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欣赏论文

体育欣赏论文

时间:2022-07-26 14:04:59

体育欣赏论文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影响因素致动因素体育教学改革

Abstracttheusagequestionnairesurvey,mathematicsstatisticsestoreasonlogicallythemethodwithanalyticalmethod,logic,movingthefactortocarryonanalysisandinquiryintotowardsaffectinguniversitystudent’sathleticstoenjoytheabilityofwiththeresultthat.Thinkwiththeresultthatmovethefactortoinclude:1cognizethesecondstructure;2acceptthementalstructure.Putforwardtofostertherationalizationsuggestionthatuniversitystudent’sathleticsenjoystheability,providethetheoriesreferencefortheathleticsreformineducationofthehighschool.

KeywordUniversitystudent’sathleticsenjoystheabilityinfluencefactorwiththeresultthatmovethefactorathleticsreformineducation

一、前言

现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当他们的生活与体育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对体育教学的学有所用要求更高,更具体。他们对如何欣赏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与之脱节。而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欣赏是连接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生活需求的纽带。本文拟把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与讨论,为开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领域、拓展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共计240名(随机抽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图书馆查阅、搜集体育美学、体育欣赏、学校体育等方面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三大因素进行论证。

2、问卷调查法

(1)专家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15张,回收15张,回收率100%,通过内容结构效度检验,它们的系数分别为96%和100%。

(2)学生问卷:华中师范大学2000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0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两次发放,两次回收,问卷回收率为75%,问卷有效率为90%,即发放240份,有效200份。在Windows系统运用Excel制作调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系数(R)检验和P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欣赏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与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欣赏主体对客体活动或比赛的技术、技能、战术的理解与内模仿和对与之相关的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内化地评价与判断。体育欣赏能力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及内涵的内模仿和外延的内化并直接影响自我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分析

表1致动因素数据表

问卷问题答案相同人数答案不同人数R值是否不一定分辨

系数P值

1.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19640.88567.5284.51.81.8P<0.01

2.大学生的观察力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781932.8P<0.01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52.52.62.6P<0.01

4.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8611.52.53.23.2P<0.01

5.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3.543.43.4P<0.01

6.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促使他们去欣赏体育运动竞赛。188120.8574844.57.51.61.6P<0.01

1、认知亚结构。观察是体育欣赏活动的门户。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首要因素应为观察力,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欣赏便无从谈起。观察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是观察的客观要求,观察客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观察主体对它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曲折性。离开了观察的客体,观察主体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主体对于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发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维是对观察的深入加工,是体育欣赏活动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特点。思维在体育欣赏活动中的表现:思维是理解知识、技能的必要心理因素,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心理因素;思维与感知内在统一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模仿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欣赏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在欣赏体育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乃是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常常是创造思维与再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思维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体育欣赏可以为它提供更好的平台,体育欣赏活动将是人的个性潜能资源发展的沃土。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经验相关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原理提供了依据。

2、接受心理结构。体育欣赏活动的发生总是由主体和客体双方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从主体的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对于没有体育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再精彩的比赛也没有意义。体育欣赏的接受心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要素:

(1)潜意识: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基础,分为行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即主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那种朦胧、混沌,难以言说的感受(美的享受和乐趣甚至)正是欣赏主体心灵深处被触动的反应即潜意识的作用。主体在欣赏时不止于客体的表层,而追求深度,这影响甚至决定欣赏活动的质量。

(2)兴趣:它包括动机和兴趣。动机是推动人们的内在原动力,动机是客体对象信息刺激的结果,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动机。获得性动机在主体表现为发现、理解,寻找新奇、新颖的信息、创造、追求愉悦的心理欲望,丰富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己,提高自身,扩大和加深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是主体进入欣赏活动的根本所在;缺乏性动机由维持生理平衡的需要引起外,更主要的是由精神的渴求引起的;获得性动机和缺乏性动机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体育欣赏活动就是去寻求满足缺乏的精神需求的手段。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只有主体对欣赏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潜能才得到充分的调动,能力才得到逐渐的提高。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标志着生存的质量和意义,是人对世界进行评价的内化反应态度。在体育欣赏中,主体情感在各种心理要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情感就是欣赏效应的反应。

(4)理解。理解就是意会。理解分为前提性理解,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提性理解是主体的先在条件,有别于欣赏主体的理解深入,即对某项运动、比赛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表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表面现象的理解。深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象征、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体育欣赏活动中,主体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即“懂得——理解体育比赛或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客体的内涵。”

四、结论与对策

(一)致动因是影响体育欣赏能力因素的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它是大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行为目标而发出的内驱力。认知亚结构(观察力、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接受心理结构(潜意识、兴趣、情感、理解)对体育欣赏能力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

(二)对策

1、高校体育教学必需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大学生对它的渴求;

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3、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欣赏知识地培训;

5、充分发挥体育欣赏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体育欣赏;能力;培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85-02

体育欣赏为大家呈现的是体育比赛中永无止境的超越与追求,还有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体育精神。体育欣赏对于培养人的情操、提高生活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育是一种艺术,充满着艺术的魅力。在高校,体育欣赏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体育知识的传播方法,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与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欣赏,使大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育欣赏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体育视野、丰富大学生体育运动知识的需要,而且又让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让大学生真正明白体育的内涵。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可以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对美的需求,这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措施,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欣赏能力的内涵

1.体育与体育欣赏。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文化,体育文化是有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体育价值、体育认识、体育道德、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强身健心的目的,但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亲身体验的过程,一种身体和精神愉悦的过程。

体育欣赏是指观赏者这一主体对体育运动的具体形象这一客观存在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体育运动中对事物本质的美的一种认识。随着现在人们逐步提高的生活水平,体育欣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让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体育兴趣,了解体育知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魅力和视觉冲击,切身体会体育欣赏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提升对体育欣赏的能力。

