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时间:2024-04-18 09:59:46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其中,财务管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显了财务管理、内控建设以及核算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顺利运行和稳定发展。本篇文章将进一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通常就是指一个单位要想实现自身设置的经营目标,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善性,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营活动的高效性、可行性而对单位内部进行统一调整、束缚、规划、评估以及控制的完整的管理方式的总称。单位要想构建和执行有效性的内部控制,应该包含五方面的要素:第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单位开展内部控制活动的基本条件,通常包含了治理框架、机构建立、职权分配、内部审计、企业文化等;第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单位运营活动中可以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第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通常指单位借助风险评估结果,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把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内;第四,信息与沟通。指单位可以将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传递,保证单位和内部以及外部进行实时交流;第五,内部监督。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内部控制构建和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财务风险

所谓的财务风险主要指单位财务框架缺乏合理性,资金应用欠妥当,使得单位丧失可偿付能力,进而造成投资预期收益得到减少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每个单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经历的一个现象。财务风险通常是以客观身份出现的,单位的相关人员可以采用相关的措施来将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但是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职能的实现

(一)财务决策

为了有效的降低资金浪费以及各个风险的发生几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方案,以此来实现财务指标的落实。只有采用综合经济标准的方案,才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借助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防止急功近利的现象,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看待问题时的全面性,进而减少成本投入。投资决策作为单位开展所有决策的主要环节,因此,我们经常会说投资决策出现失误,就会给单位带来重大的失误,一个关键的决策如果出现了失误,就会给单位带来严重的损失,情节严重者还会使得单位面临倒闭的危机。所以,财务管理可以对单位制度投资决策进行合理的把关。

(二)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关财务数据,采取专业的分析手段和方式,对一段时间内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找出预算没能实现的主观以及客观因素,同时对这些因素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落地。财务分析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会计信息之上,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从而提高财务分析的客观性。

(三)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的主题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各个部门的财务行为。换句话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标准应该和内部控制标准相吻合,这样不但可以促进财务管理框架的构建,同时,还能保证财务管理框架的合理性。另外,财务控制还能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行为进行规范,督促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明确各个员工的职责,确保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转。采用财务控制的方式,可以将风险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防止欺骗、舞弊的现象,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能力薄弱的因素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滞后

当前,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工作时,依旧采用手工预算以及核算方式,在账户记录、财务工作组织、账户构建、内部控制管理方法、财务处理流程、财务档案保管等多个方面缺乏变化性,无法迎合时代的发展步伐的需求,即使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机制,但是一味的注重在财务上的作用,缺少财务功能上的认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只是将管理范畴规划在财务预算、财务报账以及财务核算三个方面,没有重视财务管理整体的掌控性,无法开展有效的财务控制工作。

(二)财务预算的不规范

由于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控制时没有构建完善的财务核算机制,导致预算过程缺少合理性。在现实工作中,各个部门的预算和行政机构的预算管理相背离,使得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完全脱节,预算项目缺少细化性,在开展预算支出活动时,也没有做好统一监管和审核,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预留充足的编制时间,导致预算标准以及内容缺少全面性。在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分析、评估以及跟进机制,无法对各个部门预算经费进行真实分析,不能对资金的应用效益进行全面评估。还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预算时,没有进行统筹安排,存在盲从性,因此,在进行资金应用时无法做到合理控制,进而影响资金应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三)财务控制系统落后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企业已经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在单位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即使已经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把先进技术以及设备运用在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中,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财务控制体系,依然是按照原有体系和机构来开展工作,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相关信息缺少实时性,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流程反复性大,反馈结果缺少合理性。还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体系改革和配置时,对原始体系分析和改革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中心环节以及重复环节过多,不能依照先进技术需求来对业务流程进行合理规划。

(四)财务人才的缺少

在新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不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全面掌握财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并且还要进行先进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懂得一些相关的财务控制体系的改进和维护技能。然而,当前,财务控制人才比较短缺,这也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受到制约的关键因素。

(五)财务控制监督不到位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主要将两种机制进行结合,一种是内部控制机制,另一个是财务管理机制。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控制监督的重要性,缺少完善的财务控制监督体系,监管机制不健全,影响监管职责的明确性,使得监管机制如同摆设,无实质内涵,进而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有效监管和控制。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力度,将相关的管理机制贯穿在整个管理工作中,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有章可循,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程序和管理方式进行梳理,明确各个部门职员的相关职责,构建一个制单、监管、审核等多方位管理模式,进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时,需要秉持收支均衡的原则,结合单位的发展策略标准以及预算管理流程来进行收支预算编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使得财务管理和控制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在进行财务预算时,还要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新型技术的引进和研发上,同时,对资金的应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借助信息化平台,将信息化管理作用进行全面发挥,让单位各个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各个项目的真实信息,保证在该部门预算不超出的前提下,对单位部门的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单位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结合行政单位的实际需求,对预算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三)改进财务控制的系统

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构建网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保障。构建数据统计和分析机构,同时,为了保证单位资金应用的合理性,需要把单位制作的预算、工作人员工资、管理经费、物资采购经费等信息进行公开,尽量做到共同监管,保证单位资金应用安全。

(四)培养财务专业的人才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升财务监管和内部控制水平,就要定期对单位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技术,对先进设备的操作熟练掌握,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五)健全财务控制监督的体制

构建完善的财务监管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财务控制监管机制的完善性和高效性,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标准进行确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进度进行跟踪,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职责进行明确,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优化配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监管力度,及时找出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存在的问题,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控制策略,对未来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田闯,韩颖,孙喜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5).

[2]王晓群.基于内部控制角度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5).

[3]任荣锋.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

[4]孙晓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8).

[5]田闯,韩颖,孙喜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8).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在功能和定位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的事业单位在不断转变发展思路,逐渐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为宗旨,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功能。由此可见,我国事业单位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内控机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据财政部反映,预计将在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弥补原有的制度缺陷,初步建构起完整、严密、操作性强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使各项事业得以平稳运行。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含义及内涵

内控制度作为单位合法运营的保障,它是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确立的,经过反复论证和不断总结的一种制度,能实现单位资产管理的严密、完整,它是单位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实现资本化的必然结果,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会计审核的完整、真实,是单位各项业务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在事业单位建立内控制度,主要是为会计信息的严密、准确奠定基础,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同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面临的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政府财政补贴,它是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者。事业单位的经济账目简单,需要进行核算的项目相对较少,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就目前而言,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由此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效,不利于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严重制约了政府资金安全、可靠。由此可见,我国事业单位进行内控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强,企业环境有待改善。受传统计划经济形式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缺乏对内控制度的重视,忽视了建立内控制度的重要性,由于缺乏重视,事业单位在进行内控制度建设时缺乏有力支持,所以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内控意识相对薄弱,单位对建立内控制度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效果。由于管理者自身缺乏足够的重视,有些员工甚至不知内控制度为何物,由此不利于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目前,制度很多时候受制于权利,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对某些事业单位管理者来说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内控制度的实际操作,除此之外,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缺乏有效监督和管制,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事业单位也缺乏有力的外部支撑对内控制度进行监管。目前,国家和社会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不力,缺乏实际制约力和监管力。

