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

时间:2023-09-21 17:34:59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1

一、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

在高三化学总复习期间,教师应对照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内容和课本的重点知识,正确处理好《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即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现行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出来的教科书。因此,引导学生搞清“纲”与“本”的关系,对搞好高三总复习尤为重要。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应依赖于课本。在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对照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教师应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的归纳小结,抓知识点和考点的联系,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德育点(爱国主义、科学史);⑤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近几年高考化学的命题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因此,教师不要随意拓宽知识范围。

二、立足教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学科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学生在复习时应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1.基本概念“块”。

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

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

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

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

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

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它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验、试剂存放、事故处理等。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体,使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三、经常联想,善于总结,使教材知识网络化。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学好化学的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地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勇于号脉高考。

1.多选做中等难度的题。

学生应以考纲为基本框架,以课本为“血液”,以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为“营养”,对课本知识进行扫描式清点,多选做一些中等难度的题,尤其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2.复习先考虑主干重点知识。

复习到最后阶段,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尽可能与高考试题接轨。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重点、琢磨重点、强化重点、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学生一定要避免盲目地追赶时髦、花较多时间去找热点材料和热点题目的做法。

特别提醒的是,学生除了要留心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不变的内容才是基础,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对于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学生首先要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考虑其它。

3.关注常考的热点知识。

在一轮复习时,学生要全面浏览教材章节,熟悉教材内容,在二轮复习时学生要按专题构建复习体系,形成“考纲、考点、教材、知识点”的网络。

近三年高考常考的热点知识如下:(1)阿伏伽德罗常数;(2)氧化还原;(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4)溶液、离子浓度及其转变;(5)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电子式;(6)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7)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9)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大小的比较);(10)离子共存;(11)溶液的pH值及计算;(12)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13)原电池、电解池;(14)有机化学思想、官能团的确定、同分异构体、同系物;(15)四大反应;(16)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转化及计算;(17)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基本操作;(18)混合物的计算;(19)化学史、环境保护、能源材料;(20)新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

4.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2

一、2015年考纲有关化学学科的几个新观点

1强调考核目标和要求

考纲提出化学科的考核目标是“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基础上,全面检测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求考生具备如下化学学习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与往年的大纲版考纲相比,2015年的考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对知识内容要求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对考生的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2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

化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由此可知,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与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3考试范围有较大变化

考纲将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按模块划分,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l》《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让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按专题划分,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从考试范围我们可以看到,化学科考试与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的设置相一致,既要考核考生作为国家高素质公民必备的知识,又尊重考生的志趣、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和潜能的差异,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选考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4试卷结构有较大改变

近三年全国课标理综卷各学科分值分布为: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化学必考部分85分,共10道题:选择题7道,每题6分,共42分;非选择题3道,共43分。选考部分3道题,每题15分,主要考查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二、近三年全国课标理综卷化学试题特点

1近三年课标卷化学试题考试热点

分析近三年课标卷理综化学试题可知,其难度系数约为05,考点较分散,选择题的考点重复率不高,不像大纲卷那样,热点重复率高、有规律。但也有一些知识点为常考点,如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知识中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关于NA的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弱电解质的有关知识、电化学知识、离子反应知识、反应热计算等。在2013年和2014年的高考试题中,第26题为化学实验、28题为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含反应热计算、弱电解质、速率与平衡知识、电化学知识等);第27题机动性较大,有时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有时为化工流程题。36―38为选做题。

2 2014年课标Ⅱ卷化学试题特点

(1)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稳定

2014年全国高考课标Ⅱ卷化学试题均为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具体。试题虽然在解答思路和思维层次上要求较高,但知识均源于课本,落脚点比较基础,可谓“高起点、低落点”。例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元素位-构-性关系、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式)、化学反应类型等考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试题遵循考纲的内容和能力要求,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理在书内,题在书外”的高考命题原则。

(2)突出能力考查,注重知识迁移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主要体现在能力考查上。

①注重考查计算能力。试题保留了2013年化学试题的题型特点,2013年课标I卷第26、28题,Ⅱ卷必考题第13、26、27、28题和选考题第37题均对考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考查,2014年课标Ⅱ卷必考题第11、26、27、28题和选考题第36题也对考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考查,且加大了考查力度。命题体现了基本化学计算思想和化学计算的实用价值。

②注重考查对图表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中学化学中很多材料和事实都可以通过图表呈现,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溶解度、酸碱中和滴定中的pH等。图象和表格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有的是隐性的信息,考生必须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才能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③注重考查阅读能力。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26题第(1)问,如果考生不能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对题中的条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就无法判断焓变。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实用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在近几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中更体现为实用。以往每年的大纲版化学试题中都有一至两道大题专门考核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近三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中此类题型比较少出现,只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物质制备、工业生产、化学反应原理融合在一起,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27题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电化学原理、物质的量计算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是解答化学问题必不可少的知识,复习时应要求学生扎实掌握,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2015年高考备考策略

通过对考纲的研读以及对近三年全国课标卷化学试题的分析,我们对2015年高考提出如下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目前学生的情况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教师有必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将几本化学教材通读,着重理解平时容易忽视的内容,反复记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及其实验现象,以便考试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基础知识灵活应用。

2理清主干知识,抓住热点专题突破

很多重要的主干知识中的重要考点都会在每年的考卷中反复出现,如常见的无机反应、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氧化还原反应、元素位-构-性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电化学、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等,这些知识仍是高考的热点。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要偏离方向,也不要草木皆兵,切记以主干知识为线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3强化计算能力训练

鉴于近几年课标卷化学试题对于化学计算能力考查的重视,且列出计算式计算已经被固定为一种考查形式,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都应该重视计算问题。

