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与欣赏论文

建筑与欣赏论文

时间:2023-06-06 09:33:25

建筑与欣赏论文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1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Www.133229.CoM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雕塑大师罗丹如是说过。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举足轻重。青少年儿童是爱美的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进入中小学后,对美的事物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军民共建农村寄宿制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孩子们爱美的要求,多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一、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欣赏内容暨编排特点

(1)低年级。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

(3)高年级。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可见,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欣赏教法和教学形式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特绘画和工艺皆属随堂欣赏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课。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再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

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深入领悟欣赏课的内容编排特点和意图,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教师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美的规律,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媚秋.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2011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3

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明确提出要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关键阶段,要继续推进改革,创新也是关键动力。教育改革推出的新课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须具备的品格及关键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的表现。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中。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师的重点在于,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以及实践创新等素养,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目标,与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一、问题探究策略――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人文底蕴

围绕问题进行探究的教?W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提出问题、问题分析、理性探究、应用创新等阶段。具体方式是:围绕教学内容,教师精心制作一个视频或者画册,引导学生探究内容,发现、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主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的设计与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问题,学生从感性欣赏开始升华到理性感悟中,在观察、比较、分析与讨论中欣赏作品,并从语言和动作上进行表达,从而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完成作品的欣赏。这一教学模式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以学生为欣赏主体,目的在于切实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避免出现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与满堂灌的弊病。这种教学方法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通过及时的引导与评价,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成功,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将美术欣赏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有很多美术现象,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中,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在教学中,将学术欣赏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打通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使美学情境宏观化。将学术欣赏课堂设在校园中,可以通过欣赏校园建筑,探究校园及其建筑的布局与特色,让学生围绕一个兴趣浓厚的建筑做全方位的观察与审美,学生能够从每日见到的情境中,找到新的收获,发现其中的美。将课堂设在校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去美术馆、园林、民居、寺庙以及博物馆等,欣赏这些建筑的特色,比较这些的不同,从中领悟更深的人文特色。也可以将课堂设在野外,欣赏大自然的美与人造风景建筑的美,感受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欣赏人造风景与建筑和大自然的区别与和谐之处,让小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感受生活,提升美术欣赏的境界,认识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特色与审美特征,美术欣赏也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与改造。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中选取学生熟知的景、物、人、事,做为美术欣赏载体,让学生在一个更轻松、愉悦的教学情绪中完成美术的欣赏。如,可以让学生配置服装色彩、制作贺卡、布置房间等,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就能够有更生动的审美感知,不断积累审美经验,感悟美术对于实际生活的价值,通过美的创作不断培养健康生活素养。

三、将欣赏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欣赏不是单纯的欣赏,而是要与动手相结合,才能更深入的领悟到美的价值。欣赏和绘画、工艺和教学通常都是紧密相连而互相补充的,双方无法孤立完成,只有在实践中创造美,才能真正认识美,实践动手是完善学术欣赏的重要手段与目的。如《森林王国》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分为两个课时进行,一个课时引导学生认识森林中的动物,并结合各个画家的名作欣赏这些动物的独特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另一堂课则可以作为实践课,让学生根据领悟到的动物特征通过剪纸或者绘画等作品表现这种动物,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一个小型动物园的创作,教师完成归纳总结,在这堂课,学生完全处于主体地位,在实践中真正领悟欣赏到的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并通过感性事物表现出来,完成一个美术欣赏的完整过程。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4

【关键词】美术欣赏;美术教学;习惯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 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 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2.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 《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 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 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 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 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3.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 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美学 建筑美 学赏 审美价值

建筑自古便被视为一门高尚的艺术,而美学自产生以来,似乎便与这门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学思想和人类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引起了建筑美学的不断变化。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建筑美学则是研究建筑美的特性及其构成因素和规律。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与其他各门艺术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存在着。”因此,我们需要把探究建筑的本质作为研究建筑美学的起点。

