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时间:2023-09-25 18:02:03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宜居

北梁地区是包头市面积最大的城市棚户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典型的城市棚户区之一,人居条件差,90%以上的房屋为建国前后建成,房屋老旧、面积小,市政基础设施匮乏,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恶劣。群众想改造、盼改造的愿望十分强烈。

2011年3月和2013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先后两次视察该棚户区,并主持召开棚户区改造现场会。

按照总理的指示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包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四年规划,三年力争完成”的工作计划,加快推动整体搬迁改造进程,切实做到和谐搬迁、人民群众满意搬迁,尽快实现北梁棚户区居民“忧居”变“宜居”的总体目标。在认真总结之前改造经验和学习外地改造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北梁速度”,积累了丰富的棚改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造措施,形成了包头特有的“北梁棚改模式”。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位。项目地处包头市东河区工业路以东地区东部,周围主要道路有东脑包路、利郎路、工业区东路,交通便利并且与城市其他地区联系方便。

1.2 用地及周边现状。项目用地范围东至工业区东路、南至规划路、西至利郎路、北至东脑包路。规划用地分为三个地块,分别为北部为二地块,用地为45338平方米;中部为三地块,用地为45733平方米;南部为四地块,用地为45660平方米。规划用地处于北梁棚户区,现状用地内部有居民住宅、油库用地及部分工业设施,地势较为平坦,适于建设。

2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包头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

东河规划分局供地形图等资料及甲方设计要求。

3 规划原则

3.1 适居性原则。按照居住生活p社会活动规律和生理p心理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居民居住生活p休闲娱乐等活动的不同需求,创造人性化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

3.2 生态优化原则。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原有资源,倡导人与自然的真正融合,促进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地利用土地p资金p能源和材料,用低消耗换取最大的环境p社会和经济收益,实现社区的综合效益。

3.4 社区塑造原则。要在社区文化p社区教育p社区交往p社区治安等社区服务与保障方面强化社区功能,形成社区特色。

3.5 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充分考虑居住的模式,统一布局,合理分区,在保证组织结构p布局结构p空间结构整体统一和相互协调的前提下,营造丰富多样的城市空间,强化空间的感染力和可视性。

3.6 弹性可操作性原则。规划设计充分理解现状条件和局限,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弹性,避免不合理的僵化,切实有效地指导开发。同时,兼顾短期和长期效益,合理安排规划实施近期和远期的衔接,有效控制以达到规划既定目标。

4 总体功能布局

根据现状用地条件和甲方的设计要求及上位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城市道路划分,将用地划分为北(二)、中(三)、南(四)三个地块。地块二布置高层住宅,以14至18层为主。沿东脑包路、利郎路、工业区东路、规划路布置沿街网点;地块三布置高层住宅,以16至18层为主。沿东脑包路、利郎路、工业区东路、盛达路布置沿街网点。地块四布置高层和小高层住宅,以11和18层为主,沿利郎路、盛达路、工业区东路、规划路布置沿街网点。

5 住宅建筑布局规划

住宅群体组合首先从功能上要满足日照、通风、安静、舒适、方便、安全和交往方面的要求,其次要符合经济和美观的需要。整个园区住宅布局注重空间围合,按照人的心里和生理要求,营造有归属感的空间。各地块高层住宅沿主要道路布置,有序排列,自然围合出内部较为安静的居住空间,通过不同的户型和楼型组合,满足不同居民的居住需求。各层数住宅分类穿插布置,不仅使空间感觉富于变换、跳跃、避免呆板,而且灵活界定出园区内外的不同空间,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增强。

6 公共建筑布局规划

方便居民生活,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必不可少。规划地块周边干路围合,是人流和车流的主要来向,沿城市道路布置商业服务网点既便于经营也符合住户的使用习惯。在地块二东南角布置幼儿园一处;地块三东部沿工业区东路一侧布置社区管理用房一处,便于园区管理;地块四东南角布置社区管理用房一处。公共厕所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设置三处。地块三设置垃圾转运站一处。

7 道路系统规划

地块二、三分别设两个出入口,分别位于南北两个方向;地块四设一个出入口,位于北侧盛达路上。园区路采用环型路布置方式,走向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对住区空间景观、空间层次和形象特征的建构与塑造,力求道路空间的多样化。园区主路宽6米;宅前路宽4米,并设计成尽端路加回车场,方便车辆通行。道路规划结合宅间绿地设计,在路边设置景观小品、树木绿化、活动广场等,增强沿路的景观性和局部开放的广场效果。在沿路的宽敞位置布置路面停车位,在园区内部高层住宅的地下修建地下停车库,并在地面布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地面停车位宜做成绿地空心砖形式,为园区增加绿意。

8 绿化景观规划

将宅间绿地加以景观设计,和城市道路绿带的渗透景观共同构成园区的绿化景观网络。营造园区良好的景观环境。利用商业网点屋顶绿化和宅间绿地相结合,打造立体绿化网络。建筑布局朝向顺应开放空间的安排,以提供居住者足够的视觉品质和开放性的景观廊道。贯穿三个地块的景观轴线与二、三地块间的景观步行街,交于中心景观交点。所有景观建材及细部处理以自然、生态为主,利用铸铁、天然砖石等自然素材与环境结合,如天然石板步道,陶砖铺面等。

9 竖向规划

9.1 设计原则。满足各项用地的使用要求(修建、活动、交通、休息等);保证排水顺畅;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考虑建筑群体空间景观设计的要求;便利施工,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9.2 设计内容。本设计为各组团内的竖向设计,根据地势条件确定坡度和坡向,由于各组团内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与建筑依地势布置。各个走向的道路坡度大都在3%以内,局部在5%。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2

1 居住社区

“居住社区”作为“社区”的一种类型,是一个微型的市民社会,具有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机构,其成员在整个国家、社会中有自己的角色,又在其所居住的居住社区中承担另一种责任。另外,居住社区的个性也来源于它自身创造或继承的一整套地域性文化,即居住社区具有能独立于其它地域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因此,本文将“居住社区”的概念定义为:一定规模人群集聚而居的地域共同体。包括围绕居住活动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为居住活动提供各种服务设施和为了确保这些活动正常运行的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自主性机构。

2 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

2.1 多元化发展背景

当今的国际社会已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初露端倪;文化上提倡多元共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多元化发展过程。政治、经济上的体制改革直接引起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面转型。由于各方面利益整合的结构趋向,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文化也形成了多流派、多观点的多元格局。

2.2 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

在城市住房制度转轨时期,一般大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①城市中心的住房向高层化发展,趋于综合型,周边居住社区强化,档次提高。②城市边缘居住社区的成片开发,安居工程的启动。③城市边缘高收入别墅区的出现。④近郊工业区周围的中低收入居住区。⑤城郊结合部的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的出现。⑥人口分布逐步向外疏解。针对上海城市的现实状况,按居住社区建构过程的差异及由此引起的居住社区差异,居住社区可分为六种类型:旧城改造区、旧宅保留区、近建居住社区、市政运迁居住社区、新辟高档居住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

综观我国大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和类型的分布变化与重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在市场体制下,住宅连同其所在地域作为商品所引起的一种必然的再分配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社区多样化的空间表征,这是研究如何建构、优化和完善居住社区所必须关注的现象。

3 居住区规划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社区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无论从建构过程,建构内容以至社区的发展需求都不尽相同。然而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居住区规划依然延续着上世纪50-60年代的规划模式。本文主要应对近年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进行反思,从规划的基本理念与模式上作出根本的检讨。

3.1 对居住社区经济目标的片面理解

基于50年代从前苏联的以“功能第一”为本的我国居住区规划体系与80-90年代房地产发展商对经济利润的追求一拍即合,产生了以追求最大开发利润为目标的居住区开发运作模式,部分规划工作者从计划经济时期由上而下的城市建设指挥省蜕变为房产开发商的附庸,使居住社区在建成之初便隐藏了诸多产生社会问题的诱因,诸如生活起居不便、交通拥挤、小孩入托上学问题、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社会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另外,在居住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街道工商业、劳动服务业、居委会经济、社区服务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这一方面虽然丰富和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增加了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其小规模、低水平的经济基础,不可避免地存在结构不合理、基础条件差、设备陈旧、资金短缺等缺陷,限制了其进行大规模社会合作,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居住社区生活环境质量。

