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

时间:2022-09-19 12:38:39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范文1

现在的中国教育全民关注。幼小教育也不例外。人们批评现行幼小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试图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借鉴西方的或者是复制古人的,但这也往往招致了人们新的批评。目前的幼小教育包括了语言、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我们在此不对一般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而是对近年来人们大力推广的国学教育和公民教育进行探讨。应该说,无论何种形式与内容的教育,都应当适应当前时展潮流,培养现代公民。

国学目前是一个时尚的语词,像雪花一样漫天飞。到处可以看到国学的标签,如国学班、国学大师、国学学员等。但其实很少有人对于国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果我们主张国学教育的时候,对于国学自身的意义还不明了的话,那么就逃脱不了误入歧途的厄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国学的语义进行简单的分析。

国学一词,简而言之就是国家之学。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如日本有日本学,美国有美国学,欧洲各国也有各国的国学。我们中国人讲国学,不言而喻是指中国学。如果这里的国学就是指中国的学问的话,那么这其中所包括的范围就非常广大了。可以说与中国相关的学问都是国学。不过,人们一般认为,国学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在这样的意义上,国学可称为中国的古典学。但一般的中国古典学的界限也是模糊的。事实上,中国的古典学就是经史子集。这大致相当于中国古典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等。由于经是儒家的经典,因此中国古典学的核心也就是儒学。

其实,中国人一直在学习和研究国学。但人们并没有如同现在这般给自己所研习的学问贴上国学的标签。国学这一语词被广泛运用是在现生的事情。现代以来,人们大力引入西学,主要指西方近代和现代的思想,如民主与科学、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与西学的兴起相对的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文化的衰败。于是,一些人提出了建立国学的口号,希望通过国学的研习,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的国学带有浓厚的与西学对立的色彩。因此,它自身就打上了传统和保守的烙印。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就是西学和国学的争论了。但是长久以来,国学并没有取得主导的地位。这是由于现代的国学继承有余,创新不足,它的基本精神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

国学重建的呼声是近年来的事情。对于国学,政府在推广,学校在呼应,媒体在宣传,民间也在欢呼。国学的研习一下子变成了热潮。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人的信心大增。这导致人们从过去的文化的自卑转向文化的自傲。人们认为,虽然近代百年以来中国不如西方,但现在中国强大了。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重新学习和估价自己的固有文化。其二,改革开放虽然带来了经济奇迹,但没有带来文化奇迹;带来了物质的富有,但没有带来道德的富有。于是人们考虑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动文化建设,通过传统道德的学习推动道德建设。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来说,继承和发扬国学的使命是当然的,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是。对于国学的热情不能替代对于国学的冷静思考。我们必须弄清楚:国学包括了哪些方面?作为中国的古典学,国学不能包罗万象,否则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一般而言,国学主要包括了两个层面。第一,道的层面。它是中国独特的智慧。这就是儒、道、禅所说的真理。儒家是关于社会的智慧,道家是关于自然的智慧,禅宗是关于心灵的智慧。这三者正好构成了生活世界的整体。儒家的经典文本是“四书五经”,道家的经典文本是《老子》、《庄子》,禅宗的经典文本是《坛经》等。第二,术的层面。它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和技术。如琴棋书画、工艺、武术、中医,等等。真正说来,国学作为中国的古典学应该是关于儒、道、禅的智慧的知识学。

当然,对于国学只是划定它的边界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批判和分辨的能力。把国学看成绝对的糟粕或者是绝对的精华都是一种偏激的表现。我们要区分其精华和糟粕,并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于国学继承和发扬,并有所创新。

如果说国学有道有术,其根本是中国的智慧之学的话,那么我们看看现在的幼小国学教育是否是真正的国学教育?

目前的幼小国学教育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三字经》、《弟子规》,还有其他一些传统社会的蒙学读物。这也就是说,人们是在用旧时代的教材教育新时代的儿童。这是否不合时宜,我们姑且不讨论。我们首先检查一下这两部所谓的儿童经文的内容,看它们是否有益于当代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先看《三字经》。其内容虽然涵盖广泛,但大致可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强调教育的关键性;第二部分说明孝悌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介绍日常生活和世界的基本常识;第四部分列举了儒家的基本经典和先秦诸子的著作;第五部分讲述了中国朝代变迁的历史;第六部分凸显学习和实践的意义。《三字经》主要是关于儒家道德和文史知识的说明。

再看《弟子规》。其内容主要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该条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此基础上,《弟子规》分别言述了孝悌、行谨、言信、爱人和学文等。不同于《三字经》,《弟子规》主要给出了一个人作为弟子在家族社会的行为规范。

这两种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否可以代表国学?或者是否可以作为国学的入门的向导?这是大可怀疑的。

第一,国学作为中国的古典学包括了儒家、道家和禅宗三家。但这些蒙学读物基本上只是凸显了儒家,独尊了儒学。这不利于人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古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儒道禅共同形成了人们的精神支柱;在当今世界上,道家和禅宗思想在西方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的思想。

第二,儒学的主要思想是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它们的思想博大和深厚。这些蒙学读物虽然以儒学思想为指导,但却是儒学思想的通俗化,也是儒学思想的变形和扭曲。如孔孟虽然推崇孝悌思想,但并没有如同这些蒙学读物一样将孝悌的行为极端地夸张。

第三,这些蒙学读物的有些知识是陈旧的。由于时代原因,古人对于自然、社会和精神的认识有其限度,与现代知识相比已有较大的距离。如就自然而言,现代的天文、地理已改变了我们对于宇宙和地球的看法;就社会而言,国家已不是君臣社会,而是民主社会;就精神而言,世界文学的童话比起传统的文史知识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

第四,这些蒙学读物所倡导的有些道德是奴性的。由于受儒学的影响,蒙学读物主要是宣传道德,从事教化,其主导观念是忠孝。这就是说,在国家,人作为一个臣民要忠实于君主;在家族,人作为一个弟子要孝悌于父兄。在这种关系中,人始终是被动的,也就是被规定的、被控制的。