4重视实验能力提升

近年来的化学高考试题都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在考查实验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考查对实验的评价和分析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试题设置的情境新颖,设问灵活,思维力度加大,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是提高实验题得分率的有效途径。

5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有效解答陌生情景试题

陌生情景试题是近年化学高考题中常出现的题型,考生对此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因此,平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从心理上适应该题型,学会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运用迁移的思维方法,联系原有基本概念和原理,依据物质的内在组成和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化学反应原理、电化学原理等知识进行类比迁移。从近三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可以发现,陌生情景试题多出现在新型燃料电池(如2014年课标Ⅰ卷第27题、Ⅱ卷第12题,2013年课标Ⅰ卷第27题、Ⅱ卷第11题)以及实验题、化工流程题中,题目设置的陌生情景多与电化学、化学学科前沿、社会热点、生态环境有关。但是题目都能够让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答,教师要指导考生注意排除材料中无关信息的影响,从容解答。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12题只要具备电化学基础知识就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6及时反思,提高答题准确度

为什么有时不难的考试,学生的得分依然并不高?结合日常教学笔者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是一个主要原因。他们往往理解题目,也知道解题方法,但在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时,不能正确运用化学术语。例如化学方程式不配平,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物质名称、仪器名称写错别字,化学符号写错,原理解释不准确、不到位等都是造成丢分的原因。备考过程中的每次检测,教师都要及时批阅和讲评,及时让学生进行反思,找出失分的原因,避免下次考试再次出现类似的失误,以便提高得分率。

7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选做题

据笔者了解,由于课时紧、经验不足以及多年的教学习惯等原因,在6个选修模块中,多数学校的理科学生统一选修了《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两个模块,少数学生选修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且所有的选修模块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学生没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课,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考试中选择面较小,备考时只能主攻某一模块(主要是有机模块)。因此,建议从第37题(物质结构和性质)或第38题(有机化学基础)中任选一题作答。据以往经验,第37题常考查的内容为晶体类型或化学键判断、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或电子排布图、第一电离能或电负性判断、分子或离子空间结构、晶胞的有关计算等;第38题常考查的内容是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的推断、官能团的名称、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等。

四、2015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1选择题基本以专题知识考查为主,追求内容的高覆盖面。7道选择题中,一般至少有1道有机题,考查的内容为必修内容。另外5道题一般是对物质的量、化学用语、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离子平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热、速率平衡、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无机实验)等知识点进行考查。命题时4个选项尽可能分布于不同的知识点,以加大知识点的覆盖面。

2非选择题基本以元素知识、化学原理、化学实验为考查方向,不追求覆盖所有专题,但强调专题内容的深度和综合,突出能力立意。试题情景陌生化(第27、28两道题尤为明显)、文字叙述图表化、定性问题定量化、化学问题综合化明显。

3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在试题中会得到充分体现。如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带盐桥的原电池;铜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烯烃的顺反异构、二烯烃的加成反应;核磁共振氢谱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缩聚反应等。

4重视工业生产流程图、实验流程图形式的命题。加强实验考查力度,注重对教材典型实验包括有机实验的综合、拓展和延伸。没有单独的计算题,但计算量加大,且分散在各种题型中,今年的计算量较之去年会有所减少,应该为一个合理区间。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学科观;方法论;知识结构

视网膜上有个部位没有感光细胞,即便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引起视觉,生物学上称之为盲点。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用盲点比喻认识不到的或被忽略的地方。近年来,高中教师普遍反映有相当一批高一新生由于无法适应高中化学学习而造成成绩下滑,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由初中学段向高中学段过渡期间,还存在着大量以前没有涉猎过,但高中化学又必须具备的能力盲点和知识盲点,以致于在学习中经常出现 “剪不断,理还乱”的困难局面。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目的是在初高中两个学段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平稳过渡。从这个意义上说,衔接教学不是对初中知识的简单复习,更不是对高中知识的提前学习,关键是要帮助学生突破盲点。

一、着力突破化学学科观和方法论上的盲点

在对高一新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化学学科观和方法论。这也说明学生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化学学习,但还没弄明白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有何特点与规律?该如何进行化学学习?因此,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进行再认识,树立正确的化学学科观和方法论,并以此指导今后的学习与研究。

(一)全面理解化学的定义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合成以及变化规律等的自然科学”,这是传统教材对化学所下的定义。但初中新教材将这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化学定义淡化肢解了,如果教师再不加以引导和解释,就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浑沌,为以后的学习埋下许多隐患和障碍。因此,在开始高中化学学习之前,很有必要对化学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全面地阐释。要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合成以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学科的价值体现为通过对物质的研究,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达到为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服务的目的。

(二)培养基本的化学思想

(1)分类思想

通过分类的方式对一个复杂的事物进行研究,往往会取得更加全面的认识。元素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等都是分类思想的具体体现。分类思想的核心是分类标准或依据的选择,分类标准或依据不同,则分类的结果不同。例如,根据电离程度可将酸分为强酸和弱酸,而根据是否含氧则可将酸分为无氧酸和含氧酸等。

(2)守恒思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往往拘泥于过程当中而不能自拔。有了守恒思想,就能够“跳出三界外”,从全局的高度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更加清晰准确的判断。例如,根据质量守恒思想,我们就可以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全面理解和应用。此外,如果能熟练运用能量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等思想,将非常有利于高中阶段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盖斯定律、离子方程式等知识的研究与学习。

(3)类比思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出发,通过迁移、联系、对比等途径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指导思想。例如,在学习高中阶段氨气的制法时,就可以类比初中阶段学过的氧气的制法进行学习。此外,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过程中,若能根据元素周期律(表),运用类比归纳的思想进行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4)发展思想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之一,树立发展的思想有利于对事物认识的拓展与提升。例如,初中学习的燃烧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二是要有氧气参加。可高中阶段我们将会知道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和氮气中燃烧,如果有了发展的思想,就不会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5)平衡思想

