和韩国(27所),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风景园林升级为一级学科,经过这一里程碑事件,全国开设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已增至150所。学科发展过快过热的现象给风景园林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改革、探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现状

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是诸多高校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考研的常考专业课。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训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户外空间的尺度感、提高设计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然而,作为建筑学的分支,由于涉及艺术和工程的知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同时,本学科开设时间较早(20世纪50年代),所用教材与现行需要分离,导致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而,突出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SWOT分析法的特点、原理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最初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是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的特点,迄今为止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

三 园林建筑设计的SWOT分析

本文以SWOT分析法原理为依据,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对象,分析课程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在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机会、风险等外部因素,旨在明确学科优势,最终探讨本课程的改革策略。

1.优势

第一,学科特色鲜明。园林建筑的设计是以园林为背景,通过人工方法营建户外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过程。追求与景观环境和谐,融入并强化景观环境固有的肌理与特征,重组、建构园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的新秩序,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准则。园林建筑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的功能,提供人们休憩、停留的场所,同时也起到点景、观景、组景等景观作用,是真正实现建筑——环境——人三者互动的设计。

第二,文化意境浓厚。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建筑更以文化著称。矗立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下的园林建筑不胜枚举,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私家园林,秦砖汉瓦、古墓寺塔、宗堂祠庙,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璀璨的历史文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门窗光影,无不叙述着悠远曼妙的故事。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研习园林建筑设计便似拜读一本全景式展现中国文化意境的百科全书。

第三,训练效果突出。建筑思维方法和园林不尽相同,园林建筑设计者需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设计出美观、经济、功能完善的园林建筑。值得肯定的是,与传统建筑学相比,园林建筑设计在结构、功能、技术等方面,都容易很多。只要经过长期、持续、系统的训练,即使天赋一般,仍然能够掌握设计的方法。

2.劣势

第一,专业综合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艺术创意,这就意味着它们在风景园林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都是不能偏废、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历史、文化、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知识,都是建筑设计思想产生的源泉,因此,学好该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第二,课程内容极广,导致深度不够。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园林建筑既包含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建筑材料、设计规范,又涉及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可见,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体系相对复杂,这往往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点只能删除或者点到为止,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便出现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通常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绝大部分为理论课。理论课以多媒体集中讲授方式为主,实践课则多在制图室完成。由于实践课课时较少,且多为两学时,在上课期间学生往往难以完成设计草图,教师不能及时指出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队伍较弱,难以达到要求。园林建筑设计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建筑学基本理论,熟悉建筑规范、技术,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而且需具备规划设计的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然而,高校中讲授园林建筑的教师通常为园林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研究方向较单一,担任此课程教学必然工作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完善、长期研究建筑学的教师往往不担任本课程的教学,所以出现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的现象。

3.机会

第一,园林行业发展推动学科进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园林行业迅速崛起,风景园林学一跃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与建筑、城规学科进一步融合。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将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据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市级园林管理局680个,120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45000个物业管理公司,整个学科的发展,给园林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二,古今资料全面提供参考依据。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建筑学同样文脉悠长,两门学科的交融,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以建筑学为例,现存大量文献就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为保护理论及其课程(以建筑、城市与景观的理论与历史为基础);其二为保护设计及其课程(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为基础);其三为保护技术及其课程(以结构、材料的现代技术应用为基础)。这些都是园林建筑可以借鉴的资源。

第三,设计理念更新带来生机活力。创新是时代的特色,新的设计理念同样影响着园林建筑的发展。自早期强调“统一、均衡、比例、尺度”,工业时代柯布西耶创作萨伏伊别墅提出的“新建筑五点”、赖特“流水别墅”倡导的有机建筑理论,体现功能主义的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校舍,直到后工业时代,个性、矛盾、变化、拼接的表现形式,建筑已经经历了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影响着艺术界,也给建筑设计注入了无限活力,如今的建筑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4.风险

第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园林发展过快、过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从事园林工作的都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尽管侧重点不同,仍给园林从业者带来了更多挑战。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方向之一,与上面所提到的几个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园林建筑设计的社会需求较大,小到亭子、小品,大到楼、阁、桥、塔,都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广泛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毕业生建筑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故很多毕业生不能承担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

四 在分析基础上的改革探索

通过以上SWOT分析,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利用学科优势,把握时机,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1.扭转战略(WO)

第一,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训练。以建筑规划为重点学科的同济大学,在设置规划设计课程时,理论讲授一般不超过八学时,大量时间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景观工程设计中去。作为教师,应运用一切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时间,继续增强制图基本功;定期布置作业,及时讲解示范,由简单到复杂地锻炼建筑设计的思维;增加随堂练习,培养应用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课程设计,提供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

第二,增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丰富建筑理论、历史、文化、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钻研精神,弥补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可以借鉴名校经验,注重师资构成的质量和多样性,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充满活力。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其建筑系全系119名在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近70位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有长、短期进修的国际留学背景;50%左右的教师有包括“老八系”(除纯粹的同济毕业生外)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外校建筑院系学历。

第四,更新设计理论,扩展学生知识。提倡设计的共通性,将其他艺术领域融于建筑设计中。如在讲授建筑从平面转换为立面方法时,以著名绘画作品《红黄蓝构图》为例,通过不同颜色、位置、面积的局部,分析构成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空间(如图2)。又如,讲授雕塑时,对比园艺中的盆景、规划设计中的大地景观,使学生理解,对于植物、建筑、地形的塑造只是尺度不同,美学原理和方法却是相似的(如图3)。

2.增长战略(SO)

