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建筑工程技术

学习建筑工程技术

时间:2024-04-19 10:18:14

学习建筑工程技术

第1篇

关键词:学习模式;课程特性;课程改革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性

(一)综合性强

《建筑施工技术》里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和包涵广泛。其中包涵了有:土石方工程、地基处理及加固、基础工程、脚手架工程、垂直运输设施、砌筑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季节性施工。学生只要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才能真正理解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

(二)课程内容更新快

施工的方法和工艺会根据地区、季节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现在科技的发现和新型材料的兴起,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发现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新模式,此外,也应该参与到相应的实践中,让基础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得学习,保证基础知识和相结合学习。

(三)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

在此过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但学习到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也锻炼了动手的能力。课程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还要能将知识和现场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

我们现在使用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材料很多都是传统的教学模板和内容,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很少很少,甚至连现在比较发达和成熟的技术都没有引用到课本中。由于陈旧得教学内容过多,理论性强,案例少,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失去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新的教学模式,如果能采用“任务驱动+理论+实践”或“案例引导+理论+实践”的模式,编写能满足“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要求的三位一体的新版教材那就最好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施工任务或核心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注意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知识密度要合理。

三、《建筑施工技术》学习改革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等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得探索新的模式。然而现在很多教学内容还是以往陈旧的内容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偶尔当施工场地上看看得形式主义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不仅没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也没有从实践中去运用知识,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们动手的能力,阻碍了培养优秀人才的道路。所以,教学方法有待更新。本人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点来做,以帮助学生的学习改革:

(一)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的最好方式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如果缺乏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很难吸收到有用的知识。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从教学模式和内容上,让学生更愿意参加进来,更好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对于此,教师在教学上传统教学也不要少,但是为了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可以用任务或案例去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就能正确快速得引导学生进去学习的氛围中。

(二)引入模型,增强图物认识

在课堂中引入模型效果更佳。基础、柱、梁、板都可以做缩小比例得模型,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直观得学习到知识。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动手去做模型,如钢筋的搭接、墙体的砌筑等。这样不用花态度时间去相应的地方实践,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知识的衔接能力,也为以后的实习实训打下扎实的基础,不至于到了现场不知道如何下手。

(三)利用实训室,让学生学会动手

在学习中最好是采用“营造真实环境,进行生产实训”这样的方式来烘托学习的氛围,如在地基的处理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根据地基制作要求,采用换填垫层法、强夯法、深层搅拌法等对地基进行不同的处理及加固。在砌筑砖墙的施工操作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熟悉普通砖的砌筑形式(一顺一丁、三顺一丁、二平一侧等)。掌握砌筑方法(挤浆法、三一砌砖法、铺浆法、刮浆法)。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在实训室完成实际操作。这样让学生更好得融入学习环境,也方便记忆。

(四)到施工现场,做到工学结合

建筑是一门多学问和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是现在学科中非常注重和看重的一本学科,而制作形式刚好就是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时间安排。在现场要熟悉工程图纸,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得了解到工程中的各个步骤,最好在师傅的协助下亲手操作每一个步骤的实际操作。这样不仅能处理好基础知识和时间的结合运用,还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团结互助和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课堂、实训室和施工现场是学生学习的三个重要的立足点,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起这三个立足点。学生对建筑知识的学习是全方面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的知识点和构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实训室,一定要随时留意身边的各种特色建筑,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分析,全面地获取建筑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昌兴.应用实例教程及疑难解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2012-05-01.

[3]黄海燕.建筑施工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 雨水入渗 透水性地面

Abstract: in the urban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for many years paying attention only to the harm of rain, considering only emissions, and never put the rain as a kind of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our province,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with sink and permeable ground of green space, increase the amount of rain infiltration,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peak flow of rain, delay confluence time, reduce flood disaster, and it is helpful to the recovery of the hydrologic cycle nature, improv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rain infiltration ground water permeability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雨水利用尤其是城市雨水的利用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它是随着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紧缺和环境与生态问题而引起人们重视的。城市雨水的利用可以减轻城市河湖防洪压力、减少洪灾 , 保障城市安全渡汛和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危机。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我国除个别城市进入工程实施和推广阶段外,大多还处于研究与示范阶段。在城市排水工程设计中,多年来只注重雨水带来的危害,只考虑排放,而从未把雨水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水资源。《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实施,明确了城市雨水的水量与水质、系统选型、土壤入渗系统、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储存与回用系统设计等相关要求及规定,为城市雨水利用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和技术规范。

一、我省中小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

目前我省中小城市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旧区改造、新区扩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化建设使城区硬化面积加大,原有植被和土壤被不透水地面代替,雨水自然渗入量减少,径流量加大。大量雨水的流失,造成城区内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分蒸发量下降,空气干燥,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受到破坏。同时城市排水管道越建越大,城市排洪排涝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新建居住小区均采用分流制,污染源少,如在设计及建设中强化雨水入渗及利用,不仅可以减少雨水排放的峰值流量与汇流时间,减少洪涝灾害,同时还可以调节小气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改善水循环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

雨水利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储存及回用系统。我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年平均降雨量425-580mm,降雨集中在6-9月份,为全年降雨量70-75%,其中7-8月两月占年降水量50-55%。由于我省年降雨量较少,且比较集中,如果设置雨水收集、储存及回用设备,设备闲置超过半年,利用率低,投资高,根据我省自然条件,本人认为在雨水利用方面目前应以土壤入渗为主。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考虑设置透水地面及下凹式绿地,通过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滞留和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等间接雨水利用方式,增加雨水的利用率,减少小区地面的综合径流系数,可达到减少雨水峰值流量,改善自然环境的目的。

