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

时间:2022-11-11 02:10:03

新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范文1

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其载体是人的生命,其目的是无限地接近人类生命过程的真理。医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命过程,并且医生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来保护人们的健康,消除他们的疾苦。医生赖以进行工作的基础是医学科学技术,但由于他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因此医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

1医学的属性

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十分显著,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其次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涵,都必须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坚持可检验性、可证实性、可重复性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的自然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遵循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同时,医学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人文属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之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环境;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仅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而且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必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基础之上。其次,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还突出地表现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永远是医学的永恒目标,是医务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对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人体的生理健康,而且还包含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健康等于身体、智慧与心灵的和谐统一。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为患者的疾病痊愈提供物质保证,躯体的健康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物质基础,没有躯体的健康,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无从谈起。医学仅仅解决患者躯体病痛是远远不够的,而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为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精神支持。人是躯体和心理的统一体,疾病过程同时体现在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在躯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也遭受到恶性刺激,而心理状态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心理疾患和躯体疾患的关系可能有主次地位的互换,但不可能是有无状态的取舍。患者心理问题处理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对患者躯体问题的处理结果。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方法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医学科学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精神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自然科学各领域的成就在医学领域高度渗透,使医学获得了长足进步,从而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持续了大约400年,从生物学角度真正科学地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应该承认生物医学模式在人类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在人类对抗疾病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不过,生物医学模式主要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看问题,往往忽略人的社会属性,追求的是疾病与治疗的线性因果关系。生物医学模式是将疾病从人体中分离出来,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实体来研究的。对于疾病机械性的认识导致了医疗服务的“机械化”,对疾病的诊疗亦进入了流水线式的作业程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形成了“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往往把患者的躯体从生命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医生眼睛里只有病原体、症状、病灶……活生生的、整体的患者渐渐地从医生的视野中淡出;医生更多地是关心这个病是否可治、能治,关注检验报告上的客观数据,而不是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的价值体现。

2新医学模式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疾病谱的变化,生物医学模式和“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探究到社会层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同样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它认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取决于医疗技术、生态环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卫生保健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也起着某种程度的决定性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的属性的认识,包括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统一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诊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全面接触患者,要在情感上和实践上体现出对患者整体人的理解。不仅要对患者的生理机能完全掌握,而且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非医学问题,如心理问题和社会处境等,并作出充分反应,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医疗效率,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新医学模式下青年医生的培养对策

在5年的大学本科学习过程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给学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话就是“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印象深刻的原因主要是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很难理解,医学是一门很客观实在的学科,而这句话让人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不象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每一个理论都有实在的物或者是实验结果证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以后,才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而工作时间越长,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越深。例如,一个患者从住院治疗开始,作为主管医生就得要开始询问患者病史、做体格检查、开各种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然后综合这些结果做出临床诊断,拟定治疗方案,进行对因及对症治疗。这些医疗行为的目的主要是运用目前已知的检查治疗手段来尽可能的发现患者的病因、恢复患者的躯体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生物部分”。在治疗的过程中,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作为医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恐惧,对治疗的意愿、信心、态度,患者的文化修养,患者的性格等个人人格特点,同时患者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等都会介入到治疗过程中。这些工作可以被称之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心理—社会医学部分”,尤其在肿瘤临床工作中,这些因素尤其突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入院时都已不能治愈,而只能是通过药物治疗尽量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因为癌症在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仍是“不治之症”,因此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都有一个从难以接受到逐渐接受的过程,治疗过程中假如治疗效果不好,怎样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接受病情、积极乐观地接受治疗是内科治疗的重要部分。这时候单纯依靠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结果都已无能为力,只能在诊治过程中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间建立互信的基础上,依靠医生对患者心理的掌握、性格的了解,采取患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谈话,才能让患者从容地接受病情及治疗效果,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治疗,才能尽量避免患者产生消极悲观甚至轻生的念头,从而有利于下一步治疗计划的实施。无视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心理特点,粗暴的谈话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对治疗产生不良后果。#p#分页标题#e#

记录患者的病史及书写反映诊治过程情况的病程记录是临床医生日常工作的重要文书工作,医疗文书既是患者的治疗日讠志,同时也是发生医疗纠纷时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病史记录包括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及婚育史、家族史等,现病史、过去史主要是着重于患者自身生理特点寻找疾病的线索;个人史及婚育史、家族史要求记录患者文化水平、性格特点、所从事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家庭状况、家庭成员患病情况等,这些无非都是希望从心理、社会方面能够提供患者发病的原因,诊治疾病的线索。病程记录不仅要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诊治过程,而且也要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重大心理变化,与家属及其工作单位的重要谈话内容等。这些工作无一不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所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渗入到医生的日常工作中。深刻体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是人性化医疗的要求,同时也对防范医疗纠纷、规避医疗风险起着重要作用。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可以把自然科学看作身体,而医学的人文科学特点给这个身体赋予了会思维的头脑。自然科学性质是医学的自然属性,人文科学性质是医学的社会属性,两者的结合赋予了医学鲜活的生命。动物和人都会生病,但只有人才会对疾病赋予某种意义。野生动物患病只有依靠身体的自然恢复力,而人患病,不管能否治疗,都需要情感关怀。医学的人文科学特点在医学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医护人员应该具备医学人文精神。热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救死扶伤,是医学人道主义的目的,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的健康则是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道主义的切实体现。医学的使命是消除人类的疾病及其痛苦。医务人员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的两个方面,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1]。

自古以来,东西方医学均赋予了医学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大凡思想圣洁、德高望重之医家,无不具有丰富的医学人文修养[2]。“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还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患者、真诚地为患者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患者,充满人道主义,做到“仁心仁术”兼备。