以初中所学溶解与结晶过程为例,对于饱和溶液,并不是说溶解与结晶过程停止了,而是溶解与结晶过程因速率相同而达到平衡状态。树立平衡思想有利于高中将要学习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6)强制弱思想

置换反应的重要依据就是金属活动顺序表,活泼性强的金属可以置换活泼性弱的金属。以此类推,就不难理解强酸可以制弱酸,强碱可以制弱碱,氧化性强的物质可以制氧化性弱的物质,还原性强的物质可以制还原性弱的物质。

(三)明确学习化学的基本程序

(1)认识物质的基本程序。化学就是围绕“物质”进行研究或学习的科学。因此,学习化学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并认识物质。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制取”来学习物质的知识,是中学化学中最基本的思路。在此程序中,存在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与制法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应牢牢树立“应用是目的,性质是关键,结构是根本”的理念。

(2)研究物质组成的基本程序。物质的组成是指宏观层面上物质由什么元素组合在一起的问题,正像汉语和英语具有自己的字、词、句一样,化学也有自己的“字、词、句”,那就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我们称之为化学用语。写对化学方程式的前提是化学式,写对化学式的前提是元素符号。因此,掌握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是学好化学的基本要求,初中阶段要求正确书写原子序数在前20号的元素,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前36号的元素以及相关主族的其他元素。

(3)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程序。物质结构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研究物质结构主要是指从微观层面分析物质是由哪些微粒以及微粒以什么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构成物质(晶体)的基本微粒包括原子、离子、分子,而分子、离子是由原子形成的。因此,研究物质结构的核心是研究原子结构。

(4)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属性,研究物理性质的基本程序是: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硬度等。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指根据元素化合价判断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其次根据物质的分类判断是否具有酸(碱)性氧化物、酸、碱、盐的通性等。

(5)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程序。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了生成新物质以外,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由此可知化学变化的过程既包括物质转化过程,也包括能量转化过程。因此,研究化学变化既要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和特点,也要研究能量转化的规律和特点。

(6)研究物质制取的基本程序。中学期间研究物质的制取主要指气体的制取,基本程序包括: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气体检验、尾气处理等。实验开始前,还要注意进行气密性检查,同时还要兼顾节约资源、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等。

二、着力突破知识结构上的盲点

(一)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在中学化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学习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律(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初中阶段降低了对原子结构的要求,以致于相当部分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特别是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理解不到位,不会正确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化合价

化合价是学习化学式、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初中对于化合价的解释比较肤浅,学生大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元素化合价,要么记不住或记不准确,要么不能灵活应用。在衔接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原子结构来理解和记忆元素化合价的方法,熟练掌握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就是该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非金属最外层达到8电子所缺的电子数就是该元素的负化合价,金属元素一般只显正价、氧元素和氟元素一般只显负价等规律。

(三)氢化物

氢化物是初中没有涉及但高中有应用的概念,可以参照氧化物的概念来理解氢化物。

(四)氧化物

理解氧化物根据组成不同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着重理顺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五)酸碱盐的定义及分类

酸碱盐是高中电解质溶液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初中阶段只是从物质组成和一般性质上对酸碱盐进行简单介绍,并没有从概念上对酸碱盐下科学严谨的定义,也没有对酸碱盐进行分类介绍,造成学生对于酸碱盐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全面理解,以致于无法灵活应用。因此,该部分知识的衔接重点就是要明晰酸碱盐的概念和分类。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OH-)的化合物,盐是酸碱中和的产物,盐当中的阳离子由碱提供,阴离子由酸提供。酸依据电离出的氢离子数目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依据电离的程度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依据能否挥发可分为难挥发性酸和易挥发性酸;依据是否含氧可分为无氧酸和含氧酸;依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酸和难溶性酸等。碱依据电离出的氢氧根数目可分为一元碱、二元碱等;依据电离程度可分为强碱和弱碱;依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盐依据组成不同可分为酸式盐、正盐和碱式盐;依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等。

(七)常见的难溶于水的酸碱盐

由于没有掌握常见难溶于水的酸碱盐,严重影响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后续知识的学习。因此,衔接过程必须强化对常见难溶性酸碱盐的掌握。

(八)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是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和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计算的前提,但由于初中阶段对此要求较低,多数学生对电离方程式缺乏锻炼。

(九)物质导电的原因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4

一、明确模块的功能,定位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化学用语,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因此,离子反应是以后学习化学的一个基本工具和载体。《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还不丰富,离子及电离理论又没有深入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但离子反应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

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三、分析学生情况,做好学情调查。

不少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会感到不适应。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许多学生的双基能力不牢固。比如:元素化合价知识、化学式书写、物质溶解性、复分解反应等等知识都已模糊或者根本就已遗忘,这些都会对离子反应的教学形成巨大的障碍。如果立马进行离子反应的教学,那只能是照本宣科、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查漏补缺的弥补教学。

四、根据实际,做好高初中知识的衔接。

针对实际,开展高初中知识的衔接工作。先让学生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名称及其化合价,然后分析化合价和化学式的关系,巩固练习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最后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加强物质溶解性表的记忆和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最终,还要将初中典型的复分解反应加以归纳和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和查漏补缺,初步让学生建立起离子反应的必备知识。当然这些都要增加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和教学进度。

