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

时间:2023-11-10 10:18:08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半工半读;职业素质;人才培养;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倪宁(1975-),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站开发、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75-02

一、高职院校开展半工半读的背景和意义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早在2006年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精心筹划,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方法。”半工半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和工作技能的需要。

据悉,未来5年,我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将有半数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工具,国内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以上[1]。如何制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将成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容置疑,以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经济中取得的重大成功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巨大支撑,职业教育在他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非同一般的。而企业参与则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它们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2]。

高职教育部不同于与高等教育,高职侧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在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人、用人上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适应性和知识转化力。面对企业的知识、技术、产品的日新月异,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授课内容、方法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及时转变,确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如果仅依靠课堂的课本教学,那所传授的知识和当前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相比,不仅存在滞后,甚至可能有脱节现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照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模块,课程管理模块化,教学考核任务化[3]。

二、开展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的依据

(一)法律依据

我国《教育法》中第四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可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必由之路。

(二)理论依据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明确的指出劳动与教育想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会生产那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早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也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或者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这些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工学结合、半共半读的教育学理论基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B·约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 II) 在《体验经济》书中指出:“阅读的资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听到的资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五;但所经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百分之八十[4]。” 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从体验中得到的知识比被灌输得到的要深刻和有效的多。

(三)现实依据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2011年推出“项目实战”班,尝试甄选部分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担当导师,挑选部分高年级学生,双向选择,形成项目小组进行教学,专门开设了项目教学的场所,提供必要的实施设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共选了60余学生,一个学期完成项目17个,项目的类型主要包括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开发、营销外包和淘宝网店。所有项目均来源于真实企业的真实项目委托,由企业提出需求和要求,导师独立进行小组指导,学生将上课中传授的知识运用与实践,完成项目。

经过一年和企业的共同培养,调查表明:参加项目班的学生都反映更喜欢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感谢学校和老师给予了他们这次宝贵的机会,让他们学到的知识更多,更深入,更实用。我们也看到他们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沟通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比其他学生普遍要强。在项目实战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零散的知识点和具体的生产过程有效结合,学生在实施完成项目要求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实施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问题,这要求学生主动的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分析、探究、交流、实践和创新。学生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有技能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在进行“项目实战”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学校、企业共赢的优势,唯一的不足是由教师承接的项目一般较零散,为了巩固工学结合的成功,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2012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在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将有计划、分批次的引进若干家知名企业入驻学校创业基地,旨在依托学校的办学力量,师资力量和企业的技术参与、实训指导对学生进行共同培养。

三、开展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原则

(一)培养目标

坚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诚毅勤扑”的优良品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和商务贸易的专门知识、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网络贸易与物流专业技能;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胜任电子商务应用与开发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人才。

(二)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文件中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要瞄准市场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实施原则

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提高培养学生质量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培养导向的原则。

四、开展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引入杭州纳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半工半读、校企合作为例来阐述具体实施框架。

通过调研和商讨,最终校企双方就合作事宜, 签定具体的合作协议。作为杭州的本土公司,公司将在学院的创业园内设立分部,分部主要工作包括官网设计管理部、网站推广部、SNS维护及推广部、平面设计部、消费者服务共5个部门,公司将会为每个部门派驻1-2为公司资深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并和学院的老师共同做好工作学生的教学服务工作,使培训学生在一年的工作和实训期间能够获得电子商务从业的必备工作技能和实战经验,并且按照公司化的管理考核标准进行日常工作管理,为学生今后走入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时间安排: 本校在读在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三年制学生的二年级的第二学期,连暑假,到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这两个时间段, 保证学生毕业前有1 年时间的工作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5]。在教学形式上将采用不能再沿用之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进行量身制定。由于学生将在岗位上通过实践完成部分的学习任务,为确保教学质量,新制定的培养方案中保持原来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的理论课时不变,理论课仍采用课堂教学手段,由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原本涵盖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课时抽离课堂教学,统一集中起来放到企业课堂中去完成。在实训基地,在企业提供的岗位上,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并由企业的业务骨干、资深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此外,还提供校外课堂教学,即通过行业、企业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企业业务知识培训、企业文化、团队合作、学术报告、讲座等,把来自经营管理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将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融入教学实施中。

德国的“双元制”强调教学同生产紧密结合,我国由于在校企合作上缺乏制度保障,因此在实践“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时,客观存在难以复制的现象。学院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将作为企业入驻的场地,由公司提供场地装修与环境布置方案,由学校负责装修,设备配套,按照企业工位模式设立学生实训工位。学校真实的建立了类似企业的实习培训基地,由企业承担生产技能训练和定向实习任务,企业将为学生制定企业岗位学习培训计划。

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学生的管理办法》、《课程考核办法》、《学生工作岗位职责》、《学生业绩考核方案》、《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工作期间请假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学生。

构建半工半读模式,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要求为标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将职业素养参透到学生培养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做强专业,培养电子商务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手段。

五、开展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

(一)学校的利益

半工半读模式的其中一个益处就是能有效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具备熟练操作技能,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学生在毕业后直接可以上岗,这样的学生比一味的埋头读书或者做学问的学生更符合企业需求,更受欢迎。另一方面,高校实验室很需要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而不是闭门造车,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专业的发展和实验室的建设。

(二)教师的利益

高职学校一直积极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工作,大部分教师只有假期才能短暂进入企业,现在企业就在校园里,企业中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和专业教师通过频繁接触、交流学习,使学院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专业水平都得到提升,能更有力地带动后续教学的改革和开展。

(三)学生的利益

半工半读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尽快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同时也可以适当减轻国家和学生的经济负担。

通过半工半读,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社会经验和岗位经验缩短了毕业后的适应期,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体验和理解,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外,学生还能享受企业的多种福利,如企业培训、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假期工作的津贴等,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后有机会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进入企业工作,成为正式员工,有效缓解高校的就业压力。

(四) 企业的利益

半工半读这种教育模式使得企业可以获得雇佣成本非常低廉的实习学生,并通过观察,了解、考核、选拔优秀的人才充实企业的员工队伍。缩短甚至避免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在产品的研发推广方面,也可借助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把项目带进高校的研究室,解决企业的技术储备问题。

六、开展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引企业入校的目标的是校、企、学生三方共赢,但由于半工半读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很大的差别,开展实施也处于探索状态。在实施半工半读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明确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明确“工“和”读“都是目的,不可偏颇。

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合适的考核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借鉴企业的考核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全面合理可行的岗位考核制度,激励学生努力工作,提升业务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人员的稳定。为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运作,需要辅导教师经常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引导学生调整状态,锻炼劳动技能,熟识工作岗位,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能力的课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6]。

在校企合作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企业由于追逐利润而出现的短视行为。企业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定期举办企业的文化讲座,技能培训和主题讲座,传播职业理念,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悟职业教育,为其今后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未来5年电子商务人才缺口300万职教如何接招[EB/OL]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07112549345

&ca ta_id=N188.