3.2 规划缺乏对居住社区文化的尊重

我国古代的文化观念对古代城市形态有着明显的影响,如天圆地方说、天人感应思想、风水说和伦理观念等。而住宅作为数量最大的建筑,更深深地烙记着这些文化观对它的影响。然而在近期的居住区规划与建设中,尤其是在旧城改造中,大规模的居住区规划缺乏对居住社区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对创造居住社区新型、有个性的文化缺乏信心。其实,对传统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扎根于传统的土壤才能开出创新的奇葩。在逐步摆脱了改革初期住房短缺问题的当今社会,居住社区已不能再满足于保障生活需求的低层次发展,应该追求居住社区历史性格的自我确认,在审视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居住社区空间。

3.3 对居住社区社会结构特征的忽视

居住社区建构的内涵并不仅是居住形态、空间、建筑质量、住房设备、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等显性环境的架构,还包括了隐性环境的延续与创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①表层层面,指直接反映“物-人”关系的空间结构意象(image)、场所识别性、环境纹理等;②深层层面,指反映“物、人-人”的社会精神内涵,包括如社会网络、认同感和定居意识、感知密度、环境意义以及多样选择性等。长期以来缺乏对深层隐性环境的关注和研究,总是延续“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分级结构模式的居住区规划,不仅无益于居住社区社会网络的形成,也阻碍了物质设施更好地发挥作用和促进居住社区的发展。

3.4 单一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模式与多样化居住社区的矛盾

居住区规划设计长期维持着单一的模式:相同的结构模式;面面俱到的用地构成;统一的用地指标;依据标准的技术经济指标布置的居住建筑容量;按照居住人口数量分级配备的设施与服务等等。这种无视个体需求差异的均质规划模式,可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行政手段指导居住社区快速建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城市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居住社区类型多样化,需求与发展目标多样化,住宅建设成为一种商品与服务进入市场,显然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是需要迫切改正的。譬如,一处旧城改造的居住区与另一处新区开发的居住区从传统居住区规划的视角找不出任何区别,然而在相同的物质载体上,却要承载着可能截然不同的居住生活和迥异的文化认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单一模式的反思。  4 居住社区的多元化规划应对

居住社区的良性发展既关系到我国亿万人生活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而居住区规划又是我国现行制度对城市居住建设的有效控制手段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实践中努力把居住区规划与社区发展整合起来,寻求一种更有利于居住社区发展的规划机制。

4.1 宏观层面的规划理念转换

4.1.1 规划发展观的整合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不放弃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不片面强调社会发展,而是将这些发展目标整合在居住社区“内在的”、“平衡的”、“公正的”和“自主的”发展基础上,保证居住社区发展的协调与持续。

4.1.2 可持续战略观的再认识

(1)居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与资源环境提供的有限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互动过程。

(2)居住社区可持续发展包括:①可持续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充分发展的经济能为居住社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发展提供永续的支持;③可持续社会发展,培育和引导建立为所有人们提供认识社会、交流文化以及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机会;④公平的社区管理体系,确保所有的居民在社区服务以及对政策的发言权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3)居住社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居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居住社区予以相应的关注与努力,以不同的发展战略应对不同的居住社区。

4.1.3 规划政策制定的多元整合

在居住社区规划政策的制定方面,首先要注意的是在政策适用范围上的平衡,针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宏观总体政策应与针对局部管理的微观局域政策协调与配套。其次是在微观层面的政策制定上应充分考虑多元化的可能,促进居住社区个性化的发展。再者要与其它相关政策相协调,诸如房改政策、住宅发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相关政策与居住社区规划政策加以整合,以便更有力地促进居住社区发展目标的达成。

4.1.4 规划体制、程序的多样化应对

城市规划的运行过程基本可划分为规划编制、制定法规和规划实施三个部分。以往强调的是规划的编制和审批,而对规划实施的过程和组织则少有限定,甚至未涉及。

居住社区的类型多样化和动态发展,要求居住社区规划不能只是局限于前期建设,而应涵盖整个居住社区物质形态形成之前的研究分析,以及对结果作出的合理设计,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及时调整,建成后的跟踪调查与再一轮的信息反馈和后续完善的整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有广泛的居住社区参与机制的运作。居住社区参与是社区居民作为社会管理的客体,更作为社区管理的主体,参与居住社区发展的制度,是确保规划对多样化居住社区有效应对的有力武器。

4.1.5 规划方法的整合

强调居住社区规划方法的整合,就是强调将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与工作方法和现有规划方法的有机融合。这种整合首先要重视行政手段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借行政命令的力量,更有效地推行有专业指导的社区发展;其次是政府行为与民间活动相结合,在房地产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在政府制度化运作方式之外,大力推动居住社区的内部与外部各种民间组织的功能,发挥其在促进居住社区的自我发育、自我发展上的作用。

4.2 微观层面的规划技术应对

4.2.1 规划设计多元目标的整合

从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可发现,强调“物质性传统”规划容易把规划工作引入以工程技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怪圈。

规划设计不能再是一个简单的以解决物质空间问题为惟一目标的经济操作,还应包括对社会目标的考量,文化目标的建构,甚至是对政治目标的体现。尽管规划设计分项目标是多元的,但其最终目标还是“以人为本”,这便是“一体多元”的整合观。

4.2.2 规划法规条令的多样化支持

居住区规划一贯沿用的“人口定量指标”和“居住区分级制度”已逐步显现其落后于时代的缺陷,限制着居住社区的发展,不仅直接导致了单调的城市居住形态,无法满足不同居住社区的特殊需求,也破坏了居住社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网络的建构。因此,规划法规条令应给予居住社区规划多样化设计以更灵活的政策支持,以求设计能真正反映居住主体的需求。

4.2.3 对多类型居住需求的多样化设计

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现代生活也产生了多样化的居住需求:①居住质量衡量标准的变化。②社会构成的多样化发展,如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社会信息化等对住宅功能提出进一步要求。③对住宅设施的智能化、程序化调控功能要求加强。④居民更多地要求生活个性化,表现自我。⑤对社会化服务需求提高,居住文化、居住教育和居住保健等发展有了更丰富的内涵。⑥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居民回归自然的心态需求趋多。

基于居住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的贯彻规划思想,体现“人本”目标内涵。

第一,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规划布局的研究。居住社区布局研究包括在城市宏观区域的总体分布研究与微观区域上的功能布局研究。在总体分布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第二,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建筑设计的

第三,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设施、服务需求的满足。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居住区;现状及特点;规划原则;新理念

引言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合作共同完成。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人文背景,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要求综合设计,总之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面向未来、面向群众,要把环境、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有机统一在一起,使居住区的环境达到更舒适优美。

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现状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最早的集体住房到单位的分配住房,然后再到住房的商业买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每个设计环节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设计节点都不能作为设计过程独立进行。但目前的规划设计步骤环节中还存这样的问题,比如规划、建筑和景观的三段式设计,分阶段的完成让整个设计从知识体系结构上就不具备完整性,最终产生的存在很多设计上的缺陷。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以规划、建筑与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特点存在着一些问题,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规划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及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设计方法,使设计本身缺乏完整性,由于设计过程中各规划与设计专业存在着差异性和片面性,导致规划设计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使设计师不能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居住区环境。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1、整体性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多元化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3、高品位

设置生态性,分散可达性。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要求设计者应当关心绿地率而非绿化率。绿地率是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的百分比,其中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而绿化率是指空地,也包括平屋面的绿化百分比。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的新理念

1、因地制宜地布局

对每个居住区而言,它独一无二的区位和地形地貌,结合上周边的现状就是其创造个性的基础。因此在规划时应善于把握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作的依据,必然能反映出小区的特色。特别是我国各地区的地形和环境差异比较明显,更容易在设计中体现地方特色。如基地上的树林,要将其保护并与规划的空间有机组织,最能充分反映空间环境的特点。如位于高差较大的山地,如果依顺山地高线布置道路和建筑,就容易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