(三)对预算的控制力度不强。事业单位对预算的合理控制是建立内控体系的关键,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事业单位对各项资源管理没有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能划分模糊,缺乏有效监督,对管理者的实际约束力不强。除此之外,针对预算以外的支出缺少管制,忽视了预算的重要意义。

(四)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事业单位缺乏有效借鉴,内控制度起步较其它国家晚,发展进程缓慢。而且,由于事业单位管理者自身意识的薄弱,对内控制度缺乏科学认识,所以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变思路,积极寻求改进措施。

(五)财务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状况直接受制于财务内控的科学与否。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事业单位对财务缺乏有效管理,财务内控存在众多不合理的地方,内部状况杂乱。

四、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机制。为了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必须不断改变思路,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机制,具体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进一步改善外部监督,对事业单位要随时进行监督管理,逐渐改变传统内控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二)建立健全内部审核的专门机构,并使之保持独立,实时监督事业单位的生产状况,杜绝因个人主观思想的偏差而造成的失误,不断完善和改进内控制度。

(二)转变思路,提升认识,为内部控制创造良好氛围。事业单位建立内控制度的关键是加强内控意识。首先,对事业单位进行领导的管理者必须提升自身思想认识,转变思路,重视内控制度的建立;其次,管理者要加大思想宣传,培养员工健康、合理、科学的内控意识,为内控制度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氛围。除此之外,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内控制度建立的最新情况,实时进行指导,引导各部门明确自身分工,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以实现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引荐时,要因人而异,确保将每一位人才安排到适合他的岗位,同时,还必须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明确各个工种的权利和职责,建立健全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如,为了实现人才利用的最大化,事业单位可以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考核,引导员工自觉关注内控机制的实际执行情况;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保证岗位的稳定性,确保内控机制始终处于健康稳定状态。

(四)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必须与企业内部的标准相适应,保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事业单位在进行内控机制的建设时必须考虑到企业内部的各项标准,由于事业单位在生产要素和管理目标等方面与企业存在相似之处,所以必须确保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但是由于现实状况的制约,事业单位和企业也存在冲突的地方。排开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事业单位还可以借鉴企业的相关政策,确保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适应企业的内部需求。

五、结束语

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有利于加强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运营效果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完善内控机制建设。事业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就必须完善内控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伸毅.浅析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反对策Ⅱ.时代金融,2011(08).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内审监督;研究

目前,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和内审监督工作是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和内审监督工作的开展,保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的准确性、真实性,从而为事业单位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与内审监督工作开展的相关论述分析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作用

1.有利于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都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行深度性的变革。事业单位在管理模式中正在朝着多样化、丰富化的方向发展。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建设,符合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发展需求。2.有利于为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财政拨付模式,自主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经济活动方式也更加全面化、系统化,既涵盖最基本的管理职能,也增设了多种不同的经济活动。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建设环节,以往事业单位都在普遍使用退休金制度,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国家积极出台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大大促进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与变革,具体意义为:首先,是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公平市场竞争可以有效增强市场竞争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是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推动公平市场竞争机制环境的形成,并且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可以使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入,事业单位制定科学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推动事业单位人才的合理流动,将收入分配与养老待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体现出一定的平衡性,进而成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建设环节。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和内审监督工作开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内控制度的不合理性比较明显

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政府职能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公共财政框架的制定,这些被视为事业单位内控标准体系的初始形态。基于此,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标准方面严重缺少制度的约束性,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健全更加全面完善的内控准则,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内部管理的弊端和问题越来越恶化。

(二)缺乏高度的内控观念

事业单位管理领导者在思想上都普遍缺少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严重忽视了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领导者误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事业单位的重点管理职能[1],再加上缺少成本核算建设,对内控制度的建设漠不关心,甚至认为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做法。由此可以说明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内控制度的认知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误区,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和审计中,进而使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与业务控制方面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性,无法展现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工作的优势。

(三)内审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着较多的不足

1.事业单位的内审监督机构设置并不合理。事业单位虽然建立内审监督机制,但是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仍然处于较为封闭式的自我监督模式之中,而且一些单位的管理者认为内审监督机制无关紧要。2.事业单位内审监督机制的独立性严重缺乏,在实际监督管理工作中,呈现出一种表面化、流水化的趋势。我国事业单位大都实行“双重领导”的内审监督机制。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内审监督机构大都需要事业单位多个部门的领导参与,独立性得不到相应的体现,从而导致了内审监督结果很难形成相对统一的思想共识。

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和内审监督工作开展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而且还需要配套可行的法律法规政策。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建设可以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可以按照国际惯例中全面性、重要性以及适应性等内控的五要素原则来贯彻实施,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标准都进趋统一和完善。以此同时,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要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为其带来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增强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共通性[2],有效促进内控责任追究制度的形成,发挥出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内控监督的作用。

(二)形成高度的内部控制观念

内控制度与内审监督建设要从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出发,要求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要从自身做起。要加快创建事业单位健康良好的内控环境,单位的管理者要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树立起榜样带头作用。不断强化管理者的内控观念,提升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对于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与认知程度,从而将内控制度建设的落实力度得以进一步的强化。此外,事业单位在明确负责人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要加强责任风险、内控制度以及内审监督建设的相互关联性,使之成为有机协调地统一整体。深化单位管理者都能够严格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并且使事业全体职工充分发挥出各自的工作潜能,进而实现内控制度建设与内审监督的目标。

(三)加快建设以内审监督水平为重心的审计体制

在事业单位建立内控制度建设水平中,内审监督机制是建设的重点,内审监督可以较为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现状,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管理领导者的权责意识,不断体现事业单位内部各个方面的监督功能。1.强化内审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事业单位全体人员要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意识,成立相关的内部审计监督的预算委员会,避免内部监督管理机构受其审计单位的限制和约束,要全面发挥出全面审计的功能,增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真实性。2.为内审监督制度注入一定的创新因素。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变革,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趋向,事业单位在内部监督制度方面必须要做好积极抓住机遇、并且勇敢地迎接挑战,加快转变以往传统的经验内审监督模式,不断向现代化信息技术内审监督的趋势发展[3],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四)形成以内控制度建设和内审监督的报告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报告机制可以利用书面形式充分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各个项目的发展状况,为单位领导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准确合理的依据。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来说,资金的使用情况、运营管理情况等方面都是内部报告机制的重要执行内容,内部报告机制可以使事业单位管理者做出与自身战略目标相契合的重要决策。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根基。此外,以内控制度建设换个内审监督报告机制的建立,对于改善事业单位的信息交流水平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和内审监督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可以为事业单位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带来广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和内审监督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解决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和内审监督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促进二者的同步、协调运转;同时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借助外部力量来不断优化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建设,进而实现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文科.内部控制审计在电网企业的创新与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152-154.

