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分子化学专业

高分子化学专业

时间:2023-08-16 17:28:39

高分子化学专业

第1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最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消化,建立和巩固高分子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获取高分子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和操作技能。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这番话指出了开设化学实验课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在评估指标的二级指标“实践教学”中,从“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比例及效果,实验室开放”三个方面明确了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近几年高校的化学类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很多高校在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与改革方面的成果积累较少,尤其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采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依然居多。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剖析

1.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欠争理

多数的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没有单独设课和单独考核,实验课时相对较少虽然有些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已经独立设课,但仅作为考查课。实验教学内容中传统的、陈旧的实验较多,而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实验很少认知性、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理偏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偏少,而且实验环节偏重于理论,突出高分子材料应用性特点的实验太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按照实验讲义预习,然后进实验室。实验前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测试方法、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详细的集中讲解。学生只需按教师指导的过程按部就班或者依照讲义“照方抓药”,就可以完成一个实验。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地来到实验室,只动手不动脑地完成实验,然后又迷迷糊糊地离开实验室。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没有给他们留下太深的印象,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很不够。这种统一模式、统一要求、齐步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抑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验嫩学手段落后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在理论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未能在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这样对于一些耗费过高、时间过长、毒性过大、危险性过高的实验,只能最低限度地开设,且开设过程中费用大和危险性高,导致学生对此类重要实验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感受的机会。

二、新教学模块的实践性探索与成效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其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基础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三个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块体系,并在每个模块中结合常熟理工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_些新的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实践发现新的体系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基础技能实验教学模块

基础技能实验模块构建的目的着重建立高分子化学实验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清洁卫生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训练学生掌握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为后续的实验教学模块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技能实验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40%~50%为宜,课时数约30学时,开设8~10个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涉及到高分子化学反应机理,如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等连锁反应机理,缩聚、基团转移聚合等逐步反应机理,开环聚合反应机理等。在实验实施方法方面涉及到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熔融缩聚、界面缩聚等。如设计膨胀计发测定苯乙烯本体聚合动力学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诱导期概念、聚合过程体积减小的现象以及聚合物溶液的粘性特征等非常重要的高分子化学理论知识。设计过硫酸钾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自乳化聚合实验,除让学生明确了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外,还了解到了聚合物大分子链端基的重要作用。设计己二酰氯和己二胺界面缩聚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界面缩聚的概念和聚合物的可纺成纤性能等主要高分子知识。通过设计一些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等连锁反应机理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活性中心的概念,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认知了这些引发剂的活性、安全使用和贮存事项。

2.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块

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设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实验模块是实验教学的较高层次,注重学生实验的自主设计性和综合性。

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20%~25%为宜,课时数约15学时,开设2~3个实验。本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一是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可以将同一门课的几个实验,或者是几门课的实验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实验。本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二是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设计性,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和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例如关于高分子合成实验先确定好采用的聚合机理和聚合方法,在原材料配方组成、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合成温度等工艺条件方面给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让学生在所给的框架内进行自行设计和实施实验。譬如悬浮法制备聚苯乙烯珠粒实验,水的用量范围为苯乙烯质量的100%~200%、分散剂为磷酸钙或聚乙烯醇两种、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用量为苯乙烯质量的0.2%~1.0%、反应温度设定在75℃~85℃范围等。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方案实施实验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组之间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找到了影响悬浮法制备聚苯乙烯珠粒的一些因素,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发挥了学生自主实验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

设置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开发能力,为实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提供重要的教学内容实体支撑。

本实验模块是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注重学生实验的独立自主陛、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设计在课时总量的20%~25%为宜,课时数约15学时,开设2~3个实验。本实验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一是实验项目的独立自主性和综合性。也就是说确定好实验项目之后,让学生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项目方案的调研、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本实验教学模块的特点之二是实验项目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所拟定实验项目必须关联生产实践中的聚合物产品,充分体现实验项目的应用性。实验项目设计主要针对这些高分子产品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解决来进行设计。通过研究创新实验的实施,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乐此不疲,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展示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应用性特征提供了最佳学习平台,尤其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此外,研究创新实验往往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聚氨酯绝缘漆的制备及性能测定实验,每个学生做一个实验配方,每5名学生一组,5名学生的实验结果综合在一起可以得出高分子树脂配方组成与漆膜性能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固化条件与漆膜性能之间的关系曲线。在实验过程中,5名学生要共同安排实验方案,尽量保持操作的一致性,最后得出的结果要呈规律性变化。如果有一名学生操作有误,这个实验点就会落在规律性以外,影响其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因此,实施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每次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拟定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验过程中,又有多种意外的实验现象出现,这势必要求师生共同分析和讨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做需要教师有相当的知识储备量,并且要求教师也不断进取,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三、结论

基础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块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特别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理论课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开发技能取得了预期效果。基础技能实验模块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实验现象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高分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和规范。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设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创新实验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科研和创新意识的建立,以及学生团队意识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晓,等_高分子化工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i,(1):50-52.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3]杨通,范新会.王正品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71-80.

[4]虞立宏,王静爱,葛岳静,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实施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2004,(8):20-21.

[5]王雅珍,等,微型高分子化学实验研究[j]化学教育,2001,22(1):47-48.

第2篇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83-02

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特点

经过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子的理论发展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与领域,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1-6]。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分子对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的渗透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在现行中国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中,如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复合材料、轻化工程、包装工程、纺织工程、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许多非高分子专业都将高分子相关知识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阐述现代高分子科学已成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对涉及高分子科学研究前沿的理论、测试方法以及高分子的新产品介绍等内容点到为止,该课程的学习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高分子科学的窗户,引导学生了解高分子化学在高分子学科中的地位,通晓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高分子在染整中的应用奠定基础[1,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来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基础课程,衔接不够

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高分子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后续课程(如《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整工艺原理》和《染料化学》等)的学习必须以高分子为学科背景,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产实习、创新学分实验、创新训练计划和本科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开展也必须要有高分子基础,因此为了让染整方向的本科生了解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平台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必须以《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课程学习为基础,但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设置在大二下学期,《物理化学》等课程也在此学期开设,因此课程开设时间过早,缺乏基础课程的知识,建议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内容多、学时少,课时紧张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主要包括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部分,其中高分子化学部分包括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分类与命名、基本原理、高分子合成反应与方法等,涉及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共聚合等;高分子物理部分则侧重于高分子的结构(如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等)、分子运动、力学状态与转变,物理性能等。对于高分子专业的本科阶段,通常会开设《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门课程,分别在32至48学时不等;而对于轻化工程专业,只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一门课程,48学时,相对来说内容多、课时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课程体系的完善、讲授内容的连贯与取舍等都显得非常重要,对任课老师是一种不小的挑战。

(三)注重理论,缺乏实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轻化工程专业只开设理论学习课程,没有相关实验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学习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相应的实验课程的开设显得非常迫切,能够让所学知识与理论在实验中得到验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从最初的原料出发,选择合适的聚合方法与聚合反应,得到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用得上的高分子产品。

二、教学改革举措

针对轻化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课程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了解高分子的应用,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总结了几点教学改革举措。

(一)规划本科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授课前完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与知识。

(二)多媒体资源课件与传统板书有效结合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表现力、良好交互性和极大共享性等特点,它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教师几乎不写板书,学生不记笔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建议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考核方式、教学难点与重点等相关教学文件进行监督,要求授课过程中课件放映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将学生上课情况、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平时作业等与学生的最终成绩挂钩,进行综合评定。