2、住宅建设类别和规划指针

针对不同的人群,其要求的住宅类别是不相同的,加上规划指针的控制要求,将直接决定居住小区类别、规划容量、配套水平,建筑高度及景观要求。比如一类居住用地确定的建筑密度较低。从丰富城市景观考虑在主要城市道路的两侧对沿街建筑总长度的控制,在道路交口规划低密度高层建筑等。这些都对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居住区也有很大的作用。

3、从物质规划走向社区规划

对于小区环境而言,社区主体间的交往是社区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根据主体间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由个体的人结合成社会的必由之路,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居住空间社会结构与环境相一致;第二,提供各级私密性的环境(如私密的、半私密的、半公共的及公共的空间),并且各级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第三,造成适当的各级领域感,从而形成居民的认同感,并提供防犯罪的空间。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交往的机会。因此,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不应再“就空间论空间”地想当然,因为单纯物质环境的数量增加或美化不可能解决居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问题;而应从人性化角度出发,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公共空间环境的塑造,培养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及社区意识,实现社区的整合与发展。

4、从关注住宅单体功能设计到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系统

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各类城市公共空间由于被统治阶级视为对集权统治的一种威胁,其建设而被限制,甚至取缔。在当代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社区公共空间或者被视为奢华、气派的大型主题广场,或者被认为是设施先进、管理严格的社区会所、康乐中心等,这些所谓的“社区公共空间”或者因超人的尺度和缺乏人性化的功能设计拒人以千里之外,或者因其高额的收费和严格的管理手段使之成为只对少数“精英人士”开放的场所,而非大众性、共享性的场所,它不仅没有促进社区内不同居民间的交往与社区整合,反而加剧了社会隔阂。

四、目前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居民精神需求的关注

居住区规划是为满足居民在居住、休憩、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动的居住生活方面的需求,进行的科学、合理以及恰当的用地和空间安排。除了需要考虑物质空间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居住者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对居住区的绿地率和绿化率应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但很多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

2、缺乏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长远眼光

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房地产业的不断繁荣,建设用地的数量限制与城市扩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一线甚至二线城市的土地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因此,也就出现了开发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加之部分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的迫切心理,从而导致居住区规划缺乏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长远规划。

3、忽视居住区的节能设计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筑能耗的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我国在一个时期内忽视了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导致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能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储量少、能耗效率低,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水平的落后直接加剧了能源危机。

4、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

居住区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设施的集合体,是拥有多种功能的完善的居住系统。但目前,部分居住区过于注重对概念的炒作和宣传,忽视了对实用功能的配套和建设,因此,在规划建设时还必须留有持续发展、补充完善的余地和空间。

五、居住区建筑设计中注重的方面

1、居住区室内的设计

对于居住区建筑室内的设计要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入到室内设计之中,灵活地进行平面布局。

第一,对室内的陈设和布局进行综合的考虑。居住区室内的设计本身就是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以及深化,而对于室内的陈设和布局则展现出的是一种室内文化和艺术,与住宅效果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住宅的客厅进行布局时,为了营造一种温馨的环境,可以在灯具、地面、家具以及阳台上陈设一些高标准的物品,体现出个人的特色,例如现代,富有等等。对室内各个空间的布局和陈设都要进行全面的考虑,灵活布置。

第二,厨房的设计,在能够满足良好的排烟、通风以及合适的操作空间等要求的前提下,把握“整体厨房”的感觉。紧随时代的发展,事先对功能以及形式不断更新和优化的厨房设施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为新一代厨房设施的布置留有一定的余地,使它们在家庭厨房中能够亮相。

第三,卫生间的设计,也要拥有一种超前的意识,统筹兼顾。卫生间是室内设计空间中功能最多的区域,例如,洗漱、沐浴、洗衣、便溺等等。由于种类繁多,设施布置将非常紧凑,同时卫生洁具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日趋向自动化方向发展,所以为了方便今后的检修和换代,相关管线在进行布置的时候一定要合理,不得混乱。

第四,阳台是住户吸收光照和新鲜空气,进行衣物的晾晒、锻炼、纳凉的场所。阳台的设计一般要经济实惠、美观而且比较宽敞。阳台的面积一般在3到4平方之间为最佳,不仅可以养花草,而且可以锻炼身体,甚至还可以堆放一些杂物。如果是封闭式的阳台,在阳台的沿口处可以安装塑钢或是铝合金门窗,将其装饰为一个功能独一的场所,例如专门养花种草,书房等等。

2、居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

第一,在对居住区的道路进行设计时,要从居民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全面的考虑,安全的分隔居住区车流以及人流,做到二者互不影响。尤其是对居住区入口的设置,要在达到消防、抗灾以及救护等要求的前提下,使内外联系比较便利。

第二,居住区绿化带的设计也是必须有的,抓住“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可以设计传统的草坪式的绿化带,还可以设计一些树木绿化带。树木比草坪更有利于吸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产生人体需要的氧气,同时还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使居住区热岛效应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最终使整个居住区生物实现多样化。除了这些实体的绿化带之外,还可以在居住区的屋顶、墙面等上面设计一些立体化的绿化。

第三,居住区还应设计居民公共活动时所需的配套设施。在满足居民活动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该设施是否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采取底层架空的方式,将居住区每单元的楼梯间或者是入口等面积扩大,如果居住区为高层,可以扩大外廊的局部。通过对交通枢纽前室进行扩大,不仅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联络,而且有利于满足居民公共活动的需要。

第四,居住区建筑在设置无障碍活动空间时,应遵守的原则是“对每一位居民的关怀”,在居住区通行的走道和设施上不放置任何不方便的障碍物。尤其应该重视的是居住区为老年人设计的公共活动中心的设施。

3、居住区相关专业的设计

第一,居住区排水、供电、网络通讯等地下管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居住区美观和便利,而且要考虑日后检修。地下管线的设计,需结合居住区的地形特征,按照室外排水、供水、供电等规范进行设计。地下管线的防渗问题是地下管网设计必须注意的。

第二,居住区建立独立局域网,通过计算机网络综合的对居住区的物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打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居住区。同时,还可以与物业维修、安全防范、机电设施等管理系统进行联网。

第三,建立自动化的家庭控制系统,家庭控制器、布线、执行器以及传感器共同构成了整个家庭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具有娱乐、通讯、安全防范等功能。

六、未来展望

建筑与城市的可持续规划和设计不能视为对创作的否定和限制,使用包容和适用的方法,为创造更加洁净、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努力,是建筑师应具有的职责和责任,可持续的规划和建设道路,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能为城市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建设生态社区,对城市、社区居民和生态环境是三赢的结果,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的、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七、结束语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以上是笔者对居住区设计的一些思路,这些思路不可能涵盖目前所有的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思路,需要规划师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来不断创新、完善。相信如果规划师们都来关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我们的居住区环境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谢浩.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J].住宅产业,2011,(5).

