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

时间:2023-12-06 10:21:12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命;生活;生存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学业上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社会阅历不断扩展及思维方式不断变化,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及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有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对学生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将会导致心理障碍等人格缺陷的产生。国内知名教育家罗崇敏教授结合国内教育经验后提出了一个教育概念———“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主张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学生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近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总让人触目惊心。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曾经考虑过自杀的中学生竟然占样本总数的20.4%,究其原因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当前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习惯于各种享受,不懂得什么是挫折,他们变得任性、脆弱,经受不起一点点打击;他们不懂感恩之道、生存之理;他们对生命漠视,不敢直面困难……那么如何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他们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挖掘本学科素材,对学生进行“生物与人文修养”的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

1意识到生命的伟大,珍爱生命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关注生命,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能够自觉地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并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来[5]。生命素材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充分地挖掘教材,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重要性,传达生命的意义。例如,在讲“减数分裂”和“体内受精过程”的内容时,可以借助课件生动地展示精卵的发生,精卵的结合以及胚胎的发育,学生对此内容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而这类话题偏偏又是日常生活中较为“禁忌”的,于是教学中就可以从他们的好奇心入手,既满足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让敬畏生命深入人心。正常情况下女性一个月只产出一个卵细胞,而卵细胞的存活时间仅仅几个小时而已,虽说男性多,但由于受精过程中所发生的透明带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等影响,最终只有一个有机会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当然,这个也需是“亿里挑一”,历经千辛万苦,最后以最优秀的姿态,赢得这个生命的奖杯。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还会时刻遇到障碍和困难,直至母亲的分娩。敢问,生命来得容易吗?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与此同时,插播一些反面教育的图片、事例,如自杀、酒驾等,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应该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每个人的生命,去爱戴生他养他的父母。又例如,讲“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同学们体验到自己的独特性。我们每个人虽然有99.9%以上的基因都相同,但有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基因差异性则决定了我们的独特性。[2]茫茫人海中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另一个你,每个你都是绝对的独一无二,所以小草不必羡慕乔木的高大,乔木不必嫉妒鲜花的美丽,只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这个社会必有你的一席之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拥有生命的美。因此,我们应该以自己为荣,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然,也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由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到生命的伟大,从而去感恩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2体会生活的味道,懂得生活

《福建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并体现“生命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教学资源,能有效地利用,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利用生活的经验来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并懂得正确的生活之道。例如,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三聚氰胺假奶粉事件”,引导思考,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蒙混过关”?既能巩固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也能触动同学们对受害儿童的怜悯之心。例如,学习“激素调节”这一节时,组织学生对周边人群展开调查,统计糖尿病的犯病概率及分布年龄,让学生主动发现糖尿病已经越来越“年轻化”了,引起学生思考,讨论糖尿病与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没有关系,如何防治等问题。例如,学习“酶的作用和本质”时,介绍加酶洗衣粉该如何使用以及功能所在,还有“粉”在餐饮业中的作用。又例如,进行“免疫调节”教学时,把“艾滋病”作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讨论: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的特点、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危害;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3)艾滋病的防治研究进展;4)面对艾滋病及其患者,我们能够做什么?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渗透更健康的生活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4]。明白生物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可见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总之,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掌握更高的生活技能,提高更强的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体会生活的味道,懂得生活。

3正视生存的道理,学会生存

“美丽中国”,十报告第一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面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提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那么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正视生存之道,学会生存,也是生物学教师的中国梦。例如在进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授课时,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播放“低碳生活”“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及“土地荒漠化”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辨析、反思,使学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学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时,向学生讲授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原本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可是有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乱排废气、废水、乱丢废弃物品,以致环境大受污染,影响桦尺蠖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明白“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人类的随意破坏、干扰,将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例如学习“生物进化”时,适时播放一些地球上动植物间较为奇特的生存方式。在《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三年,达尔文就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兰花借助昆虫传粉的各种器官》,达尔文在书中惊叹兰花繁殖系统途径的“无与伦比”和“几乎尽善尽美”[1]。如杏黄兜兰是我国云南特有的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它具有拖鞋样式的唇瓣,这样造型奇特的花朵其实是为了诱骗传粉而专门设置的陷阱。同时,为了防止“拖鞋”积水,兜兰还进化出像房子一样的结构———中萼片。兜兰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吸引蜜蜂,但其花瓣表面甚滑,一不小心,就跌落“拖鞋”里,而蜜蜂无论如何挣扎,也不能够从中逃脱,只能通过一个狭窄的传粉通道爬出来,而经历这一过程时,蜜蜂也就完成了伟大的授粉任务。所以像兜兰诱人的香味,拖鞋似的唇瓣,房子一样的中萼片,狭窄的传粉通道……这些都是在长期的遗传变异和生存斗争中进化而来的。又如传粉昆虫的特殊口器,龙血树的特殊构造等事例亦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明白年轻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先学会并努力地去适应生存环境,并不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优胜劣汰是大自然永远遵循的不二法则。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4]。环境的好与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环境自然是每个人的分内事,生活方式有时的确很难改变,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尤其,对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由于可塑性强,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为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3]。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帮助学生提高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强化生存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势在必行。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如果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能用专业知识唤起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解决生活的问题,提高生存的意识,也是生物学教师备感荣幸并能体现其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联系生物学这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由来,认识自然界物种的生存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并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程瑾.达尔文的猜想[J].科学世界,2009(8):14.

