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一体化技术

建筑一体化技术

时间:2023-06-25 16:22:31

建筑一体化技术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1

本文浅析的“改性岩棉板永久性、自固定现浇混凝土保温外模板术”,已获得国家专利(名称为:一种现浇混凝性复合岩棉保温外模板,专利号:ZL201620010463.0)授权。目前全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十三五各项计划,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发展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广泛开展被动房示范工程建设,对于全面完成“十三五”国家强制性节能减排目标,执行新提升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节能率75%的标准,是适应新常态,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资源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新常态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效益、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推动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常态的发展中,盲目追求量的增长和粗放型的发展是达不到现代化的标准要求,现行建筑节能保温主要采用外墙外保温的结构形式,经十几年的实践应用证明有如下弊端:使用的有机保温材料具有易燃性,且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并在使用施工现场防火管理不规范的环境下容易出现火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该形式施工工艺相对较复杂,施工工期长,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出现保温层龟裂、渗水、起鼓、脱落、伤人、火灾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使用期间必须要维护、维修、更换、造成城市更换、改造施工二次污染严重,仍存有安全隐患;并导致资金,资源的双重浪费;不能与建筑物同寿命;更达不到建筑节能75%和新的防火规范及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工程质量达不到百年大计终身负责的法制标准。因而研发更环保,更安全,成本低,防火无隐患、防震结构性能高,与建筑结构同寿命的节能保温与建筑结构一体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替代现行相关保温材料技术尤为重要。新型“CX现浇混凝性复合岩棉保温外模板”是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一种重要结构,是建筑节能保温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并与建筑物同寿命,达到新的消防规范技术要求和防震技术要求的创新型A级建材。实现了建筑节能、安全防火双达标技术的绿色建材。

二、岩棉板的性能特点

岩棉板问世已有20多年历史,该产品问世以来广泛应用于工业、石化、农业、电力、船舶、建筑等领域,其性能是用无机材料制作而成,其特点燃烧性能达到A级,耐火极限达至2小时;保温隔热具有一定效果,吸音、降噪、减震等均有较好的功能特点。在新常态下,岩棉板应用于建筑节能外墙保温还存有不足之处,由于生产工艺和其材料本质所定,自身体积松散所致压缩强度达不到外墙保温,粘结、拉拔结构强度技术要求;憎水性、吸湿率两项性能不足,做建筑外墙保温经过长期的自然气候的浸蚀及雨雪影响,吸水率高而导致达不到抗冻融技术标准,使保温建筑结构耐候性达不到与建筑同寿命的严重技术问题,为此岩棉板在现有性能特点的基础上,需要创新研发,以新的技术改性解决自身存在问题,使其发挥固有的性能指标,以便全面达到做外墙保温外模板的新一代绿色新型建材。

三、岩棉板的改性制造技术

岩棉板是以优质的天然玄武岩为主要原材料,经熔炉大于1450℃的高温融化后,以摆锤法均匀铺棉。经固化炉固化而制成岩棉板。但是该工艺制成的岩棉板用作建筑外墙做保温板的性能指标远远达不到建筑外墙保温和建筑结构技术要求,满足不了建筑耐候性能指标的标准。为此经过从原材料性能的物理检测分析,生产工艺的调整,经过多次研制,测试该产品材料在融化的岩浆中喷入专用适量的固化剂和特效专用增水剂,热固性粘合剂和专用添加剂等,经固化后使该产品纤维细长,渣球含量低,保温绝热性能优异,解决了做建筑外墙保温材料不足的性能指标。其改性技术指标特点如下:1、保温隔热性能优异岩棉纤维细长,平均直径、渣球含量等指标均能达到国家标准,经实测导热系数为0.040w/m•k。2、防火岩棉板以天然玄武岩为主要原材料,是不燃A级防火保温材料,耐高温性能优越,高温下导热系数低,能有效延缓火势蔓延;在火灾中不产生有毒气体或熔融滴落物。3、防水岩棉板憎水率、短期吸水量、长期吸水量均达到标准要求,如产品被高压水浸湿,干燥后不影响其性能,不会膨胀。4、防潮岩棉板制品在温度50℃时,按照国标GB/T25975—2010测试,质量吸湿率小于1%。5、透气性好岩棉板的纤维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水蒸汽可以自由透过,能很好的配合砖混墙体或砼墙体的呼吸作用,使室内保持舒适的干湿度环境。6、化学和物理性能稳定岩棉制品的酸度系数——衡量岩棉板化学稳定性耐久性的重要指标,改性后的岩棉板具有良好的高湿热稳定性、耐久性及抵抗高温收缩的能力。

四、岩棉板压缩强度的改性

由于岩棉板材质性能和生产工艺所致,体积松散、压缩强度,吸水率满足不了做建筑外墙模板的技术要求,为此对岩棉板经过专用自动化机械将松散的材质按技术要求压实,使松散的岩棉板增强了密实度,有效提高了自身压缩强度,降低了吸水率,并满足了做建筑外墙模板的自身支撑力,抗弯、抗折、抗拉强度的技术标准要求,吸水率的降低增强了抗冻融的功能,对于模板的耐候性能起到重要作用。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改性才能使岩棉板达到做保温外模板的技术要求。

五、岩棉板的结构改性框架网

按照现浇混凝土复合岩棉板保温外模板的结构技术标准,在岩棉板上下两面铺设加强玻纤网;按结构布局进行铺设多根受力拉接线,经过横向按一定间距上下拉接,使其连接成为整体分格框架网状,将岩棉板永久牢固的固定于框架网之中,形成外模板夹心网架状的整体。

六、现行复合保温外模板施工安装技术

现行结构一体化保温外模板施工安装技术,保模板运至施工工地后,按照设计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交低,先将保模板进行弹线切割配料达到图纸设计结构需要的模块标准,之后再在保模板上按照结构布局弹线,用专用手电钻打固定连接件孔,孔打好后模板到位,支撑校正,再有模板外侧一人向内穿连接件,模板内侧一人在连接杆上拧紧固定卡,以保证连接件不位移、不歪斜。随之支内侧模板,,支撑牢固校正不歪斜即可浇筑混凝土。总之,以上施工技术需要弹线钻孔、立板安装、穿件拧卡的工艺。上述工艺存在的问题是:在外模板上打孔设置连接件,施工中很难监控连接件孔布局是否合理、足量达标的问题;连接件对保模板之起着建筑结构的重要技术作用,如固定件连接出现问题,就等于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出现问题;同时施工安装锚固件连接,按现行施工工艺要多花费大量工时;耗用大量锚固件(6万件/1万平方米)、再加上人工工资,大大提高了工程造价。总之上述工艺存在“工程造价高、施工量大、工期长、施工质量隐患”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反复技术创新研制成功了改性复合瓦楞槽形自固定现浇混凝土岩棉保温外模板。该技术即在经过各项性能指标满足建筑外墙技术要求的岩棉板上设置玻纤网为整体加强层,按设计要求铺设高强聚合物砂浆,通过专用自动化制造机械制造而成瓦楞槽形,即形成保模板与建筑现浇混凝土的结构结合层,该瓦楞槽使用高强聚合物砂浆物理性能与混凝土的物理性能相容,强度标号一致,通过施工浇注工艺,浇注混凝土与保温外模板融为一体,浇注混凝土自身经过水化凝固增强,而形成外模板整体面积与混凝土科学的牢固的固化结合为一体,不用采取任何技术措施便形成永久性、自固定,节能保模板与建筑结构一体化的创新专利技术。

七、自固定岩棉复合保温外模板的科学性

岩棉板经生产制造工艺、材料配方的创新改进,使普通岩棉板改性达到建筑外墙保温的技术性能标准;经过专用技术进行岩棉板体积压实增强密实度提高压缩强度,降低吸水、吸湿率,提高加强了整体耐候性能;岩棉板进入高效玻璃纤维丝经专利技术组成的玻纤框架网,使其克服了自身的抗拉、抗弯、抗折、抗撞击的技术性能指标不足的差距,达到了现浇混凝土支撑模板的技术标准;岩棉板经过系统改性后,板两面铺设高强玻纤网,增强整体结构的刚度、强度,玻纤网与高强聚合物砂浆牢固的粘结握裹为一体,保模板内侧由专利技术制作成瓦楞槽形,成为与现浇混凝土永久性自固定的结合层,经过浇注混凝土施工工艺浇注,混凝土经过水化增强凝固,科学的将保模板与建筑结构永久的固定为一体。综上所述,自固定改性岩棉板经过一系列技术改性,即能保证良好的保温效果,又能达到A级防火标准,使建筑节能、安全、防火、双达标;创新研制的瓦楞槽形保温模板永久性自固定专利技术,自动结合免用现行的锚固链接件,即节约了大量支撑模板固定链接件,又节约了施工安装固定件大量用工,提高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工期,使建筑节能保温与结构永久一体,真正实现了建筑节能保温,安全防火,安全防震,与建筑结构同寿命的一体化技术。

