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时间:2022-07-25 05:33:28

动态心电图范文1

“什么小盒子?”我疑惑地问。

“就这么大。”王阿姨比划着,“上面还有电线,电线末端用胶布贴在我胸上。”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王阿姨这是接受了动态心电图检查,那个小盒子是记录器,它可以连续监测人体24小时的心电变化,而普通心电图只能记录某一时刻的心电改变。

王阿姨告诉我,前段时间她总是胸痛,每次约5分钟,但休息一下就好。到医院检查时心电图显示正常,医生就建议住院观察,并让她每天背着个小盒子。住院第三天,她在上下楼梯锻炼时再次出现胸部不适。我连忙让王阿姨把动态心电图记录给我看看,发现入院第三天时王阿姨出现心肌缺血改变,而且变化很明显,这是一个明显的心绞痛提示。

我告诉王阿姨,多亏有了动态心电图,不然是不会发现心绞痛的。

“这里的医生也这么说。”王阿姨庆幸地说。

“其实动态心电图不仅仅用在冠心病的诊断,还有利于很多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护。比如,它能协助医生判断患者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蒙或晕厥)是否由于心脏疾病引起,并确定其原因和性质;还可检出隐匿性、短暂和特定情况下出现的心律失常;另外可以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帮助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时选择药物;也能较全面地发现心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更能帮助心律不齐患者确定是否需要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以及帮助已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评价其效能。”我一股脑地将一些关于动态心电图的专业知识向王阿姨说出来。

“哦,动态心电图功能这么强大,那我们还做普通心电图做什么?”王姨疑惑地问。

我笑着回答说:“其实这两种检查手段各有千秋,动态心电图可以将受检者24小时静息、活动以及立、卧、坐位等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心电波形,连续不断地记录下来,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它就无能为力,只能依靠普通的心电图。但普通心电图对于那些间歇发作、缓解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正常的心血管疾病,很容易漏诊。”

“你这么一说,我全理解了,下次有什么问题,我还要麻烦你。”王阿姨认真地说。我反到为自己的“卖弄”不好意思起来。

链 接

动态心电图检查

注意事项

忌带手机。佩戴期间要远离手机、电脑、电视等强电场、强磁场物品,不能睡电热毯,不将手机带在身上,但遇到急事,接听一两个电话是不受影响的。

停药。停用影响心跳的药物,比如降压药心得安。

动态心电图范文2

关键词: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24h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冠心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冠心病的早期确诊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首要任务。冠状动脉造影虽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是一种高费用的创伤性检测手段,使其应用范围受限。找到一种新的无创、准确的冠心病检测手段成为当务之急[1]。笔者通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用于疑是冠心病患者的诊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我院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80例,男102例,女78例,年龄34-68岁,平均(48.76±6.3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动态心电图组、平板运动试验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患者就诊前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和胸疼。排除有心脏手术史、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肥厚等疾病的患者。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体状态等方面比较,不具有差异性(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在检查前一周停用能影响心电图结果的药物。动态心电图组:患者佩戴美林公司生产的世纪3000型24小时动态心电检测仪,获取12导联动态心电图。阳性标准:缺血性ST段改变:(1)J点后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超过0.1mV,且持续时间超过1min;(2)再次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间隔超过1min;损伤性ST段改变[2]。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组:使用美国GE公司T2100运动心电测试系统,在Bruce方案的指导下,检测患者12导联心电图。阳性标准:(1)有典型的心绞痛发生于运动过程中;(2)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超多0.1mV,持续时间超过1min;(3)运动中出现损伤性ST段改变或心率失常[3]。联合组:使用动态心电图联合平板运动试验进行诊断,患者具体检测过程参见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所有患者经动态心电图和(或)平板运动试验检查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中存在狭窄超过50%即为阳性。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临床数据经SPSS 17.0软件处理,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P

2结果

2.1各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

动态心电图组、平板运动试验组和联合组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例数分别为36、31、35。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61.11%、50.00%和60.00%;平板运动试验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60.00%、58.62%和58.33%;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85.29%、 76.92%和 81.67%。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

表1 各种检测方法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比较

ST段改变在动态心电图中的表现:发生和消失都比较突然,一般不伴有心率的改变,一过性基线粗大波动常出现于ST段下移初期。ST段改变在平板运动试验中的表现:由运动诱发ST段改变,心率上升明显,疾病程度越重,ST段改变出现越早,压低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3讨论

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是冠脉造影,但其是一项有创的检查方法,难以作为冠心病的早期筛查手段。冠脉造影仅能反应血管形态学的改变,不能对血管功能、心肌缺血的阈值、心绞痛发作的规律等提供有效的信息[4]。近年来,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因其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和便捷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检查中。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是利用负荷量的运动使心率加快,引起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收缩率增加,使心肌达到最大或接近最大的血液供应能力。如冠状动脉存在异常,血管贮备能力受损时,心肌就会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引起心肌缺血,心电图上能反应此类变化过程。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对隐匿性冠心病的敏感性高,能准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动态心电图的最大优势是能清晰的呈现患者在日常生活自主运动中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 缺血程度和心率、 心律之间的联系,也能反应冠状动脉舒缩张力与心肌缺血的关联性。

两种检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反应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状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可起到协同作用的效果。在自主生活中通过平板运动试验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动态心电图被动记录的模式发生改变,可以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运动和自主神经作用下的心肌供血情况,真实反应心肌的状态,降低了误诊率的发生。本研究中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

综上所述,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弥补了单一检测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冠心病的诊断率,是该类疾病的可靠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小平,王兴.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比较[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4):269-271

[2]施陈刚,张怀勤,黄伟剑,等.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分析与评价[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36(4):379-381