[2]姜乖妮,李春聚.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2,(01).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综合型居住区;示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规划背景

小站镇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天津市首批示范小城镇。镇域总用地62.6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辖1个镇和26个行政村。小站镇位于大沽海防与天津城厢中间,系京津屏障,进能挡关,退可纵横,乃历代兵家屯兵及防御之地。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后,直隶总督李鸿章调手下周盛传部“盛字军”屯防于直隶青县的马厂练兵,同时负责修建新城炮台。为了方便交通,“盛字军”在马厂至新城间修筑一条马新大道,沿途分驿站,每20公里设一大站,每5公里设一小站,于是这个小镇有了它别致的名字 ――“小站”。

当地农民继续引进南方优质稻种,并与朝鲜“银坊” 等稻种杂交,培育出米粒洁白圆润、香甜可口的“小站稻 ”,真是“一家煮饭,四邻飘香”。原本人烟稀少、满目荒滩的小站地区,成为了阡陌纵横、流水潺潺的北国鱼米之乡。“小站稻”也成为了我国当时唯一以生产区域命名的水稻。

2.现状分析

2.1基地优势条件

2.1.1地理位置优越,开发条件优良

规划单元位于津南区南部,规划单元现状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较为平整。西侧有月牙河自北至南通过,南侧有马厂减河自西向东通过,东侧有现状沟渠自南向北通过。地理位置优越,开发条件优良。规划单元东至东小路,南至创盛道,西至工业区一号路,北至北马路,总用地面积613.62公顷。

2.1.1 现状居住区彰显徽派文化底蕴

镇区东部现状为刚刚建成的小站一期示范镇,建筑质量良好,多以徽派建筑为主,马头墙、小青瓦彰显徽派文化底蕴。

2.2基地问题剖析

2.2.1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用地布局发展单一

规划单元范围内现状常住人口约8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40.3平方米。规划单元内人口以小站镇原有居民为主,居民构成较为单一;现状用地以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其中居住用地面积为216.9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67.29%;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33.3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0.34%;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39.2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39%;其他用地仅占9.98%。

2.2.2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基本形成,局部地区通达性较差

现状道路中主要有津歧公路、盛塘路、正营路、前营路等;次干道主要有红旗路、北马路、东马路、小站环路、南付营路等。

后营路以南地块范围内地势较为平整,道路交通较完善,道路基本形成网格式布局,道路质量相对较好。而局部地区道路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区发展,车多路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出现道路堵塞、交通不畅的状况,再加上道路覆盖率较低,道路质量相对较差,严重影响了城区道路的整体通达性。其中以盛塘路以北区域尤为突出;受现状建筑及地形因素的限制,部分道路红线宽度仅有9米,且大部分通过绕行到达,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2.3绿化景观系统略有改善,整体城区绿地覆盖率仍较低

规范单元现状绿地占地面积仅14.5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4.52%。主要分布在小站练兵园周边地区。老城区绿地覆盖几乎为零。

3.规划思路

3.1在控规中体现对不同功能区的差异化控制

小站镇总体规划对该区域的定位为:“津徽文化名镇、秀水宜居城镇”。在总体规划的引导下,示范镇建设逐渐展开。但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对新区的交通系统及建筑风格引导不足,对旧区的环境改造、设施配置重视不够等问题。如何细化落实总规定位,提升老区、引导新区,是本次规划急需解决的问题。

3.2在控规中协调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强化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

津徽文化名镇的打造需要城市设计的控制与引导,如何在控规中将城市设计的内容指标化,体现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也是本次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4.规划策略

4.1总体控制与分区控制相结合,深化细化分区定位

本次规划将小站镇的总体定位细化为“以津徽文化、稻香文化、健康文化为特色的秀水宜居城镇”。在总体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现状及潜在特征,充分发挥文化与环境的优势互动作用,将镇区划分为三个特色街坊,分别定位为“文化旅游新区”、“健康宜居新区”和“特色适居老区”,并根据各自特点提出差异性控制要求。

4.2提出城市设计覆盖具体地块的控制模式

为了强化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本次规划对城市设计的内容进行分类细分,并落实到对具体地块的引导层面。注重镇区功能空间设计和镇区节点设计。

4.2.1功能空间设计

综合考虑周边建筑对小站练兵园的影响,将练兵园及其周围区域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和协调区”,其中核心区的建筑高度不宜超过练兵园讲武堂的高度。

4.2.2镇区节点设计

多向交叉口形状应明确肯定,道路交接关系清晰,并适当扩大,与街道空间形成对比,改善视线条件,使各街道轴线在此得以调整和衔接,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条件。交叉口节点周围道路景观应连续以形成纵深感,在节点处达到高潮,即修建标志性建筑。同时,强化绿化、环境对于街道交叉口景观设计的作用。

打造大中型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处理的重点,也是城市空间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更是最反映现代都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城市广场须有完整的几何形态和良好的围合性,与周围建筑群体有机结合,并合理布置环境设施。

镇区内“米立方”戏水乐园项目,“米立方”外观设计灵感源自小站稻,犹如镶嵌在地面的一粒稻米,建成全国最大的室内恒温水上健身游乐中心。“一剧两园一粒米”,小站镇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紧密结合,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历史文化名镇,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津门文化特色又一新亮点。

4.3提出以慢行交通系统为主导的道路交通体系

通过对镇区步行路线、自行车路线、公交路线及观光车路线进行优先规划,进而对城市道路的断面形式提出控制要求,并通过与综合换乘点的有效连接,体现慢行系统出行路线及出行方式的多重选择性。

4.4提出适于文化旅游区的控制指标体系

根据示范镇布局结构在充分考虑各种性质用地要求的基础上,规划以利于控制,便于开发为原则,将示范镇划分为三个分区,每个分区在根据城市主次干道和各类规划控制界线划分为178个地块。规划控制采用了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控制。其中,强制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引导性指标主要包括街区尺度、街区风格建设、体量建设、建筑色彩和其他环境要求等,引导性指标主要应用与文化旅游区。

根据文化旅游区对空间形象的特殊要求,本次规划有针对性地对文化旅游新区内具体地块和主要道路提出了控制性及引导性要求。控制性指标体现同一化的刚性控制,指导性指标结合城市设计,体现差异化的弹性引导。

5.规划设计方案

5.1强调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多元化用地布局结构

通过合理确定小站镇的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制定总体控制要求和分区控制要求。路网大致呈棋盘式布局,总建筑规模控制为498万平方米。严格控制街区尺度及道路宽度,整体呈现“小街区”、“窄路面”的布局特色。注重控制公共开敞空间与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增加小区级绿化用地和街头绿地,规划区域绿化景观系统由三条边界河道及镇区内公园、绿地组成,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景观格局。增加停车、环卫、消防、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

调整用地结构,结合镇区现状特色及各街坊优势,打造镇区“三区两轴”的功能布局结构。其中:“三区”分别为健康宜居新区,该区域依托镇区浓郁的文化氛围及高品质的景观环境,打造以健康文化为为特色的宜居新区;特色适居老区保留老区建筑机理及民俗特色,对片区整体环境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环境优美的适居老区;文化旅游区以小站练兵园为核心,打造以稻香文化、津徽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区,。“两轴”为东西向“稻香文化轴”与南北向“津徽文化轴”, 通过东西向“稻香文化轴”与南北向“津徽文化轴” 的渗透与连接,将三个特色街坊连接成为既特点突出又互相和谐的统一整体。

围绕城市综合型居住区的目标定位,规划对现有老城区的建筑进行改建,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对现有用地结构进行适度调整,采用以下措施: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298.6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49.42%;公共设施用地用地为86.6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4.01%,其中,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为52.73公顷,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为12.79公顷。在保留原有绿化景观的基础上,打造月牙河和现状河流的景观绿带长廊,形成沿河景观大道,新建居住小区建设景观绿化节点,分散布局在各各小区,总绿地面积达到139.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3.15%。规划完善的道路系统,提高道路质量,增强道路通达性,增加道路密度,增设社会停车场、加油站和公交首末站,道路广场总用地面积达到76.2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62%,形成以居住为主的多元土地利用结构,以小站练兵园为核心,打造以稻香文化、津徽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区,以提升区域环境品质,打造公共设施完备、旅游和服务功能较强、交通便捷、绿地景观空间布局合理的综合型居住环境。

5.2提高交通便捷度,构建镇区慢行系统

为满足小站示范镇未来的交通发展,提高该区域对外联系的便捷程度、规划通过逐步提高文化旅游区、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交通衔接度,完善示范镇内部交通系统,处理好人流和车流的组织关系,尽量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建立等级明确、功能合理的道路系统。

构建镇区慢性系统,结合主要的游览路线综合设置人行道与自行车道。根据道路宽度及等级的不同,自行车道采用不同的宽度及布置方式,同时对道路两侧行道树的种类进行控制,以保证镇区自行车游览路线的安全与舒适。