根据上述简单分析,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幼小国学教育并非真正的国学教育。它所讲的国学不是真国学,而是伪国学。它不是弘扬国学,而是亵渎国学。因此,幼小国学教育必须改变方向。它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它必须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需要。

那么,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幼小教育?其一,与其所处的时展的步骤相适应。中国现在的儿童不再生活在古代,而是生活在现代;不再生活在宋明的内,而是生活在全球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中国社会从一个传统的家族社会正转型为一个现代的公民社会。因此,中国的儿童不再只是一个家族社会的弟子。而是一个公民社会的公民。在这样的意义上。儿童首先要学习的不是弟子规。而是“公民规”。现在的幼小教育应该强调的是公民教育。其二,与其身心发育的阶段相适应。儿童作为人生开端的时期是天真的、游戏的和想象的时期。人们不要给他们灌输过多的文史知识,也不要让他们接受更多的道德教化。人们要让儿童的身心保持天真、游戏和想象的天性。

什么是公民教育?它是使人成为公民的教育。公民是一个人,但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不是过去所说的臣民,而是自由人。自由人并非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或者是一个主张自由主义的人,而是一个能自己规定自己的人。公民的自由表现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权利是人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义务是人必须做什么和不必须做什么。这实际上就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游戏规则。因此,公民教育就是关于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的教育,关于人知道、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去生存的教育。通过公民教育,人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人。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法律、道德、信仰和文化等。但公民教育的核心始终围绕关于人的教化。这就是说,一切公民教育的知识都是关于人的知识。这些知识要么是关于人本身。要么是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据这点,公民教育的知识就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

公民教育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

第一,个人。公民教育首先要传授关于个人的知识。这包括了个人的身体和心灵的结构和功能,个人生活的基本要素等。在个人的教育中,特别要强调生命教育。这也就是要求人们学习关爱生命,重视死亡。

第二,社会。人不是一个人孤立生活的,而是与他人一起生活的。这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首先生活在家庭,然后进入学校,最后参与工作,并和不同的社会组织打交道。个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关键是遵守游戏规则。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契约和制度等就是各种不同的社会游戏规则。

第三。国家。公民和国家之间构成了政治关系。在此,公民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如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等。此外,公民还有其他权利。但公民权利必须建基于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没有歧视的情况下受到法律保障”是一大主要原则。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还必须承担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宪法义务,基本义务的核心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四,世界。现代公民不仅生活在民族国家内,也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因此,人也是一个世界公民。于是,公民教育还要包括世界地理、历史、文化、政治、法律、宗教等。

国学教育范文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4808

国内刊号:11-2606/G4

邮发代号:82-4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国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国际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格局的急剧变化和国际危机的频繁出现,美国越来越感到在全球化,美国的命运与其他国家的是紧密联系的。美国不能做孤芳自赏的国家,与军事的强大不足以使美国永远处于领先地位,只有与世界其他国家沟通、对话,不断理解别国的与文化,才能使美国得到别国的信任与支持,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共同发展。

一、开展国际教育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需要

美国近些年来与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得到了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0%。美国的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中小型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目前美国就业市场中每6个工作岗位就有1个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美国经济界表明,世界2/3的购买力和95%的消费者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美国学生将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知识是未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21世纪的美国劳动者既要掌握高科技知识,又要具有熟练的国际沟通与理解能力。因此开展国际教育,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是美国教育领域为未来培养合格劳动力的必不可少的一项。

(二)安全保障需要

正如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给美国教育界造成的强烈震撼一样,“9·11事件”的爆发也给美国教育敲响了警钟。美国人认为,价值观的不同和对不同宗教信仰的误解是“9·11事件”的根源,反恐策略必须从军事打击上升到文化与意识的沟通与同化。因此,加强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外国语言的是保证美国国土安全的举措。过去,美国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研究仅局限于大学的专门研究机构,美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很少有国际方面的知识。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美国应该从中小学就进行国际教育。国际教育是双边的,既要理解别国,又要通过与别国的对话、教育文化交流消除别国对美国的误解。除国家安全问题以外,环境问题、艾滋病等问题是不分国界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科研人员的共同合作。

(三)人口构成日益多元化的现实需要

美国人口多元化现象越来越显著,目前纯正的英国白人移民后代只占美国总人口的40%左右,在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越来越多地出现亚洲人、欧洲人、非洲人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美国人来说,对身边不同种族人的理解与尊重是美国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美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世界霸主地位的巩固,美国政治决策内事务与外交事务的界限逐渐模糊。美国的未来是与许多国际政治危机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美国人必须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美国的政治主张以及维护与巩固美国的国际地位。

(四)学生国际知识贫乏的现状所需

2001年6月,美国国家亚洲委员会在美国中小学进行了一项关于学生掌握亚洲知识的调查。调查结论是美国学生对国际知识,特别是亚洲知识严重贫乏。调查报告提供了以下两个数据:25%的高中学生不知道美国与亚洲之间相隔的海洋的名称;80%的高中生不知道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2002年,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对9个国家的学生进行了有关地理知识和当前国际形势知识的调查。美国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位于倒数第二位,83%的学生在地图上找不到阿富汗、以色列等一些国家。国际知识的贫乏使美国政府感到国际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进行国际教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二、国际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要想在21世纪继续立足于国际舞台的领导地位,美国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阅读、和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历史和社会制度,还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理解能力和国际事务的判断与处理能力。国际教育正是以此为目的培养未来的美国公民,具体来说,国际教育有以下几个目的:1)为未来社会培养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宗教、传统和当前国际事务的公民和劳动者;2)为未来社会培养能够抓住国际机遇,迎接国际挑战的商界、政界和其他领域的专家、社会精英和领导者;3)培养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加强与非国家的交流与合作;4)加强美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的交流,以待共同创造世界美好的未来。