五、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设有”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 “实验”、“阅读”、“讨论”、“学与问”、“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栏目,编排和教学要求上侧重了趣味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不能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体,一味地把知识当初货物传送给学生就完事。要教会学生如何对知识和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进行探究和解释问题等等。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优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事半功倍。比如:酸碱盐概念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归纳出酸的概念后,教师就不能越俎代庖地提出碱和盐的概念,而是要提示学生根据酸的概念,采取对比、归纳、总结、举例的方式,尝试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整理和思考碱和盐的概念。

六、及时归纳、提升拓展。

在《离子反应》教学结束后,针对该节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从而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离子反应书写的要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前提,拆易溶、易电离物质(简称两易)是关键,删前后相同的离子是手段,查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简称两守恒)是保障。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学生明确了离子反应书写的要点和方法,特别注意到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拆成离子,单质、气体、氧化物、沉淀等仍然写成化学式,那么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就心中有数、容易多了。

七、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练习、整理、作业、应用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的必要途径。结合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和疑惑点,为学生出示有针对性的例题和巩固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结合学生解题情况,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规范地解答问题,灵活地应用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课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 。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5

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一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若能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将为以后学习有关配平、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将对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它虽然没有以一个固定的专题的形式在教材中体现,但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却渗透在教材的每个部分。这部分内容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有关化学内容的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而且难于认识和理解的。怎样才能使这部分知识容易学、容易用[1],如何设计教学才能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呢?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一节进行研究。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一线的许多教师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知识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上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他们认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考的重点,在不少高考题目中都已出现过,于是在课堂上教师还是以灌输的形式为主,让学生一味接受: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并以讨论初中学过的四类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相关概念,最后再加以一定量的练习、应用来巩固概念[2]。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埋头记笔记,所有的知识都是依靠教师传授,并不是通过自己思考后得知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这对于新课程的要求来说是不相符的,而且会遇到一些问题。

2.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2.1新课程的要求

2.1.1教师要观念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化学教材难度明显下降,但是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和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很少,只需要学生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即可,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要教会学生怎样从现象观察到本质,从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理解到自然现象里的体现。

2.1.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一而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新课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要充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分析讲解,让老师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2.2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各种问题不断

2.2.1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相应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的认识,只是能够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此外,学生对于化学反应微观层面的认识较少,而且存在于模糊或不科学的认识【3】。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状况只是停留在初中阶段对化学的初步认识:已经具备电子得失、化合价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的知识,但并不系统;学生能力情况也并不是很强,经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生活,情绪和心理都处于较兴奋状态,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在这种情况和条件下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简单的开始,慢慢引入新的知识。

2.2.2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一群刚刚步入高中生活的学生,如何使他们的思维由初中的一味接受到高中的自我获取的转变,不能再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初中阶段,高中的知识讲究理解,于是在引入一个新概念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学生不断地启发、提示,加以适当的鼓励,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观点。教师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虑是否延伸新的知识,还是复习,在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讲解的连贯性、条理性,特别是拗口的概念教给学生如何记忆。

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理论基础与教学策略

3.1理论基础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授课的难点之一,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学生就不存在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者认为“实在”不过是知者的心中之物,是知者构造了实在。或者至少是知者按照自己的检验解释了实在。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环境中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相对与客观主义来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偏重于学的方面【5】。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确实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其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起着一个传带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的设计思路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针对要讲授的知识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尝试解决,在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提示,组织学生谈论、合作地解决问题[6]。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综合原有的知识,并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3.2教学策略

3.2.1概念图策略

在科学研究领域,概念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文字定义,而是包含了能够反映物质各方面属性的一个关系总和,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成立概念学习的关键所在,而概念图则是一种通过运用图示的方法来理想地展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可视化工具[7]。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有很多概念,而且很难记,十分容易混淆,运用概念图策略,按照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形式表示出概念的意义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将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帮助。

得电子 还原产物

失电子 氧化产物

电子转移

化合价升降

3.2.2合作交流策略

科学知识的发现不是某一个人的贡献,它是共同合作的结果,合作意思和合作精神是科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合作交流策略要求学生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参与探究,相互交流各自的进展,并对观点进行讨论[7]。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课堂,要通过分组谈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各自的看法与观点,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的作业,查阅相关的资料,分工合作,用这种方式得到比较科学的结论。

3.2.3练习——反馈策略

练习——反馈策略是指在理解化学技能性知识意义的基础上,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的一种动作,使其达到自动化的水平。练习的效果不在于练习的次数,而在于练习后一定要达到正确性、协调性和自动化[7]。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是很难辨析的,在不少的习题中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尤其是被氧化、被还原和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最容易混,这时需要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有个条件反射,一看到是被氧化,那么自身就是做还原剂,这都需要练习来达到这个效果,通过反馈作用来实现。

3.2.4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策略

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策略要求学生从观念上认识到科学知识不仅是事实、规则和理论的体系,任何知识都是人类探索和研究的结果。从知识的本身、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观点几个角度分析,挖掘出知识的情意价值[7]。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就必然有还原,它们绝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且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上都随处可见。引导学生学习和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对今后的生产和生活都是有意义的。

4.“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

4.1教学目标

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是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设立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基本思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此,确立本节内容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中几组概念的学习,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7]。

4.2教学过程

一、复习初中知识,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写出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CuO+C===Cu+CO2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反应,CuO失去氧变成Cu单质,发生了还原反应;与此同时,C结合了O生成CO2,发生了氧化反应,也就是说CuO变成Cu的同时,C变成CO2,所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不能分开,是既对立又统一的,那么对于这一类型的反应,我们到底是称它为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呢?综合本节课的主题,我们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一化学反应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运用已有知识,采用类比思想,定义广义氧化还原反应

