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原生态

原生态

时间:2022-12-19 11:44:08

原生态

原生态范文1

一、什么是原生态唱法

以前声乐界公认在我国具有三种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但在2004年8月山西左权举行“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以后,专家发现许多民歌不经过任何雕琢、包装和美化,他们如自然界原始状态的东西清新自然,歌声美如天籁之音。这使专家们引进了“原生态”这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自然科学上的原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则是由本民族环境下的老百姓在生活与劳动中自然生活的一种表达。他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唱着具有本民族风格的歌,由本民族独特的乐器伴奏。那什么是原生态唱法呢?它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学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长处)的一种说法,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未经过专业训练、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因此命名为原生态唱法。

二、原生态唱法的科学性

当代一些学科如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一种唱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不能完全用美声唱法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每种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用某种唱法去改造其他唱法,无异于用某种文化去取代另外一种文化。就拿美声唱法的审美原则来说,也是随着地域、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十七、十八世纪是“美声学派的黄金时代”,有人问著名的歌剧作家罗西尼,演唱歌剧需要什么条件,他回答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这就是美声学派黄金时代的声乐美学原则——唯声论。到了十九、二十世纪,歌剧更加要求演唱必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也是进步的表现。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歌剧在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不同国家的演唱方法和审美原则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亦是如此。

原生态民歌手们演唱的民歌,声音甜美、淳朴、高亢、音域宽广。他们的声音虽然没有经过音乐院校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我们所要的那种圆润、低喉器的混声,但事实证明他们这种唱法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优美的,并被大家所接受。各个民族的原生态歌手们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发声技巧、发声理论。如蒙古长调的唱法,它有着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艺术不同的要素和结构,蒙古长调有着悠扬的旋律、繁复的波折音和内在节律。演唱时,常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高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过程。它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蒙古的呼麦更是奇特,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的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声,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般的高音声部。再如,侗族大歌,它是“众低独高”的音乐演唱形式,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这种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民间所罕见的。还有藏族民歌“振谷”的唱法、青海的“花儿”、新疆的地区“木卡姆”等等,这些都是民族声乐的奇葩。原生态唱法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有本文化背景下的声乐审美原则、自己的声乐发声方法和技巧等。只是还没有上升到理论上的著书立说,我们回头看看,意大利美声唱法在开始也没有现存的理论,当时主要是靠言传身教,随着许多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及歌剧演唱家的不断诞生,声乐教学方法渐渐成熟,声乐论著才不断出现,使美声唱法理论化。所以说原生态唱法不是没有科学性,只是有待我们更进一步挖掘、提升及理论化。

三、原生态唱法的多元性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拥有每个民族语言、风俗、服装等文化背景,他们都拥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和歌唱风格。原生态唱法的多元性表现在:歌曲风格的多样性、演唱风格的多样性。

在这片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大地上,从能歌善舞的新疆维吾尔族到“歌舞之乡”的云南,保存了世界罕见的绚丽多姿多彩的原汁原味的众多的民族声乐作品。比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情歌等。其中劳动号子是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呼喊,根据劳动创造出来的音调,统一劳动,指挥劳动,并起着解决疲劳调节情绪的作用,有打夯、捕鱼、拉纤、插秧、装卸车等形式。山歌,其语言韵调有明显特点,地方色彩较浓,如陕西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蒙古族的长调牧歌等。小调,产生于城镇,反映城镇的生活的曲调,如卖货郎、锯大缸等。情歌,结构较大,内容复杂,包括很多乐段的东西,叙事曲,如侗族大歌、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长歌等。这些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优美、质朴,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原生态声乐作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原生态演唱风格的多样性与发声方法的多样性,什么样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演唱风格,使声乐作品和演唱风格相吻合与统一。演唱风格的多样性,是指每种形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唱法和表演风格。我国民间唱法流派很多,色彩丰富,充满个性魅力。北方的民歌高亢嘹亮,南方的民歌委婉、细腻,陕北地区的民歌粗犷嘹亮。在演唱原生态歌曲时,一定根据地方语言、歌曲风格和内容去演唱。

四、原生态唱法的时代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大转型,人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在快速衍变,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应与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人民需求相结合,我们要提倡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不同唱法的创新,原生态唱法也一样。比如,保加利亚的女声重唱,她们就是来自农村,采用乡村歌手自然、纯真的唱法,采用民间乐器伴奏,保加利亚的民族音乐家十分珍视这种民间音乐的精神和不可多得的特征,对它进行精心的保护和艺术加工,并将其升华提高。她们那神奇、美妙的音色和歌唱中清新、独特的韵味是如此迷人,堪称“声乐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可以让我们借鉴怎样对待民族音乐的态度,我们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背景下的多元“原生态唱法”,我们一定要加以珍视和保护,同时,对原生态唱法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得到生存与发展。

五、原生态唱法的艺术性

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大的即兴性,歌词结构短小,通俗易懂。音乐语言凝练,往往是极为简单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原生态歌曲直接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加修饰地追求歌人合一。原生态唱法演唱语言是本地方言,歌唱嗓音圆润明亮,演唱的旋律优美动听。这就是原生态唱法的魅力所在。

结语

原生态是培养艺术家的沃土,原生态的多元性是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原生态作为一种唱法有自己的声乐审美原则和艺术演唱风格,作为声乐教育者,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并为其保驾护航。同时也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民间声乐的可变性,它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延续,而不是简单的还原,更不是坚守。发展才是对原生态唱法的最积极的、最好的保护,作为音乐工作者应该共同探索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原生态范文2

去表哥的养鸡场,看表哥养鸡。

鸡比人精神,满面红光,圆睁的双目,连眨都不眨一下,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表哥给鸡撒饲料,见我兴致蛮高的,就招呼我来试试。我在撒饲料时,发现饲料被染得红红的,拌上了一种红色的染料。给鸡美容?表哥笑着摇头否认,说这样可以让蛋黄的颜色变成红色,营养成分不变,但红色的蛋黄招人喜欢,这种鸡蛋到市场好卖,且能卖个好价钱。

鸡如此警惕,最终还是被人在蛋上做了手脚。鸡本来就悲哀,被囚在圈中,供人宰杀。现在连痛痛快快地下个蛋的自由都被剥夺,蛋黄的颜色,竟由人来主宰。

作为一个蛋,它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形状和颜色,这是造物主赋予的权利,也是自然天性的组成部分。连蛋黄的颜色都由不得自己,这蛋还叫什么蛋?脆弱的蛋、孤立的蛋,还不能抗争。不然,其结果不外有二:其一,鸡飞蛋打;其二,以卵击石。

由此想到做人,为了适应这个社会,身处底层为生活奔命的人,不得不时时处处改变自己,以求被群体接纳。一个在单位工作十几、二十年的人,回想自己当初到这个单位的情形,恍如隔世,觉得那个自己简直不是自己。那个正直善良、朝气蓬勃、嫉恶如仇、敢说敢做的小伙子,怎么就变成今天这个自私圆滑、琐碎卑微、精明世故、虚如委蛇的人。社会的染料已经改变了他最初的颜色。

“洗脑”、“改变人的思维”这些词,被社会堂而皇之地推崇,为追逐“效益”和“利润”,那些处于底层的、被管理的人们,何曾能坚守自己的个性、把握自己的命运?