可见,“医乃仁术”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要求医者必须具备医学人文精神。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词中具体明了地阐述了“仁爱”信念:“吾将竭尽吾之能力与智慧,以己之才帮助病患;戒用医术对任何人等以毒害与妄为……吾将以纯洁与神圣为怀,终生不渝……无论何时登堂入室,吾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应当是一名医生应当具备的人文精神,也是医生职业道德的核心。

新医学模式范文2

1、传统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

1.1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一般多用简单的多媒体照片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大多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降低了相应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际的技能训练中由于时间的滞后性和课时的限制性大多数的实践训练效果并不好。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与实践脱离,临床与预防脱离,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不厚,素质不高,对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关心,对新时期形势的变化不敏感,对疾病的模式和疾病的变化认识不够,对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和医学伦理学的要求不理解,因此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1.2缺乏实际训练的资源目前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经常存在为学生提供实训的资源不足的情况,这种资源既包括可操作的试验台也包括进行训练的标本。进行实训的实验室或者基地的设备普遍比较破旧,大多数还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旧式仪器,没有根据现实状况进行相应的更新,进行实训的空间也比较狭小,标本室放置的标本也不系统整个陈列都比较的混乱。另外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有的指导教师也存在对学生实训不重视的情况。因此也就产生了实训仅是只看不会动手操作的不良状态而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效果。

1.3在师资力量方面目前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由于没有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临床经验不足,临床病例较少,不能有效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很难把典型病例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填鸭式”教学,理论脱离临床,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薄弱,教学模式粗放单一化。另外近年以来,各医学本科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故而大量涌入高职院校进行临床理论教学,但此类教师本身临床经验严重不足,很难把临床知识系统化传授给高职类医学生。初级医疗保健,即全国人民得到良好的第一线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也在悄然兴起。如果临床学科的教师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但自己不能掌握疾病的诊治及临床医学新进展而且很难培养出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方法

2.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要求临床医学教学人员必须融于临床医学实践工作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教学。也要求临床教师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融于教学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让学生力争早临床、多临床的医学学习及其实践活动。培养出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2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手段首先修订原有的教学大纲,制订相应的教学程序,充分利用医院临床各科的资源,建设高质量临床教学基地,将临床专业课从教室搬到医院,真正使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开放式学习,促进“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发展。这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力争早临床、多临床的医学学习及其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鼓励积极思维,不断进行知识的自我完善,以适应新世纪对临床医学人才的要求,适应临床的需要。2.3不断优化专业教师队伍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课的教师正面临新老交替,因此,要做好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首先鼓励青年教师报考硕士研究生,并通过老教师传、帮、带等多渠道的培训途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使专业课现有的中青年教师中的尽量通过硕士研究生或在职硕士研究生班的学习,充实师资队伍,力争3~5年内培养出1~2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初步形成和建立一支以老教师为龙头、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临床专业教师队伍。另外现有教师队伍尽快培养出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承担相关专业的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加强临床教师的选聘、使用、培养和管理,结合临床教师职务聘任,制定相关文件和办法,对临床教师的任职条件等提出明确要求。医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应定期举办临床课教学师资培训班,不断强化临床教学意识,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技能与水平,保障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3、结语

实行“医教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主要是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在学院完成,专业课部分在医院各科完成,在临床课及实习期间均由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承担,从而也可促使临床各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医教一体化”。“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为我校的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我校其他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性,但同时在相应的改革中也出现了很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以后进一步的改革中逐渐克服这些困难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作者:徐文彬龚远林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新医学模式范文3

医学专业的每位学生要有较高的英语基础,以便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专业的深入研究。英语老师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医学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进行创新。本文在阐述新形势下医学院创新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英语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并以学生为核心开展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进而对医学院英语教学模式予以创新。

关键词:

医学院;英语教学;创新

引言

医学英语是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ESP)的一部分,医学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医学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方式,在未来工作与研究中都能发挥出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医疗事业正在进行深入改革,外资医院、中外合资医院以及涉外门诊的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更多专业素质强、英语功底扎实的医护人员。因此,我国医学院对英语模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一、新形势下医学院创新英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医学英语是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老师是主角,只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老师再对此回答进行简单评价。虽然一些医学院也根据教学要求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因为音像资源较少,大部分资源的专业性特别强,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看懂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作用,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因为医学英语具有特别明显的专业性,学生反映英语词汇复杂、句子冗长、文章难以理解,这为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严重影响。所以,笔者认为要创新医学院英语教学模式,要改变目前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时展的方向与趋势。

二、新形势下医学院英语教学需要准确定位

医学英语创新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对医学英语进行准确定位。1999年,医学英语成为公认的专业英语,属于必修课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医学院英语仍旧以基础英语为主要内容,对医学英语的重视程度不足。实施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以普通英语为前提,增强专业化英语水平,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医学院对医学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没有建立起医学英语必修课的专业教材,也缺少科学的教学大纲,甚至一些医学院的必修课中没有医学英语。基于上述情况,首先各个医学院要全面、深刻的认识到医学英语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前提加大宣传力度,让医学专业学生领悟到学好医学英语对未来工作与研究的意义。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医学院在重视基础英语的基础上,提高医学英语的地位,将其列入学生必修课的范围内,确保每个学生都学习医学英语。最后在老师方面,要在进行基础英语教学时渗透医学英语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与关注程度。

三、新形势下医学院英语教学的创新模式

对医学院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就是要转变围绕着老师开展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老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辅助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全身心的融入医学英语的学习中。