(三)增设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验课是对理论课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直观的现象和结果验证理论学习的真实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因此实验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轻化工程专业开设实验课程,但涉及的实验众多,要求任课老师充分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重复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认真编写实验讲义。此外,学校和学院应重视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突破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框架,增加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额,注重验证性实验、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效结合,开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高分子材料用途广泛,遍及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因而在课程讲授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概论、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将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方案中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

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尝试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针对大学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以趣味讲座和座谈的方式进行专业介绍,了解专业背景,告知学生轻化工程这个专业是以化学与高分子为学科背景的,加强学科平台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实施学生双导师制

全面推进学生双导师制是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课程小组,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及承担教学任务,使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三)强化实验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课程采用自主设计实验,在实验大纲的规范下完成实验要求,将验证性实验、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江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资助下,实现学生创新训练的全参与和全覆盖,指导教师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在创新实验中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四)强化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毕业离校前最后一个实践性环节,也是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应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从课题的选择、采取的技术路线、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达到的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所学知识与理论的应用,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从事与高分子相关行业的人数众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为学生的出国深造、攻读研究生和就业奠定坚实的高分子基础。

四、结语

根据国内外行业需求和自身特色,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围绕复合型、创新型染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冬.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分子通报,2010,(5):74-78.

[2]刘兆丽,曹亚峰,谭凤芝,李沅.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几点探索[J].科教导刊,2013,(1):82-83.

[3]喻湘华,鄢国平,李亮,吴江渝,郭庆中,曾小平.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1,25(3):68-70.

[4]胡建设,周爱娟,王宏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0,(5):70-73.

第3篇

【关键词】 中高职“宽口径衔接”模式;高职本科“对口衔接”模式;高分子专业

一、中高职、本科教育衔接的现状分析

(一)广东省中高职招生方面衔接现状

到2009年底,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升学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3+X考试,与高考相似,为中职毕业生专门设置。1995年由广东省统一组织单独命题考试,实行“3+1”考试模式,“3”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1”为专业技能课程。从1998开始,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班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由原来的“3+1”改为“3+证书”[1]“证书”为广东省职业技能证书。二是成人高考,这是中职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升学方式。

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实施“3+2”中高职教育,到2012年,有32所高职院校与149所中职学校对接,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专业作为2012年试点专业,面向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化工大类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实行自主招生三二分段“宽口径”专业衔接。

(二)中高职专业设置方面的衔接现状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多为文科、计算机、汽车等办学要求没那么高的专业,没有围绕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专业,已不能满足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东省是塑料大省,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由于高分子专业涉及面广,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本科院校开设较多;广东地区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专业;而广东省中职学校没有高分子专业,不能适应塑料产业升级的需要。

(三)高职、本科专业设置方面的衔接现状

虽然广东省有27所高职和100所中职的10个专业大类参与中高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但是目前还没有进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本科院校有设置高分子专业,但是以“学术目的为主”的学科型的本科。2011年第二次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为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为6,相当于博士生教育。第一阶段又分为理论型5A和实用型、技术型5B。其中5A又分为5A1和5A2,前者按学科分设专业,后者按行业分设专业[3],见图1。

参照该分类框架,我国大部分研究者将5A和5B分别对应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一般而言,5A1系列的高校在我国被认为包括“985”大学、部分“211”大学,5A2则包括一部分“211”大学以及大量地方本科大学,人才规格由高到低有硕士、本科和专科;5B则是指高职高专院校,也包括硕士、本科、专科层次院校,但目前我国只有专科层次院校。在我国,研究者和普通大众通常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标准来区分三类高校:5A1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教学内容一般以纯理论知识为主;5A2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5B高校则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但偏重实践性技能。毫无疑问,5A1与5B的人才类型界限比较明确,5A2与5B的界限则不太明显,但基于我国地方大学培养的主要是本科层次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人才。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很多高校都是按学术型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即便是本应定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5A2类高校也都有意无意地按学术型人才方向去办学,导致学术型人才过剩而技术型人才匮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极不匹配。

二、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及高职本科“对口衔接”的必要性

(一)能够满足区域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广东省“三促进一保持以及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对人才结构和素质也产生了新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广东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考验,实现中高本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的利好政策推动了中高职的衔接,在政策支持下,广东省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中高职衔接也几经波折并逐渐优化。广东省是塑料大省,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初、中级层次人员严重缺失,亟需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由于高分子专业涉及面广,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本科院校开设较多;广东地区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专业;而广东省中职学校没有高分子专业,所以,与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化工类专业“3+2”合作,通过中职学校招生,实行“宽口径”专业衔接。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相关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广东省“十二五”优先发展产业LED、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与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又由于高分子加工专业涵盖了化工、机电、控制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专精要求,培养目标的定位要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从广东省的人才培养来看,开设有高分子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偏重于科研,实训时间及条件严重不足,对加工生产线缺乏总体认识;而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了一年,在基础理论方面和思维提升锻炼方面存在不足,工作中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空间不足。因此,目前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出现了“本科的学生深入不下去,高职学生提升不上来”的尴尬局面,使技术型人才匮乏;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生产力发展都要求双方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资源互补,专业“对口衔接”协同培养新型高级技术型人才。

(二)发挥中高本教育资源效益,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省2012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广东将进一步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打通以后,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面向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等中职学校化工大类的中职毕业生,实行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打通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探索中高衔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新路子,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实现职业教育优秀人才梯队建设。

本科院校具有雄厚的学科优势及师资等资源,高职院院校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等资源。根据国家、省教育规划改革文件精神,选择石油化工特色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合作,协同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求,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也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为打造新型办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提供有效途径与措施。探索高职、应用本科对口衔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新路子,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实现职业教育优秀人才梯队建设。

三、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及高职本科“对口衔接”的可行性

1.国家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中高本”衔接提供了契机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推动了中高职的衔接,广东省教育厅以“通知”或者“意见”的形式,也出台了一系列中高衔接执行条例;2012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文件,要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在政策支持下,广东省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广东中高职衔接渐成体系;高职院校也开始与应用型本科合作,专业对口衔接,协同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打造新型办学模式。

2.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中高本衔接”提出了要求

广东省是塑料大省,截止2009年,广东省规模以上企业3796家,中小企业星罗棋布,从业人员超过50万,年产值2372亿元,产值位居全国第一;广东同时也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新技术发源地。塑料企业行业调研表明,高分子行业的从业人员涵盖了初级、中级、高级等几个层次,初、中级层次人员严重缺失,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亟需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另外,另外,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97年~2005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持续九年走低,已从2574万人降低到1694万人,此后四年,该数据保持在1700万人左右。高中毕业生的生源逐渐减少,未来高职的主要生源是中职生,中高职如何衔接,研究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日显迫切。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相关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广东省“十二五”优先发展产业LED、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与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又由于高分子加工专业涵盖了化工、机电、控制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专精要求,培养目标的定位要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这要求高校提供大批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因此,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培养的改革,形成四年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满足广东省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3.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为“中高本衔接”提供了保障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始创于1960年,办学历史长,基础扎实,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专兼并举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以小型生产为依托,融教学、生产、研究、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五位一体”的综合化实训基地,这些教育资源为“中高本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4.职业资格标准实施为“中高本”课程衔接提供了依据