第一,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空间感受。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安排1~2次室外教学考查,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户外空间的感受,反映较好。如讲授公园大门设计时,可带领学生参观某个公园的大门,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于大门的功能、位置、组成等理论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安排学生分小组测量大门尺寸,绘制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训练了学生对尺度的把握,也培养了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回校后自行设计方案,并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熟悉整个设计的过程。

第二,自主式教学,表达建筑文化意境。教授学生如何查阅资料,鼓励学生课下自学。如讲授建筑选址时,适当补充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因该知识涉及内容较广,且学生对建筑文化兴趣浓厚,故布置机动作业课下完成。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自学,并搜集大量与此相关的实例,并在实际设计中加以应用。

第三,互动式教学,锻炼建筑设计思维。及时与学生互动,使教学生动活泼,成为发散性思维的课堂。例如,在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时,提倡同一命题多种思路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求最佳设计方案;讲评时,可选择一两名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打破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防御战略(WT)

第一,运用多学科知识,补充本专业不足。注重与本专业其他学科的衔接,如早期开设的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同步设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后续园林规划等课程,应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手工和软件制图,帮助理解建筑空间的形成,为今后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调整课程的体系,完善考核的制度。调整理论课、实践课比例的同时,完善考核制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考试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设计水平。因而,将成绩分为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20%)、考试成绩(60%)进行评定,不同比例的设置基本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4.多种战略(ST)

第一,发挥景观作用。与其他建筑相比,园林建筑在满足功能、技术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其景观功能。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注重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质感等因素,使建筑遵循美学法则,更好地服务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突出地域特色。和植物要素相同,建筑同样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已是世界范围内建筑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或是探寻地方建筑技术、地方建筑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或是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定能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当前园林专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其进行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讨论改革方法、模式。无论采用哪种策略,最终都要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特点出发,发挥优势,减少劣势,从而才能使机会得以利用,降低风险。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从本课程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园林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王新政、王立峰等.基于SWOT分析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3]成玉宁主编.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王蔚、恩隶编著.中国建筑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5]牟晓梅、华颖.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方法与手段改革[J].低温建筑技术,2005(1)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7

关键词:建筑设计;行业;施工设计图;著作权;保护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建筑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增多,一些新技术在建筑行业的使用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由此产生了种种纠纷问题。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知识产权法作为保驾护航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建筑行业中设计单位近些年存在的一些侵权问题,通过结合国内知识产权法中著作权法的规定,并对著作权法中所保护对象的内涵及范围进行扩展解释,并针对建筑设计行业工作中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以及设计师本人在知识产权角度存在的不足方面提出一些解决建议。

一、建筑设计及施工设计图的内涵

在古代,我国建筑行业的设计和施工并没有划分清晰,一个建筑的建造者同时也是该建筑的设计者;到了近代,建筑设计和施工分别成为了独立的学科。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建筑设计方面的有关知识产权问题进行讨论。

(一)建筑设计的涵义

一般来说,建筑行业的责任主体有五个,分别是:施工、设计、监理、地质勘探和建设单位。设计是一个建筑的灵魂,施工方最终会按照施工设计图来进行施工,因此设计环节是整个建筑工程中的核心。设计单位中具备专业知识和行业资格证的注册建筑师按照建设单位及规划部门的要求在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等方面,进行有关设计的各项工作以图纸和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设计单位在整个工作中要经历信息资料搜集、制作投标书、中标后的设计合同的签订、进行方案的设计、确定最终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审批、施工图的设计、图纸归档、设计交底、工地配合、以及最后的竣工验收的流程。在这些设计工作流程及步骤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工地配合流程中,设计单位要根据施工方、建设单位以及规划部门的要求实施做出调整,因此在之前已设计好的图纸基础上要做出多次变更。

(二)施工设计图的内涵

施工设计图是指设计单位承担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专业的注册建筑师运用Photoshop、CAD、3DMAX、VRAY、BIM、全系贴图RPC等软件根据施工方、建设单位以及规划部门的要求进行电子版的图纸绘制,先用硫酸纸打印出相应的硫酸图,然后再将硫酸图拿到厂房使用专业设备晒出的纸质版设计图,一般称之为蓝图。这些蓝图最终将用于送审、留存备案等工作。施工设计图是建筑设计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它们都是工程设计的工作成果。方案设计根据工程需要可添加建筑模型,包括各个专业的说明书、总平面设计图纸、项目估算以及透视图等四个部分组成,涉及的内容有项目名称、建设地点、批准的项目文号、项目的设计标准及总投资等内容。初步设计是工程的基本蓝图和实施构想。总体来说,施工设计图是设计院的承担该项目的专业工作人员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想法,通过图纸目录、说明、详图及零部件图等方式表达出来的书面材料,它是连接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重要环节。

二、施工设计图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界定

(一)我国施工设计图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施工设计图是出于设计人员的一项智力成果,因此要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是一种可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使的独立的民事权利。并且建筑设计单位属于科学知识密集型单位,设计图纸是在建设单位的要求下由设计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在符合最新设计规范的前提下通过智力劳动所得到的设计成果。这些设计图纸具有创造性、可复制性等特征,是设计单位的主营业务、资金的重要来源。建筑设计单位加强对本单位的设计图纸、设计方案等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就意味着本单位的核心竞争部分得到了一种法律的保障。近几年,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由于建筑市场产能过剩以及建筑设计企业数量和人数的扩张、处于低迷态势,因此对本单位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就越大,随之市场份额的占有量就越大,竞争力也就越大。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民用建筑设计院,它的设计包含建筑、结构、水、暖、电气等专业,专业性不仅很强,而且非常细化,因此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显得很有必要。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随之急剧增加,导致建筑行业各个专业的注册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作品的抄袭和模仿现象也随之严重。一部分设计师的设计图的著作权会遭到他人的侵犯,因此设计师个人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应受到重视。