八、自固定现混凝土岩棉保温外模板的环保性

CX现浇混凝性复合岩棉保温外模板是由防火专用岩棉板(A),标准抗裂砂浆,标准玻纤网格布,经过工厂化生产,由专用自动化机械一次上线成型;原材料,生产制造过程无污水、废气、废渣、不扬尘、无噪音,该产品无毒、无放射性公害的绿色低碳新型建材;应用于建筑工程与建筑物同寿命,不做任何维护、维修或更换,避免了给城市造成多次投资或再次污染城市环境。总之该产品实现了保温防火、模板双功能,节约耗能,节约资源,抗自然气候侵蚀、施工工艺简便、缩短工期,不采取任何技术措施便能达到建筑节能75%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防火燃烧性能达到A级,是一种安全、节能、环保的新型绿色建材,是一种良好的绿色低碳环保建材,具有较好的广泛的应用前景。

九、自固定改性岩棉保温外模板板的发展前景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2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组件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的能源,以前主要用于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高科技领域。随着常规能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光伏建筑一体化成为光伏技术应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1、光伏建筑一体化

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阵安装在建筑的围护结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主要有两种结合形式:一是建筑与光伏系统结合。二是建筑与光伏器件相结合。把光伏组件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成为建筑物的一个部分。用光伏组件来做建筑物的屋顶、外墙和窗户等。

优点:一是绿色能源。太阳能是清洁的、免费的、可再生的能源,不会污染生态环境。二是不占用土地。光伏阵列安装在屋顶或外墙上,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土地资源或者建设其他设施,对于土地昂贵的城市建筑非常有吸引力。三是原地发电,原地用电。可以节约输电网的投资。对于联网系统,光伏阵列产生的电能,除了本建筑使用,还可以送入电网,缓解电网的高峰电力需求,或者接收电网供电,增加了供电的可靠性。四是建筑节能。照射到建筑物的太阳能,一部分转化为电能,可以降低室外综合温度,减少墙体的吸热和空调的冷负荷。五是安全、环保。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品质。

缺点:一是造价较高。光伏建筑一体化,给建筑物增加了光伏发电功能,增加了建设成本。二是发电成本高。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光伏建筑一体化产生电能的单位成本远远高于常规发电的单位成本。三是发电不稳定。受季节、气候、昼夜的影响,产生的电能是波动的。四是寿命问题。光伏组件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除了具备发电功能,还需要具有围护功能。当前的光伏材料使用寿命普遍低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五是外观问题。当光伏组件作为幕墙或者天窗时,其颜色或者形状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还可能造成光污染。另外,光伏组件会遮挡住一部分阳光,影响室内的光照度。六是维护问题。光伏组件位于建筑物的外表面,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会造成一些损坏或者堆积一些灰尘,影响光电转换的效率。

2、系统设计

2.1设计资料

设计资料主要包括:一是地理位置。建筑物所在的经纬度、海拔高度。二是气象资料。涉及到每个月的太阳能总辐射量、直接辐射量、反射辐射量、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最大连续阴雨天数、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冰雹、降雪等气象信息。三是建筑及周边情况。包括可供安装光伏组件的面积,建筑物被遮挡情况,电网的距离等。四是负载。需要了解负载的类型、功率大小、运行时间、运行规律、运行状况,从而计算出负载的耗电量。

2.2 软件设计

包括太阳能方阵最佳倾角计算、电池组件大小和数量计算、防阴影遮挡设计、蓄电池容量计算、方阵年发电量计算等。防阴影遮挡设计非常重要,光伏组件被遮挡一小部分就会严重影响其发电性能。

2.3 硬件设计

包括光伏方阵、光伏接线箱、并网逆变器、蓄电池及其充电控制装置、电能表及显示电能相关参数的仪表等。

2.4 主要因素

影响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电池方阵设计。是按照用户要求、负载用电量、技术条件计算出电池组件的串联数量、并联数量。二是光伏方阵的规模。根据建筑物所有的日常负载乘以其在一天内的使用时间,进行累加来确定建筑物的总用电量。然后,根据当地一天的阳光平均辐射量,选择光伏模块的型号和模块数量。三是电池方阵方位角和倾斜角计算。方位角是电池方阵的垂直面与正南方向的夹角。一般情况下,电池方阵偏向正南,发电量是最大的。倾斜角是电池方阵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一般来说,纬度较高地区,最佳倾斜角也较大。在建筑设计中,电池方阵的方位角和倾斜角要受到建筑物外观的影响。四是阴影间距设计。计算发电量时,往往是根据理想状态进行的,没有考虑阴影的因素。建筑物的光伏组件会受到周围建筑物、地形的影响,受到阴影的遮挡,降低发电效率。另外,当光伏阵列是前后放置时,前面光伏阵列可能遮挡后面光伏阵列的光照。为了避免前后光伏阵列的遮挡,在纬度较高地区,可以增加光伏阵列之间的间距;对于采取防止积雪措施的光伏阵列,可以增加倾斜角度,增加光伏阵列的高度,需要增加光伏阵列之间的间距。

3、光伏建筑的集成模式

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窗、垂直式光伏幕墙、锯齿式垂直幕墙、锯齿式光伏幕墙、风箱式光伏幕墙、倾斜式光伏幕墙、结构式光伏幕墙、台阶式光伏幕墙、独立太阳能光伏立面、集成太阳能光伏屋顶、独立太阳能光伏屋顶、锯齿式光伏屋顶、光伏板中庭、光伏板天窗、柔性太阳能光伏屋面、光伏遮阳板、光伏阳台、光伏入口雨篷和门斗、屋顶花园光伏遮阳板等。

4、注意事项

4.1 力学性能

光伏建筑一体化中使用的光伏组件,性能要求高于普通的光伏组件。在不同的区域、楼层高度、安装方式下,对光伏组件的力学性能也有区别的。

4.2 美学要求

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外观效果都是重要的,对光伏组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光伏组件所用的双面玻璃组件需要更高的透光性,才能达到幕墙或者采光顶的通透效果。为了节约成本,电池板背面玻璃依然采用普通光面钢化玻璃。光伏组件的接线盒需要省去或者隐藏起来,旁路二极管、连接线也需要隐藏在幕墙结构中,才不会破坏建筑物的外观细节,又能够防止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蚀。

4.3电学性能配合

建筑物外墙或者屋顶,有可能是一些大小、形式不一的几何图形组成的,这就需要对外墙或者屋顶进行分区或者调整分格,使光伏组件接近标准组件电学性能。另外,根据分区或者分格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尺寸的电池片,满足建筑物外墙或者屋顶的外观效果,为了防止组件间的电压、电流不同,可以把少数边角上的电池片不连接入电路。

4.4 隔热隔音

为了满足建筑物隔热隔音的要求,光伏组件可以使用中空低辐射玻璃,或者采用双层外循环系统的幕墙形式。

4.5 建筑采光

光伏建筑一体化中,考虑室内的采光要求,电池片的间距在25mm左右,使组件的透光率在30%左右。

4.6 安装要求

光伏组件的安装高度较高,安装空间较小,难度较大。因此,可以把光伏组件和结构做成单元式结构,方便拆卸又能提高安装精度。

4.7 光伏系统寿命

在光伏建筑一体化中,采用PVB代替EVA封装光伏组件,会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光伏组件的连接线大多位于幕墙立柱、横梁等密闭结构中,环境温度较高,需要使用双层交联聚乙烯浸锡铜线并选用较大的电线直径。

参考文献:

[1]王云钊,杨嵘春.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的实际应用[J].陕西电力,2010,(6): 72-75.

[2]马一鸣,马龙翔.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9-12.

