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时间:2023-11-20 10:29:26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1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校本课程 开发

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们高中学校确定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新标准把体育与健康教材分为七个系列,两个属于必修系列,五个选修系列由多个模块组成,这给学校对教材的选择和改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使体现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除了完成法定的五个共同领域目标之外,其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并形成了两个关系。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考虑的四方面因素是:基础性、个别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两个关系是:基础性和个别性之间的关系,时代性和实践性之间的关系。

谈到基础性和个别性,主要反映在不同学制阶段的区别上,一般说来,小学阶段以基础性为主,初中阶段以基础性和个别性并重,高中阶段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突出个别性,这种观点在课程标准中已得到表述,特别是高中阶段强调了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以利于向终身体育过渡,并和大学做好衔接。这就成为了校本课程目标进一步导向实践的理论依据,五个系列所包含的模块的自主选择为实现学生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提供了可靠保障。

所谓时代性与实践性的关系,是指校本课程既要考虑当前学校、学科、学生的发展需要,又要考虑现实可能性,使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切实地能够导向内容、实施和评价,从而完成由理念向操作层次的转移。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系列模块组合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共分7个系列的教材内容,其中田径类和健康教育系列是必修,其它均为选修内容,这就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主安排的巨大空间。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选修的5个系列中,学生和教师对这5个系列均可选择或不选,因此实际选择的系列并没有要求面面俱到,而只是选择其中一至若干个系列即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际教学工作中,选择的实际上并不是系列,而是系列中的模块,例如球类系列中有篮球模块、排球模块、足球模块、乒乓球模块、羽毛球模块等各种模块,教师和学生只需选择其中1―2个模块的内容就算完成了对整个系列的选择。至于每一个模块的授课时数均可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主确定。

必修系列中的田径类教材同样可以从田径的各种模块中进行选择,总课时不低于18课时,既可以分散安排,成为选项教学的辅助教材,也可以构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必修系列中的健康教育系列,既可以由教师按已批准出版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生用书中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授课,也允许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其18课时既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它应由健康教师来上还是由体育教师来上,并无明确的要求。

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完全可以有规则地实现系列与模块的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不仅使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中有了用武之地,而且使课程符合客观实际,便于操作。由于系列模块组合是有不同类型的组合,因此,高中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成为了现实的可能,校本课程开发有了较大的空间。

三、教学单元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模块只是教材分类中的某一层次,并没有提出教材的组合方式和教学的程序,而教材组合方式和教学程序一般是由单元构建来解决的。因此,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系列模块组合其操作技术的切入点,就是要明确单元的性质、特点和实际应用。

单元是由课组成的教学的完整的基本单位,课是教学的最小基本单位,可是不完整。作为教学单元的分类,基本分类有教材单元和课题单元两大类。作为教材单元又可分为单一教材单元和复合教材单元两大类。实际上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系列与模块组合就是把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系列与模块的具体内容合理组合,最后形成由单元构建的全年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体育课程在对待教学内容的系列和模块组合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特点的单元构建,这种单元构建成为了不同课程模式的主要内容。

四、目标导向与课程方案设计

作为高中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案设计,其难点和重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为了实现预定的校本课程目标并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选择性,采取何种系列模块组合的方式,并进而形成由教学单元构成的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就成了重要的切入点。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包含了如何在满足基本发展前提下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由于各个学校师资、设备、学生、场地器材条件情况均有不同,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也有所不同。例如,有的中学是以篮球为传统项目的特色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选择过程中就把篮球模块作为了重点,要求凡进入该学校的学生均把篮球作为必修模块,同时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允许他们选择若干项目进行学习,为“一主多选”的体育课程模式;如果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教学能力各有所长,场地器材又得到基本保障,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需求,就可以打乱教学班,学生以选项编班,以使每一个学生形成其稳定的爱好和专长,这样能够使全校出现开展运动项目多样化的局面。如果学校规模小,教师改革的积极性高,在没有办法打乱教学班进行重新编班的条件下,可不打乱教学班,由一个教师独立进行课的内部分组和A型授课办法,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一时学习不同模块组成的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这种以内部分组为特征的选项教学在教学组织工作上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是由于体育骨干的培养和学生自觉积极性的提高,这种内部分组的选项教学可进一步得到实施的保障,这种体育课程模式被称为内部分组,分步推进。上述体育课程模式从形式上看,是由对教学内容的系列和模块重新组合的结果,从实施上看,是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导向变化的结果。

由于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包括校长的办学理念、学校传统、师资力量、规模大小、场地器材、学生情况等都不相同,所以每所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时都可以体现不同的目标取向。上述列举了几个典型模式,各个学校还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新的模式,具体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更全面协调的发展。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学校层面上的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空间,实践中也有很多学校结合各自的特点和特色作了多种的课程方案设计,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对待校本课程开发,以求取得高质量的课程,达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雪梅,李丽文.校本培训浅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2

1灵活性要求加大

《标准》与《大纲》相比,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为:1)强调目标导向。要求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达到学习预期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教学内容;2)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与身体练习有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不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各校要紧密结合实际,实施开发人力资源、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自然地理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3)强调学校对运动项目的改造、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表1示)。

2模式分析

2.1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模式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淳博士的指导下,经过数年探索研究,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道。主要做法是构建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体育课程三大板块,并通过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活动课程,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实现了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对国家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学生有权选择课程的理念。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实现了从“选修课+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有效转变;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环境课程融为一体,发展了学生个性,形成了学校特色。

2.2以传统体育项目为特色的模式山西省晋中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对传统体育项目———毽球的开发与研究,目前毽球已纳入该校体育专业必修、体育专业方向选修和公共体育选修课程教学计划,并成为该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传统优势项目。曾多次在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形成了具有地方传统特色、借助学校资源优势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借体育传统优势,扬体育校本特色。学校的毽球运动之所以如此兴盛,得益于该校多年来积淀的毽球活动传统,并由此形成了巨大而无形的毽球文化氛围;坚持“普及与提高”共同发展。普及毽球文化、参与毽球运动是该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同时还专门成立了毽球运动科研团队和训练基地,实现了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良性循环。