动态心电图范文3

【中图分类号】R540.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99-01

【摘要】目的:研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体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DCG)对诊断心律失常作一评估。心电图机采用:美国Marquette-MAC5000 。动态心电图机采用美国生产的世纪-3000-ELITE-12型。结果:100位心脏病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早72例,其中二联律22例,室早成对8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室上性早搏44例,短阵房速14例,窦性停搏6例,窦房阻滞3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房颤5例,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8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是简便可行的检查手段,记录时间长,可检出更多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心律失常,对于诊断心律失常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诊断

各种原因使心脏冲动的形成或传导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脏节律或频率的异常称为心律失常。较为常见的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梗、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其发生机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冲动起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2)主动异位心律 过早搏动:分房性,交界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分室上性和室性。房扑、房颤。室扑、室颤等。(3)被动异位心律:包括逸搏及逸搏心律。(二)冲动传导异常(1)生理性传导阻滞:干扰性房室分离、室内差异性传导。(2)病理性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内传导阻滞。(三)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临床上的心律失常多呈间歇性、阵发性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普通心电图不易捕捉到,动态心电图又称Hoter监测,就是记录患者日常活动情况下的连续24小时心脏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方便、简单易操作。本文通过常规十二导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两种临床常用的方法对比对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心脏病患者100例,其中冠心病41例(包括急性心梗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心肌炎8例,病窦综合征4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心悸患者12例。年龄12--81岁不等,平均年龄51岁。均采用静态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下转第400页)

动态心电图范文4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激动不能按照正常的传导顺序发生传导。在临床上发生率极高,危害也很大。它可以一种形式出现,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复杂形式出现。心律失常往往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危险。

体表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最重要手段,然而,心电图记录时间过于短暂,对间歇、随机、短阵发作的心律失常几乎无能为力,为明确心律失常的诊断,现普遍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它既解决了只靠普通心电图无法诊断的心律失常问题,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且能够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为临床明确诊断及药物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通过对1228例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结果分析,就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的1228例患者,男性574例,女性646例,年龄10-94岁,(平均52.4±6.4)按年龄分为4组:10-24岁37例(3.01%),24-44岁301例(24.51%),45-59岁476例(38.76%),60岁以上404例(32.89%)。

1.2研究方法采用北京世纪今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系统,经计量局检测合格,连续监测22-24小时,经计算机回放,人机对话,专人分析,诊断结果由主治医师复核,对收集的资料,按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阻滞类,归纳统计,心律失常中期前收缩次数≤720次/24h为偶发,>720次/24h为频发。房性心律失常分为房性早搏,房性成对,短阵房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早搏,室性成对,短阵室速,RonT,室性并行性心律及室颤。ST-T改变,包括ST段压低≥0.1mv,持续≥5min,T波

2结果

心电图分析:1228例患者中374例(30.45%)正常,954例出现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其中一种心律失常者388例(27.52%),同时有两种心律失常者356例(28.99%)三种及三种以上的心律失常者39例(3.17%),心律失常见表Ⅰ-Ⅱ。

3讨论

心律失常按照其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年轻人由于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易激动、兴奋而引起心律失常多为生理性,少量病理性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心肌炎后遗症,先心病等所致,但比例甚小,亦有个别患者年轻体壮,心肌炎病史不明确或有感染,发烧未引起重视,心脏已存在潜在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但症状不突出,因突然剧烈运动而突然猝死,因此,年轻人的心律失常不容忽视。

老年人存在着退行性与心脏老化特有的现象和特征。根据老年人存在退行性变引起的心律失常,可分退行性、病理性、特发性心律失常[1]。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表现在形态的退行性变,如心脏增重,心肌纤维化,瓣膜改变,传导系统改变及心脏支架的退行性变。心脏功能与代谢的退行性变表现有收缩、舒张功能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变时功能下降,心脏电功能的减退及紊乱[2]。伴随心脏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的退行性变程度的增加而引发的心律失常称为老年退行性心律失常。以发病年龄高,病情进展缓慢,缓慢性心律失常为多见,且不伴其他心血管疾病却伴有老年退行性变的证据为临床特点。

本文1228例患者中,10-24岁37例,心律失常12例,其中一种心律失常10例,二种心律失常2例。25-44岁301例,心律失常134例,其中一种心律失常92例,二种心律失常42例。45-59岁480例,心律失常306例,其中一种心律失常167例,二种心律失常126例,三种心律失常13例。60岁以上410例,心律失常324例,其中一种心律失常114例,二种心律失常184例,三种心律失常26例。本组45-60岁以上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率最高,这是由于进入中老年心房肌发生退行性变和纤维性变,心房顺应性减低,心房压力增高,容量增大有关。其次是室性心律失常,其中短阵室速46例,室早成对27例,RonT3例,室颤1例均发生上述年龄段。表明室速的发生与心肌缺血、损伤密切相关,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失代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室性心律失常是高危因素。及时发现、治疗对预防中老年患者猝死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

本资料表明,心律失常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增加。尤其对中老年,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并伴有头晕、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时要常规行DCG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评估窦房结功能。对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继红.老年性心律失常.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1):58-67.