对此,周国平先生论道:人和自然两方面都丧失了自身的本质,如同里尔克在一封信中所说的,事物成了“虚假的事物”,人的生活只剩下了“生活的假象”。一个人,在诱惑中、在碰壁时、在趋利思维里、在精明的盘算中,原初的颜色不知不觉,已一点点更改。

拥有一颗原生态的心,殊为不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像那只脆弱的、孤立的蛋。但如果想追寻做人的完整意义,就必须保有一颗原生态的心。捍卫我们的“蛋黄”原色,须时时拒绝实用主义的涂鸦。

原生态范文3

编者按:由文化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联合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经启动,专家小组审批的几百个项目拨款申请已上报政府。“保护款”将分三年流向地方政府具体的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其中包括80多个音乐项目。有了资金后,原生态民歌保护该怎么办?

数年前,国际上有一次民歌比赛,据悉中国参赛者“全军覆没”,评委们称其“不是地道的民歌”,多有“创作”和“流行”等因素。(大意)

“‘原生态’民歌,作为‘原生的生态环境’中的伴生物与一定的民族、地域、生活状况、生产方式密切相关。”(见《音乐周报》,2006.6.23,杨仲华《“原生态”民歌的可比性与不可比性》)歌唱者与山川、河流、村寨、旷野的地理环境和歌唱自己的心态紧密相连而浑然融为一体,且发自内心的自然歌唱。若改变了这种环境,又是被人“逼”着歌唱,“它不再是‘原生态’意义上的民间歌曲了。离开了特定的生存环境,无论在舞台上将原生态民间歌曲形式模仿得如何惟妙惟肖,也只能是在原生态民间歌曲上变异的次生态或再生态的生态还原,不可能完全不走样的”。(见《音乐周报》2006.8.18,冯光钰《“原生态唱法”三议》)此说极是。

中国音乐(歌唱)优了一个“活”字,无论歌唱、民间器乐,时变时新,而令人百听不厌、情趣盎然。《江南丝竹》,新音乐工作者的演奏总感到“味道不足”,何也?因为把原来“活”的音乐演奏“死”了。《江南丝竹》的“花音八法”和一些“艺诀”,新音乐工作者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运用了。他们所演奏的《江南丝竹》,充其量只是(建国初期)某一个丝竹班的某一次的演奏而固定下来的乐谱。又都不会“即兴”,当然只能“照谱宣科”而“死”了。民歌演唱也大体如此,在“歌师”那里学来的歌,在新人新环境中,总有某些和“歌师”有所不同之处。“花儿王”朱仲禄曾说:唱“花儿”、“百人百不同,同了没人听。”……“原生态”民歌就“在其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通过群众演唱、集体创造,往往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冯光钰,同上)百人百鲜而代代相传。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和人们与特点环境相符的心态,则极易走上“定谱”、“定音”,把音乐定“死”的状态,使“原生态”遭到破坏。

冯光钰先生在《“原生态唱法”三议》中分析的比较透彻,文中所列举的关于《海菜腔》的情况正是民间歌曲从“原生态”走向“固定形式”、“固定音调”、“固定曲式”,按照新音乐工作者的理念(而这些理念又大多来自西方的音乐理论――对比――快慢)而强加在中国“原生态”民歌中的一个例证,真有点圆凿方枘;罗复常先生在《听“洗菜心”所想到的》(载《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文中叙述了他三次听湖南花鼓小调《洗菜心》的过程与心理:一、老艺人杨福生所唱的《洗菜心》,“无疑是地道的民间音乐”,“其特性音的‘微升SO1’的原始性是不容置疑的”。二,湖南艺术学校视唱练耳教师“用钢琴弹唱的湖南民歌小调,那旋律中时时出现了(钢琴中)升SO1”,而替代了微升SO1。三,其后,在电视中听到毕业于湖南戏曲学校花鼓科的一位女演员所唱《洗菜心》,则“以La(6)音而替代微升SO1和升SO1”。原生态民歌中的特性音被抹掉了,被归纳到西方音乐理论(十二平均律)中去了,遭到了可谓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音乐(歌唱)的灵魂――“活”,由来已久,在《纳书楹曲谱》中就有明确的论述:“板眼中另有小眼,原为初学而设,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细细注明,转觉束缚,今照旧谱,悉不加入”又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这或许是中国歌唱艺术(包括民间歌曲、戏曲演唱和曲艺说唱)乃至民间器乐,所以千百年经久不衰,派别丛生,各有千秋,形成百花齐放局面的原因所在吧!

“原生态”民歌:第一、必须加以保护,让“原生态”民歌(音乐)在自己的环境中承传、延续,政府要给予有力的、实在的支持。第二、对“原生态”民歌(音乐)要赴“原生态”所在地去搜集、采访、录音像――像贺绿汀院长当年为徐丽仙录制评弹音乐,像周吉先生(汉族・江苏人)那样,半个世纪“泡”在新疆,学维语,入乡随俗,跑遍全疆,对当地的“原生态”民间音乐(民歌)学习、搜集、研究、整理,终生不悔;像樊祖荫教授,一生多次赴西南搜集、研究、整理“多声部民歌”;像杨红教授那样8次赴西北探寻《走西口》的真谛;像李玉珍教授那样孜孜以求,不改初衷地研习“二人转”――等等。而不只是让这些“原生态”民歌手脱离他们一生相伴的地域、民风、人文环境,只热衷于上舞台唱什么“原生态”的民歌,那已不是真正、地道的“原生态”的民歌了。

原生态范文4

一、什么是原生态唱法

以前声乐界公认在我国具有三种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但在2004年8月山西左权举行“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以后,专家发现许多民歌不经过任何雕琢、包装和美化,他们如自然界原始状态的东西清新自然,歌声美如天籁之音。这使专家们引进了“原生态”这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自然科学上的原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则是由本民族环境下的老百姓在生活与劳动中自然生活的一种表达。他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唱着具有本民族风格的歌,由本民族独特的乐器伴奏。那什么是原生态唱法呢?它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学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长处)的一种说法, 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未经过专业训练、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因此命名为原生态唱法。