元素化合价的的知识,学生在初三已经学过,让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发生的反应、反应物的作用及其性质、生成的产物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C →CO2 和CuO →Cu 两个变化过程[8],让学生分组讨论,给以适当的提示,请数位同学讲出讨论的结果,并结合此前查阅的资料总结出一些相关的概念的含义和概念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回归教材,精讲概念。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新概念中, 物质没有得氧却也可以称为氧化, 这是使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之一, 为突破难点可利用比较的方法突出其合理性。

2Mg+ O2= 2MgO

Mg+ Cl2= MgCl2

Mg+ H2SO4(稀) = MgSO4+ H2

比较上述三个反应, 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Mg 发生了同样的变化:Mg- 2e=Mg2+ , 既然Mg与氧结合叫做氧化, 那么与氯结合、与硫酸根结合也叫氧化是合理的、可行的, 反之不同化合物中的Mg2+ 重新转变成Mg,也都可以称为还原[9]。这样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分析、类比,发概括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广义定义。

三、借助现代化工具,突出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建构主义认为,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可以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由于电子都有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引出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相同的道理,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也达到稳定结构,两个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成了氯化钠,于是就是发生了反应。接着让学生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后,钠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可以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原因是因为失去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得到电子。

当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如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电子的转移情况会怎样,怎样才能使氯原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和氢原子达到2电子的稳定结构,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最后学生明白到,由于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于是双方共用一对电子,这个电子对同时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稍强一些,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而偏离氢原子。因此,从表观上来说,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到-1价,实质上是这个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偏移。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4.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是在测量基础上对好与差、对与错、优与劣的判断。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把考试成绩做为衡量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准,过分强调赠别与选拔的功能,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评价的焦点应该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与过程的评价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教学就是为了这个达到这个目标而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基于教材详尽描述了一些化合物形成过,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化合物形成过程电子转移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微观本质。为深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等对比氧化还原反应,有利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其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方法的评价

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更新。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标的理解等都要融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再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教师的风格相适应,灵活多样;教学手段要运用妥当,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恰当使用现代化工具,直观性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教师与学生总体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除很多问题让学生讨论,再到学生自己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并且体现了概念形成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必须完成从主宰者到领路人的转变并且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进行问题的分析、综合、抽象以后进行概括,要遵循学生的概括发展水平。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将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让他们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教师所授课内容的总体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5.总结与思考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中学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联系到生产生活及科研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对没个化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笔者认为做好新课程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化学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使学生已经建立知识体系;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机会,激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潜在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全体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愉快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创造性;教材;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一、重组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但每一种粒子的学习都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有必要在介绍完离子后将三种粒子的内容进行重组,通过对比、归纳,形成一个整体认识,这样有利于深化知识,便于知识的灵活运用,防止混淆。下表列出了三种粒子之间的关系

粒子种类 分子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带正电 带负电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真实存在

相互关系

得电子失电子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得 失构失 得

电电 电电

子 子 成 子子

分子

二、调整教材思路,顺应学生思维

(一)调整教材教学内容的顺序

1.难点知识的提前

在溶液浓度课题中有关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这是本单元也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类计算题的计算中最难的一环就是求所得溶液的质量,但由于这节课的计算类型题很多难点也很多,如果把这个教学难点和其他类型题一同出现,学生很难把握得很准确,教师可以将此内容提前到“溶液”课题的教学中,由于“溶液”一节的教学内容很简单,把这个知识点安排在此,既充实了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容易接受这个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难点知识的置后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同时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就会出现有些知识点学生听不懂、接受不了的情况。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暂时放一放的策略,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例如:在介绍“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时,在“分子和原子”一节就有这样一个知识点:区分什么物质由分子构成,什么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在这一节如果介绍给学生这一知识点,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那么教师可以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暂时放一放,待介绍完“化学式和化合价”课题后,学生会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后再介绍,学生根据化学式来判断就很容易了。

(二)合理调整教材局部的教学内容

1.简化教材的内容

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有一些概念或叙述文字较长,对于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知识积累不是很丰富的初中学生来说,理解和记忆起来都很困难。对于这些概念,教师可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采用形象化的图表或朗朗上口的口诀对其进行简化处理来帮助学生记忆。在强化“记”的同时,让学生有效地“记”,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枯燥的难点、要点简化成口诀

酒精灯使用方法的口诀:酒精灯要用火柴点,要知对点有危险,禁向燃灯加酒精,加热仪器勿触,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加热最为快,用完勿吹灯帽盖,防止蒸发废酒精。

2.扩展教科书的内容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要力求做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就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 扩展“绪言”课的容量,充分展示化学魅力,激发学习情趣

作为学生进入化学的第一节课,“绪言”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而是引领学生步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台阶。在“绪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展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热情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让学生由衷地喜爱化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不仅能提供认识事物的感性材料,而且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因此,在“绪言”课的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应当选作几个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与生活关系密切或与平时理解有差异的演示实验。如:做家庭厨房中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此实验药品源于生活,学生很感兴趣,并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做馒头为什么用小苏打的道理,同时教师还可建议学生回家可以利用此原理自制汽水,这样做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实验室,也可以应用到实践和科研中,化学不仅生活离不开它,而且科技发展也离不开它。

三、整合教材内容,落实知识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将知识点间联系紧密,学生难以理清头绪的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知识线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相应的知识点。在总结时,引领学生学会这样总结和处理的问题的方法。

“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个单元,介绍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学生都不难接受,但是全章内容介绍完后,学生会将本章所介绍的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应知识弄混,理不清头绪。教师在此章复习时,首先引领学生找到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本章中心物质――二氧化碳的物质,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总结找到他们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图。

CO

C CO2 H2CO3

Na2CO3CaCO3

当然,对教材的处理原则远不止这些,以上所述也只是笔者在教学中对化学教材的一些灵活处理,仅仅是管窥之见,可能不准确,也不全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随意超越教材,脱离教材。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精确地把握教材,才能高效地使用教材才会有高效的课堂,学生的素养才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7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知识 技能 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专业特点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8