动态心电图范文5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

冠心病(CHD)是人类三大慢性病其中的一种, 也叫做缺血性心脏病。相关资料统计指出, 冠心病是老年人死亡常见的原因之一[1]。对冠心病的早期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对改变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次实验主要研究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CHD诊断中的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本院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将病例随即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4例, 女性患者36例。年龄范围在28~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7.2±6.6)岁。患者病程从1个月~23年不等, 平均病程为(10.8±5.7)年。包括心绞痛患者7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2例, 单纯冠心病患者18例、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45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有2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和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比较。

1. 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北京蓬阳丰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三导联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24 h监测,对患者生活作息进行详细的记录, 对一过性脑缺血在心电图上能够准确记录。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监测。受检者受检前保持平静状态, 取仰卧位, 采用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导联系统监测。

1. 3 检测阳性判断 动态心电图:ST段的测量以J点后80 ms为准。ST段水平或下斜下移>0.1 mV;下移时间持续1 min以上;2次心肌缺血的发作时间间隔超过1 min, 常规心电图:当T波小于同导联R波的1/10时, ST段水平下移>0.05 mV可判断ST-T改变。根据发作的起止时间、特点、节律、心律、发作时间以及伴随的症状结合所监测到的心电图综合诊断心律失常。记录心律失常的激动起源部位、节律、频率、途径以及传导时间的异常。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记录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两组比较P

2 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测阳性率与常规心电图比较差异无经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的阳性病例分别是30例、28例;阴性20例、22例;阳性率为60%、56%;而在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 房性早搏二、三联律, 房性早搏成对, 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动态心电图在24 h以内能够连续多次记录人体心电信号, 记录次数可达10万余次, 而这样的记录对于非持续性冠心病的患者, 尤其是一过性冠心病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测有很高的灵敏度, 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可靠地依据, 诊断准确率也有很大的提升。以往对于常规心电图临床的应用研究中发现[2], 某些冠心病患者的冠脉血管已经发生较为严重的狭窄, 在患者静息状态下仍然可以维持正常的血流供给, 对于这样的患者, 常规心电图是完全检测不出的, 只有患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性梗死才可被发现, 这大大提高了疾病的危险程度。近年来, 动态心电图已被临床广泛使用, 相较于传统心电图监测, 具有更为精细、更为准确的效果, 不仅能够随时检测冠脉缺血状态[3], 还可以描述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缺血程度等,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本次实验研究结果发现, 动态心电图对于房室早搏以及室上心动过速的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4]。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连续精细的心电监护, 是减少冠心病病死率的临床重要手段, 且动态心电图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重复性好的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长珍. 80例老年冠心病心电图异常表现与分析.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10,13(12):1761-1762.

[2] 庞志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 中外医疗, 2009,6(13):1-3.