中小学的国际教育是指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地区的不同历史、文化和一些国际问题,向学生传授其他国家的语言,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能力,以及对其他国家、其他种族人民的尊重与理解。

三、国际教育的实践

为达到国际教育的目的,美国联邦、州、学区与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探索与尝试。国际教育目前没有独立设置课程,主要是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和在外语、社会、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中渗透进行,如在地理课中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生物课中讨论世界生态系统问题,在美国历史课中讨论移民问题。一些具有国际知识的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中会向学生讲解一些国家历史文化知识,表达国际理解的立场与态度。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国际教育专题,就一些全球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如环境与健康、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依赖关系、各国政治和当前问题等。2003年1月,高盛(Goldman Sachs)基金会表彰了国际教育优秀学校,以下两所学校的国际教育经验值得关注。

(一)约翰·斯坦福国际学校(John Stanford International School,简称JSIS)

约翰·斯坦福国际学校是开展国际教育比较成功的一所学校。该校是一所公立双语小学,成立于 2000年,约有400名学生。学生中41%是白人,29%是西班牙籍后裔,22%是亚洲和环太平洋岛屿国家的人,7%是本土美国人,还有1%是其他种族人。该校开展了双语浸入式教学,要求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开设西班牙语和日语)。外语教师聘请外籍人士,核心课程的讲授以英语和所选外语同时进行。学生们每天一半时间用选修的外语学习数学、科学、异国文化、文学等课程,另一半时间用英语学习阅读、写作、社会学课程,所有课程都渗透国际教育的内容。此外,学校还邀请一个地区家团体到学校向学生讲授世界各民族、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移民学生的英语教学和为移民家长开办夜校进行英语辅导,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及家长了解美国大有帮助。该学校与当地的一些国际商业组织和华盛顿大学建立了伙伴关系,得到了它们在国际教育方面的支持。学生可以了解这些商业组织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可以参观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更直观地了解国际知识和当前的国际动态。最近,该学校与墨西哥的一所小学也建立了联系,学生们通过因特网与墨西哥学生交流,了解墨西哥学生的生活情况,并且积极为他们募捐,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国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育;国学教育;创新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不仅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且还可以对小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要使得国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发挥作用,就要对国学的价值取向确定下来,明确重点教育内容,并在教学上实现创新,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1“国学”的基本涵义

纵观“国学”的基本涵义,其原本是国家学府。“国学”作为一种文化,产生于晚清时期,当时国学的主流文化为儒家哲学,其中所涵盖的学科内容包括文学、史学、哲学以及宗教学,同时还涵盖着伦理学、宗教学以及版本学等等。如果对国学按照思想学派划分,包括儒学、道学、先秦诸子百家等等。其中儒家学说贯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他的思想学派都处于从属地位。与传统的“国学”涵义有所不同,现行的“国学”已经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本质而将传统意义上的“国学”作为研究对象,即国学成为一门“学问”而展开研究[1]。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整个中华文明都被纳入到国学研究范畴,已经不在局限于国学的内在涵义,而是将民间艺术、书法、民族音乐、民族乐器纳入其中,使得国学的内容多元化。

2小学教育阶段实现国学教育的创新有效策略

2.1通过小学生识字教育而渗入道德教育

通过小学生识字教育属于是基础教育,将国学教育内容渗入到国学教育中,有助于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道德教育也就是做人的教育,让学生利用《三字经》识字,小学生学习生字的同时,还通过《三字经》的故事内容对小学生循循善诱,对小学生的言行举止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而且想象力丰富。在给小学生讲《三字经》的时候,所选择的片段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而且易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夏传子,家天下,……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的时候,首先要带领小学生朗读这句话,让下学生读熟,之后对内容进行讲解。此时不需要对小学生的学写生词与予以强调,而是针对这句话的内容向小学生提问:“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夏代会灭亡呢?”有小学生回答,由于君主不够厉害而被打败了。答案虽然比较孩子气,但是也是有道理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夏代的君主不够厉害呢?”此时,就有小学生回答:“君主坏,不被人民所拥护,就会被。”这样的回答近乎成熟,是小学生根据自己所听到的类似的故事内容而想象出来的。“那么,什么样的君主会被人民所爱戴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潜力。为了使小学生的思路正确,教师可以予以适当的引导,最终小学生明确,德才兼备的君王才是被人们所爱戴的,才不会被。采用这种引发小学生思考的方式,可以修正他们的道德观,同时还可以帮助小学生读书识字,记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2.2塑造国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塑造国学校园文化,要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学校的文化内涵以及教育特色充分体现出来,以使得学校的传统教育精神得以彰显。关于国学校园文化的塑造,不仅学校的教师要参与,学校的学生也可以献计献策,让小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塑造自己所喜欢的校园文化氛围,由此而在校园文化塑造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2]。由于校园文化是围绕着国学而展开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这个活动中有意识地接触中国的国学文化,并对国学文化的思想以探索,主观性地将国学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国学文化进行理解,这就使得传统的国学文化实现了现代转向。鉴于中国的国学文化范畴已经从经典著作和代表思想逐渐外化为符号,学校在塑造国学文化氛围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些国学文化符号充分地利用起来。比如,将教学楼的走廊和楼道塑造为文化长廊,将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头像张贴在走廊的墙面上,在头像的下面将其代表性思想介绍出来,这就使看起来生硬的墙面被赋予了生命力。在教室的后墙上可以绘制中国的国画。国画是中国美术中是精髓,这样妆点教室的后墙,可以让教师更具有艺术气息,特别是图文并茂的精彩绘画,让后墙变得赏心悦目,有助于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进行培养。除了静态的国学文化表达之外,还需要在校园中开展相关的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小学生在校园中进行艺术展示比赛,小学生的参赛作品可以是书法、国画、剪纸等等。鼓励小学生参赛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积极地接触国学、认识国学并能够体会国学内涵。小学生在创作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也会对国学思想以探索,不仅可以净化小学生的心灵,而且可以将小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起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拥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几千年来对中国人民的文化价值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的精华,其中蕴含着文化价值观。将国学文化用于小学教育中,就要从时代的角度采用创新教育模式,以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培养。