[3]彭晋卿,吕琳,杨洪兴.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J].建设科技,2012,(21): 54-59.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3

摘要: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概念,就是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物充分结合并实现整体外观的和谐统一。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功能的建筑构件,巧妙高效的利用空间,使太阳能成为建筑附属部分,虽然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且势在必行,但其仍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相互处境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826文献标识码: A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节能、环保的意识和相关产品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高效低耗、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利用绿色能源被认为是今后住宅建筑的发展方向。太阳能热水器经济实惠、高效节能、安全卫生、无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被社会所推广,其普及率也越来越高。

在以往的太阳能热水器推广中,太阳能热水器往往自成系统,作为后置设备在建筑上安装和使用,即便是新建的住宅建筑,也是简单的叠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规格、尺寸、安装位置随意确定,在建筑上安装极为混乱、排列无序、管道无位置、承载风力、避雷等安全措施不健全,给城市景观、建筑的安全性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物相结合,已成为构架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的重要举措。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物相结合,就是把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作为建筑构件安装,使其与建筑物有机结合。它不仅是外观、形式上的结合,重要的是技术质量上的结合。同时还要有相关的设计、安装、施工与验收标准。能否从技术标准的高度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促进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在本次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物的有机结合设计中,我们采用的是在阳台栏板上安装分户系统承压式热水器。每户独立的水箱和热水器不存在流量分配和复杂的控制问题,而且安全隐患比较容易解决。它的作用原理就是承压式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类似于自来水管道中的一根粗管,它没有冒气孔,因此必须承受自来水压力以及水加热后膨胀压力,在使用热水时,热水由自来水压力压出。太阳能量通过玻璃真空管采集,由金属超导热管传热至承压水箱内把水加热。玻璃真空管不接触水,其整个系统能承受压力。这种设计不仅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光照,而且在外观上太阳能热水器的重复安置形成了韵律感的连续立面,以其特有的韵律感形成太阳能建筑所特有的标志外观,塑造出竖向的垂直韵律效果,使其成为建筑立面的一部分,而且今后的维护、清洁更加方便。水箱隐藏于阳台侧板搁栅内,用户管理方便,实现两者的协调和统一。在结构上,阳台栏板预留预埋件,太阳能热水器支架与阳台栏板上预埋件牢固连接,妥善解决了太阳能系统的安装问题。在管路布置上,每户的水箱在上一层阳台侧板搁栅内,不仅管理方便,而且节约了管材,减少了热量损失,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概念,就是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物充分结合并实现整体外观的和谐统一。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功能的建筑构件,巧妙高效的利用空间,使太阳能成为建筑附属部分。太阳能与建筑的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安装,节省了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的安装成本和建筑成本,一次安装到位,避免了后期施工对用户生活造成不便以及对建筑物结构构成损害。规划和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和太阳能设备协调、和谐,构造合理,使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建筑融为一体,不影响建筑外观。还可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要求采用不同的太阳能系统形式,有利于节约能源。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将太阳能技术强加于建筑之中,而是作为一个构件融合于建筑中,从而取得与建筑功能、建筑美学的协调。那种只是强调太阳能技术的应用而不考虑建筑的文化与美学的做法,虽然节约了能源却破坏了建筑,最终是会限制太阳能利用的发展。所以太阳能的利用要与建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协调、风格统一、安全可靠、性能稳定、布局合理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既节约能源,又为民众造。

目前,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的建筑一体化在各地区的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相信通过国家政策法规,建筑主管部门,太阳能厂商,房地产开发商,建筑设计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该项技术必将越来越成熟,在建筑节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光辉灿烂的未来。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4

关键词:太阳能 建筑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K5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ed photovoltaic solar hot water building integrated technology that is set in roof solar energy collector, the equipment room set in hot water, electric heating reservoir boiler,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the solar energy system is running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cycle (forced circulation) and fixed temperature water way of working for solar water tank of water heating constantly, when the solar water tank need filling water, the system automatically start electromagnetic valve, the water, the water level will water added set stopped; When the solar energy water temperature is insufficient, the system automatically activated electric auxiliary heat, water will be heated to set temperature to stop. The water supply system way way by frequency conversion water supply water supply. The technology energy saving,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recovery period the assessment (relative to the electric boilers) is 1.34 years, life period for 3315.5 tons of CO2 emissions.

Keywords: solar building integration

1、前言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在建筑上的一个新的领域,林萃公寓住宅小区集中光电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技术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及交付使用等流程严格按照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要求进行,使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安全可靠、性能稳定、与建筑和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严格规范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安装和工程验收,保证了工程质量。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从视觉方面主要体现在美观性上,林萃公寓太阳能集热器与屋面结合紧密牢固,在外观上有整体美感,太阳能集热器与屋面基本为一个整体,且颜色保持一致,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

2、工程概况

北京林翠公寓工程由5栋11~15层住宅楼和1栋配套公建楼组成,小区建筑面积79139,总住户268户,小区成“回”字形布置,其中5幢东西向条形布置的住宅楼屋面采用斜顶、水泥瓦屋面。住宅生活热水采用集中光电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技术,热水温度为55℃,总热水用量为60T,利用太阳能和辅助能源,实行了住宅小区集中热水供应,提高了住宅档次和生活品味及再生资源的利用,大大节约了能源,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小区平面布置图

屋面太阳能布置图

3、运行原理

3.1、系统概况

采用清华阳光 SLL 型集热器, 1台90吨保温水箱,1台450KW电锅炉辅助热源,电伴热带与防冻循环相结合冬季防冻,清华阳光自主研发的PLC液晶触摸屏控制器自动控制,无线远传,热水远程计量,变频式供水加装管路循环系统即开即热。

3.2运行原理概述:

斜屋面布置太阳能集热器阵列,设备房放置保温水箱。太阳能系统运行采用温差循环(强制循环)与定温出水的工作方式,对太阳能水箱中的水不断加热。当太阳能水箱需要补水时,系统启动电磁阀进行补水,将水补充到设定水位时停止;当太阳能水温不足时,系统启动电辅助加热,将水温加热到设定温度时停止。

3.3、太阳能系统运行原理详细流程:

3.3.1、太阳能水箱水位达不到6格(水箱满水)并且水箱内温度传感器T13达不到60度时,当T1(T1~T6)大于水箱实际水温7摄氏度(可调)时打开水泵P1a(P1a~P6a),对储热水箱内水循环加热,进行温差循环,当T1小于水箱实际水温水温3摄氏度时水泵停止,进行温差循环工作方式;直到水箱中的水加热到60度后停止。

3.3.2、当集热器顶部的温度传感器T1(T1~T6)处温度达到67度,储热水箱内温度传感器T13处温度达到60度并且水箱水位达不到6格时,打开电磁阀E1(E1~E6),利用自来水的压力把集热器内的热水顶入储热水箱内,到T1(T1~T6)到达59度时关闭电磁阀E1(E1~E6),此时控制方式为定温出水工作方式,通过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将太阳能水箱水位达到6格;

3.3.3、太阳能储热水箱内水位达到6格时,太阳能系统启动温差循环工作方式,将水箱中的水不断加热。

3.3.4、当水箱水位低于4格水位(由水位传感器W1测定)时,电磁阀E7打开,自来水直接向水箱进行补水,补充到满格水位时停止.

3.3.5、当集热器底部的温度传感器T7(T7~T12)低于5度时,启动循环水泵,进行防冻循环,当T7(T7~T12)达到10度时停止;当室外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电伴热带开始工作,对室外管路加温,到室外温度到10度时停止,保证管道防冻安全。

3.3.6、当水箱温度低于50度时,P-7a(P-7b)与P-8a(P8b)同时开启,通过板式换热器对水箱进行加热,将水箱中的水加热到60摄氏度时停止。设备运行原理图:

太阳能系统运行原理图

4、重要参数确定

4.1、太阳能集热面积计算: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 18713-2002中的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如下:

4.1.1、集热面积计算公式:

4.1.2、系数含义:

:系统集热器采光面积,m²;

:日平均用水量,kg;

:水的定压比热容,kJ /(kg •℃);

:贮热水箱内水的终止温度,℃;

: 水的初始温度,℃;

:当地春分或秋分所在月集热器受热面上当月日平均太阳辐照量,kJ/m2;

:太阳能保证率,无量纲

:集热器全日集热效率,无量纲;

:管路及贮水箱热损失率,无量纲;

4.1.3、系数取值:

:待计算;

:根据工程概况,设计用水总计 60 吨,合 60000 kg;

:4.18kJ /(kg •℃);

: 15℃;(环境温度15℃以上)

: 55℃;

:按照晴好天气下平均每天17000kJ/m²取值;

与 : 综合后即为系统效率,清华阳光热水系统平均效率在45%以上,在此按照45%计算;

4.1.4、计算结果

太阳能系统的集热面积为 1049m²。

4.2、储热水箱容积的计算

按每平方米太阳集热器采光面积需要的贮热水箱容积为40-100L的原则,本工程按常规考虑为每平方米太阳集热器采光面积对应75L贮热水箱容积,考虑到水箱容积的取整与水箱造价等因素,另外需要为部级干部预留一部分富裕水量,经选择,水箱容积应为 90 吨。

4.3、辅助加热能量计算

4.3.1、一般太阳能采用电辅助加热,蓄热式系统加热功率(节能运行)计算如下:

4.3.2、参数含义与参数选择

:每加热一吨水的耗电量(KW),待计算;

:小时耗热量(W),太阳能系统经验参数为8550;

1000:换算系数

:水加热设备效率:一般按95%计算。

4.3.3、计算结果:根据蓄热式系统进行计算,经综合考虑,设计一台450KW的电锅炉作为辅助热源。

5、一体化施工技术

5.1、屋面集热器的施工

根据楼面情况,采用不同型号的SLL集热器做阵列,基本型号为SLL1500/50、SLL1200/50、SLL1500/40、SLL1200/40,共计216 块集热器,分为 3层摆放,共计 72 列。集热器安装屋面预留基础上,根据屋面倾角,集热器与水平面夹角约为30º。