二、我省中小城市雨水利用的可行性

雨水计算公式:Q=qFфm3/s

其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F―汇水面积m2

ф―径流系数

对于同一个小区,同一场降雨,暴雨强度、汇水面积都是一定的。影响雨水计算量大小的直接因素,只有径流系数。城市化建设使原有的自然土壤成为硬化的屋面与路面,地面的径流系数加大,雨水计算量加大。如果减少硬化面积,提高地面入渗能力,滞留、存储部分雨水,则可减小径流系数,减少雨水峰值流量,降低排水工程造价,提高排水设施排水能力。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居住小区用地主要由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四部分构成,新建居住小区及组团各项用地指标如下:

用地构成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小区 55-65 12-22 9-17 5-15

组团 70-80 6-12 7-15 3-6

住宅用地:住宅用地为住宅建筑基地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值多层为:28%,中高层:25%。中小城市以多层住宅为主,建筑净密度最大值≤28%。

公建用地:公建用地也称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用地,包括建筑基地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的停车厂等。

道路用地:小区内的道路用地包括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停车场,不包括宅间小路。

居住区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公共绿地是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新建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

对于一个居住户数为3000-5000及300-1000的组团或新规划小区,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用地指标要求,可以核算出各种用地面积所占的比例及相应的径流系数。

不同性质用地的面积及径流系数

新建居住小区其建筑物占地面积和绿地面积均有明确控制指标,通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实际用地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新建小区内,车行道面积一般约占小区面积的7%,考虑到东北地区冬季冻胀因素的影响,车行道不采用透水地面,而宅间小路及人行道面积约占小区面积的28%,如果该部分地面采用透水地面,将使小区综合径流系数降低0.042。小区绿地面积占小区面积的≥30%,如果小区绿地均采用下凹式绿地,蓄水量可增加一倍,综合径流系数降低0.03,整个小区的综合径流系数将接近土壤自然渗透系数(土壤自然径流系数0.45)。如果在绿地中设置渗水井及蓄水渠,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蓄水量,实现新建小区地面总体渗透系数不提高的要求。

三、结论

作为一名设计人员在城市排水工程设计中,多年来只注重雨水带来的危害,只考虑排放,而且随着设计标准的提高,排水管道越建越大,排洪排涝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学习《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发现我们在雨水资源利用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实际中雨水利用的方式有很多,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于现阶段在我省中小城市应以土壤入渗为主,在新建小区设计与建设中对小区中占用地比例较大的小区内宅间小路及人行道应推广采用透水地面,减少采用混凝土地面使用范围,小区绿地建成下凹式绿地面积,即能美化环境,又储存一部分雨水。这种雨水利用形式投资少,低碳节能环保,一方面可以降低小区综合径流系数,减少了雨水峰值流量,同时增加了土壤入渗量,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减少绿地人工浇灌量,减少了城市用水量。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

1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

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应用为主,区别于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它是以应用性专业,它是建筑工程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从高职院校毕业办公室了解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从而一线的监理工作和施工技术,而工作在建筑结构设计和建筑行政管理方面的学生较少。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多数从事于一线工作,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应用性,突出建筑工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主旨是为社会培养现场技术人员,即具备扎实的建筑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强、适应性强的综合性应用型技术人员,这是现代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核心主旨。

2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

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需要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宗旨进行制定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为了促进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确保管理工作和组织领导到位。如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教学为例,学校需要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配合实习单位共同完成学生的实习工作,并分实习小组,从而实现从院校领导、实习指导老师、小组长等完善的实习管理,并在实习过程中,不同职位管理人员负责不同的分工:院系领导主要负责实习学生在试下单位工作阶段的安全教育、思想教育;专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实习阶段的技术方面的解答、指导,规范学生基本操作;组长主要负责改组成员的日常工作。二是实践教学核心是优选实践教学内容。并严格按照“够用、实用”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课程。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的挑选过程中,需要依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选择原则,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等基本原则。在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需要由简单的理论课程逐渐向多门课程的综合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递进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经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现场实习,在新生刚入学的阶段,通过让学生现场实习、工程制图体验,初步认识施工环境、业务流程,对建筑工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专业的认知力;第二阶段,技能实训,开展建筑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计量计价等实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编制建筑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能力;第三阶段,综合模拟训练,给学生提供进入企业训练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研究发现,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人员数量较少,知识储备不足,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并增加了实际教师的工作量,阻碍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降低了实际教学的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地应对实践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国家注重实践教师的培养,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在教师考取实践教师资格证后,才可以从事相应教学工作,针对脱产的实践教师应根据国家相关制度给与一定的奖励,并提供正常的工作待遇,从而有效地确保实践教师的队伍的良性发展。二是严格控制管理实践教师的队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择优秀的实践指导教师。例如,可以从施工单位选择优秀的技术人员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现场技术等培训;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到施工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从而快速积累丰富的现场技能,为学生进行丰富的实践教学。

4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了提高高职学校建筑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根据建筑技术课程的特点,建立实训基地,并设立相应的试验实训课程,并模拟与技术现场相一致的条件,从而实现学生动态示范教学及操作实训的需求。例如,模拟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让教师可以结合建筑理论课程进行教学、实操演示等现场技能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在强化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需逐渐完善校企合作,在校外进行培训、学习,逐渐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方式。且高职学校开设的课程需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及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实训技能、工作素质等全面发展。

作者:闫俊玲 单位:梧州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技术;建筑教学;教学改革;应用分析