(二)我国施工设计图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工程设计知识产权的内容主要包含: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权、商标权及相关识别性标志权。工程设计的著作权主要包括:工程投标方案;工程设计阶段的原始资料、计算书、工程设计图及说明书、技术文件和工程总结报告等;设计企业科研活动的原始数据;设计企业自行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企业标准、导则等。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属于第二部分工程设计图的著作权保护问题。首先工程施工设计图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牵扯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利益分配的关系。知识产权法对工程项目施工设计图的著作权保护是一个从无到有、尚待完善的发展趋势。1990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著作权法》并未涉及建设项目施工设计图的具体规定,只是对美术作品做了扩大解释,新增了建筑作品。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只是明确建筑作品是与美术作品并列、独立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之一,但是由于新出台的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出台相应的操作条款,因此含括在建筑作品的施工设计图的知识产权仍然常常受到侵害。《著作权法》第三条第七项规定,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属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在我国著作权立法中对建筑有关的作品进行的类别分类,分别是对建筑物、工程设计图以及建筑模型作品的保护。这三者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首先建筑物是工程设计图及建筑模型的现实化;工程设计图是建筑物的平面化的表现形式;建筑模型和建筑物都是立体的,建筑模型是建筑物的缩小化表现形式;建筑物和建筑模型都是根据工程设计图而进一步产生的,并且工程设计图是凝结着设计师从事建筑设计行业以来本人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情感、艺术创造、设计工作经验的综合作用的智力成果。回到根本来看,著作权保护的是具有建筑艺术的独创性建筑作品,如果工程设计图本身并未体现能够区别于其他设计图作品的具有独创性的精神元素,则不在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内。如果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仅仅是为了表达设计者个人的设计思想表达,而不是为了最终实现建筑物的建成,同样,这样的建筑设计作品也不在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建筑设计图是否属于著作权保护范围之列,主要在于建筑设计作品最终的用途。

三、我国施工设计图著作权涉及的权利内容

(一)设计施工图著作权人的归属问题

施工设计图作为知识产权法中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也就存在该权利保护的权利人,但是纵观1991年的《著作权法》以及2001年修改的《著作权法》都未明确规定建筑作品的作者,在工作社会实践中是有其原因的。由于建筑设计行业自身的特点、一个建筑物的设计图从开始画图到最终的定稿,期间要经过多次修改、变动,有的设计图中还存在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并不是由于设计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欠缺造成的,而是为满足施工单位的工作需要而产生的。在设计图送审的过程中也会出若干变更,建筑设计师就要对此进行修正,这些修正多多少少已违背了图纸设计者最初的想法、理念,并且参与修改的人员不仅有建筑设计师本人,还有施工单位及其相应的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化设计,而是由多环节、专业参与而完成的繁杂的工作体系,除了建筑设计师本人将户型外观、空间设计完成外,还离不开结构、水暖、电气设备等多个其他专业的相互配合,因此施工设计图的变更和修改不仅仅是建筑一个专业就能完成的,结构、水暖、电气专业在图纸送审过程中都有可能被提出要变更的部分,所以施工设计图要进行综合修改才能完成。施工单位虽然是将建筑物的现实化了的劳动者,同时也参与了施工设计图的修改,但它的建造行为和修改行为并不具有独创性的特征,因此建筑作品的作者应该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完成构思到表达的建筑设计师,即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现实情况中,建筑设计师大多是以设计单位为依托,设计活动的进行是集体创作的方式,数十名工作人员集思广益的结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单位应该被视作该施工设计图的作者,即著作权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因此受委托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人的归属问题主要是依据合同约定,如果未约定按照原则建筑设计单位应为著作权人。