中高本教育衔接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一体化,而中高本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根据产业行业的需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企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研究技术型人才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中职、高职、本科院校整体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区分中、高职、本科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差异。[4]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牵头,联合多家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制订的《塑料制品配料工》、《塑料成型制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已上报劳动部审批,每个工种均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4个等级,为合理构建中高本专业课程标准提供了依据。

四、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中高职“宽口径”专业衔接

根据“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一体原则,无论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为区域经济或者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两所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与设置要一体化。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条件,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5]。本案例,选择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专业与广东省石油化工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石油化工专业进行三二分段“宽口径”衔接,以期达到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为经济发展加力。

(二)“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合理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源头,也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根据高分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院校的代表到我校参加《材料类专业中高衔接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研讨会》的研讨意见,再结合与中职学校化工大类专业宽口径衔接的特点,高分子专业三二分段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按2+0.5+0.5+1.5+0.5形式进行,具体见图2:

图2 高分子专业三二分段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完成,职业技术课与专业综合实践课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完成,衔接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高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完成,职业技术课与专业综合实践课一般安排在第八至第期完成,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十学期进行。

五、高职、本科教育“对口”专业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围绕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双方办学现状等方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和论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现有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专业群建设基础扎实,并可依托双方的校外实训基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省级工程中心(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开展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采用“2+1+1”的“对口衔接”协同培养模式,即:第1~4学期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就读,主要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5~6学期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主要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7~8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学习,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谢文静.广东省高职院校达标性考试加开放式招生模式的思考.高教探索,2008(4)

[2]赖红英,广东中高职衔接试点再扩大,中国教育报,2012-5-15.

[3]方泽强,分类视角下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探略,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第4篇

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个人密闭装备。不同于普通的衣服,它可以防护空间的真空、高低温和太阳辐射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在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氮气会变成气体,如果人不穿加压气密的航天服,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发生生命危险。

奥秘发现

航天服分为六层:由特殊防静电处理过的棉布织成的舒适层,橡胶质地的备份气密层,复合关节结构组成的主气密层,涤纶面料的限制层,通过热反射来实现隔热的隔热层,以及最外面的外防护层。航天服按用途可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大类,无论是哪类航天服,都需要选用特殊的材料,采用特殊的工艺,经过特殊的加工、制作和各种试验后才能够完成。舱外航天服的造价可达上千万美元,真可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这些都离不开一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姐分享

我们的专业课非常多,比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力学、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聚合物加工工艺学等。其中,挂科率最高的是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因为这两门课理论性强,且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较高。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实验课所占的学时大概有60个小时。基于不同实验对结果的精确要求程度不同,有些实验需要多次重复进行,以获得最精准的数据;有些实验则受到其自身反应速率的限制,需要较长时间,所以花费一个下午乃至一天的时间来做一个实验是很正常的事。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我们做有机玻璃的聚合反应实验时,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玻璃小瓶子,里面放上好看的花瓣或叶片,出料后将有机玻璃倒在里面,于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便横空出世了。

毕业之后,大家都会面临着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就我们专业来说,由于本科期间所学的知识属于知识普及型的,所以会有很多同学选择继续深造。

我们专业的就业率挺高的。纺织、化工、医用、汽车等行业都离不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生一般是从基层做起,工资在3000元左右,但也有例外,我有一位学姐刚毕业就被一家外企高薪聘到了研发部,这主要看个人能力。

推荐学校

四川大学:该校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全国排名第2。该校建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研究所、化学纤维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特聘教授等。该专业的所属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共137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军工和企业委托协作项目419项,进校科研经费近1.1亿元。

第5篇

【关键词】高职 医学检验技术 分子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56-03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几乎渗透到检验医学的所有领域。其快速发展也给检验医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更新得太快,技术种类又繁多,对技术人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高,特别是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合理、科学的适用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拟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论述。

一、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专业术语繁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技术专业性强,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对基本概念搞不清、对基础理论很模糊,对技术掌握也不到位,临床实习时根本适应不了临床的分子诊断工作。因此,怎样帮助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是一个难题。

另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种类繁多、发展迅速,而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是安排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大一、大二阶段进行授课,课程安排得较早,在这个时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接触专业课,所以对分子生物学这门课很难吃透。而基于有限的理论和实验学时数,要把分子生物学的所有技术详细讲授给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仪器设备和有限的实验课时,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也是一个难题。

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思路

以广西医院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实际操作需求为核心,在现代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训内容进行设计和改进,精心组织教学实施,构建适合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上,既需要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也需要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潜力,提高科研水平。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在2013、2014级检验班中选取2个班做试点。为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重新整合理论教学模块,调整教学内容;采用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职业性、实践性的实训项目。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模拟临床基因扩增和分子诊断的情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启发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案例分析导入实验数据分析、分组讨论及专题讲座学习最新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上采用示教、开放实验室、实训室练习、岗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训、医院见习、病例讨论、综合训练等。改革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阶段性考核的方式,先考核手工操作,再进行仪器设备操作考核,最后是学科理论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岗位模拟及出勤也在考核计分之内。

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具体方案

(一)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改革

1.改选合适的教材,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用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如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前使用吕建新主编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这本教材主要针对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太适用;改革后选用胡颂恩主编的《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技术》,这本教材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适合该校学生。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时数,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侧重,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讲解,以及对前沿知识的扩展讲授,即适当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新进展,以帮助学生对当今科技水平发展进行深入了解。例如,在DNA和RNA的分离纯化过程中向学生强调核酸的特性;在基因扩增时详细讲解PCR反应的原理、条件、过程、特点和注意事项以及引物如何设计等;在检测病毒基因型时介绍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顺便导入基因芯片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一个个生动的临床病例中,由临床问题引出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可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另外,将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从第二学期调整到第四学期进行授课,在这个时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部分的专业课,对分子生物学这门课会更容易理解。

2.授课方法的多样化。要求知识的融会贯通,讲课方法的灵活运用、教与学的互动等非常重要。在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启发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案例分析导入实验结果分析、分组讨论及专题讲座了解最新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病例分析,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实验诊断学思维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例如,对于基因测序技术、Western-Blot、2-DE等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结合临床和科研应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以交论文的方式要求学生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不定期安排学生参加院内、市内举办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讲座,帮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3.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习或毕业后在工作中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例如,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因扩增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引物的设计,因为设计好引物是PCR成功与否的关键。还要更加深入地介绍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可能出现PCR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做好PCR的防污染措施。

(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1.强化实验教学改革。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出发,调整理论和实验比例,加大实验比重。根据检验学科新发展和新要求,强调对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目前临床检验工作已广泛应用各种自动化仪器和试剂盒,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商品试剂盒的使用和评价以及对各种自动化仪器的参数编程能力,以适应临床检验的工作需要。以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为例,要求学生在理解核酸分离纯化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核酸提取的操作流程、操作要点,在训练时要求操作标准化、规范化,每做一步都应有实验记录,这样才能够正确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干扰因素(如表1所示)。

2.配合理论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重新编写实验指导,安排一些综合性实验。制订实验考核方案,充分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将哺乳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PCR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列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所需试剂、器材。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最佳的实验方案(如

(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岗前培训

学生进实习点前在校进行的岗前培训与常规课堂教学既存在联系,也有着差异。例如,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偏重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则更偏重职业性与实用性。因此,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前,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岗前培训。例如,岗前培训时我们用真实的病人标本,真实的商品试剂盒和基因扩增仪,模拟建设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在训练时更严格要求操作的规范化,每完成一步都有实验记录,严格做好实验室的防污染措施,以让学生完成临床检测任务的实战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4所示)。