[2]蔡媛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1-1.

[3]肖放鸣.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南农机,2009(5).

[4]王国强. 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9).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2

摘要:高职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环节,设定了包装设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目标.,提出了对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种途径,通过构建培养模式、任务驱动教学、工学结合等方法,打造创新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职;包装设计;实践

1.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对培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包装设计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以高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面对课程职业岗位群,该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强调专业技能,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进行包装设计实际项目,提高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对商品包装设计中进行包装容器、结构、材料、印刷加工等设计制作的能力。

2.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

2.1.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式实践教学

以任务为导向的理念,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设计OTPAES六步驱动式教学,并在教学中具体依据包装设计工作项目特点,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元教学法,通过行为目标引导学生从简单到综合项目循序渐进地进行“手—心—脑”全方位的学习和锻炼。在整个训练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全身心参与包装设计工作项目训练的全过程,才能获得包装设计职业能力。

1.介绍任务:对项目工作能力点在实际操作中的典型状态进行描述和意义呈现,分析能力的表现形态,让学生形成基本认知,了解通过该项目学习和训练必须“应会”的能力。

2.制定目标:跟据包装设计某一工作模块的能力标准,对项目的技能与内容要求进行具体解释说明,制定项目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和目的。

3.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准备和条件准备。知识准备是教师对理解与掌握该能力而“应知”的知识点做出说明和列举;条件准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即将操作的任务,做必须的工具和信息准备。

4.实施:立足包装设计工作活动过程,教师采用项目任务驱动、项目角色扮演或者项目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完成所布置的项目。

5.评估:学生根据项目情景完成操作,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能力标准评价训练效果。

6.总结:通过教师、学生的评价结果,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训练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回顾并掌握“应会”的包装设计工作能力。

以上六步教学法,简称之“OTPAES教学模式”。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3.切实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如今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了几种形式:1.工学交替型。如依托本地企业,把学生交叉分组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半天理论学习,半天生产实践,工与学交替完成学业。2.校企合一型。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受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a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3.校企契约型。学校与企业建立契约性关系,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固定实习基地和学生的就业基地,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叉、“订单”培养,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这几种办学模式的开展,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到岗位操作技能,生活上还享受一些补贴,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技能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就业面更为广泛。

高职院校要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学校可与多家公司保持着合作伙伴关系,常年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一些岗位的实习,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这些学生毕业后又回到了公司,直接进入岗位,能够很快地为企业创造出效益。

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由学校制订本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的具体方案,要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开展半工半读,同时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就企业来说,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开展半工半读提供相关的人员、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条件支持,为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需要强调的是,学校要和相关企业签定书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构,推动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校和企业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强化规范管理,积极推进该项工作健康、稳步地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出台、建立鼓励和规范企业参与的措施和制度,把对企业加强与学校合作的要求写进文件,利用制度约束力提高企业、学校开展合作的自觉性;建立行业与学校合作办教育的协调统筹机构,组织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共同设计、确定培养目标的技术能力标准、设计课程、建立评价体系等;制定和实施相关奖励政策,对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校企合作项目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鼓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士兼职,并对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在专业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2.4.包装设计课程强化实训环节.

从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角度分析,包装设计课程建设中,实训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训与实习,搞好生产性实习,并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包装设计课程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印刷实训室等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包装设计课程的正常实训教学运转,提高教学质量。一是重视实训,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技能训练后,就到校外实训基地,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技术工人交流,主讲教师到现场配合指导,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到包装印刷各个生产环节学习,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开发地方特色包装。创意设计地方特色包装,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参加实践项目中,感受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法春.三年制高职包装设计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构想与实践探讨.机械职业教育,2004(3):67.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3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99-02

微电子产业是以集成电路(IC)为核心的高新产业,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无锡位于长三角腹地,集成电路制造起步早,素有中国微电子南方基地美称,云集了像SK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华润微电子、江苏长电等一批全国著名的微电子企业,已形成了清晰的设计、制造、封测及配套支撑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无锡市也提出了打造“东方硅谷”,使IC产业成为无锡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柱产业的集成电路发展规划。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成立于1973年,为我国微电子行业培养了三千多名毕业生,很多已成为我国微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学院堪称长三角地区微电子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下面介绍笔者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和功能实现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微电子技术专业是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长期依托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为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更好地接轨区域经济,培养符合顺应地方产业的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技能人才,2007年学院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该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投资近700万元,根据微电子产业链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训基地下设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组装、芯片测试四个中心,是一个集教学实训、考证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专业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教学实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教学实训功能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也是基地建设的根本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校内实训基地为此应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微电子实训基地承担微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任务,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微电子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通过真实的硅片、真实的工艺流程、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我们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三方合一”培育人才。

1.“中心与教室合一”:把凳子、移动式投影仪搬进实训中心,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课程教学中展开现场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设备操作演示,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现场示范,并亲身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环节,教师边讲边做,学生现学现用,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刀真枪动起来,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提升了动手能力。

2.“学生与学徒合一”:无锡强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捐赠了3.5万的电脑设备,并安装了相关的软件,和学院共建版图设计“校中厂”。专业聘请强芯微电子的工程师指导《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训练》课程,在实训课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有机会到强芯“校中厂”进行生产性的顶岗实习,逆向设计单元电路,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协同企业本部的工程师完成大型的设计项目。

通过引进强芯微电子校中厂,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团结协作、吃苦勤奋、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实现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3.“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实习时的作品又是企业的产品,通过由实习作品的“及格”到产品“合格”的升华,不仅改变了传统以分数定学生水平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培养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以下是学生在强芯校中厂完成的电源适配器芯片AC1207图样。