(二)设计施工图著作权的权利内容

著作权的权利内容主要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两部分。1.著作人身权著作人身权又包含:发表权、署名权以及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发表权意味着著作权人将作品公之于众、使公众知悉的权利,但公众并不是都具有建筑设计行业的专业知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想要被公众了解和认可必须通过建筑物,施工设计图并不具备这一功能,因此发表权的行使具有特殊性。如果将建筑作品进行扩充解释后,著作权人可对施工设计图、建筑模型行使发表权。而建筑设计院将施工设计图交由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实施施工作业的行为,依据合同法施工者作为项目承揽人负有相关保密义务,因此该行为则不能视为发表。署名权作为著作权利内容之一在设计活动中很常见,但在行使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在设计活动中参与项目设计的各个专业的设计者都将会把自己的名字签署在设计图纸的各个专业负责人的相应位置,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以及电气专业的相应负责人的签名。但在现实工作中会存在一种状况,一般一个建筑项目的设计周期会很长,根据项目规模、工程量的大小,短的长达半年,长的甚至会跨年,而设计单位的人员流动、变更很常见,此时设计施工图的相关设计人员的署名还停留在最初的人员设定上,而实际进行设计工作的人员已经产生变动,有的设计单位并未在施工设计图纸上进行及时变更,也就是说署名人和实际设计者并非同一人,一旦发生侵权就会产生纠纷,作者有权禁止他人使用自己的署名权,厉害关系人之间可通过协商的方式来确定署名权的行使问题。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连在一起讨论主要是因为二者密切相关。著作权人有权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也可将权利授予他们对作品进行修改。保护作品完整则是指保护作品不受歪曲或篡改的危险的权利。然而修改权并不是绝对的,不经著作权人授权或允许,他人或其他组织、团体不得对其作品进行修改,但是这里的作品指的就不是施工设计图或建筑模型,而是已经完成施工的建筑物,因此该权利尚未涉及设计图纸或建筑模型。2.著作财产权著作财产权主要包含的权利与建筑作品相关的主要是复制权和改编权,而不包含这是由建筑作品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复制权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在建筑作品方面,复制权还存在界定模糊的几个方面:首先是同一种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从平面到平面或是从立体到平面的模式能否定义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其次是采取不同形式的作品的转换的保护方式除了复制权是否还存在其他方法。对于第一个界定模糊的方面,首先要明确平面到平面的模式的转换的复制主要是指施工设计图纸的印刷、复印、翻拍等方式,是在图纸原件的基础上,借助一定设备、媒介或技术将原件制成一份或多份。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是指施工,即把施工设计图转化为现实化的这一过程。此种情况目前在不同国家存在不同观点,持广义复制观点的国家认为从平面到立体属于复制,持狭义复制观点的国家则认为此种情况不属于复制。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7款规定,若著作权人已完成对建筑物的制作工作,无论是按施工设计图还是按建筑物实物本身制作建筑物,只要他人未被授权使用,都可认定为对复制权的损害行为。从立体到平面的复制主要是指对建筑物的摄影及绘画等方式,各国的著作权法一般都认为是合理的使用,不属于对复制权的损害行为。最后一种形式主要是指直接根据建筑物的外形特征制作出建筑物,此时施工设计图也就没有利用的价值了。这种情况要看各国的具体规定是否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改编权指改编作品权,即创造出新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的权利。经改编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衍生作品”,在对原先的作品改编前,作者应先像著作权人说明情况,并得到许可方可进行改编。但现实中。存在许多侵权现象,例如未经原著作权人的同意就对原作品进行改编,此外如果还有其他人想对该新的改编作品进行再创作时,他们仅仅征得新作品著作权人的允许,然而忽视了原作品著作权人的允许。一般对建筑作品的改编的表现形式是若干部分的仿造,这些改变行为并不是原作品的再现,而存在创作性的改变。这些行为需经原著作权人同意,否则将构成侵权。

四、加强对施工设计图著作权保护的措施

要想减少建筑设计行业中知识产权侵权的现象,首先要提高建筑设计人员自身的知识产权维权意识。同时要提高对设计师道德素质和技术水平的监管和培训。当出现抄袭现象纠纷时,得由法院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裁决,并且要加大对抄袭行为的制裁力度。其次要提高设计单位对本单位设计作品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对本单位的建筑设计作品进行严格管理,防止设计信息泄露。建立作品分开发表和严格的登记审查制度。通过协商或签订合同的方式来明确除署名权以外的其它著作权权利,如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建筑作品中涉及到委托于被委托的各个事项及关系也要事先在合同中明确或提前协商好,已免事后发生纠纷不易解决。商业秘密项目需进行书面明确,在单位内部做好书面及电子备案工作,并采取相应的建筑设计单位商业信息、秘密的保护措施。

五、结语

知识产权是随着经济科技密集型产业的产生而出现的,因此是法治经济的一种有效保护手段。在市场竞争模式和手段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行业更需要知识产权规范其业内的竞争,减少智力成果被侵权的现象,营造一个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有利于我国高新知识产业的发展。建筑物及建筑群是一种实用艺术,因此对于建筑作品中施工设计图的著作权保护具有特殊性,坚持实用性优于艺术性更有利于发挥建筑设计作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也要注重对建筑设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德]M•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曹文衍.建筑作品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博士论文.出版信息不详.

[5]虞正春.论复制权.华东政法学院.2005.

[6]丁丽瑛.略论实用艺术品独创性的认定.法学评论.2005(3).

[7]蔡志芳.企业投标方案知识产权流失的应对策略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0).

[8]姜军伟.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江苏科技大学.2013.

[9]张影、刘思阳.建筑设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4).

[10]陈津生、曾永光.建设领域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案例与管理实务.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11]孙春梅.建筑作品著作权研究.山东大学.2008.

[12]蔡瑾玒.论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经营管理者.2014,23(3).

[13]张波.建筑作品的著作权制度初探//易继明.中国科技法学年刊.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8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效果;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130-02

中职《建筑制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与绘图能力,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从对制图没有一点概念,到对绘图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初步锻炼出其绘图技巧,是非常大的跨越,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不少中职学校的《建筑制图》教学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一、中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习基础不牢,难以满足《建筑制图》的学习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职学校的生源情况逐年下降,学生大多是考重点高中失败的学生,其知识基础薄弱,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建筑制图》作为整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要求将完全没有工程制图经历的学生教育成为初步具备制图技巧与知识的专业人员,其要求不可谓不高。不难想象,本来就没有很好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的中职生,难以很快适应《建筑制图》的学习要求。如此一来,不少学生觉得该课程晦涩难懂,甚至一些学生感觉教师在讲天书。此外,学生绘图时总是缺乏耐心,无法细心绘图,制作的图纸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2.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学。大多数中职生没有考上重点高中,退而求其次进入中职学校,成为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少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中职学校,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了这个专业,更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完全没有目的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迷茫之中。有些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不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不知道《建筑制图》这门功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与技巧,无法做到用心投入。有的学生甚至一进入课堂就开始睡觉或是做别的事情。