作者:徐志欣 单位:广东省蕉岭县澳门回归纪念学校

参考文献:

国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国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 国学教育 现状 对策

“当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学时,即要灭亡了”,[1]这并非危言耸听。中华文明能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它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国学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小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国学教育因此备受关注。

一、国学及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

说到国学教育,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国学的概念,即什么是国学。《礼记·学记》上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術有序,国有学。”所谓“国有学”,大概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将“国”与“学”相连并称之语。当时所称的“国学”,实际上是朝廷及诸侯国中的最高学府,和后代的“太学”略为相似,与今天所谈的“国学”名同而实异。近代意义上“国学”的概念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1920年开始兴盛,1982年后复兴至今。但是对于国学的概念始终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邓实写的“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2]这是广义上的国学。狭义上的国学是指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狭义的国学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调查组对某重点大学的八十六名学生进行的随机采访,只有四人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一般人没有读过,也就是只有5%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他们的国学素养如此令人担忧,可以想象我国公众的国学水平整体上是什么程度。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同时是国学教育最能普及的阶段加强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对我国国学教育的开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加强小学生的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对国学的兴趣。小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了解文学艺术、历史名人、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知识,增长了见识,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同时,兴趣是人类的第一老师,学生能够在众多学科类中找到自己的喜好,对国学慢慢产生兴趣,才能在未来生活中继续学习国学。

加强小学生的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从小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又如《三字经》中:“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加强小学生的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又如《弟子规》中虽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封建糟粕,但是全文中心讲为人处世之道,书中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句是对我国几千年人们的处世经验、智慧的总结对于优化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事虽小 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浓缩,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加强小学生的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从小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在计划生育倡导的现代社会,正处于小学阶段的0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个人意识强烈,缺少为他人、为社会考虑的责任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国学教育通过历史人物的介绍,生动事例的教育,让孩子们对民族英雄感到崇拜,偶像效应让孩子效仿民族英雄。从小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这样国家的未来才有人守护,才更有希望。[3]

二、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小学生的国学普及教育蓬勃发展,关注国学的人越来越多,国学教育活动铺天盖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基本都增设了国学课,搞的轰轰烈烈。但同时我们发现,美丽泡沫背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跟风和作秀现象严重。武汉首家童学馆开课,45名四五岁的小朋友头戴冠帽、身穿汉服,让人们见识了“现代私塾”的模样。”小朋友穿对襟束带长袍,拜孔子,背“千字文”,练“吐纳术”……这样的教学形式和超女选秀节目有何区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国学是一门需要潜心研究的学问,普及国学,就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上,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哗众取宠。学校要弘扬国学,就应该将学生引向深层的思考和高尚的境界,让国学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药膳”。

地区发展不均衡。针对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国学在小学的普及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其中部分学校特别是城市重点实验小学,能够充分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将国学教育当作日常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邀请专门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来校做讲座;而另一些学校,如乡镇和农村里的小学,学生连正常的教育资源都有限,所以国学教育在这些地区开展得不够理想,有的学校就没有任何关于国学教育的安排。

学习方式枯燥乏味,一古到底。国学教育的形式包括经典诵读、传统戏剧观赏、民族器乐的欣赏、中华武术表演的观赏、传统节日或民俗等知识的传授、讲述有关历史文化、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等的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但是目前现在我国大部分小学进行国学教育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中华经典诵读。由于古今汉语的差异和小学生知识储备的有限,学生对古诗语言表现形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难以理解。填鸭式的背诵让学生负担沉重,丧失对国学的学习兴趣,导致国学课流于形式。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学习国学经典也要跟上时代节奏,要让孩子们真心理解和喜欢上国学,而不必用浮躁的形式让国学和孩子们越来越远。”

缺乏精通国学的教师资源。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小学国学教育蓬勃开展,很多小学都设立了专门的国学课,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国学。当今社会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人数不多,而且为数不多的人又都在高校,所以大部分小学的国学老师只能由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兼职担任。国学启蒙中存在很多封建糟粕遗留下来思想观念,教师必须一分为二,科学的的讲授,可是从事小学国学教育的教师并非专业人士,对国学知识了解的并不深,无法将国学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这给小学生日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埋下了一颗炸弹。同时据调查,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国学教育能力最主要方式就是自学,缺乏专业训练的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速度可想而知。所以现如今小学教师国学素养总体上偏低,成为制约国学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4]

缺乏适合孩子的专业国学教材。据调查报告显示,开设国学课程的学校所用来进行国学教育的教材,没有学校有专门为孩子编制的国学教材,几乎全部都找某个临时教材充当。一些校长和教师说道,学校的国学教材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采购。有的学校只能使用打印讲义。仅凭打印的讲义理解国学经典对刚步入学校的小朋友还是有困难的,要想加强小学的国学教育,增进小学的国学教育课程意识,满足小学国学教师的教学需求,开发针对小学生自身特点国学教育的教材,是一件很重要、也很急迫的事情。

家庭教育在国学普及中的缺位。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同时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据调查,众多家长对“国学”一词的涵义一知半解,对国学教育的内容不清不楚,对于国学教育的形式也不完全知晓。更多的家长只是跟风凑热闹的心理,将自己的孩子推向国学教育,而自己却日以继日的坐在麻将桌前。学生在学校接受国学知识,殊不知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孩子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多么重要。[5]