(一)围绕学生开展词汇教学

英语中医学术语通常包括超过两个的词素,经常出现的是后缀组合与前缀词根的模式。在进行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时,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拆分单词的方式,在此前提下,老师再开展词缀与词根的记忆性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添加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PPT课件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医学词汇的各种组合方式。老师要举出具有相同词根的词汇,让学生了解记忆的方法与技巧。例如gastr-这个词根,其组合方式就有胃炎(gastritis)、胃痛(gastralgia)、胃窥镜(gastroscope)、胃切开术(gastrotomy)、巨胃(gastromega⁃ly)等。在学生已掌握部分后缀与前缀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说出汉语意思,让学生运用词缀与词根进行组合,也可以写出一些单词,让学生对词义进行猜测。运用此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记忆、增强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二)围绕学生实施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阅读医学英语文章的能力是医学院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将精读与快读结合起来。在进行快读训练时,老师要按照阅读内容适当的布置作业,以定量定时阅读的方式,并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快速阅读的意义在于可以培养学生连续阅读的习惯与能力,增强阅读质量。老师要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医学科普知识或文摘,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扩展他们阅读面。医学英语文章精读是面对句型复杂、专业术语多的情况,老师要鼓励学生精读,可以运用多媒体方式帮助他们理解与阅读,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三)围绕学生实施听说教学

医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给予应有的重视,因而影响学生后续学习与工作。对同济大学学生进行专项调查,其结果显示,能够看懂原版专业材料的学生只有62%,超过80%的学生难以运用口语进行英语交流。医学英语教学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多运用视听资料鼓励学生多练多听,如模拟病历讨论、模拟问诊等。老师在设计模拟情境时,要以学生英语的实际能力为基础,不能太难或太简单;老师要对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结束语:

时代进步有力的推动了教学理念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尤其表现在医学英语方面。因此,在英语教学模式环节上,我国医学院更要具有创新精神,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规划并选择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实施创新性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超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辛有丽.科学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构建医学院英语教学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1(21)

新医学模式范文4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making the medical college education be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test. As the management of th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change the old medical education mode and education target, change talents education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education pattern, based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ence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hoping to explore with the vast number of colleagues.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

Key words: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reform;innovative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46-03

0 引言

我国有关医学本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在1988年由国家教委制定的,目标明确规定: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医药科学技术或理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包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医药本科专业简介》规定的专业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基本具备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和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1]。从国家教委确定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具体对医学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来看,则更明显表现出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只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忽视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片面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期,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各国都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2]。因此,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就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要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担负着教育管理的高校管理人员更应该高瞻远瞩,具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工于思考、敢于发现、勇于开拓,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提出科学、合理、有效地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

1 明确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响应国家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的一种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丰富。本科教育实行导师制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有其自身的优势。所谓导师制,就是被称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的期间内,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目标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是帮助每个大学新生完成各个方面过渡的一种重要途径。大一新生刚入大学校园,在生活方式、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导师我们有必要、有义务和责任帮助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我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也需要非常慎重,选择的导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社会经验、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适应新环境,习惯新的学习方法,少走弯路。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提高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学生每天忙于学习应付高考,许多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和能力都不能充分发展。进入大学,在导师的正确指导下,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实践技能,调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我们培养目标的实现[4]。

2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新型的医学人才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由来已久,从医生的职业使命、预防医疗纠纷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我们更应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的社会功能将变得日益重要,这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目前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那就是:据2012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报告[5],一方面中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最后只有约10万人能成为医生,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却是中国农村医生匮乏,按照理想比例,中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中国目前只有7.8万人,且素质不容乐观。据医改专家蔡江南的研究统计[6],我国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医生,只占一半的比例,而且主要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行医。中国农村的医生人口比例还不到城市的一半:农村每千人口1.3个医生,城市每千人口3个医生。另一边就像新闻披露的那个事实,大量医学生转行,远离了医生这一种职业,造成巨大浪费。转行的50万医学毕业生中,大部分人很可能并不想放弃这一职业,问题的严峻性在于,那么多的医学生及医生选择改行,不是因为考核太严格,在淘汰体制下产生的结果[2]。它更多是一种自我放弃,在诱惑与压力面前,很轻易地就放弃了一门能够救死扶伤、拯救生命的职业。在他们看来,这种放弃或许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放弃。当医生意味着一种低薪、高强度、高压力、高压榨,却看不到希望的职业。在择业上,医学生们自然会因此而变得更“现实”起来。在医药公司们抛来的高薪待遇面前,他们无奈地选择了放弃理想,加入卖药人的行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现实中,医生无法从外部制度及行医环境中得到足够的尊重,无法真正成为一门重要而有含金量的职业,这是一场灾难。意味着很多缺少医疗资源的地区,很多孤立无援的生命失去了他们原本可以得到的更好对待[7]。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他们加强对生命的重视,对健康的重视。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只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使医学生意识到呵护生命、呵护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救死扶伤比卖药更有价值,含金量更高,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树立这种价值观,医学生才能在现实中得到回归扎根,才能结束眼前这种无比荒唐的社会现象。作为医学院校的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影响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不良原因及对策,这对于全面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医学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3 合理应用科研资源,让科研资源为本科教育很好的服务

科研资源的范围很广,是人类从事科技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资源包括: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实践机会和科研信息等[8]。这些不同种类的科研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本科生对科研资源的内涵和使用十分陌生,这也说明了我们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本科生教育中大力提倡充分有效的利用科研资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正确有效利用科研资源,是切实提高医学本科教育水平的关键,我们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创造各类机会、完善配套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老师的各项课题,提高医学本科教学的质量和范围。从而有效提高医学本科教育质量和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这将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4 适应现有国情,培养全科医生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生,是21世界改革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卫生管理人员是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卫生工作的开展。国内外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完善,全科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观、方法论以及系统的学科理论,填补了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的不足。全科医疗服务已被世界公认为是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需求,是全球的重要卫生策略之一[9]。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各自特有的问题,我国全科医学发展较晚,现行的全科医学教育基本上还是转岗培训,也就是把中专学历的医生们通过转岗培训提高为大专水平,然后给一个全科医生的名分,因此,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综合层级和水平较低,针对这个现状,我们应该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培养防治结合的复合型社区卫生全科医学人才,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对现有的全科医生进行进一步教育,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转变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补充和提高服务技能,使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成为现实。