[2]郭晓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J].商业经济,2015(06):132-133.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4

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底正式颁布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大大加快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向着更为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常态化方向的迈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不容乐观,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急需一个更为完善的制度来进行正确引导。因此,本文将着重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强化的措施,即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规范》,从而切实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率与效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规范》; 完善措施

2012年11月,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重新定义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和政策进行重新审视和流程再造,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内控规范变化,对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转换实施进行具体分析。

1 原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及执行中的问题

1.1 在2012年以前,财政部没有明确针对事业单位出台专门的内部控制规范或有关制度,各单位只能依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来规范内部控制。

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规范,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显得比较散乱,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基建项目管理和报销管理等方面有一些针对具体流程和方法的制度约束,但缺乏整体的内控制度框架。

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历来存在重视预算管理(包括争取资金和对下级单位的资金分配),但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较为薄弱的顽疾,对资金的控制和使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导致近年来事业单位资金问题频发,相关案件层出不穷。

1.2 某事业单位近年来(2012年以前)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框架,规定了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原则和统一要求,并要求该单位下属机构就会计机构岗位设置及职责、货币资金管理规定、项目财务管理规定、采购与付款管理规定、固定资产和存货管理规定、科技服务财务管理规定和其他规定七个方面,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该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框架设计具有上述典型缺陷,体现在:

(1)缺乏整体框架。如对于其他规定,该单位提出:“各单位还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制定差旅费报销规定、加班补助相关规定、接待管理规定、课题管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规定、财务公开办法等规定”,显得较为散乱。

(2)缺乏具体而实际的风险控制意识。该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框架中虽提出了关键控制点等风险因素控制,具有风险导向内控的雏形。但是,该框架所引用的风险因素引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各细则,并没有明确的结合该单位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关键控制点。

2 新的内部控制规范明确提出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彻底转换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

2.1 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应对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单位经济活动不合法或不合规、国有资产流失、资源使用效益低下、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发生舞弊现象或腐败现象等风险,财政部要求从2014年开始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以“风险导向”为核心,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新规范从下面三个方面和原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具有本质区别:

2.1.1 层次分明,区分方法和内容。新规范明确要求分层管理,要求区分单位层次的内控和业务层次的内控。原有内控制度,如会计机构岗位设置及职责属于单位层次的内控,货币资金管理规定、项目财务管理规定、采购与付款管理规定、固定资产和存货管理规定等又属于业务层面的规定,显得结构不清晰;

2.1.2 明确关键控制点。各单位原有内控未明确指出哪些属于关键控制点。《规范》则明确的指出了各项控制内容的关键控制点。

2.1.3 明确风险导向意识。这是《规范》带来的一项结合现代内控观念的一项革命性变化,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区别。“风险导向”要求先识别和评估风险,再运用控制方法预防和应对风险,通过抓住关键点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新《规范》。

2.2 为适应新规范要求,某事业单位及下属各机构,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实施内控流程再构造:

2.2.1 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要求各机构由一把手亲自抓此次风险评估,并成立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织的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分单位层次和业务层面分别进行风险评估并在风险评估时,要重点考虑《规范》中提及的重点关注内容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2.2.2 修订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各机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运用有关控制方法,修订原“会计机构岗位设置及职责”相关内容。并对“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及相应人员的资质和能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制定书面详细的规定。

2.2.3 修订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

(1)根据《规范》,修订原货币资金管理规定、项目财务管理规定、采购与付款管理规定、固定资产和存货管理规定相关内容,并将上述内容整合到收支业务控制、建设项目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业务控制内容中,找出关键控制点,并进行重要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运用控制方法对内控失效下情况做出应急预案,并将关键控制点和应急预案细化到原有制度中,严格贯彻“风险导向”原则。

如对于某装置设计评价收入,某机构进行了如下的内控设计:

(2)根据《规范》,针对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制定详细的业务流程,找出关键控制点,并进行重要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运用控制方法对内控失效下情况做出应急预案,并将关键控制点和应急预案编入新内控制度中,严格贯彻“风险导向”原则。

(3)根据《规范》,整合对上述控制目标的“评价和监督”,将其作为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单独而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上述措施,该单位即继承了原有内控框架中合理的部分,又积极调整,适应了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以期能更好的保证该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和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更好的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更好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5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科研机制也面临着全新的改革。科研事业单位在我国数量较多,经费体量较大。如何推进科研单位国际竞争力,增强科研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是机构和管理者十分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科研机构已经认识到了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全力推进制度建设工作,将各方面的制度不断建立健全。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指科研事业单位为了保证科研事业活动的正常进行,确保资产安全、有效运用,保证会计资料等各项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贯穿于科研事业单位事业活动始终的一系列措施。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涵盖方方面面,从财务预算、合同与采购、资产管理、项目管理、货币与资金管理等。然而,相较于当前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来说,内部控制建设仍比较落后,内部控制执行力也明显不够。

二、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是保证科研事业单位顺利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事业单位已由原来完全依靠财政拨款及行政事业收费步入了多渠道多方式筹资的经营模式。许多科研事业单位逐渐尝试对外投资、创办企业等经济活动。但是,目前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活动的发展。一些违纪违规现象和管理混乱等问题都可以从内部控制方面找原因,因此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二)是确保科研事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支撑

内部控制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是科研事业单位防范内部风险、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基础,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科研事业单位资产完整性的重要支撑。科研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国际科研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

首先,部分科研事业单位没有理清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之间的关系,认为财务管理就是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就是加强财务管理,所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制就是财务工作者的事。而实际上,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还停留在以支出为主、统筹管理为辅的阶段,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者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缺失管理者的角色,更不用谈站在内部控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其次,部分科研事业单位认为,我们各方面的制度都制定了就是内部控制高效的表现,其实不然。即使有一些事业单位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没有将其贯穿在整个管理工作中,会使内部控制如同摆设,没有实质内涵,其自身的管理作用将无法得到全面施展。

(二)岗位责任落实不明确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科研事业单位相关的工作人员没有落实自己的职责,工作职责不明确,缺乏较强的岗位内部控制意识,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内部控制风险点的分析,缺乏对各个环节之间衔接和完善的考虑,缺乏适应单位现状的管控标准,导致内部控制缺乏执行力,或者说不具有可操作性。此外,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对科研人员的保护和重视也不利于内部控制的操作实施,财务部门、内审部门、科研人员之间不能形成互相监督的情况,和谐共生的体系使得内部管理控制操作弱化。即使很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到位,但是只要保证工作人员分工的合理性,也可以达到控制效果,并且还能防止一些不法行为的出现。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

对一些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来说,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员配备不足。一方面是缺少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是部分单位从事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人员仅来自财务部门,而他们一般只是掌握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内部控制方面的技能不高。第二,缺少专业培训。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没有掌握充足的知识,并且政策意识不够,在进行内部控制时,通常只会注重执行力度,没有重视管理质量,从而出现各种问题。

(四)缺少内部审计意识

大部分的科研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通常只是按照相关的要求走走过场,并无实质内涵,并且一些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和程序基础缺乏独立性。还有一些科研事业单位会应用审计外包的方式,外包单位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没有全面了解,相关的费用也比较高,甚至还有一些科研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内部审计部分。