[2]罗燕丽.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3,38(3):39-40.

[3]朱国梁.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3,38(6):15-16.

[4]裘圆圆.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3,38(3):59-60,66-67.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2

1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像。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叙述者的亲身经历,不仅把作者自己摆进去,而且把自己经历过的事件表述出来。

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叙事,还要对所述事件进行分析,写出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所报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师在某个教育问题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时,就要思考和谋划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出路,这里面就会涉及很多曲折的情节。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2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主要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

3 教育叙事材料的发掘和选择

教育叙事包括课堂题材和课外题材,课堂(课外)题材是发掘教学(或活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精彩场面即亮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就学生题材而言,包括学生的“思维火花”(创意性思维活动、对问题的不同见解、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化学习方法、超常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心理情感,学生的家庭故事,学生成长故事。教师题材的发掘方面,包括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困惑、教学探索活动、难以忘怀的事、教学中的遗憾。

4 教育叙事的方式

一般是先叙事,后解释。叙事的写法是将调查研究中所获得的材料整理成一份有情节的有内在线索的故事。在整体上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性,但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相应的教育主题或教育道理。而且各个教育主题和教育道理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具体的“写法”要么显示为“夹叙夹议”,要么显示为“先叙后议”。

教学叙事示例片段:例如:笔者开设“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公开课内容,有这样一个片段:

上课时,教师请学生阅读第102页第二段:“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实验:他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个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然后,他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他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请指出其中值得改进的地方。

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从中找出与现代设计一般原则不一致的内容。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有的小组指出: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应改为淀粉);也有小组指出:实验中曝光的部分形成的产物会转移到遮光的部分,这样实验结果不可靠。

教师在听了各组学生发言后,还指出了两点: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叶片没有脱色),蓝色不易观察;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这个实验没有证明有氧气产生。

听课老师的反映:有的老师听过以后,认为这样处理很好,值得推广。但有的老师认为这样处理应该放在一轮复习中进行,那样效果会更好。

反思:笔者所带班级学生素质比较高,上新课时可以这样处理,如果在一般班级可以在复习课中进行。这种处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中的经典实验,如果用现代观点来分析,可能也会有不足。同时,为了解决光合作用产物转移_的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延伸,介绍常用测定光合作’用产物的方法:半叶法。这样既可以排除了光合作用产物的转移问题,又能定量测定。

5 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

根据前面对教育叙事的理解,叙事还是停留在讲故事加感想阶段,叙事是研究的开始,也是提供材料的阶段,要形成研究成果,不仅要有叙事,还要有一个研究报告,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教育思想:叙事研究首先要体现教师的思想、理念。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秉持怎样的信仰,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时时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采用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如上述教学叙事片段中,通过学生讨论、质疑课本中科学史内容,体现了合作学习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主题: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困境,有心理困境才有学习的动机。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动机因素取决于问题情境。显然,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情境的建构都必须孕育在某个环境中,针对教学而言,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如上述教学叙事片段中,质疑科学史中内容与现代实验思想的矛盾就是一个主题。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环保教育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教学目标和传统教育教学有非常大的不同之处,主要在构建科学的生物学科过程中,也建立起响应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更加关注任何自然的关系,更加关注社会的环保和生态的研究。要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能力,对于环境保护有一份责任感,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环保教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教材的使用北京下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让学生的环保思想和课堂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性的教育[1]。例如,教师在对森林资源讲解的过程中,要突出森林在环境中的保护功能,夯实学生头脑中的森林生态观念。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例说明,一棵树的价值,加入一棵树的生长年限是40年,在用途上的价值可能是20万元,其中包含树能够生产出供给人类呼吸的氧气,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价值6万元,在土壤侵蚀保护方面的价值3.5万元,在水分的涵养上以及鸟类的栖息上价值为7万元,另外在树上还能够提炼出蛋白质成分,这些都是一棵树的价值,其中还包含能够给人们遮蔽太阳,纳凉的作用。但是如果这棵树遭遇到了砍伐,它的价值可能仅仅值几百元或者几千元。当前情况下,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到20%,和国际间的标准相对比还远远不足,但是森林的毁坏速度却是在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一旦发生洪水等自然灾害,没有树木的保护,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水土流失情况会如何。因此说在平时的生活中就需要建立起经常植树造林的理念,让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更高,让大自然更加完善。通过这样课程的讲解,学生在内心深处会激发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树木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在每一年的植树节,也要去植树,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的环保行为更加自觉[2]。