3.学习存在惰性,学习的积累效果不明显。《建筑制图》是一门需要长时间认真学习与持久锻炼的课程,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掌握制图知识点只是基础,关键还在于学生课后的持续练习。但在不少的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建筑制图》课程时存在较重的惰性,缺乏恒心,学习的积累效果不明显。一些学生总是上完课后感觉万事大吉,不愿意花时间去巩固知识,练习制图技巧。有些学生则是因为绘图过程枯燥、易出错而对功课失去信心,绘图水平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甚至出现长时间不动手绘图,手越来越“生”,水平下降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下,《建筑制图》的学习对不少中职学生而言,多是原地踏步,只知皮毛,实践能力较差。

4.学生对教学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欠佳。《建筑制图》教材内容中论证性、陈述性知识比较多,学生要学懂并掌握这些知识比较难。而抽象、复杂的概念居多,教师要真正将这些概念完全讲清楚,也不是件易事。如此一来,学生因为不懂而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不愿意独立思考,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无法得到提升,《建筑制图》学不懂、学不明白。教师则因为很难将知识的难点、概念表达简明精确,总是感觉要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为学生所能接受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知识压力较大。例如,《建筑制图》中对线、面的投影进行讲解时,对平行线、垂直线、平行面、垂直面等概念的讲述,总是很难让学生一下子明白。除此之外,《建筑制图》教学中有大量的板书,让学生感觉非赏心悦目,也往往让学生感觉距离太远,对自己没有信心,更不愿意参与进来。很显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建筑制图》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职业,该职业需要学习哪些内容,以及为了掌握这些技巧应该如何去学,等等。从以往的就业经验来看,建筑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或是与建筑行业相关的行业,岗位则主要以监理、绘图、施工等岗位为主,这些岗位对制图的要求都十分明确,主要包括熟悉制图规范,准确绘图,具备徒手绘图能力,能熟练应用与绘图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以及通过效果图绘制施工图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职业与岗位要求,一是可以解决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从事岗位的迷茫;二是可以让他们更加明白自己要掌握的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有全面的了解;三是可以让他们理解《建筑制图》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基础性地位,提高该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不断提高教师水平。通常情况下,一个专业的教学,往往是越基础的课程越难教,一方面是因为要将很多专业基础概念讲清楚十分不易,另一方面是让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快速养成专业思维习惯十分困难。作为整个建筑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建筑制图》课对教师的要求十分高,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表达能力。《建筑制图》内容十分复杂抽象,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清晰、通俗地向学生讲述清楚关键的概念。例如,对平行线面、垂直线面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一斜二平为平行线、一框二线为平行面,一点二线为垂直线,二框一线为垂直面。将复杂的概念归纳成简单易记的表述,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的;二是要提高板书水平。《建筑制图》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板书水平,这主要体现在制图的严谨性上,通过教师的示范,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与绘图习惯,这将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提高教学水平。《建筑制图》的教学应该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针对当前建筑制图相关岗位计算机制图运用的广泛性,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相关制图软件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将AutoCAD绘图与建筑制图有机结合,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建筑制图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软件的绘图技巧,可谓是相得益彰。

3.提高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建筑制图》教材内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建筑制图》课程学起来不容易,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的硬性认识,进而帮助他们形成空间的整体形象,教师就应努力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树立空间骨架,进而抽象为空间形体的平面图形。例如,讲授“直线的投影特性”时,用笔做道具,学生一手拿“直线”(即铅笔),任意放在白纸的上方(先不摆特殊位置),根据点的投影知识,做出铅笔上代表性的几个点的投影,得出“直线的投影是一条直线”的结论,再进一步拓展有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学生能通过多种渠道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肖燕武.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制图》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5).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9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25-02

高职《建筑设备识图与施工》课程教学中,通常遇见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的识读以及具体的施工工艺,教学难点便是学生能否正确掌握识读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先从三面投影开始学习还是管线的单双线表示方法学习,以及后续的平面图、系统学习,都是以简单的点、线、面投影绘制方法加大量的绘图联系。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上述授课内容进行设计,在课堂上借助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对学生进行互动教学,还原三维图形构造,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教学,设计形式多、种类全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一、课例设计目标与意义

本课例运用Flash、PPT、Dreamweaver等软件自主开发“系统图绘图步骤动画”、“系统图识读网页”“仿真对照”和大量学习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抄绘一幅简单系统图完成识读系统图的教学目标,按照行业规范实施评价,提高识读的准确性。在教学中针对大纲要求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模拟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思维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软件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联系实际,提供检索资源包,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二、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建筑设备识图与施工》课程是高职院校造价工程专业(安装)方向的专业核心课,通常开设在第二学年,授课对象是该专业二年级学生,此前学生学习了建筑给排水平面图的识读及绘制方法,学生对专业学习有较高的热情。本课例设计内容节选自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建筑设备识图与施工》第三章第二节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识读。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认识管道系统、管径大小、标高标注、附件安装位置等概念;能力目标:正确识读简单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标立足于学生识读简单建筑给排水系统图的能力训练,培养其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是识读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中管道走向、大小、标高标注;难点是学生能准确地绘制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课题制作小组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布置任务。在布置任务环节,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任务,以具体的任务来驱动后续的教学过程。教师布置简单给排水系统图抄绘任务,用图示法、演示法,使学生建立空间感,引导学生初步识读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理解系统图形式及组成,读懂平面、系统图的关系,理解设计意图。用提问、设问、反问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设定任务目标。

2.复习回顾。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对轴测图做复习回顾,为了强化学生记住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用动画演示三轴相交正如教室的一个角落,再将Z、X、Y轴与张、学、友联系起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快速记忆。接着观看“一条直线的空间延伸”动画,边看动画边思考直线前后、左右、上下的延伸方向。用幽默和联想记忆的形式帮助学生牢固记忆轴测图的三轴方向,课程内容贴近生活,通过复习轴测图引入新课。