小学生国学教育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首先是功利思想严重。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中小学校追求名利的思想非常严重。对学校而言,为了升学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为分数服务。在考试中分值比重较大的学科就受到重视,反之,那些分值很低的知识就受到冷落。对于学生而言,在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下,为了考进好的学校而一味追求高分。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就努力学习,无关的就只能放到一边。由于国学知识在考试中并不占主要地位,所以自然受到社会的轻视。

其次是历史的原因。自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两次文化批判,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流失。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家纲常伦理发动了猛烈的冲击和批判,对中国民主的科学的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但在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出现了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形式主义缺点。在否定“国学”糟粕时,将其精华也一并否定,特别一直有一股全盘否定自己祖宗、否定中华文化的风气深入全民。1966—1976 年的“”十年的所谓“破四旧”、“批孔”,则是极左思潮全盘否定和摧毁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严重罪行。

三、小学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学不被学校和家长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学在考试中占的分值很低,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国学教育要想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之下,学生只能一切向分数看齐。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从教育体制入手,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对国学教育的内容进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处理首先是一个继承与扬弃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国学启蒙中有很多反科学和封建糟粕的东西,必须进行科学地分析,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产物,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扭曲下产生过很大的负面作用,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人平等”的理念相悖;《弟子规》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所宣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的庸俗论调;《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所渗透的歧视妇女的言论,在我们的国学教育中都必须进行批判。如果对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动的毒素不进行正确的处理,我们的国学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一个极端,就会误入歧途。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强政策扶持和财力投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抱着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国学的历史和现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编写专门教材,对国学教育的师资进行专门的培训,为国学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国学教育的主要场所,各级学校应制定持久稳定的相关政策,将国学教育活动优先纳入到日常的校本教学中来。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国学教育中的投入及效果与其业绩考评相连。[6]这样才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保证国学教育持久有效的开展。

运用现代媒体,使生涩难懂的国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国学因为以我国传统的学术作为依托,因而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涩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Flash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借此培养孩子国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国学学习效果。

创新国学学习形式。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并没有太多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对小学生开展国学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创新国学学习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国学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国学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国学精髓。那样,大人看成是负担的东西,因为孩子乐学,就成了快乐的“负担”。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注重整体教育氛围营造。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重视国学的氛围。此外,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国学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国学的滋养和熏陶。

无论我们抱有怎样的质疑,国学已经进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之中,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下面,我们是否真正考虑过这样一些问题:在实施国学教育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考虑过孩子兴趣? 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需要以怎样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学能否真正进入小学课堂,让所有受国学教育的孩子从内心接受国学、喜爱国学、受到熏陶,这些更应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是2010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关注小学生国学教育——以南京地区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张仲涛 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注释]

[1]张善文:《国学述要讲稿》

[2]邓实:《国学讲习记》,1906.

[3]廖柏灵:《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科研论坛》,2008,(12).

[4]王素贞:《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石家庄市小学国学教育为例》,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

[5]南怀瑾:《中国教育的基础是家庭》,《基础教育》,2007,(6).

国学教育范文7

【关键词】 小学;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现代人更深切地了解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国学的精髓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包含着最基本、最浅显的自我修养的道理和方法。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提倡,理应从我国少年儿童的早期教育开始就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学”对小学而言,是对祖国传统历史文化及语言文字的适度而专项把握。它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坚持优秀传统和爱国主义。下面是我对小学“国学”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国学教育理念的提出

1、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需要

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学生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发现学生越是即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整体素质、个人涵养越是不尽如人意,一些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短视近利的行为造成了许多学生缺少健康心理和良好涵养,心境浮躁,性格极端的现状屡见不鲜。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老师责怪学生难管理。如何打破德育工作这一僵局,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德育渗透,培养他们淳厚天性、良好品行,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具有极大教育能量的国学典籍。

2、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对“国学教育”的理解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盛于二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可以看成是现代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严格意义上讲,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国学”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中国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与学术被称为国学,其外延还包括中医、戏剧、书画、古乐、民俗礼仪等多种表现形式。国学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民族智慧的集中表现,民族文化根源之所在。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犹如颗颗浩瀚宇宙中的璀璨星辰,闪烁迷人光芒,滋养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国学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

我们实施国学经典教育,即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选取以儒家优秀思想典籍为主干,其他学派典籍为补充的包括哲学、史学、文学等多方面经典内容,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的教育活动。

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

学校要进行国学教育,就必须要有国学课程。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范围从逻辑上既包括校定课程,也包括国家或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还在较大程度上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现在国家还没有在小学阶段把国学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之内,但是国家允许学校进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校本课程。所以,小学要施行国学教育,就必须以学校为本进行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1、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把握国家和地方政策。国家和地方的国学策略和课题研究为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出了总体的方向。小学应该在教育系统宏观的指导下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基本走向进行课程开发。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参与化。在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树立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观念。教师组织领导国学教学,对教学现有的教材和学生情况最为了解,在开发国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推动同伴合作交流使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成为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民主化。在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学校国学课程的领导层、课程教学专家、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营造民主开放的资源开发环境,使得学校能开发出更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国学课程。

2、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本指的是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教育行为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必须尊重小学生的特点。开设国学课程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在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层次差异。国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国学中的经典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治家格言》、《四书》、《老子》、《庄子》、《易经》等等。校本课程的内容要符合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而且这些作品在难易程度和深度上要适度,在编排课程内容时要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由易入难,难易结合并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成长阶段,校本课程的内容要新颖并能够增加小学生对国学的感悟和兴趣。小学生天动,所以国学课程要把历史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领悟能力。小学生思维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学课程内容编排要适当。