(四)改革考试方法

采取阶段性考核的方式,先考核手工操作,再进行仪器设备操作考核,最后是学科理论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岗位模拟及出勤也在考核计分之内。

(五)加强师资培养

教师必须紧跟学科发展潮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有可能培养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定期给本科室教师培训,并分期选派青年教师定期到临床实践锻炼,以形成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出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的课程相关临床检验经验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的建设,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仪器、设备已相对完备,拥有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分析仪、电泳仪、PCR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酶标仪、高速低温离心机等大型、精密仪器。但从各医院调研发现,该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工作后,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比较陌生,实践操作中往往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动作。该专业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注重样本的检测过程,而忽略了样本分析的前处理、移液加样器的使用等最基本的手工操作,教改后更加注重样本分析前、样本分析后的细节锻炼,务必使学生每一步的操作都规范化、标准化。通过教师示范性的操作和一对一的指导,由易到难,训练学生认真完成每一项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对学生持续关注、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教师在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如鼓励他们参与文献的查阅收集、参与采集血样、提取血样DNA等过程。学生通过文献的阅读,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了分子生物学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参与采集血样,锻炼了胆量和动手能力;通过提取血样DNA的实验过程,更加熟悉核酸提取的实验方法。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与实验体系改革试运行中,注重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使整个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运行更加顺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出越来越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

[2]谢青,杨广笑.分子生物学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1)

[3]刘卉卉,徐涛.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4]朱彤,胡明.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卢庭婷,李进,陈基强,等.从各医院开展的临床生化检验项目调研结果反思本课程教学的适应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

第6篇

高职院校是培养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就目前企业发展趋势和电子商务发展的长远规划来说,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就成了各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故其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投入较高,尤其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投入的资金会更高,这就使人才培养的高要求与资金的短缺的矛盾凸显,也使“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成为每个高职学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的内容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包括电子商务行业、企业及教学管理标准、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图片、动画、教学课程录像、教学演示录像、微课录像、学习(实训)手册、以电子商务专业各个课程为子集的综合试题库、完整案例库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方法等内容。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共享的模式 

2000年以来,教育部已经批准了339所本科高校和653所高职高专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天津市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3所院校①。电子商务与网络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教学资源和实训项目都需要依托互联网完成,因此其教学资源共享也应该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特点,即组织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完成教学资源的整合、资源库的建设及网上资源的共享。通过天津市各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优势联合、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整合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优质资源,以电子商务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在准确定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准确把握企业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建设集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等资源为一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实现对学习内容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行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需要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全国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为网络教学实现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专家答疑辅导系统,使用者可以自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天津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思路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为电子商务专业这个特定的对象而服务的,是电子商务专业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和扩展。这就决定了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以电子商务专业的自身特点为基础,以满足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出发点。 

建设遵循“调研分析——素材收集——资源整合——应用推广”的技术路线,以共建院校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为中坚力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持续更新。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基础,围绕电子商务岗位需求,以毕业生就业岗位技能分析为切入点,从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根据其工作过程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结合地区发展,建立起以电子商务领域最急需、实践性最强的针对运用互联网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围绕培养综合型电子商务人才这一目标,建设电子商务优质核心课程和设计各门课程的学习单元,进而以专业和课程普适性素材收集、资源整合建设为重点,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开放共享型专业网络平台,完成资源推广。 

资源库架构规划 

资源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为全国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电子商务资源库是以学校、企业、社会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体及应用服务对象,紧密结合相关需求,建设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三个资源平台。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专业满意度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63-02

一般来说,专业满意度源于顾客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概念,被认为是一种对专业的态度、期望与评价。例如,研究者卢雪松认为专业满意度是学生对所读专业的一种感受或特殊态度;唐卫民认为专业满意度是学生把专业学习的收获与预期相比较后产生的心理感受;张丽认为专业满意度是高校的“顾客”――学生从专业软硬件、教师资源及专业培养目标等角度对大学专业培养合理度的一种评价。由此可见,专业满意度指向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所经历的教育教学服务的感受及评价,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察高等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专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不仅作为专业改进的依据,专业满意度还与学生的适应性、就业信心、就业态度等存在显著相关。

学前教育专业既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艺术专长,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学业挑战。为了使该专业学习既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培养的需求,应积极地接受来自学生的建议。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从专业满意度的角度,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该专业满意度的现状,寻找出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提升满意度的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贵州省X高校学前教育专业320名本科生作为被试,包括大一到大四4个学段。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为90.93%。其中,大一学生91名,大二学生 96名,大三学生49名,大四学生55名。女生256名,男生35名。汉族166名,少数民族125名。

(二)研究工具。以张丽、李红玫编制的专业满意度问卷为基础,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对问卷进行修改,最终确定本问卷包含七个方面:个人发展、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师资水平、专业实习、硬件设施、就业预期。在本研究中,总量表Cronbach's Alpha为0.879,分半信度为0.794,七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70.072%。采取五级记分的方式,即非常不满意为 1 分,不满意为 2 分,一般满意为 3 分,比较满意为 4 分,非常满意为 5 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越高。

(三)数据处理。用SPSS for windows 15.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大学生在专业满意度七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如下:个人发展3.70,课堂教学3.52,课程设置3.42,专业实习3.32,师资水平3.87,硬件设施3.14,就业预期3.62,可见该专业总体满意度为一般满意,对各个因子的满意度依次为:师资水平>个人发展>就业预期>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硬件设施。

(二)不同描述项在专业满意度各因子上的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描述项在专业满意度各因子上的比较

注:* P

不同描述项在专业满意度各因子上的比较结果(见表1),女大学生在个人发展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满意度七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专业满意度七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学段的大学生在硬件设施因子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其他六个因子上的得分出现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学生在其他六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得分。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在专业满意度七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在课堂教学因子上的得分出现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职学历的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母亲文化程度为其他学历的大学生得分,在其他六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不同志愿的大学生在个人发展、课堂教学因子上的得分出现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是选报志愿但非第一志愿的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志愿选择的大学生的得分,在其他五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了解程度的大学生在专业实习因子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其他六个因子上的得分出现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对专业为非常了解、了解程度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了解程度的大学生得分。不同兴趣程度的大学生在专业实习、硬件设施因子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其他五个因子上的得分出现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对专业为非常有兴趣、有兴趣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兴趣程度的大学生得分。

三、讨论

(一)学前教育专业满意度总体状况的讨论。该专业总体满意度为一般满意,有可能是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大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没有看到专业发展前景。有可能是该专业需要学习音乐、舞蹈、钢琴、美术等课程,这对于艺术基础薄弱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来说,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学习效果却不够理想,便感到不适合学习该专业;尤其是男生认为自己在专业上的发展空间狭窄,社会认可度低,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理解、支持。有可能是课堂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关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不足,学生感到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技巧、教学管理技能的学习;有可能是大一到大三学段安排的见习、实习较少,使学生感到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现实情况不够了解;大四第二学期安排集中实习,而这段时间又与求职应聘相冲突,大多数学生处于就业焦虑之中难以安心在园实习;幼儿园老师对实习生的指导无统一要求,存在随意性。有可能是用于练习的钢琴数量少,与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不够丰富。