三、考证培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延伸

社会培训功能是对基地开放资源,增强辐射能力的基本要求。本专业2008年被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授予“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签订“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储备基地协议”,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设施和条件,发挥技能培训的作用,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三位老师为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的高级考评员和考评员。近三年来,通过实训基地培训,共有323人获得了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级工证书。

在岗位培训方面,近年来共为无锡市劳动局、盐城职高等兄弟院校、江苏长电和华润华晶等企业提供了近700人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学员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延伸了实训基地的功能,扩大了实训基地的影响,体现了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技术服务是微电子实训基地功能的提升

近三年来,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和企业合作,承担科研课题,取得十余项科研成果,如《LCD驱动电路SXM1305的设计》、《调幅信号接收芯片NJ8880设计开发》、《高压触发管的设计与试制》、《高压TVS的设计与试制》、《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半导体工艺中晶体缺陷的线外检测》、《小芯片封装良率的研究分析》等横向课题。这些科研成果为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指导,这是专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另一方面,承担科研课题也是加强教师与生产或服务实践的联系,提高师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科研课题为本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时有效地将前沿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深入浅出地介绍重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例如,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训》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参与《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课题的试验,记录结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功率晶体管安全工作区测试装置的设计制作》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也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完成。

五、结语

微电子产业是无锡最具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其产业规模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充分发挥微电子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考证培训、技术服务三大功能,走工学结合、产教合作的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军。通过微电子实训基地的功能发挥,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与科研骨干;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得以加强,合作企业员工的水平也得以提高。他们屹立潮头、勇挑大梁,必将为无锡微电子行业和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电子商务;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7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创新创业是当前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而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成本较低,成功率较高,发展空间巨大,这迫切需要大量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许多高职院校利用这一契机,大力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高职学生成为国内电商创新创业先锋。这大大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了就业质量,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素质与能力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积极开展了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进行相关实践。

1 创新创业导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标

首先,构建创新创业导向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重构以创新创业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考核;最后,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创业。

2 构建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个性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当前,国家也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要抓住国家机遇,构建创新创业导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2.1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与电商龙头企业淘金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企业学院――淘金电商学院,以电子商务专业为试点,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实战平台,高度重视学生实战,致力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能。通过持续不断地与行业引领性企业的校企合作,系统、深入调研,准确把握电子商务行业对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及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基石,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构建创新创业导向下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意识形成―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实习实战为主线,安排学生识岗、跟岗、顶岗,由校内理论与实训、校内外实习到企业实战,构建“三岗三实”人才培养模式。从创新创业角度,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面改革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模式构建中,校企双方共同为主体,依据行业需求,坚持以能力为中心,分析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所必需能力,剖析所需关键能力并分解,将其项目化、任务化,构成能力集合,转换配置学习领域,重构创新创业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并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学―半工半学―工三阶段,将工学结合内容组成项目链,环环相扣,不断深入。拓展做学教一体化模式创新创业活动平台,进行实训实习实战,梯度性提升学生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采取多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监控创新创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质量。

2.2 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的企业学院,淘金电商学院,是由企业引入真实项目,委派员工,学校提供场地及相应配套设施。在人才培养中,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电商专业基于淘金学院,与各企业合作,校企深度融合,围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次安排活动和课程。首先在学阶段,入学教育融专业教育。在院系教师、学生会、社团、专业中创新创业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下,通过专业介绍、创新创业案例学习、平台参观、企业识岗实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电商专业,感受创新创业氛围。结合通用学科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初步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结合就业创业指导、创意与创新、电商实务等课程实训尝试网上初步创业,并将考核贯穿到毕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半工半学阶段,通过安排学生去合作企业跟岗实习,让他们了解企业创业过程,认知电子商务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拓展创新思维,感受职场氛围,养成职业素养。结合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网络市场调查与策划、网络消费心理分析、网络图像处理与动画制作、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营销、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网店经营管理、网络贸易平台、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电商网站建设与运营、客户服务、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解决创业难点,提升专业技能。在工阶段,通过校内外实训实习实战平台(如淘金创梦空间、科院支点创业一条街、Elite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创新公园等)、企业顶岗,参加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等项目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得到经验,结合网上创业、SYB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等创新创业实战课程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最终,通过学生网店及商务网站实战等,既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又检验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教学中综合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角色体验、启发式、对抗式方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识岗实习、优选实训、轮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从入校开始就接触企业工作实践。学生从入学开始一直在真实、开放环境中,以企业电商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学习理论学习和培养技能,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干边学”,最大限度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整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工作经验历练、创新创业业务素质培养为一体,极大地提升了培养效果。

2.3 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保障

2.3.1 拓展“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基地,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是保证工作导向课程能够以“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对应学―半工半学―工三阶段的学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配套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以下3个层次。

一是校内教学实训室。具备模拟工作环境,支持学和半工半学阶段的校内项目实训教学。实训室全用于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术教学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

二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半工半学阶段的综合项目实训和工阶段模拟企业环境顶岗项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建。校企共同进行实训项目设计,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创业课程,并编写工学结合立体化教材。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真实体验等教学方法,实施综合项目。

三是科技产业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业园和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工阶段企业顶岗实习及就业创业拓展的实战环境,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在科技产业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里,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对接,全面推进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创新创业型课程开发、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共管。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下,明确和真正发挥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地位和作用。校企共同设计岗位项目、合作开发创新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成果转化、产学研管控、学生实习实训保障等机制。通过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形成以引企入校的大学生创业园为集成闭环的前厂,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前厂后校模式。

2.3.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注重良好的创新创业品质

创新创业导向高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企业指导教师等组成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要掌握电商专业前沿技术信息,主导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具创新创业意识、较强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培养方案制订和专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骨干教师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具创新创业精神、较强教学改革和与服务能力。企业技术专家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一线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实践中问题,善于沟通与表达。企业指导教师需具一定创新创业意识,较强实践能力,在企业独挡一面,有一定管理能力,指导学生识岗、跟岗、顶岗实习。

2.3.3 加强质量监控,构建多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高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充分考虑内外部指标、短长期指标等因素,结合校企合作特征,形成多元模块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校企双方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培养电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考评方案,确保评价标准、内容、流程等关键环节按方案有序进行。二是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标准。根据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等发展性考评指标,探索既包括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率、成功率,既包括学生岗位创新,又包括数量统计,又有质量评估科学多样的评价体系。考评中结果与过程并重。三是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构建多元模块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独立评估、比较评估和多利益相关者评价有机结合;构建企业、社会介入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专业知识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由校企双导师就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等方面,考核实训实习实战。

2.3.4 多方共同参与,健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一是政府制定改进配套支持的政策法规,加大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和保障力度,重视文化氛围培育与舆论氛围营造。二是企业发挥资金优势,协助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引入投资基金,支持和培育一批优秀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优势,选派成功企业家、实战派投资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使学生早日实现创新创业梦想。三是学校制定激励性创新创业政策,推崇创新创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突出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与校园文化,展示创新创业导向高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3 结 语

据笔者及项目团队调查,目前国内很多地区电子商务为传统电子商务,现有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水平已远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城市迫切需要提升电商企业发展水平,以求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提升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面对当前电子商务发展机遇与挑战,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展,以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克炜.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182-183.