2.3以新兴体育项目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充分发挥了上海区位优势,借助学校地理环境特点,将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运动有机的融入到常规的体育课教学之中。具体做法为将定向运动安排为常规体育课堂教学的28学时,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演练等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衔接,促进和强化了学生定向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不仅如此,学校还组建了课余定向运动代表队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丰富和发展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范围。该模式的特点是:促进了学校教育哲学观形成。由于定向运动自身竞技性、趣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的特点,较好的体现了该校倡导“高尚国格、健全人格、强健体格”的“三格”教育观;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定向运动整合了学校相关的教师资源,将艺术、历史、地理、生物和英语等学科融为一体,增强了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4以体育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模式西安市第53中学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主体意识、个性发展、快乐教育”的主导思想,依据本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立了“三课两操一活动”的体育课程模式和“A+X+A”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三课两操一活动”的具体模式是每周上三节各40分钟的体育课,每天一次40分钟的大课间和一次5分钟的眼保健操,每周一节4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广播操、自编操、韵律操、和自己设计的24种体育活动内容。该模式的特点是:构建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该校构建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达体育课程体系,较好的体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现代体育课程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加强了体育资源开发,凸显了校本特色。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因地制宜修建了约1000m2的“快乐健身乐园”,安装了“联合健身器”、“攀岩”、“拉力器”等15种体育活动器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5以社区体育资源为特色的模式安徽省皖西学院位于大别山区滨水生态城市———六安市,学校坐落在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对月亮岛周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学校借助社区周边的体育文化资源、水域资源、路况资源、沙滩资源、公共设施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了社区体育指导、休闲体育、体育赛事服务、定向运动、越野长跑、自行车、沙滩排球、龙舟、赛艇等课程,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具体做法是:一是在体育专业中开设了社区体育指导、休闲体育等选修课程,以借助学校周边人文与自然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指导与实践能力;二是开设了定向运动、自行车、轮滑、越野长跑、沙滩排球、水上运动等大学体育选项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选择空间。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挖掘社区体育资源优势,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根据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充分开发体育教育教学资•82•源,既延伸了体育课堂范围,又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激发兴趣,使课程富有特色。课程内容的选择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教学组织突破了传统的课堂范畴,课程的评价形式融入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正在适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和一定地域代表性的五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对改变传统中央集权的国家“单一课程”管理模式,形成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并存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新格局,实现课程管理中权利与责任的重新配置意义重大。然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尚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内在规律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摸索,在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亟待学术界加以认识和解决。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内涵认识不清,意识不强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话题,专家学者们在理论上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讨论,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概念。但遗憾的是,多数体育教师并不能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以至于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内涵理解模糊,对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理念、运行机制和条件等方面知之甚少,导致开发的意识薄弱、能力欠缺。

3.2重选择和改编,轻新编和创造校本课程开发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改造,使之更符合学校、学生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实际,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编写、创造新的课程。然而,由于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相对于新编一门课程来说更加容易操作,因此从校本课程开发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学校仅是对国家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再加工和再创造,缺乏对学校和区域性特色体育校本课程的设计、编写、创造。

3.3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从现有文献资料和实际观察结果得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学校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属于显性课程范畴,如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摸得着,看得见”的课程,几乎没有和较少涉及到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的,具有陶冶、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隐性课程。比如校园里的每一幅锻炼标语和口号、每一尊运动雕塑、运动员获得的每一块奖牌、每一张奖状等都是一位无言的教师、立体的教科书,在默默的教育着学生自觉加入健身行列。事实上,显性课程仅仅如冰山一角,大量的知识都蕴含在隐性课程当中。因此,结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隐性体育课程的开发显得即有必要,又极为迫切。

3.4重局部环节,轻整体效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通力协作,也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社区的支持配合,如果仅从局部环节入手势必会造成短期效果明显,难以形成整体的、可持续的效应。

3.5重特色化,轻人文性和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体现区域体育和学校体育特色,忽视人文性、科学性:第一,课程体系结构与国家、地方课程缺乏有效补充、融合和衔接;第二,课程内容缺乏严谨性、逻辑性、准确性;第三,课程评价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第四,课程价值过多强调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缺乏对课程的背景知识与内在规律的关注和解读。

4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4.1认识习惯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由中央集权的、自上而下的单一课程体制至今未得到根本改造,加之体育教育管理者对该体制下的“规定动作———教学大纲”的过分依赖而形成的惰性心理和思维惯性,已经与《标准》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所要求的“自选动作—校本课程”的思维方式的转型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种心理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阻力是不可忽视的,应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加以有效的应对和解决,否则,只能是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费解,再好的资源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

4.2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体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没有教师和学生也就不会有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效如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理应承担起课程开发的重任,但遗憾的是广大的体育教师并不能真正把握本课程内涵,缺乏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得在现实中机械模仿,习惯于“拿来主义”。因此,需要从掌握课程开发相关知识,提高课程开发热情,把握新课标基本理念,改变体育教育思想、信念等方面入手,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4.3体育课程专家的指导由于长期存在的对课程的轻视,造成了对于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目前,我国从事体育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严重缺乏,且对体育校本课程方面进行专门研究的人微乎其微,使得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方面步履维艰。因此,要积极转变思想认识,注重体育课程专家的培养,实施开展校本课程培训,聘请学科性和术科性的专家来校指导等方式,以解决我们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4.4兴趣和特色,规范性和科学性盲目的追求趣味性和特色,只能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甚至是平庸低俗、昙花一现,成为国家课程装饰性的“花边”。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在内容上的丰富或贫瘠,在方法上的简单或具体,在效果上的显著或平淡都必须符合科学化和规范化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校本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既不能只追求趣味化和特色,忽视生活化、教育性、健身性和科学性。也不能盲从其它学校的特色,移植或复制其它学校的经验,应综合考虑学校、教师、学生特点,结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本校课程特色。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体育游戏; 校本课程开发; 原则; 流程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1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说是现下小学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亮点,但考察时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我们不难发现,最为欠缺的就是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几乎是一个盲点,为此我们认为加强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当下应该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

我们知道,体育游戏是从游戏中派生而来的一种集体力与智力为一体的,具有生动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方法。它对于创新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大有裨益。

1.1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其他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特点

1.1.1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能够丰富农村体育教学,因陋就简地让学生尽快尽美地参与体育活动,理解体育精神,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1.1.2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乡土味与趣味性

农村体育游戏它根植于广袤的乡村大地,来自于农村学生熟悉的火热生活,所以,它便于组织,易于推广普及,更为可贵是学生一学就会,亲切,接受起来无障碍,而且在学生自己熟悉的游戏中放飞心情,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满足了心身需求,陶冶了情操。

1.1.3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方法具有灵活性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同需求,做相应的调整与变动。既可是跑、跳、投、攀、走,也可是徒手展开,亦可是借助于现有的可利用的各类器材。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要求具有宽严相济性。即农村体育游戏既可以提出严格的动作规范要求,也可以处于某种原因及特殊情况淡化其动作规范要求,突出其自由性。

1.2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新课改推崇的特殊价值

1.2.1 从体育的角度而言,具有良好的增强学生体质的无与伦比的良效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期,借助于易于开展的体育游戏,可以养成学生正确的跑、跳、投、攀、走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

1.2.2 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具有改善现时心理状况,提升心理素质的特殊价值

体育游戏因为具有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融入活动的适度的竞争性,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兴奋感,获胜的成功感。能使弱者找到差距、目标,通过活动重拾信心,使强者做到更快、更强。

1.2.3 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而言,有利于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的最自由、最全面、最直接的发展

这在“应试教育”阴霾未除的前提下是最好的、难得可贵的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由于体育游戏关乎体力与智力的全面发展,所以开展体育游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奠基。

1.2.4 从人际关系学而言,有利于集体精神的培养

有利于通过活动实现马卡连柯所说的“通过集体培养集体”的教育精神,改善和修复因“应试教育”引发的过度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竞争而紧张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游戏学会协作、团结,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1.3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为农村小学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最佳的切入点

1.3.1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从人体活动能力来分类,可分为行走类、奔跑类、跳跃类、投掷类、爬越类、支撑类、负重类、攀登类、悬垂类等等。