2.体育欣赏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指能理性地和愉快地对体育运动比赛和表演进行观赏,能对有关的体育社会背景和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是在欣赏体育比赛的过程中,个人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体育运动素养、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和体育文化素养在外界体育环境影响下的有机统一。大学生通过遗传获得的多种素质经过外界体育环境的影响,使这些素质向有利于体育运动和体育欣赏这方面发展,并互相影响形成了个体体育欣赏能力。这些能力让欣赏者在欣赏体育的同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满足,还能够促进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欣赏、娱乐的目的。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能够大幅度提升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并且能够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锻炼中去。

二、体育欣赏的内容

1.对运动员在比赛中临场发挥的欣赏。不管是哪种体育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和战术都是欣赏者在比赛中欣赏的重点。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高水平的技术、完美的动作、他们之间配合默契的战术加上在比赛中的临场发挥,这些都能带动观众的兴趣,让大家赏心悦目。如排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扣、垫、传的配合和娴熟的扣球、吊球的动作,花样滑冰中两人抛接、转体的技术动作,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

2.对运动员在比赛中道德品质的欣赏。体育比赛中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不仅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彩的技、战术的展示,也是运动员、教练员的道德品质、行为作风等各方面的展示。全面展示运动员、教练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这样往往给观赏者以启示和教育。道德品质越出色,越是能鼓舞和激励观众,这样使比赛扣人心弦,同时也把观赏者的情绪带入高潮。

3.对裁判员执法水平的欣赏。在现代体育比赛中,不管是任何项目的比赛,裁判员的判罚,不但影响着比赛的结果,同时还影响着观众的情绪。正因为比赛的公平,运动员的竞争才有意义,他们背后艰辛的努力、汗水和付出才有意义。裁判员在赛场上的判罚能力水平与观众的欣赏情绪以及比赛的继续进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观众要从裁判法的角度去看待裁判在比赛中的判罚,正确地看待裁判的执法水平,对培养一名有修养的欣赏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对体育馆的建设、艺术风格的欣赏。现代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全世界对体育热衷的观众们,不分国度与文化的差异,共同创造美好奥运家园。这美好的家园就是奥运体育场馆建筑。体育场馆的建筑体现一个国家独特的建筑艺术,同时也是对时代、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和民族素质的集中表现。当观众欣赏到体育场馆的建筑时,看到千姿百态的外形,不一样的风格,不仅会使人进入艺术的天堂,而且会激励人,让人感到一种振奋。

5.对体育运动器材和服装的欣赏。体育比赛中比赛器械的使用和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在运动服饰上,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所穿的名为“中国龙”的服饰,是一个龙形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美化了服装,而且还让世界知道: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伟大的中国巨龙。

三、体育欣赏者应具备的条件

1.掌握运动项目特点,熟知比赛规则。对于大学生体育欣赏者来说主要是观看比赛的门道,不是看看比赛的形式,要掌握比赛项目的特点,了解比赛规则。任何一项比赛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场地与比赛规则,有自己的战术配置,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战术与比赛规则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难度越来越大了,动作要求越来越优美了。作为欣赏者要随时关注了解规则修改部分的内容以及新规则给比赛带来的新变化。

2.具有较强的个人修养,进行文明欣赏。在现代的竞技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变幻莫测、灵活多变,比赛场面激烈而紧张,因此使比赛的节奏影响着欣赏者的情绪,这就要求欣赏者在观看比赛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明星或球队失利,就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在欣赏体育比赛时,体育欣赏者要具有较强的文化修养,进行文明欣赏。

3.具备正确的体育观。欣赏者在进行体育欣赏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体育观为指导,这样才能清楚地分出在比赛中存在的美与丑。作为一名合格的观赏者对于在比赛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之间出现的故意伤人、对裁判员的辱骂、赛前买通裁判等恶劣行为,欣赏者在看待这样的现象时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因此,体育欣赏者在进行体育欣赏时要具备正确的体育观。

四、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方法

1.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现场观看各种不同的体育比赛。观看比赛不是凑热闹,而是通过观看国内外一些重大比赛,让大学生感受到体育美的同时,也让大学生了解到很多知识。比如运动员在比赛中顽强拼搏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优美的动作等。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对比赛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大学生欣赏水平,使其终身受益。

2.加强和提高体育实践能力。体育欣赏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和比赛。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需要在具体而广泛的实践中习得,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切身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对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效的。

3.了解各项运动的技、战术特点及比赛规则。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完整的技术和战术体系,不同的比赛项目也有不同的规则。其内容包括裁判员的职责、运动员的行为准则等。如果不懂技术和战术,又不懂该项目的比赛规则,那就属于是看热闹,达不到体育欣赏的目的,有时还可能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出现乱叫乱喊、打磕睡、精神不振等现象。体育欣赏者只有在了解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体育欣赏氛围。为了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加强体育的宣传,通过广播、报刊、板报、图片展览、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等对体育比赛进行更全面综合的报道,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激情,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体育欣赏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同时还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让大学生在了解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不但可以使大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还能开拓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文化生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并对改善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和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时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观赏水平[J].当代体育科技,2012,(28).

[2] 郑明远.浅谈高校体育欣赏课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华章,2012,(22).

[3] 刘秋玲.论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与特点[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4] 潘朝晖.论体育欣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7).