一、建筑的本质

建筑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所以一切建筑活动都带有人类的目的。建筑是人类目的的产物。最原始的房子解决的是自然矛盾,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是古人对这种矛盾的形象概括。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要解决的矛盾已经渐渐的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如宫殿的建造,以壮丽的形象达到重威的目的,教堂的建造,满足人类与上帝的交流,摩天楼的建造,实现了资本家标榜财富的欲望,所有这些目的的实现,已经不是单纯的房子所能比拟的了。可以看出,建筑目的的核心是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人才是建筑的本质。现在建筑的建造,营造出人的尺度的空间,以满足人的物质或是精神的需求,或者是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或者是强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生活其间,建筑就好比一个没有演出的舞台,这是毫无意义的。

二、建筑的美学特性

建筑美具有时间性,我们对建筑美的欣赏必然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建筑美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及要求;同时建筑美又具有空间性,建筑空间是人化的“四度空间”,它是建筑美的独特魅力所在。建筑美是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它是一定时代意识形态的显现,必然体现时代文化特征在建筑上的烙印。密斯先生在《谈建筑》一文中指出“建筑依赖于自己的时代”“它是时代内在结构的结晶”,建筑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时代性,才使建筑的美具有活力。建筑美在属于时代的同时,也是属于地域和民族的。建筑美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升华。因而,建筑美必然是属于时代与民族的,只有把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情感表现中,从而在时代情感中抽象出共同的元素。这样创作出来的建筑才更具有魅力。

三、建筑美的欣赏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建筑艺术欣赏。1)从社会历史方面去欣赏。例如,古埃及吉萨的三个金字塔建于公元前3 000纪中叶,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吉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群体,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是世界建筑的七大奇迹之一。2)从社会文化层面去欣赏。古埃及信奉原始的拜物教,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并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3 000年后可以复生,所以特别重视建造陵墓。皇帝把自己宣扬为自然神,自然地把陵墓赋予高山的典型特征,希望自己死后仍然主宰着世界,并期待着再生。3)从建筑技术上去欣赏。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卓越的施工技术:石块之间贴合非常严密,连一个极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如何建成如此精确的正三棱锥形金字塔及250多万块重达2.5 t的石块到底是如何施工的,至今还是一个谜。4)从情感判断去欣赏。金字塔代表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对建筑艺术及其形式的深刻理解,是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和无尽血汗的结晶,被称为劳动人民的纪念碑。5)从艺术构思及表现形式去欣赏。吉萨金字塔采用天然的石灰石为材料,摆脱了对木建筑的模仿,与纪念性建筑的性质相吻合,象征着永恒,极富于表现力。

我们要从不同的层次进行建筑艺术欣赏。任何艺术品都是由表层和内层构成的,都是“意象”的物态化,是有“意味”的形式,建筑艺术也同样如此。建筑物首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它的外部形象,比如建筑的外轮廓、建筑的各个部分及细部装饰。良好的建筑形象,首先应当是美观的,一般应当是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建筑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不但是一个美观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传统、民族风格、社会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的深层意蕴。因此人们在欣赏建筑作品的时候,不但要看到建筑外部的“形”,还要领略到蕴含在建筑中的“意”,即意象。

我们要辨证地、批判地欣赏建筑艺术。如今,对于建筑的评论,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于人们对建筑的评价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所以要用辩证的、批判的观点对建筑作品进行欣赏。美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为女医生范斯沃斯设计的住宅,它的外墙都是玻璃,中央有一小块封闭的空间,里面布置着厕所、浴室和机械设备,主人睡觉、起居、做饭、进餐都在四周通敞的大空间里。这个住宅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更何况让一个单身的女医生住在里面。所以,房子还没完工,这位女医生就已经同密斯吵翻了。范斯沃斯住宅没有很好地解决使用功能的问题,不能不说是这个设计的一个缺憾。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密斯运用钢和玻璃这样现代的物质材料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并且对这座建筑的细部构造进行了仔细的推敲,把它做成了一个非常细致考究的亮晶晶的玻璃盒子,一反传统建筑单凋枯燥的样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处处折射着工业文明的成就和时代的精神,同时阐释了他“一统空间”和“流动空间”的现代建筑的空间理论。这恰恰是这个建筑的更可贵之处,成为第二次大战后现代建筑的范例之一,正所谓“瑕不掩玉”。