“物质结构和性质”作为选修课程模块,虽然内容抽象,看起来学习较为困难,但因其内容不像有机化学选修模块那样多,而且因试题基础性强、规律性强,而十分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只要复习全面是比较容易得分的。虽然最后一小题难度系数较大,有时甚至涉及数学知识等造成很难拿分,但相对于有机题还是容易些,尤其是有机题增加合成路线设计后,“物质结构和性质”受到许多老师和学生的青睐,尤其是非重点高中学校的学生更是坚定不移地选择《选修3》模块。但是通过近两年高考评卷老师的反馈信息显示:《选修3》模块的试题得分率并不如想象得那么高。笔者也参加了2016年广西区的高考评卷工作,评卷结束后,评卷组的专家教授也做了分析总结,发现《选修3》模块的试题零分率、得分率和满分率都比《选修5》模块的试题零分率、得分率和满分率低,其中原因众说不一。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不认真、细致、全面地做好复习,想要轻松地拿到一定的分数也是很难的,更谈不上拿满分。下面是笔者对近两年《选修3》高考知识考点的粗略归纳统计,并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以供奋战在高考复习一线的师生们参考,希望能给予你们些许帮助。

一、《选修3》近两年考点统计

(1)电子排布式;(2)分子构型;(3)氢键;(4)成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全充满或半充满;(5)分子的极性与否;(6)晶体的类型、性质和特点;(7)晶胞;(8)元素的电负性;(9)原子的第一电离能;(10)杂化方式;(11)物质熔沸点的比较;(12)物质稳定性的比较,尤其是氢化物稳定性的比较;(13)等电子体;(14)Q键和∏键。以上就是在分析了近两年的高考真题总结得到的14个常考知识点。分析发现,高考知识点在逐年增加,总有一些从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在新的高考题中出现,所以复习时还是要全面一些。

二、复习策略

1.有侧重地复习

引导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之后,就确定选择《选修3》作答,确定主攻方向,强化复习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避免一身博二兔的现象,从而造成顾此失彼、多而不精、广而不透。

2.点对点地设计练习

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选择应力求与教案高度统一和匹配。应该根据知识点、考点、重点、热点,根据自己的教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去精心设计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找出典型的题例进行训练。或根据自己所用的随堂练习、课后作业或资料去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和学案,而不是从别处随便弄来一份试题,不负责任地随意丢给学生,然后过后去抱怨学生这也不会、那又不做。这就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上做好工作,包括教案和学案的精心编写、题目的精选精编、有针对性设计训练课时作业、摒弃题海战术,精练精讲。

3.高考真题演练

高考真题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复习时可以给出近几年的高考《选修3》的真题,让学生真实了解和感受出题的形式、难度和知识分布;熟悉常考点、热门考点和核心考点。

4.考点强化训练

第二轮复习时,已是进入复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已然应做出决断,需对《选修3》的考c进行强化训练,主要考点包括前面所列举的。

5.重视解题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1)引导学生善于分析题目所考查的内容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解答,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探索,从而学会将题目进行变式改编,而不是只注重标准答案。

(2)将化学试题当作化学问题研究解决,考什么,怎么考;怎样看、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还能怎样。

(3)进行审题训练。仔细审题可以充分挖掘、筛选题目的各种条件,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注意区分原子、离子、价电子;名称、符号;区分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结构示意图、轨道表达式;电子式和分子式等的考查和要求。

6.回归教材,回顾知识的来龙去脉,整理知识的脉络

回归课本时,应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可以说,每一道题都不可能只考一个知识点,而是综合了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但考查内容不会超出《考纲》和教材要求。因此,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回归教材,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注重应用和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9

思维导图可通过电脑软件或手绘法进行设计绘制,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笔者建立学生应以手绘法构建思维导图.手绘思维导图方法如下:

(1)主题:主题一般在思维导图的中央部位,其由关键词及图像组成;

(2)次主题:次主题围绕主题展开,以分支形式向外扩散;

(3)分支:分支由图像或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

(4)节点构造:节点构造由分支相互连接所构成.如:电化学教学中.电化学为主题,原电池与电解池为次主题,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类型及构造为分支,节点构造即为原电池充电、放电与电解池构建之间的关联.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特点.其以中央图形为主要点,并向外周发散相关的关联点.关键词可构成思维导图的分支,并由分支形式展现出次体的话题.思维导图具有树状发散性特点.思维导图以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光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当对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才能理解化学教学的真谛,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牢记化学概念.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项概念多、复杂性较高的一门课程,既具有实质性,又具有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理解并不透彻,导致在化学习题练习中常常出错.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思维导图的实际运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下述教学:

1.进行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较多,涉及面也较广,因此在学生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小挫折.但在化学教材的编排中,其是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连接的,每个章节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内在知识点网络,梳理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及氧化反应章节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于离子反应及氧化反应的概念掌握的并不透彻,因此在习题练习中常常出错.而以思维导图对该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后,教师可以离子反应作为主题,以分解及氧化反应作为次主题,以各个反应的发生条件及步骤作为分支,帮助学生对于离子反应这一章节进行知识梳理,提高学生对于离子反应的理解程度.这一事例充分体现出了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显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意义.