二、原生态唱法的科学性

当代一些学科如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一种唱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不能完全用美声唱法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每种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用某种唱法去改造其他唱法,无异于用某种文化去取代另外一种文化。就拿美声唱法的审美原则来说,也是随着地域、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十七、十八世纪是“美声学派的黄金时代”,有人问著名的歌剧作家罗西尼,演唱歌剧需要什么条件,他回答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这就是美声学派黄金时代的声乐美学原则——唯声论。到了十九、二十世纪,歌剧更加要求演唱必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也是进步的表现。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歌剧在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不同国家的演唱方法和审美原则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亦是如此。

原生态民歌手们演唱的民歌,声音甜美、淳朴、高亢、音域宽广。他们的声音虽然没有经过音乐院校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我们所要的那种圆润、低喉器的混声,但事实证明他们这种唱法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优美的,并被大家所接受。各个民族的原生态歌手们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发声技巧、发声理论。如蒙古长调的唱法,它有着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艺术不同的要素和结构,蒙古长调有着悠扬的旋律、繁复的波折音和内在节律。演唱时,常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高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过程。它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蒙古的呼麦更是奇特,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的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声,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般的高音声部。再如,侗族大歌,它是“众低独高”的音乐演唱形式,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这种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民间所罕见的。还有藏族民歌“振谷”的唱法、青海的“花儿”、新疆的地区“木卡姆”等等,这些都是民族声乐的奇葩。原生态唱法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有本文化背景下的声乐审美原则、自己的声乐发声方法和技巧等。只是还没有上升到理论上的著书立说,我们回头看看,意大利美声唱法在开始也没有现存的理论,当时主要是靠言传身教,随着许多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及歌剧演唱家的不断诞生,声乐教学方法渐渐成熟,声乐论著才不断出现,使美声唱法理论化。所以说原生态唱法不是没有科学性,只是有待我们更进一步挖掘、提升及理论化。

三、原生态唱法的多元性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拥有每个民族语言、风俗、服装等文化背景,他们都拥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和歌唱风格。原生态唱法的多元性表现在:歌曲风格的多样性、演唱风格的多样性。

在这片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大地上,从能歌善舞的新疆维吾尔族到“歌舞之乡”的云南,保存了世界罕见的绚丽多姿多彩的原汁原味的众多的民族声乐作品。比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情歌等。其中劳动号子是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呼喊,根据劳动创造出来的音调,统一劳动,指挥劳动,并起着解决疲劳调节情绪的作用,有打夯、捕鱼、拉纤、插秧、装卸车等形式。山歌,其语言韵调有明显特点,地方色彩较浓,如陕西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蒙古族的长调牧歌等。小调,产生于城镇,反映城镇的生活的曲调,如卖货郎、锯大缸等。情歌,结构较大,内容复杂,包括很多乐段的东西,叙事曲,如侗族大歌、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长歌等 。这些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优美、质朴,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

原生态声乐作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原生态演唱风格的多样性与发声方法的多样性,什么样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演唱风格,使声乐作品和演唱风格相吻合与统一。演唱风格的多样性,是指每种形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唱法和表演风格。我国民间唱法流派很多,色彩丰富,充满个性魅力。北方的民歌高亢嘹亮,南方的民歌委婉、细腻,陕北地区的民歌粗犷嘹亮。在演唱原生态歌曲时,一定根据地方语言、歌曲风格和内容去演唱。

四、原生态唱法的时代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大转型,人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在快速衍变,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应与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人民需求相结合,我们要提倡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不同唱法的创新,原生态唱法也一样。比如,保加利亚的女声重唱,她们就是来自农村,采用乡村歌手自然、纯真的唱法,采用民间乐器伴奏,保加利亚的民族音乐家十分珍视这种民间音乐的精神和不可多得的特征,对它进行精心的保护和艺术加工,并将其升华提高。她们那神奇、美妙的音色和歌唱中清新、独特的韵味是如此迷人,堪称“声乐艺术的一朵奇葩”。 它可以让我们借鉴怎样对待民族音乐的态度,我们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背景下的多元“原生态唱法”,我们一定要加以珍视和保护,同时,对原生态唱法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得到生存与发展。

五、原生态唱法的艺术性

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大的即兴性,歌词结构短小,通俗易懂。音乐语言凝练,往往是极为简单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原生态歌曲直接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加修饰地追求歌人合一。原生态唱法演唱语言是本地方言,歌唱嗓音圆润明亮,演唱的旋律优美动听。这就是原生态唱法的魅力所在。

结语

原生态是培养艺术家的沃土,原生态的多元性是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原生态作为一种唱法有自己的声乐审美原则和艺术演唱风格,作为声乐教育者,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并为其保驾护航。同时也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民间声乐的可变性,它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延续,而不是简单的还原,更不是坚守。发展才是对原生态唱法的最积极的、最好的保护,作为音乐工作者应该共同探索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原生态范文5

2001年,我在河北经济日报社工作整整十年,也成了报社一支笔,写来写去的宣传稿、新闻稿,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我选择了去鲁迅文学院进修,短短的3个月,余华、王歌、白描、林非等很多大师给我们讲过课。那个阶段很多同学进步神速,有个在云南偏远县城的同学夏天敏,他写《好大一对羊》,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他入学时写的东西像小学生作文,实话说都不如现在田国栋文字写的好,但是他非常勤奋,一年后他的巜阁楼》就被拍成了电影,他后来成为了浙江省签约作家。过几天我把我给他写的书评发到我们群里,我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天才是有的,但是勤奋才是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

我讲稿写到这里的时候,李峥恰好给我发来微信, 她说:我陪你聊完今晚的话题, 我就退了。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忙,懒, 笨,总不教作业呗。我说我也是老师催一次交一次,前几天听大师沈从文在谈写字里说的一些话我才有所顿悟,希望李铮和包括我一样"忙、懒、笨"的同学能够改变自己的习惯和借口,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现在我把沈从文老先生的这段话一字一字的读给大家,与大家共勉:任何一种工作,必须要锲而不舍的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兼有几种长处,所谓业余嗜好成就胜过本行专业的,自然有人。但这种人到底是少数。特殊天才虽可以超越那个限度,用极少精力,极少时间,作成发明创造的奇迹。然而这种奇迹期之于一般人,无可希望。一般人对于某种专门事业,无具体了解难说创造;无较深认识,决不能产生奇迹。不特严谨的科学是这样,便是看来自由方便的艺术,其实也是这样。