由此可见,人们在欣赏建筑艺术的时候,必须全面地、综合地、理性地、知性地分析建筑的各方面因素,既要全面地看问题,又要抓住重点,注重建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这样才能对建筑艺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克鲁顿 著 刘先觉 译 .建筑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美术建筑模型课程;校本开发;实施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与实施,许多专家、学者和美术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有关小学美术建筑课程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本地建筑资源融入常规美术课堂中,使学生在了解建筑本身的同时,强调人文性;二是针对现有的青少年建筑模型比赛实践,整理经验,开发校本教材,重点在于总结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与步骤。小学美术建筑模型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是以建筑模型的制作为出发点,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去建构、完善建筑模型课程,并将建筑模型的部分制作方法运用至常规小学美术教学中,丰富其形式。

针对以上总结的教育趋势与问题,笔者于2016年9月至11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成都市某小学的500名学生发放问卷。下面笔者选取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结果的统计与原因分析。

问题3:你最喜欢上哪种类型的美术课?

A.绘画 B.手工制作 C.美术欣赏 D.都喜欢

低学段的学生50%选择了B,A和D各占20%,而C仅仅占10%。这与学生个体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程度不无关系,学生更倾向于形式多样、能激发好奇心的综合材料制作。

中学段的学生75.2%选择了D,C只占1.8%。这是因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课有了更全面的接触和了解,他们已经接受了美术课程多元化的特性。欣赏部分比例极少,一方面由于教材设计的欣赏课本来就不多,另一方面和课堂本身――教学的方式方法、评价的形式等有关。

高学段的学生60%选择了B,“美术欣赏”依然选择最少,只占5%。这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趋于个性化,他们不再一味地追求新奇和有趣,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和想法。

问题4:你对美术课堂中的哪一个环节最感兴趣?

A.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导入环节)

B.课堂中的美术欣赏部分(展示图片和分析作品环节)

C.就是喜欢画画做手工(完成作品环节)

D.评价环节

三个学段对于此问题的选择基本一致,选择C选项的人数最多,选择D选项的人数最少,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常规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的环节一向比较薄弱,时间比例少,评价方式容易受到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的影响,故而较为单一,缺乏延展性,但教学评价是反馈教学过程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问题11:目前为止,你认为的美术建筑欣赏课给你怎样的感受?

A.很有趣 B.很麻烦 C.没感觉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对于美术建筑欣赏课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渐递增。但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中关于建筑方面的课题部分反而减少。笔者参考了人美版1-6年级教材,总结整理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首先,四、五年级没有建筑方面的内容。其次,有关建筑的课例相对来说比较均衡,一般为每个年级1-2课。再次,在教学内容和重点的选择上,低年级相对来说偏重于想象,更多关注建筑的外形和色彩特征,例如一年级的《童话城堡》,课本中并没有很多有关城堡本身的介绍或者图片,更多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场景和学生创作的城堡作品。随着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有关建筑的内容也逐渐偏重于建筑知识,关注建筑的造型特征、地域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作业提示或者学习建议方面,低年级偏向于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创作方式多以画或者贴为主;而高年级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形式多样。有些课要求学生实地考察,通过访谈、拍照等方式记录和了解建筑的知识与人文,用设计草图、黏土、废弃物等综合材料制作模型等方式来呈现。

问题15:你希望通过建模课程掌握哪些知识或能力?(多选)

A.关于建筑的历史、美术、设计、人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B.制作建筑模型的方法与过程

C.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D.加强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

通过整理和总结可以看出:学生对于B、C两方面的内容有较强的兴趣,在低学段比例分别是85%和80%,中学段比例分别是86%和85%,高学段的比例分别是95%和90%,而这两点也正是建筑模型课程中相对关键的知识和技能。A选项的比例是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递增的,低、中、高学段的比例分别是35%、38%、45%;不难看出,高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开始有了求知欲,他们渴望更加深入和专业地学习。

通过对《小学美术建筑模型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研究调查问卷》的整体数据的整理和对典型问题的分析,总结如下。