2生物环保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的学习上,除了要进行环保教育以外,还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环保实践,让学生都亲自的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课堂教育主要是激发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教师的要求对于环境保护有全新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阅读书籍以及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把环境保护和生物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关于与社会污染,关注周围的环境情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以此树立起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热情和信心。教师给学生组织一些课外的活动,让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方面收集更多的资料,拥有自己的见解。例如,在世界地球日时,教师就可将这个作为主题,进行演讲或者征文活动的开启,让这种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让这种教育的效果更加突出,结合着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去做一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例如,垃圾的有效分类处理,节水节能措施的掌握,拒绝白色污染,让学生使用多用环保饭盒,减少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之中,才能让学生对于环保有更多的体验,才能从自我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于家乡附近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且每一个人在这其中的任务不同,在自我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进行集体的汇总和交流。也可以从校园本身出发,让学生对校园的情况进行绿化设计,植树种花种草活动,科学技术小发明等等,例如,使用废旧电池中的液体对于种子的生长会有哪些影响,废旧电池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河流中的鱼类会有哪些影响。这样的生物探究性试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增长具有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在每一个学生研究以后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成果在全班进行集体性的交流,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生物学习对于自己生活的影响,还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让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上升到新的台阶。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紧迫性,需要从自我习惯开始做起,让学生从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小事做起,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够成为环境保护方面的主人[3]。

3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收集更多的环保性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将生物课本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和环保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学习每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清楚环保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在确定完联系以后,一定要深入的对这样的联系进行揭露,让学生自然的联想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并且以身作则,在日常环保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4]。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进行了探讨,文章一共分为几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环保教育渗透、生物环保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人类生存的额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的发展有自己的进程,人们需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也不能毁灭任何一个生物物种,在生物的保护上有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并且将这些观点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的保护环境,环境和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更多的馈赠。

参考文献:

[1]吴铭.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J].消费电子,2014,17(22):282-282.

[2]邓刚.在生物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J].科学咨询,2014,22(16):144-144,145.

[3]李恺.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5):2143-2143.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环境教育

引言

任何学科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引导其自觉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真正的学以致用。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教学的目标是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保护环境。

1、高中生物教学同环境教育之间的联系性

《高中生物课标》之中应该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或者是彰显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并且也需要蕴涵环境教育元素和信息,同时也可以提供高中生物课程具体而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进而提供一个平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之中提出学习该课程的目标:要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学科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要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当前的生物学科这是自然学科之中的一个基础课,同时也是环境保护技术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教师应该重点讲解当前我国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此则可以使得学生在情感之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同环境教育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2、高中生物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环境问题的严重与现代人环境意识的缺乏。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例如,酸雨问题、土壤沙化问题、生物锐减问题,特别是由于环境破坏引发的诸多灾难性后果,例如飓风、泥石流、赤潮等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中国国内来说,环境破坏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工业“三废”、地质结构变化、地下水位下降等等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但大众的环境意识却有待提高,原因有二:一方面,大众并不具备充分的环境保护知识,对政府环境治理依赖过高,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自身实践,因此参与环保行为的水平不够,对环境问题也保持着盲目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大众表现出来的破坏环境行为往往是不自知的,即不知道哪些行为对环境有着潜在伤害,大众所获取的仅仅是环境保护观点,而不是方法,且真正根深蒂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应从青少年学生抓起,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时期,由于高中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拥有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渴望,且相较初中生具备了更强的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行动力。

3、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3.1、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的课程资源,但如果只局限于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烦琐的感觉,所以,教师教学中要适当地插入当前的环境状况,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产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设计多种多样的生态瓶,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理解维持生态系统,特别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生物圈是目前生物的唯一家园,从而抵制任何破坏生物圈的行为,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者。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的意识,正确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2、利用教学资源,不断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该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需要充分使用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在讲解教材选修二中《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即人类乱砍滥伐、严重的白色污染、工厂乱排放污水等等相关的反面教材,站在这些角度分析环境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对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备初步的了解.教师应该使学生思考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于地球有影响,这样就可以启发学生应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此种循序渐进的启发可以使得学生明白:只有好好保护环境,人类才可以得到生存以及发展。

3.3、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工厂、农村、大自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适时的环境教育。每当春暖花开,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的尘埃、汽车和摩托车排放的尾气。注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环境问题,特别指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可能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然就会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经成为生物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不断的探索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方法,教学中要根据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充分地找出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渗透点,保证做到有的放矢,进而能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引起学生对环境的关心,从而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形成.使得学生的素质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5

在我国,还没有出现与初中生物教学完全适应的科学方法体系,就必然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借鉴的依据,周而复始,教师就会很少或基本放弃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来说,授课过程中举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学显微镜的如何使用时,教师先要举例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然后再用不同的显微镜观察放大的红细胞的形态,借此来引出结构与其放大的原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分体现科学方法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