集热器基础采用混凝土浇筑制成,与楼板牢固连接,内置预埋铁。集热器安装在牢固焊接的钢结构支架上。此种安装方式确保建筑物的承重、防水等功能不受影响,另外充分考虑太阳集热器抵御强风、暴雪、冰雹等的能力。设计图纸如下所示:

集热器基础制作安装图

集热器采用嵌入式安装,安装完成后集热器与屋面瓦齐平。集热器与基础牢固结合,并且便于维修拆卸。如下图所示:

1#楼屋面集热器安装图

5.2、太阳能系统设备的施工

太阳能系统各型设备均置于太阳能设备间,设备间位于4#地下1层,由太阳能水系统设备间与电控系统设备间组成。系统中的储热水箱、水泵、电磁阀、电锅炉(炉体)、换热器等均在水系统设备间。太阳能智能控制器、强电柜、配电箱及电锅炉强电柜均置于电控系统设备间。设备间各型设备如下图所示:

储热水箱 电加热锅炉

热水稳压罐 板式换热器

5.3、储热水箱的施工

5.3.1、储热水箱用于储存生活热水,同时也是太阳能系统的热媒水。生活热水由太阳能水箱直接提供。

5.3.2、水箱材质严格按照食品级内胆进行选材,采用304不锈钢整体结构水箱,保温性能好、足够的容积、能安装水位和温度传感器、能安装辅助电加热装置、具有排污口和人孔。

一体式水箱

5.4、管路系统的施工

5.4.1、管路系统施工包括冷水管路、太阳能循环管路与供水管路(回水管路)及相应的保温与防冻。

5.4.2、安装建筑预留好的自来水接头与太阳能系统连接的冷水管路;安装太阳能循环管路即太阳能集热器与太阳能储水箱之间的内循环管路和从集热器到储热水箱之间的管道。安装太阳能水箱连接到建筑主供水管道与回水管道。

5.4.3、安装电伴热带。

5.5、辅助能源的施工

5.5.1、辅助热源系统是指太阳能和其他水加热设备联合使用提供热水,在没有太阳能或者太阳辐照强度不足时,仅依靠系统配备的其他能源的水加热设备也能提供建筑物所需热水的系统。在需要保证生活热水供应质量的场合,辅助热源是必不可少的。

5.5.2、太阳能系统可与电辅助、燃气锅炉或者燃油锅炉进行结合;也可与市政热水、采暖热水、蒸汽等能源通过换热器换热。本工程为保证清洁、方便与减少初期投资的方面考虑,太阳能系统辅助能源采用电辅助加热。

5.6、控制系统的施工

5.6.1、采用北京清华阳光公司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式TH-SLL系列智能控制器,采用进口压力传感器作为核心传感元件。控制系统采用PVC控制器与无线远传,物业在办公室进行操作,数据自动输入电脑。

5.6.2、控制器主要功能

手动上水功能:储热水箱水位低于设定上限值时,按手动上水键上水到设定值后停止,在上水过程中再按一次该键停止上水。(该功能只在调试阶段有用)。

定时上水功能:储热水箱水位低于设定下限值时,到达设定时间,控制器打开电磁阀上水 ,达到设定上限值后停止。

循环上水功能:只要储热水箱水位低于下限水位,控制器打开电磁阀上水,达到设定上限水位后自动停止。

手动加热功能:储热水箱水温低于设定温度时,按手动加热键启动电加热,加热到设定温度后停止,在加热过程中再按一次手动加热键停止加热,(该功能只在调试阶段有用,当水箱水温高于设定温度时,该功能无效。)

定时加热功能:当时间达到设定的定时加热时间,(且水箱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自动启动辅助电加热,加热到设定温度后自动停止。

循环加热功能:只要水箱水温低于设定值5℃时,电加热自动启动,当水箱温度高于设定温度1℃后自动停止,如此往复循环,保证水箱水温恒定在设定温度。

温差循环功能:储热水箱水位低于设定上限水位且水箱温度低于设定值,或水箱水位已满(6格)时,执行该功能。

定温出水功能:储热水箱水位不满,水箱水温高于或等于设定温度时执行该功能。

防冻循环功能: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冬季,当集热器底部温度小于5℃时,如果储热水箱内有热水时,控制系统启动循环泵,把水箱中热水循环到管路中,当集热器底部温度高于10℃时关闭循环泵,停止循环;若储热水箱无水,控制器打开电磁阀E1顶水,同时启动循环泵循环水箱中的水,当集热热器底部温度高于10℃同时关闭电磁阀和循环泵。

泵循环功能:按“泵循环”键,启动循环泵,循环管路中的水,防冻和升高水箱中的水温。(该功能只在调试系统时单独使用)

管路循环功能:当供水管路中的水温低于使用温度(用水最远点温度)时,控制系统启动循环泵P2,将供水管路中的低温水循环到水箱中,保证供水干管中始终有热水,从而用户一开笼头就有热水,同时防止供水水管在冬季冻裂。

伴热带功能:冬天气温较低时,通过启动伴热带防止上下水水管冻裂。当上水管路中水温低于设定温度时,启动伴热带,加热上水管路,直到管路中的水温高于设定值5℃时停止,如此循环往复。或者手动按伴热带键启动伴热带功能,到管路中的水温高于设定值5℃时停止。

停电保持功能:停电时,保存设定12小时,来电照常运行。

故障报警功能:将可能发生的故障显示出来,以便维修。

宽电压工作功能:可承受较宽电压波动,耐高压、低压幅度大。

安全防护功能:系统设有短路、过流、漏电和过热断电四种防护。

一体式工程控制器线路图

PLC液晶触摸屏控制器

6、结束语

林萃公寓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及交付使用等流程严格按照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要求进行,实现了与建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与同步验收。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使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安全可靠、性能稳定、与建筑和周围环境协调统一,规范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安装和工程验收,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太阳能集热器与屋面结合紧密牢固,在外观上有整体美感,太阳能集热器与屋面基本为一个整体,且颜色保持一致,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5

【摘 要】长春地区地处国家太阳能利用资源奖励区域,其利用价值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海外学人创业园住宅作为地区节能建筑试点工程,结合当地气候特征条件,依据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原则,针对性提出优化建设方案,为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住宅;太阳能利用;一体化

1.太阳能光伏与建筑适配性的设计原则

建筑是一个综合性高、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如果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相融合,同时还要保持建筑的文化特征,就必须考虑技术和美学两方面因素,只有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才称得上“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住宅与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结合,其总体规划设计必须结合长春当地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太阳能资源情况,同时也要确定建筑的布局、朝向、朝向、间距、群体组合方式和基地整体的空间环境,并满足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安装的技术要求。

在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住宅中,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是在建筑屋面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应用太阳能发电,依靠建筑提供电力,兼顾节能降耗。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统一性是指新建建筑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工程的设计要与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统一规划和同时安装,同建筑、技术、美学融为一体,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其二,替代性是指太阳能光伏组件及其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其可以代替屋顶瓦片,还能够保证建筑材料的隔热、保温和通风等功能。

由于城市中可以利用的空间少,而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屋面的结合不仅不占用地面空间,还可以节省城市土地,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城市中应用广泛。可见,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在建筑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可行性选择。太阳能光伏与建筑的一体化集成设计作为BIPV的一种高级形式,对太阳能电池板要求很高,强调在保证发电量的前提条件下,并且要最大化的保持建筑外观的和谐统一以及功能的要求。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遵循以下四种原则:

功能性原则:应包含太阳能光伏系统本身的功能和建筑本身的设计技术,不仅要保证建筑表皮美学的形式,还要保证建筑自身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以及具体实施起来和操作起来的可行性。

美观性原则:作为一名建筑师,从建筑的美观性角度来讲,太阳能电池板需要经过前期与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才不会成为建筑上累赘的附属物,才不会破坏建筑的立面造型,分体式的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程度较好,可以将太阳能电池板看作建筑表面的构件,事先将水箱、辅助加热器等放置在住宅闷顶内,融入到建筑中。

适宜性原则:进行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时需要正确选择与该建筑适配的热水供应系统,要综合占用空间、与建筑的结合性,笔者为此坡屋顶建筑选择了集中――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集中式只需整体安装统一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储热水箱,维修管理由相关技术人员和物业部门实行,采用分户计量的热水方式,使住户购买、安装、维修维护方便、降低运行费用和热水成本,同时经济上也得到了实惠,因此,在技术上我们应该根据适宜性的原则,综合长春地理位置,综合小区现状,选择适宜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技术。

安全性原则:太阳能发电板在屋面的安装布置应与建筑中有一定刚度的实体结构连接紧靠牢固,还需考虑自身重量给屋面带来的荷载,保证屋面的防水保温等性能,维修保养人员的安全保障,要设计必要的人身保护措施,将技术人员作业时将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隐患降到最低。