首先,将建筑模型的学习引入到美术欣赏课中,改变美术欣赏课的单一性,在学生较感兴趣的手工制作过程中渗入欣赏的部分知识,把美术欣赏课发展为综合性课程,通过“做”引发“想”,再将好的想法应用到做中去。在对本课题的初步计划中,我们进行了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尝试。

其次,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具体“评价建议”为:“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将建筑模型引入到常规教学中去,必然会丰富课堂的评价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自评,互评,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展览,交流,更强烈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再次,问卷向我们提出了“如何权衡建筑模型的制作在课程中与其他内容和环节的关系,让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普及度和有效性”这样一个问题。“课程并不是单纯静态的‘公式框架’和学校的‘教育计划’,它是师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展开文化探索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课题预设的建筑模型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校本教材以及在常规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校本教材的预设结构主要包括:建筑相P的历史人文知识(包括有四川本地特色的建筑)、建筑模型制作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常规教学中运用建筑模型制作的案例等。因课题的开展时间有限,我们会带着这个问题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断实践,总结经验,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平衡建筑模型制作与其他内容和环节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个体学习系统,引导学生实现多元化的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美】黎辛斯基.建筑的表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绪培.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7

建筑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教育,将其与工民建专业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有着重要意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筑艺术欣赏在工民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通过对建筑艺术的欣赏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中专生课堂效率低下的现状,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职业道德以及“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点“满堂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师生都不讨好,往往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尤其现阶段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在专业课教学中,若不注重教学主体的差异性,不注意深研教法的适应性,忽视建筑艺术欣赏,将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学习兴趣“江河日下”。

建筑欣赏教学是通过建筑艺术的具体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因此它的教学过程实施是让学生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依照建筑艺术的内容和审美规律体验和感受。造型、空间、环境、意境、主题均为审视的内容,以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引人入胜,甚至跨越时间、地域和种族性,成为标志性形象建筑或构筑物。比如,古代传统建筑:北京故宫、四川乐山大佛、的布达拉宫、印度太阳神庙,近现代建筑:中央电视台大楼、南京商茂大厦、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悉尼歌剧院等,通过建筑艺术的欣赏,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史,感受现代化建设是如何令人振奋!中国现代建筑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突飞猛进,上海浦东金茂大厦(420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80米),与傲然屹立的东方明珠电视塔(460米)对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成为人们认识时代精神、观瞻新风尚的窗口!

这些现代建筑艺术的新成就为我们组织教学内容,发掘建筑的艺术感染力量,启发学生思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而每位教师所面临的困难是:素质教育如何操作?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分层次分程序教学是一个大的范畴,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摸索、去实践。“素质”一词,生物学上本义指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所谓的“遗传因素”,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素质也可理解为:当你抛开一切知识与书本后剩余的东西,它不是某些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所有事物、知识、文化等在人的身体、心灵、头脑、骨髓中内化之后表现出来的品质。“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也应该指与生俱来的好素质。有专家认为,“审美教育,是达成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及运作的突破口,更应是身临现代困境的人和社会解放的必要中介。”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将极大地影响人的智力开发,使审美教育与单纯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的传统模式的智力教育或空洞说教走形式主义的德育教育区别开,“以美启真”“以美储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艺术的特征有四个方面:形式美、静态美、动态美、意境美。课堂教学中建筑艺术欣赏方法,一是了解和掌握形式美法则,以审美的态度来欣赏;二是具备一些建筑学知识,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是善于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四是从整体结构上全面、完整地欣赏艺术作品;五是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掌握各类艺术相通之处。

课堂教学中,有限的时间还要用于组织教学,教学任务是主要。如此,建筑艺术的欣赏内容必须有所取舍,以利于组织,发挥高效率。因此,应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尽可能不显现教育的意图,以便更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所谓不露痕迹地起到教育目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间跟随某个知识点之后;有时直接在授课之前,开始上课时介绍;有时在课后和大家谈论;更多时候是让学生自主搜集这些信息,做调查报告,做展板展示,以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学习的兴趣。