1.3.2 农村体育游戏从提升素质水平来分类,可分为速度类、耐力类、耐力速度类、力量类、弹跳类、灵敏反应类、柔韧类等等。

1.3.3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从开展的项目来分类,可分为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类、篮球类、排球类、足球类、乒乓球类等等。

1.3.4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从体育教学与训练来分类,可分为准备活动类、提高兴奋类、集中注意类、放松类等等。

从上述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固有特点、存在价值、分类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它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基础、基本意义、基本价值,所以在今天我们苦于为农村小学教育的课程深化改革寻找思路与出路的当下,也许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深化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固本创新的路径。

2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特点、价值、分类,本着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寻找出路的初心,我们在进行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乡土性原则

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就要突出农村的乡土气息。

2.1.1 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弘扬乡贤精神,按照杜威先生所说“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来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

2.1.2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者可有农村学校管理者、乡村学校教师、家长、乡村体育爱好者、乡村武术家、乡村体育世家、学生、研究乡村体育游戏的学者及专家等组成。并且秉持以乡村小学为主,其余为辅的工作基点。

2.2 发展性原则

2.2.1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丰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内容,突出发展与农村学生相适应的某种专项体育基本能力。

2.2.2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后期实施中要强调学生锻炼的层次性,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统筹兼顾,综合考量,协同发展。

2.2.3 注意后期实施过程中主要目标的引领性,必须明确次级目标为主要目标服务的思想。

2.3 趣味性原则

2.3.1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应该明确确立在就是奔着吸引力去之上。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一切为了吸引力学生参与。

2.3.2 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动作设计上,要突出戏剧化,强调变异性,打破常规,就地取材,努力使动作简洁、轻松、诙谐,充斥幽默谐趣。

2.3.3 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考评上,也要强调趣味性,做到计时与计分共处,个人与团体兼顾等等。总之,力戒文化课的考评做派,以学生好玩为出发点。

2.4 适度竞争性原则

体育游戏具有天然的竞争性特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也要关注这一点,不要回避,要正视。并且要利用好体育游戏的竞争性。

2.4.1 制定游戏规则是要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行动中努力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

2.4.2 游戏规则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2.4.3 让每一个开发校本课程者明确,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的参与的目的就是提高自信心,使弱者变强,使强者更强。

2.5 安全性原则

2.5.1 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就要充分考虑体育游戏的安全性问题,做到安全第一,力争在理论上做到校本课程的安全使用。

2.5.2 体育教师自己要学会必要的防范与处理体育游戏事故的基本方法。同时教育学生学会一定的应对体育游戏事故的必要方法。

2.5.3 在实施中,体育教师要有安全意识。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预警。在课中,注意仔细观察,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在课后,总结点评,巩固成效,进而养成学生的安全意识。

3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命名

给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一般在这类校本课程命名中遵循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动作结合活动形式直接命名,比如“高跷舞蹈”、“穿越山林”、“单脚跳比远”、“捉迷藏”、“老鹰叼小鸡”等等。另一种是在动作和活动形式的基础上,以突出的情节来命名,比如“踩石过河”、“摔泥巴”、“跳方方”、“跳皮筋”、“击鼓传花”、“打弹弓比远”等等。总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命名要力争做到简洁、明了、激发学生想象力。简洁就是课程题目不能太长,做好三、四个字为宜。明了可就是让小学生一看就明白是干什么的游戏。激发学生想象力就是抓住小学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特点,那动作冲击力、情节感染力引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总之,通过课程题目实现为实施课程造势的目的。

3.2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目的的确立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三大目标:农村小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的确立我们认为一般以“提高”、“发展”、“培养”三个动词表述较为妥帖。比如涉及某种体育活动能力的,可用“提高”来表述,像“提高小学生耐力”、“提高攀越能力”、“提高平衡能力”等等。在注重身体素质时,往往用“发展”比较合适,像“发展速度素质”、“发展灵敏素质”、“发展协调平衡素质”等等。在凸显心理健康水平时,常常用“培养” 比较恰当,像“培养意志力”、“培养自信心”、“培养判断力”、“培养信任感”等等。在具体操作中,一般采取两个句子,10个字左右的方式来表述较妥。

3.3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3.3.1 成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抓课程开发的全盘工作。

3.3.2 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课程开发专家组,具体负责课程开发工作。

3.3.3 确定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价值――发展活动能力,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3.3.4 课程开发前的评估工作。

3.3.4.1 进行有关学生对体育游戏需求方面的评估,即通过正规的途径,摒弃主观臆断,深入来自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对开发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真实需求。

3.3.4.2 开展必要的课程资源评估,即在自然探究、社会亲近、个人成长三个维度对用之于课程开发的,来自于社区的、学校的、家庭的、网络的资源进行摸排收集整合。

3.3.5 制定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即对即将开发的课程进行有关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

3.3.6 开展针对性的课程开发培训工作。主要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农村学校管理者、乡村学校教师、家长、乡村体育爱好者、乡村武术家、乡村体育世家、学生、研究乡村体育游戏的学者及专家等,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开发前的培训使其理解课程框架,把握实施技能,为日后课程实施做准备。

3.3.7 精心做好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即时刻注意着手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确保实施过程达到既定目标和水平。

3.3.8 对即将实施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教法及学法进行建议与预警设置。建议与预警的重点:

3.3.8.1 要针对实施者“重点抓好什么”,“注意避免什么”以及对学习者“重点学习什么”,“注意防范什么”提出建议。

3.3.8.2 对实施及学习过程中活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流程,活动结束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安全预警。

3.3.9 做好对开发课程的相关总结评价工作,即对开发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经验和教训,乃至遇到困难建立最基本的判断。

3.3.10 以哲学家的情怀,及时对实施后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进行扬弃批判,即着手开展下一轮的进一步课程开发工作。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深化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创新及方法农村体育课程的需要。作为农村体育课程的领导者、实施者、研究者,乃至学生、家长等要时刻扛起教学改革的大旗,不改革,农村体育教学不会有出路,只会是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走。洞悉农村体育游戏的特点,追寻农村体育游戏的价值,在仰头新课改的时候,该到我们俯下身子深入农村社区,正视农村体育教育的时候了。我们之所以把农村体育教学搞得不尽人意,善乏可陈,最关键的就是未能很好地将体育游戏纳入校本课程资源予以开发,抑或即令是开发也未能秉持乡土性、发展性、趣味性、竞争性、安全性的原则。这是我们引以为戒的地方。今后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中要谨记起好一个名,明确一个目的,做到流程规范、科学有序,在扬弃中反思,在批判中进步。

参考文献:

[1] 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体群字〔2002〕53号 .2002.4.