5 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我国医学教育中根深蒂固,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使学生学习模式单一化、思维方式僵化和创新精神淡薄[10]。医学教育实际上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体,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目前我们医学教育的现状是:医学生大多数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尽,实践上循规蹈矩,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差,竞争意识、开拓精神欠缺,跟不上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未来医学科学技术竞争和发展[11]。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学校对大三的学生,在见习前一个月进行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而且对大五毕业返校的同学进行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试,效果显著,学生到工作单位后,可以很熟练地进行一些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用人单位反映很好。我们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大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2],医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知识的科学创新性和知识的更新速度上显然要更胜一筹。正是由于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使得医学本科教育具有其特殊的一面,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现状,提出新的教育模式,即把科学研究渗入到医学领域的各个角落,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践的有机结合,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完美结合,融入医学教育中,改变传统的学生和老师只重医学专业知识教育,轻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改变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自研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的现状,提高我国医学人才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祥兴.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刘心廉,汪向.高校师生对创新教育发展态势的评价,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4):50-52.

[3]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全面体现高等医学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2009,50(4):41.

[4]于连成,吴运涛,于德珍.中西方医学教育之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2008,6(11):51-53.

[5]郭继志,刘桂英,李伟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结构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8,4(11):43-46.

[6]潘云鹤,路甬祥,韩祯祥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22(11):1381-1383.

[7]许祝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22(3):332-336.

[8]何云龙,崔玉祥.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组织教学,中国高教研究,2010,53(9):73-74.

[9]陈灿.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211-212.

[10]张翼,论高校文化的创新,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2):206-209.

新医学模式范文5

1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当前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口腔医学研究生课程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与本科课程的交叉重复,研究生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上,难以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递进性,客观上降低了研究生的课程要求,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口腔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的涵盖面较窄,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如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多数按三级学科设置,不能很好体现知识扩展的功用,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的狭窄,研究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此外,授课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对学习效果的评估考核上,考核的范畴更多地限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学目标的改革:坚持把研究方法的学习和练习放在首要位置。熟练地掌握研究方法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能够直接决定一项科学研究的质量,所以应该坚持把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作为重要的一环。作者在课程学习的早期阶段开设研究方法学课程,向研究生介绍研究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得出结论、什么是合理借鉴与引用等等。教学内容的改革: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各个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继承性和综合性都表现的极为突出,知识界限也日趋模糊,课程设置应多样而灵活,才能使研究生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作者在医学院公共学位课中,也开设了《诺贝尔奖论文剖析》等课程,受到研究生的广泛欢迎;在专业课方面,在我国国内较早开设了《口腔分子生物学与口腔实验动物模型》、《口腔颌面部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及《口腔生物材料学》等口腔医学研究生“十二五规划教材”课程,初步实现了从传授型课程向创造型课程的转变,提升了研究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教学方式和评估体系的改革:努力改变研究生被动参与教学的情况,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授课上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论文和综述汇报、专题讨论、学习班等方式,着重提出“以干促学”、“以干代训”的理念,即针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其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如针对文献管理,组织研究生参加本校图书馆举办的《NoteExpress学习班》,针对临床研究,组织了《Cochrane-Style系统评价培训班》,针对SCI论文写作,组织了《SCI插图规范化操作研讨班》,针对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前沿研究,邀请校内外专家及著名生物医学厂商举办各种学习班等等。这些工作不但提升了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还促进了作者所在医院的科研产出,很多研究生也据此获得了“光华基金”、“吴世华基金”及“国家奖学金”等奖励和荣誉。

2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研究生培养平台的不足:近年来,各种大型精密仪器在高校逐渐普及,然而,硬件设施具备了,相应的管理工作却没有跟上,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首先,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仪器被不科学地安置于常规实验室中,使它们不能被充分利用,即使应用,也大大降低了其在科研中的价值。其次,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缺少及精力所限,使研究生缺乏正规的指导与培训,即便是技术人员,也存在专业水平差,对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熟练等问题,不能正确引导研究生分析和思考在科研实践中遇到的理论或技术难题,这些都直接地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整合现有研究生创新平台:在西安交通大学“行动计划”的支持下,作者及所在团队整合了当时医院的3个研究所组建了统一的“口腔医学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三个集中和一个避免”:①集中实验区域;②集中设备和材料,将原有实验室的全部设备和材料无偿划拨给实验中心;③集中人力,采用引进、培养和调整的方针,建立了一支专职的研究和管理队伍,即中心实验室不但要有设备还要有思想;④避免重复建设,与校内其他平台建设交流,共享大型设备,节省资金用于必需设备和有特点的设备的购买。该医院实验室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培训,并针对每个研究生开设课题方向进行实验技术指导,使其基础实验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匹配;同时,要求研究生学会详细观察实验的现象、综合分析实验的结果,切实提高了其实验的操作能力。搭建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实践证明,遵循“临床到实验室再回到临床的道路(bed-beach-bed)”的转化医学规律的产、学、研联合,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咸阳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口腔医疗器械专业制造厂商,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和深入磋商,作者所在医院已与其初步搭建了一个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目标是在口腔医疗设备器械领域开展更广泛的技术合作,旨在实质性地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口腔医学工程技术和相关医疗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含量的先进仪器技术,促进向先进产品的转化。合作除了可充分发挥该院口腔医疗特色及优势,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良性互动之外,还可以共同培养研究生,并为他们提供科研实践的最好基地。