接着回到我开头所说的于我而言什么是稳稳的幸福哪?我想看到自己写的文字有充沛的感情,丰盈的文才,给人带来向善的力量,或者就是我想要的稳稳的幸福吧

我今天想讲两个观点,第一:我对原生态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保有自己思考的独立性、独特性、不跟风、不媚俗。

在进入我们这个原生态文学院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对这个词实际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我自以为是的认为他就是一个有别于张三李四的叫法,后来老师让大家写对原生态的理解,我想大概就是真实的描写,贴近众生,区别于科幻、魔幻主义的一种写作手法吧。后来听了前面几位同学的演讲, 他们把原、生、态、三个字拆解开来分析,又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读了《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说该词是从自然科学中"生态"一词延伸出的,即是在生态学研究的启发下,把在自然状态下保留下来的环境、生物和文化所组成的完整的生态性链条叫做原生态。

自然科学是非常严谨的的,十分重视概念的界定,而由自然科学引入人文科学又演化出"原生态"却不具有科学规范的界定,即什么是原生态,判断是否为原生态的标准,都是模糊的。

后来老师推荐大家读了阿来原生态创作研究,德莱塞自然主义的叙事艺术,对原生态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引入到文学,我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原生态写作是一种接近原始的自然生态式的写作,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把生命、生存、生活、人性中挣扎作为作品的原动力,彻底清理小情绪、小感觉、伪感情以及一切与本真精神背道而弛的杂质。

回到我自己的小作《我的爷爷》,我真实地记录了在我几岁那年面对故去的爷爷,站在他的棺木前,渴望见他最后一面,又恐怕看见害怕看见的死亡,几岁时,我认为死亡的面目一定是狰狞而恐怖的,这也成为我永远的遗憾。那些年包括后来家中大人对过去的一切避而不谈,我只是从一些抽屉的银元和仅存的几个古瓷器和邻居的只言片语以及一直到我的父母去世,到今天也未被要回的几十间房屋,才对爷爷的生涯有个大致的判断,所以我的爷爷写的没有细节,没有分量,看起来人物只是有些总结似的言语,这大概就是没有深入细致了解爷爷生活的那个年代,所导致人物苍白无力,跟原生态写作背道而驰了。

第二: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保有自己思考的独立性、独特性、不跟风、不媚俗。

原生态范文6

海黄作为中药材,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前篇已有细述。本文谈海黄家具的保健功能。

硬朗

作为硬木家具,海黄给人硬邦邦的感觉。其实正是因为这个硬,才使得我们的身体跟着硬。考究的海黄家具,充分考虑了人的身体结构并试图使两者匹配。比如圈椅的后背板呈“s”形,与身体的腰椎相适应,同时要求身体勿乱歪靠斜坐,犹如“正襟危坐”。相比沙发,周围及臀部也较透气。床铺上只要垫一层薄棉,软硬适中,最适宜人体安卧,不易使腰椎变形。

王世襄说,人间最理想的卧具是中间以棕藤编织成屉的三面设围子的罗汉床榻,通风而有弹性。有些人认为古典红木家具座面过高,坐起来两脚高悬。其实古代定制都有脚踏相配。脚踏安上后,就感觉良好。脚踏还有一个功用,古代住宅地面多为砖土,地面湿寒。寒从脚底生。如果脚置于踏板上,就让地面寒湿之气与脚底阻隔开了。

倘若在黄花黎脚踏上安装两个滚轮,那就更为理想了。脚底布满穴位,中医称之为人的第二心脏。尤其脚腰是涌泉穴,脚踩滚轮反复按揉此穴,可通经络、助睡眠、冶关节痛。现在有许多药物都对准了这个敏感区域,比如“代糖贴”,广告上称此穴为“糖尿病人救命穴”。其实人本身是个可以自我修复的系统,加强锻炼,按搓穴位,就是良方一贴。

王世襄老先生常年使用的工作室,用的家具全部是紫檀、海黄等硬木家具,座椅是南官帽椅,椅下安脚踏,在“”中老两口还蜷局在两个拼合而成的明代黄花黎柜子内睡觉。王老长寿、身板硬朗,盖与此有关吧!现在人贪图安逸舒适,但结果与手段往往背离。比如睡不得硬木,说那是硬嗑嗑的,而宁愿坐软沙发、睡弹簧床,其实久而久之,整个人也跟着软趴趴下来。

许多有钱人宁愿花数万元去买辆豪车,以此炫耀身份,却也因为常常窝在有毒气味的车厢里,身子骨也饱受侵袭。而若是以同样价格选用一片上等海黄床,那么,每天的三分之一时光将是在舒筋活络的健康中度过的。

现在去医院就诊骨骼疾病的越来越多,尤其是腰椎、颈椎出了问题,而且疾病呈低龄化的趋势在加速。因由一是久坐引起,伏案或沉浸网络,出行也窝在狭小的车厢内,长时间摆着固定的坐姿,导致骨架走形。二是使用家具不当。去医院就诊这方面疾病,医师就会要求你,坐有坐相,睡有睡姿。睡眠要睡硬木板,坐具要坐硬木,久坐就要起来动动身子。用一句流行语叫:“要对自己狠一点。”确实,人生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对身体要贱一点,吃、穿、行、劳,均应如此,按所云是“先自野蛮其体魄”。

太平洋上的小岛国瑙鲁,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人口万余人(2006年统计为10万人),国土24平方公里。上千年来,大量海鸟来岛上栖息,留下丰富的“磷酸盐矿”,即鸟粪。全国靠出口鸟粪,换回滚滚财富。国民不必工作,但一切生活、福利,包括住房、医疗、上学、汽车、水电费,都由政府支出,因此被世人称为“快乐岛”。这样每个人天天吃饱后就躺下来摸摸肚子,以至个个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因此得了许多富贵病,平均国民寿命只有50岁左右。

笔者一位朋友,10年前雇请一名保姆,当时保姆很有蛮力,饭量惊人,无一疾病。现在很像个瑙鲁人了,膘满肉肥,腰椎、颈椎变形,体检时胆固醇等富裕指标大幅超标。原因是现在家务事太少了,她天天坐在软沙发上看电视。科学家说,干家务运动全身,还可提升;养花种菜比“运动之王”游泳还好,可呼吸清新空气、受日光晒而产生维生素D、全神贯注而致身心宁静和谐。

当今人越有钱,越追求外表奢华的家具,以为那是顶级享受。外表烫金涂银,金光闪闪,反而刺伤双目,使视力下降;而且什么化学涂料都用上,二甲苯、甲醛等毒素也时时吸入身体。坐卧器具越来越柔,结果身子骨也跟着柔了。