[2]李平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8):31-33.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5

[关键词]创业 创新 电子商务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罗晓东(1971- ),女,四川汉源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软件工程及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大学科技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苏教高[2011]29号,课题编号:2011JSJG324)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基于产业链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JMZ12012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16-02

一、准确对接行业产业链的专业定位,提升创业创新机会

高职专业教育的特点决定其必须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才能特色鲜明,具有生命力。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逐步形成,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战略、服务外包和国内外市场拓展等各方面均对现代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高要求,从而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创新机会。因此根据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对接产业链来调整专业定位,可促进各校电子商务专业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提升创业创新机会,办出特色。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深化“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以政产校企合作的大联盟为平台确定与区域产业链对接的专业链。充分利用“十二五”期间南京将致力打造“人才创新名城”“电子商务示范名城”,白下区“电子商务示范区”等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光华科技产业园”为载体,依据政府扶持政策、产业(电子商务协会、中国网络营销协会等)标准规范与发展,整合学院新兴优势专业与人才资源以及合作企业项目技术优势等,策划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项目链(如图所示),以此带动校企良性互动,动态预测专业发展最前沿,为创业创新提供前导方向。

二、“双主体”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双主体”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指校企双方作为主体联合,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分析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新能力和变化的能力,将其任务化、项目化,构成新的“动态能力集”,调整补充到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形成动态的能力模块和动态的能力点,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该模式采用学—半工半学—工三个阶段实施,将“工学结合”实践内容由校内项目练习、校内综合实训、校内生产型实训到企业实战组织成专业项目链,环环相扣,节节深入。

在动态更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对应三阶段开发了创业创新素质能力点,将创业创新素质和意识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阶段,首先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的模式,由系部领导、专业教师团队、学生会及相关社团、创业优秀的学生代表、辅导员团队共同策划活动,将参观大学生创业园、实训实习基地、专业教育和本院创业创新案例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专业,感受创业创新创意氛围,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设的电子商务应用课程中对学生提出小组网上创业和个人创业的尝试,并将创业创新活动过程考核贯穿到毕业时作为加分的依据。半工半学阶段,通过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创业过程,认知专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拓展创新思维,感受职场氛围,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结合“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入解决创业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难点,提升学习动力。在工阶段,通过校内生产型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教学和参与相关的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三创”大赛,结合“网上创业”“呼叫中心客户管理”等课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在培养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创业项目深度的内涵。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就业(创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开发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训练

根据动态能力集模式实施要求,以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对应的岗位(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深入分解,进一步通过项目设计,将能力点转化成课程内容,并根据这些能力点在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分布情况,按工作流程重新进行组合,选用适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突出创业创新能力训练,将原专业教学的各知识点按工作过程重新进行整合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就业(创业)导向型”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标准进行课程重塑时,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师资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团队,依据企业工作流程,融合一线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组织,以企业项目训练为主体,同时围绕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工具、条件、环境、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等探索集成化的电子商务全程项目链资源建设,形成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建成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特色的课程共享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其中强调创业创新技能培训的校内课程主线为职业生涯规划—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实务(企业、行业证书嵌入课程)—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网上创业、呼叫中心客户管理—创业就业指导;校外主线为岗位认知实习—半工半学岗位实习—工阶段实习(创业实践)—毕业实习—SYB创业培训(毕业后)。

四、支持“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创业创新活动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保证“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能够以“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对应三阶段的学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配套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1.校内教学实训室。具备模拟电子商务交易环境,支持学和半工半学阶段的校内项目实训教学。实训室全部安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接入internet和校园网,可以随时登录德意、博导网络营销和微申电子商务模拟平台,用于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基本技术教学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半工半学阶段的综合项目实训和工阶段模拟企业环境顶岗项目。我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LivingMall现代商务中心”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共同进行实训项目设计,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课程,并编写工学结合立体化教材。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真实体验等教学方法,按照注重引导的原则来实施综合项目。

3.“大学科技产业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广场”和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工阶段的企业顶岗实习和职业证书培训及就业创业拓展的实战环境,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我院“光华科技产业园”为政产校企合作共建,董事会管理、股份制运营的“大学科技产业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发展与专业群建设对接,全面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创新型课程开发、“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共管”。在校企股份合作体制机制下,更加明确和真正发挥了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校企共同进行岗位项目设计、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合作开发创新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成果转化、产学研管理控制、学生实习实训保障等制度和机制。通过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了以引企入校的“大学生创业广场”“光华科技产业园”为集成闭环的前厂,LivingMall商务中心为后校,开展产学研的“前厂后校”模式。通过实际项目开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企业工作管理制度和学习评价制度约束,增加学习压力,增强学习动力;以企业工作经历证书、企业奖学金、创新奖励等方式激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灵感,树立就业的信心。

五、“双创”素质优秀的“双师”教学团队,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教学团队建设应当在团队成员“双师”素质提高和团队“双师”结构优化的同时也将教师“双创”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团队建设全过程。教学团队中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了专业通识课主要由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完成、专业核心技能课及教学项目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机制。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课程开发中积极为学生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创新,追求成功”的创业环境,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创业实践有机结合。

六、结语

面向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改革,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实战水平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经营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更坚定了我们继续深入进行专业建设改革的信念。

[参考文献]

[1]陈德人.创新创业型交叉学科专业的知识化探索与社会化实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及其规范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0(1).

[2]李畅,刘任熊.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2).

[3]潘旭华.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8).

[4]王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推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0(3).