3.新课导入。接着应用信息化技术引入新课,播放课前预先制作的单线图蔓延动画,加深学生对空间中管道延伸的方向感。再播放系统图蔓延动画,观察管道在空间各方法的表示方法。接着播放Flash电子相册,展示建筑给水排水管道安装的实物照片,形象直观、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接着播放Flash制作的真实工程系统图漫游,学生自疑:这些管道是如何确定走向的?又是如何安装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线条复杂且重叠,怎么能区分走向?教师引入: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是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识读及绘制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再次明确学习目标。

4.实施任务。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设计开发系统图绘图步骤动画,学生通过简单的按钮自主观看系统图制图步骤,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自主学习。课例设计小组制作系统图识读网页,供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使用。网页包括识读要点、给水系统图、排水系统图、规范标准、各管件实物图,网页中有实物仿真对照和大量学习资源供学生查询使用。学生分为二人一组,相互提问、讨论,寻找疑难确定绘图重点,绘制系统图。老师提出绘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需要了解的内容,解释疑难问题,掌握学生对本堂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课堂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后,知识技能到底掌握如何?这还需要检验。因此教师为学生设计了量化评分表,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进行检验。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对不足作品指出问题所在并进行鼓励。教学时总结、比较、激励教学方法,让学生听老师的评价后找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识读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

6.课后作业。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布置联系生活的课后作业:(1)观察宿舍卫生间的管道敷设并绘制其系统图。(2)阅读制图规范。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提供收集整理的建筑类相关网站以及收集整理的若干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图,教师提供建筑资源包供学生查阅,供学生课后拓展,并提供教师制作的建筑给排水系统图电子自测题,供学生课后自我检验学习成果。

四、结论

本课例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让信息化手段辅助整个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变“教学”为“导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进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教学共享资源库,拓展了课程教学的空间。适应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经过两届工程造价高职生教学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在2011年“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杨满福,林雯.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训练[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崔凤国,牟雪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Z1).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建筑识图与构造》是建筑工程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和《建筑构造》课程这两门经过重新整合的核心课程, 这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和实际工程构造出现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为改变现状,结合我院示范校建设,课程教学设计采用项目教学法,并根据建筑工程领域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造价员、监理员、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等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紧密围绕建筑工程行业需求,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企业调研,科学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1. 在确定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前,首先要对该门课程的任务、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深入对建筑企业的调研及岗位分析,首先确定《建筑识图与构造》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知识,能够初步识读建筑施工图纸,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这正是建筑类企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 结合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编写出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符合最新建筑规范的课程标准,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突出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一体化为原则,培养学生识读、分析建筑施工图纸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熟悉建筑物的构成、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和执行国家建筑标准的有关规定及地方标准的能力。课程标准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方案、课程性质、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及学时数、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以及必要说明等部分。

3. 坚持校企合作编写教材,依据教育部提出的“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为指导思想,按照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天津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理论知识、构造做法滞后的内容予以删减;按照最新建筑规范和构造标准对本专业需要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确定教材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点,加强建筑行业中最新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4. 教学过程中,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的删减,比如建筑工程图识读部分,应首先讲解形体的正投影原理及点、线、面投影特性,让学生建立组合体三视图的立体空间及想象力,而在实际工程中很少见的立体图形的相贯线与结交线投影部分内容可以删减掉,然后重点讲授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方法与技巧,结合实际工程图纸的识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部分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分别在《建筑结构》及《安装工程识图》课程中进行讲解;在房屋建筑构造部分,教学的内容应以新规范、新构造及地域要求讲授各构件的内容,比如老教材中沿用传统木窗的构造做法,而近年来施工现场广泛使用塑钢门窗,要求教师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新安排,以任务为驱动设定学习情境,将相关理论知识分解到各学习情境中,进行各学习情境中的实训任务来引领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二、结合教学实践,改革课程教学设计方法与手段

1. 识图教学设计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识读建筑施工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是重中之重,只有掌握正确的技能训练方法,才能避免盲目的尝试,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统一。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脉,两法,三练”的识图教学设计方法。“一脉” 是以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为主要脉络,如:建筑工程技术及工程监理专业以施工为主要脉络,工程造价专业以工程量计算为主要脉络。“两法”是将识图的训练分为两层方法,第一层通过讲授、示范、图纸抄绘训练的交替进行,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图的形成、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定;第二层按工作过程进行综合识读图纸技能训练。 如建筑工程技术及工程监理专业按工作过程分为开工前和开工后的识读。 在开工前,主要记概况,记要点,记难点,记全局性问题,做到全面掌握,核对无误。 而开工后,主要是针对某一方面的专项问题,结合施工进度,查找有关资料与数据,记局部,记细节。“三练” 是指识图技能训练的三个阶段,即单项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单项基本技能训练是对建筑施工图的认知训练(记忆和模仿为主),如图例、符号等;专项技能训练是对建筑施工图的理解训练(专业),如建筑图、结构图等; 综合应用技能训练是模拟学生将来职业工作过程,按工作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如建筑工程技术及监理专业通过模拟图纸会审工作过程, 训练开工前的识图能力。在此训练过程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解决各自的问题;而教师则应灵活、机动、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共性和个性问题。例如在识图教学部分――建筑施工图纸会审这一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代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通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切身实际的体验,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后做,学中做,还要做到做后学,做中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和掌握本课程的新知识。