1信息技术与建筑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本质:在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完成教育目标,同时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技术运用: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创设一个师生交流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2信息技术在建筑课程中的应用原则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传统教育中,往往总是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课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个情况,依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教师可以有目的、分步骤的让学生获取学习资源、分享学习资源和利用学习资源,学生在其中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充分的进行自我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进行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了每个教师需要的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收集和检索知识的一个重要工具。(3)以新型的教学方式为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尽快的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写作学习,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现代教育思想下的主动寻求知识。此外,教师也要注意选择正确的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4)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再要求以让学生单纯的学习知识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是要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要作为其中重要的评价标准。(5)信息技术应用要符合教学目标,且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服务于学科具体的学习任务,将信息技术作为达成学习任务的工具,而非本末倒置。

3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建筑图纸作图教学为例

(1)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在建筑图纸作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建筑图纸,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复杂的建筑图纸做移动、拆解等动作,同时配合解说,利用动画效果来教给学生绘制建筑图纸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第一个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是可以简化教师的讲解过程,节约课堂时间,第三个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他们对建筑图纸的认知感,以直观的感受去带动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第一,创设学习情境,还是以建筑图纸教学来说,教师要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例如以在二维坐标轴上画简单的建筑图样为例,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生成一个简单的房屋图样,然后将图样进行移动和拆解,这样做就可以使学生将知识与脑海中的熟悉的图形联系在一起,利于他们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第二,创设应用情景:应用情境与学习情境可以为同一情境,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应用情境,首先就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然后让自己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组建相应的学习小组,通过为每个小组设置不同的知识应用场景,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建筑图纸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应的课件,让学生利用教师给的课件,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

4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提高建筑教学的质量

(1)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模型:建筑专业的学习实际上是枯燥的,但是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上而下,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型的运用上也非常传统,这就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较难的建筑知识,教学效率变的低下。因此,在教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下,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学模型,以提高课堂效率。(2)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抽象概念:例如,在建筑图纸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要展示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关系,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用生动的画面展示两个变量的增减关系,同时,在面对比较抽象的建筑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将这些概念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整个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运用的方法。抽象性的概念往往无法只靠教师的语言就能表述清楚,而信息技术的介入恰恰就充当了知识的“演员”的角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

5信息技术在建筑课程中的应用展望

(1)信息技术在建筑教学中的应用必将引起传统的教育观念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是照本宣科,传授着教材中的死知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势必会让传统的课堂焕然一新,由此产生的教育观念的革新,也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2)信息技术整合于建筑教学,使得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教学内容早已不仅仅针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在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以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了教师一项重要任务,而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恰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学生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6结语

如今,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是每个教师和家长的期望。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建筑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了一大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顺应这种趋势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以当代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促进建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培生,王时原,郭飞,路晓东,刘鸣.建筑构造模型与材料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

第5篇

论文摘要: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实践,阐明了建筑规划专业中古建筑浏绘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了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教学、双导师负责制、断浏绘技术的引进、实习教学中建立实习基地和高年级负责制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wWw.133229.COM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3.5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性;责任心等。

第6篇

【关键词】BIM技术 建筑施工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50-02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实践要求高、专业性强、内容多等特征,该课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单纯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导致学生对施工中涉及的各项流程难以理解,仍然无法掌握建筑施工技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BIM技术,该技术能模拟建筑施工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掌握施工技巧。

一、BIM技术概述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它具备动态仿真、信息处理能力,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价值较高。BIM技术可使书面信息变成立体施工场景,防止出现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现象,该技术应用能使建筑工程集成化程度提升,促使其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

BIM技术源于美国,它能分析建筑结构构件及其所在位置是否合理,便于提前发现建筑施工设计问题所在,及时调整设计方案,防止出现设备安装难、结构开孔等现象。该技术能通过计算机软件达到虚拟施工目的,直观把控施工过程,可重复操作,不存在风险性、破坏性,能将施工安全隐患消除,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同时便于施工团队调整施工进度,降低成本。虚拟施工能模拟各种类型的施工环境,例如生活区域、办公区域、道路施工等,便于施工人员按照施工规范、动态图纸完成整个施工过程,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二、建筑施工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专业必修科目,是一门专业课程,所涉及知识点复杂、知识面广,具有较强实践性,且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建筑物建设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如混凝土结构、结构吊装、土方工程等,均属于建筑分项工程,所有工程项目需根据先后顺序完成,建筑施工技术也要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教学。目前,社会对建筑施工人才需求量较大,与此同时,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建筑人才提出了更严格要求,不仅需要建筑人才掌握施工技能,而且要具备创新能力,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然而,从现阶段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情况上看,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模式比较落后

我国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听课为主,虽然部分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到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施工内容,但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对实际建筑工程接触少,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在具体教学中,教育人员需引入工程实例,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促使师生互动性增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其将施工方法掌握。

(二)缺乏实践机会

部分院校与施工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实践机会,不过实践机会有限,学生数量较多,施工实习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在实习时,学校主要按照班级为单位实习,一般以2-3周为实习期限,实践时间较短,学生并不能深入了解每个施工环节,无法将实践与理论结合。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从院校师资结构上看,大部分为青年教师,缺乏施工实践经验,仅将施工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教学内容设计与实际工程出现脱节,学生无法理解老师所讲内容。

三、BIM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筑识图中BIM技术的应用

建筑识图属于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基本内容,建筑院校对建筑识图教学非常重视,不过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原因在于教学项目与实际工程无法结合。部分院校使用二维形态施工图纸讲课,要求学生运用空间想象力将施工图纸与施工现场联系起来,然而学生想象力有限,尤其对初学者而言难度极大,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学习积极性。