3研究生交叉、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3.1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

单一导师制: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单一导师制带来的弊端日益凸现。首先,师生人数比例失调,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研究生知识水平的发展;其次,为了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各个学校都降低了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最后,知识时代的学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而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性会导致研究生学习范围过窄、知识结构不宽,单一导师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研究生培养模式封闭: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满足于传统意义的教学与科研上,医学院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区分较为严格,造成在招生方面,由于就业容量的限制,口腔基础医学招生较为困难;而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对从事基础研究缺乏积极性,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医学创新能力上的不足。在封闭的培养模式下,优秀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包括导师资源、课程资源、科学研究试验条件等无法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相互开放,更缺乏国际学术交流、讲座、合作科研等培养研究生所不可或缺的国际性育人氛围和环境。

3.2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导师合作制的改革

在研究生培养教学中,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保持导师队伍的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提高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作者所在医院采用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导师引入机制,并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导师组”、“合作导师”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以期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力。在学科交叉的氛围和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该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基础研究和材料学院等相关研究教师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这种校内跨学科合作导师模式,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开拓了思维,又发挥学校不同学科的综合优势,并且直接推动了该医院交叉学科“口腔生物医学”的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共同建设“口腔生物医学”交叉学科博士点,依托该校优势学科和“医工”结合的优势,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叉学科思维能力、深谙生物学、材料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并能够从生物学理论的高度解决复杂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口腔医学问题的高端医、教、研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3.3研究生交叉、开放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准,应当全面开放研究生培养的客观环境,把加强研究生学术活动品牌建设作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加强与其它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还应该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改善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生态环境。近年来,作者所在医院同美国、德国、日本、挪威等国家的10余所著名大学口腔医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和知名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课题合作,选送研究生到国外高水平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开放式多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为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吸引研究生优秀生源,鼓励和支持优秀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研究,学校设立“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科研创新基金”,各项目资助经费已经开始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发挥效应,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起到了激励和支持的作用。此外,还广泛招收国际留学生,在国际研究生的创新性教育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扩大了该医院的国际知名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交叉、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才能构筑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4结语与展望

新医学模式范文6

[关键词]医学人文技能;临床实践教学;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李晶晶,吉首大学医学院助教;李继红,吉首大学医学院主治医师,高级实验师;吴秀明,湘西州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向志钢,吉首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47―03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探索、发展和深化,成效显著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医疗执业环境不和谐成为当今热门话题,这使医学高等教育面临更多的新任务。为了适应现阶段临床医学教育,促进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很多高校通过探讨医学人文教育来实现教学的有效创新。虽然我国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各类人文课程,但缺乏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有机结合,缺乏对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的应有重视。吉首大学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立足湘西,面向武陵山片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结合自身的区域、民族特殊情况,就“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中如何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专业性人文素质问题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优化教学质量,全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国际上对执业医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的人文方面工作技能,其具体内容包含医德、医患沟通能力、医疗工作心理适应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医师社会化技能、医疗团队合作精神、医疗机构的项目管理和运用医事法律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等。

吉首大学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培养的医学人才主要服务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基层医疗,服务对象和地区的特殊性对医务人员的人文技能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一、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医学人文技能现状

(一)医学人文技能缺乏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卫生设施差且技术力量薄弱,医疗环境相对艰苦,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较少,缺乏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政策,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医学人才队伍单薄,医务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医疗管理制度不健全,医学人文技能不受重视。其次,因地区特殊性,医务人员工作环境相对安逸,缺乏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的意识。最后,医疗服务机构少、级别较低且单一,病源垄断及重效益轻服务现象较常见,医疗单位间缺乏竞争,对上级医院依赖较强。这一系列问题都不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医学人文技能发展受阻。

(二)对医学人文技能需求迫切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仅有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已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现阶段医疗的需求,在追求高专业技术和先进科学设备的同时也注重人文医疗服务。其次,随着全国各地医疗卫生事故频发,不和谐的医疗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性问题,人们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最后,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风俗和各异的民族语言使医患沟通交流受阻,医疗执业环境更为艰难。这一系列问题都对人文技能的需求更加迫切。

(三)医学人文技能教育落后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发展较为缓慢,与临床实践结合欠紧密,医疗机构重效益而轻教育现象较普遍,临床执业与临床教育融为一体、相辅相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其次,近年来,医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机构有限,病源较少,且随着新政策及新法律法规的颁布,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原本就稀缺的临床教学资源更为紧张,医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机会,即使有扎实的人文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

二、医学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一)医学人文课程比例偏低

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较少,除思想政治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为必修课外,其余均为选修课。

(二)医学人文技能教育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人文医学教育基本停留在课堂授课阶段,卷面考试的方法古老单一,且课程之间相互孤立,缺乏与医学的充分结合,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人文教育缺乏实用性。

三、医学人文技能教学的实践

(一)完善教学内容

通过实践探讨,吉首大学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将医学人文技能教学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伦理、职业态度;加强学生医患沟通技巧;提高风险意识,防范医疗纠纷,确保医疗服务安全。通过以上“三强化、一加强、一提高”的模式,完善了临床技能人文教学内容的设置。

(二)实施步骤

在完善医学人文技能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对整个临床教师队伍进行学培训,熟悉医学人文技能教学内容;交流PBL教学方法,促进医学人文技能教学成效;组成专家小组将“医学人文技能”加减分项增设人“临床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弥补传统临床技能考核的不足。在实施步骤上,结合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教学特色,通过初训、精训和复训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将抽象的医学人文技能形象化、具体化、操作化和实用化。