四、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树立和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要想提升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就要树立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只有在保证树立和强化内部控制意识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首先要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让其了解内部控制对单位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知R和技能的培训,重视财务人员职责意识的培养,构造一个诚实守信、刚直不阿、有条不紊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措施,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此外,还要构建互相制衡、激励机制,从内而外的加大内部控制宣传力度,提升单位员工内部控制重要意义的认识,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工作氛围。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保证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就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首先,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其中包含了授权审批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内部稽核机制、审计机制等,保证各个环节有章可循。其次,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满足科研事业单位文化价值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且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国家优秀的内部控制方式,但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如果内部控制机制和单位文化背景相背离,就会使得内部控制机制如同摆设,无实质内涵。最后,在进行内部控制及时构建时,要理清内部控制落实的相关标准,保证其具备可操作性,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建立标准业务流程

标准业务流程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假设科研事业单位相关的业务流程缺乏完善性,就会给科研创新带来一定影响,进而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业务流程制定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对科研事业单位中各项业务流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潜在风险,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而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第二,在对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重要风险进行评估之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完善的业务流程内部措施,绘制流程图,将单位的预算管理、资金管理、采购管理、研发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多项业务一同列入到管理机制中。第三,把经济活动以及内部控制流程列入到信息管理体系中,防止因为人为因素而引发的操作问题,构建规范机制,完善内部控制流程,重视数据共享,落实财务和业务的融合,确保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构建立体式监督网络

站在立法监督的视角,加强对违法事件的检查力度,构建一个完整的监管机制。此外,还要自觉接收财政部门对资产收支情况的监管,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抓“三公”经费、会议费等预算管理,进而保证国家资产应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站在公共监管的视角,全面发挥公共监管在外部监管机制中的作用,借助F代化的信息技术,构建监管网络,引入第三方审计,保证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活动的公开性和合理性。

(五)提高内控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想提升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就要提升内控人员的整体素质。科研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定期对内部控制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进行考核,并且和他们的绩效挂钩,以此来提升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通过采用树立和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标准业务流程、构建立体式监督网络等方式,来提升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将会给今后科研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国化.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江淮论坛,2016,(4):62-66.

[2]裴椰惠,唐立新.科研事业单位经费内部控制研究――以某研究所科研项目为例[J].商业会计,2016,(16):89-90.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策略探析

内部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管理理论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许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薄弱。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是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尽管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探讨怎样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创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策略,为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建立相互约束的财务管理机制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存在着偏见,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因此忽略了对财务管理的监管与监督工作。事业单位领导对于财务管理的忽视又进一步在整个事业单位蔓延,导致个别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思想意识薄弱,财务管理工作马马虎虎。针对这种忽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问题,事业单位除了要改变领导以及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观念外,还应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机制,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以及财务部门对于财务的掌控力度。同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权责制,增强财务部门以及人员财务管理责任。

二、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控制是受到多种风险的影响的,为此,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该增强自身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对于事业单位各种固定非固定、有形无形资产进行有效保护。为此,事业单位首先应该对本单位的物资资产进行清单管理,实现好事业单位物资资产有效利用和合理控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对于事业单位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专项管理,同时对于关键的财务信息进行备份,防止由于意外问题而导致财务信息丢失,甚至要防止内外部人员的蓄意破坏。

三、增强预算管理的控制能力

事业单位要想增强预算管理的控制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为此,事业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进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方法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这样既可以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的客观性,又能避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浪费,进而充分的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控制工作。(2)加强事业单位领导层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对于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于事业单位财务支出进行层层把关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控制能力。

四、加强经费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事业单位要想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还要注意对经费管理这一环节的控制,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综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强化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人员岗位责任,增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人员财务内控意识。其次,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单项管理。例如,逐步完善对于办公费用、电话费用以及邮资费用等费用的支出与管理制度。最后,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例如,对于事业单位车辆的管理与使用费用支出,接待费用支出等等,都必须有严格的规定。总之,加强经费管理,完善内控体系,是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五、加大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监督力度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补充,为此,事业单位应该做好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1)提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现代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提升,逐步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精细化。(2)落实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对于财务公开时间、公开形式、公开内容以及公开范围都必须有一定的规定。(3)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有效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成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管理监督小组,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监督同日常的事业单位工作相结合,着实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水平。

六、结语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能力,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预算管控能力,实现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更高的服务质量,才能使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台阶。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以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因此,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该深入研究自身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策略,为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廷春: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改进建议[J].现代商业,2012,(29):170.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7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规范;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能够较好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财务管理,从事业务活动。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活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如由于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业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到位,缺少内部控制,存套取财政资金、设立“小金库”、招投标管理不规范,项目投资和进度控制不够严格,预算执行过程中虚列支出、以拨作支等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说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控存在严重的缺陷。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日益受到学者、政府监管机构等各方关注。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规范》的颁布,填补了我国该项权威依据的缺失,完善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规范》的出台同时揭示了行政事业单位对风险管控理念的重视程度。《规范》是在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础上制定的。与之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非常滞后。在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规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提出合理建议。

2 《规范》的特点

《规范》共六章65条,其内容涉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五大核心要素。通过研读《规范》可以分析出它具有鲜明的特色。《规范》充分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将行政单位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体系、财务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关系脉络梳理清晰,同时还将内部控制基本理论恰当地融入到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处理中,提高了适用性。通过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比较,《规范》的独特性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出:

2.1 《规范》的适用范围突破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界限

《规范》明确指出“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则是“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不再仅针对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而是延伸到了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也开始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

在《规范》出台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活动时,没有直接与之相对应的依据供其参照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毕竟有局限性,它适用的范围主要还是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单位性质与业务处理活动有其独特性,所以完全照搬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并不合适。《规范》充分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重点针对行政单位预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项目建设、经济合同的订立执行等方面的经济活动风险,按照内部控制基本原理,制定了有关防控措施,其针对性极强。《规范》的出台,可以较好地指导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为有效防范舞弊、预防腐败提供了合理的保证。

2.2 《规范》明确提出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内控目标,更加注重内部监督

《规范》提出内控目标“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当前,某些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肆,损公肥私,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目标明确提出要预防腐败,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严惩腐败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未来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所采取的改进措施。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措施之一即实施内部控制。而能够保障内部控制得以顺利贯彻和执行的机制就是内部监督。各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都含有内部监督所关注的重点事项以及监督中所实施的检查方式。《规范》中提出的监督模式相互关联,环环相扣。注重内部监督,不仅可以减少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设计上的缺陷,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更强化了各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监督职能,并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2.3 《规范》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内容充实更具综合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加以辅助,是整套规范体系。从《规范》整体构成分析,《规范》在考虑到我国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定后,将基本规范与具体指引整合在一起。《规范》通过业务层面具体的内控措施强调了现行财务管理规定中各项规章制度如何实施,操作性强,充实了现行的财务管理规定。同时,其加强了各类财务管理规定的衔接性,更有利于规定实施。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按照五大核心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进行框架的搭建。从内容结构分析,《规范》没有拘泥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构架,而是将五大核心要素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到了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以及评价与监督等章节中。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规范》在业务层面中明确指出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等业务过程中相关财务管理规定的实施、评估、监督等内容。将各业务整合到统一的管控体系中,使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保障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及有效。