BIM技术能使平面施工图纸变成三维模型,重新设置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模式。首先,老师通过BIM技术,建立钢筋、土建模型,模型可任意切剖,或对旋转角度进行调整。其次,学生可按照三维角度解读建筑工程,并将其与二维图纸相结合,采用二维图纸与三维施工图对照模式进行学习,更易于理解所学内容。最后,老师可指导学生应用BIM技术建立三维施工模型,这实际上是一种模拟实践方式,有利于对学生图纸检验能力、识图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

(二)施工技能学习中BIM技术的应用

施工技能学习是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部分,从传统教学模式上看,大多首先由老师对理论知识(如施工技术、施工流程等)进行讲述,然后向学生播放建筑施工视频,使学生了解基本施工环节和内容。然而,施工视频内容并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运用PPT展示学习内容,不过施工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难以用语言表述。

BIM技术能融合数字三维建模、虚拟现实、BIM三种技术,可数字化模拟建筑建造过程,将施工顺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建筑施工顺序,了解施工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犹如置身于施工现场,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建筑施工技能教学效果。

(三)土方工程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

土方工程施工学习难点在于计算土方工程量、明挖法施工流程等,老师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包括地质勘探报告、工程概况等,然后引入问题,如:“土方工程包括哪几个施工环节?”通过提问引入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完成书本内容讲解后,老师可进行案例分析,于地图上指出工程位置,结合地质勘查报告、地形图,明确现场地层情况。当学生对工程性质有所了解后,老师需利用BIM技术模拟施工现场。

模M施工现场流程:将工程信息导入Civi13D中,设置放坡曲面,使原始地形曲面、放坡曲面两者融合,获取三维效果、二维图纸。设置放坡场地,对放坡投影轮廓线进行绘制,完成放坡绘制操作后,利用对象查看器对放坡曲面进行观察,获取三维模拟效果。利用BIM技术虚拟建筑施工后,老师需布置课后作业,如要求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对土方工程量进行计算,并对比计算结果准确度。

(四)混凝土工程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

所谓混凝土工程施工,就是指根据建筑施工要求,采用模板浇筑将混凝土、钢筋材料制作成各类构件的施工过程,具有工艺复杂、施工内容多等特点。在学习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教师首先要把施工图导入BIM软件内,从而得到混凝土三维结构,并对其透明度进行调整,显露隐蔽钢筋,将各种钢筋构造展示出来,如门框墙、框架梁、框架柱等。学生可利用BIM技术观察钢筋节点构造情况,便于将钢筋混凝土施工环节与技巧掌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建筑施工中。

(五)基坑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

基坑工程施工难度非常大,它涉及土力学稳定性、典型强度、支护结构等知识点,若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并无法理解透彻。基坑工程施工就是指锚杆、钢板桩、地下连续墙、土钉墙等支护方案施工,是建筑施工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实践性较强,采用BIM技术对学生进行基坑施工教学,有利于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施工过程。

在上课之前,老师需将基坑施工图纸导入BIM软件内,对三维模型进行构建,向学生讲述各种基坑工程的适用条件以及结构类型。BIM技术能完成动画、渲染、建模等功能,便于师生从直观角度观察基坑施工环节。除此之外,老师还可对基坑支护形式进行更换,补充混凝土标号、土层容重等教学内容。基坑施工学习难度相对较大,教师在该课时上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有条件情况下,可结合工程实践辅助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单纯讲述抽象理论知识,学生无法理解所讲内容,教学效果较差。BIM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可模拟建筑施工过程,获取三维图像,使抽象知识更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教学质量与水平,使学生将施工技能掌握,为日后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占省,赵明,徐瑞龙.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项目施工及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3(3)

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教学新模式 教学方法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地位和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是我系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两个大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核心课程。不管学生毕业以后是从事建筑施工还是工程监理都会用到该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能知识。

基于它的核心地位,它与建筑工程类其他专业课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具体特点包括:1)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3)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4)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二、目前教学中现存的普遍问题

(一) 教师教学方式老旧过时

目前我系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授课教师还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据,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

(二)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介绍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工艺等实际操作过程,是很具体、很零碎的内容,这区别于以前的那些具有较强理论性和逻辑性的课程,学生们觉得好多内容都应该记,但又记不住,有种抓不住重点,不知该如何去学的感觉。学习完后往往感觉似懂非懂,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

(三)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我系的专业老师都是从内地高校直接招收过来的,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仅靠自己在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期间对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解进行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对施工缺乏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对施工工地是什么样的,工地上的人、材、机是怎样操作运行的没有概念,缺乏综合分析能力,所以上课感到枯燥、乏味,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教材内容滞后于工程实际

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出现,再加上教科书本身的编写就滞后于工程实践,因此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就显得有些陈旧,使教学不能与工程实际同步。

三、 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一) 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

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上好本课程的第一堂课是关键。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建筑施工技术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课程中存在大量的施工工艺过程和构造要求,而且一些施工工艺和构造要求在平时的生活实际中很难见到,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某些施工技术、工艺,采用现代化手段对于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本人在对这种平时学生很难接触到的施工工艺、构造要求进行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重视实例教学。实例教学是课堂上模拟实践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讲授第四章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时,本人将学生直接带到我系的混凝土实验室,在讲解了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和施工配合比的原理后,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各种材料的称量、试配。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明白含水率是区分混凝土实验室配合比与施工配合比的关键,把握好砂、石的含水率是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试配的关键。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邀请建筑企业中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我们的客座教授

(四) 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

由于教材内容大都具有滞后性,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与工程实际同步,大胆舍弃过时的、不实用的旧知识,增加补充新的、实用性强的有关知识,结合本地区实际给教材注入新内容,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

(五)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为加强实习教学质量,在系领导的支持下本人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延长实习周数,将建筑施工技术的整周实训放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时,学生在第五学期的一至八周都在工地上,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施工技术中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实训、实习。