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长远发展原则。开设国学课程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华文化学术的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国学知识全部融会贯通,学校设置的课程要让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光考虑知识严密,也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思维等人文品格,不能把教材变成学生填鸭式说教。国学教材选择的标准之一是要突出人文性、审美性,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来考虑。国学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着兼顾文化教育的传统。国学教材,应有浓厚的文化、尤其是人文文化气息。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选文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内涵,要求选择的教材要思想深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教材中文章篇目的选择、体裁、体例的安排,要突出时代性。在内容上合理编排,不同文章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不同方面,这将更有利于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国学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靠一个人,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完成的。编写出的校本课程还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检验,所以,学校应重视学校开发的国学课程,对课程教授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校本课程适当的修改以使该课程设置能达到学校开设国学课程的目的,使以学校为本的课程能够保持持久价值。

(三)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开发校本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丰富校本课程的内涵。在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采取老师讲解和同学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我国的国学古文学内容偏多,那么在课程内容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图片等内容,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增强学生们的理解。也可以在校园内设立标语条幅或雕塑等用隐性文化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记忆和受到熏陶。国学教学还可以和政治理论课或语文等交叉学科紧密结合。国学课程的内容的学习并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进行中心主题式的校本课程实施,如学校如果靠近山林,可以对学生进行田园感悟教育、自然和谐教育等;学校可以利用特殊的节日进行国学宣传教育;学校可以用国学内容进行知识竞赛、征文、文体活动等。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程资源实施。网络资源的快洁便利可以使学生对国学内容的选择更加灵活方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利用网络还可以把学校的国学特色经验介绍给其他地区和学校,并能从其他地区和学校得到反馈意见和经验,实现资源互联共享。

国学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在小学中开展国学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学校和社会认识到这一点,让国学从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不断探索小学国学教育经验,中国的国学教育才能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国学入门丛书・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国学教育范文8

在 德国,早教班其实是亲子班,孩子的任务是玩,母亲(有时也有父亲,但我从没有看到过爷爷奶奶)才是受教育的主体。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适合自己班里孩子的游戏娱乐活动,并让孩子们参与其中。然后老师一边观察孩子,一边引导家长们观察孩子,而大一点的孩子的活动很多都是家长们共同参与的。

德国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父母辅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干预、破坏孩子成长。

要做到不干预、不破坏孩子成长,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我儿子9个月时,在幼儿园上空间游戏课。一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半人高的三角梯,不做任何说明,孩子们谁发现了它,谁感兴趣谁就去爬。我儿子二话没说就爬到了最高处。我当时很紧张,怕他摔下来。老师示意我不要靠近,她蹲在梯子下会接住孩子,我要做的只是静静等待。终于,儿子一步步非常缓慢地倒退着从梯子上下来了。这时老师才跟我解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空间感形成的时期,如果我当时在他附近,他上到高处感到害怕,就很可能伸手往我怀里扑,那么我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抱住他,他就会认为这个高度也是安全的。其后果是:一、他错过了第一次探索如何自己从高处下来的机会;二、他一旦默认了在一定高度是安全的,会导致他以后在爬高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的孩子甚至会不计后果地直接从高处跳下来。

家长不仅要做到不干预、不破坏孩子成长,还要辅助孩子成长。德国是个很重视运动的国家,但老师们大多排斥三轮自行车,他们认为三轮车既不能培养平衡能力,在拐弯时又很危险。两岁左右的孩子就学习骑平衡车:两轮小自行车除去两个脚蹬子就是平衡车了,孩子坐在座上,手扶稳把手,两只脚在地上走。很快,孩子就会越走越快,车轮飞转起来,孩子的脚就不由自主地离开地面以减少摩擦,这时候他的平衡感也就找到了。此后,你只要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你的宝宝不断创造新玩法、新花样,并且越骑越快的身姿就可以了。静静地看他玩一年,个子高了,车子小了,买辆小自行车,一天都不用扶,他就会骑了。因为骑自行车要求的平衡感,他已经扎扎实实练了一年了。

在德国,幼儿园是混龄编班的,孩子们去教堂、上安全教育课和保护牙齿课等是一起的,其他时间大多各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画画、看书、爬树屋、挖沙子等,但他们并非不学习。

老师会在一段时间内设定一个主题。比如生命主题,有的幼儿园门厅里放个大鱼缸,里面是青蛙卵,小朋友们每天进教室前可以观察卵是如何一点点变成小蝌蚪、小青蛙的。有的幼儿园会放一个透明的孵蛋器,孩子们透过玻璃罩观察小鸡破壳而出的过程。

幼儿园要担负起孩子们学习能力培养的重任。纯书本知识的灌输被认为是破坏孩子创造力的,但是潜能培养是必须的。一个孩子如果有旺盛的求知欲,又有比较强的记忆能力和专注力,就说明具备了学习能力。因此,幼儿园老师会和孩子轮流玩记忆卡片游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专注力;和孩子们玩印第安石子游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们花几个月的时间织出一块布,培养其持之以恒的能力,等等。

国学教育范文9

2014年3月11日,美国好莱坞纪录片《真相》在洛杉矶首映,再次证实了属于中国。

菲律宾、越南也时常挑战中国领土。基于这种情况,我来谈一下地理教学中的国土教育问题。我国强调学校教育应着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学校的地理课教学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课堂。地理教学中有许多方面都应该涉及到爱国主义的内容,由于国家领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国家领土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地理课中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地理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自己国家的领土教育。

目前我国的中学地理课本涉及到中国领土的内容相对较少、较零散,学生学后很难对中国领土有个较清晰、较系统的认识。以全国统编中学地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有关我国的领土内容,地理教材介绍过于零散简略,只介绍我国陆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却忽视了空域特别是水域的介绍。香港回归祖国,学生们常常能接触到有关国家领土问题。如香港回归,人民进驻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领陆、领水(领海)和领空同时行使”。这里就牵涉到一些最基本的领土概念。现在,国内可能人人皆知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这不能不归功于地理教学。但应明确指出960万平方千米仅仅只是中国的“领陆”部分,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在内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所有属于中国的岛屿。地理教学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领土的内容,以便让学生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领土的概念。如:

“领土”指一个国家管辖下的区域,包括领陆(陆地)、领水(水域及其底土)和领空(领陆和领水上空)等。

“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内水指国家领陆内以及领海基线(沿海国划定其领海外部界限的起算线)向陆一面的水域,指河流、湖泊、内海、封闭性海湾和港口等泊船处。领海指邻接一国陆地及其内水并处于该国下的一定宽度的水域。

“领空”指隶属于国家的领陆和领水上空,一般指领陆和领水上面的大气空间。由于海洋面积占地表的71%,加上海洋所具有的无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巨大的开发前景,各个国家都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海洋,海洋已成了各国竞争和争夺的焦点。1982年12月10日,100多个国家首脑会集牙买加的蒙特利贝市,在联合国起草的《联合国海洋公约》上签字,1993年经60多个国家批准,该公约正式生效,从此《联合国海洋公约》就成了世界海洋领域第一部国际法典。《联合国海洋公约》把世界海洋划分为国际管辖海域和国家管辖海域。

国际管辖海域包括:

1.公海;

2.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3.国际海底区域。

国家管辖海域包括:

1.内海,包括封闭性海湾、宽度不超过25海里领陆内的海峡、港口等;

2.领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

3.领海毗连区,领海以外不超过12海里的海域;

4.专属经济区,领海以外不超过领海基线200海里的海域;

5.大陆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的全部延伸部分,最大不超过350海里,若不到200海里可以扩展至200海里。

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一个四面环水在海水高潮时能高于水面的自然小岛,只要它可以维持人类居住或本岛的经济生活,就可以同领陆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即使这个岛礁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经济生活,尽管它不能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但是也可划出自己的领海和毗连区。这样,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岛礁,也可获得15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新加坡)面积的领海,4600多平方千米的毗连区,或者还可获得4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浙江省的4倍)面积的专属经济区。正因如此,海洋公约正式生效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日本在《联合国海洋公约》正式签订之初,即在教科书上将其国土面积由37万平方千米,说成400万平方千米。1987年1月起,日本耗资300亿日元(约2.2亿美元)用三年时间对其最南端的一个小岛―――冲之鸟岛(冲鸟岛)进行加固。该珊瑚环礁在琉球群岛以南,离东京1700千米,东西宽约5千米,南北长约1.7千米,由于海水侵蚀,该岛露出水面的岩礁正逐年缩小降低,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日本对冲鸟岛的加固,既为了试图得到这43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也是在“日本1000海里生命线”的西南航线上试图立下一个永久性据点。这些都足见日本政府的用心良苦。近年来日本一些极右分子一直觊觎并试图霸占我国神圣领土列岛,正是出于此种狼子野心,这当然要受到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坚决反对。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浅海大陆架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有大小岛屿6500多个。这片广阔的海洋水域已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0年以来,国务院批准了13处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992年2月2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联合国海洋公约》,2012年设立了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2013年11月中国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国学教育范文10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丰厚,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多元化文化的凝聚地,充分延续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美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直到现在,我国的古典文化仍然是现代课程教材的重要内容,实现了国学与现代教育的完美融合。为了探讨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本文以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的成人教育为例进行分析。关键词:国学教育;现代教育;结合国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产物,是文化的重要积淀,是支撑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学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性问题,为了实现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的传承,应将国学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国学教育概述

国学教育就是利用中国的古典文学典籍来开展教育工作,将其应用到文学经典著作中的价值性观点教育之中,提升人们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素养,充分显示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观点与社会价值观。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包含了医药、戏剧、书画和八卦星相等内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甚广。我国重视文化的发展,素有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赞誉,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尊重历史,传承文化,是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正确认识国学教育、重视国学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2.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该种教育模式是采用远程开放式的方式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是相对的,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涉及的国学教育内容不多,未设置专门的国学课程,对国学的认知不到位,导致国学易被忽视。且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网络媒体等的使用,导致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心理发生转变,若想提升成人教育水平,让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将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保证。

3.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1)提高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国学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象征着中国文化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且文化知识沿用至今。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模式采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网络信号传输开展远程教学,是现代化的代表。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丰富社会阅历,应从思想和意识上更加重视国学教育,要认识到国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无法摒弃的。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扬与传承国学教育,意识到国学教育的存在价值,了解国学教育所具备的优势和内涵。(2)开设独立的国学教育课程。为了加强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应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下开设独立的国学课程,专注于开展国学教学,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成人教育的质量。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网络远程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典型形式,切记不应仅仅为了追赶时代潮流而忽视教育开展的初衷,时刻秉持着以教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中开设国学教育课程是重要之选。课程中,应广泛涉猎不同的经典著作,不仅仅是传统的死记硬背,而是旨在在学习经典国学文章的过程中,从中领略积极的观点和理论,将学术性作为重要突破点,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实际、合适的情境开展目标性教学。(3)传承国学思想,注重教育灌输。仁、义、礼、智、信是由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可逐字地讲述给受教育者,让其领会其中深刻含义。为了实现对国学思想的传承,应注重现代教育中融入国学教育,在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国学教学,融入国学观点,使受教育者记住、尊重国学,国学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是现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综上所述,国学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家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为尊重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加强国学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在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中实现国学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应寻找二者的共同点,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可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实现对古典文学的深度解读,借鉴国学中的理论观点,将其应用到现代教育教学中,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思涛.利用现代通讯传播手段加强大学生国学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2]范媛媛,桑英军.在高校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手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

作者:关玉红 单位: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

国学教育范文11

精品源自物理科

同志指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应该说这三者都是主要的,相辅相成的,但爱国主义归根到底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中。今天,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对世界、面对祖国,面对二十一世纪,如果从小以爱国行为严格要求学生,长大后就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为祖国作出奉献。