[2]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2007.5.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4

关键词:阳光体育;课程资源;实验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95-01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提出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以体育为突破口,创建有地方特色的整体优化的办学理念,以体育课和课间活动改革为切入点,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将体育与素质教育、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快乐、活泼、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这是符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的,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研究的目的

第一,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落实每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第二,探索适合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新路子。第三,以体育为突破口,探索农村小学艺体课程改革的新做法。第四,全面提高师生的身心素质,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研究的时间、对象和方法

研究时间:准备阶段。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课题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落实课题实验资金,拟订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采集原始数据。第一阶段。探索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模式,采集数据,探索提高学生身心发展的实效性研究。第二阶段。探索学校体育改革的模式和内涵,挖掘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余训练内容及方法的研究。研究对象:长乐小学全体学生。研究方法:自然观察法、数据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等。

三、研究的实施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以“让学生自主”为主要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明确自己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中鼓励学生能够参与大课间活动项目的设计及体育资源的开发。其次,关注学生体育三维目标的培养。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不但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体育设施和体育课程资源相对贫乏,学生锻炼很难得到保证。积极倡导、努力挖掘校内外的体育课程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学校添置了一些体育设施。学校师生自主创编了校本课间韵律操,设计了趣味十足的大课间活动。全校师生一起为学校体育项目、体育器材的开发想办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课间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和导向作用。每天三次的小课间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完成的。有了教师的参与,活动的目的性、规范性、秩序性更强了。教师既可以作为指导者,也可以作为锻炼者,进一步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四、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从家长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了,家长对健康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最关心孩子健康的家长从实验前的36.2%上升到62%,肯花钱给孩子买健身器材的家长从实验前的71.5%上升到88%。同时,带动了家长参加体育锻炼,家长基本上有运动项目及时间的从实验前49%上升到93%,一天不参加体育锻炼就不舒服的人数从实验前的53.5%上升到70%,家长经常与孩子一起锻炼的人数上升了7.9%。从学生心理问卷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而且在自己和同伴体育运动失败后,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认真分析查找失败的原因。学生的体育兴趣有了很大的增长,参与锻炼的人数增加了,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提高了,基本养成了每天猿痔逵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学生上课的情况分析看,学生上课有精神,注意力集中。在上午第三节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下降了15.1%,有饥饿感的学生下降了5.6%;在上午第四节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下降了14%,学生没有饥饿感的上升到16%。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带给学生身体、知识技能、心理方面的良好发展比较明显。落实每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不但促进了身心健康,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后学生的文化成绩不断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校本阳光体育课程的开发形成了市、区、校一体化的实验管理机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体育课程资源,培养了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完善了课题研究的评价体系。今后,学校应进一步深入探讨“每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行动”的理论,进一步完善“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践模式,并完善学生“每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绩效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5

关键词:中职;体育;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概念最先由菲吕马克等人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会议”上提出来。当时是这样给它下定义的: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

体育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落实国家体育课程的前提下,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的有特色的课程,可以有以下三层含义:

(1)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基础上,利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本校体育资源自主开发;

(2)必须是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个体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体育课程开发;

(3)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治学思想、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二、中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一) 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有利于办成特色学校。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单一的国家体育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生的教育需求。根据不同学校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则能真正利用学校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让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达成体育课让学生得到快乐、得到健康的课程目标。如山区的孩子可以增加“爬山”“攀岩”项目,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北方的学校可在冬季增加“溜冰”体育项目,丰富体育课的内容。

另外,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还有利于办成特色学校。如我校每年一次的体育文化艺术节,其中的体育竞技项目,很多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而这一活动也成了我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都吸引不少兄弟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二)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要以学校体育教师为开发主体,因此,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过程。另外,因为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体育课程的最终受益对象是学生,有利于本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为学生提拱更多的选择,所以更能实现因材施教。当学生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时,他们能更加认真投入、积极参与,从而达到体育课健康、快乐的目标。

(三) 有利于突出职教特点开发实用性的中职体育课程。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毕业后都工作于生产第一线,因此,结合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操作姿势、操作动作、操作活动的性质等开发校本课程将能有效缓解他们职业病的形成,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如针对我校女生较多的特点,体育课增加有氧体操、健美操、瑜伽等课程,不仅迎合女生的时尚需求,更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四)除有利于地方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地方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比如潮汕地区就有“英歌舞”“南枝拳”等地方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优势是:既有群众基础便于开展,学生也乐于参与。这样不仅学生得到了锻炼,传统文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五) 有利于中职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中职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合理地开发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有更多切合自身实际的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学生也更愿意主动投入到某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中去。这样便能实现从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的接轨,为他们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主要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课仍是各级各类学校不被足够重视的学科。中职学校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体育课同样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来说人们更关注的是专业实操课和招生人数、就业率,而体育课则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样就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和水平都比较滞后。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缺少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虽然中职学校较一般中小学来说有更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体育课程可供开发的资源相对来说较其它课程丰富,课时也能得到保证,但体育教师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比如对课程的选择、改编、整合等方面的水平都有待提高。

(二) 解决对策。

1.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必要的支持。

(1)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多和兄弟学校交流取经,汲取他人之长,送体育教师到高等学府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职业素养。

(2)增配体育设施创设良好的体育环境。中职体育是课改的前沿阵地,地方教育部门应适当加大体育设施的配置,为体育课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 中职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1)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学生健康发展的服务者、指导者。

(2)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鲜明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3)要具有创新能力,有能力设计独到、新颖的教学活动。

3. 充分挖掘体育校本课程资源。

(1)新兴项目的挖掘。当今社会,大家都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一些体育的新兴项目应运而生,层出不穷,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及社区影响,逐渐把它们加入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选择范围,如有氧体操、瑜伽等。

(2)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传统的、民族的体育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既有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如踢毽子、跳绳、太极拳等都可引进现代课堂,以此补充校本教学资源,同时也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在揭阳市“万人太极拳”表演的活动中,我校选派了800名学生参加此项活动,指导教师准备充分,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训练,整个过程就是一次校本课程的演练,效果很好,在全校形成一股“太极风”。

(3)对体育人力资源的挖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发挥体育特长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请他们作示范、当辅导员等。在组织800名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校就挑选了三十名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各带小组进行比赛训练,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取得不错的效果。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是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一件好事,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体育课程改进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持之以恒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6

邱如梅(1983-),女,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体育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

摘要:随着高校课程设置的不断进展,校本课程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几次改革,社会各界开始重视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普通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进行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校本课程;必要性

1.前言:

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发展到今天进入了一种模式化教学,教师一成不变的按照教学大纲和全国几乎相同的教材来对学生进行讲授,甚至整个教学过程照搬教材和参考书。整个教学的过程缺乏创新和课程的意识,更谈不上课程的开发能力,所以这就限制了一些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上得不到施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给高校及高校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但是我国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育一次重大的改革,也是当代教育改革大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要求教师很好的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能让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开发出学生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然后穿插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促进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兴趣。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2.1校本课程的概念

对于校本课程的界定学者们各抒己见,但是综合看来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前提下,通过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开发出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而体育校本课程,董翠香等认为“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在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案。”

2.2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高等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学,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面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高校应该通过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的体育课程应该开发出更适应于社会、学生的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更多的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加强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道德品质,能够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如,近些年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近视眼和肥胖的学生不断增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置出能够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课程供选择。通过体育课的实践能使大学生身体素质、个人素质更好的发展,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2.3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现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升,学校体育才能不断的进步。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体育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项目特点在课程设置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在整个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问题时需要不断的研究认真的分析问题,要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的历练和总结,经过这个过程能够丰富教师的见识和专业知识,让体育教师获得了相应的主导权,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让教师能够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有助于体育教师全面的发展。