动态心电图范文6

摘    要: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检测窦房结功能方面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62例怀疑有窦房结功能异常的心脏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食管电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比较3种检查对窦房结功能检查结果差异性。结果 3种检查结果中,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比较,动态心电图与食管电生理检查和阿托品试验不存在差异(P> 0.05);患者的心电生理参数异常,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无差异性(P> 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可以对患者的窦房结功能做出评价,为医师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关键词:动态心电图 心脏停搏 心电生理窦房结功能异常可以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最严重的是心脏停搏,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意识,机体处于昏迷状态,肢体抽搐[1-4]。瞳孔在心脏停搏后30~60 s出现散大情况,60~120 s后瞳孔固定。心脏停搏发病突然,若不进行诊治,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临床中,有较多的方法可以检测窦房结功能,其中包含动态心电图、食管电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本次试验是对这3种方法进行比较,试图找出最简便、最有益于患者的检查方法,为临床医师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从而开展针对性治疗,提高预后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共62例怀疑有窦房结功能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62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33~85岁,平均年龄(63.35±1.54)岁。1.2 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1.2.1 纳入标准(1)病历完整。(2)怀疑有病态窦房结功能异常患者。(3)患者及家属自愿参加此次研究。(4)生存期超过60 d。1.2.2 剔除标准(1)并发其他急性心血管疾病。(2)中途退出者。(3)感染性疾病。(4)肝肾功能障碍。(5)精神系统疾病。(6)血液系统疾病。(7)恶性肿瘤。(8)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1.3 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食管电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差异性。1.3.1 动态心电图监测运用3通道、12通道的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进行心电图监测,监测前停用3 d抗心律失常药物。明确导联电极放置部位,尽量减少皮肤阻力。运用70%乙醇棉球对预放置电极部位的表面皮肤进行擦拭以消毒,正确安装电极与导联线,做好记录,并检查基线有无出现漂移等不良情况。对患者进行连续24 h的心电图监测,并做好患者的24 h活动日志。安置好仪器后,将数据传输于计算机进行回放,分析患者的心率变化、早搏总数、ST段变化等情况。1.3.2 食管电生理检查将电极导管从患者鼻孔插入食管,深度为男性36~40 cm、女性34~38 cm,或按计算公式:(受检者身高+200)/10=插管深度(cm)。当电极导管插入至上述深度时,位置相当于左心房水平,为最佳起搏部位,经过一系列电刺激检查窦房结功能。1.3.3 阿托品试验将阿托品注射液0.02 mg/kg溶于剂量为2 m L生理盐水中,采用静脉注射方法注入患者体内,这样可中断迷走神经,观察不同时间段(1、3、5、7、10、15、20 min)的心电图变化情况。1.4 诊断标准1.4.1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窦房结功能异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全天平均心率<50次/分,窦性停搏:P-P距离超过1 500 ms;长R-R距离超过1 500 ms,同时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常出现快速心律失常,24 h最大心率<90次/分,负性变时效应降低[5]。1.4.2 食管电生理检查诊断标准窦房结恢复时间超过2 000 ms,文氏阻滞点低于130次/分,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高于550 ms,房室传导2∶1低于160次/分,房室结有效不应期高于420 ms。1.4.3阿托品试验诊断标准0.02 mg/kg,溶于生理盐水2 m L,1 min内静脉注射完毕后,观察1、3、5、7、10、15、20 min的心电图,观察窦性心率变化情况,出现窦性过缓,交接性逸搏心律,心率不到达90次/分,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诱发心房颤动等,为试验阳性。1.5 观察指标(1)分析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记录出现心脏停搏的时间、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房室结有效不应期。(2)分析患者的食管电生理检查结果,记录文氏阻滞点、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房室结有效不应期。(3)分析患者的阿托品试验结果,记录房室传导2∶1、窦性停搏时间、房室结有效不应期。(4)对比3种检查结果的差异性,观察指标包括最大窦性心率、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窦房结恢复性、窦房结功能异常。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62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出现窦性停搏26例,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室停搏27例,心房颤动长R-R距离导致心室停搏10例,其中患者出现停搏的时间为2 450~6 800 ms,房室传导2∶1(133.54±12.06)次/分,窦房结恢复时间(1 687.82±101.03)ms,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652.63±8.99)ms,房室结有效不应期(568.86±24.02)ms。2.2 食管电生理检查结果6 2例患者经食管电生理检查,其中文氏阻滞点(163.22±13.56)次/分,房室传导2∶1(187.89±13.02)次/分,窦房结恢复时间(1 839.94±167.72)ms,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590.23±8.02)ms,房室结有效不应期(553.82±20.53)ms。2.3 阿托品试验结果62例患者经阿托品试验后,其中房室传导2∶1(136.66±12.55)次/分,窦性停搏时间(1 762.53±103.23)ms,房室结有效不应期(551.32±25.23)ms。2.4 3种检查结果的差异性比较比较3种检查结果无差异性(P>0.05)。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比较,动态心电图与食管电生理检查和阿托品试验不存在差异(P>0.05)。患者的心电生理参数异常,房室传导2∶1、窦房结恢复时间无差异性(P>0.05)。见表1。表1 对比3种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3 结论心脏窦房结病变是严重的、应该被重视的心脏病,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表现为窦性停搏、窦性过缓、交接性逸搏及逸搏性心律、心率变时性差、窦房结恢复时间长[6-7],严重的会出现心脏停搏引发心室颤动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导致心脏停搏发生率递增,这对患者生活与心理健康均有不利影响。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价值高,可长时间的记录患者心电活动,提高捕捉心电异常概率,针对暂时性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监测价值。动态心电图监测通过监测窦性节律、窦性频率等评价窦房结功能,医师还可据此分析临床症状与心动过缓、过速之间的关联,有利于临床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动态心电图监测具有无创、无痛苦、经济的特点,患者的接受度较高。食管电生理监测主要是对心脏电生理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根据机体食管和心脏之间解剖关系,应用心脏刺激仪调搏心房与心室,此方法主要针对心律失常疾病进行诊断[8]。通过食管电生理监测,医师可以准确了解患者的窦房结恢复、传导时间、矫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经过对以上62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分析,与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差异不大。阿托品是一种胆碱能受体阻断药,大剂量阿托品能够阻断窦房结M2受体,减轻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继而诱发心率加快。阿托品试验中,监测62例患者心电图后也可见观察其心率变化,并心电图的一系列表现也可以为窦房结功能做出评价。动态心电图监测与食管电生理监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准确反映自发情况下的窦房结自律与传导异常,后者可反映激发情况下的窦房结功能。临床检查中,单项检查若无法明确判断时,可结合二者进行检查,以达到提高诊断率的效果[9-10]。通过此次研究中得知:62例患者经3种检查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导、快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速,3组指标无明显差距。这表明:窦房结功能异常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食管电生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后,3组检查结果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食管电生理检查需要经食管插管入左心房的水平进行刺激检查,给患者造成痛苦。阿托品试验是药物试验,对于青光眼以及明显的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为禁忌,阿托品试验也有一定的风险性,3种筛选窦房结异常的方法中,动态心电图监测最简单易行,通过本次试验可以明确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取代食管电生理检查、阿托品试验,作为诊断窦房结功能异常的检查方法。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对怀疑有窦房结功能异常的心脏病患者的窦房结功能进行评价,为医师提供有效诊断依据,便于医师实施合理、科学的治疗,此项检查无痛、无创、易实行,是值得推广的检查方法。参考文献[1]苏运璞.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价值评价[J].云南医药,2020,41(6):560-561.[2]王海燕.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左心房容积、功能及同步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1):10-11.[3]王丽颖,王新康.动态心电图与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在心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实用心电学杂志,2021,30(1):28-31.[4]陈秀颖.动态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68-70.[5]谌秀玲,刘鸣.心电散点图鉴别诊断窦房结功能横向分离和房性早搏[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9,28(5):372-373.[6]陈丽萍,林妹.窦房结功能分离和阵发性房颤心电散点图分析鉴别[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358-360.[7]彭隆,王嘉睿,刘金来,等.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多导心电图对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诊断价值比较[J].广东医学,2020,41(9):890-893.[8]陆媛.动态心电图监测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价值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0):17-19.[9]曾雁云,王锐.食管调搏与动态心电图对窦房结功能的诊断价值[J].大医生,2019,4(16):175-176.[10]王娇,李慧.动态心电图监测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研究[J].贵州医药,2020,44(11):1715-1716.