2.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建筑形体的投影到建筑施工图,再到建筑构造,其对象主体都是建筑物,而学生的学习、生活就处于建筑的包围中,这就给本课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教师授课中可以很方便地结合周围或眼前的建筑物,采用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突出了针对性、实用性,体现了互动创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比如在楼梯构造设计项目中,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教学方法,首先布置楼梯详图设计的任务,再利用演示教学法对于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运用案例式教学法进行实际楼梯设计方案及图纸的绘制方法,之后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任务训练,最终学生要完成楼梯详图的绘制任务。

3. 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室,实现了单一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专业教学场所转换,即兼有理论教学课堂又有学习小组讨论和学生实训操作的教学地点,教学手段由单一讲授模式向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式转换,即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整合的模式转换。例如在讲解建筑施工图识读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无法将二维图纸与实际建筑联系在一起,通过实训室中的三维模型软件,可以在施工图与建筑模型之间进行自由切换,而且在进行修改之后两者也可以同步更新,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软件,把原本单调、枯燥的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三维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探索者,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的乐趣。

4. 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基于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应把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能力评价作为重点,考核方式要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标准,按照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课程实训过程为主、课程实训结果为辅的原则,确定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的权重,实施作业检查,增加能力测试和技能考核内容。命题考试应灵活多样,知识覆盖面广,注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运用实践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采用闭卷考试、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元化考试模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5. 课程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建立网络信息化资源库,为学生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已经成为教师一项必备的技能,通过网络学习系统对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答疑,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形成一个开敞式自愿学习氛围。所以,本门课的教学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出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法与手段,这还有待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加以总结完善。

三、结束语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处处体现着高职工学结合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一脉,两法,三练”的建筑识图技能训练方法,遵循了职业技能学习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这必将有效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建筑CAD;工程制图识图;重要性;实施途径

建筑图纸是建筑工程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支撑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技术。建筑图纸设计制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建筑CAD以及工程制图识图。而当前许多建筑类院校,没有将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的教学有机融合起来,这使得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都受到较大限制,不利于新型建筑人才的培养,分析和研究二者之间的融合及应用,对建筑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的融合重要性分析

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教学要求与目标是:学生在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课程教学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图形绘制技巧,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绘制建筑结构各个立面(建筑体的剖面、建筑体的立体面以及建筑体的平面等),全面提升各类建筑图纸绘制的技巧和技能。由于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的课程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和理解时相对会比较困难,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因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投影原理、相关制图理论以及工程制图规范是建筑CAD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与工程制图识图的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关联性、延伸性与互补性。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往往被忽视,并且习惯型地将二者拆分成两门完全独立的课程,进行分别教学。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手段上的单一枯燥,课堂氛围沉闷死板,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用教学内容上的关联性、互补性、相似性,将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融汇贯通两门课程的知识要点与技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的质量,让教师可以更好地去完成教学目标。

二、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的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的融合途径及方式分析

学习任何一门专业建筑类课程,首先学习的必然是工程制图识图课程。教师必须以工程制图识图课程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将建筑CAD课程内容适时地结合融入,才能真正体现二者在教学内容上的关联性与互补性,从而实现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建筑空间思维及意识的培养与调动存在着明显地缺陷。教师应将学生空间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教学的目标与重点。同时,将相关的建筑CAD知识与理论科学合理地导入工程制图识图课程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学习理解,如教师在对三维模型绘制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将二者进行融合归纳,整理在同一教学计划中。工程制图识图课程中模型的分析绘制与建筑CAD课程中基本构图原理的结合,对于学生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从而使教学的质量与学习的效率也得到提升。同样,教师在对建筑CAD进行教学时,融合工程制图识图课程内容,例如制图的范例、制图的标准等,用以扩展学生学习的思路,加深学生对两门课程之间关联性与延伸性的理解与认识。

(二)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的教学方法融合分析

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融合后,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地调整、科学地创新,实现二者在教学方法上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学的质量。要融合教学方法,首先需将二者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设定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图纸绘制规范,从整体当中去融汇贯通教学的方法。一,实践教学法。主要是通过稳定的、长期的操作、实践等途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操作实践绘图,或为学生介绍、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二,目标教学法。教师首先明确整体的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设置具体的、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后依照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来实际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第三,实践加理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地操作加深和印证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三)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的教学的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地考核,可以最大程度上完整地反馈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课程教学的效果。考核的成绩基本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理解运用的能力,但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不能仅限于考试成绩这一项,而是应该适当地调整考核的方式。建筑专业的特殊性与实践性决定,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是极其不科学的,对其教学效果的反馈也是不够准确的。对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课程的考核,学生笔试考试的成绩在最终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重需适当降低,同时相应地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与日常学习表现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这样不仅最大限度保证了教学效果反馈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并且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地提升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结束语: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的融合,是当今素质教育体系下的要求,也是现代人才培养教育机制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地体现。建筑CAD与工程制图识图在教学中的融合,需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彩凤.《建筑工程制图》和《建筑CAD》课程融合的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v.12;No.4402:77-79.

[2]颜加斌,杨云敏.新时期《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3,v.32;No.29903:253-254.