从基本层面上讲,学生是爱学习的,然而传统教育模式的打压策略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加上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学生不满足于枯燥的课堂教学。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使学生兴趣转移,从互联网上接受知识很快,它的优点在于信息多、更新快,问题出现在管理的调整和网络的安全检查方面,如一旦解决,则传统的多教师教育局面将面临冲击,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紧迫,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让课堂丰富多彩,使学生能接受较多信息。教育调查显示,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博闻强记是学生喜爱的重要因素。

因而,建筑艺术欣赏应用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知识的信息容量,同时,教者再控制好知识点的相互关联,能有效完善教学环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发现这种建筑欣赏的教学模式的确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学反馈显示学生课堂上再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积极参与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8

摘要:小学美术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明确教学目的 渴望艺术 欣赏美术

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儿童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

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小学美术教学要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独立去思考。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9

一、美术鉴赏的作用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存在主要是以人类观察为欣赏基础。美术鉴赏是属于观赏者积极思考的过程,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艺术审美能力对作品进行理解,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价值。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且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升华,从而促进身心合一发展,精神境界得以提高。

美术鉴赏活动是一种认识和感情相统一的精神活动。美术鉴赏人员能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自身的认识,感受到文化与历史的辉煌,对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雕琢,对心灵的净化,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提高。并且美术鉴赏对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立以及自爱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同恩格斯所认同的那样,包括体力、智力、思想、道德、信念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艺术素养已经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鉴赏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精神品质的升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在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就要把握它在空间的团块感和质量感;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

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美术欣赏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油画是西洋画中的一个主要画种,在给学生欣赏外国油画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象绘画,简单的理解就是有具体形象的绘画作品。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而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相反,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只是由一些色块、线条等绘画语言所组成,必须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来欣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不要把他们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一定的欣赏美术作品的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四、在自由评论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之间没有交流,每个人只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审美观是得不到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评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共同交流思路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真正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鉴赏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品故宫,通过故宫建筑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从中了解皇权至上的体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所以,在授课时,向学生展示了故宫的全景图,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宫建筑特点的感受。此时有学生对故宫的柱子进行了观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故宫柱子上的刻龙,简直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建筑师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的工夫,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古人的技术竟然如此精湛。还有同学从故宫的格局、彩画、优美的屋顶等方面进行了鉴赏,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鉴赏,让每个学生在听取他人的鉴赏结论过程中,补充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五、在理解作者的绘画用意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绘画中所要展现的想法,让作者的作品价值可以流传下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让作者所赋予作品的价值得到流传。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绘画时的真正用意,发挥想象力,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揣摩作者的想法,展现作品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在授课时,我们经常犯的毛病是仅让学生记住该作者的绘画风格:此画展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其实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失去鉴赏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力亲为,真正地去感受作品的含义。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艺术潜能;品质;兴趣;素质教育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完善素质教育。基于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探究,提高自己的感悟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成为全能的社会有用之才。

一、利用艺术眼光欣赏作品,培养鉴赏能力

学生在学习美术时首先要具有一双能够欣赏美和观察美的眼睛,只有发现了美,学生才能够形成对美的感悟和体会,进而分析美和鉴赏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利用艺术眼光来欣赏作品,看到作品的精神和本质,进而可以了解艺术品美在哪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真正美的艺术品是所有人都喜爱的,也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欣赏明确美在哪里的。例如在学习《风格多样的建筑》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建筑,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泰姬陵、狮身人面像、悉尼歌剧院等,通过具体的建筑来加强学生的认知度,使学生在观看中可以了解建筑的涵义,范围,类型以及基本的艺术特征。学生通过对具体建筑的观看和欣赏会在欣赏中了解建筑艺术,进而品味建筑艺术,通过观察和分析树立正确高雅的审美观,无形中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建筑艺术的价值。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看和鉴赏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样的认识才是最直观,最具体,也是最真实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时,要多引导学生利用艺术眼光来欣赏作品,鉴赏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主动地探究艺术,提高艺术修养。