[5]王慧.以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8).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6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转贴于

2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

3 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7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师范教育专家乔伊斯和韦尔对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并给教学模式下定义:它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此后,人们开始不断探索教学模式,但目前还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构成”;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基于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教育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依据教学条件和环境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一般包括六个要素:教育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师生组合、教学评价等。

由于影响教学模式的因素很多,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从多个维度构建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如普通教育中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论的教学模式、基于哲学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活动的性质和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角色地位的教学模式,等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办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教学模式更加复杂多样。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以训练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

具体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大发展,许多职业学校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较大。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形成了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北美cbe教学模式和国际劳动组织mes教学模式的引入,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或职业技能,学生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实践中加强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校办企业的建设,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以训练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入新世纪,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逐步学习和探索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当然,第三种教学模式要求条件相对较高,在我国还不具有完全普遍推广的意义。当前,我国应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条件下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学工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学工结合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基于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学工前后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前后衔接制是先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完理论课程的最后一段时间内集中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这种形式是多年来我国大中专学生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其宗旨是加快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职业角色。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加强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在实践中,尽管许多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多种实现形式,但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形成了典型的学前工后衔接的教学模式。

学工前后衔接教学模式还广泛应用于对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的实践岗培训、创业岗培训或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成教师等。如2006年以来,日本实行的“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企业或用人单位根据其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可以上报并获得厚生劳动大臣的批准认定。招收15~35岁的年轻人,主要是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毕业新生,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半年到两年的培训。培训包括在用人单位的实习和在职业教育专门机构(包括专修学校、公共职业能力开发设施、由政府认定的职业训练学校等)的脱产学习,培训时间一年不少于850课时,其中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时间必须至少占总课时的20%以上,但最多不超过80%。在培训期满时结合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制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与学员签订的合同规定及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也属于这种类型,其基本做法是:职业学校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和开展基础技能训练,在三年级学生自选专业方向后,开始进入有关“工业项目组”进行生产操作。所谓的“工业项目组”就是由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举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工业项目是学校向生产厂家承揽的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职业学校装备一个与实际工厂完全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教师和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训练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通过实施工业项目,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生产学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项目的科技含量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以不蚀本而微利为原则,这本身对学生也是一种经营生存的训练。

前后衔接式的优点是:把学生的就业与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企业用人的需要与学生就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学校在管理上也相对简单一些。其不足是:人为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割裂,在学习理论时由于不知道现实工作的需要,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不利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深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回学校进行补充学习。

(二)学工并行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并行制就是在同一学期(学年)内学生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进行实践教学,也称同步模式。最为典型的是现代学徒制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少年每周有3—4天的时间在企业里接受培训,学习技能操作,1—2天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我国传统的课程实习也属于这种类型,目前推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大部分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模式。

美国的合作制教育也具有这一性质。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一半时间在企业内边劳动边学习职业技能,具体形式有四种:1.学工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成两半,一半学习,一半到企业劳动或接受培训,按学期或季度轮换;2.半工半读制。同班学生每天部分时间上课,部分时间劳动;3.劳动实习制。参加工学计划的学生每学年最少一次到校外劳动实习一段时间;4.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被企业雇用,顶班上岗,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通过授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前三种形式是目前美国合作教育中采用最多的。

在我国,学工并行衔接的教学模式最有基础的、最为典型的是半工半读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的精神,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1958年1月同志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1958年3月薄一波同志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时,把半工半读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列入其中。此后,在刘少奇等同志的积极倡导下,我国积极探索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农村办起了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发展农耕小学;在城市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实行半工半读;技工学校落实国家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方针。为了实现经费自给自足,许多技工学校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学校既培养学生,也生产产品;学生既学习理论,也参加劳动,实现了工学一体。关于“半工半读”的具体实现形式,1957年刘少奇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提到半工半读是“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在实践中有“六二制”和“五五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为此,许多职业院校积极进行引厂入校、前校后厂,开展半工半读。

并行式的优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并行式的缺点是:一方面教学安排比较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边学习边工作,很难找到提供工作实习岗位的雇主,实习机会被限制在一定的交通范围内,要求产业与教育双方的通力合作,往往需要相关的法律作保障。

(三)学工交替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交替衔接制就是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即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最典型的是英国“三明治”模式,学生“一年学院全日制,一年农场、工厂实践,一年学院全日制”的“夹心面包”式的分段教学。工学交替在教学时间上的安排有以学年为单位进行交替,也有按月进行交替。在一年的实习期间,学生由企业负责安排,在工厂、企业、农牧场等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上工作和劳动,顶岗完成工作任务。在顶岗过程中学生能有效掌握生产技能,熟悉将要从事工作的各个环节。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再回到学校进行学习,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校效率和效能。这种教学模式由于第三学年针对具体岗位或企业需求进行学习,事实上相当于把职业院校的一般培训和用人单位的特殊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三明治”教学体系深受企业、农牧场的欢迎。

随着弹性学习制度的广泛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实施和终生教育的不断深入,学工交替衔接模式在现实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用途,学生根据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经常进行转化,实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目的。各国的社区学院为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实行灵活的学制,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在课程安排方面,提供有阶段性的、可连续的教育与培训课程,使学员可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决定所修课程,学员可以通过课程学分认证灵活地在证书、文凭或者只是提高个人品味等方面自由选择。

学工交替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既吸收了前后式和并行式的优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具体来说,吸收了前后式教学安排上的优越性和并行式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点,同时也克服了前后衔接制学生没有回校补充自己所需知识不足的短处和并行式教学安排比较复杂的弱点。缺点是:虽然与前后式相比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交替式如果按学年交替,仍不像并行式那样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在就业上可能不像前两种那样更有利。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职学校;教学管理

一、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既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到企业接受专业培训,因此学生要和企业签订一份合同,各自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企业还要指派师傅指导学生接受生产环节的上岗培训,学生培训合格以后必须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学生在培训期间能够享受到学徒工资。具体地说,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招生就等于招工,凡是具有学习职业技术愿望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职业技术。中职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按照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模式进行培养,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就自然成为企业的学徒工人。

2.招工就等于招生,企业新招收的工人,在进入企业之前,根据工人意愿,一律安排到中职学校进行学习和上岗前的培训,培训合格后中职学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3.上课就等于上岗,学校实行学分制度,进入中职学校的企业工人,学习时间不固定,啥时到就啥时学,修满学分就为合格。建立课堂教学、实训车间实习和企业上岗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半工半读。