2.与建筑适配性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针对本次试点工程中住宅热水系统的规划设计,选择一种合理的热水供应方式,对整个住宅系统规划作用重大。建筑师既要考虑住宅有好的审美性,合理定位太能电池板的选择类型与具体规格,还要综合考虑建筑群体间的日照、环境、气候及能源等各方面对屋面太阳能系统的影响因素,最终选择一种最适合本次试点工程屋面应用的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

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热水供应形式,各家各户系统独立,太阳能电池板和储热水箱安放位置灵活,使用方便,没有流量分配和管理控制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加热,费用单独核算,但太阳能电池板的利用率低,各户使用不平衡,造价较高,适用于联排别墅、联排屋。

(1)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率高,热水资源大家共享。系统通过屋顶太阳能电池板集电,储存在电箱,用于给水加热,水温一旦达到预设值,会被送进保温水箱储存,方便业主使用,实现全天供水的需求。集中式的太阳能热水系统集成化程度高,管路简单,初期投资较少,集成化程度高,集热资源共享,系统统一管理,省去自行维护的不便,但是分户计量总体费用、物业管理难度大,集中式出现系统故障,不及时维修,用户的热水将得不到保障,且管路系统支管过长,使用时需放掉很多冷水,造成水资源过度浪费,适用于酒店、医院、学校等民用建筑。

(2)集中――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板在屋顶集电,设备集中安放,空间浪费少,费用单独核算,计费简单,管理方便,但各户之间热损失大,资源不能互补,适用于高层住户。

太阳能光伏热水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热水箱构成,视具体情况配以水泵驱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光伏电池,研究表明,光伏电池在运行过程中,有约80%的入射太阳能被反射或被电池板直接吸收,约20%的入射太阳能被转化成电能。

3.集中――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适配性结合方式的应用

集中――分户式的热水供应系统具体为集中集电,分户供水的系统,在多层住宅中应用较多,其太阳能电池板主要布置在屋面、阳台及南面墙等位置。集中――分户式热水供应系统是不需要集热水箱和辅助能源的,只需要在各用户闷顶处安装各自水箱和电表即可。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比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稍低,约为20.4%,由于其材料制造简便,节约能耗,生产成本较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近年来发展很快,其目前在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占有率是最高的。

储热水箱的容积按每家用户的平均日用水量的1~1.5倍来设计,这样既可以满足用户的日常用水需求,又有一定量的热水储备,储热水箱一般放置于住宅闷顶、阳台、厨房或卫生间等处,不需要专门的设备间和储藏室,只需要留足够的空间安装、维修、更换,同时还需考虑建筑的承载力,同时做好与建筑结合处的保温、防水和排水等措施。

住宅内热水管线的布置要求尽可能简短,简短的管线布置能够尽可能降低成本、减少热量散失,同时需要考虑安全隐蔽、便于安装施工和维护维修等要求。其他附件包括计量器、电表、水泵等附件安装时要考虑冷热水的计量器、住户电表位置安装的合理醒目,统一布置,便于物业管理者查看;水泵的位置设计也需要足够的隐蔽同时预留足够的安装、维修和更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Sechilariu Manuela, Wang Baochao, Photovoltaic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System With Energy Storage and Smart Grid Communication. Building Integrated and Smart Grid Communication[J]. IEEE 2013 (04): 1607-1618.

[2] 李现辉,郝彬.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设计与案例[J].暖通空调,2012,05:117.

[3] 帅丽.平板太阳能屋顶的保温性能与承载力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

[4] Klien SA, Theilacker JC. An algorithm for calculating monthly-average radiation on incline surfaces[J]. Journal of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1981, 103(5), 29-33.

[5] 梁春华.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屋顶一体化结构的设计[D].广东工业大学,2015.

[6] 郑存耀.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屋顶设计一体化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核心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优化建筑施工质量以及进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了全面的进步。只有依托于施工技术管理,才能真正发挥技术应用成效。一方面,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整体优化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为建筑工程后续环节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前提。建筑工程是复杂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方案是重要的指导。整体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避免设计变更的出现,切实督促施工人员按照设计方案来科学开展施工作业,需要全面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另一方面,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还能够整体优化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以及成本管控。建筑工程具有一定的施工周期,施工企业以项目运营及拓展等为盈利方向,只有保障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及时将建筑工程交付使用,施工企业才得以投身于下一个施工项目中。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不断推动技术应用的更新换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施工效率,节约工程建设时间。与此同时,在建筑工程的开展实践中,全面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成本控制。建筑工程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施工周期长的综合性工程,包含着多元化的施工环节和工序,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较高的成本。基于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全面优化技术应用,在保质保量保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尽可能提升和优化建筑成本。

2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核心举措

在建筑工程的开展实践过程中,施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整体优化施工技术的应用成效,科学提升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关系着建筑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因此,有必要强化施工技术管理,多措并举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成效。

2.1积极实施施工图纸会审,充分明确技术负责人职责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图纸是重要的参考。施工人员只有充分明确施工图纸的意图,全面详细的分析与解读施工图纸,才能有效开展施工建设,也才能把握建筑工程项目的侧重点以及关键点。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加强施工图纸的会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整体保障建筑工程有序健康运行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全面加强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当设计单位制作完成施工图纸后,施工企业应该同专业人员来进行技术会审,及时发现与甄别施工图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遗漏,整体优化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与安全。与此同时,在施工图纸的会审过程中,应该积极回归实践,全面开展现场勘查以及测验,科学对比施工图纸与施工现场的匹配程度。施工人员作为建筑工程的建设主体,只有他们充分明确施工意图,充分理解设计方案,才能够保障整个建筑工程有序进行,同时也才能整体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图纸会审过程中,除行业专家、设计人员等外,还应该邀请施工人员代表来共同进行会审工作,全面研讨施工图纸的可行性程度以及相关标识、比例、尺寸等。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全面强化施工技术管理,还应该充分明确技术管理负责人。在实践过程中,技术负责人应该与整个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全面审慎分析设计图纸的技术内容以及相关标准,将设计图纸的意思完全理解清晰后,进行科学的技术交底工作,明确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作为施工技术的主要负责人,还应该在工作实践中重点检查与判断各类数据、值域等是否符合标准。当涉及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或者施工流程时,技术负责人应该予以精准把关,以此来整体提升技术应用以及管理成效。

2.2夯实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施工过程技术应用

在建筑工程的开展实践中,整体优化施工技术管理成效,应该注重在施工过程中开展技术管理工作,整体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在建筑工程施工规模以及施工复杂程度不断增大的今天,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方向也在不断拓展。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多元化的技术应用。只有强化这一阶段的技术管理,才能整体提升建筑工程的开展成效。一方面,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以及设计图纸等只有全面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才能推动建筑工程的快速开展。为提升技术交底的成效,可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建构信息化模型,以3D立体的效果开展技术交底工作,确保参与人员能够充分明确施工流程、施工重难点等。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全面优化施工工艺的质量管控。在建筑工程的建设实践中,施工工艺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施工工艺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之中。如何优化施工工艺的应用成效,不断推动施工工艺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加强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与此同时,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还应该加强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不断提升和优化原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此外,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强化技术管理工作,还应该科学优化施工进度以及成本的管理。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应该做好科学的技术处理工作,实现技术应用与成本管控的高效融合。在成本管理中,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应用实践中,应该本着高效节约的科学原则,最大程度发挥施工技术的整体应用成效。

2.3创新施工技术管理理念,提升技术人员专业素养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整体优化技术管理成效,不断提升施工技术应用质量,必须创新施工技术管理理念,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一方面,在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应该积极创新技术管理理念,依据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以及各项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决策,合理地组织与发挥,有效地控制与调节。另一方面,在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施工技术人员是主体。只有施工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能够自觉将施工技术应用到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提升技术应用成效。因此,在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还应该切实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全面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切实优化他们的作业能力以及技术素养。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7

一、充分认识推行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意义

多年以来,各种外墙外保温技术在我市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促进我市建设领域节能环保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了明显的弱点:一是外墙外保温层与外墙主体结构不同寿命。保温层理论寿命只有25年左右,远低于正常建筑物主体50年的设计寿命;二是外墙外保温与结构二次施工,增加了施工环节,提高了施工难度,保温施工质量难以保证,造成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三是目前外保温材料多为易燃材料,难以保证建筑物的防火性能;四是外保温层自身强度相对较低,在结构上难于适应外墙装饰材料的设计变化要求,影响建筑物造型美观。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是指集保温隔热功能与围护结构功能于一体,墙体不需另行采取单独的保温措施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节能技术。该技术具有与建筑同寿命、安全可靠、施工方便等优点,是对传统建筑保温设计和施工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推广应用一体化技术,是有效解决上述外墙外保温工程质量通病和消防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发展形势和产业政策,对于提高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水平、促进建设领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在我市的推广应用步伐