二、鼓励学生探究作品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才都有着综合艺术修养,例如古代的才子都精通琴棋书画,宋代的文人常常在诗画间游弋。外国的居里夫人的钢琴弹得是无与伦比,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也是引人入胜……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背景的探究,以及对作品内涵的分析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观,精通艺术。例如在学习《写意山水画》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游春图》让学生来欣赏和探究。学生通过观看会了解作品采用了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通过进一步探究学生会了解,这种绘画方法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开创了青绿山水画法的先河。欣赏中学生会逐步地对艺术作品形成了解,完善认识,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情况,通过鉴赏和倾听的方式来讲评山水画的内容与艺术美。学生会看到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反应,通过鉴赏和观看学生会体会到其中蕴藏的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学生逐步地欣赏和探究,学生会感受到山水画的意境美,在欣赏中逐步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情感,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艺术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艺术内涵增强的同时,文化修养也在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相互交流切磋艺术,提高形象思维

培根说:“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写作可以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在这里可以补充一句,绘画可以培养一名富有想象力的人。美术学习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进行绘画和创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可以在绘画中得到提高和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要通过恰当的交流来完善学生的认识,教师参与到交流中会确保学生思考方向的正确性,帮助学生站到更高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长大后的我》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讨论如何绘制“长大后的我”,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和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人物的特征,使学生学会合理布局画面的结构,通过细节来展现出不同职业人物的特征。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憧憬自己未来的样子。教师的帮助会促进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职业,掌握绘画技巧和绘画知识。

四、建立个性施展才华舞台,挖掘创新能力想象力

在小学生眼中,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有着各种可能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思想很简单,他们的认识很单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建立一个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可以在这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美术课堂就是学生的创作课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而使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绘画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创作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与艺术完美地联系在一起,美化生活,创作艺术,展现出学生美好的想法。例如在学习《我的留言册》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美丽的留言册。学生在动手绘画和实践中会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绘画,大胆描绘,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提高艺术设计水平。

总之,教师是学生艺术学习之路上的领路人,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无形中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发现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会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展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11

在小学美术课运用多媒体教学,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机操作两种形式,这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那么电脑多媒体教学在哪些环节更能发挥作用呢?通过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美术欣赏。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也持不欢迎的态度。将电脑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当你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比如,我在设计五年级的《邮票设计》这一课中,搜集、制作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每张邮票有整体和局部的欣赏,以及邮票的设计构思,每张邮票有不同的动画转换,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可以自己点击,了解邮票的历史背景。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至于欣赏美术的其他门类,如雕塑、工艺美术等,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

多媒体光盘资料容量大,选择性强,在学校里能用极少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图书室。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美术工艺设计。小学美术课中工艺课及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加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等,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都非常方便、快捷,比如说传统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反转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在软件中如果安装了中文美术字库,那么各种字体的选择和使用,对字形进行位移、缩放、拉伸、倾斜、立体化、材质化等编辑处理,自然是得心应手,使人感受到,过去在平面设计中遇到的大量复杂的手写美术字问题,终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电脑美术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

电脑绘画。在课堂教学上应用电脑绘画,有一定的优势。电脑绘画中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设问与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6-02

日日耕耘于课堂的我们都明白“设问”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压缩讲授时间,以便学生能有较充裕的时间去创作。所以,我更感到高效简洁的设问与引导是多么的重要。[1]《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由于故宫、科隆大教堂等经典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可以请音乐来作导游,借由它那感性的动人旋律,去走近建筑,感受蕴涵于建筑理性表面下的温度与深度,从而开启踏着乐声寻找建筑的旅程。

一、激趣设问,引你一探究竟

上课伊始,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这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比喻。问:“孩子们,你们赞同歌德的说法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各有观点。争论不下之后,我们师生摆出一副一探究竟的架势共同走进这一课,去验证一下、感受一下这句话中的道理。播放韩磊的《走四方》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仿佛“看”到了什么建筑,大家急切的猜想着答案。然后出示陕北窑洞的图片,感受音乐与建筑之间那种共同的质朴粗犷气质,由此说明音乐与建筑都有“共通的风格”。在电子音乐强烈节奏的引领下,请大家再猜“看”到的建筑。然后出示有黑白灰跳动板块装饰的大楼图片,由此说明音乐与建筑都有“相似的节奏感”。至此再来回味课题,我们还能不赞同歌德的比喻吗?与此同时,学生与建筑的距离亲近了一大步,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铺垫了热情。