动态心电图范文7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临床诊断

冠心病又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即指由于冠状动脉循环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的改变而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严重的可导致多种心律失常[1]。本文旨在探究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临床诊断方法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影响,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5.1±3.2)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7~69岁,平均年龄(58.8±0.4)岁。患者病程1个月~10年,入院时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开始进行检查前3d停止任何药物的服用,使用增益为10mm/mV,纸速设定为25mm/S,由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提供的的常规心电图机,选定日期对患者进行检查。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让患者采取仰卧式,保持良好放松的心态,在患者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保证记录过程心电基线的平稳和结果的精准。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和对照组患者一样,观察组患者也在检查开始前3d停止任何药物的服用,使用增益为10mm/mV,纸速设定为25mm/S,由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提供的的常规心电图机,选定日期对患者进行检查。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再使用由美国太空实验室提供的24h动态心电图机对患者进行检查,进行电脑自动分析,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分析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对收集回来的两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阳性率方面的对比 60例冠心病患者中,对照组30例患者只接受了常规心电图检查,诊断阳性者17例,阴性者13例,阳性率为56.7%;观察组30例患者还接受了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阳性患者19例,阴性患者11例,阳性率为63.3%。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方式诊断冠心病患者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种检查方式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分析对比 在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病情诊断的观察组患者中,结果显示,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检测率、室性早搏早发和常规心电图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测率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通常被称为"冠心病",临床上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2]。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心肌缺血而引起心肌梗死,同时还可引发各类心律失常,严重的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临床检查手段中,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最为娴熟,但是由于设备从国外引入,检查费用高昂,普通的乡镇或县级医院根本无法开展此项技术,所以绝大多数医院采取的仍然是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采用动态心电图来检查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情况,收到了很好的诊断效果,检查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特别是在特定情况或者患者出现短暂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下,常规心电图检查由于技术原因,检查结果容易出现纰漏,然而动态心电图则可以在特定情况如患者出现短暂性心律失常时检查出这些情况,进而更好地了解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因素和原因,对患者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治疗[3]。

本研究调查发现,60例冠心病患者中,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方式诊断冠心病患者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病情诊断的观察组患者中,结果显示,房性早搏早发、房室传导阻滞检测率、室性早搏早发和常规心电图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测率都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在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由于其操作简单、对患者无伤害、价格适当、检测率高,所以通过比较分析,其检查结果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法,如此,不仅有利于冠心病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也有利于在全国各级医院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汤喜红,孙玉敏.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2,29:106.

动态心电图范文8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181-02

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用于动态、长程记录心电图的技术,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心血管监测手段。动态心电图又称为Holter监测心电图仪[1]。可以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大量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诊断,并在15~30 min内分析患者24 h的心电图情况,给出相应诊断并打印诊断报告。和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可以在1 d之内连续记录大约10万次以上的心电信号[2]。有效提高了对心律失常和短暂性心肌缺血的检测率,提高了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动态心电图在24 h内对生理状态全方位的检测中,捕获异常心电的机会比普通心电监护设备大很多,对长RR间期的监测也更加具有时效性。同时动态心电图可以确定患者的头晕、心悸等症状是否和心律失常有关,是临床上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3]。该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显示长RR间期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性别、发病原因和心电图诊断等所占的比例,探讨其发病机制、良恶性质和鉴别诊断方法等,以此提高长RR间期的诊断和鉴别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000例,选择监测显示伴有长RR间期患者141例,总发生率为7.05%;其中男86例,女55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65.2±5.1)岁,45岁以上患者103例(73.05%)。所有患者心电图监测显示长RR间期均≥2 000 ms。临床资料使用均经过患者本人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使用我国深圳市旭天科技生产的ECG-D32A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进行连续24 h的密切监测,观察记录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头晕、胸闷等身体不适。通过计算机自动检测分析软件,人工筛选并删除干扰,对≥2 000 ms的长间期(RR间期)发生时间、频度及24 h总心室率进行统计,诊断结果交由至少2名专业医生审核。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长RR间期的发生率、发生次数和时间分布状况等,分别记录心电图改变多于一种的具体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5.0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χ2检验,统计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主要临床表现

其中病因为高血压65例,冠心病43例,心肌梗死13例,糖尿病10例,心肌疾病4例,慢性肺源性疾病6例。

2.2 发生长RR间期的相关原因分析

发生长RR间期变化的相关原因很多,并且这些原因有一定的相关性。对141例患者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中各项心电图诊断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分布、发生率等的具体情况统计如下表一。从表1可知,其中引起长RR间期发生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房早搏未下传26.95%、二度 I 型房室阻滞15.60%、二度I伴II型窦房阻滞14.89%、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和阵发性心房扑动或房颤 12.76%等,交界性早搏、窦性停搏和三度房室阻滞等的发生率低于10%。其中房性早搏未下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相关因素,三度房室阻滞在心电图监测全程都可能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率很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4]。动态心电图可以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大量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诊断,并在15~30 min内分析患者24 h的心电图情况,给出相应诊断并打印诊断报告。可以确定患者的头晕、心悸等症状是否和心律失常有关,也是临床上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和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捕捉信息的量更大[5]。在24 h之内可以连续记录大约10万次以上的心电信号,大大提高了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动态心电图对长 RR 间期的检出率约为3.2%[6]。大部分检测到的长 RR 间期患者为中老年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器官的病变增加,长 RR 间期对患者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对长 RR 间期的发病原因进行正确分析,并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诊断对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7]。动态心电图可以持续监测长 RR 间期的心电图变化,并对起搏器等临床治疗过程提供一定的评价指导。长 RR 间期的发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的较多,主要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发生率更高。发病期间患者可能有头晕、胸闷等症状,如果发病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8]。有学者认为心室长RR间期是二度房室阻滞的表现,还制定了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条件。而另外一些学者[9]认为这不是二度房室阻滞的结果,而是由于迷走神经的影响以及隐匿性房室传导导致的。因此,采用动态心电图对长 RR 间期患者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9]。

研究中如果以长RR 间期≥1 500 ms为标准,则标准的阳性率会明显下降,如果以≥3 000 ms为标准可以明显提高阳性率,但

综上所述,对长RR间期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临床鉴别和诊断长RR间期的病因等,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爱萍.315例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1(19):75-76.

[2] 边越.动态心电图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1,25(2):56-57.

[3] 葛学敏,张良洁.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动态心电图及临床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0,10(6):98-99.

[4] 卢喜烈,王晋丽,马一鸣,等.心室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9(2):58-59.

[5] 陈宇清,徐曙东.动态心电图和cTnI联用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1(8):45-46.