3 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效果的措施

《规范》从法规制度角度提供了建立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论指导。然而,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不仅需要政策理论的支撑,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所以,实践中建立并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才是关键所在。为了能够较好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达到有效控制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3.1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注重外部监督和业务指导

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要监督、督促与指导其下属单位执业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指导下属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提高主管部门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主管部门要与下属单位多沟通协调,保持信息的畅通,上下联动,共同建设单位内部控制,保障内部控制设计科学,合理可行。要极大限度调动主管部门对内部控制实施的积极性,强化其指导的作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可允许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在《规范》的指引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业务处理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3.2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制

在各行政事业单位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使单位各部门及各岗位相互牵制、制约。通过实施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达到内部控制效果。某些单位未设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这使得内部控制的效果不理想。因此,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的设立。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协助并指导各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审计机制,使其充分发挥监督等职能,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内部控制人员专业素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过程复杂,任务艰巨。这需要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控制人员参与其中。因此,各单位应注重内控人员的培养与储备,建立高水平与高素质的内控人才队伍。加大对《规范》的培训,提升内控人员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建立奖惩机制,奖罚分明。对内部控制实施效果良好的单位或人员给予奖励,针对在实施内部控制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惩处。

3.4 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结合。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已经采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业务的处理。信息系统可以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使决策变得迅速科学,协调内部业务系统,使信息共享、数据一致。因此,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管理信息化,采用管理软件进行办公业务处理。在管理软件内增加内部控制模块,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全面提升单位风险管控水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

[2] 夏云恒.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析[J].商业经济,2012,(4):58-59.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8

【关键词】科研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北科院

一、内部控制规范的概念

1、广泛意义上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1。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财政部文件中的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2。

3、区别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3。

二、建立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原则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4: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三、北科院建立内部控制规范的过程、内容及实施效果

(一)北科院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过程为:

北科院结合本院以及下属各研究所的实际情况,抽调院所各个业务部门和财务骨干人员,成立了内控项目小组,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进行调研和设计。总体安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启动阶段。主要是筹建工作组、进行人员培训、初步建立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等。

第二阶段为内部控制业务绘制。对单位相关业务进行分条分块确认,并针对院所实际情况绘制内部控制管理流程。

第三阶段为建立风险评估标准阶段。

第四阶段为确认标准业务流程阶段,包括汇总重要过程步骤并进行差异分析,确认具体的控制方法机制。

第五阶段为监督执行效果,并根据效果设计改进计划,提交最终报告的阶段。

(二)北科院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内容包括:

1、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内部授权审批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3、预算控制。加强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环节的管理,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实现对经济活动风险控制。

4、业务流程控制。结合经济活动的性质、范围、规模和内部控制要求,明确各项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流程中计划、审批、执行、监督等环节的要求,做到各流程手续完备,相关文件、记录和凭证完整。

5、资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6、会计系统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处理程序,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7、信息技术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规范信息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流程,建立用户管理制度、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网络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三)北科院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实施效果阐述如下:

1、进一步保证了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

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目标。内部控制是扎根于北科院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制度安排,最终将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产生影响,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治风险弱化、会计信息失真和资本市场失灵现象。

2、进一步建立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堵截风险

控制标准与评价标准建设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重点 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都有一套统一的控制标准与评价标准相配套,从而确保其执行有源可溯、有章可循。

3、加强内控立法,严查不罚行为

内控立法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内控法制建设是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强后盾,是明确北科院内控法律责任、规范管理层行为、防范财务欺诈与经济犯罪的有力武器,是推动内控评价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在北京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科研类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的必要性及相关措施

(一)在全市推广科研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科研类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以及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制等问题。在我市科研类事业单位实施内控规范建设,对于其提升本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规范会计行为,以及合理利用国家资产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实施内控规范建设能够促进科研类事业单位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不仅能够保障其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也可以强化其内部管理。

2、规范科研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使之有据可依。目前现行的一些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事业单位的正式的内部控制规范,这次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对于科研类的规范管理是一次机遇,科研类事业单位应抓住机遇改进和完善内控措施,改善管理水平,降低管理风险。

(二)具体建议措施有以下:

科研类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不仅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进行机制设计外,还应当关注以下方面: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与机制

(1)调整组织结构。科研类事业单位应通过调整内部结构、建立和本单位职能相近的组织机构以及职责分工制度,并通过人员分工、部门设置、权限的划分、岗位职责的制定等形式进行管理方面的控制,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从而达到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的目的。

(2)逐步培养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观念和信息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单位自己的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变革,科研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自己的时代观念,注重培养与时俱进的内控观念和信息观念,对单位进行现代化管理,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2、建立沟通与联动机制以及督检查机制

对于以上提出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建立健全之后,需要事业单位有相应的信息和沟通机制以保证对制度进行贯彻落实。举例来说,事业单位领导层的政策方针是自上而下逐步灌输的过程,这要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下达给单位全体人员,如果建立了完善的反馈机制,就能够使得单位及时发现风险与问题,避免更大问题的出现,比如在内控设置中加强审计部门、信息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联动作用,审查信息系统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等。又比如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单位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约束,事业单位应当由审计部门负责调查违反行为准则的人员,通过内部审计,对内部各部门的财务、管理、效益进行审计。

机制建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科研类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学习,采用新思维与科学的方法,适应单位发展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全面系统地构建其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文件,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1号文

[2]企业内部控制课题研究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及应用指南.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3]曾涛.财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4]文勇.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09(10)

[5]薛剑虹.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8)

[6]秦国杉.试论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7.8

[7]李青,吴国罡.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年5月,《浅谈IT 环境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1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年5月,《浅谈IT 环境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李青,吴国罡;

2财政部文件,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1号文;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9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会计

行政事业单位是指能够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这类单位所履行的是一些执法管理职能,如部门下属的执法监督和监管机构等。自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完善,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会计核算不断得到完善,财务制度也获得了逐步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也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概念理解

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通常不具备生产能力,然而却直接或者间接的为上层机构服务,为社会建设和民众生活服务。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顺利得以开展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属于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保障力量。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际就是一些控制方法和程序,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国家资产的安全性,同时为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而制定的。从整体上来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会计控制、业务控制以及管理控制等,其中的会计控制指的是与会计工作、会计信息工作具有直接关系的控制,相比之下,会计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占据主要角色。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需要将实现社会效益作为工作的目的,同时,应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社会效益。具体的讲,只有保证获得会计信息的成本小于所获社会效益价值时,才能说明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具有效率。

(二)全面性与重要性原则

事业单位在决策、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同时内部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含事业单位的任何一个经济业务。另外,为了满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应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对部分重要经济业务或高风险业务进行单独反映。

三、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不强

内部控制意识属于内控环境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内控意识的有效建立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促进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而事实上,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内控意识方面比较薄弱,缺乏对内控机制最基本的了解,从而造成对会计工作的轻视,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属于一项普通工作,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记账,就像是作家庭支出账一样,只要计算好每笔支出的数量,并保存必要的会计凭证与账册即可,由此就忽视了会计工作者在监督管理方面具有的职能。对于财务工作者本人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不良工作习惯,使得其已默认了这种工作习惯的合理性,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只要有第一负责人签字的支出业务,其一般一律给予报销。单位管理层内控意识的长期缺失,使得单位的日常监督和控制工作无法发挥应用的作用,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职权的不明,导致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混乱