2.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人数众多,施工单位考虑到安全及怕受到影响等因素,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校可以与建筑公司建立互利互惠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为施工单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单位接受学生和教师到现场实习,并指定专人负责指导,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来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

3.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工地。学生根据实纲的要求到有关的企业联系实习工地。我系所招收的学生90%的生源都来自于自治区下设的六个地区,分别是: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昌都、阿里。我们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将愿意回各地区实习的学生分配到各地区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工地。这样把学生分散开,既可以缓解实习基地紧张的压力,又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前与自己家门口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要培养出真正的适用型人才,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长期不懈的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并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完善。本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不断的、更加努力的探索,为找到更加适合本土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39-02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指出,实践教学要“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理论教学应与实训、实习密切联系,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简单地说,职业教育要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就要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工程实践,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工程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和开展“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实践教学课题。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零乱、分散,没有很好地基于工作过程,缺乏一条主线,结合笔者2009年度院级教学科研基金项目(hbsy2009sf01),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

一、“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仅仅理解为施工实习,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建筑施工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要将学生的基础实践技能与专业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将课堂理论教学的课间实训与实训环节的实践教学融合一体[1]。为此,我们制定了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将“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技能模块、单项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四个有机的层次,使整个实践教学形成从基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贯通动脉。

二、“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内容

(一)基础技能模块

基础技能模块由职业基础实验实训课完成,主要培养学生识读施工图纸、测量仪器操作、建筑材料、土工实验等基础实践技能。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建筑材料综合实训、土工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识图与房屋构造综合练习、测量实训、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综合实训。这些实训项目都是单独的实训环节,与“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们都是“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的基础。

这些实训项目一般都是在“建筑施工技术”开课之前完成,在“建筑施工技术”理论教学中,也可以再次开展,如专业认识实习,它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获取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是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功能、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体系组成和布置以及建筑施工工艺的重要途径。如果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将课堂讲授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将认识实习更深入化,融于课程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在讲述模板工程前,带领学生参观支模施工现场,让学生先直观地了解模板系统的构件、支模的施工过程等,再回到课程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单项技能模块

单项技能模块主要通过各个章节的教学或相应的实训环节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学生进行单项工作的能力,如土方量计算、模板配板设计、钢筋下料计算、单层厂房吊装设计等。基于建筑施工的工作过程,可以将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分为土方工程实训、基坑降水施工方案设计、地基处理与桩基础工程实训、砌筑工程实训、模板工程实训、钢筋工程实训、混凝土工程实训、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训、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实训、防水工程实训、装饰工程实训等11个环节来进行[2]。

单项技能模块主要是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课堂教学进行的,一个章节讲解完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训环节。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课堂学习中忽视的细节问题,然后可以通过实训进行解决。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训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化,提高学生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能力。

各个实训项目的安排要融“教、学、做”为一体,理实融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项目要实际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实训中“做中学、学中做”。例如,土方工程土方量计算实训,可以先在校园内划定一个合适的区域,画出方格网,结合前期测量实训,测量各角点的标高,然后再计算土方量。通过这样具体实际的操作,接近施工现场,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实训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三)专项技能模块

专项技能模块主要通过工种操作实训完成,培养学生进行砌筑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抹灰工等工种实践操作的技能。学生掌握上述技能,到施工单位能以相应工种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能综合应用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施工中的有关问题。

专项技能模块的实训是“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单项技能实践教学的提炼与升华,是一种生产性实习[3]。专项技能模块主要是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结业后进行,学生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施工工艺,然后对其进行单项工种的操作实训,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程序、步骤,掌握操作本领,通过参加工种操作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工种的操作要领和质量、安全知识;熟悉这些工种的工艺过程,与其他工序的搭接、穿插状况。同时,使学生在实训中得到劳动锻炼,增加劳动观念和分工协作能力,培养职业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和毕业前实习及毕业后从事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专项技能模块的实训最好是在施工现场进行,但是要避免将实践教学安排在现场施工工人放假、工地施工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时,要采用“分段式”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即要灵活调整专项技能实训模块的安排计划,同施工现场的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

要极力推进“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学校要积极与施工企业合作,创办“厂中校”,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施工,进行工种操作实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经验的获取,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实训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样企业也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学校也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受益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校中厂”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指导,把企业生产引入学校,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将学校建成为开放的育人平台,不仅解决办学难题,为教学提供了支撑,还增强了学院服务社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综合技能模块

综合技能模块主要依靠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完成,毕业生在掌握上述三个层面技能的基础上,到施工现场能够综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有关问题,达到毕业即可直接上岗的要求。

通过综合技能模块训练,使学生全面了解整个建设项目所经历的各个阶段,重点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的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施工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质量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综合技能主要包括:了解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内容,熟悉施工图纸的设计原理,参加施工图会审,按规范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进行施工放线、进场原材料取样送检、现场质量检查等技术工作,进行技术交底;组织隐蔽工程验收,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参加工程竣工验收,整理工程竣工资料等。

以上是笔者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浅尝辄止和一些粗略体会,部分已付诸实践。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要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单凭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远远不够,还要以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作为支撑,即师资队伍保障、实训基地保障、课程标准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评价体系保障等,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继续做好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3]钟汉华,郑玲.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第9篇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检验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面临的新问题做出调整和修改的过程。建筑初步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属“填鸭式”教学。传统的建筑CAD教学教师主要采取讲授-示范-学生操作这“三部曲”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新命令的学习和实际的项目练习是分隔开的,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知识的连贯性。学生是被动式地接受知识,被灌输式填充知识,而不是主动探究和思索,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持久。