建筑识图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 SketchUp软件 教学

一、目前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与工作

我们目前的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一般是这样的:在学生具有一定建筑材料、建筑美术基础知识之后,进入专业设计课的学习,同期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专业设计课先是学习装饰设计史,从中汲取营养,然后是讲解各类建筑装饰的设计要点――元素设计、案例学习,查规范,作平面图、立面图,画效果图。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并不能灵活运用在其他学科中学习到的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会忘记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质,在满足规范的同时却不知如何营造艺术空间,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基于成本考虑设计方案。总体来说,学生的设计效率较低。

较传统的建筑装饰设计的流程是:客户根据描述、图片、实体空间提出设计风格意向――设计师结合现场格局手绘草图与客户交流尽量达成一致――设计师不断推敲平面立面――Autodesk CAD成图――用3ds Max出三维效果图。其过程有以下缺点:手绘草图对设计师的美术功底要求较高,速度较慢,且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表现力欠佳;手绘草图修改较麻烦;最终得到的与真实接近的3dsmax效果图与之前看到的草图及平立面图具有一定的差距。

总体来说,无论是学校的学习,还是实际的工作,都存在设计方法上的改良空间。

二、SketchUp软件的特点

SketchUp是一套直接面向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设计工具。SketchUp线条较亲和,可以快速直观地呈现三维立体物件,易识读,设计师可以利用它向客户即时准确地表达设计构思,直接在电脑上与客户进行交流,极易创建和修改。其与CAD软件有良好的交互性,可相互导入导出。与相关软件比较:1、与3ds Max相比,建模速度快很多,且更直观,但将所示图像直接导出作为效果图还有所欠缺,但SketchUp可利用相关插件或导出为能在3ds Max、Atlantis等软件中打开的文件,即可渲染出较佳的视觉效果;2、Autodesk Maya类似于3ds Max,Autodesk Maya建模相对复杂,效果更为细腻,因此SketchUp较Maya仍在于建模速度快但质感不够真实。总之,SketchUp优点在于建模速度,缺点在于本身出图的视觉效果,但可结合其他软件进行扬长避短。

三、将SketchUp应用于建筑装饰设计教学

下面根据SketchUp软件的特点、基于SketchUp软件讨论如何改良建筑装饰设计教学。

1、尺寸分析基础知识

(1)家具、电器、洁具

建筑装饰设计中会遇到很多尺寸相对固定的物件,如桌子、椅子、沙发、等家具,空调、吊灯、洗衣机等电器,洗手池、坐便器等卫生洁具,我们可直接利用别人制作的模型或在此基础上作尺寸调整,然后存入模型库。SketchUp模型有预览功能,且可注明物件的相关说明,比如尺寸、价格、适用人数等,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根据讲解的内容方便调出相应的模型。SketchUp有非常方便的测量功能,可直观地标注,提高学生对其尺寸的感知。

(2)定制家具

建筑装饰设计中并非所有的家具都是有固定的尺寸,如固定于墙体的陈列柜、橱柜、书柜、衣柜等各类柜子,为了满足视觉及功能上的要求,其尺寸需要配合建筑体。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则可建好建筑空间,在此基础上借助一些定位辅助线条快速建模,讲解实用的设计方法。

(3)各类通道、竖向空间

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结合事先建好的室内模型,结合人物模型直观地展示通道尺寸、竖向空间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理设计空间尺寸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

(1)各风格的案例

建筑装饰除了尺寸之外,其设计元素的风格也是直接决定着设计的质量。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前建立好整体的各种风格的建筑装饰模型,上课时可结合相关风格的理论知识,全方面立体地对风格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能真正的理解与掌握风格元素。

(2)各种色调搭配

将配色较优良的方案进行提炼,忽略掉设计元素具体的形,建出建筑空间整体的色块式的模型,上课时可对其色彩的明度、纯度及色相对比运用进行审美分析。

(2)案例改良分析

对有明显设计缺点的方案进行展示分析,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的设计问题进行纠正,在软件上直接展示进行修改。

3、设计教学

(1)建立建筑空间模型

建筑空间模型的建立可教学生,其思路为导入简化处理过的CAD平面图形,再结合软件的建模工具快速建模,教学时可直接展示建好的空间模型。

(2)标量出房间的主要尺寸,根据特点构思设计元素

与学生根据房间的尺寸特点讨论设计方案,根据讨论的结果在空间模型中进行设计元素的塑造,体现为简易的体块,将其分别制作成组件(组件可替换为复杂的组件,为后期的方案效果图制作打下基础)。

(3)进行方案修订,对设计元素营造的各空间尺寸进行优化调整

根据设计原理,对空间的私密性、功能性以及艺术性进行进行优化设计。

(4)对尺寸相对固定的家具、电器、洁具进行试块替换,对尺寸相对灵活的元素可进行分割、赋材质处理,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细节可利用已有模型进行修改,如有必要可借助插件及CAD自行建模。

(5)最后的方案修整,讨论

任何方案都有其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建议,可根据需要对方案进行现场调整,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设计的快乐。

4、应用扩展

(1)估算造价

SketchUp软件可方便地统计出模型中的组件名称及数量,对于较大较独立的部分我们可根据统计出的结果再结合EXCEL软件(表中已列出名称及计量单价)算出它们的价格。对于墙面、地面这种面块,我们可以借助其显示块面积的功能,同样借助EXCEL软件(列出名称及计量单价)算出它们的粗略价格。对于一些订制的部分也可根据计价方式灵活进行估算。

(2)二维图纸的制作

设计一般需要绘制平、立、剖面,我们可利用SketchUp软件的各方向视图功能,多角度地导出CAD文件进行修改,即为相应二维图纸。

(3)效果图的制作

优化场景模型,利用相关渲染插件渲染出最终效果图,或导出为能在3ds Max、Atlantis等软件中打开的文件,如在3ds Max中经过合并场景素材、创建场景摄像机、调节布光测试参数、添加灯光系统、赋材、渲染等程序渲染出最终效果图。此过程由于较耗时,教师可简单介绍,有兴趣的学生可自行学习。

四、总结

教师可利用SketchUp软件的功能特点将其运用于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能起到师生充分互动的效果,寓教于乐,且制作出来的文件与其他软件有很好的交互性,能提高设计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