[5] 陈标,章亮.浅析体育欣赏[J].贵州体育科技,2003,(4).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欣赏能力 内涵 特点 构成

21世纪,体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精神享受方式中,欣赏体育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由于现代国际体育竞赛活动日益频繁、精彩,再加上现代传播媒介迅猛发展,更多的人愿意利用闲暇时间观看体育比赛,丰富余暇的文化生活,欣赏高水平体育竞赛已经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内容。体育欣赏对于调节人的精神生活,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净化社会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个体自主地追求德行”[1]。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体育欣赏对启发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端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及树立高度的道德责任感等均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1.体育欣赏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一个具有多个维度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也有所不同。心理学将它界定为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哲学将它界定为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体育能力,是指完成体育的主观条件,欣赏能力,是由一个人多方面的知识掌控、文化素养决定的。在体育中,即为能够享受体育之美、领略体育之乐趣、提高体育文化修养的能力,它包括会看比赛、训练、读书、阅读材料,乃至能评价比赛,甚至掌握体育深层次的文化生活内容[2]。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体育欣赏能力的操作进行了定义:在体育这个特定的领域中,个体运用各种有关的基础知识,对体育事物进行欣赏所能表现出来的,并能影响欣赏活动发展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欣赏主体充分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等,其主要目的是让观赏主体在体育观赏活动中,通过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2.体育欣赏能力的特点

2.1后天性

体育欣赏需要视、听感官的积极参与,不强调体能的遗传影响,具有很强的后天塑造性,如果一个人的审美体验多次或是较频繁地发生,那么他感知、分析和评价美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2心理性

体育欣赏的目的是使观赏主体获得美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心里所引起的感动,往往表现为一种心悦神怡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欣赏内容的动态性、不可预知性、期待性和寄托性决定了欣赏者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认知和情感。可见体育欣赏强调心理行为的投入。

2.3差异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具有不同性格爱好和审美修养的审美者,他们的欣赏能力有差异。另一方面,同一审美者处于不同的审美环境和审美心境之中,其欣赏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

3.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

体育欣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要求体育活动的欣赏者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体育的基本常识、体育活动的生理体验等体育素质,还要求体育活动的欣赏者具有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国家、民族、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世界观和体育观,还应有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能力[3]。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可以从体育文化素养、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和体育运动素养三个方面去分析。

3.1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个体社会文化素养中的体育内容。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欣赏能力的一部分,而且是个人社会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体育欣赏活动,而且对个人的思想、生活有积极的影响,对个人的个性养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建立在体育运动素养的基础之上,受体育心理――道德素养的规范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促进体育运动素养和体育心理―道德素养的形成。

3.2体育心理―道德素养

体育心理―道德素养指个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具有获得的心理体验的能力,培养及表达个人情绪的能力,和利用一般社会道德观念、体育道德观念对个人情绪进行调控、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的能力。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对人在欣赏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道德观具有养成、促进、调控、规范作用,既能使个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好恶倾向充分表达出来,积极培养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达到欣赏的目的,又能将自己的言行规范于理智和道德范畴之内。

3.3体育运动素质养

体育运动素养指个体进行体育运动的能力。体育运动素养在体育欣赏能力中具有基础地位,它决定着欣赏的方向(项目和内容)和欣赏能力的大小。一个有一定运动素养的人,在欣赏活动中能很快进入角色,身心融入到运动中,获得较深的身心感受,达到欣赏的目的。没有运动基础的人,实现这一过程要慢得多,体会也少得多。

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的教学中,体育欣赏能力的形成往往是大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和相关体育知识的副产品,学校体育对这一问题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引发了学校体育教育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加强有关体育欣赏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的新途径,将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金生.个人自主性与公民的德性教育[M].教育研究与实践,2001,(1):201-202.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4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Www.133229.CoM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作品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感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当今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既是一种艺术熏陶,也是一种文化沉淀,是文化传递和提高幼儿审美情趣的重要方式,是培育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三大内容(绘画、手工、欣赏)之一,它是绘画、手工教学的一种准备和启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幼儿美术欣赏教学

一、选择和安排适合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内容

根据各种艺术理论的提示,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我们感到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可以按照以下几大块的思路来进行。

1、抽象性的作品。这些抽象画虽然既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但这些由“有意味的形式”所构成的视觉品质,这些形式层面的东西恰恰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对于抽象作品,因为儿童天赋的直觉和敏锐的感受力尚未遭到破坏或损害得较少,他们的起点很可能在成人之上。

2、具相性作品。对这类作品的欣赏不必苛求儿童完全按照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因为儿童对作品的解释必然受到他们已有知识背景的经验的限制。不过儿童在欣赏了抽象画后,在美术表现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质地及其情感表现性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正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写实作品的欣赏上来。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儿童变得对美的事物更敏感了,对人物命运的体察更加细致和富有同情心了,情感体验也更丰富了。

3、介于抽象和具相间的作品。在分别欣赏了抽象、具相的作品之后,还可以考虑为儿童提供一些处于抽象和具相间的作品。乃以“西洋画”欣赏为例,早期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组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等作品,都是可以选择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选择作品的思想不论是抽象、具象还是介于抽象与具向之间,具有较强情感表现性的作品都应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首选。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

1、整体感觉,自由地谈论。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应把儿童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如在米罗《哈里昆狂欢节》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此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表现欲,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要素识别及其形式关系分析。这一步要放手让儿童认真观察,自由讨论,一开始儿童可能会主要仿照于从作品描绘的具体事物,或这些点、线、形、色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在《哈里昆狂欢节》这幅画中,幼儿说出他们看到的具体事物就有“耳朵、眼睛、鱼、小提琴、太阳、梯子、小猫、小羊、豆子、小音符”等很多种。在讨论中孩子们还提到他们看到了“线条”,红、共同、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图形艺术的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儿童把握的。

3、回到整体,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这一步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儿童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取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里既是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

4、创作。儿童对美术欣赏中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艺术创作来获得。这是在幼儿对欣赏的伤口进行心理回忆,并进行讨论、构思的前提下进行的。

5、作品评议。创作之后的评议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整个活动的必要和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另外一种欣赏活动。如:先画完的儿童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或放在展览区中进行展示,并小声地互相谈论和评议;整个创作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小朋友们手背后自由走动,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而不说是最好的)一件介绍给大家。

三、总结教学经验,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1、在生活情境中提升幼儿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