(二)传统的建筑CAD教学只重视绘图,忽略识图能力。传统的建筑CAD教学教师只注重绘图能力的提高,认为学生能以娴熟掌握CAD的各个命令,能完整独立完成一张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就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事实上,只重视绘图,不学习识图,学生画完一张图纸,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绘制的图形代表什么意思,也就是看不懂图纸。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必然不符合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三)建筑CAD课程学习依然使用Autocad软件绘图,不与时俱进。很多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都开设《建筑CAD》课程,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等,学生都有学习CAD,无非不同专业,课程名称不一样而已。据了解,只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是使用天正建筑绘图软件和Autocad软件结合学习,其他专业基本上使用的是纯Autocad软件,从没接触过天正建筑软件。建筑专业的人士都知道,使用天正建筑软件绘制建筑平面图,非常方便快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大自信心和愉快感。

学习CAD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绘图能力,要求高一点就是以最娴熟最快的速度完成绘图,而使用天正建筑软件,就可以很好的达到快速绘图的目的,那么教学中,没有理由不接受新软件带来的便捷。

二、课程改革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建筑CAD》课程教学,从细微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设计教学任务,以任务驱动法将学生置入真实的情景中,引导学生相互协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实际工程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工程案例为载体,提高学生识图与绘图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进行指导,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在强烈的问题驱动下,通过对相关知识地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既定的任务。主要改革内容如下:

(一)合理设计工作项目。结合《建筑CAD》课程的特点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四个工作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解成几个小的任务,设计的工作项目从简单到复杂。这里改革的关键一是如何精心并合理的设计工作项目,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设计哪几个工作任务和教学情境,值得探究。二是如何将天正建筑软件和Autocad软件结合应用,并将各知识点分解到设计的各个工作项目中去学习。

(二)进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针对设计的工作项目和分解后的工作任务,制定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时进一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教学环节,针对不同教学环节分别明确指出该环节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活动内容,需要准备什么资料,提供了哪些教学媒介,媒介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并说明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意图。

(三)整合相关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学生学习CAD的目的就是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如果能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结合专业熟练的运用CAD软件,那就很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学生可以和就业零接轨。所以《建筑CAD》课程必须依托《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课程。在学习和应用CAD软件时,学生能充分应用专业知识来绘制图样。所以,在教学改革中,在《建筑CAD》教学中要融合建筑规范及建筑构造等知识,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实现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职业人。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学习人员;动手操作

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在现代建筑体系中,建筑电气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内部的电路走向以及电气设备和电气系统的设置关乎整体建筑的质量。因此,社会需要大量的建筑电气人才。对于研究建筑电气施工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教育者来说,这不啻于一个巨大的挑战。教育者自然而然地要探究在现代规范教学基础上如何展开建筑电气施工技术的教学了。因为这不仅仅涉及专业知识的教授,同时还要求学习人员具备一定的数学与英语基础,以便在未来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摄取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另外,在现代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了,所以,教育者一定要让学习人员打好坚实的计算机基础,方便其掌握建筑电气施工技术的前沿科技技术。

一、在教育者教授专业知识时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具体项目动手操作完成

由于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现实中的建筑建设中,所以教育者在对学习人员进行授课的时候要注意学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锻炼学习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在进入社会建筑电气行业之后能够迅速进行工作,适应环境并进行熟练地实地考察、测绘以及项目操作。

对于如何在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这门课程上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呢?我们可以以一个建筑电气施工技术方面的例子进行简单的说明。比如说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中的照明配电箱(盘)安装技术,教育者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除了说明进行安装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外,还要对学生讲清楚安装之后进行各方面的检测和检验,从而保证用电的安全,这就需要教育者带领学习人员进行实地学习,可以去附近的小区看看,教育者要从旁给学习人员以指示,比如柜、屏、台、箱、盘的接地或接零,手车、抽出式成套配电柜的要求,直流屏的试验要求等。教育者通过实体设备对学习人员进行教育可以起到直接而有效的教学效果,学习人员也更容易获得专业知识和经验供其进行参考学习。

二、学习人员需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以便实现计算机操作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很多行业都呈现出人才短缺的情况,这源于很多行业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一些未能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员被拒之门外,所以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学习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掌握,使其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不至于落后,反而能因此走在行业前端。

现代建筑类人才,必须要熟练使用计算机。尤其是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对于计算机技术掌握程度的要求更加苛刻。因为涉及前期建筑电路设计的问题,设计人员要进行专业的计算机绘图操作,力求达到精确的绘图目标。未来建筑电气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智能化,所以学习人员还需要掌握其他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以便开阔视野,走在建筑电气行业的前端。

三、教育者组织学习人员进行实验,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人员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教育者就可以开始学习建筑电气施工技术的专业知识了。当然,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育者一定要带着学习人员进行实验和动手学习,保证学习人员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培养学习人员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发展中的行业领域,只有开拓创新的人才能走在这个行业的前沿。

教育者在系统地讲授完建筑电气施工专业的知识后,就可以带着学习人员到企业中去实习了,或者带着学习人员去实地考察,保证学习人员都能够把学习到的建筑电气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建筑施工工程进行结合,从而达到掌握和应用的地步。

在对学生讲授建筑电气专业知识的同时,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尤其是涉及触类旁通的知识时,教育者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循序渐进地使其形成开拓精神,并且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育者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能力,这样在学习人员的未来生涯中,可以消除其依赖心理,让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人员。长此以往,这些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人员必然能够独当一面,为我国建筑电气施工行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教育者在学习人员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打好数学和英语的坚实基础,同时要掌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术,在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动手学习,以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成为建筑电气施工行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思敏,王权.略论如何做好建筑电气施工监理工作[J].科技与企业,2013(12).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学教学;教育改革;现代技术;具体应用