2.4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国家的课程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统一,整个学习过程规范有序,达到同一教育素质的提升,这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知识增长结构,但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该实现各个学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当然一些地方课程设立对国家课程有一些补充,但是只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之外的内容的补充,没有考虑学生专业知识及特定的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也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设置出符合发展需求的课程,让学生在自主选课的同时,更积极更全面的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从实际出发,不断的彰显学生的个人魅力,突出创新创造的能力,促进整个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

2.5有助于学校形成自己办学特色

教育的实施机构是学校,正是在学校里使得教育影响学生、学生产生经验,所以教育目的的实现要从学校抓起,在实践中和学校的具体特点及实际条件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目标,否则只是空谈或者事倍功半。

由于每个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发展需要各不相同,并且各个地方的课程内容、结构、资源、学校的教育理念等都存在着差异,这一切都决定了,校本体育理论课程的深入研究要形成与学生、地域及学校相吻合的办学特色。同时,这些办学特色,也就形成了学校长期的活力的钥匙。在校本体育理论课程的开发融入学校本身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开发的过程中充分族中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差异及特色,这样使得学校的体育教育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与研究成果。

2.6有助于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国家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国一直是强调普遍性和统一性,忽视地方特色和学生个性,长期以来遵循自上而下的模式来开发课程。再加上对于开发中忽视思想上的认知,以及课程内容的陈旧,这一切使得体育课程教育进步缓慢,甚至处于落后,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同时与学生不断增长的对体育知识的需求相矛盾,为了弥补不足,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的目标,就需要加大力度开发校本体育理论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课程开的不足这一矛盾。(作者单位:黄淮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赵吉峰.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埠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36页

[3]梁建中.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M].当代教育科学,2004(1):56-57

[4]董翠香、周登篙.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52页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7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校本课程;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构建了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出台,实现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及课 程管理权力的再分配,给予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较大的自,学校有权对国家层面和地方 层面的课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实施进行决策,也可以开发本校的特色课程,这就给校本课程 开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使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得以应运而生。

就体育课程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学校制定本校的体育课程方案留下了 较大的空间,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 的局面。然而,在少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不 少学校的校长和体育教师对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还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知从何入手,这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为此,近几年,作者深入体育课程改革第 一线,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问,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并上升到理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策略及措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其目的再于 为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实地考察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上都缺少经验。 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并且也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而国家和地方层次上还没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实施细则。但是由于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必须以属于学校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 题为依据,所以在现行条件下,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层次上的策略选择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 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证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课题研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即在国家的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借助于课题申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带动校本课程 开发活动的开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这种策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阳高新开发区实验中学的“以创新运动项目(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为特色” 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和郑州八中的以“拓展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是借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多元实践研究》 而完成的。

锡山高级中学的“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兴趣体育实施研究》的立项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经验欠发达地区(西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结构、资源开 发的实验研究》的课题而进行的[3]。

武汉市桥口区新合村小学的“以传统体育项目(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 助“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课题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申报、规划制定、活动开 展、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特别是要借助高等学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锡山高级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地首先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方案,锡山高级中学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学校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选定语文课和体育课作 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江苏省“九五”教育规划课题,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 究的实验。到1997年,随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校本课程研究专家的介入和“校本课程 开发”理念的确立,课程开发进入了规范时期。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体育校 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突破。体育课由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 向“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课程专家和体育 课程专家的高度赞同。

2.1.3 加强学校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借鸡下蛋之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学校的长远发展还是必须依赖于学校内部发展能力的增强, 特别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实施这一策略时应做 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其对于学校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虑采用先易 后难的方式来逐步推进。首先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课程项目或者单项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范围。如锡山高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性实验阶段,选择了语文阅读 和体育课两门作为重点研究课题。还如,上海市闸北区八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经上级批准 从比较有条件的数学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这样做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使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二是可以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经验,同时提高教 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师资条件。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来讲,可以考虑从一个运动项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学的定向运动、武汉市新合村小学的 足球运动、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乒乓球运动等。也可以从改造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入手,还可 以考虑改编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多角度地进行课程开发。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具体到每所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的各 方面优势、挖掘各方面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策略问题,具体到体 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还应采用相应的具体措施。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2.1 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体系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领导重视和支持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 是在法制还未十分健全和长期受国家课程统一管理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更加需要领导支持,只要领导出面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提供保证。为此,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 体系。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体育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开发问题 的决策。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体育教研组组长、后勤总务、教务 、学生处的负责人组成。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整体设计的指导工 作,及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对课程开发提供全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成员主 要由科研部门或师范院校的课程专家、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省市地教育 部门的体育教研员以及体育特级教师组成。

2) 建立组织实施体系。建立实施体系是落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如果只有领导体 系,而没有强有力的实施体系,再好的课程设计方案也是纸空文,也是难付诸实施的。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负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即从学校情境分 析、课程目标拟定、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组织,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所有工作的实施,这 是非常繁重的一项任务。成员主要由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 人员代表共同组成。

――制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工作方案。确立具体的实施步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时 间安排、主要负责人等。这是保证课程开发有效实施的措施,保证课程开发者有一定的责任 感和时间观念。

2.2.2 给体育教师赋权增能,使之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低层,教师的课程职责就是执 行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遵循学科专家编写的体育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 匠”和“教学机器”,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鉴于此,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 能,强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对于现有的教学材料或课程内容进行合 理的调整、改编,甚至是完全的创新。所谓的赋权增能,主要是指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和增 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包括:1) 增强教师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执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师习惯于服从,他们不但不习 惯于参与式的决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 参与过程中提高参与的能力。

马什在总结几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后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在参 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上往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5]。

2) 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履行“教书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识,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并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国教育界近些 年来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中的教师应该由“经验型”向 “科研型”转换。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 究者”的任务,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和自己,还要研究 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

3) 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6] 。在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户”的性质,要靠他们自己去处理课堂教学中所有问题 ,孤单/孤立是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教师职业的这种特点很可能使教师相互之间采 取独来独往的态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校 外人士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 课程设计进行评价等。因此,加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2.2.3 实施校本教师培训,让体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权主义的国家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变,那就是师资培训的重心开始下移,师资培训模式从以大学为基地走向以小校为基地 ,出现了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校本教师培训。其特点,一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 ,关注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教师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 系,高校参与学校师资培训的全过程,对中小学进行现场指导;延长教学实习时间,突出教 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可聘请体育课程专家、学校体育专家或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 等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应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育与 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育展望、以及国外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内容为主,以保 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来讲是一 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因而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反 思性教学。