(一)推广的时限和范围: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应用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推进。经研究决定,自2012年4月1日起,在市各市区城市规划区内新建建筑工程全面推广使用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2013年1月1日起,在市各市区城市规划区内所有50米以上的新建高层建筑中必须使用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二)推广的重点技术:CL结构体系、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非承重墙砌块自保温体系等技术已经具备批量使用条件,结合因地制宜原则,确定上述技术作为我市重点推广技术。随着产品和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引进,将定期公布先进适用的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三)加强鼓励措施: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纳入我市建设管理程序,对于积极采用并取得明显效果的项目,将在质量评优、勘察设计评优、绿色建筑认定、节能示范工程评定及申报上级科技节能奖励、新型墙材示范项目奖励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必须应用而不应用的项目,不得通过各类建设工程审查和验收。

(四)加快发展本地技术和产业: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是新型的建筑节能技术,目前各地均处于起步阶段,鼓励和促进我市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抢占制高点,是节能产业升级提速,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战略。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技术经济条件、建筑结构特点等,抓住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合理确定最适合发展、最具应用前景的一体化主导技术。

三、强化过程监管,落实责任,确保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应用工程质量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一体化技术产品生产、施工、检测等环节的过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依据《省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产品认定条件》有关要求,对一体化技术产品进行专项认定,未获得专项认定的不得作为一体化技术产品应用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要依据一体化技术相关标准规范,增加节能与结构一体化应用专项设计和审查,确保设计质量和水平;施工单位要制定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加强施工组织管理,避免出现质量通病;工程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要严格执行材料见证取样制度,认真查验专项认定证书及组成材料的品种、型号、型式检验报告等,确保入场施工的材料符合设计文件和一体化技术要求;工程质监机构要明确见证取样范围,加强施工现场监管,提高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和工程质量。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8

【关键词】建筑技术;建筑文化;研究发展

0.引言

当今社会,文化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化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都息息相关,而“建筑文化”以其特殊的固化形态更是处于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所以,建筑文化的发展以及趋同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面对建筑文化趋同问题,多数人通常认为是由于技术的过快发展而造成的,由于受到惯有思维以及传统的观念影响,反而使人们忽略技术的复杂性,而复杂的技术往往在建筑文化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了技术对文化趋同的影响并不是通过一句话就可以阐述明确的。

1.研究建筑技术文化的目的及意义

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技术在建筑的发展进程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研究建筑技术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选择技术视角系统探讨地域建筑文化;第二,明确影响建筑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三,寻找更多途径为地域建筑文化多元化发展提供一臂之力;第四,探索技术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存在意义。而研究建筑技术文化也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找出建筑“物”性由来的原因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就是发现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之间的内在相关联系,进而更多的表现出地域建筑技术与地域建筑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验证两者之间“相随心生”的逻辑关系。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建筑技术的本质特征对建筑文化地域性多元化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技术对建筑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提供的必要推动力和存在的真实意义,揭示建筑文化本质的内在逻辑性。

2.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

2.1建筑技术对建筑文化的作用

技术的发展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要想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就必须注重技术的发展,建筑技术更是建筑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只有技术得到进步才能够为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一切创新的可能性。以西方建筑为例,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而产生的;再有就是19世纪中叶时钢铁开始出现在建筑物的建设中,进而产生出了一种新的建筑语汇,进一步展示出了建筑领域所存在的更多新的可能和更具潜力的发展空间。另外,技术的不断创新又给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多可能的发展空间,比如高技派建筑、解构主义建筑等一系列建筑形态的出现,都给建筑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之外,技术也是一种十分有力的文化传播手段和途径,在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技术都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建筑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

2.2建筑技术不同阶段赋予建筑文化时代特征

其实,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建筑技术文化也是伴随着一定的阶段性在不断地发展。建筑技术文化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农业社会一一手工艺的尊崇;工业社会一一技术发展下的文化转型,崇尚机器美学、技术美学;后工业社会一一欣赏高新技术及绿色环保的表现。而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文化的变更都是从材料的不断更新作为突破口而实现的。

建筑已经逐渐摆脱了过去砖拱与石砌梁柱的简单贫乏的结构,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面貌,而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新施工技术的不断涌现更是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建筑文化变成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文化艺术。总的来说,技术革命的不断革新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建筑技术文化的不断提升也是基于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对于任何时期的建筑文化形态的形成都是以建筑材料为基础实现的,换句话说,新型的建筑材料的出现可以引领建筑走进一个新的时代。

2.3建筑技术不同要素对建筑文化的作用

根据技术系统的结构可以将建筑技术的内容大致划分为三大方面:分别为客体要素、主体要素、工艺要素。由于技术系统包含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没有绝对的界限来分辨客观与主观要素,也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来分辨技术要素中哪些是物质的、哪些是意识的。其实,所有经过人类选择、加工过的材料中都不同程度上包含着人类的智慧,技术原本就包含人的思考,也就是“物”与“心”是相互结合的。所以只能根据各要素的主要性征对技术系统进行划分,以免在以后的研究中出现混淆的麻烦,具体的划分方式如下:

客体要素主要指客观物质条件,也就是建筑材料技术;主体要素主要包含人的主观意识的心物结合部分,结构技术、构造技术、物理环境控制技术、节能技术、安全和防护技术等几个主要方面;工艺要素主要是指把客体要素与主体要素联系到一起的手段和方法,类似工艺流程。因而只有准确的工艺流程才有可能将客体要素的材料转化为主体要素的结构、构造,并体现一定的思想意识形态。

2.4建筑文化对技术作用的反馈

建筑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而建筑的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又是基于建造技术的发展创新,例如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新型材料、新的结构类型等等。从中西方建筑的形态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建筑文化的造型机制是由用材决定的,源于建筑材料的革新和结构类型的发展,因此,材料技术也是建筑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台基的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出技术的发展进程。由于我国传统建筑主要以土木为材料,所以建筑的造型基本由台基部分、屋身部分以及屋顶部分三个方面所构成的。屋身部分主要由立柱、墙体与门窗等结构构成,由于整个建筑是由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所以要想使屋身部分更加坚固,存在时间更加长久,台基部分就是整个建筑的重中之重,这也使得台基成为木构架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材质的材料也得到了不断普及和应用,以及对西方建筑材料和结构的逐渐接受,由于新材料、新结构的不断出现,台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也改变了存在已久的“三段式”建筑立面模式。

其实,从西方的建筑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通常一些突出的建筑文化现象都是在技术手段下产生的。例如,西方现代建筑的出现,就是工业技术革命的展现。任何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都可以从在建筑上得到相应的反映,比如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彰显的就是一种态度:那就是希望以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等方法来逃避这个时代,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在新技术不断涌现与猛烈冲激的状态下,建筑文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形态来诠释这种新技术;与此同时出现的“高技”风格则是以积极的态度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技术特征, “高技派”是运用一种极具积极个性的方法手段,来突出展示新技术的时代特征。

3.结束语

由于建筑技术在建筑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使得建筑技术在现代建筑文化中占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以及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在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研究时不能只重视建筑表相的文化状态,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应该对建筑表相的文化背后的技术支撑给予更多的关注,要认识到建筑文化是一个以技术、经验为背景而衍生出文化的过程。 [科]

【参考文献】

[1]郭景月,梁其家.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J].建筑学报,2012(01).

[2]单壮奇,马思佳.建筑的神韵与建筑风格的多元化[J].建筑学报,2013(09).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9

[关键词]BIM,智慧建造;建筑工程技术;植入

当前,BIM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还处于推广应用阶段,BIM智慧建造技术人才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市场需求,现阶段需要大量的掌握BIM智慧建造技术的专业人才,来弥补智慧建造人才的空缺,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大本营,应当承担起培养BIM智慧建造人才的重任,培养能够将BIM智慧建造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建筑人才,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运营管理进行完善和改造[1-3]。

1BIM智慧建造的概念

智慧建造是鲁班软件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宝明博士提出来的新兴建造理念,也是建筑市场化信息化技术化的必然产物,杨宝明的智慧建造的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含义,第一个层面是从社会宏观层面而言的,是指在整个建筑产业里,要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中优化资源配置,高效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第二个层面的主要含义是充分利用技术化信息化的在建筑行业中的优势,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BIM智慧建造技术有机的融合起来,为BIM智慧建造技术的学习、推广、应用、普及提供数字化功能化基础,推进建筑业向“智慧建造”迈进的步伐。