自行车路线的选取以不穿越区域性主干路津歧路为原则,在区内环装布置。与该路线相关的道路在新建或改建时应设置自行车道。镇区内所有道路均应设置人行道。

观光车游览线路依次连接北商业区―北停车场―米立方―南停车场―南商业区、练兵园―公园主入口。结合公园布局设置自行车租赁点,结合观光车、公交车站点设置自行车存放点,方便观光车-自行车-公交车-私家车的有效换乘。

增设城市静态交通设施,满足示范镇日益增加的静态交通需求。规划共设置停车场4处,一处位于盛塘北路与笔架街交口处,占地面积5705平方米;一处位于前营路与后营路之间地块、津歧公路东侧,占地面积17374平方米;一处位于盛塘路与后营路交口,占地面积3687平方米;一处位于津歧公路与前营路交口,占地面积1785平方米。

5.3提升镇区生活舒适度,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结合建设“城市综合居住区”的功能定位,重点通过改善已有公共设施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培育旅游发展氛围等措施,提升示范镇内居民的生活便利度,构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保留现有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主要布局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重点体现其布局的网络化覆盖特色、在不影响用地完整性的前提下,充分结合规划区内现有及规划绿地来进行选点布局,增加示范镇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便捷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在文化旅游分区,围绕小站练兵园周边布置商业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商业带,形成文化旅游系接待中心;在特色宜居新区分区,打造横向商业长廊,带动新区整体商业文化氛围,实现商住混合的理念,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在适居老区保留原有沿南付营路两侧的商业布局,实现真正做到便捷到家。通过完善商业服务设施,使示范镇在为镇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生活的同时,能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将该区域打造成为津南旅游精品服务区。

5.4提升镇区环境舒适度,构建面向居住区的生态绿化景观空间结构

小站示范镇不仅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居住环境,而且也是链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重要节点。规划主旨在提升城市环境优良度的同时,增加城市景观与城市居住区的融合度,继承原有徽派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因此,在保留原有历史风貌和景观环境的基础上,镇区内道路两侧全部进行绿化布局,大小街道都被绿草和树木环绕。居住小区绿化统一规划,合理组织绿地空间,采用重点与一般、聚中与分散,点、线、面结合的设计原则,局部特色和整体效果统一,并于城市整体绿化体系相协调。从而提升示范镇的景观品味和居民舒适度。

结合示范镇现状绿化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规划水稻主题公园以稻田观光及亲水主题为特色。通过协调水稻种植与水体绿地、自然景观与人工建、构筑物之间的关系,打造独具特色的高品质生态观光主题公园。

结语

小站示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充分结合镇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发挥区域环境优势,注重城市景观的延续、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为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生态景观优美、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居住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严格控制过度开发建设活动,保证城市生态景观特色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控性和规划实施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武思标,城市综合型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探析[J],规划师,2010年(10):78-85

[2]周江评,慢行交通的意义、国际研究进展和实践小结[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5):1-5

[3]姜洋,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5):65-71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5

1.1.推进宜居居住区建设讨论背景

继我国实现居民生活的小康水平,基本结束住房紧缺的时代后。随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住房的需求上,人们不再单纯满足于“住房面积的宽敞”、“交通的便利”、“基本服务设施的完备”等需求层次上,诉求着更为宜居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上,人们对居居住区规划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相继提出“安居”、“康居”、“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低碳绿色住宅”等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住宅作为耐用消费品,关系到人民的身心愉悦与健康,,直接反映居住的环境质量影响到社会的秩序和安定。所以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搞好城市住宅区的综合开发,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1.2我国居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们建立了大量的住宅和城市居住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创建起来的住宅小区,特别是商品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对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过去的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往往侧重于居住区物质环境的安排,对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考虑显得不够。以至于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导致居住区规划建设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严重制约了居住区的良性建设与健康发展。

1.3居住设计也要考虑人类情感

由于受市场导向原则的影响“实用主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手法占了主流,实际上这种设计手法仍然是“功能主义”的产物。它主要还是过分强调居住区的功能性,这就不可避免的忽视了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即居住区的精神层面功能。控制“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式,但是完全抛开“容积率”去谈居住区规划设计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功能性就能决定一切。在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下我们仍然可以将人类的情感要求考虑到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来。

2、宜居小区规划设计浅谈

2.1发展和完善方向

2.1.1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适应住宅商品化的市场机制。在较少增加住宅投资,较少占用土地资源,较少扩大每套住宅数量标准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搞好住宅单元布局和居住区布局,最大限度地完善住宅和居住区的功能,只有处理好节地与环境,面积与功能,标准与质量,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2.1.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灵活性。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和不同地段,由于条件不同,不能照搬和套用,要因地制宜,灵活使用。

2.1.3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灵活性。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繁荣。生活服务设施的安排要考虑国有、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分的不同要求,项目布置和用地规划要让居民和经营者有更多的选择,从城市宏观角度统筹安排,不机械地搞分级配置。

2.1.4交通布置的灵活与实用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行车还会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要充分注意到私人小汽车和个体出租车的出现和增长对居住区的影响。合理解决居住区内的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确保交通安全。

2.1.5提高绿化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离与联系。居住区的户外空间要划分层次,形成不同的空间领域和活动场所,绿化要与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各层次活动空间密切配合,既有不同层次,又有相互联系。

2.1.6居住区规划的多样化趋势。要从时代特征、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等方面,从室内到室外,单体到群体,从建筑到道路、绿化,空间到场所,从总体构思到细部处理等各个方面创造多样化。

2.1.7以人为本,让居住者来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居住者改变过去那种被动适应的状况而直接成为居住的主体,让居住者创造一个能选择和安排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让居住者参与建造自己家园机会的设计思路。

2.1.8大众规划。居民是居住区的主人,让城市居民参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使规划工作具有群众性,使居住区真正具有“可居性”。

2.2宜居居住区规划设计缺少系统分层

从未来的人居模式发展来看,除了为人们提供满足基本的需求外,还必须在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前提下,提供满足人们更多、更高层次需求的功能和条件。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建立系统观,除了实现人们基本需求外,还需对人们更多、更高层次需求作出解释。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与分层次的目标相对应,将宜居目标分层次地体现在规划设计中。然而,前述众多的有关居住区宜居探索中,尚未看到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宜居需求间建立起适调的关系,也没体现出宜居的层次差别,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如以“安居”为宜居目说木幼∏规划设计主要满足“住有所居”的茶本需求,无法指导更多、更高层次的宜居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更高层次宜居目标,规划设计不得不进行新调整。又如为适应“康居”层面的宜居目标要求,规划设计需重新修改。但这还是不能适应“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低碳绿色住宅”等更高层次宜居目标的需求。在规划设计目标不系统的情况下,规划设计就容易忽视宜居目标之问的关系。一般来说,高层次宜居目标的实现以低层次宜居目标满足为基础。规划设计不能因为实现高层次宜居目标而将低层次宜居目标基本的、影响人身安全等要求掩盖。没有对规划设计分层,容易使得人们在追求高层次宜居需求时,忽略了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如有些居住区尽管健身、休闲环境充足、交通便利,但生活服务设施安排跟不上,供水(电)压满足不了需求,这种居住区是不宜居的。因为低层次的宜居需求被高层次易居需求掩盖了。

2.3居住区中的情感空间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6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各项活动协调进行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具有法规效力,其规划区内的各项工程建设都要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包括居住区规划。

1.我国居住区规划现状分析

1.1当前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我国当前的居住区主要是以居民的基本生活为依据,重点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对于居民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比较轻视,甚至忽视,那么对于居住区应该有的绿化环境和设施就不用说了。而且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公众没有参与的权利,因此居民只能被动的接受现有的居住换环境和设施。因此,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是以物质环境为主的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的这种做法。

1.2绿化用地量不达标

我国当前的居住区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绿化标准,甚至有些开发商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该做绿化的面积都变成了建造的房屋,大大压缩了绿化的用地,甚至还有为了建房毁坏绿化的行为,导致居住区的整体环境不断地在恶化。