[6] 李学斌.编后语:大剂量镇静药物治疗交感风暴需慎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2(1):36-37.

[7] 李星,陈德芳,蔡丹,等.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0,15(4):62-63.

[8] 刘争建,王立志,邓军将,等.高原地区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1,13(1):42-44.

[9] 庞志茹.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3(12):56-57.

[10] 杨静,程立顺,施有为,等.老年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2010,16(12):67-68.

动态心电图范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其中Ⅰ期高血压病62例,Ⅱ期高血压病34例;男58例,女38例;年龄44~71岁,平均53.6岁。

1.2 方法。96例患者常规心电图均为正常,动态心电图机使用美高仪HoltWin7.0Goid,为7线3通道记录,连续24h动态监测记录,记录完毕后放入主机回放分析。

1.3 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以J点后80ms测量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1mV,持续1min以上;ST段恢复后1min以上再次下降≥0.1mV为另一次发作[1]。

2 结果

检出ST段改变42例,其中ST段呈水平型下降33例,ST段呈下斜型下降9例, ST段改变时伴有或不伴有T波改变;检出仅T波改变9例,ST段无变化,T波改变由直立变为平坦或倒置。ST-T改变时伴有心前区不适症状者14例,无症状者37例。

3 讨论

3.1 高血压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导致心肌缺血。早期的心肌缺血呈潜在性改变,常规心电图尽管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由于记录时间较短,而且是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因此难以捕捉到心电图改变。动态心电图检查阳性率明显提高,本文96例常规心电图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动态心电图ST-T出现改变的51例,占53.1%。观察缺血性ST-T变化特点,发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均少于3min;间隔时间较长,均大于5min;持续总时间少于30min。因此只有动态心电图24h长程监测,才能记录到ST-T一过性或间歇性缺血性改变,方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3.2 目前动态心电图是发现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主要方法。本文51例心肌缺血的患者中有37例ST-T改变时无临床症状,多发生在 06:00~10:00,与文献报道一致。 在监测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的记录症状与心电图表现呈不一致关系,分析原因有三:①缺血性ST段改变往往只出现在相应的几个导联,我们使用的是3通道的动态心电图仪,可能会使缺血性ST段漏掉,12导联同步记录的动态心电图仪可以提高缺血性ST段的检出率。②没有同步使用动态血压监测,患者的胸闷症状是否与血压变化有关。③患者记录的反复发作症状与心脏、血压无关,属于其他病症或心神经官能征。因此我们认为12导的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更有利于诊断。

3.3 文献报道中有大量资料证明,高血压病病人无论是否进行有效的降压治疗,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复杂程度都高于同年龄组的正常血压者,室性心律失常和易损心肌可能是其发生突然死亡的原因,本文未对心律失常作出统计,仅就ST-T改变与常规心电图作一比较,旨在提示人们认识对高血压患者常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动态心电图范文10

【关键词】阵发性室速;动态心电图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严重的心脏病患者,是引起心脏猝死的原因之一。室性心动过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很大,使心排血量降低,从而心、脑、肾的供血不足,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严重者也可能发展成为致命的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室速是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一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100次/min,常规心电图中难以检测到。动态心电图(DCG)是一种佩戴在患者身上可以在活动和休息的状态下昼夜连续监测记录心电图动态变化的检查,检出率远高于普通心电图,特别有助于心律紊乱、心肌缺血的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证据。因此,我们对24 h动态心电图(DCG)资料中的50

例室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室速的发生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共收集到有室速的动态心电图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38~84岁,平均(58.9±7.6)岁。50例患者均有心慌、胸闷,冠心病2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合并糖尿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例,心肌炎后遗症1例,脑梗死1例,右室发育不良1例。经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19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室、心房和全心扩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

1.2 研究方法 检测仪器为同步12导联记录仪,胸部安装10个电极,连续做24 h记录,佩戴前全部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中详细记录患者一天的活动,情绪变化,服药情况等。

通过计算机回放分析处理。PVT的定义为:室速是指起源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快速连续性室性异位激动,自发性者室性异位激动需连续≥3个。QRS波呈宽大畸形,时限≥0.12 s,其前无P波,频率在150次/min以上,持续时间30 s内能自行终止。心肌缺血诊断标准:ST段压低0.1 mV以上,最短持续时间1 min,两次发作间隔至少1 min[1]。

2 结果

2.1 室性心动过速的类型 本文50例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其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65阵,早搏型室性心动过速60阵,其中多源型室性心动过速29阵,频率在105~245 次/min,加速型室性心动过速21例,频率在62~112 次/min。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0例,频率为241次/min。

2.2 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 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时间为0.11~0.27 s,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宽QRS波群,均有左心功能不全,在QRS波群宽度

2.3 发作时间 发作时间多出现在夜间睡眠或午睡,本组室速发作时室率150~160次/min 9例,160~170次/min 35例,170~180次/min 6例,其中发作1阵者23例(46%),由此可见室速多为一过性出现。根据室速持续发作的时间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分为持续性室速和非持续性室速(每次发作在30 s内能自行终止者)。日间一般活动时出现者10例(20%),轻体力活动时(如晨练、上楼等)出现者5例(10%),26例出现在睡眠时,9例与昼夜及活动无关。

2.4 发作时的症状及心电图改变 本组50例中,室速发作时有胸闷、心悸者9例(18%)、头晕、黑蒙者3例(6%),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ST-T改变35例(其中缺血型ST-T改变26例),ST段降低0.1~0.2 mV 12例,0.2~0.3 mV 5例,0.3~0.4 mV 3例,0.5~1.0 mV2例,单纯T波倒置5例,继发性ST-T改变3例(为束支传导阻滞),急性损伤型改变5例(为AMI监测ST段始终在基线以上,最高抬高为0.2~0.5 mV)。心电轴在诊断VT时具有很大意义。文献报道,电轴左偏(-30°以上),倾向于VT。当V1导联为负向波时,电轴右偏也只能发生在VT,而不可能发生在室上速。当患者窦律时的电轴不在无人区,而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时呈现,该心动过速只能是VT,而不是室上速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2]。