一、科学方法教育对初中生物的作用分析

在生物教育研究中,科学方法教育自始至终都是着重研究的课题,不管是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角度还是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时间来讲,做好生物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最好的学习方式,主动接受最新的授课知识。例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实验不是只有大科学家才能做,学生也可以做,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整个生物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在观察生物现象、形成生物认识、认识生物规律以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结构以及有关知识内容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准备程度等都与科学方法教育有着极大的联系。

对于教师来说,科学的方法教育表现为教师教学设计时,能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了解,针对每个单元列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能在最好的时机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初中生物的教学之中。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绿叶光照下可以制造有机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先找出可以进行此实验的素材,如天竺葵,而其他植物如白薯叶也可以进行这个实验,而如果教师考虑使用菠菜叶的就不可以,原因是菠菜叶不可以积累淀粉,所以不能使用。所有的授课,都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才可以。

二、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的研究

苏教版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用科学方法教育把学生带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苏教版教材的教学根本任务。对此,在生物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优点,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在课程中充分体现,根据学生的思想与认知程度,在课堂中设计问答、思考与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已将教学目标从过去的一维发展到三维。苏教版教材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了教学实践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此,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生物的教学实践中,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未来的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例如,对于“种子的萌发条件”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条件及其内部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教师在设计思想的时候可以采取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并且能够在课前实验,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讨论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的思考,并得出结论。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所学种子萌发这一课的方法、过程、结论,使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完全实践起来。

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来说,将科学方法教育运用到其教学的实践中的要点就是将两者做到有效的结合。根据初中生物授课内容的特点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目标是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发展主线。在实践中沿着主线走,在授课中,跟着科学方法教育走,是科学方法教育真正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保证。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6

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纲要》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课程体系中的“难、繁、偏、旧”的局面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课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就每一位教师而言,课改后的新课程最终必须通过教师对具体学科的教学而走向学生,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科教学行为,怎样使“课程文件”的种种规范与成果成为“学校文化”和教师的超作指南,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通过对生物课改的学习,谈一点我的体会。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21世纪生物科学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运动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系数,显示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生物课程比较于“语、数、外”的开设,明显处于“等级文化”中的低等级,生物课在一些学校可有可无,生物课所占教学计划中的课时较少。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内容与课时的矛盾十分突出,生物课程的安排不尽合理。特别在课程实施上,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竞独立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外,成为没有生命的模型,成为如同嚼醋的课程,学生们在教育里抽象而艰难地认识生命、感受自然界、理解”新陈代谢、背诵着生命的基本特征、死记生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鉴于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课改势在必行,本次课改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将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相比,首先在课程具体目标要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

1.知识方面:和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表态结构等知识”,还要求获得“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用,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提出“促进生理健康发展”,还提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不仅得出“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提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2.能力方面:和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不仅首次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且明确、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这些变化表明,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3.情感方面:和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将“思想情感”改变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对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况,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

这些变化表明,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义务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

但具体目标要求能否顺利实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质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实际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上,也即是内容标准上。内容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核心是人与生物圈。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人各列为一个主题,使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最后,我相信通过我们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深刻体会,用之于实际教学,一定能使学生在生物新课程环境中,通过主动、多校化的学习活动,获得生物科学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生命观、生态观以及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7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尊重 自我发展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一、教师应注意角色的调整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应正确认识自己角色的改变。教师工作进入个性化时代、合作时代,对学生要学会尊重、善于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了解新一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要关心他们的问题和烦恼,要给予他们的热情和信任。我工作以来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因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也是让学生来学好我教的这门功课的好开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给我的反馈信息是:要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我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给以充分地肯定,肯定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之所以学习效果存在着差异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还没有很好地利用非智力因素,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自己取得成功,希望经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大家都能取得进步!我只希望人人进步,不求人人高分!我经常用一些鼓励的话跟学生交流,客观地认识每一位学生,因为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尊重!只有得到这一科任课老师的尊重,学生才会更用心来学习这一科内容。

二、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下面我谈谈一点具体做法: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即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意志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

1.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与学科有关的心理测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着:老师,我虽然下定决心认真学习,可是如何学习?如何学好?我还是不太懂。其实,我觉得自己心中存在着几个不同的自己。一个在说:“该是学习的时候了,学了知识不认真复习就什么都会忘的!”另一个却又说:“先休息一下,歇口气,学习不用这么麻烦啦!”还有一个在说:“不用拉,课堂上听懂了就好,课后复不复习无关紧要!”最后,消极的我战胜了积极的我。

像这种情况,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我把它念给班里学生听,很多学生说好像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这需要老师对其进行辅导,强化学生进行积极自我暗示。

在学生自我分析过程,老师要给予指导,使学生的分析真正符合实际。以后,每次考试后,都要进行归因、立标,每学期初,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修改自己的自我分析。经过自我分析,学生基本上对自己的优缺点、特长、心理特点做到了心中有数,明确了自己前进的起点。