美术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增长美术知识,而是通过环境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我们感到,当幼儿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幼儿才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当幼儿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欣赏相联系时,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

2、在挑战性环境中推动幼儿审美能力发展

幼儿是不成熟的,在不断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寻找幼儿审美感受与表现的起点,创设持续不断的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推动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3、融美术欣赏于幼儿园多主题活动之中

在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始终把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放在第一位,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体验。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三个分主题中,充分展现了幼儿童年的欢乐与幻想。

4、丰富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化。

(1)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中国古诗词来,和画面、音乐、舞蹈、表演等要素一样,在欣赏中相辅相成的多通道展开。如《林中雨滴》的欣赏,除了看、听、闻、想等多感官介入,还可以选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觉杨柳风。”的诗句来对比同步欣赏,就类似于橡树.傍晚与林中雨滴的对比欣赏。

(2)可以开设中国画与西洋画同类题材画的对比欣赏。如:莫奈的《睡莲》与朱耷(山人)的《荷花小鸟》一同赏析,感受纯粹写意与写生印象、水墨情趣与色彩美感对比中的中西艺术异曲同工之妙,有助于拓宽儿童人物画题材的眼界。

美术欣赏追随幼儿关注的热点,融入幼儿的生活情景,也成为他们生活环境的重要一部分。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儿童发展的起点不但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同时也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性情、情感、创造、审美、自信和语言。

我们提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幼儿园应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音乐欣赏;讨论式教学;作品内涵;结合其他学科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发展和丰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音乐的作用已开始深入到各个领域,但在教育领域中它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它以音响、聆听、体验、审美为教学手段,融文学、艺术、历史、自然、心理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让欣赏者从中获得美育的艺术教育形式。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如果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体验感受音乐美的音乐欣赏能力,就谈不上产生情感共鸣,更谈不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了。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欣赏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大学音乐欣赏的内容纵横古今几千年,横贯东西几万里,包含了各个时期的各类音乐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不了解历史,在欣赏音乐时就会出现断层;如果学生不了解文学,就不能正确体会音乐中的意境;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如果学生不了解美术知识,也就不能融会贯通,很好地欣赏音乐;各地的歌曲有其自身特点,如果学生没有地理知识,就不会理解歌曲独特的地理特征,比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作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一门课程,对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政治、哲学、美学、戏剧、影视等学科知识,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会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深刻理解作品内涵

作品的内涵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只有把握住了作品的真正涵义,才能正确地欣赏音乐作品,真正提高欣赏水平。高雅的音乐作品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能够作用于欣赏者的心灵,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作品的内涵,才能最终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内容、特点、思想。另外,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和音乐的“不确定性”,创造性教学就应该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意志力和凝聚力入手,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作品内涵,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三、注重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首先,要开展师生讨论。在师生讨论中,互动交流对一部作品的欣赏,不同的文化层次有不同的理解。由于教师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宽泛的艺术视野,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倾听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其次,课堂上,教师要搭建起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的平台,让他们把他们各自的独特见解表达出来,展开讨论或辩论。由于他们年龄相仿、阅历相通,对同一首作品的鉴赏,很容易产生共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艺术思维得到拓展,增强了他们的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再次,加强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继师生对话、学生对话之后的一种再学习过程,是自我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将他人的审美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融为一体,完善了自我的审美观。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开拓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伟任,王顺通编著.音乐欣赏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王朝霞.学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J]. 中国音乐教育,2003(2).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7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程;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思想感情;文化内涵

目前在中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现行的美术欣赏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中职学生学习的发展需要了,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为落脚点,积极推进美术欣赏课程的更新与发展,从而服务于中职教育的需要,完善学生个人素养及审美能力。

一、目前在中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普遍的中职学校并不重视美术欣赏课程,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找准美术欣赏课程的定位,在这种观念下,美术欣赏课程存在理论化过重、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落后、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等诸多问题。

普遍美术欣赏课程往往忽略了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要情感,过于注重讲解相关的美术技巧及美术知识,在盲目追崇西方美术作品的情况下忽略了对本民族传统美术作品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有效地使用相关的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的设备,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起到欣赏导向的作用。《美术欣赏》课程大纲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即:“通过课上结合美术作品的欣赏评析对美术发展史的了解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普遍中职教育的美术欣赏课程都没有达到《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中所设定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的标准。

二、美术鉴赏课程对于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作为一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的课程,也是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于中职教育的重要科目。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能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更是培养学生树立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高尚的审美观的重要步骤。美术欣赏中最大的三个作用就是“引善”“启真”“怡情”。从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目前中职教育就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型人才,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帮助职业型人才成为综合性人才,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思想文化情操。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在中职教育的背景下正确地建设美术欣赏课程

(一)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的美术欣赏课程的发展要求了,我们必须转变并且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以蒙克的《呐喊》为例,蒙克的《呐喊》以视觉所表现出了扭曲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听觉感受,成为了影响德国表现主义的重要作品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对其流派特点及风格进行讲解,但是我们也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以比较式教学进行美术鉴赏,通过与梵高的《星夜》进行比较,从而对比起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梵高的《星夜》也是以图像符号化的方式去表现力与能量。不同的教学手段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较教学法不仅仅可以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同时也能对所要进行的教学任务提高效率。不仅仅要转变教学方式,从教学手段上我们也要进行改进,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我们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来给学生展示美术作品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加大本民族美术欣赏的课程成分

如上文所说,目前美术欣赏过多的推崇外来美术文化和西方美术作品[2],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美术文化和美术作品。我们应该加大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美术作品的美术欣赏课程成分,从而促使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美术欣赏》大纲里,对于其目的和任务有着这样的阐述:“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我们需要以一个积极的面貌来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及艺术作品。更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抱以温情和敬意。以《簪花仕女图》为例,《簪花仕女图》描绘了一群贵妇赏花游园的场景,我们要透过这个美术作品去探寻画作背后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意味着唐代时期的一种上层社会的主流审美取向,并开始注重“人”的现实化,这也是唐代现实主义人文化开端的代表作。在周P的画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朝代的社会发展及社会面貌,也会使我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使美术欣赏教学更具时效性