1.初训:意识养成、巩固基础。在开设《诊断学》的同时,融人医学人文技能教学。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的讲解,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教师将医学人文技能与诊断学知识点融会贯通,体现于教案、课堂讲解和实践指导,运用生动形象的临床案例凸显医学人文技能,弥补传统教学中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脱离现象,在诊断学实践技能操作训练中贯穿医学人文技能。对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或其他诊断技能,以往的教学视频、教师示教或指导都强调操作手法而忽略人文技能。现在,从检查开始前操作者站立的位置到检查结束时与患者的交流及对患者的关怀,医学人文技能均与I临床技能实践操作融为一体,不可分割。通过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进一步强化医学人文技能初训,并运用完善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以检验和巩固初训成效,打牢基础,使学生养成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密不可分的意识。

2.精训:技能强化、融会贯通。在开设内、外、妇、儿科等课程阶段,强化医学人文技能教学。充分利用课堂讲解、见习示教、临床实践、I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及考核等机会,强化学生的医德、医患沟通能力、医疗工作心理适应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医师社会化技能、医疗团队合作精神、医疗机构的项目管理和运用医事法律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人文技能。

3.复训:熟能生巧、灵活运用。通过在校期间医学人文技能教学的初训和精训阶段,学生已具备适应现阶段临床环境的基本能力,但由于临床经验的缺乏,实习阶段的人文技能仍需在灵活多变的现实医疗环境中磨练。实习阶段,医学生以准住院医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应对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完美地适应各种医疗环境,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在实习教学管理中,结合实施医学人文技能教学,实习医院和学校共同制订实习管理制度、出科考核制度和毕业考核标准,在实习过程的临床实践中,针对实习生的人文技能制订奖惩制度,通过一系列举措完善人文技能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创新和完善,医学高等教育更应结合时代背景及时变更方法以适应当今社会。通过增设医学人文技能教学,使医学生具有更高的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创新,为构建和谐的医疗执业环境起到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蒋,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必修课本科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

[2]蒋,我国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

新医学模式范文7

关键词 社会实践 项目化管理

医学生教育, 不仅要加强专业业务素质的培养, 而且必须加强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为重点,以教会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目标。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 要使医学生把接收的教育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 只有经过切身的体验和躬行实践才可能实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已经成为高校实践育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作为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重要教育途径。

形势的发展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探索新的路子, 那就可能使社会实践落后于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无法适应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大局。目前医学社会实践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未来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医学技能, 又要具备全面的创新能力、人文精神、交流艺术和服务意识。要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高度看待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改变认为社会实践仅是思政部门一家要关心的问题的不恰当态度, 正确理解社会实践在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2)服务档次亟需提升, 服务内容有待创新, 服务时间需要外延。近年来, 不少医学院校在本科生中开展了一系列医 疗社会实践活动,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本科生自身条件的限制使服务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另一方面, 往 往忽视了研究生群体在提升服务档次和创新服务内容中的作用 。此外, 由于医学院校普遍存在课程多、学习负担重、 业余时间少等原因, 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集中于寒暑期, 平时实践断断续续, 缺乏时间连贯性。

(3)缺乏开拓精神, 激励考评机制不健全,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些单位开拓精神不足, 活动主题缺乏时代特色, 活动形式 因循守旧, 在学生中失去了号召力; 另一方面, 缺乏一套好的考 评和激励机制, 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引导, 挫伤其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也是一个使学生失去参加实践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七步走”模式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对临床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项目化运作。即改变过去以教学主管部门来进行发动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全新模式, 以进一步丰富我院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激发医学生爱国爱党、奉献社会的情感, 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1)首先对项目选题进行了的精心的规划, 根据当前学校党政的工作重心及临床医学热点问题, 设计社会实践主题范围, 申请实践的学生团队应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再进行细化,提出与主题相符的项目选题。要求社会实践选题应该遵守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 弥补医学生在临床工作和科研理论工作中接触较少或者缺少的范围和领域。

(2)学生自愿参加, 自由组队。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有序, 各实践团队应根据自己团队的项目内容特点和需求, 自行联系1 至2 名指导教师加入到实践队伍中, 其中至少要有1 名专业指导教师。各位指导教师对实践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为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3)提倡学生根据自己团队的特点自主发挥, 自主设计实践的实施方案。在设计实践方案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应适当介入,对一些专业问题、细节问题进行把关。

(4)申报团队填写统一的社会实践团队立项申请表, 同时提交申请草案、资金预算表等材料。社会实践项目管理委员会根据申报团队的立项申请进行可行性评审。通过初审的团队选派一名学生代表, 以制作幻灯的形式进行答辩。答辩内容包括实践活动的内容、意义、预期成果、安全性以及资金预算和所需帮助等。对通过答辩的项目将从资金、专家建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社会实践团队成立后, 以团队成员为主体和主导, 严格按照既定计划, 认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指导教师负责引导和协助。要求每个团队出行前召开安全动员会, 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 各团队指导教师要作为团队安全联络员, 积极应对突发或紧急事件, 密切关怀实践团队成员安全和健康。各实践队员团结协作,共同保证实践安全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应对活动进行有效监控, 保留证明信、宣传单、活动照片、影像资料等, 以备评估时进行检查。

(6)撰写实践报告是对整个实践活动的总结, 也是实践成果的体现。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 各团队根据实践情况填写社会实践总结表, 由团队共同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的实践报告。此外, 实践团队的每位成员在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特长,通过实践深化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独立撰写一份有价值和意义的个人实践总结。每个团队上交社会实践团队总结材料、个人总结、照片、视频、宣传材料等, 展示每个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

(7)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不仅要做好立项和实施, 更重视实践成果的宣传交流。将实践团队实践报告、个人实践总结编纂成册,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通过座谈会、报告会、交流会、成果展示等多种宣传方式请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讲感受、谈体会、说经验, 还可以邀请兄弟院校社会实践团队来我院进行交流学习, 从而扩大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宣传范围和影响力。