2.自我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自我分析基础上,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要学生学会“高目标,小步子”的学习进攻策略。也就是说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对学生而言重点在于近期目标的制定。近期目标主要指学生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努力目标;中期目标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要以近期目标的达成为基础并面向远期目标;远期目标是指学生的理想,包括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让大小目标互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激情,不断进取,在实现目标的征途中培养自己的意志。

在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能力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事情的计划性,帮助学生学会设立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从而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心态。

在学生自我设计之后,还要制定努力的计划和改进的措施,并以自己的计划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自我管理。

3.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自我管理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意志锻炼的重要途径。自我管理分为课上自我管理和课下自我管理。

(1)课上自我管理。在课堂练习中培养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树立和体现“三个意识”来实现。这“三个意识”也就是主体意识、效率意识、自控意识。

主体意识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主动参加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引导他们回答,不断地肯定他们。一些同学就是在老师不断的肯定下,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的,自己愿意来学习物理。在此,我也注意用教学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学习能的转化时,我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坠落南太平洋,在坠落过程中它的高度逐渐降低,这时它的势能逐渐减少,由于跟大气层的摩擦,它的温度升高,它的内热能逐渐增大。这类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分析军事、航空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如果看了这个新闻报道,可以看到空间站在下落过程中燃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开生活中的谜也可以巩固刚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经常要求学生在下课之前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效率意识是提高自控能力的结果。自控意识是指学生要能控制自己,把自己的身心状态调整到最佳;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不想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集中注意力于课堂学习。

(2)课下自我管理。课下是锻炼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好时机。主要是要求学生科学安排时间,制定科学的作息计划,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方法之一要求他们定期填写心理病历与学习病历。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几个疗程。方法之二是要定期更换座右铭。方法之三是要定期进行自我总结。方法之四是每天统计三闲数字(即闲话句数、闲事件数、闲思小时数)。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8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是一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然、接触自然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实验科学。引导学生从普通生物现象入手,然后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探究等方式,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通过笔者对生物课堂教学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习惯于强制要求学生硬性地记忆一些枯燥乏味的生物概念和理论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也很难记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如,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情况,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不能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关怀和重视,师生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好,这也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复杂的生物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比如,高中生物中关于生命活动过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个内容很难进行实验,仅靠教师讲解又很难使学生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一个生命活动全过程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这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又如,教师在授课开始前安排学生观看一场球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致,然后顺势引发学生思考:队员之间如何传递信息?队员获得信息后生体机能是怎样处理信息的等问题。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是教师灌输,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不一样,教师的“满堂灌”没有效率,加上高中生学习的内容繁多,时间紧张,压力很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针对个人的学习情况,直接、准确、快速地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直接查询、获取生物知识信息。不仅如此,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灵活地分析处理生物数据信息,进行绘制表格、构建模型、制作视频教程等,促使学生学习生物方式的多样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高中生物本身是一门很抽象、很难学的课程,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解决生物教学问题带来了很大的福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结合。笔者在文中简略地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希望能够为现代科学技术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行为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刘艳 殷蓉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綦江实验中学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9

关键词 科学 人文 融合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6-0011-04

科学本意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技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人文本意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让科学实践与创造充满人文关怀,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保持内在的统一。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既要确立科学的目标,关注培育学生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又要确立人文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整体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和谐融合地、可持续地发展。

1 科学与人文和谐融合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下面简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上述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和谐融合:第一,注重科学探究,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主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养成大胆质疑与猜测、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与精神。第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学来源于自然和社会,生物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揭示生命本质和生命活动规律,提高人们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面临的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疾病与健康问题等),提高人们应对自然现象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学课程就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习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本质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科学的人文化。第三,课程内容突破了单一的知识与技能领域,拓展到了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使科学课程建立在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的本质。第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对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多方面的表现的评价,不以标准化的书面考试为惟一的评价方式,使科学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以生为本。

《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了四条: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四条理念可以说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关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朱正威教授已有专论,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上文已作粗浅分析,这里只分析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标志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和学生发展观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是“以生为本”的思想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体现。所谓“以生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尊重每一个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并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总之,生物课程标准,以促使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

2 科学与人文和谐融合在生物学新课标教材中的体现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科学与人文和谐融合,既体现科学思想、也体现科学方法,还通过相应的栏目体现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2.1教材中体现的科学思想

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体现系统论的思想,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体现信息论的思想,稳态与环境模块主要体现控制论的思想。因此三本必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思想,在分析理解教材的时候,要以三论思想作指导,让相关的理念贯穿在生物学教学中。

2.2教材中涉及的科学方法

(1)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观察实验方法的训练,许多实验集中在观察实证上,有的要通过仪器来进行。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注意观察的顺序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逐渐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

(2)假说一演绎的方法。“假说一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如“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运用的是假说一演绎法;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一演绎的过程;DNA分子结构和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教材中编写这样的内容,不仅是要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