2.进行章节知识的预习思维导图除了具有帮助学生进行章节知识回顾的特点外,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预习.在学生能够自我绘制出思维导图后,教师可教导学生如何以思维导图对化学知识进行预习.如对氯的化学性质进行预习时,学生可通过对书本知识上所讲解的氯气与碱液之间的反应进行掌握:Cl2+2NaOHNaCl+NaClO+H2O,来了解氯的化学性质的基本特点,能够对氯气所参与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一定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自己对于氯的理解的思维导图.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导图的完整性,并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联系与总结,发掘出其共有的特点与联系,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当满足上述特点后,思维导图便会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缜密性,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未学习的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初步掌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出现“一说就懂、一做就错”的情况.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对某部分的化学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并且许多化学公式都能铭记于心.然而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在进行解答化学习题时,却经常性的出错.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责备,我们必须承认,化学学习的知识点较分散,考试中的涉及点也较广,因此,学生在解答化学习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绘制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于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联系,寻找出新的解题思路.

四、结束语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10

第一 挖掘开发教材中的微观知识,课堂“表演”增活力

微观知识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始终,甚至有许多学生到毕业也没有明白微观世界是怎么回事。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是先让学生了解,再深入理解、掌握,然后概括和总结,即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但微观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在学生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可借鉴时就把有关概念、术语、名词堆到他们面前,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挫伤积极性。如在学习八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构成的奥妙时,一节课就要接触分子、原子、元素、分子与原子、元素与原子的关系等,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无疑云里雾里的,课后经常听到学生议论:“你明白吗?”“不明白”……,如何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难关,对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学习至关重要。经过教研组讨论,提出问题:编者为什么把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这里?安排在这里又怎样讲?如何克服抽象性强难度大的困难?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探讨后一致认为,编者是让学生“先入为主”,给学生留下一个大致的印象,内容看似简单描述,但弹性大,给课堂教学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决定一种方案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展示,另一种方案是自制原子模型,让学生手拿模型进行原子组合和分子拆分表演,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还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尤其是中下游学生,连上课最不积极的学生都争着上台表演,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当教师给出原子的符号时,学生马上说出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的多种符号(2H H2 2O O2 2H1O 2HO H2O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特别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2个氢(氧)原子结合成1个氢(氧)分子,3个氢(氧)原子结合成什么分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那么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结合成什么分子?……分子都是原子构成的吗?只有这两种原子吗?这两种原子和别的原子能结合吗?又结合成什么分子?……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提出问题,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能力。课堂实践证明,进行表演其效果远比单一使用多媒体要好的多。

在学到水的分解时,教师开始只给出一个水分子的模型,由3个学生表演水分子的分解,拆分很顺利,但原子组合成分子时学生马上提出了问题;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还缺1个氧原子?教师让学生交流讨论,问题很快解决了。当教师提出: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时,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得很全面,为以后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和方程式的配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疑问:如果把表演过程倒过来是不是就会生成水?教师给予点拨,那么水合成的微观过程学生也学会了。其它物质的反应中分子、原子也这样变化吗?……此法还可用于解释物质的溶解、乳化过程等,其效果很好。

第二 挖掘开发教材中的小学数学思想,“低起点”为课堂教学注活力

教学中发现,在学到以定量计算为主的内容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这是受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教研组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定量计算做重点讨论,挖掘开发教材中所蕴涵出小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使教学方法既适合学生特点,又生动有趣,易于接受,把小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与化学定量计算相结合,进行“低起点”定量计算教学,引导学生创立了许多“化学中的小学数学问题”。如从教材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挖掘开发出小学数学中的“男女生问题”,例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及变式练习,这是任何一位初中生都会做的小学数学题。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就是把男生看作溶质,女生看作溶剂,全班人数看作溶液,所占比例即溶质质量分数,使纯化学问题“小学化”,降低起点,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含义,又激发了学习情趣,跃跃欲试的学习情景代替了乏味低沉的纯化学术语式的计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再如从教材“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问题”中,挖掘开发出小学数学中的“简单除法问题”,例现有100千克地瓜,平均每个0.5千克,这些地瓜共有多少个?运用到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及类似的变型题中。如“等质量的SO2和SO3两种物质中,所含分子个数比是多少?”等类似题目,这样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兼顾了中下游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对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作用。

王佼堂 蔡禄香

(莱州市路旺中学 山东莱州市 261432)

实施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核心和关键,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为新课堂增加活力,提高质量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研究的课题。目前所用的新教材在编写时已经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中如某些知识点的难度大、弹性大、抽象性强、知识间的衔接不好等因素不太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下面从两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 挖掘开发教材中的微观知识,课堂“表演”增活力

微观知识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始终,甚至有许多学生到毕业也没有明白微观世界是怎么回事。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是先让学生了解,再深入理解、掌握,然后概括和总结,即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但微观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在学生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可借鉴时就把有关概念、术语、名词堆到他们面前,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挫伤积极性。如在学习八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构成的奥妙时,一节课就要接触分子、原子、元素、分子与原子、元素与原子的关系等,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无疑云里雾里的,课后经常听到学生议论:“你明白吗?”“不明白”……,如何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难关,对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学习至关重要。经过教研组讨论,提出问题:编者为什么把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这里?安排在这里又怎样讲?如何克服抽象性强难度大的困难?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探讨后一致认为,编者是让学生“先入为主”,给学生留下一个大致的印象,内容看似简单描述,但弹性大,给课堂教学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决定一种方案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展示,另一种方案是自制原子模型,让学生手拿模型进行原子组合和分子拆分表演,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还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尤其是中下游学生,连上课最不积极的学生都争着上台表演,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当教师给出原子的符号时,学生马上说出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的多种符号(2H H2 2O O2 2H1O 2HO H2O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特别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2个氢(氧)原子结合成1个氢(氧)分子,3个氢(氧)原子结合成什么分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那么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结合成什么分子?……分子都是原子构成的吗?只有这两种原子吗?这两种原子和别的原子能结合吗?又结合成什么分子?……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提出问题,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能力。课堂实践证明,进行表演其效果远比单一使用多媒体要好的多。