笔者曾经造访福州―位名重全国的实业家和慈善家。其占地近十亩的豪宅,堪称一流庄园。屋内金碧辉煌,尤如西洋宫殿。主人自豪介绍,家具全部是法兰西生产的国际名牌,宽大的卧床和沙发,白漆锃亮,镶着金边,松软无比。但他坐骨神经伤痛不已,即便用餐时也只能骑在法兰西的豪华餐椅上。香气

海黄和沉香、檀香一样,是传统名贵药材。檀香、沉香自古就是佛教中排名前两位的上品香料,《法华经》等多部佛经记载檀香安神、助入眠,印度人还把提炼的精油用于美容护肤;其粉末可以消炎,在盘尼西林普及之前,印度人把檀香作为治疟疾的药方。沉香在佛经中比喻功德的芳香,在《圣经》中用于天使迎接耶稣降临的圣物,有清心火、镇痛、祛邪功能。

海黄独特的辛香,有安神、理气、扩张血管的功能。仙游坝下有一海黄经营商,曾经在家中焚烧碎末,结果全家老小血压剧降,引来恐慌。也有人把海黄提取的精油,用于治阳痿、催情,效果良好。笔者去年夏天买回一张刚打磨而没有上蜡的躺椅,每当入夜躺在上面,闻到辛香袅袅,就很快入睡了。满足

购买海黄家具,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从几十万到几百万甚至更高。但相比其它项目的投资,购买海黄家具显得稳定,少风险。这些年来哪怕是2008年金融危机,也显示出这一点。钱放在银行,还跟不上CPI的涨幅;民间借贷,风险巨大;炒股票,天天盯着显示屏,血压随着价位曲线的起落而起落。投资不熟悉的行业,明天是个未知数;好不容易房地产业收益良好,但住宅一处即够,多余的房子不能拿来把玩、使用。而每天守着海黄,用着海黄,又看着不断增值,心理满足感不言而喻。难怪著名作家、海黄发烧友海岩撰文说:花300万元买法拉利,不如买件海黄家具。法拉利是消费品,而海黄家具则天天升值。审美

原生态范文7

“土”得掉渣的泰国原生态大蒜。

因泰国大蒜个头实在小的可怜,剥起皮来也就十分困难,为节省时间,泰餐馆的厨师们在做菜时,干脆拿起放在案板上用刀一拍,直接连皮一块儿放到菜里炒。长此以往,食客也都习惯了这样的做法,吃的时候也不需费什么事,经烹饪过的蒜皮此时已脱离了蒜身,轻轻一拨就可食用,且香味浓郁可口,很受泰国本土民众的喜爱。

聪明的中国蒜农,从泰国蔬菜市场上看到了这一难得的契机,决定将自己的大蒜打进泰国市场。于是,中国蒜农在提高单位产量、育种、施肥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获得了成功。经过创新后的大蒜,不仅蒜头个大白净,外观洁白如玉,蒜瓣均匀整齐,而且久放不坏,怎么看都让人赏心悦目,很快就成为了泰国市场上最大的大蒜供应商。

创新的中国大蒜刚进入泰国市场时,民众顿时被它那个大白净的外观所吸引,纷纷争相购买,甚至一度出现了抢购风潮。但这样的好景并未维持多久,很快,民众就感觉到,虽然中国大蒜的外表华丽漂亮,但却中看不中吃,失去了大蒜应有的原汁原味。于是,大家又把眼光重新移向了不起眼的小个子泰国蒜,这是中国蒜农做梦也未曾料到的。无奈,中国蒜农只能咬牙把价格一压再压,比没有创新的泰国大蒜低了四五倍,这样还是经常出现大量积压的现象。

在中国“创新”大蒜大量涌入泰国市场起初,泰国蒜农并未因此而显得多么惊慌失措,也没有跟风去对本土的大蒜进行所谓的创新,而是依然维持着原有的产量,依然延续原始的保存手法,不但不去掉大蒜刚刨出来时外面的泥土,并在大蒜外面涂了一层泥巴,这样做,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大蒜的原汁原味。

虽然泰国大蒜看起来“土”得掉渣,但民众却给它打了市场上的“最高分”,单位效益不仅比中国蒜农高出好几倍,且常常因下手迟无功而返。

泰国前总理沙马,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做菜也很有一手,他任总理期间,在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时,利用空闲游逛了当地的一个菜市场,在一家菜摊上顺手拎起一串大蒜说:这种蒜在外观上看起来很漂亮,但吃起来却淡而无味,和泰国大蒜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别看泰国大蒜个子小,也显得很土气,吃起来却香气扑鼻,让人享受到大蒜真正的质朴,确实回味无穷。

沙马的这番话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新加坡民众对泰国大蒜的浓厚兴趣,在泰国大蒜进入新加坡后,受到新加坡人空前的青睐。

“创新”的中国大蒜和没有“创新”的泰国大蒜,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有些东西与其创新,还不如保留原生态的好。有些创新在短时期内会带来高额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事物原本的质朴必定会走向衰落。

(孤山夜雨摘自《致富时代》)

原生态范文8

这名儿别致得有些古怪,徐圩与马港之间的一处荒地是也。也叫秋雪湖,浪漫得可以,说的是深秋时分芦花飞雪的迷人风景,因在此拍过一部同名电视剧而得名。我更倾向于前者,我喜欢这一“荒”字,荒代表着原始,代表着纯洁,代表着不留尘俗、不经文明的污染,同时也满足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怀古之情与沧桑之感。只是如今除了人心的日益荒芜,真正的荒地,又有多少呢?

徐马荒其实也不是蛮荒之地,已经提到了当地政府的规划之中,铺上了青砖路,搭上了木拱桥,有了半旧不新的两只游船,和一架已成历史遗迹的风车。幸而这些人工的痕迹并不曾破坏徐马荒的原生态,相反还添了些许水乡的风情,那种修旧如旧,倒显出了几分岁月的遗痕。既方便了游人,又与此处的河汊野沟芦荡荷塘,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我们一家到徐马荒是在十月二日,国庆长假。天阴阴的,凉爽,正是出游的天气。