(3)构建模型的方法。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和人们的实践中经常运用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分析研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科学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法。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具有十分丰富的模型方法教学资源,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制作生物膜模型、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模拟实验、血糖调节模型的模拟活动、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等模型建构;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池塘生态系统图解、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等理想模型

建构;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酶活性的变化、有丝分裂染色体和DNA的数量的变化、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描述种群增长的“J”型、“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遗传平衡定律等数学模型建构等等。

(4)系统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就是运用系统的概念和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对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环境、性能等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系统的状态及其调控进行分析。任何生命系统,不论细胞、个体、种群,还是生物群落,时刻与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能量由无机环境输入到生物群落是由于发生在叶肉细胞中的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能量的输出依赖于细胞呼吸对能量的释放;能量沿着食物链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其实质在于细胞呼吸对能量的转移和利用。这样就将宏观

、的能量交换(能量的输入、传递、输出)和微观的能量转换(光合作用中对能量的储存、呼吸作用中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当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大于输出时,生态系统正处在不断发展阶段,表现为种群数量、种类增加,营养结构不断完善;当能量和物质的输入等于输出时,标志着生态系统已经成熟,达到稳态,其种群的数量比例、种类组成相对稳定,具有典型、完善的食物链。而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内部机制就是靠这种完善的营养结构,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5)课题研究的方法。集中体现在选修一《生物技术与实践》模块中,该模块共分6个专题,每个专题下设2~3个课题,学生选择其中的5-7个课题。本选修模块既是一门学习科学探究的实践课程,又是一门生物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的STS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拓展和加深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领悟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凸显科技价值观的教育,砥砺科学精神,端正科学态度,鼓励创新”。

(6)撰写科学报告的方法。《标准》中,在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撰写科学报告。

渗透这些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怀疑的精神、提出问题的本领,再用实验去证明它,并学会用证据为自己辩护,吸收他人、前人的意见,写出实验报告,正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说: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路径,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

2.3教材中体现培养人文精神的设计

科学家访谈、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教育,突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从而实现了生命科学的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是全面的、丰富的、灵活的、动态的、自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以《分子与细胞》为例,从知识体系的构建、表述到学习活动的设计,或隐或显地渗透着人文素养的培养。从邹承鲁院士科学贡献的介绍,到各个科学发现的人、事和过程;从各核心内容中与社会的联系到“科学・技术・社会”的专栏;从细胞中各类化合物与健康的关系到“酶为生活添姿彩”;从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到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从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处处都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推动着师生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善于合作、成果共享的学习文化的形成。在尊重人的尊严、个性、潜质和发展的多样化的氛围中,生物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将得到更好的发扬。

3 科学与人文和谐融合在生物学课堂中的体现

在生物学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理念,建构人文精神,在传播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技能、培养科学智慧时,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使科学与人文在生物学课堂中和谐融合。

3.1创设情境,使生物学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生活世界,同样离开生活世界谈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苍白的、无力的。在生物学教学过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面向生活世界,创设情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二是创设与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实际生活问题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的联系实际,创造生活情境,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行为直接面向、联络、亲近、回归现实生活,使和谐教学的课堂场景弥漫着生活的气息,体现着一种实践意蕴和生命格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水盐平衡、体温调节”时,指导学生分析:大量出汗时,应多喝什么水?在海上遇难时,海水能不能喝?中暑是怎么回事?又如,在讲到酶的特性时,设问:“我们平时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用冷水和温水那样好?为什么?能不能用开水溶化?”。生物学教学与生活世界相联系,还包括与社会生产实际相联系。教学中设计与社会生产实际这方面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蔬菜大棚为什么要经常通风?在移栽树苗或蔬菜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些叶片?为什么要进行中耕松土?(其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锄去杂草,因为杂草与作物是竞争关系,要争光、争水、争肥,锄去有利作物的生长;二是锄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墒情;三是使土壤疏松,增强作物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的生长。)果蔬贮藏为什么采取低温、低氧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总之,生物学教学应该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学生现有的和未来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服务,从而显现生物教育自身的人文关怀。

3.2倡导探究性学习,使生物学教学面向科学研究世界

探究性学习主张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和思考,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旨在强调科学教育对学生亲身经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要求教师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研究,去调查,或者引导他们去设计那种有相当难度但又不超出其能力限度的研究方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取科学知识,而且能多方面多途径地从科学研究世界中获取科学知识以外的其他教育资源,包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即不仅显现结论

性的科学知识,同时彰显科学研究过程中探索者的精神世界。

探究性学习过程在不少方面显示了人的价值观念,诸如理性、求真、质疑、创新、公正、好奇、自由、宽容、竞争、合作、独立、进取、诚实、无私。这都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成为现代人不可少的精神气质。在学习科学时,学生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有关价值观的问题。教学中若能体现出生物学的探索性,就会促进和强化学生的上述价值观念。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应该与科学探索精神、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融为一体。