新医学模式范文8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指出,当前医学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分散,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导致医学卫生人才的专业能力不适应患者和全体健康的需要”的问题和危机,明确提出要“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为目标”。我国《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各医学院校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为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的需求,部分医学院校近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研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既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1研究方法

 

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紧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改大局需要,通过优化临床医学课程设置,构建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和职 业发展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以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

 

1.1文献法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回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历史,分析总结现阶段的课程体系特点和存在问题,界定本项目研究价值、可行性和相关课题的内涵、外延,并找到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制定相应的项目目标、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

 

1.2对比研究法

 

整理调研资料,总结国内外地方医学院校课程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原有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分析制定出符合医学教育和新医改要求,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1.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及教师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了解学校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情况,以找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2研究价值

 

本研究首先调查和分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 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性质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设计 构想;最后,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 展和职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体现了服务医改大局、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总要求。本项目紧密围绕《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精神,充分体现了教改服务医改大局、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总要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高度吻合医改需求,高度契合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2)融人文于医学一体,创新全程职业道德育人理念。本项目通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模块,将人文教育课程安排实行纵向连贯、横向渗透,贯穿始终。使人文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通过通识课程教育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为其他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本项目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个人实际素质能力为基础,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 构建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和职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可为其他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3结语

 

本项目研究通过建立模块化课程设置和相应的课程群,加大医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交叉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进一步优化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完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以达到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高级医学人才提供参考提供借鉴。

新医学模式范文9

【关键词】 新型医学模式;儿科护士;心理素质

【关键词】 新型医学模式;儿科护士;心理素质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对象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正逐步取代功能制护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新型医学模式给当代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儿科护士,其服务对象是家庭中的宝贝,一旦有病,牵动着几代人的心,家长期望康复的愿望十分强烈;又因小儿语言交流困难,不予配合,无论是打针、吃药、观察病情以及检查、护理等难度都很高。为了适应上述要求,儿科护士除了具备应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实施以患儿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全方位为患儿服务。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或掌握基本健康知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儿科护士必须培养多种能力,提高其综合心理素质。

1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要深刻理解健康概念的内涵,彻底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来,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拓宽护理人员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护理技能,加强心理护理的经验总结与交流。

2 加强健康教育,帮助患儿家长正确认识疾病

向患儿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集中讲课、个别指导,使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如果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态度亲切、热情,患者就会口服心服,就能提高其依从性[3]。

3 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记忆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知觉。护士要运用视、听、触、嗅等感觉搜集患儿的直观资料,对判断患儿需要、帮助医生诊断、评价治疗护理效果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护士要经常倾听患儿的哭声、呻吟声、咳嗽声、喘鸣声等辨别分析患儿的症状和即将处理的问题。如患儿突然尖叫提示可能有颅高压;犬吠样咳嗽是急性喉炎的象征等。具有良好的观察力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如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和准确性。因为患儿病情变化快、体重轻、药量小,如果观察不到位、记忆不准确,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每个危重患儿的性别、年龄、诊断、治疗、护理、饮食等因素均须精确记忆,做到心中有数,治疗护理务必准确安全。

4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情绪的稳定性

护士执行医嘱不可机械地去执行,而是要有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要善于思考、综合、分析、整理,把繁杂的工作排列有序,井井有条。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儿科工作头绪繁杂,既要注意工作的稳定性,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件件事事干脆利落,不留后患。良好的情绪是治疗护理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儿科病区具有其特别性,患儿哭声不断,母亲默默流泪,爷爷、奶奶焦急的渴盼、询问、催促,无不考验着护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保证稳定的情绪,避免环境因素的干扰,保证护理质量不受影响。

5 培养良好的能力和过硬的护理技术

儿科护士要具备各种能力和绝对娴熟的护理技术,才能胜任儿科工作,从不同侧面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在技术操作中做到一稳、二准、三快、四好。不断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

6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的个性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搞好医护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儿科护士的各项心理素质的综合应用。儿科护士与患儿及其家属接触时间比医生多,通过交谈、玩耍,使患儿感到亲切,配合治疗,利于康复;护士与家属交谈,更深入了解病情,有利于患儿的健康;护士与医生关系融洽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工作顺利。护士一旦搞好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7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期望值过高,对健康知识与医疗行为的需求大大提高,患者希望从护士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而护士常因工作繁忙和自身的知识水平限制等,而感到工作压力过大[4]。儿科护士在工作中,由于与患儿及家属接触机会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许多患者的“不适宜刺激”。所以儿科护士要不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1)对护理工作中的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患儿及家属的各种不良行为采取谅解的态度,避免发生冲突。(2)广泛学习多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评价事物的能力。(3)明确自我生理、心理特点,加强自主调节意识。(4)强化荣辱观,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总之,在新的医学护理模式下,单纯的护理技术服务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医疗护理工作已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时代[5]。因此,儿科护士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全面认识、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群体凝聚力,力争做一名合格的新型儿科护士。

参考文献

[1]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11):676

[2] 铃木美惠子,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22

[3] 王素芳.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69

新医学模式范文10

近两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2008年10月的《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和2009年4月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明确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相关政策虽然已投入实施,但具体实施效果并没有得到考证。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各大高校为调研对象,对各高校的大学生的医保需求度、参与度、满意度和现行医保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改进与模式创新的建议,望能改善现有的医疗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的权益。

二、研究过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我们选取了南京市9所高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1份。问卷涵盖了大学生医保的普及程度、大学生对大学生医保的需求度、参与度、满意度以及现行医保的实施情况;同时我们也走访了各高校校医院以及南京社会保障局以获得最真实的数据。