建筑学课程具有多元化、内容丰富等特点,也代表学生的学习任务量较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大部分学生往往不能全面学习建筑学知识。教师将大量现代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提高自身课堂学习效率。

一、传统建筑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我国大部分建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提高。一些教师依旧按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即通过向学生传授经验,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然而,建筑学属于实践性学科,学生在未学习前并不存在太多经验,甚至部分学生毫无经验。建筑学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新问题,也是难题。而对部分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专家以及专业设计师来说,只需借助自身学识或经验积累对问题进行多方位思考、调整与分析便能得出解决方案。教师根据自身经验向学生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只能使用教师所教授的经验进行解决,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被固定,难以进行创新。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无法对问题进行合理处理。

2.教学方式需要改善

我国建筑学教育教学模式急需改革。现今,大部分建筑学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即把自身放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建筑学知识与经验,并要求学生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教学环境沉闷,不利于学生学习,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反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筑学是实践性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同时,部分教师在课堂当中往往只使用黑板这一种教具,其他全部依靠口述。教师应改变自身单一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具,避免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3.考查方式急需改善

高校对建筑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改善。我国大部分考试都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反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建筑学教学当中也存在这一问题。教师在考核过程中,要求学生提交设计成果,却不追问学生的设计理念以及思考过程,这样不仅不能理解学生建筑物设计初衷,也无法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作业的现象,教师不追问学生设计理念与设计过程,学生便可请其他学生帮助自己完成作业,考核作业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效用。

二、当代建筑教学改革要求

1.改善封闭式教学,接受市场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封闭式教学,即高校为学生提供具有封闭性的学习环境,没有令学生真正走入社会,了解建筑学现况,不能及时掌握市场状况以及对人才需求数量的变化。高校侧重实施计划性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独立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无法随机应变地利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在设计建筑工程图纸时,过分追求建筑物造型的美观,反而忽略了建筑物本应具有的安全性与实用性。上述原因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求职。故而,高校改革建筑学教学应舍弃封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并要求学生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变化。同时,可以与建筑企业联系,让学生到实际施工现场学习。教师在课堂当中将新兴的建筑学相关技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市场实际状况,以便能快速融入市场中。

2.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

教学改革中,不仅学校要改革,教师也应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校应鼓励教师不断丰富自身学识以及时间经验,拓展视野,强化专业能力。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能扩充课堂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校还可定期让教师挂职锻炼,投入到实际建筑设计工作中,以便积累大量经验,使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自身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知识。

三、现代技术在教学改革当中的具体应用

1.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目前,在教学中运用较为频繁的现代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偶尔会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然而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利用板书、口述或手绘形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对建筑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表现出厌学情绪,学习效率较低。如果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更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各类模型、设备等与建筑学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程内容,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课程知识的好奇心,大幅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色彩是建筑学专业必须学习的知识,故而高校在建筑学专业当中设立了《美术》这一课程。教师在教授美术课程时,可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美术课设立的目标之一是要求教师通过教授学生色相、明度、纯度这色彩三要素以及色彩对比如色相对比、纯度对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表现与运用能力,为学生日后建筑图纸设计奠定基础。[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两个相同物体同时展现给学生,之后对两个物体进行不同色相、明度以及纯度的处理,令学生观察其中的差异,从而令学生认识到色彩对滑面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重视。多媒体技术能帮助教师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为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提供了渠道,促进了我国高校建筑学教学的发展。

2.提高课堂教学容量

课堂教学如若能结合现代技术则可以大量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强化。传统建筑学教学内容知识量较大,但内容抽象,不易使学生理解,且空有知识架构与理论知识,没有丰富的工程实例供学生参考,使学生无法全面正确地理解课程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计算机技术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下载工程实例以及相应的施工图纸,丰富课堂内容,填充传统建筑学教学内容的空白,使建筑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有趣,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建筑学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需向学生提供大量工程实例与设计人员所设计的图纸,以验证自身所教授的理论。可将学校教学楼、宿舍或其他工程设施的设计图向学生展示,要求学生对设计图纸进行评估。同时,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搜索部分建筑物的设计图,要求学生根据《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对建筑物设计图进行评价,也为学生图纸设计提供经验与灵感,使课程教学不再单纯讲授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筑物图纸设计,给定学生某一工程建筑施工要求,令学生按照要求在计算机上进行图纸绘制。[2]教师布置作业之后,还可通过网络与学生保持联系,为学生提供所需素材。由此可见,计算机能帮助教师扩充教学内容,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为建筑学专业安排了实践课程,但实践课程时间所占比重不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今,现代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学当中,对建筑学产生促进作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例,大部分建筑设计都是由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机设计而成。教师在课堂当中可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图纸绘制,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进行工作。部分教师对现代技术在课堂当中的应用尚不熟悉,认为现代技术在课堂当中的应用只是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应学会利用现代技术将知识立体全面地呈现给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内容便是将现代技术与建筑工程内容结合为一体。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又称“CAD”,是目前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利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应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师在课堂中,在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示如何对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操作。教师简单操作后,可邀请部分学生操作,并给定学生一定的要求,规定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这样教学不仅能够增强课堂上的互动,也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3]

4.与学生时刻保持联系

部分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在课外也会进行建筑学知识的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或障碍。教师可通过网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不仅在课上与学生交流问题,在课余也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现代技术发展迅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与学生都应学会如何熟练地运用网络进行沟通,以便于学生在生活学习当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向教师求助。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往往会遇到较多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求教师的帮助,也可以向教师发送语音消息、文字消息、图片消息寻求帮助。教师也可通过上述方法回复,甚至可以通过远程操作为学生演示如何进行设计图的绘制,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现代技术被教师引入教学中,不仅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也使得教师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其他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现代技术在我国建筑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带来极大便利,也使我国建筑教育发生了变革。然而,教师也应注意,不应令学生过度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教师应对现代技术在建筑教育中的应用有正确的认识,以便提高我国建筑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2010(10):4-9.