事业单位在管理方面相对粗放,参与经济I务事项与会计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和保管人员之间,未能进行明确的职权划定,且未能建立标准化的程序,导致部分职务重叠和越权行事等形象的出现,而权力过于集中,又会造成单位部分人员的权利滥用,不利于会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预算控制的不力导致资金使用混乱

预算属于一种管理手段,利用预算能够对单位开展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其属于限制行政事业单位行为的一种方式。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坚持积极稳妥、依法理财和注重实效的原则,确保预算编制的规范、精细以及透明,从而使财政资金的分配与使用达到规范、安全和有效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单位内部未能对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进行预算约束,同时也未能建立非常详细的支出与审批金额权限的限制制度。事业单位每年的三公经费经过预算也不会很多,但事实上,部分单位有时一个月的开支就能达到几万之多,由于内部管理上的不力,使得这种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

其二,预算编制过于粗糙,未能实现对具体项目内容的细化,未能形成科学的预算评价体系以及问责制度。现阶段的财政预算编制通常按照当年的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际以及预算单位的自身特点进行确定,较多的未能细化到具体项目,对于中长期项目未能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以及问责制度,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重视预算追加,而轻视对资金管理的问题。

其三,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在年初所编制的预算未能实现预见性和科学性。预算的后期追加太过频繁,从而严重消弱了预算的严肃性。

(四)内外监督力度的不足导致内部控制效能低下

其一,由于事业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及监督部门,单位的内控工作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与经济活动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对于大额支出或专项资金未能进行跟踪问效及绩效评价,使得这类资金效能发挥缺乏必要的监督,从而影响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作用的发挥。

其二,在外部监督方面,作为政府监督机制的财政和审计等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各行其事,未能发挥联合执法的作用。财政和审计部门在进行实际监督时,将监督目标主要放在单位资金使用的合法性方面,而很少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审查。更甚者,若查出了问题,则在处理的过程中通常是对事不对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外部监督机制的效能,使得法律的尊严被践踏。

四、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强化建议

(一)提升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方法,其对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想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发挥作用,就必须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进行加强。在组建内部审计机构时,应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避免与财务机构混为一谈,这样才能够保证内部设计的监督职能。此外,还应增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保证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公正性,同时还应对审计人员进行有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如规章制度、专业知识等。此外,为了实现对事业单位每一项开支的有效管理,还应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相应的财务审批制度,从而确保每一项开支均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使得事业单位资金得到控制。

(二)提升内部的控制意识

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不但事业单位要提升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度,而且要使每一位单位人员提升内部控制的意识,在开展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根据有关制度进行,并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要性。首先,作为单位负责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除了遵守不相容分离制度外,还应对岗位和机构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熟悉有关人员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其次,应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此保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再次,应完善相应的监督C制,从而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避免了事业单位其他部门对审计过程带来干扰,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升了内部审计部门在事业单位中的地位,由此也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实现了全程监督和控制。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要想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快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其一,事业单位应加强资产的管理,落实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收发手续加强审核,制定完善的责任人管理制度,以此让事业单位的资产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的身上。其二,健全资产清查制度。该种制度要求,对资产的使用、变卖或报废,全部需要按照严格的报批程序执行,以此防范随意处置资产的现象发生,并且要将变卖所得收入及时上交入账,此外,还应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以此限制小金库现象的出现。其三,应完善其他管理制度,特别是车辆管理制度和公务接待制度,由于车辆支出和公务接待支出通常会占到事业单位总支出的较大份额,因此针对这方面制定制度进行限制很有必要,车辆管理制度和公务接待制度的有效建立,不但能够减少公车私用现象的出现,而且能够显著降低公务接待的支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落实部门责任制。在报销制度方面,重点在于严格把关,只要是不符合规定的费用一律不给报销,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事业单位的资金浪费,从而给事业单位节省较多的经费。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发挥作用,就必须具有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思想素质先进的会计人才队伍。对此,事业单位应针对财务人员开展会计知识培训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财务会计培训方法,以便使财务人员能够适应多种实战需要。其次,需加强事业单位决策者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由于单位领导在单位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负主要责任,因此,加强单位领导在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方面的认识,能够显著加快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最后,要求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控制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加强财务人员的控制责任意识对于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的讲,事业单位可通过对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和规范,并借助宣传的方式提高财务人员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五、结束语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属于一项长期的工作,其不只是建立一项制度那么简单,而是要建立集健全、适用和有效等功能于一身的内部控制度。要想实现内控工作的长效作用,就必须增强直接责任人的内部控制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内控工作的高校运行。此外,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对经济发展和会计动态进行密切关注,并主动对控制理论和机制进行创新,争取使内部控制制度与单位发展甚至时展相同步。

参考文献:

[1]陈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33):335.

[2]姚晓娟.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刍议[J].时代金融,2016(32):173-174.

[3]王小玲.浅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J].才智,2016(13):265.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制度建设

一、前言

201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推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范颁布后,各部门积极响应,但由于缺少经验、动力不足等原因,内控制度建设工作普遍开展的不好,规范没有有效贯彻落实。制度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滞后,带来了国有资产流失、使用效益低、各种违法违规、舞弊和腐败等严重问题。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控制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单位经济活动稳健高效、合法合规运行的有效措施。内控规范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实现对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从财务控制管理角度讲,内控管理主要是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主要经济活动中通过有效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内外部环境基础不牢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有一个好的内部环境,是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外部控制环境基础整体来说不佳,没有给内控建设工作提供一个优良的土壤。

2.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

健全制度是基础,是管理的重要抓手。没有制度,就等于缺少执行的依据,缺少执行的约束力,缺少执行的标准,一切无章可循。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都不太完善,要不没有,要不就是制定的制度中体现不出内控的管理精髓。

3.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我国事业单位在风险评估工作上存在两方面问题:

(1)缺少风险意识。大家普遍认为事业单位不搞经营,不存在风险。其实是忽略了事业单位特有的风险,比如违法违规风险,风险,资产浪费使用效益低风险、单位公信力缺失风险等。

(2)风险评估机构没有设置,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建立。由于对以上风险认识不到位,导致单位缺少建立风险评估机构和机制的动力,至今很少有单位建立并形成专业的风险评估机制和体系。

4.制度落实不严格

制度规定的再好,如果落实不好也是事倍功半。事实上,国家出台了很多财务管理制度、法规和规范。之所以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归根到底还是人们对各项制度、法规执行的不坚决、不彻底,管理松懈,落实不到位。

5.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作用发挥不够。事业单位具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特点,受机构设置和编制限制,很多单位没有单独的监督部门,监督力量薄弱。

三、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1.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建设认识不到位

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建设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至关重要。内控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专业的、长期的工作。尤其是初期建设阶段,如果没有一定的决心和毅力,不仅推开的慢,而且很容易虎头蛇尾和搞形式主义。很多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建设工作的态度不积极,重视程度不高,法治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