(二)数据统计

(三)数据分析

(1)大学生自愿参保程度不高。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参保绝大多数源自家长的要求,自愿参保的仅62%,剩余则持不愿意和无所谓的观望态度。(2)大学生对医保的了解度不高。数据表示,大学生了解医保途径主要包括宣传手册、网络媒体,校内科普、讲座等,但是了解以及非常了解医保的大学生仅为10%,这说明大学生医保的宣传工作收效甚微。(3)大学生身体素质高导致对大学生医保的需求度不强烈。根据大学生每月平均就医数以及就医地点分析,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高,更多小问题通过校医院和校园周围的药店就解决,因而对医保的了解愿望较低,需求也较少。(4)大学生医保卡的使用范围局限,报销流程复杂。数据显示,大学生就诊偏好更倾向于近地点,如校医院、校园附近药店以及社区医院,然而医保卡仅能在校医院使用,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医保并不像普通医保那样能做到医保定点。同时,报销流程繁琐,报销时间每年一次,这些都让学生望而却步。(5)大学生对医保的满意度不高。综合整个调查数据,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对医保政策是满意的,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医保政策亟待改进。

三、大学生医保现状与问题

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医保在大病中作用明显,好评如潮。但是,大病在大学生中发生概率较低,因此大学生医保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大学生对医保政策的了解意愿低、了解程度不足、满意度低;(二)学校的宣传力度不足,校医院服务水平不高;(三)大学生医保与居民医保或新农保交叉重叠;(四)医保余额流动与透支问题。

四、政策和模式创新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自愿参保的观念。大学生自身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了解医保政策、树立正确保险观念。由于不重视,一些患有小病的学生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医学常识去附近药店买些常用药而非去定点医院就诊,这样可能错失疾病最佳治疗时间,增加患病风险。所以大学生必须要明白健康要储蓄、健康要规划、健康要管理的道理。

(二)提高校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调查发现,好的校医院和优良的服务水平也是存在的。但更多地是校医水平层次不齐,就医时间固定,无法为突发疾病诊治。因此,学校应引进相应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尽力满足大学生需求。

新医学模式范文11

摘要 目的:对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方法:对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在进行社区卫生预防医学教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实践教学时,积极有效地引入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理论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科研活动、课外实践教学等方法融合在一起展开教学,探索预防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结果: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融合及实践应用,培养出了大批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养成优秀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通过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预防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有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 创新能力;教学模式;预防医学

在新形势下,要求预防医学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其应该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解决新问题。目前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T作就是对预防医学专业模式进行改革。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针对某院对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在进行社区卫生预防医学教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实践教学时,积极有效地引入新型教学模式。

方法:①将理论教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截止到日前,很多医院的理论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式”为主,虽然在最近几年,多媒体技术教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教师也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移到屏幕上而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往往都是其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很少跟学生进行交流,作为学生,只能很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几乎就不思考到底是为什么。最终就会造成学生对本学科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非常的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着手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那种教学套路,可以在对学生讲授社区卫生服务预防的实践课程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可以穿插讲一些工作中的具体案例,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且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T作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讲解一些重点的注意事项时,可以巧设情境,将学生假定为实践工作的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进而就能够集中精力地学习并深刻记忆教材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将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合理熟练的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②改革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社区预防实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预防医学实践实验,一方面,可以对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很好的巩固,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怍风。但是,目前社区预防实践教学实验的主要上作是做验证性实验,并且在前后的实验项目之间缺乏纵向联系,具有相对较差的系统性。在进行实验时,学生不善于发动脑筋,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但是,在日前的大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理要比其所拥有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具有有限性,而想象力却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其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想象力也是知识进化的重要源泉”。针对以上问题,就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一直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不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所以,我国的实验教学水平从总体来说,一直都很低。而要想构建出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的附属地位,使实验教学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具有创新理念的实验,使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在社区卫生预防方面,展开研究以及探索,积极开展一些新颖性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不等价于一种新理论以及新思想观念的确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通过白己已掌握的知识对一种新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一种新本领的拥有,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④参与科研活动,进行课外实践调查:为了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成立很多兴趣小组,来开展一些科研攻关活动。例如,面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部分学生对新型的除草剂一易炳秀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其发表的论文也获得了奖项,这为学院开创了先例。进行课外实践调查一方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得到更好的落实,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以及社区进行实践调查。例如,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外源化学物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到加工聚氯乙烯的工厂进行实地的观察以及检测。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来深刻理解化学物污染环境以及损害人体健康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传染病疫情发展及防控措施制定落实的全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其工作的社会意义。通过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了认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了很好的培养,为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将来的T作岗位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结果

通过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见,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讨论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社会所赋予高等教育的一个既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同样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要对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进行改变,积极探索出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在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预防医学实践的基地。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教学模式进行的一番改革,为这一探索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指明了方向。

总之,要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经验进行总结,促进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最终使我国的医疗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新医学模式范文12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创新医生培养体系在破解实践教学难题、缩短医生培养周期和回归医学精英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对近年来高考招生

>> 基于临床医学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对构建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以临床医学为导向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初步探索 “5+3”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试改革的研究 “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应用创新型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模式研究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军队临床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构建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医学独立学院实践型、创新型人才“3+1”培养模式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策略 乡镇(社区)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析 社区临床医学专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 从医教协同谈质量创新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浅谈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水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7-25/2014-8-23.

[7] 王梦婕,梁鑫.“广种薄收”的医生培养模式该变变了[N].中国青年报,2012-8-13(3).

[8] 吉双琦,晓平.“现在是学医最好的时代”[N].上海大众卫生报,2014-8-22(1).

[复旦大学等高校“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项目获2014年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