3.3重视科学史教育,使生物学教学面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

在《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强调了“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并特别说明“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可以看出,新课程重视对生命科学史的学习。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10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这四部分内容间的逻辑性很强,层层深入.本节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而这也是必修2模块的一个教育侧重点,所以在模块2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与本节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相对性状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这对于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回顾旧知.但学生还不知道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以及基因的本质问题,因此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另外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验证假说的方案,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真正理解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明孟德尔选择豌豆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方法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及验证;区别自交、杂交、测交、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和杂合子等基本概念;阐明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前调查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整理归纳能力;讨论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相关数据,形成科学的实验分析习惯;会分析孟德尔研究的步骤,形成对假说―演绎法的初步认识;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及验证,阐明分离定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完成两个任务

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两个组的学生通过书籍和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科学背景),其他组的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表格对本年级同学及其父母的眼睑特征(单、双眼皮)进行问卷调查,并以表格的形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2.设计问卷调查的两个表格

3.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

两个相同的纸袋(甲和乙)、两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珠各20颗(如黑色代表含D的配子、白色代表含d的配子).

4.设计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学生阅读课本上“问题探讨”中的资料,了解“融合遗传”的观点.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补充,并作以下几点总结: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融合遗传,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教师设疑:豌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

让学生走近“遗传学之父”这一科学伟人,产生对孟德尔的钦佩和感动之情,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结合图片和课本上的示意图以及注解,尝试概括豌豆作为理想实验材料的一些优点,并思考两个问题:.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通过纯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后代?人工传粉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请大家阅读课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并思考讨论:

1.为什么子一代表现高茎?矮茎性状消失了没有?如何来证实这一点?2.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

3. 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必然还是偶然?是个别还是普遍现象?如何证明?

4.如果不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遗传结果,会发现F2呈现3∶1的数量比吗?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豌豆植株及花的结构图,师生共同总结优点:①自然状态下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产生纯种;②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课本上列出的7对相对性状,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③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获得真正的杂种.

结合以上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初中的知识,介绍两性花、单性花、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并给出相对性状、父本、母本、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基本概念.

找到了理想的实验材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德尔到底是如何进行杂交实验并揭示遗传奥秘的.

通过前面我们对孟德尔的了解,大家已经知道了,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还归功于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他在研究杂交实验的过程中,采用由简到繁的观察方法,即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那么,如果选择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来研究的话,杂交实验该怎么做?杂交后代的茎高度可能是怎样的呢?

大家的实验设计和预测结果跟孟德尔的一样吗?

教师介绍孟德尔的正交和反交实验,强调孟德尔实验的严谨性.关于矮茎性状是否消失、如何证实的问题教师提出两个方案让学生讨论:1.用F1和矮茎豌豆杂交,看后代是否出现矮茎豌豆;2.让F1自交,看后代是否出现矮茎豌豆.

并给出性状分离的概念.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11

[关键词]本科教育 研究性教学 创新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06-02

我国医疗仪器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医疗仪器产品总体技术含量较低,关键技术主要被美、日、德等国家的少数几个跨国大公司所垄断。国内生物医疗产业普遍存在技术研发人才匮乏、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产品总体质量和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市场竞争力。要解决目前生物医疗产业创新研发能力低下的难题,首先要从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上着手。

一、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思路的形成

2004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出“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中山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是“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相对于其他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多且杂,如果强调“宽”基础,学生能够“精(专)”的领域就有限。通过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相关经验和近几年的尝试和思考,我们初步形成的思路是:首先培养学生掌握较为广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以某个方向专业训练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基于这一思路,我们推出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培育计划,探索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性教学的道路。该计划的总体内容和目标是:中山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硬件条件(设备、场地)与软件条件(师资、管理)的支持,建立并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以本学科已有的广东省传感技术与生物医疗仪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教师们正在进行的纵向科研项目或横向开发项目为载体,引导本科学生参与项目调研、方案制订和项目研发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思考创新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更好更快地适应各自的工作岗位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外著名大学创新性培养方案分析

我们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尤其是对国内外著名工科院校的实习教学方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分析,逐渐形成了在“宽”基础的前提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思路。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既培养学生某一方向的专业技能,也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具体方案有:1.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每名本科生入学后将被指定一位专职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导师帮助本科生设计学习项目、选课和选专业。在导师的指导下,本科生有机会参与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研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完成实验的技能和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2.学院设有独立活动期。每年的一月,学生们可以利用学院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的资源,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教师则成为项目的指导者与协作者,鼓励并引导本科生在研究型教学中主动地参与过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本科培养特色为基础知识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他们专门设有实践创新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意创新的能力。具体方案有:1.大量采用讲座+讨论、讲座+实验的授课方式,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研究环节的结合。2.设立和基础课程学习紧密相关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解决相互关系的理解。学校还设有独立活动期、本科生研究项目等实践创新教育项目,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奉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注重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其特点是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以人为本,激励创新。另外,国内外基于问题驱动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创新培育计划实施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广东省重点学科,设有广东省传感技术与生物医疗仪器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生物医疗设备重点实验室。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有教授38名、副教授41名、讲师64名,梯队完备,所有教师都是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仪器与传感器、纳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靶向输送与控制释放。学科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内承担了多项纵向研究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学科紧密结合南沙中山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基地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单位,大力倡导协同创新,承担了多项横向研究项目。因此,学科的平台和师资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的实施方案