二、撒网设问,搜集有用信息

学习使用一些简单欣赏建筑的方法展开评述,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灌输式的介绍方法,显然会令人排斥。借着上一环节中学生看到的窑洞、节奏感大楼、亭台楼阁,问:“面对一座建筑,你认为我们可以观察、思考它的哪些方面呢?”学生的答案有很多,大都来源于自己的直观感受。准确的、片面的、重复的回答一起涌现。搜集整合之后,板书形式确定为“造型、颜色、材质”三大方面。因为是来自于自己的建议,确定这样的框架,孩子们是比较认可的。

三、宽松设问,任你自由评说

进一步的教学中,我提示孩子们要分别去走近两位建筑中的大明星。首先在宏大音乐《神思者》的映衬下,故宫的壮丽风光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种无上威严的帝王之气无形间感染着我们每个人。其后,在《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旋律中,我们又欣赏了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哥特风格的神秘莫测也很动人,引起了同学们的阵阵赞叹。想必大家也认为“欣赏”是一项个人感彩浓厚的活动,所以问:“刚刚大家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可否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看到的精彩呢?”这样的提问是很宽松、广阔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们像聊天一样自由评说,抒发自己的见解。还有很多同学会绕到表象的背后提出自己的思考,这是更令人欣喜的话题,聊天之间,一座建筑就由外至内的鲜活起来了。

四、精准设问,直捣核心内容

欣赏完两座经典建筑之后,透过两者的比较,进而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我想这个设问一定要精准,才能有效地突破。因为上一环节的铺垫,大家对两座建筑的认识也比较深入了,二者之间的外在差异显而易见,不必赘述。应该节省七拐八弯的时间,让同学们凝练思考。问:“建筑的差异是源于建造者的差异,建造者的差异是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那么你能不能借着这个建筑的例子,简单地说说中西方的文化有哪些不同呢?”这样的发问直指“文化”根源,相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难度很大。不过他们不会只停留在对建筑的表面描述上了,会尝试着去对比思考,然后就会有发现,只要发现一点点就很宝贵,值得鼓励、肯定。

五、简洁设问,快速梳理结果

这一课中除了涉及到中外古典建筑的对比,还提到了古今建筑的对比。我个人认为,随着世界信息的高速共享交流,地球村中的现代建筑越来越多的显现出共同的特质来,差别不太大。所以将这一块设为略讲内容。出示了新的中央电视台大楼、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的图片后问:“古今相比,现代建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同学们一看图片就发现了,现代建筑最大的特点是楼层高、造型新颖夸张。也能想到是因为科技的进步,使建造技术与建造材料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的。

六、抒情设问,博你动心一评

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际的应用它。这节课上学习了欣赏建筑的简单方法,我觉得应该应用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每一座建筑上。所以,我选择具有蒙元文化特色的本地建筑图片: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大剧院、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图书馆,来设计本课作业。要求孩子们任选其中一个,结合课上所学,利用文字形式展开评述。为了激发学生评说家乡建筑、感受家乡文化的热情,我伴着悠扬的《鸿雁》蒙语歌声,说:“感谢‘音乐’导游的带领,使我们真正领略到建筑之美,承认建筑是木石的交汇,千年的乐章。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欣赏建筑的简单方法,我发现大家应用的十分熟练了。不过我们现在拥有的不仅仅是欣赏建筑的方法,我们还拥有身边的建筑美景呢!看着这些图片,是不是有一股浓浓的鄂尔多斯乡情悠然而生呢?这些建筑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的?你对它有奇妙的猜想吗?你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吗?选择其中一个,快来用你的文字记录下你对它的独特感受吧!”就这样,我们也陶醉在家乡的建筑,家乡的情怀当中了。

关于这一课我就是这样设计并付诸实际教学的,我在努力让每个板块中设计的问题都指向预设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设问有效,学生才能在层次分明的内容前清晰思考,进而去探究、发现、掌握、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永正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中小学美术》,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4-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