(二)专业满意度各因子上在人口特征上的讨论。女大学生在个人发展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有可能是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更适合女生学习,与该专业相关的工作更适合女生,更利于女生把个人发展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而男生选择该专业很难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支持、社会的认可,自身又不具备学习该专业的先天优势,很难把个人发展、就业理想与专业学习相统一。

大一学生在满意度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学段的学生。有可能是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学习,易满足于专业所提供的软、硬件条件,而其他学段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了专业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自然降低了满意度。

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职学历的大学生在课堂教学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母亲文化程度为其他学历的大学生的得分。有可能是受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影响,母亲与子女的交流较多,母亲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看法,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子女。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职学历的母亲,由于受教育的经历属于中等水平,对课堂教学有较理性的评价。

(三)不同志愿、了解程度、兴趣程度的大学生在专业满意度各因子上的讨论。是选报志愿但非第一志愿的大学生,对该专业期望适度又符合自身志愿,有可能是在学习专业后发现所学课程广泛,又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满意度相对较高;而选报第一志愿的大学生有可能是对该专业预期偏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降低了他们满意度,服从调剂的大学生是被动学习该专业,经过学习之后仍认为该专业与个人志愿不符合。

对该专业了解的大学生,有可能是熟知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清楚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支持,对专业的各个方面有较理性的认识。所以,面对该校所提供的软、硬件服务评价较中肯。对专业有兴趣的大学生有可能是认识到该专业对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开设的各种课程以及幼儿工作感兴趣,能够肯定该专业所提供的软硬件。

四、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的总体满意度水平为一般满意;大学生对各个因子的满意度依次为:师资水平>个人发展>就业预期>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硬件设施。女生在个人发展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不同民族、不同生源地、父亲不同文化程度学生在专业满意度七个因子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卢雪松.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与专业满意度关系的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8 (33)

[2]唐卫民.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3]张丽.基于 SEM 模型的专业满意度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2

[4]张宇.专业满意度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5]姚琳.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就业信心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6]王菁.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就业态度相关性实证研究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

[7]李红玫.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第8篇

一、阐明高分子生产加工与化工生产间的内在联系

高分子材料加工涉及的通常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法,化工原理课程也是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初学化工原理时可能感觉与高分子加工技术相差较大,对将来专业知识没有直接帮助,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均难以充分调动,甚至还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课程刚开始的绪论这一章的教学中在介绍什么是化学工业过程时笔者不以教材里的传统化工加工为例,而是详举高分子行业中运用化工原理知识进行材料加工处理的实例,提前介绍一些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方法,拉近学生与传统化工加工技术的距离,让学生理解高分子加工的一些操作与传统化工类的操作间的异同点,以便消除同学们内心的疑惑,指明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的同学学习化工原理知识的必要性。如天然橡胶的初加工是海南(以下简称“我省”)省的特色产业也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天然橡胶树上采割的胶乳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得到干胶产品(如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干燥、浓缩、压片等操作与传统化工生产中的相关的单元操作一样,所用的基本原理相同,设备基本通用。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的合成中乙烯气体在常压常温下,加压输送合成前的加热升温操作及反应后产物的分离与传统化工专业的流体输送原理及加热原理是相同的,所用设备是相通的。

二、将高分子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程教学中

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中采用了大量的化工单元操作。但这些高分子加工艺在传统的化工原理教材中是看不到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方面的知识背景,这样可以将高分子加工工艺中运用到的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领会到该门课程的知识在专业知识中的基础作用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并且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提前运用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企业的节能降耗等的工艺改进。如在以动量传递理论为基础的单元操作的有关教学中,教材通常是以牛顿型流体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流体输送为例,而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处理对象多为大分子材料,所处状态通常固体颗粒或黏稠状态,属于非牛顿型流体范畴。因此教材中的例子缺乏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足够吸引力,难以达到应有的示例效果。教学中我们以胶乳厂中天然浓缩胶乳的生产工艺为例,说明工艺中我们利用泵提供新鲜胶乳能量,促使其流入高速离心机中,而离心机是非均相物分离的一个单元操作。高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离心机转鼓的轴中心较远的地方富集,而小分子如水分、小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轴中心附近富集。将这两个位置的乳液分别导出就分别得到浓缩胶乳和胶清胶,并利用非牛顿型流体的阻力计算方法表明,由于胶乳的黏稠度远大于水的黏度在动力消耗上要比同等条件下输送水的动力消耗大。鉴于在塑料或橡胶的加工生产中大量运用到了螺杆挤出机。所以在流体输送设备介绍中,笔者是以螺杆挤出机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为例,说明螺杆挤出机的工作原理,并且介绍在塑料挤出机的料斗的颗粒进料系统中可以利用固体流态化技术,采用真空吸料或用鼓风机压料进行原料输送。在以热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在介绍以导热方式进行的热传递时,笔者以未硫化胶膜在平板硫化仪内加热硫化为例进行导热说明。而以塑料在螺杆挤出机内或橡胶在炼胶机上进行塑炼时的粘流态受热为例介绍对流传热热传递方式。在以质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以粉末涂料的生产为例,介绍喷雾干燥工艺。这些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堂教学中,拉近了材料加工与化工原理知识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明显的教学改革效果。

三、以高分子材料为实验对象

化工原理一般是同学们从公共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所接触到的第一门工程性课程,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到整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决定能否推进该课程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提高高分子材料类专业同学参与化工原理实验课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高分子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如干燥实验中有的专业以甘蔗渣纸板为实验对象,获得有关纤维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而我省特色产业天然胶乳加工中有将天然胶乳干燥制备成干胶的这一操作。为了结合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专业实习提前将有关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实验中以天然胶乳制备的湿膜片为实验材料,获得天然胶乳薄膜制品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为以后同学们去胶乳厂参观实习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实验研究的主动性,反过来也极大促进了该课程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的放矢传授教学内容,适应少学时的课程教学计划

在高分子材料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化工原理虽也多被列为必修课程,但相比化工类专业,其教学学时要少得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引导同学们在掌握基本化工操作知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传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进行课外自学。如化工原理教材中有大量公式推导过程,少学时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容许课堂上在公式推导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中会简单介绍推导思路,鼓励学生课前及课后自学,重点放在有关理论的应用上。如离心泵理论扬程的方程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了前期我们学过的伯努利方程的知识和几何学中速度的矢量运算知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教学重点在分析、总结和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上。考虑课程特点,在蒸发等单元操作上分配课时较少,而对于膜分离这类单元操作,由于与高分子材料有密切关系,安排一定的学时学习这类单元操作的原理。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与专业产生一定的关联,为专业知识拓宽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作者:张可喜符新何映平李志君单位: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

第9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就业;复合型人才

【Abstract】This paper have supposed a series countermeasures in view of the dilemma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which based on analying the requirement of polymer materials profession. In respect of graduates themselves,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college teaching reform, we provided new thoughts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Polymer materials profession;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转型加剧、人们文化价值观也在多元化等等[1]。社会大背景下高分子行业大学生就业呈现出许多新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人才难觅[2]。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形式下,如何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做到企业有所用、人才有所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3]。本文分析了当代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并针对其弊端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对策,以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同时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及满意度。

1 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高分子材料专业是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发展并运用于生产实践的学科。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面很广,即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可以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成型加工等方面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等岗位工作。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对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变化;另外,全国一般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高分子材料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通过对中国石化、杜邦、巴斯夫等高分子专业知名企业,以及吉林建筑大学近几年高分子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目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如下特征:

1.1 企业方面

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日渐凸显,招聘单位的门槛也在拔高,很少考虑岗位实际需要,对毕业生所提要求过高。中国石化如上海金山石化、吉林石化、燕山石化等大型的国有企业,往往优先招聘985、211大学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严格对口;杜邦、拜耳、巴斯夫等知名外企,要求有丰富的实践或社会工作经验,对英语要求过六级。另外,这些大型的正规企业提供的职位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尤其是二本类高校毕业生只能选择去中小型企业发展。这类中小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常常需要改进配方及工艺,更改设备设计等,因此他们希望大学生既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更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即需要集技术、研究、创新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必须熟悉生产一线的工作,才能提出问题并加以改进。然而,大学毕业生往往怕吃苦不愿像工人一样翻三班,更有甚者索性辞职、频繁跳槽,自然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更加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出现企业用工难,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高分子材料相关的生产企业大多建在郊区或比较边远的地区,缺少现代化气息。然而,大学毕业生往往对大城市趋之若鹜,对小城市不屑一顾。当代大学生无论是个人还是家长都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及精力,对未来的收益有较高的期望,都向往去发达地区、收入高的企业工作,这就影响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理念的形成。这些地域的限制,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1.2 学校方面

一直以来,高等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产有较大差距;学校教育实践环节薄弱,造成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些也是造成高分子专业毕业生与企业需要脱节的原因之一。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反思,突破本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增强毕业生实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2 解决对策

2.1 毕业生转变求职观念,树立新型就业观

毕业生应该转变求职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把“高薪”作为唯一择业标准,不好高骛远。珍惜就业机会,主动到基层就业,施展自身才华;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在实践中不断调适,找准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科学择业,积极创业。毕业生在校期间要打好专业基础,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提高社会就业适应性和就业弹性。

2.2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完善企业聘用机制

做好政策引导,加强宏观调控。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对人才资源配置加以引导和调节,对于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在待遇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人才去工作。

对企业而言,要摒弃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工作经验的行为,注重大学生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可塑造性,加强人才储备;同时,密切与高校的合作,提供实习岗位等,为企业与人才的快速接轨创造条件。整个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2.3 面向企业需求, 进行教学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派专业老师深入到相关企业做深度的调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配置,强化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的衔接,可以使毕业生很快适应岗位角色。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开展多层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及多种能力。设置基础实验,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开设综合型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设研究型实验,目的是加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和分析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实习实训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本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我校从大二到大四每学年都开展实习课程。首先要在保持原有的吉化厂、苯板生产企业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实训基地,如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生产厂、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地热管生产等企业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同时学习现代化工艺控制手段。

4 结语

在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道路上,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相互配合,四方联动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就业为导向,高校积极开展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产品开发等综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秀梅.多维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实证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7):227-229.

第10篇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1我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学科发展概况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农业和种子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诞生的新专业。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申报建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随后,我国一些农林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继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开设本科或本科以上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或方向)的院校共有29所,其中培养本科层次的有25所,硕士层次的有l4所,博士层次的有ll所。

    2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安徽农业大学于l979年成立种子教研室,l985年开始招收种子专科(二年制),1997年开始招收农学专业种子方向2000年开始招收种子工程高职(三年制该专业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种子科学与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该方向博士研究生,2007年申报设置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我校首批5个一本专业之一开始招生。目前,招生计划由2008年、2009年的每年40人增加到20l0年的6o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高度重视和扶持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该专业有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博士15人。依托农学院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和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长期开办种子专科和农学专业种子方向的经验积累,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好的教学条件,具有…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2.1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围绕培养能够主动适应我国种子行业科研、生产与经营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全面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3~5年的教学实践,力争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办成具有自身特色,在国内农林院校中具有较高水平,适应种子产业发展需要的种子类本科专业。

    (2)基本原则。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教学内容改革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主动适应现代种子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实习环节的指导,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2.2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1)专业发展规模与培养人才类型。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计划每年招生60人,并根据种子行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办学条件,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培养人才的类型包括:企(事)业管理型;种子生产、加工、贮藏与检验技术型,营销型;科研教学型和自主创业型等。

    (2)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宽基础”、“高素质”、“能力强”、“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人才”等几个要点,构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干2005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本科教育,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因此,我们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订并修订了学分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育种、种子研发、种子生产、种子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种子营销、种子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种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从事与种子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研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作物育种、作物栽培、植物病理、农业昆虫、农业机械化、种子生理生化、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经营管理以及企业运作需要的成本会计、市场营销、商法、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研发、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科研创新、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种子生产与经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构建和优化。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将来适应社会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适当减少必修课程门数,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均独立开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本专业要求最低修读3l0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50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0学分。课程类别包括公共基础课(1ll学分,其中,免费修读10学分)、学科基础课(59.5学分)、专业核心课(32学分)、任选课(47.5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25学分,素质教育类22.5学分)、实践课(60学分,其中,课程实践l6学分,专业实践37学分,思政实践3学分,素质拓展4学分)。课程学时按理论课10学时/学分,实验、实习20学时/学分计算。

    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是体现专业特色的主要课程。本专业核心课有14门,包括种子生物学、种子生物学实验、种子检验学、种子检验学实验、种子生产学、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经营管理学、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总论实验、作物栽培学各论、作物栽培学各论实验、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总论实验、作物育种学各论等课程。本专业实践课有2ofq,包括军训、作物栽培学总论实习、作物栽培学各论实习、作物育种学总论实习、作物育种学各论实习、植物分类学实习、种子生产学实习、种子贮藏加工学实习、种子经营管理学实习、作物育种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种子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专业综合实践、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与测试、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实践、社会实践、科研活动、文化素质活动等课程。

    (3)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研讨,加强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经营管理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考核方法,改变过去单纯以课堂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标准的做法,除笔试外,采用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把实验、实习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我校与种子企业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种子企业、种子基地联系与合作,通过立项、签订合约等形式,联建、共建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仿真的环境,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科技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完善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增加种子加工与贮藏设备、组织培养设备等,加强实验室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开拓研究领域,按照种子产业化思路调整科研结构,强化育种科研体系建设和种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突出我校作物育种的科研优势,推动我校种子学科的建设。按照外出进修和科研锻炼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按照学科发展要求,进一步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建设。

    3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简单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依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按照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探讨提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1—2—3-4”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即“一个基本目标、两条基本路线、三种基本能力、四类基本成果”。

    3.i确定一个基本目标

即培养具备作物育种、种子研发、种子生产、种子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种子营销、种子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能在种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从事与种子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研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提供两条基本路线

即实现目标的两种基本途径或毕业去向,一是读研,二是就业(1)积极鼓励学生争取读研。本专业为一本专业,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将来想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学生准备考研,尤其是争取考种子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并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更高层次的种子领域人才。

    (2)多渠道帮助毕业生就业。采取多样化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求职意识,多渠道帮助学生就业。本专业就业面较宽,就业去向有种子公司、种子管理部门、农业类公司、农场、农业行政部门、科研与教学部门、相关涉农单位、自主创业等。