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在加强教育,激感,引导行为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的、具体的“小题”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主义”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学核应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组织的专题教育,将这一专题教育分解到每月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中去贯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班队去抓。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发掘各科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最后是利用读书、影视、歌曲、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他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前几年,我校通过这三种教育途径,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拍摄了“在孩子的心田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的录像,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理想教育的起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将来成才的精神动力。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基地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当前加强“两史一情”教育,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通过“系列教育”达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果,将“系列教育”的成果融会贯通,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领袖事例”教育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个侧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让领袖们走过的革命征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开展牢记领袖的教导的活动。通过“英雄事例”教育可以用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雷锋、学赖宁、学英雄”的活动中,学校曾经组织了扶贫活动(与革命老区的一些班级组成姐妹班级),为学校的孤儿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为开刀动手术的小伙伴募捐,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工厂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学校还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素材进行教育,即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特别近几年来,我校开展“学陶师陶”活动,开辟了“行知园”,向学生宣传陶行知先生光辉的一生,以陶行知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当陶行知先生儿子陶诚教授从哈尔滨远道来校视察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的歌声响彻整个校园,学生这种真挚的爱国之心,爱国之情,使陶诚教授深受感动。通过强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几年来,我校大队部先后获得了“省红旗大队”、“十帮一扶贫先进大队”等光荣称号。

由此可见,抓住

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又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地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人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抓好春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坚持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台、班队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抗洪救灾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如最近开展的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

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小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从小就能知国之情,并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坚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必能取得成效。多年来,我校就遵循这一规律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学校连续10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最近又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

国学教育范文12

1以儿童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

1998年-1999年英国教育改革议案中对学校课程和评定当局指出:要使5岁儿童在人格和智力上获得全面的发展。英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分为婴儿教育目标和幼儿教育目标。婴儿教育目标主要是体现在为幼儿提供发挥他们最大潜能的环境,促进每个婴儿的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在身体、智力、语言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2000年,英国教育部、劳工部以及课程资格管理局联合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客车指南》强调要促进儿童听、说、注意力、学习持久性、与他人合作以及早期交往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2005年,英国政府规定0-5岁为早期奠基阶段,强调通过各领域的学习,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2007年,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向议会提交了《儿童计划、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以下简称《儿童计划》)的根本目标是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适宜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和成长的国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材料、经验,鼓励儿童探索、想象、创造和表现,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2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英国学前教育机构形式多样,主要有幼儿学校(班)、日托中心、联合托儿中心、家庭保育、学前游戏小组和父母婴儿小组六种形式,此外还有社区中心婴儿室、亲子小组等计时性为主的学前教育机构。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由不同的部门举办和管理,近几年来,不同部门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配合。1995年国家推行“幼儿凭证计划”,对4岁儿童发放教育券,实行1年的免费正规学前教育,目的是保证幼儿能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1997年大面积推广“幼儿凭证计划”,家长自由选择学前教育机构,推动了学前教育机构改革发展,提高了学前教育质量。幼儿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机构类型日益多元化是目前英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有较高的幼儿入园率。英国政府在1999年8月宣布成立独立于教育与技能部的非部级单位———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国统一标准的幼儿机构服务质量规范以及注册和督导检查工作等,形成了第三方监督机制。[1]772007年6月,英国政府把原来的教育技能部拆分为两个部门———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创新、大学与技能部。儿童、家庭与学校部全面负责儿童及青少年的工作,主要涉及儿童及青少年工作的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以避免因为部门之间沟通不畅而导致儿童及青少年的利益被漠视,从而确保年轻一代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接受良好的教育。[1]76-77

3为儿童提供发展机会的教育策略

在2007年的《儿童计划》中指出所有儿童都具有成功的潜能,应该努力提供各种条件保证儿童潜能的发挥,儿童应该尽情地享受他们的童年。3年内为地方教育当局提供2250万英镑的资助,用于修缮3500个游乐场,提供9000万英镑的资助用来提供残疾儿童的服务设施,使儿童能冒必要的风险,保障儿童的人身安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儿童看作是有个别差异的独特个体,竭力为每个儿童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在英国的幼儿教育机构中,无论家长的国际、种族、肤色和母语如何,都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家庭,体现全纳的教育理念。早期教育所秉承的理念之一即“一个独一无二的儿童”,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有能力的早期学习者,强调全纳的教学活动。[1]79

4优化学前教育的保教人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提出以学校为中心培训初任教师的计划,允许学校为师范生颁发合格的教师证书。[1]901999年,英国正式提出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要求首次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都必须完成相当于一年的入职培训并且在入职培训中要接受3次的正式评估。2003年又推出了“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英国鼓励保教人员参加幼教短期培训班,参加各种学前教育会议、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专家到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指导;组织保教人员外出学习和参观以提高保教人员的实际教育能力。在2007年的《儿童计划》中,早期教育3年投入1.17亿英镑,以提高幼教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促进研究生基金的设计与实施,到2015年,每个幼教机构都由研究生作为领导,落后地区的幼教机构至少应有两名研究生。[2]此外,英国还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明确幼儿教师的任用标准,幼儿教育领域的工作者都必须持证上岗。2007年9月,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司颁布实施《新标准和要求》,提出新的规范和要求,关注和支持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2008年8月,英国建立了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幼儿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场所。

5重视指导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1999年颁布,2000年9月在全国推广的“确保开端”计划强调帮助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该计划面向所有家庭的所有儿童,政府雇佣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者开展为家庭提供的家庭访问、帮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分享儿童保育和教育经验、提供初步社区健康服务和提供特殊需要支持的多种服务项目。2000年英国政府了《儿童保育十年战略》,计划到2010年每一个社区都建立一个“SureStart儿童中心”提供整合的幼儿教育、保育和家庭服务活动。英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例如:联系卡、创设父母屋、举办家庭讲座等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在2007年的《儿童计划》中,提出了“卓越和平等”,具体指的是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保证平等顺畅的交流,加强学前和小学之间的课程联系,在保障课程基础的前提下,加强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尤其是特殊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