2.2.4 理论培训与实际考察相结合,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比较薄弱,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对他们进行课程理念及课程知识的培 训非常重要。因为,课程开发理论注重的是“学理”,属于务虚,务虚是必要的,过多的务 虚则导致虚幻,因此,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技术”,即操作技术,属于务实。务虚是为了 更好的务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讲,认为专家讲的东西与他们的 现实相距甚远,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理论讲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组织起来让他们 到到上海、江苏、武汉等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效果较好的学校去考察,到前沿学校的现场 去亲身感受一下课程改革的热潮,将会起到较大的触动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 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示范校进行考察,以此来拓宽本校教师的视野,加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体,确保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员的参与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实践证明,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同样也需要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这一共同体 主要表现为体育学院或系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合作、体育教研员与中小学体育教 师的合作、学校部分教师合作等三种类型。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证明,大学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是必要的。大学体育教 师作为专业研究者不乏对体育教育问题的理论识见,但是如果闭门造车,在书斋里做学问, 不但理论本身没有验证的场所,而且由于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体悟的缺乏,理论 自身的针对性、现实土壤及意义也就越来越缺乏,最后有可能丧失理论的功用。而中小学体 育教师作为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对体育教学也不乏感性 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样, 双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学改革的实际又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教育研究体制中,各省、市、区的体育教研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与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关,指导着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的进行,是教育科研队 伍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体育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将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如湖北省、武汉市体育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很好地开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体育教研员 长期的指导和合作。另外,由学校内部部分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也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起 到推动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八个年头,八年间,从课程理论研究者、课程管理者到中小 学体育教师都为体育课程改革付出了较多的劳动,回顾体育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尤其是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存在问题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 者通过对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总结,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建议广大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金明,姬彦忠.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创新体育活动项目 三步球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选修”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J]. 体育学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08(1):104.

[4] 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85.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8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的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具有现代体育所具备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民族精神内涵,使参与者不仅能达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实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还能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认同感,起到文化传承和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结合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基础教育现状等因素,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利用校本资源开发,广泛宣传民族体育传统知识,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模式和新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和提升学生乃至周围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二、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项目开发和利用的特点

1.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锻炼兴趣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利用将学生置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并将许多城市孩子以前没有见到的东西引入课堂,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视野。例如我校曹海霞老师把锅庄舞引进课堂时,身着藏服,发动学生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和学生一起在优美的藏族歌声中翩翩起舞,从学生充满新奇与欢悦的表情中可以知道,他们获得了以前课堂上没有的感受。

2.师生角色发生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当课堂控制者的角色,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在民族项目引进课堂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例如陈恩华老师利用民族传统项目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民族精神,使其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发挥其特色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潜能、活动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连一些平时不爱锻炼甚至逃课的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学生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培养学生搜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习惯

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动员,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了解、收集各种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同时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信息能力增强,部分学生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主干力量。

三、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效果的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

(1)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课堂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是62.5%,其中男生比率(72.4%)高于女生(63.3%)。

(2)锻炼兴趣和效果的提高。对锻炼兴趣和效果的提高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是68.2%,仍然是男生的比例大于女生的比例(57.9%)。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女生的活动程度低于男生,这主要是因为76.6%的女生喜欢民族舞蹈、跳皮筋、踢毽子等技巧性运动,而67.9%的男生喜欢拔河、抽陀螺、蹬棍、打炮肚、犟板颈、拉扒牛、赶猪等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对男女生的项目需求要更多地协调、沟通。而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比赛时,学生交往次数增多(78.4%),锻炼主动性(68.5%)、效果和兴趣(63.5%)的提高,充分说明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和发展。

2.教师的评价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9

论文关键词:中学;德育;校本课程

一、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早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cMullen)于1973年7月在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网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此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目前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可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进行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开发活动”。(2)校本课程开发亦称“学校本位课程开发”或“学校自编课程开发”。简单地说,“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评价课程的活动。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某一类学校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伞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或本班级进行的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活动。”(3)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和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综合以上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种不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为满足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的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校本课程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学校的个性特色,养成学生的良好德性将起到莺要作用。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中学思想品德课校本课程和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它是在国家及地方制定的德育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及完善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整合校内外可利用或可开发的德育课程资源,由学校独立、自主开发德育课程的活动。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在培养目标上,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德育国家课程开发不同。德育国家课程开发着眼于本国公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七是至关重要的”,它的目的是:当面对一般的道德问题时,国民能够做出相同或者相似的道德判断并付诸道德行为,因此国家德育课程开发在解决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的道德问题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则更强调具体的学校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二是在课程目标上,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不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虽然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支,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强调人的德性的养成、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三是在课程管理上,德育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不同。三级课程管理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课程权力分享和责任分担的理念,德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职责都有明确的界定,而活动课和选修课只是具体的课程表现形态,德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可以选择这些表现形态,德育校本课程也可以选择这些表现形态,它们本身在内涵上并不具备明确的权力和责任主体。

二、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一)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法律上的支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基础工作会议,随后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政策法律文件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法律上的支持。

(二)教师专业自的发展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根本保证

教师成为专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拥有专业自,即能够对自己专业内的事务有充分的决定权。新课程实施,呼唤并要求专业自回归教师。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获得了全方位、全过程介入课程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的专业自主空间和权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中学德育教师已从过去仅仅是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的课程决策者、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换言之,在角色内容上,教师已经从扮演单一的角色转变为多种角色;在角色的态度上,教师已经从被动地参与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角色形式上,教师已经从孤立的工作转变为与他人合作。中学德育教师专业自的发展,增强了他们参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调动了他们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无论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在实践操作,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权力下放和多样化的办学进程。到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决定改革统一的教材体制,在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基本前提下,逐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1988年上海市和浙江省先行一步,着手进行教材多样化的改革试点工作,编写适合于这两个地区特点的教材,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前奏。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决策权力部分下放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它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管理和开发,为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这些实践经验的基础七,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实行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层管理体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都能参与课程的决策,使中小学的课程能够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反映本地区和学校的独特性及学生的不同兴趣、需要,使基础教育的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和适应性。我冈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无论在理论层面卜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四)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

新世纪之初,我围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伞国顺利开展,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实现了课程管理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有利于中学德育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地的道德资源和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增强了德育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次,我闷课程与教材的发展趋势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r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和作用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霞,课程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及一般流程

(一)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本”是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最重要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具体而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首先就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在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生与教师拥有同样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主体。校术课程的开发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心学生的学习和道德生活,让学生成为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的主人,让其主体性在学校德育中得到有效发挥。其次,是为r学生。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日的足满足学牛道德认知、基本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需要。因此在其开发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牛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从传统的认知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并且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伞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叮持续发展。第三,把师生|''''HJ的互动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形式。德育校本课程的学习并不是一种单一的“传授一接受”的关系,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了感情和爱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作用,中德性共同成长的过程。

2.坚持以德育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所谓以教师为主体足指把中学德育教师置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以德育教师为主体,需要做到:第一,确立德育教师学校主人翁的地位。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荇没有德育教师自觉积极的参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德育教师主人翁地位的确立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第二,赋予中学德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中学德育教师对中学生的道德需求、知识能力储备以及当地可以利用的道德资源等情况较为了解,对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此中学德育教师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课程歼发的权力。第三,加强中学德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课程教帅队伍。

(二)中学德育校奉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是指开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运行程序。尽管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视小同地方、学校的道德资源和实际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本文试从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角度探讨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1.没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是整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前提条件之一,它足整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机构。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足一个成员广泛的组织,应该包括:学校领导、德育教师、学牛、学科专家以及社区和家长代表等。

教师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的力量,对于课程的理念、课程H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都有深刻的厂解,冈此教师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中也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着最直接、最直观的感受和判断,并且教育的最终日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该给予学生参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学科专家是中学德育课程理沦最为丰富的群体之一,也是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十分关心孩子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其在校的发展情况,因此家长也应该成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成员。家长代表参与课程评价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下可设若干小组,各个小组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有做到步调协调、工作有序、资源共享,才能使各个不同部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障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开展。