大片大片的芦苇荡是这里最怡人的风景,最夺人眼球之处。要知道,江苏境内水乡虽多,但除了兴化西郊的徐马荒,别处哪里还有如此广袤原始的芦苇荡啊,就是那“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江南沙家浜,也不见得有如此繁茂的野生芦苇呀,更多的不过是人工栽种的芦竹罢了。时令已过中秋,碧水之上亭亭玉立的竿竿芦苇正款款摇曳,紫色的芦花泛出迷人的光泽,活像水乡妹子那健康的笑脸,还热情地向你招手呢。虽还未到芦花飘雪时,但那样浩浩荡荡的一片又一片芦苇已经够让人留连了。就在芦荡边上,还有一丛又一丛柔柔韧韧的茭草蒲草,一阵秋风吹过,碧波涌起,草香弥漫,萧萧的蒲与飒飒的苇便在秋风中快意地舞蹈,不想那蒲草之中忽然飞出一只白鹭,打一个旋,雪团似的停在了不远处的茨菰田里。这一幕,极容易让人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走在徐马荒,走在这个绿意盈盈秋波粼粼野趣盎然水气氤氲的徐马荒,总能让我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乡下人心中止不住一喜又一惊,油然地生出一份亲近之感。

这里当然有莲,也有菱。莲花已谢,莲蓬已老,荷叶未枯,将残未残之间,那未枯的仍是墨绿,托着水银般的晶莹露珠,茁壮得像村姑,全不似城里的千金那样娇弱,而凋敝的荷叶映在秋波之上,正好有种病态的美,好似等着黛玉过来听雨声呢。菱像是野生的,雪白的菱花开过了,尚有袅袅的清香,菱叶间可见有一尾又一尾小鱼在轻快嬉戏,我随意取了一只菱盘,摘了几只野菱,好堵住小女贪吃的小嘴。又鲜又甜哎!她边吃边赞。

走在徐马荒,眼里不是草便是花,不是树便是水,弥望的全是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意。草当然是野草是荒草,最深处可以没膝,而花除了栽种的红的白的黄的棉花,便是灰白的荻花雪白的水葫芦花青白的狗尾巴花了。也有金黄,那是将熟的稻田;也有碧绿,是无垠的意杨;也有青灰与洋红,是掩在意杨林里的一两间老屋,不知有没有主人,我真怀疑驻扎此处的,除了养鱼养蟹的渔民,是不是还有江湖侠客,闲云野鹤般隐居的高人?

徐马荒的荒,并非沉闷寂寥的荒。走在这里,可以吱吱嘎嘎地撑一回船,我家女儿就兴冲冲地做了一回小小船家女,让我拍下了不少好照片。可以听听秋蝉的清唱,或者蟋蟀油蛉纺织娘金铃子此起彼伏的秋声。可以时不时地听到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听到一阵阵清脆的鸟鸣。还有青砖路上几只小羊咩咩唤妈妈的可爱叫声,那些洁白的小羊啊,就那么随意拴在路边草棵间,妻女见了,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远远近近地看,抱起来亲了又亲,眼里全是能感动世界的似水柔情。妻说,但愿下辈子就做个牧羊女,多好!女儿抱着小羊,终于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而我,倒真的想在工作倦了疲了之后,学学那些生活在此处的渔民,在这里喂喂鱼,养养蟹,种点莲种点菱,闲来几个老伙计温一壶老酒,烹一锅紫蟹,赏一荡秋雪,品一塘红莲,或者撑一叶扁舟,哼一曲俚歌,在烟波里往返,芦荡里出没,就像那些起落在水草之间的白鹭一般,也是人生一乐呀。呵呵,扯远了。

回来整理照片时,我随手写下一个荒字。才上一年级的女儿问,这什么字呀?我告诉她,这是荒,徐马荒的荒。

原生态范文9

关键词:儿童 原生态语言 混沌性 非理性想象

第一章 原生态及其存在的内涵与外延

原生态是一种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借用了生态学科之“生态概念”。

“存在即生态”

自然事物中“存在即生态”,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存在即合理”,而原生的语言也是一直存在于自然发展中的,也是最初的语言,存在的具有自然性特质的即生态。而这种状态又分“生活”原生态 、“艺术”原生态、“创造”原生态。

(一)“生活”原生态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等必要的日常行为都在追求原生态,我们需要吃的绿色,健康,生态,穿的舒服自然,住的舒适无害染,其实人们的精神于物质追求都在上升。生活之中的原生态是最基本的原生需求。

(二)“艺术”原生态这种原生语言的艺术性已经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来,同样受人们的喜爱,如张艺谋的艺术影片,杨丽萍原生态表演,萨顶顶的天籁神秘之音等等,也许冥冥之中都已将原生态这个语言的艺术展现了出来。艺术原生态是一种在大地上欢歌的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原汁原味。

(三)“创造”原生态是一种穿越性的语言,也是智慧发生的表现。在当代原生态的发展遗失和寻找下,我们需要发现这种原生语言的美,道法自然,走向自然。在保护这种语言的前提下去将其突破和发展。融合新的发展语言,培养共生式创造语言。

存在即生态,从生命发生最初,自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自然状态,原生的存在着的就是我们需要寻求的完整的语言生态文化。

第二章 原生“根性”生长

原生态语言犹如生命之根,从其混沌之初,这种根性就存在,在自由的汲取营养,支持新生的生长从艺术感知与创造的原生性中探寻,原生根性就已长成,原生“语言及思维”的也已发生,这种根性就象征原生态语言的灵性,她是有生命的,有呼吸的,在生长的。

儿童思维及语言的原生态,正如开天辟地之初一样,那种混沌未开的状态就是原生的初始状态,没有理性思维的构架,是一种通过大脑的运算的初始智慧。儿童的思维也是在生长的,在思维生长的基础上,也流露出很多富有创造力的语言与思维,在儿童的“小语言”中却透漏着“大智慧”。我国目前的儿童教育需要跳出模式,大胆创新。以一种新的“课堂语言”来保护和引导孩子纯真,寻找孩子最初的那一份混沌,保持那一份原生态的生长。

第三章 儿童“非理性”想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也就不可能有所创造,所以保持和引导孩子想象,让他们展开想象的之翼,给他们空间,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情感,动脑动手,直接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勾画出自己原生的“小世界”。用一种孩子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这种非理性想象也许正表达了孩子内心的世界,从非理性绘画中找到孩子本源的特质。

儿童时期,是对一切充满好奇、求知欲和想象力最活跃、最大胆、最率真的时期。真正的儿童原创美术作品因其童心、天趣和成人难以企及的率真而具有特殊的魅力。或许儿童的所想跟我们成年人都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们的想法也是非理性的,比如画画不注重整体,注重局部,或是比例的不同,这种非理性想像并非错误,我们也无法对之评价,只需鼓励孩子的自信,淡淡的知道即可,让其自由发展,保持其天性的能力。所以儿童活动,游戏开始,靠兴趣引导,是天性使然,对儿童的感知力、创造力的启蒙,也是自然而然的发展,内心去喜欢了,才真正的是培养。在儿童时期,重要的也不是技术而是对美、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兴趣和感觉的持续。儿童就是大师,只要我们发现。只要我们尊重。

第四章 多感官“活”课堂

艺术感知与创造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多给孩子加入一些体验课程,直接“创造性体验”、或间接“创造性体验”,这会大大的激发孩子的灵感,把其思维想像到最佳!有机会让孩子“即兴发生创作”,从观察的收获的表像认识到心中的内在感知!多感官儿童课堂其实就是一种“活”,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的感觉去让孩子的课程活起来,更有耐心的去学习和想像,这将大大的提高孩子想像的效率,并且对原生的感知保持延伸和寻找,保持其原生语言的混沌性。培养其观察的整体性。观察的顺序性。观察的深刻性。观察的持续性。对于儿童发散性思维训练,只要方法得当,儿童的思维想象是无穷的,他们的笔下和脑子中可以表现出许许多多新颖奇特的图形。活课程也是活教法,更是活思维!