4.毕业就等于就业,学生在企业做学徒期间,如果学生和企业彼此都满意,就可直接签订用工合同,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成为企业的工人。

二、中职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方法

(一)确立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为了突出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办学优势,坚持学校、企业互通、互学、互进步的原则,围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理念,根据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制定出符合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1.现代学徒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2)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实习与实验结合,让学生得到规范的训练。(3)设置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和应用,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学生通过实习培训,获得职业道德素养,具备合作、创新、守纪能力。

2.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计划:(1)培养目标:培养各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独当一面,并能吃苦耐劳具有创业精神和较强适应能力的技术工人。(2)培养要求:掌握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和各专业的有关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相关产品说明书及维修手册等一般专业外文资料;具备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自学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本专业机器维修及操作基本技能,并考取相关工种等级证。

(二)制定现代学徒制的日常管理制度

1.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革新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把学生平时的工作情况与师傅的评价纳入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中。在教师与师傅共同努力下,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来设置课程,设立以“公共课程+核心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增加或减少,每一个教学项目则完全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共同商讨下,制定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项目课程,并由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2.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全程跟踪,密切关注学生的实训生活,学校和企业设立各种奖学金,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企业参与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并委派技术师傅做兼职教师。学生实习期间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建立以能力为目标,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采取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为企业储备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作者:赵运来 单位:淇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9

[关键词]职业教育 合作教育 联合办学 灵活选择

中职发展不景气,根本问题就是学生就业能力差而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中职学校在办学中出现诸职资金、师资、实验、实习场地、设备不足等,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国外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径就是合作教育。

一、概念界定

所谓合作教育,是指在培训合格劳动者。这一目标下,开展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联系起来,使之在接受学校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到企事业部门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践。进一步讲,也就是通过实施合作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劳动者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

我国中职培养对象是:已具备初中毕业文化基础、寻求初等职业帮助的人为教育对象,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得其即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同时有初等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其目的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合格的劳动者。由此可见,我过中职培养目标与合作教育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二、已有的模式

当前,国际上存在的合作教育的模式有两种,这两种是以学校与企业中合作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来划分。

第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其特点是企业生产部门是实施合作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培养对象是企业或生产部门的青年学徒,企业内培训比重远远大于学校教学比重。典型代表有: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工读交替式培训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

第二种是以校为主,它的特点是教育部门是事实合作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培养对象是中等或高等职教的在校学生。典型代表是美国合作教育计划,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

各国运用哪种模式是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的不同,形成在处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上的不同。但在我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都比较低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这决定了我国在采用合作教育时不能照搬国外模式,不能片面的、单一的决定采取哪一种而不采取另外一种模式。我国可以根据中职对培养对象的要求不同,采取――联合办学,灵活选择的新模式。

三、我国的新模式

中职培养对象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以及需要培训的社会人员,因此以下从这两方面来分析。

1.中职生。将中职按培养目标不同可以划分为生产技术和管理服务两大类。(1)生产技术类。因为其培养目标是要能熟练掌握生产工艺原理或现代化技能的技术工人,所以要学生不但熟练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而且要求必须与现代化相结合。因此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技能培训,我们可以采用诸如:英国工读交替知识的“三明治课程“,即学校学习――企业实习――学校学习――企业实习、学校学习――企业实习――学校学习等形式;也可采用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中的”半工半读“式,就是学生每天部分时间上课,其余时间到企业参加劳动;还可以借鉴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体制,学生每周在一切业学习一天,学习职业技术课、参加生产实习,其余时间则在学校进行理论学校,到毕业前集中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的等方式。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实习设备和训练场地的不足,同时巩固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理论的欠缺。学生在将来毕业时就能更有效地掌握本职业的工艺原理和全部操作技能,更能尽早的熟悉工作环境,为使他们由潜在劳动者向显示劳动者转化创造了条件,做好准备。同时企业可以从中选拔优秀学生成为自己的员工,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使企业很快找到想要的工作人员,做到真正的双向选择。(2)管理、服务类。对这类学生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但目前由于职校不可能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都有相应的专业课教师,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日本的产业合作中的“定时制”,就是将学校与企业的培训机构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期于专业课程和实习由企业培训机构来完成。

2.社会人员。对社会人员按其培养目标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初中毕业后就业。他们既要学习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程,又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日本“产学合作”中“委托制”的方式很适合这类人群,即由企业将新录用的初中毕业生脱产到职校学习普通科目、专业科目和进行基础实习。由于是集体入学,组成特别班级,集体授课,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时间短见效快。(2)高中毕业就业人员,已具备高中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水平,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欠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德国“双元制”是受训者已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每周利用一到二天时间到职校学习理论知识,其余时间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3)在职人员,其学习的目的一部分是为了获得专业提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部分是获得相当于高中高中阶段的文化知识。我国可采取日本“产学合作”式中的“巡回指导”法和“集体参加函授学习”法来实现。具体做法为:第一种方法是巡回指导法。在职人员,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职员,每周用部分时间(例如周末、几个晚上)到职校上课,同时职校教师也可以到生产现场作巡回指导,进行以生产经验为基础的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第二种方法是集体参加函授学习。对于较到性企业较适用,因为到企业一次培训人员较多时,由企业组织初中毕业的在业人员学习高中函授课程。可利用学校的教室在职校集中由职校教室上课,也可以由职校派教师到企业就职工自学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4)失业人员,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德国的“职业补习学校”,通过设置专业,实行全日制教学来解决。但由于我过中职教育体系较完备,且受训者也不能从事较长的全日制学习,所以根据失职人员的具体情况,开始短期如3个月、中期如半年、长期为1年的培训班,使他们能尽快就业。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社会人员的培训,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既可以保证自己先有的工作岗位,又可以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学习,弥补自身不足,达到提升自己文化素质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目的,一举两得。

通过以上这些形式,激活职校的功能,使职校成为受训者更好就业的一个通道,既提高了职校的社会效益,又提高社会地位,最终改变人们对职教的偏见,形成“我要上职校学习”的自主学习的新观念。

总之,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解决目前中职理论与实际之间不能紧密联系的问题,改变现状,最终提高学习者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使他们能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10