1.3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2.加强居住区规划的一些措施

2.1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建筑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建筑代表每个时代不同的特征,往往古代的建筑会使人感受到当时的传统精神和当时的文化特色。把各种风格的建筑,城市规划和社区密度整合为一流的城市社区,只是新城市主义所主张的。新城市主义提倡从以前的规划设计中寻找灵感,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注意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也要统筹规划,不能杂乱无章地开发建设。总之,把旧城的改造是重点,同时还要重视现有资源的节约。

2.2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社区

如今,“新都市主义”是城市规划的整体方向。“新都市主义”的核心是人性化社区的再造和邻里关系的重建。整个社区内部应该具有现代消费者需要的设施,如适合步行的零售点、服务点等;同时整个社区应该与城际高速公共交通网络(如地铁、轻轨等交通系统)连接。而不是建造一个郊区社区那样庞大的睡觉的地方,早上很早的出去了,晚上很晚才回来,这只是睡觉的地方,所以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而言。新城市主义认为,居住区的混合使用和多样化,使得居民在社区内就可以工作、生活、购物、休闲,而混合的功能有助于人们的接触、交往,增加居住区的良好气氛和安全感。多样化的设计在新城市主义的住区设计中则主要体现为: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倡导功能多样化和完善化;创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提供更多的选择,商店、公园、小学等服务设施建在步行可及的范围之内,以增加住区社交的多样性和邻里关系的发展;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等。

2.3倡导生态设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居住区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每个居住区和城市建设都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各自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居住区居民的心情和情感会受当地的气候、植物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所影响。因此,针对原始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特点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达到保护环境和倡导生态设计的目的,将美好的自然环境融入小区,实现人类居住和自然的平衡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吸取新城市主义的优点,促进国居住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2.4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

在居住区建设中,新城市主义提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建立完善的规划决策体系,为公众参与提供多种渠道,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造成失误,享有公共利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只有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居住区的建设才会更加适合居民的需求,只有这样居民之间才能更好的交往,居民才能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

3.结语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7

[关键词] 居住区 景观设计 生态 介入

1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中国的城镇化已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中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990年的18.9%上升到2007年的43.9%,随着居住区大量涌现,人们不得不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1995年以前,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深受苏联小区模式的影响,采取居住区一居住小区―组团的分级结构模式,居住区空间也随之划分为三个层次。

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在这种小区模式下使得人们认为居住环境的概念就概括为“绿地+场地+小品”的小区绿化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环境设计集中表现为绿地的分级与组织及环境要素的配置,强调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居住区环境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人们对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总是认为其是建筑规划的延伸,更多的是一种绿化,及美化环境的概念。同时空间层次的划分,限定了小区的景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如意。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介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优秀的城市住宅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而且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塑造,让居户有了与大自然沟通的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当前房地产开发策划理念也从卖地段走到了卖环境的市场营销阶段,但是与建筑设计相比,景观设计在我国快速发展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对于景观设计的介入,开发商往往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有其专门的设计理念、思路以及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但是现在的居住区开发设计中景观设计的介入往往是落后于整体开发。有时建筑都快结顶,木已成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成了简单的绿化设计。

在这里提出的是一种“大景观”的概念,现代景观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绿化设计、美化设计,而是对整个项目设计过程的全面介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2.1 立意主题的建立

人们在居住区营造中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种场所精神,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栖居于同一个地方场所的人们通过认同于他们的场所,旨在认识、理解和营造一个具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场所,一个人的居住的真实空间。那么如何才有场所性,场所是由两部份构成,即场所的性格,场所的空间。空间是构成场所现象之基准组织,而场所性格则是所有现象所构成的氛围或真实空间,而居住区景观就是将场所的性格及空间互相结合,通过各种总设计手段表现出来。,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景观规划使人们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是这个地方自然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那么对于居住区来讲,他们的场所精神就是开发商想要营造的一个最终目的,虽然这包含了各种条件与因素,但是对项目风格的确定是首要的一环。

2.2 全程的设计介入

新的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以前那种等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程。景观与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与开发商的项目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在介入时间上应该大大前移,应在项目准备开发时就应介入,与开发商建筑设计单位及策划单位共同参与,并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及时对项目规划及定位提出修改意见,真正做到景观与项目的完全融合,做到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及规划空间的完全统一,避免简单地成为对建筑规划的补充及修正。同时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小区业主的参加空间及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对于以后居住者意见的尊重。

居住区的发展犹如一座复杂而且精密的钟表,一发而动全身,项目操作应考虑各方面综合要素,一般在景观前期介入。对于建筑规划设计从景观设计角度有以下建议:

首先,规划时对建筑体量的设计和处理上做合理的考虑。比如将过大而单一的体量通过变异、高低、长短、错位、退台的变化和组合等,以作为改变其方盒子形象丰富住区景观的一个重要手法;住宅单体设计时将常有的阳台、露台、空调机位,构件等立面上的各种元素及色彩、质感、装饰件等,结合体量组合及造型,进行优化整合设计,从而使建筑与室外的空间环境相互穿插融合,使住区的视觉空间环境成为一个自然统一的有机整体。良好的住宅单体外部的造型设计,则又将为住宅套型内部提供良好的室外景观资源。应使造型及色彩对住区景观环境产生积极和正面的作用,而非是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第二,套型设计应强化户内外视觉景观的交融。对住区环境质量的精心营造,几乎可使每一栋住宅楼都会具有不同特色的环境处所,如何将楼层所处的外部环境资源景观纳入户内,又是继外部景观环境设计后的又一个值得研究的环节。方法当然是很多的,关键在于设计意识上的重视并巧妙运用。

第三,提高室内视觉景观质量并注意室内空间的互借。从户内视觉景观分析,如果将住区室外环境作为远景、露台和阳台的景观设计为户内提供中景、套型设计时再有意进行室内近景的组织,将室外景观通过序列组织而连续延伸到室内,能使住户感受到远、中、近等三种不同层次的景观,达到扩大室内空间感觉。改善封闭郁闷的效果,为营造室内空间感和流通感,从而营造开敞、舒适、宜人的居家环境。

2.3 介入范围的扩大

现代居住区景观涉及面与传统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另一个巨大区别就是对设计范围的不同理解。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致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而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范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理念的不同理解。在关注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2.4 介入手法的丰富性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再拘泥于某种设计风格和手法,而是根据具体的项目环境及介入时所处的项目开发阶段而定。现代艺术(如解构主义,后现代,波普艺术)及新的哲学的发展都为景观设计拓展更多的设计理念提供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将现代的几何构成手法和流畅的性线形态

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

多样性的物业类型和多样性的建筑规划所形成的空间是景观设计得以存在的母体,也是它的基本载体。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建筑规划空间进行梳理,由于不同的建筑空间规划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景观设计必须通过对原有的设计理念及不同空间的大小、类型进行整理,采用点一线一面模式,将各种元素构成的点贯穿起来。节点、地标、路径、边缘、区域,由主导元素构成的点形成网络序列。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点线面的结合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由于居住区的物业类型多样,每一种类型所形成最后空间的类型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景观设计就应对其物业的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设计模式组合。

3 设计遵从自然

中国的建筑与环境关系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中国人对于居住空间环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这是一种哲学境界与审美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理想,庄子在几千年前就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出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条件,必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观点。

对于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与尊重,强调土地的固有属性对人类使用的限制性和造宜性,应认识和理解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和野生动生物学,它们可以为设计提供可靠数据,这也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给予人们的经验。所以对于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性与生态性,一直是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4 交往活动空间的重要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动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居住者使用,所以强调活动空间的重要性,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

当前我国居住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但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的、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这也是现代居住区中出现的“城市病”――邻里老死不相往来。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公共活动空间对于人的感受主要通过空间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及含蓄性来表现。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8

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又需计拓思路,追随时代步伐,以不断创造适应时代所需的新型居住区。本文就居住区的历史演变以及发展趋势进

行探讨。

关键词 : 居住区;规划;历史;发展趋势;

一、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早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如我国周代的“里”,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城市的“坊”,这些居住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小,且都为单一的居住地区。

到了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和居住区组成单位的规模都比奴隶社会的要大,名称也有所不同,就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史论,这种由纵横道路网所划分的方整坊制,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规划概念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例如:

1.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难以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

2.儿童上学和居民日常购物需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易造成交通事故;

3.道路交叉口过多,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

4.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

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他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二、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居住区由基本的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则是物质的内涵,具有精神境界的高品位居住环境是造就人们优良品格与素质的重要场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科学地运用各构成要素,合理利用土地,精心塑造各项用地的空间环境。

(一)基本要素构成

1.物质要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因素:各类建筑及工程设施。各类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等。

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网、室外挡土工程等。

2.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规模分级构成

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三级,如“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1)所示。其中包括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实态中还有邻里、街坊、里弄等居住形式,它们都可泛指为居住区。

(三)用地项目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两类,即“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其中各用地的构成为:

1.住宅用地

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等)。

2.公建用地

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的专用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回车场等。

3.道路用地

指宅问小路和公建专用道路以外的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4.公共绿地

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憨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是指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三、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趋势

现代住区的8项设计原则有:1.最大限度保护和创造让人们接近自然的机会;2.提供适于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人们健身运动的机会、场地、设施和条件;3.创造能鼓励人们社交活动的机会和场所,以增加社区感和邻里意识;4.创造可供使用者自己选择和控制的机会,包括私密性;5.提供安全、方便、舒适、易识别、无障碍的人性化社区生活环境;6.减少土地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维护并保存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7.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及地域特性,并将其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功能需求结合起来;8.设计应有利于房地产的有效增值。

四、结语

居住区规划设计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达到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并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卫.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J].《城市规划》.2001,2.

[2]裘鸿菲, 陈益峰.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2.

[3]李旭光.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 2005,8.

作者简介: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9

一.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现状

1.过于追求形式美与观赏性,忽视了实用性与安全性。关注视角效果,不注重营造真实空间环境,未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小区看上去很气派,而空间支出过大,生成了消极空间,使业主缺少安全感。2.强调小区亮点,片面追求新奇,使得小区风格和周围环境不调,割裂了城市整体形象。在设计上,追求布局结构变化,未融进周围整体环境与城市整体形象相脱离。3.小区模式缺少特色。多进行模仿没有创新,与时代需求及人们高要求居住环境不协调;小区缺少特色,外在建筑单一,内部空间单调等。4.过于提炼及利用所在区自然资源。没有充分分析小区当前及未来发展,未充分利用当前自然资源,更多地使用了人工景观,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不利建筑开发成本的节约。5.盲目跟从市场潮流,使得景观设计不协调建筑风格。如,在追求异域风情方面,照搬了国外的设计模式,仅是简单的复制,未将文化与内涵于实际设计中体现出来,景观设计脱离了建筑风格,导致国内文化品味缺失。6.缺少前瞻性与可预见性,并不协调小区未来发展。追求最大的效益。规划设计仅考虑现阶段需求,没有为未来发展留有充足空间,使得小区改造产生了较多问题。

二.怡江城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

1.工程概况:小区总用地面积:16.878526公顷,地上计容积率部分建筑面积:388062.5m2,容积率:2.3,绿地率:37.1%,居住总户数:2987户。2.空间环境(1)外部空间:江阴怡江城住宅小区北面为浩浩长江,风光旖旎,天宇廓清,南面为城市道路,出行方便,小区北面布置了4栋高层,两端两栋为31层住宅,中间两栋为33层住宅,小区北面沿江立面采用中间高两边低的处理手法,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小区南侧设计为29层住宅,采用北高南低的设计原理。住宅平面组合围合空间,建立富有层次的建筑空间,创造了领域感很强的室外公共空间。(2)内部空间:住宅户型面积以60~150m2多种不同面积,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以户型为单元模块,每层2-3个单元组成,每一户均有良好的景观阳台和合理的使用空间。(3)景观空间:小区大环境:小区北面为长江,推窗而望,天光云影之美,江海一色之势尽揽胸中,远眺江南江北,浩然之气激荡于天地,小区与城市滨江风光带融为一体,结合实际使用功能和形象塑造新的城市节点景观,沿着外滩滨江亲水公园一路畅游、健身,享受健康、舒适、悠闲的时光。小区主入口设于南面城市道路,采用迎宾长廊,住宅单体围合中央花园,中央花园风景秀丽,设有儿童活动空间、儿童戏水池、老年活动区、冥想空间,多功能活动空间是居民休闲、交流、聚会、健身场所。(4)完善的道路系统:消防登高场地均结合车行道,地面停车区域有序划分,地下停车入口合理布置。

三.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原则及要点

对一个建筑项目而言,住宅小区建筑总平面图从整体上进行了布局,是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房位置、道路及原有环境间关系等,涵盖了众多的内容,需要多个专业协同起来。所以小区住宅建设要注重规划设计总图。1.住宅单体户型的设计每户全部是明亮的厨、卫、厅、卧,提供通风条件。考虑到所在地生活习俗,主卧突出良好舒适性,主卧室、起居室各开间3.5~4.0m、4.1~4.9m,各空间布置突出合理性与紧凑性,明确各分区功能。动静分明与流线清晰。每户南面设置一个阳台,北面设置一个阳台,提供良好的景观视野。保持用餐空间独立宽敞,尽量保持大面积厨房。为迎合现代家居生活所需,每户全部设置储藏空间。2.住宅小区的功能布置小区主要功能是住宅,配置了各套设施,包括室内活动室与休闲活动场地。于中心绿地内设置休闲活动设施,同时设置有室外活动场地,包括羽毛球场与篮球场等,让居民生活更加丰富。3.住宅小区的人性化设计结合现代人生活规律,运用了合适面积的卧室,三室套型均设置两个及以上卫生间,适应不同人群使用要求。结合工程在城市所处地理区域,夏季温度较高,主要是南北风向,为此,住宅平面设计时,重视房屋朝向,协调好通风等。对小区各户型而言,全部是南北朝向。每户全部设置卧室1~2间,全部向阳,为用户提供洁净的起居环境。起居室和餐厅结合在一起,传堂风引入室内,以度过一个清凉的夏天。4.住宅小区的绿化系统设计该小区在设计上,一个特色之处是绿化环境设计规划上使用了以下几种手段,使绿化面积变大:让建筑覆盖率减至较低:减少车行道里的数目,车道与消防登高硬地相互分享资源。江南园林的核心结合了现代园林风尚,生成了该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原则,这种新风格协调了周围环境,保护了环境。将江南的地方特色呈现出来,继承了江南园林的优秀传统。首先,在小区内部创创建现代、简约的风尚,将江南园林景观中心引入其中,照应绿地,产生另一番趣味。小区内外,四季处在青山绿水中,与大自然融为一起。5.住宅小区的交通系统设计线型交通结合了环形交通,生成了道路交通系统,小区景观大道、宅前通车道,沿着水系设置步行道。小区在城市主干道设置了两个出入口。主干道穿透南北方向,较为方便。

四.结语

在建筑设计中,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栋建筑物也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搞好建筑设计,处置好相互间的关系,如地形道路与周围环境等,如此建筑设计师才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居住观念与居住心理等,使用的设计理念与手段更加人性化,确定小区特色时,有所改变,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空间,创收更高的效益,实现各方间的共赢[2]。

作者:朱晓华 单位: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城市发展;道路规划;设计方案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问题在于居住区的道路规划问题。在居住区道路规划工作中,行人通行道与车辆通行道路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和重要,是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工作中如何协调和全面处理两者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同时其对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道路规划与设计概述

就目前社会发展而言,我国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于道路规划设计制度的引用较为模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在车辆的设计、车速的控制和线路的规划等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给城市交通道路规划与设计工作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设计工作人员往往都是由于对于道路上车辆类型、车速控制以及道路结构设计上都是以设计人员相关经验来模糊的进行指定,而对于工作标准和规范制度上面还存在着极多的问题。随着近年来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大型、多功能居住小区不断的涌现来出来,这就给小区的道路的规划与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造成了道路日后维护的困难,甚至是出现了各种利益影响。