2.内控关键岗位人员力量配备不足,素质跟不上管理需求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和一些关键岗位人员力量欠缺是普遍现象,整体素质与管理的需要不相适应。

3.组织架构不合理,职责分配不清

内控要想起作用,必须具备合理的组织架构。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在权力制衡方面不完善,没有独立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在岗位职责分工上也没有完全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一方面是编制有限,人员短缺,客观条件上不具备,尤其是基层单位;另一方面根据现阶段管理要求,大多数基层单位都设置了纪检监察委员,但多是兼职,因为主要忙于其他业务,纪检委员的职责有其名无其实,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不多。

4.推行内控建设工作全员参与的力量不够

大部分人认为内控建设就是财务的事,对于内控建设工作秉持着一种不关己、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的态度。事实上,内控工作是对一个单位进行管理的手段,内控建设贯穿整个单位经济活动的始终,需要全员参与和配合。当然,全员参与需要加大对内控建设工作的宣传和培训。

5.推行内控建设工作的政策法规保障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落实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是明_的,但相应的追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于开展缓慢或是没有达到建设要求的单位,如何追责、怎么追,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内控工作进展缓慢和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

四、加强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1.建立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不断提升单位负责人的政策水平,提升对内控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单位负责人对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质量。首先,上级部门在组织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时,一定要把单位负责人摆进来,单位负责人要直接参与,要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第二,安排专题培训,专门学习内控制度建设方面知识和政策要求,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第三,从选人用人角度,要选拔那些综合素质高、自我约束能力强、有担当、善管理的人来担任单位负责人。

(2)完善组织架构,成立V盎蚣嬷暗哪诳夭棵拧J紫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需要注意的是工作小组不能都是领导班子成员,技术人员要占三分之二,确保有充足的人力负责做具体工作。第二,明确内控建设工作牵头部门。成立专职或兼职的内控部门。基层事业单位现在普遍没有专职的内控部门,一般规定财务部门作为内控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内部控制工作。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应当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内控制度建设的牵头作用,积极发挥经济活动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单位纪检监督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应当建立纪检监督独立工作机制,纪检委员应该转职能,与其他业务作脱钩,逐步由兼职变为专职,使纪检监督作用充分得到发挥。第四,制定关键岗位责任书,并形成书面文字,为正确行使岗位职责提供依据。

(3)建立健全单位内控工作的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机制;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4)内控关键岗位配备高素质人员。内控工作专业性高、系统性强,人员的素质很重要,在人员的选聘上一定要把好人员入口关,讲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任用的重要标准,确保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配备的工作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2.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控制度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该主要包括预算内控管理制度、收支内控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内控管理、资产内控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内控管理以及合同内控管理制度。

3.完善内部控制的评估体系

完善内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1)提高全体人员的风险意识。首先就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敬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标准,增强主动履职意识。第二,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一种倒逼机制,使其不得不做好本职工作。

(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首先,成立风险评估小组,明确责任。第二,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当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第三,建立长效机制,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不断进行,要随着评估结果不断变化而补充完善。第四,充分考虑经济活动特点和相互之间关系,准确瞄准薄弱环节,重点强调机制建设,把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之中,每项活动都要体现。

4.严抓控制活动环节

建立内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廉政建设,规范权力运行,让单位经济活动安全高效运行,预防和控制腐败问题发生。制度中要体现措施和工作步骤,严格到每一个环节,嵌入到实际管理中去并具体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严抓控制活动:

(1)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控制建设要求单位必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例如,执行与审批要分离,经办与验收要分离,出纳与会计要分离。之所以强调岗位相互分离,原理是不同岗位在职责上存在相互复核和监督的关系。

(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内部控制建设要求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我单位的支出审批权限较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具体规定如下:分管财务领导可直接审批的费用支出:职工工资以外的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主要指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交通费、物业管理费、材料购置费及其他日常公用支出);5000元以下的会议费、差旅费;一次或单项在5万元以下的修缮、基建、设备购置、网络功能改造等专项支出。需要由班子会议集体研究决定的费用支出(大额或特殊支出):福利费、员工培训费、招待费;5000元以上的会议费、差旅费;一次或单项在5万元以上的修缮、基建、设备购置、网络功能改造等专项支出以及由中心分管财务领导提议上会的其他大额支出。需要上会的大额支出形成决议后,形成会议纪要,参与决策领导实行集体签字。

(3)归口管理。内部控制建设要求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明确牵头部门或牵头人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实行归口管理的目的,就是强化责任落实,确保事事有人负责。事业单位的业务分散在各个科室,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归口管理,做到真正有人负责,有人管。

5.完善监督机制。监督影响着决策和执行,所以监督工作很重要。完善监督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强化内部监督,充分发挥内部纪检委员的作用。在选拔纪检委员时,侧重选择那些具有部门工作经验,综合素质高,最好具有一定财务专业知识的人来负责监督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第二,强化外部监督,充分发挥财政局、审计局、纪检监察局的监督作用,多管齐下。

五、结语

国家对事业单位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制度缺失容易滋生腐败,部分事业单位议事决策过程不规范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有些单位提供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不佳,因此,内部控制建设是事业单位近年亟待解决与规范的问题。要想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必须提升单位负责人的认识,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组织架构,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充分运用控制方法,并且强化监督机制。单位负责人应当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与难度。制度建设过程中要细致梳理各个经济活动业务流程与环节,明确工作步骤与职责,切实采取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等控制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内部控制是贯穿单位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的制度,约束单位所有部门和员工的行为,因此,所有相关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到建设工作中。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容易,但如何建好,使制度有效、实用、可操作性强,让制度在单位生根发芽不沦为摆设却很难。事业单位应当投入大量精力,配备高素质人力,仔细研究业务风险与应对策略,建立一套符合本单位业务特色、解决实际问题、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建立后,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与监督,强化制度落实。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若干理论问题探讨.会计之友,2014(22):22-27.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建议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履行职能、实现整体目标而设立的一个管理体系,也是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在目前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因此,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识较为薄弱

内部控制理念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及实施,它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而我国事业单位的多数领导则说内部控制理念非常薄弱,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内控对于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影响力,甚至对于内控的基本知识都了解甚少。目前,我国针对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一部分事业单位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制度。有些事业单位虽然有制定内控相关制度,但是制度却不符合单位自身的发展情况内,从而导致这些制度没能发挥应用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单位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2.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有待完善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主要是由于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从而导致内控制度失去应有的效力。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标准、准则,如果单位没有明确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制度,则会导致财务人员的行为受不到相应的约束,财务管理流程松散,给事业管理带来漏洞。另外,即使有些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却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执行力度无法得到保证。这样导致制度是否有得到执行也无人知晓。长此以往,这样松散的机制会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利用财务漏洞、贪污等恶劣行为的发生。