关键词:建筑工人;安全培训;重要性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近年来建筑业持续迅猛的发展,机械化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而机械化的程度越高,就要求我们的操作工人技术素质水平越高。建筑工人的技术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控制和减少伤亡事故,确保安全施工的关键之一是“强化对建筑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但是目前建筑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存在一定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我谈谈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几点看法:

一、建筑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现状

现实工作中, 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发展不平衡。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发展,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受利益驱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意识淡薄,放松了安全管理,特别是在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在经济上和时间上不舍的投入,导致安全技术水平低下。一些建筑业企业领导和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仅限于在开会时讲“要注意安全”,而怎样注意安全就讲不出所以然,一些安全员不明白自己在施工现场的地位和作用,对安全知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连常用安全技术规范标准都不了解,特别是新进场的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不懂本工种操作规程,不掌握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二、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要具体化

1、建筑企业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1)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生产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为安全生产奠定思想基础,通常从加强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劳动纪律两个方面进行。通过安全生产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提高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政策水平,使他们严肃认真地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劳动纪律教育主要使广大职工懂得严格执行劳动纪律对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2)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施工工艺、机械设备、高处作业、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临时用电工程、文明施工、消防器材应用等安全基本知识。(3)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就是结合本工种专业特点,实现安全操作、安全防护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术知识的教育。使每个职工都要熟悉本工种、本岗位专业安全技术知识,包括安全技术、劳动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等。

2、安全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可行的措施,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和项目经理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及重大伤亡事故教训分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重点还要反复学习,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掌握应用检查、评定、分析和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法。作业人员培训主要内容,除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外,重点要学习安全知识常识和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及重大伤亡事故案例分析。安全教育中要杜绝蜻蜓点水,随意找几本书,念几个文件和规定,走过场的现象发生,切实提高安全工作水平。

三、安全教育培训形式要多样化

安全教育培训可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开展活动,比如说可以制作形式多样的培训资料,图文并茂,提高员工的培训兴趣;也可以建立安全教育室,举办多层次的安全培训班,举办安全知识演讲、报告会、进行图片和典型事故照片展览,放映电视教育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购置或编印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的参考书、刊物、宣传画、标语等。总之,安全教育要避免枯燥无味和流于形式,可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同时应注意思想性、严肃性和及时性。培训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每次培训结束必须进行考试,以检验培训效果。

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根本途径,安全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很多,关键是要注重教育培训的效果,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随着安全责任越来越重大,安全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全面、具体,要正确对待各种安全教育培训,讲求实效,真正以人为本,让员工受益,真正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从而为实现零事故奠定基础。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1、加强对管理层人员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素质。企业必须定期、定时、分批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管理安全生产的素质,做到对安全生产能管、会管、管得好。

2、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企业对参加施工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技术教育,使其熟知和遵守本工种和各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安全技术考核,合格者方准上岗操作。对于从事电气、起重、建筑登高架设作业、焊接、汽车驾驶、爆破等特殊工种的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后,方准持证上岗。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7-13

“产教结合”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的实质在于通过产学、产教的结合,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互补的高级技术人才。这种培养方式将大大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我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教育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兴办时间较短,但经近三十年的努力,已粗具规模。特别是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职业院校也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机,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作方面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1.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建立由各专业带头人与行业企业相关领导、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审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落实实践环节等。

(2)与中专、技校、中职联系,共同制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3)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的真实生产现场,开展实践训练,并选聘行业、企业相关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让他们把在生产一线掌握的新技术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去。

(4)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行2.5+0.5的教学模式,最后一学期深入实训基地,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担任他们的实训指导教师。

(5)积极申办技师学院,为社会人才以及校内学生的职业技术资格考核创造条件。

(6)“冠名班”合作办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在办学中投入资金和整合资源优势的积极性。

2.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校企合作正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总体来说,这项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平,更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更新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完善保障机制。这点上,各地政府与高校也达成了共识。然而,高职院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处于表层,与深层次的合作仍然相距较远,也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国家在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方面虽然制定了指导方针及合作原则,但并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政府在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还不够有力,学校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还有待加强等,这些因素都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停留在表面。

(2)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行业和企业都在经受着市场的考验。学校要想寻求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可靠的、能全面满足教学的企业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如何保持教学与企业取得长足的进展和联系,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3)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学校追求的是人才的培养。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必须考虑“多赢”性,即从国家赢、企业赢、学校赢、学生赢等多方面去思考,开展好合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合作都难以修成正果。

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联合办学是指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企业行业专家可以到校进行兼课,学校教师也可定期到企业进行顶岗进修,使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也能够通过与企业人员零距离接触,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既提高了教师及学校的知名度,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各得其所,实现多方共赢,培养出更适合企业的人才。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即可上岗,大大缩短了成长周期。

联合办学过程中,企业还可以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所以,联合办学的优势是比较突出的。当然,学校和企业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的,为避免学生因不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而半途退出,教师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案例: 2014年6月4日上午,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这次合作定能实现校企双赢。双方将在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培养、课题研究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合作。江苏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还将在学院建设力学、材料实验室,为企业技术服务和学生实验实训提供有力支持。

2.“订单培养”两种模式

(1)“企业与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合该企业需要的员工。

(2)“冠名班”模式。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选出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并冠以企业名称。当然,冠名班的管理也同样遵循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原则,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就业。这种培养方式针对性强,学生兴趣高,学生角色转换自然,职业岗位能力强,非常受企业欢迎。

当然,订单培养模式虽提前完成了“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变。但是企业与学校的共同管理必须实现无缝对接,如果出现漏洞,学生管理将会遇到问题。

案例:2015年1月16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德克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本次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企业将在招生规模、教学投入、师资配置等各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办学实力。新班将冠名为“德克特信息技术班”。

2015年2月,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与华可教育集团成立华可商学院,首次在大学课堂引入速录课程,开设初等教育速录专业,培养高端速录人才。通过合作达到壮大学院办学规模,激发办学活力,带给校企双方同步发展的双赢局面。新班将冠名为“华可商学院速录班”。

3.“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模式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是国家大力推广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总的教学课时不变的条件下,合理安排时间,到企业参加实训,实现“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学生通过顶岗实训,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制度,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

实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了教育与一线生产相结合的基本理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所以就特别强调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要使学生敢动手、爱动手、能动手,毕业后能尽快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