    3.3培养三种基本能力

即自我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相比较其他各方面能力而言,这三种基本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较为欠缺而需要加强锻炼的能力。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处理事务能力、自我学习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等方面。面对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的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培养探索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团结协作、探索创新能力训练方面,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做法深受学生欢迎。一是鼓励和支持学生结合专业综合实践积极申报校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植物种子标本的收集、制作与利用”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家庭所在地分布差异以及学校假期,收集各种植物种子,然后带回学校整理制作实体种子标本和电子标本;“优质无公害鲜食玉米、毛豆等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优越条件,让学生无偿承包校农场专门划出的一部分土地,从选用购买优良品种种子开始,到整地、播种、施肥、管理直至产品收获,然后自行到农贸市场、饭店等地销售。二是在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举办不同主题的交流研讨会。我们制订并正在实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至大四阶段交流研讨会计划”,交流研讨的主题包括:大学生管理与自我管理、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解读、大学学习与生活、大学四年规划、考研之路、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大学学习方法、校外专家系列报告、学习与事业经历、考研辅导、就业指导与求职经验、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大学四年收获与感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主题分别邀请不同层面人士作报告,有本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的院长、心理学老师、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代表、学生干部代表、高年级同学代表、班级同学代表、毕业校友代表、考研辅导班老师、种子专家代表、种子企业经理代表、种子管理部门负责人代表等。

    3.4取得四类基本成果

(1)专业学习成果。主要包括: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奖学金、国家及社会各界提供的奖学金等。其中,“学位证书”是最基本的成果,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取得,即要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2)素质拓展成果。主要包括:各类比赛、竞赛、业余爱好、科研活动、创新和创业活动等获奖证书或荣誉,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论文等。

    (3)辅助技能成果。主要包括: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驾驶证、其他各类资格证书等。辅助技能成果有利于毕业后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4)信仰奉献成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入党,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l义工服务、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等荣誉或事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培养“感恩”和“包容”的胸怀。

    四类基本成果指的是四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方面的具体成果,要求学生每类中至少能够取得l项具体成果。学生在大学阶段取得的成果可以说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将成果分类并具体化,目的在于引导和支持学生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全面发展,但不等于要求各方面平行发展,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l一2-3—4”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构成人才培养的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整体,使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具体化,人才培养方法和过程则隐含其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显然,由于我校开办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时间较短,该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就业;教育

一、前言

中国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98年,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关于电子商务的就业现状、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电子商务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如吴秀红等(2005)认为,招聘单位提供给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常有:网络运营经理,主管、网站策划,编辑、网站推广、网站开发、网站设计、网络营销员、外贸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项目开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教学科研人员等。从以上招聘岗位看出,招聘单位并不是要求应聘者具备各种才能。站在招聘者的立场,更喜有专业特长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电商人才,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零距离”的专业应用人才。这样的人才往往技能突出、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对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吴秀红等认为,电子商务培养目标总体上比较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所以很多毕业生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他们泛泛的简历也不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从而失去面试的机会。有时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缺乏实际的专业操作经验,同时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很难应聘成功[1]。罗应机等(2005)强调仿真模拟实训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指出可通过建设校内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及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组建创业园达成[2]。

田苗(2006)基于电子商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遭冷落,就业率远低于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的现状提出高校电子商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培养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调整;(2)激发教师学术研究,提高理论教学效果;(3)多种形式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效果;(4)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职业定位等[3]。王建花等(2006)提出,虽然电子商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也日益递增,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及在读生都遇到了问题。针对问题,王建花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即多证培养模式,其中的多证包括:国家认证项目的职业资格证书(含中国电子商务师认证,国家信息化培训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认证等),企业认证项目的资格证书(含思科认证,SUN认证等),行会认证(含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物流师认证等)[4]。

朱美芳(2007)指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水平问题的关键在于院校教育现状与企业需求有差距。针对该问题,需要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教师努力学习以与时俱进;学术勤练内功以提高自身素质等[5]。吴肖云等(2007)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及就业现状,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指出了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的新渠道。其中指出的应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1)转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市场需求导向;(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5)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性等[6]。杨艺等(2007)针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多方面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1)明确人才需求特点,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2)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3)整合教育资源,构筑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7]。

胡桓(2009)将南京工业大学2005-2008年本科毕业生作为样本,对其毕业去向、就业地点和就业专业相关性等方面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本科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1)推行通识教育;(2)借鉴职业培训模式;(3)整合教育资源等[8]。王进东等从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条件和高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的分析对比,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改革的一些对策,包括:(1)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理论教学模式;(2)加大课程整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3)“双证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4)电子商务专业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9]。

王法涛(2010)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结合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基本方案:(1)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强化课堂教学;(2)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动手能力培养;(3)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并针对方案提出了具体措施[10]。

南洋(2012)认为,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需求是既要懂得电子,又要懂商务,并称这种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信息知识基础和经济管理基础才能拓展好的就业渠道。

前面对电子商务就业及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是针对就业问题或教育问题本身进行分析,而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因此,结合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探讨其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状况

笔者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是教育部于2006年4月12日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为主,经济、管理、文学、理学、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本科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于2008年,隶属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个方向,在2009年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2012年为第一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年。

下文中2012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专业即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参考。统计数据中包含两方面的数据:一方面为各专业初次就业率;另一方面为总体就业率;由于初次就业率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各专业的就业率状况,本文中选取该数据作为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的主要依据。

下列三个图是2010年-2012年三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9个主要专业(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英语等)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是靠后的,低于除车辆工程、工商管理外的其他专业。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是靠后的,低于除自动化外的其他专业。

从图3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是靠后的,低于除自动化、工商管理和英语外的其他专业。

从三年的就业率来看,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均处于后列水平,这是值得反思的。另三年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0.67%、91.89%和96.95%。从中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就业率在逐步上升,但整体就业率仍低于其他大部分专业。虽然说就业率不是衡量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手段,但较低的就业率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

三、电子商务专业相应教育问题探析

笔者在电子商务教研室,从事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教学。对导致电子商务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可能改进的措施尝试做出分析:

一是课程设置还有改进的空间。电子商务专业是要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所平衡,又要有所侧重,又要突出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这就需要在电子商务方面老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的讨论,进而设置出更为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

二是实验室设备需要完善。如果说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完善所需的软件,那么实验室设备则是相应的硬件。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侧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机课较多。而计算机设备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师资力量需要通过引进和培训进而得到提升。师资力量的高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只有重视师资力量的提高,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包括引进有经验、有素质的电子商务方面人才,及对现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教师进行培训,进而在整体上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整体素质。

四、结论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如何在改善其教育状况,从而提高其就业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状况,指出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实验室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的空间,希望能对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完善提供借鉴,进而对其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秀红,付达院.看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析电子商务教学[J].科技信息,2005(18):150-151.

[2]罗应机,陈平昌,刘丽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应注重仿真模拟实训[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5):94-96.

[3]田苗.从就业现状谈电子商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64-66.

[4]王建花,张利.面向就业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6):142-145.

[5]朱美芳.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2):76-78.

[6]吴肖云,刘丽君.东盟,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的新渠道[J].福建电脑,2007(3):19-20.

[7]杨艺,代春艳.从学生就业反思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07(3):32-34.

[8]胡桓.提升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力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186-187.

[9]王建东,李进伟.新时期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09(23):179-181.