首先建立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学业指导教师,负责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和项目选题;同时由该教师属下的研究生担任学生导师,负责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具体工作的指导与跟进。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是给予本科生更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更全面的有效的指导,这有利于师生双向提高。

在第一学年,考虑到本科生专业知识的缺乏,创新培育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教师或研究生从事实验辅助或文献调研等工作,使本科生对生医工专业本身和具体项目科研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自主检索学习的能力。后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一份助研工作总结报告或文献检索报告,同时做成PPT用于年终汇报考评,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科技写作能力和PPT制作与讲演能力。

第二学年开始引导本科生逐渐进入具体的项目工作。若干名学生组成项目组,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在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首先进行项目调研和前期预研,中期组织进行项目开题答辩,然后在学业导师或学生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鼓励项目进展较为顺利的项目组申报学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

第三学年本科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继续开展创新培育计划项目工作,可以考虑将夏季学期(小学期)中4周生产实习(项目实习)课程和创新培育计划项目合并到一起来做。组织中期检查汇报与成绩评定,推荐项目工作表现优秀的本科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计划、挑战者杯等竞赛。

第四学年春季学期有长达12周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在前面三年创新培育计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凝练项目成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项目结题答辩。对项目研发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本科生推荐研究生免试资格,鼓励成果突出的学生撰写专利或论文。另外,学生导师(在读研究生)给予颁发助教资历证书,其中表现优异者在教学实践考评和奖学金评定时给予加分。

总之,我们拟通过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培育计划的实施,探索出一条研究型本科教学的路子,为解决生物医疗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提升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持。期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项目实践,熟练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成为在生物医疗仪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素质医工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海鹰,杨刚,李玉红,季红梅.将科研实验引入本科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4):145-146.

[2] 马晓琼,蔡金平,凌有铸.基于问题驱动法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22-123.

[3] 薛磊,孙玉强,顾晓清.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教改经纬,2011,(5):49-50.

生物教育教学研究范文1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量表调查法、实验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开展了精准体育教学与物业经理专业学生优秀人格培养研究,希望能够对构建高职物业经理专业体育教学精准的立德树人教学模式有所启发。

关键词 精准体育教学 人格培养 高职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沈阳工程学院物业经理专业学生。实验班33人,对照班35人。

(二)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量表调查法、实验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开展了具体的研究。

二、物业经理专业学生优秀人格需求

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是:部关联部门多,对员工的仪表、礼仪、形象要求严格;服务对象差异性大,服务内容涉及门类杂、专业性和科技含量广;企业内部管理上员工层次多、标准化高、难度大;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经验要求都很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企业忠诚度要求都很高;较强的人力资源配置能力、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应变性、创新性、竞争能力、坚强意志、善于沟通能力。达到这些要求,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包括对物业经理事业的热爱,对业主合法权益的敬畏、保护,进取心、雄心、恒心、自尊心、自信心等,而责任心是“群心”的核心。

三、物业经理专业学生优秀人格需求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大环境对高职物业经理专业学生必然产生一些影响,造成灵活易受诱惑、不拘社会习俗、自命不凡、自我中心、自制力差、容易对日常生活和每日例行事物感到厌倦、不耐烦甚至反复无常、重视个人安逸、享乐、消遣;责任心较差、不够关心职责和义务、马虎或懒散、易冲动、行为出自自发、即使引来麻烦也维护自己的面子、与众不同、顾虑多端、思想行为受限。明显反映出人格缺失。是个人发展、没有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四、精准体育教学人格培养

选择对物业经理事业高度热爱的学生,而不是为毕业好找工作而选择物业经理专业的人。从源头上杜绝见异思迁、跳槽的学生。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其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好物业经理的常规工作。通过球类等相群项目体育课教学方法的重组与变式,采用讲解示范法、小组成就分层法、分组竞赛法、切块组合法、说服疏导法、交际语言法、磨难教育、慎独教育、诚信教育、角色转换等方法,进行人格教育。如:(一)信任背摔。(二)瞎子背瘸子。(三)瞎子走路。(四)地雷阵等练习,培养高度的责任感、信任感等优秀人格。

表1和表2显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责任心与信任水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意义;经过一年的精准体育教学,实验班学生责任心显著高于对照班v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说明精准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责任心、信任感是有效果的。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以专业为中心的精准体育教学促进物业经理专业学生责任心、信任感等优秀人格效果显著,建议相关教师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仁真.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全书(责任心量表)[M].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2:1364-1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