3 讨论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DCG已成为重要的无创性诊断技术之一,一般来说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20 s左右的心电活动,而某些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暂时性或阵发性的,常规心电图很难捕捉到,而动态心电图则可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进行24 h心电活动记录。而且能够结合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劳动进行心电图的动态观察,从而发现常规心电图难以检出的各种状态下心电活动的暂时改变,尤其是各种心律失常[3]。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长程、动态记录心电图的技术,比普通心电图记录的心电信息量扩大了2 000倍以上,使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大为提高,增加了心电图临床应用的价值[4]。

大多数室性心律失常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明确的诱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急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缺氧、缺血、坏死、Q-T间期延长,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神经及内分泌功能失常等一种或多种因素。室速是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室早,室速有导致心脏猝死的危险性,目前认为非持续性室速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属低危,预后良好。本组50例253阵室速均为非持续性。27例为冠心病的患者,提示室速不一定发生在级别较高的室性早搏患者中,因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受损的心肌与正常心肌间电生理不均匀,可诱发折返激动引起室速,认为心肌梗死的非持续性室速是持续性室速或室颤的标志。可见积极改善心肌缺血再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是预防心脏猝死发生的重要措施[5]。本文27例冠心病患者,室速发作时及发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由此证明室速的发生与心肌供血不足有关,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动作电位振幅降低,时程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心肌复极和恢复时间不同步,遂产生室性异位搏动或异位心律,因此室速多起源于心室受损部位。

在50例中,35例ST-T改变者有70%心电图呈不同程度缺血型改变,提示心肌缺血常伴发心律失常[6],可能是心肌坏死后细胞外高钾浓度对心肌细胞和神经末梢有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儿茶酚胺增加,细胞内钙超载。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在室速的同时存在严重心肌缺血,说明与心肌缺血有关。有5例患者为45~55岁女性,有可能是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导致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心肌兴奋性增高所致。

DCG能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用于指导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以及评估突发时间的控制情况,是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必要手段,因此,DCG检查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使用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动过速及某些特殊现象的图形来预测心室颤动、猝死的发生时,还需要结合临床作出判断。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动态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9-671.

2 梁苏女.56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分析.实用心电图杂志,2007,16(3):219.

3 乔文祥.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147例.河南医药信息,2002,10(23):29.

4 Ren SG,Kang K,Wu DN,et al.Primary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of perimembranous and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Amplatzer occluder devices.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2,57(2):104-111.

动态心电图范文11

【关键词】围绝经期;女性;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57-02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絮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综合症,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约1/3的妇女可以平稳过渡,没有明显不适,约2/3的妇女出现程度不同的低雌激素血症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因其心电图多有改变,常被疑诊为“冠心病” [1]。现将近年来围绝经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评价文献综述如下。

1 心率异性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降低,使正常的下丘脑-卵巢轴之间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雌激素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和垂体功能亢进,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下丘脑内源性鸦片肽(EOP)下降,继而引起中枢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高,儿茶酚胺使心肌细胞的Ca2+通道开放的概率增加,心肌细胞4期除极加快,自律性升高,传导加快,不应期缩短,从而导致心率加快[2]。

文献报道围绝经期组平均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围绝经期组SDN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围绝经期组SDANN、RMSS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3]。30例患者全部出现心悸不适症状时其适时心率均高于佩戴期间平均心率,心悸不适症状出现时间多以非活动期间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出汗、烦躁等症状[4]。

2 心律失常

雌激素具有Ca2+拮抗作用,雌激素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Ca2+阻断作用及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透性有关。此外,雌激素还能促进内皮NO合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等。雌激素水平降低时易出现焦虑、烦躁不安,在自主神经失调的情况下,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加,使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肯野组织在活动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同时,原有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儿茶酚胺增多情况下可能出现异常自律性,产生主动性异位心律,以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多见[4、5]。

文献报道围绝经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出现的类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复合型异常。而频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ST-T异常、复合型异常围绝经期组与围绝经期合并冠心病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显然对判断是否合并冠心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6、7]。其中45例中有7例多发室性早搏伴有ST-T缺血性改变,年龄均在50岁以上;13例室性早搏伴阵发性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2-60次/分);8例室性早搏伴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125次/分);室性早搏按Lown氏分级法:有室性早搏≤II级者36例、≥Ⅲ级者9例[8]。

3 ST-T改变

Ca2+通道的开放概率增加的同时,还可影响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使平台期延长,从而导致心电图ST段改变;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高使动作电位3期K+外流下降,从而导致T波倒置、低平等[9]。

文献报道围绝经期女性300例中出现ST-T改变者70例,占23.3%,同龄男性出现ST-T改变者仅占1.0%,ST-T改变率在两性间有显著性差异(P

4 结语

围绝经期是“多事之秋”,许多疾病都有可能“乘虚而入”。调适得不好可能引发躯体、心理等诸方面的疾病[7]。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女性易出现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等,应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进行细致的检查,而动态心电图检测是一项较为客观的指标,可以全程记录任意时刻的信息,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可以准确判断患者发生心脏症状时的心电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的依据[11],对判断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是否合并冠心病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12]。

参考文献:

[1] 段宗艳.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评价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079-1080.

[2] 卢喜烈,郜玲.围绝经期妇女心电图改变其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5):42-43.

[3] 丁宇慧,余秋实,杜晓晖,等.围绝经期妇女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J].人民军医,2006, 49(4):193-195.