2.制定德育校本课程目标。德育校本课程目标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归宿,是指通过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总的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泰勒的观点,课程设计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四个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教育日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才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砦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在得以实现?在现代课程理论巾,课程目标的确定被视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同样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也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它制约着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养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在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以下要素:第一,学牛的特点。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必趣和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的基本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校本课程塑造的是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因此它的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第二,教育目的和中学德育大纲。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足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归根到底两者是一致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固然要考虑到学校的差异,但不管学校差异有多大,德育校本课程目标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未来的人才需求。

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终究要融入到社会中而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不仅仅要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现实的社会,更要提高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因此德育校本课程日标的制定不仪要霞视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而且要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需要。

3.调查分析当地德育课程资源。对当地德育课程资源调查分析是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义一重要步骤。德育资源是德育校奉课程开发的载体。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包括:(1)文本资源,主要有教材、图书、报刊、图表等。(2)音像资源,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各类教育软件。(3)实物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以及电子信息资源、乡土资源(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牛活经验等)。(4)人力资源,主要有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

尽管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对其进行精心地筛选,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因此对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要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资源观念,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道德资源利用机制,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德育资源,并将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的道德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深入挖掘道德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现德育课程目标。其次,要建市德育资源的筛选机制。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是否能被德育教师允分利用等,只有能够满足这些条件且能够开发利用的道德资源才能纳入我们的视野,才有可能使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更有成效。再次,在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坚持综合性原则。中学德育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要合理规划、综合开发,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校内校外的德育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一种课程资源的优势。

4.设计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的设计是指课程实施之前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及课程方法的选择、学分的设置、德育教师的选拔以及考核方式的设定。它是总揽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宏伟篮图,在整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课程内容的选择。在选择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和兴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理论的发展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课程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等。(2)课程类型的选择。它足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德育校本课程作为必修还足选修课程、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的设计。德育校奉课程类型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3)学分的设置。学分制是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和制度,学校根据德育校本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规定其学分。一般情况下,可规定为一至二个学分。

(4)课程方法的选择。课程方法是指为实现德育课程日标所采取的实施课程的方式、方法的综合,它的选择应该视德育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而确定。德育校本课程方法主要有: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座与学生研究相结合;社会实践与调查;召开主题班会;观摩、主题研究与交流;播放影像资料等。(5)课时的安排及考核的方式。课时的安排是指德育校本课程开设的时问以及开设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根据德育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决定在哪个学期开设、针对哪些学生开设以及开设多长时间。德育校本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有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的方式要注意避免把德育校本课程看作考试的工具,把德育校本课程知识当作得分的手段。

5.组织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阶段。中学德育教师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有所创新。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牛被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反思自我的机会。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意识,放下自己的“尊严”,与学生打成一片,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各种认识、聆听他们的感受,不束缚学牛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和表达自我。

6.评价反馈德育校本课程的进展情况及实施结果。对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反馈足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阶段。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并不一定完伞按照事先预定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进行评价。德育校奉课程开发是针对德育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课程开发的具体运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和以德育教育为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并把德育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适应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晓滨。对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10

摘 要 由于体育课程不断深入地改革,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已提出与应用新的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方式,以及生活经验,与学生实际生活更贴近,非常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资源开发。

关键词 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

在开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时,应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有效资源,以及实际的情况,合理的、适宜的定制,使其与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改革、教育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通过研究中学体育的资源配置,以及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从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合理分配教育的受益者、家庭、及社会投入到中学体育事业中的人、财、物力等,即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第一,结合各区域和学校的调控,以及学校布局等多方面,配置中学体育资源;第二,对于已经配备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学校,可以借助于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提高设备、场馆、以及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是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最终目的,即最大程度上发挥投入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的优势及利用率。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科学组织管理

在开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包括校外专家、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家、以及校领导等,同时,需要学生处、教学处和学校领导等相关部门结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模式,合理调动各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有序地开展工作,并协调和组织管理整体运作过程,这样才能将校内与校外的体育课程资源有效得整合起来,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及社区的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对于体育课程的开发的模式,应以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基础,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也应结合学校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

(二)完善科学管理

作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的领导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时,应从各个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使校本课程能与国家课程衔接适当。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应支持与提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一定资金,同时,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其他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其他人士等,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调动各方力量。

(三)立足本土化

在中学体育校本教材开发中,其重要的特点就是本土化。在完善体育课程过程中,要充分与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学校自身的特色相结合。体育课程开发除了要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还包括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整合校园硬件资源、重复利用现有体育器材、对体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利用校园周边社区等办法,即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校本资源的使用率。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最终目的是将现代气息完美的融入到民族的与乡土的课程素材中,从而建立既有本土特色又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

(四)积极开展体育校本师资培训

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即是老师参与的主动性,因此,需加强培训中学体育教师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体育课程理论知识的培训,使体育老师深入了解“三级课程管理”的内涵,以及《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课程理论和知识进行一系列措施和培训,从而增强实践技能。

第二,提高体育老师的专业素质,以及主体意识,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对成功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同时,按照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原来的课程体系、自主意识、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

第三,加强体育老师创新与科研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体育老师都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因此需加强体育老师的科研意识,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与课程研究能力,以适应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现状。在培训过程中,为调动老师的热情,使其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可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激发体育老师积极研究新的教学大纲和体育课程标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应用。

(五)健全评估机制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在评估体育校本课程时,其方法除了采用考试或测验等基本方法外,还要结和使用实效性强、科学性高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从而灵活的从多方面评估体育校本课程。在评价一个老师课程质量、教学方法、以及校本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应从教学态度、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业进程等各方面对老师进行评价。为全面准确地适应体育校本课程多样化的需要,评估方式应采取灵活运用课程评分的理论和模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中介机构等,都可以开放的展开评估。

三、结语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我们精心准备、合理实施、优化内容,强化管理。要坚决克服简单的教程编写的现象,一定要在本土体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去粗取精,充分吸收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走向正规化、多元化,使其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适应学校体育传统和地方的体育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林小燕,蒋学进.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课程资源的教材化[J].体育教学.2011(5):4-5.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11

一、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的关系

(一)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教师是传授课程的“艺术家”,教师有权对课程进行某些选择,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主导者。现存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并没有成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觉行为,体育教师都是被动的。在自发状态时,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安排不认同,就根本不会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我们要调节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把握教学的精髓,融会贯通,变知识为主体性,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1]所以我们说,高校体育教师是课程发展的核心。

(二)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共同建构校本课程的合作者,不再是“传声筒”。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努力改变校本课程开发观念,让教师形成校本课程的一种意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提高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开发主体中的核心,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都要征得体育教师意见,让高职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讨论。[2]在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关键的地位也属于体育教师,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更加是直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他们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完成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教学的实际设定方案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教学。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它源于生活实践,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是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挖掘、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要求教师必须进入高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激发自己的潜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校本课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愿不高