[2]薛菊.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华中建筑,2010(11):174-176.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教育;“一心两翼”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孙超法(1964-),男,广西柳州人,湖南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张万奎(1946-),男,湖南临湘人,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岳阳 414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2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87-02

我国从20世纪初叶起逐步形成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基本上是由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带来的,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思想对我国建筑教育体系影响较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形式构图和先例研究的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另一方面大学建筑学专业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寄希望于在建筑设计院的实践工作锻炼,来完善专业的知识结构。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再可能进入设计院获得再培训。因此,建筑学专业培养具备基本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建筑师,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对于大众化教育的地方性高等学校来说,单一化的发展道路不利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开拓其事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地方院校要想在建筑学教育领域内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创出自己的特色,选择最适合自我塑造的培养模式。以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切入点”,构建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济大学构建了一个适应时展的建筑学新型教学体系以及有特色的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并在设计类课程内容设置上进行了系统化的优化与组合。设置有特色的建筑设计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培养高级建筑师。

东南大学建筑系将建筑教育构建成二个阶段完成,也就是普遍实施的“3+2”培养模式。具体规划为: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为职业建筑师教育;第二阶段为四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提升为创新建筑师教育。另外,还可与本硕连读和硕士生教育相结合。

重庆大学建筑系的建筑教育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即“2+2+1”阶段教学模式。具体规划为: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基础阶段,通过“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等课程教学,打好职业建筑师培养的基础,并增加设计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专业系列课程。第二阶段为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提高阶段,课程教学以建筑专业设计课程为核心,提高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第三阶段为五年级知识综合阶段,教学内容主要是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以设计工作室为教学单元的开放教学模式。

我国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教学一般安排第五学年为生产实践时间。国内生产实习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由学校联系单位,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单项工程或城镇规划、农村住宅设计,由指导教师带队进行;二是由学校与建筑设计院所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设计院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由建筑设计院所的建筑师指导;三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实习。

从近几年建筑学专业生产实习的情况来看,上述三种实习方式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些实习单位并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如施工图环节、设计方案投标环节没有安排,实习的重点只是建筑设计方案环节、表现图等绘图。二是实习时间也没有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生产实习时间正好与学生考研、择业时间段相重合,有的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占用了实习时间。三是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的管理缺失,一方面实习生人数、实习时间长短给实习单位造成了一些不便;另一方面实习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安排针对学生实习考虑不周全,使建筑学专业学生实习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建筑学专业“一心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五年制培养方案》,在该方案中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学生毕业后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是对全国同类院校统一的要求。当前,毕业生到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并最终成为职业建筑师的人数比率已开始下降,而从事城建管理、房地产开发、营销、监理工作的非职业建筑师不断增多。现在培养的学生规格过于专门化和单一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多种多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为了使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当今社会对这类人才的期望,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突出重技术和强适应性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毕业后能直接从事中小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应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行“强适应性”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建“一心两翼”的课程体系就是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作为编织课程体系的主轴线,通过它将相关课程结合成为整体,总体上形成以“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功能空间、绘图基本功、美学教育等基本素质训练外,还要安排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节能、房地产管理等辅助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而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应将以功能空间组合训练为主线的单一教学体系,拓展到以建造、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为主线的复合型教学体系。

“一心两翼”的课程体系探讨将建筑技术、建筑经济、建筑管理、建筑法规与规范等多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切入设计课程教学之中的课程设置方法;调整人文素质、美学修养课程平台和建筑技术类课程平台的关系;加强工程背景的建筑职业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专业素质教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

将四年制建筑学专业课程分为四大块:一是由数学、哲学、计算机技术、画法几何及外语等课程构成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群;二是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类型化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构成的核心课程群;三是由中外建筑历史、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化比较学、美术等人文学科构成的人文素质与美学修养课程群;四是由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建筑环境行为学、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构成的建筑技术类课程群。这样就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以历史人文类课程群和建筑技术类课程群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

考虑到低年级阶段学生尚未形成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普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建筑形体基础训练,也就是人们通常称的建筑设计基础,这为学生以后的深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中、高年级(三至五年级),学生通过低年级的学习积累,相应的教学目标也逐步提升,应偏重于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训练模式,强调设计的完整性。改革一个学期两个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使部分设计的深度要求达到可实施的施工图设计层面。在五年级期间,如何有效地构建教授、建筑师等为主的工作室,是达到培养技术型职业建筑师的关键手段。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强调多选用模拟建筑设计现场的设计课题,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在每个设计项目之前先进行建筑场地环境的调研与分析等前期工作,例如查阅有关的各种技术文件资料,接触建筑项目附近的居民与各相关政府管理人员,做出调研报告,这些都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然后邀请建筑项目开发商、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使用者的代表,分别给学生介绍和说明项目的某些原则与需求,从而使建筑设计更符合实际。

将学生派遣到建筑设计院或建筑师事务所实践,是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连续”是指从三年级开始实践直至毕业,而教育任务由学校和建筑设计单位共同负责完成,在时间安排上也是在学校和实习单位穿行。

建筑设计院所直接参与到建筑学专业教育过程中来,不仅可以吸收高年级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加入到设计的辅助工作中去,而且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教育和培养。经过连续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建筑设计院所与学校和建筑系双方增进了了解,为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峰,蔡静.基于“2+2+1”模式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室内设计,2010,(3):14-19.

[2]田波.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一点建议[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