第12篇

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对农科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态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而,借鉴发达国家电子通信类专业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提升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专业优越感的思路和对策。

近年来,企业对电子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迅速增长,电子通信类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我国许多农科院校也设立了电子通信类专业,培养了大量的电子通信类专业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办好电子通信类专业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但在农科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因学校名字中带“农”字而失去对电子通信等工科专业的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质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对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推进农科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发展。

一电子通信类专业发展基本现状

华南农业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88个本科专业,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已经形成了农、林、经管、公共管理、艺术、电子信息等多学科并进发展的局面[1]。华南农业大学从1999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目前已建设了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的电子工程系,隶属于华南农业大学老牌优势学院工程学院,在校学生规模达1000人。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电子通信相关工作,包括电子产品研发、通信工程设计、通信产业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电力、钢铁、地铁等行业调度以及银行软件开发等等。在华南农业大学电子通信类专业发展进程中,学校特别注重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教师从名牌院校毕业的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专业人才中选拔;学校投入较大的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注重教师与专门的工科院校同行间的交流;工程学院和电子系定期组织教师同行间的教学交流、教学观摩等活动;教材的选用与华南理工大学等工科院校接轨,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还使用一些经典的原版国外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是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除保证教学实验开出率100%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专业学生有了良好的动手实践的实验环境。电子系组织参加的每两年一次的全国电子大赛,连续多年来成绩优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

二电子通信类学生在专业认同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华南农业大学为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实验条件,但仍存在学生对自身专业没有优越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这种专业优越感缺失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忽视专业的学习

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没有把握专业学习的规律、专业培养的要求、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因此忽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习不认真,迟到、旷课现象较多。不能认真听课和记笔记,课堂纪律较差。也有个别学生上课看其它书籍或小声讲话。

2换专业考研

为了追逐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部分学生在本科四年时间中用了大部分(两年甚至三年)时间去准备换专业考研。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是:不仅丢弃了自身专业,而且不能理解透新的所谓热门专业。因为没有氛围去理解新专业,没有机会去实践新专业,完全成了为考研而考研,为了换专业而换专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即使换了专业,在新的专业领域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专业方向,最终一事无成。

3争取出国深造

出国深造本身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和诉求,但部分学生觉得出国就解脱了,就能解决自己专业学习的问题。出国之前没有规划和考虑清楚自己出国该学什么该如何学,为了取得国外两年制硕士的学习资格,辛辛苦苦花掉本科学习阶段的大部分时间考gre、toefl,准备好出国要达到的绩点,编造些漂亮的ps(personalstatement,个人陈述)等,心里想的是如何混出国去再说。这种现象在学生中也有一定的比例。

4毕业后不做专业要求高的技术工作

部分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本科毕业后找工作,只做与专业相关的,而不做专业要求太高的研发等工作,譬如销售、策划、管理等等。有这种想法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些工作也是通信电子产业链中重要的环节,有愿望从事这些工作无可非议。但是销售也好、策

转贴于

划也好、管理也好,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如何能将这些工作做好。例如,要做好销售工作,经常需要给客户提供方案建议,现在销售单体设备的情况较少,通常是卖系统、卖服务。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如何能给客户提供专业的系统技术方案,如何能提出具有专业水平的建议,如何能解释得清楚专业设备相比其它厂家设备或系统的优势。又譬如,有的同学想从事策划和管理工作,但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踏踏实实地做过几年专业基础工作,如何能提出科学的专业化的策划方案,管理工作又如何能做到以理服人。

三电子通信类学生专业优越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1传统观念的偏差

一是农科院校“农”字当头,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印象:农科院校农科强,工科不怎么样。二是农业院校学生对工科专业不自信,以为“农”字当头会遭遇社会偏见,影响求职。三是农科院校工科专业老师的科研任务会有普遍的“为农业服务”的取向,这种科研取向如果带得较多进入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但又没有及时给学生解释清楚电子通信专业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而大有作为的事实,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对本专业的模糊认识。事实上,“为农业服务”,丝毫不影响专业老师的工科实力,更多的时候是将工科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知识用于农业领域问题的解决,这个比纯粹在工科领域解决工科问题更有挑战性,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科教趋势。

2没有专业方向感

没有专业方向感不仅是农科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是本科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没有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专业学习的规律、专业的要求、专业的发展方向等,不能回答“专业是什么”、“专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专业的前沿是什么”、“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我的兴趣在专业的什么方向”、“我能在专业领域做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

3专业功底不扎实

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专业学习是系统化工程”,对部分课程有兴趣,对部分课程没有兴趣,仅凭自己兴趣取向进行课程学习的挑拣。在很多时候,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没有用,因此完全没有兴趣,这些都会导致专业学习不系统、专业功底不扎实,失去了“专业优越感”。

4缺乏专业技能

电子通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提高电子制作、编程等方面的技能。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参加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不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知识、检验知识与技能,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更加失去了“专业优越感”和学习成就感。

四提升电子通信类学生专业优越感的对策

1加强专业教育

一是教师利用自身的工科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对专业的范畴、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体系、专业的前沿领域以及生活中的专业有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二是在学生的四年学生生涯中,在不同年级进行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比如,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学生对专业完全没有认识,这时可以就一些层面上的专业知识进行教育,包括专业概念、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本专业的发展需要(包括英语、计算机操作和软件编程、电子制作等基本技能),并告诉大家一年级的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随机过程等,这些都为后续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二年级逐步接触电路基本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这些都是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并告知大家这些课程的具体用途以及与后续课程的关系等等。三年级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学习阶段,这一年的学习最为关键,很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在这一年中学习。一方面要在这一年打好专业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对专业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专业方向选择,譬如,偏重软件或硬件,选择偏通信系统或通信工程还是偏电子设计,选择偏信号处理还是信号智能识别等等。到四年级,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包括基于微控制硬件平台的编程,基于pc机的软件工程类编程或算法研究类编程,基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增强系统概念,并对就业进行一定的引导。当学生每个阶段都有这些认识,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就会对专业建立有良好系统的认识,也就是有了明确的方向感。三是联系毕业学生,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将这些学生请回校园,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2加强实践教学

电子通信类专业是注重应用和实际操作的专业,其应用性决定了教学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岗位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领导和电子通信类专业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实践教学本身也要超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定位,更多地注重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启发学生从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手段、实验结果采集和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进行思考和设计。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电子通信类专业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优化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力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专业教师。(2)通过各种渠道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3)选派骨干教师每年下到企业,实践、交流学习、接受培训和参与企业应用性项目研究,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4]。(4)在外校、行业、企业等部门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建设顾问,扩大兼职教师数量。尽快提高电子通信类专业教师的教学及转贴于

科研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

4引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助于专业能力提升的竞赛,竞赛应涵盖专业的各个方向,老师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优秀学生以点带面,使得重专业发展的氛围在同学中形成并深入人心[6]。譬如,除全国电子大赛、广东省电子大赛等传统赛事之外,还可注重智能识别领域的voc视觉目标分类比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国内国际高水准的数学建模大赛、提高算法设计和软件编程能力的acm/icpc(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computing machinery主办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collegiate programmingcontest)程序设计大赛等,通过这些赛事的组织,让学生感受到电子通信类专业领域是如此精彩,引导学生在如此广阔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5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本科教育的尝试,是一种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专门的老师对专门的学生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引导他们人格的发展和成长,引导学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并轨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准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市场的需要、本人的兴趣、老师的科研方向选择导师。这种近距离的“贴身”培养,会加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大机会参与各类科研工作,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并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电子系的通信工程专业从2006级的学生开始,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且在专业建设中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在电子系的范围内推广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学生对老师的认知度,融洽师生关系。

6强化“信息兴农”的专业价值观