在学到水的分解时,教师开始只给出一个水分子的模型,由3个学生表演水分子的分解,拆分很顺利,但原子组合成分子时学生马上提出了问题;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还缺1个氧原子?教师让学生交流讨论,问题很快解决了。当教师提出: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时,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得很全面,为以后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和方程式的配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疑问:如果把表演过程倒过来是不是就会生成水?教师给予点拨,那么水合成的微观过程学生也学会了。其它物质的反应中分子、原子也这样变化吗?……此法还可用于解释物质的溶解、乳化过程等,其效果很好。

第二 挖掘开发教材中的小学数学思想,“低起点”为课堂教学注活力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11

关键词:考纲 考点 重组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17-01

一、出题背景及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教材多元化,同一体系的教材设置了可供师生选择的不同模块,这也为各省市高考提供了不同的方案模式。吉林省在2010年首次实施新课程高考,至今已有四年,试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为依据,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为新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必修一》、《必修二》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内容;选考内容为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以及选修二《化学与技术》模块中的内容。其中选修二、选修三、选修五为选考一道大题,分值为15分,其中选修三晶胞中各质点有关计算偶尔也会在选择题中与阿伏加得罗常数结合在一起。

人教版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衔接〈必修一〉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以及初中化学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使知识内容在晶体结构与性质中得到提升,在分子空间构型与性质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其学科价值,主要通过“从微观结构预测或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和从宏观性质推断物质可能的结构及作用力”这两个层面,建立微观结构和宏观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位、构、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理解该部分知识考点,才能让学生快速找到该题命题立意。

二、课标、考纲及考点分析

选修三的课标及考纲知识要求,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包括二方面: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17个考点。

高考命题一般基于对以上知识体系和学科思想的考查,重点体现学科价值,因此,选修三选做题题型考点比较集中且多次出现,主要涉及考查核心概念和化学理论的应用,在2011-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卷(新课标II卷)中,试题考点主要分布如下:

2011年:电子排布式、电负性,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微粒间的作用力(化学键类型),杂化轨道类型,晶胞的计算等。

2012年:杂化轨道类型,电离能,电子排布式,空间构型(分子和离子),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无机含氧酸的酸性)、晶胞的计算等。

2013年:电子排布式,原子晶体的结构,微粒间的作用力(共价健强弱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杂化轨道类型及晶胞的简单计算等。

三、复习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每年高考选修三的选做题考点相对集中,但也出现一些低频考点,因此,在进行一轮复习时,应该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逐点过关,做到知识无遗漏。但全面不等于平均使用力量,在课堂复习中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热点,同时,要立足基础,重组复习内容,每一节课的内容要进行分解、细化,以免知识点过多导致复习目的不明确;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要将教材上描述性的知识点转变成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对知识设疑、质疑、释疑、激思,使描述性的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复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素质。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好学案,要在课前预习,课堂复习、练习和课后反馈几个环节抓好落实。

针对高频考点,我们的二轮复习不能像蜻蜓点水式的掠过,而应该使我们的学生自身明确考点,并对这些考点进行深入透彻地的学习,理解其本质,获取其内涵。在考点相对集中稳定的情况下,命题者必须赋予传统考点新意――基于同一考点的考查方式在不断的变换,命题思想在不断更新,正所谓“年年岁岁纲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我们在复习时则要转换视角,变换考查方式,以使学生能够充分认清同一知识的不同展现形式。比如说在高考中频现的电子排布式的考查,杂化轨道类型的考查,空间构型的考查等内容,我们在复习时就要做一题多变,变换角度,加深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12

一、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过

程中的不足性

1.不可过分夸大电子白板教学的重要性

尽管电子白板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子白板并不是全能,电子白板在部分情况下,并不能完全代替多媒体或者是传统的教学板书,化学教师不应该将电子白板的重要性过分性夸大,应该正确、合理地使用电子白板.

2.电子白板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部分化学教师对电子白板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很完整,导致这些化学教师在准备电子白板课件过程中,大多数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还有的部分化学教师则是直接拷贝其他化学教师的课件.这些化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均没有认真分析化学课件的内容,进而导致在化学讲课过程中,由于自身对化学课件内容的生疏,不能有序地对化学课堂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通常情况下不能做到讲解知识的连贯性,就是想到哪就讲到哪.此外,还存在一个现象,部分教龄较长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现代化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舍弃电子白板的应用,即便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其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存在缺乏创新、课件不充分的现象

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常会出现课件准备不充分或者是课件缺乏创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制作化学课件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创新思想,为了达到吸引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应该努力使设计形式达到新颖的效果,在最大程度上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的应用

1.电子白板教学,可以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信息化的进程,电子白板逐渐被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学也不例外.

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电子白板教学具有较多的优势:可以通过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化学知识内容,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快速、全面地了解、掌握化学知识内容;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传统的课堂板书的时间,充分利用化学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在化学课堂上知识讲解量得以变大,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开阔,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率.

电子白板是一种辅助教学技术,可以将化学知识理论转变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图片,使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中应用电子白板,教师可以采取设计多个问题的措施,在学生观察图片或者是观察动画时,可以充分地调动创新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或者是动画,主动地寻求答案,为后期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一系列的基础,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充分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由此就会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有助于学生对难点、重点的理解

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中重点或者是难点的部分进行掌握,在化学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均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知识难点或者是知识重点,需要学生对此进行准确的掌握,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初中生而言,掌握初中基本知识内容已经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掌握初中化学中的重点或者是难点更是实属不易.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准确掌握化学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化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这也是初中化学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之一.教师通过应用电子白板技术辅助化学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对化学中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3.可以合理有效地对初中化学实验中的缺陷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