2BIM智慧建造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BIM推进应用过程中,在应用层面已开始从单体建筑到园区城区,到智慧城市,正实现从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期的BIM应用贯通。在BIM智慧建造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体现信息技术与先进绿色工程建造技术的深度有机融合,是建筑工程向智慧化、精益化、绿色化、装配化方向发展必然趋势,在工程设计及仿真、工厂化加工等典型应用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建造和智慧建造,使项目部式管理模式向企业总部集约化管理模式转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模式也将发生变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建造必将带来整个建筑业商业模式与产业模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问题,大力推进建筑业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而作为建筑人,应带着更加开放的“互联网思维”去迎接数字建造和智慧建造时代的到来。

3BIM智慧建造入课的必要性

BIM智慧建造技术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应当迎合建筑市场发展大背景,根据社会需求、行业需要、技术需用,不断完善改进人才培养标准,及时调整修改专业课程体系。BIM智慧建造技术正只有相关专业技术工作者掌握了BIM智慧建造技术才能生存发展,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只有掌握了该项技术,才能够在实习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将BIM智慧建造技术及时适时应时的融入到相关课程之中,为学生提前掌握该项技术打下坚实的技术。基于BIM智慧建造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BIM智慧建造技术,实现单项岗位能力训练—综合岗位能力训练—顶岗实习三阶段岗位能力的衔接,确定融合创新意识与创业素质的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建造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加适应行业新标准新要求的发展,BIM虚拟仿真、BIM5D、Revit、VR技术必将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提升,必将为更好地培养智慧建造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企业行业,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

4结语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10

【关键词】建筑技术法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监管模式

1引言

我国现行的标准体制、标准化工作机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运行模式与WTO/TBT协定要求也不尽相符。对于我国来说,实施技术法规与标准结合的制约体制不仅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客观要求,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立技术法规和标准结合的制约体制的同时,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定管理和实施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效能。

2我国建筑技术法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2.1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技术管理体制概况

纵观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程建设技术管理体制,即实行强制执行的技术法规和自愿采用的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技术管理体制。技术法规由政府颁布,技术标准由标准化组织颁布。(1)建筑技术法规管理模式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技术法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类。1)单一制国家:由国家主管建筑业的政府部门负责组织制定、批准和管理全国统一的建筑技术法规,如英国、日本、瑞典、挪威等。2)联邦制国家:由国家认可的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制定、公布和管理供各地区(或州)采用的建筑技术模式规范,各地区(或州)可结合本地情况修改、补充后实施,如加拿大、美国、德国等。3)区域性国家联盟:由国家联盟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制定、批准和管理全联盟统一的建筑技术法规,各成员国以国家法令方式实施,由各成员国的司法机构进行实施中的法律仲裁,如欧盟。(2)建筑技术标准管理模式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建筑技术标准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非营利的标准化团体负责制定、批准与管理国家标准。由法律、政府授权本国或本地区的一个标准化社会团体负责制定部级技术标准,如英国、德国和欧盟等。2)政府指定标准化机构或权威社会团体负责制定和管理,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审查、批准国家标准,如日本等。3)“多元化”标准管理模式。由专门标准化机构、行业协会(学会)或专业团体分别制定、管理技术标准,如美国等。(3)建筑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管理机构的关系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分别设有管理机构,管理机构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保持必要的联系。具体表现为:1)政府部门派员参加国家标准化机构的工作。政府部门代表作为国家标准化机构理事会或评议会成员,参与本国标准化机构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和领导工作,如德国标准化协会(DIN)的会员全体大会主席团中八名代表席位需由德国政府委派。2)政府技术法规管理机构或区域国家联盟直接下达技术标准的编制任务。如欧盟委员会直接给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等下达实施技术法规所需技术标准的制定任务。

2.2我国建筑技术管理体制现状

“技术法规”这一概念在我国立法上最初见于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该条例指出:“标准一经批准,就是技术法规,各级生产、建设、科研、设计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标准。对因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以至重大事故者,要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批评、处分、经济制裁,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当时我国制定、颁布且实施的标准数量十分有限,不论国家标准,还是部标准,效力也都是一样的。这一时期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在表述上是同一含义。也就是说,标准是我国技术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但该《条例》使用“技术法规”一词,主要是强调标准内在具有的技术性与表现形式上的法规属性,并不表示我国真正建立了技术法规。1988年《标准化法》颁布,该条例即行废止,而“技术法规”一词不再出现在相关法律之中。加入WTO后,为适应WTO/TBT协定规则,按照《标准化法》对强制性标准的界定,依据“概念等效、实施等效”的原则,我国将强制性标准赋予了技术法规的角色,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技术法规的作用。我国立法工作对标准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加强,一些专项法律(如《建筑法》《城市规划法》等)引用了相关标准,一些国务院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也引用了相关标准,明确工程建设活动应符合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尤其是强制性条文)的要求。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作出相关规定,使工程建设标准(尤其是强制性条文)成为工程建设法律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

2.3中外建筑技术管理体制的比较

中外建筑技术管理体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技术依据及其法律属性与作用1)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采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作为建筑技术管理的执行依据。对以“保障国家安全,防止欺诈,保护人身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为“正当目标”的管理性要求和技术性要求,制定建筑技术法规;对以保证实现技术法规要求而采取的方法和途径等,制定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具有法律属性和约束作用,必须遵照执行;技术标准不具有法律属性和约束作用,自愿采用。2)在我国,对直接涉及工程质量、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要求,制定成为全文强制标准或标准强制性条文,由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联合赋予其强制性;对其他技术和管理要求,表现为推荐性标准或强制性标准中的非强制性条文,不具有强制性。我国建筑标准兼具“建筑技术法规”和标准两者的性质和作用。(2)制定机构和管理机构1)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建筑技术法规的制定主体一般是拥有立法权的机关或其认可的专门机构,实践中多表现为行政立法。技术法规的制定必须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一旦通过即成为法律文件,强制执行,由政府部门负责实施监督。技术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广泛参与,经协商一致或投票表决通过后,由公认机构批准,自愿采用。2)在我国,标准化工作由政府部门主导,建筑强制性标准和大部分推荐性标准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实施监督职责。如果将我国的强制性条文视为技术法规,那么我国“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管理机构相同,都是政府主管部门。这一点和国外相比,有明显差别。

2.4我国建筑技术法规制定和管理机构建设

按照本专栏前文《我国建筑技术法规形成机制研究》提出的我国建筑技术法规立法途径和立法模式建议,并结合建筑法律规范的立法习惯,我国建筑技术法规制定和管理机构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政府管理部门,二是非政府管理机构。(1)政府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国务院法制部门是行政法规层面的国家建筑技术法规的综合协调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包括:组织贯彻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协调和制定国家建筑技术法规的有关方针、政策;按规定程序,综合协调行政法规层面的国家建筑技术法规立项、起草、审查、和管理等工作。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部门规章层面的国家建筑技术法规的综合管理部门,也是行政法规层面的国家建筑技术法规的起草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是地方政府规章层面的地方建筑技术法规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对建筑技术法规行使行政管理职责,包括制定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法规制修订计划、制定和批准技术法规等。(2)非政府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为适应国家和地方建筑技术法规的管理需求,保证建筑技术法规的质量和水平,支撑政府管理部门开展管理工作,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独立的、非政府的建筑技术法规管理机构。按照本专栏前文《我国建筑技术法规形成机制研究》提出的“委托立法”建议,国家建筑技术法规委员会、地方建筑技术法规委员会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委托,分别开展国家建筑技术法规、地方建筑技术法规的起草和相关技术管理工作,包括组织建筑技术法规的前期调研、提出建筑技术法规制修订的立项建议、组织开展建筑技术法规草案编写及相关技术管理工作等。

2.5我国建筑技术法规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贯彻执行建筑技术法规,并使其与我国现行工程建设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相互协调,有必要对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有关规定作出调整或修订。这是保障相关法律规范协调配套的重要条件。(1)相关法律规范的调整或修订《立法法》修订时,可以明确技术法规的法律地位,并对各层级技术法规的立法主体、调整事项和范围、立法程序以及法规的实施等作出原则规定。对《建筑法》的结构、内容以及相关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特别是补充安全与健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总体技术要求的内容,从而首先在法律层次上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公共利益等技术要求的覆盖。此外,还要对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作出制度安排(规定其权力、调整范围及管理等),在法律层次上确保其权威性、系统性,明确其制定、实施和管理的责任分工。对《标准化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或修订,或可修改为《技术法规与标准化法》。规定我国实行技术法规与标准相结合的技术管理体制,不再沿用“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的称谓;明确制定技术法规的部门应成立由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技术法规委员会或编制组,并保证技术法规制定程序公开、透明;对违反技术法规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相关处罚应作出明确规定。以上列举了三部法律的调整或修订建议,其中任何一部法律的修改都可以作为技术法规的法律渊源,从而为技术法规奠定法理基础。(2)建立完善建筑技术法规制定和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建筑技术法规编制和管理,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制定《建筑技术法规管理办法》,对国家建筑技术法规的制定原则、调整范围、制定部门或机构、制定程序、、引用标准、管理职责等作出规定。