在目前的小区建设工作中,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种综合性和多功能小区建设不断提高,其使用功能、技术性、艺术性和价值观念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多个因素,切这诸多因素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工作模式。因此在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进行那个分析和完善,合理的总结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和工作流程,从而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模式。在小区道路设计中,由于其是一个跨越了多种学科的复杂性工作理念,因此,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必然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总结和全面分析,并对于道路规划和设计章容易引起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优化。

2.小区道路设计思路

2.1定位思考

在目前的小区道路规划和设计工作中,定位思考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其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方案的各个角度去全面思考和总结,针对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生态环境要求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与完善,并合理的制定出道路的规划要求和设计主题。

2.2具体设计方法

一般来说,在目前的道路设计中,项目的定位是作为关键的环节,其在工作中是以做出设计内容和设计标准和最基础的工作模式,同时对于道路规划还需要我们根据居民出行要求为基础来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与优化,从而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益。

3.小区道路设计要点

在目前的小区道路设计工作中,通常都是从车辆、道路分类、工作技术以及设计指标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模式,其在规划和设计工作中,也通常是从以下方面控制的。

3.1设计车辆

根据当前我国实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管理内容,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要首先考虑小区居住居民的通行问题,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道路的设计是否能够允许消防车,救护车,商店的货物运输车辆以及垃圾车的正常通过。具体的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小汽车的道路行驶标准进行规划,并利用中型灾祸汽车的相关指标进行检验。

3.2道路分类以及相关的技术设计标准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城市居住区可以根据用户的数量多少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分别是居住区,小区以及组团三种形式。不同的级别道路拥有不同的道路衔接方式,另外红线规划的宽度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

在实际的设计和规划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根据上表所划分的级别以及要求等等,确定特定的衔接方式和红线规划的宽度,并严格遵循城市主干道的设计车速,综合考虑以上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后进行设计,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过往经验的0,5倍来处理车速,而转弯速度后直线速度可以相应的增大比例,最多不能超过20%,最终将设计得到的结果进行放大后进行比对分析。至于红线宽度的规划情况以及路面的基本宽度设计,我们可以看根据每车道的实际宽度,并参考城市等级以及居住区道路的级别来进行机动车道的设计。

3.3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指标

在进行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设计因素,比如说交通,环境,公共设施以及排水情况等等,并满足了经济合理的要求的基础之上,选定罪科学的道路路面宽度以及与各个设施之间的位置高差等等。

道路的横断面在设计的时候,无论是布置形式还是各个组成部分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筛选,具体的要综合考虑道路的级别,类型以及通过车辆的速度,甚至是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年限等等指标都是不可忽视的,另外非机动车道的交通量,人流量以及交通设施,绿化和地形等情况也对居住区道路情况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居住区的横断面在设计的时候具体的应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居住区的规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居民的总数。

(2)居住区内拥有小汽车的数量。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对拥有小汽车的数量进行一个预估,在此基础上做一个合理的分析。

(3)居住区的建筑高度。居住区的建筑高度对于道路的设计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路幅的宽度以及建筑物高度的比例来进行科学的设计。

(4)居住区的道路面具率。根据居住区的等级情况,确定道路用地所占据的比例,比如说居住区级应该控制在有效合理的范围内,通常情况下8%~15%是比较合适的比例。

(5)居住区的通风以及日照情况。居住区的道路应该要保持在一个良好的通风和日照的情况之下,尤其是对于那些主要道路的设计更应该要考虑。

(6)由于居住区的道路通常都用于居民的生活型道路,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受到路幅大小的具体限制,如果碰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有效区分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确保人车能够分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行人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状态下出行,具体在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预留出适当的人行道宽度以及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散步环境,同时停车位的占地面积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11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规划;意见

居住区绿地在城市绿地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居民,最为居民所经常使用,使人在工作之余,生活、休息在花繁叶茂、富有生机、优美舒适的环境中。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也想方设法通过提升绿化环境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一、居住区的组成及特点

(一)居住区的组成

在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平衡中,生活居住用地占城市总体用地的比例很大,生活居住用地的结构也有不同的方式,居住区用地以功能要求来分可由以下4类用地组成:

①居住建筑用地。即住宅基底占有的用地和住宅前后左右必要留出的空地,包括通向住宅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家务院落用地。该项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一般要占居住区总用地的50%左右。

②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周围的专用土地。

③道路及广场用地。以城市道路红线为界,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以上两项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

④公共绿地。指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花园式林荫道、组团绿地等小块公共绿地及防护绿地等。

此外还有在居住区范围内,而不属于居住区的其他用地,如市级以上的公共建筑及设施,居住区工业的用地,工厂或单位的用地及不适宜建筑的用地等。

(二)居住区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住宅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人们住宅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①规划统一。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住宅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②规模大、功能全。住宅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③综合光照强度大。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区绿化的作用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点、线、面相结合中的“面”上绿化的一环,面广量大,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概括而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体,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候、减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②婀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隔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使居住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

③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谐相处。人民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良好的心理效用,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④居住区绿化中选择既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同时,在地震、灾害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的作用。

由此可见,居住区绿化对城市人工生态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把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园林观赏、游憩结合起来,使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相结合,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结合起来体现在居住区的总体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住宅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住宅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呆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①设计规划观念陈旧。一些住宅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②模仿性强,缺乏创新,经常可以见到(下转第78页)(上接第73页)许多住宅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

③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目前,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四、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现场实地勘察,了解小区构造及周围环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①以人为本。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住宅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②环境与自然相结合,园林风格与住宅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③实用与艺术兼备。住宅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住宅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住宅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

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巾,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五、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技巧

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技巧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①因地制宜。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

②因时制宜。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③民族特色。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设计要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生态

时至今日,污染严重、环境变坏、再加上人口增多、资源缺乏等现象的出现,使城市生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较以往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然而,目前许多居住区在建设中,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不够重视,绿化建设随心所欲,绿量少,植物配置无序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本文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一、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中型城市其居住区绿化面积要达到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居住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8平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规划设计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时,应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连接成网络即”绿脉”。居住区内中心花园绿化、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在一起,赋予居住区绿地景观空间多样性和脉络线;居住区外设置区域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外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也成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居住区。

(二)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性。其次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才应。

二、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着眼点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提条件。其必须与居住区总图规划同时进行,统一规划。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其主要特征是低容积率,高绿地率(即绿地率高于40%).并使人均绿地率大于四平方米;注重绿地布局和设计,努力做到生态化、景观化、实用化的有机结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结合绿脉规划设计

对于居住区绿地来说,室内外绿色景观的链接是相当重要和必需的,既要使室内绿化、阳台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及中心花园绿化相连,更要使居住区绿地延伸到居住区外即与大绿地自然生态系统相连,这将是现代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居住区内外保持树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结合造园艺术,使居住区外的绿地也成为居民晨练、散步的场所。

(二)结合地形地貌规划设计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其自然环境资源优势较多,同时不利条件也很多,例如用地紧张、旧区保留建构筑物较多,在规划时既要做好地形地貌,又要保护士壤。形成地形地貌有如下优点:(1)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起伏的地形使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2)增加绿地面积。这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居住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向空中发展――堆地形,能改善地下水位高的弱点,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向底下延伸――广场下沉,增加绿地面积,丰富景观层次。(3)有利于排水。起伏的地形对排水非常有利。

(三)结合水体规划设计

水是生命的象征,从生态的角度,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使水产生流动跌落,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例如水池、喷泉、溪流、及可接近的水域边界将组成参与性的动态景观,成为居民留恋的场所。在一些大型居住区可应用水体,如溪流或小河,并种植水生植物或养些观赏鱼类等,以满足人的亲水本能,使人们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四)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

植物配置向生态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所以正确的选择树种、理想的配置将会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理想的植物配置应是:(1)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更多;居住区绿化应减少草坪、花坛面积;常绿树应多于落叶树,以保持绿视率。(2)配植高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树种选择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高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植物配置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充分利用色叶植物,例如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充分利用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花卉;

(五)自然遗迹、古树名木的保留是文化气息的体现

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将他们尽量保留、保护好。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树、大树,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的话,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所以必须统一规划,必要时为树木专设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