[4] 王利亚.围绝经期妇女动态心电图改变的观察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136.

[5] 段宗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2):60-60.

[6] 许吕耘.围绝经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7):3930.

[7] 王风肖.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心律失常300例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下): 247.

[8] 王玉佩.45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0):48.

[9] 彭洁敏,周建华.围绝经期妇女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2):463.

[10] 余芳,黄蓉.围绝经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16(1):19-20.

[11] 段宗艳.200例更年期综合征女性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J].首都医药,2011,18(6下):24.

[12] 沈文锦,徐成斌主编.现代心功能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8.

动态心电图范文12

关键词 老年冠心病 高血压病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发生在有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是临床上常见而多发疾病,常可导致严重后果。本文对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161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存在心律失常的老年人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提供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防治心律失常的证据。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男109例,女52例;年龄60~84(平均69)岁。全部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心悸、胸闷,其中高血压71例,冠心病4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43例,其中有19例有发作性心绞痛,2例心力衰竭。应用美高仪产EH800 DIGITAl HOI TERD()NGT IXTG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胸前安放10爪电极,肢体导联和加压肢体导联电极粘贴于胸前体表;双上肢分别粘贴于左右胸骨柄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双下肢分别粘贴于左右侧肋缘下1cm锁骨中线,胸导联位置同常规心电图V1~V6电极位置。连续记录24小时,检测中让患者按日常生活不受限制如散步、爬楼、休息、工作照常进行,同时由患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包括活动内容、起止时间、自觉症状)。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分析。由心电图专人根据记录动态心电数据24小时后,进行搜集、编辑、分析和总结。诊断标准采用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

结 果

在161例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患者中161例中基础心律全部为窦性心律,大部分伴有其他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的分类,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112例,占70%,房性早搏80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结性早搏20例。其次是室性心律失常42例,26%(含二联律、三联律、窦性心动过缓(6.0%)。

在161例记录有心律失常患者中,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72例,占64%,其中高血压病19例,占心律失常的26.4%;冠心病39例,占心律失常的67%;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13例,占心律失常的18%。

讨 论

心电图检查是检出心律失常在临床工作中相当常见,心电图工作人员既要熟练掌握心律失常心电图的正确分析方法,并且能够对其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诊断。正常心脏的传导系统各个部位既要有一定顺序也要有一定的限度,窦房结产生的激动通过心脏传导系统按照一定顺序传导到心房和心室,其传导和心肌细胞的兴奋过程体现在心电图上就是P-QRS、T波。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就是通过观察、测量、分析心电图各波段的变化对心律失常心电图进行诊断。

老年人心律失常临床特点:①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 多见于高血压和冠心病。②由于老年人心房肌肉退行性、纤维性变,心房顺应性减低,心房压力增高和容量增大有关,心房纤颤是老年人心律失常中最常见。可因房颤时快速心室率引起血液动力学恶化,出现明显的症状。③由于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也可有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所致引起的传导阻滞。④由于衰老使窦房结、心脏传导系统改变及心肌病变并存,应引起足够重视,老年人有多种心律失常并存的特点。

动态心电图常规记录时间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记录全部的异常电波,可明确患者的活动状态,能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和病在24小时内各种状态下所出现的有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为多种心脏病的诊断提供精确可靠的依据。常规心电图只能短时间地记录静止状态下仅数十次心动周期,信息量少及一过性改变易被遗漏的缺点,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检测出普通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一过性的、间歇性的心电异常信息。如一过性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损伤等,大大提高了心电信号记录的质和量,是一种简单无创伤的检测方法,所提供的资料是常规心电图的数千倍,是心电诊断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

一般认为老年人心率随增龄而心脏的截屏结构和和心脏的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变,而引发不同程度功能的变化。心肌的兴奋性、应激性、传导性、不应期、自律性等随增龄而改变有关。由于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易发生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同时由于心肌纤维化,胶原纤维的增多,使窦房结P细胞减少,传导组织纤维化,心肌兴奋性、传导性降低,会有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减退、心功能不全时心肌缺血、缺氧,反射性致心率增快有关。各种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而病理性变化更会引起一系列心律失常的发生。表现为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交接性逸搏心律以及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导致各类型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极为常见。冠心病组以室性早搏多见,高血压组以房性早搏多见。

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可根据不同病因、基础心脏病和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综合分析。老年室律失常和复杂律失常发生率增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年人器质性心脏病发病率高相关。有资料报道,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其心绞痛警报系统缺损有关。对老年人患有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增加,当临床遇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等症状者应予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证据。既能观察到静息时改变,也可记录到日常生活与运动时的改变。并能计算心律失常的频度及评估其严重性,特别重视老年人伴Q-R间期延长、心窦性心动过缓小于40次/分,持续1分钟;二度二型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大于2.0秒者,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具有信息量大,病变发现率较高,长时间的连续记录,可在动态、常态下进行非创伤性检查的特点活动期及夜间入睡时发生的各种心律失常检出率,能够早期发现致死性心律失常,还可以了解不同心脏病心律失常发作的规律,对及早诊断治疗疾病,心脏病患者危险程度评定、预后判断,评价心律失常治疗的药效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分析价值

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以及对有症状的不能进行运动试验的患者,特别是对老年人合并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心律失常总检出率都很高,但也不能单凭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心律失常来诊断,须结合S-T段、T波的监测分析更有助于冠心病与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心律失常,应作具体分析。

总之,自2005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161例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伴有心前区不适等心悸症状,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均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并能了解心律失常的种类、频率、持续时间、发生与终止规律。并及早发现心源性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日常状态下冠心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变化,便于判断心肌供血的情况,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 肖明生.128例老年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00,11(3):165.

2 郭继鸿,张萍,主编.动态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l-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