小结

通过儿童原生态语言的研究,去发现儿童艺术语言之美,并加以创造,通过对思维进行分析,找到创意的来源,保留孩子的那份纯真性与混沌性,寻找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以尊重生命为基础,为孩子的做一份“记忆档案”。 一种对那种原创语言永久记忆,不随着其成长而消失的档案记忆库,着力探寻原生态艺术传承中所体现出的生态奥秘与生态式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在关联。儿童原生态的艺术语言需要去延伸,更需要去传承。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美与艺术,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进而推进儿童教育的发展现状!以绘画语言和行为等多方面研究,去探究幼儿心理,寻找到原生的语言,并创造出新的有趣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常俊玲,滕守尧/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原生态范文10

关键词:生态园林 生态学 协调 多样性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得到了长足进步,但城市绿化绿地形势单调、功能单一、维护投入大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在园林建设中倡导“森林进城、生态优先、生态园林”的思路,改善城市园林建设。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级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其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分布,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进行植物配置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产生直接竞争。应当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不同种群间相互补充,这样,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因其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植物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园和杜鹃园。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养分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共生指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就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而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也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其他大多数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予以注意。

原生态范文11

原生态农业释义

1、原生态农业的内涵

第一,原生态农业的开展空间基础是未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或被人为破坏极小的自然生态环境,那些被化肥农药浸染、生态破坏严重、污染程度极深的区域无法开展原生态农业生产;第二,原生态农业的思路是与传统农业的理念一脉相承的,讲究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遵守,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要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人为地改造自然;第三,原生态农业崇尚传统的农耕方式,却也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任何有益的科学元素都可以在原生态农业中应用;第四,原生态农业追求内源式发展,尽量减少外部投入。因此,它主张抛弃农药化肥,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渔、林等多种循环互补式生产。通过作物间互补共生的原理和循环使用、变废为宝的机制开展农业生产;第五,自然提供给我们的都是经过千百年进化而来的物种,因此,原生态农业也要求保持自然的味道,排斥和拒绝一切转基因的元素。

2、原生态农业中“原”的释义

原生态农业区别于生态农业在一个“原”字上,这个“原”字有四层含义:(1)原生态农业开展的生产环境要求更接近原始的、原来的、未被人为破坏或破坏极少且容易修复的生态环境。一般来说,应该是远离工业化的污染,远离城市化的浸染,森林覆盖与绿化率较高,极少使用农药、化肥等添加剂,大体上保持了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环境的地区。这是原生态农业开展的基础。(2)原生态农业种养的品种应是本地原有的物种。原生态农业主张充分发挥当地物种资源的优势,外来物种不应强行引入本地区进行生产,要尽量避免出现“南桔北枳”的现象。(3)对原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回归和对传统农业哲学的尊重。原生态农业强调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尊重,对自然规律的崇敬,对传统农业哲学观念的认同。原生态农业生产要求顺应自然规律与生态平衡,不逆季生产,不提倡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人工的方法人为地干预和扭曲作物的生长。从生产方式上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归与溯源。(4)原产地含义。农产品达到最佳品质是需要生长条件得以满足才能实现的。其中,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物种生长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物种获得特定的生态环境、光照、温度、降雨等。所以,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诸如“五常大米”“陈仓核桃”“南江黄羊”等。原生态农业就是凭借最自然的生长环境和最自然的生产方式保持本地区农产品的原汁原味,保证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品质。

3、原生态农业的要点

(1)强调开展农业生产需要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原生态农业开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为首选要素。生产区以远离大都市,毗邻世界级、部级、省市级自然风景保护区为佳,绿化率达到75%以上的地区和山区、原始森林覆盖较好、自然野生动物栖息地周边、其他未被破坏的原始生态环境优越地域以及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较好的农业生产区均可。这也是其区别于石油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特点。(2)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种养结合作业。原生态农业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任何形式的生产都不以违背自然规律和生物生长规律为大前提。同时,由于原生态农业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因此,它强调借鉴生态农业的原理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经验,以种养结合、资源再生、废物利用的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尽量减少外部投入,真正实现农业的内生发展。这样的生产方式可以保证其产品的品质。(3)强调禁止转基因要素。原生态农业崇尚的是自然、天然的农业形态,因此,在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禁止转基因物种及技术的介入,从整体上保障其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这一点在石油农业中完全没有体现。

原生态农业的特点

1、生态要求强

原生态农业首先强调对生产环境的生态要求。生态农业则主张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使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得尽可能大的产出,从而实现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说,生态农业中的“生态”首先指向生产方式,即用适合生态原理的生产方式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原生态农业的“生态”首先指向自然环境的优越,其次指向生产方式、物种、产地等内涵。若比较,原•80•生态农业中的“生态”更是环境意义的直接表述。从某种角度上看,原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优化和升级版。它涵盖了生态农业的核心思想,也包含着生态农业不具备的更多层含义。

2、开放、多样、灵活、区域性、循环的农业

原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开放式的,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或模式。它可以借鉴一切不违背农业生产规律和环境保护初衷的生产方式和运作思路。同时,原生态农业也并非全国一刀切的固化模式。它要求依据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地理特点设计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这使得它的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能适宜地调整,包容多种可行性。所以,它的开展不但具有地域特征,还具有多样、灵活等特点。另外,原生态农业也借鉴生态农业的方式方法,讲究种养结合式的循环生产。能够开展循环式生产最佳,单纯满足原生态农业基本要求的种、养业也可,这再次体现了原生态农业的灵活性。