3.事业单位员工的职业素养不足

当代的教育课程中对内部控制相关内容的重视度不够,这样直接导致财务人员没有了解和掌握足够多的相关知识,更不用说加深对内控制度的理解。同时,事业单位的大部分财务人员缺少积极主动学习的觉悟,不重视内部控制知识的学习。随着中国发展的国际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等都将有更高的要求。会计工作从业人员必须首先要具备从业资格证书。而我国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聘用没有财务基础知识的人担任会计人员,这些人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且有的甚至缺失职业道德,通过利用职权便利谋取私利、挪用公款等也不在少数。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对内部控制机制的顺利施行也会有直接影响。

4.缺少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才能确保内部控制的顺利施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事业单位虽然有内部审计的部门存在,但是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和缺少独立性,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很大的影响。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被执行无法得到监督和考核,这对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完善有很大的影响。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控的建议

1.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内控理念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对于单位内控制度是否能够顺利执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内部控制体系下,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的准确、真实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和有效性都是由领导者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强化事业单位领导者的内控理念是相当必要的。首先,通过有效的培训和宣传手段强化事业单位领导人和工作人员的内控理念,让他们对内控的重要性具有全新和正确的认识。其次,完善事业单位的权责划分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2.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当前现实的情况来制定适合单位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有效的风险防控而不是从根本上除掉风险。在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时,应当对于单位的业务管理、正常运营、单位员工都全部加以考量,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内控制度,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顺利施行。

3.完善事业单位内控的审计和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内控制度的执行能力减弱,因此健全事业单位的审计和监督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事业单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谨性要给予更高的重视度,同时还要保证内部审计员工的综合素质达标。通过健全的财务和审计机制等强化内控体系的执行力。其次,如果事业单位没有能力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则需要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在监管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可以顺利进行。

4.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员工的职业素养

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培训或者鼓励接受再教育的手段提升财务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一只职业素养高、专业性强的队伍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具有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务的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得到贯彻和执行,进而有效的加强财务监督作用,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12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

公司与单位的内部控制是较为完整的高效的制度规范体系,其能够确保企业与事业单位顺利完成目标,确保内部高效可靠的运作,在其财务会计方面,也能够保证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基于上述,事业单位在其内部充分运用调整、规划、控制等多方面的对策措施。此外,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运作良好,资产财务安全、单位经营管理稳定合法,会计财务信息安全真实。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其财务会计方面的内部控制有许多问题,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基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控及重要性的概述

对于内部控制这一概念而言,其最早由COSO委员会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延展出来的。6年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整合框架修改为制度.在2008年,国内的五部委针对内部控制联合了相关的基本规范。在此,内部控制这一概念就被定义成:为了充分完成企业公司的一系列发展目标,针对企业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中高管理层以及单位的职工所采取的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其实由这个方面而言,内部控制就是单位在其内部运行的完整的控制政策和具体程序,充分确保单位稳定运作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期望。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内的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其财务会计方面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和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充分地对事业单位内部及其财务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具体而言。其一,能够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得到充分的内部控制,继而保证其财务会计信息报告的真实可靠,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提升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充分实施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贪污受贿,不合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避免了国家财产免受损失,保证了其的安全。其三,事业单位财务充分实施内部控制,能够很好的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有效,推动单位内部财务审计的高效进行。其四,能够保证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的自我有效的管理,推动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促进事业单位良性发展。

二、基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方面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一)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低,缺乏内控认识

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指向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国内经济体制和相关具体制度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这种影响和作用就更加显着了。但是基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目前工作的情况而言,存在大部分管理人员忽略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情况和现象,而类似的现象和问题通常与事业单位负责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职员素质和专业较低有关,同时也与缺乏对单位财务开机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关系。现在的事业单位大部分都忽视了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进行知识培训以及会计再教育,所以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产生很多问题和漏洞,也造成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没有详细的了解和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的工作内容,未能充分适应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

此外,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部分工作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单位的某些财务工作人员就会产生讨取、讨好上级的心态,而且由于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潜意识中认为倘若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的太苛刻,会得罪上司和领导影响自己的发展,所以就会使得自己不能够认真地对待工作,产生随意性心理,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内部控制得很好衔接和完成。

(二)管理层缺乏内控意识,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尚未足够关注和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因此在其管理过程中,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没有真正落实,流于形式,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始终未见成效,松弛无序。此外,部分单位的领导层人员存在独断专行,自行决策的现象,忽视了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将内部控制作为应付国家相关部门审计和检查,这严重地降低了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的监督作用和威慑力,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还有部分负责人在任用和选拔管理人员上出现不符合内部控制原则的不当行为,例如买官卖官现象屡屡频发。以上现象造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如同摆设,不能发挥其监督和控制的优势,不利于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提升,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财务控制水平较低,缺乏风险管理机制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中,财务预算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单位财务资金的管理和经济效益。按照实际的调查,在事业单位的大部分财会管理工作中,普遍因为财务工作人员的预算和控制能力较低,同时也缺乏会计预算的科学性,所以造成了单位资金利用出现效率低下、管理失误、资金流失浪费的问题,直接阻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损害了单位的经济效益。其次,由于事业单位缺乏分先管理机制,所以不能够及时的详细分析市场变化,因而使得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规避和处理风险的意识,而且在出现财务会计风险的情况下,不能够及时妥善的采取措施,使得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出现环节上的缺失,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的损失。

三、基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分析

(一)要培养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意识

一般而言,树立和培养良好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能够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制度顺利落实,才能推动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具体而言:其一,事业单位领导负责人要树立和强化单位财会内部控制意识和工作,要非常清楚所在单位内部的相关财会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并对实际情况认真负责,针对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内容的完整真实以及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针对的指导和建议,同时要检讨自己的工作,及时、妥善的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单位全员重视和落实财会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其二,要强化具体工作人员的财会内部控制意识,要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业务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学习财会法律规定,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从而认真严谨的落实财会内控工作,提供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其三,事业单位要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宣传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精神,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推动事业单位财会内部控制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与机制

事业单位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完整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和机制。其一,要将强单位所有财务资产的控制,而且要确认具体的责任范围和具体分工,重要事项决策依据单位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其二,事业单位要严格把控所有会计信息的记录,确保单位经费管理的真实和完整性,同时针对财务会计方面形成科学有效的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和机制。其三,要形成事业单位资产安全监控机制,尤其是对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此外还要对单位内部会计预算工作做严格的规范。

(三)强化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要按照实际所拥有的资产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资产财务管理机制和具体制度,同时明确和界定财务工作人员的职责,根据相关的法律制度使用符合事业单位实际的内部审核制度和收支制度,严格把控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此外,针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要做好使用划分,对专项资金做好专门的管控工作,达到专款专用的工作要求。事业单位要对单位内部的相关财务资产所产生业务的所有流程进行严控和完善,财务工作人员要时刻清楚自己经手的业务的资金流向和具体的使用方向,包括业务中的单据也要严格保存和核查。健全和完善单位内部财会的监督管理制度,包括财会工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控制促进事业单位财务控制和内部控制紧密衔接。

四、结语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也必须根据实际变化做适应性的转变,不断健全和完善,保证内控机制对事业单位资产的严格把控。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的薄弱环节和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妥善的处理,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科学合理,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更好地保证国家与人民的切实利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