实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对学校、学生及企业也是一举三赢。学生在学校经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有利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还可以解决职业教育学费问题,减轻学生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还可以减少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的环节。

案例:根据相关规定,一般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三年中,到企业实训和毕业实习不得少于半年。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实习工作的开展,并确保校企双方利益共享,责任同担,密切合作,建立起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机制。学院先后与西南建工集团、广安爱众股份有限公司、东创建国汽车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保障学生的实习。协议必须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且明确规定:合作企业定期接收相关专业学生实训和毕业实习,校方将进入企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的学生当年的学费按比例划拨给企业,由企业支配用于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三、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选好企业

学校在寻找合作对象时,首先要了解该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状态。切不可盲目,急于求成。需要找到与企业的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企业需求作为学校的追求。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了,学校在企业站住脚了,学校才会有生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好学生就业时能够更好地体现其价值,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提升,学习兴趣会更高。

2.搭建好平台

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校企合作计划,使校企联系进一步加强,促使双方进一步合作。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当前很多的校企合作,学校兴趣高,企业则不尽然。“剃头挑子一头热”是难以维系校企合作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政府出面,制订相关措施,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4.落实职业资格制度

需要全面落实职业资格制度,不然,职业教育本身也难逃厄运。学校需重视教师与学生职业资格的获取情况,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职业学校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的阻力还相当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还停留在表层。职业教育要想真正实现“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合作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加快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半导体行业技术知识培训范文12

关键词:电工教学;一体化教学法;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78-02

一体化教学法是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贯穿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对象特点,舍去众多的理论探讨,留下有用的、通俗易懂的、概念性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巧。学生技能训练,为了迅速地达到培养目标,提高训练质量,缩短训练时间,可以采用一体化教学法,关键是如何进行组织、实施、应用。

一、认识一体化教学法的优越性,走出技能训练的新路子

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优越性充分体现在下面几点:

1.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电工基础》课程中,涉及到电桥的知识。教学中,首先,将电桥拿到教室里,其次介绍电桥的内部组成和工作原理,然后示范操作,再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这样,45分钟内,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知识。

2.缩短理论与实际时间间隔,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优越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课与实习课间隔时间长,通常是前半学期学习理论,后半学期实习。等到实习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大部分同学把理论知识丢得一干二净,即使老师提醒,作用也不大,教师必须重复理论知识。这样形成了重复教学、浪费时间、功效不大的弊病。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模式,将部分理论课和实习课融为一体。比如:《电子技术基础》课,二极管、三极管的极性判断和质量检验,可以将实物拿到教室里,边讲授判断、测量方法,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就一定会事半功倍,更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优越性。

3.突出专业应用性。很多理论课教师缺乏实际操作技能,没有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知识,往往脱离实际讲授纯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抽象的科学理论中游荡。于是,学生越听越糊涂,提不起兴趣,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可能出现的故障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进一步突出专业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知识,为学生将来走进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中,涉及到数字式万用表的正确使用。授课中,过多强调结构、工作原理,会影响学生对数字式万用表的认识,甚至适得其反,认为正确使用万用表并不重要。

4.寓教于乐,劳逸结合,提高效能。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思想意识还未完全稳定成熟,专业知识技能贫乏,对专业知识的自发吸收能力较差,很多知识、技能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在政治上、文化上和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掌握一些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达到影响和支配他们的思想、行为的目的。可见,灌输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灌输绝不是生搬硬灌,正确的灌输是讲究科学性、艺术性、注重内容、讲究方式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克服了我说你听、我灌你通的“填鸭式”、“注入式”的不利因素,不照本宣科,不局限于书本,充分利用实物,用一种通俗的“语言”讲授课本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发地接受新知识、新概念,诱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另外,“一体化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与实际联系较深,并且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可以克服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时间较短的弊病,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劳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效能。例如:《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教学“一体化教学”中,首先讲解内容,让学生掌握控制线路的组成原则、控制特点、控制功能和操作步骤,然后实际操作。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有的采取启发式,有的采取指导式,有的延长实习时间,有的个别辅导,让他们在极短时间内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调整训练计划,为“一体化教学”提供必要条件

教育的改革,实质上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手段的改革,而所有的改革,最终落实在教学大纲、计划的确定上。科学的、规范的、完整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有序地、正常地开展。遵循贯彻理论与实际操作相联系的教学原则,结合专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调整训练计划,内容要由浅至深、循序渐进,保证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兼顾实际操作技能的可操作性,突出一体化教学法的优越性,同时将德育和体育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最少的投入、在极短的时间内为社会培育出急需的人才。

三、利用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融理论和实际操作为一体,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一定的教研教改能力、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人际关系,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其中,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影响最大,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与教师的业务水平关系最大,教师的业务水平越高,学生能获得的知识就更多。双师型教师不仅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更有精深的业务水平,他们融理论和实际操作为一体,既熟悉理论知识,也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在进行电力控制控制线路安装调试时,经常会碰到一些教材上没有介绍过的故障,就需要教师应用丰富的实际经验来解决问题。如:时间继电器控制的双速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会出现线路安装无误、元器件选择合理、元器件完好、操作程序正确,但试车不成功的现象。原因何在?实际上是空气阻尼式时间继电器长时间使用,微动开关的弹簧复位能力降低或者触点在安装过程中受力过大造成误动作(未接通电源时,时间继电器触点检查完好,只有通电试车中才会出现)。显然,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实际经验,无法排除故障,将会造成学生对控制原理的怀疑,对科学的误解。

四、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训练质量

一体化教学融理论、实习、实验为一体,必须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例如:《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中转换开关、、接触器的拆装,时间继电器的调整以及控制线路的安装,没有人手一套的设备、装置,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无法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事实上,仪器仪表的精度,设备的先进性、多样性也会为一体化教学锦上添花,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注意科学的严谨性和方法的多变性。例如:《电子技术》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实验中毫伏表、电压表采用普通指针式仪表,内阻较小,好的毫伏表内阻也只是1~2千欧,对三极管输入电阻而言,相差不大,将影响测量结果。但采用数字式万用表的毫伏档、伏特档测量时,由于数字式万用表输入电阻趋于无穷大,在毫伏表上几乎没有电流流过,不会影响测量精度。

可见,一体化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的优越性,是一条职业技术教学的新路子,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一门技术,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可行之路。电工教学中,引入“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缩短培训时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