3、安全性

原生态农业强调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开展生产,这从源头上为其农产品的安全性做出了保障。同时,讲求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又可以实现“杜绝农药化肥的使用”,避免了其农产品出现农残化残。另外,禁止一切转基因元素的出现又从操作层面上为其农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因此,与石油农业相比,原生态农业的安全性优势自不必说。由于生态农业的概念中并未特意强调对开展环境的要求,而且,在其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种类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因此,在品质上,原生态农业又比生态农业更进了一步。

4、可持续性

原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开展农业生产,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的同时,又不破坏环境。甚至,它的修复功能还可以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农业永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原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不仅是生态的可持续,也是农业的可持续,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进步。这也符合十报告中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

5、综合性

原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牧渔林副”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间相互支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它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其社会效益,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6]。

6、标准化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农业生产的范式、一种农业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思想。它的一大缺陷是它虽然提出了关注生态的核心思想和一系列种养循环的操作模式,但它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标准(理论上有学者提出生态农业标准化的设想,但实践中尚未实施)。而原生态农业对于开展环境和实践操作是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的,如森林覆盖标准、绿化率标准、水质标准、土壤要求等。正是这些标准保证了其产品的品质要高于生态农业。因为,非标准化的生态农业如果其开展地区的土壤含有过多的有害元素,一样可能生产出不合格的农产品。当然,原生态农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其标准不可避免存在着瑕疵,有待于日后的不断完善,但是标准化仍将是原生态农业今后发展和探索的一个主要方向。

结语

原生态范文12

关键词:原生态舞蹈;学院派民间舞;雅化;美育价值;校园集体舞

“原生态舞蹈”指的是以自然传承的形态流传于民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舞蹈。它既是舞台表演性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又是大众自娱自乐的极好形式和进行舞蹈美育的好教材。如何挖掘原生态舞蹈的美育价值,发挥它在普通学校舞蹈美育中的独特功能的话题正是由此而来,并与中国原生态舞蹈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一、中国原生态舞蹈的发展状况

清末民初,列强的入侵和连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民俗舞蹈除了在戏曲中和少数民族地区尚有留存外,几乎销声匿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回到了祖国的英籍华裔舞蹈家戴爱莲先生,凭着爱国情怀和现代舞蹈家的敏感及智慧,致力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挖掘工作,将中国的原生态舞蹈搬上了舞台,使其成为表演性艺术。几乎是同一时间,天山脚下的维吾尔族舞蹈家康巴尔汗也在苏联学习回国后开始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整理加工和舞台化的发展。到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北京舞蹈学院独立成立民间舞系,该系教授们的元素教学法使民间舞在舞台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二、原生态舞蹈的价值

原生态舞蹈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舞,它伴随着人民的生活而存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一)原生态舞蹈有广泛群众基础

在开展舞蹈美育中,民间舞往往是首选的舞蹈种类。原生态舞蹈主要是一种人人能跳的、带有自娱性质的舞蹈。它一般以舞步为主,动律动态单纯简易,配以一定的队形变化和舞伴之间的动作交流。在民间逢年过节,男男女女、老老小小所有的人都能手拉手、肩并肩,围成圈、站成行,在田头或广场跳得不亦乐乎。这种“让人一看就想跳,一跳就会”的原生态舞蹈是一种适合开展舞蹈普及教育的好形式。回顾舞蹈美育史,我们可以看到世纪初欧美国家借助于体育的舞蹈教育就是以外国的原生态舞蹈――土风舞为教材。这种做法曾传人近代中国,取得过很好的普及舞蹈效果。戴爱莲先生晚年所倡导的“人人跳”活动也是旨在通过原生态舞蹈让广大民众享受舞蹈的乐趣。

(二)原生态舞蹈是可以对人进行特殊美感教育的民间舞蹈

通常在人们的概念中,舞蹈是一门讲究人体线条美和追求轻盈、柔美、敏捷并富有精美肢体技巧的艺术,所以这也成了传授舞蹈和接受舞蹈美育的人们的审美追求。其实美有各种类型,审美教育要求使受教育者接受各种美的熏陶,舞蹈美育也不例外。原生态舞蹈是简易而朴拙的,它是“鸿蒙初开”年代人们表情达意的最主要手段。尤其是这类舞蹈大都产生于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支配下的祭祀崇拜仪式,先民们在全身心虔诚地与神对话向神祈求的同时创造的这种身心合一的强烈的肢体律动“是动物冲动和神性的同时爆发”的产物。因此,它虽然简易朴拙,甚至具有野性,但“这种艺术形式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是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加的状况下的最本真的状态。”

汉族秧歌中的扭动、藏族弦子中的膝盖屈伸、景颇族目脑纵歌中的顿促、土家族摆手舞中的摆动、彝族打歌中的踹腿,在这些单纯律动的重复中展现生命情调的充实之美。其次,它没有过多的艺术修饰,正如戴先生所说:这些舞蹈“纯真、朴实、自然、行畅,没有一点造作的表现..完全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l3通过原生态舞蹈进行舞蹈美育对处于现代化社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既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律动这一最基本的舞蹈要素和由律动所展现的生命情调,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又能让他们找回纯真、朴实、回归自然的感觉。这种美感是精美高雅的古典舞所不可能提供的特殊的舞蹈美感。

(三)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民间舞蹈

“舞蹈是人类文化载体的先声与鼻祖,始终贯穿于任何群体或民族的原生态人类肢体行为之中。”由此舞蹈又被称为人类的“活化石”。在中国土家族的“摆手舞”中,就呈现了祖先跋山涉水迁徙定居的历。原生态舞蹈的音乐(包括乐器和曲调旋律)、服饰、舞蹈队型路线、舞伴接触方式以及舞蹈道具,也都体现和反映了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的特定风俗。因此,原生态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综合感受,印人我们脑海中的是一种整体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印象”,作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来自于族群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带有明显的群体舞蹈特征。从最原始的众人围在一起,各自根据节律即兴舞动,到出现圆圈、队列等样式以及单圈、双圈、蛇形和“8”型等队形变化;从零乱的动作到整齐的步伐;从简单的牵手到多种样式的拉手、勾臂、搭肩,原生态舞蹈基本上就是一种以各种方式使舞者肢体彼此接触,做着相同动作的群体舞蹈。将原生态舞蹈作为普通学校的美育教材,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能够增进男女同学的友谊,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能够打破中国人传统的封建意识,满足异性接触的身心需要,为学习社交舞培养他们的礼仪和社交的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雷敏.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解读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02:43-47.

[2]郑慧慧.原生态舞蹈的美育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01:130-134.

[3]慕羽.“原生态”改造了原生态――看《云南映象》[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02:53-59.

[4]江东.藏族原生态舞蹈文化辨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3,02:53-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