3我国建筑技术法规实施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建设研究

根据本专栏前文对国际建筑技术法规监管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借助由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构筑的“三位一体”的制约体制,不断完善技术法规的实施监督保障体系,并通过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及技术手段,保障技术法规实施监管体制的有效运行。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以从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及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着手,探索建立我国建筑技术法规实施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

3.1法律法规

为有效开展建筑技术法规的实施与监督,有必要对《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内容作出修订或调整。同时,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规制定程序条例》等的规定,制定《建筑技术法规实施与监督条例》或《建筑技术法规实施与监督规定》,明确建筑技术法规实施与监督有关各方的职责和任务,明确工程建设各阶段建筑技术法规实施的范围、基本要求和工作程序,各层面对建筑技术法规的实施进行监督的形式和要求,奖惩及法律责任和保障条件。

3.2组织机构

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特点。为保证建筑强制性标准与建筑技术法实施监管的连续性,可不再另设建筑技术法规实施监管部门和监督机构,而通过调整监管部门职责,整合各类监督机构,建立实施监督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监督机构的作用,并使其制度化,力求做到权责分明、各施其职、依法行政。另外,应建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立舆论监督平台,扩大民间监督渠道,发挥标准化技术支撑机构的作用。

3.3管理制度

在本专栏前文《我国建筑强制性标准监管体制研究》中提出的建立建筑强制性标准实施综合监管体制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建筑技术法规及配套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建筑技术法规实施监管制度文件。这些制度文件应包括:合规性验证监管机构;合规性验证监管形式;争端解决方式;责任承担方。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技术法规管理制度,不仅可增强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执行建筑技术法规的主动性,自觉减少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而且对提高工程建设各监督机构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4技术支撑

为实施建筑技术法规,除了制定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外,尚应建立市场准入、合格评定、技术认可等技术手段,以保证实施建筑技术法规既有行政强制执行的制度与措施,也有相应技术手段的配合,从而切实达到对建筑技术法规实施监管的目的与效果。(1)市场准入对有标准可依的建筑产品和技术,当通过合格评定认为符合技术法规要求后,应允许进入市场;对无标准可依的建筑产品和技术,经规定的技术认可程序认为符合建筑技术法规的要求后,也应允许进入建筑市场。同时,应加强对提供建设产品和技术的从业企业的资质审查和资信登记管理,建立健全市场进入、退出机制。(2)合格评定合格评定是指任何直接或间接用以确定是否满足建筑技术法规或标准中的有关要求的程序,包括抽样、检测和检验,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程序以及各项的组合。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应明确标志认证的法律地位,这是推动其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工业产品“3C”认证制度,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新型建筑技术法规和标准体制的建立,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工程建设产品标志认证制度。(3)技术认可一般而言,相较于产品,工程建设中采用的技术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其判定更为复杂,也更容易引起争端。对于性能化技术法规,工程建设中所采用技术的合规性判定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建立技术认可机制,对工程建设中采用的技术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或是否能达到相当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判定,并对有关争议事项作出裁决。目前我国对新技术的认定已经建立了专家论证制度。对于建筑技术法规的实施监管,可以沿用这种思路,并进一步明确程序及相关要求。除新技术之外,技术认可的范围还可以包括结构计算、性能化设计方案评估等。

4结束语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11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1 概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各种不同规格的建筑单位不断出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日趋复杂。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下文将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涵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

1.1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涵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为确保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应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规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基础工作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中之重,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而言,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

1.2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有利于选择适用的施工方法,保障工程质量;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有利于优化施工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有利于选择适用的施工方法,保障工程质量方面,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有利于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施工条件,选用适用的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对于保障建设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方面,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对于不断提高技术管理素质和技术能力意义重大。在有利于优化施工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施工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建筑企业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 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 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

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是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上看,长期以来,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关系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建筑业实行总分包的体制下,总承包施工单位和各分包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总承包施工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密切配合,而且还要与平行承包单位进行技术上的沟通和必要的衔接。因此,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应兼顾总承包施工单位和各分包单位之间的关系。施工现场的技术组织管理体制应当以工程承发包合同结构所确立的管理关系,建立起以总包为核心、总分包密切合作、总承包指导分包、分包依托总包联动运行的技术工作机制,确保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也至关重要。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技术管理的根本,其主要任务是:正确贯彻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使技术和经济达到辩证的统一,以达到通过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增强企业生存力和竞争力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有:技术管理工作系统、技术责任制工作、技术标准规程工作、技术培训工作和技术信息工作等。对建筑企业而言,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能使建筑企业及时了解先进技术水平情况,促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创新发展。

2.3 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

建立并实施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图纸审查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技术复核制度、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施工日记制度、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管理制度。在完善图纸审查制度方面,应全面考虑和部署施工,审查设计图纸是否与合同相矛盾,明确施工的可行性,并做好相关记录。在完善技术交底制度方面,应详细规定施工对象的设计情况、建筑特点、技术要求,以便规范建筑施工行为。在完善技术复核制度方面时,应包括定位轴线、标高、尺寸等,保证技术的准确性。在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时,应充分研究现有的施工条件,编制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完善施工日记制度方面,施工日记要力求客观、规范,以便了解、检查和分析施工进展的状况。

2.4 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

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也必不可少。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应顺应时展的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而言,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效率,促进建设施工技术管理的实施。一般来说,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包括工程管理软件,施工现场设专人使用和维护软件等。这就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应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关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的培训工作,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用专业软件的能力。

3 结语

总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应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不断探索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筑施工管理更好地为建筑工程服务,进而推动建筑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景莉.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5).

[2]潘庆华.浅谈大型建筑施工技术综合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8).

[3]寇学敏.关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3) .

[4]刘克明.论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问题[J].科技资讯,2010(34).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12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其面对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作为建筑企业,要想能够更好的立足于市场中,其首先就要重视在建筑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并能够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能力。之所以要重视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因而其能够有效的控制各个施工项目的成本,确保施工开展的安全,同时还对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下,虽然建筑行业得到明显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实际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1]。对此,相关建筑企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当前建筑企业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众所周知,各个建筑企业的发展模式不同,运行方式不同,同时在具有的硬件和相关软件配备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在现阶段,多数建筑企业在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上都是以总分包的体制为主。对于这种体制,其经常会受到相关分包单位在各种设施上的制约,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施工工期的进行,还会极大的提高施工管理的成本。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较低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发展中,大多数建筑企业都存在相同问题,即严重缺乏专业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由于建筑施工几技术的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且需要管理人员在长期的建筑施工和实际施工管理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同时还要能够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的才能。这种人才是当前建筑企业所需要的。但是在现阶段,大多数建筑过程施工人员在文化水平上过低,并且还严重缺少学习专业知识的意愿.而一些专业知识较强的人员缺少实际施工操作的经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不能够有效的提供其管理水平。

(三)建筑施工制度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施工制度存在的缺陷也开始逐渐显示出来,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参差不齐的问题最为严重[2]。具体来说就是一些小型的建筑企业在施工管理中没有严格按照我国出台的相关规定、地方标准以及行业技术标准等;还有部分企业不按照相关的建筑监管部门的规定来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制度。这种情况的出现,进一步的导致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体系的不完善。除此之外,还有建筑企业在施工技术人员配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技术岗位与专业的技术人员交接不清楚,而企业也没有根据岗位的需求来针对性的划分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对于这几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混乱以及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还严重不符当前建筑工程建设的需求。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其就要对当前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其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进而能够进一步的发展[3]。对于如何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优化,该建筑企业则看可以按照下述方式进行.

(一)进一步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

针对于各个建筑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以便能够更好的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建筑施工企业。相关建筑企业在对施工技术管理体系进行约束时,要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来落实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实际内容,在实际内容中,主要就是使得各个分包单位明确自身的责任,并按照实际要求在分包单位设置专业的人员来负责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此外还要对工程进行分包时及时的转换技术责任。

(二)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作为建筑企业,要想能够更好的体现出该工程的质量管理效果,其就需要重视对于人员的管理控制,具体来说就是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并根据施工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管理,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责任意识[4]。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要对施工人员展开定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主要以质量安全教育和技术能力为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中的技术能力和安全意识,还有利于建筑企业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的目标。

(三)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在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上,要能够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制度出针对性的管理体制,同时还要确定各个关键环节的上下限,以便能够让管理人员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实际操作和管理[5]。此外,还要不断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力度,进而保障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结语

综合上述,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其首先就要重视对该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如何对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优化,该建筑施工企业则可以采取上述方式来进行,如进一步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控制以及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等方式。通过这几种方式的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企业在工程中的技术管理水平,还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从而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左晨光.建筑施工技术在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3:259.

[2]张向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30:232.

[3]徐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分析[J].城市建筑,2013,22:77.

[4]谭鸿文.关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分析[J].低碳世界,2017,17: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