如何解释使美术欣赏教学更具时效性这一概念呢;时效性的意思是美术欣赏教学应该跟上时展,因为美术欣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美术发展也不是毫无变化的,所以美术是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美术鉴赏教学也是一样,要使美术欣赏课程不断更新,以新的观点和角度去对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从而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方面的讲解,要向学生渗透美术作品之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及文化内涵,这才是最为关键的。要以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以学生的艺术技巧培养为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美术鉴赏教学的发展。

在中职教育的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注重美术欣赏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突出本民族美术作品欣赏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注重美术欣赏教学的时效性和丰富教学内容等多种方式下对目前美术欣赏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从而切实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于雷涛.“试误”教学法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杨保红,肖琳.浅谈中职院校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5,17:242.

[3]田海林.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应用[J].科技资讯,2014,28:180.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8

从我国教育界发展中的体育教育发展来看,体育欣赏已成为高中阶段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新趋势,体育欣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它打破了以往的“操场体育”和“比赛体育”,将体育从形式化转变为心灵上的,注重对学生体育思维的培养以及体育能力的开发。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是否需要实施体育欣赏作为出发点,进而探索体育欣赏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体育欣赏;高中体育;应用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但是受到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阶段的学生将所有的身心都集中在应对高考上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掘。这种片面性的教学模式阻碍了高中生正常的发育和学习,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将体育欣赏应用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育实施体育欣赏的必要性

体育欣赏具体是指观赏者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欣赏体育运动的这一具体形象过程。高中阶段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受国情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文化课程上,全心地投入到高考中,因此,体育教学在高中阶段被一次次压缩,学校不注重体育教学,因此,也不会将资金过多地投入到体育设施中,因此,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场地、设备不足,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担心过多的体育活动会影响学生最终的高考水平,因此,无限制地压榨体育学习时间,最终会导致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并且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其体育时间基本上被文化课程占用,高中学生根本接触不到体育活动,更谈不上体育欣赏。因此,加强体育欣赏在体育教育中的开展已经十分必要,应用体育欣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其体育审美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从而提高高考准备质量。

二、体育欣赏教育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1.内容上的应用突破

高中阶段的学生不同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涯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欣赏,而且还体现在性别差异上,例如,女生就比较偏向于健美操、休闲体育等节奏感比较强的运动,而男生更加偏爱一些竞技性的球类运动。针对这些差异就需要在进行体育欣赏的时候注重高中生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将健康理论知识教育和体育欣赏教育相结合将体育的健康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让高中生掌握正确的体育动作和技巧,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让高中生加深对体育健身的知识和认识。(2)将实践课教学和体育欣赏教育相结合体育课程与一般文化课程之间存在差异,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实践性十分重要,在教学课程中体育教师通过语言和一些肢体动作的示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体育的动作要领,在与体育器材的实际接触中展开理论欣赏,同时可以借助媒体教学方式来弥补实践课程中的不足,两者的结合有效地提升了体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3)将体育明星与体育欣赏教育相结合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明星都有一种敬仰之情,因此,明星效应在高中阶段的作用是无穷的,很多高中学生会因为喜爱一个体育明星而喜爱上该项运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和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明星效应”,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除其心理负担。

2.教学方式上的突破

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手段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直接讲授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繁重,其在学校中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对于体育学科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实际实践,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媒体渠道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高中学生去了解体育的知识和欣赏魅力,完成体育欣赏教育的目的。(2)间接欣赏方式这种方式的实施同时也可以为学生适当地缓解学习压力,通过一些大型体育比赛的观看以及体育讲解员的解说来间接地接收一些体育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在比赛观赏中提高自身对于体育动作等方面的欣赏。(3)两者的结合在学生观看完有关视频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解说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体育欣赏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是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思维和体育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高中阶段的体育欣赏教育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育工作,需要体育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的创新,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体育教育,最终实现体育欣赏在体育教育中的完美应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作者:杨伟建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中学体育组

参考文献: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9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欣赏作用价值

随着音乐教育应是审美教育最终目的这一观念的深入,音乐欣赏活动日益引起理论界和各级学校的关注,音乐欣赏也正从以前的边缘地位向遵循音乐听觉艺术感知规律的中心地位迈进。本文将详细阐述音乐艺术欣赏的价值、作用,从而进一步论证当今音乐艺术的新观念,即审视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并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的一种艺术活动。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风格流派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创作与演奏演唱,都是为了人们满足对音乐的欣赏目的。如果离开了人们对音乐的欣赏,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如美国音乐家默赛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音乐欣赏的教育作用

就一般人而言,其感受音乐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创造和再现音乐的能力。没有专门学习过作曲的人,创作不出声部众多、布局严谨、优美动听的乐曲;没有接受过演奏演唱训练的人,难以演奏、演唱出技巧性很强的乐曲。但是只要稍加指点,这些人就能对音乐有不同层次的领悟。所以,音乐欣赏是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拥有音乐、参与音乐的主要方式。同时,音乐欣赏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欣赏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扩大他们的音乐眼界,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人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我国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就很重视对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他说:“技术的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进而谈到欣赏的指导,这使得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练而得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音乐的精神来创造自主的生活。”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唱歌及审美情感,不达到这一目标的音乐教育不是理想的教育。”

2.音乐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主体性创造活动

音乐欣赏活动看似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但事实上是一种积极的主体性创造活动。如果将谱曲看作是第一度创作、演奏演唱是第二度创作的话,那么音乐欣赏就可以看作是第三度创作。