所有教师都听说过“校本课程开发”,75.6%是通过学校获得的,占绝大多数。还有8.9%的教师是从报刊上获取的。剩下的教师是通过“听别人说”获得的知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已逐步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但由于各种因素,仍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了解程度为“一般”,“非常了解”的仅为15%。多数教师表示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愿意率不到40%。

(二)体育教师反思能力和合作精神不高

问题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必具的思维能力,立志于创新的教师必须善于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教师不仅需要教好课,更重要的是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出反思中的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与反思能力是教师主体意识的体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半数的教师会“比较经常”反思,可见很多高职教师逐步树立了问题意识。但是反思能力还存在不足的现象。调查发现,教师间的合作意识还不高。[3]到教学问题或疑惑后,大部分教师都不会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都保持着较为独立的工作习惯。

(三)体育教师课程知识较薄弱

很多高职体育教师的校本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欠缺,许多教师都是含混不清。只有15%的教师会订阅与教育相关的期刊,高达35%的教师没有阅读或者订阅教育期刊。虽然学校条件优越,但是高职体育教师很少能够接受校外专家的指导,外因不转化为内因,因此,课程知识都比较薄弱。

三、提升高职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素养

高职体育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教好书,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方法,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教师还必须掌握的不断出现的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12

论文摘要:随着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教师将更多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其获得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予以保障。这些保障既包括相应的政策制度,如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建立有效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学校管理组织网络,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努力,如转变课程观念,不断学习、研究,以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三级课程的政策,“决定”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校本课程成为了课程改革的热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民主的课程资源选择、决策过程,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涉及学校教育实践的多个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在课程开发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如何使用恰当的方式促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本位课程和地方本位课程提出来的。所谓校本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研讨、设计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说,是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层次的设计和开发。国家对课程设置的规定需要学校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发挥学校在课程结构体系上的主体作用,使每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规定属于文件课程范畴,学校具体的落实属于实际课程的范畴。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加以整合,以形成校本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因素,也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直接受益的群体。“他们活动的范围可能是有限的,但这对于提高学校认同感和学校的整体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1]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其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形成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其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的认识和信念。它对具体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又对专业理想的发展、完善产生影响。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有助于形成新的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的挑战,而思考、应对这些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个体的专业进步。校本课程重视的不是现成、静态的知识,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获取有用的知识,即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只重视学习结果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过程。这个过程是使学生产生疑问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2.促进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的实施和评估。校本课程开发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实践中要学会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技能,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课程编制技术。这就必然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3.促进教师增长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所指的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和具体的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师的教育智慧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与教师的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结晶,而非单纯的教育知识传授和教育技能训练。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其顺利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课程开发实践中积极参与、深入钻研、合作互助、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经验,增长教育智慧。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学校制度的保障。

(1)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自主权或教育自由,这是教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需要外界赋予的一种权利,也是教师政策环境对教师影响较大的部分。”[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其自主决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权,有的教师可能是从专家开发的课程中进行选择,或改编现有的教学材料;而有的教师可能觉得使用自己开发的教学材料能使他们教得更好,愿意自己准备课程计划和教材。对于教师的选择,学校应予以支持,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利。

(2)建立有效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若教师能真正、成功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及社会就应该为教师的参与提供必需的时间、资源和专业支持。一方面,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及相匹配的活动机制,如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灵活的教学机制和弹性的评价机制等,力争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与适宜的学校文化,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学校及社会要尽可能地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所需的课程资源,如要有专业理论工作者、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等校外人力资源的合作与支持。

(3)建立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管理组织网络。“学校组织功能是通过学校各种上下关联、左右相通的组织实现的。”[3]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需要变革创新学校组织:如成立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科研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负责人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出决策,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成立由科研处、教务处负责人和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起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帮助教师正确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小组,按学科组分别组建、制定本学科的开发方案,编写课程纲要,并按照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转变课程观念。中国具有深厚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传统。在这样一个国家,引入学校本位课程开发、管理机制,首要条件就是要创造与此相适应的课程意识与课程理念。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是变革人。“教师专业的政策环境变化以后,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上有了更大的权利,但同时也失去了对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统一标准的依靠,将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创造劳动。”[4]在国家课程开发中,教师往往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则成为了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由课程的转至课程的中心,这种角色的转变首先是以教师的课程观念转变为前提的,所以帮助教师树立新型的课程观念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2)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虽然不同于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但也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5]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既有宏观的课程规划,也有微观的课程选择、课程改编等,为此,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教师只有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下,才能科学地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才能理性地诊断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有效措施。

(3)提高课程开发的综合素质。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也可以像课程专家一样开发课程,但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这种理论功底远不止是本学科的,而是多学科、多方面的综合理论素质。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业务理论的水平:①全面把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了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系统学习教育理论,从中吸取营养,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②通过协作获得专家支持,提高理论水平。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科研处、教研组建立与大专院校等的协作关系,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③领会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握校本课程学和教的特点,学会编写校本课程纲要及校本课程教案。④掌握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一个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为基础,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综合理解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体步骤包括:

确定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即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组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教师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运行的关键。

(4)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当前的课程内容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6]因此,学科组教师对课程的开发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课程补充。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补充有关学习材料,与教材共同构成系列化课程内容。这些补充材料可以是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题性学习材料,可以是设计的一些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感悟和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二是课程改编。主要是教师对已有课程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具体的学校情景和课堂情境。在课程改编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各种配套的学习资源等因素,通过增加、删减、突出重点、变更顺序等方式对各种已有的课程加以改造,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5)具有相应的课程开发技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活动,需要教师拥有相应的课程技能。这主要包括:①课程交流与表达技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需要合作的工作,教师个人独立进行课程开发,不但在质量方面值得质疑,由于缺乏配合还可能会带来诸如片面性、离散性等问题。所以需要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专家学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集思广益,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理解、沟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程交流与表达技能。②课程开发的技能。一般是指在了解学生知识经验背景基础上诊断学生需要的技能;根据学生需要明确课程目标的技能;根据目标选择和规划课程内容的技能;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和自己的潜能选择课程实施策略的技能;对学生、课程和教师自我进行持续、有效评价的技能以及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各方面修正、完善的技能。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平台。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就会自主地去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机会、条件和途径。④维持课程体系平衡性的技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站在某一课程的基础上,国家、地方、学校各种课程的和谐统一是学生适应新课程、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只有站在整个课程体系的高度,才能对所参与开发的课程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整体规划课程结构,才能使所参与开发的课程有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

(6)发挥团队的作用。一个学科组内由于彼此任教的科目相同,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较容易形成相近的理念。因此,既要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又要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合作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和强化。”[7] 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角色,应鼓励所有教师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让他们从一个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集体开发研究过程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培养合作参与精神。

(7)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不仅要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教改研究,而且要让每个课题都努力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使教师具有成果意识。校本教研成果多以书面形式反映,“校本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除了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之外,还包括案例撰写以及反思记录。”[8] 学校应鼓励教师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从而使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91.

[2]孟宪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策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24.

[3]李继秀.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变革创新[j].教育研究,2008(3):81.

[4]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0.

[5]赵春娟.对中小学教师“研究热”的冷思考[j].教育探索,2008(4):89.

[6]刘志军,杨会萍.冲突与融合:课程文化在教育变革中破茧成蝶[j].中国教育学刊,2008(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