从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认为,任何艺术作品的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音乐作品尤其如此,它的意义的实现要靠接受环节使之具体化,即要靠接受者的感觉与知觉经验作品的空白处加以填充。它特别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作品的接受环节,即从过去以作品本身为中心转到以读者的接受为中心。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主体的意识活动,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不断地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投入到所欣赏的客体——音乐作品中,用幻化的意向去充实音乐的内涵。美国哲学家、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听音乐是创作音乐、创造音乐。提供给听者的音响所具有的音乐潜在意义永远是一种人类的诠释,一种由听者完成的诠释。”

正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所以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作用,这正是我们通过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非音乐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3.音乐欣赏有助于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讲授被放在了首位,但随着“审美教育”观念的深入,新课改观点的确定,在“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大环境下,音乐欣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音乐欣赏教育不但对培养受教育者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使受教育者的音高感、节奏感等音乐素养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得到提高,使受教育者所学的音乐演唱、演奏技能和音乐知识得到具体的提示和印证,从而有助于他们音乐技能的学习和发展。例如,开设视唱练耳课,这对于学生听觉能力和识谱能力的训练往往是单一的训练。而欣赏音乐时,是让学生在音乐美的享受中从整体上去感受和体验音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听辨人声的种类,音乐的织体,乐器的音色、种类,音乐主题旋律的线条,调性乐曲的体裁、结构及情感表现等,这有助于从整体上发展受教育者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中千变万化的节奏,无形中强化了受教育者的音乐节奏感、知觉等。受教育者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的对于音高感、调式感的直觉感受,以及对于所欣赏音乐作品主题的哼唱,都非常有利于他们识谱水平的提高。音乐欣赏是音乐演奏、演唱技能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音乐欣赏教育,为受教育者演奏、演唱技能的学习提供了可供参照、模仿的范本。

二、音乐欣赏的价值体现

1.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实现其审美教育的目的

音乐欣赏是人们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并从中获得艺术审美愉悦的过程。音乐欣赏是一种个性创造性活动,因此它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想象能力等。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很多经验丰富、资力较深的音乐老教师都很注重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教育家刘德昌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为一个程序:欣赏——模仿——创造表现——欣赏。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对音乐的入门都是从对音乐的聆听开始的。音乐特级教师孙宝清在谈到音乐欣赏教学时也指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认识是对音乐音响这个客体的欣赏中进行和实现的。欣赏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重要手段。欣赏在音乐课各种课程形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

2.放眼看世界,与世界同发展

重视音乐欣赏课,也将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的接轨。众所周知,德国、美国等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一直就把音乐欣赏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德国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电台、电视、录像、激光唱片等媒体中挑选音乐,把音乐融进个人的生活,使音乐成为个性的表达方法。中小学音乐课不仅仅是发现天才,而更应该是以培养音乐听众为目的。

18世纪的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沿袭唱歌教法,这源于德国宗教音乐生活传统的影响,人们为了唱好圣歌,必须学会读谱,接受唱歌教育。这种以唱歌为主的教法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纪之交,德国发起一场影响欧洲乃至全世界声势浩大的艺术教育运动。1901年在德罗斯顿、1903年在威玛尔和1905年在汉堡分别召开会议。会议内容是艺术教育应以培养感受艺术美这一能力为目的,这把培养人的创造性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自此,音乐欣赏教学开始打破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一统江山的局面。

同时期,美国出现了乐器教学,并随着1914年退役下来的军乐团成员分散到各个学校,铜管乐教学从而发展起来。1930年,美国的心理学界纷纷提出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意义,代表性人物是穆塞尔。他反复强调: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目的……”“音乐欣赏课要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到了上世纪70年代,音乐教育界提出音乐教育要以听觉为中心。例如,1971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指定的教育目的,被界定为“培养具有享受、批评和改造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从此可以说,音乐欣赏在70年代才有了独自的地位。

结语

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紧跟国际潮流,吸收国外优秀先进教学模式、思路和方法,为本土音乐教育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美)默赛尔.音乐欣赏的心理本质.中国音乐,1987(1).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幼儿 体育欣赏能力 培养措施

一、教学中培养

幼儿欣赏体育的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只有根据体育欣赏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主要环节,充分做好准备,教学时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收到较好的教学活动效果。因此,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筛选素材。

体育欣赏绝不能单凭教师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素材,必须注意其思想性、艺术性和可接受性,还要考虑当地传统(如北方是冰雪游戏,南方是水上游戏)、幼儿实际(如上届幼儿多数喜爱玩呼啦圈,而这届幼儿多数喜爱玩皮球)、时间关系(如奥运会期间、世界杯期间等)、教学目的等。素材的选取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1]。

(二)认真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育欣赏教学也不例外。欣赏素材选好后,教师还需明确其意义、任务、特点、内容、要求,以及与其他体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关性。体育欣赏教学有别于一般的体育欣赏,前者是为教学而欣赏,为欣赏而教学,故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引导性,如学习如何拍皮球,我们在欣赏教师拍皮球时,则偏重于教师拍球、传球、接球等动作的运用,同时引导幼儿留意教师的示范动作。为此,备课时我们必须考虑教师示范、幼儿练习等,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应解说、什么时候应重播(在运用录像进行欣赏时),什么地方应暂停让学生思考鉴赏等,才能有备无患。另外,应准备好相应器材,如录像机、录像带、幻灯片、投影仪、照片等。由于目前体育欣赏没有专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事先有目的地收集寻找,留意体育比赛,并积极录制、复制和编制。

(三)解说引导,启发思维。

欣赏时必须让幼儿了解体育术语,领会比赛项目的内容,这是体育欣赏最基本的任务。解说是对体育项目的介绍和说明,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分析,教师备课时应深入钻研、反复欣赏,只有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帮助幼儿理解,并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而且欣赏时要以“看”为主,讲述的目的是帮助“看”,讲述必须配合影像资料,深入浅出,把握好时机,语言宜精练,切忌枯燥唆,以免扰乱幼儿的“看”,绝不能以教师的介绍代替幼儿自己的欣赏,束缚幼儿的丰富想象力。

(四)育“人”重于育“体”。

如果把幼儿比喻成幼儿园生产的产品,教育、体育不合格会出次品、废品,德育不合格则可能出危险品。所以,学校体育不仅要育体,而且要育心。同时,体育明显对幼儿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熏陶作用,通过体育欣赏教学进行思想、意志品德教育往往切合实际,使幼儿感到亲切,能产生显著功效。如在组织幼儿欣赏43届世乒赛的过程中,团体赛中,中国健儿团结拼搏、互相合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维护集体荣誉的精神让学生叹服;单项赛中,运动员顽强、果断、机智、胜不骄、败不馁、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让幼儿赞赏;当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冉冉升起时,更使幼儿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2]。这样进行思想教育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激发幼儿积极模仿、效法的兴趣,远胜于空洞教条的说教。

二、生活中融合

(一)在家长的带领下实时实地观看比赛。

著名哲学家黑尔曾在《美学》一书中说道:“美只能从形象中见出。”体育的美恰恰如此,如篮球运动中跃起扣篮,足球运动中飞身远射、倒挂金钩,百米赛跑中非凡的速度与技巧和一往无前的力量之美等。无不诠释出竞技体育的突破、超越之美。为了培养儿童的欣赏能力家长应明确欣赏的意义与目的,进行一定的解说和引导。家长在准备录像或选择欣赏内容时必须考虑,什么时候应该重播,什么地方应该暂停,引起幼儿的思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幼儿到现场观看比赛,在激烈的气氛中感受体育之美。

(二)亲子活动提高体育欣赏能力。

提高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自己亲自参与。让幼儿在欣赏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让其感知美、欣赏美,最重要的是这种感觉要能转化成体育兴趣,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体育行为,最终升华为终身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幼儿有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能力,将更高水平地欣赏体育艺术。

(三)给幼儿选择权利。

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千差万别。父母在培养孩子体育欣赏兴趣的基础上,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意见,避免把成人意见强加给孩子。可以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帮助孩子了解有关体育文化、规则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简单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动作技术、技能,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欣赏内容,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欣赏积极性。

三、环境中渗透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欣赏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人们有更多时间观看和参与体育活动,NBA、世界杯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体育赛事。培养和提高欣赏者欣赏能力,使之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和新闻媒体的支持。

提高幼儿的体育欣赏水平,离不开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体育局和体育协会的支持,当然更离不开国家新闻媒体的支持。因为新闻媒体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电视、广播、网络等,对体育欣赏的导向起着决定性作用[3]。

(二)营造良好的体育欣赏氛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喜爱欣赏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的人越来越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逐渐递增,上到八十老太,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体育越来越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首选。改革开放30年来全民健身运动深入人心,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公共体育设施早已随处可见。老百姓的健身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祖国的花朵在体育氛围如此浓厚的环境中成长,怎能不对体育欣赏情有独钟呢?从小就耳濡目染,随着时展,我国幼儿的体育欣赏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品和.体育欣赏教育初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11

“我们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就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无论教育界还是整个社会,大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关心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如何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已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国家重点课题,是檀传宝教授在对我国德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以德育美学观为理论基础的实验研究,该研究有可能为提高我国德育的成效起到一定的作用。基于此,记者就“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有关问题与檀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记者:檀教授,“欣赏型德育模式”这一提法令人耳目一新。我想,您是希望通过“欣赏”而不是“灌输”去实施德育。您最初是如何考虑这样一个命题的?为什么要建构一种“欣赏型德育模式”? 檀传宝:首先,为了提升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教育实践中诸多教育异化现象虽然不能完全归结为“趣味”的丢失、没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育,但是我们至少会认同的是,教育中严重的功利主义取向,教育中人和人的意义的遗失等等肯定与超越性的缺乏、必要的趣味、境界等等审美要素的缺乏有关。因此教育“质量化”的应有之义之一应当是教育的审美化。欣赏型德育模式不过是这一审美化抉择在德育实践上的具体构想。如果说过去的德育相对简单,对规范、约束强调较多,那么逐步走向小康水平的社会在教育上是否到了一种不仅强调道德规范的简单授受,而且也开始追求道德教育的自由与个性境界的时候了呢?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实际上是学校德育更高境界的一种设计。 其次,解决实际德育问题与困惑 在一些人看来,道德规范就是人生的绝对真理,道德教育就是要将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交给年轻一代。这种关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理念使得道德教育成为一个纯粹“规训”他人的道德灌输过程。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从来就没有道德上的金科玉律,道德法则是为我所用的工具,道德教育的过程不过是特定个体在教师的关照之下自由选择价值标准的过程。这样两种决然不同的理念造就了两类基本的德育模式,我们可以大体上分别称之为德育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德育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孰优孰劣?很难下绝对的结论。比较起来,似乎是现代德育模式更好,而且现代德育也的确“战胜”了传统德育。从文化的角度言,东方社会与东方德育迄今为止实际上仍然主要偏于“传统”模式,道德教育上的强制与灌输的痕迹十分明显。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在寻找一条“中间路线”——既传统又现代、既绝对又相对、既强调基本价值的引导又不妨害道德学习主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的综合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其实就是希望解决这样一个两难问题。我们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就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 “我个人认为:价值引导只是真实有效的学校德育的条件,而非德育过程发生变革的本质。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道德学习主体在教育工作者创设的特定价值情境中不断主动和自主地改造自己的品德心理图式,不断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 记者:您的解释让我们感到“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都非常重大,那么您能解释一下您的这一教育模式的深层次的教育思考或者假设吗? 檀传宝:就我个人而言,“欣赏型德育模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德育过程是对学习主体道德自主建构的帮助过程。德育过程从实质上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迄今为止,德育界实际上主要信奉的是一种品德“转化”理论,即认为德育过程就是一种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化过程——教师由外而内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念,培养成人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过程。“转化理论”作为一种强调“灌输”的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在思想上的某种强制特征之所以“挥之不去”,其教育思想上的根源即在于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承认儿童具有先天的道德禀赋,德育过程实质上不是由外而内的转化过程,而是由内而外掌握或生成的过程。换言之,道德教育有外表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内发和生成或建构的过程。提倡道德上的“生成”或“建构”理论并不是说转化理论的内涵中没有任何合理性存在,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过程决不可以理解为完全放任的自生自长的过程。“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必须同时提出,以形成德育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这样一个完整的命题。我个人认为:价值引导只是真实有效的学校德育的条件,而非德育过程发生变革的本质。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道德学习主体在教育工作者创设的特定价值情境中不断主动和自主地改造自己的品德心理图式,不断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 记者:您的上述想法的确很有理论深度,也很有意思,涉及到德育过程的一些基本问题。能否阐述一下您的理论对一些基本德育问题的认识。 檀传宝:欣赏性德育模式建立在我的德育美学观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构建的德育模式需要对德育过程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重新解释。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德育课程和德育过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教师是参谋或伙伴 在道德教育的“转化”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教师学生”的单向关系;二是师生关系的居高临下特性。道德教育就是拥有价值真理的成年人在单方面向学生作道德的说教。欣赏型德育模式所希望建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参谋或伙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设置情景,并隐蔽起来(或退居幕后),学生则成为价值判断和建构的主体。这一关系的特质是:第一,“参谋或伙伴”是双向或多向的关系。第二,“参谋或伙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就像在风景区游客之间的关系一样,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共同面对道德智慧风景欣赏和交流欣赏心得的关系。当然,与纯粹的游客不同的是,教师还必须是道德风景的设置者和导游人。如同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之间存在矛盾一样,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存在一种作为普通“游客”和作为“道德风景的设计者和导游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之道就是:当教师完成了风景的设计、导游的任务之后,教师就应当退居幕后,即使再在教育情境中存在,也只能以一种道德人格的风景或普通的游客同伴的身份出现。教师的作用就主要是以自己对道德智慧的欣赏来刺激、启发和带动学生的德育“欣赏”活动。 “欣赏型德育模式所希望建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参谋或伙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设置情景,并隐蔽起来(或退居幕后),学生则成为价值判断和建构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主要是以自己对道德智慧的欣赏来刺激、启发和带动学生的德育“欣赏”活动。” (2)课程:德育情境的审美化 欣赏型德育所希望建构的德育课程模式的特点是情境性与审美化。所谓“情境性”,不是要完全否定道德判断、推理与理论思维等等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情境性”所要求的是道德教育的内容首先应当实现“生活化”。因为只有在生活化了的德育内容中我们才可能发现道德智慧的生动性,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自由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等等,建立真正的道德理性。此外,情境性的课程也为道德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沟通提供了可能,学生很容易将显性课程的学习推进到所有的生活领域,这就在实际上为学生在更广大的时空中进行道德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所谓“审美化”,主要的要求也是两点。第一,道德教育应当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即应当精选道德智慧的成果,充分展示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第二,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应当努力作到形象、生动、审美化。比如,在教材形式上,可以尝试小学教材故事(寓言)化、中学杂志化的形式。又比如,可以适当引进艺术手段作为道德教育的活动形式,等等。 (3)过程: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转化理论”的一个特点是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由外而内的过程,因此,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导”就无论如何也是最根本的东西。而在欣赏型德育理念之中,教师的智慧表现主要在设置情景,并隐蔽起来(或退居幕后),学生则成为“欣赏”的主体。所以欣赏型德育的过程观的第一要求和最根本的要求就是:道德教育应当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为此,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最后,应当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形成欣赏性的评价体系。总之,欣赏型德育的全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一个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 记者:有许多教育方面的理论都很好,但是这些理论太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您的上述想法的确很有理论深度,为了便于大家学习,能否提供欣赏性德育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 檀传宝:我们现在的初步想法是,“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从时间的角度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与发现欣赏的视角 一块石头从一个侧面看非常一般,但换一个侧面则可能是一种审美的存在。同样,道德规则可以以纯粹理性或命令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一种特别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规则正是一种人类生活的智慧,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建立道德规范正是给予其“合目的性”的自由活动所必须的翅膀。这样,道德教育内容的“顽强的疏远性”就会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消解。所以“欣赏”的关键是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建立与发现欣赏道德智慧风景的视角。在道德教育的准备阶段,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这一视角的寻找与建立上。 第二阶段:展现道德智慧与积极人生的美丽 在德育实施过程之中,教师的任务是:一方面,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应当发挥创造性,作到形象、生动、审美化。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应当探索多种形式,延续、强化和巩固审美体验,促使道德审美的结果影响品德结构、改进行为模式。因此,如何创设“展现道德智慧与积极人生的美丽”的教育形式或可欣赏性道德情境是欣赏型德育实施的关键。 第三阶段: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 审美的任务是“立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檀传宝,男,1962生,安徽怀宁人,教育学博士、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伦理学。主要著述有个人专著《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美善相谐的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及相关学术论文百余篇。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3日第4版      

体育欣赏论文范文12

论文摘要: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本文就此给出了艺术欣赏的评价标准,并指出需要我们去努力创造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艺术,借界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转变艺术欣赏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受艺术世界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形势喜人,加大了艺术欣赏内容的幅度,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增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长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艺术欣赏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锋,担负着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的重责,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欣赏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充满种种矛盾的艺术欣赏教学现状,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来改变它,使我们的学校艺术欣赏教育真正短时高效,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艺术欣赏教育观念。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WwW.lw881.com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 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挺有创意”、“你的观点不错”、“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回报的是他们信心百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每一次的美术欣赏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体会美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